高考历史答题技巧的

2024-05-07

高考历史答题技巧的(通用14篇)

篇1:高考历史答题技巧的

高考科目中历史也是一门比较重要的科目,考生需要仔细的备考,记牢基础知识,然后再合理运用。那到底如何运用知识,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考历史答题技巧的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历史答题技巧的整理

一、选择答题技巧的整合1、要明确答题的要领。许多考生在做选择题的时候,老是答非所问,从而造成失分的现象。其根本原因就是没有明确答题的要领,也就是没有回答出出题人想要的答案。通常来说题目的材料都会包含一些图表、历史俗语或者是漫画,考生要从这些材料中分析出题人真正的意图,要思考考察的是什么。而考察的主题内容有很多,有历史事物的目的、原因、性质、特点、结果、影响等等,考生在回答的时候就要依据题意选好正确的回答方向。如果题目问的是性质,考生就不要回答目的了。

2、认清题目的限制条件。一般来说,题型都会有限制条件的,无论是时间限制、地点限制,又还是人物、领域的限制,例如经济领域、思想文化领域等等方面。以其中的时间限制为例,可能有明确的时间限定,如哪一年等等。也可能时间限定不明确,会有上限但没有下限,又或者有下限没有上限,例如明朝中期以前对外交流的关系特征。那在解题的时候,考生就要把握好时间的界限,保证答题的准确性。

二、大题解答技巧的汇总

1、说明题型的解答。要解答这类题型,首先就要认清什么是说明题。这类题型很好辨认,题目中会包含反映出、表明、体现这些字眼,只要这些词基本就能确定是说明题了。而这类题主要考察考生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知,考生要做的就是对此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来解决问题。

2、叙述题型的回答技巧。这类题题目中一般会包含概述、简述的字眼,且这类题型就是考察考生对历史事件或者历史人物是否了解。考生答题的时候,一方面可以直接从教材中提炼答案。另一方面,考生也要运用所学知识,对历史事件、人物进行回答,包括人物的主要活动,另外回答的时候要整理自己答题的要点,注意归纳总结。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策略与重点

1.总结重要的历史专题

(1)中国古代政治军事史: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中国古代赋税制度,重要兵制,重大战事。

(2)中国古代经济史:古代生产技术的进步,江南经济开发,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货币发展。

(3)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历代各少数民族的演变,中央对周边地区的管辖,民族融合的发展,少数民族的重要制度。

(4)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中国古代各个朝代与周边国家的位置关系,交通路线,友好交往的史实,相互间科技文化的影响。

(5)中国古代文化史:中国古代科技史,中国古代思想史(儒家思想发展史),科举制度发展史,文学艺术发展史,政治经济背景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将教材上的知识依据一些专题重新组织起来,最好不要做成流水账的样子,高考不会出那样低水平的问题,应该根据历史发展的内在特点,找到发展的重大阶段和规律性的东西。

也可以把中国近现代史分为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将世界近现代史部分分为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国际关系、国际共产主义史等专题。

2.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会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来,这些阶段性呈现给我们一个一个重要的历史横断面,这些横断面既是我们认识历史的重要依据,相应的也就会成为考查我们历史知识和对历史现象认识的重要切入点。与考查历史发展的线索相比,考查一个历史横断面在命题上自由度更大,也就是说命题者在这种命题思路下有更多的思考和选择的余地,同时,多数这类题目的难度也要高于依据历史线索形成的题目。

这一阶段的复习主要是要求我们正确划分历史阶段,然后根据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现代史、世界近代现代史的不同特点来确定应该从哪几个领域分析其特征。

中国古代史通常包括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化五个方面。中国近代现代史的近代史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可以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中国人民的救国和革命斗争三个方面来分析;建国以后部分主要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分析。世界近代现代史部分主要是三条线索:资本主义发展史、殖民地问题和民族解放运动、社会主义运动;而其中的资本主义发展史涵盖了世界近现代史的大部分内容,在每一个阶段,可以根据情况涉及政治、经济、国际关系、科技文化几个方面。

3.把握热点与历史知识的有机联系

一方面要联系时政热点,以史鉴今,古为今用,以历史知识、观点为基础,使热点和历史知识之间建立有机联系;另一方面应针对题型变化、能力要求提高的趋势,在具备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加强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可以通过剪报、阅读、摘记、写概要等方法扩大知识面,拓宽视野,开阔思路,提高文字表述能力。

高三历史复习应注意问题

加强基础知识

近年来,高考试题对能力的要求大大提高,但依然不可忽视基础知识,因为《考试说明》中所确定的任何一项能力都是建立在基础知识之上的。能力就是对基础知识的运用。任何高层次的理论说明都是以基础知识为依托的。因此,必须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采取各种方式熟记基础知识,把课本上的知识要点尽可能准确无误地记忆在头脑中,从而获得大量足够的感性认识,以便在考试时根据所学知识对试题进行分析,使所学知识升华到理性认识的高度,得出正确答案并进行高层次的理论说明与阐释。

重视培养思维能力

近年来,历史高考命题淡化了纯知识、纯记忆的内容。能力考查题特别是思维能力考查题的比例上升,很大一部分都无法从课本上找到现成答案,就连多项选择题的备选项目也不再是过去那种对课文的机械照搬,而是提供了全新的结论或表述,其命题原则就是立足于对教材基本知识内在本质的揭示。这样只靠熟记基础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平时的复习中,应有针对性地对一些历史问题、历史事件设问,并作出简繁适当的回答。特别对那些立意很好的问题,可以进行再设计,并从多种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去重新组织、归纳、整理,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其间教师应给予适当的指导。

目前高考中几种题型的解题方法

选择题这种题型的测试功能主要是再认、再现历史知识,以及阅读理解历史材料,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的本质,得出正确选项。对于前者可采用肯定法,后者则可通过仔细阅读法去伪存真,去粗取精,采用肯定和排除法找到正确选项。

