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道小学“洒扫应对”主题活动过程

2024-04-19

头道小学“洒扫应对”主题活动过程(精选6篇)

篇1:头道小学“洒扫应对”主题活动过程

头道小学“洒扫应对”主题活动总结

根据昌图县开展未成年人“洒扫应对”主题教育的工作部署,结合三月份学雷锋活动热潮,推进“洒扫应对”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我们学校相继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现将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一、成立“洒扫应对”主题活动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活动的组织领导工作,具体成员名单如下:

组长:张国政校 长

副组长:李辉副校长

崔丽飞副校长

成员:李春哲政教处主任

荆娟娟工会主席

宫殿军政教处主任

梁翠娟大队辅导员

二、加强宣传教育,加深对“洒扫应对”的认识和理解。“洒扫应对”是儒家教育、学习的基本内容之一。所谓“洒扫”,是指对学生的教育要从生活的劳动教育入手,以养成清洁整齐的习惯;“应对”则是指在待人接物方面的礼节教育。具体内容包括生活能力、劳动技能的日常生活习惯养成教育、人际交往的礼节礼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以及爱国

守法、尊敬师长、孝老爱亲、感恩助人等良好的道德习惯养成教育。

1、结合“洒扫应对”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内容,由语文老师精选出宋代朱熹的《大学章句》经典句子,通过朗诵、课前齐诵、广播听诵、等方式进行学习,引导学生理解“洒扫应对”,规范言行,做一个爱劳动、懂礼节、会交往的人。

2、各班以如下方式宣传:

(1)、及时召开了“洒扫应对”教育的主题班会,让学生明白何为洒扫应对,怎样做到洒扫应对。

(2)、布置学生写一篇关于洒扫应对的读后感。

(3)、各班出一期“洒扫应对”教育黑板报。

三、多说不如多做。

全体同学以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是一个懂礼知节,自理自立,感恩向善的好少年,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举行丰富多彩的活动,有校内的,有校外的。结合学雷锋活动,组建活动小组,制定了班级活动的方案,明确班级活动口号为 开展具体的活动有:

1、布置学生查找雷锋的生平简介、雷锋日记和雷锋名

言,并写到周记本上,在3月16日的班会课上进行朗读。

2、各班要对负责的卫生区的一些卫生死角进行一次彻

底清洁,为创建美丽校园尽自己一份力。

3、在3月份的4个双休日里,每位同学至少为社区

做一件好事,为父母做一件好事,并汇报到小组长处进行登记。

4、结合3.8国际妇女节,开展“日行一孝”活动。组

织了开展“感恩母亲”活动(为妈妈制作一张心意卡,给妈妈洗一次脚,给妈妈写一封感谢信,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务活等),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全校产生了很好的影响。为父母多做事,对父母多说知心话,为父母过生日,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体会和感激父母培育自己的艰辛和不易,养成孝顺父母、报答父母的传统美德。根据各小组组长的记录,本次活动中,各班学生均涌现出许多突出人物如四年一班班的 邱长存、汤美佳、五年三班的王楠。特别是马力发同学的事迹非常感人,小小年纪担负照顾身患重病不能自理的母亲,还能坚持认真学习,是品德兼优的好少年。3月22日,各班在综合课上开展了“应对”礼仪展示活动,让学生演示站姿礼,见面礼、握手礼,鞠躬礼等礼仪内容。

5、布置学生出版“洒扫应对”为主题的手抄报。由政

教处评选并展出。

通过这次的“洒扫应对”教育活动,发现教室比以前更干净整洁了,同学们都能积极主动的捡起地上的垃圾,把自己的课桌椅摆整齐,学生做好事的情绪高涨,每周的好人好事都超过4千多人次。而且学生文明礼貌方面也有了很大的改进,见到老师都积极主动问候。从家长反清的情况来看,许多学生自觉为父母做了洗脚、梳头、做可口饭菜感恩的事。

