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用四法学古诗

2024-04-23

妙用四法学古诗(精选9篇)

篇1:妙用四法学古诗

古诗佳句如何妙用

古诗名句是一座丰厚精彩的作文素材库,巧用古诗名句入文能使文采斐然,增强文化底蕴。

一、巧借名句拟题记

题记是指在标题下和正文前揭示主旨的独立段。引用古诗名句为题记,既可提挈全文、揭示主旨,又能增添文采。如高考重庆卷满分作文《独上高楼》的题记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直接以晏殊《蝶恋花》中诗句为题记,“独上高楼”形象概括出文中“守护永恒的精神家园”、“守护历史的期许”的主旨,既照应了题目,又概括了主旨,渲染了诗意气氛,引人欲读,可谓一举多得

二、巧借名句拟题目

题目犹如的眼睛,新颖别致的文题是献给阅卷教师的一张漂亮名片,能吸引住阅卷教师的眼睛。巧借古诗名句拟题是让题目光彩夺目、一枝独秀的方法之一。以诗句拟写文题有两种方式:一是直接以诗句为文题。如高考满分作文《横看成岭侧成峰》直接以苏轼《题西林壁》诗句为题,形象诠释了“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话题的内涵;20高考满分作文《一蓑烟雨任平生》直接以苏轼《定**》中词句为题,紧扣话题“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揭示了“以平和心态正视挫折方能减轻痛苦走向成功”的中心论点;高考山东卷满分作文《草色遥看近却无》也是类似的例子;二是化用名句拟文题,即将话题语巧妙嵌入到诗句中。如高考江苏省满分作文《衣带渐宽终不悔,为诚消得人憔悴》把话题“诚信”的“诚”字嵌入柳永《蝶恋花》词句中;高考湖北省满分作文《莫把情云遮慧眼》化用王安石《登飞来峰》中诗句,把话题“感情的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中的“情”字嵌入“不畏浮云遮望眼”;年高考上海卷满分作文《忙兮忙兮奈若何》化用项羽《垓下歌》中诗句,把话题“忙”字嵌入“虞兮虞兮奈若何”,将论述重心锁定在“奈何”两字上,揭示了人们各种“忙”的现象背后的精神生活的失落。 由此可见,化用诗句的关键是将诗句与话题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所拟的标题能暗合或明点话题。

三、巧借名句写开头

开篇就引用与主题密切相关的古诗名句,往往能先声夺人。20高考湖南卷满分作文《谈意气》的开头: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是青翠的竹在向你昭示着它的意气,昭示着一种贯穿生命的不屈与坚韧:“不爱沙滩擢贝子,扬帆击楫戏中流”,是浪顶峰尖的弄潮儿在向你昭示着他的意气,昭示着一种蓬勃于血脉中的勇敢和无惧:“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是骄傲的行者在向你昭示着他的意气,昭示着一种托起生命、托起希望的坚定的信心。意气,生命的`支撑,成功的基石。

将三联名句嵌入一组排比句中,多角度透视了话题“意气”的要义,水到渠成引出中心论点“意气,生命的支撑,成功的基石”,诗化排比句将思维的张力、激昂的情感、磅礴的气势、华美的文采融于一体,充分渲染了文意,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

四、巧引名句当论据

举文学家事例时可链接其诗词名句,从而化枯燥无味的语言为诗化隽永的语言,能增强的文学色彩和文化底蕴,提升其文学品位。如年以“留下一点空白”为话题的福建高考满分作文《拒绝空白》中一段:?

我有理想,我愿尽我所能为人类社会注入前进的一丝力量。我愿做到“仁者爱人”、“仁者无不爱”、“泛爱众”的博爱。我愿如“长太息以掩泣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平;我愿如“凭轩涕泗流”,“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杜子美;我愿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我愿如“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所以我拒绝空白,拒绝“穷则独善其身”。我有毅力,有孟子“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坚毅,有“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强,有“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坚持,有沙漠中胡杨的坚韧。我,要用我的理想和毅力,去拒绝空白,去追求我热烈的人生。

作者对话题作反向思维,将“空白”理解为“生命中的盲点”。“拒绝空白”就是追求奋发有为的人生,本段引用六位文人的名句,来抒发自己的昂扬向上的情怀,情感炽热,强化了主题

除直接引用诗句(明引)做论据外,还可间接引用诗句(暗引),即将诗句妙合无痕地熔铸在事例中,如高考满分作文《选择永恒》中一段:

站在历史的海岸漫溯那一道道历史沟渠:楚大夫沉吟泽畔,九死不悔;魏武帝扬鞭东指,壮心不已;陶渊明悠然南山,饮酒采菊……他们选择了永恒——纵然遭谗去职放逐流浪,也不随污流扬而波,这是执著的选择;纵然马革裹尸魂归关西,也要扬声边塞尽扫狼烟,这是豪壮的选择;纵然一生清苦终日难饱,也愿怡然自乐、躬耕自食,这是高雅的选择……在一番番选择中,帝王将相成其盖世伟业,贤士迁客成其千古。

这段列举了楚大夫屈原、魏武帝曹操和陶渊明三位人物的事迹,分别论述“选择永恒”就是选择执著、豪壮和高雅。作者巧妙化用他们各自的诗句来概括其事迹,楚大夫“九死不悔”暗引了《离骚》中“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诗句,魏武帝“壮心不已”明引了《龟虽寿》中诗句,陶渊明“悠然南山,饮酒采菊”,暗引了《饮酒》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句。由于将原诗句压缩成四字格形式化用到文句中,因此言简意丰,铿锵有力。

五、妙用名句写结尾

?引用与主题密切相关的诗句作结能起到画龙点睛、深化主题的作用。如以“入乎其内,出乎其外”为话题的湖北高考优秀作文《一双童鞋》的结尾:?