材料题这类题型的测试功能几乎包括了《考试说明》中各项能力要求的全部,是全面展示考生思维能力的一种题型,解答这种试题首先是审视所给材料及所提问题;其次是分析材料,根据设问要求对材料进行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整理,从中提炼出观点或最大限度地选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来支持特定论点(一般的是以教材观点为准);最后,科学、准确、完整地做出答案,并做到既简明扼要又逻辑严谨。

篇2:高考历史答题技巧的

2、有开始时间,但没有结束时间‘自秦代以后的中央集权的发展历程’;

3、有结束时间没有开始时间‘清朝闭关锁国前我国对外关系的突出特征’;

4、开始时间与结束时间都不明确‘一战时期’;在回答时我们首先要根据历史事件确定时间。尤其是专项选择题,除题干中有明确的时间规定以外,在小题中也有相关时间。对考生的考察较为全面,考生需要考虑的内容也较多。

篇3:高考历史答题技巧的

第一步:读题, 带着问题去读材料。

不要一头扎在材料中, 读完了还不知道问的是什么意思

第二步: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

在掌握了基本知识的基础上, 阅读能力至关重要。要仔细阅读、理解材料, 把和问题相关的材料标记出来。切忌不看材料, 跟着感觉走, 想到哪儿写到哪儿, 直接凭感觉答题。我们必须从提供的材料中尽可能地收寻“问题”信息, 即进行“材料处理”的过程。必须学会从材料所反映的内容中寻找解题的切入点, 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 这为我们下一步将材料与教材结合得出答案打下基础。

作为材料, 一般可分为三类:古文 (文言文) 、现代文、译文。

(1) 古文 (文言文) 。对文言文材料应结合汉语知识及课本相关内容, 弄清材料意思, 不应像在语文课那样字斟句酌, 一字一句翻译, 只要了解全文大意, 能提炼出有效信息即可。

(2) 现代文。现代文材料的阅读一般文字障碍少, 重要的是弄清材料的立场、思想、观点等。

(3) 译文。由于西方人的思维方式、表达方式与我们有一定的差别, 加上作者的立场、观点、意图比较隐蔽, 特别是一些文件、条约、回忆录等充满外交辞令和故意隐瞒其真实意图, 更需考生细心观察, 思考、辨别、提炼出材料观点。

第三步:调动运用所学知识

高考历史题的材料是非常新颖的, 新材料所设的新情景再新仍超不出中学历史所学知识的范围, 所以新材料和高中所学知识有必然联系。根据问题结合材料中的有效信息, 调用所学知识, 明了该问题和所学的某个知识有关联。

第四步:描述阐释事物

完成了第二步之后, 就明白了要回答什么, 但怎样回答, 许多同学提笔已忘言, 或是贴不住正题, 词不达意。所以第一步考查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第二步重在考查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描述一定要言简意概, 一语中的。把最想说的话放在最前面, 如果问题有几问要做到标题化、段落化、序号化。

第四步:论证探讨问题

材料解析题一般是有梯度的, 由浅到深, 由易到难。论证分析能力对考生的最高要求, 这一问的主观性很强, 往往问到意义, 原因, 启示等。根据前几问材料所表现出来的信息提炼出来形成一种态度或倾向, 进行主观分析, 只要贴近题意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下面就以2008年江苏卷第22题为例做以说明。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 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抗战, 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材料二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 实亦为……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自交战以来, ……战局并未好转, 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 频杀无辜, 惨害所及, 真未可逆料。……此朕所以饬令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

——《日本天皇停战诏书》

材料三自1963年至1969年, 日本贸促团体在中国举办了三次工业展览会。……中国贸促会先后在东京和大阪、名古屋和北九洲, 举办了两次综合性的经济建设成就展览会。……互办展览会对于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 起了巨大的作用。……这么多人的互相参观, 实际上是一个友好大交流, 而且是遍布在各阶层的群众性交流。

——林连德《当代中日贸易关系史》

材料四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 表示深刻的反省。日本方面重申站在充分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提出的“复交三原则”的立场上, 谋求实现日中邦交正常化这一见解。中国方面对此表示欢迎。……自本声明公布之日起,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之间迄今为止的不正常状态宣布结束。

——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

请回答:

(1) 结合所学知识, 试从政治、军事两个方面论证材料一的观点。 (3分)

(2) 驳斥材料二中日本对美英两国宣战的理由。 (2分)

(3) 依据材料一、二, 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 (3分)

(4) 材料四的“不正常状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依据材料三、四, 概括促成中日两国结束“不正常状态”的因素。 (4分)

第一问的关键是找出材料一的观点“全民族的抗战”, 这就完成了一、二步, 第三步调用所学知识, 抗战时期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实现.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形成了国民党正面战场和中国共产党敌后战场的抗战。这是我们所掌握的基本知识, 恰恰这两点就是问题所问的政治军事两点。第二问;“驳斥材料二中日本对美英两国宣战的理由”---解读获取信息:“实亦为……东亚之安定而出此”, 为东亚之安定纯属美化侵略的不符史实的胡言, 根据所学知识驳斥的理由是十分充足的----日本发动战争是为了争夺霸权, 日本的对外战争给包括日本在内的东亚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同样的方法可以解答第三问。第四问的跨度较大, “不正常状态”---调用所学知识可知: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新中国成立后, 日本追随美国、敌视新中国。而最后一问就用到论证和探讨问题了, 材料三的有效信息是中日民间交流, 材料四说的是两国政府致力于邦交政常化, 根据这两点可以归纳出两点答安。

篇4:高考历史主观题答题技巧

审题四步骤

审题是取得理想成绩的关键。审题就是审阅推敲试题的含意,从题目本身的文字中了解题目的内容和要求,从而判断试题的类型,确定答题的中心和选择答题的材料。如何审题,概括地说就是细心阅读、认真理解、开拓思路、反复推敲、组织要点。具体要按照以下四步走:

第一步,审题型。高考历史主观题主要有叙述、分析、比较、论证、评价等类型。不同类型的试题各有不同的要求。熟悉和掌握历史试题的不同类型和要求,有针对性地回答问题是取得较好成绩的前提。例如:“结合19世纪晚期的有关背景,分析甲午战争爆发的必然性。这场战争对中国国内政局和远东国际局势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这是一道叙述分析类型的主观题。重点考查考生对甲午战争的背景和影响的理解,要求考生分析的也是背景和影响。试题的要求是叙述加分析,这是试题的重点。

第二步,审范围。所谓“范围”,指的是问题所涉及的时间、空间、人物、事件以及在分析论述时应涉及的论点、论据。换言之,就是要审清试题的具体要求,找到答题的广度和深度,否则便容易跑题。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怎样爆发的?”此题从原因上分析有远因、有近因、有根源;时间跨度为1919~1939年;内容分析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20年代的国际关系、1929~1939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及其影响、英法美对德意日的绥靖政策、欧洲两个战争策源地形成等五项。

第三步,审重点。就是分析试题的设问指向。试题所问的方式、角度、侧重点不同,回答的重点也不同。例如:“19世纪末的科技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和“19世纪末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以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前者的重点在于回答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出现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这种不平衡引起的矛盾,围绕着矛盾形成两大军事集团引起战争危机等。后者的重点是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其后果等。

第四步,审字词。就是从语法修饰的角度分析句子成分,找出试题的中心词,然后再找出哪些是修辞或补充中心词的附加成分和连带成分,特别是要把握住那些表示时间概念、地域范围、程度高低、数量多少的带限制性的关键词。例如:“结合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中三次起义,分别说明人民群众在革命中发挥的作用。”这道论述题要求考生以具体的史实论述人民群众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作用。“结合”就是要用具体事实,即三次起义的时间、原因、经过、结果来论述;“分析”就是要把三次起义分开说明。审题要冷静、细致,保持清醒的头脑,迅速梳理知识,抓住要点,然后精心作答,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要点不可少

在动笔答题时,考生心里要清楚答题的格式和得分要点。具体来说,书写一定要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语言要通顺、平实、准确;格式上要做到“三化”,即段落化(一问一段,简明直观)、要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序号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子标出序号),做到条理分明,一目了然。

尽管不同题型有不同的得分点,但历史主观题的得分点分布有较强的规律性,下面的规律需要考生掌握:

1. “历史背景”的范围通常包括国内和国际,内容包括经济、政治、文化。而经济背景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等内容;政治背景包括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等环节;文化背景包括思想、宗教、科技、教育等要点。

2. “历史条件”的分析,与历史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3. “事件原因”要从主观原因(内因)和客观原因(外因)两方面分析。主观原因包括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客观原因包括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要点。答题时,可依据“直接原因→主要原因→根本原因”的思路依次叙述。直接原因即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根本原因即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等)、 主观需要等。三层原因层层递进,相互联系渗透。例如,“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则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层的因素。

4. “矛盾分析”主要涉及的项目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等。

思路要理顺

针对不同类型的试题,考生要制订答题策略,理顺思路,做到胸有成竹,从容不迫。近几年历史高考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 比较式问答题

比较式问答题包括外显比较和内隐比较两类。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特点是比较的范围具有确定性。解答时要认真审清比较对象、比较项、限制条件,分析试题要求与课本知识的关系,然后按设定的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回答。答内隐比较式问答题的关键是根据题意,对比较对象做具体分析,自己设法确定比较项。属于历史人物类型的要列出国籍、时代、称谓、主要活动、评价等要素。属于历史事件类型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空间、主体、经过、意义等要素。属于历史制度类型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制定者、主要内容、评价等因素。属于历史革命类型的可分解为革命任务、组织与领导、斗争纲领、主力、方式、性质结果等因素。

2. 分析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原因

分析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生产力因素,包括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天文历法的进步,劳动力的投入等;二是生产关系因素,包括新的生产方式的确立,土地政策的调整,农民起义对地主阶级的打击;三是上层建筑的因素,包括中央集权制度,重农抑商政策的保护与鼓励,宗教、文化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等;四是看对外关系与民族关系是否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五是看社会环境因素,国家是否统一与安定;六是地理条件的因素等。

3. 分析经济特征

分析经济特征要注意三点:第一,从复杂的经济现象中揭示基本特征;第二,分析特征形成的原因及影响;第三,揭示特征时语言要精辟,高度概括,要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4. 开放性问答题

解答开放性问答题必须明确:重要的不是持何种观点,而是能有理有据地论证自己的观点,即论证是否符合逻辑,是否严密,材料与观点是否统一,理由是否充足。要坚持“从历史中来,到历史中去”的原则。“从历史中来”,就是从史实中提炼观点,“到历史中去”就是由观点驾驭史实,做到观点与史实的统一。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确定观点。其次,要通过对史实的概括提炼,充分支持观点,尽量少漏观点的支持点。再次,可以将母观点(即总的观点)分解成若干个子观点,用所掌握的史实进行论证,做到史论严密结合。观点的展开要有层次性,做到由表及里,有浅入深,环环相扣,逻辑严密。最后,论述要全面,在肯定积极作用的同时,要指出消极作用,切忌绝对化。还要适当小结,升华观点。

5. 某失败事件“说明了什么”

回答某某事件“说明了什么”,实际上是考查考生把握历史本质,揭示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回答可以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首先,某某事件的目的是什么?有何进步或倒退的意义;其次,该事件的失败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还是一种偶然;最后,该事件的失败如果是偶然,说明斗争的曲折复杂,而且要进一步创造条件,如果是必然,则要说明该事件的政治或经济诉求根本无法实现,是空想。