依照的计划,对学生的“洒扫应对”教育不仅仅是一个月月、一个活动,更应该是长期的活动和教育,让洒扫应对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每时每刻都记在师生心中。我们希望通过此阶段的活动,让每位同学都能得到一种教育,得到“爱心”的洗礼,多一点感恩之心,做一个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的小学生。

篇2:头道小学“洒扫应对”主题活动过程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8号文件、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以及全国、全区、南宁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经验交流会精神,落实《南宁市开展未成年人“洒扫应对”主题教育的实施意见》精神,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工作思路,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遵循未成年人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融入主题教育中,创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思路,优化工作载体,拓展工作手段,增强工作合力,培养未成年人自理自立、懂礼知节的良好行为习惯。

二、活动组织机构

组长:陆惠民

副组长:宋太忠 马志佳 陆 恭

组员:杨娇荣 陆成龙 马兰丹 陆荣华 陆仁寿 成荣飞

成员:各班班主任、全体教师

三、活动内容

“洒扫应对”是儒家教育、学习的基本内容之一。所谓“洒扫”,是指对学生的教育要从生活的劳动教育入手,以养成清洁整齐的习惯;“应对”则是指在待人接物方面的礼节教育。具体内容包括生活能力、劳动技能的日常生活习惯养成教育、人际交往的礼节礼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以及爱国守法、尊敬师长、孝老爱亲、感恩助人等良好的道德习惯养成教育。

(一)以学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为主渠道,结合《小学生礼仪》要求,开设“洒扫应对”社会实践课程(具体课程内容见附件1)。

1、小学低年级(1-3年级):进行体验式教育。使学生掌握最简单的生活常识与技能。由学校教导处安排课时上课,政教处统一组织开展体验式实践活动,指导学生进行观察体验活动。

2、小学高年级(4-6年级):感悟与实践相结合。通过班队主题活动、家长会活动等形式,使学生掌握简单的劳动技能、合作技能,初步培养合格公民的意识。

(二)以社区、社会实践活动为平台,开展“洒扫应对”教育活动

1、利用社会力量,组织学生开展关爱社区空巢老人、社区义务劳动公益活动,传递文明、传递温暖,培育社会责任意识。

2、开展亲近自然、走进社会体验活动。组织学生利用双休、节假日,跟随父母走进田间地头,学习农活农事;

3、组织学生创作童谣、儿歌等形式,歌颂新农村新变化、好人好事、和谐邻里等。

4、利用节假日、传统节日开展少先队主题活动。

(三)以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为基础,开展“洒扫应对”言传身教践行活动

1、搭建家校合作平台,为“洒扫应对”活动创造良好氛围。认真组织家长学校,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家长会,做好家长培训工作,明确家长在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中的职责和任务,指导学生家长为孩子的成长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言传身教,促进家庭文明建设和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推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

2、开展“日行一孝”、“家庭冠礼”活动。为父母多做事,对父母多说知心话,为父母过生日,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体会和感激父母培育自己的艰辛和不易,养成孝顺父母、报答

父母的传统美德。

(四)以“洒扫应对”教育活动为契机,开展行为规范大整顿活动

1、开展内宿生内务整理、清洁卫生大评比活动。2012年春季学期加强学校内宿生内务整理、清洁卫生大整顿行动,强化内宿生行为规范,评选文明宿舍,树立榜样学习。

2、践行《约礼十条》,各班级组织学生开展“争星”活动

各班级以孝敬父母、按时上学、仪表整洁、讲究卫生、礼貌待人、语言文明、活动有序、爱护公物、诚实守信、遵守公德约礼十条为内容指导学生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遵守基本的道德规范,使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公民,并以此为内容开展班级“争星”活动,树立榜样学习。

3、成立学生卫生监督小组

(五)利用寒假期间开展“五个一”的关爱行动,即做一件孝顺父母的事;学会一种家务技能;与父母谈一次心或写一封感恩父母的信;读一本好书;做一件好事。

四、活动步骤1、2011年12月,制定、学习《隆安县古潭乡中心小学“洒扫应对”主题教育方案》。

2、2012年1月,正式启动“洒扫应对”主题教育。

3、2012年3-5月,开展各项活动,进行阶段性小结。

4、2012年上半年,组织相关老师参加隆安县开展的“洒扫应对”课程培训、讲座等。

篇3:头道小学“洒扫应对”主题活动过程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漠视”现象,应对策略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 以与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 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目前, 我们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重要性已达成共识。