是啊!“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不就昭示着豪迈的超然般的幸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就阐述着闲适超然般的幸福?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不就演绎着狂傲超然般的幸福? 啊,一双童鞋,超然一点,幸福多多。

?在叙述完一双童鞋的故事后,引用名句揭示该故事暗含的生活哲理——要有超然的生活态度,三联名句组成的排比段强化了“超然一点,幸福多多”的主旨

在开头和结尾引用诗句能起到首尾呼应、结构缜密、突出主题的作用。如20湖北高考满分作文《菊花人生》的开头和结尾:

簇簇幽幽香菊在院子里静放,娇美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山间清泉一直流过家院门口。“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他吟唱诗句,步履悠闲地跨进了院子……他便是陶渊明

? ……

在陶渊明的眼中,重要的是菊花,是对人生、对自然的真爱,这真爱是他对超越平常的人生的与众不同的诠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让我们分明地看到了超凡脱俗的陶渊明,端一盅菊花茶,悠然地品味着他的菊花“出入”的人生!?开篇勾勒出一幅陶渊明沉醉幽菊的素描,引用《饮酒》诗中名句刻意描摹其坦然归隐山林的“出”世形象。结尾又引用《饮酒》诗中名句描绘其与幽幽香菊为伴,表现其与众不同的清闲与旷达。首尾圆合,让人拍案叫绝

“以诗为文”既创造了诗情画意般的美,提高了作文的文化品位和艺术魅力,又给阅卷教师“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良好印象,让读者一见钟情,进而获得高分。

篇2:妙用四法学古诗

古人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

古典诗文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资源。妙用古诗文可以激活语言表达、彰显文章底蕴,使文章散发出浓浓的书卷气和文化气。

诗句的引用就是在文章的局部位置直接嵌入古典诗文名句。如文章的标题、题记、首段和末尾等。

在文章开头嵌入诗词佳句。以此领起全篇,则能够使语言显得凝练精辟,更能让阅卷者立刻“窥”到作者的文化积淀和人文素养,给他们留下较佳的第一印象。

在文章收尾处引用古典诗文,则具有画龙点睛之效,能够启人心智、升华主题,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令读者掩卷沉思,回味无穷。

2.古诗的用途

古人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

古典诗文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资源。妙用古诗文可以激活语言表达、彰显文章底蕴,使文章散发出浓浓的书卷气和文化气。

诗句的引用就是在文章的局部位置直接嵌入古典诗文名句。如文章的标题、题记、首段和末尾等。

在文章开头嵌入诗词佳句。以此领起全篇,则能够使语言显得凝练精辟,更能让阅卷者立刻“窥”到作者的文化积淀和人文素养,给他们留下较佳的第一印象。

在文章收尾处引用古典诗文,则具有画龙点睛之效,能够启人心智、升华主题,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令读者掩卷沉思,回味无穷。

3.诗歌的作用

第一,认识作用透过诗歌,我们能了解到史书中不详的历史事件、人物活动,还可以认识到一定时代的社会环境、生活风貌、心态流程、理想情趣,从这个角度看,有些诗歌具有史的认识意义。

第二,教育作用一首好的诗歌能够给人以启迪、帮助,引导人们走向真、善、美。贺拉斯说:诗人的愿望应该是给人益处和乐趣,他写的东西应该给人以快感,同时对生活有帮助。

第三,审美作用一首好的诗歌应该给读者带去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诗的极致是美。

诗人按照一定的审美观念,对自然、社会、现实进行选择、概括、提炼,创造出比现实世界的本体更高、更理想的美。读者在欣赏这些诗歌时自然地获得了美的享受、美的熏陶。

4.古诗词在生活中的作用

1、阅读古典诗词,促进人们了解历史文化。古诗词,是古代历史的一部分,学习古典诗词,也是学习中国的历史。对本国历史的了解,会增强个人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同时,对祖先们所创造优秀文化的了解,能增强我们的自豪感。

优秀的历史文化,对我们如何发展现有文化,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阅读古典诗词,增加人们对人类本身的了解,增加人生体验,丰富人们的感觉细胞。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诗歌,是人们心灵的歌声。

2、通过古典诗歌,我们能够了解先民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能够了解他们对待世事人生的态度。虽然古今有别,但人性相通。阅读古人的时候,我们不但了解和认识了古人,也会了解和认识了自身,进而理解人、善待人。

