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青春派》观后感

2024-04-30

影片《青春派》观后感(精选13篇)

篇1:影片《青春派》观后感

几日前,受崔瑜琢老师邀请,在金棕榈的懊怡影城提前观看了电影《青春派》。观影结束后,崔老师问我,怎么回?我说,坐公交。但下楼之后,我便决定走着回去。这部电影,是有让人走路去思考的冲动的。从观影到今天我写文章分析这部电影,已经过去几天,这几日的沉静,让我更能理性而非感性地去赞誉该片了。

我在最近的一期一周酣的解说词里边说,当下的青年,缺少真正属于自己的青春电影,《阳关灿烂的日子》是上世纪北京大院的,《那些年》是台湾青年的,《致青春》是70后的,《小时代》是闭目塞听自我意淫的……我们为什么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青春电影呢?因为“高考”这个带着血痕的明刀在暗地里抹杀我们的青春。如果青春电影对这种刀光剑影避而不谈的话,那电影也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小时代”。

当然,在院线可以看到的电影中,也曾出现过一部反映高中生高考事情的电影,叫《全城高考》,也有恋爱,也有一点青春叛逆,当然,少不了一些孩子的“问题家庭”,少不了一个一心一意的班主任等等。但该部电影,将我们的高考青春写的过于轻松,把真实的“蹂躏”感弱化了,因此,于观众的审美评断中,失去现实性,属于意淫作品。不可以弱化高考对我们高考一代的蹂躏感,是该类型电影必须要面对的。《青春派》正好直面了这种要求。

该部电影之所以能感染我们,应该有以下几个情感优势。

撩拨初恋

《青春派》与《那些年》近似,塑造一个初恋的人物形象,作为观影者的感情寄托,从而造成一种既定事实——我们在观看剧中的主人公羞涩恋爱经历,同时怀旧自己的曾经美好。这种移情效果,于“干干净净”的恋爱方式上,最为有效。当然,我并不认为发生肉体关系的恋爱便是不干净的。只是从人的审美角度上讲,意淫的羞涩总是美好于真刀真枪的战斗。抓住了影迷的这种心理诉求,《青春派》通过展示一段高四悲催恋爱经历的方式,来完成了让观影者去自觉体验的艺术展现方式。

这种对初恋的撩拨,又是现实主义的。男一号与女神的神交,首先面对“高考”二字的折磨——老师给母亲打小报告;母亲当面讽刺女神姐弟恋;男一号神魂颠倒,致使考场失利,重新回归到一种恶魔般的复读中去……经历高考的一代都很清楚,我们一边渴望恋爱,一边又对“恋爱”这两个字惧怕的要死。因为我们总觉得,恋爱简直是高考的死对头了。当然,我们这种感觉,是高压的环境强加给我们的。

在高考高压下的恋爱,哪怕是失恋,单相思,于大陆学生看来,都是既带着叛逆气质又有着唯美精神的。所以,在这种坏境下,“撩拨初恋”,无疑可以撩拨到每个有高考经历的人心尖子上去的。

直逼高考

在“高考”这个主题面前说真话、讲真故事,才算是及格作品,不然,便是创作者的自我意淫。“高考”是每个经历者的情感点,害怕被提及,但又潜意识中期望被提及——这是一种有伤的快感。《青春派》无疑能够带给过来人这种快感。它没有弱化高考对参与者造成的精神伤害,也没有美化任何的“努力学习”,与之相对的,更没有丑化高考,否定高考有可能(我说的是有可能)带来的命运的改变。这种一碗水端平的叙述方式,是现实主义的优秀技法。

现实主义,带来了事件还原的真实感。恋爱的冲动、叛逆的躁热,与“高考”这个活动要求正好针锋相对,一个巨大的故事矛盾摆在面前,且这个矛盾,每个参与过的人都直面过——基于此,《青春派》取得了题材上的亲近性,与观影者有关。

但是,《青春派》的叙事角度,又最终超越了高考,没有让这两个字一直重压在主人公的故事起伏之上。走出高考,一片豁然。其实,人生除了“高考”两个字的重压之外,我们会发现还有各种各样的“两个字”重压我们,让我们丧失爱情、丧失青春……但是,在重压之下的超越,无疑是很重要的。不能着急否定什么,但一定要试图去超越什么。这便是该部电影的好处。

篇2:影片《青春派》观后感

不是每一个人都有勇气像居然那样在拍毕业照的时候,站出来向心仪的女孩表白,也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单纯到只为少年怀春而放弃高考,放弃那样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居然展现的是一个肆无忌惮的青春。看着座位前后无数次的传卷子的场景,仿佛把我带回到那个只会低头做题无暇抬头望远的年代。上大学遵循“及格万岁,多一分浪费”的宗旨,而高三却是永远在为自己没能多考一分而捶胸顿足。你身边的死党总有一个是老师常常拿来教育别人的反面教材“你想学XXX么?人家又不用高考,人家老爸是谁谁谁,人家将来又不愁饿死……你行么?你们行么”在那个既朴实却已经开始拼爹的年代,好像只有全身心备战高考才是唯一正经的事情。

一年以后,同样的毕业典礼,同样的居然喊停了正要准备拍照的全体师生,同样的泰戈尔,却讲出了不同的话。居然对撒老师说,我们不会忘记你,因为我们是真的恨你,我们不会忘记你,因为我们是真的爱你。相较一年前,居然和他的小伙伴们长大了,成熟了,如果说一年前的表白,是为自己无处安放的青春画了一个激动的感叹号,那么一年后的告白,则是为自己的高中生涯画上了一个平静的句号。句号没有感叹号那么感情强烈,可是那句歌词怎么唱来着:平平淡淡才是真。而且,一年后的泰戈尔名言,居然没有抄到手上,也在说明,或许,第二次的告白才是刻骨铭心的记忆。

刘杰导演很好的把握住了影片的节奏,既没有让高潮来得太早而让影片慢慢归于平庸,也没有刻意的设置煽情的台词和桥段赚取观众的眼泪。一切就那样自然而然的发生了,居然是每一个有过高中或者高四生活的男孩子的缩影,有那么一个暗恋着的清纯女孩,有几个总能一拍即合的狐朋狗友,有那么一个让人恨之入骨的班主任老师,有一间恨过也想念过的教室……然后很多年之后,当你怀念这段生活的时候,也许不会记得那个清纯女孩的样子,却能清晰的忆起当时心跳加速的感觉,狐朋狗友们不再常常联系,可是想起来却还是暖暖的感觉,也许忘记了班主任老师姓什么,可他(她)当时站在讲台上怒不可遏的情形却恍如昨日,那间让人恨之入骨的教室,却好像再回去看看,看看曾经坐过的位置如今是坐着学弟还是学妹?