笔者在实践过程中发现, 当前综合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还存在较突出的“穿新鞋走老路”问题,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综合实践活动的效率和质量。大致可以概括为四个“漠视”现象:漠视年段要求, 模式化;漠视个体差异, 齐步走;漠视认知基础, 零起点;漠视活动生成, 静态性。这些“漠视”现象的直接结果是活动成效细微, 深层问题是综合实践常态化、课程化举步维艰, 学生学习理念的转变任重道远。

一、对综合实践活动“漠视”现象的分析

1. 漠视一:活动模式化, 漠视年级分段目标。

放眼周围各校的实施情况, 笔者认为, 三到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有着惊人的类似, 都遵循着“开题—制定研究方案—搜集资料—访问考察—撰写研究报告—小组成果汇报”这样的统一模式。教师在引导过程中漠视各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分段目标, 其根源在于对课程标准解读粗泛, 缺乏目标意识。《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总目标统领分段目标, 分段目标各有侧重, 循序渐进, 螺旋上升。即便同样的研究主题, 三年级应该开展的项目和预期达到的程度定然不与六年级近似。

2. 漠视二:要求统一化, 漠视学生个体差异。

综合实践活动中“无视个体差异, 齐步走”的现象普遍存在, 这种不顾学生的学习需要、参与状态及个性差异, 以教师意愿主宰活动的行为, 难免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由于生长环境、自身素质等因素, 形成了学生间的较大的思想差异, 因此对学习的需求也各不相同, 一部分学生只要在活动中尝试并掌握各种探究的方法, 而另外一些学生则可以在掌握方法的基础上形成探究能力。“一刀切”的活动要求, 最终只能使学生丧失活动兴趣。

3. 漠视三:指导单一化, 漠视已有认知基础。

笔者在听课中发现, 在多年的课程实施引领下, 大部分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已经初步掌握了对学生活动过程进行指导的方法, 他们对学生在活动展开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有了预先的设想和解决的方案, 对一些重点问题如怎样查阅资料、怎样进行访问等都有了针对性的设计和研讨。但是, 三、四年级的指导课中出现的是这些方面的具体指导, 到了五、六年级的指导课中出现的还是这几个方面, 并没有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逐步进行深入和拓展。

4. 漠视四:实践静态化, 漠视活动动态生成。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是师生双方共同探索新知的过程, 活动的主题具有生成性、开放性, 经过师生思维火花的碰撞, 在实践活动过程中还会产生新的目标、新的活动主题和新的活动设计。而在实践中, 笔者看到指导教师往往是事先预设好活动主题, 甚至安排好了活动过程和活动结果的呈现方式, 根本漠视活动的动态生成, 学生只能在教师思维的约束下开展活动, 导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部分价值的丧失。

二、改善综合实践活动“漠视”现象的对策

针对以上四个方面的“漠视”现象, 如何体现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梯度, 如何确保各个程度的学生在活动中受益, 如何开展有效指导和抓住动态生成, 是摆在综合实践活动指导老师面前的重要问题。笔者认为, 可以通过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把握”、“取舍”和“重建”这三个层面应对。

1. 策略一:把握———心中有目标。

活动目标是一切综合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布鲁姆指出:有效的学习始于准确地知道想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由此可见, 把握综合实践活动目标是开展有效活动的前提与关键, 它是活动的灵魂, 支配着活动的全过程, 并决定着活动的方向。因此, 在综合实践活动开展前, 教师应树立目标意识, 站在新课标的高度和小学阶段全部活动的高度进行俯瞰, 在充分分析学生年龄特征的基础上再确定, 从而体现一以贯之的整体性和分段侧重的阶段性特点, 同时得确保各项活动都围绕目标进行。

