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对联妙用教学论文

2022-04-20

语文新课程改革要求语文教学应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贴近学生的知识背景,将语文与学生的生活、学习及实践活动联系起来。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才能更好地架起实际生活与语文课本知识间的桥梁,教给学生富有生活味的语文,使语文教学产生实效,真正为学生所用呢?本人根据多年教学经验拟就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实施策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对联妙用教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对联妙用教学论文 篇1:

让语文课堂闪耀灵动的光彩

摘 要:语文教师只有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设计有效的教学环节、巧用精准的主问题、妙用精彩的过渡语才能让语文课堂闪耀灵动的光彩。

关键词:教学内容 教学环节 主问题 过渡语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01.045

叶澜教授认为一节好课没有绝对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有意义,即扎实;有效率,即充实;生成性,即丰实;常态性,即平实;有待完善,即真实。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让自己的教学设计有效?如何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闪耀灵动的光彩呢?

一、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

语文教师与其他教师相比,在教学设计时多了一项工作,那就是教学内容的选择。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是一节好课的最低标准,只有选择了适宜的教学内容,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那么教师该如何选择教学内容?选择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有哪些呢?

第一,依据 “语文特性”确定教学内容。语文是言语教育课程,语文教学内容应该侧重言语形式,即以课文为例,学习言语表达的方式。第二,依据“文本体式”确定教学内容。

不同文体和不同风格的作品,教学内容的侧重点也不同,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突出文体特征和作品风格。第三,依据“单元导读”确定教学内容。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每一个单元都有“单元导读”,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人文主题”是单元的内容类型,每个单元一个主题,形成一条贯穿全套教材的外在线索。“语文要素”是指语言素养的基本要素,包含语文基本知识、语文能力、学习策略、学习习惯等。“语文要素”明确地指明了本单元要培养和训练的语文能力,这个单元的几篇课文都围绕培养该能力而选择。第四,依据“预习提示”确定教学内容。统编教材讲读课文前有预习提示栏,它往往指向选文关键处,或概述课文主要内容,或指明课文的主要写作特点,或提出思考的问题,从课文的层面提示了“教什么”。第五,依据“课后练习”确定教学内容。“课后练习”包含“思考探究”和“积累拓展”两部分,“思考探究”重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落实单元目标,这是教师选择教学内容的依据;“积累拓展”一方面帮助学生积累语言知识,另一方面拓展课外阅读,增加学生的阅读量,这是教师布置课外作业的依据。

例:如何确定《驿路梨花》教学目标

依据一:单元导读

《驿路梨花》是七下第四单元的一篇小说,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中华美德,通过学习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净化學生心灵,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学习略读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能够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依据二:文本体式

《驿路梨花》这篇小说以“‘我’和老余的见闻”为主线,围绕“小茅屋的主人是谁”展开,通过记叙与之相关的几件小事,描绘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开花、不断传递的动人情景,歌颂人民群众助人为乐的精神。据此,要根据小说这种文体特征,让学生掌握小说描写人物、情节和环境的特点。

依据三:预习提示

《驿路梨花》预习提示有两条,其中跟确定教学内容有关的是第二条:“略读课文,注意这个故事写到了哪些人物,看看他们分别做了些什么事。之后再细读课文,想一想‘梨花’有什么象征意思”,据此提示,要让学生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和文章的主旨。

依据四:课后练习

一、下面的人物分别与小茅屋有过什么故事?谁是小茅屋的主人呢?

“我”和老余 瑶族老人 一群哈尼小姑娘

解放军战士 梨花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根据重点人物概括内容,粗知文章大意。

二、本文构思巧妙,层层设置悬念和误会,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结合课文内容分析这种写法,说说其表达效果。

设计意图:学习文章设置悬念和误会的巧妙构思。

三、“梨花”在文中多次出现,所指不尽相同,请找出来,解释各自的含义,并说说这几次出现对全篇结构的作用。再想一想,用“驿路梨花”做标题有什么妙处?

