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企动力网站建设方案

2024-05-01

中企动力网站建设方案(精选7篇)

篇1:中企动力网站建设方案

中企动力网站建设优势

核心竞争力

一.技术优势

网站SEO优化(网站系统能够在百度,GOOGLE,雅虎,Live Search,alexa,Excite,Dmoz,HotBot,等100家国内外搜索网站,进行产品关键字优化排名)

手机板WAP网站,全面支持3G网络(能自动生成手机版网站,全面支持3G网络,以便您的客户可以在手机上直接浏览公司产品信息,提升企业实力形象)

网站地图推广(创建并向搜索引擎提交您的网站地图,可帮助搜索引擎更好的理解您的网站,有利于搜索引擎网页爬行机器人的爬行索引,提高索引网站内容的效率和准确度。网站地图对于网站的搜索引擎优化推广策略尤其重要。)

符合W3C标准(W3C组织是对网络标准制定的一个非赢利国际组织,它主要用于评测网站结构代码是否合理的程序语言标准)

J2EE架构(采用缓存技术、页面静态化XHTML+CSS技术,在部署时采用集群方式,提高系统的反应速度。保证网站打开速度)

二.硬件服务器

海外服务器(海外服务器美国放置地西雅图,可提高网站联通率,保证国外客户访问速度更快)

国内服务器,三网互联(中国电信,新联通,教育网,全方位覆盖,访问速度更快。南北互通)

三.服务优势

360会员培训卡(我们针对于VIP客户每个周四下午14:00-16:00有以下培训内容:网站后台管理与操作,PS图片处理,外贸营销培训)

网站每年享受代码无缝升级技术(网站程序员会每年对网站代码进行更新,方便企业以后如有需要新加入功能时,无需将网站推倒重做,可以帮企业节省一笔网站建设费用)

网站每年免费修改内容页面三套(为了更好突出我们的服务,您只需将所要修改具体内容列出加

盖企业公章,网站设计人员会在三个工作日内完成)

提供每年一次免费上门拍照(我们会为企业提供每年一次拍照,拍照内容:场房,产品,企业证书)

SLA服务保证(SLA是服务水平协议的缩写,我们会把我所承诺的事项,以书面合同副件的形式体现,以保证我们的服务)

网站免费推广(赠送中企动力2000年与国家发改委联合推出中国首家企业门户商贸平台——(一大把网站,目前为企己收录30万家企业会员——价值3000元)

篇2:中企动力网站建设方案

自2004年5月13日汤静从中企动力南京分公司到石家庄分公司,至今也不过两个多月的时间,就使石家庄分公司的销售业绩翻了一番,销售额由过去的15万元左右,迅速提高到50多万元,把一个在困境中挣扎的分公司推向了快速发展之路。今天我们很荣幸采访到了汤静。

记:你好,感谢你在繁忙的工作中抽空接受采访!你从南京分公司到石家庄分公司时,感觉整个大环境上有什么不同吗?

汤:我刚石家庄时我很惊诧,虽然没有到石家庄之前,就对这里的情况有所了解,但我没有想到它与南京的差别居然是如此之大。南京和石家庄两个城市虽说都是省会城市,但这两个城市的经济差得很多。江苏是一个经济大省,而南京作为江苏省的省会,处于政治经济文化的优势地位,客户在意识形态方面呈现出一种高度开放和追求扩张的状态,对互联网的认可度是非常高的。南京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比较多,一些大的上市公司比较多,乡镇企业比较活跃。这些企业经济实力强,他们在网站上的投入较大;而石家庄的情形则不同了,中小型企业占到石家庄整个企业总数的95%以上,是以中小型企业为主的城市经济格局。公司老板对互联网相关的投资意识,如对网络营销,运营服务方面的意识并不是太强,更重要的是这里的企业经济状况不是很好,对于互联网的投资是非常谨慎的。这里的城市规模,城市建设,城市环境与南京相比,也差得很多。

记:公司内部呢,也存在很在这么大的差距吗? 汤:

最大的差别就是团队凝聚力的问题。南京一直是中企动力一个比较好的公司,它的整个业绩、员工的思想要比石家庄强很多,而石家庄倒更像一盘散沙,前后台的配合非常松散,员工的认识是闭塞的,思想是固化的,因而导致心境不够开阔,团队的执行力不够强。我们需在销售中做大量的引导工作,我们不但需要不断去引导客户,让客户建立一个通过互联网推广自己的意识,更需要解决我们内部员工的思想认识,和价值评判方面的问题。

因为我们本身就是信息的领航人,作为企业信息化的领航人如果都处在一种麻木状态的话,我们的工作是没法做下去的。石家庄分公司之所以走到目前这种地步,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缺少一个管理体系,并与这个体系密切关联的激励机制。记:你怎么改变这种状态的?