如:我校三—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活动目标

如此既注重整体又体现差别的目标设置, 才能奠定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 消除模式化, 凸显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性。

2. 策略二:取舍———眼中有学生。

尊重学生学习需求, 对活动内容进行合理取舍, 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是综合实践活动有效乃至高效的基础;尊重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差异, 因材取舍, 因材施教, 创造性地引导活动的开展, 是激发学生活动兴趣的有效举措。因此, 我们要尊重学生差异, 不搞整齐划一, 巧用学生差异, 实施以学定教, 从而让学生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

如:《校园植物小调查》主题活动, 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个体差异对活动内容进行取舍, 设计不同的活动指导方案。在学生自由分组后, 根据每组学生的实际情况, 对不同小组、不同学生提出不同难度的要求。有的学生或小组可以进行现场观察, 记录校园内植物的种类和生长情况, 并掌握询问父母老师和简单查阅植物资料的方法。有的可以在此基础上绘制校园植物分布图, 并观察同学对校园植物的态度, 简单地记录自己的活动感受。有的则可以查阅大量课外资料, 形成资料合集, 开展如何爱护校园植物的大讨论和制作“爱绿”卡片。而能力强的学生或小组可以把重点放在对此项内容的总结和对自身行为的反思, 撰写研究报告, 编写“爱绿”宣传小报, 同时对校园绿化进行设计、改进和宣传。

大量事实证明, 越想面面俱到, 最后只能“面面不到”。“取舍”既是建立在对学生学情状况深入了解的基础上的, 更是建立在一切从提高学生各方面素养, 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尊重学生主体意识的基础上的, 要先“取”而后“舍”, 才能提高综合实践活动的效率。

3. 策略三:重建———手中有方法。

黑格尔说:“实践就是一种中介物。”只有立足实践, 才能真正实现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际、接受与创造、学习与生活的沟通。教师要善于寻找各个层面上的平衡点, 形成一系列的指导方法, 帮助学生更有成效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1) 在主题内容和活动形式上找平衡点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开放性特点, 因此它所涉及的主题内容和活动形式丰富多样。在内容上, 上至天文, 下至地理, 大到世间百态, 小到身边琐事, 只要是学生从活动背景中或活动过程中提出来的问题, 都可以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对象。在形式上, 探究、实验、调查、考察、社会宣传、公益劳动、设计与制作、展示与答辩、汇报与表演等都纳入其中。因此, 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活动时, 要找准内容与形式的平衡点, 帮助学生根据主题内容确定活动形式。

如:在《走进宁南汽配城》的开题指导中, 学生对主题———“汽车带给我们的危害”进行了活动形式的预设。

针对学生的提出的活动形式, 教师及时抛出问题:哪些形式对小学生来说较难实施?还可以补充哪些适合的研究形式?学生豁然开朗。

生1:我觉得去公路考察这点太危险, 是否可以把考察地点换成在校门口?因为每天上学放学时经过校门口的车辆也很多。

生2:我觉得设计新型排气管这个不大现实, 还是改为搜集有关资料比较好。

……

学生积极讨论, 纷纷提出更合理的活动形式。

这一平衡点在于教师要根据主题内容帮助学生寻找切实可行的活动形式, 有时学生确定的活动形式缺乏对主、客观因素的充分估计和分析, 一味追求新奇, 可操作性较差, 无法保证活动顺利进行。教师要从人力、物力、时间、安全性等多个方面对活动形式进行审视, 适时给予相应指导。

(2) 在教师指导和学生研究上找平衡点

综合实践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开展的研究活动, 教师指导是否有效, 是否找准平衡点, 直接关系到学生研究活动的成败。

