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间处罚通告的

2024-04-11

车间处罚通告的(精选8篇)

篇1:车间处罚通告的

公司为了提高产品质量,针对生产现状制定了《产品质量管理条例》,请大家在今后的工作中严格按《产品质量管理条例》执行,现将在20xx年一月份各车间突出的质量问题进行通报处罚:

1.准备车间附件组在生产1-22沥青车时,右副梁前高后低,是用四根短副梁焊接成型,附件组员工周小东在连接的时候没有按公司规定操作,导致副梁中间部分有2米长的地方拱起20mm,严重影响制罐车间生产,在焊接时无法焊平,给公司造成了一定的损失,为杜绝此类问题发生特对准备车间周小东罚款50元。

2.制罐车间在制做1-18的加油车时,罐体右边三根边支撑的尺寸搞错,焊接位置偏差分别为30mm至80mm不等,影响后续工序生产,又没有达到同批订单的一致性(此单与1-16/17为同一个客户),针对此问题罚制罐车间张宏班组80元以作警示。

3.装配车间装配1-14的运油车时,谢发顺组在焊接罐顶活动护栏撑杆座时虚焊漏焊,导致油漆车间在涂装时,翻转护栏脱落险些造成跌落事故,品质部责令谢发顺组整改并针对此事罚款50元,资料《车间罚款通知》。 质检部今后将严格按公司制定的《产品质量管理条例》执行,公司对以上单位及个人做出处罚是为了惩前毖后,希望大家能引以为戒,加强产品质量意识,提高产品质量,为公司赢得更多的客户。

xx公司质检部

20xx-2-4

篇2:车间处罚通告的

经查此50件产品为20xx年6月15日白班汪传印钻孔,检验员时凤春没有检出,造成产品批量报废。

此次严重的质量事故给公司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损失,公司决定严肃处理相关责任人: 操作工汪传印没有认真严格按图纸要求进行操作,负主要责任,承担公司部分经济损失500元。不按公司规定流程执行操作,罚款300元。合计罚款800元。

检验员时凤春在首检时没有及时发现操作工的错误,导致产品批量报废,在操作工自主检查表上签字时也没有认真核对图纸,对此次质量事故负主要责任,承担公司部分经济损失500元。身为质检员没有做到应尽的义务,没有严格执行公司规定的`检验员操作规程,罚款300元。合计罚款800元。

质检部负责人孙衍儒对检验员培训监督不到位,负有管理责任,罚款300元。 机加工质检主任孟平负直接管理责任罚款300元。

钻床主任刘增刚作为操作工的直接部门负责人,有责任及义务对操作工做出产品的质量负责,并且操作工在使用工装时钻床主任有义务对工装进行复核检查,此次事故负主要管理责任,罚款300元。

机加工车间主任王涛负监管责任罚款200元。

后整理车间工人及时发现了问题,没有使报废产品出厂,避免了公司出货后客户投诉的更大损失,对车间工人认真负责的态度提出表扬,奖励车间清洗小组现金200元。

质量是企业的命脉!无质量何谈生存!为给全厂敲响质量警钟特发出此通告,愿大家以此为戒,提高质量意识。

xx有限公司

篇3:论行政处罚的认定

在我国台湾, “行政处罚”也被称作“行政罚”, 且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行政罚”包括了行政刑罚、行政程序罚、惩诫罚及执行罚 (行政强制执行) 。狭义上的“行政罚”则以秩序罚为主要内容, 故又称为行政秩序罚, 是指行政机关为维持行政秩序, 对违反行政义务者, 予以刑罚以外的处罚。

我国现行《行政处罚法》中也没有对行政处罚进行定义。综合各种教材中对行政处罚的定义可概括为:行政处罚是指依法具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 对违反行政管理秩序但尚未构成犯罪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予以制裁的一种具体行政行为。由此可见我国行政处罚的四个基本特点:

第一, 行政处罚的实施主体是依法具有处罚权的行政机关。

第二, 行政处罚的对象是违反行政管理秩序但尚未构成犯罪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

第三, 行政处罚是一种具体行政行为

第四, 行政处罚具有制裁性。

但实践中, 仅以上述四个基本特点并不能完全划清行政处罚与其他具体行政行为之间的界限, 不能将其作为认定行政处罚的唯一标准。

二、从“高校开除学籍、勒令退学的处分”看行政处罚认定的标准及意义

(一) 案例

2002年底, 重庆某高校两名大学生因同居怀孕被学校勒令退学, 两学生不服向人民法提起诉讼, 最终两审法院均以“学校处分不是行政处罚, 不属法院受理范围”为由驳回起诉。以上案例中, 法院的判决都将“开除学籍、勒令退学”表述为“处分”, 而学校开除学生学籍的行为实质是什么呢?