6. 评价历史人物

评价历史人物,实际上是要评价其一生的功过是非。要正确评价一个历史人物,首先,必须全面把握其历史活动;其次,要按一定的标准和原则把这些活动分为积极(或进步、功绩)和消极(或反动、过错)两方面,对于有些历史人物,其活动呈现明显阶段性,所以还要分阶段评价;再次,评价的标准和原则有:(1)生产力标准;(2)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对历史发展的不同作用的唯物主义原则,不要夸大英雄人物的作用;(3)阶级的观点;(4)时代的观点,即要把历史人物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评价,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则肯定,反之则否定,同时注意不要用现代人的标准评价古人;(5)不要以偏概全;(6)客观公正,不要带感情色彩;(7)注意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编辑:陈彤】

篇5:高考历史答题技巧

以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为例,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着手:

(1)生产力因素:包括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天文历法的进步,劳动力的投入等。

(2)生产关系因素:包括新的生产方式的确立,土地——时间——负担的政策的调整,农民起义对地主阶级的打击等。

(3)上层建筑因素:包括中央集权、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的重要制度,重农抑商等经济制度,还有宗教、文化等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等。

(4)社会环境因素:国家是否统一和安定。

(5)地理条件因素:如江南和西北的差异等。

以世界近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为例,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生产力因素——科技革命成果的广泛应用;

(2)生产关系因素——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3)上层建筑因素——各种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和制度的制定;

(4)社会环境因素——相对稳定的国际国内环境;

篇6:高考历史答题技巧

我们在答大题的时候,一定要学会分点答题,不要把所有的知识点全部写成一大篇子,这对我们得分是没有什么利处的,条理一定要清晰,让阅卷老师能够第一时间看到你的答题点,如果你把这道题答出来了,但是答的错误,或者是混乱不堪,这对我们的成绩也是有很大的影响的。在高考中,可能1分只差,就能够决定你们的所上的学校。

答题的过程中,一定要严谨规范,老师说到的答题方式,一定要注意到,某些题型是有答题格式的,我们在做选择的时候,可以多看看选择题的是怎么作答的,可以借鉴它的答题方式。

篇7:高考历史答题技巧

1.阅读材料:概括材料意思(或有一个意思,或有几个意思);通过时间、人物等关键词联系课本知识,锁定课本相关内容。

2.设问:看是“表明”“体现”“原因”“目的”“影响”等。

3.多管齐下,尝试不同方法

筛选法:根据审题,搞清楚题目的基本要求,根据基本要求,把四个选项一一过滤,直到找到正确的选项。

重点突破法:在审题中确定关键词后,如果对关键词相关的史实了解清楚,那么可不用逐一考虑各个选项,而是直接确定正确答案。

猜测法:如果对各个选项认识不清,无法确定正确的选项,可用猜测法,猜测时有以下规律:一般情况下,选项如果超出课本知识范围或超出课表范围,则为错误。

3.选项:

符合材料与课本知识,正确选项。

程度词,动词太绝对,高几率错误选项。

不符合材料(脑补选项;本身正确但无关选项),错误。

不符合历史史实,错误

逻辑以偏概全(孤证不立)、偷换概念、因果倒置等;错误

4.看全选项,互相印证,得出正确选项。

5.遵循理论,利用规律答题

在常用方法的基础上,可以根据平时掌握的相关历史理论和规律及经验来答题。例如,主观原因为主,客观原因为辅;经济原因为主,政治军事文化等原因次之;深层次原因为主,浅层次原因为次;生产力原因是根源等。

历史选择题9个技巧有哪些

1、优先关注“阿拉伯数字”(关注历史年代和数据)

历史选择题的阅读,快速准确提取信息是最重要的能力。历史选择题中的“阿拉伯”数字是很容易看到的信息。在一大堆汉字里面找到找到阿拉伯数字还是是很容易的。

历史选择题中的“阿拉伯”数字往往就是解题的关键,就是解题的钥匙。因为历史选择题中的“阿拉伯“数字,不是年代,就是与答案有关的数据。

2.“穿衣戴帽”是重点(关注标点符号括号引号书名号的作用)

大家知道在汉语言的表达中,标点符号占重要地位。这里的“穿衣”就是指括号和书名号。括号在历史选择题中的出现往往是用来解释说明题目中的关键信息,书名号的出现意味着材料的出处已经告诉。

材料的出处了解了,材料的作者、作者的立场等许多问题就得到解决。“戴帽”这里指的是引号,历史选择题中出现的引号,要么就是关键信息,要么就是强调的学科术语。在材料中运用标点符号的知识,进行快速解题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

3.绝对化的选项一般错误

4.省略号后有答案,否则也会被省略

5.抓大放小抓主流,有全集时不选子集

6.矛盾的互补选项中必有一个是答案

7.答案一般是主流,陌生选项不靠谱

8.看见什么选什么(题目考察的是历史现象)

高中历史答题方法

(一)审题方法第一,明确题目结构中答题项、主干语和条件限定语。答题项是指答案包括的内容和项目,主干语是选项论述的直接对象,条件限定语是对回答内容的各方面限定,包括时间、地点、空间、人物、设问角度。

如,“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的抗英斗争,到18世纪末转变为联合一致的美国独立战争。出现这一转变主要是由于:a.英国压迫加剧,北美人民反英意识增强b.北部几个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c.各殖民地间初步形成了统一市场d.统一的美利坚民族开始形成其中出现“原因”是答题项,主干语是指“转变”(即由分散的抗英斗争到联合一致的独立战争),限定语有时间(17世纪到18世纪末)、地点(北美)、特点(分联合一致)。

第二,搞清时空范围。根据限定语,特别要注意提取隐性时间信息,明确题目的时间范围和空间。从近四年历史高考选择题看,题干中含有限定语的题目至少占了1/3。因此,抓住限定语,无疑是正确作答的一个前提。