首先, 教师的指导要基于学生已有认知基础。从三年级起, 学生开始接触和了解综合实践活动, 在这一初始阶段, 教师应对一些基本的研究方法加以指导, 例如:如何观察, 如何查资料, 如何进行访谈, 等等。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炼, 到了四、五年级, 教师则应该偏重于对问卷调查与设计、数据统计、实验验证等方法的指导。经过三年实践, 到了六年级, 就更应该着重指导设计改进、宣传推广、成果汇报的方法。同时, 教师应该有意识、有梯度地把活动反思、评价等指导渗透到各个阶段中, 从而让学生逐步掌握各种方法, 而不是永远从起点开始, 造成学生的活动倦怠感。

其次, 教师在指导过程中, 除了要把握适度的预设外, 更应该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因为随着活动的展开, 教师、学生的思想和教学资源不断碰撞, 创造火花不断迸发, 新的学习需求、方向不断产生, 即时生成的资源, 有时已经超过阶段目标和教学设计原有的需求, 当其价值不凡时, 甚至可以放弃预设, 牢牢抓住精彩的动态生成, 促使学生的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 从而使其对综合实践活动兴趣盎然。

如:在《课桌椅使用状况调查》的过程指导中, 教师引导学生针对这一主题进行头脑风暴, 寻找可以研究的方面和提出研究的具体方法。学生提出:“可以通过查资料了解错误坐姿对身体的危害。”教师追问:“查资料大家会吗?”在绝大部分学生表示已经掌握了这个方法后, 教师立即转移话题:“除了查资料外, 还有哪些方法也可以获得这些信息?”学生纷纷举手发言, 提出很多可行的方法。这时有个学生突然说:“老师, 我们是否还可以自己设计课桌椅呢?这样的话, 我们需要什么功能就可以设计什么功能。”听到这个在活动预设之外的提议, 教师带头鼓起掌来, 既给了这位同学以肯定, 又激发了其他同学积极思考的动力, 好点子越来越多, 有组织开展设计比赛的, 有提议与课桌椅生产厂家联系的, 大大拓展了同学们的思维空间。

(3) 在成果展示和多元评价上找平衡点

成果展示和多元评价是学生研究活动告一段落的标志, 是反馈交流、经验共享、调整深化的环节, 适时适度的展示和评价能促使学生更多更好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指导的平衡点在于既不能包办, 又不能放任不管, 而是应该积极与学生商量、探讨、交流, 增强学生活动的感悟和成就感。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根据主题类型, 寻找针对性、多样化、个性化的展示形式, 例如设计作品的展览、校园文化的展示、实验成果的演示等, 同时要兼顾个人特点, 尽量发挥学生的长处。评价也是如此, 要尽量做到评价内容的全面性、评价手段的多样性和评价结果的激励性。既不偏重展示, 更不偏重评价, 二者相辅相成, 事半功倍。

总之, 通过对综合实践活动目标、过程、方法的把握、取舍和重建, 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开展活动, 并在活动中享受快乐, 享受成功。

总之, 通过对综合实践活动目标、过程、方法的把握、取舍和重建, 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开展活动, 并在活动中享受快乐, 享受成功。

参考文献

[1]张建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实践与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6.10.

[2]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与实践[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6.

篇4:头道小学“洒扫应对”主题活动过程

关键词:洒扫应对①;小学德育;生活性;差异性;可操作性;创新性

宋朝理学家朱熹在他所写的《大学章句·序》中写道:“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可见洒扫应对教育即洒水扫地这些日常家务的劳动教育和待人接物的处世教育。笔者通过实践认为“洒扫应对”主题活动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源于生活,突显生活性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对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我们从“洒扫应对”的内容、形式以及产生的时代背景、意义均可看出它具有鲜明的生活性。它以儿童生活为源泉,侧重教给儿童生活劳动与社会交往技能,通过儿童熟悉的生活内容与形式激发儿童劳动热情并让他们感受劳动的喜悦,旨在帮助儿童养成终身爱劳动、会劳动、爱交往、会交往的良好品质与习惯。

