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读书 阅读答案

2024-05-22

忆读书 阅读答案(精选9篇)

篇1:忆读书 阅读答案

冰心

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

我自从会认字后不到几年,就开始读书。倒不是四岁时读母亲教给我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国文教科书第一册的“天、地、日、月、山、水、土、木”以后的那几册,而是七岁时开始自己读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

那时我的舅父杨子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给我们几个表兄妹讲一段《三国演义》,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极了。但是他讲了半个钟头,就停下去干他的公事了。我只好带着对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

此后,我决定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来,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下去,居然越看越懂,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我只学过那个字的一半部分。

谈到《三国演义》,我第一次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把书丢下了。第二次再读时,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下了。最后忘了是什么时候才把全书读到“分久必合”的结局。

这时我同时还看了母亲针线筐箩里常放着的那几本《聊斋志异》。聊斋故事是短篇的,可以随时拿起放下,又是文言的,这对于我的作文课很有帮助,因为我的作文老师曾在我的作文本上批着“柳州风骨,长吉清才”的句子。其实我那时还没有读过柳宗元,和李贺的文章,只因那时的作文都是用文言写的。

因为看《三国演义》引起我对章回小说的兴趣,对于那部述说“官迫民反”的《水浒传》尤其欣赏。那部书里着力描写的人物,如林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回,看了使我气愤填胸!——武松、鲁智深等人,都有其自己极其生动的风格,虽然因为作者要凑成二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勉勉强强地写满了一百零八人的数目,但我觉得也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强多了。

《精忠说岳》并没有给我留下太深的印象,虽然岳飞是我从小就崇拜的最伟大的爱国英雄。在此顺便说一句,我酷爱古典诗词,但能够从头背到底的,只有岳武穆的《满江红》“怒发冲冠”那一首,还有就是李易安的《声声慢》,她的那几个叠字——“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写得十分动人,尤其是以“寻寻觅觅”起头,描写尽了“如有所失”的无聊情绪。

到我十一岁时,回到故乡的福州,在我祖父的书桌上看到了林琴南老先生送给他的《茶花女遗事》,使我对于林译外国小说引起了广泛的兴趣,那时只要我手里有几角钱,就请人去买林译小说来看,这又使我知道了许多外国的人情世故。

《红楼梦》是在我十二三岁时候看的,起初我对它的兴趣并不大,贾宝玉的女声女气,林黛玉的哭哭啼啼,都使我厌烦。还是到了中年以后再拿起这部书,才尝到了“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我这一辈子读到的中外的文艺作品,不能算太少。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从读书中我还得到了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所得不到的。

因此,某年的.六·一国际儿童节,有个儿童刊物要我给儿童写几句指导读书的话,我只写了九个字,就是:.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本文选用时有删节)

1、“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这句话在全文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而是……”一句突出表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下面两句中任选一句,品析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表达作用。

(1)我只好带着对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

(2)我决定咬了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知半解地读下去,居然越看越懂……”“越看越懂”的含义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据文意进行归纳整理:作者喜欢读哪些作品?不喜欢读哪些作品?喜欢和不喜欢的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作者对读书的回忆中,你得到什么启发?你对语文学习有什么新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难度:中档来源:内蒙古自治区期末题

答案 1、落笔点题,统领全文,突出爱读书的感情基调。

2、突出表现对《三国演义》(或自选读物)的喜爱。

3、(1)表达出渴望和眷念之情。

(2)形象地表现了决心之大。

4、读书越多,知识积累越多,理解能力就会越强。

5、喜欢的作品:《三国演义》、《聊斋志异》、《水浒传》、《满江红》、《声声慢》、《茶花女逸事》、《红楼梦》;

不喜欢的作品:国文教科书、《荡寇志》、《精忠说岳》。

喜欢的理由是人物个性鲜明、故事情节感人;不喜欢的理由是没有人物个性。

6、“略”。(有见解、有新意即可)

篇2:忆读书 阅读答案

导语:读书使人明智。闲暇时多读读书,既能增长见识又能打发时光,是个不错的选择呢!

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

我自从会认字后不到几年,就开始读书。倒不是四岁时读母亲教给我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国文教科书第一册的“天、地、日、月、山、水、土、木”以后的那几册,而是七岁时开始自己读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

那时我的舅父杨子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给我们几个表兄妹讲一段《三国演义》,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极了。但是他讲了半个钟头,就停下去干他的公事了。我只好带着对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

此后,我决定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来,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下去,居然越看越懂,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我只学过那个字的一半部分。

谈到《三国演义》,我第一次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把书丢下了。第二次再读时,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下了。最后忘了是什么时候才把全书读到“分久必合”的结局。

这时我同时还看了母亲针线筐箩里常放着的那几本《聊斋志异》。聊斋故事是短篇的,可以随时拿起放下,又是文言的,这对于我的作文课很有帮助,因为我的作文老师曾在我的作文本上批着“柳州风骨,长吉清才”的句子。其实我那时还没有读过柳宗元,和李贺的文章,只因那时的作文都是用文言写的。

因为看《三国演义》引起我对章回小说的兴趣,对于那部述说“官迫民反”的《水浒传》尤其欣赏。那部书里着力描写的人物,如林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回,看了使我气愤填胸!武松、鲁智深等人,都有其自己极其生动的风格,虽然因为作者要凑成二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勉勉强强地写满了一百零八人的数目,但我觉得也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强多了。