篇3:影片《青春派》观后感

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近日公布了由282部影片组成的第85届奥斯卡奖最佳影片初选名单。在好莱坞颁奖季一直保持领跑态势的传记大片《林肯》和夺标呼声甚高的李安3D新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等多部大片顺利上榜。除这两部著名影片外,浪漫喜剧《乌云背后的幸福线》、本·阿弗莱克自导自演的政治惊悚片《逃离德黑兰》、第23部007影片《007:大破天幕杀机》、女导演凯瑟琳·毕格罗执导的《猎杀本·拉登》和歌舞片《悲惨世界》也顺利入围。

篇4:《青春派》:青春甜点

对于内地青少年来说,高考的话题无论如何都能戳中人们心窝,而影片对于高考的态度,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观众对于影片的认同感。恰恰在这方面,影片找到了一个很好的起点,却难以找到一个能够在现实中让各方面信服的落点。居然一开始作为一个高考叛逆者形象出现,青春的冲动和高考这一行为背后所潜藏的成人世界逻辑的冲突,是性情和利害之争,也是一部青春片能否真正洞彻心扉的关键所在。两次“泰戈尔说过”的前后对应,貌似很工整,从居然那种孩子气的浪漫过渡到对撒老师“既恨又爱”的表达,勾连起成长的心路历程,但仔细推敲下,那些转变的节点并不是那么牢靠。

转变的直接因素自然是居然在一厢情愿的爱情关系中被抛弃,为此影片用了一大组蒙太奇来表现他的失恋症候——在社团的排练场上痛哭或哀嚎、在飞奔的足球上发泄愤懑,自然也难免地让他无缘无故地和潜在的情敌拳脚相向……其余的,便是由于高考而带来的人物周边关系的变化。在成长的分岔路口,有富二代无所事事的陪读,也有寒窗学子挑灯夜战试图改变自身命运的拼搏,这些个体性的选择,并不足以促发居然做出心态上的巨大转变。而且这些人物被集中于一个宿舍之中,又没有充分的篇幅去走进每个人的内心,多少显得脸谱化。居然父母之间若有似无的婚姻危机,也更像是为居然的转变精心编排的一出戏,而缺少更多真正心灵上的沟通与争辩。影片刻画最成功的角色无疑是秦海璐饰演的撒老师,笔墨不多,但让人印象深刻,虽然这对秦海璐来说毫无难度,她那些关于“拼爹不成还不拼自己”的话语如若发生在现实中想必要遭受更大的争议。

据说影片是一个命题作文。为了真实呈现当今中学生的生活,导演刘杰曾经在北京某所重点中学蹲点数月,这一举动自然受益匪浅。至少影片中没有以往那种好学生与坏学生之间的截然分野,那些耍宝的举动、鬼马的语言,都在尝试拉近与当下中学生的距离,但有些东西注定很难改变,人到中年的心态仍然会在不期之间流露出来。青春片绝非自传片,但必然需要超乎其他类型的自我情感代入,即便卯足了劲儿想要以平视的姿态去描摹当下的校园生活,但是否发自内心,一望便知。对于刘杰来说,他已经极尽努力想要将一部命题作文拍得尽可能生猛一些,但用过了劲儿反倒浮夸。电影和青春一样,都不需要矫饰。

篇5: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影片观后感作文

小孩子看到奇妙的故事和美丽的景象就已经足够了,所谓老虎代表派内心人性等深层次解读属于成年人的认知范畴,没有必要强加给小朋友。看一部电影,好玩就行,强加意义,就如同做阅读理解题,只会让小朋友失去对语言文字的完美,陷入与自我心智不相称的枯燥无味中。

由此让我想起小时候背诵古诗。最早课本里选的古诗大多为明快、清新的山水田园诗,文字清丽,通俗易懂,所表达的大都是良辰美景,大好河山。但问道这些诗的主题思想时,归纳起来总是离不开这种说法:诗歌描述了祖国的大好河山、秀美风光,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之情。这一总结就有点拔高,让人对描述的自然有了一些距离感,好像看山写水都得有所寄托,枯燥感慢慢滋生。

如今再读那些古诗,就是单纯的山水田园风景,诗好在语言、结构、角度、韵律,适合小孩子读书认字,假如诗中还有所寄托,如今也能很自然读出来,并不需要将干巴巴的概括思想灌输给小孩子,破坏了最初的完美。

就好比看少年派这部电影。第一遍的时候,我也惊叹于画面壮丽,景象恢弘,对老虎的最终消失有所疑惑,看完读到一些评论,再回头去看,就又有了新的感受。倘若我刚点开电影,就有一位智者坐在我身边,谆谆教导我说,这部电影的核心在于那只老虎,它究竟代表了巴拉巴拉,我再看电影就会索然无味,不能心安。剧透有多么厌恶,总结提炼电影思想只会甚之。

好为人师、喜欢总结概括,实质上表现出人内心的不耐烦,不安心,不踏实,总想着走捷径。如果有意忽略感受和过程,只追求赤裸裸的结果,那么他的动机和嘴脸就会变得赤裸裸,令人生厌。

好的电影、各类文学作品和所有的世间道理,都有多层次的解读,不一样的人会有不一样的感受。等到再过几年,小朋友变成大朋友,出落为社会人,再看少年派肯定会有更多的感受,老虎是什么,他心里也会有新的认识。

篇6:《青春派》观后感

学院:理学院 教师:俞燕姓名:位宏 学号:2012518006 日期:2014

42前几天闲来无事就看了这部《青春派》,本来只是听别人推荐的说很好看,直到我看完,我才发现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自从出现了那部《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我们就一直期待内地影坛能出现一部类似的、能唤起我们青春记忆的作品。不是《阳光灿烂的日子》的悸动与迷惘,也没有《致青春》那样多的伤感和遗憾„..不是别人的故事,更多的,它能让每一个人都可以或多或少的产生共鸣,觉得电影里面某一个人物的故事其实讲的就是自己。我们可以在影片里清晰地看自己成长的影子,那些被岁月洗涤过的酸涩,那些到我们到白发苍苍的时候还记忆犹新,总会去忍不住回忆的点点滴滴。终于,我等到了这一部《青春派》。光看阵容和剧情介绍,很多人可能会误以为这是一部典型的小成本制作,找了“青春”这个讨巧的题材打打怀旧牌,最后落入俗套,看到的只是矫揉造作和无病呻吟。可是,相信我,这次你们全错了。《青春派》是一部一气呵成,没有刻意雕琢的电影,许多桥段和台词都可以让观众在这样一个炎热的夏天,会心的大笑之后走出电影院,然后沉浸在自己关于青春的回忆里。有一些温暖,但绝不是躁动不安的感觉。60后的导演刘杰在这部电影里讲的是95后的故事,这样的年龄差距,让人很大程度上会担忧影片内容是否“接地气”的问题。事实证明这样的担心是多余的,刘杰交出了一份让让人感到满意的答案,它不局限于某个年龄层,它是每一位面对过高考的人都熟悉的场景。也有过很多反映高考的电影,如《全城高考》、《高考1977》„.但是前述高考主题的电影之所以没能收获成功,是因为在创作方面,“为高考而高考”,把“高考”这个特定定义下的场景拍的过于程式化:太贴近生活,观众没必要再去过一遍那段相对而言其实很枯燥的日子;太过远离生活,观众又会觉得太假,产生不了共鸣。

