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音乐之声》观后感

2024-04-10

关于《音乐之声》观后感(精选8篇)

篇1:关于《音乐之声》观后感

音乐的力量不可估量,让我们都来热爱音乐吧!让我们的生活充满音乐,让音乐为我们人类造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学生音乐观后感,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中学生音乐观后感1

什么让生活更加美好?是科技、摄影还是绘画?对我来说,我觉得应该是音乐。因为音乐让我的生活更加美好。

我喜欢音乐,就像向日葵喜欢太阳,昙花喜欢凌晨一样,我离不开音乐,因为它已经成为了我生命中的一部分。

就算你的心情像翻滚着大浪的大海一样烦躁,如果陶醉在音乐美的旋律中,你也会变成一个清澈见底、平静的小湖。

记得那一次,我们班级要考试。“这也太难了吧!”我小声嘀咕着。我绞尽脑汁才把这张试卷写完了。

到了第二天,老师要把试卷发下来了。我看着自己的试卷上一个红通通的“74”映入眼帘。我伤心地大哭起来,同学们都一个个来安慰我,让我下次努力就好了。

我走在回家的路上,心里像两个鼓“咚咚”地敲打着。我心里很害怕,害怕妈妈吵我。我迈着沉重的步子,不知不觉地就来到了我家门口。

到了家里,我对妈妈说:“妈妈,我这次没考好。”“考多少?”“74分。”我把试卷拿给了妈妈。我以为妈妈会吵我,可是妈妈用手抚摸着我冰冷的小手说:“没事儿,下次继续努力就好!我知道你已经尽力,去房间吧!”

我回到房间,拿起我的蓝牙耳机听了一首音乐:《加油》,我被这首歌深深地打动了。

那声音像流淌着的河水,淅淅沥沥,从我的耳边经过;那声音像一次安慰,让我重新振作起来。

我闭上眼,静静地感受那音乐的美好、动听。当我睁开眼时,我才感悟到:人生都会有一些困难,只要你坚强、勇敢,就能成功。

我觉得,音乐让生活更美好!

中学生音乐观后感2

音乐这种东西会使你时而感到高兴,时而感到宁静,时而感到热血,时而感到感动……我对音乐的第一次相遇是从那件事开始。那是一个宁静的晚上,我一个人待在家里。我感到十分无聊,便去玩一会儿电脑。此时我看到“酷我音乐”的软件,我用鼠标打开了它,在其页面上随便找了一首歌。我到现在还记得那是darin的《surrender》,整首歌以钢琴为主的演奏,给人一种宁静又带有一些哀求,讲的是一个男人苦苦请求一位爱着另一位男人但他并不在意她的女人来在意他,爱他。当时我一个星期都在听这首歌,喜欢它给人带来的宁静和歌手的那真挚的感情,直到现在我还会时不时地哼起那首歌。

从那之后,我便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几乎在双休日的所有休息时间,我都用来听歌。最近我又喜欢听一首歌,那就是鹿晗的《勋章》。

这首歌是在音乐课上我们的老师亲自点播的一首歌。我觉得这首歌鼓励那些追逐梦想的人们,勇敢地面对梦想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并且努力战胜它们。从歌中的“而我所受过的伤,都是我的勋章”更是对努力追逐梦想的人的赞美。整首歌给人带来温暖又有励志,先是一段小提琴演奏,似乎在描绘一种场景;后是用一些管弦乐器的演奏,让人感到慷慨激昂,内心十分激动,浑身充满了力量。这是一首典型的励志之歌,我用了几天的时间反复听它,到现在,每当我遇到困难时,我会哼起这首歌来鼓励自己。

最后我想说的一首歌,它只是一部钢琴演奏曲,它是日本作曲家久石让的《summer》,它是电影《菊次郎的夏天》的主题曲,虽然作曲家是日本人,但音乐是不分国界的。《summer》这首曲子,给人带来一种温暖、治愈的感觉,让你找回那最真实的自己。这是一部治愈之歌,让我到现在都在脑海中回荡那部曲子的旋律。

我非常喜欢音乐,因为它能够在我最需要的时候陪着我,你喜欢音乐吗?

中学生音乐观后感3

兴许是小时候无意间的一曲高山流水让我邂逅了你,音乐。

相识之前,我从未想过只是零散几个音符、几段旋律就可以展现一个精彩的世界。在午后温柔的阳光中欣赏中世纪的民谣,它告诉徜徉在森林深处的我有一座古堡;在音乐厅里聆听命运交响曲,倾听作曲家内心的悲鸣,与他一同体会被命运支配的无奈;在西班牙的小酒馆里听一支弗拉门戈,吉他的旋律伴着吉普赛女郎火红的裙摆和踢踏声一下子闯进我的脑海,她发上的石榴花红的如同朝霞一般。音乐带领我走进生活的别样精彩,我尝试着去读懂它。

后来我如愿以偿学习了钢琴。每当十指触上冰凉的黑白键,它便总能引起我的共鸣。夜深时《月光曲》夹杂着光辉从指缝处流泻了一地,一天的怅然也随着音符的跃动化解,又在乌云到来时感到没来由的烦闷。一曲终了,我的思绪也在上扬的尾音中沿着月光远离了地面。又或者在冬末的第一场春雨中奏响《春之圆舞曲》,旋律中参杂着花草的芬芳,在不经意间让人看到春天就在眼前,于是萌发的欣喜顿时溢满了胸腔,连带起美好的回忆也充斥在全身,身体各处都散发出快乐的信息。音乐总能勾起我散落在生活各个角落中的美好。

而音乐带给我的不止放松和愉悦,也有激励和思考。贝多芬、莫扎特、肖邦……或许他们疾病缠身,或许他们国破家亡,或许他们被生活压迫得喘不过气,但在这些音乐家的笔下,有着蓬勃的生命力和积极向上的希望。他们以音符为利刃,与病魔、与敌人、与命运抗争。舒伯特、海顿、施特劳斯……一个个熠熠发光的名字无时不刻的激励着我。一旦打响慷慨激昂的前奏,整支乐曲就该以完美的和声收场,这是永不言败、永不放弃的精神,它们被揉碎在节拍中谱成乐章。或许不曾感同身受,但每当听到我都会情不自禁,眼含泪水。

音乐是一场听觉盛宴,勾起你的回忆,唤醒生活中不同的情绪和色彩,构筑一方不一样的天地。音乐,我的生活因你而精彩。

中学生音乐观后感4

法国大文豪雨果曾经说过:“开启人类智慧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字,一把是文字,一把是音符。”古往今来,不知已有多少人为音乐沉沦,为音乐所痴狂。而时光流转,如今的我也不禁被它吸引。

音乐,散发着古典的魅力。

优美的旋律在心中荡漾,耳熟能详的经典在耳边回响。它蕴含的宁静致远,冲淡平和的意味营造出一种现实生活中没有的太虚幻境,使终日奔忙,身心疲惫的现代人得到彻底的休息。古典西洋乐,散发着浓郁的古典气息。《月光》悠扬,使人仿佛看到朦胧的月光洒满大地;《沃尔塔瓦河》回响,使人仿佛亲眼看到了沃尔塔瓦河的蜿蜒曲折,感受到斯美塔那炽热的爱国情怀;波尔卡轰响,使人仿佛感到暴风雨就在眼前……时光飞逝,经典流传,尽管一位位音乐家已离我们远去,可我们谁也不会忘记贝多芬与命运抗争的坚强意志;谁也不会忘记肖邦爱国的高尚情怀。古典的魅力不仅是因为那悠扬的旋律,也正是因为那些发光的品质而历久弥高。

音乐,积沉着传统的魅力。

一曲《高山流水》见证了俞伯牙与钟子期一段深厚友谊的美谈;一曲《二泉映月》揭开了阿炳的一生凄凉。如果说古典西洋乐是文质彬彬的贵族学者,那么中国民乐就一定是旅历丰富的旅行家。从古至今,我国的大江南北就不乏各种独具特色的乐曲:轻缓优美的小调,慷慨激昂的合奏,流金奢华的丝竹之音,乡土气息浓重的吹打……音乐形式也是丰富多彩;江南丝竹,福南建音,陕北信天游,河北梆子……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风格;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声音。它们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恢宏壮阔的巨大音画。传统的音乐组成了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也正是这积淀了千年的传统文化使中国传统音乐更缭绕着传统的韵味和魅力。

