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传读书报告

2022-07-26

一份优质的报告,需要以总结性的语录、合理的格式,进行工作与学习内容的记录。想必你也正在为如何写好报告而发愁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张爱玲传读书报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篇:张爱玲传读书报告

读《张爱玲传》有感

她,于千万人之中脱俗着,于千万年之中寂寞着.如一朵尘埃里的小花,没落里透着惊艳.

终于看完了张爱玲传.一本破损封面的小绿皮书,封面的一侧印着张爱玲侧面的一小张黑白照片.本以为这本传记会和大多数传记一样,充满着记事的年表和苍白的对事件发生的白描,但是现在看来,这也算是我所读过的传记里较佳的.

很早以前就读过张爱玲的文集.但读下去,不得要领,想来也是因为被繁琐的对话,故事情节所吓退,并未读完读全.后来才知道,张爱玲的小说有很大一部分旧式小说的影子,比如《红楼梦》和《海上花》.才渐渐觉得,有时候张爱玲对人物心理活动和穿着的描写真真的和红楼梦有一些相似,尽管红楼梦也是我觉得繁琐看了一半又舍弃的名小说.就故事情节和人物的塑造来说,红楼梦和张爱玲的大部分早期小说还是有一定的相似性.张爱玲幼年从贵族到落魄的生活状态也和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相近,可能这就是她读红楼梦如此亲切的原因之一.张爱玲对于服装色彩的独到见解,也使她对人物出场的描写细致不亚于红楼梦的篇幅细腻.

张爱玲是早已成名的人物,她有个著名的理论:“成名要趁早呀,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这自然是描摹成功者的喜悦.但对我们而言,张爱玲趁早的努力是更应该提到的.首先是书读得早,读得多,读得专.这也要归功于她的知识家庭.这使她自小有书读.有人指导她的母亲在他三岁的时候让她背唐诗,佣人也常常给她讲“三国”.

《张爱玲传》是一本详细描绘张爱玲人生经历的书.书中详细介绍了张爱玲的出生背景.令人惊讶的是张爱玲是出生在门第甚为高贵的家庭中的长孙女.关于她那显赫的家世,她在历史上曾经留过声名的列祖列宗,在张爱玲走红的时候,就曾引起过一些人的议论,然而,曾经显赫的家族并不能提高他们后裔的价值.相反,倒是后人自身的光彩又照亮了他们的家谱.

本书还介绍了她的两段婚姻,第一段婚姻因胡的政治身份,给张爱玲的面目蒙上了一层迷雾.第二段婚姻她与美国著名戏剧家赖雅.赖雅也是张爱玲的精神家园,但他们的物质生活依然艰难.在赖雅的劝说下,她打掉了孩子,两人过着相濡以沫的生活.张爱玲走过了人生最繁华的路段,也经受了人生最苍凉的景象.这种人身的巨变使她在70年代已经停止了写作.

张爱玲的一生从兴到衰,走过了人身的最繁华,经受了人生的最苍凉,她以洞穿人世沧桑,在时空的轮回中升华.她给后人留下的只是几本小说,但这些小说在当时篇篇震动文坛.张爱玲的文学创作几乎瞬间登上了文学高峰,红遍上海.它的魅力现在还影响着世人.张爱玲留给世人的不仅仅是几本书,从字里行间里更让我们看到了她的特立独行的性格和她那的惟妙惟肖的描摹.

读了本书后我更了解到了张爱玲的生平事迹,让我更清晰的解读到了只属于张爱玲的优雅! 读《张爱玲传》有感

近些日看了《张爱玲传》,看这本书的目的来自对张爱玲的好奇和喜爱,这个传奇的女子到底有怎样的身世,经历了什么样的人生.是什么让这个女子会再文坛上取得这样骄人的成绩. 张爱玲出生在上海,家庭富裕,背景显赫.是洋务派名臣李鸿章的曾孙女,她在小学时就已经显露出她得文学天赋了,年纪轻轻的她可以创作出沧桑的作品,不得不让人叹服.之久就读于圣玛利亚女校,香港大学,在学校这段时间是她积累壮大的时间,经过自身的不断发展,她得作品受到了无数名人的好评,代表作有《倾城之恋》、《金锁记》、《色戒》、《半生缘》,如今有些作品被拍成了电影,无论在何时何地,她对文学的热情之火不曾熄灭,也是她积极上进的心,让她在文学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就.在中国文坛独树一帜,人生是舞台,个人脱不了要扮演其中的某个角色.张爱玲却在这人生舞台上远远眺望着,她不是导演,却如胜似导演,用笔娓娓动听地为我们讲述过去某一场或正在进行的人生戏剧里的诸位角色. 记得老师说过,培养自己的写作能力,可以先从模仿开始,对张爱玲的文字我反复琢磨推敲,虽然我妹有经历她得人生,没有她那么复杂的背景,但是我可以模仿她得写作风格.但是相比写作风格来讲,我更应该有她的坚强和独当一面的能力.和她一样对文学永远充满信心,永不放弃. 文章好句:

1、再没有心肝的女子说起她去年那件织帛缎子夹袍的时候,也是一往情深.

2、对于三十岁以后的人来说,十年八年不过是指缝间的事;而对于年轻人而言,三年五年就可以是一生一世.

3、你年轻么?不要紧,过两年就老了

4、喜欢一个人,会卑微到尘埃里,然后开出花来.

第二篇:《林肯传》读书报告

请允许我以书中的几句格言来开始我的读书报告: 在我们自己的人生路上,要树立的一块石碑,上面要铸刻着林肯的头像和“宽容”两字。

通过林肯的生平来了解美国内战历史;通过叛国早期历史来掌握林肯生平。明白一个道理:奋斗不止方能造就伟人!

“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将永远存在于地球之上。”

作者简介: 戴尔·卡耐基(Dale Carnegie,1888年11月24日~1955年11月1日),美国现代成人教育之父,美国著名的人际关系学大师,西方现代人际关系教育的奠基人,被誉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心灵导师和成功学大师。美国人戴尔·卡耐基利用大量普通人不断努力取得成功的故事,通过演讲和书唤起无数陷入迷惘者的斗志,激励他们取得辉煌的成功。其在1936年出版的著作《人性的弱点》,70年来始终被西方世界视为社交技巧的圣经之一。他在1912年创立卡内基训练班,以教导人们人际沟通及处理压力的技巧。

卡耐基所著载誉世界的《人性的弱点》、《人性的优点》、《人性的光辉》、《美好的人生》、《快乐的人生》、《伟大的人物》、《语言的突破》,以及由卡耐基的门人亚瑟·裴尔博士所著、阐释卡耐基学说的《积极的人生》、卡耐基夫人姚乐丝·卡耐基按照她丈夫的哲学模式所著《写给女孩子》、卡耐基的妹妹朵乐蒂·卡耐基根据她哥哥搜集的名言警句所辑《智慧的锦囊》,构成了卡耐基做人处世、走上成功之路全书。它们不仅是卡耐基成人教育的教科书,也是趣味无穷、使人受益匪浅的优秀读物。如今,世界各国几乎都有他的译本,《人性的弱点》、《人性的优点》、《语言的突破》等几部著作,成为《圣经》之后人类出版史上第二大畅销书。