首先, 行政处分是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依照法律和有关规章, 给所属的有轻微违法或违纪行为人员的一种制裁, 属于内部行政行为, 由行政主体基于行政隶属关系依法作出, 但不涉及其外部权利即法律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开除学籍, 勒令退学”是对学生受教育权的一种限制, 而受教育权是宪法赋予每个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之一, 具有“外部性”。由此可见该种行为不属于行政处分。其次, 行政处罚是一种国家行政管理行为, 通过限制或剥夺违法者的基本权利对违法者进行惩罚。“开除学籍, 勒令退学”虽名为处分, 却为对学生受教育权的限制, 实质为处罚。但当前, 被学校开除学籍的学生并不能依照行政处罚的相关规定维护自己的权益, 在面对学校此种“处分”时, 得不到司法救济。

(二) 行政处罚的认定标准

笔者认为, 行政处罚的认定与行政处罚是否合法和成立是两个问题。因此, 行政处罚的条件、依据、权限和程序是否合法关系到行政处罚是否合法, 与是否为行政处罚无关, 认定行政处罚时, 应该把握行政处罚的本质, 具体可根据以下标准加以判断:

1.该具体行政行为是由行政机关积极做出。消极的不作为不可能是行政处罚, 这也是行政处罚与行政许可的区别。

2.该具体行政行为具有制裁性或惩罚性。通常这种制裁又以限制剥夺行政相对人权益或科以一定义务的形式呈现。

3.该制裁的内容是对相对人已经获得的利益的限制剥夺。《行政处罚法》第八条列举了六种行政处罚的种类, 这些具体的种类在学理上又可划分为四大类:人生罚, 财产罚, 行为罚, 申诫罚。

4.该制裁具有外部性。行政处罚往往针对的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外部权利, 如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

综上所述, 在实践中, 认定一个行为是否是行政处罚时, 应从行为本质出发, 若全部满足上述标准, 则为行政处罚, 被处罚人可以根据行政处罚相关规定进行救济以维护自己的权益。

三、完善我国行政处罚认定相关规定的建议

(一) 我国行政处罚认定相关规定存在的问题

目前, 造成行政处罚的认定存在大量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

首先, 我国行政处罚法中并没有明确的界定什么是行政处罚, 也缺乏认定标准的相关规定, 使实践操作缺少明确的法律依据。

其次, 对行政处罚的种类的分类不利于实践操作。目前, 我国仅在《行政处罚法》中将行政处罚分为七种: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行政拘留;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罚。

最后, 行政处罚的设定权缺乏限制, 行政处罚设定杂乱。

(二) 完善我国关于行政处罚认定相关规定的建议

1.以法律形式予以界定

在法律中明确界定行政处罚是准确认定行政处罚及正确贯彻实施《行政处罚法》所必须的。结合行政处罚的原则及行政处罚的目的、价值, 笔者认为, 我国行政处罚是指依法具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 对违反行政管理秩序但尚未构成犯罪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予以制裁的一种具体行政行为。

2.完善关于行政处罚种类的规定

笔者认为在相关法律中可从行政处罚所涉及的权利角度将行政处罚的种类可分为:精神罚、财产罚、行为罚及人身罚四大类以取代现行法中的列举分类, 以此将各种具体的处罚形式包含其中。

3.在实践工作中, 认定行政处罚应从其本质出发, 不应只凭其名称对其定性。具体而言, 应该以政处罚所具有的所有特性为标准, 即该行为是否具有积极性, 制裁性, 外部性, 终局性, 且行为内容为对相对人已经获得的利益的限制剥夺。

摘要:行政处罚是行政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 而在我国现行法律法规中没有界定行政处罚的标准使得实践中许多名为其他具体行政行为, 实质是行政处罚的情形存在。笔者认为认定行政处罚应从该具体行政的实质出发, 不能仅凭其名加以判断。本文结合具体案例来分析行政处罚的街道, 并阐述具体认定标准, 并对我国认定行政处罚的相关规定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构想。

关键词:行政处罚,认定,标准

参考文献

[1]陈磊.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法律监督[J].法制与经济 (下旬) , 2010, (06) .