第三,推敲备选项。对备选项要认真推敲。近年来,备选项的干扰性日益增强,需认真分析。

(二)解题方法

1、直选答案。即直接根据掌握教材知识及信息,可以直接得出答案。可谓“一击即中”。

2、最佳选项

特点是选项与题干隐含着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在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其它选项虽有一定道理,但因不够全面或不合题意而不能成为最佳选项。

题干求答项前后,多有“最主要”、“最重大”等表示程度的副词和形容词。

例:前期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功绩在于:a.确立了“民主”和“科学”的主导b.批判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c.揭开了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新 篇章d.沉重打击了封建正统思想的权威

解析:

新文化运动前期,占主导地位的思想仍是封建思想,所以a项可以排除;

反对儒家传统道德是新文化运动的矛头所向,而不是把矛头主要指向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所以排除b项。

c项迷惑性最大,因为揭开传播马克思主义新 篇章是前期新文化运动的功绩之一,但不是主要功绩,排除c项。

正是前期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潮流,才是主要功绩,因此,最佳选项是d项。

篇8:浅谈初中历史的答题技巧

首先说一下选择题部分。在我的教学中, 发现部分学生选择总是达不到满意的分数, 我帮他们找出了问题的所在, 就是他们的基础知识掌握得不牢固, 综文学科要想学好, 基础知识是特别重要的, 所以在初三复习的时候一定要注重基础知识的背诵, 基础知识是学好综文的前提。针对这一现象, 在教学中要多注意多强调, 使学生对历史知识理出一条主线来, 这样就会取得满意的效果。

再说后面的主观题部分。学生出现的问题普遍是书写不工整, 格式不规范。表现为:有些同学对考试态度不认真, 书写太潦草, 所以我们要求用楷体或行楷体书写文字, 不要用草体书写, 一笔一划, 减少连笔, 工整清晰, 自然爽心悦目。有些同学不看分值答题, 比如六分的分值, 最少要答三条, 可有些同学答的时候, 不分条, 不分款, 写一片, 致使得不到满意的效果。我特别强调的是答题的时候要用学科语言, 这是答题时的关键。综文学科的答题语言是特别重要的, 有些同学答题完全用语文的语言答, 结果答了一大片, 最后一分也没有。语言要到位。例如, 说鸦片战争就是特指第一次鸦片战争, 不能理解为两次鸦片战争。所以, 历史学科考试答题, 不能自造历史名词, 也不能用口头语言, 要充分尊重历史学科语言的严肃性和科学性。

所以, 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学科语言的培养, 多示范, 多积累, 使学生的语言表达更上一个层次, 达到简练、标准。认真答题、规范答题是学生的一种素质, 一种能力。而学生这种素质的培养, 靠的是老师教育, 所以我们的教学方法要与时俱进。

针对在教学中发现的这些问题, 我总结出, 要把基础知识夯实。教材中的基础知识最有生命力, 只有夯实基础知识, 才能使选择达到准确无误, 进一步提高成绩。要合理安排小测验, 多练习, 多改正, 多培养答题技巧。课堂中要精讲多练, 提高课堂效率, 向基础知识要成绩。历史大多是在理解的基础上牢牢记住, 学知识是一环扣一环的, 上课时专心听讲, 课后及时复习。从整体上提高学习效率, 使历史知识得到巩固和理解, 使课本知识融会贯通, 答题时游刃有余, 这是学好历史的基本条件。

篇9:高考历史答题技巧的

1.文献型文献型解析题主要考查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如概括、(综合)分析能力等,以及对历史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材料多为对联、诗词、反映重大历史事件的史籍文书等。对策:考生要全面阅读史料,找准史料反映的时间、空间和人物(主体对象)三要素,然后联系教材上的知识点,有针对性地回答。回答时要注意以下问题:切忌只看前两句,后面不看,以为全懂了,按习惯去做,结果文不对题;按要求回答,切忌不管几问,在第一问中把答案全写完,第二、三问便无话可说;前后答案不能相互矛盾;原则上一句话一分。

2.图画型图画型解析题是以直观的图画代替文字描述反映历史现象,图画可以是人物、文物等。1.人物类。对策:做题时,要把题目信息、人物图片与教材知识结合起来,对一些古代人物的绘画图,还要能从其服饰、发式、容貌等进行全方位的判定。考生在做题时要注意:要注重重大问题,不要太注重细枝末节;要跟学过的知识挂钩,特别是考纲范围内的知识,不要考虑没学过的内容;要跟历史知识挂钩,不要考虑非历史知识。2.文物类。对策:历史文物是记录历史的重要载体,正确理解历史文物,寻找有效信息,建立其与题目之间的联系,是高考考查考生能力的一种主要方式。因此解答此类试题,一要明确题目的设问要求;二要从设问角度出发解读图片,并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尤其要注意题中标注的时间和出处;三是要结合设问要求对信息进行判断,正确解答。

3.图表型图表型解析题的材料是以图表形式出现的,主要考查考生处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要求考生能够根据数据变化的轨迹看出事物的变化发展趋势,看出影响数据变化的历史背景。图表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曲线图表、饼状图表、二维表格表、柱状图表等。

二、材料解析题的解答

材料解析题中设计的问题一般有三种类型:内涵式、外延式、内涵与外延结合式。内涵式提问的提示语往往有“根据材料分析……”,解题时必须完全依据材料进行。外延式提问,其提示语往往有“根据(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题时要联系所学过的教材知识,答案来自教材和所学知识。内涵与外延结合式提问的提示语往往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题时既要根据材料又要与教材知识相结合。

篇10:高考冲刺历史答题技巧

许多考生对于历史试卷材料题的重视程度不足,阅读材料时往往是浅尝辄止没不求甚解,不从材料的内容中寻找突破口,而是一味的根据设问寻找教材知识的结合点,冥思苦想,绞尽脑汁,却还是不能从教材的内容中组织成确切的表述,但其实在一些材料本身就隐含答案。

