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部影片观后感

2024-04-30

三部影片观后感(共8篇)

篇1:三部影片观后感

观后感

根据处党委的统一安排部署和机关支部安排,我分别于5月9日和23日观看了教育影片《焦裕禄》、《苏联亡党亡国20年祭》和《周恩来的四个昼夜》。通过观看影片,触动很大。

《焦裕禄》讲述的是革命烈士焦裕禄同志在河南兰考县工作的故事。故事主要讲述了亲人送葬、雪夜送站、挽留技术员、送回一桶鱼、雨夜抗洪、治沙栽桐等故事,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对党的忠诚、对岗位的热爱、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主要讲述的是1961年5月,正值我国遭遇严重困难时期,周总理来到河北伯延公社,在短短四个昼夜里,夜以继日,深入群众进行调研的感人故事,展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求真务实,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作风。特别是影片中,周恩来总理为了了解基层实际情况,掌握群众真实意愿,所体现出的求真务实的精神和作风让我深受感染。

《苏联亡党亡国20年祭》运用了大量历史资料,全景式展现了苏共亡党及苏联解体的全过程,通过深入的理性分析和理论思考,揭示了苏共执政70多年和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一夜之间分崩离析、迅速垮台的深刻教育。

通过观看上述三部影片,我首先更加坚定了共产主义信念,增强了党的意识,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危机意识,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马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

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其次,进一步增强爱岗敬业精神。把工作岗位当做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以干好工作为目标,加强学习,提高素质;反过来又将学到知识,练就的本领,全部用到工作中。“党是叫我们带领30万兰考人民战胜灾荒的,而不是来送人民群众逃难的„„”很朴实的一句话,却代表了焦裕禄对工作的一种态度。身患重病,却依然坚持工作,在病房里还在学习,这种爱岗敬业,无私无畏,艰苦奋斗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作为职能部门的一名管理人员,如何做好本职岗位工作,更好地服务基层项目,彻底将传统的要我怎么做?改为我要如何做。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如何调动本部门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焦裕禄的一些做法值得我们进一步灵活借鉴,将部门人员团结到一起,最大限度的调动们为员工的积极性,更好地服务于项目,服务于领导,做好业务监督和指导。确保工程处技术质量管理工作良好运行,科室及项目部业务管理水平水平陆续提高。

再次,增强了对求真务实的认识。周恩来同志的做法,给了我很多启迪。想调研到真实情况,是需要技术的,哪些人会说,哪些人敢说,在什么情况下敢说是需要明察秋毫的。影片中德胜、二挺是敢说的,是想说的,但却是被村主任凤林压制和排斥的,村主任凤林把想说真话的人关在邮局后的窝棚里不让出来见总理,与现在领导下来检查时把害怕“放炮”的人软硬监视起来何等相似。影片中凤林压制和

排斥他们的理由是为国家着想,为总理分忧。现在的个别领导可没有这样的觉悟,他们是怕真话到了上级那里自己会掉了乌纱帽,是在为弄虚作假。其实现在领导想听到点真话还真的很难。当然真的为群众考虑想听到真话也不难,周总理不是听到了么?关键看你是不是真心为群众办事请,想不想真正解决问题,如果调查不到真实的情况就没有正确的政策和决策,到头来只能是形式主义,瞎指挥,更是铺张浪费。影片中,通过总理和毛主席的半夜电话,第二天就雷厉风行解散了大食堂,这种勇于承认错误并积极改正错误的做法我们现在需要积极学习和借鉴的。这才是办实事,真调研呀!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也存在一些调研存在走形式现象,听不到真实意见,无法为领导提供有价值的建议。在以后工作中,要进一步借鉴前辈们的做法,深入群众,获取基层意见,为领导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勇于开展自我批评,积极改正错误。通过影片,我们看到,老一辈革命家也曾犯过错误,犯错误不可怕,如何积极纠正错误,弥补错误造成的损失,是关键。在我们工作中也存在或大或小的错误,积极纠正,避免造成经济损失,时常整理自己的工作思路、反思自己的工作方式方法,了解自身差距,加强业务知识学习,提高业务水平,提高工作效率,是我近期需要增强的工作。

通过观看三部影片,我受到很深触动,我将进一步反思自己的工作,查找自身缺点,弥补不足,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篇2:三部影片观后感

-影片观后感

05031301 2013301303

马健

这是一部有关青春年少的电影。

十一岁的单亲男孩从孤儿院逃离,母亲一意寻找爱情,嫌儿子在家里是累赘,不愿收留,于是小男孩寄住在一间弃船上,靠捡易拉罐和废铜烂铁为生。弃船对面一家富家女孩,大概相同年纪,但因为容貌不出众,受人冷漠,与小男孩成了朋友,甚至相约“私奔”,终被貌美如花的姐姐设计,没有走成。

这是一部有关孤独的电影。

年轻母亲寻寻觅觅,四处找寻真爱,找到的却只是男人床上的疯狂。置亲骨肉不管不顾,放纵的肉欲填补不了虚空的魂灵。男孩无处投奔,被母亲赶出门之后深情地痛哭。笔者多成想,孩子乃爱情的结晶,却成了情爱的牺牲品。女孩没人爱是因为不漂亮,问起愿望,答“做个老处女”,讽刺的是,她最希望的仅仅是有人亲亲她的嘴唇。孤独,如果孤独是自找的,有情可原,如果是外人强加的,无论外人是总统,借口,金钱,女人,还是制度,白天没时间,夜晚也要诅咒。人之所以喜欢孤独是因为他更多时间根本不孤独。就算是那个貌美的姐姐,在夕阳下湖塘边,还是孑然一身,窗户前偷偷打量,形单影只。如果妹妹出于同病相怜而与小男孩交好,姐姐幼小的心灵却被浸染了成人世界的地位感优越感,实属孤独的翻倍。