《青春派》在这方面把握的很好,真正做到了故事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的初衷,高考的残酷得到了如实反映的同时,也把高考之前那段时光中可能的趣味点都挖掘了出来,还拼凑成了一盘味道不错的菜:电影从一开始,就让观众觉得“有戏”,愿意看下去(由于涉及到剧透,原谅我卖个关子),虽然整个故事说白了就是围绕男主角如何希望通过复读,考上自己心仪的女孩所在的大学所展开,但是每一段围绕这个核心的桥段,都不温不火的衬托出了主题,恰到好处的带动了情节的发展。和《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一样,《青春派》并没有什么大起大落的情绪,或者感天动地的感情,只是一群平凡的年轻人,平凡的故事,但是故事足够真实、自然,足够让观众被影片所触动,足够让观众在看完电影之后,不由自主地想起一些和自己有关的往事„.值得表扬的是本片的演员们,虽然大都是地道的高中生,但是塑造的人物,都栩栩如生让人印象深刻,高中时代的纯真、倔强,17、8岁年龄的梦想与追求,都被他们本色的“演”了出来。这也算得上是刘杰导演的聪明之处,毕竟经过演技熏陶的职业演员,能找几个能演得好高中生的本来就难于登天,更何况在这样一部“群戏”颇多的影片里,稍不留神,职业演员的表演就会鹤立鸡群,显得非常突兀。

篇7:《青春派》观后感

《青春派》主要是讲述高三学生的生活与心理、情感。男主角是一个浪漫派人士,他在高考前拍毕业照时,鼓起勇气当众朗诵泰戈尔的诗,向心仪的女生表白,获得了对方的接受。然而,甜蜜的初恋刚刚开始却被闻讯而至的母亲所破坏。倒霉的事情总是接踵而至。当他想要爬墙去追回离开的恋人时,却摔伤了尾骨。失恋的低落,受伤的难受,这些都让男主角高考失利,最终没能考入恋人所在的学校。

男主角决定复读,追上恋人黄晶晶的脚步,追上这段令人心酸又甜蜜的爱情。而在这个过程中,他认识了不少讲义气的哥们儿,与他们共同度过了一个精彩的高四岁月。

看到《青春派》的时候,我脑子里闪现的就是,从《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到《小时代》再到《青春派》,这些都是讲述的青春。青春电影扎堆放,是我们缺少青春吗?

是也不是。

每个人都有他独特的青春解读,有的无理取闹,制造了一些笑点后归于沉寂;有的高高在上,只为了编织那不切实际的梦;有的却希望从更接地气的角度来诠释大众的青春,成功与否,还待明日你我的反应。

青春电影道出了我们隐秘的白日梦,也拍出了我们的摇摆不定,更让我们再次面对那精彩又紧张的高三生活。这些电影让我们怀念着那年岁月,对于早已过了青春岁月,抓着青春尾巴的我们来说,这些电影似乎也不无道理,不无看头。

很多人说,《致青春》让我们明白了“只有长得好看的人才有青春”,而《小时代》则进一步“深化”了,说“只有长得好看又有钱的人才有青春”。而《青春派》会告诉我们什么呢?也许只有疯狂的人才有青春?还是高三是最值得回忆的青春,也是最残酷的青春?我们难以定义。

青春,就在你我心间。就如童心,不拘于年龄,不拘于外貌,谁都可以拥有,只要她真正拥抱青春。

篇8:影片《青春派》观后感

对于青春片来说, 暑期档是最合适学生观众的一个档期, 更是多部“轻”电影“你方唱罢我登场”的一个竞争平台。果不其然, 2013年的暑期档迎来了多部青春校园电影:《小时代1、2》、《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逆光飞翔》、《初恋未满》、《青春派》等。在《小时代1、2》的7.83亿元票房神话奇迹面前, 《小时代》和《致青春》貌似帮助青春片完成了这一类型的确立, 并引起了观众乃至业界的高度关注和赞许, 但表面繁荣的背后却是不可总结为规律的偶然和昙花一现票房景观。至于青春片类型的确立, 只能说推动, 对于确立, 仍旧任重道远。在众多青春校园影片中, 《青春派》虽然票房仅有2800万元左右, 但它却是一部认真的电影、干净的电影、纯真的电影, 对于中国青春电影在类型化上的突破与重构做出了自己的努力, 并尝试用本土的方式完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影像表达。