2、不要在试卷中留白

考生在答高考历史的时候,遇到题意不能理解或是不会做的题目的时候,千万不能因为对题目有一些不理解或是觉得自己该题写上业不得分,就什么也不写。写上去的内容逻辑不一定是正确的,但是一旦写到得分点也是能得分的,所以千万不要在历史试卷中留白。

3、答题语言要科学规范

一些考生在答历史题的时候用词不是很规范,不善于用专业语言,甚至是让人忍俊不禁。所以考生在平时做题的时候,要注重语言表述的正确性买就是要求考生在组织答案时必须要想教材语言回归,使用历史学科的语言。

4、答题层次要清晰

篇11:高考历史答题技巧总结

历史高考试卷通常是由选择题与非选择题两大部分组成,而且相比较选择题而言,非选择主观题所占分数较重,且对学生综合知识考察较多。因此,许多考生在面对历史主观题时,感觉有点棘手,往往不能很好的猜到出题老师的“意图”,答题不全,导致失分。

为了在历史主观题上多得分,建议广大考生尽量多写。这里的多写,不是指将一个点深度阐述,而是指要围绕主观题的问题要求,从不同角度进行阐述,最好是分点有条理的阐述,能给阅卷老师留下好印象。这一建议也正好暗合了高考阅卷“踩点得分”、“不写不得分,多写不扣分”的基本原则。

利用好非选择题材料信息

除了主观题以外,历史考卷上的选择题也是考生必须翻过的一个“高山”,但是高考历史涉及的知识点之多,覆盖面之广,想要完全掌握,真是一项“大工程”。阅卷老师当然也不会疯狂到细分到每个重要知识点一个选择题,出题时也是有所考量的,通常从主观题的材料信息中,可以找到几个选择题的答案,这也是一直以来的一个不言而喻的“潜规则”。

高考历史大题答题模板公式

1、历史背景

(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2、历史条件

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3、原因广度

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⑴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⑵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

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 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4、原因深度

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

⑵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

⑶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

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如“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则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层的因素。

5、矛盾分析

篇12:高考文科历史答题技巧

认真读好题,分析题中隐含的“条件”。就像做语文与数学一样,历史也要读好题。包括题目中所给的事件、人物、时间等,从而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有的题目给出大量的材料或者引言等,这些都是你的分析突破口与着眼点,非常重要。

答题注意要点与调理清晰度。我们老师在改卷子过程中,关注的更多的是学生答题所提到的要点,并且根据要点的体现个数与切合程度,这些如果在你的回答中出现了,就会得高分。此外,看回答是否有调理,混乱不堪也会影响得分。

考试答题要紧紧盯住所给空格的多少。事实表明,如果所给的空格很多,而你的答案字数很少,即便你写的很准确也会减分,因为缺少足够的基本点与佐证,这些也是非常重要的。相反,仅仅需要几个字十几个字的答案,你写出很多,自然也会受到影响。

历史考试高考请谨遵答题规范。这些答题规范我们不仅在平时老师会说到,更会在平时的试卷中,从后面的答题正确答案得到提示,每次我们都应该仔细阅读正确答案,这些答案非常有帮助,我们学习它的格式,并运用在我们的答题中。

二.文综答题技巧

政治

1、保证选择题的正确率是政治得分的基础。正确选择要“三看一排除”。

一看设问,明确出题人故意设置的相关限定。

归纳近些年的高考及模拟试题,我们发现设问的限定主要类型有:

(1)限定主体,如政府、企业、人大代表、政协等;

(2)限定知识范围:如“从经济学角度”,“所体现的哲学道理是”等;

(3)限定因果联系:如“从根本上说,是由于”,“引起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回落的原因有”等;

(4)限定正误:如“关于金属纪念币,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等。

在进行下一步选择的时候一定在出题人限定的范围内进行选择。

二看材料,通过对出题人设置的关键词,标点符号的把握理解材料的中心意思。

试题的材料是出题人经过精心组织,才会呈现在同学们面前的。在试题材料中,出题人总是通过关键词句、标点符号等信息对考生予以必要的提示,考生应通过反复阅读把握题意。

三看题肢,找出表述错的题肢以及表述正确但与材料或设问无关项。

此处尤其注意后者,出题人往往通过这一类题肢提升试题难度,考察同学们的审题能力。

四用排除,有效提高答题效率。

近几年,政治选择题中的组合选比重大幅增加,而且难度逐渐加大,解答这一类选择题,用好排除法,不仅能提高正确率,还可以有效缩短答题时间,保证得分。

2、通过规范的答题步骤提升主观题分值。

一看设问:

明确设问的方向: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明确设问中的行为主体:国家、企业、个人、人大、政协……;设问的知识限定:用联系的观点,用消费相关知识。

二看材料或图表:

通过材料中的关键词句、标点符号等对材料进行分层,把握材料中心意思。

三写答案:

组织答案的过程注意“三化”:

(1)答案组织层次化,有效分层,标清答题序号;

(2)答案表述术语化,使用学科术语,准确命中答案;

(3)答案编写完整化,答案的组织基本的结构应该是“理论+联系材料”,哲学题应该是“原理+方法论+联系材料”。

历史

运用各种历史资料创设问题情景考察学生的知识理解、应用能力是多年来高考历史学科的特色。

在新课改使用多版本教材(北京市有人教版和岳麓版两套教材)的情况下,材料题的份量应该是只增不减。因此,掌握材料题的解答方法对答好历史题至关重要。

材料型试题的答题步骤:

1、步骤一,审问题。

一般材料型的问答题在问题的设置上有三种提示语:第一种的提示语往往有“根据材料分析……”,就是解题时必须完全依据材料进行,答案就在材料中;第二种提示是“根据(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题时要联系所学过的教材知识,答案来自教材和所学知识。第三种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题时既要依据材料又要与教材知识相结合。