这是一部有关理想的电影。

“诗人”男孩,因为“复述”了一首《我的颂歌》,被人嘲笑,老师,孩子,无一例外,即使小男孩擦抹委屈的泪水,谈到理想还是答“想做一位诗人”。有人说,所谓理想就是坚持,下一秒扛下来了,理想便实现了,而我宁可为自己立一个永远达不到的理想,只为不让欲望与理想一起水涨船高,只为不亲自目睹梦想实现的刹那,上演的另一场烟花落寞。但我始终为有理想的人加油,因为没有理想的人连欲望和悲剧都不曾体验。

这是一部有关乐观的电影。

黄色的暖调画面贯彻始终。无论怎样无助,小男孩拒绝堕落,拒绝与混混为伍,拒绝烟酒。得知破烂地的猫儿被淹死,后悔不已。而儿时的摇乐玩具毕竟代表了男孩的希望,最后绝望了,一狠心将玩具扔了,但还是跳入寒冷的河水里将它捡回来。生活永远不是想象的那么糟糕,也不是热恋时的那么美好。《V字仇杀队》里炸掉政府大楼,不是为了彻底颠覆或者改变,只是为了给人一点希望。而这点希望足以让一个人下得油锅,上得黄泉。

总有一种寂寞,不断盲目寻找爱人,最后只是无尽的寂寞。

总有一种自卑,只是需要一个亲吻被证明。

总有一个笑声,咯咯笑进你心窝里。

总有一篇乐章,触动你内心的柔软。

总有一种陪伴,习惯成自然。

总有一种力量,就算被全世界抛弃,也拒绝与堕落为伍。

总有一个理想,即使众人嘲笑,你依然坚持。

总有一个长者会跟你说:“孩子,这就是生活”

因为看的时间已经是后半夜,困倦中难以全情投入,可细节依然震撼心灵。每次看这种片子,都会惊叹小孩子们怎么这么会演,是灵气的问题,还是心智...怎么形容呢?心智.....看了这片子后,就很感激我妈妈,她真是个好女人。妻子和母亲都做得很好~

看到小猫那段,真想伸手把它们全抱过来。那小孩后来说的话也厉害~生活就是存在,名字不重要,存在方式也不重要,活着,想活着就可以了。而其它所谓的遭遇、所谓的堕落、所谓的尔虞我诈、欺凌凌辱、被亲人抛弃,都不重要,甚至没有阳光只有黑夜也可以,没有布料有塑料也可以,没有温暖有火也可以。

今天被一个干干净净看似真诚的男子介绍护理卡,他说了半天,我说,我用不着这些。他说,你不用护肤品么?你多大了?我说24,他说,比我大哟......周围的女人,各个年龄的,都趋向于精致,而且面部最为精致,相对而言,我的面部却最为邋遢~~~我是女人,我不知道这样的懒散自由还能坚持多久,但,这是我的一个坚持,更直接的体会自然,更直白的存在,也是我的追求。

片子里,我一直不明白的是姐姐对男孩的态度。是讨厌还是妒忌?是讨厌妹妹还是讨厌他?是保护妹妹还是保护自己的自尊?

他的妈妈真是个疯狂的女人,疯狂的女人都不适合做妈妈,但疯狂的妈妈却总有个很特色的小孩儿~这小孩儿比生他的人疯狂,却比他们更有魅力。

对孩子有种很复杂的情绪,一方面是他们的反叛和不负责任;一方面是他们的善良单纯。生活的两面性也如此。或者说,生活介于人与自然之间,所以生活的两面性更明显。

篇3:三部影片观后感

一、美好、主观的青春记忆

有人说2005年是中国电影人集体怀旧的一年, 因为在这一年中国电影人迎来了大陆电影的百年辉煌, 因为这一年有《孔雀》《向日葵》《刺青时代》等以成长之名来反思批判的电影, 以至于有媒体称这一年为“中国电影的第三次集体怀旧”。

怀旧是人类的一种天性, 对过往岁月的追忆也一直是文学与艺术的重要表现方面。任何时代、任何领域出现怀旧之作都是正常的, 只是数量多寡之分。2013年, 中国电影人用光影再次祭奠逝去的青春与岁月, 并呈现出集体爆发之势。

作为导演的处女作, 学成归来的赵薇有着一种“青春作伴好还乡”的乐观。毋庸置疑, 这是一个集体怀旧的时代, 导演选择成长类的青春电影正是因为它最能激起同时代受众的共鸣, 触及到心灵的最深处。最终七亿多的票房堪称赵薇的完美答卷。《中国合伙人》作为陈可辛在大陆的首部剧情片, 有人把它比喻为“男版”的《致青春》, 可以看做是献给改革开放之初那群奋斗者的颂歌。郭敬明携着两部自己作品改编并亲自导演的《小时代》继续游走在90后众多粉丝的拥趸中, 欣赏着自己的网络人气和现实人气之余, 带给书迷与影迷们一轮又一轮集体狂欢的契机。

关于成长记忆的青春电影一直是这个时代华语电影的焦点, 无论是票房收入还是引起的话题热议均昭示着集体意识的强大威力。每个人的成长, 都是个体与社会沟通、交流, 最终汇入到整个民族和时代的前进河流中去的过程。而个体的情感、心智等精神层面的成熟往往具有某些共通性和相似性, 这就为我们青春留下了可供追忆的共同特征和时代烙印。作为社会的主体, “青春”无论作为一个象征符号, 还是作为一种实际政治力量, 对于社会都是一种巨大的推动力量。当这些曾经青春的个体成了当代社会生活中方方面面的主体的时候, 他们对于青春的叙述和怀旧显示了他们个体的生命经验和社会的前进历程。怀旧是对过去时光的情景再现和当下重构, 是个体对于失去以及未曾得到的美好事物自身给予的一种心理暗示和情感补偿。除此之外, 怀旧还可以看做人们“自动寻找心理掩体, 趋利避害的本能驱动”1