汤:在我的倡导下,石家庄分公司实行了严格的考核制度,也是在中企动力惟一实行的新的考核制度,叫 KPR考核制度,就是把所有的人员,全部定岗,根据每个岗位的不同制定出相应的KPR指标,包括工作的业绩、日常行为规范、工作态度。

这些制度使每个员工都可以明确地知道自己的行动目标、行为准则和行为责任。在这个基础上他们与培训部通力合作,加强了员工的培训。为了提高销售水平,在培训过程中加入了一些销售技巧,增强了团队的执行力。通过这些措施,打破了商务代表的思想瓶颈,原来不敢去想的,现在敢去想了。

记:那你是如何培养员工的呢? 汤:

1、新员工的培训多讲些实战性的东西,让老业务员陪同

2、帮助新员工制定工作计划,最主要的任务是转正,域名、通用网址、搜索E路通是短平快的产品,适合新员工作。

3、让新员工尽快了解产品,了解企业文化,培训加强,亲自狠抓,分析案例,培养员工的思考,提高商务代表的应变能力,是通过交流得到得的,培训电话技巧,老员工帮助新员工见客户。让新员工自己锻炼,老员工适当的时候出马。如何使用电话,如何获得谈判技巧,帮助新人的成长,4、作为商务经理不能过多陪商务代表谈单子,让他自己掌握这个技巧。老员工一出手就要谈大单子,给新员工面前树立威信,让他认识到老员工的重要性。

你是新商务代表,你是新员工,你每天的电话量一定要够数,给新员工一个明确的目标。给老员工制定一个计划,产品线,有经理监督。目标要定制出来,例如说你的月薪能拿到多少,需要多长时间?

在月中的时候应该制定这个月的目标,一定要完成,每天都是31号,珍惜每一天。制定月目标,制定周目标,作为试用期员工,保持每天的电话量,客户拜访量是多少,监督工作一定要实施,你有没有调动你的员工的积极性。快速制定一个目标,作短线产品,快速转正,给新员工一个信心。

另外还有淘汰制度,基本上淘汰新员工。老员工就不能淘汰了吗?淘汰老员工,整个部门照样可以作很好的业绩。对每个员工分析,作月报表,结合成功案例分析,建立销售信心。记:在你推行这个新的制度的时候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呢?

汤:当然。例如我希望能通过短线来带动长线销售,短线产品有最快的进度,短线体现的就 是短、平、快,在最短的时间内提升销售业绩,把已通网址,捆绑会员这样组合的销售模式,作为6月份的销售策略提出。但开始时这一措施就受到了一些商务代表的抵制,有的认为自己可能做不了。

记:和你谈话我觉得你应该是个雷厉风行,性子很急的人,那遇到抵制,你的计划进行不下去的时候你怎么处理的?(汤笑)

汤:我的确是个急性子的人,大家不听我的我有时候挺生气的。但如果不强化执行力,石家庄分公司将永无翻身之日。在一次组织动员会议上我特别严肃的告诉商务代表,如果谁认为对这个已通网址不能销售的话,你可以先回家去休息,你什么时候觉得适合卖会员你再回来。虽然说话的口气不好,但特别见效果,这个产品只卖了十天,就有30多万的到帐,平均一天有3万多。记:刚到一家公司你就这么大刀阔斧地改革不怕得罪人吗? 汤:

我的管理风格是比较强势和激进的,我是一个执行力比较强的人。员工在一定的时间内不是太认同,但我对员工说,你今天可以恨我,有一天你一定会感谢我。石家庄分公司之所以能在一个月的时间发生这样大的变化,我觉得最根本的就是解决了一个执行力的问题。上个月我们的销售人员业绩最高时达到4万元,现在有的做到10万元。我们的销售业绩上个月比过去翻了4番,达到了60万。过去我们的员工月最高收入是

篇3:中企动力网站建设方案

标准缺失引发市场混乱问题

中小企业信息化的问题主要因标准缺失而起。

中企动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路岩表示, 从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上看, 信息化市场基础产品类型多样, 其中包括企业建站、域名购买、企业邮箱、企业即时通信及企业短信平台等, 但市场供应服务体系缺乏可衡量的标准, 有些中小企业通过良莠不齐的网络供应商购买了若干无法共享的信息化管理软件, 因而并不能真正实现企业信息化应用, 进而带来巨大损失。这些无售后服务、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无整体发展规划的信息化产品导致中小型企业信息化应用发展越受挫。

信息化运营行业标准的缺失, 为规范行业健康发展指出了前进方向。中企动力企业客户与数据研究中心对中小企业进行的相关调查显示, 64.4%的中小企业希望政府出面规范第三方服务平台的服务;71.9%的企业希望规范软硬件服务商的服务标准;77%的企业希望制定针对中小企业信息化行业的技术规范、编码标准等等, 同时, 业界专家也认为, 行业统一标准的制定, 需要行业领先者起到带头作用。

建立“云平台”式服务模式

在电子商务盛行的今天, 中小企业迫切需要一个为中小企业提供电子商务和信息化的服务平台, 帮助企业提供建站、企业邮箱、电子商务等相关信息化内容。

据路岩介绍, 中企动力此前率先开创了基于“云平台”的信息化运营服务模式, 意在推动相关运营标准化。这一模式是通过硬件、软件、网络基础设施、数据中心为一体的应用导向性服务平台, 将中小企业的各类信息化需求按功能拆分成不同的模块, 以标准化组建的形式集成在平台之上, 通过互联网提供给用户使用, 用户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灵活选用云平台上的各类服务, 按使用付费。

