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传读书心得体会

2024-04-28

李鸿章传读书心得体会(精选6篇)

篇1:李鸿章传读书心得体会

读这本书之前,我对李鸿章的印象仅仅停留在历史书中对他的简单概括:剿灭太平天国,洋务运动,签署不平等条约。镇压太平军,让我感到可气,签署不平等条约让我干都心痛,即使实操办洋务运动,但北洋水师的覆灭让我彻底的认为他是个无能卖国贼。

在一次去图书馆找关于曾国藩的图书时,我看到了梁启超先生写的《李鸿章传》。对于梁启超,在我们心中无疑是变法英雄,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史学家、文学家,并且他们在政治上还是敌人。我便想看一看,在梁公的笔下,李鸿章又是个怎样的人。

这本书给了我耳目一新的感觉,为自己的学识感到羞愧,对梁公的见解感到由衷的敬佩。并且让我们从新认识了这的备受指责的晚清重臣—李鸿章。书中,梁公对这位饱受争议的人物评价颇高,开篇就是“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针对世人人对李鸿章的贬讽,梁公用客观的事实,理性地定位李鸿章,评价李鸿章一生的历史功绩和历史地位。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梁公写的一句评价:李鸿章是事势所造英雄,而非造势之英雄。

李鸿章是晚清统治阶层里为数不多的杰出人物之一。他的见识超出同侪,对当时中国现状深切忧虑,深知中国处于“三千年来一大变局”,于是他倡导洋务运动。他也是中国近现代化事业的主要开拓者,洋务运动时期他开办工厂,修建铁路,建设海军,办新式学堂,派留学生留洋,这些方面无不对中国近代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只可惜他学习洋务之皮毛、改良经济而不改良政治,最终没有把中国带向富强。再加上甲午海战的失败以及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他被当时四万万国人咒骂着及后世之人痛斥着,而他的功绩也在无形中被否认。

纵观其一生,可圈可点处众多。生逢大清国最黑暗、最动荡的年代,他的每一次“出场”无不是在国家存亡危急之时,大清国要他承担的无不是“人情所最难堪”之事。李鸿章所居“乃数千年君权专制之国,而又当专制政体进化完满,达于极点之时代”另外他又是个深受封建思想影响的人,铸就了他人生的悲哀。

看完书之后,感慨颇多,心中也难以掩盖对李鸿章的同情和惋惜,生不逢时的他,承受了太多的国家和民族的责任,在灯枯油尽之际,还被迫与俄国公使签下密约,还仍放心不下国家…这一切也深深的打动了我。

篇2:李鸿章传读书心得体会

上学期无意去旁听了一个法律专业同学的商法课。碰巧那老师讲到晚清时期民商法律问题,其中他讲了一些对于李的看法。说他是晚清第一能人,大清帝国的裱糊匠。诧异呀,与我所知大有出入(不要笑我孤陋寡闻哦),他能牛在哪呢。之后很留意他向我们推荐的的一本书――梁启超的《李鸿章传》。说来惭愧呀,暑假借来竟没有读,原封不动的还给图书馆。终于,在这一星期下定决心,读完了。

李和梁分属不同的政治派系,对其所说,还是比较可信的。也可见梁对其还是相当敬重的。或许,维新派和洋务派还是一脉相承的关系呢。读完这本书,对李鸿章可谓大有改观。

书中说李鸿章是时势所造之英雄,而非造势时之英雄,我深表赞同。正像梁所说,吾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具体原因我也不讲述,未免有照搬之嫌。我只说说几点我所转变的看法。

看完此书后,不禁为李扼腕叹息。从镇压太平天国发家,之后又平了北方的捻乱,卓越的军功足以光耀门楣,就像郭子仪一样挽救了大唐。开办洋务,风云中外政坛四十余年,风光无限啊。到1895年,七十好几了,我倒情愿他死了,这样就不用背负国人的诟骂了,相反,绝对是十九世纪的伟人。但如果这样就不是李鸿章了。

他的由盛而衰犹如大清的命运,李的衰亡史即为大清的衰亡史。他不如曾国藩,他的老师急流勇退,保住了一生的好名节。试想,李鸿章也功成名退了,当时中国还有谁可以顶替他的位置。我们诟骂他,可我们如果坐在那个位置上,能保证做得比他好吗。人才匮乏,出了一个李鸿章,我们就应该谢天谢地了。没有他,还指不定会是什么样子呢。