要想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突破, 必定要先进行对合理成分的吸收和消化。《青春派》按题材来分是一部青春片, 按市场来分又是一部商业片, 因而它具备优秀青春片和商业片的基本元素。居然、晓凡、贾迪的“三角恋”关系带有明显的商业目的, 符合商业片中“剪不断, 理还乱”的情感常态。许多创作者对片中的主角都有“自我形象认同”, 比如《阳光灿烂的日子》中马小军与姜文的相貌相似, 《看上去很美》中的方枪枪与王朔相似。《青春派》中的居然与导演刘杰也存在这样的巧合, 对于主演的设定, “居然”这一角色很好的规避掉了偶像剧中帅哥的一贯形象, 而选用了阳光、坚韧、有个性的董子健来担当主演。并且在他身边配备了青春校园电影中主角身边必备的形态各异、背景不同的“队友”:飞飞、贾迪、周强等人。这样的设置在影像中随处可见:日本动漫《灌篮高手》中樱木花道身边的“樱木军团”, 台湾电影《那些年》中柯景腾身边一起喜欢沈佳宜的高矮胖瘦们。除了完成应有的推动叙事和调节节奏外, 《青春派》对居然身边人物角色定位和设置都有较为清楚的代表性, 正如在对导演刘杰的采访中所提到的:“居然身边朋友的定位都很明确, 一个“富二代”、一个“官二代”、一个“伪娘”, 导演自己也说:“人物的设置还是承载了一个社会层面的话题”。②可见, 艺术片导演出身的刘杰并非只是漫画式的描摹人物, 而是真正赋予角色一定社会意义, 在商业娱乐中仍显艺术价值和社会责任。导演刘杰曾经表示“在起初创作的时候, 我给自己设定的目标就是不能拍成‘刘杰式’的艺术片, ……要做一个类型化的尝试”。③要把《青春派》拍成他的第一部商业电影, 拍惯了艺术片的导演刘杰势必要在两者之间作出明确的判断和选择。与艺术片沉闷拖沓的节奏不同, 商业片是要用紧张而富有张力的节奏为绳索将观众紧紧的和情节相捆绑的。就影片来说, 从电影整体节奏上来考量, 刘杰导演的答卷是合格的。电影在“告白—摔伤—失恋 (落榜) —奋起—波折—清醒—奋进”的大节奏环境中循序展开, 一波三折。跌宕的节奏安排与幽默轻松的情节设置, 使得影片一气呵成, 从一而终。但是导演在接受采访时明确表示, 开拍前没有明确想好剧本中间靠后部分的情节走向, 随着开拍日期的临近, 只能仓促应战。所以不难看出影片后半部分的“后劲不足”, 居然几次给黄晶晶打电话, 情节没有推进、人物没有发展, 处于原地踏步的状态。当然, 导演对于节奏的补救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增加飞飞的戏份比例, 播放《我的天空》插曲等等, 将这一段较为拖沓的节奏人为加快。作为久经艺术片沙场的导演, 在节奏方面做出如此的努力, 肯定之于应该给予更多地期待。

“高考”是一个极具当下意义的语言名词和社会现象, 但反映“高考”的电影作品则是万变不离其宗, 缺乏应有的变通和突破。“《青春派》是一部中国特色的青春类型片……过去我们的青少年题材电影, 虽然主角是青少年, 但青春不做主, 影片故事后面总藏着一个无形的主角”。④《青春派》在影像风格和整体气质上与中国其他此类电影不太一样, 体现出了更多地时代性和商业特质。如果用青春电影的类型标准去衡量《致青春》和《小时代》的话, 这两部电影的立意格局未免显得有点过于狭小。《致青春》是将“逝去的青春”与“逝去的爱情”划等号, 无疑过于狭隘的诠释了“青春”的定义, 而《小时代》又将我们的“小时代” (当下的青春) 与物质取舍、情感背叛相连接。既是成为青春片典范的《那些年》, 周黎明等学者看完《青春派》后也普遍认为“后者比前者所传达的社会向度信息多”。⑤所以有些评论家认为把爱情作为青春片的一贯主题有失偏颇, (下接第222页) 应当使其更加多元和丰富。的确, 青春的意义不止一种, 多元的表现才能体现出它的魅力。但是不可否认, 青春片中表现的都是处在青春期的少男少女, 也正是处在“三观”逐渐形成的人生关键时期。正如某些专家指出, 这时候人的头脑思维处在“先占先得”的机遇期, 因而有“洗脑要趁早”的笑谈, 情窦初开的头脑中除了枯燥的文化课知识占据小部分区域外, 剩下的大部分脑细胞便顺利成章的被爱情的风暴所侵染。因而在青春片中, 爱情的表现尺度和表达方式对于年轻观众是否能建立起与影片的深厚情感就显得至关重要。尽管爱情的影像表现深得人心, 但是对于某些规定来说, 却又要适度表现。曾经有这样一个说法:教育部给予校园题材影片的审查标准有二:一、不准谈感情, 二、不准攻击教育制度。在《青春派》中, 对于校园爱情的处理比较适度, 它既是故事发展的起因, 也在故事进行中一次又一次地充当了主要任务的行动动机, 也就是男主角肩负着追回爱情和尊严的行动任务往下走。最为精彩的处理是《青春派》把个人爱情与个人奋斗有机融合, 使得观众因爱情而入戏, 因拼搏奋斗而感动。当下的许多“轻”电影都有这种“只有奋斗, 才能逆袭”的主题升华, 就像《101次求婚》名副其实的屌丝男最终追上全民女神, 靠的不是物质财富和英俊外貌, 唯一不变的就是工作上的锲而不舍和情感之路上的一路狂奔。《中国合伙人》也是将个人成功与“中国梦”巧妙嫁接, 在“攻陷美国”的路上一路高歌。正如《合伙人》结尾处把成功个人的图片画廊诠释成我们的时代精神一样, 《青春派》的结尾通过一幅幅图片展现出明星和普通学子的青春遗憾, 这也表明“青春” (《青》英译名叫“Young Style”) 的“Style”就是用奋斗去弥补遗憾, 这才是青春的魅力所在!《青春派》巧妙地转化不仅使影片规避了相关标准的审查, 更升华了“青春”的意义, 在更加多元的维度上为青春的重新定义提供了可能。

相对于《致青春》、《小时代》等过亿的高票房, 《青春派》2800万的票房数据未免显得有些单薄, 但新华网还是给予了“国产小成本完美逆袭”的高评价。的确, 《青春派》肯定会受到明星大腕缺失、宣发力度不够、院线排片较少等客观因素的影响, 但也存在着导演在商业片创作领域准备的不充分和认识的不全面等主观原因。在全行业内外都在热议和谋划着“轻”电影的发展和未来的今天, 有识之士更是深思如何更好地引导“轻”电影的可持续发展。面对当今如此蓬勃的电影文化生态, 我们是不是应该把更多的注意和兴趣转移到诸如《青春派》这样的“小而精”的电影当中, 从而让更多的“轻”电影真正成为多元发展五彩斑斓的年“轻”代言, 而非是泡沫浸染昙花一现的“氢”气挥发。

参考文献

篇9:《青春派》的票房困局

8月2日,电影《青春派》上映,刘杰当天晚上跑了三个影迷见面会,他听到的都是对影片的赞扬,最后他都不忘叮嘱观众,“这是一部没有‘大咖的电影,如果你喜欢,希望‘大家告诉‘大家!”在那时他还信心满满,观众反馈的好口碑已经让这部影片从初定的5000余场排片增至7000多场,而且还可能更多。之前这样的奇迹在《失恋三十三天》《孤岛惊魂》等个别小成本影片上发生过。

可第二天报上来的数据和他的期待有些差距。此前,《青春派》被一些业内“大咖”称为“最像青春片的青春片”,可看来它很难续写《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国合伙人》《小时代》等营造的“青春票房神话”。

这是刘杰四部导演作品里第一部公映的影片,也是其商业片试水之作。7年前他导演的《马背上的法庭》在威尼斯电影节非竞赛单元获最佳影片奖,却未入次年金鸡百花奖提名,被业内奉为“遗珠”,从此他在业内有了知名度。

影片首次商业运作,上映在即,导演已无心接受采访,他对记者直言,“现在你写再好的文章也帮不到票房,排片才是关键!”