篇3:地理教学中古诗的妙用

一.诗词导入, 激发兴趣。

语言是一门艺术, 教学中更是如此, 有时借一句趣话, 课堂就会增加几分诙谐, 用一句诗词导入, 就会立刻激活课堂。

例如, 在讲中国地势“西高东低, 大致呈三级阶梯分布”这一特点时, 我设计这样的导入方法。上课时首先向学生展示准备好的一组诗句:“百川东到海, 何日复西归”, “滚滚长江东逝水”,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大江东去浪淘尽”。然后问:这些诗句都蕴含着怎样的地理知识?学生们迅速说出我国许多河流是向东流入海的, 我顺势引导:俗话说水往低处流, 我国地势有什么样的特点?学生们说出我国地势的特点为西高东低。我继续追问:我国地势除了西高东低的特点外, 还有什么特点呢?这样的特点又有什么样的地理意义?下面我们共同来学习这一节内容。这样自然导入到这一节, 同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再如, 在讲中国气候时, 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 王之涣在《凉州词》中写到“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意思是:玉门关外的杨柳不青的原因是由于春风不度造成的。那么春风为什么不能度过玉门关呢?春风又指的是什么呢?这样导入, 可以增加学生的探究欲望, 带着问题走进课堂, 提高学习效率。通过学习, 学生们知道, 这里的春风是指夏季风。我国是受季风影响比较显著的国家, 我们把受夏季风影响的地区划分为季风区, 夏季风影响不到的地区为非季风区,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大致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 这条线以东以南为季风区, 以西以北为非季风区。因为玉门关正好位于这条界限以西, 关外自然就得不到夏季风的滋润了。

二.批判质疑, 探究学习

在地理教学中我们还应鼓励学生具有批判和质疑的精神, 对于伪科学、假科学具有鉴别力, 理解和尊重科学的事实, 具有实事求是的精神。这也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基础。例如, 在讲水循环时, 运用李白《将进酒》诗中前两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引出问题, 这首诗歌气势磅礴, 但就地理学来讲, 这首诗歌描述的语言准确吗?为什么?同学们通过看书讨论, 最后有学生指出“黄河之水东流入海, 但是通过海陆间循环, 海洋水还会通过蒸发和水汽输送及降水三个环节回到黄河中去的”。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质疑精神又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加强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再如, 讲地球自传线速度时, 我提出这样的问题, 同学们, 毛主席诗云“坐地日行八万里, 巡天遥看一千河”, 毛主席他老人家在北京坐地一天真的能行八万里吗?比八万里多还是少呢?为什么?同学们通过仔细分析教材中的图, 最后就有同学回答:赤道上的线速度大约为1670千米每小时, 可以算出赤道的周长大约是4028千米即大约为八万里, 赤道所处的纬线圈最长, 毛主席所处的北京约北纬40°, 纬线圈的长度应小于八万里, 那么毛主席坐地日行就应该小于八万里。最后我指出, 毛主席采用了夸张的手法, 但从地理上严格来讲就不够准确。这样学习, 既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又锻炼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引用诗词, 深化知识

篇4:古诗叠字妙用例解

1.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冬去春来,万物复苏,春暖花开,气候宜人。诗人从香甜的睡梦中醒来,只听见屋外晨鸟齐鸣,近呼远应;夜雨过后,落英缤纷。“处处”让人感受到春光无处不在的意境。

2.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彩蝶飞舞,百鸟高歌,这是春天的美景。诗中的“时时”“恰恰”写出了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娇莺自由自在地唱着动听的歌,各得其乐的情景,借物抒发了诗人对生机勃勃的春天的赞美之情。

3.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离离”即茂盛的样子,透过它我们仿佛看见了绿波起伏、层层叠叠、生机盎然的草原美景。

4.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出水芙蓉,美丽动人,蜻蜓有情,站立其上。多么新颖别致而又充满生活气息的镜头。“尖尖”叠用,描写了小荷刚刚钻出水面的情态,给人以蓬勃向上、清新美好的感受。

5.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日日”是天天的意思,但在诗句中和“晴”连用在一起,其内涵就显得丰富多彩了。不仅说明天气晴朗宜人,更突出地表现了诗人游览山水时轻松愉快的心情和对大自然美丽景色的迷恋。

6.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漠漠”有广阔无边的意思。它使人仿佛看到广阔无垠的水田上,白鹭在自由自在地飞翔。“阴阴”是幽深之意。树木葱葱郁郁,浓荫敝日,黄鹂深藏在树叶里婉转地啼鸣。“漠漠”“阴阴”写出了夏日景致的明丽鲜艳。

7.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这是被世人认为叠字用得最绝的一首宋词。词人连叠七字,使得叠字的音乐美感更加突出,显得抑扬顿挫,表达了词人的悲秋之情。“寻寻觅觅”以寻找搜索的动作,反映了词人居所孤寂、心灵空落无依的情状。“冷冷清清”说明寻找的结果是一无所获,导致了“凄凄惨惨戚戚”的痛苦心境。这七字重叠,把词人内心的凄苦描写得细致入微,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篇5:叹词在古诗文教学中的妙用

按《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的说法,初中阶段是要能阅读浅易的古诗文。所谓“浅易”更多的是从古诗文的语义角度来说的,而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真正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依然是教学难点。有很多人在这方面已经作出了努力,并找到了一些有效的方法,比如诵读法、想象描绘法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提高了古诗文阅读教学的效率。然后,为了古诗文教学的手段能够更加丰富,我们仍然需要研究如何在教学中根据具体的情境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基于这样的考虑,笔者现将自己关于叹词在古诗文教学中的运用的研究结果呈现出来,以与同人共研。