内容简介:

《林肯传》是成功学大师戴尔·卡耐基的扛鼎之作,也是他一生中撰写的仅有的一部传记。林肯是美国第16任总统,著名的演说家、律师。这位“伟大的解放者”领导了针对南方奴隶制度的南北战争,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维护了联邦的统一,为美国在19世纪末跃居世界头号工业强国开辟了道路。林肯的从政之路充满坎坷和失败,但追求平等的政治理想却一直支撑着他屡败屡战,直至最终入主白宫。作者以其感人至深的笔触,生动再现了一个内心忧郁、富于理想、愈挫愈勇、满怀仁慈之心的林肯形象。这位平民总统富于传奇色彩的一生,浮现在我们眼前。

读后感

宽容为厚重,隐忍而薄发

--------《林肯传》读后感

其实在读《林肯传》之前,我有幸读了另一篇出自卡耐基之手的关于林肯的文章,这篇叫做《A Fundamental Technique in Handling People》的文章中描述了一个与《林肯传》中有些不同的亚伯拉罕·林肯。

在这篇文章中,林肯在初涉政坛时,是一个浑身带刺儿的愣头青,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不断地匿名发表文章攻击其它政客,到后来甚至变本加厉,公开在各大报刊中大肆攻击对手,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只要有一点点的小错误,就被他呈几何倍数放大,大做文章,而其言语更是完全符合他这个接受正式教育不到两年的半文盲身份。

终于有一天,他的文章激怒了以为位高权重的政客,哪位政客一怒之下追查到他本人,并要求与他决斗。众所周知,当时的决斗都是以死为为终点的。对方甚至放下豪言“武器任你选择”,年轻的林肯已经选了最重最长的剑,忐忑地等待着那一天的到来,那几天林肯再也没有心思去写文章讥讽别人,这次即将到来的决斗,似乎就是对他行为最大的嘲笑。 到了决斗那一天,两个人一个面如土色,一个怒气蓬发,孰胜孰负高下立判。 幸而双方的助手不懈劝解,才让林肯躲过这一死劫。

至此,林肯的批判生涯全面结束,走上了宽容的康庄大道。

一、从出身看林肯

描述林肯的出身,一句话足矣——林肯的父亲,是个鞋匠。

林肯传中记载到,林肯的父亲本来是个鞋匠,后来因为生活所迫兼职起了猎人,所幸其打猎技术不错,勉强能够养家糊口。林肯在少年时便经历三次搬家。

第一次搬家后,父亲当起了全职猎人,而母亲因为操劳过度不幸离世,不到一个月,父亲便带来了领着一个孩子的后妈。不过上天对于林肯还是相当眷顾的,父亲、后妈和林肯之间的关系相当融洽,甚至这个后妈还支持林肯到学堂去学知识。这是林肯生平的第一个转折点,从此以后,林肯开始从文字这个神奇的窗口了解世界,他装满大脑的问号,将在日后,从书本离一一得到解答。

第二次搬家前,林肯经历了土地税的改革,让他模糊地感受到阶级之间的差距,而在他所读的一本叫做《肯塔基教师》的书中,义务、自由、奴役思想、女性问题以及后来的奴隶制,都深深可入林肯的脑海,这为他今后的人生轨迹奠定了基础。

第二次搬家,与其说是搬家,不如说是逃荒,一家几口坐着个漂流筏往南下到另外一个城市。在这里,林肯已然成了家庭的顶梁柱,也到了谈婚论嫁的十九岁。然而,此时的他意外发现了家庭里面混乱的关系,自己的亲生母亲其实是个私生女,自己的外祖父是个不知姓名的南方人,再想到自己照顾的女人也不是自己的亲生母亲,又正撞上自己的亲姐姐嫁做人妇,却在第二年过劳死与产房。没办法,因为穷,所以没有人权,所以会被富家人随意虐待。林肯的心里一片混乱,更加深入地思考了关于人性、自由的问题,这更坚定了林肯的人生轨迹。、

第三次,林肯算是大开眼界,他亲眼见证了黑奴在社会中的悲惨地位,甚至看见女奴赤身裸体任人调戏,最后被人低价买走。这对初入社会的林肯是一场震撼的思想爆炸。

因为是白人,所以就算是一穷二白,依然可以站在地旁看着身强力壮的黑人不要命地在地里干活,稍有懈怠便有的藤编在背后留下不平等的印记。因为是黑人,所以就算自己无比智慧也要任人宰割,甚至自己的亲身骨肉都要沦为别人财产的一部分。

至此,林肯的脑海已经完全充盈了要废除奴隶制的想法。

林肯先后当了土地测量员、邮政局长、律师,最后参选了州议员,才走进了政坛。 从出身看林肯,我们看到的其实不是人们口口相传的那个宽容的林肯,更多的是对这个世界的隐忍和无奈。他也愤怒,可是他无所作为,也不能做什么,从少年到正式参政,我们可以读出来的是他被锻炼出无与伦比的忍耐性,转化到政治方面,就是我们眼中的宽容了。

二、从挫折史看林肯

所谓伟大的人都是相似的,让我们将林肯和朱元璋对比一下。

让我们来看看《明朝那些事儿》中作者对朱元璋小时候的悲惨记录:四月初六朱重八的父亲饿死,初九大哥饿死,十二日,大哥长子饿死、二十二日,母亲饿死。如果说这是日记的话,那应该是世界上最悲惨的日记之一。

再让我们来看看林肯的一生;

1809年2月12日,出生在寂静的荒野上的一座简陋的小屋

1816年,7岁,全家被赶出居住地,他必须工作以抚养他们

1818年10月15日,9岁,年仅35岁的母亲南希·汉克斯不幸去世

1824年,15岁,开始上学

1827年,18岁,自己制作了一艘摆渡船

1831年,22岁,经商失败

1832年,23岁,竞选州议员落选,想进法学院学法律,未获入学资格,工作也丢了1833年,24岁,向朋友借钱经商,年底破产;接下来还了16年,才把这笔钱还清1834年,25岁,再次竞选州议员,当选

1835年,26岁,订婚后即将结婚时,未婚妻病逝,因此他的心也碎了

1836年,27岁,精神完全崩溃,卧病在床6个月

1838年,29岁,努力争取成为州议员的发言人,没有成功

1840年,31岁,争取成为被选举人,落选了

1841年,32岁,当选国会议员

1843年,34岁,参加国会大选,竞选国会议员连任,又落选了

1846年,37岁,再次参加国会大选,这次当选了!前往华盛顿特区,表现可圈可点1848年,39岁,寻求国会议员连任,失败了

1849年,40岁,想在自己州内担任土地局长,被拒绝了

1854年,45岁,竞选参议员,落选了

1856年,47岁,在共和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副总统的提名得票不到100张,又失败了1858年,49岁,竞选参议员再次失败