这种本能驱动或者说情感补偿的心理在华语电影中一直有着较大的书写空间。台湾新电影运动中《光阴的故事》《小毕的故事》《冬冬的假期》《恋恋风尘》等影片述说了个体成长记忆中的纯真童年和田园牧歌, 因为延续了台湾电影中对于中国式人伦情感的表现, 在当时掀起了一阵怀旧热潮;九十年代台湾成长类型的电影中, 《青少年哪吒》《独立时代》等影片在失去了新电影作品所具备的清新和温暖的同时, 却也摆脱掉了影片承载的政治社会的道德包袱, 取而代之的是呈现年轻人在当代城市环境的压抑下的灰暗生活, 在与社会发成冲突的过程中, 最后无奈地向当下生活妥协的悲剧结局。进入二十一世纪, 台湾的新生代导演们则携带着《蓝色大门》《海角七号》《那些年一起追过的女孩》等作品欢快的表达着个体成长的幸福记忆和青春无悔的岁月。

中国大陆电影呈现成长记忆的电影也相对很多。但是, 时代的不同也让这些华语电影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有文章指出:“第五代导演在题材内容方面大多回避了直接的个人成长经验。”2相较于第五代导演拷问历史的驾轻就熟, 中国第六代则比较擅长表现对于个体成长的理解和认识。在《北京杂种》《阳光灿烂的日子》《小武》《十七岁的单车》等第六代导演的作品中, 青春是不能承受之轻, 是残酷的代名词。成长中总有暴力的相伴, 成长中也总有情爱意识的萌动和绝望情绪的生成。这一切都是个体经验为起点, 并在故事讲述上以宏大叙事让位于个体的微小叙事做结束。

早期华语成长电影似乎都带有着窥探社会和隐喻时代的使命, 并且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相比之下, 本文讨论的这三部影片只是个体的成长记忆, 无关乎时代和社会, 更无关乎大义和道德拯救。这是当代成长电影在一种温和的社会环境下, 电影制作者们对于似水般的流年发自内心的留恋和呵护。特别是《中国合伙人》《致青春》《小时代》分别叙述的是60后到90后在成长中的集体记忆, 而他们的集体记忆, 则恰恰都发生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后这段时间里。在近三十年时光, 中国社会经历了近百年来政治时局最稳定、经济发展最迅速、人民生活变化最大的时间段。新生代导演, 80后出身的他们 (虽然陈可辛并不是80后导演, 作为一个从香港到大陆发展不久的导演, 也应列入新导演行列。) 抛弃了沉重叙事, 没有了教化责任, 幸福地展现着私人的青春经验并与大众一起分享成长的快乐与美好的回忆。这是一种现象, 也是一种趋势, 未来的青春成长类型的电影, 一定还会向着日常叙事与主观化叙事的小方向继续前进。

二、集体认同的年代符码

作为一代人回过头去观察那段似水年华, 总有一些共同的感慨和记忆。当这些人渐渐成为了社会的主角并具备一定支配能力的时候, 他们关注的焦点总是那些年一群人或者是一代人的记忆, 并用这些共同的话题或记忆激发出共鸣并构建集体的认同感。

所谓的认同, 其实是“一种心理学用来解释人格统合机制的概念, 即人格与社会及文化之间怎样互动而维系人格统一性和一贯性, 认同是维系人格与社会文化及文化之间互动的内在力量, 从而是维持人格统一性和一贯性的内在力量, 这个概念又用来表示主体性、归属感。”3在今年热播的三部影片中, 引起共鸣的表层因素和深层因素让活在当下的受众真切的感受到自身青春的归属感与集体认同的幸福感。

《致青春》中, “集体宿舍、阶梯教室、图书馆、操场”等大学校园里这些似曾相识的地方唤起了70后、80后受众对大学时代的最温柔记忆。而大学校园里的学习、恋爱、招聘会则又是每个人在年轻时候都必修的课程。看到这些, 自然有种恍惚间回到那个时代的感觉。而《中国合伙人》的成功, 是因为导演“没有把这部电影拍成彰显成功学的人物传记, 更没有拍成小情小我的青春荷尔蒙记忆, 而是还原了上世纪80年的时代氛围”。《花房姑娘》《海阔天空》《光阴的故事》等具有八十时代特色的歌曲瞬间带观众回到了属于自身青春年少的岁月;“英语热、美国梦、乒乓外交”等具有时代特征的符号可以说是一个社会的时代记忆;英语培训课上的情景让很多观众再次回味曾经经历的那些考试, 青春时期的奋斗在这些影片中再次上演, 也让每个观众慨叹美好时光的短暂。

“有媒体做过调查, 《致青春》的观众平均年龄为22.5岁, 《小时代》的观众平均年龄更低, 只有20.3岁。”4所以从商业角度来说, 《小时代》的受众定位非常准确, 这也是《小时代》最成功之处。受众年龄年轻化的定位也使得本片中能产生共鸣的表层特征没有上述两部影片那么明显。但是电影中对于时尚以及奢华的展示和追求则无疑是大部分年轻受众最能产生共鸣的表层因素之一。

诚然, 对于电影的接受很难做到彻底与全面。但在这些表层特征符号的驱动下, 并且有着后现代文化影响下的片段阅读模式和习惯让当代受众不需要完全认可电影中的故事与情节, 但是往往会根据自己的心理需求和情感体验, 有选择的将自己置身于部分与自己经历相似的电影情景和故事段落之中, 以满足个体的身份认同和心理归属;另外一部分观众则属于群体性的被动接受模式, 自身接受的原因是因为其他人的喜欢或称赞, 并且在接受过程中同样得以释放情感或达到自我宣泄。而观众能够接受的这些方面, 直接或间接的来自于集体认同的标签。

阿克塞尔说:历史长着两双眼睛, 一双向前, 一双向后。向前的是新生活, 向后的是怀旧。未来不可预知, 要一天天的过;失去的却是美好的, 值得回头去留恋。在当代多元化的文化语境中, 今年的大陆青春成长电影睥睨群雄, 以时空的差距淡化了个体成长所触及的政治因素, 带给年纪相仿的人最接近公约数的集体回忆。新生代导演以一种无比幸福的心态回望过去, 渴望以最轻松的节奏和故事唤醒集体的回忆与共鸣。而集体抱团怀旧则体现了当代普通人物在现实面前, 经历过生活的喜怒成败之后不得不向现实与权威妥协的无奈, 虽然电影并不能百分百的被接受和认可, 但是选择性接受与从众接受也同样让当下的观众对于过往岁月有着深深的眷恋与怀念。

摘要:当代新生代导演制作的青春电影, 以美好、主观的青春追忆为出发点, 远离时政进入个体叙事, 分享个体体验, 用集体认同的年代标签获得共鸣。在传播过程中, 受众以主动选择性接受或被动的从众接受完成对青春电影的解读。

关键词:叙事,青春,集体共鸣,年代符码

注释

11 .余杰.心理学视野下的现代人的怀旧情结[J].郑州: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7年3月第2期.