篇4:中企动力加速度

岛城六月,虾虎肥美。即墨海泉湾的沙滩上迎来了久违的欢笑。一群群精力充沛的年轻人活跃热闹,即便身着职业装,也不妨碍他们对拍照的特殊偏好。这是中企动力从全国83家分公司、8000余名员工中,挑选前来参加年度CE.O盛会的800多名优秀代表。

就在这群充满激情活力的年轻骨干的带动下,过去一年,中企动力超额完成集团总部(中国数码信息有限公司)设定的目标。

中企动力是一家从事互联网基础服务的十三年的企业,定位于服务中小企业信息化,市场并不成熟,管理成本较高,利润率更是有限,因此,外界多对其前途做出悲观判断。然而,中企动力却用行动与业绩不断摧毁外界的预言。

而实际上,情况也没那么糟糕。在通过信息化帮助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同时,中企动力自身也在进行着转型升级。从当初的Z+ Z邮局、Zshop,再到最新发布的Ztouch都是最直观的体现。中企动力产品副总经理陈川说,“中企动力很大的转型就是正在形成一个强大的产品文化,这种产品文化带有很强的互联网基因。”

曾在甲骨文供职过的陈川深知,互联网的产品文化与传统软件企业的差异。“软件企业三五年就出一款产品,而互联网产品更新很快,企业必须迎合客户行为习惯的改变来快速跟进市场。不一定做得太重,但要有明确的客户定位,急切的市场需求。”

陈川说,“我们看到,过去几年阿尔卡特、诺基亚等巨头的衰落。它们不缺钱,缺的是对新趋势响应的速度,很多产品的推出不能等。比如Facebook开始时很小,谷歌很强大,当时它要灭掉Facebook易如反掌,但为什么没有?这就是速度。”

好在中企动力的团队(包括研发,运营与销售)比较年轻,理念超前,对于新趋势能够快速跟进,这也让中企动力总经理陈鸣飞颇感欣慰。“移动互联网有规模,有市场,虽然现在市场很小,我们也要介入。”他说。如此,基于移动互联网的Ztouch触享官网的发布,可谓是中企动力在移动互联网布下的一个大局,这是战略性的布局。

更了解中小企业

在欧债危机阴霾笼罩的当下,中小企业面对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的挑战,生存发展更加举步维艰。可以说,已经走到生死存亡的十字路口。如何突围?密集出台的政策固然能从资金、财税等方面提供帮助,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对中小企业来说,改革创新、转型升级或是惟一的出路,而信息化则是重要的方式。

中企动力就是最早发现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商机,并付诸行动的企业之一。据悉,中国中小企业有4000万家,刨去个体工商户等,真正有一定规模的中小企业还有700万~800万家。以美国中小企业对互联网(做官方网站,或自建电子商务平台,营销平台)的渗透率达到90%经验看,中国中小企业对互联网的渗透率最多只有20%,除去个人站长,这一数字更少。

然而,这却意味着行业有更广阔的成长空间。“中国中小企业的成长速度也非常快,如果在未来三年,互联网对中小企业的渗透率达到80%,市场规模非常大。”按照一家中小企业在信息化方面的年投入两三万的保守估计。据此,陈鸣飞很容易计算出,起码有上千亿的市场规模。

尽管市场前景诱人,但因中小企业较为分散,这也给觊觎这一市场的企业带来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挑战。陈鸣飞也坦承,“因为中小企业分布非常广,这块市场开拓非常困难。在这么庞大的区域去做,肯定会有很多管理上的挑战。同时,中小企业组织是非常散的。今天它们干这个活,明天可能就干那个活了,管理非常不严谨。”

但这并不妨碍众多企业对这一市场的垂涎。前有刚被阿里收购可谓背靠大树的万网,后有用友伟库、金蝶友商等出生便衔玉的富二代,此外包括IBM等在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都有不可比拟优势的跨国公司。中企动力面对的是一群强大的对手。

但显然,中企动力并不畏惧。陈川认为,中企动力融合了产品、销售和运营的优势于一身。与传统软件企业相比,中企动力的技术实力稍胜一筹。而让很多业内人士非常吃惊的是,中企动力已经形成1000多人的研发团队,从云计算,到平台,到SaaS的运用。

陈川说,“我们的优势不仅表现在产品能力上,在产品设计,市场趋势的把握等方面也具有很大优势。同时,在运营方面,我们也有自己的特色。在多次已经披露的网络攻击案中,中企动力的综合表现比其他企业更加稳健。另外,中企动力都是自主品牌,自己运营,不是代理,代理利润更低。”起码,目前在建站市场,中企动力是领先的。

中企动力总经理陈鸣飞告诉记者,“与万网相比,我们更具有线下优势。万网的业务开发通过线上模式,优点是成本更低,但这种模式到二线城市可能就会遇到瓶颈,因为没那么多用户在网上提出需求,也支撑不起这么大的规模。并且,他们有些产品还是代理。”

“我们更了解中小企业。” 陈鸣飞总结认为,“伟库、友商、IBM中小企业板块等做中小企业业务只有5~6年,我们做了13年。它们开始进入中小企业是从客户管理、OA、进销存进入,它们的业务多是项目制。而中企动力坚持中小企业信息化必须从电子商务开始,没有生意绝对不会有信息化。是中国中小企业的性质决定的,它们最关注订单,最关注客户。