音乐,洋溢着活泼的魅力。

如果说古典注重旋律,那么流行则注重节奏。美妙动感的韵律总是让人痴迷,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清爽感觉贯穿全身。如今的流行音乐不仅动感十足,更是多种元素激情碰撞:有人大玩电音摇滚,有人唱着复古清新的小调,有人偏走另类路线……在这个文化交融的时代,音乐也跟着变幻融合。乐坛的新生力量也是层出不穷,音乐本身更是散发着一种前所未有的青春活力,朝气蓬勃。在如今,音乐正在发展得更加大众化,每个人都可以寻找到自己所中意的音乐,寻找自己心中的音乐,寻找自己活力的源泉,音乐正洋溢着活泼的魅力。

音乐历久弥新,使人为它倾倒,为它痴狂。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首音乐,散发着无穷魅力。

中学生音乐观后感5

生活中有时候会在我们耳边响起耳熟能详的音乐,下面我就给大家举一些小例子吧。

奥运会的时候,中国健儿们在赛场上奋力拼搏,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每当那一块块金镶玉挂在运动员们的脖子上的时候,背后总会响起那一首《茉莉花》,那动人的旋律,令人久久都不能忘怀。

公园里,我和爸爸妈妈正在悠闲地散步,忽然,我听到旁边一个年轻妈妈,用手推车推着一个看上去才只有几个月大的婴儿,那个婴儿躺在手推车里,一直不停地哇哇大哭。年轻妈妈也没有经验,只能唱些好听的歌来哄孩子。没想到这一招果然有效,婴儿立刻不哭了,年轻妈妈很开心,于是一边唱着歌,一边推着孩子到处散步。那歌声连婴儿听了都会止住哭声,我听了也不会不沉浸其中了。

现在这个21世纪呀,没有手机的人基本上没有,而这手机铃声,也是各种各样。比方说在一个面馆里面,你就会听到很多手机铃声。一会儿是“叮叮”,一会儿是“咚咚”,一会儿是“滴滴”,一会儿是“嗒嗒”。电话来了,铃声又有所不同了。有老歌、有新歌、有流行歌、有摇滚乐,还有英文歌、粤语歌等等,不一会儿的功夫,这就组成了一支“手机乐队”呀!

生活中像这样动听的音乐还有很多,就等着你去慢慢发现了!

关于中学生音乐观后感

篇2:关于《音乐之声》观后感

悲惨世界音乐剧观后感1

“只有爱,才能消灭世界上的一切不幸”这是作者想告诉我们的,虽然我们的爱没有冉阿让那样伟大,但在现实生活中,平凡的爱也是随处可见的。还记得当你沮丧不已时那温暖的怀抱;当你激动万分时那热情的击掌;当你愤怒难堪时那理解的目光;当你骄傲自满时那严厉的皱眉…还记得那温暖的语言,友善的微笑,温柔的目光和那轻柔的拍抚…

社会需要爱,世界需要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我们的生活,创造出一个善良、和睦、光明的世界!

爱、善良、和睦、光明

比草原更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爱。

每个人都有爱。但有的人只爱自己,爱自己的亲人,爱自己所拥有的一切。而冉阿让的爱却是给世上所有可怜的人、贫穷的人、值得同情的人、值得尊敬的人的。

曾经的他是个被人嫌弃鄙夷,凶残孤独,心中没有爱的逃亡者,而后来的他是一个拥有无数财产的市长,可他却把绝大多数的钱都捐给了慈善机构和穷人们。以至于他往往出门时口袋里装满了钱,回来时又都空了;曾经的他是恶魔的化身,而后来的他经常把面包送给挨饿的人,把衣服送给挨冻的人;到处访贫问苦。对于穷人而言,他就像一顶保护伞,一个正义的化身。是什么力量促使一个凶暴的人弃恶从善?是什么力量促使他去对那么多毫无血缘关系的人,给予无微不至的关爱呢?我想这个答案很肯定--爱。

悲惨世界音乐剧观后感2

最近看来一部好看的电影,名字叫做《悲惨世界》,我想很多同学也曾看过这部电影,也一定跟我一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吧!电影中的许多画面都常常在眼前浮现,令人久久不能平静!对于电影的感受,我有很多想要说的,在这里和大家一一分享一下。

电影里开创性地添加了一个新的唱段在Valjean救出小Cosette后在马车里的那一曲suddenly(这个词在雨果的法语原著中以brusquement反复出现),这个音乐剧中没有的唱段很好地刻画了Valjean突然变成了一位父亲的心情变化,填补了音乐剧里Valjean面对小Cosette的感情空白。而休叔在和小Cosette对话时满眼的慈爱,也预示了他未来那些年对于这个女孩的责任。

对于一部从头唱到尾的电影来说,我们无法忽略演员的音乐表现力。当年托尼奖颁奖礼上休叔和Neil Patrick Harris一起又唱又跳anythingyou cando的时候让人惊叹休叔的能歌善舞,oscar的主持秀也证明了他的舞台才能。不过仅仅停留在主持水准的唱功能并不能保证一定可以撑起所有男主角的唱段,毕竟Valjean这么经典的角色已经有太多的音乐剧大师演绎过了,超越并非易事。休叔最后交出的答卷令人满意但是却并非完美,例如那首争议颇多的bringhim home.看过25周年版LesMiz的人应该都记得,那一版的encore曲中有各个时期音乐剧中的Valjean大合唱,大合唱的第一个选段就是技巧要求极高的bring himhome.当时每一个Valjean都表现出了千回百转的音色,而那种开始祈祷然后悲悯最后赴死般的情绪,却在电影里被休叔全部处理成了从头到尾都是缺少层次感,甚至让人感觉是一直都吊着嗓子的平铺直叙。既然老版Valjean和休叔演了对手戏,不知道这位老前辈会给休叔的演唱怎么样的评价。我想一定是很高的评价吧!

《悲惨世界》值得观看!

悲惨世界音乐剧观后感3

我曾梦想生活的模样,可我现在身处地狱,与曾经的梦想判若云泥

题记

《悲惨世界》电影由法国大文豪维克多雨果1862年发表的长篇小说改编,故事围绕一名获释的罪犯冉阿让展开,着重描写他寻求救赎的过程。十九世纪的法国,对于下层人民来说,无疑是悲惨的。而《悲惨世界》电影用浓重的色调和悲恸的歌声完美展现了一个真正的悲惨世界:偏僻小城、黑暗监狱、严肃的法庭、阴暗的教堂、巴黎悲惨的贫民窑浓重的色彩刺激着我的视觉,这一幅震慑人心的悲惨画卷是令人难忘的。

主人公冉阿让只因偷了一块面包给饥饿无比的外甥被判5年的苦役。假释后,那张如影随形的黄色身份证和冉阿让这个名字就如深深烙印在身体上的隐形印记,使他的生活举步维艰。他的骨气使他站起来了,他不再是冉阿让,他成为了马德兰,用他的善良与才智,一步步走上更高的台阶,他成为了巴黎市的市长总而言之,作者通过冉阿让的形象反映了穷苦人民的深重灾难,揭露和控诉了当时社会的罪恶,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但整部影片令我最难忘的人,并不是冉阿让,而是同样悲惨,茕茕孑立的芳汀。她是伟大的,是坚强的,是圣洁的。她原是冉阿让工厂里的一名女工,拥有令人羡慕的美丽头发和洁白的牙齿。她的一生是悲惨的,她的命运的惨绝人寰的。她淡淡地唱出的那首《IDreamdaDream》引发我无数遐想。或许芳汀也曾拥有那些美好的时光,在那一个树影婆娑的盛夏,人们和善温柔,她的美好在她的身旁。在那个落了叶的秋天,她的美好离开了她。之后,她被抛弃、被嘲笑、被讨厌、被怨恨,但她还一直在心里保留着希望,她的心脏还不甘心放弃跳动,纵使梦想幻灭,纵使坠落深渊,她还依然咬牙坚持,为了她深爱的女儿珂赛特。她是折翼的天使,她是神圣的仙女。饰演芳汀的演员安妮海瑟薇悲怆的面部表情,将那个梦想破灭的失意女子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梦想是美好的,现实却是残酷的。悲惨的世界绝情地扼杀了芳汀的梦想,使她身处地狱,与她的梦想判若云泥。芳汀曾有梦,有梦的人是快乐的,但生活在那样一个颠倒黑白的世界中,必须认清现实。而梦想的实现,如同笑话一般。整首歌最后一段,使我们看到犹如地狱般的社会,撕碎了芳汀所有梦想。这是芳汀无声的控诉,又何尝不是她来自灵魂深处的呐喊。