《精忠说岳》并没有给我留下太深的印象,虽然岳飞是我从小就崇拜的最伟大的爱国英雄。在此顺便说一句,我酷爱古典诗词,但能够从头背到底的,只有岳武穆的《满江红》“怒发冲冠”那一首,还有就是李易安的《声声慢》,她的那几个叠字“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写得十分动人,尤其是以“寻寻觅觅”起头,描写尽了“如有所失”的无聊情绪。

到我十一岁时,回到故乡的福州,在我祖父的书桌上看到了林琴南老先生送给他的《茶花女遗事》,使我对于林译外国小说引起了广泛的兴趣,那时只要我手里有几角钱,就请人去买林译小说来看,这又使我知道了许多外国的人情世故。

《虹楼梦》是在我十二三岁时候看的,起初我对它的兴趣并不大,贾宝玉的女声女气,林黛玉的哭哭啼啼,都使我厌烦。还是到了中年以后再拿起这部书,才尝到了“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我这一辈子读到的中外的文艺作品,不能算太少。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从读书中我还得到了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所得不到的。

因此,某年的六?一国际儿童节,有个儿童刊物要我给儿童写几句指导读书的话,我只写了九个字,就是: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1.“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这句话在全文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2.第二段中“不是……而是……”一句突出表现了什么?

3.解释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表达作用。

(1)我只好带着对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

(2)我决定咬了牙……

4.“一知半解地读下去,居然越看越懂”“越看越懂”的含义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说明。

5.根据文意进行归纳整理:作者喜欢读哪些作品?不喜欢读哪些作品?喜欢和不喜欢的理由是什么?

6.从作者对读书的回忆中,你得到什么启发?你对语文学习有什么新的认识?

阅读答案,仅供参考:

1、落笔点题,统领全文,突出爱读书的感情基调。

2、突出表现对《三国演义》(或自选读物)的喜爱。

3、①表达出渴望和眷念之情。②形象地表现了决心之大。

4、读书越多,知识积累越多,理解能力就会越强。

5、喜欢的作品:《三国演义》、《聊斋志异》、《水浒传》、《满江红》、《声声慢》、《茶花女逸事》、《红楼梦》;不喜欢的作用:国文教科书、《荡寇志》、《精忠说岳》。喜欢的理由是人物个性鲜明、故事情节感人;不喜欢的理由是没有人物个性。

篇3:忆读书 阅读答案

一、选择、推荐合适中学生阅读的名著

中学生的阅读与其年龄的特点有关, 他们同时存在着过渡性、闭锁性、动荡性和社会性的心理特点。他们的认知、分析能力还不高, 对作品的选择、阅读存在种种不足。因此, 教师应当结合教学大纲的要求推荐一些优秀的书目。

七年级学生的阅读情趣还未脱离孩子的童真和稚趣, 我们可以选择一些童话类的书本, 也可以选择语言相对比较活泼的著作。如《格林童话》、《伊索寓言》、《安徒生童话》等, 还有圣·德克旭贝里的《小王子》, 四大名著中的《西游记》、《水浒传》也是这个年龄的学生所感兴趣的。

推荐书目时, 更要推荐《文学名著题解》、《文学名著词典》等工具书, 让学生有问题可以查阅。还要推荐一些优秀的读书网站, 如“中华读书网”、“中国青少年新世纪读书网”、“青少年读书网”等。阅读方法亦要进行一定的指导。

二、粗略地阅读, 感受名著的故事情节

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名著, 把教学大纲规定要考查的名著篇目大致浏览一遍, 记住名著的一些经典故事情节, 只要能复述出故事的大概, 就算是较成功的。例如《三国演义》中“煮酒论英雄”“三顾茅庐”“舌战群儒”“七擒孟获”“大意失荆州”“桃园三结义”“草船借箭”“刮骨疗伤”“三气周瑜”等;《水浒传》中“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花和尚倒拔垂杨柳”“三打祝家庄”“武松打虎”“智取生辰纲”等;《红楼梦》中“刘姥姥进大观园”“黛玉葬花”“宝玉挨打”等;《西游记》中“大闹天宫”“大闹五庄观”“真假美猴王”“三打白骨精”“三借芭蕉扇”等。这些脍炙人口的故事情节应熟练掌握

三、熟悉名著中的人物性格和典型语言

阅读名著要关注人物、品味人物、评析人物, 抓住了人物就抓住了名著的关键。阅读时用笔记本记录其中英雄人物或主要人物各自的性格特点。如:《三国演义》中刘备诚信天下、宽仁爱民的明君形象;曹操奸险机诈、残暴害民的奸雄形象;诸葛亮智者化身的贤相形象;关羽封建英雄的忠义形象;张飞嫉恶如仇、粗豪爽直的性格等。《水浒传》中宋江 (及时雨) 多谋善断, 既有反抗性又有妥协性;鲁智深 (花和尚) 正直无畏、见义勇为的豪侠;林冲 (豹子头) 逼上梁山前逆来顺受, 委曲求全, 其后变得精明果断, 凶狠泼辣;武松 (行者) 力、勇和正义的象征;李逵 (黑旋风) 淳朴、粗鲁, 具有反抗性和同情心。《红楼梦》中宝玉、黛玉的叛逆思想;王熙凤阴险毒辣、贪婪虚伪的凤辣子形象等。《西游记》中孙悟空叛逆者和反抗者的形象;猪八戒憨厚淳朴, 贪吃好睡, 滑稽荒唐, 作战勇敢的形象;唐僧善良虔诚的苦行僧形象。

