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教学叙事

2024-05-14

初中生物教学叙事(精选6篇)

篇1:初中生物教学叙事

七星一中

朱洪艳

我是七星农场第一中学生物教师朱洪艳,1998年毕业于黑龙江农垦师范专科学校生物教育专业,2000----2003年函授毕业于哈尔滨大学生物教育专业,获得本科学历,2005年晋升为中学一级教师。从教14年一直从事生物学教学任务,担任生物教研组备课组长,多年担任班主任工作。

从事教育工作多年以来

我能认真进行政治学习并作好详尽的记录,能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及教育政策法规。在师德、师风、师表等方面堪为人师。能认真学习,领会上级文件精神,自觉提高思想素质、道德水准。时常观看和收听广播电视,了解国内外的大事和时事动态。经常向学生和家长宣传党的教育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正确处理好学校与社会、家庭的关系,积极形成教育合力,为提高学生的素质打一个坚实的后盾。生活上严格要求,工作上高标准要求,重工作,轻享受。讲奉献,不索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敬业乐教,无私奉献。努力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遵纪守法,不赌博,不信封建迷信,生活简朴,作风正派,言谈举止符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为人师表,率先垂范,处处以一个高素质的人民教师来要求自己,从无背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言行。深受社会、领导、同行、学生的尊重。

由于我毕业于生物教育专业,并且通过函授取得了本科学历,有着扎实的生物学知识功底,在分局和学校组织的对教师专业知识的考试中都取得过优异的成绩,多次代表学校参加分局教师校组织的生物课堂大赛,都取得过优秀的成绩,为学校争得了荣誉,受到了校领导的好评。

作为一名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传授给学生知识,面对日益发展的教育形式,不断更新的教育理念,以及思维越来越敏捷的学生,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教育的发展的需要,及学生的需要,也很难取得优异的教学成绩,因此必须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通过不断学习新的理念,阅读一些教育学专著,改变以往交手一言堂的教育方式。就拿一个堂课来说吧,“激素的调节”这一节课我上过多次,但在实施新课标之前,我的教学一直都是按部就班,按照知识的逻辑关系进行归纳整理,学生被动地吸收、记忆,满足于对知识的记忆,少了对知识的探索、拓延,也甚少去主动联系实际进行深入的研究。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要求培养现代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精神。我是这样上这节课的,课中主要是营造积极互动的课堂生活。这一节内容我用了两节课。第一节课让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对照实验:探究甲状腺激素是否具有促进蝌蚪发育的作用。然后各小组派代表在班上交流本组的实验设计,大家评出最佳实验设计和最有创意实验设计。最后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各种手段搜集有关内分泌系统疾病的资料和根据本组的实验设计做好实验,仔细观察、记录、分析、讨论结果。第二节课是进行《激素调节》的正式教

学。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坐在一起,这样方便学生进行小组内的交流,也少了拘束,学生可以放得开来表述。让学生围坐在一起虽然是一个很小的改动,我预感会对教学的效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过去,我总是让学生一排一排端端正正地面向黑板坐着,老师成了权威,一言九鼎;学生被老师灌输知识,被动地接受,体现不了主动、互动。现在,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坐在一起,同学之间有一种“我们是团结的集体,要共同奋斗”的心态,他们还可以互相监督,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而且,也为我接下来的小组讨论提供了方便。在新课伊始,我就让同小组的同学互相观察成员的身体特征,回忆《青春期》的知识,引出激素调节的课题。学生的反应不错,顺利引入课题。我再让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有关腺体的资料,通过观察和小组讨论,找出内、外分泌腺的区别,特别是能说出内分泌腺的特点,填写在黑板上我预先设计好的表格内。在这一个环节,学生讨论得更加热烈,很热切地拿出自己收集到的有关内分泌系统疾病的资料,在小组内交流、共享,基本上能够把我预先在黑板上画出的有关激素的表格填好。特别是在讲到甲状腺激素的作用时,由于每一个小组在前一段时间都做了探究甲状腺激素是否有促进蝌蚪发育的作用的对照实验,因此,小组讨论时,学生特别热烈。在组与组之间的班内交流时,每一个组的发言都很精彩;同时,也拓展了许多有关激素的课外知识,这是最令我惊喜的。一节课的时间就要过去了,当学生兴奋起来时,拓展的知识特别多,时间总是显得不够用。我赶紧让同学做了这一堂课的“我学到了什么”的自我小结。接下来的任务是让这节课学到的内分泌腺

和激素的知识做一些相应的检查、巩固练习。由于是自己主动、积极地获取到的知识,学生的当堂掌握很不错。我正暗暗庆幸一节课顺利完成,这一节课一定会在孩子们的心里流下很深的印象,不在于知识的记忆有多少,而在于他们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和实践,多多少少掌握了一些自主探究问题的方法,并从中找到了满足和乐趣。让学生从内心里真正的喜欢上生物课,喜欢上生物老师才会从内心爱学生物,正所为亲其师信其通,学生的成绩才会高,自然教室也会取得优异的成绩,去年在全局教师进修校组织的全局生物中考中取得全局第一的好成绩。由于自己的工作努力,2007年被评为学校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2008年被评为校级优秀教师,2010年被评为黑龙江省教育学院评为优秀学员,2011年被评为场级优秀教师。

同时我还连续担任班主任工作,在班主任工作中,我本着不让一名学生掉队,让所有家长放心的原则,严格管理班级,以身作则,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形成良好的班风,创造和谐,浓厚的学习气氛,师班级各个方面稳定发展。所带班级无论在学校上和纪律身都非常优秀,深受家长的形容和好评。