“现在的问题是怎么让更多人走进影院”,导演很焦虑,“以观看效果和感受看,一个商业片的基本元素够了,最缺的就是明星和话题性……”

反思自己的电影,他觉得唯一失误是没有用明星。秦海璐显然不算,她甚至没出现在电影宣传海报里。和秦海璐私交很好的刘杰分析,“如果用赵薇,现在就轻松过亿了”,他有点懊恼,“按照当时投资方给的钱,是可以请个有票房号召力的明星来的”。

“60后”拍的“90后”的青春

《青春派》的缘起于湖北黄冈,他们曾找到中影,想拍一部以高考为主题的电影。21世纪以后,任何在中国大陆经历过高考的人都做过黄冈试卷,这已成了当地的一张名片。

中影找到了刘杰,对他说“钱管够,随便怎么拍”。

他最早想拍体育生,但特技要花三千万元被迫放弃。后来定位为偏现实主义的文艺片。剧本几经周折,刘杰几度要放弃,“都是中影领导要请我吃饭,吃了五六次饭,我都不好意思(推)了。”他解释说。

最终,中影不再审看剧本,不再管他是拍成文艺片还是商业片或主旋律。

刘杰则希望,自己的影片若干年后都有文献纪录的影子,他把“真实”看作影片的生命,虽然这个可能令商业片“差一口气”。

这差的“一口气”是演员的选择。他不想要表演专业的演员,包括准备报考艺术院校的学生,而是“从两万多个普通中学生中”选择最普通的那些个。为了保持学生们最真实的状态,刘杰甚至不让剧组工作人员跟他们接触。每天孩子们就像上学放学一样来剧组,他也不告诉演员人物的走向,“如果他们对照剧本仔细咂摸就没有我要的那个效果了”。

于是就有了女主演看到喜欢的男孩两眼放光,立刻向他走去搭讪那一场戏。甚至秦海璐对着学生吼出“拼爹拼不过你还不拼自己”那一段时,那个学生嘟囔着“我考得好不好跟我爹有什么关系”,这也是当时那个孩子的真实反应。

这让剧组中唯一一个中戏表演系大二学生蒋雪鸣很不适应。他在剧中扮演“富二代”贾迪。刘杰告诉他只有忘掉学校所学的,才不至于在这群业余演员中显得突兀。

秦海璐来了也是如此,没有熟悉的搭戏过程,也不用记台词。刘杰给她的台词可以随心所欲地改,但不能事先和演员对戏。刘杰认为,知名演员与学生们之间熟悉又有点距离感恰是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一个60后没有成家、没有孩子的导演,怎么去拍90后的青春?”是刘杰经常被问到的问题。他说,片中27个孩子就是他的顾问团。甚至秦海璐喊出的一连串传销式的口号:“两眼一睁,开始竞争!”“不苦不累,高三无味;不拼不搏,等于白活。”“就算拼个头破血流,也要给我冲进一本的大楼!”“提高一分,你就有可能干掉的是上万人!”“扛得住给我扛;扛不住,给我死扛!”“累死你一个,幸福你一家!”“破釜沉舟,拼它个日出日落;背水一战,干它个无怨无悔!”……这些都来自于学生们的“贡献”。

影片里还安排了一个搞笑配角李飞,刘杰说,在自己的初中、高中时代,每个学校至少有一个这样的人。而李飞真人比角色还要可爱得多。

在影片粗剪完成后,刘杰把李飞的戏几乎剪没了。可在小规模试映时,观众在只有李飞出现的开场和结束地方有笑声,他意识到这样不行。于是,这个“娘娘腔”的男孩出场时间大大增加,“有人负责感动人,有人负责吓唬人,有人负责小清新,有人负责恶心人,有人负责娱乐人”,电影的角色分工渐渐明确,影片继续向商业片靠拢。

“有节操”的商业片

最终的成片里没有一个黄冈的镜头,它讲述了一个北京重点中学的高三学生高考失利后复读一年间的轨迹。在被贴上“90后的青春”标签时,该片也引发了诸多关于真实性质疑。比如,“95后”的孩子真的会开放到在拍毕业合影的刹那大叫一声“等一下”,然后向心爱的女生当众表白吗?刘杰说,这本来是自己的一个设想,谁知拍电影时就发生了“一中学生国旗下的讲话变成向女生告白”的真实新闻,当时他就乐了,“早知道就用这个孩子的原话了”。

影片另一受质疑的细节是,原本成绩优秀的男主角因为失恋在考场上只写了心中“女神”的名字而一题未答。刘杰对此的解释是,中国的电影审查制度让恋爱不能出现在中学生电影里,恋爱促进学习不行,但恋爱影响学习可以。

秦海璐饰演的魔鬼班主任反而是质疑声最少的一个。她那段训斥差生的台词“你拼爹拼不过,还不拼你自己!人家××是要出国的,××的爸爸是中石化的,××的爸爸什么级别你不知道吗……”一时在网上广为流传,同步流传的还有冯小刚、侯孝贤等人的力挺该片的“宣传片花”。

女主角杨小凡的扮演者郄路通首映当日和自己的语文老师一起去看了《青春派》,老师承认秦海璐扮演的撒老师身上有自己的影子。刘杰的高中老师看了这部电影后,打电话问刘杰班上的一个女同学,“你们恨我吗?”

1989年出生的叶婷是搜狐人文影展的策划人,她发现,通过网络征集来的免费观影者大多是“80后”。

这些都让刘杰相信,无论是“60后”还是“70后”“80后”“90后”都能在这部电影里找到自己青春的影子 ,这将是它可以吸引观众进影院的理由。

刘杰坦言,拍了几部文艺片再来拍商业片,他觉得容易很多,但要彻底地放弃节操时内心又会有两个声音打架。为了拍一个“有节操”的商业片,他放弃了工作人员要把侯孝贤的客串放进去的建议,但最终妥协地把他放在了片尾的“彩蛋”里。

而影片中可能最发人深省的一段,却没有在网上引起任何讨论。这个情节符合刘杰一贯做法。在18岁的成人礼后,五个男孩准备去网吧彻夜狂欢宣告自己的成人,不料碰见抢劫的,在伙伴中最贫困、自尊心最强的周强因为没钱被暴打时,其他几个刚成为男子汉的90后伙伴却懦弱得没有一个为他出头。虽然刘杰让孩子们在第二天因为后悔又找到打人者痛快报复了一回。之后,周强离开了同学们离开这所学校去别处复读。