22 .陈犀禾.“第五代”电影和台湾新电影之比较研究[J].上海:电影新作.1995年第6期.

33 .郑全全:社会认知心理学[M].杭州:浙江出版社.2008年版.127页.

篇4:解读“自由”的三部外语影片

一、《蓝色》:走出心结的自由

“蓝•白•红”三部影片的灵感来自于法国国旗的颜色。这三种颜色分别象征着自由、平等和博爱。作为基耶斯洛夫斯基对人生终极问题的思考,《蓝色》把视角放在了对自由内涵的追寻。影片给人一种充满视野的蓝色,窗外飘扬的蓝色糖纸,、蓝色的灯光、蓝色的游泳池、蓝色的吊灯、蓝色的乐谱……《蓝色》故事内容有着鲜明的哲学内涵,融合了宿命、感伤、温情为一体,彰显了导演强烈的主观思考。

清晨,静谧的乡间路上,一辆轿车撞在路旁的大树上,这场车祸就是影片故事的开端。车上坐着的是一家三口:作曲家、他的妻子和他的女儿。三个人中唯一生还的是妻子朱丽叶,她的幸存是命运的喜剧,却是感情的悲剧。朱丽叶失去了丈夫和女儿,失去了原有的生活,生活急刹车,惯性太大,将她抛入了绝望与悲伤的深渊。米兰•昆德拉说:“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就只是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就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1]朱丽叶承受的是失重的自由,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她试图自杀,去吞食安眠药,去溺水,她想卖掉和丈夫一起生活过的房子,烧毁丈夫尚未完成的乐谱,她放纵自己,选择离开以往的生活环境,希望能以此抹去痛苦的记忆。偶然的机会朱丽叶与一个脱衣舞女成了朋友,作为同样孤独的人,两个人彼此依靠。也是偶然,朱丽叶看到了丈夫生前与别的女人亲热的照片。朱丽叶的爱瞬间被抽空,他念念不忘的丈夫,变成了虚无,她所以为的爱,其实早已遭到了背叛。当她找到那个女人,看到她脖子上挂着的与自己的一模一样的项链,她什么都明白了。婚外情夺走的不仅仅是丈夫的生命,而是关于爱的一切。命运再一次把她按到了水底,但这一次她选择了上浮。她知道丈夫深爱着那个女人,她可以走出来了,走出心结与束缚,她把爱移交给了对方,甚至把房子也送给了对方。朱丽叶选择开始新的生活,她和丈夫的助手最后终于完成了丈夫的遗作《欧洲联盟颂歌》,在乐声中,她内心的爱和信仰复活了,她恍然觉得,真正的自由源自于她的内心。

影片中音乐贯穿始终,来展示人物的内心的挣扎及对自由的渴望。葬礼上响起的音乐及为完成的曲谱,是对已故丈夫的怀念,是活着的人与已故的人交流的通道,朱丽叶仿佛又和丈夫待在一起了,那是记忆、是过往、是逃不脱的时间和空间;街头吹笛者的音乐给朱丽叶带来暗示或指引,让她难过也让她思考;片尾是她与丈夫助手共同完成的《欧洲联盟颂歌》,音乐不断回响、不断完整,好像藤蔓自我生长一般,慢慢地抚慰着每一个人的心灵,象征着人们对内心自由的向往。

二、《内心之海》:生死抉择的自由

影片是根据西班牙人拉蒙•桑佩多的真人真事改编。拉蒙年轻时一次在礁石上跳海玩耍时发生了意外,造成下肢瘫痪,全身没有感觉,三十年来一直需要家人在身边照顾。面对一度令他心驰神往却又夺取了他自由的大海,经过痛苦的内心挣扎,他终于决定通过法定程序申请自杀,成为西班牙历史上第一个申请合法自杀的人。

安乐死,涉及到人类最基本的问题——生与死。生命与死亡虽然是自然法则,但人类早已建立起一套规定着生与死的价值观念、道德伦理乃至法律制度。生命的神圣不可侵犯的价值在所有人类文明中被无一例外地确立。而死亡尽管是每个人不可避免的宿命,但作为生的反面和人类心灵深处巨大的恐怖,它本身被视为负价值。西方基督教义中,生是上帝的恩赐,而死与罪恶联系在一起,它是上帝对人的惩罚,亚当违背了上帝的旨意人类才有了死。在这样一个价值和伦理体系里,所有毁灭生命、制造死亡的举动,如果没有其他公认的社会意义相支撑,都将被视为不义之举,遭到谴责或否定,连自杀也不例外。

对雷蒙而言,无论生还是死都是一种巨大的困境。雷蒙用他坚韧的心灵来承受,最终坚定的作出了他认为有价值的选择——安乐死,由此他可以摆脱不自由、没尊严的生存,并获得自己决定命运的权利。如果说,理性和人道是要使人获得自由、自尊和人权,那么对于雷蒙来说,安乐死就是理性和人道的选择。要实现这一目标,痛苦的雷蒙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同他周围的各种势力和群体进行交锋。他要面对公众的反对、宗教道德的谴责以及来自法律戒条的无情宣判。无论如何,雷蒙都坚定地给予回击。他告诉反对的公众不要任意的评价自己,也不要干涉他选择自我生活的自由。他认为,公众这种带着生存强势的态度和劝导是对极端困境中弱势群体及其家人的一种不公正和伤害。雷蒙也不相信牧师的上帝,他认为人的生命应该由自己掌握。至于法庭,在经历多年要求不断被驳回之后,雷蒙彻底失望,轻蔑的放弃了对它的请求而自己找到了平静的解脱。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雷蒙对代表国家机器的法庭宣布:“我的头脑、我的意识由我掌控,我认为活着是一种权利而不是强制的责任!”