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仍需不断努力提高自己,通过学习新的理论,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争做一名领导信任学生爱戴的优秀教师。

篇2:初中生物教学叙事

期末复习的时候总是老师最头痛的,尤其像生物等这些非中考科目家长不关心,学生不重视,而且一般情况下这些老师教的班级有多,学生也多,凭借老师一个人的力量来抓学生的复习就显得有点势单力薄,而且非常辛苦,效果也不好,有时候还因为学生多时间精力有限忽略了一些后进生的复习状况,除此之外,大部分老师还有一个感触就是有时候一个知识点已经复习很多遍了,对于优等生早已经理解了,可是还是有的学生不会,针对这些情况我往年在班级里组织合作学习小组,本想这样可以发挥优等生的优势帮助小组中相对薄弱的学生,但是效果不明显,分析原因:虽然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但是评价方式还是学生的个人表现,个人成绩,一个人表现的好与不好对小组以及小组的其他成员并没有影响,这样对于一些组的优等生发挥他们的自主性就大打折扣,基于这些问题,这学期我调整了方式具体方案如下:

1、在进行期末复习之前,把所有知识点做一个汇总,做为假期作业,但是各小组写哪些内容写多少内容,由大家每次复习的情况而定。

2、每次复习课分三个阶段:即教师布置学习任务、小组内自主学习、教师进行个别人抽测。

3、对于教师抽测同学人数,老师均不提前告知,经过大半年的学习,学生很了解小组的人员的学习情况,在帮扶过程中,不容易遗漏个人后进生.4、老师抽测的个别成绩就代表本小组的成绩,这个成绩根据任务完成情况分为三等:免“死”金牌(优秀)自保(合格)自救(不合格)例如一章的知识点我的检测内容是20个空,错2个之内得金牌,2~6属于自保,6个以上就要进行自救(就是重测)也可以用你们组的金牌进行他救,但是金牌只能用一次,由于组内大部分学生都希望把金牌留到最后,避免期末考试没考好,影响小组的作业量,所以不合格的学生只能采取自救,自救的时间给一个期限,在期限内还没有找老师自救就视为利用免“死”金牌。

5、期末考试成绩,优秀以上可以拿到免死金牌,不到班级平均分的学生但及格的同学需要一个面死金牌,不及格的同学需要两个金牌拯救。

按照上面的方案,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性,效果很明显,而且任务完成的越来越出色,当然问题也出现了,对于当时复习检测的效果很好,可是之前复习过很久的内容就慢慢忘了,如何解决呢? 我在测试时不紧有新任务还有原来复习过的,新任务为必做题,旧任务为选做题,选做题可以得金牌,答不好没任何影响,但是要想选做题得到金牌必须在必做题自保的基础上方可答选做题,否则选做

题达到金牌标准也不计金牌数目,显然选做题的目的就是为本组赢得更多的金牌,由于答不好也不用自救或用金牌救,学生毫无顾及的去答选做题。

所以随着题目题型的重复,学生的求胜欲望又很强,出现了作弊的现象,针对这个现象我又加了一条新的规定:一旦发现本组有作弊行为,所有金牌全部失效。没想这个规定一出,使我再次解放出现,原来自救都是我给检测,只能利用中午和晚上,现在不用了,所有的同学都是监考员,本小组的成员更是对他监考严格,既然我都不用监考了,那自救时完全可以在班上在课间了,自救的速度也快了,真是一举两得啊!

这次期末复习的效果非常明显,例如:一三班6组是本班相对来说比较弱势的一个组,组内只有一位稍微好一点的学生,其他都是通过自救才成功,这个组的成员几乎每节课课间都主动找我复测,最终期末成绩4个优秀,没有出现不及格现象.而且这次成绩与同期比较最大的特点是优秀率有很大提升,从原来的百分之二十左右上升到百分之四十点多,及格率和平均分都有很大幅度的提高,而我也摆脱了在课堂上整堂课讲题的局面,而是一个彻底的组织者,指导者,真是双赢.这次复习阶段的调整点也是成功点是个人的表现与小组的表现不脱节,个人的就是小组的,小组的就是个人的,使得小组的成员就是一个人,大家一条心,有一个共同的利益,共同的目标,这样在很大程

篇3:初中叙事散文教学模式的探索

这些叙事散文, 事件不同, 内容各异, 但都以不同的生活背景, 歌颂真善美, 传递正能量, 陶冶高尚情操, 让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们都能感受到人间的关爱和温情;同时, 这些课文还是很好的作文范文, 可以在写作方面给孩子们以借鉴和启迪。因此, 上好这些课文, 意义重大。一年来, 我们“名师工作室”围绕叙事散文, 通过培训活动和送教活动, 对叙事散文的教学模式做了一些探索。下面以2015 年11 月到老河口市送教的课文《阿长与〈山海经〉》为例, 具体介绍如下:

一、带着问题读课文

语文学习, 离不开朗读。朗读是阅读的起点, 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发展智力, 有助于情感的传递, 让学生获得思想熏陶。俗话说,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因此, 要想让学生明白课文的“义”, 必须认真朗读课文。

散文讲究的是“形散而神不散”, 抒情散文借景抒情, 叙事散文因事抒情, 这个“情”字, 就是散文的“神”, 是文章的中心;文章的中心必须让学生认真朗读才能够体会出来。因此, 讲授叙事散文, 第一个环节, 必须要求学生带着问题, 深情、认真地朗读课文。这个环节, 要注意三个方面:

1.问题导入, 创设情境。

良好的开端, 是成功的第一步。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的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 就急于传授知识, 那么这种课堂导入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 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因此, 课堂导入理所当然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一, 导入的成败也直接影响着整堂课效果的好坏。