我也曾遐想过,若我生活在那样一个悲惨的世界里,也许我会早已放弃对生活的希望,每天过着行尸走肉的生活。也许我不会有梦想,更不会为了那份美好得不真实的梦想而坚持。因为梦想会被那个世界撕碎,那个世界会让你的梦想蒙羞。我甚至不敢想象。我们的世界,有温暖的人情,有公平的社会,也许它是芳汀梦想的生活的模样;没有战争,没有硝烟,没有苦役。我们能拥有自己的梦想,而这些美丽的梦想不会被现实扼杀。我们能够有梦。

生活在如今美好世界的我们,应该倍加珍惜现在的生活。同时,我们也需要仁慈、善良、勇敢坚强。只有这些,才能使我们的世界变得美好,每一个人都能被世界温柔以待。

悲惨世界音乐剧观后感4

《悲惨世界》是一部雨果写的名着,被改编成了电影,并获得多项奥斯卡奖。放暑假时,我看了这部电影,哭了两次,感到这部电影拍的很好,反映了许多人性的自私。

影片的开头,那些囚犯们用嘶哑的声音唱着“低头、低头不要看他们的眼睛……”站在高台顶上的官僚,手里拿着鞭子,看着底下的囚犯。看到这里,我在想他们究竟犯了什么大罪,就受这么苦的牢刑。囚犯24601就要出狱时,她抬着很重的旗杆到了官僚面前,官僚对他说:“你永远不会忘记我--沙威,囚犯24601,你将永远背负着罪恶感。”囚犯说:“我有名字,我叫冉阿让。”他用沙哑的声音,表达着自己的愤怒,他在维护着自己的尊严。

当冉阿让逃出后,一位善良的神父救了他,但他却偷了珍贵的银器,被警察抓走了。神父却说,这是送给他的,这让他很感动,下定决心要悔改。几年之后,他当上了市长,并受人尊敬。当他在厂里检查时,看到让他害怕的人——沙威。他开始掩饰他的曾经,当一个女人要寻求他的帮助时,他却转身离开。之后,他找到那个女人,却发现她为自己的女儿的生活已经奄奄一息了。他得知女人的名字叫芳汀。芳汀死后,我哭了,一个女人为了自己的孩子愿意放弃一切,黑暗的世界里,母爱的光芒照亮了一切,温暖了人心。

在几年后的逃亡,冉阿让带着芳汀的女儿住在一个偏僻的地方。但是,马上就要开始“法国大革命”了,芳汀的女儿爱上了一位战士,就在开战后,沙威扮成党员混进去了,却被小战士发现了,沙威被绑了。当冉阿让去救女儿的爱人时,却将沙威放了,沙威很惊讶。在战场上,那个小战士为了抢到弹药被敌人杀了,这次我又哭了。小兵说过:“小兵也能派上大用场。”他们为了战争的胜利,为了正义,都被杀害了。而沙威也反思了,认为真正的正义不是像他那样,自己和冉阿让为什么有那么大差距,他认为这个世界已经无法挽回了,便跳河了,而在另一个世界,没有黑暗,一切都是正义的光明的。

看完后,心中仍想着其中的情节,让人回味。伟大的母爱,扞卫自己的尊严,为正义而战,这一切都在黑暗的世界里变得伟大。

悲惨世界音乐剧观后感5

暑假,我看了法国大作家雨果写的著作《悲惨世界》.这本书描写了主人公的坎坷人生路.让我明白了爱的伟大.主人公冉阿让是一位坐过十九年牢的人,当他来到离土伦50千米的一个小镇.因为有前科,所以没有人留下他.最后当他走进一扇敞开的大门--米里哀主教的家.主教不但让他吃的好,还让他住的好.谁知他贼性不改,偷了米里哀主教家的银碟子.当他被宪兵抓住后,米里哀主教不但不告他,还把银烛台送给他.看到这儿,我对米里哀主教的做法很不解,为什么他不要回银盘子,还送银烛台?后来我从米里哀主教对冉阿让说的一句话明白了.“冉阿让先生,您再也不是坏人了,我已洗净了您的灵魂,献在主的面前.”冉阿让听后,发誓一定要做一位好人.他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一名受人尊敬的人.冉阿让从恶棍德纳第家,救出了苦难中的珂赛特,让她过上美好生活.并救助了珂赛特喜欢的小伙马吕斯.给予他们幸福的生活.在现今社会上,如武汉市离休干部江诗信今年70岁,2020年矢志不移,倾尽家财资助贫困山区孩子上学,并带动社会力量帮助山区贫困孩子走进校门,被人誉为“希望老人”。江诗信身高1.7米,而体重不到50公斤。一个体弱多病的老人之所以蕴藏着巨大的能量,是因为帮助山区失学的孩子已成为他的精神支柱,是爱心让他多次战胜了死神.人们都为他坚忍不拔、无私奉献的精神所感动,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他的爱心助学行列。有机关干部、企业职工、大中小学学生,也有采访过江诗信的新闻记者。2020年来,有184个单位和两千多名“爱心使者”志愿加入到江诗信爱心助学的行列,其中年龄最大的80多岁,最小的只有7岁。他们与江诗信一道,先后将2164名失学儿童送进学堂,现已有39名受助者跨进了大学校门。”他说:如果有一天,我突然离开人间,请我的妻子儿女不要悲伤,不要怀念,只希望能完成我未尽的事业,让贫困的孩子如我在世一样得到救援。

主教无私的爱改变了冉阿让的人生, 江诗信善良无私的爱照亮了失学儿童人生路.他们的爱都让我感动.那么母爱又是什么样的呢?

篇3:关于《音乐之声》观后感

众所周知, 我们国内现在的音乐产业环境是不够理想的, 一些音乐人的原创激情不足, 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环境——如原创音乐平台的缺乏、版权保护的不足, 都使得音乐的创作者难以生存下去。当前环境下, 很多音乐人都在说音乐越来越难做, 写出一首歌, 要么没人唱, 没有收入, 要么就是一旦唱红了, 就被网络大肆传播, 最终创作人还是收入微薄……这样的形势若发展下去, 势必使原创音乐人越来越少。原创音乐萎靡下去的话, 选秀节目的歌手到最后就仍然只是翻唱歌手, 如果发生这样的恶性循环, 最后将使整个音乐产业难以发展下去。

对于电视媒体能否担负起培育和推动原创音乐发展的任务这个问题, 笔者认为答案是肯定的。首先, 电视作为大众传播媒体, 其传播的功能和效果是不容忽视的, 且在民众休闲生活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同时, 一档好的电视节目, 对人们的吸引力更是巨大, 甚至可能带来万人空巷的情形, 乃至在社会上造成很大的反响。因此, 电视音乐节目这样一个平台, 对于推动原创音乐的发展是具备强有力的物质基础的。

因此, 通过电视音乐节目这个大的平台, 推动歌曲的创作, 推动原创歌曲的繁荣。抓住好机会, 将电视音乐节目与原创音乐的发展相结合, 或才能真正地起到推动音乐产业发展, 做到大众音乐文化发展的良性循环。

关于电视音乐节目如何推动原创音乐的发展, 笔者认为要点有以下几个。

明确电视音乐节目的责任 电视音乐节目 (如选秀节目) 的火爆证明, 一个好的电视音乐节目也能有无穷的魅力和影响力。但是如何让这个魅力长久地发挥作用, 带来正能量, 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助推音乐产业良性循环, 就需要电视音乐节目和媒体人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如果放任娱乐元素泛滥, 缺乏明确的责任感和发展方向, 这样的电视音乐节目本身恐怕会很快走到尽头。在现在国内音乐产业发展不够理想的情况下, 电视媒体应担当起参与培育发展音乐产业的重任。