2、步骤二,带着问题阅读材料。

阅读过程要注意对材料进行分层,一般要注意材料中的句号、分号、省略号。

3、步骤三,注意材料的出处和时间。

一般会在材料的开头和最后有提示。

4、步骤四,关注每段(种)材料。

试卷所给每段(种)材料都是有用的。

5、步骤五,作答过程。

不能原封不动的照抄材料(照抄材料是很多同学经常犯的错误);要抓住关键词,进行概括、提炼;要正确使用历史名词和学科术语;看分答题;多角度思考作答。

以上主要针对文字型材料题,近年图表型材料题也日渐增多。

图表型试题——主要是通过图片或表格的形式来呈现历史发展进程,并要求考生根据图片或表格,揭示、判断、归纳、概括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名称、产生原因、目的、性质、特点、经过、结果和影响等内容。

对这类型的题,平时要重视教材上图表材料的分析以及信息的再挖掘。在作答过程中要着重分析图表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相关信息是上升的还是下降的,是起伏发展、曲折前进的还是总体向前的,同时利用好所给的文字说明并联系所学过的相关知识,立足教材来分析、作答。

地理

1、地理选择题巧用五法:

一是排除法:

如对于给定的条件是多个的题目,可先根据题目的某一条件,在被选项中找出符合这一条件的对象,其余淘汰,缩小范围;然后再根据题目的其他条件,在缩小的范围中逐渐进一步淘汰,最后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选项。如果肯定某个是对的,那么排除没有该选项的也可以。

二是反证法:

是通过证明逆命题是错误的,从而得出命题的正确性。

三是信息转换法:

将题目中的信息转换成自己熟悉的内容或便于理解的形式,达到化难为易、快速求解的目的。

四是图解法:

根据作图来辅助解答。在地理分布、运动规律、空间想像等方面,可以根据题干所提供的条件绘制出图形,即以图再现题干要求,以图解文有助于分析,从而找出正确答案。

五是数据比较法:

有些地理事物的本质特征需要定量分析,并对一些相关的量和量的变化趋势进行比较,才能获得正确答案。

2、地理学科主观题解题技巧:

篇13:高考英语完形填空的答题技巧

关键词:上海高考,完形填空,有效训练

在上海高考英语卷中,完形填空是一种立意新、要求高的综合性语言测试题,也一直因为其题型难度大,区分度高成为历年高考得分率较低的题型。学生应如何在日常学习过程中进行有效训练,提高对该题型的应试能力呢?现结合实际教学经验,谈一些看法。

一、做英语完形填空的三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 即对学生来说基本的要求是学生需掌握基本单词及短惯用语的意思。这样学生在答题过程中, 才能把基本的分数拿到手。例如:Only now are organizations beginning to wake up to those lost opportunities and calculate the%55%implications.55.A.culture B.social C.financial D.economical (2011上海卷) 纵观全文不难理解该句的意思应为“直到现在一些组织才开始意识到失去的机会并开始计算由其带来的经济上或财政上的影响。”一些考生很轻松地排除了AB两个选项, 但在区分后两个选项时发生了困难。印象中financial, economical都是形容词, 意思似乎都和“经济, 财政”有关。这就暴露出他们平常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的弱点。如若清楚地知道“economical”意思为“节约的, 节俭的”就不难排除D选项, 从而得出正确答案。又如:As a society, we really need to%60%this problem and do something about it. (2008上海卷) 60.A.look up to B.face up to C.make up for D.come up with平日的学习中学生应掌握四个短语的中文意思依次是:A.尊重敬仰 (某人) ;B.勇敢地对付, 面对;C补偿, 弥补;D追上, 赶上;想出 (主意) ;找出 (答案) , 这样就很容易选出正确答案B, 全句意思应为:“作为一个社会, 我们真的需要勇敢地面对这一问题并为此做一点事情。”

做完形填空的第二种境界是不仅要知道一些单词和短语的意思,还要知道它们的习惯用法,做到“既知其一,又知其二”。如“enough”“adequate”这两个单词均有“足够的,充分的”意思,但前者除了有形容词的用法之外,还可以用作代词,直接放在动词后面。再如“suggest”“advise”这两个动词都有“建议”的意思,但后接不定式时,英语的惯用法是“advise sb.to do sth.”,不可说“suggest sb.to do sth.”,但纵观近几年的高考完形填空,已经不再考查学生语法方面的知识了,而是从语义搭配、结构搭配、惯用搭配,以及逻辑知识等方面测试学生对词汇的掌握及应用。

在实际的做题过程中,学生们常常会有这种体会,即每个选项的意思和用法已经正确掌握了,但依然无法得出正确的答案,这就涉及做完形填空的第三种境界也是最高境界,我们要对某句话,甚至是通篇文章有正确全面的理解与把握,并通过逻辑的思考、合理的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的判断。如:Re-过逻辑的思考、合理的分析, 从而得出正确的判断。如:Research in the US found that a five per cent decrease in the number of defecting (流失的) customers led to%57%increases of between25 and 85 per cent.57.A.cost B.opportunity C.profit D.budget (2011上海高考卷) 这句话中含有一个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 对从句的意思的理解决定了学生的选择。许多学生误以为减少的是顾客, 因而判断商家做生意的“成本”或“预算”增加, 进而选了A或D选项, 但其正确理解应为“流失顾客数量的减少”, 换言之应为“回头客增多”, 应该带来“利润”的增加, 所以正确答案应为C选项。又如:The degree of%60%between the potential helper and the person in need is also important.60.A.similarity B.friendship C.cooperation D.contact (2012上海卷) 仅从这一句话, 我们很难判断正确选项是哪一个, 但只需向下看文章“For example, people are more likely to help a stranger who is from the same country rather than a foreigner.”明白人们更愿意帮助的是一个和自己来自相同国家的陌生人, 而不是一个外国人, 也就是一个和自己有着同样肤色, 同样语言, 同样的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的人, 那本题答案就应该选A“相似性”了。