[2]王晓璐.共犯理论能否在行政处罚中适用[J].法制与社会, 2011, (04) .

篇4:论治安处罚与刑事处罚的有机衔接

[关键词]治安处罚;刑事处罚;合并适用

[中图分类号]D922.14;D9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595(2009)04-0051-(04)

违法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具体情节、性质的不同,决定了该行为应该受到不同性质的处罚与制裁。治安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都是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是社会危害性程度的不同,这就决定了治安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应该受到不同性质的处罚与制裁。在中国现行法律体制下,前者应该受到治安处罚而后者应该受到刑事处罚。但由于治安处罚与刑事处罚所规制的违法行为,在具体的构成要件以及法条的行文表述上有许多相似乃至相同之处,现行治安处罚与刑事处罚两者间的衔接存在竞合、错位等问题,以致对有些违法行为常常难以判断应给予治安处罚还是应给予刑事处罚,甚至发生以罚代刑或以刑代罚的处罚不公现象。所以,如何将这两种性质不同而又联系密切的制裁措施从立法到适用上有机地衔接起来,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治安处罚与刑事处罚的异同及其竞合与错位

(一)治安处罚与刑事处罚的内涵及异同

治安处罚是指公安机关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违反治安管理,尚未构成犯罪的违法行为,按照有关法律规定给予的一种行政制裁。[1]92刑事处罚是指司法机关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触犯刑法规定,已经构成犯罪的违法行为,按照有关法律规定给予的一种刑事制裁。

治安处罚与刑事处罚都是国家对不法行为进行法律制裁的强制性手段,两者之间既有共同性又有显著的差异性。

一方面,两者有很多共同点[2]2122。

第一,遵循相同的原则,如“错罚相当”、“教育与惩罚相结合”、“公开、公正”、“尊重和保障人权”等原则。第二,代表国家实施处罚,实施主体都是国家权力的代表,任何非国家权力主体的组织和个人都无权以自己的名义实施处罚。第三,都以行为人实施了不法行为为前提,对违法构成要件的要求也相似,只是社会危害程度不同。第四,处罚方式都包括人身罚和财产罚,对实施违法行为的外国人都可以驱逐出境。

另一方面,两者也有很多不同点[2]2122。

第一,处罚适用前提不同。治安处罚是对违反治安管理,尚未构成犯罪的违法行为作出的处罚;而刑事处罚是对触犯刑法规定的犯罪行为作出的处罚。第二,处罚适用的依据不同。治安处罚适用的依据主要是治安管理法律法规;而刑事处罚适用的依据是刑事法律法规。第三,处罚实施机关不同。治安处罚在中国是属于行政管理的范畴,实施主体是公安机关。而刑事处罚是属于国家的司法权范畴,只能由法院实施。第四,处罚的作用不同。治安处罚注重的是纠正违法行为,处罚只是教育的一种方式。而刑事处罚更注重对犯罪活动的打击,制裁犯罪分子是刑罚的主要功能。此外,两者在处罚的种类、主观状态对承担责任的影响、追诉时效等方面也有不同。

(二)治安处罚与刑事处罚的竞合与错位

根据错罚相当的法治原则,基于治安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在社会危害性程度上的差异性、梯次性,治安处罚与刑事处罚两者之间应呈现出一种融洽、和谐、接替有序的有机衔接状态。即当某一违法行为仅违反治安管理而尚未构成犯罪时,应适用治安处罚这个档次的制裁措施;而当该违法行为已经构成犯罪时,则应自然过渡到适用下一个处罚档次即刑事处罚的制裁措施。但从实践来看,两者时常发生冲突与脱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治安处罚与刑事处罚立法上的竞合。违反治安管理应受治安处罚,违反刑法规范应受刑事处罚,这本是顺理成章的事。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立法技术的原因,经常会发生一个违法行为同时触犯治安管理法律规范和刑事法律规范的情况。即行为人的一个行为既违反了治安管理法律规范中某个法条的规定,同时又触犯了刑法的某个法条规定,而构成治安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的竞合,从而产生治安处罚与刑事处罚竞合的问题[3]6869。