在陈鸣飞看来,做中小企业业务,中企动力与其他改为IT公司有很大区别。中企动力坚持两个策略:一是,一对一的本地化的服务。“我们的83个分公司都有销售人员和设计师。因为,现在中小企业自己去组建团队并不可能,需要一对一的上门服务,帮助它们提供服务,实施,这是趋势。”陈预计,未来3年,中企动力的分公司将覆盖到300个城市。

运营的思路,是中企动力坚持的另一个策略。“今天我们提供给企业的产品,服务,不是项目制的,而是在一个平台上标准化的产品和服务。”陈鸣飞告诉记者,正因为是标准化的产品,对其83家分支机构的销售人员、实施人员的管理也相对容易。

陈鸣飞说,“我们非常清楚,如果给客户的产品、服务不是标准化的,我们去销售时,要有不同的说法,客户的期待也不同。大家对这些产品、服务的认知也不同,这样管理就没办法继续,因为可能我们传递给客户的信息和客户获得的服务有差异。”

据了解,对分公司业务的梳理,销售、客服甚至财务等人力运作都是在强大的BOSS系统(业务支撑)之上,这也是中企动力自己开发的。“销售人员非常清楚客户买的什么东西,具体什么情况,应该怎样解决,在工作各环节,系统都能自动生成。不同的岗位其实是在系统授予权限的某一个环节。"这看起来非常繁琐,其实目标任务非常明确。”陈鸣飞说。

产品跟着市场走

陈川认为,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完全不同,其信息化业务主要是针对营销。因此,在与市场的亲密接触过程中,中企动力围绕这条主线,不断调整产品,并逐渐形成自己的产品体系。而从产品的演进:从Z+ Z邮局到Zshop,再到Ztouch就能看出公司转型的历程。

2000年以后,网络营销和推广需求巨大,中企动力适时推出建站产品,包括代理主机业务。2004~2005年,其又推出了自有产品,包括企业营销展示的Z+,此外还有针对电子商务的Zshop,针对企业通讯的Z邮局和配套服务。现在,其又推出基于移动互联网的Ztouch。

事实上,中企动力一直在思考转型问题。“在开始的七、八年时间里,整个业界,我们的商务代表和客户都不能理解,我们为什么要卖域名,卖简单的网站?我们能不能做得高雅一点,能不能提高点科技含量?我们一直在想,一直在找个机会。”陈鸣飞说。

他说,“我们天天与企业打交道,非常清楚企业的想法。但我们也同时发现,我们在卖域名,卖网站时,必须要很简单。我们必须要告诉客户,你的网站就是你的品牌,网站就是传统的模型放到网上,我们必须用这种方式去教育它。比如我们今天推Zshop,有订单的管理,有物流,有支付,这么多东西,他怎么可能一下子接受?”

中企动力开始做Z+时,就明显感觉到,Z+就是营销的概念,要把以往这么多的客户集中管理起来,但客户往往更看重结果。“我们发现,企业老板感兴趣的是,做一个网站,花了这么多钱,买了你这么多东西,你到底给我带来多少客户?”陈鸣飞说。

中企动力第一次推Z+时并不成功。“因为太技术导向了。”陈鸣飞告诉记者,因此Z+停了一年进行整理,一年后,这一块的生意也出现了大幅的增长,公司的销售业绩翻了三番。如果没记错,奇迹一夜之间发生,是在2009年。

公司在推出Zshop产品时,同样发现了这一问题。“因为我们太超前,比业界又早了点。我们一直认为Zshop的问题,一定是企业认为你的技术太复杂,系统不好用。我们一直在努力,希望让随便一个人都能用我们的产品。”陈说,“而企业主的考虑可能会是这样是否会对代理商带来冲击。”如此,公司每推出一款新产品,都要做大量的教育培训工作。“我们卖域名,做网站,每个月开两三次课。我们做Zshop,也要做电子商务培训的工作。”

现在,中企动力又将目标瞄准移动市场。陈鸣飞说,“在Iphone没出现时,所有人都怀疑移动互联网有没有未来,Iphone出现后,所有人都相信了。”如果说中企动力是自己主动转向移动市场,还是社会推着我们转?陈鸣飞的答案是,“是社会推着我们转。现在,移动市场这么庞大,智能手机这么方便,用户体验这么好,你不做?如果一个卖票的PC网站没有移动应用,再过三年,这样的商业模式你觉得还会成立么?我认为这个产品都不成立。”

对于移动商务市场,中企动力早已引起重视。“我们大概跟了两年多时间。一直很想做,但产品的推出需要时机。对市场的长期跟踪,我们发现,3G网络逐渐稳定,而智能手机的普及率不断增加,特别在商务人群里普及率更高,这正是切入市场的最佳时点。所以我们在相对合适的时机,推出基于移动商务的Ztouch产品。”陈鸣飞说。

他告诉记者,“在这两年中,我们做了大量的市场接触和调研,并且对产品的核心技术进行储备。据了解,在做Ztouch创意和设计时,光原型稿就有16版之多。中企动力不是追求前卫,更重要的是看市场的趋势,以及市场的趋势下面用户行为和企业行为的变化。”

陈鸣飞认为,移动互联网是必然趋势,中企动力面对的机遇与挑战也是并存的。“在我们的印象中,手机屏幕小,用户体验比不上PC。但Iphone颠覆了一切。我们今天的产品就是要做到,客户用手机浏览网站,产生买卖意向,一按电话就通了,PC做得到吗?不可能。”