设计意图:理解关键词语的不同含义和标题的精妙之处。

四、这篇小说所写的朴实民风是否让你感动?读完后,你对“公德”这个概念有什么想法?联系现实,和同学讨论这个话题。

设计意图:关注作品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熏陶。

综合以上四个依据,教师可以确定本课的教学内容:指导学生通过略读,掌握故事梗概;理清记叙的顺序和结构的特点;品味关键词句的意思,理解文章主旨。教学目标归纳为:

1.进一步学习略读的阅读方法,粗知故事梗概。(依据:单元导读和课后练习一)

2.理清文章的记叙顺序,分析、理解文章构思的特点及表达效果。(依据:课后练习二)

3.细读课文,品味、理解“梨花”在文中的不同含义及作用(依据:课后练习三)

根据学情,可以把此目标细化,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1.理清故事情节。2.理解文章巧妙

构思。

教学难点:1.学习文章层层设疑的构思方法。2.理解“梨花”的多层含意及作用。

二、设计有效的教学环节

确定教学目标之后,教师要着重思考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教学准备,即上课要准备的教学材料;二是课时安排:这个教学设计安排几个课时完成;三是教学环节:整个课堂教学设计的主要流程,导入、新授、总结、拓展延伸等;四是作业:根据教学目标给学生的课堂和课后作业;五是板书设计:根据教学的过程和重难点设计一个有机联系的板书;六是教学反思:总结经验,反思不足,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这里着重介绍一下“教学内容和过程的设计”,即教学环节。教学环节要紧扣教学目标,由浅入深,环环相扣;每个环节的命名要突出重点,简练雅致。

例:《驿路梨花》教学环节

一、诵读诗歌,导入新课

二、了解目标,检测预习

三、略读课文,了解情节(完成教学重点:理清故事情节)

1.提示略读口诀,齐读

2.提出思考问题

本文围绕“小茅屋的主人是谁”围绕这个问题,写了哪些人物?这些人物为小茅屋做了什么事?你认为谁是小茅屋的主人呢?

四、细读课文,学习构思(完成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巧妙构思)

围绕“小茅屋的主人是谁”,作者设置了两次误会,三次悬念?请你找出来。

五、精读课文,感悟主旨 (完成教学难点:理解“梨花”的多层含意及作用)

1.“梨花”在文章中出现了几次?有何含意和作用?标题“驿路梨花”,包含哪几层含意?

2.你能为“驿路梨花处处开”写出下联,为这篇文章点题吗?

六、教师总结,升华感悟

此教学环节紧扣教学目标,由易到难,环环相扣,每个环节的命名简洁、对称、雅致,不仅给学生提供学习方法的指导,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明确学习内容。

三、巧用精准的主问题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解于问”。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提问的质量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提问的机会。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容易出现两种情况:一是问题问得太细、太碎,太浅,把课文讲得支离破碎,杂乱无章,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二是问题太大、太深、太模糊,学生找不到答题的切入口,无法回答,结果是启而不发,课堂沉闷,学生积极性不高,效率低。为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精确提问,在每个教学环节中精心设计一到两个主问题,串起整堂课的教学,使得课堂如行云流水般的流畅。主问题的设计必须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环节,要有针对性、启发性、灵活性,做到精准提问,把握时机,化难为易,深题浅问。

如:七下第五单元《一棵小桃树》教学环节的主问题为: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你能梳理小桃树成长的五个过程吗?请用简洁的语言归纳。

此问题(活动)紧扣该教学环节,让学生梳理课文,了解内容,整体感知,为下文体会作者情感作铺垫。

二、品析语言,体会情感

这是一棵怎样的小桃树?请品读文中描写小桃树的字、词、句,体会作者的情感。

此问题(活动)紧扣单元目标:体会散文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景状物,寄托作者的情感。

三、悟读课文,深层理解

1.作者仅仅是在写花吗?

2.作者用什么手法来表达情感?

此问题紧扣该教学环节,完成单元目标: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领会文章的主旨。

四、妙用精彩的过渡语

“课堂过渡语”是指前后两个教学环节之间衔接的语言,在课堂上起到承上启下、衔接组合的作用。有魅力的课堂过渡语,不仅能使各个知识点、知识面之间联系自然紧密,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课堂环环相扣,浑然一体。

过渡语的使用是老师的一项重要基本功,在教学中巧妙使用过渡语不仅体现了一节课的结构严谨,也能够提高一节课的艺术性和有效性。教师要根据教学主要内容,巧妙設计过渡语,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习热情。课堂教学过渡语的方式很多,如:承上启下过渡、激趣性过渡、评价式过渡、悬念式过渡等。通过巧妙地运用课堂过渡语启发学生思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情感、思维和精神在优美的过渡语中得到浸润、感染。