电视节目对原创音乐推动发展的能量在过去就已经显现过, 如在20世纪80年代费翔唱的《冬天里的一把火》等歌曲, 都是通过电视媒体的传播为万人传唱的。人们在看节目的同时会激起欣赏之情, 也逐渐对一些优秀原创歌曲耳熟能详。当前电视音乐节目的发展对原创音乐的发展来说是个好时机。电视音乐节目在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 注重原创音乐的培育和推广, 并调整好节目方向后, 会在促进音乐发展的同时, 得到音乐在发展后反过来提供的资源, 由此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发展状态。

为原创音乐提供更多的平台 现在, 人们已经充分体会到了选秀节目的“强大”, 一个有名气的选秀节目可以捧红很多“草根”, 也可以让一首歌曲家喻户晓。因此, 我们可以策划并推出更多的有针对性的推动原创音乐发展的音乐节目, 如制作更多像《中国好歌曲》这样的原创音乐人的选秀节目, 或者用让原创音乐人与明星搭档的形式来制作原创音乐的选秀节目, 从而为原创音乐提供更多样化的推广平台。如此下去, 人们也会逐渐开始更多地将目光的焦点放到原创音乐这个方面来, 乃至会有更多的人投入到音乐创作当中, 而一些原来创作音乐的人, 也会更充满激情和动力地来进行创作。

注重版权的保护与开发 目前音乐产业发展过程中最为显著的阻碍之一就是原创作品和作者的版权得不到有效保护。在现在的音乐环境当中, 一个原创音乐人写了一首歌, 仅凭自己无力保护版权, 卖给唱片公司也赚不了多少钱, 而且一旦歌曲走红了, 谁想唱都可以唱, 自身利益得不到保护……在这样的情况下, 写歌做原创的人只会越来越少。所以, 要想推动原创音乐的发展, 电视音乐节目应当发挥好自己的作用, 注重节目中选手的原创音乐的版权开发和保护, 和原创音乐人签订合同, 明确版权细则, 充分尊重原创音乐人的权益。甚至电视媒体应当主动找到创作人, 鼓励其进行音乐创作, 为音乐的发展提供更为深厚的土壤。只有大的环境好了, 才会有更多的人投入到音乐创作的环境当中来。

篇4:《音乐之声》观后感

女主角玛利亚是位年轻的修女,大自然的熏陶和简单的生活背景,造就了她乐观、单纯的性格,前一刻还在担心无法胜任家庭教师一职,下一刻就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她天生的乐天派性格,不得不让修道院的修女们担心她的未来。

初见时上校时,上校也觉得她是个爱惹麻烦的家伙,而正是她这样的乐天派性格,让生活时时充满了正能量。

玛利亚并没有和上校一样用严厉的家 教去管束孩子,而是选择用自己开朗的人生观去影响孩子。当孩子们情绪低落时,玛利亚引导他们多想想开心的事物,并用歌唱的方式表达出来,她用最简单的心理 疏导方式,教会了孩子们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很快,孩子们就在她的带领下,找回了童心,获得了童年应有的快乐生活,他们去郊游、去划船、去爬树,并一路高 声吟唱,在柔和的画面中,他们宛若置身天堂,七个孩子如同天使一样跳跃欢唱,草地上、树林间、小河边、市场里处处留下了她们的莺歌笑语,彻底摆脱了母亲过 世后,上校军事化教育造成的沉闷的家庭生活,玛利亚的热情开朗给这个家带来了一缕阳光,给了孩子们温暖和活力,也渐也感染了上校,同时也让他冰冷的心开始融化了。

上校与孩子们齐唱《雪绒花》的片段,旋律优美动人,代表着这个家庭的转折点,上校重新感受到了温暖,走出了心中的阴影,开始重新拥抱爱情、拥抱生活。

在最后时分影片的主题升华,面对德国法西斯的强权威胁,特拉普一家毫不妥协,坚决拒绝为纳粹服务,最终在众人的帮助下,翻山越岭,奔向自由,这是一种追求和平、美好的正能量。

影片从始至终,都以爱与自由为主线,让人们感受到了发自内心的快乐和爱带给人们的力量与支持,爱的伟大与珍贵,并告诉人们,爱要从内心流淌,它可以感染身边的人,从自己身边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和一个个亲人爱起,最后便会演绎成为一种大爱,一种对国家的爱,一种对整个世界的爱,或许这就是这部影片历经几十年而不衰的秘诀,不论是平凡的生活正能量还是整个世界正能量,在社会之中都永不会过时。

篇5:《音乐之声》观后感

二(2)班谢承泽

在今天的社团课上,我们观看了一部幽默的电影《音乐之声》。它主要讲述的是一个女人从修女到家庭教师的故事。当她还是修女的时候,她非常调皮,大家都不喜欢她。但是,她非常热爱唱歌。修道院有一个规定,修女不可以随便唱歌。于是,院长就把她赶出来了修道院。之后,她被一位舰长选中去做家庭教师,结果孩子们都非常喜欢听她唱歌,他们的合唱团很有趣。她做得非常成功,这个故事被改编为电影,很受人们欢迎。

篇6:音乐之声观后感

我对这部影片的美有几个享受的地方:

首先,当然是它里面的天簌之声。这是一部音乐剧,所以影片的开始便是由朱莉演唱的主题曲“音乐之声”,它充分地表达了玛利亚对大自然的热爱。影片中,玛利亚教给孩子们的“哆来咪”无疑是一堂灰谐生动的音乐课,7个调皮苦闷的孩子爱上了音乐和玛利亚,他们一起唱出了怡人的歌。接着就是影片中的故事场景阿尔卑斯山麓的湖光山色,蓝蓝的天空,嫩绿的草原,清澈的湖水……这一切无不给我最美好的视觉享受。

最后就从影片的所表达的深刻上说说吧。我是被里面所表现出来的爱所感动着,玛利亚对大自然的爱,玛利亚对孩子们的爱,孩子们对上校和玛利亚的爱,玛利亚和上校的爱,他们一家对祖国的爱……世界是不能缺少爱的,如果从我们自身来说,我们的一切言行举止更不能没有爱。从影片中我得到的最重要的信息是,你必须先学会去爱你身边的一切,然后你的热情才能感染到别人,而别人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模仿你,爱就是这样传承了下来。

篇7:《音乐之声》观后感

《音乐之声》观后感1

这个星期我们所看的一部电影是一部叫做《音乐之声》的电影,这部电影可以说是一部老片子,是一部外国电影。这部电影讲的是一个爱唱歌的修女的家庭老师经受,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让我来告知你吧!

这位修女的名字叫做玛利亚,玛利亚在许多修女的眼中可以说是一个做事拖拖拉拉的人,做什么事都迟到。修女院为了转变这种状况,就把玛利亚调出去做家庭老师,玛利亚当然不情愿,所以一路上都好可怕,但是她不停的鼓舞自己,可是当她到达她所教的地点后,她的自信荡然无存,由于,她要教的人是一位上校的孩子,她当心翼翼地走进去,她误打误撞来到了一间没人的屋子里,她四处张望着,突然,一个管家出现在她面前,管家将她请了出来。上校出现了,他仔细认真地端详着玛利亚,接着,上校一拿出一个哨子,他吹响了哨子,紧接着,有七个孩子依次从楼上跑下来,并且按挨次站好。

玛利亚看着他们,感到有些兴奋,由于她开头喜爱上这些孩子们了。慢慢的,玛利亚开头适应这里的生活环境,并且开头教学,由于玛利亚爱好音乐,所以她教的就是音乐,她带领孩子们学起了音乐。首先,她将这七个孩子分成了不同的七个音阶,从小到大排列,分完了以后,她就教他们唱歌。我说过,玛利亚是一个超脱世俗的人,她不会像别人教音乐一样,把孩子关在家里,她成天带着孩子们出去体验生活,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学习。但是,这让那位上校很不兴奋,由于这让他丢尽了脸面,上校的孩子,尽然和一个老师成天在外面疯玩,这能不让他丢脸吗。

最终,上校这次爆发了,玛利亚这次带着孩子们在湖里划船,观察上校来了,兴奋的向他招手,结果船翻了,他们掉进了水里,当他们从水里游上来时,上校已经忍耐到极点了,上校一气之下,说要将玛利亚解雇,玛利亚尤为震动,她感到绝望极了。就在这时,上校听到了从家里传来的歌声,上校停止了对玛利亚的训斥,开头追寻歌声的来源,他疾步走回家,观察他的孩子们正在唱歌,他感到特别的欣慰,就问是谁教他们的,上校的妻子将头一撇,朝着玛利亚的方向望去,上校立即明白了,赶忙跑过去向她赔礼,并且要求她留下来,玛利亚很兴奋她能留下来,但是,这时的上校夫人可吃醋了,由于,她不能忍受他的丈夫和另一个女的那么亲近。

在这以后,玛利亚还让上校的孩子进行了木偶剧表演,等等一系列活动。我们的电影就放到这里,老师告知我们,最终玛利亚和上校结了婚,而且还进行了一次逃亡之旅。看完这部电影,我知道了,没有你做不到的事,只有你想不到的!