一、叹词引读,情调自成

朗读是古诗文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手段,但是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窘境:学生怎么也读不出教师想要的感觉,教师一遍一遍指导着———这里应该轻点,那里应该停顿,可学生还是读不好。其原因是学生无法把握诗歌朗读的情调。这个时候,如果我们利用叹词能把情调具体化的特点来引读,也许就可以打开局面。有一位教师在上王维的《使至塞上》时,就很好地运用了叹词来指导朗读。

生(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读不出激愤与抑郁的感情)

师要是让你在颔联加上一个叹词来读,你会加哪个叹词?

生1“唉”。

师你觉得加在哪里比较合适?

生1加在末尾。

师你读读看。

生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唉!

师“唉”加得好不好?是不是表达了内心的叹息?你觉得还有更合适的位置来加这个“唉”吗?

生2加在诗句开头。

师读读看。

生2唉,“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师有人加在开头,有人加在末尾,还有人加在哪里?

生3加在中间。

师试着读读看。

生3“征蓬出汉塞”,唉,“归雁入胡天”。

师朗读的时候总不能出现“唉”,你觉得可以把它毫无痕迹地融合到哪个字中去?

生(齐)“塞”。

师该怎么读?心中要有这个“唉”。

生(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很好地读出了激愤与抑郁)

这位教师利用“唉”能表达哀婉的情感的特点,把这个叹词融入到诗句当中去,然后又把“唉”字隐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能把握住激愤与抑郁的情调,从而很好地读出效果。其实在朗读指导之前,学生已经理解了这两句诗,只是学生不知道如何来读出这样的感情。叹词一用,学生的朗读情调便自然呈现出来了。

二、叹词入境,语妙自悟

古诗文中经常会有一些精妙的语言需要学生去理解和体会,然而在教学中常常会碰到教师竭尽言语讲解而学生一脸茫然的尴尬。这个时候,叹词或许能帮上大忙。因为叹词可以表示惊讶、赞美、埋怨、叹息等感情,起呼唤、应答等作用,往往能带领学生进入作者的言语情境,和作者一起经历发现的过程。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是情景交融的佳句,需要让学生好好体会,尤其要体会作者发现这一景致的波折。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对此难以理解。对此,有教师进行了如下教学:

请学生试着在下面这句话的空白处分别填一个叹词,把作者的情感波澜补出来。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第一处,学生补充了“哇”;第二处,学生补充了“呀”。学生补充出来后,教师又让学生把叹词代入句子自由读,然后让学生说说读的心情。学生说:“读到‘庭下如积水空明,哇!水中藻、荇交横’,感觉整个人都沉浸在空灵的水世界中;读到‘呀!盖竹柏影也’,有一种惊喜,原来这么美的景致,只是竹柏影子,太奇妙了。”

这样运用叹词,学生经历了一次发现之旅,并奇妙地进入了作者的生活情境,体会到了语言的精妙。

三、叹词悟情,共鸣自生

在古诗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思考,是很重要的教学内容。但是如何让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呢?笔者有一个成功的教例,可以给读者一些思考。

教学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在第一个班上课时,笔者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的情感,然而学生却并不能体会诗人的情感,尤其是对“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句,学生并不能理解诗人想表达的是怎样的心境。在第二个班上课时,笔者就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在读了诗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后,你要发一个感叹,你会怎么发?”为了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笔者设计了供学生选择的内容:“______(哇,呀,哎)!太阳(春)!”学生很快就作出了选择,并理解了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发现美景后的惊喜”。

在这个教例中,笔者巧妙地运用了叹词在传情达意上的优势,把学生隐约感觉到的情感用叹词外化出来,从而明晰出自己所体会到的情感。

四、叹词分层,结构自现

前文所述都是叹词在“写景抒情”类古诗文教学中的运用,其实它不仅适合在“写景抒情”类古诗文教学中运用,而且适合笔记体文本的教学。如《梵天寺木塔》,这篇短文仅用一百余字就清楚地记述了喻皓解决塔动问题的经过,叙述完整曲折,人物形象生动鲜明。江苏南通市跃龙中学的胡键老师在教学时,为了让学生理清课文结构,体会笔记体虽然短小但结构完整的特点,进行了如下教学:

1.请学生把“唉”“咦”“噢”三个叹词分别加进课文中,了解文章结构。

2.讨论明确:根据文意,分别加在“而动如初”“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前面。

3.师生合作再次朗读全文,加进三个叹词。

胡老师运用叹词很巧妙地让学生体会了短文结构的完整:匠师无法解决塔动问题—喻皓轻松解决塔动问题—解释喻皓方法有效的原因。同时,学生也体会了叙述的曲折性:有为匠师无法解决塔动问题的叹息,有喻皓轻松解决塔动问题的惊喜,也有明白了喻皓方法有效的原因”后的恍然大悟。不可谓不妙啊!