当然, 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 最简单易行的是问题导入。在讲授《阿长与〈山海经〉》这一课时, 我是这样设计的:

因为讲课地点是老河口三中, 我在ppt课件的第一张页面粘贴了两张图片, 一幅是老河口的地标性建筑物, 一幅是老河口三中的实景照片, “这是什么地方?你们愿意为她增光吗?”简单的两个问题, 马上拉近了师生心灵的距离;随后, 我又展示了九种动物图片, 问全班学生:大家能准确说出它们的名字吗?这九种动物是龙的九个“儿子”, 分别是:赑屃 (bìxì) 、螭吻 (chīwěn) 、蒲牢 (púláo) 、狴犴 (bì'àn) 、 饕餮 (tāotiè) 、 趴蝮 (bāxià) 、 睚眦 (yázì) 、狻猊 (suānní) 、椒图 (jiāotú) , 全班学生热情高涨, 虽然没有一个学生回答准确, 但课堂效果达到了——宝贵的好奇心激发出来了!在孩子们求知如渴的眼神中, 我拿出四本装帧精美的书举在半空, 告诉他们:龙生九子, 这九种动物是龙的儿子, 大家想知道九子的故事, 可以去看一本书:《山海经》;当然, 要在课下和放假的时候研究;今天, 我们要学的课文与这本书有关。我接着告诉孩子们:这节课, 如果同学们表现好了, 就把四本《山海经》奖励给班级图书馆!瞬间, 全班学生满面微笑、满眼放光地看着老师, 期待后面的教学。

叙事散文都有感人的故事, 讲授之前, 巧设问题, 制造悬念, 精彩导入, 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 引起学生对新知识新内容的热烈探求, 让学生迅速而热情地投入到课文学习之中, 每一篇课文都可以采用这种教学方法。

2.问题导学, 先问后读

安定了学习情绪, 吸引了学生注意, 激起了求知欲望, 就进入了文本的讲授过程, 这个时候, 就该诵读课文了。但读课文也有讲究, 不能什么问题都不问, 直接让学生大声朗诵;而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诵读课文。最好不要让学生先看课文, 要让学生先提出问题, 或者老师问学生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

在讲授《阿长与〈山海经〉》时, 我是这样处理的:紧接着导入阶段“龙生九子”的问题, 要求同学们下课后在《山海经》这本书里探究有关知识, 这个时候, “山海经”三个字已经出现在ppt课件的画面上了;我紧接着又提出问题:有一个人, 就因为小时候看了《山海经》, 激发了文学梦, 最终成了大文豪, 你们知道是谁么?同学们说“不知道”, 我就告诉他们是“鲁迅”;这时候, ppt课件的画面上又出现了鲁迅的名字;我接着又说:鲁迅先生写了一篇散文:《阿长与〈山海经〉》, 今天我们就学习这篇文章。这个时候, ppt课件的画面上完整地出现了课题和作者, 我赶紧问道:大家看到这个题目, 难道没有什么问题要问老师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纷纷举手, 于是老师期待的问题出现了:阿长是谁?阿长和《山海经》之间有什么故事?阿长和鲁迅先生有什么关系?这是我预设好的问题, 完全由学生提出来, 真是太好了!我迫不及待的在ppt课件上点出这几个问题, 又补充了三个预设的问题, 这是学生不接触文本不能提出来的问题:

我看见《山海经》这本书以后, 对阿长是什么态度?

看见《山海经》前后, 我的想法和心理有什么变化?

《山海经》这本书对鲁迅先生有什么影响?

然后, 本环节重磅大戏终于登场:2 分钟准备好问题后, 孩子们带着问题读课文, 6 分钟读完, 8 分钟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一共16 分钟, 行云流水般的完成教学任务。

3.朗读方式, 多种多样

朗读, 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同时, 朗读又是一种理解的过程, 感悟的过程, 是学生发散思维的重要基础。语文新课标在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中, 对于七———九年级的学生阅读要求是这样的:

(1)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 养成默读习惯, 有一定的速度, 阅读一般的现代文, 每分钟不少于500 字。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 扩大阅读范围。

叙事散文, 往往事件真实感人, 细节精彩生动, 语言朴素细腻, 感情真挚深刻, 是朗读的好素材,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摇头晃脑的高声吟诵, 在问题的引导下, 了解事件, 品味情感, 领悟主旨。

朗读的方式, 是多种多样的。平时的教学中, 时间充裕, 可以让全班齐读, 可以让男女生代表读;或者全体男生读, 女生听;或者全体女生读, 男生听;可以男女生接力读, 老师和学生接力读。此外, 还可以全班默读这种方式, 速度快, 适用于时间紧张的优质课。《阿长与〈山海经〉》这篇课文, 篇幅不长, 费时不多, 我要求学生各自高声诵读, 声音不一定大, 但一定要有感情, 特别是要贴近角色, 模仿人物的身份和腔调, 像演电影一样说台词、讲故事。刚上八年级的孩子, 稚嫩的童音, 纯真的激情, 很好的完成了老师的任务;加上课文内容和孩子们的生活颇为接近, 读完书以后, 6 个问题, 不到8 分钟, 全部由孩子们说出了答案, 教师只是在一边赞美、赏识,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二、带着问题品课文

导入激趣, 创设情境, 为阅读文本打下了基础;带着问题读课文, 让学生走进文本, 明白了阿长的性格、作者的情感以及《山海经》的重要作用, 这是课文“扬”的部分;但课文还有一半, 在写我对阿长的“厌恶之情”, 这是课文“抑”的部分;这一部分和后半部分一起, 欲扬先抑, 形成了一条“讨厌—敬意—怀念”的感情线索, 表现了作者对阿长的怀念和感激之情。因此, 课文前半部分的讲授非常重要, 我设计了“带着问题品课文”的环节。这个环节要注意三个方面:

1.巧选角度, 质疑问难

学生, 理所当然是学习的主体, 学习的过程应该是学生“发现”的过程, 教师只应该起主导作用;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引导学生,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能提出自己的看法, 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 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但这绝不是说教师要靠边站, 有时候, 教师的主导作用非常重要。

例如课堂提问环节, 既包括学生对课文、对老师质疑问难, 也包括老师对学生、对课文质疑问难。这样, 可以增进师生交流, 活跃课堂气氛;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 激发学习兴趣;可以开阔学生思路, 启迪发散思维;可以及时获得反馈, 提高教学效率。因此, 提问必须掌握技巧:问题巧妙设计、精心选择;要难易适度, 面向全体;要简单明了, 启发性强;要抓住时机, 打开思路;要积极评价, 赞美赏识;巧选角度, 站在知识点的各个角度去提问。

在“带着问题品课文”环节, 我主要从内容、情感和词句赏析角度, “亲自下厨”, 为学生预设了四个问题:

课文前半部分写了阿长哪些事?

你觉得写这些事情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你发现有哪些词语和句子最能突出阿长的性格、最能表现作者的情感?

你能赏析并表演一下吗?

我要用这几个问题, 让学生明白:课文前半部分, 作者是“憎恶、讨厌”阿长的, 因为阿长是一个颜值很低的、没有文化的、举止粗俗的、迷信可笑的、愚昧落后的农村妇女, 为下一个教学环节做准备。

问题来了, 不能自问自答, 也不能教师马上问, 学生马上答, 因为这些问题有目的, 有难度, 必须让学生合作解决。于是, 学生登场了。

2.探究小组, 合作互动

教学有时候真像炒菜, 教师不能把炒好的菜直接端给学生吃, 最好让学生自己学会炒菜, 这就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厨师可以准备好材料, 菜得叫学生自己炒!

语文新课标在第一部分关于《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 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 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教学内容的确定, 教学方法的选择, 评价方式的设计, 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基于此, 课文讲授到此时, 我把全班学生按前后座位, 自然分成几个探究小组, 围绕老师提出的四个问题热烈讨论, 各抒己见;老师则快乐地围着孩子们转来转去, 这个组听听, 那个组看看, 有时候插几句嘴, 发表一下意见, 但绝不表态, 只是帮助各个小组打开思路, 找出答案。这样的课堂, 完全是欢乐的“海洋”, 探究的“草原”, 教师完全成了快乐而享受的“导演”。

3.教师主导, 点拨思路

有合作探究, 一定要有精彩的展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老师的主导地位也一定不能弱化。

在上课前, 我给孩子们讲了一句话;这节课, 你们应该像美丽的小天使, 在知识的天空快乐的翱翔;而老师, 只是花丛中一只路过的蝴蝶, 刚好看见了你们可爱的身影。在孩子们的探究到了火候时, “蝴蝶”该登场了!我及时下达了“小组代表开始展示探究成果”的命令, 各个小组争先恐后回答问题, 小手举得“刺破苍穹”, 各种答案闪现着智慧的火花。这个时候, 就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时间了。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问题, 点拨他们的思路, 在课文中找出关键词句, 分析作者情感, 归纳人物性格。

有一点要特别注意:叙事散文, 关键细节, 最好发挥学生的表演天分, 让他们登台表演, 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品析阿长“切切察察”这个细节时, 我要求两名学生代表站在主席台的正中间, 像阿长和别人说话一样, “竖起第二个手指, 在空中上下摇动, 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 进行“场景再现”, 两个孩子惟妙惟肖的表演赢得了阵阵掌声。这个时候, 我伸出小拇指“表扬”他们, 同学们都笑着说:“老师, 手指头错了!”我马上追问:“鲁迅先生设计的是哪一个手指头?你能说说其中的奥妙吗?”学生们“哦”的明白了鲁迅先生遣词造句的妙处。

“带着问题品课文”环节, 正是基于新课程理念, 让孩子们“生生互动, 合作探究”, 在课堂上“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团结、学会做人”, 从而在训练孩子们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的同时, 锻炼他们适应未来社会的生活能力和生存能力。

三、带着问题说课文

语文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对学生“说”的教学提出了要求:

“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 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

“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 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 初步学会运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因此, 不管什么体裁,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必须训练学生“说话”能力。叙事散文, 通俗易懂, 贴近生活, 能很快打动学生幼小的心灵, 教师只要设计好教学内容, 学生能说的东西有很多。

我主要把“辩论”这种活动形式带进了叙事散文的课堂教学, 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这个环节也要注意两个方面:

1.辩论的“总设计师”

新课程理念, 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但是, 现在的语文教学有点“矫枉过正”的嫌疑:教师“不敢主导”, 害怕因此冲淡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的学校甚至强迫教师“一节课只能讲几分钟”, 剩下的时间全部教给学生活动, 这是不对的。韩愈说:“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学内容, 该教师讲的一定要大胆讲, “主体”应该是“主导”引导下的“主体”, 而不是所有内容都要学生“兵教兵”, 那还要老师干什么?教学过程中, 教师首先应该是一名“设计师”, 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内容, 都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设计”。

把“辩论”引进课堂, 教师一定要精心设计“论题”, 特别是正方和反方的观点, 不仅要争锋相对, 更应是“画龙点睛”, 这对学生理解课文主旨起到至关重要的启发作用。