不到5分钟的情节,放在嬉笑快乐的青春片里,让人心里一紧。

文艺片导演的市场求证

艺术片发家的导演刘杰不认为这是他的转型之作,而是一次“出轨”——“因为这完全不是我风格的电影”。

7年前,《马背上的法庭》是根据一个真实的先进人物事迹改编的,却被他拍成了“包藏祸心”的电影——反映中国的“法无能”。导致原投资方撤资,刘杰卖了自己在北京的四套房子,最终独立制作完成该片。剧本审了半年通不过,完成片后又审了半年。

2009年,他的第二部电影《透析》写一个模范法官,本来挺被看好,但因为要拍摘取死刑犯器官,被一些人认为会通不过,又变成了他独立投资。

2010年的《碧罗雪山》,本来是广西电影制片厂要拍的献礼片,原剧本是群众欢天喜地为保护环境迁出世代居住的丛林,被他拍成村民长期为“把熊看得比人金贵”的环境保护政策所累,最后没法献礼了,光审查又审了5个月。

这些曲折完成的影片倒是让他获得了30多个各类奖项,虽不高产却迅速为电影界熟知。一次他和台湾著名导演侯孝贤聊及奖项,66岁的侯孝贤说,那你比我强,我拍到现在才获得了28个奖。这让45岁的刘杰很不好意思,“看来我以后应当注重奖的质量”。

他说,之前他的影片都没有进入院线,不是不够格,是他不想。“在中国要是一部电影票房低于500万元,排片低于5%,就连宣发成本都收不回来。”他举例说,发行公司的硬盘费一般是90万元,再加上15万的运输费、20万的监票费,还有几万块钱找几个记者写几篇稿子,宣传成本至少交给发行130万元,而找他谈发行的很多都要把电影频道和网络版权一起签走,可他计算了后者至少可以另卖150万,这样他觉得还不如将版权卖给电影频道更划算。

刘杰称自己是一个不缺钱也没有大心的导演。这次《青春派》是命题作文,他完成得不错,中影看完粗剪片认为能做到一千多万票房,于是考虑上院线,他才后悔当初怕钱要多了收不回来的顾虑是错的,“如果有大明星再追加一千万也是可能的,那票房就不可同日而语了”。

他自信《青春派》比《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要好,后者是偶像剧,而自己这部则是建立在大量社会调查基础上的。他说他的电影不是为了抨击高考制度,该片更像在高考背景下的小清新电影。那个在压力山大的高中最后一年里男孩女孩们微妙的初恋和情感才是吸引眼球的地方。

相比商业性题材和拍摄过程,让他觉得不适应的反而是首次与发行的合作。他有颇多不满,据说,他起的电影原名是《对你说》,后来中影曾起过一个《不需要初恋的夏天》,最终为接上“青春系列”“少年派”“美国派”而成了现在的影片名。

而对于海报上一群年轻男孩赤裸上身的设计,刘杰直言:“是为了以肉博眼球。我又想要点面子,又想有点肉。”他理解这是宣传团队的无奈,在“无明星、无特技、无大制作”这样的“三无”电影里,男孩们的赤裸就成了最大卖点。虽然,影片内容是一群男孩赤裸上身还是有真实的出处的,男孩们用凉水往身上浇,喊着:“去他的托福,去他的清华,去他的中石化,我去他的一本线,去他的高考,逼死我算啦……”

而让刘杰觉得有些得意的是,“不管是老板给钱还是政府给钱,我都是做的命题作文,可我通常是你要的是A,我给你一个B,你还挺高兴。”《碧罗雪山》主旋律成了反主旋律,让广西厂献礼片无望,却收获了上海国际电影节五个奖项,成本声名双回收。至于《青春派》,他很清楚,这部一千万成本的电影,只要票房上三千万,投资方就不会赔了。

首涉商业电影,他也积极地跑各种见面会、交流会,积极搜集电影票房数据和排片情况,积极找圈内好友拍视频帮着做宣传。刘杰说不是为了转型,只是为了证明“自己不是个亏钱的导演”。

篇10:《青春派》观后感

我对电影里周强这一人物印象非常深刻,周强家里条件并不好,家里倾其所有只能送他一个人出来读书,父母寄予他的期望很高,因此他特别刻苦他不想让他们失望,每当深夜别人已经进入了梦乡,他就会带上书本去厕所利用那微弱的灯光看书,有时看到凌晨两三点才会拖着疲惫的身子会寝室,就这样日复一日,坚持不懈,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成绩越来越好,最后遥遥领先,考上了梦寐以求的大学——清华大学,我们看到了他灿烂的笑容。

而另外一个角色齐明智家里条件也不好,他是家里唯一的儿子,父母亲很溺爱,从小没好好教育他,让他养成了许多坏习惯,他不爱学习,每次考试都落在最后,以致他读书越来越没兴趣,越来越自暴自弃,发展到后来他和老师对着干,老师也对他慢慢的失去了信心,他破罐子破摔,觉得这世界没有一个人爱他,关心他,最后发展到逃学,这让老师气愤不已,拿他一点办法也没有,高考他只考了343分,只能去最差的学校,这时他幡然醒悟了,但已太晚,他只好选择了复读,打算从头再来。

在这部影片里我还看到了一群伟大的妈妈,周强的妈妈省吃俭用为了他能读好书,再苦再累也不说,我觉得是爱的力量让周强勤奋读书,让他的人生划过了一道美丽的弧线,周强是我学习的榜样,想想我的物质条件比他好多了,我也有爱我的父母,我没有理由不努力。

篇11:《青春派》观后感

离别高考八年有余,只记得那混混沌沌的岁月,电视不让、恋爱不行。所有的精神无处挥洒,瞬间白了少年头。你做的决定都有人喊不,你烧了日记,烧了智力。一直试图证明的自己,一直落后,高中四年,我并没有迈过自己,只获得了一个没有办法的结果,至少这个坎在我心里没有过。

我错误的以为,我是知道什么是正途,并将之付诸行动。错误的教案怎能给我一个明媚的未来。或许这个坎,用尽我的后半生也未必迈的过,就像一盘菜酱油放多了,再怎么遮掩,也是黑的。我只有试着不去想,不去在乎,不再接受这世间的纷纷扰扰带给我的烦恼,用我自己燃烧自己,用我自己去生活,用我自己去改变。方法,现在看来这么重要,多说无益话不生产,用无尽的动力去挣扎这一生的锁链!