我校开展的“比萨时间”“美味蛋糕”“我是生活小达人”“五谷杂粮辨识大赛”等活动的生活味就很浓。前两个活动从儿童熟悉的生活入手,紧紧抓住“比萨”和“蛋糕”这两样儿童喜爱的食物,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孩子们平时见到的都是别人做好的美食,现在自己终于有机会动手尝试了,那多有趣呀!如此一来,在高涨的学习热情促进下,孩子们慢慢学会了做比萨和蛋糕的技术。同时,孩子们在劳动的过程中也学会了合作、互助。“我是生活小达人”主要是通过开展穿衣比赛来引导孩子们做好日常事务。因为受年龄与社会环境的影响,儿童经常会出现诸如“五谷不分”的现象。作为教育者,应该敏锐地发现儿童生活认知的空白并为之补白。基于此,“五谷杂粮辨识大赛”便应运而生。“五谷杂粮辨识大赛”通过数十样实物与图片为孩子们提供了展示生活积累的平台。不少孩子凭借已有的生活经验,辨识了大量的五谷杂粮,不得不让人惊讶。这个活动的目的不仅在于选出生活经验丰富的孩子,更在于引导孩子在今后的生活中,用心观察与体会。

总之,“洒扫应对”活动必须贴近儿童生活,让儿童在生活中接受教育,在教育中学会生活。

二、关注个体,突显差异性

现代建构主义教育学认为学生并不是空着腦袋进教室的,他们学习的过程就是建构起已有知识经验与新知识间的桥梁,从而丰富自身的知识体系。各个年级学生的生活存在一定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恰恰是教师设计“洒扫应对”活动的重要考量。教师在设计活动方案时应该从宏观上把握各个年级学生的情况,避免出现拔高或要求过低的失误,必要时还可进行实验。

没有考虑儿童实际情况的,活动效果往往不是很理想。试想,将二、三年级的“雪花片搭高塔”安排在一年级,那么对一年级的孩子来说难度无疑加大了不少。因为刚刚入学的他们思维能力、合作能力还处于较不稳定的时期,要他们发挥创造力合作搭高塔显然是“强人所难”。一年级的孩子更适合参加诸如“我是生活小达人”(穿衣比赛)和“厨房巧巧手”(剥玉米比赛)这类比较简单的活动。

事实证明,我校注重孩子发展差异的理念是正确的。各个年级的孩子各取所需,在适合的活动中得到了锻炼与提升。可见,只有关注差异,才能促进儿童真正的发展。

三、注重实效,突显可操作性

这里的可操作性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洒扫应对”活动侧重引导儿童学习各种生活技能并加以掌握、运用。因此,教师设计的活动必须要对儿童的行为起到指导作用,向儿童传授操作性强的生活技能。如,我校开展的“比萨时间”“美味蛋糕”“饺子大王”“搓汤圆”这类活动就很注重教给孩子各种操作技能。教师、家长、外教用心指导示范,孩子们用心学习、实践、模仿、创新。孩子们

在活动中不断实践,进而掌握操作技能。

另一方面,可操作性还指教师设计的活动应具有借鉴价值。笔者搜集资料后发现各地开展的“洒扫应对”活动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其中不乏精品。这些精品活动除了具有较高的德育价值外,还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其他地方的教师可以做到为我所用,操作性很强。如,“钉钉小能手——创意毛线画比赛”就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学生在运用钉钉子这一生活技能的同时,充分发挥创造性与想象力。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开展这项活动。

