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实验总结归类

2024-05-16

初中物理实验总结归类(精选6篇)

篇1:初中物理实验总结归类

一、力的作用效果

1、小强在学习力的相关知识中,对“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的问题提出了如

下一些猜想:

①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有关;②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

③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点有关;④力的作用效果与物体间相互作用的面积有关。

上述猜想是否正确,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来进行探究。要求写出实验探究的步骤和分析

与结论。

(1)你选择的猜想是。(填写序号)

(2)实验探究步骤:.二、牛顿第一定律

1..在探究“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的实验中。

(1)根据图中情景可以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①是假设,②③是实验事实,④是实验推论

B.①②③④都是实验事实

C.①②是实验事实,③④是实验推论

D.①②③是实验事实,④是实验推论

(2)让小车从斜面滑下后沿水平面运动,是为了使小车在竖直方向上受到的力和力相平衡,其作用效果相互抵消,相当于小车只受水平方向上的摩擦力。

(3)实验时要让同一辆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目的是为了使小

车。(4)由图示可知,小车在木板上运动的距离最

___________,这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______________,速度减小得越小车在木板上最终停下来,是因为小车在水平方向上受(选填“平衡力”、“非

平衡力” 或“不受力”),这个力改变了小车的。

(5)在此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理,可以得到:运动物体不受外力时,它

将。这种探究方法叫法。

三、二力平衡

1.在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中:

(1)甲、乙两组同学分别选择器材后,设计组装的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老师指出乙组

同学选择的器材更加合理,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

(2)在探究力的大小对二力平衡的影响时,利用了定滑轮能够________的特点,并通过

调整________来改变F1和F2的大小。

(3)保持F1与F2相等,用手将小车扭转到下图中的位置,松手后,小车将无法在此位

置平衡。实验中设计这一步骤的目的是为了探究二力平衡时,两个力必须满足哪个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图

a的探究方案中研究对象是小卡片,目的是(填“考虑”、“不考虑”)小卡片的重力。图b的探究方案中

研究对象是;

(2)小明选择了图a所示的探究方案。他将系于小卡片两对角的细线分别跨过左右支架上的滑轮后,就在两线端挂上钩码。这是

用于探究两个力的和对物体平衡的影响;

(3)探究活动中还要求要把小卡片转过一个角度,然后再松手。这样做的目的是用于探

究不在上的两个力对物体平衡的影响。

(4)两个探究方案相比较,你认为哪个方案的探究过程对实验结论的影响小一些?

为什么?

(5)小明利用弹簧测力计代替图中的钩码进行了探究,发现两个力的大小还有较小的差

距.你认为形成差距的原因是(答出一条即可).

四、探究摩擦力

1.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

(1)小明的三次实验情况分别如上图中的甲、乙、丙所示。实验时,用弹簧测力计拉木

块在水平木板(或毛巾)上做运动,根据知识可知,这时滑动摩擦

力的大小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2)小明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的关系”时,利用图中甲、乙两组数据比较

得出:“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就越大”的结论。你认为他这样对比这两组数据就得出这

样的结论对吗?。你的理由是:。

(3)请你根据小明这三次实验情况

设计一个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4)由图中甲、丙两组数据比较,你能得出的结论是:。

由图中乙、丙两组数据比较,你能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

(5)在此实验的基础上,小明又猜想: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的接触面积有关.请

你利用图中已有的器材,设计探究方案验证小明的猜想.。

2.如图所示是小明 “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实验。图中铜块和木块的大小

和形状完全相同。

(1)实验时弹簧测力计拉着物体沿运动。

(2)比较(甲)、(乙)两图,可得到的结论是。

(3)图(甲)中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是N。

(4)图(乙)、(丙)中铜块和木块叠在一起的目的是使相同,可得到的结

论是。

3.通过物理知识的学习,同学们不难发现:

(1)当要研究的物理量不易直接测量时,都要想办法把它们的大小间接表示出来。例

如:在探究摩擦力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中用弹簧测力计拉动木块时,必须让木块在水

平面上做运动,通过读取弹簧测力计上的示数可间接知道摩擦力的大小;

这种探究方法叫法。

又如,在研究“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中,让同一小车从斜面上相同的高度由静

止滚下,在粗糙程度不同的平面上运动,小车在水平方向上受力的大小可通过小车表现出来。这种探究方法叫法。

(2)当要研究某个物理量与多个因素的关系时,一般要采用法。例如:

在探究摩擦力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中,要研究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关系,就要多次

改变,同时保持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

五、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

1.为了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小明在家里找到了一块海绵(如沙发垫)、一个方凳、一个

铁锤(或其他重物),进行如下实验:

①将凳腿朝下放在海绵上,如图A;

②在凳上加一铁锤,如图B;

③将凳面改为朝下放在海绵上,并加上

铁锤,如图C。根据小明作法及图中实验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为什么选用海绵而不是其它像木板之类的材料?。