大清的裱糊匠,缝缝补补而已,那时的人们不都是这么做的吗,他只是其中一个。兴办洋务,他比谁都渴望国家强大。签署屈辱条约,没有谁比他更撕心裂肺。书中有一情节让我不禁落泪。十年前,李鸿章在天津傲慢的接见了伊藤博文,根本不放在眼里。十年后却在日本低声下气的与其签订了马关条约。国内叫骂声一片时,谁又能理会李当时的苦楚。

在国内无一人之时,李鸿章站起来,独自承担了这一切(虽然他办的不那么好,可谁又保证办的比他好呢),他应该受到尊敬,他是个英雄,至少他是内心强大,敢于承担责任的人。

篇3:李鸿章传读书心得体会

一、读大师还是交朋友——周国平、李鸿谷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周国平从个人经历出发, 提到他阅读取向中存在的三个特点。

第一是“不务正业、博览群书”。这指的是在读书过程中不受专业限制, 什么书都看。周国平在大学期间读的是哲学系, 但他大部分时间都在看文学书, 哲学类的只占1/4。周国平强调, 一个人来到世界上, 最重要就是让自己完整。文史哲没有严格的界限, 都是精神生活的一个部分。

“不走弯路、直奔大师”是周国平读书的第二个特点。“一个人一辈子能够用来读书的时间是很有限的, 一辈子能够读的书也是有限的。既然如此, 就不应该把时间浪费在比较平庸的作品上面, 应该直接去找那些大师。”“选择什么样的书非常重要”, 周国平认为, 一个人读什么样的书和其精神成长的关系非常大。精神上吸取什么样的营养, 精神发育的状态就是什么样的。但是, 有的人在选择上却很奇怪。他说:“古希腊有一个哲学家, 他说自己喜欢哲学却不去读哲学家的著作, 反而去看别人介绍的著作。这就像有一个人爱上女主人, 可是他怕麻烦, 就向女主人的女仆求婚, 这很可笑。喜欢女主人, 就应向女主人求婚, 在书籍的世界里就更不该存在这样的情况。”“不走弯路、直奔大师”才是明智之举。

当然, 大师经典但大师难读, 这是读者的普遍看法。对此, 周国平介绍了自己的第三条原则, 即“不求甚解, 为我所用”。阅读主要是一种精神生活, 没有必要去死抠含义, 在不求甚解的阅读过程中, 也在不断地积累对经典的理解。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周国平指出, “排除做学问的目的, 读书是为了吸取营养, 把自己丰富起来, 读书最愉快的时候是在读的过程中找到共鸣, 是被书中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唤醒。阅读的过程是自我发现的过程, 也是今后成长的过程”。同时周国平也对现场的大学生们发出了建议:在四年的大学里培养阅读的爱好, 并且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在阅读的范围上不要听教师的, 不要围着课程转, 要做自己的主人。

相比周国平“以大师为中心”的阅读理念, 担任过记者, 现为《三联生活周刊》执行主编的李鸿谷持有不同的观点。李鸿谷认为, 读书如寻友, “每个人成长, 从一年级开始, 一定有一些书本之外的阅读物。你读什么, 你亲近什么, 然后你就会追踪什么。比如我儿子现在小学一年级, 爱看《奥特曼》, 他能把市面上所有的奥特曼买回来, 我觉得奥特曼可能就是他的朋友。读书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寻找朋友的过程”。他对周国平的看法提出异议, “如果不求甚解, 大师是最好的选择。但当你开始阅读的时候, 你会发现大师是遥远的, 大师是大家认为的最厉害的那一个人, 但是那一个人未必一定是你要去寻找的朋友”。有两种“找朋友”的方式。一种是偶然相遇。李鸿谷举例, 他上周去看《1942》, 觉得电影很棒, 就马上去找小说。他很偶然地遇到这个叫《1942》的“朋友”, 朋友是有源头的, 找它的源头, 再找到作者, 再找同类作者, 这就是一个从偶然的相遇到一连串相遇的推进过程。这样, 对某一个问题就会形成一个网络状的知识结构。

“找朋友”的另一个方式是从好奇心出发。读者首先要问自己好奇什么, 好奇促使自己去寻找材料的根源。他透露了自己的小秘诀, 如果要研究一个问题, 他会首先去读相关的博士论文, 因为博士论文的研究综述会告诉自己在这个领域已有的所有成果, 这样就形成了体系化的理解。除了把书当成朋友这条经验外, 李鸿谷的另外一条读书经验就是学会读无字的书。他说, 要迅速了解一个城市, 就要去博物馆, “因为博物馆是一个城市最精彩的, 把时间变成空间的表达”。

二、哲学和说“不”的价值何在——李鸿谷质疑周国平和韩寒

李鸿谷在现场过了一把记者瘾, 他率先提问, “发难”周国平。他笑言, 自己在大学时代就视周老师为偶像, 周国平为他提供了哲学上的启蒙。工作之后, 却发现周国平的写作变得特别有意思, 特别个人化, “为何周老师从印象中的哲学研究者变成了一个生命的感悟者或记录者”?