篇12:《青春派》观后感

终于,我等到了这一部《青春派》。光看阵容和剧情介绍,很多人可能会误以为这是一部典型的小成本制作,找了“青春”这个讨巧的题材打打怀旧牌,最后落入俗套,看到的只是矫揉造作和无病呻吟。可是,相信我,这次你们全错了。《青春派》是一部一气呵成,没有刻意雕琢的电影,许多桥段和台词都可以让观众在这样一个炎热的夏天,会心的大笑之后走出电影院,然后沉浸在自己关于青春的回忆里。有一些温暖,但绝不是躁动不安的感觉。60后的导演刘杰在这部电影里讲的是95后的故事,这样的年龄差距,让人很大程度上会担忧影片内容是否“接地气”的问题。事实证明这样的担心是多余的,刘杰交出了一份让让人感到满意的答案,它不局限于某个年龄层,它是每一位面对过高考的人都熟悉的场景。也有过很多反映高考的电影,如《全城高考》、《高考1977》?。但是前述高考主题的电影之所以没能收获成功,是因为在创作方面,“为高考而高考”,把“高考”这个特定定义下的场景拍的过于程式化:太贴近生活,观众没必要再去过一遍那段相对而言其实很枯燥的日子;太过远离生活,观众又会觉得太假,产生不了共鸣。

《青春派》在这方面把握的很好,真正做到了故事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的初衷,高考的残酷得到了如实反映的同时,也把高考之前那段时光中可能的趣味点都挖掘了出来,还拼凑成了一盘味道不错的菜:电影从一开始,就让观众觉得“有戏”,愿意看下去(由于涉及到剧透,原谅我卖个关子),虽然整个故事说白了就是围绕男主角如何希望通过复读,考上自己心仪的女孩所在的大学所展开,但是每一段围绕这个核心的桥段,都不温不火的衬托出了主题,恰到好处的带动了情节的发展。和《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一样,《青春派》并没有什么大起大落的情绪,或者感天动地的感情,只是一群平凡的年轻人,平凡的故事,但是故事足够真实、自然,足够让观众被影片所触动,足够让观众在看完电影之后,不由自主地想起一些和自己有关的往事?。值得表扬的是本片的演员们,虽然大都是地道的高中生,但是塑造的人物,都栩栩如生让人印象深刻,高中时代的纯真、倔强,17、8岁年龄的梦想与追求,都被他们本色的“演”了出来。这也算得上是刘杰导演的聪明之处,毕竟经过演技熏陶的职业演员,能找几个能演得好高中生的本来就难于登天,更何况在这样一部“群戏”颇多的影片里,稍不留神,职业演员的表演就会鹤立鸡群,显得非常突兀。

我深信,每个人在自己的内心,都是呼唤真善美的,所以我不大相信筹备着搬上大银幕的网络电影《青春期》能有什么样出色的票房收获,那种重口味的青春也许也会发生在你我至少是我们身边的朋友身上,但那种青春,不是值得我们一再回味,小心翼翼地储存在自己的记忆里的,但是,《青春派》是的。也许我们可以说《美国派》是属于美国青少年的青春狂欢,《放牛班的春天》是属于欧洲孩子的顽皮记忆?。那么,《青春派》在我看来,是近年来中国影坛少有的可以贴上类似标签的电影。

篇13:“青春派”:富豪榜,我们来了!

碧桂园杨惠妍以440亿元的财富蝉联中国“女首富”宝座,陈丽华和张茵分别以400亿元和290亿元的财富居女富豪榜第二位和第三位。本次上榜的女富豪平均年龄48岁,与2013年持平。除了杨惠妍、刘畅这类继承父辈资产的“80后”外,最引人注意的当属深圳龙光地产的纪凯婷,她是今年唯一上榜的“90后”。

胡润表示,中国女企业家仍然是全球获得成功最大的女企业家,覆盖行业是地产和金融投资。其中,从事房地产行业的人数仍然最多,达到28%,同比增加3%;金融与投资以14%位居第二,同比减少4%制造业以11%位居第三,同比增加2%0食品与饮料、服装行业表现较好,零售、能源和建筑行业有所下降。 “90后”强势崛起,成最年轻富豪群体

24岁的90后女孩纪凯婷不仅登上了《2014胡润女富豪榜》.还取代了Facebook联合创始人达斯汀·莫斯科维茨,成为了当前全球富豪榜上最年轻的富豪,但人们对她知之甚少。

据悉,纪凯婷是在香港上市的龙光地产董事局主席兼执行长纪海鹏的女儿,龙光地产专注于在中国开发中高端住宅市场,总部位于深圳。纪凯婷为龙光地产非执行董事,但通过不同的公司及家族信托持有龙光地产85%的股权,身家合计约13亿美元,龙光地产2013年曹收为人民币111.19亿元,其在2013年12月9日登陆香港联交所主板。

纪凯婷并不是唯一一位登上胡润榜单的90后。此前,在201 4年9月23日发布的胡润百富榜中,“90后”首次出现在胡润百富榜上。这位最年轻的上榜企业家,是广州中海达廖定海之子廖文,年仅21岁。次之的是26岁的江苏鱼跃医疗吴光明之子吴群、滨江房产戚金兴之子威加奇以及江苏银邦股份沈健生之子沈于蓝。

文学富豪尽是“80后”“90后”

2014年12月21日,由媒体人吴怀尧和华西都市报主办的第九届“中国作家富豪榜”总榜单公布,因《从你的全世界路过》登上各大图书畅销榜首的80后作家张嘉佳以1 950万的版税位居榜首,而前十名中紧随其次的是两位知名的儿童文学作家郑渊洁和杨红樱。这次作家富豪榜最年轻的青春文学作家七号同学只有23岁,在网络上被称为“9C后首席作家”,而年纪最大的今年101岁的杨绛今年因出版了新小说《洗澡之后》而罕见上榜。

登上榜首的张嘉佳最近新闻不断,先是他的小说《摆渡人》被著名导演王家卫看中并拍摄成剧本即将开拍,再是日前他和这部电影的女主角王珞丹传出恋情,而他本人也并没有否认。这位80后作家这年间以种横空出世的姿态让大家对这个名字从陌生到熟悉,而他的书半年内畅销了200万册的成绩也被称为出版界的奇迹。

紧接着榜单又被四位三十多岁的青年作家刘同、江南、韩寒、郭敬明所占据,张嘉佳、郑渊洁、江南和网络作家榜的唐家三少等人一起赶到成都“领奖”,接着又是几位儿童文学作家沈石溪、伍美珍和曹文轩。作家榜的前十名被五位30多岁好下的年轻作家和五位儿童文学作家“瓜分”。这次整个榜单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80后作家占了月三分之一,还有6位作家不满30岁。