例:《卖油翁》过渡语

一、创设悬念,导入新课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宋代有一位官员陈尧咨擅长射箭十中八九,并因此而自夸,而有一位卖油的老人却不以为然,这是为什么呢?他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这个故事又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启示呢?今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走进宋代欧阳修的《卖油翁》。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意

过渡语: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打开文言文学习的一把金钥匙。文言文朗读首要要求是: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过渡语:通过朗读课文,同学们对文章的故事内容有了大概了解,要想知道短短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塑造怎样的人物形象,需要我们翻译课文,进一步研读课文,了解文意。

2.疏通文义

过渡语:刚刚我们翻译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文章塑造两个人物形象:一个是有身份有地位的康肃公,一个是没名没地位的卖油翁,他们的性格会一样吗?两个人说话的语气会是相同吗?请同学们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两个人不同的语气,读出感情。

3.再读课文,读出感情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感情。

三、研读课文,走进文本

过渡语:通过朗读课文、翻译课文,我们感知了文意。短短一篇133字的短文讲述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这个故事的情节如何?让我们一起梳理一下。概括情节的内容通常可以用“人物+事件”的模式。老师可以在这一基础上,加上“结果+心理”。请同学们以“人物+事件+结果+心理”句式概括课文内容。这篇短文有两个人物,请用两句话概括,构成对联或对偶句的形式。

1.梳理情节

提示:人物+事件+结果+心理

康肃公 射箭(发矢) 十中八九(当世无双) 以此自矜

卖油翁 酌油(沥油) 钱眼不湿(铜钱不湿) 惟手熟尔

过渡语:同样是身怀绝技,一个是“以此自矜”,一个是“惟手熟尔”,两人的性格截然不同。欧阳修不愧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用语极其简洁、生动。往往用一个词语或一句话就活灵活现地刻画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作者用什么方法来刻画人物呢?从中可以看出他们是个怎样的人呢?下面我们来分析人物形象。

2.分析人物形象(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康肃公、卖油翁这两个人物形象)

过渡语:课文通过神态、语言、动作细节描写,塑造了形象鲜明的两个人物:一个骄傲自大、盛气凌人、豁达爽快的陈康肃;一个不卑不亢、技艺高超、自信谦虚的卖油翁。两个人物中哪个是刻画重点?这个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四、悟读课文,理解内涵

请用一个成语概括本文所讲的道理

结束语:同学们,卖油翁的故事告诉我们,任何一门技艺要想从生到熟,从熟到巧都需要我们虚心学习,吸取他人的优点和长处(板书:虚心);要专心致志,心无旁骛;(板书:专心);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恒心),当然还要有吃苦精神(苦心)。陈康肃的练箭、卖油翁的酌油、我们的学习都是如此。请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拥有这四颗心,那么,你的学习和生活必将更上一层楼!经典美文,诵吟千古,让我们在“品味语言之美,感受古人之趣”中结束今天愉快的学习吧,全班一起配乐诵读课文。

精彩的过渡语既总结上一环节的内容,又开启下一环节的学习,引发学生的思考,让整堂课如行云流水、浑然天成。

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打造灵动的语文课堂,需要语文教师树立大语文观的意识,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设计有效的教学环节,巧设精准的主问题,妙用精彩的过渡语,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把握好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使语文教学更高效,更精彩!

参考文献:

王荣生《语文教学内容重构》,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

(张容秀,南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初中教研室主任,高级教师,南平市骨干教师,南平市学科带头人,南平市初中教学研究指导组语文学科组长,南平市第三批市属教育系统高层次人才,享受市政府津贴)

作者:张容秀

语文对联妙用教学论文 篇2:

语文教学生活化实施策略初探

语文新课程改革要求语文教学应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贴近学生的知识背景,将语文与学生的生活、学习及实践活动联系起来。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才能更好地架起实际生活与语文课本知识间的桥梁,教给学生富有生活味的语文,使语文教学产生实效,真正为学生所用呢?本人根据多年教学经验拟就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实施策略。