事实上,选择安乐死最能伤害到的自然是要求死亡的本人,因为在他的内心将有难言的生死冲突,而最后的死亡也许可以解决身心之苦,却解除不了整个生命所领受的悲剧性。影片着意表现了雷蒙矛盾的内心,尽管立志死去,但心灵深处那本能的生命欲望及对自由生活、美好爱情的向往又是那么不可遏制。在故事中导演插入了许多诗意的梦幻场面,是雷蒙内心世界的表达。影片中,海是自由和生命的象征,雷蒙的梦想和渴望都向着大海飞去。他常回想起自己身体健全的青年时代漫步海边的快乐;他强烈地渴望着自由和爱情,期望获得最无拘无束的飞翔,到大海边与所爱的人亲热——这是雷蒙生的欲望和对生活眷恋的美妙表述。在这种梦幻之后跌落到追求安乐死的现实里,人物内心巨大的挣扎和痛楚表露无遗,震动人心。而朱利娅则成为雷蒙最后最大的眷恋和伤痛。是她唤起了雷蒙心中久已熄灭的爱情,增加了他对幸福的向往,但同病相怜又使二人决定一同赴死,可是最后朱利娅没有来,雷蒙伤心而孤独地离去。对于刚刚残废的朱利娅而言,毁约是因为她还没有完全的精神准备去面对死亡。由此可见,生命是人们多么不能割舍的珍宝,而做出安乐死决定的人又是经历了怎样巨大的身体痛苦和灵魂挣扎,才能够提炼出坦然赴死的勇气!

《内心之海》的故事为我们书写了一部沉重的“死亡诗篇”,但影片并非鼓励死亡,而是在死亡的暗影上与我们探讨价值、自由、尊严、权利、爱情与幸福等人生存的基本问题。海德格尔说“向死而生”,以鼓励人们直面死亡,在对死的畏惧中超越沉沦,筹划生存,去达到生命的本真状态。[2]那么《内心之海》就好似一种“向死而生”,在对死亡的关注中启迪我们思考和珍视生命。

三、《肖申克的救赎》:希望救赎的自由

“心怀希望是一件好事,也许是最好的事,心怀希望就永远有希望……既然你已经走到这了,就再走远一点吧!” 这是影片中安迪留给瑞德的信中的一段话。希望是整部影片的主题。“救赎”原取自《圣经》中耶稣受难并复活的故事,而在肖申克监狱中,能做的只有等待,无尽的等待会消耗人的意志和希望。然而在绝望中寻求生存的光芒和希望,不断地反抗命运的挫折,才会完成对自我自由的“救赎”。影片中那把小石锤是“希望”救赎“自由”的工具,而藏着小石锤的那本《圣经》导演也令其承担了深层的含义。

主人公安迪曾经是银行家,但他突然被指控枪杀了妻子及其情人,并因此被判无期徒刑,被关进美国的肖申克监狱终身监禁。肖申克监狱是当时最黑暗的监狱,典狱长利用罪犯做苦役,为自己捞取好处。狱警对犯人乱施刑法,甚至将犯人活活打死。面对这样的环境,他没有自甘堕落,他办监狱图书馆,为囚犯播放美妙的音乐,还利用自己的知识帮助大家打点自己的财务。在安迪来肖申克之前,监狱里的话题除了变态、打架就是无所事事地消磨时间,混乱、肮脏、恐惧、绝望共同织就了这里恶劣的环境。犯人没有任何人权可言,为典狱长无偿出卖他们的廉价劳动力。在安迪入狱之后,这个不甘现状的银行家尽管依然无力改变犯人受压迫受凌辱的事实,但他却至少带来了希望,一种不曾有过的自由生命的气息。这种希望不同于典狱长口头上说的“我是世界的光明,跟着我就不会有黑暗”,因为他是个彻头彻尾的“伪基督”,他只是借基督之名行魔鬼之事 。典狱长教育囚犯们“不许亵渎上帝”,其实他正是把自己当作上帝的,在他的骨子里,残暴的禀性是要让囚犯们屈服于“纪律和圣经”。暗无天日的折磨最终把肖申克的每一个人都制度化了,导致了老布的死亡,导致了瑞德出狱后仍带上了毫无人权的“请示”的烙印,失去了希望,始终无法像一个正常人那样地生活。监狱长的所为,正是要彻底磨灭肖申克犯人对于未来的希望。安迪是注定要和暴力制度对抗的,他带来了希望。这种希望表现为对恶势力坚决的反抗、不失生活情趣的雕刻、不畏凶险为大家赢得那坐牢以来唯一一次由海利请客的啤酒,也表现为他当着典狱长的面播放大家从未听过的美妙音乐,他执著地带领大家修建全英格兰州最好的监狱图书室以及他二十年来孜孜不倦地挖地洞逃生。在监狱的黑暗生活里,他从未放弃过对自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他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实现对自己的救赎。

不难看出,安迪是一个被导演诗性化了的英雄,导演德拉邦特对这个人物的塑造通过贯穿剧中的几个“希望”一目了然的呈现了出来,也许他本人就是一个希望中的人物。通过他个人的努力,我们可以看到方方面面的变化,其中最明显的变化来自于瑞德。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安迪和他的约定,瑞德是否会和老布一样,因为被长期的制度化了而无法适应社会。缘于这个约定,瑞德坚持了下来,找到了他坚持“希望”的终点——自由。还有一个明显的变化来自于汤米,这个目不识丁的年轻人居然在他的感化下考上了高中,在那个安迪努力建立起的图书室里,人们暂时忘记了压迫、暴力、恐慌,自由祥和的生活乐趣给每一个人都带来了希望。我们同样可以在他身上看到一种自由人对于命运的反抗精神,这是一个在心灵上得到解放的人,任何实质的牢笼都束缚不了他,作为一个现实存在的人,他的肉体虽受磨难,却并未消亡,而是用实际的行动来抗争。影片告诉人们:不管在任何地方,只要在心里还有最后的一点希望,那就还活着,否则,安于麻木的现实,也就同死亡没有什么区别了。