叙事散文可以辩论的内容有很多, 课文主旨、写作方法、描写方法等都可以成为辩论素材。在《阿长与〈山海经〉》这一课, 我主要引导学生利用辩论把握文章中心。

教学过程中, 我设计的第三个大环节是:“带着问题说课文”。我让学生从作者对阿长的感情入手, 思考:就整篇文章来看, 作者对阿长的感情, 是以喜欢为主, 还是以讨厌为主。然后抛出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正方——以喜欢阿长为主, 反方———以讨厌阿长为主。男生和女生自由挑选正方和反方, 8 分钟的小辩论, 唇枪舌剑, 战火纷飞, 精彩激烈, 笑声、掌声, 连续不停。

2.积极的“旁观者”

学生辩论时, 教师决不能“隔岸观火”“袖手旁观”, 教师必须是积极的“旁观者”。

教师首先是“平等的首席”:不管正方、反方, 教师都不能偏向, 和每一方都是平等的关系;有困难的时候, 既帮助正方, 也帮助反方。

教师还应该是“指导者”:教师要按照自己预设的教学内容向两方学生“输送炮弹”, 并且在双方辩论“哑火”的时候及时出手, “推波助澜”, 让“战火”接着烧下去。

教师还应该是“管理者”:辩论的主题是不能“跑偏”的, 必须围绕主题来, 不准进行“人生攻击”, 要讲究辩论规则, 必须认真听取对方辩手的发言, 一定要互相尊重, 不能有其他的“肢体语言”, 这样, 课堂才是有序的。

在《阿长与〈山海经〉》这一课的辩论环节, 正方学生完全被反方打败, “作者不喜欢阿长”占了绝对上风。因为作者采用的是“欲扬先抑”, 学生随时、随处可以发现阿长的“讨厌之处”, 当然会觉得作者不喜欢阿长, 其实这正是老师期望的结果, 但老师必须要帮助正方!我反复提醒正方同学思考:

难道阿长就没有一点优点?

如果阿长是一个“坏蛋”, 作者为什么对她这么难忘?

作者小时候对阿长是什么态度?

作者长大后对阿长又是什么态度?

这些感情有关系吗?

“扶弱济贫”的结果是, 全体学生明白了本文的抒情线索:“讨厌———敬意———怀念”阿长, 然后顺理成章的明白了本文的写作方法:欲扬先抑。

为什么把“辩论”这种形式作为“说课文”的活动形式呢?因为辩论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和好胜心, 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都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 没有任何羞怯感;同时, 辩论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流能力, 可以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发散思维, 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引导学生, 为青春注入正能量。

四、模仿课文写片段

语文课离不开拓展延伸, 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师所讲的教学内容, 强化教学主题;它还能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让他们掌握各种语文方法;它是讲授和练习联系的纽带, 是把课本知识直接转化为学习能力的纽带。

在处理叙事散文的“拓展延伸”环节, 我主要采用了“片段仿写法”, 这种拓展方法简单易行, 通俗易懂, 可以马上活学活用,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这里要注意两个方面:

1.点拨方法

提起作文, 很多语文老师都会头疼:我费了那么多的功夫, 为什么学生的作文还是写不好呢?其实写好作文关乎方方面面问题, 比如学生的阅读面的深浅、知识面宽窄、语言水平的高低、思维能力的高下, 以及写作数量的多寡、批改质量的好坏, 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写作水平。我认为, 写作方法的点拨应该引起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 那就是“一课一得”!因为每一篇课文都是编委精心挑选的, 它们对于学生写作一定都会有指导和借鉴作用。

叶圣陶老先生早就告诉我们:“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而反三, 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这句话可以作为语文教师作文训练的圣经!

叙事散文中, 可以借鉴的写作方法有很多:欲扬先抑、细节描写、对比、衬托、象征、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人物描写等等, 每一种方法, 都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模仿借鉴, 快速转化为写作能力。

在《阿长与〈山海经〉》这一课的拓展延伸环节, 我设计了“模仿课文写阿长”的写作训练活动:在你的成长过程中, 有没有像阿长这样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普通人?你是怎样看待她们的?请用欲扬先抑的方法写一段话, 介绍这样一个人, 不超过200 字。这个环节我准备了8 分钟, 因为前30 多分钟学生已经充分理解了“欲扬先抑”这种方法, 在课堂上没有专门的时间用笔写, 学生直接举手发言, 口头作文, 教师在一边点评, 效果很好。

2.仿写片段

一节课只有45 分钟, 拓展训练的时间很短, 但短有短的训练方法, 那就是写“片段”。在教师总结完本文的写作方法之后, 趁热打铁, 及时跟进, 马上拓展, 这样学生有新鲜感、兴奋感, 迅速进入练兵状态, 训练效果会更好。

例如《阿长与〈山海经〉》, 还可以设计另外一种片段训练:

阿长和别人说话, 常喜欢“切切察察……”;你身边的同学们说话时是什么一种情景?请你模仿这个细节, 描写一个人物片段, 要求写出人物个性, 不超过200 字。

再例如朱自清的散文名作《背影》, 可以这样设计片段训练:

年老、笨拙的父亲, 亲自翻过铁道为我买橘子, 对于父亲的外貌和动作描写, 没有华丽的辞藻, 却突出了父爱的伟大, 深深打动了读者的心灵, 也使这篇散文成为不朽的名篇。请你模仿“买橘子”这一段的人物描写方法, 写一个感人的场面, 歌颂父爱或母爱的伟大, 不超过200 字。