阅读名著抓住典型语言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三国演义》中曹操“宁教我负天下, 休教天下人负我”“夫英雄者, 胸怀大志, 腹有良谋, 有包藏宇宙之机, 吞吐天下之志”等反映出曹操的奸雄形象。《水浒传》中林冲“扳将过来, 扳着他的肩胛, 却认得是本官高衙内, 先自手软了”;“怒气未消, 一双眼睁着瞅那高衙内”等, 反映出林冲忍的一面。李逵看着宋江问戴宗道:“哥哥, 这黑汉子是谁?”戴宗对宋江笑道:“押司, 你看这厮恁么粗鲁, 全不识些体面!”李逵道:“我问大哥, 怎地是粗鲁?”显示他天真烂漫的性格、纯真坦率的气质和热爱宋江的情态。《西游记》中大圣闻言, 忍不住笑道:“师父, 你老人家忒没情义。为你取经, 我费了多少殷勤劳苦, 如今打死这两个毛贼, 你倒教他去告老孙。虽是我动手打, 却也只是为你。你不往西天取经, 我不与你做徒弟, 怎么会来这里, 会打杀人!索性等我祝他一祝。”表现出孙悟空心高气傲的性格特征。《红楼梦》的人物语言意蕴丰富, 往往包含很多潜台词, 曲折的反映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性格, 如黛玉写了一首《桃花行》, 宝玉一看就说“自然是潇湘子稿……这声调口气, 迥乎不像蘅芜之体, 所以不信。”

当然, 名著中的人物形象、性格特征都是通过故事情节来表现的, 所以我们还要注意把人物性格的分析, 与有关的故事情节联成一线, 二者不可分割。

四、运用名著的描写手法来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

阅读名著除了训练学生的语感外, 还应该学习作者的高超的描写技法。《忆读书》中冰心奶奶提到读了《聊斋志异》对作文课很有帮助, 不同的作品有不同的特色。如《西游记》善于塑造人物形象, 它所塑造的孙悟空、猪八戒等人物使人过目不忘。全书充满瑰丽的天马行空的想象、奇特的夸张;《水浒传》的活灵活现的生动形象的语言;《格列佛游记》的充满奇特的想象和童话色彩, 辛辣的讽刺。《繁星》《春水》轻柔雅丽的文字, 浑然天成的韵律, 优美清丽的意境。如果学生能长期认真去阅读, 通过借鉴、吸收, 肯定能受到文学的熏陶, 写起作文来就能信手拈来, 得心应手。

篇4:忆读书(节选)

因为看《三国演义》引起了我对章回小说的兴趣,对于那部述说“官逼民反”的《水浒传》大加欣赏。那部书里着力描写的人物,如林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回,看了使我气愤填胸!武松、鲁智深等人,都有其自己极其生动的风格,虽然因为作者要凑成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勉勉强强地满了一百零八人的数目,我觉得也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强多了。

《精忠说岳》并没有给我留下太大的印象,虽然岳飞是我从小就崇拜的最伟大的爱国英雄。在此顺便说一句,我酷爱古典诗词,但能够从头背到底的,只有岳武穆的《满江红》“怒发冲冠”那一首,还有就是李易安的《声声慢》,她那几个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写得十分动人,尤其是以“寻寻觅觅”起头,描写尽了“若有所失”的无聊情绪。

到我11岁时,回到故乡的福州,在我祖父的书桌上看到了林琴南老先生送给他的《茶花女遗事》,使我对于林译外国小说有了广泛的兴趣,那时只要我手里有几角钱,就请人去买林译小说来看,这又使我知道了许多外国的人情世故。

《红楼梦》是我在十二三岁时候看的,起初我对它的兴趣并不大,贾宝玉女声女气,林黛玉的哭哭啼啼都使我厌烦,还是到了中年以后,再拿起这部书看时,才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我这一辈子读到的中外的文艺作品,不能算太少。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从读书中我还得到了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所得不到的。

【评点】

整篇文章,冰心奶奶将自己读书的经历娓娓道来,语言朴实、真挚。娓娓道来之语,如心底之泉水,滋润读者的心田。

【片段一】

书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是一种最珍贵、最无价的赐予。借着书,我们可以想象和先哲们漫步在那些优美迷人的意境中;借着书,我们可以安坐家中, 神游四海,翱翔于斯宾塞笔下鸟群扑面的天堂, 或弥尔顿笔下天使在耳边吟诵圣诗的乐园。

【评点】

片段列举了书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言辞恳切,不蔓不枝。

【片段二】

古往今来,好书总是人们最好的朋友,它绝不会在你患难时背弃你,它对你永远是那样亲切:年青的时候,它教导你,使你从中得到乐趣;年纪大了,它又时时安慰你,鼓舞你。

【评点】

书是良师,亦是益友。片段阐述了读书对于一个人的意义,即无论年轻年老,读书均会使我们收获良多。

【片段三】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评点】

片段运用排比修辞阐述了读书的意义和作用。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唐】杜甫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三国志》【晋】陈寿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宋】朱熹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励学篇》【宋】宋真宗·赵恒

篇5:忆读书阅读题及答案

阅读忆冰心所著的文章,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忆读书阅读题及答案,欢迎阅读参考!