(2)实验过程中,压力的作用效果是通过_______________

表现出来的.本实验所用到的研究方法是。

(3)由图A和B可得结论:。

(4)由图B和C可得结论:。

(5)小明将方凳和铁锤又放到一块木板上,如图乙所示,比较

甲、乙两种情况后,小明认为压力的作用效果还与接触面的材

料有关,请对此结论

作出简要评价._____。

六、液体压强

.在“研究液体压强”的实验中,进行了如下图中各图所示的操作。

(1)比较图中代号为、、的三个图,可得到的结论是: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2)比较、两图,可以知道:在深度相同的情况下,不同液体的压强还与它的密度有关,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

(3)比较A、D、E三个图,可以看出:。

七、大气压和流体压强

1、小明同学利用标有“4.5mL”注射器、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等器材测量大气压强的值.实

验步骤如下:

(1)把注射器的活塞推至注射器筒的底端,然后用橡皮帽堵住注射器的小孔,这样做的目的是:。

(2)如图所示,用细绳拴住注射器活塞,使绳的另一端与弹簧测力计的挂钩相连,然后

水平向右慢慢拉动注射器筒,当注射器中的活塞静止时,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

8.2N。

2(3)用刻度尺测出注射器的全部刻度的长度为6cm,活塞的横截面积为cm。

(4)测得大气压强的数值为_Pa。(保留二位小数)

(5)小明了解到班内同学的实验误差普遍很大,有的偏大,有的偏小.请分析,该实验过

程中导致误差的因素有(请写出两条)。

八、浮力

1、小刚同学用一个弹簧测力计、一个金属块、两个相同的烧杯(分别装有一定量的水和酒

精),对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进行了探究。下图表示探究过程及有关数据。

(1)分析②、③、④,说明浮力大小跟有关。(填序号)

(2)分析,说明浮力大小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3)物体完全浸没在酒精中所受的浮力是N。

3(4)根据图中的实验数据,该金属块的密度是kg/m。(g取10 N/kg);

(5)该实验在探究过程中使用了___________法进行实验。

2、在“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时,同学们提出了如下的猜想:

① 可能跟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有关;

② 可能跟物体的重力有关;

③ 可能跟物体的体积有关;

④ 可能跟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有关;

⑤ 可能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李明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他在弹簧测力计

下端挂一个铁块,依次把它缓缓地浸入水中不同位置,在这一

实验中:

(1)铁块从位置1-2-3的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说明铁块受到的浮力;从位置3-4的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说明铁块受到的浮力。(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通过这一实验可以验证上述猜想是正确的,猜想是不正确的(填

上面猜想的序号)。

3、给你一杯清水、一个熟鸡蛋和适量的食盐,请你设计实验验证浮力与液体的密度是否

有关。简要写出你的实验验证的方法

九、测密度

篇2:初中物理实验总结归类

1、如图1所示,用尺子作乐器探究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把钢尺紧按 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快慢,改变

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使钢尺每次的振动幅度大致相同。实验发现:○

1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

越长振动越,发出声音的音调越;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

短振动越,发出声音的音调越。由此可得出结论:音调的高图1 低与有关

2、为了验证“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小华设计了一套巧妙的实验装置:在广口瓶内

用细线吊起爸爸的手机,线的末端固定在瓶口的软木塞上,瓶内的空气可由瓶口的玻璃管抽出,如图

2所示。

(1)在没有抽气时,小华用家里的电话拨打手机,他(选填“能”

或“不能”)听见手机铃声。

(2)当小华尽量抽尽瓶中的空气后,再拨打手机,他听到的手机铃声 图2的情况是:。

(3)通过以上两次实验的对比,小华得出的结论是。

3、为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小明进行了如图3所示的实验。

⑴请在图中标出反射角的度数。

作?

3⑶如果让光线逆着OFOE

方向射出,这表明:4蜡烛A和BA,进行观察,如图4所示,在此实验中:

(1)__________.

(2)________关系.

(3)__________关系.

(4)__________接收到

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______像(填“虚”

(5)__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

“不变”).

5、某实验小组在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时,将光从空气分别射入

水和玻璃,测得数据如下表:

分析表格中的数据,你肯定能得出一些规律。请写出一条:。

6、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1)实验时,应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________。

4(2)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为10 cm。某同学的实验数据如下表。

①分析1、2、3次实验的数据可知_______、______、_____。

②在第5次实验中,从_______一侧透过透镜看到在_______一侧放大的像。

7、某同学在做“研究海波熔化”的实验。

(1)他用温度计测量海波在加热过程中的温度时,主要步骤有()

A.将温度计的玻璃泡与海波充分接触,器壁

B.C.D.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 上述步骤合理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2)图5甲是海波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当t时计显示的是海波某时刻的温度,它的示数是8如下表:

间变化的图象。

⑵由实验结果可以年出水的沸点不到100________。⑶由实验结果可以得出水沸腾规律是:。

________________。

9、莹莹在实验室测量金属块AA的质量。天平平衡后,右盘中所

甲所示,则金属块A的质量为g。然后,莹莹将金属块A放入

盛有50ml水的量筒中,14乙所示的位置,则金属块A的体积为cm。由此可

计算出金属块A。10

(1刻度线上;若指针偏向分

________调节直到横梁平衡(选填“左”或“右”);(215所示,则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

是;若烧杯的质量是20g,则液体的质量是g。

(3)甲、乙、丙、丁四组同学分别量取了不同体积的同种液体,并测量出液体的质量,老师将他们的测量结果列在黑板上,如下表所示。经分析,发现四组同学的测量数据中,有一组同学的测量数据存在错误,你认为错误的是组,你的判断方法是:。

图1

1间图像,如图16(a)、(b)所示。

(1)观察图16

(a)可知,甲车在作____直线运动。甲车通过

0.6m。(2)观察图16(b)可知,在AB对应的时间段内,乙车通过的路程为___m。(3)比较图16(a)、(b)可知,甲车的速度___乙车的速度(选填“大于”、12.平均速度测量

1.实验目的:2.3.4.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

实验:(1)测量正常行走和跑步的平均速度(步骤参考课本,自己设计记录表格)练习:某实验小组做测平均速度实验的情形

例题6:图中所示的为测平均速度时某次实验过程中所纪录的时间及测量的距离,则小车通过全过程的平均速度v1=。若s2的路程正好是全部路程的一半,则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m/s。

分析与解答:(1)通过图中的“秒表”,可计算出时间。(2)通过路程和时间可计算出平均速度。

解:图中小车通过全程时间tl=5秒,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t2=3秒

小车通过全程的路程s1=90cm=0.9m,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s2=45cm=0.45m则:小车通过全过程的平均速度

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例题7:请补齐下面探究报告中所缺少的内容。

(1)探究问题:改变斜面的坡度,小车沿斜面由顶端运动到底端的过程中,它的平均速度是否发生变化?

(2)猜想(请你对探究问题作出猜想):(3)实验设计方案:

实验器材(如图所示):长木板、木块、小车、刻度尺、秒表主要实验步骤:

实验数据记录表格(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4)实验结论:

分析与解答:(1)猜想:

(1)改变斜面的坡度,小车沿斜面由顶端运动到底端的平均速度发生变化。(2)改变斜面的坡度,小车沿斜面由顶端运动到底端的平均速度不发生变化。(3)改变斜面的坡度,小车沿斜面由顶端运动到底端的平均速度变大。(4)改变斜面的坡度,小车沿斜面由顶端运动到底端的平均速度变小。(2)主要实验步骤:

(1)用木块作支撑物将长木板搭成斜面;(2)用刻度尺测长木板(斜面)的长度;

篇3:初中物理实验总结归类

1.以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为方针,以发展学生智能为出发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在进行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注意对学习方法的研究,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物理科的教学质量。

3.克服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用现代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把最新方法运用到物理教学中去,优化教学方法,将课堂要素组成最佳结构。

4.培训骨干教师,加强物理教师的自身建设,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实现从经验型教师到具有研究能力的研究型教师的转变。

具体做法

第一步:自学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对自学的指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自学成为自觉行动。在教改实验中,采用的自学方法是:

1.下发阅读提纲。教师根据大纲要求和教学内容,在课前或上课时下发阅读提纲。课堂上,用简洁、生动、形象的语言将学生思维引向对已知的、有趣的物理现象的分析。2.自拟内容提纲,学生养成了阅读课本的习惯后,可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列出提纲,不完善的地方,学生互相补充,并在教师指导下取得一致的意见。这里,教师应耐心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的方法,并使提纲难易适度,既注重基础知识,抓重点、难点,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确定了重点、难点、关键,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学习,教师的指导也有所侧重。

第二步:实验

在自学基础上,教师创造实验环境,给学生自己动手实验的机会。为了使“动手”贯穿于初中物理教学全过程,具体做法是:

1.大纲规定的演示实验,有些让学生亲手操作,既提高了学生实验能力,也有利于一些问题的讨论。2.让学生自制简单的教具、学具、并把实验小组尽量分得小些,使每个学生都有观察操作的机会。3.把教师的演示实验改为师生并进式实验。做到教师边讲学生边实验、边研究、边讨论,解决出现的问题,澄清模糊认识。

实验活动本身包含着复杂的认识活动,通过观察现象,学生参加安装设备,使用仪器等各种实际操作,调动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利于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加深理解物理规律,培养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和进行观察研究、探讨的能力。如在进行密度的应用教学时,实验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上用实验方法解决一系列物理问题:用天平和量筒测一段已知长度的铁线横截面积;只用量筒和水测一石块的质量等。实验随堂进行,能和所学的理论结合起来,学生动眼、动手、动脑研究问题,计算与实验相结合,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步:讨论