在实践中,治安处罚与刑事处罚竞合的情形大量发生,如在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妨害社会管理等违法犯罪案件中,都会发生竞合现象。治安处罚与刑事处罚发生竞合,会给正确适用处罚措施造成困难,容易导致“漏罚”或“重罚”等处罚不公的现象出现。

第二,治安处罚与刑事处罚适用上的错位。这种情况是指由于执法者对某一违法行为的性质判断有误或者故意徇私舞弊等原因,导致本应适用治安处罚却适用了刑事处罚,或者本应适用刑事处罚却适用了治安处罚。这种“以刑代罚”或者“以罚代刑”的现象是人为原因造成的处罚不公,其弊害要远远大于因竞合问题而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刑代罚”使无辜的人遭受刑事处罚,显然侵犯了人权;“以罚代刑”使有罪的人逃脱刑事处罚,无疑放纵了犯罪。两种处罚不公的现象都极大地损害了法律的尊严与执法的严肃性,其本身在某些情形下就是一种犯罪行为。

二、治安处罚与刑事处罚有机衔接的价值基础

第一,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必然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权是现代法治社会的核心理念,也是一项最基本的宪法原则。保障人权,首要的一点就是要确保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如果对仅实施了违法行为而尚没有构成犯罪的人予以刑事处罚,或是判处罚金,或是限制自由,或是剥夺资格,则都对其人权造成了极大侵犯。所以说,实现治安处罚与刑事处罚在立法与适用上的有机衔接,确保本应仅受到治安处罚的违法行为人不受刑事处罚,就是对人权的尊重和保障。

第二,打击和预防犯罪的必然要求。犯罪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对犯罪的有力打击和积极预防,是维护社会和谐、促进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任何通过“以罚代刑”等形式袒护、掩盖、放纵犯罪行为,使得本应该受到刑事处罚的人仅受到治安处罚的现象,都与打击和预防犯罪的刑事法治终极目的背道而驰。因此,实现治安处罚与刑事处罚的有机衔接,准确把握治安处罚与刑事处罚的立案或定罪标准、界定标准以及处罚标准,确保本应给予刑事处罚的行为受到应有的刑罚制裁,才能有利于刑罚功能的实现,才能有效地打击犯罪。此外,通过治安处罚与刑事处罚的有机衔接,压缩执法者自由裁量权的行使空间,使之不能肆意地徇私舞弊、以罚代刑,能最大限度地预防渎职侵权、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的发生。

第三,实现公平正义的必然要求。公平正义是中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和价值追求。从人们向往和追求的角度讲,公平正义的朴素含义包括惩恶扬善、是非分明、处事公道、态度公允等内容。从法治理念角度讲,追求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是现代社会人们的一种法治理念,即社会成员都能够按照法律规定的方式,公平地实现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并受到法律的保护[4]。

从违法犯罪行为人的角度讲,实现治安处罚与刑事处罚的有机衔接,根据其违法行为的性质给予相应的治安处罚或刑事处罚,做到错罚相宜、处罚得当,既不放纵一个犯罪分子,也不冤枉一个无罪之人,就是实现了公平正义。

第四,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必然要求。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是社会对犯罪态势的一种反应,是国家维护长治久安以及同犯罪作斗争所必须坚持的基本策略[5]。

其核心内容是当宽则宽,该严则严,宽中有严,严中有宽,集中体现了刑法的宽宥性、谦抑性与严肃性。笔者认为,宽严相济不仅是一项好的刑事政策,更是一项好的社会政策,可以适用于一切违法犯罪行为。因此,在同治安违法以及犯罪行为作斗争的过程中,也要贯彻宽严相济的政策要求,并最终体现在不同的违法行为分别得到了相对“宽”和“严”的不同处理,即治安违法行为受到制裁较轻的治安处罚而犯罪行为受到制裁较重的刑事处罚。只有实现了治安处罚与刑事处罚在立法和适用上的有机衔接这个前提条件,才能确保治安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受到各自应有的制裁,才能真正将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落于实处。