1860年,51岁,当选美国第16任总统

1864年,55岁,连任美国总统,北方军取得胜利

15日去世。

当年明月对朱元璋的评论应用到林肯身上应该这么说:将所有的传记拿出来对比,那么林肯的传记应该是最悲惨的传记之一了。

没错,林肯的一生是波澜起伏的,是充满挫折的,但是我们可以从他的挫折史中清晰的

看到一个永不言弃的林肯,一个坚持不懈的林肯,一个百挠不折的林肯。

林肯教给我最多的,并不是他的博学,而是他的求知,不是他的犀利,而是他的愤慨,不是他的宽容,而是他的隐忍,不是他的铁腕,而是他的从容。

作为一个只读过不到两年书的半文盲,林肯从未轻易放弃任何一个能和文字打交道的机会——从最开始的《伊索寓言》、《演讲课程》,当了邮政局长之后帮人写信、读信,当了议员之后更是废寝忘食。

作为一个满腔热血的年轻人,他拥有的不仅仅是满腔的热血,而是敢于走上街头开始自己的公众演讲之路——从最开始的州长的竞选演讲,到后来的总体竞选和就职演讲,都是一步一步锻炼出来的。

当他在竞选过程中被无数竞争对手用各种各眼不堪入目的方式侮辱的时候,他知道自己实力不够无法抗衡,没有一时冲动顶撞而是运用各种幽默的方式巧妙化解尴尬——林肯总统其貌不扬,但他常常很不在乎地开自己的玩笑。竞选总统时,他和民主党人道格拉斯辩论,道格拉斯说他是两面派。对此,林肯从容不迫地回答:“现在请大家来评评看,要是我有另一副面孔的话,您认为我会戴上这副面孔吗?”

当他看中的将军吃了败仗,他没有听从其他政客收兵回朝的胡诌而是深谙“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道理,从容地力排众议为将士们稳定军心送去更强大的兵力,最终使在外的将领获得了战争的胜利。

林肯的一生是坎坷的,我们可以把他的经历作为一个教科书的蓝本,供后世学习。

三、从轶事看林肯

在历届总统之中,林肯算是最幽默的几位总统之一,下面摘录几则林肯的轶事:

1、当上总统后,由于是鞋匠的儿子,受人侮辱。他的一个手下在纸条上写了“笨蛋”传给林肯。林肯看后,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幽默地说:“我们这里只写正文,不记名。而这个人只写了名字,没写正文。”

2、有一次,林肯在擦自己的皮鞋,一个外国外交官向他走来说:“总统先生,您竟擦自己的皮鞋?”“是的,”林肯诧异地反问,“难道你擦别人的皮鞋?”

3、一天,国防部长斯坦顿来到林肯跟前,气呼呼地对他诉说一位少将用侮辱的话指责他偏袒一些人。林肯听了,建议他写封信针锋相对地反驳他,说:“你可以狠狠地刺痛他一下嘛。”斯坦顿立即写了一封措词很强硬的信拿给总统看。“对了,对了,”林肯完全赞成,大声喊道,“写得好!严厉地批评他一顿,这是个最好的办法,斯坦顿。”但是当斯坦顿把信叠好快要放进信封时,林肯却又阻止说:“你打算怎样处置它?”“寄出去呀。”斯坦顿被他这么一问倒弄得稀里糊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要胡闹,”林肯大声说:“你不应把信寄出。快把它扔进火炉中去吧。每次当我发火时,我就尽情地写封信发泄发泄,写完后就把它扔了。我每次总是这样的。可知这是一封很起作用的信。当你花了许多时间把它写好时,不消说你的气已经消了,也就心平气和了。如果还不够的话,那么现在再写第二封信吧。”将军理解地点点头,十分感激总统的指点。

让我们回到序言那个故事,其实林肯根本不是一个多么大度宽容的人,其实他只是知道,当时自己是没有资格没有权利去评论他人,自己的行为已经触怒的他人,所以他才会消停自己的讥讽事业。

后来他是意识到,即便自己有资格有权利去批判他人,也不会这么做,因为他已经意识到,自己心中有不快可怒火,是负面能量,但是自己对别人无谓的批判,带来的也只有负面能量。所以他学会选择通过一种其他的手段来排遣这种能量,从而塑造自己的证明政客形象。

而实际上,我们也应该明白这一点,学会隐忍,学会不把负面能量传播给别人。 当然,如果我们能做到更高的层次,不是隐忍,而是宽容。

心能容得下天下,才能得到天下。

四、小结

历史给了林肯一个公正的评价。

马克思曾经这样评价林肯:“他是一位达到了伟大境界而仍然保持自己优良品质的罕有的人物。这位出类拔萃和道德高尚的人竟是那样谦虚,以致只有在他成为殉道者倒下去之后,全世界才发现他是一位英雄。”

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评价说,林肯总统由于具有“独特的精神力量和伟大的人格”,已经成为世界人民心目中的传奇人物 ,“ 他的地位相当于音乐中的贝多芬,诗歌中的但丁,绘画中的拉斐尔和人生哲学中的基督。即使他不曾当选为总统,也将无可争辩地和现在一样伟大,但是这恐怕只有上帝知道”。

道格拉斯这个两次击败过林肯的竞选对手在评价老对手时说:“他是他党内强有力的人物,才智超群,阅历丰富;因为他那副滑稽可笑和说笑话不动声色的模样,他是西部最优秀的竞选演说家。”南军总司令罗伯特。李将军也曾言:“林肯是他一生中最敬佩的人,尽管他们的政见不同”。

爱默生说,林肯总统总是根据需要而成长。在战云密布的年代里,他是一个“没有假日的总统 ,没有晴日的水手,他就是他那个时代的美国人民的真正历 史。他一步一步地走在前面 ,他们慢他也慢,他们加快步伐他也加快步伐,他是这个大陆的真正代表 ,是完全献身于社会活动的人,是合众国之父”。

让我们来搜索众人对林肯评价的关键词:谦虚、精神力量、阅历、宽容、幽默、献身。 没错,这几个简单的词语,足矣概括林肯的一生。

其实这几个词,能够囊括很多政客的一生。

作为政治学与行政学的一名学员,我觉得林肯带给我的冲击不仅仅是一个名字而已,他满目疮痍的经历让人觉得触目惊心,是不是前路真的如此充满荆棘。若是如此,我想我们需要林肯精神。坚韧、隐忍、坚定,学会厚积薄发,学会一生贡献。

第三篇:《巨人传》第一部读书报告

一、 阅前说明:

书名:《巨人传》

作者:拉伯雷(法国)1532年春天--1552年著

成钰亭(中国)译 出版:上海译文出版社(上海) 2003.9 类别:长篇小说—法国—中世纪 阅读时间:2010.12.11~?