周国平坦率地称:“社科院哲学所的老师也批评过我, ‘周国平, 你搞哲学很有前途, 为什么不好好搞下去?为什么去写散文?为什么不务正业?’我从来没想过要为中国哲学作什么贡献, 我的生命体验、我生命发展过程中真正打动我, 或者深入我内心的, 才是我的宝贝, 我要把它表达出来。别人可以写尼采, 但写不出周国平的生命体验。生命体验对我来说最重要, 学术是第二位的。”哲学在这个时代似已远去, 哲学家这个字眼听起来不再崇高, 反而陌生。在新的时代, 在物质极大丰富的背后, 摆在所有人面前的是精神的贫困。李鸿谷的提问似乎代表了所有人对时代的质疑:这个时代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哲学?哲学还有价值吗?周国平表示, 哲学作为一门学科, 没有实用价值。哲学系报考的学生特别少, 哲学系的学生没有办法就业。他们或者是改行, 或者是失业。本来意义上的哲学是对人基本问题的思考, 这种哲学在这个时代反而更加重要。“在我们这个时代, 对人生基本问题的思考是紊乱的, 为什么经济发展了很多人还是觉得不幸福, 就是因为基本问题搞乱了, 很多人都在想这个问题。哲学在这个时代就处在一种困境当中, 一方面成了人们的‘弃妇’, 另一方面又是很多人的‘梦中情人’。”李鸿谷回忆起北大教授钱理群作演讲时谈鲁迅, 有人问, 讲这个东西能帮学生提高高考分数吗?教授惊呼:这个时代怎么了?李鸿谷慨叹:“我们这个时代真正贫困的, 真正贫瘠的, 恰恰就是智慧, 以及寻找智慧之道。”有趣的是, 两位名人说出了读书建议, 却都没有给大家推荐书目, 一个称“看书单读书的人都是不爱读书的人”, 另一个则打趣“我的‘朋友’不一定是你的‘朋友’”。

现场有观众提问:“这个时代我们听到了很多批判的声音, 应该如何看待?”对此, 李鸿谷评论:“现在说太多的‘不’, 只是迎合我们发现这个社会有待解决或者正在解决的问题时不满的情绪。‘不’只是作为姿态存在, 这种东西我建议大家放弃, 因为它是垃圾。它不给你提供任何精神性的内容。比如韩寒的作品, 它并没有提供任何对这个时代、对这个国家、对这代人共同命运的发现。它只是个性化地表达了这个社会既有的情绪, 只是唤醒了大家的情绪, 并没有任何新的发现。这种表达只不过在不同的情绪里面形成回荡, 并没有其他价值。”

最后, 有观众问到哲学与宗教的关系问题, 周国平解释, 哲学和宗教所要解决的问题相同, 都是世界和人生的根本问题, 灵魂和肉体关系的问题、生和死的问题。但是哲学和宗教的解决方式不一样。哲学是想通过人的理性来求得答案。基督教就强调要有信仰, 要听上帝的, 上帝给了你答案。基督教认为人的理性是有限的, 这个问题靠理性解决不了。“实际上哲学是人类这么一个状态:被问的问题是灵魂类的问题, 要用头脑来回答。灵魂是一个‘疯子’, 头脑是一个‘呆子’, ‘疯子’在那里问, ‘呆子’在那里回答——哲学多么狼狈, 多么尴尬。但不能因此说哲学没有价值, 哲学让人的理性和人的灵魂之间、人的精神追求和人的思考之间存在一个紧张的关系。宗教已经到了信仰的终点, 哲学走在同样是信仰的途中, 但永远到不了终点——这是哲学的悲哀, 也是哲学的光荣。”

篇4:李鸿章传读书心得体会

本书出版于李鸿章去世六年前,也就是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那一年,记录了李鸿章从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到签订《马关条约》近五十年的仕途生涯,是西方世界的第一部李鸿章传记,也是关于李鸿章甚至晚清历史的珍贵参考文献。

李鸿章,这位中国洋务运动第一人、晚清第一重臣,他一生练兵办洋务,但仅在晚年一睹洋务之乡的实绩。他说:“五洲列国,变法者兴,因循者殆。”在身份后面,李鸿章是一位怎样的“人”?