篇6:妙用古诗 巧铸佳文

一、以诗词为妙题

题目是文章之“眉目”,眉目最能传情。一个好的题目能一下吸引人关注的目光,令人称赏。

2003年高考题有一篇满分作文《不畏浮云遮望眼》,取题自宋王安石《登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最末两句蕴意深刻,考生以它为题,形象地说明了情感与理智的关系,当然赢得了阅卷老师的青睐。

二、间接引用古诗文名句

化用古诗文名句,也就是间接引用,即作者根据文章内容和主旨的需要,把古诗文名句加以改造,巧妙地“化用”在自己的的文章中,从而使语言变幻多姿,情韵悠悠,满纸生辉。

间接引用诗句(暗引)作为论据,即将诗句妙合无痕地熔铸在举事例的句子中,如2002年高考满分作文《选择永恒》中一段:

站在历史的海岸漫溯那一道道历史沟渠:楚大夫沉吟泽畔,九死不悔;魏武帝扬鞭东指,壮心不已;陶渊明悠然南山,饮酒采菊……他们选择了永恒——纵然谄媚污蔑蒙蔽视听,也不随其流扬其波,这是执着的选择;纵然马革裹尸魂归关西,也要扬声边塞尽扫狼烟,这是豪壮的选择;纵然一生清苦终日难饱,也愿怡然自乐、躬耕陇亩,这是高雅的选择……在一番番选择中,帝王将相成其盖世伟业,贤士迁客成其千古文章。

这段列举了楚大夫屈原、魏武帝曹操和陶渊明三位人物事迹,分别论述“选择永恒”就是选择执着、豪壮和高雅。作者巧妙化用他们各自的诗句来概括其事迹,楚大夫“九死不悔”暗引了《离骚》中“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诗句,魏武帝“壮心不已”明引了《龟虽寿》中的诗句,陶渊明“悠然南山,饮酒采菊”,暗引了《饮酒》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由于将原诗句压缩成四字格形式化用到文句中,因此言简意丰,铿锵有力。

三、巧借名言写开头

开篇就引用与主题密切相关的古诗名句,往往能先声夺人。如2006年高考湖南卷满分作文《谈意气》的开头: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是青翠的竹在向你昭示着它的意气,昭示着一种贯穿生命的不屈与坚韧;“不爱沙滩擢贝子,扬帆击楫戏中流”,是浪顶峰尖的弄潮儿在向你昭示着他的意气,昭示着一种蓬勃于血脉中的勇敢和无惧;“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是骄傲的行者在向你昭示着他的意气,昭示着一种托起生命、托起希望的坚定的信心。意气,生命的支撑,成功的基石。

将三联名句嵌入一组排比句中,多角度透视了话题“意气”的要义,水到渠成引出中心论点“意气,生命的支撑,成功的基石”,诗化排比句将思维的张力、激昂的情感、磅礴的气势、华美的文采融于一体,充分渲染了文意,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

四、妙用名句写结尾

引用与主题密切相关的诗句作结能起到画龙点睛、深化主题的作用。如2005年以“入乎其内,出乎其外”为话题的湖北高考优秀作文《一双童鞋》的结尾:

是啊!“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不就昭示着豪迈的超然般的幸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就阐述着闲适超然般的幸福?“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不就演绎着狂傲超然般的幸福?啊,一双童鞋,超然一点,幸福多多。

在叙述完一双童鞋的故事后引用名句揭示该故事暗含的生活哲理——要有超然的生活态度,三联名句组成的排比段强化了“超然一点,幸福多多”的文章主旨。

篇7:妙用四法学古诗

用诗词中的插图来导入新课, 为学生理解古诗词营造氛围, vbn1课堂伊始, 我这样导入“童年是美好的, 纯真的, 我们每天都在编织美丽的故事。这三幅插图都描写了童年生活的美好。谈一谈你的感受, 也可以谈谈看到插图你想到了什么?”教师出示书上的三幅插图, 分别是《牧童》《舟过安仁》《清平·村居》, 浓浓的三幅中国画, 让学生受到中国古典文化的熏陶, 为学习本课奠定了基调。看到《村居》图, 有的学生感觉到很悠闲, 舒适, 心境惬意, 有的学生很向往这种童年生活。看到《舟过安仁》图, 图中两个小孩坐在船上打着伞, 有的学生很是羡慕, 因为是在北方, 虽然每个孩子对划桨撑船很陌生, 但是很好奇, 还有的学生感到这两个小孩太调皮, 特别好玩。看到《清平乐·村居》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样子, 有的学生感到这一家子很温馨, 想到了自己的家庭。每个学生看着插图都谈到了自己的理解, 这对于学生很好地理解本课的三首古诗词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二、借助插图理解词语, 化难为易, 准确定位