四、着眼发展,突显创新性

“洒扫应对”活动离不开创新性。笔者在参与我校各个“洒扫应对”活动的设计过程中发现“创新”二字至关重要。

首先,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如上文所述,儿童的生活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着,教育的内容在变化,教育难度也在加大。我们应该努力创新活动内容与形式,做到“新瓶装旧酒”和“旧瓶装新酒”。“我是生活小达人”(穿衣比赛)和“厨房巧巧手”(剥玉米比赛),将一年级孩子最熟悉而又可能是最不容易做好的家庭日常小事搬进课堂,用比赛的方式加以转换。课堂上,孩子们做一做,比一比,学一学,平时不会做的小事,慢慢地会做了,爱做了。用新的形式来引导儿童掌握旧知识,这就是“新瓶装旧酒”。除此之外,我们还应做到“旧瓶装新酒”,将孩子所要掌握的能力寓于孩子感兴趣的活动当中,如“雪花片搭高塔”活动。雪花片是孩子再熟悉不过的玩具了,看似毫无章法的拼装蕴含了儿童无与伦比的创造力。我们何不为孩子提供一个展示创造力的舞台?活动中,孩子不再是孤军奋战,他们有着可爱的小伙伴。他们需要发挥各自的想象力,更需要学会包容与谦卑,团结与合作。我想任何苍白的说教都比不上实践活动给人内心带来的触动有效!孩子们在安静的环境中产生了思想的碰撞,感受了为人处世之道。其次,学生的创造力应有所发挥。人是教育的起点,教育的效果应落实到人身上。“洒扫应对”活动也应有效地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特别是创造力的培养。

“洒扫应对”活动对师生来说都很有价值的,为师生搭建了一个不断创新的平台,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专业成长。活动的设计、实施无不体现了教师的匠心独运。

综上所述,“洒扫应对”活动应具有生活性、差异性、可操作性、创新性等特点,我们在设计、开展活动时应加以注意。此外,“洒扫应对”活动应具有普遍性和常态化的特点,我们坚持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开展。同时,我们应发挥团队精神,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注重学科间的整合与合作。最后,我们活动的参与面与实效性也是值得思考的重要方面,我们要避免出现为活动而活动的现象。

篇5:高坡小学洒扫应对教育活动总结

根据上级开展未成年人“洒扫应对”主题教育的工作部署,结合三月份学雷锋活动热潮,推进“洒扫应对”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我们学校相继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现将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宣传教育,加深对“洒扫应对”的认识和理解。

“洒扫应对”是儒家教育、学习的基本内容之一。所谓“洒扫”,是指对学生的教育要从生活的劳动教育入手,以养成清洁整齐的习惯;“应对”则是指在待人接物方面的礼节教育。具体内容包括生活能力、劳动技能的日常生活习惯养成教育、人际交往的礼节礼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以及爱国守法、尊敬师长、孝老爱亲、感恩助人等良好的道德习惯养成教育。

1、结合“洒扫应对”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内容,由语文老师精选出宋代朱熹的《大学章句》经典句子,通过朗诵、课前齐诵、广播听诵、等方式进行学习,引导学生理解“洒扫应对”,规范言行,做一个爱劳动、懂礼节、会交往的人。

2、各班以如下方式宣传:

(1)、及时召开了“洒扫应对”教育的主题班会,让学生明白何为洒扫应对,怎样做到洒扫应对。

(2)、布置学生写一篇关于洒扫应对的读后感。

二、多说不如多做。全体同学以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是一个懂礼知节,自理自立,感恩向善的好少年,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举行丰富多彩的活动,有校内的,有校外的。结合学雷锋活动,组建活动小组,制定了班级活动的方案,明确班级活动口号为 开展具体的活动有:

1、布置学生查找雷锋的生平简介、雷锋日记和雷锋名言,并写到周记本上,在班会课上进行朗读。

2、各班要对负责的卫生区的一些卫生死角进行一次彻底清洁,为创建美丽校园尽自己一份力。

3、9月22日,各班在综合课上开展了“应对”礼仪展示活动,让学生演示站姿礼,见面礼、握手礼,鞠躬礼等礼仪内容。

4、布置学生出版“洒扫应对”为主题的手抄报。

通过这次的“洒扫应对”教育活动,发现教室比以前更干净整洁了,同学们都能积极主动的捡起地上的垃圾,把自己的课桌椅摆整齐,学生做好事的情绪高涨,而且学生文明礼貌方面也有了很大的改进,见到老师都积极主动问候。从家长反应的情况来看,许多学生自觉为父母做了洗脚、梳头、做可口饭菜感恩的事。

依照的计划,对学生的“洒扫应对”教育不仅仅是一个月、一个活动,更应该是长期的活动和教育,让洒扫应对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每时每刻都记在师生心中。我们希望通过此阶段的活动,让每位同学都能得到一种教育,得到“爱心”的洗礼,多一点感恩之心,做一个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的中学生。