作者简介:弗朗索瓦·拉伯雷(François Rabelais 约. 1493年 - 1553年 4月9日)是法国文艺复兴时代的伟大作家,人文主义的代表。拉伯雷出生于巴黎西南安德尔-卢瓦尔省西部城市希农附近的拉德旺涅,他的父亲是希农的地方律师和莱尔内的司法总管。在父亲的农庄里度过自由自在快乐幸福的童年。十几岁后,他被迫接受死气沉沉,枯燥无味的宗教教育。大约在1510年底,他在和他家乡相邻的曼恩-卢瓦尔省首府昂热附近的方济各会修道院成为一名见习修士,修道院位于曼恩河畔。

写作背景:公元十四世纪到十六世纪是西方历史上著名的文艺复兴时期。对于这之前的中世纪来说,它是一个崭新、辉煌而又充满蓬勃活力的时代。其间,人们逐步摆脱中世纪的阴影,开始热烈追求思想上的自由解放;各类文学家、艺术家们纷纷展示自己的才华,欧洲文化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人文主义学说随之蓬勃兴起,并逐渐成为当时社会思潮的主流。

这场著名的思想解放运动持续了近三百年的时间。其间,在15世纪的末叶,诞生的法国历史上著名的作家拉伯雷,《巨人传》就是他的代表作。这部小说是法国文坛的一朵奇葩,语言诙谐,情节离奇,喜笑怒骂皆成文章,通过巨人国两代巨人的成长经历,把不旮的社会丑态一一抖现了人们面前。正是由于作品中体现出的浓厚的人文主义精神,因此《巨人传》一问世,就像地震一样震撼了整个社会,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书籍简介:《巨人传》是以民间故事为题材的政治性很强的讽刺小说。全书共分五部。第一部《庞大固埃的父亲:巨人高康大骇人听闻的传记》,写巨人高康大的出生、求学、保卫祖国及创立特来美修道院的事迹。第二部《渴人国国王庞大固埃传,还其本来面目并附惊人英勇事迹》叙述高康大之子庞大固埃的童年及成长历程。第三~五部《善良的庞大固埃英勇言行录》叙述庞大固埃的具体事迹和伟大行为。

第一部《庞大固埃的父亲:巨人高康大骇人听闻的传记》

内容梗要:拉伯雷以滑稽幽默,逗笑取乐的语调,将广泛流传与民间的故事------高康大传奇,通俗易懂地展现出来。具体讲述了高康大的离奇出世,置备衣物,快乐童年,接受教育,经历战争及修建修道院六件事。

二、 读书心得:

 这是一部让人快乐的书。

在高康大出世前,描写了大量酒客的幽默可笑的酒话:“我倒不这样,我是个罪人,不渴我不喝,不过现在不渴,将来也总要渴的,所以我现在喝是为了预防未来,这个你可以明白。我为未来而喝。” “假使我立的借据都跟我一样会喝,那么我的债主到期来讨债的时候就妙了”(墨迹都被吸干,借据都变白纸了)“对付渴的方法是什么?------和防止狗咬的方法正相反,跑在狗的后面,狗总咬不到你;喝在渴前面,你就不会渴。”……

当高康大的母亲嘉佳美丽开始呻吟时,父亲高朗古杰仍沉醉于喝酒,他竟然对嘉佳美丽说:“拿出勇气来!拿出勇气来!只管放心,让前面的四条牛拉就好了,你什么都不用管。我现在再去喝两杯。万一你不舒服,我好在离这里很近,你只要拿手做个放声筒喊我一声,我立马就过来。”真是让人苦笑不得。 此外,还有很多搞笑的描写,例如母亲的肠子掉出来了,高康大是有母亲的左耳爬出来的…… 有了这样的父亲,听着这样的酒话,难怪高康大在一出生就大喊:“喝吧!喝吧!喝吧!”而且此后最大的乐趣就是喝酒,最大的快乐就是听到碰杯的声音。 我十分佩服作者的想象力及讽刺力。作者特意用市侩的语言作为小说的基调,深受读者的喜爱,在近乎讲笑中阐明自己的观点,宣扬人文主义。既符合当时人们的思想接受水平,又能巧妙地避开教会的迫害。

 这是一部充满对教会不满及讽刺,同时渗透对当时教育状况的批判的书: 酒话中表露对教会的不满:

“我们喝酒时有时间规定的,跟教皇的骡子一样。” “我只在念经的时候喝酒,跟会长神父一样。” “我喝酒比得上教堂骑士!”

在不经意中处处添加了对教会的不满,虽然都是迂回曲折地表达,但是其露骨的批判意味还是十分强烈,我想这就是他始终躲不过教会的迫害的原因之一。这里面也看出了拉伯雷敢于斗争的勇气十足,令人敬佩。

在论述颜色定义时对当时教育加以批判:教育让人们普遍认同“白色”代表信仰,“蓝色”代表刚毅。拉伯雷认为,“没有理由,没有根据,没有任何原因,居然就敢以一己之见专断地制定颜色的象征意义,这完全是专制霸道,他想把它的决定当做真理,这不是贤者和学者的态度,贤者和学者是公开地举出理由来满足读者的。”这种这说明当时的教育是死板的,交给人一堆没什么意义的定义。抨击当时教育对孩子想象力的束缚,对个人自由发展的压抑。拉伯雷还大胆的直说“谁还想使用这类东西,就应该在他的领子上系上一条狐狸尾巴,在他的脸上扣上一个母牛粪做的面罩。”幽默诙谐的狠狠地骂了昏庸的教育方式。其中也是对教会的抨击,一针见血地指出教会的专制霸道,蛮不讲理。强烈直接表明自己对教会的不满。 讨回大钟时:选用神学大使作为代表,成为了高康大故意玩弄的笨驴,整个故事情节似乎就是为嘲笑忠于教会的神学拥护者的无能及痴呆。首先是神学大使约诺士斯的外面描写:凯撒式的头发,仿古式博士长袍,填满炉子里的食物跟地窖里的圣水的胃。还有他跟随者的外貌描写:三个红嘴脸,牛一样的笨蛋,五六个半死不活,龌龊不堪的文艺大师。最后还有神学大使毫无逻辑的语言:“凡可以撞的钟,都是楼上的钟,钟为撞也,钟撞起来就是谓撞钟。巴黎之所以有钟者,原因在此。”“一个没有钟的城市,就像一个瞎子没有了拐杖,一头驴没有了缰绳,一头奶牛没有了铃铛。我们要不停止地跟着您叫,想失掉拐杖的瞎子,没有缰绳的驴子,不带铃铛的奶牛,直到您把钟还给我们为止。” 他的理想:“好酒,好床,背后有火炉,胸前有饭桌,还有一个深大的碗就行了。”就这样从三方面下手,把教会代表神学大使的丑陋嘴脸刻画得入木三分,活灵活现,而又令人不禁捧腹大笑。通过神学大使自认是失掉拐杖的瞎子,没有缰绳的驴子,不带铃铛的奶牛,赤裸裸,血淋淋地骂了教会的无知,昏庸。

直接批判:拿猴子与修士类比,讲明修士为什么注定是惹人讨厌的人。  这是一部寄寓了拉伯雷人文思想的书:

从高康大修建的特来美修道院可以充分体现拉伯雷的人文思想: 唯一的会规:随心所欲,各行其是

修士要求: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的主张生活 入院须发三志:贞洁不淫,贫穷自安,遵守教规  这是一部寄寓了拉伯雷教育思想的书: 1. 高康大的成长历程:童年(直至5岁),他是自由而且快乐的,他可以随自己的性子做自己想做的事,没有人严加看管,没有教规加以束缚,孩子的天性得到了释放:可以一天到晚在泥坑里打滚,在鼻子上抹黑,在脸上乱花,趿拉着鞋子,追着苍蝇跑;他可以胡说八道,一句话翻过来倒过去,牛头不对马嘴,颠倒黑白,骗人说话;他可以不按常理做事,别人送一匹马,他要数牙齿……这时的高康大无忧无虑,比起现在很多因为父母工作忙没时间照顾而托付给幼儿园的孩子要幸福得多。由于在社会中,“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教育观念深入绝大多数家长的心。现今幼儿园里会有很多的制度规定,老师对孩子就会有很多的具体行为要求。其结果就是孩子的自然天性遭到压抑损害。城市里的孩子,他们绝对不被允许泥坑里打滚,也不会被允许追着苍蝇跑,更不会被允许跟小猫小狗抓抓闹闹。也不是说幼儿园毫无是处。存在即合理。幼儿园有一定的优点。例如。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孩子,照顾孩子;也可以为孩子创造一个同龄人的氛围,让孩子们互相接触,初步学会与人和谐相处(我觉得这是高康大成长中缺乏的,也许是作者的缺漏,里面的高康大似乎是在与保姆相处中成长的)。只是觉得幼儿园不应该是规范孩子行为的地方,孩子还小,应该如卢梭在他的代表作《爱弥儿》中提到的让他自由成长,自然完善内在与体魄。就是说,幼儿园可以存在,但不是以教育为主要目的,而是以让孩子自由发展,快乐成长为目的。幼儿园里不要存在识字背诵课,而要多设动手实践课。例如,在教孩子认识颜色时,不是用呆板的颜色卡纸,而是带孩子走到户外,告诉他们天是蓝的,云是白的,草是绿的……教孩子感觉时,让他们摸摸丝绸,告诉他们那是滑的;让他们摸摸水泥地,告诉他们,那是粗糙的……不要强迫孩子动笔写字,可以让他们自由选取颜色笔然后画自己想画的东西。不要强求孩子熟悉背诵韵母声母字母等乱七八糟的表,可以教他们哼好听的旋律,唱好听的歌。那时候,孩子大概都能像高康大那么身体健壮,口齿伶俐,头脑灵活。但是,当今社会,愿意让自己的孩子“浪费”几年宝贵的时间就这样“一无所成”的长大的父母有多少个呢?最近我辞去我的第一份家教,就是不愿意看着孩子在被强迫下不愿意的学习。那是一个小男孩,他妈妈十分急切想提高他的英语成绩,于是请我为他补习英文,主要任务是帮他背诵英文单词。也许是缺乏经验,我实在没有办法令他乖乖地背单词。每次讲到要听写单词,他就开始闹脾气“不要,不要,不要啦!”“我就是记不住。”“我不想背啊!姐姐”……而我总在伤心中屈服,为什么要强迫一个很可爱的孩子做令他这么痛苦的事?但是,按照现在的教育方式,他不学是不行的,而且我又是收人钱财的,理应“替人消灾”。威逼他学,我不愿意;不按他妈妈要求做事,我又过意不去。最终结果只有是---辞了它!但是我还在伤心中,我在没有什么理由去看那个有趣好动的小男孩,我也在担忧中,他的下一个家教会是谁?会怎么对他? 2. 高康大开始接受教育:

第一位教师是诡辩学家士巴赫鲁费大师,他的教学方式:用五年零三个月教会他方块字母,倒背如流;用十三年六个月又两个星期教会他读《多纳》《法柴》《太奥多莱》跟《阿拉努斯寓言》;还教会了他写花体字;用十八年零十一个月教他读各种名人的注释,直到滚瓜烂熟;用十六年零两个月教读《历书》。这时老师死去了。 第二位教师是老脑痨病鬼布力德大师,继续延续赫鲁费大师的古板教育模式,教高康大研读各种高深名著如《希腊词典》《教理注释》等等。

高康大变成了一个老实得不能再老实的,以后都焙制不出来的老实人。父亲也发觉,儿子高康大变得疯疯癫癫,呆头呆脑,昏昏沉沉,糊里糊涂。拉伯雷借助旁人话“与其跟这样的教师读这样的书,还不如什么都不学好,因为他们的知识是愚蠢的,他们的学问是笨拙的,只能毁掉高贵的天资,浪费青年的大好时光。”表明了自己的观点,竭力反对为读书而读书的呆板教育模式。为后面继续借由高康大的教育经历阐述他的理想的教育方式做好铺垫,先驳而后立。

里面提到“高康大每天都要背着一个七十多公斤重的文具盒”让我想起来我的小学生涯。那也是在背着重重的书包在家里跟学校来回中度过的时光。其实,那破旧的书包里,曾经装过多少本又实际意义的书?我并不否认,小学很重要。相反,我觉得在小学里我学到很多很有用的东西,甚至比在初中,高中还多。还记得《床前明月光》,还记得《丑小鸭》,还记得《江南鱼米香》,还记得《为中国之崛起而读书》,还记得那一道道计算题,应用题……只是我觉得其实在那六年里,可以学到更多的东西。不止小学。就连我的中学也是如此,老师沿着教材以完成为考试准备的教学目的为目标来讲课,学生以完成作业应对考试为目标而学习。现在回想,当初为什么要努力学习啊?大概是为让同伴羡慕,老师表扬,父母奖励.从来不会为自己想想,自己的兴趣在哪?自己的潜质在哪?自己的专长在哪?真是觉痛惜!如果早早就能有就会充分了解自己,现在就不会这么茫然了。苏格拉底说过,人首先要做的一件事就是认识自己。所以小学开始教育的重点应该放在个性的自由发展上。首先,我觉得应该受到批判的是考试制度。什么单元考,月考。综合考,模拟考,期中考,期末考,摸底考……从一开始,教育就以制度告诉学生考试是你们的目标。于是,大多数学生便乖乖的朝着这个“神圣”的目的地开始了漫长而又痛苦的旅程。什么自由发展,什么了解自己,这些概念遥不可及。虽说,结合中国实际。考试在当今社会仍是最公平最合适的人才选拔方式,而我也不反对升学考试。只是觉得其他各种考试可以大大减少,因为考试,真是培养书呆子的绝好的土壤。尝试让学生摆脱做考试奴隶的命运,有更多的时间发现自己,释放自己。也许老师也会因为没有了分数压力而改变教学方式,把注意力真正放在学生身上,而不是冰冷冷的分数上,老师本来就应该是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发挥自己的最大优势。否则,像高康大那样,读了这么多书,实际的却没学到什么,反而变得痴痴呆呆。(就像现在很多大学生都会感慨,高中学的很多都不记得了)