在叙事散文的拓展环节, 教师要紧扣课文, 结合作文方法设计训练片段。因为这种片段训练, 直接把教材技法作为实战指南, 着眼“局部战争”, 演练“实战水平”, 可以培养学生写作的“手眼身法步”基本功。这样, 小处着眼, 细节磨练, 日积月累, 描写能力提高了, 语言水平提高了, 写作技巧娴熟了, 逐渐提高到段、篇, 作文能力一定会得到提高。这就是“仿写”的魅力。

篇4:初中英语教学情境教育叙事

关键词:初中英语 教学情境 语言环境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2(c)-0190-01

七年级英语对于广大农村学生来说,是开始真正英语学习的第一步,在英语中有这么一句谚语:Well begun is half done.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为了让学生走好第一步,教学中我总是设法创设一种科学合理的情境,让学生们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学习英语,感受学习的乐趣。

许多农村中学的老师或许都有此同感:学生的英语学习与我们的实际生活总有那么一段距离,缺少必要的语言环境!实际上在一些英语课上,只要我们老师认真思考,精心准备,通过科学创设情境,完全可以实现任务型教学的真实性,实用性和功能性。

生动形象的情境能促进师生双方相互理解,激发交流信息的愿望和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像导演,要千方百计的利用实物、图片、幻灯、录音、眼神和手势等,创设真实的情境,让他们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英语,并充分享受英语给他们带来的乐趣。

例如,在教学交通工具的相关词汇时,可以事先把bike、bus、train、plane、ship等的声音录制下来,课堂上让学生听录音猜是哪种交通工具,再引出课文内容,学生们不知不觉就进入到了英语学习中去,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并进一步提高了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新课标英语教材内容贴近学生实际生活,比较容易设置情境配合教学,又如在教学“What’s this in English?”话题时,充分利用实物、实景,通过学生手边的钢笔、尺子等,使学生较轻松地掌握了大量的词汇。

通过这种情境的设置,就像把真实的生活带进了课堂,使学生得到了充分训练,并感受到学习英语的乐趣,有效激发了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我们都知道,实物能够吸引学生的视线,实人实景更能让他们感到亲切、自然真实、可信。于是我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在七年级英语有关电话用语的教学中,用玩具手机作为教具,创设了一个用英语打电话的情境。(师生共同完成)

T: Hello!May I speak to Michael?

Ss:This is Michael.Who is that?

T:This is Li Lei.Are you free Michael tomorrow morning?

Ss:Yes,what’s up?

T:Would you like to play soccer?

Ss:Yes,I’d love to.

T:Don’t forget to bring your soccer?.

Ss:All right.See you then.

因为课前做好了预习,课堂上在老师的合理引导下,学生积极配合,成功地完成了模拟电话对话。接着再放录音,让学生听课文,然后跟读。之后老师结合课文内容和例子详细讲解电话用语相关句型,让学生两人一组互相练习,并根据各小组的表演情况分别给予扬表,“Good、Very good”,让参与的学生都有了一种成功感和被认可感。这样充分地调动了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学生也在课堂表演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正确的电话用语。

最后,我还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写出并整理好自己小组的电话文稿。(要求:字迹工整,内容合理,语法正确)课后我选择了部分优秀的文稿张贴在班级的宣传栏里。

因为本节课所涉及的知识点—— 电话用语,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并让他们体验到了被认可的感觉和使用英语所获得的成功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另外有一次,在七年级的一节说英语的课上,我模仿电视上比较热门的节目设计了一个游戏,就是用中英文写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的名字,两人一组,一个人描述,另一个猜是什么。描述的人必须用英文,而猜的人可以直接说出中文或英文名字。这个游戏我没有像电视上一样限时,而是对每个事物给描述的人三次完整表达的机会,每次他确认自己表达清楚了,同伴就会说出自己的答案。因为我觉得这样才能达到练习的效果。比如,猜“馒头”这个词,一位同学这样描述“it is our main food, it’s white and like a half ball……”在他描述的过程中回顾词汇,练习口语,同伴就像练习听力一样去听,下面的同学也会在想如何表达,有些跃跃欲试,有的会小声的讲出自己的想法,我并没有刻意阻止,因为我觉得这种气氛很好,大家都在想,台上的用嘴说,台下的在心里说,都在积极调动和组织自己心里的词汇。

我也曾经给出情景和一句话,让学生自己练习语调变化引起的意思变化。比如我给出如下几个情景让学生使用“what are you doing here?”这句话。

情景1:A在操场看见手舞足蹈的B;学生:“what are you doing here?”(what重音)

情景2:A在操场看见本该上课的B;学生:“what are you doing here?”(here重音)

情景3:A在操场看见破坏公物的B;学生:“what are you doing here!”(doing重音)

情景4:A在操场看见已经退学的B;学生:“what are you doing here?”(you重音)

以上都是学生很喜欢的方式,而且行动的主体也集中在了学生身上,老师基本上是一个引导作用。这种教学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学生愿意学,就可能有好的教学效果。但在这种活跃的氛围下,老师的规范作用就削弱了,比如学生自由发挥时语音、语法的错误,就不能及时纠正。所以,语音基础是这种模式的一个重要保障,并且老师在以后上课的过程中也要不断总结,让规范和引导作用达到一种平衡,让放松的课堂不放纵。

根据课标,初中学生各阶段的听说能力都要达到一定程度,农村学生所处的环境,没有专门的语音室,没有外教,比城里的条件差很多。但是不能因此就忽视了听说教学,老师要提高专业素质,培养综合素质,找寻学习和生活的切合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维持学习的欲望,如低年级的学生会比较喜欢新事物,对游戏,歌曲等感兴趣,而高年级的同学就可能比较喜欢某些领域里的明星,或者有挑战性的东西,所以生活与学习结合无疑是一个提高教学效果的非常好的选择。