《音乐之声》观后感2

无穷的正能量——重温《音乐之声》

刚刚落下帷幕的第87界奥斯卡金像奖颁奖晚会上,一向搞怪的LadyGaga以罕见地清爽装扮,深情演绎了《音乐之声》中的插曲,不但让人惊艳于她扎实的演唱功底,更勾起众人对这部经典影片的无限怀念,正如随后出场的朱莉·安德鲁斯说的那样,很难信任,一刺眼就过去了这么多年!《音乐之声》已经上映50周年了,但其感染力照旧剧烈如昔,好像金色童年般,虽已从手中滑过,但仍忍不住频频回首沉醉。

看完颁奖晚会的当晚,我便乘热重温了这部经典影片,坦白说,很多情节如今看来略显陈旧,比如玛利亚非传统淑女的汉子格调,特拉普典型白马王子的高富帅模式,像极了近年东亚地区流行的偶像剧套路,而玛利亚作为家庭老师,遭受特拉普家那群难以驯服、古灵精怪的孩子们,也可见到近年校内剧的影子,但这些都没有影响它的魅力,重温过程中,发自内心的欢乐油然而生,我始终带着愉悦的笑容,就同当年第一次观看它一样。为什么?由于影片散发的无穷正能量。

女主角玛利亚是名年轻的见习修女,宗教的熏陶和简洁的生活背景,造就了她乐观、单纯的性格,前一刻还在担忧无法胜任家庭老师一职,下一刻就YY一切都会好起来,并越想越快乐,奔赴特拉普家的路上,甚至载歌载舞跳起来,其夸张的乐天派性格,在许多人看来有点神经兮兮,为此修道院的修女们担忧她的将来何去何从,初见时的特拉普上校更是觉得她是个惹麻烦的家伙,而正是她这种有些夸张的乐天派性格,让生活时时布满了正能量。

玛利亚选取用自己开朗的人生观去影响孩子,而非用死板的说教去管束孩子,如当孩子们心情低落时,玛利亚引导他们多想想快乐的事物,并用唱歌的方式将其表达出来,用最简洁的心理疏导方式,训练孩子们学会自我管理心情,很快孩子们就在她的带领下,得到了童年应有的欢乐、简洁,他们去郊游、去划船、去爬树,并一路高声吟唱,彻底摆脱了母亲过世后,特拉普上校军事化训练造成的沉闷家庭生活,孩子们的改变和玛利亚的生活热忱,慢慢也感染了特拉普上校,让他最终走出了丧妻阴影,重新拥抱感情、拥抱生活。这完全是一个传递正能量的故事,因而感情、搞笑的部分即便略显过时也无大碍,这本就不是影片的主旨。

影片在最终时分主题升华,应对德国法西斯的强权威逼,特拉普一家毫不妥协,坚决拒绝为纳粹服务,最终在众人的帮忙下,翻山越岭奔向自由,一种追求和平、完善的正能量闪烁剧终。

不论是平凡的生活正能量还是高境界的世界正能量,在人类.都永不会过时,和平常,我们应乐观应对生活中的挫折,战斗时,我们要坚决和平的立场,无穷的正能量是支持人类礼貌进程的动力,也是《音乐之声》经久不衰的秘诀。

《音乐之声》观后感3

《音乐之声》是一部音乐剧,剧中的女仆人公玛利雅在不停的唱歌,那是她对自由的一钟憧憬,是对欢乐与美好的一种追求。她起初认为只有进了修道院,才能修身养性,才是真正喜爱主的表现,所以,她热衷于做一名真正的修女。而院长却不这么认为,感觉她并不适合修道院的生活,所以送她去做了上校家的家庭老师。在这里,她有七个性格各不相同的同学要教,他们淘气、开朗而又喜爱恶作剧,玛丽雅却以她的热忱和真诚感动了他们,也感动了他们的父亲----上校,最终他们成为了真正的一家人,虽然遇到战斗,却能感受到他们一家美好的生活与甜美。

音乐与歌声是情感的一种宣泄,人们快乐的时候唱歌,苦痛的时候也唱歌。玛丽雅喜爱自由,喜爱奔跑于宽阔的草地上,喜爱跳动于悄悄流淌的小溪旁,喜爱象小鸟一样欢快地唱歌。她的这种行为是不被修道院里众人所理解的,所以她感到迷茫,觉得自己做错了事,应当向上帝忏悔。修道院的嬷嬷们分成了两派,一派支持玛丽雅,把她看成最本真的天使,一派反对她,把她当成了恶魔。这其实应当代表了父母对子女的全部看法,和同时存在的两种心理。做为父母,我们有时候,会看孩子们像天使一样可爱,有时候又像恶魔一样让人头疼,甚至惹人厌烦。而院长嬷嬷所代表的,正是那种才智父母的化身,她承认孩子身上的缺点,却也看到了她的优点和特长,或者说她更喜爱玛丽雅身上透露出的本真和纯净。“如何让月完在掌心停留?如何摘下浮云钉牢?如何使海浪停留在沙滩上?”她用自己的歌声唱出了对孩子个体的敬重,唱出了一首流淌与心胸的宏大母亲的爱,唱出了对孩子的理解,更唱出了对玛丽雅的真情赞美和认同。

像小鸟一样欢乐单纯的玛丽雅来到了上校家,一路上,她的内心布满了冲突与恐惊,这正是一个人走向一个新的世界的恐慌与迷茫。最终,她最终带着院长嬷嬷告知她的一句祝愿,更是一种提示“天主关上了门,又在别处开了窗”英勇地走进了上校的家。她不知道等待自己的是什么,但她坚信:力气不存在数字中,力气不存在财宝中,力气是自己内心的一种自信。她是一个欢乐而顽强的孩子,她会让阳完适时地照进自己的心胸,给自己勇往直前的力气与祝愿。上校严厉的家规没有吓住她,孩子们恶作剧的戏弄没有难倒她,她以她的才智与热忱融入到了孩子们的世界,也打开了上校久已经封锁的心灵。

《音乐之声》观后感4

生活原本就是平凡又意味深长,成人有成人们自我的思维方式和世界,有如玛丽亚热忱奔放,对音乐和大自然的爱好与执着,有如上校对自我国家的忠诚与信仰,亦然,孩子们也有着自我的思维和所憧憬的世界,不是巧克力玩具,而是自由与幻想,他们需要的是更多的掌声和认可。

音乐之声是一部非常着名的电影,欢快的音乐,平凡的生活,在这平凡中又演译着不平凡的执着,玛丽亚对自我生活的执着,对感情的执着。不禁让我想起在现实的生活中,人们遇到很多的困难时总是躲避,而躲避是解决不了问题,我们应当向玛丽亚一样,勇往直前,追寻自我所想要的东西,即使是失败也无怨无悔,由于人生没有永久不败。

孩子们的天性便是追求自由,影片里的孩子们各自有自我不一样的性格,爱好和幻想。他们不情愿过这种严加管束的生活,总设法戏弄历届的家庭老师,使他们呆不下去。对玛丽亚自然也不例外:一会儿出其不意把蛤蟆放在她的口袋里;一会儿趁她不备将松球放在她的座位上。但玛丽亚自我就具有孩子般的性格,她能理解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的所作所为。