三、实现治安处罚与刑事处罚的有机衔接

实现治安处罚与刑事处罚的有机衔接,是指将这两种不同性质的制裁措施在立法和适用上紧密结合,形成一个轻重有别、跨度适中、排列合理、梯次有序的处罚体系,真正实现错罚相应、处罚得当、判罚分明、不枉不纵。这其中,既要包括理念和制度上的革新,又要有立法和执法上的统一,还要有对竞合问题的解决以及错位现象的纠正。综合起来,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适用范围的衔接。中国现行立法一般从违法行为情节轻重、涉案金额多少、危害后果大小三个方面来确立治安处罚与刑事处罚的适用范围。对于情节或后果轻微的,一般适用治安处罚;对于情节严重或造成严重后果的,一般适用刑事处罚。由于治安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社会危害性程度的不同,有些行为仅仅可能侵犯一般的社会关系,不可能也没有必要犯罪化,所以就由治安管理处罚法来规定,比如饲养动物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行为;有些行为只要付诸实施,就严重危害社会关系进而构成犯罪,则必须由刑法来规制,比如危害国家安全、贪污贿赂等行为。因此,在立法上确定治安处罚与刑事处罚的适用范围,既要考虑违法行为在情节、数额和后果方面量上的因素,更要考虑违法行为质上的因素,应当从违法行为的主观要件、行为主体侵犯的社会关系等方面进行分析,牢牢把握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与应受刑罚处罚性是犯罪行为区别于治安违法行为的本质属性。

第二,处罚轻重的衔接。主要表现为处罚内容相近似的罚款和罚金间的数额衔接以及人身自由罚与自由刑间的期限衔接。坚持罚金额的下限一般不应低于罚款的上限,罚金额应高于罚款额,同时也应设立罚金额的上限。治安处罚中包括行政拘留和强制性教育措施两种人身自由罚。由于行政拘留的期限较短,单处十五日以内,合并执行最长不得超过二十日,与刑事处罚中的管制、拘役等自由刑的严厉程度相互衔接相互配合。但治安管理处罚法中规定的强制性教育措施,即主要是指目前实行的劳动教养,其期限为一年以上三年以下,必要时还可以延长一年,其上限比刑罚种类的拘役和管制要严厉得多,其下限与行政拘留的上限又不相协调。建议把治安处罚中的劳动教养引入刑法体系,建立保安刑,使之与传统刑罚中的生命刑、自由刑、财产刑和资格刑相并列,而治安处罚中的人身罚仅限于行政拘留,从而避免现行治安处罚中的人身罚并不轻于甚至重于刑事处罚中的有关自由刑的倒挂现象,较好地协调人身罚和自由刑的衔接关系。

第三,适用程序的衔接。对于既是治安违法案件又是刑事犯罪案件的处理,在程序的选择适用上比较复杂,需要将两种程序有机地协调、统一起来,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治安处罚与刑事处罚各自的功能。治安处罚与刑事处罚在适用程序上的衔接,主要应遵循刑事优先原则[3]6869。

即同一案件既是治安管理案件又是刑事犯罪案件时,原则上应先由司法机关按刑事诉讼程序解决行为人的刑事责任问题,再由行政机关依行政处罚程序解决行为人的行政处罚责任。“刑事优先”原则是世界各国在处理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具有交叉关系时,决定谁先谁后问题普遍适用的一项诉讼原则,该原则同样也可引申适用于解决刑事诉讼与治安处罚程序的先后顺序和主次问题。即先解决犯罪行为人的刑事责任问题,再追究其治安处罚责任的适用这一原则,可以防止公安机关以罚代刑,有利于打击犯罪,实现刑法的社会防卫功能。