在现代英语教学中,更加需要情趣、体验和互动,由教师的讲授型教学向学生的合作探究型学习转变。同时,教师要会欣赏学生,要善于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学生学会自己去解决问题,让他们在切身体验中学会知识,并培养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这一切在科学合理的情境教学中更容易实现。

篇5:初中历史教学叙事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不知不觉地我从事初中历史教学已有二年多了。多年的教学实践,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历史教学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同时也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历史教学的乐趣,发现它有着挖掘不完的东西。为此,我对如何开展初中历史教学进行了反思。

要开展好历史教学工作,我们首先就要把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调动起来。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联想式教学方法能更好地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心理特征,通过横向联系与纵向联系,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较为显著的教学效果。

在新课程标准实施以前,我们的教学大都是为了适应应试教育,因此教师大都是以“满堂灌”的教学形式为主,学生则是当然的听众。在实施了新课程改革以后,新课程标准结合了学生的时代特点,同时要求老师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法,要求老师还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其实教与学是一个师生互动交融的过程,师生双方通过相互启发、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来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因此,我在教学中改变了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以教材为参考工具,通过基本知识的点拨,诱导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已学知识思考分析问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与老师共同探讨,步步引申,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畅游。

这种教学方式正好适合学生的时代特点与年龄特征。因为现在的学生,他们成长在改革开放以后,接受的思想是多元化的,接受的信息也是不断更新的,头脑中没有多少条条框框;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渠道的:电影、电视、杂志、书刊、网络等,因此获取知识也是多样化的。他们上自天文,下至地理,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甚至情感的,各方面都知道一些,知识可谓五花八门,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大量的历史知识。他们知道美国奥巴马当选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知道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带来的灾难;知道中国将派遣三艘军舰去索马里海域护航;也知道上海世博会……他们勤于思考,经常对现实的问题要问个为什么,但往往似是而非,容易被事物的表面所迷惑。他们拥有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和敏捷的记忆力,这就使得他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并善于独立思考。

其实我们的历史知识也是丰富多彩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等都有历史的影子。历史知识与青少年的探求心理是如此的相似,因此,我们的初中历史教学也应该是多姿多彩的,但多姿多彩的历史学习过程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联想式教学法就是符合青少年学生的心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重要方法之一。这种方法力求做到将历史贴近学生,贴近当代,使学生感觉到到历史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并不是高不可攀、惶不可及的东西。这种联想式教学法其实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温故知新”。首先温历史之“故”而知新。例如,讲中国的改革开放时,我往往是通过商鞅变法的例子来分析。商鞅变法得到多数人的支持的史实,使学生体会到商鞅变法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秦国统一大业的需要,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同样地,今天我们中国的改革开放宏伟大业之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支持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也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适应了时代进步的潮流,制定了一系列的路线、方针、政策与措施。这样通过温习以前的旧知识可以理解、深化当前的新知识,还可以巩固旧知识。

其次是温其他学科之“故”而知新。历史知识包罗万象,涉及中学的所有科目。如关于商鞅变法的例子,还可以联系到语文中的典故:“徙木赏金”、“立木为信”。数学方面,有圆周率的计算者祖冲之。物理方面,有阿基米德、牛顿等,生物方面,有达尔文等等。语文的课文背景是历史,生物、数学、物理、化学的发展的历程也是历史;历史的思维方法是历史唯物主义本身就属于政治的范畴;地理与历史更是息息相关,因为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都离不开地点。

再次是温课外知识之“故”而知新。这个“故”不是所有学生都能了解得到的。但恰恰是这一点是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最让学生有自我实现的空间,而且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必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例如,讲到英国侵占西藏地就可以提到《红河谷》这部电影,这部电影表现西藏民风的纯朴,武器的落后,并没有使他们屈服于列强,而更激起他们捍卫民族,捍卫国土的高尚气节。讲到华盛顿创建美国的赫赫战功,同时谢绝连任,就可以提到即将卸职的布什是美国连任的总统,但美国历史上除了罗斯福以外没有连任三届总统的贯例。讲到文学艺术,可以提到中央2台的《鉴宝》,让他们知道中国文化遗产的价值,还可以起到保护中华文化遗产,这也是大家不可推卸的责任。

利用这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可以使课堂教学效果显著提高,还可以利用学生的想象力,补充老师讲述的不足,便于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迅速掌握新知识。由此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活泼课堂气氛,还可以培养学生利用掌握的知识独立思考获取新知识并作出判断的能力,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帮助他们疏理已学知识,可以纠正他们掌握的不正确的历史信息。可以激励他们巩固旧知识,并通过多种渠道获取新知识,甚至可以给他们表现自我的机会。但采用这种教学方法时,作为教师首先要充分准备,不然有时会无法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时还会控制不了局面。作为教师更要多渠道的了解时代信息。但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也不要过多的引用课外知识,要善于引导学生用较短的时间回答出要点。

以上这些是我个人的一些教学心得。总之,历史教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每位历史教师坚持不懈,勇于创新,在新课程改革的春风下,我们每位历史教师都应该抓住时机,为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初中历史教学叙事

马庄初中 杨新锋

昨天在九4班,我感觉历史复习课上的特别扭,课堂上提的问题没人回答。我发了一通脾气,并扬言今后再出现这种情况,坚决不客气.课后我冷静下来,和九年级历史学科组的同事议论了这件事,他们也给我出了许多好主意.针对这种情况我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大家写一下历史课的感受和对老师的建议,而且我觉得任何事只要动脑筋思考,就会不断完善。