冰心

①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

②我自从会认字后不到几年,就开始读书。倒不是4岁时读母亲教给我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国文教科书第一册的“天、地开始自己读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 三国演义》。

③那时我的舅父杨子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给我们几个表兄妹讲一段《 三国演义》,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极了,但是他讲了半个钟头,就停下去干他的公事了。我只好带着对于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

④此后我决定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来,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下去,居然越看越懂,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就只学过那个字一半部分。

⑤谈到《 三国演义》,我第一次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便把书丢下了。第二次再读时,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下了,最后忘了是什么时候才把全书读到分久必合的结局。

⑥这时就同时还看了母亲针线笸箩里常放着的那几本《聊斋志异》,聊斋故事是短篇的,可以随时拿起放下,又是文言的,这对于我的作文课很有帮助。时为我的作文老师曾在我的作文本上,批着“柳州风骨,长吉清才”的句子,其实我那时还没有读过柳宗元和李贺的文章,只因那时的作文,都是用文言写的。

⑦因为看《 三国演义》,引起了我对章回小说的兴趣,对于那部述说“”的《 水浒传》大加欣赏。那部书里着力描写的人物,如林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回,看了使我气愤填胸!武松、鲁智深等人,都有其自己极其生动的风格,虽然因为作者要凑成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勉勉强强地满了一百零八人的数目,我觉得也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强多了。

„„„„

⑧《 红楼梦》是在我十二三岁时候看的,起初我对它的兴趣并不大,贾宝玉女声女气,林黛玉的哭哭啼啼都使我厌烦,还是到了中年以后,再拿起这部书看时,才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

⑨总而言之,我这一辈子读到的中外的文艺作品,不能算太少。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从读书中我还得到了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所得不到的。

我自1 9 8 6年到日本访问回来后即因腿伤,闭门不出,“行万里路”做不到了,“读万卷书”更是我唯一的消遣。我每天都会得到许多书刊,知道了许多事情,也认识了许多人物。同时,书看多了,我也会挑选,比较。比如说看了精彩的《 西游记》就会丢下烦琐的《 封神传》,看了人物栩栩如生的《 水浒传》就不会看索然乏味的《 荡寇志》,等等。对于现代的文艺作品,那些写得朦朦胧胧的,堆砌了许多华丽的词句的,无病而呻吟,自作多情的风花雪月的文字,我一看就从脑中抹去,但是那些满带着真情实感,十分质朴浅显的篇章,那怕只有几百上千字,也往往使我心动神移,不 能自已!

书看多了,从中也得到一个体会,物怕比,人怕比,书也怕比,“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因此,有某年的六一国际儿童节,有个儿童刊物要我给儿童写几句指导读书的话,我只写了九个字,就是: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节选自冰心《忆读书》,略有改动)

12.仔细阅读文章,说说作者真正开始读书是几岁?(1分)

答:

13.下面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作者第一次读书是在其舅父杨子敬指导下进行的,是舅父教她怎样读《三国演义》的。

B.“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主要是说母亲催促她睡觉,而她还想读书,于是哭了。

C.作者在一知半解读书时,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是因为“凯”与“诸”这两个字的读音与“岂”和“者”两字的读音相近。

D.读过《 聊斋志异》,对作者写作很有帮助。作文老师曾有“柳州风骨,长吉清才”的批语,其中的“柳”与“长吉”是指柳宗元和李贺。

14.下列句子在文章中表达作者怎样的内心感受?(2分)

(1)我只好带着对于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

(2)我决定咬了牙„„1 5.根据作者的本意回答以下问题:作者为什么喜欢读《 水浒传》? 答:

15.为什么不喜欢读《 荡寇志》? 为什么喜欢读《 西游记》? 为什么不喜欢读《 封神传》?(4分)

答:

16.《 三国演义》《 聊斋志异》《 水浒传》《 红楼梦》这四部书的作者分别是谁? 从它们的体裁上看,《 聊斋志异》与其他三部书有何不同?(3分)

答:

17.马南邨在《 不求甚解》一文中谈到的读书方法与冰心的读书实践不谋而合。结合冰心的读书经历,说说你对马南邨文章中“读书不求甚解”这个观点的理解。(2分)

篇6:忆儿时阅读答案

林海音

①我的生活兴趣很广泛,也很平凡。我喜欢热闹,怕寂寞,从小就爱往人群里钻。记得小时候在北平的夏天晚上,搬个小板凳挤在大人群里听鬼故事,越听越怕,越怕越要听。猛一回头,看见黑黝黝的夹竹桃花盆里,小猫正在捉壁虎,不禁吓得呀呀乱叫。但是把板凳往前挪挪,仍然怂恿着大人讲下去。

②在我七八岁的时候,北平有一种穿街绕巷的“唱话匣子的”,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也是在夏季,每天晚饭后,抹抹嘴,急忙跑到大门外去张望。先是卖晚香玉的来了。用晚香玉串成美丽的大花篮,一根长竹竿上挂着五六只,妇女们喜欢买来挂在卧室里,晚上满室生香。再过一会儿,“换电灯泡儿的”又过来了。他背着一个匣子,里面是新新旧旧的电灯泡。拿家里断了丝的旧灯泡,贴几个钱,跟他换新的。我一直不明白,他拿了旧灯泡去做什么用。然后,我最盼望的“唱话匣子的”来了!他背着“话匣子”(后来改叫留声机,现在要叫电唱机了),提着大喇叭。我看见了,就飞跑进家,一定要求母亲叫他进来。母亲搅不过我,总会依了我。只要母亲一答应,我又拔脚飞跑出去,还没跑出大门就喊:“唱话匣子的!别走!别走!”