讨论是教改课的中心环节,这个过程主要是学生活动,它为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供了锻炼的舞台。讨论中,学生提出的问题有许多需要解决,在引导学生讨论过程中,实验教师主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教者的教学目的要明确,解决问题要有针对性,对大纲中规定的基础知识要求,教材中的重点、难点,易混淆的物理概念,设计讨论题时都要掌握进程,不走弯路。启发时要启而不发,含而不露,给学生讨论留有余地。三是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讨论题的设计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起思维矛盾和思维活动,尽量避免重复定义、概念、定律和公式,否则会使学生思想处于抑制状态,影响教学效果。

课堂讨论时,学生互相启发,学得的知识能保持较深的记忆,活跃思想,增强兴趣;课堂讨论时,学生围绕教材内容,结合实际,有很多问题要争论,要探讨,学生独立思考,教师适时表态,使学生的求知欲望得到满足。

第四步:总结

对教学内容进行总结,是信息评价归类过程,使所学的知识系统化。总结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除了对基础知识进行回顾外,教师通过信息反馈,指出学习物理定理规律中的易混问题,分析实验误差产生的原因,确定学生问题讨论中的最佳答案,解决学生在课堂上遇到的共性问题。

篇4:初中物理重实验 习题讲评善归类

一、物理教学注重实验操作

如,在教学《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一课时,我先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一个静谧的月夜情境,然后播放几种不同的声音。考考大家的听力:你听到了几种声音?你能学学它们发出的声音吗?面对熟悉的声音,学生很快就回答出来,并惟妙惟肖地模仿出听到的各种声音,学生学习的热情一下子就迸发出来了。紧接着教师抛出问题:声音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接下来,组织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利用课前准备的白纸、钢尺、皮筋、鼓、音叉、小泡沫块等有代表性的材料。通过三组实验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实验一,用不同的方法,让一张白纸发出声音;实验二,观察比较钢尺、橡皮筋发声过程中的现象;实验三,观察体验音叉发声时的振动。这样三组结构材料的提供,既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了实验材料,还让学生感受到自主探究过程中的乐趣,物理探究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二、教给有效的探究方法,提高物理探究的效率

初中生由于受到认知水平和探究能力所限,考虑问题和制定研究方案时,常常缺乏周密性和科学性,影响了物理探究发现的效率。

如,在教学《测量力的大小》一课时,由于之前学生没有使用过弹簧测力计,在学生进行实际测量之前,先指导学生观察测力计的结构,并正确演示测力计的使用方法,然后把一些操作要领用课件投影打出来。请学生再次演示,让全体学生对照操作要求指出它的优缺点。这样,学生在后续测量中就比较顺利,不仅巩固了测力计的使用方法,还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認识,知道提起一个苹果、一个钩码、一个鸡蛋等常见物体需要多大的力。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探究效率也会得到提高。

三、实施激励性教学评价,培养有效探究的行为习惯

在教学中,学生每一次成功都会产生自我激励,增加其后续探究的动力。对于物理探究未能获得成功的小组或个人,教师决不能简单地给予批评责备,而是要和学生一起分析探究失败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激励其进行再次思考和不折不挠的学习精神。

四、习题讲评善于归类

习题评讲课是一种常见课型,主要作用有两点,一是帮助学生纠正错题,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完善学生知识系统和思维系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帮助教师找出平时教学中的问题和不足,总结反思,改进教法,提高教学质量。一个完整的物理习题评讲课应包含以下四步。

1.注意观察,确定目标

目标是习题评讲课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在评讲时,根据学生在习题过程中暴露的知识、能力等方面问题,有的放失地予以确定教学目标。教师在课前需做充分准备,可以采用问卷调查、提前发考卷等方式,让学生明确讲评内容。此外,教师还要多了解错题成因(基本概念理解不到位、原理和规律应用不熟练、思考方法上存在着缺陷、解题习惯差等),尽可能掌握与评讲相关的第一手

资料。

教师要根据第一手资料来确定评讲课的教学内容,使之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从而增强评讲课的学习效果。评讲应着重讲解正确的解题方祛,全面、具体、透彻地分析错误原因,降低二次错误率。

2.抓住重点,内化吸收

(1)重点突出

习题的讲解需要突出重点。所谓重点,就是指学生在习题过程中常犯的错误。教师要透过表面现象,抓住问题本质进行开放、发散、引导讲解。

(2)恰当启发

在习题讲解的时候,教师的侧重点主要放在解题思路的分析和点拨、再现正确的模型、形成正确的推理等方面。那么针对代表性问题,就要进行精心设疑和点拨,要有足够的耐心进行启发。

(3)注意归纳

教师要注重知识点的归纳,对同类问题进行总结,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知识点。具体可按三种方式归类,按知识点归类、按解题方法归类、按错误类型归类。例如,学习《物态变化》时,学生容易混淆六种物态变化。不能准确区别吸热放热等情况,下面有这样一道题,主要区分液化和凝华。如,下列现象中对应的物态变化及吸放热情况正确的是( )