本书的特点在于史料的钩沉多于观点的陈述,作者试图通过大量的原始信息来还原一位功过参半、充满矛盾的李鸿章。他是成功镇压太平天国之乱的功臣,也是对战俘施以残忍极刑的凶手;一方面,他是思想开明的洋务运动领袖,兴矿业、建铁路、办学堂、推崇西医,另一方面,他又至死忠守于中国的封建君臣等级制度;他手腕强硬,处事狠绝,但在手下将才阵亡时,却不禁扼腕叹息、悲恸不已……

作者罗伯特·道格拉斯爵士是英国驻华外交官、汉学家,1858年来华,其对中国文化有很深的研究。他视角独到,其笔下的李鸿章,与梁启超的不同,是一个复杂矛盾、一言难尽的纠结体。他认为“李鸿章为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人物。洋务、西学东渐。讨论中国现代化之路,不可不说李鸿章。”

财经

《繁荣的求索》

林毅夫/著

张建华/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年9月/36元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各国都在探索并尝试促进经济增长的各种方法。这些方案通常是来自于想象而非实践,实际上也是有的成功,有的失败。作者通过借鉴历史和实践经验,结合经济学分析,为我们深入解析了那些成功发展自己经济的国家具体实施了哪些措施,为我们展现了甚至最贫穷的国家也能够以至少8%的经济增长率持续发展几十年。

通过穿插作者对经济发展的深刻见解,以及在担任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期间到各地出访的故事和所见所闻,本书为那些在求索繁荣中的国家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性意见。

管理

《疯狂的简洁》

肯·西格尔/著

王岑卉/译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3年8月/42元

西格尔是苹果热门产品“i”系列的创意鼻祖,乔布斯御用17年的广告狂人。在这部引人入胜的作品里,他成功找出了是什么使史蒂夫·乔布斯获得了成功——简洁。对乔布斯来说,简洁是一种宗教,也是一种武器。这本书是有关“用简洁的力量创立一家与众不同的公司”的精华之作。

以市场营销的故事,它关注创意和流程,但不仅关注如何创造最好的作品,也关注如何高效运作、获得更圆满的结果,这些原则适用于很多商业领域。无论你的工作是什么,无论你做的是什么样的生意,它都将激发你思维的火花。

小说

《黄雀记》

苏童/著

作家出版社

2013年8月/37元

《黄雀记》延续了苏童惯常的小人物、小地方的叙事风格和节奏。写的是一桩上世纪80年代发生的青少年强奸案,分为三章:保润的春天、柳生的秋天、白小姐的夏天。通过三个不同的当事人的视角,组成三段体的结构,写他们的成长和不停的碰撞,或者说这三个受侮辱与被损害的人的命运,背后是这个时代的变迁。主题涉及罪与罚,自我救赎,绝望和希望。

苏童说这本书是“给五十岁的自己一份最好的礼物”,他从这部作品中洗练出他三十年枝节旁出、迂曲侧进的写作生涯中的主线。

畅销

《一个:很高兴见到你》

韩寒/主编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3年8月/29元

篇5:李鸿章传读书笔记

李鸿章在列强眼中享有盛誉。18李鸿章访美时一位美国记者这样描述:他面庞慈祥,双眼明亮,闪烁睿智,包含幽默。他从不向人提要求,但总能获得满足。他很轻松地与人交谈,不会使人紧张……对妇女礼貌,喜爱儿童。

但李鸿章也不会放弃任何一个为在美华人移民争取权利的机会,在访美结束后,他有意避开了美国西部,而选择了加拿大作为他回国的路线,引起了美国记者的注意,就此事对他采访。李鸿章借机请求美国媒体帮助中国移民:“我期望美国的新闻界能助中国移民一臂之力。你们因你们的民主和自由而自豪,但你们的排华法案对华人来说是自由的吗?……我相信美国报界能助华人移民一臂之力,以取消排华法案。”

李鸿章为了废除强加在中国人头上的片贸易还做了许多努力,为此在1894年8月27日会见了世界禁烟联盟执行秘书英国人约瑟弗·G·亚历山大———后片贸易为英国国会议案所禁止。

李鸿章也得到同时代优秀人物的认可,比如(在义和团之乱时)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出面与诸大臣商议对策。北京不保,万一太后与皇帝在战乱中罹难,中央政权面临崩溃,国家将陷入彻底无序的混乱。为免出现这种情况,群臣合议,到时就共同推举李鸿章出任中国“总统”以主持大局。