影片让“希望”救赎了“自由”,这是重新构建的现代文明里的救赎,除了自己,我们没法依赖虚构的救主。曼德拉说过:“心,是一个人最强壮的部分。”假若我们的心不停息,希望就始终存在,自由便属于我们。[3]

[1]张秋:《不准掉头:世界电影大师的救赎之旅》[M],东方出版中心:120

[2]甘祥满:死亡与此在的澄明——早期海德格尔对死亡的诠释意旨[J],兰州学刊,2010(2)

篇5:影片观后感

9月20日我带领学生看了一部名叫《一个独生女的故事》的电影。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一个女孩的爸爸在意外中失去了生命,母亲又身患重病,只有她一个人来维持这个家。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她还在努力地学习。最终,她妈妈的病被医生们治好了,她们终于度过了最大的难关。看完,我为之一震,生动的生活画面仍浮现于脑海,勾勒出我的一些看法。

当不幸和灾难打破了一个幸福的家庭本该有的温暖时,突兀的责任和重担肩负在一个小姑娘柔弱的双肩,这一次次的责任感和苦痛感促使她逐渐成长成熟起来。善良的人们于痛苦挣扎中有一点点触动,人们的心弦被这至情至爱所摊,感叹母爱的力量是如此无穷无尽。母爱是滴甘露,亲吻干涸的泥土,它用细雨的温情,用钻石的坚毅,期待着闪着碎光的泥土的肥沃;母爱是远行时一声殷切的叮咛,母爱更是孤苦无助时慈祥的微笑,母爱是用不凋的希望和不灭的向往编成的一道彩虹--绚丽辉煌,母爱是用意志的血滴和拼搏的汗水铸成的一道铜墙铁壁--固若金汤,母爱是用温暖和热情酿成的琼浆--历久弥香。

我们更应该学习一下这个女孩,学习她坚强的信念;学习她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还能好好学习的精神;学习她一直努力向上的不畏困难的毅力;我们好好想一想,我们现在有这么好的条件,如果每个学生都可以像她一样刻苦的学习,向她那么勇敢,那么,他们长大后,一定也可以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这部电影最令我感动的是她冒着大雨去十多里远的医院去叫医生给妈妈看病的那一节,因为从这件事里体现出了她对母亲的强烈的爱,这种爱让她忘记了害怕。

这部电影真的是非常感人,也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一部电影,那名可爱的小女孩值得我们所有人为之赞叹。这是一部教育片,它教育了天下的子女应该尊敬父母,孝敬父母。这位独生女的家庭本来是非常温暖的,但因她的父亲去世了,母亲又患上心脏病,就破坏了这样一个温暖的家庭。这部电影既让人悲有让人哭,这位独生女的种种悲剧磨练了她一生的意志力,坚忍不拔的品格,正到了母亲的心脏病突发,而且病情严重的晚上,这位独生女冒着滂沱大雨,在雷电交加的路上想医院飞驰般地奔跑着。粗大的雨点,疯狂地洒落在她的身上,黑沉沉地天空似乎要塌下来,雷鸣电闪,狂风骤雨,仿佛要淹没了整个世界!可这位坚强的独生女不管“三七二十一”,拼命地向医院奔驰,请求医生们的帮助。经过了无数次的患难,最终一劫,独生女的坚强品格感动了上天,上帝取走了她慈善的父亲,还她一个和蔼可亲地母亲,也算公平。

这部电影使许多的同学忍不住流下泪水。到现在,我才知道,上天取走了一样你喜欢的东西,它最终也回还你一样你更喜欢 的东西。正所谓“好心有好报”。你的某种行为是上天安排的,你

无法改变。

篇6:影片观后感

电气060206291044刘永欢

“戴尔菲”是世界著名的古希腊神殿,它上面刻着一句话:“认识你自己”。戴尔菲神殿对希腊人来说,可以算是信仰的中心,能够被刻在神殿上的语句一定是很特别的,都是前人经年累月体验得来的智慧。为什么这样一句简单却又往往不被常人重视的一句话被刻在这样一个受万人瞩目的地方?

德国著名作家约翰· 保罗有过这样的一句话:“一个人的真正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够认识自己。”由此可见,要能够完完全全地认识自己确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并不像我们普通人想象的那样,知道了自己是一个什么样个性的人,就算是了解了自己。在影片《The trueman show》中,主人公楚门生活在一个被人设计的虚假的世界里,他周围的一切都是被事先安排好了的,只有他自己才是真实存在的。他在影片里的一举一动都是发自内心的,没有半点矫揉造作。小楚门和父亲一起到海上划船的时候,由于小楚门的执著,船被驶进了暴风雨中,最后导致他父亲被大风浪卷走了。从这件事之后,小楚门开始害怕起水来。记得他小时候的梦想就是当一名探险家,能够去周游四处。就是这一致命的弱点让他连去斐济追寻自己的爱情的勇气都没有,更不用说坚持他儿时的理想了。但青年时期的楚门在自己内心强烈的欲望下没有逃避自己的短处。从不敢坐船到能够和妻子开着车一起穿过大桥,最后到他敢于独自一人驾着船穿过大海,并能够凭着无畏的勇气和坚忍不拔的毅力突破影片总监基斯督的设计下的重重暴风浪,最终开启基斯督给他设计的虚假世界的大门,并成功地走出了基斯督的这个桃源岛的小世界,更进一步地接近了自己的目标和理想。其实这就是一个从认识自我,到悦纳自我,再到改善自我,并最后达到超越自我的目的的过程。这也是我们想要实现认识自我的一个必须要经过的步骤。

既然楚门能够面对自己的不足,进而改变自己,我是否也应该可以像他那样呢? 在看这部影片之前,我并没有认真地想过这个问题,现在我才真正地有了这种想法和意识。我感觉自己是一个比较内向的一个人,比较喜欢生活在安静的环境里。我不怎么懂得维护好人际关系,不知道要和别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还有一个不足之处就是不敢站在公众场合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原因第一是我这个人比较看重自己的面子,很注重别人对我的看法,比较害怕在大众场合说错了,有损自己的体面。其次就是我没有这个自告奋勇的勇气和胆量,可能是缺乏自信所致。到大学后我才发现我的这两个习惯养成了我一个致命的弱点。现在几乎任何一个企业都把具有良好的沟通交际能力,具有团队协作精神作为自己招聘人才的一个重要指标。没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是没有一个企业想要的。