A.春天早晨空中出现的雾是汽化、吸热

B.夏天洒在地板上的水很快干了是蒸发、放热

C.秋天早晨草上出现的露珠是液化、放热

D.干冰灭火器用来灭火,干冰发生的物态变化是升华、放热

学生容易分析错误。要正确理解汽化、熔化、升华吸热;液化、凝固、凝华放热,尤其要区分液化是气态转化为液态,凝华是气态转化为固态。归类一些自然现象所伴随的物态变化,比如,露的形成是液化,霜的形成是凝华,雪的形成是凝华,雾的形成是液化。

3.查缺补漏,拓展提高

学生的学习活动越多,体验越丰富,对知识的理解就会越深刻,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就自然而然地得到提升。

篇5:高中生物实验归类总结

3-6页

一、实验试剂

1.用到酒精的实验

(1)叶绿素的提取:无水酒精用于提取光合色素

(2)物质鉴定实验:50%酒精用于洗去浮色(苏丹III和IV)(3)DNA粗提取:95%冷酒精用于析出DNA

(4)观察有丝分裂:95%酒精与15%盐酸1:1混合(解离液)用于使组织细胞分散开(5)微生物培养、植物组培、动物细胞培养等中的无菌操作:75%酒精用于消毒(6)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70%酒精用于保存土壤中的小动物(7)萨克斯的叶片遮光实验:用95%酒精煮叶片达到脱色 2.用到盐酸的实验

(1)观察有丝分裂:95%酒精与15%盐酸1:1混合(解离液)用于使组织细胞分散开(2)观察细胞中DNA与RNA的分布:8%盐酸用于①增大细胞膜对甲基绿、吡罗红的通透性;②让DNA更好地与甲基绿结合

(3)探究影响酶活性的调节:5%盐酸用于调节反应体系的pH(4)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盐酸用于调节培养基的pH(5)微生物的纯化与培养:盐酸用于调节培养基的pH

(6)生物维持pH稳定的机制:0.1mol/L盐酸用于改变溶液体系的pH

(7)促胰液素的发现:斯他林和贝利斯用盐酸刺激使小肠粘膜产生促胰液素 3.用到NaOH的实验

(1)探究影响酶活性的调节:5%的NaOH用于调节反应体系的pH(2)植物组织培养技术:NaOH用于调节培养基的pH(3)微生物的纯化与培养:NaOH用于调节培养基的pH

(4)生物维持pH稳定的机制:0.1mol/L的NaOH用于改变溶液体系的pH(5)物质鉴定实验:0.1g/mL的NaOH用于配置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6)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10%的NaOH用于吸收CO2

(7)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将含有酚酞的琼脂块浸入NaOH溶液中 4.用到蒸馏水(清水)、无菌水的实验

(1)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细胞:蒸馏水用于制作植物细胞的临时装片,也用于洗去某些多余的染液

(2)制备细胞膜:蒸馏水用于涨破红细胞

(3)DNA的粗提取:①蒸馏水用于涨破动物细胞以获取含DNA的混合溶液;②蒸馏水用于稀释2mol/L的NaCl溶液。

(3)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及复原:清水用于制作临时装片和使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4)微生物的纯化与培养:无菌水用于稀释菌液

(5)蒸馏水、清水经常作为植物为材料的探究实验中的空白对照

(6)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减数分裂:漂洗细胞,防止过度解离以及影响染色 5.用到特定酶的实验

(1)植物体细胞杂交:果胶酶和纤维素酶用于水解细胞壁

(2)动物细胞培养技术: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用于分散动物细胞

(3)基因工程:限制酶用于剪切DNA,DNA连接酶用于目的基因与载体的连接(4)PCR技术:耐高温的DNA聚合酶(Taq酶)用于催化DNA的延伸(5)比较过氧化氢的分解:肝脏研磨液中的过氧化氢酶用于催化过氧化氢的分解

(6)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淀粉酶、过氧化氢酶分别用于探究温度、pH对酶活性的影响

(7)DNA的粗提取:嫩肉粉中的木瓜蛋白酶可以水解蛋白质

(8)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DNA酶用于水解DNA,验证DNA是转化因子

二、实验器材

1.用到显微镜的实验

(1)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细胞

(2)物质鉴定实验:检测脂肪时用于观察细胞中被染色的脂肪粒(3)观察DNA与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4)制备细胞膜:用于观察涨破前后的血红细胞(5)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观察细胞质环流(6)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及复原

(7)生物膜结构的探索:罗伯特森用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膜,光学显微镜观察人鼠融合细胞

(8)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减数分裂(9)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10)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2.用离心机的实验

(1)分离细胞器:差速离心用于分离不同重量的细胞器(2)制备细胞膜:将涨破的细胞膜离心至沉淀中

(3)赫尔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实验:将细菌离心至沉淀中,观察放射性的分布(4)探究DNA的复制方式:密度梯度离心用于观察子代DNA的重量差异(5)PCR技术:离心用于反应体系的混合

(6)植物体细胞杂交、动物细胞融合:离心可以诱导原生质体或动物细胞融合

三、实验材料

1.对实验材料有特殊要求的实验

(1)物质鉴定实验:实验材料本身无色或颜色浅(2)制备细胞膜:哺乳动物红细胞

(3)DNA的粗提取:DNA含量较高且较易提取(不能是哺乳动物的血细胞)(4)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植物根尖分生区细胞