她引导他们,关怀他们,帮忙他们,赢得了他们的信任,很快就成了他们的知心伴侣,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用窗帘布给孩子们做了嬉戏服,带他们去野餐、郊游、爬树和划船;教他们唱歌,从“多,来,米”学起,直到排练歌曲。于是这个家庭平添了笑语、快乐和生气,布满了音乐之声。

音乐感动的不仅仅是孩子,上校,一个对自我和对别人都有着严格要求,又有些沉醉于以往的男人,听到音乐后,激起了内心深处埋藏已久的情感,无法掩饰的忘我,轻轻的哼着。音乐不仅仅转变了孩子,也转变了上校,从今变得更有人情味。

电影的结尾上校决不背叛自我的祖国和人民的上校预备冒险带全家离去。临别之际,他为家乡的父老乡亲献上的还是那首他最宠爱的歌,雪绒花,雪绒花。但一曲未了便已哽咽,玛利亚默契地接唱下去,并带动全场观众加入大合唱。这是全片最令人心潮澎湃的感人.。

上校家庭对音乐的喜爱让我感动。里面漂亮悦耳的歌曲使我了解到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它没有国界,不分种族。其中我最喜爱的歌曲是雪绒花。它出此刻整个影片的最终,在敌人严密的监视下,剧场里的气氛异样残酷,上尉一家人演唱的这首歌曲就像在污泥中干净的花朵,让人看到期望和春天。

《音乐之声》观后感5

有一部电影如此深化人心,不但里面的角色、情节、经受家喻户晓,主题歌曲也被广为传唱,由它带来的影响面之广、掩盖范围之大、被感染的人之多,可谓空前绝后、独一无二,它就是来自闻名的阿尔卑斯山脉的《音乐之声》、电影离不开音乐。一部优秀的电影,假如同时能够生产出让人耳熟能详的音乐或喜闻乐见的插曲,那可真算得上是留影又留声,“两全齐美”。《音乐之声》全片基本上都在奥地利历史名城萨尔茨堡实地取景,画面构图美丽,镜头运用流畅。宽敞的大银幕把阿尔卑斯山、乌恩特山、月亮湖和沃尔夫冈湖、冯特拉普家庄园、古典韵味的教堂和古堡等景色尽收眼底:绿油油的青草地和峰峦叠翠的崇山峻岭、蔚蓝的天空与清亮的湖水相互交织,明快、清朗的歌声在此间回荡激扬,恍如置身人间仙景,遐意舒服,令人沉醉。其中,以表达对大自然无比喜爱的主题曲“音乐之声”最受欢迎,还有轻松开心的“孤独的牧羊人”、情深款款的“雪绒花”、快乐大方的“哆来咪”、含羞答答的“玛丽亚”以及孩子们的“晚安,再见!”、“16岁来临”等歌曲也是观众耳熟能详、钟爱无比的,在一部电影中竟然有如此之多的歌曲受欢迎并流行传唱,信任也是一个难以改写的记录。

《音乐之声》,该片中天性自由,不受繁文缛节省束的漂亮修女玛利亚,奥地利漂亮的阿尔卑斯山的山坡、清亮的湖泊、阳完明媚的'气候,和雅致的别墅,以及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以及反纳粹,追求自由的士气,打动了世界各地人们的心。

《音乐之声》的内容,信任它是少数几部让人百看不厌的电影之一。漂亮的见习修女,英俊富有的贵族,像灰姑娘和王子;她和善、纯净,围绕身边的是7个可爱的孩子,像白雪公主和7个小矮人,更绝的是,7个孩子正好组成7个音符,组成一首明快、动人的歌;而玛利亚把特拉普上校从丧妻的哀思中解脱出来,让快乐与音乐重新降落这个家庭,就像美女用真爱解救了被巫术掌握的野兽。可以说,《音乐之声》中蕴涵了古老童话中的几个母题,它几乎表达了人类对全部美妙事物的憧憬:爱、自由、歌声……而且,据说,这是以真人真事为蓝本改编的。真实的生活总是有那么多的丑恶与遗憾。可是,那个美妙如童话的电影,就是从真实的人生中提炼而来,它删去了生活的枝枝蔓蔓,与7个孩子和一位漂亮的姑娘,用歌声放飞爱、自由与幻想,那该是全人类的幻想。

《音乐之声》来自生活高于生活,它以乐抒情,以乐动人,处处布满阳完气息与温馨浪漫。它把抽象的音符、大自然的美景和人文景观完善结合,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融洽、相互倚托的关系,鼓舞人们乐观向上、追求纯净美妙、争取自由和享受生活,消退邪恶杂念、达到真善美的抱负境界.《音乐之声》观后感6

《音乐之声》取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纳粹时斯奥地利的一位修女在一户富家产家庭老师。由于他们看不惯纳粹的所作所为,逃到美国并组成了“特拉普家庭合唱团”,在各地巡回演出。

《音乐之声》以音乐剧的形式讲解并描述了一个既富有生动活泼的浓郁生活气息,又布满理解与爱心的真实感人的故事。我们可在轻松开心的消遣中得到美的享受,同时也会受到地道英语听说情景的熏陶。最让我喜爱的当然是它里面的天簌之声。这是一部音乐剧,所以影片的开头便是由朱莉演唱的主题曲“音乐之声”,它充分地表达了玛利亚对大自然的喜爱。影片中,玛利亚教给孩子们的“哆来咪”无疑是一堂灰谐生动的音乐课,7个淘气苦闷的孩子爱上了音乐和玛利亚,他们一起唱出了怡人的歌。接着就是影片中的故事场景阿尔卑斯山麓的湖完山色,蓝蓝的天空,嫩绿的草原,清亮的湖水……

这一切无不给我最美妙的视觉享受。

全剧都有音乐贯穿始终,其中流传最广的几首经典音乐,像表达玛利亚对大自然喜爱的《音乐之声》,轻松开心的《孤独的牧羊人》,特拉普上校演唱的无限深情的《雪绒花》,快乐好玩的《哆来咪》,以及淘气可爱的孩子们演唱的《晚安,再见!》等等,都已成为人们记忆中最值得珍惜以及细细回味的艺术佳作。

这部电影能让你听到,看到和想到美,看完影片后的人几乎都是微笑的,更有人会轻轻地哼起里面的动听的歌曲。这部经典老电影,看了许多遍我感受很深,特殊是玛利亚的温顺、和善、耐烦以及她的顽强、英勇和无私纯净的爱!

我觉得原来那十二个家教最终没有留下来的缘由应当是他们没有耐烦、他们并不真心喜爱孩子们、他们并不真正了解孩子们,而玛利亚正好相反,能理解这些孩子去用无私的爱去爱他们,并藉着那美丽悦耳的音乐让这个缺少爱的家庭,又重新又了活力和快乐!她从一开头就喜爱这七个个性不同的孩子,并专心地去了解他们、爱惜他们、教育他们,专心地去爱他们,所以最终孩子们从心里接受她,从心里喜爱她,并在她与上校结婚后亲热地叫她“妈妈”。

一个好女人就是一所好学校,我看完这部电影后开头有点理解了。

在看电影的过程中能让人始终保持着轻松开心的心情,没有猜疑,有的只是涟漪般的轻快。在这部影片中,观众所能感到的只是人世间那种最淳朴、最简洁的友爱和挚爱之情。自由与爱,源自于自然,源自于心灵,是人类最久远、也是最永恒的追求。也永久只是那轻松开心的节奏!