二、如何在完形填空上有所突破

1. 掌握好基础知识,熟记单词和短语,这是做好完形填空题的第一步。

正如我们所知单词和短语是篇章的基本材料,无论是对文章的理解,还是对选项的选择都要求我们对词汇有着良好的掌握。以2010上海高考英语卷完形填空题为例,整篇文章中出现了10次revise及它的各种形式。如果学生能在第一时间反映出其意思是“修订,校订”,就能很快把握整篇文章的主旨大意,许多题目也就迎刃而解。反之,会严重影响对全文的理解,更有甚者,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影响整场考试的情绪。

2. 纵观全局,通篇把握。

完形填空考的不是孤立的词汇或句法知识, 更注重的是词汇在语境中的应用及对整篇文章的理解。我们建议学生在做完形填空的过程中, 不要急于按题目顺序给出答案, 应通读全文, 再做出选择, 这时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因为正确答案有可能就在上下文中出现。这种情况几乎在每年的高考卷中都能找到几例。2012年上海卷50题“study”和52题“receive”, 2010年上海卷56题“ideas”和63题“characters”, 2009年上海卷51题“shouted”和57题“agressively”这些正确答案都可以在原文中找到。

3. 注重对自己综合能力的培养,这是上文中所谈及的达到做完形填空第三种境界所要求的, 也是做好完形填空重要的一点。

如我们所知完形填空考的是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有机结合,不仅考查学生对词汇语法等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而且考查学生的逻辑推理和对篇章结构的理解能力。语言只是一种工具,透过文字这种表面的信息载体,学生在平日训练过程中应该有针对性地锻炼各方面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篇14:高考历史答题技巧的

首先,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需要有意识地加强对一些基本史学观念和史学方法的教学,培养新时代下学生的基本历史素养,防止固化学生的思维。针对一些历史事件,教师需要引入代表不同立场的评价材料,让学生了解历史是活的历史,怎么评价关键要看站在什么样的立场上,持什么样的态度。一个历史事件可能会有多种评价,但我们一般的评价需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客观、公正及全面。另外,历史学习需要注重对史料的研究,需要奉行“材料第一、论从史出”的原则,没有材料就没有评价。再就特别注意不同的史观,我们主体坚持的是科学的唯物史观,但史学研究的多元化趋向需要了解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及社会史观等。那么,在阅读材料时,学生就需注意材料作者持的是什么史观说出了材料中的言语,是全面的还是片面的,是基本正确的还是错误的,他为什么要这样说,我们该如何评价该作者的观点,了解这些内容对我们的现实又有什么帮助,也就是为什么要学习这些。总的来说,我认为我们高中历史教学要着力于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从历史中发现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经验教训。总的来说,是在围绕着这个核心问题在进行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教学。在这个核心问题下,子问题1可以设计为李约瑟难题:为什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农耕文明的古代中国没有在17、18世纪向现代化过渡?结果如何?那如何评价古代中国的农耕文明?西方国家以英国为代表为什么率先过渡?如何评价?子问题2可以设计为近代中国在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背景下是如何探索现代化道路并挽救民族危亡的?在学习西方工业文明的背景下又有哪些可供选择的道路?最终找到了一条什么道路?子问题3是新中国建国后如何艰难地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在前进之路上又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如何在创新中解决?子问题4是如何看待不同文明的差异?如何使马克思主义与现代化建设更好地

结合?

其次,在具体做题时,先快速阅读材料,把握几段材料的主旨。如果在材料前面有一个总体性的概括,要高度重视,那往往就是主旨,或者指明答题的方向。再看设问,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和限制语、答案来源,把大问拆成若干小问,按分找点,再带着问题阅读材料。如果题干中给出“依据材料”作答,就在材料中全方位找。如果需要结合已有知识,可以先总结材料再依据已有知识增加角度。针对40题来说,一般大问分两问,如果一问10分,另一问就是15分。10分题一般得写5个角度,15分一般至少写5个角度。读材料时,长文分段,短文分句,一句分成多个层次。阅读材料时要注意材料标题、引言、出处、所给的时间等信息。特别注意括号里的注释、分号代表的并列关系、省略号两头的内容以及从材料的开头、结尾、省略号两边获取有效信息。提取信息时需要一个句号一个分号的提取,提出有效信息,提完显性信息后再分析隐性信息,按分找信息点。再依照设问的角度整合信息。同类的要概括,能够对应教材知识的要对应,不能抄原文要处理材料,尽量做到总结性表述和具体性表述的结合。而且,特别要注意作答时要点化、序号化、段落化和工整化。每点要有一个关键词,最好围绕这个关键词用短句子作答。

新课标历史高考全国卷的41题近几年是开放性试题,考查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试题类型有文字性材料、表格材料或者图片材料等,取材形式多样。一般也有相对的固定答法,做好分

3段。第一段依据所给材料提炼出一个较全面的观点并表述赞同。第二段依据史实进行多角度论述,如果材料中有史实,先用材料当中的史实。第三段进行提炼型升华总结,可以用史观或者哲学原理来提供启示或经验教训等,使自己写论文的高度有所提升。对于选做题来说,注意选择适合自己知识结构的试题,根据近年来师生总结,发现改革与人物的试题难度相对较小,当然也根据各学校所学内容来确定。具体答题方法与40题较为相似,也注意使用一些相对固定的历史学科语言。就改革试题来说,一般会问改革的原因、目的、措施、特点、结果及评价等,学生可以在平时的学习中积累一些角度,一般可以套用。

总之,历史材料题放在文综卷的最后面,需要合理分配好三科时间。注意看清材料的设问角度,认真分析材料,系统整合有效信息,规范表述,工整作答,最终高效地完成考试,取得符合自己学情的理想成绩。

上一篇:村民用电申请书下一篇:银行先进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