不可否认,移动互联网能够带来大量的市场机会,甚至在用户体验等方面甚至能超过PC,但这并不能掩盖其带来的挑战。“在PC互联网领域,整个技术平台经过10年的发展,比较稳定。但移动互联网只有几年,并且有多种智能终端,包括安卓、IOS、WP等多种系统。这样造成了,产品设计,用户体验,技术平台都不尽相同。”陈川说。

“现在的移动应用,虽然客户端非常友好,但这需要大量的信息、数据支撑,这都在服务器端完成,而大量的后端数据、信息处理,需要强大的运营、技术能力,这并不是所有企业都能掌握的。这种能力的成长也需要时间,而我们恰有一定的技术积累。”他告诉记者,“我们面对的挑战还有,如何将在PC互联网领域的优势,顺利拓展到移动互联网领域。”

篇5:中企动力网站建设方案

选择色彩选择时尚 eNet商城信誉服务

中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始终是中国IT业的头等大事。赛迪顾问在《2004—2005年中国信息产业研究年度报告》中指出:“2004年,中国信息产业快速增长,产业规模迅速扩大,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信息产业大国。在信息技术应用的推动下,产业融合愈益深化,市场空间越来越宽,新兴产业异军突起,信息产业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2005年,的确是中国IT业不平凡的一年,我国的信息产业以及IT行业都在飞速发展,电子商务更凸现了其不可忽略的重要性。然而在2005年即将走过,又一件大事为中国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和电子商务“火上浇油”——国内最大的计算机硬件厂商联想集团,与国内最大的企业IT应用服务运营商中企动力,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值得关注的是,其在业界所引起的轰动,并不是由于合作本身,而是由于对中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切实推动作用。

强强联手的合作战略

多方业内人士表示,这次两大IT巨头跨领域合作对于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意义深远。

联想是国内最大的电脑研发、制造厂商,在中国跨国公司的重围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计算机硬件产业的一面旗帜。中企动力是国内最大的IT应用服务运营商,在今年其发展势头更是突飞猛进,前不久刚与google开展战略合作,已然成为推动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的主导力量。据悉,这次联想与中企动力达成共识开展合作,主要是基于战略、产品、市场、行业应用、资源共享等方面全盘考虑。

通过强强联手,战略上的跨领域合作,旨在携手共推中国企业信息化建设;而在产品方面,双方将紧紧围绕客户需求,整合中企动力优越的企业电子商务应用平台和联想优秀的计算机硬件产品,为客户提供一整套全方位的、无缝的信息化和电子商务解决方案。可以说,双方的合作是中国企业信息化市场需求的结果,顺应市场趋势。合作双方共同表示,将展开实质性的深层次合作,首先从中小型企业应用市场着手,逐步满足这一最大的IT应用市场的需求。

据悉,中企动力已然在向电子商务细分领域转换,前不久其刚推出一套完整的“数字酒店解决方案”,而此次合作的重点在于行业应用方面,联想与中企动力双方将在酒店和数字娱乐等特定行业展开深层次的技术合作,共同开发各具特色的行业应用产品和解决方案。

此外,资源共享当然是两大巨头合作的重要前提。中企动力拥有200000家会员企业客户,7000名员工,近5000人的销售团队,多达600人的技术研发队伍。联想作为优秀的国有品牌,在中国计算机硬件和市场资源方面更是具有绝对的优势。双方采用共同的市场联合形象,共享彼此客户资源,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应用服务。

如此的强强联手和资源技术整合,正式吸引业界瞩目的重要原因,这无疑将会为电子商务领域带来前所未有的技术和应用革新。

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随着国家对企业信息化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企业信息化被上升到了落实“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的重要举措高度。而在中国,SMB(中小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自然中小企业信息化也就成为了中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统计显示,我国目前中小企业近1000多万家,而拥有自己网站的比例不到3%。“90%多的中小企业需要尝试电子商务,因为他们中的绝大部分现在每天都面临因信息阻塞而导致机会流失的困境”,业内分析师如是说到。中小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机遇。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中国电子商务未来发展具有非常巨大的潜力。”在利好消息的刺激下,国内新一轮电子商务浪潮正快速袭来。采用电子商务,利用网络获取信息,进行交易,已经成为众多中小企业的最佳选择。

此次联想与中企动力联手,正式面向中小企业共同打造IT服务新模式,即运用最先进的信息技术搭建一个适合中小企业业务和管理需要的信息化应用服务平台,提供全方位的、标准化的、一站式的企业应用服务,并维护和不断提升这个平台,引领中小企业在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共同前进。

中国中小企业的数量非常庞大,而且大多仍处于创业阶段。从IT投入用户结构来看,中小企业将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其复合增长率也高于市场平均水平。IDC预测中国中小企业IT应用服务的前景非常广阔,完善的电子商务方案必将为中国企业网络全球商机!

探索最具价值的电子商务

目前在中国,通过互联网获得经济利益甚至巨额财富的企业数目正逐年攀升。权威预测显示,网络广告、搜索引擎和电子商务平台已经成为互联网营销的主要增长点。2005年,中国互联网营销会达到56.31亿元,到2008年,中国互联网营销市场将突破100亿元大关!