一、挖掘生活化的资源,唤起学生学习兴趣

有人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的确,语文中的许多知识都与生活息息相关。这就要求教师建立起“大语文”的课程理念。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认识语文,让学生感知身边的语文素材和现象,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例如,在讲解修辞知识时,我改变了教学思路,首先让学生去找生活中运用修辞手法的实例。有的学生立即在教室的墙上找到了名人名言,在学校的围墙上找到了宣传标语,在大街上找到了广告语,在人家房门上找到了对联……然后我就用这些材料进行教学,学生很容易就明白了对联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端庄典雅的特点;明白了标语文字简洁凝练、意义鲜明的特点……原本枯燥的内容因为注入了生活的活水,顿时生动起来了。

二、创设生活化的情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余文森教授认为: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具有五个特性,即生活性、形象性、问题性、学科性、情感性。新课程呼唤由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强调情境的生活性,其实质是要解决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关系。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以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为教学活动的起点,让学生置身于生活情境中,加强感知,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在学习朱自清的《春》这篇散文时,为了营造身临其境的氛围,可以考虑将语文课堂搬到室外,让学生在尽情享受自然风光中打开课本,在蓝天白云下放声朗读。在读中体味文章的语言美,体味自然美,体味作者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思想美,进而激发他们的探索精神,产生在天地中读无字天书的豪气。

让学生置身于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中,能较快地激发教学的动情点,不但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确保了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

三、设计生活化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

日常生活实践中包含着丰富的学科知识,在教学中提出一些生活化的问题,能启发学生思考,真正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新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语文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问题,主动地运用语文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语文问题,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

我在教学鲁迅的《社戏》时,有学生对“月夜行船”一段中“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还以为船慢”一句理解有困惑,山怎么会跑呢?我就提示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解释其原理。学生马上想起了参照物这个概念,我顺势而为,让学生体会“山跑”而非“船跑”这种化静为动的妙处,更让学生体会“跑之快”与“我还以为船慢”的矛盾法的妙用,教学目标轻松实现:船行得并不慢,而是“我”心情过于急切而已。在语文教学中设计一些生活化的问题容易把抽象的教学问题还原为活生生的生活情景,使问题变得亲切自然、容易理解。

四、运用生活化的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语文教学生活化,也要求教学时要有意运用生活化的活动,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体验。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不断提高学生的感知、理解能力。

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活动形式丰富多样,教学中可灵活使用。在教学诗歌和散文时,最好的方法就是指导学生进行声情并茂地朗诵,加强感悟;对一些有故事性,情节生动的课文可以编成话剧表演,强化体验;在教学成语时,可采用“成语接龙”的游戏方式,提高学生的兴趣;可以把修辞手法、句子成分等相关的语法知识编排成顺口溜,以提高记忆效果;可开展读书活动,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对于一些富有探索性的问题,可以开展辩论活动,以激发学生的探索和思维的活力……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总之,当语文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时,语文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语文问题的兴趣。因此,语文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生活中寻找学生感兴趣的学习素材,引导学生用语文的思维方法去观察和认识世界。这样才能帮助学生真正获得富有生命力的语文知识,使他们不仅理解所学的知识,而且能够切实体会到语文的应用价值,使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作用在教学中都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

(责任编辑 袁 妮)

作者:许金炎

语文对联妙用教学论文 篇3:

开展主题教学,深化阅读效果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主题式阅读教学逐渐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重视,相比之前的教学模式来说,这种模式将教学中的细碎知识点按照一定的形式或规律整合了起来,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认识,深化教学效果。笔者结合自身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从确定主题整合内容、围绕主题创设活动、创设情境体会主题、品味语言挖掘主题的角度入手,探究了小学语文主题式阅读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  主题式阅读  阅读教学  教学策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更加注重对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这时,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教学的需要。主题教学作为一种新兴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将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对深化阅读效果,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有巨大的帮助。那么什么是主题式阅读教学,它应该遵循什么原则,有哪些有效的教学策略?笔者结合自身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从以下几点进行了详细阐述:

一、主题式阅读教学的内涵

开展主题式阅读教学,教师首先要明白主题式阅读教学的内涵。笔者认为,主题式阅读教学是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围绕某一明确的阅读主题进行大量的文本材料的阅读的教学过程。与常规教学不同的是,它是围绕同一主题的多种文本的集中阅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可以强化阅读的效果。

二、主题式阅读教学的原则

(一)符合学生思维的原则

主题式阅读教学的首要环节就是主题的确定,它直接影响着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确定、阅读内容的整合以及教学过程的安排。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教师在选择主题时,首先要考虑到小学生的思维水平。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阶段,对于抽象的事物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从形象的事物入手更有利于激发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和促进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同时,教师选择的主题要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不能过难也不能过易,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和自身潜能,促进他们最大程度的进步。