(5)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植物的花药、动物的雄性生殖器官(精巢或睾丸)(6)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及复原:成熟的、液泡中有颜色的植物细胞

(7)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调查发病率需要对人群进行随机抽样,调查遗传方式需要找患者家系

(8)植物组织培养:分化程度低,全能性高的植物外植体

(9)动物细胞培养:胚胎或幼龄动物的组织、器官(分裂能力强)

2.需要保持实验材料活性的实验(活体实验)

3.实验操作导致实验材料死亡的实验

四、实验条件

需要控制温度条件的实验

(1)物质鉴定实验:鉴定还原糖和DNA需要水浴加热(2)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水浴)

(3)传统发酵技术:果酒要求18~25℃,果醋要求30~35℃,腐乳要求15~18℃,泡菜要求室温

(4)探究环境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温度条件相同且适宜(5)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4℃诱导36h

(6)微生物的纯化与培养:高压蒸汽灭菌一般121℃维持15~30min,保存菌种一般在4℃以下,倒平板需要让固体培养基凝固(50℃以下),巴氏消毒法(60~82℃长时间)(7)PCR技术:90℃左右变性,55℃左右退火(复性),70℃左右延伸

(8)动物细胞培养:培养细胞所对应的动物体体温,哺乳动物一般是36.5±0.5℃(9)植物组织培养:一般是18~22℃

(10)萨克斯叶片遮光实验:在用95%酒精中煮浴叶片脱色

五、实验操作

需要进行筛选的实验

(1)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筛选土壤中的尿素分解菌和纤维素分解菌(2)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筛选染色体加倍的细胞

(3)植物体细胞杂交和动物细胞融合:筛选融合的杂种细胞

(4)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两次筛选①筛选出杂交瘤细胞②筛选出特定的(能产生单一抗体的单克隆的)杂交瘤细胞

(5)基因工程技术:筛选出转化了表达载体的受体细胞,筛选出能产生目的蛋白质的转基因生物

(6)单倍体育种:筛选出所需性状的纯合体

六、实验方法

1.利用同位素标记法的实验

(1)探究分泌蛋白的合成与运输路径:用3H-亮氨酸标记氨基酸

(2)探究光合作用的科学发现史:鲁宾和卡门用18O分别标记H2O和CO2,卡尔文用14C标记CO2

(3)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实验:用32P标记DNA,用35S标记蛋白质(4)探究DNA的复制方式:用15N、14N分别培养大肠杆菌(无放射性)

(5)核酸分子杂交技术:标记基因探针,检测目的基因是否导入受体细胞和目的基因是否转录

(6)蛋白质分子杂交技术:标记抗体,检测目的基因是否导入表达,杂交瘤细胞的筛选、单抗诊盒和生物导弹

2.利用分子杂交技术的实验

七、实验思想

用假说-演绎法思想进行的实验

(1)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2)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

(3)DNA是遗传物质(艾弗里、赫尔希)

(4)DNA的复制方式

(5)遗传密码的破译(选学)

篇6:初中物理电学实验总结

一、影响电阻大小因素:

1、实验原理:在电压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电流的变化来研究导体电阻的变化。(也可以用串联在电路中小灯泡亮度的变化来研究导体电阻的变化)

2、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所以定论“电阻的大小与哪一个因素的关系”时必须指明“相同条件”

3、结论: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还与温度有关。 4、结论理解:

⑴导体电阻的大小由导体本身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决定。与是否接入电路、与外加电压及通过电流大小等外界因素均无关,所以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

⑵结论可总结成公式R=ρL/S,其中ρ叫电阻率,与导体的材料有关。记住:ρ银<ρ铜<ρ铝,ρ

锰铜

镍隔

。假如架设一条

输电线路,一般选铝导线,因为在相同条件下,铝的电阻小,减小了输电线的电能损失;而且铝导线相对来说价格便宜。

二、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欧姆定律) ①提出问题:电流与电压电阻有什么定量关系?

②制定计划,设计实验:要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采用的研究方法是:控制变量法。即:保持电阻不变,改变电压研究电流随电压的变化关系;保持电压不变,改变电阻研究电流随电阻的变化关系。 ③进行实验,收集数据信息:(会进行表格设计) ④分析论证:(分析实验数据寻找数据间的关系,从中找出物理量间的关系,这是探究物理规律的常用方法。)

⑤得出结论:在电阻一定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与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在电压不变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实验电路图:

三、伏安法测电阻

1、定义:用电压表和电流表分别测出电路中某一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就可以根据欧姆定律算出这个导体的电阻,这种用电压表电流表测电阻的方法叫伏安法。 2、原理:I=U/R

3、电路图: (右图) 4、步骤:①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

连接实物时,必须注意 开关应断开

变阻(“一上一下”) 滑动变阻器 “滑片远离接线柱”)