根据摩根士丹利最新报告预测,随着2005年中国电子商务在支付手段、物流、结算等方面不断完善,明年中国电子商务将真正普及,并有望走向腾飞。

电子商务在中国发展至今,其模式和概念已然经历了几代的革新。在电子商务高度应用的今天,企业的任何一项投资,都是要为企业带来利益的,并力求使投资产生的效益最大化。科学管理作为现代企业的一项主要标志,数字时代的来临向企业的管理水平提出的更高的要求,时代发展的趋势是企业无法逃避的,企业必须顺应时代发展,充分利用有效资源和科学技术,实现信息化管理,完善电子商务应用。

中企动力继与Google展开战略合作之后,联想集团成为与中企动力展开合作的第一个硬件厂商,而联想集团更是看重中企动力的庞大客户资源和优秀的服务,双方都将致力于推进和提高中国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应用水平。

联想和中企动力双方有关人员均表示,此次合作真正目的就是用双方强有力的产品和平台,探索最具价值电子商务,共同打造中国电子商务的新局面,为企业创造更好的平台。

篇6:中企动力:专注软件运营

坐落于浦江经济开发区金垒大道的浙江浦江兴通工艺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兴通工艺”),是商家洽谈业务,旅游观光的理想区域。

这家成立于1995年的公司,真正的转折点源自网络。2003年,兴通工艺建立起简单的企业网站,开始了信息化的大胆尝试。随着相关投入的跟进,越来越多的客户通过网络找到兴通工艺。董事长张淑娟介绍:“现在通过网站和邮件,每天都有十来个客户找到我,而且成交率非常高。”

促使兴通工艺挖掘到网络黄金的重要一点,是因为它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信息化运营专家——中企动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企动力”)。

作为中国数码集团旗下的一家股份制高新技术企业集团,中企动力致力于为中国企业特别是成长型企业提供信息化服务。这个新兴产业是将应用软件统一部署,客户根据需求通过互联网定购服务。通过中企动力的软件服务(建设网站、推广产品等),像兴通工艺这样的企业在减少运营成本的同时,也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商机。

中小企业灵活多变,需专业的IT系统和服务来帮助其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管理质量和降低运营成本,以增强其核心竞争能力。软件运营 (SaaS)正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最佳途径。据统计,国内中小企业已达1200万家,消费群体庞大。

艰难开启探索之路

在中国,虽然软件运营具备良好的生长土壤,近年来一直备受业界关注,但其产业初期的开拓却尤其艰难。

整个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繁多,厂商每天都要面对客户的责问:网站打不开了,系统宕机了,邮件发不出去了。“研发、运营,包括客户开发和积累,每一项都很难。”中企动力总经理陈丹坦言,“中企动力有过非常严重的失败教训。比如:企业的龙头产品,上线第一个月销售很多,到第二个月却发现了问题,不得不停止销售。”类似情况,中企动力遇到过两次。“对企业来说,打击很大,短期的业绩很受影响。”

每一件产品(比如邮箱),无论是研发实力,还是专业的运营维护能力,都相当重要。产品刚做成时,仅仅是可以应用。陈丹说:“这基本上什么都不算,产品应用两年以后,才可以谈其是否成功。”

早期进入这个行业的国内厂商,每一步都走得异常小心。陈丹说:“必须要有时间的积累,才能不断完善系统和服务,并持续改进。”软件运营厂商要想求得发展,必须拥有庞大的用户量及不断增长用户量的能力。

软件运营的平台就像电信平台一样,如果搭建平台的时候用户只有两个,那根本没办法支撑成本。但积累用户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不断开拓和积累。难点在于,“最初,客户根本不知道中企动力是干什么的。”陈丹介绍,早期时候,中企动力做网站送邮箱,就遭遇了尴尬。

公司说,给客户送三个邮箱,客户却回答,三个邮箱一个挂在家里,一个挂在公司,另一个用不上,根本不知道邮箱是电子的。最终,软件运营商不得不给企业做培训。

十多年前,金蝶和用友对企业管理软件的研发才刚刚开始。中企动力在那个时候选择了挨家挨户给企业做网站、培训基础知识的土办法,为中企动力甚至整个行业的发展培育了市场。

可以说,自1999年成立,到2001年提出SAP(企业管理解决方案软件)概念,再到2004年定位为IT应用服务运营商,到2008年定位为信息化运营商,中企动力的成长路走得不易。

直到2003年,美国ASP(活动服务器网页)厂商(软件运营的前身)Salesforce、Digital Insight等企业软件运营模式相继获得成功,中企动力恍然发现,自己做了很多年的事情,其实就是软件运营。而国内厂商也看到胜利的曙光,加快了追赶模仿的步伐。这个行业开始有了新的发展生机。

软件运营渠道争夺战

2004年,美国Salesforce的独立SaaS在线软件已经得到市场广泛认可。同年,曾在甲骨文公司做软件开发的李智从美国硅谷回到国内创业,他看到了国内软件运营的前景。2004年6月,李智成立八百客公司,同年推出国内首个即需即用托管型软件800CRM(客户关系管理)。从此,软件运营在中国正式进入蓬勃发展阶段。