第三位教师是包诺克拉特:首先恢复高康大的健康饮食习惯;坚持“不浪费一刻光阴”的准则,一有空闲时间就给他朗诵(擦身时,上厕所时,穿衣服时,等开饭时)(本人觉得这个十分具有借鉴意义,也应该成为求学者的首要准则—不浪费一寸光阴);每天早餐后读完三个钟头的书就出门(锻炼完脑筋到锻炼身体);吃饭是畅谈一切可谈论的话题,小到餐桌上的食物,大到各种哲学道理;广泛学习,算数,天文,几何。音乐,骑马,板斧,游泳,舞剑,乐器……应有尽有;在雨天,绘画,雕塑,观看各种工匠工作,饭社会所有的职业,他都会参观;参加公开演讲,纪念集会,文艺辩论等活动。 “与其说是一个学生在学习,毋宁说是一个国王在享受。”

无疑,这时的教育是成功的,这也是拉伯雷所呼唤的教育模式。首先,这种教育是以受教育着的兴趣为源头的。包诺克拉特从一开始就想办法激起高康大的学习兴趣,达到目的才继续进行教学(那纸牌教算数)。这里值得我们反思现今抹杀孩子兴趣的应试教育模式。再者,看得出,其实玩也是教育的一种方式。包诺克拉特会适时带高康大到处游历,在观摩实践中不断学习。这也是一个启发点。我们的教育实在太过于受限了,学习生涯基本上是在四堵墙内度过的。想想当代大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又多高,便可窥视到现在的教育缺漏了什么。那就是亲身体验社会的课程。也许是有的,就像初中,高中,甚至大学里的社会实践。但是这个东西早早就已经被形式化了,大家关心的只是课程考核是否过关,所赚的学分是否够毕业,简历是否够得到一份好工作。对于这样一个实践要求,应付的唯一就是拿学分。为什么?因为,从小到大,我们早就习惯了。习惯地认为只有看书写字,死记硬背(你能拿高分的绝招)才是学习,习惯了上课,下课,做作业,考试的教育模式。导致我们不重视实践,或者说是不知道这样去实践,的是多年来一成不变的教育啊!中学大概是因为要应付作业跟考试,没时间而不愿意去认真对待社会实践。而大学,我觉得更多不是因为没时间,而是不会做,不懂得找途径,不懂得用什么方法去实践。高康大遇上包诺克拉特真是一种幸福,高康大可以接受到这样的教育真是一种幸运。

三、 简要评价:

故事情节简单,故事内容单薄,结果松散,有些略显拖沓繁复,有些又大幅度跨越,感觉像是在读儿童文学,但是很多语言又庸俗粗鄙,不适合儿童观看。虽然如此,瑕不掩瑜,这不可不说是一部艺术作品。因为作者在用尽想象力跟讽刺力,在看是胡言乱语中,表达了自己深层次的思想及看法,大胆批判那时社会的弊端。无法掩盖的是,它的艺术光彩。不必执着于故事情节一定要跌宕起伏,不必纠结于人物一定要典型唯一,不必追求小说一定要严密严谨,不必奢求作者一定要按逻辑按条理写作,尽管尽情感受故事蕴含的无穷的哲理,尽管尽情挖掘作者脑中伟大而勇敢的想法。

四、 阅读疑惑:

1. 为什么作者会花大量笔墨详细讲述为高康大制备衣服的全过程?仅为强调他的大只吗?还是仅为好玩?还是说又深层词意义我没发现? 2. 高康大的童年又玩伴吗?算是一种缺失吗?

第四篇:苏东坡传读书报告读后感

读《苏东坡传》

——悟人生品性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多么刻骨的思念之情;“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是一种吊古伤怀和壮志难酬的情怀;“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这又是怎样的一种情韵呢„„没错,这便是古今中外家喻户晓的一名才子——苏轼。

从初中的时候就开始接触苏东坡,这是一个让人可以直接看清楚的,值得去耐心品味的人。看了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对苏东坡也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从以前的只知道几句诗句和基本的历史常识到现在的对其的一些人生遭遇有了了解,还是有所收获的。

读完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有那么几段话让我印象颇深。

第一段话是这样的。其中也包括了很多苏东坡的特征。

林语堂在书中说道:“我们未尝不可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皇帝的秘书„„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其中这句话中的“乐天派”,我很是欣赏。当时在宋代苏东坡与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当朝廷的政敌把苏东坡贬到惠州,再贬到海南岛,一心希望他在那种艰苦环境中生病,闷闷不乐而死,苏东坡却在海南岛却过得很愉快,他背着一个大瓢,穿着木屐,披着蓑衣,在田野里一边走一边唱歌。岛上一个老太太看到苏东坡过着当地农民一样的生活,对他说:“您当年是荣华富贵,现在跟我们一样过农民生活,是不是像一场春梦啊。”苏东坡就把这个老太太取名为“春梦婆”,他以一种非常愉悦的心情对待生活,从最简朴的生活中发现诗意。 虽然在官场没能得力,遭到别人的敌对,导致被贬,但是苏东坡仍是保持着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对待这件事,在乡间过着自娱自乐的生活。

这其实也是可以应用在我们大学生身上的。在大学生学习工作生活中不免遇到不称心的事或者人,但是想要解决首先态度得正确,得乐观,乐观对待,事情会变得事半功倍。在任何方面,我们都要抱着乐观的态度对待事、人和生活。对以后的生活也是,人在开始时要的是物质生活,不免会和别人竞争,无意识中也会攀比,但是你若是乐观,生活只要充实身体健康,那岂不是还是可以好好生活,享受天伦之乐吗?

苏东坡是黎明百姓的好朋友。这在苏东坡的人生也是很好地体现出来的,在《苏东坡传》中林语堂也有提到。

苏东坡1092年任扬州太守在视察时看见各处是青翠的麦田,但大多的农家荒废无人。因为农民无法偿还高额的本金利息,为了不进监狱,只好丢下丰收的田地而逃难。《苏东坡传》中说:“百姓的信用一旦毁灭,商业必然随之瘫痪。万恶必由此而生。”苏东坡深知这一点,于是上了一道长五千字的表章,细论处理呆账的办法。信中引用孔子说的:“苛政猛于虎”,提出:“以天下言之,常有二十余万虎狼散在民间,百姓何由安生?朝廷仁政何由得成乎?”终于,1092年7月,朝廷正式颁布施行。表彰中所提的公债,全部由朝廷下令宽免了。

苏东坡为了让百姓过上好生活,替百姓上奏折,让百姓得到好的福利,在百姓眼中,他是一个平易近人的好官。

苏东坡还是个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

在宋代著名的“王安石变法”,在现在大家看来初衷是好,但是方法不对实际实施时根本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给人民增加了很多负担。与此同时,王安石把反对他的许多贤臣都贬到了其他地方,反而提拔了很多趋炎附势毫无学识的小人。苏东坡对这些新法极力反对,