榜单的前五十名中,传统作家的位置越来越少,今年上榜的只有莫言、王跃文、毕淑敏、余华、贾平凹等寥寥几人。

身价10亿的“80后”吴艳

生于1981年的吴艳是创业板唯一一位“80后10亿元女富豪”。“美女董事长”是网友送给吴艳的美称。从学生时期创业,第一份工作是电视台记者,此后到执掌上市公司,汉鼎股份董事长吴艳的成长之路一直是众人关注的焦点。2012年3月汉鼎股份正式在深交所挂牌上市。吴艳目前是公司核心管理者之一。

2012年3月,汉鼎股份登上了创业板的舞台。在招股说明书中,鼎汉股份公司设立时发起人为吴艳、都城实业和裕泽经济。

吴艳在大学毕业之后,2003年9月至2006年9月任浙江广电集团钱江都市频道记者。2006年10月至2008年5月吴艳在家休养。当时吴艳的丈夫王麒诚正在创业。而在公司的招股说明书中,吴艳直接持有公司发行前57.69%的股权,而王麒诚只是通过持有公司股东裕泽经济100%股权而间接持有公司发行前11.54%的股权。 传统观点里,女人应该成为贤内助而非冲上第一线工作,是什么因缘际会让吴艳选择了担任上市公司的一把手?

吴艳曾表示,当时丈夫王麒诚既管内又管外,业务做得很好,但人事、行政方面的一些事情让他逐渐筋疲力尽,但又找不到合适的分工伙伴,于是他便拉她一起工作。

刚进入公司的吴艳通过和员工的沟通和自身的努力,涉及的领域从人力资源管理到企业文化建设再到成本控制,她逐渐了解了公司的产品、设备和技术,后又开始运营管理,最后到决策发展。在上市过程中,外界对这家“夫妻店”多有质疑。然而,吴艳却对他们的这种相处方式感到满意。“我们俩大学就在一块,有一种别人无法取代的信任感和默契,我们在性格上、生活中也是非常互补。他觉得既然生活上这么互补,在工作上应该也是可以的。”吴艳在一次采访时表示。 “这是我在公司的成长过程,看似是我自己在努力,但我与丈夫始终都在互补、配合。”吴艳曾这样表示,王麒诚富有激情,而自己则较为理性。

吴艳在一次节目访谈中回顾了她和丈夫创业的经历,2002年大学还没毕业,她就和丈夫王麒诚创办了汉鼎,到2007年进入行业第三梯队,2010年时引入了深创投等投资机构并启动上市。而从一家创业公司到上市公司,汉鼎股份也经历了 系列资产重组、去粗取精的过程。

在资产重组前,公司控股或者持有多家不同类型公司的股份,包括汉爵科技71.43%的股份,蓝德科技75%的股份,青悠广告55%的股份,尹言文化69%的股份,世创建筑55%的股份,中诚建设50%的股份和杭州汉瞒心鼎30%的股份。

其中蓝德科技主要从事废旧金属制品及废水废渣的回收及再利用;而青悠广告成立于2009年5月6日,主要从事国内广告设计、制作业务。尹言文化成立于2008年4月14日,主要从事文化相关产业及文化信息传播业务。

此后,汉鼎股份为突出主业,减少关联交易,对与公司主业相关的子公司股权进行收购,对与主业不相关的子公司进行剥离,优化资源配置,这可谓是一场大手术。

2008年6月,公司转让蓝德科技股权;2009年3月增资汉爵科技及2010年6月受让汉爵科技股权;2010年4月,转让青悠广告股权2010年5月,转让尹言文化股权;2010年4月,转让世创建筑股权后注销;2010年5月,转让中诚建设股权后注销;2010年11月,杭州汉鼎注销。

在上市过程中,汉鼎股份因为这些和主营业务不太相关的多元化业务被外界诟病两位当家人治理公司不靠谱。而在汉鼎股份2012年业绩快报中,公司表示去年实现营业收入4.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6.42%;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817.72万元,比上年同期增加儿.1%;在扣除非经常损益后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5481.93万元,比上年同期增加31.46%0用业绩证明自己,这是吴艳对“80后”掌门人最好的解释。

链接青岛——

牛牧童,90后大学生创业“微商时代”

◎撰文/贺中

17岁开始打工“赚零花钱”;18岁创业,组建团队,并淘到了第一桶金;21岁在美国创办公司,担任CEO,微商团队人数超过7000人,其自主品牌年销售业绩突破2亿元……牛牧童,一位90后青岛女孩,在网络社交平台上,将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书写着一部网络时代的商业传奇。

牛牧童,1993年生人,生于甘肃兰州,3岁随父母移居青岛,在青岛长大。“我就是青岛人”,她用青岛话调皮地“验明正身”。

牛牧童在17岁那年,还是个高中生的时候就“下海”了,“一开始为了挣零花钱,我在淘宝做过客服,天天求着顾客给五星好评,也在明星演唱会门口卖过荧光棒,在网上卖过自己亲手做的手机壳。我妈那时候总说我是个二道贩子,但我自己还做的挺开心。青春就是折腾。”她说。

而牛牧童淘到的第一桶金是在2011年,当时,正在备考美国高考的她,偶然间接触到了某减肥食品,并从零基础开始进货,在“人人网”上销售。没想到不到四个月,其进货量就从2000元增加到7万元。她一个人身兼搬运工、记账员、会计、发货员数职,最忙的时候她要同时跟20个人存网上对话,经常要忙到凌晨一两点。 “我是偷偷干的,一开始把产品藏在家里的书桌下面,可慢慢地桌子下面装不下了,还是被爸妈发现了。”牛牧童说:“爸爸开始很反对,他是当年的文科状元,现在开了一家酒店,但后来我一天挣的比我爸一周营业额高之后,他沉默了,再后来我一个周挣回来了一年的留学学费,他才开始支持我。”2012年,牛牧童以她独特的市场运营模式成立了宝宝团队Baby Team,并以每个月翻倍的营业额迅速在网络爆红。高考也没耽误,2013年她拿到了美国波士顿大学录取通知书。

2013年牛牧童来到美国,结识了有着共同创业目标的留学生们,2014年1月2日创立了MONARCH YMIR INC.(钱潮柏熙股份有限公司),并联合美国多所医学研究顶尖学府的客座教授共同研发自主品牌护肤品、减肥食品、保健品。2014年4月起,其MY系列产品正式推向全球市场,赢得广泛好评。 “现在全球有19个国家都有我的代理商,包括英国、法国、意大利、新西兰等,最大的市场还是在中国,我们的团队已经发展到7000多人,运营阵地也早已从人人网,转战微博、微信平台,团队成员以在校大学生为主,都非常年轻,其中的骨干成员都买上了房子、车子。”牛牧童说。

上一篇:阔叶树下一篇:对外汉语教学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