(二)服务教学目标的原则

主题式阅读教学最终也是为教学服务的,因此,教师不能脱离教学目标进行主题式阅读教学,也不能每一单元甚至每一篇课文都要进行主题式阅读教学,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实际教学的需要来合理安排,以促进学生对某一知识的理解,达到教学的目标。因此,教师在确定主题时,可以根据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重点难点知识确定主题,通过扩大阅读量促进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此,主题式阅读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知识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认识。

(三)联系生活实际的原则

教育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小学阶段的阅读文章大多取材于生活。因此,教师在开展主题式阅读教学时,也要注意加强主题与生活的联系。这样,既有利于促进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又能反过来激发起他们对生活的好奇心,促进他们对生活的探索,从而达到教育回归生活,生活促进学习的效果,让主题式阅读教学变得更加高效。

三、主题式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确定主题,整合内容

主题式阅读教学是以主题为引领的教学,因此,确定阅读主题,整合阅读内容是其第一步,也是非常关键的一步。新课程的改革,将课外阅读也纳入了教学体系,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就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中的文章,教师可以以课本中一篇或者几篇主题相似的文章为引领,拓展出其他相关文章,深化学生对主题的认识。

比如,在进行《去年的树》的教学时,本课是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童话,为了深化学生对童话的认识,很多教师采取了以童话为主题的群文阅读教学,这是一个不错的思路。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教师仅仅将主题确定为“童话”,范围还是有点大,教师可以继续分析本课的特点。该课语言并不华丽,修辞也不唯美,但是却非常震撼人的心灵,主要原因在于“情节”。作者从“起初”写到“后来”又写到“第二年春天”,三个情节结构相似,反复出现,让人读出了鸟儿的焦虑、大树的悲惨以及鸟儿与大树失去知音的凄凉。这就是反复结构的感染性。这里,教师可以以“童话故事中的反复结构”为主题,整合《爱心树》《七颗钻石》《小壁虎借尾巴》等文章,让学生阅读,分别找到文章中的反复情节,体会童话中反复的不同形式及妙用。这样的主题确定就更加明确、具体,学生的阅读收获也会更加明显。

(二)围绕主题,创设活动

主题阅读开展的形式是多样的。在教学中,教师不仅可以根据教学知识点整合文章,在课上进行主题阅读,更可以围绕某一主题,创设阅读活动,让学生在课下自主选择阅读文章,从而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习惯,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比如,在进行前面提到的《去年的树》的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在课上组织以“童话故事中的反复结构”为主题的群文阅读,让学生习得一些“写作技巧”,感悟一些“写作手法”,然后组织学生在课下以“童话”为主题,开展阅读活动,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选择文本,并交流读书心得。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学生阅读的内容,也可以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锻炼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提升他们对童话的认识。比如,有的学生阅读了《安徒生童话》,有的学生阅读了《格林童话》,还有的学生阅读了《一千零一夜》,这些都是一本本童话故事集,里面有太多有趣的故事,学生徜徉其中,对童话的喜爱也由此而高涨。值得注意的是,這种阅读活动虽然是在课外进行的,但教师也要做好引导和验收工作,保证阅读活动顺利而高效地开展。

(三)创设情境,体会主题

主题阅读教学,由于涉及的篇目比较多,教师不可能每篇文章都进行精讲,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可以针对教学中的精读课文或者是阅读主题,进行一定的教学设计,其中,创设情境就是一种不错的教学方式,它可以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更好地体会主题。

比如,在进行《大青树下的小学》的教学时,教师可以组织以“校园生活”为主题的群文阅读。为了促进学生对主题的认识,教师可以拍摄一些反映校园真实生活的情境图片或者视频,利用多媒体播放给学生。这样,当学生看到自己或者周围熟悉的同学的身影,看到熟悉的校园景物,看到类似的成长经历时,再阅读以“校园生活”为主题的文章,就很容易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对阅读主题也就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比如,在该主题阅读中,笔者安排了一篇名为《坐在最后一排》的文章,为了引发学生的共鸣,笔者特意采访了一些曾经坐在后面的同学,并录成短视频播放给学生,因此,很多学生当阅读《坐在最后一排》时,就非常有感触,因为他们也曾经坐在后面,也有过内心的各种挣扎和斗争。然后,笔者又结合视频和文章,对学生进行了引领,让学生正确认识座位的前后和学习的关系,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克服困难的决心。这样,通过围绕主题创设贴合学生生活的情境,让学生对阅读主题有了更多感悟。