《清平乐·村居》这首词中有一处“茅檐低小”, 有学生提出什么是“茅檐”?书上的注释中这样写道“茅屋的屋檐”。茅屋距离现在的学生非常遥远, “茅屋的屋檐”怎么给学生解释清楚呢?这首诗的插图很好解决了这一难题。赭石色的屋檐上铺满了茅草, 略微探出了墙壁一些。通过看插图, 学生马上就理解了注释中所说的“茅屋的屋檐”。“低小”的概念又是什么呢?到底低到何种程度, 小到何种程度呢?学生理解同样有些困难, 我同样借助于插图, 让学生再细致地观察插图中“矮矮的小小的房子”, 学生就很容易地理解了“低小”的具体概念。借助课文插图就实现了教师用许多语言所解释不清的东西。《牧童》这首诗中的“铺”字的理解, 同样可以很好地借助课文中的插图。在学生读完“草铺横野六七里”后, 我让学生看图, “从图中你感受到什么?”有的学生说:“我看到了很大很大的原野‘铺’满了草, 大家看, 图中的原野上那么多草, 到处都是, 一望无际。”联系插图学生很好地感受到“铺”的一望无际, 感受到了广阔的原野和草的茂盛。

三、借助插图丰富想象, 画中有画, 天马行空

第一首诗《牧童》的插图, 一个牧童以地为床, 以天为帐, 自由自在, 连蓑衣都不脱, 躺在月夜里的草地上, 那么悠闲自在。学习《牧童》我让学生边看插图, 边再读这首诗, 再配上音乐, 学生的情感完全融入在这首诗中, 这幅画中, 古诗的朗诵与画完全融为一体。我顺势而启, “这个牧童在这样的情境中, 那么悠闲自在地躺在月夜的草地上, 他会想些什么呢?”学生的情感完全被激发出来, 看着插图, 学生各种各样的牧童想象图呈现出来:“他可能什么也不想, 就想在这样美的景色中好好享受一番, 睡上一觉。”“他在看天上闪闪的星星, 想着奶奶给自己讲的神话传说故事。”“他在数天上的星星呢!他可能已经数了100颗了……”“他在想天上的星星怎么那么多, 怎么也数不完呀!”“今天的小伙伴之间的游戏可真开心, 明天准备去哪里玩呢?玩些什么呢?”……我不得不感叹于学生的想象力。每个学生的头脑中都有美丽的一幅童年画, 清新的一首童年诗。《舟过安仁》, 两个小童撑着伞无拘无束, 正在用伞让船前进呢!看着画面, 我这样启发“你听到两个小童他们在说些什么呢?”有的学生说:“快, 看着风向, 把伞撑起来。”有的说:“看, 我们有船帆了, 我们的船跑得更快了!”……学生想象丰富, 无声的画面被激活了。

四、借助插图辨析词语, 联系实际, 突破难点

《舟过安仁》中有一句“收篙停棹坐船中”中的“篙”和“棹”学生不好区分。注释中的“篙”解释为“撑船用的竹竿或木杆”, “棹”的解释为“船桨”, 但是学生还是搞不清两者之间有什么差别。我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插图, 联系注释, 说“插图中船头之上两个长长的东西哪个为“篙”和“棹”, 你能找出来吗?”片刻之后, 有学生回答“尖尖的、长长的, 完全在船上的是‘篙’, 这是撑船用的, 使劲往水里一按, 船就开了。而一半在水里, 一半在船上的为‘棹’, 当桨用。”。为使学生进一步明白二者之间的区别, 我说, “你平时在电视上还见到过‘篙’和‘棹’吗?”有学生说“坐在船上摇动划水, 让船前进的, 它前面是像鸭子一样稍微有点宽为‘篙’;站起来, 使劲向水底撑的为‘棹’。”借助插图联系实际, 由浅到深, 学生真正理解了“篙”“棹”二者之间的差别。

诗画原本一家, 古诗词的学习更加离不开有意蕴的美图, 只有充分认识到教材中插图资源的重要性, 才能充分利用好课文中的插图资源, 让插图为语文服务, 让插图为古诗词的教学服务。

摘要:我国古代就有诗情画意、诗画一家的说法, 诗离不开画, 画离不开诗。诗画的有机结合, 对于学生很好地理解古诗词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崔峦老师在《教材主编对您说》说“教科书图文并茂, 且有厚重感”“新教材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可见, 开发教材资源, 运用好教材中的插图资源, 对于学生学习语文, 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本文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为例, 谈谈在古诗词中如何运用插图资源。

篇8:妙用四法学古诗

1 运用诗的深远的意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在讲《藻类植物》一节时,我运用了“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等诗句,问学生诗中描述的是什么现象,经此一问,一下子把学生带入到春天的意境中。

2 运用诗句高度的概括性,为课堂教学画龙点睛。如被子植物的作用,异花传粉需要媒介,传粉媒介不同,花的形态构造亦有各异。借助唐代吴融《杨花》:“不斗秾华不占红,自飞晴野雪蒙蒙。百花长恨风吹落,唯有杨花独爱风。”点出虫媒花和风媒花的各自习性。讲完蜜蜂后,朗诵一首“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让学生去猜,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在讲寄生虫这一节时,我引用了毛泽东的诗词“千村薜荔人遗矢,万物萧疏鬼唱歌”作引子,问学生这是一种什么现象,学生普遍答不出,我便为学生讲解毛泽东当年写这首诗的历史背景,接着导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间接点出血吸虫的危害。

在讲《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时,我引用了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中“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句子,问学生这是什么现象?为什么能出现这种现象?之后再点出温度能影响桃花的盛开,让学生明白环境影响生物的活动的观点。