余庆县高坡小学

2013-10-17日

八(3)班学生到社区打扫环境卫生

吴亮发同学每天悉心照顾患病的母亲

学生在礼仪教育课上发言

篇6:头道小学“洒扫应对”主题活动过程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视讯会议精神,深化“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活动,我校按照惠城教通【2012】464号文件的要求并结合本校实际把文明礼仪教育纳入学校重要工作议事日程,开展了“洒扫应对”主题系列教育活动。现将我校开展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活动主题

把“洒扫应对”主题教育与雷锋精神紧密结合起来,以新时期雷锋精神和道德模范、美德少年为学习榜样,引导未成年人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养成良好文明习惯,倡导文明新风,弘扬社会正气,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高。

二、活动内容

“洒扫应对”是儒家教育、学习的基本内容之一。所谓“洒扫”,是指对学生的教育要从生活的劳动教育入手,以养成清洁整齐的习惯;“礼仪”则是指在待人接物方面的礼节教育。具体内容包括生活能力、劳动技能的日常生活习惯养成教育、人际交往的礼节礼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以及爱国守法、尊敬师长、孝老爱亲、感恩助人等良好的道德习惯养成教育。

(一)以学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为主渠道,结合《小学生礼仪》要求,开设“文明礼仪”社会实践课程。

1、小学低年级(1-3年级):进行体验式教育。使学生掌握最简单的生活常识与技能。由学校教导处安排课时上课,德育处统一组织开展体验式实践活动,指导学生进行观察体验活动。

2、小学高年级(4-6年级):感悟与实践相结合。通过班队主题活动、家长会活动等形式,使学生掌握简单的劳动技能、合作技能,初步培养合格公民的意识。

(二)以社区、社会实践活动为平台,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活动

1、利用社会力量,组织学生开展关爱社区空巢老人、社区义务劳动公益活动,传递文明、传递温暖,培育社会责任意识。

2、充分利用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宣传栏等形式进行“文明礼仪教育活动月”动员。自四月以来,从文明礼貌开始,从礼节规范入手,从实际出发,坚持学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切实提升讲文明、讲礼貌、知礼节、守礼仪的自觉性。

(三)以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为基础,开展“文明礼仪”言传身教践行活动

1、搭建家校合作平台,为“洒扫应对”活动创造良好氛围。认真组织家长学校,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家长会,做好家长培训工作,明确家长在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中的职责和任务,指导学生家长为孩子的成长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言传身教,促进家庭文明建设和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推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

2、开展“日行一孝”、“家庭冠礼”活动。为父母多做事,对父母多说知心话,为父母过生日,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体会和感激父母培育自己的艰辛和不易,养成孝顺父母、报答父母的传统美德。

(四)以“洒扫应对”教育活动为契机,参透“三选班“评比活动

各班级以孝敬父母、按时上学、仪表整洁、讲究卫生、礼貌待人、语言文明、活动有序、爱护公物、诚实守信、遵守公德约礼十条为内容指导学生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遵守基本的道德规范,使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小

公民,同时成立学生卫生监督小组。

三、开展“洒扫”教育活动图片

宣传栏图片(1)宣传栏图片(2)

宣传栏图片(3)

实践活动图片(2)

实践活动图片(1)

社区打扫活动图片(1)

社区打扫活动图片(2)

社区打扫活动图片(2)

国旗下教育活动图片(1)

国旗下教育活动图片(2)

通过开展“洒扫应对”活动,使得学生的文明行为习惯得到了一定程度好转和规范,校容校貌有了改观。但是,小学生洒扫应对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这不是结束,而是开始。我校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改正不足,努力将洒扫教育作为一项常规工作坚持不懈地抓下去,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树立自信心,形成了良性循环。促进我校形成了更好学雷锋常态化活动的校风,同时也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

惠城区汝湖镇中心小学

上一篇:国旗下讲话-法制伴我们健康成长下一篇:服装板房管理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