③其实那个“唱话匣子的”,看见我跑进家去,当然就会在门口等着,不得到结果,他是不会走掉的。讲价钱的时候,门口围上一群邻居小朋友,他们都用羡慕的眼光看着。讲好价钱进来,围着的人,就会挨挨蹭蹭地跟进来,北平的土话叫做“听蹭儿”,就是不花钱听戏的意思。

④“唱话匣子的”,把那大喇叭装在话匣子上,然后摆上百代公司的唱片,把弦摇紧,唱片转动了,先是那句开场白:“百代公司特请梅兰芳老板唱《宇宙锋》。”金刚钻的针头在该退休的唱片上,磨擦出吱吱扭扭的声音,刺刺啦啦地唱起来了,有时像猫叫,有时像破锣。如果碰到新到的唱片,还要加价呢!因为是熟主顾,最后总会饶上一张《洋人大笑》的唱片,还没开转呢,大家就笑了,等到真正洋人大笑时,大伙儿笑得更凶了,乱哄哄的,唱片里,唱片外,笑成一片了。

⑤母亲时代的儿童教育和我们现在不同,比如,妈妈那时候交给张妈一块钱,叫她带我们小孩儿到“城南游艺园”去,就可以消磨一整天和一整晚。没有人说这是不合理的,因为那时候的母亲,不太注重“不要带儿童到公共场所”的说法。

⑥游艺园里面什么娱乐都有,你可以听文明戏《锯碗丁》《春阿氏》,你可以听京戏《梅玉配》《狸猫换太子》,也可以去看穿着燕尾服的魔术师“变戏法儿”,看扎着长辫子的大姑娘唱大鼓,看露天电影场正演着的《空谷兰》《火烧红莲寺》。大戏场里是男女分座的,有时观众忽然叫“好”,原来“扔手巾把儿的”,正把一束热腾腾的湿毛巾扔到楼上去,扔得美,接得准,难怪要叫“好”了。

⑦大戏总是最后散场,已经夜半,雇洋车回家,刚上车就倒在大人的膝头上睡着了。可是那时候大人真怪,总是推摇着你,不许你睡觉,而且说:“别睡!快到家了!”后来,我问母亲:“为什么不许困得要命的小孩儿睡觉?”母亲说:“一来怕着凉,二来怕睡得魂儿回不了家啊!”

⑧我所记忆的童年生活,都是热闹而幸福的,是真正的快乐,无忧无虑,不折不扣的快乐。

【问题】

14.按顺序概括文中所写的“我”的儿时乐事。(每件事不超过五个字)(3分)

15.文中第②③两段中的人物描写非常生动,试举一例进行分析。(3分)

16.作者为小说《城南旧事》写序时,特意将本文作为序言的开头部分,下面材料是序言的结尾部分。结合本文,谈谈对下面画线句子的理解。(4分)

【材料】

收集在这里的几篇故事,是有连贯性的,读者们别问我那是真是假,我只要读者分享我一点缅怀童年的心情。【每个人的童年不都是这样的愚呆而神圣吗?】

【参考答案】

14.①听鬼故事

②听“唱话匣子”

③逛游艺园

评分:共3分。每空1分。

15.示例:“抹抹嘴”“张望”“拔脚飞跑”等一系列动作描写,写出了“我”盼望“听话匣子”的急切心情,表现出“听话匣子”带给我童年的快乐。

评分:共3分。

16.①天真而无忧无虑的童年,在成年人看来,显得幼稚可笑,②那种纯真的快乐又是无可替代的,③作者用反问的语气突出了对童年生活的留恋、珍惜,同时也引发读者的强烈共鸣。

篇7:忆父亲阅读答案

⑵鲁迅的杂文与小说虽然深刻,但对于一个孩子的理解力而言,还是显得壁垒森严。比较而言,高尔基的灵魂纵然远在异国,但因为有其自传体三部曲的娓娓述说,似乎更为亲切。《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有多少中国孩子因之而了解到一位外国男孩成长的经历。说起来不好意思,我最初读的并非原书,而是一套黑白的同名连环画——但这已足够了,足够使我把书中的主人公当作自己异国的伙伴来看待。高尔基的童年苦难而又传奇:进鞋店当小伙计、给绘图师做学徒、逃课、在伏尔加河轮船上做厨师的小工、借着烛光偷偷读书……这是一些离我很遥远的事情,但更容易使一位循规蹈矩的学童想入非非。通过那一系列朴素而又新鲜的画面,我进入了别人的童年,而别人的童年又开始影响我。在我的心目中,高尔基是一位巨人,又是平凡的孩子,跟我的同龄人一样,伴随我成长——并且不断把成长过程中的喜怒哀乐告诉我。他是一位能让别人分享其喜怒哀乐的伟大的孩子,他因之而成为我在这个世界上既不相识、而又最了解的一个人,一个熟悉的陌生人。应该说我的童年,至少有那么一小部分生活在别人的童年里,生活在遥远而陈旧的伏尔加河流域,跟一位流浪的俄罗斯小男孩共呼吸——这多多少少给我胆怯而平淡的童年增加了一点点冒险的乐趣……