第二天,我早早来到办公室,四班的作业已摆在我的桌子上。一个上午,我一直没出办公室。在那里认认真真地阅读同学们写的内容。做了下面的分析,之后又根据同学们的要求对一些问题进行了解答。

一.不回答问题的原因: 1.不会,懒得思考。2.缺乏自信,觉得答案不够完善,不敢说,怕嘲笑。3.没听讲,不知道老师的问题。4.太简单的,不想回答;太难的又不会回答。

二.学生困惑及急需解决的问题

1.上课思想不集中.2.对老师所讲的内容,整体上把握不好.3.如何答好历史材料解析题.三.问题与解答: 1.设计问题要有针对性

老师讲课要有吸引力,让学生时刻关注老师,关注课上知识;不断思考问题。特别是每一个问题的设计,都要深思熟虑,考虑到学生的水平,而不能草率地提问,没有任何的价值。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这就是教师点燃起来的勤学好问、渴求知识的火焰。老师的思考能点燃学生的学习愿望。老师的思考能激发学生对书籍的不可遏止的向往。2.我自信我能行

有一句教育名言是这样说:要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抬起头来”意味着对自己、对未来、对所要做的事情充满信心。任何一个人,当他昂首挺胸、大步前进的时候,在他的心里有诸多的潜台词--“我能行”、“我的目标一定能达到”、“我会干得很好的”、“小小的挫折对我来说不算什么”……假如每一个学生,都有这样的心态,肯定能不断进步。有自信才能增强自己的实力,有实力你会更自信。2.怎样答好历史卷子的材料解析题

仔细审题,读懂题意.这是成功解题的基础, 它可以有效地避免“文不对题”“答非所问”的现象。同学们在答题时首先要读懂题意,弄清材料所反应的历史事件,确定中心。其次,要读懂试题的设问,明确用什么方法来回答什么问题等。

围绕问题,寻找知识的落脚点.开放性试题的命题依据及答案取向是以教材为导向的。同学们在解题时必须以教材为基础,以问题为中心向教材求索,寻“根”问宗,找出解答问题的相关历史知识,切忌随心所欲,想答什么就答什么。注重发散思维,全方位解答.正确运用发散思维是解答开放性试题最为重要的思想武器。

篇6:初中生物教学叙事

寇彩虹

我是一位多年从事初级中学数学教学的老师,在自己的教学历程中,现在十分注意在数学教学的每个环节中充实考虑学生的认知因素,情感因素的彼此交融,彼此协调,用于完成教学的目标。这一举措的实施,使我的教学目标获得了进一步的完美成为事实,教学的效果获得了全面的提升,并且我的课堂也朝气洋溢,充满活力,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变得越来越浓厚。

有趣的教学活动很值当回味,它的呈现,进一步加大了我对于学生学习情感与立场的培养力度,现在回想起来,还别有一番味道。

记得一回数学课上,我出了几道数学题让学生操练,此中有一道儿题是找规律的题型,在巡视过程中发现这道题普遍做的很差,包括班上的优等生对于这种题型也显的手足无措,我感到很纳闷。在课后反思中,我做了较为周全的查询,发现学生遇到此类不懂的题目时就一筹莫展,真有点盲人摸象的感觉。就连程度较高的学生也感到有些茫然。不过学生到感到很有兴趣。她们都以为此题看似简单解起来为什么却如此之难。看到学生学习情感和立场,我由衷的感到开心。我给学生提示:数学题,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应用数学规律题,一类是发明数学规律题。应用数学规律题,指的是需要学生应用之前学习过的数学规律解释回答的题目。发明数学规律题,指的是与学生之前学习的数学规律没有什么关系,需要学生先从已知的事物中找出规律,才气够解释回答的题目。学生所做数学操练,绝大多数属于头类。找数学规律的题目,题目有关一个或几个变化的量。所谓找规律,多数情况下,是指变量的变化规律。于是,捉住了变量,就等于捉住了解决不懂的题目的关键。

其实,同学提出的这个不懂的题目很是好,她们想知道这种不懂的题目中所隐藏的某种秘密。但我不想就直接告诉她们现成的谜底。为了捉住她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我让同学们汇集我们相关的习题和课外题,因为有些同学们想“难为一下老师”,也想准确展示一下自己。于是刻意查询了许多资料,找了许多她们以为的难题,我也调整了我的教学计划,打算用一节课的时间解决这个不懂的题目,并为此做了充实的准备。

新的一节课开始了,一组同学首先提问,其它组同学也不甘示弱,挖空心思,彼此争论着,终于解释回答出来,她们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并且有的同学直接向我提问,我作出苦思冥想的样子,有些同学还真为我着急了。其实我想由这种过程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如何着手解题,思考依据。当我将同学们提出的不懂的题目一一解释回答出来时,并肯定了她们的提问时,她们的开心劲似乎无法用语言加以形容。接下来,我顺手推舟,让同学察看数码规律题与图形规律题,获得规律式的题目有什么特点,很快她们得出了结论:很多是一次函数关系,也有二次函数关系。这个结论很是准确,这是我所想不到的。此时,我从心里佩服她们,给了她们最真切的鼓励:你们真了不起!然后,我又提出新的不懂的题目:那么如何能判断这个规律式是一次函数关系呢?带着这一不懂的题目,同学们又踊跃摸索起来。从几道一次函数规律式不懂的题目中找到了真正的谜底:当因变量的差除以相应自变量是常数时,就是一次函数关系。那末,其它情况一般就是二次函数关系了。带着同学自己得出的结论,我们展开了大讨论活动,经过一番热战,有些对于结论持有怀疑立场的学生也撤销了疑虑。

上一篇:小学生作文:夏天的天气可真热下一篇:新路径英语三年级入学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