随着越来越多的厂商进入,市场被搅得火热。国内企业纷纷发力的同时,国外IT巨头微软、谷歌、IBM等也越洋抢滩。经过数年发展,阿里巴巴、金蝶、用友、八百客、金算盘等都占得一隅,迅速拉开了渠道争夺的序幕。谁先赢得渠道,谁就能获得市场最大的蛋糕。

2010年,八百客发布了区域排他性的总代理模式伙伴发展计划;用友旗下友商网打出了“一本万利”、“全额返还”的渠道政策……而中企动力依托十年发展累积的庞大商务和服务网络资源,选择了渠道继续扩大化,并计划在未来十年将渠道扩大至300个城市。陈丹表示,这个发展方向的制定,主要来自于中企动力对中小企业需求和发展的深入了解。

业内人士指出,激烈角逐之中,国内企业追赶模仿的同时,必须深谙模仿的精髓——创新。清晰且专业化的渠道布局至关重要,以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是制胜的关键。

中企动力自然要放弃不适合国情的业务,陈丹告诉记者,中企动力的独特处在于:全方位准备,单方面突破。全方位准备,比如对客户关系的管理,从最基础的部分,到整个产品的准备、服务的平台搭建等,都做足准备。然后按兵不动,单方面突破市场。陈丹表示,与中小企业打交道十年,对这个群体印象深刻。在市场越来越细化的年代,根据客户的需求,点对点服务更重要。

在软件运营的探索发展中,必须建立“客户导向”的原则,看清客户需求。这才是软件运营产品创新的成功之道。陈丹表示,“在战术上,中企动力把所有的国内外厂商都视为‘假想敌’,在未来的某一时间大家可能会相遇,但出发点不一样,侧重点也不同。”

“软营”无涯苦作舟

软件运营在中国的路并不平坦,市场应用现状始终没有达到各界期望。软件运营,是一个运营很苦的领域。

越来越多的软件渠道商发现,客户越来越谨慎,每一笔支出都计算得仔细又仔细。市场环境、运营环境的考验重重,同时,由于软件运营在国内应用较晚,其解决方案并没有一个标准化体系,这也成为行业发展需要越过的一道鸿沟。

2010年4月30日,阿里巴巴关闭阿里软件互联平台,自此,从软件运营市场黯然退出。随着阿里巴巴的退出,神码在线也销声匿迹,中企动力一度也负面新闻不断。甚至,实力强劲的谷歌在中国的Gmail服务也屡屡宣告短暂失效。这个相对年轻的信息产业,再次引起业界的诸多质疑。

陈丹坦言:“首先要查自己,是不是自己真有问题,如果没有问题不用管它。”时刻抓住机遇的同时,也得时时警惕危机的来临。厂商在以多样化的应用和需求日益为发力焦点之时,需要清醒。

据陈丹介绍,随着业务慢慢建立起来,一些企业开始有了新的需求,比如邮寄、短信等各个方面,中企动力不得不抗拒这些诱惑。陈丹说,“这时候尤其要善于分析,坚定自己所专注的细分市场,不盲目跟从,只有专注才能做好。”

已有十多年运营经验,拥有客户30多万家的中企动力,如今每个月仍保持着增加2000~3000新客户的业绩。

中国软资公司价值管理人朱世晋被记者问及中企动力时,他评价到:中企动力一直是稳扎稳打的作风。在今天网站开发如此红海的市场中,能活得有尊严,一定有其能力所在。

历经多年热炒,市场的喧嚣还在持续。随着互联网应用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国内中小企业开始重视软件运营。

篇7:中企动力:“重”在效率

做着让中小企业为减负增值的包括建站在内的信息化外包服务,公司本身的人员却不断膨胀。中企动力这一看似很矛盾的做法,在外人看来很难理解。

不过,这并不妨碍中企动力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我们在5、6月份刚刚集中开了13家分公司,马上还会开4家,今年年内分公司将达到86家,员工人数也将突破8000人。”中企动力总经理陈丹告诉记者,这其中增长最快的为商务人员(也即销售人员,记者注)。记者得到的消息显示,中企动力庞大的员工体系中,商务人员占了一半强,达5000多人。

对于商务人员占据员工数半壁江山的事,陈丹倒认为没有什么。“这是由公司的商业模式决定的。”陈丹解释说。

模式决定轻重

在陈丹看来,作为一家有着包括建站在内的信息化需求的中小企业而言,他需要的可能不仅仅是一个冷冰冰的社会化的产品,更需要为之服务的IT技术服务商在提供产品的同时,给予更多的售后服务,比如详尽的产品说明、必要的使用培训,以及及时的技术服务,以期能让对方更为便捷地使用产品,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而这些,如果没有本地的商务人员和服务人员,要么很难得以解决,要么要花费巨大的差旅成本。

分公司的开设,则轻易化解了这一难题。与大企业的相对集中不同,中小企业普遍分散,与一些无法实现线下覆盖的IT技术服务商只能被动等待客户上门寻求支持相比,分公司的开设,能够直接把服务送到客户的门口,并面对面地做推荐,显然胜算更大。