连续上书皇帝,然而成效甚微,并最终在群小的弹劾下被贬到了杭州。然而这只是刚刚开始, 遭到谪贬之后,苏东坡仍然坚持对抗新政。当他看到为躲避不堪负担的重税而流亡异乡的百姓,当他听到被关进监狱的良民的哀叹,他胸中总是积起愤懑与不满,而这种感情都被他写在了诗文中。《苏东坡传》中说:“单独看,那些句子只是偶一置评;但合起来看,则是些动人的抗暴诗。”他的诗文使当权的小人无法忍受,当时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最后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然而出狱当天他又写了一首讥刺奸臣的诗,并自笑“我真是不可救药。”

可见苏东坡并不为权势所趋,不怕因为触怒恶势力而卑微屈服,也不为威逼所吓倒,而始终坚持着自己心中的真理,直言进谏。其实这一变法中,苏东坡的做法也是为百姓谋福利,从百姓的角度更扩大化地利于百姓,从百姓角度来讲,也让百姓在农业方面不至于有很大的压力,着实是做了一件好事啊,可是却被当作是驴肝肺。

但是也正因为苏东坡的正直勇敢,也得罪了一些官场恶势力,壮心慢慢却不得志啊,屡次被贬,也正是他的优点害了他。但这就是我们认识的苏东坡,他不会说空洞的官话,不会讨好朋友,也不会趋炎附势,随波逐流。苏东坡还坚持“人应当有不同意权”,坚持“广开言路”,坚持文人的独立思考,他也坚持废除那些迫害百姓的新政。

用《苏东坡传》中林语堂的一句话来说,他保持天真淳朴,终身不渝。政治上的勾心斗角与利害谋算,与他的人品是格格不入的。这就是在政治上有远见,为百姓着想,和腐朽的势力做斗争的这么一位政治家。

然而也最让我们熟悉不过的就是苏东坡的才气了。

这第二段话是这样的。林语堂评价苏东坡说:“苏东坡天赋的才气,特别丰厚,可以说是冲破任何界限而不知其所止”。这是一很高很有价值的评价。“他(苏东坡)的诗词文章,或一时即兴之作,或是有所不满时有感而发,都是自然流露,顺乎天性, 刚猛激烈”,这也是林语堂对他诗词造诣的评价。

在一次考试中,苏东坡的文章很受欧阳修的赏识,欧阳修传给同辈看,也是激赏数日。欧阳修对此文章的内容与风格之美十分激赏,以为必然是他的朋友曾巩写的,本想把这篇文章列为首卷,为避免找人批评,该列为二卷,结果苏东坡在这次考试中得了第二。可是他的才气仍旧没被掩盖,在后面的考试中,在众多人中,几乎名列榜首,在20岁时成为进士,得此殊荣后,知名于天下。

周国平评价苏东坡说:“读苏东坡豪迈奔放的诗词文章,你简直想不到他有如此坎坷艰难的一生。”正是因为苏东坡人格中那豁达乐观的一面,他的诗文自然清新,奔放灵动,豪放不羁。同时他也把这种豪放之风吹入了词中,大大扩宽了词的题材。在“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人物”背后,是诗人广袤千里的豁达胸襟。这在大家文学常识中想必也是了解苏东坡的才华横溢的。

这第三点呢,不引用林语堂先生的话,他还是个情感丰富的人。

他的《江城子》一词,“十年生死两茫茫”,对其亡妻寄以情思,与其“大江东去”风格迥异,凄婉哀伤。在朝云因瘟疫早逝后,他在《朝云墓志铭》和《悼朝云》一诗中,均表达了深切情爱与伤痛,后来更在《西江月﹒梅花》一词中,以梅花象征朝云,既似写花,又似写人。看来苏东坡也是一个感情细腻的人啊。

苏东坡在自己的定义下过完了自己的一生。虽然这一生壮志未酬,但是我觉得他过了一个非常充实的人生;虽然屡次被贬,但是因为他是苏东坡,他却能“既来之,则安之”,在另外一个地方过上自己想过的生活,体恤百姓,帮助百姓,给百姓最大的利益,也不忘国家的事宜,虽然不能掌握大权协助君主直接管理,但是还是直言不讳,实事求是,把情况不厌烦地向上面汇报,必要时催促,即使有时会遭到嫉妒污蔑;虽然苏东坡有着一身才气,但

是不忘把这本领用于批评贪官小人,让百姓明白了解。

苏东坡的人生走到了终点,可是他的“浩然之气”依然在山河间久久回响。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浩然之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带生而存,不随死而亡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狱,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这种浩然之气才是万古不朽的。

如林语堂先生所言,苏东坡“像一阵清风过了一生”,“根本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他的肉体虽然会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辈子,则可成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谁说不是呢?

我们在苏东坡身上能学到的还很多很多。我们要学习他那幽默乐观的处世态度,学习热爱生活的冲劲,学习丰富却不风流的感情,学习刚直勇敢的性格,这都是我们要学习的。

苏东坡的一生是这样,他是幸福的。

写下这篇读书笔记,也感怀苏东坡这位旷古奇才吧!

第五篇:梁启超《李鸿章传》 读书报告读后感

《李鸿章传》读书报告

书之开章,梁启超曰:“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举天下之人恶之,斯可谓非常之奸雄矣乎。举天下人而誉之,斯可谓非常之豪杰矣乎。„故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诽谤天下,未必不为伟人。„”针对时人对李鸿章的贬讽,梁启超用客观的事实,客观求实地定位李鸿章,评价李鸿章一生的历史功绩和历史地位。梁启超十分欣赏李鸿章的才识:“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对李鸿章所犯的错误和自身的不足,梁启超也尖锐地指出:“史家之论霍光,惜其不学无术。吾以为李鸿章所以不能为非常之英雄者,亦坐此四字而已。李鸿章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道,当此十九世纪竞争进化之世,而惟弥缝补苴,偷一时之安,不务扩养国民实力、置其国于威德完盛之域,而仅摭拾泰西皮毛,汲流忘源,遂乃自足,更挟小智小术,欲与地球著名之大政治家相角,让其大者,而争其小者,非不尽瘁,庸有济乎?”