⑶我永远记得那个黄昏,工人们都下班了,只有一排排水泥桩静静地陪伴着我。我为生活的无情而感到无力,我为世界的空旷而感到空虚。鬼使神差,眼前仿佛又出现了高尔基的影子:年轻的流浪汉在伏尔加河畔一艘翻晒的舢舨底下过夜。我想,那至少是一种值得仿效的精神。于是,内心的悲哀演变成某种悲壮,自身面临的困境也散发出淡淡的诗意。我要求自己相信,未来的某一天,我也会像高尔基描绘年轻时的落魄经历一样,回忆自己失败的青春和这个失败的黄昏——伤口总会结疤,而伤疤会像勋章一样值得胜利者炫耀。就这样假设着、假设着,血液里仿佛又灌输了新的力量。

⑷我永远不会否认:高尔基是我童年的偶像,而且在我成年之后,他也从精神上拯救过我,我为自己是他的忠实读者而庆幸。我回忆着他,就像回忆自己精神上的父亲——哪怕他在世人的眼里只是个凡人,但在儿子的心目中却是永远的英雄。

1.说说⑴段画线句子中“拥挤”一词在文中的含义。

2.从⑵段画横线的句子看,“我”小时候的阅读条件是极为有限的,尽管如此,“我”仍然感到“足够”了,这是为什么?请说明理由。

3.⑵段画波浪线的“我进入了别人的童年,而别人的童年又开始影响我”这句话说的是什么意思?说说你的理解。

4.作者在⑶段中说“伤疤”像“勋章”,并说值得“炫耀”,这是为什么?

5.结合文章标题和内容,说说作者借“我”的经历来“回忆”高尔基的好处是什么。

6.⑴段结尾处作者说“那双峰并秀的形象给了我的童年极大的影响。”根据你所知道的鲁迅作品推测一下,说鲁迅作品“深刻”并给“我”以“极大的影响”是指哪一方面?

7.文中哪些阅读经验值得你借鉴?请用你的话概括成三条阅读建议,要求能说明阅读的好处或怎样阅读。

《回忆我的文学父亲》答案

1.“仅仅”极言其少,“拥挤”形容其多,放在一起说明他们两个人不同凡响的魅力和影响,同时也流露出“我”的心满意足。

2.在“我”看来,书不在多而在好与精,好书值得读一辈子,而且对一个爱书的人来说,没书读绝对不是理由。

3.通过阅读,丰富了“我”的生活,开阔了“我”的视野,“我”被书中的内容吸引,而且让“我”共鸣,潜移默化影响着“我”。

4.不幸的经历可以丰富人的阅历,锻炼人的意志,增加人的才干,不但像勋章,而且值得你将它作为人生的资本来不断提及。

5.通过“我”精神成长这个事实,间接证明了高尔基的伟大。

6.出于改造社会、疗救国民的目的,触及的是重大的社会问题。如:

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针砭的是封建教育压抑儿童天性的弊端。

②《故乡》触及的是农民生存状况问题。

③《鲁迅自传》告诉人们个人命运应该系于国家命运。

④《阿长与山海经》表达了对“卑贱”而又善良智慧的劳动者的肯定。

⑤《藤野先生》表现了对麻木的国民和民族歧视的强烈不满。

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主要是对民族悲观主义的批判。

⑦《孔乙己》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抨击。

7.好处:

①可以增长见识,开阔眼界。

②可以丰富生活,了解人生。

③可以培养美感,提升品位。

④可以塑造人格,改变人生。

方法:

①阅读经典,走近大家。

②保持兴趣,充满敬畏。

③潜心阅读,互动共鸣。

篇8:忆读书 阅读答案

一、“好读书”——以兴趣培养为前提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这与我国传统文化“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出一辙, 都突出的是兴趣培养对于学习的重要性。爱玩是小学生特有的天性, 教材本身是相对枯燥的, 如何能够在课堂上让学生保持兴趣, 这就需要教师立足于教材, 既不脱离教材基本知识点的传授, 又需要结合小学生的兴趣爱好, 创设情境, 循循善诱, 引导学生融入阅读故事中, 感受故事里的精彩, 完成“要我读”到“我要读”的转换。如果教师能够换个思路, 课堂上完成了知识点的讲授后, 重点放在对于学生阅读的引导方面, 效果会更佳。