3 运用诗的形象性来对比教学,能使学生吐故纳新。如讲《家蚕》这一节时,我引用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春蚕吐完丝真的死了吗?推出教学内容。当讲到家蚕的变态发育,蚁蚕经过五龄以后,要吃大量桑叶,好作茧化蛹,一首《蚕妇吟》:“子规啼归四更时,起视蚕稠怕叶稀……”真实道出了养蚕人的辛苦。通过诗化的语言,既增添了知识性和趣味性,也对学生进行了人生观教育。

4 利用诗的含蓄之美,让学生在精神上得到愉悦。如在讲枫叶为什么不是绿色而呈现红色的现象时,我引用了“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向学生讲明植物叶片中的主要色素会随着温度、日照而发生变化。在秋天,会随着气温降低,日照时间减少,植物的细胞液呈酸性,叶绿素含量会减少,花青素含量会增多,因而叶片呈红色。通过诗化的语言,增强了教学的效果,又让学生领略了古诗的艺术魅力,一箭双雕。

类似的古诗词还有: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物质的循环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温度这一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植物的无性繁殖。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晴蜓款款飞”—— 动物的觅食、交配、产卵等行为。

5.运用诗境写生的感染力,增强学生情感共鸣。如讲鸟类的迁徏时,用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引出候鸟知识,使学生对“唯有旧巢燕,主人贫亦归”的春燕倍加珍爱。讲述保护鸟类的意义时,用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绝句,勾画出“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萧鼓几船归”的生动场面,让学生随着诗人的视野,走进诗境中的现实,享受大自然的恩赐,体验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唤醒学生保护环境的情感。

篇9:妙用四法学古诗

依据词在组合中的相互关系,Jesperson将词与词的组合方式分为两类,即组合式(junction)和连系式(nexus)。叶氏在MEG(V)一书中给junction下的定义是:“A combination of words which does not denote prediction, but which serves to make what we are speaking about more precise。[1](8)(不含有叙述之意,但可以使我们所谈的事物更加明确的一组词。)即组合式中词与词的相互关系是逐级逐层的修饰限定关系。首品词(primary)是被修饰的对象,次品词(secondary)修饰限定首品词,三品词(ter-tiary)修饰限定次品词。在terribly cold weather中,weather是首品词,是这三个词中最重要的。形容词cold修饰weather, 是次品词。副词terribly修饰cold,是三品词。组合式中词与词的关系非常紧密,有时候可以用一个词来代替一个组合式结构,如:a silly person可以用a fool代替,an offensive smell可以用a stench代替。与组合式不同的是,连系式是述谓结构,体现陈述关系。通常包含一个主语和一个动词或一个表语,或兼而有之。此外,它还可以包含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宾语。nexus包含两个独立的概念,次品词在首品词的原意上注入新鲜的信息。Nexus可以适用于句子,也同样适用于类似于句子的结构。可以指代任何一个主语和谓语的结合,无论是在完整的句子中或是在从句中。但连系式中不一定要有动词,而另一方面连系式又不一定是完整的句子。如最典型的例子是“the doctor”和“ar-rive”在下面四种组合方式中的关系是基本相同的[2](115):1)The doctor arrived;2)I saw that the Doctor arrived; 3)I saw the Doctor arrive;4)I saw the Doctor’s arrival。句1)为简单的主语+ 谓语结构;句2)为主语+ 谓语+ 宾语从句结构;句3)为主语+ 谓语+ 宾语+ 补语结构;句4)为主语+ 谓语+ 宾语结构。虽然上述例句中Doctor与arrive在上述四种组合方式中所作的具体成分并不相同,但Doctor与arrive之间都是陈述与被陈述的关系。

从本质上说,组合式体现的是修饰功能,静态地描写一个人或事物,仿佛是一幅画,略显僵硬。相反,连系式总是包含两个相对独立的概念,就像一出戏剧,次品词在首品词的原意上注入新鲜的信息[2](116)。组合式与连系式的这种差异可以在下例中得以体现:

The blue dress is the oldest.

The oldest dress is blue.

A dancing woman charms.

A charming woman dances.

归根结底,连系式实际上是由首品词和次品词所构成的一个主位、述位结构,富有动感,充满活力。

2炼字法

众所周知,中国的诗词作家非常注重炼字法。杜甫的“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很形象地说明了这一点。唐朝诗人卢延让《苦吟》诗云: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苦吟派诗人贾岛往往为了一句诗或是诗中的一个词而不惜花费几年的心血,正谓“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所谓“炼字”,就是诗人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遣词时反复进行精细地锤炼推敲。 诗人反复推敲出来的某个字,常因其能透露诗情、韵味无穷而被称为“诗眼”[3]。诗眼用得好,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顿使整个诗篇妙趣横生,文采飞扬。

诗眼往往是句中的动词,或是其他词性的词活用为动词,从而使整个诗句构成连系式的结构。现将连系式结构在古诗词中的典型妙用举例如下:

2.1动词妙用铸就诗词意境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月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这首诗是诗人访香积寺时描绘的一番深山密林中的幽邃景象。题意虽在写寺,但作者并未正面描写。却以“云峰”、“古木”、“深山”、“危石”、“青松”、“空潭”从侧面烘托出山寺的幽胜。然而全诗最精彩的就是第三联“泉声咽危石,月色冷青松” 两句。山中危石耸立,泉水不能轻松欢快地流淌,只能在嶙峋的岩石间艰难地穿行,水流顺势变得细小低沉,仿佛痛苦地发出幽咽之声。山林中树荫浓密,枝桠间透过来的夕阳的余晖星星点点地洒在幽深的松林上。冷色的青松,使照在上面的月光仿佛也变冷了。“冷”字在这里是意动用法。诗人此处以“冷”字形容月色,可谓新奇绝妙。凄冷的月色与幽咽的泉声互相映衬,一种幽远深僻、冷寂缥缈的意境氛围跃然于心。

再如:

水槛遣心二首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杜甫的这首诗刻画细腻,历来为人们争相传送的佳句。 “出”字写出了鱼儿在细雨中摇曳着身躯,喷吐着泡泡,欢快的游到水面上来的情景,极其真切自然。“斜”字写出了燕子在微风中,轻柔的身体掠过天空时的轻盈之态,刻画非常逼真生动。“出”字与“斜”字都是生活中很普通常见的字,然而在杜甫的笔下却能“平字见奇”,蕴豪华于平实,是一种返璞归真的大巧若拙。正所谓“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4](10)。后人也往往把这两句看作托物寄兴的写法。诗人虽细致地描绘出微风细雨中鱼和燕子的欢快轻盈,然而在字里行间中蕴含着诗人悠游闲适的心情和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

2.2动词妙用增强诗篇形象性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诗人乘船路过瓜洲,因怀念金陵故居而作此诗。其中名句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千百年来一直为后人称赞传颂。相传王安石曾几易诗稿,在“绿”字位上用过“到”“过” “入”“满”等,均觉平淡无味而遭弃。终稿的“绿”字本为表颜色的形容词,在诗中活用为动词,是使动用法,兼具色彩感和动态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江南大地,春风和煦,百草竞生的复苏场景。又在这盎然生机中展示出作者当时奉诏回京的喜悦之情。可见,一“绿”字成为全诗的点睛之笔,令春色形象鲜活,神采飞动。又如:

春日即事

李弥逊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

诗人李弥逊正直爱国,由于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被免职。“小雨丝丝欲网春”写的是暮春黄昏,细雨飘洒,绵密如织。 诗人由此想到密雨正像一张大网要把即将逝去的春天网住。 “网春”二字形象生动,韵味无穷,将诗人感叹春日易逝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三四句写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落寞以及对当时世态炎凉的感慨。

2.3寓情于景、赢得共鸣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本诗是唐朝安史之乱后,诗人张继途径姑苏城外的寒山寺时写下的一首羁旅诗。前两句景象密集,从落月、啼乌、寒霜, 到江枫、渔火,未眠人,由远及近,细腻地刻画了一位旅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体悟。后两句意象空旷,姑苏城、寒山寺、 钟声、客船。全诗以一“愁”字统领,静动有致,明暗相应,道尽了诗人的羁旅之思和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生活无着的顾虑。诗中的景象与诗人的心情默契相融,被誉为写愁的代表作。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此诗是杜甫在动乱中被困长安,在春天远望时的所见所感。当时,叛军在长安城中大肆烧杀掳掠,弄得民不聊生。壮丽的山河虽然依旧,但国家已经残破。春天的长安蔓草萋萋, 荆棘丛生,田土荒芜,人烟稀少,短短十字道尽战乱的无情。而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正是以乐写哀的佳作。春日里生机盎然,百花争妍,百鸟齐鸣。本是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但因国破动乱,家人颠沛流离,生死未卜。诗人凄楚满怀,见到花开反使人落泪,听到鸟鸣万分惊恐。诗人用欢乐的美景反衬内心的凄苦,极富感染力,赢得读者的深切共鸣。

3结束语

由此可见,古诗词中为全诗增色不少的诗眼往往是句中的动词,或是其他词性的词活用为动词,使得在首品词和次品词之间形成主位、述位关系,契合了Jesperson的连系式(nexus)结构。一首诗往往是由一些意象按照诗人的艺术构思巧妙组合而成。而真正能构成耐人寻味、化美为媚的意象的词,主要是诗句中的动词。一字一词的妙用而使境界顿生,描写生动,意味隽永,赢得读者共鸣。诗词中动词的妙用进一步印证了Jes-person的nexus结构犹如一出戏剧,富有动感,充满活力。

摘要:该文首先分析了Jesperson的junction与nexus两种不同的词语组合方式。通过实例分析,作者指出古诗词中为全诗增色不少的诗眼往往是句中的动词,或是其他词性的词活用为动词。动词妙用不仅能铸就诗词意境,增强诗篇形象性,还能引发读者共鸣。因而进一步印证了Jesperson的nexus结构富有动感、充满活力特征。

关键词:诗眼,连系式,动感

参考文献

[1]张高远.Rank、Junction和Nexus—叶斯伯森语法理论述评[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4):7-14.

[2]Jesperson,Otto.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M].London:George Allen&Unwin Ltd,1924:108-114.

[3]王传学.特级教师谈词语赏析[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上一篇:2桂林山水教案下一篇:合力共赢 共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