李鸿章重视西方科学,派出中国第一批留学生赴美学习现代科技知识。这批留学生曾经考入耶鲁等名校,詹天佑就是这批留学生的代表。此外,中国的电报业也是由这批学生开拓的。李鸿章积极学习新鲜事物,一次问一个留洋生什么是“抛物线”,小伙子解释了半天,李仍一头雾水。小伙子急了:“撒尿就是抛物线!”李恍然大悟。

即使是在生前大部分时间极力否定“帝国主义”曾经在中国存在的美国哈佛汉学家费正清老先生在晚年也总算是良心发现,说了些公道话:“列强未能‘分裂中国’的部分原因是由于中国善于巧妙地利用一个国家来牵制另一个国家。”而且这个避免八国联军肢解中国的人物就是李鸿章。

李鸿章应该对甲午战争的失败负责,因为工业化的日本和农业化的中国作战,胜负在战争前已经决定了。李鸿章是晚清最杰出的外交家,他的后半生致力于中国的外交事业,在当时那种国际大环境下他已经尽到一个外交家的全部努力了。

篇6:李鸿章传读书笔记

李鸿章是权臣?

我们都知道专制主义政治制度是以皇权为中心的权利分配体系,古代历史上,由于在法律上没有规定政治平衡的权利分配原则,当皇权的威望丧失的时候,一般很容易让外戚、大臣或者宦官、伶人等接近皇权政治中心的力量掌控。但是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发展和完善,掌控国家政治大权的大臣受到各种政治力量的制衡,已经不可能出现踢开皇帝自己干的情况。李鸿章是个典型的例子,李鸿章在中国近代史上位极人臣,但是他不能主导中国历史命运,他的那些头衔其实只是些幌子。所以,但凡称他为权臣,应当只是个表面现象,近代史上李鸿章种种政治行为不过是皇权的旨意。但必须承认,这位不是权臣的权臣比历史上那些贪恋权力的权臣起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作用。

李鸿章卖国?

李鸿章被梁先生认为是有苏秦张仪之辩才的外交家,但是作为不幸时代之中国大臣,中国缺乏强大的国家综合力量,其外交行事便不得不以妥协来求得中国安宁。其主张可以被理解,但大多数国人并不耻于此,往往诟病于李。李的外交思路固然可取,但是往往拘泥于此而不敢有所突破,以至于出现不败而败得惨事。但是李鸿章不能主导整个中国的行政大事,即使他对洋务运动倾注心血,力图改变中国国运,但是往往遭受集权力量的牵制,有志而不得伸。同样,李鸿章签卖国条约其实无外乎西太后懿旨,李能做到的也只能是尽量减少中国的损失。

李鸿章是兵家?

李鸿章乃团练淮军起家,曾力挫太平军和捻军,兵锋所指,无所不破,力挽大清于狂澜,但是李与曾国藩一样,虽然能运筹帷幄,但是往往有谋略,而无战略眼光。李家之淮军虽不同于绿营、八旗之辈,但其军队仍然不是近代军队,士兵缺乏军事素养,也不懂爱国保家之责任。当然也可以认为李鸿章的淮军虽挂名清军兵勇,但实际上是私人豢养的军队。清政府中央并未视其为嫡系,虽然重用,但是时时防范。中日甲午战起,清中央政府本应当倾全力支持淮军与日军一战,但是西太后出于权利平衡,以维系其中央权威之考虑,竟然随意挪用北洋海军军费,以致海军设备无法更新。而李鸿章自然也不是坚决爱国之英雄,视北洋海军为其私人财产,竟然不让海军与日军决死一战。李鸿章越是老去,其心态越趋保守,结果武备尽失,京畿难保。被迫签定城下之盟。

李鸿章的洋务时代

李鸿章与各洋务大臣起办洋务,原来也是以消灭太平军与捻军的手段,而且近代以来外患不断,必然需要加强军事武备,以备国防。故而起办以军事工业为主的重工业。这种情形使中国近代海防开始进入现代化的行列,应当说李鸿章功不可没。但是洋务运作并不采纳西方制度,其生产效率低下,后来因为军事洋务没有足够的军费,被迫开展经济洋务,从而把洋务运动推向高潮。这次大规模的引进西方科技的做法使得中国重新了解世界,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开始重视西学。但是这次应当举国参与的运动并没有使大多数国人能够清醒的认清世界形势,仍然有许多保守派不愿意改革。这样,洋务运动步履维艰。而洋务派也没有足够的主观意识认识到向西方学习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仅仅将皮毛转送到中国专制手里。但李鸿章就是那个时代最为进步的改革者,但是他的改革却是小心翼翼,进展十分缓慢。

上一篇:从象棋比赛看一个人的心理素质下一篇:科目二下(C1)学车自我总结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