二、“读好书”——培养学生独立的分析能力

这是第二个层次的要求, 通过兴趣的培养和引导, 小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技巧和能力, 基本上能够完成自主阅读。这也是小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 这时候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读物, 尽量使学生选择内容积极健康, 具有正能量的书籍进行阅读, 这样才能保证学生获取的营养都是对其有利的, 不至于被一些低俗、消极思想所影响。渐渐地, 学生开始形成自己的判断标准, 对于有利的知识表现出更加浓厚的兴趣, 对于有害的东西开始懂得舍弃。正如冰心老师所写:“书看多了, 我也会挑选, 比较。比如看了精彩的《西游记》就会丢下烦琐的《封神传》, 看了人物如生的《水浒传》就不会看索然无味的《荡寇志》, 等等。对于现代的文艺作品, 那些写得朦朦胧胧的, 堆砌了许多华美词句, 无病呻吟, 自作多情的风花雪月文字, 我一看就从脑子中抹去, 但是那些满带真情实感, 十分质朴浅显的篇章, 哪怕只有几百上千字, 往往也会使我心动神移, 不能自已。”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注重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 最实际的做法就是在安排学生阅读之前, 先穿针引线提出一些针对性、开放性的问题, 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寻找答案, 这个答案或许会根据每个人的思想不同有所差异, 但却能够达到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的效果。最后, 教师一定要注意结果的验收, 让学生之间分享自己的想法, 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师仅仅做一个倾听者, 而不要急于将自己的思维强加给学生, 限制学生的发散思维。

三、“读书好”——培养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

古人有云“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 说明学习是一个持续连贯的过程。冰心老师在其文章中提到自己刚开始读《红楼梦》时兴趣并不大, 因为她当时读到的是贾宝玉的女声女气, 看到的是林黛玉的哭哭啼啼, 而人到中年后再来看这部作品时, 看到更多的是通过一个家族的没落看到整个满清王朝的盛衰。人对于书籍内容的理解往往跟人的生活阅历直接关系, 年少时更多关注的是情节的精彩与否, 而年长后看到的更多是故事背后蕴含的哲理, 正如佛家所谓人之三大境界“看山是山, 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 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 看水还是水。”

《忆读书》是冰心老师在1989年国际扫盲日和中国教师节前夕写的一篇随笔散文, 她从自身从小读书的经历谈起, 将自己从小读书的所见所想所感清清楚楚告诉读者, 引发读者自己的思考, 对于当前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工作者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不仅关乎其能力的提高, 更关乎其价值观的形成, 并对学生往后人生中阅读习惯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冰心.冰心选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

篇9:忆外婆阅读附答案

忆外婆 ——一张照片勾起的回忆 石海红

①这张照片摄于两年前,玄武湖边,一排粗壮的柳树下,远远的长凳上孤零零地坐着一位老人,背有些佝偻,双手背在身后,轻轻地捶打着腰背。好熟悉的身影!当时我一边下意识地举起相机、按下快门,一边又向前走了几步。

②是了,这位金陵老人的装束,与我外婆当年的样子何其相似!短发用黑色铅丝做成的发箍箍着,纹丝不乱,身上也是穿着这种洗得有些发白的卡其布衣服,脚下是双白底黑面的布鞋……

③外婆过世已快二十个年头了……

④小时候生活在外婆家,总不见她有空闲的时候,忙完家务,手上不是织着毛衣,就是纳着鞋底。

⑤那时的我,最盼望的是新年,因为远在青海和云南插队的舅舅们回来探亲时,外婆又要炒喷香的鱼松、做各种好吃的饭菜了。

⑥那时的我觉得鱼松就是世上最好的美食了。把洗净后切成小段的带鱼放入油锅,炸至金黄松脆,然后再用小火在铁锅中不断翻炒,鱼块散成像现磨咖啡那样的小颗粒,鱼松就基本制成了。出锅冷却之后,装到玻璃瓶中,那是给两个舅舅探亲假结束后回乡下准备的,每人两瓶,够他们在缺少荤腥的乡下吃大半个月了。当然制作过程中,我也总能揩油吃到不少。那时的我哪里知道,一瓶鱼松需要多少条带鱼,多少下翻炒才能做成啊!只觉得那种香味,令人垂涎欲滴!只觉得锅铲在铁锅中翻炒的当当声,是世间最美妙的声音!

⑦舅舅们探亲的半个月间,家里始终弥漫着这样的好味道、好声音。等舅舅们走了,偶尔会听到外婆一边揉着肩膀,一边跟外公聊家常:“两个孩子又黑又瘦,像猴子一样……红烧带鱼,要买3角5分一斤的大带鱼;炒鱼松,就不必买大的贵的鱼,买8分钱一斤的小鱼就行了,省下的钱,就能给孩子们多买点大白兔奶糖带下乡去……”

⑧后来从母亲那里知道,那时的政策,一家中只要有一个孩子插队农村,其他的兄弟姐妹就不必下乡了。18岁的大舅舅插队青海,16岁的小舅舅本不必下乡的,哪里知道要求上进的小舅舅,从家中偷出户口本,坚决要求去了云南。外婆从未因此数落过小舅舅,倒是每次送走舅舅们,就听她在我们面前念叨:都两天了,火车该到昆明了,得换长途汽车了……该下汽车了……也该走到队上了……

⑨那时,我们住的徐家汇附近还是大片的农田。每到夏天的清晨或傍晚,外婆总爱带着我在田间散步。外婆时常停下来看农民担水浇地、挑粪施肥,还爱跟我说“那两个大桶,该有百十来斤吧?”我总嫌她走得慢,早就一蹦一跳跑到前面追蜻蜓去了。现在想来,一定是对千里之外两个儿子的牵挂让她迈不开步!想到孩子们瘦弱稚嫩的肩膀也要挑起上百斤重的担子,心里的那份不舍与惦记,是到了我自己做母亲时才真正懂的。

⑩不要说我们表姐妹表兄弟几个是外婆带大的,就连我孩子两岁前的衣服鞋帽,也是闲不住的外婆给张罗的。婴托班的那些年轻妈妈们,经常善意地嘲笑我儿子“穿得像个小古董”,她们哪里知道那是年近八旬的太外婆为曾外孙一针一线手工缝成的!外婆说,孩子小,误食了纽扣之类的玩意儿可不是闹着玩的!还是穿布条绳结的斜襟衣服好。

11那时的外婆,年事已高,做事已不似当年那样麻利,折磨她多年的胃病,让她的背有些佝偻了……多方求医,难挽沉疴,初夏时节,外婆终于不必再为儿孙们操心了……

12遵她遗愿,儿女们把她葬在了她的老家。

13爱我的外婆去了,让我耿耿于怀的是,我居然不能确切地说出她老人家的生卒年月!