而且,相比快消费品等实体化的标准化产品,IT技术服务的质量水准更加不可控,需要双方有多次的沟通和磨合,而且还可能有不可预测的后期服务和升级。因此,相对于远程交流、面对面地沟通更真实,也更有效。因此,“能让客户看到你在那儿有公司,有商务人员介绍产品,有售后有技术服务人员帮他开通服务,帮他做一些培训”,这样更有说服力,更能获取中小企业的信任。

当然,面对参差不齐的商务人员和需求各异的中小企业,作为拥有80多家分公司的中企动力,即便是自建渠道,如何保持服务产品和水准的一致性,挑战也很大。

这很令陈丹头疼。在强化对商务人员培训的同时,中企动力还特地将公司的服务产品做成了连环画,用简单易懂的语言来表现。

要想保证服务品质,关键是要保持服务产品的一致性。这方面,中企动力将中小企业可能需要的服务产品做成了标准化的应用模块,并集成在统一的平台上。中小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行选择需要的模式以及服务年限。

对用户而言,它的好处显而易见。在保持所有用户的服务产品和用户体验的一致性水准的同时,让中小企业的IT信息技术的投入变得更加明晰、可控,不再需要自行购买服务器、防火墙,从而提高了性价比。

不过,这一做法再一次将本来就不“轻”的中企动力往“重公司”的方向推进了一大步,因为这意味着中企动力需要更多的技术和研发人员来做相关的研发设计。据悉,目前为止,中企动力的研发和设计人员已近2000多名,还有大幅增长的趋势。

毕竟是8000多人,有着80多家分公司的庞大组织体系,如何能够有效管理,陈丹说她确实也很头疼。

“我们过去是三级管理体系,现在是四级管理体系,不能再高了;我们原来只有五六个大区,现在已经变成了十一个大区了。”陈丹清楚,管理层级和大区的增加,在增加管理运营成本的同时,也会让整个组织体系的反应速度变得越发迟缓,从而使公司决策滞后于市场。

这个时候,中企动力只能借助于信息化系统的支持,建立及时的信息反馈机制,以期能够让信息在公司内部顺畅流通。

体“重”效率高

“全链条”的商业模式,有时候让陈丹都感觉到很累:“企业没有那么大的弹性,每天首先要负担的就是这么一堆成本,你必须减掉才能够挣钱。”

牢骚之外,陈丹却更看重这一模式给中企动力带来的积极变化。业务上,它能够让中企动力强化对于整个服务流程的控制力,从而确保质量和服务水准。

从组织结构上来说,相对于社会化大分工的模式,中企动力的做法大大降低了其他社会资源之间的协调成本,具有非常强的自主性,不需要为了平衡其他利益集团的利益,而不得不采取一些短线的做法,可以集中精力做长线战略布局。

“我们的思路和战略都很清楚,包括全国网站的布局,都能够自主掌控。”陈丹告诉记者,这给中企动力带来很高效率的同时,大大降低了因为平衡而带来的市场风险。

有意思的是,从1999年成立开始,中企动力就一直奉行着一体化策略。不过,过去十二年,中企动力面临的市场环境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IT互联网已经由过去少数精英人士才能理解变成了主流人士的通行语言。与此同时,更多的新事物和新技术,正在被逐步普及。

此时,作为一家提供任何服务都必须担负成本的商业机构来说,中企动力仍旧奉行对于中小企业的“保姆式”服务是否存在服务过度而导致的浪费行为?

有一些IT技术服务商已经基于外部环境的变化做了战略调整。比如中国万网就启动了“梦工场”计划,一改过去的业务模式,希望整合IT技术服务领域的各个链条上的资源,包括建站企业和用户等,整合到万网平台。

不过,中企动力并不打算做调整。陈丹认为,随着人口的结构性改变,企业网络营销意识的增强,以及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大多数企业已经认识到了IT服务技术的必要性。相对应的是,对于IT应用的程度也在逐步成熟。

陈丹说,此时IT技术服务商仍然和过去一样局限于一些用户,能自行搞定的非常低端、简单的基础性应用,服务成本又很高,那就非常麻烦。这个时候,企业应该提供做集成的解决方案式的服务。在现有的网站基础上,可能还需要在后台加入网上商城、电子支付、OA办公自动化、CRM(客户关系管理)、库存管理、供应链管理等更深层次的营销和管理需求。

“这种从很基础的应用到更多更复杂的不同细分市场的应用的产生,将会是新的生意的机会。”陈丹告诉记者,更复杂的产品以及流程,更需要商务人员与用户之间相互沟通。

“我们一直在深入研究外部环境变化给公司带来的系统性风险,并快速转变。”陈丹告诉记者,虽然商业模式没有多大变化,但是过去十二年,从静态的网页,到智能化、模块化的营销型网站,到今年即将推出的能够解决在线零售的解决方案的产品,中企动力业务一直在转型。

这期间,中企动力也并非没有遇到过危机。陈丹说,所幸的是,在预见到危机到来之前,中企动力都及时做到了主动变革。

“一看到未来有危机了,我们就提前动,提前动的那几次,我们叫做涉险过关。”过去几次的经历让陈丹充满自豪,同时也坚信了集约化模式下的沟通效率的重要性。

“业务复杂度越高,集约式的企业内部管理机制也越高效。”陈丹认为,中企动力的“重公司”的优势以后会有更加明显的显现。

上一篇:福泉市第一幼儿园迎接州级示范园复评验收下一篇:十本书管理学必读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