串联在电路中 电流表 “+”接线柱流入,“-

”接线柱流出 量程选择:算最大电流 I=U/Rx

并联在电路中

电压表 “+”接线柱流入,“-”接线柱流出

② 检查电路无误后,闭合开关S,三次改变滑动变阻器的阻值,分别读出电流表、电压表的示数,填入表格。 ③算出三次Rx的值,求出平均值。 ④整理器材。

内部资料优圣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外传!第 1 页

5、讨论:⑴本实验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改变被测电阻两端的电压(分压),同时又保护电路(限流)。

⑵测量结果偏小是因为:有部分电流通过电压表,电流表的示数大于实际通过Rx电流。根据Rx=U/I电阻偏小。 ⑶如图是两电阻的伏安曲线,则R1>R2

四、伏安法测灯泡的额定功率: ①原理:P=UI ②电路图:

③选择和连接实物时须注意:

电源:其电压高于灯泡的额定电压

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时要变阻,且调到最大值。根据能否调到灯泡的额定电压选择滑动变阻器。 +”接线柱流入,“-”接线柱流出。

根据额定电压选择电压表量程。

“+”接线柱流入,“-”接线柱流出。

根据I额=P额/U额 或I额=U额/R 选择量程。

《初中物理电学实验》复习题

一、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电压、电阻关系

1、为了探究并联电路中干路的电流与支路的电流有什么关系,小明同学选择的实验器材是: 3节干电池串联作电源、两个

标为2.5V 字样的小灯泡、一只电流表、一个开关、导线若干.

他的实验设想是:首先将实验器材连成如图所示的电路,然后用电流表选择恰当的量程分别测出A、B、C三点的电流,分析这一次测量中三点电流的数据,就得出干路与支路的电流的关系. 请你分析说明小明同学这一实验方案中存在哪些的不 足,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1、用电器不要选择同一种规格的,要有所区别; 2、要加变阻器,以改变不同的干路电流和电压; 3、要测量多次,以求找出规律。

2、下列是某实验中的三个电路图,请仔细观察后回答.

(1)该实验探究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夏荷同学探究出的结论是:串联电路中的总电压大于任何一个用电器两端的电压。秋宁同学的结论是:串联电路中的总电压等于各个用电器两端的电压之和。对他们的结论,你如何评估答:(1)第一图是测串联电路的总电压,第二、三图是分别测了用电器两端的电压,可探究串联电路的总压和和各用电器两端电压间的关系;

(2)通过实验得到结论:串联电路中的总电压等于各个用电器两端的电压之和;

(3)秋宁同学的结论较为完整,能定量的说出了串联电路电压的关系.夏荷同学的结论不够完整,只是简单的说出了总电压与分电压大小的关系. 3、研究串联电路电阻:

小刚学习了“串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和“串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觉得不过瘾,在学习了欧姆定律后他就想探究“串联电路中电阻的规律”,请思考后回答下列问题。(5分)

(1)小刚进行探究“串联电路中电阻的规律”的实验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

(2)该探究实验除电源、导线、6个阻值不同的定值电阻(每次实验用2个电阻)外还需要_____________。 (3)帮助小刚画出实验电路图。

内部资料优圣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外传!第 2 页

(4

观察分析上表数据可知“串联电路中电阻的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1、如图所示,在M、N之间分别接入横截面积相等而长度不同的镍铬合金线AB和CD,AB比CD长.当开关闭合后,发现接

入AB时,电流表示数比较小,这说明导体的电阻跟导体的________有关,其关系是______________.

2、如上图所示,用酒精灯给细铁丝制的线圈加热,则电流表的示数会变________,表明导体的电阻在变____________,可

见导体的电阻还与__________有关.

3、在探究导体电阻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下表是“方博科技实验小组”在实验中所用导体的相关物理量的记录:

请问:

(l)要探究导体电阻大小与长度是否有关,应选用A与 两根导体; (2)要探究导体电阻大小与横截面积是否有关,应选用A与 两根导体。 (3)以上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是采用了“ 法”。

解:①要探究导体电阻大小与长度是否有关,应控制材料和横截面积一定.故选AD ②要探究导体电阻大小与横截面积是否有关,应控制材料和长度一定.故选AC ③本实验中采用的是物理学法中的控制变量法. 故答: (1)D; (2)C;

(3)控制变量

4、小明和小华做“探究导体电阻大小与长度关系”的实验。他们准备在图22中的A、B两点间接人待研究的电阻丝,电源电

压恒定,忽略灯丝电阻随温度变化的影响,待用电阻丝的规格如下: (1)他们应选择序号为的两根电阻丝来探究;

内部资料优圣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外传!第 3 页

(2)正确选择后,他们将所选电阻丝分别接入A、B两点间,闭合开关,通过观察灯泡的亮暗或电流表的示数来比较电阻丝电阻的大小。实验中,两次电流表指针均有偏转,但第二次的示数小于第一次的示数,说明第二次接人电路的电阻丝