作者并没有将当时的许多责任归咎于李鸿章,而是从史学的角度来看待李鸿章。梁启超在文中客观地分析道:“凡人生于一社会之中,每为其社会数千年之思想习俗所困,而不能自拔。„然则其时其地所孕育之人物,止于如是,固不能为李鸿章一人咎也。”

综观李鸿章,得益于淮军失意于淮军。咸丰、同治间,受曾国藩之托,回乡建立有别于八旗而效仿湘军的淮军,作为李鸿章得意的淮军,在剿灭太平天国、捻军的军事行动中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也由此 1

为李鸿章奠定了其飞黄腾达的官宦生涯。然而,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淮军在朝鲜的失败,在东北的望风披靡,以及所倾力打造的北洋水师(其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亦属淮系)在黄海大黄沟的战败,在威海的全军覆没,使得李鸿章的声誉扫地,四十年所经营的淮军、二十年所倾力打造的北洋舰队就此溃崩瓦解,李鸿章的政治生涯也就此开始走向末路。

其二,滥觞于外交亦身败于外交。十九世纪中叶,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进行传教,而两种文化的冲突,以及固有保守守旧的思维,使得这些冲突变得尖锐复杂,由于满清多年的闭关锁国政策以及官僚保守自大无知,对西方的文化以及政体了解甚少。正因为如此,在许多外交事物的处理上,满清政府官僚自以为是的处理方式,往往引发了许多冲突,综观从鸦片战争的外交事物的处理,清朝庭官僚多不熟谙外交为何物。

同治九年(1871年),天津教案爆发。身为直隶总督的曾国藩接案处理此事。然而,处理的结果让法方和国人皆不满意,李鸿章奉旨接任曾文正的直隶总督。梁启超评述道:“是为李鸿章当外交冲要之滥觞,使同治九年八月也。”因为有在上海与洋人打交道的经验,李鸿章在天津教案的处理上有了个双方满意的结果,从此李鸿章善于外交的解决纠纷的声誉大起,从此以后三十年大清国的重要外交国事基本受其操纵。

但是随着甲午战争的失利和义和团运动的失败,清政府都任命当时最善外交的李鸿章出面解决,虽然签署的《马关条约》和《辛丑条

约》,确保大清江山的暂时稳定,但是屈辱的协议使得大清帝国割地赔偿而颜面皆失,作为议和大臣的李鸿章自然难以逃脱国人的责难以及历史给他的垢耻。

李鸿章临终前一小时,沙皇俄国与大清的条约还没有谈妥(此协约为李鸿章出访俄国根承慈禧太后默许,为抗衡日本出卖东三省的权利求得沙俄的保护而与俄国的达成的秘密协议,),俄国公使还到李鸿章的病榻前,逼请李鸿章签署画押《中俄秘约》。如此的外交结局,不得不叫人感叹“成也萧何,败亦萧何”

梁启超的《李鸿章传》中,就时人议论李鸿章是权臣,而论溯历史上的权臣事迹。梁公曰:“溯夫春秋战国之间,鲁国三桓,晋国六卿,齐之陈田,为千古权臣之巨魁。”,并将历史上的权臣归纳为四类。

第一类为“功定天下之半,声驰四海之表,俯仰顾盼,则天命可移,而犹鞠躬狼狈,无有诲心,是以归公儒术之效,斯固然矣。然亦贵族柄权之风衰,故非贵族不敢有异志也。”,如张奂、皇甫规等。第二类则“窃大位,以武功而为权臣者”,如曹操、司马懿、桓温、刘浴、萧道成、萧衍、陈霸先、高欢、宇文泰等。第三类“起于布衣,无所凭籍,而以才学结主知,委政受成,得行其志,举国听命,权倾一时”,如霍光、诸葛亮、王安石、张居正等,第四类“巧言令色,献媚人生,窃弄国柄、荼毒生民”,如的秦赵高,汉十常侍,唐李林甫,宋蔡京秦桧、明刘瑾、魏忠贤等。

权臣中,人们影响最深的莫过于曹操了,而能贯穿着权臣风格并

能延续其精髓的则莫过于司马懿父子。由“司马师之心,路人皆知。”演绎出另一个有趣的成语“司马家风”。(“司马家风”又叫“典午家风”,蔡东藩在《两晋演义》中对“司马家风“和”典午家风“的解释,“午肖马,典者司也,故旧称司马为典午”,所以两个成语是相同的意思,只是“典午家风”是从“司马家风”延续而来的。),司马家风的另一个变种的成语是“典午家风”,而“典午家风”的继承却并非是谙知此道的汉人,而是鲜卑化的汉人高欢以及鲜卑族的宇文泰之后人。

李鸿章虽三十年于高位、权倾一时,然而却没有到成为权臣的地步,一则虽然权重,但并非手握重权的军纪处军机大臣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也就是说虽然李鸿章权重,可是并非是清廷重权在手之重臣。为此梁启超在辨解李鸿章为什么不是近世中国之权臣时,有段文言非常精彩。这段文字基本上勾画出了李鸿章这位北洋通商事务大臣、直隶总督、肃毅伯大学士的基本面貌。

“论者动曰:李鸿章进世中国之权臣也。吾未知论者所谓权臣,其界说如何。虽然,若以李鸿章比汉之霍光、曹操、明之张居正,与夫进世欧美日本所谓立宪君主国之大臣,则其权固有迥不相侔者。„以视古代中国权臣,专擅威福,挟持人主,天下侧目,危及社稷,而鸿章乃匪弓蹇蹇,无所觊觎 ,斯亦可谓纯臣也矣。„而鸿章乃委靡因循,畏首畏尾,无所成就,斯亦可谓庸臣矣。”

“界说”是定义的意思,“侔”是等同、齐等、相等的意思,蹇蹇(则是忠正耿直的样子,在这里梁启超既否定世人对李鸿章的“权

臣”的议论,也肯定了李鸿章弓身求实的为政风格,同时也一针见血毫不留情地认为李鸿章并没有根本剔除满清王朝的弊端,也没能从根本上改变满清腐败保守没落的政治格局。当然,过多地强求李鸿章是难为他了,作为当时的历史环境和政治背景,又有何人能挽救飘摇之中的大清帝国?大清帝国的灭亡既是一个朝代消失的历史使然,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粱公在李鸿章薨殁后,感叹到:“现在政府失一李鸿章,如虎之丧其伥,瞽(gǔ)之失其相„”,对满清失去一个能从长远角度看待世界并能与西方进行外交辞令周旋的李鸿章表示了极大的惋惜。粱公所说的“虎伥”到是常见,字意自然不难解,而“瞽相”两字,则鲜少使用。“瞽”的解释“无目曰瞽”,就是盲人,相是引导盲人行走的人。梁公如此描述李鸿章,可见当时飘摇动荡的大清对李鸿章的依赖。我们可用“瞽相相依”来表示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依赖关系,但与强调两者相互依赖关系的成语“唇齿相依”还是有一定区别的。

李鸿章发迹于太平天国,借着剿灭捻军的东风,趁着曾国蕃外交的失意,而一蹴而就直隶总督,进而迁就五口通商大臣,依其外交的能力而成为北洋通商大臣,在清末经历三个皇帝,在政坛上风云四十余年而不倒,虽不是内阁军机大臣,但对朝政所起的作用非同小可。

李鸿章得意起于外交,但也羞辱殁于外交,而后者,百年后的今天国人提及大陆台湾问题时无不与之相关,李文忠于黄泉之下了望人间,恐怕其也难以瞑目,满清的失误,所有丧权辱国之羞辱,几乎都压在李鸿章的肩上,为此梁启超也为李鸿章而鸣不平。如此多的灾难,

并非一个人能担当的起,而位于旋涡之中的李鸿章自然也就难逃历史和后人对他的垢误。

上一篇:支部服务承诺公示下一篇:中班打击乐杨柳青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