我曾几何时梦想着能够代表我们班上台答辩,能够为我们班级集体增光添彩。现在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梦想,一个我需要用行动努力去接近并达到的目标。

我觉得要改变自己的现状要首先得从自己周围的同学做起。我应该多花谢时间和他们呆在一起聊聊天或者是和他们在一起进行集体活动,以加强相互之间的关系,增进了解。平时也注意多关心和帮助一下他们。”赠人玫瑰,手留余香”,这不仅给别人力所能及的帮助,也实际上在帮助自己,改善自己的人际关系网。

然后就是要在大众场合敢于让别人听到自己的声音。特别是要在各种会议上多多地抓住机会锻炼自己,开始几次应该是最考验自己心理承受能力的时候,此时千万别气馁,灰心丧气。一个敢于正视自己的人是不会把这种暂时的不愉快放在心里的。只要一有机会,就应该在别人面前尽可能地表达出自己的见解。大学是一个可以容忍我跌倒后再爬起来的舞台,我觉得一定要好好地利用它。

社会是非常复杂的,其实在现实的世界里也有和楚门世界里一样的欺诈,一样的谎言。在每个人的人生旅途中都存在太多的诱惑,我们要能够用我们的慧眼去识别它们,分清哪是 1

我们应该去做的,哪只是我们应该浅尝辄止的。我们一定要勾勒出自己理想中的人生轨迹。当我们决定了要画出一个圆时,最后千万别画出了一条抛物线。

篇7:《魔戒》三部曲 观后感

死亡?

生命转瞬即逝,只有死亡不朽。

凡有战争,必有死亡。最让我心痛的死亡是波罗米尔。这个受到魔戒的诱惑的 人,最终用鲜血洗去他的耻辱。

一支箭、两支、三支„„他看着箭穿透他的胸膛,对面的丑陋家伙笑得多么狰狞。每次看到这个镜头,我总会捂住自己的嘴,我真怕自己叫起来。眼泪很不争气。堂堂七尺男儿轰然倒下,只能跪着,眼睁睁看着敌人嚣张地从身边跑过。他再也无力阻止,他的旅途已经到了尽头。这个世界变得沉默。美丽的白城,他最爱的故乡,他再也无法用手中的剑保护它。

他不相信他的死亡如此的快,我不相信他的死亡如此的残酷。无论如何,他象一个骑士一样地死去。他的确是真正的骑士,他的确是贡多的儿子。第二部,精灵的死亡。本来可以好好在森林里呆着的,偏偏来到了人类的战场。我本来对这个精灵是没什么感觉的。然则,他和Aragorn拥抱的小插曲让我喜欢上他。他比一般的精灵更壮实,更威武,更象一个人类将军,而不是森林里纤细优雅的栖息者。他就那么死了,在我看来死得那样的冤枉。这个世界突然沉默,所有的动作都缓慢了。他睁着眼,眼里是同伴的尸体。那些美好的生命就那么轻易地消失。我不知道拥有漫长生命的精灵在临死的时候,他看到了什么,他想到了什么。再也不会从他的嘴里问出答案。

这一段情节被人反复提起。法拉米尔还有他的骑士,皮平的歌声很柔和,就在这样的歌声中,马从小跑到奔跑,骑士们举起了手中的剑,对面的弓箭瞄准了他们。法拉米尔说,“此时、此地之外,我的忠诚又能献给谁?”,也许他希望自 己的死亡换来父亲的爱吧。这一段奔向死亡的冲锋看得我震撼无比,同时深陷悲 伤绝望中。法拉米尔,你的忠诚该献给白城,你的生命该献给自己。

勇气?

邪恶的失败,在于它永远低估了勇气激发的力量有多么的巨大。在那些最震撼人的镜头和对话里,永远不缺少一个因素——勇气。弱小者的勇气总是能唤起我们心底最深处的共鸣。

勇气是Sam的“I can carry you!”,勇气是Eowyn的甩开一头金发,“I’m no man”,勇气是罗翰国的骑士的三呼“DIE!DIE!DIE!”,勇气是Aragorn的 “Sons of Gondor!Of Rohan!My brothers.I see in your eyes the same fear that would take the heart of me.A day may come when the courage of Men fails, when we forsake our friends and break all bonds of

fellowship, but it is not this day.An hour of wolves and shattered shields when the Age of Men comes crashing down, but it is not this day!This day we fight!By all that you hold dear on this good earth, I bid you stand, Men of the West!”

勇气更体现在圣盔谷里问我们会不会死亡却依旧站在城墙前的小孩,勇气更体现在面临黑压压的大军惊惶过却又为飘渺的希望重新整队,变得坚定的战士们。他们是战争中处于最底层的人民,他们可以选择害怕、逃避,但是他们依旧选择了勇气、死亡。他们也许不会理解战争的缘故,他们也许不会明白为Frodo的意义,但是,他们依旧选择了义无返顾。

朋友?