《音乐之声》观后感7

再次重温了一遍《音乐之声》被感动得几处落泪。在我看来,这部影片堪称经典中的经典。迄今为止在我看过的影片中,论宠爱程度它或许排不到第一,但论最佳影片的话,它却是当之无愧的第一。片中的音乐已是无可争议的经典,《哆唻咪》《孤独的牧羊人》《雪绒花》《音乐之声》等歌曲至今让我们耳熟能详。而更让我动容的,是隐蔽在音乐背后的那博大而深沉的爱。这部影片是那样全面而深刻的诠释了爱,对子女的爱,对恋人的爱,对祖国的爱……都在片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说到片中的演员,或许大多数人最难忘的是活泼开朗、把音乐带给大家的女主角玛利亚。但我最喜爱、最难忘的却是片中的男仆人公冯.特拉普上校。从表面看,他好像是个严峻、冷漠而又刻板的海军上校。可是在冷俊外表的背后,他却有一颗博爱的心。最难忘他的眼神,那时而严峻、时而又饱含无限深情的眼神。他含蓄而深沉的爱,都在这眼神中表露无疑了。

记得影片开头不久,男女仆人公初次相见的情形:修女玛利亚被派往上校家中给上校的七个孩子做家庭老师,当她在大厅中等候上校,看到上校家美丽的舞厅时,不由自主的跑进去关起门跳起舞来。突然舞厅的门啪的打开了,上校站在门口,一句话不说的看着玛利亚。当玛利亚不知所措的跑出舞厅后,上校说的第一句话就带着训斥的味道:“不要任凭乱闯房间”。这是上校的第一次登场,感觉很酷的那种。等下一个镜头看清上校的脸,我才发觉这真是个英俊的男人,虽然在初次登场这几分钟的片断里,玛利亚好像始终在微笑,而他都没有笑过一次。其实我对这样一开头一本正经的男主角总是很有爱好的,我喜爱从他们的语言、行为以及神情中去查找隐蔽在这冷漠背后的另一些东西。而这次很快就让我找到了一处:当上校说起玛利亚到来之前已经走掉了12位家庭老师,而上一位老师只待了两小时就走了时,玛利亚惊异的问“孩子们有什么问题吗?”上校答道:“孩子们很正常,是家庭老师的问题。”看得出,这其实是一位深爱自己孩子的父亲。

当然正如《音乐之声》这个片名,也正是玛利亚把音乐带给了大家。可是我认为这部戏真正让人动容的,是隐蔽在音乐背后的那博大而深沉的爱。《音乐之声》称得上是电影史上绝妙的神来之笔,是一部影响深远的作品,它甚至超出了艺术作品的范畴,从艺术史、.学、心理学、训练学、哲学等角度来衡量都值得讨论和借鉴。

《音乐之声》观后感8

生活原本就是平凡又意味深长,成人有成人们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世界,有如玛丽亚热忱奔放,对音乐和大自然的爱好与执着,有如上校对自己国家的忠诚与信仰,亦然,孩子们也有着自己的思维和所憧憬的世界,不是巧克力玩具,而是自由与抱负,他们需要的是更多的掌声和认可。

音乐之声是一部特别着名的电影,欢快的音乐,平凡的生活,在这平凡中又演译着不平凡的执着,玛丽亚对自己生活的执着,对感情的执着。不禁让我想起在现实的生活中,人们遇到很多的困难时总是躲避,而躲避是解决不了问题,我们应当向玛丽亚一样,勇往直前,追寻自己所想要的东西,即使是失败也无怨无悔,由于人生没有永久不败。

孩子们的天性便是追求自由,影片里的孩子们各自有自己不同的性格,爱好和抱负。他们不情愿过这种严加管束的生活,总设法戏弄历届的家庭老师,使他们呆不下去。对玛丽亚自然也不例外:一会儿出其不意把蛤蟆放在她的口袋里;一会儿趁她不备将松球放在她的座位上。但玛丽亚自己就具有孩子般的性格,她能理解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的所作所为。

她引导他们,关怀他们,关心他们,赢得了他们的信任,很快就成了他们的知心伴侣,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用窗帘布给孩子们做了嬉戏服,带他们去野餐、郊游、爬树和划船;教他们唱歌,从“多,来,米”学起,直到排练歌曲。于是这个家庭平添了笑语、快乐和生气,布满了音乐之声。

音乐感动的不仅是孩子,上校,一个对自己和对别人都有着严格要求,又有些沉醉于以往的男人,听到音乐后,激起了内心深处埋藏已久的情感,无法掩饰的忘我,轻轻的哼着。音乐不仅转变了孩子,也转变了上校,从今变得更有人情味。

电影的结尾上校决不背叛自己的祖国和人民的上校预备冒险带全家离去。临别之际,他为家乡的父老乡亲献上的还是那首他最宠爱的歌,雪绒花,雪绒花。但一曲未了便已哽咽,玛利亚默契地接唱下去,并带动全场观众加入大合唱。这是全片最令人心潮澎湃的感人.。

上校家庭对音乐的喜爱让我感动。里面漂亮悦耳的歌曲使我了解到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它没有国界,不分种族。其中我最喜爱的歌曲是雪绒花。它出现在整个影片的最终,在敌人严密的监视下,剧场里的气氛异样残酷,上尉一家人演唱的这首歌曲就像在污泥中干净的花朵,让人看到盼望和春天。

《音乐之声》观后感9

生活原本就是平凡又意味深长,成人有成人们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世界,有如玛丽亚热忱奔放,对音乐和大自然的爱好与执着,有如上校对自己国家的忠诚与信仰,亦然,孩子们也有着自己的思维和所憧憬的世界,不是巧克力玩具,而是自由与抱负,他们需要的是更多的掌声和认可。

音乐之声是一部非常着名的电影,欢快的音乐,平凡的生活,在这平凡中又演译着不平凡的执着,玛丽亚对自己生活的执着,对感情的执着。不禁让我想起在现实的生活中,人们遇到很多的困难时总是躲避,而躲避是解决不了问题,我们就应向玛丽亚一样,勇往直前,追寻自己所想要的东西,即使是失败也无怨无悔,由于人生没有永久不败。

孩子们的天性便是追求自由,影片里的孩子们各自有自己不同的性格,爱好和抱负。他们不情愿过这种严加管束的生活,总设法戏弄历届的家庭老师,使他们呆不下去。对玛丽亚自然也不例外:一会儿出其不意把蛤蟆放在她的口袋里;一会儿趁她不备将松球放在她的座位上。但玛丽亚自己就具有孩子般的性格,她能理解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的所作所为。

她引导他们,关怀他们,帮忙他们,赢得了他们的信任,很快就成了他们的知心伴侣,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用窗帘布给孩子们做了嬉戏服,带他们去野餐、郊游、爬树和划船;教他们唱歌,从“多,来,米”学起,直到排练歌曲。于是这个家庭平添了笑语、快乐和生气,布满了音乐之声。

音乐感动的不仅仅是孩子,上校,一个对自己和对别人都有着严格要求,又有些沉醉于以往的男人,听到音乐后,激起了内心深处埋藏已久的情感,无法掩饰的忘我,轻轻的哼着。音乐不仅仅转变了孩子,也转变了上校,从今变得更有人情味。

电影的结尾上校决不背叛自己的祖国和人民的上校预备冒险带全家离去。临别之际,他为家乡的父老乡亲献上的还是那首他最宠爱的歌,雪绒花,雪绒花。但一曲未了便已哽咽,玛利亚默契地接唱下去,并带动全场观众加入大合唱。这是全片最令人心潮澎湃的感人.。

篇8:关于流行音乐在音乐教学中的定位

在今天, 流行音乐所包含的内容及其广泛。在器乐作品中, 它包含丰富多彩的轻音乐、爵士乐、摇摆舞曲、迪斯科舞曲、探戈舞曲、圆舞曲以及各种不同风格的舞曲和各种小型歌剧的配乐等。

流行音乐中器乐作品的特点是:节奏鲜明, 轻松活泼或抒情优美, 演奏方法多种多样, 音响多变, 色彩丰富, 织体层次简明, 乐队规模不大, 现代作品多使用电声乐器。声乐作品的特点是:生活气息浓郁、抒情、风趣、音域不宽, 手法通俗、曲调顺口、易于传唱;歌词多用生活语言, 易为听者接受和传唱;由于流行音乐具备上述特点, 所以就能够和群众连在一起, 无论文化水平的高低, 都易于接受, 因此又有“大众音乐”之称。