的阻值 (选填“较大”或“较小”),同时小华发现第二次实验中灯泡不亮,你认为原因是(3)以上(2)中判断电阻大小关系的方法在初中物理中经常用到,以下描述中能体现这种方法的是( )

A.水压使水管中形成水流,类似地,电压使电路中形成电流 B.根据物质在常态下的形状和体积是否固定,可将物质分为三态

C,通过观察木块被运动物体撞后移动距离的大小,可比较运动物体动能的大小 D.研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的关系,应控制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

(4)科学研究表明:在导体的材料、横截面积和温度相同的条件下,导体电阻的大小与长度成正比。你认为他们用上述(2)中的方案能否得到这个结论请用欧姆定律加以解释。

(5)若电流表损坏,换用一只电压表,仍然利用上述器材来探究导体电阻的大小与长度是否成正比,请画出一个能反映该实验原理的电路图。(电阻丝用电阻符号表示,导线根数不限。 解:(1)要保持导体的材料、横截面积一定,探究导体电阻大小与长度关系.2、4两根导线材料和横截面积一样,可探究电阻与长度关系.

(2)当导体两端的电压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所以电流大的,电阻小,电流小的,电阻大;且灯泡的亮度由灯泡的实际功率决定,灯泡越暗,灯泡的实际功率越小;

(3)导体电阻的大小是通过电流的大小来反映的,这在物理学中称之为“转换法”.而A属于“类比法”,B属于归纳法,C属于“转换法”. 故答案:(1)2、4、(2)较大、灯的实际功率太小、(3)C. 三、研究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

1、下面是某组同学采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关系的实验:

(1)、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图。

(2)、以下是该小组的实验数据的记录,请将数据不全部分补全。

表1 U=___V恒定不变。(实验中更换电阻R1) 表2R=___Ω恒定不变。

(3)、分析表1 数据可得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表2 数据可得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表1的实验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表2的实验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已进行过“科学探究欧姆定律”,

(1)请你在右边空白处画出该实验的电路图。

(2) ①由于电路中电流的大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我们在探究某一因素变化对电流的影响时,必须保持其它因素不变,即采用了 法。

②图10是某实验小组在探究过程中,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图像,其中表示电压不变时,电流随电阻变化的图像是 图;表示电阻不变时,电流随电压变化的图像是 。(选填“甲”或“乙”) (3)在探究过程中,使用滑动变阻器的目的是和 。

内部资料优圣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外传!第 4 页

(4)实验的结论是.① 。

② 。

解:(1)电路图如右图所

10

(2)①电流的大小与电压和电流有关,所以在探究与其中一个因素的关系时,必须保持另一个因素不变,这就是控制变

量法;

②由图可知:甲图为I-R图象,乙图为I-U图象;

(3)滑动变阻器在该实验中的作用:一是通过改变连入电阻变化改变电路中的电流,使电压重新分配,改变电阻两端的电压,二是分压保护电路;

(4)由实验数据、图象可得结论:①保持电阻不变时,电流跟电压成正比;②保持电压不变时,电流跟电阻成反比. 故答案为:(2)①控制变量法②甲,乙;(3)保持电阻不变时电流跟电压成正比,保持电压不变时电流跟电阻成反比 3、孙楠同学用如图所示的电路研究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电阻的关系,他先后将5Ω、15Ω和25Ω的定值电阻接入电路A、B

两点间,闭合开关S,读出电流表示数(如下表)。由实验数据可以看出电流I与电阻R并不成反比。

问:(1)该实验中选错了什么器材?请你说出应换用的器材。 (2)为保证实验正确进行,还需要什么仪器? 解:(1)实验中选择了两个定值电阻串联,没有选择滑动变阻器,不能保证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不变,因此应该把电阻R′换成滑动变阻器;

答:该实验中选错了电阻R′,应用滑动变阻器替换R′;

(2)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不变,是通过与其并联的电压表的示数体现的,因此应将一只电压表并联在定值电阻两端,也就是接在A、B之间.

答:为保证实验正确进行,还需要一只电压表,接在A、B之间. 4、在探究“电阻上的电流跟电压的关系”中:

(1)我们首先会提出什么问题? ; (2)你或同学们有什么猜想?请说出来: ;

(3)在设计实验时,需改变电压,你和同学们在实验中是采用什么办法的?(说出所用的器材和方法);

(4)通过分析记录数据,你得出的结论是: 。 解:(1)如果知道一个电阻值,还知道加在它两端的电压,能不能计算出它的电流呢?或电流与电阻、电压之间有什么定量关系呢?(1分)

(2)此为开放题,只要合理猜想即可.(1分)

(3)根据实验条件通常有下列三种办法:电池组:增减电池个数;学生电源:调节调压旋钮.滑动变阻器:移动滑片.(2分)

(4)电流I、电阻R、电压U的关系可用公式表示为I=U/R.(1分) 5、为了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小华设计了图13所示的实验电路图.

上一篇:介绍物品说明文下一篇:PS合成恐怖的白衣半身幽灵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