朋友就是战斗的时候能放心把背交给对方的人,在影片里诠释得太多了,以致某些暧昧得模糊不清的镜头,被赋予另类的解释。不过,抛去戏谑玩笑的心态,我承认,这部片子诠释了什么是朋友,什么是男人的友谊。面临死亡也为能够死在一块而满足的矮人和精灵,互相扶持跋涉过漫漫长路的Frodo和Sam,因为所有的朋友都在战场上所以自己也必须上战场的Merry,因为你留下所以我会留下的铿锵三人行„„

其实还有很多很多,我只能用省略号表明。烽火、冲下山坡的骑兵、沸腾的火山、一拥而上的亡灵„„当骑兵撕开半兽人的阵线时候,万马奔腾的气势、锐不可挡的杀气,银屏上惊慌失措一片,银屏下我的脚也在发软,隆隆的声音似乎从座椅下传来,终于能够理解中世纪的骑兵的威力了。

震撼、壮观、史诗、感动、煽情„„这是一次美好的回忆。

篇8:三部影片观后感

不过,我们更关注的是,作为一家典型的文化创意产业,华谊兄弟能否保持业绩持续增长,我们将分析公司下半年的主要作品,并对这些作品的票房予以评估。通过对下半年3部主要电影的要素分析,我们预计这3部电影的总票房将达到14亿元。

调整收购条款避争议

6月,华谊兄弟宣布以6.72亿元的价格、15.87倍溢价收购手游公司银汉科技50.88%的股权。

收购手游公司银汉科技后,华谊兄弟9月2日又发公告,称拟斥资2.52亿元人民币的股权转让价款收购南京弘立星恒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弘立星恒)和南京嘉木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嘉木文化)合计持有的浙江常升影视制作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浙江常升)70%的股权。

当人们还在热烈分析和讨论收购“浙江常升”背后的原因时,华谊又有新动作。

9月10日,华谊兄弟再发公告,宣布两件事情。其一,公告称收购浙江常升的交易细节可能调整,以“避免公众产生的误解”。对交易结构作出调整,1.52亿收购款将直接从二级市场上购买华谊兄弟股票,而不再指定购买王中军和王中磊股票,锁定期不变。

之前外界有众多猜测,华谊兄弟投资张国立刚刚成立数月的浙江常升,且根据交易条款大股东王氏兄弟有变相减持倾向。此举正是对这一猜测,公司做出的调整。

其二,公司公告宣布拟以自有资金2.1亿元收购江苏耀莱影城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苏耀莱)20%的股权。2013年上半年院线方面,华谊兄弟实现收入1.01亿元,同比增长99%,投入运营的影院达到15家,成为新的利润贡献点。

华谊兄弟参股江苏耀莱仅20%,没有控股权,且12家影院放在全国市场来说影响并不算大,很难说为电影发行带来多少便利。业内人士分析称,华谊兄弟此举除了补强院线实力之外,资本运作制造市场热点的意义更大,不断推升股价尝到甜头,这相较于投资电影风险更小。

股东忙减持

2013年上半年在华谊兄弟股价涨幅一路飘红的这段时间,华谊兄弟的“大股东们”也频频从股市中兑现真金白银。公司董事虞锋减持套现4594.24万元;随后5月24日和27日,董事王中磊累计套现1.77亿元;6月3日,公司副董事长马云则以每股30.32元的价格抛售308.87万股,套现9364.94万元,马云宣称,在未来12个月内,不排除继续减持的可能。

6月4日,公司发布上半年业绩预告,宣称公司上半年净利增长可达300%,但在这样一则利好公告却未抵消马云减持的“负面影响”,公司股价暴跌9.59%,华谊兄弟选择在次个交易日停牌。

根据Wind数据统计,马云至今累计减持华谊兄弟股票1718.03万股,累计套现3.61亿元。2010年11月26日,马云减持300万股,交易均价30.04元/股,套现9012万元;2011年5月6日,马云减持1109.16万股,交易均价16.00元/股,套现1.77亿元;2013年6月3日,马云减持308.87万股,交易均价30.32元/股,套现9364.94万元。

对此,有证券分析员表示:其实也并非所有减持都是不看好公司发展,高管的减持背后,也透射出A股市场的不成熟——多年来A股市场的股票都极少分红,上市公司的吝啬已经是多年风气,在这种情况下,上市公司控股股东、高管想依靠长期持有股票、获取分红来得到收益希望渺茫,因此只能当股价达到其心理价位时逢高卖出套现。

因此,改变高管大举减持风气的根本办法,仍是采取相应制度提高A股市场的分红比例。

券商纷纷给出买入评级

对于华谊兄弟近期频繁的并购动作,尽管市场反响不一,但主流券商均对公司的前景纷纷看好。

海通证券认为,公司前期收购银汉、浙江常升,无论是游戏还是电视剧,都是完善主业、补充自身的内容环节。本次投资参股江苏耀莱,开始对渠道环节做出布局。江苏耀莱拥有12家影院,且盈利状况较好,考虑到渠道环节的重要性,本次交易的估值合理。江苏耀莱本身的利润情况较好,按照净利润2013年7000万、2014年8400万的水平,已经具备上市的可能(港股中橙天嘉禾和星美国际2012年净利润水平分别为约9000万和3000万)。本次20%的参股属于尝试性的一个布局,华谊自身也拥有14家影院,未来可期待公司自身业务与江苏耀莱可能的一些联动。

对于公司的业绩和市场表现,海通证券认为,预计2013~2014年EPS为1.14元和1.26元,按照2014年45~50倍PE,对应目标价区间为56.7元~63元,维持“买入”评级。

国信证券认为,收购是院线布局较好捷径,高溢价收购是值得的。独立发展影院的模式成本压力太大,这从华谊过去两年电影院持续亏损可以看出。电影院的地理位置优势非常重要,这是新电影院无法比拟的,收购现有影院可以快速占据重要商圈,优质影院具有稀缺性,应享受估值溢价,致力于全产链扩张的公司更应看重战略,而非估值。

国信证券分析师表示,华谊兄弟综合性娱乐帝国初见雏形,维持“推荐”评级。从横向上看,华谊兄弟依托于优质的电影内容,多元化发展内容产业,如影视、游戏、音乐和影视文化城等;纵向看,将继续向下游扩张,全产业链发展的模式已具规模。

申银万国分析师也认为,常升影视变更交易方案更加有力于二级市场股东,有助推动公司电视剧业务战略布局持续推进。本次交易方案相比前期变更主要集中在利润承诺、敬业禁止以及股票购买方式三个方面,可以看做是变相的“定向增发”,且对张国立团队有了更长时间的业务锁定时间,同时本次支付款项中 1.52 亿元资金转为从二级市场直接购买也更加有利于二级市场股东,且表明张国立团队对公司长期发展的信心,有助于保证张国立与公司利益一致,推动公司电视剧业务战略布局持续推进。

上一篇:见风使舵近义词下一篇:文山市关于《律师法》贯彻执行情况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