二、关于青年人与流行音乐

在当今社会, 青年人由于敏感与热情, 往往走在时代的前列。只要被他们直观上认为是有价值的东西, 他们便不顾一切地去追求, 去实现, 而一定的审美情趣总是同一定的思想潮流和社会生活方式密切相连。因此, 所有一切属于“新潮流”的艺术内容与形式, 都可能诱发他们美感倾向的迅速转移。结果, 一方面是导致新的艺术趣味的产生, 另一方面是增加了对不合“时代潮流”的美感对象的厌倦与反感, 甚至把一些好的传统的东西也抛在了一边。在他们充满激情的狂热中, 尽管不可避免的带有某些偏见和固执, 甚至只是喜欢而已, 但他们是自然地、纯真地。正像时下某些超女的出现, 演唱中感觉五音都不全, 更谈不上有音乐的美感了, 但她自弹自唱, 自己创作词曲, 歌词内容来自生活, 演唱风格就像和你轻声诉说一样。对于兴趣多变、追求新奇的年轻人来说, 新颖抒情的曲调和不拘一格的演唱风格, 显然更适合他们的口味, 更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因此, 年轻人一旦接触丰富多彩、轻松自由的流行音乐, 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一种新鲜感, 特别是流行歌曲的歌词往往明白如话, 旋律单纯优美, 又基本上采用真嗓子歌唱, 这就使音乐素质不高又喜欢唱歌的年轻人, 有可能进行模仿和广泛传唱。

三、关于流行音乐与学校音乐教育

在学校音乐教育中, 流行音乐和学生心理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 一方面, 学生由于其特定时期的心理特征近乎狂热地偏爱流行音乐, 成为流行音乐文化的主力军, 同时流行音乐也是他们不可缺少的精神财富;另一方面, 流行音乐及其文化外延又反过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发展, 成为学生精神依托的一部分。因此从流行音乐对青年人的影响力、以及流行音乐的优势来看, 如果我们能正确的对待就会成为学校音乐教学中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因此如何正确的给流行音乐在音乐教学中定位, 是我们每一个音乐教育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我个人对流行音乐在音乐教学中的定位和理解有以下几点:

1、流行音乐符合现代学生的审美情趣

欣赏交响乐或古典乐等一些严肃音乐, 必须要有一定的音乐素养与深厚的音乐知识, 才能够真正地理解音乐家们所要表达的情感与内容。但是, 聆听流行音乐却没有如此高的要求, 因为流行音乐的旋律很简单, 并且朗朗上口, 很容易被人记住。正是流行音乐在社会中这种平民化和大众化, 会让听众听起来觉得离自己很近, 似乎就是在表达自己的情感, 在诉说着自己的心声, 是自己心中的独白, 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感情去解读自己喜欢的歌曲, 而绝大多数流行音乐都是以抒情为主, 这些作品使学生感到亲切, 能够与他们的心灵相通, 能在他们心里产生共振。另外, 在当今学习压力、就业压力、工作压力超强的社会中, 欣赏流行音乐能使他们缓解这些压力, 是他们生活学习中的轻松剂。

2、流行音乐增强了学生对音乐感知的体验

我们知道听音乐就是一个感知音乐的过程。人们在通过欣赏音乐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到一些音乐的基本属性, 比如音色、节奏、音高、强弱、速度等。在现实的音乐体验中, 音乐实践就是逐渐形成音乐感知先决条件, 也就是说音乐感知能力的形成就是多听、多体验音乐作品。而学生在日常生活的音乐体验中, 流行音乐就占有很大比重。流行音乐为学生们感知音乐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从与流行音乐的频繁接触中, 学生们在感性的直观上获得了对音乐基本属性的认识。虽然他们当中有很多学生不识谱, 不知道音高节奏, 但是他们却能很好的较准确地演唱不少流行歌曲, 并且节奏把握得也非常不错, 甚至有些学生的演唱还非常有乐感。有些流行歌曲不管在音高和节奏上都有相当大的难度, 但是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 通过反复模仿和练习也能够在整体音乐感觉上把握它。因此流行音乐实际上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激发了学生们学习音乐的兴趣, 让他们认识到了音乐的重要性, 使音乐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份。可以这样说, 绝大多数学生们接触音乐的机会来自于流行音乐, 让学生在感受音乐、理解音乐、热爱音乐时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

3、流行音乐培养了学生的音乐形象思维

欣赏流行音乐是运用形象思维来理解音乐的一个初级阶段, 而学生在欣赏流行音乐的过程中丰富了他们感性的经历, 调动了他们的形象思维, 这些丰富的感性经验和形象思维能力的积累又使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得到进一步提高, 也就是说对音乐的兴趣由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所以说, 欣赏流行音乐本身就是一个经验或体验积累的过程, 这些音乐要素、音乐形象、音乐内容之间的联结就是经验积累的结果, 比如强音让人情绪高涨、强化音乐主题;弱音让人感觉安静舒缓;欢快节奏与轻松活泼的情绪相关;缓慢的速度与恬静、悲伤等情境关联:还有音色对塑造音乐形象的作用等。这些经验都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去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行赏音乐从而热爱音乐。

4、正确对待流行音乐

流行音乐作为一种音乐形式, 具有它自身的特点:语言生活化、节奏明快、贴近生活、易与接受, 流行音乐虽然没有高雅音乐生命力强, 但并不能因为它是流行的, 就将其贬得一文不值, 一味排斥, 或在课堂上绝对禁止流行音乐, 这样做也是不现实的, 学生会很反感。音乐教师不能错误地认为课堂只能有高雅音乐, 而鄙视一切流行音乐, 更不能禁止学生唱流行歌曲, 听流行音乐。作为教师, 课堂上讲授严肃音乐, 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 这是教育的目的, 但是情操的培养离不开学生学习的兴趣, 课堂上教师讲得再好, 学生没有兴趣听, 也不能到达教育的目的。同时音乐也要提倡百花齐放, 不拘一格。任何一种音乐形式都有其独到之处, 比如流行音乐贴近生活、容易抒发情感, 这些特点就是让广大青年学生对其钟爱的原因, 关键在于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流行音乐, 如何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实际上流行音乐的审美特点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 在商品经济冲击下的现代生活所反映的一种现代化意识心态, 它对直接反映生活原型、视野广阔、题材新颖、多姿多彩、重直觉、具有强烈情感力量、想象力丰富的作品发生强烈兴趣, 这是当今社会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的时代特点。这种审美心理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是人们的意识随社会进步的体现。作为学校音乐教育, 在对学生进行音乐审美培养时, 应尊重这种客观存在的流行音乐审美心理, 要理解和承认它, 不能认为只有传统音乐、严肃音乐才是音乐, 我们知道艺术来源于生活, 生活是变化的,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因而艺术的美也是变化的, 艺术也应是多姿多彩的。另外, 流行音乐作为音乐文化的一部分, 其中不乏优秀作品, 这些优秀作品通过其优美的词曲、配器和演唱而显出真、善、美、新的良好势头, 它们对鼓舞、引导、改善人们的生活方式, 调节人们的心境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所以, 我们的根本责任既不是“堵”, 也不是“禁”, 而是因势利导, 一是本着健康向上是原则, 既与学校教育的大环境相适应的流行音乐作品, 有利于学生增强学习动力, 健全人格, 发展个性, 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的流行音乐。二是艺术审美价值对于学生的适用性, 既要符合学校音乐教育的目的, 又不乏其艺术审美。所以说, 让优秀的流行音乐进入课堂, 对我们音乐教育本身, 对提高学生对流行音乐的良好鉴别能力、欣赏水平、对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一定会有促进作用, 同时优秀的流行音乐对学生一样能起到思想教育作用, 这比起空洞的说教效果反而会更明显。

总之,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 经济与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 不同层次的人对精神生活也有不同的需求, 这就使得各种音乐形式的存在成为一种必然。对于这种现象我们应该用辩证的方法去分析去对待。在文化和观念上的冲突确实存在, 只要我们能够正确认识、积极引导、按艺术发展的规律办事, 就会使学校的文艺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摘要:流行音乐是音乐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学校音乐教育中, 我们的根本责任既不是“堵”, 也不是“禁”, 而是因势利导、兼顾现代审美意向、注重审美导向的教育, 并本着健康向上的原则、注重艺术审美的价值, 以达到音乐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流行音乐,学生,学校音乐教育

参考文献

[1]《流行音乐文化教程》 编著 解学初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8

[2]《流行歌曲鉴赏》将超文 编著 郑成伟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7

[3]《音乐欣赏心理分析》 编著 张前 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3

上一篇:年以案促改个人自查整改报告下一篇:蒋士铨《苏幕遮·大明湖泛月》阅读试题及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