14隔着十多米的距离,看着那位素不相识的金陵老人的背影,我似乎听到她的叹息之声,那声音似乎在告诉我,好不容易忙里偷闲,她才找到个无人之处歇一歇。我打消了走到正面仔细打量她的念头,默默地对自己说:回沪后和孩子聊聊我的外婆,说说我的遗憾吧。

15去年我和我的学生们在课堂上分享了这张照片,交流了各自的感悟。

16今年10月20日,我在微博里写道:重阳节,记得回家问候长辈!

17外婆从来不曾要求子孙回报什么,我也无从回报什么,今天就让我说说照片背后的故事,以及我心中的愧疚,希望这样的爱的不等式,越少越好。

小题1:第⑧段中的“数落”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小题2:第②段划线句使用的人物描写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小题3:第⑥段作者觉得“锅铲在铁锅中翻炒的当当声,是世间最美妙的声音!”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小题4:结合全文来看,第14段中作者的“遗憾”包括:(6分)

(1)儿时的我并不理解外婆对儿女的不舍与惦记;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下列对本文写作意图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_______(4分)

A.赞美了外婆为儿孙无私奉献的精神。

B.抒发了我对外婆的思念和愧疚之情。

C.反映出外婆那一代人生活的艰苦。

D.希望晚辈能早日理解并回馈长辈的爱。

小题6:第15段说“去年我和我的学生们在课堂上分享了这张照片,交流了各自的感悟。”如果你是这个班级的一位同学,你会发表怎样的感悟?请写在下面的空格内。(80字左右)(8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责怪

小题2:肖像(外貌)描写(1分);细致刻画出金陵老人朴素(整洁、勤俭……)的特点(2分),引出下文对同样具备这些特点的外婆的回忆。(1分)

小题3:这翻炒声意味着我能够吃到美味的鱼松(2分);这翻炒声后将带来全家团圆的温馨(2分)。

小题4:(2)外婆为我及我的孩子做了很多,而我却不曾回报她。(3分,答“我不能说出外婆的生卒年月”得2分)

(3)外婆一生操劳,没能过上清闲的日子。(3分)

小题5:D(4分);B(2分);A(1分)

小题6:评分标准:感悟内容(5分);语言(2分);条理清晰(1分)。

小题1:试题分析:把“数落”放到语境中,我们可以知道“数落”的原因是“小舅舅,从家中偷出户口本,坚决去了云南”,由此可知“数落”是责备、责怪的意思,体现了外婆对孩子的疼爱。

小题2:试题分析:“短发用黑色铅丝做成的发箍箍着,纹丝不乱,身上也是穿着这种洗得有些发白的卡其布衣服,脚下是双白底黑面的布鞋……”很明显是对人物的外貌描写,写出了树下的金陵老人与外婆相似的特点,引发了下文中对外婆的回忆。

小题3:试题分析:“锅铲在铁锅中翻炒的当当声,是世间最美妙的声音”是因为有这种声音,我就能够吃到美味的鱼松,一解食欲了;另外结合上下文可知,这种美妙的声音只有在两个舅舅回家的时候才会有,它意味着全家人的团圆,因此也更“美妙”。后一点是要结合文章理解的。

小题4:试题分析:“遗憾”指在外婆生前没能做到的事。根据题干的提示可知答案是文章的后半部分,题干给出的内容在第八段,我们读八段的内容,可以看到关键语句“我们表姐妹表兄弟几个是外婆带大的,就连我孩子两岁前的衣服鞋帽,也是闲不住的外婆给张罗的”“初夏时节,外婆终于不必再为儿孙们操心了”“ 让我耿耿于怀的是,我居然不能确切地说出她老人家的生卒年月”“我似乎听到她的叹息之声,那声音似乎在告诉我,好不容易忙里偷闲,她才找到个无人之处歇一歇。”“外婆从来不曾要求子孙回报什么,我也无从回报什么,今天就让我说说照片背后的故事,以及我心中的愧疚,希望这样的爱的不等式,越少越好”等语句,可知,外婆为我们做了很多,而我却不曾回报她;外婆一生操劳,我们也没能让她过过清闲的日子;没能尽力留外婆在世上多活几年等。

小题5:试题分析:“外婆从来不曾要求子孙回报什么,我也无从回报什么,今天就让我说说照片背后的故事,以及我心中的愧疚,希望这样的爱的不等式,越少越好”是文章画龙点睛,直抒胸臆的语段,可知,它在呼吁人们要及时地回报爱。

上一篇:股权受让协议书下一篇:英语教学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