(四)品读语言,挖掘主题

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项就是对语言的教学,主题阅读教学也不例外。在主题阅读教学中,对于一些经典片段,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体会语言所表达的情感,挖掘文章所表达的主题,从而逐步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

比如,在进行以“校园生活”为主题的群文阅读时,其中《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篇精读课文,里面有很多语言非常优美,而且表达也独具特色,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比如,在描写上学的路上和来学校的情景时,笔者写道:“……走來了许多小学生,有……族的,有……族的,有……和……族的,还有……族的。”这种描写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多,而且来自不同的民族。再比如,在描写上课的情景时,作者描写了窗外的安静和小动物的热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教师可以让学生找出这些语句,并进行体会,从而对校园生活有更加鲜明的感受。主题阅读,因为涉及的文章比较多,所以对文章解读程度的把握就显得非常重要。教师在教学时,要分清主次,对于精读课文中的精彩语言可以引导学生仔细品读,对于一些略读课文和一些课外拓展的文章,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有选择地讲解,以求以点带面,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另外教师还要注意趁热打铁,引导学生进行一些与阅读主题相关的课外实践,以期深化学生对主题的认识。

(五)读写结合,强化主题

在传统教学中,阅读与写作常常是分家的,这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阅读与写作是相互促进的,在主题式阅读教学中,因为主题比较突出,内容比较集中,教师可以针对阅读主题,让学生进行写作,从而强化学生对阅读主题的认识,并帮助他们打开写作思路。

比如,在进行《总也倒不了的老屋》的阅读教学时,这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阅读主题是故事,语文要素是猜测与推想,教师除了可以引导学生开展以故事为主题的阅读活动外,还可以针对阅读主题和语文要素,让学生想象如果有一天老屋倒了,会发生什么事情,完成故事的续写。这样,既能有效锻炼学生的形象力,又能强化学生对阅读主题的感知。再比如,在进行《荷花》的阅读教学时,这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中的一个重要的语文要素就是体会优美生动的语句。教师可以将此语文要素作为训练主题,让学生仿写《荷花》中的优美语句,如第二自然段中,文章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语言非常优美,非常值得学生仿写。阅读与写作就像是一对好朋友,他们是相互促进的。在主题式阅读教学中,教师也要善于根据阅读主题让学生进行写作,这样既能促进学生对阅读文章写作特色的认识,又能锻炼他们的写作能力。

(六)走进生活,实践主题

阅读不仅是阅读文章,更是品读生活。小学阶段的阅读文章大多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在主题式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阅读主题和教学需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实践主题,让他们在阅读中体会生活,在生活中探寻知识,从而强化他们的阅读体验,促进他们对生活的感悟和对阅读主题的理解。

比如,在教学完《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三首古诗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以传统节日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如搜集与春节、清明或者重阳节有关的习俗、传说、古诗词,制作手抄报等。其中对于春节,学生都比较熟悉,教师还可以引导他们自己动手剪窗花,制作对联;在清明节的时候,教师还可以组织踏青、扫墓活动;同样,在重阳节的时候,教师还可以组织制作重阳节美食,讲述重阳节故事以及重阳敬老等活动。传统文化的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教师可以以生活中的各种传统节日为契机,进行主题式阅读教学,并开展主题实践活动,从而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积累,提高他们的文化认同。

总之,主题式阅读教学是新课程改革下备受推崇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做好阅读主题的确定、内容的整合、活动的组织,引导学生通过情境体会主题,通过语言挖掘主题,通过写作强化主题,通过生活体验主题,从而深化学生的阅读认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国荣.主题阅读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J].学周刊,2018(25):131-132.

[2]钟远玲.小学语文“主题式阅读”教学研究与实践[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6(10):8-10.

[3]张留忠.小学语文主题式阅读教学研究[J].学周刊,2014(34):175.

[4]陈绵绵.小学语文阅读主题式教学模式探析[J].当代教研论丛,2016(06):30.

作者:白永坚

上一篇:高职院校数控技术论文下一篇:歌唱技巧声乐艺术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