第四,竞合现象的合并适用。当一个违法行为同时构成治安违法与刑事犯罪,就会产生治安处罚与刑事处罚的竞合问题。关于其处罚措施如何确定与适用,学界共有三种观点[6]。

一是代替主义。此观点认为,对同一违法行为,只能在治安处罚、刑事处罚中选择一种,不能并施。因为二者都是公法上的责任,有互相替代的基础。如果二者合并适用,则不符合刑罚的经济原则,也可能导致不适当地牺牲个人权利,有悖法的相应性和正义性。二是“免除代替”。此观点认为,治安处罚与刑事处罚可以并科,但任何一个“罚”执行后,认为没必要执行另一个“罚”时,可以免除执行,这就把是否执行另一个“罚”的自由裁量权赋予相应的执法机关,容易产生“以刑代罚”或“以罚代刑”等滥用自由裁量权的腐败现象。三是合并适用。此观点认为,对于既违反治安管理,又已构成犯罪行为的违法行为,除由司法机关予以刑事处罚外,公安机关还应予以治安处罚。对于刑罚和治安处罚合并适用的问题,在实际操作中还应根据具体的危害程度或危害情节,分别酌定处罚的罚种和罚则。

笔者认为,合并适用是解决两者竞合问题的一般性原则,其理由:一是行政犯罪行为在性质上既是犯罪行为,也是严重违反行政法律规范的行为;二是治安处罚与刑事处罚是两种功能、形式和性质均不相同的制裁措施,既不应适用“一事不再罚”的原则,也不应适用“重者吸收轻者”的吸收原则,因为这两项原则均是对同一种处罚而言;三是中国有关立法和司法实践已确认治安处罚与刑事处罚竞合时对行政犯罪的合并适用[1]92。

由于实际情况复杂,在具体合并适用时应视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予以衔接。既要维护社会的整体利益,又要维护个人的合法利益;既要注意二者在目的、种类和适用范围等方面的不同点,有可以合并适用的一面,又不能忽视二者的共同点,有可以代替和自然吸收的一面。也就是说,在治安处罚与刑事处罚所剥夺的权益的性质或者所指向的对象物相同的情况下,允许刑事处罚吸收治安处罚。譬如说,徒刑与行政拘留、罚金与罚款等,无论从功能还是从作用看,都没有必要对同一人同时适用。为此,《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28条规定:“违法行为构成犯罪,人民法院判处拘役或者有期徒刑时,行政机关已经给予当事人行政拘留的,应当依法折抵相应的刑期。违法行为构成犯罪,人民法院判处罚金时,行政机关已经给予当事人罚款的,应当折抵相应的罚金。”除此之外,其他情形都可合并适用。

第五,强化不同处罚主体间的监督制约。治安处罚与刑事处罚在适用的时候发生错位,导致以罚代刑或以刑代罚等处罚错误的,从本质上看都是权力滥用的结果。而根据权力制约原理,要想防范权力滥用,首推权力制约权力。所以,为了实现治安处罚与刑事处罚在适用上的有机衔接,确保处罚得当、刑罚相当,应强化治安处罚主体与刑事处罚主体即公安机关与司法机关之间的制约与监督。具体说,公安机关认为行为人的行为已经构成犯罪或者可能构成犯罪的,应及时主动地将案件移送有管辖权的司法机关进行处理,司法机关亦应积极地审查起诉、公正审理;对于公安机关明知违法行为构成犯罪而故意不移送司法机关的,司法机关应责令公安机关将案件移送司法机关或司法机关自行决定立案处理,对不移送案件的公安机关的直接责任人员,可建议监察部门或上级公安机关予以行政处分,对于构成犯罪的,还可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司法机关对公安机关移送的案件或直接受理的案件进行查处后,应及时与公安机关沟通,认为还需要通过治安处罚程序予以处罚的,应及时移交有管辖权的公安机关,由该公安机关依法予以治安处罚。

第六,给受处罚者提供法律救济途径。“救济”一词在生活中运用十分广泛。一般意义上的救济,是指一种物质上的帮助,如人们在遭受自然灾害或生活困难时所给予的一种物质上的帮助,这种救济是社会给予弱者的一种物质救助行为。法律意义上的救济,是指国家以一定的程序或途径,裁决事实或法律上的争议,通过制止或矫正侵权行为,从而使权益受损害的相对人获得法律上的补救[7]。

法律救济是权利主体维护和实现其自身权利的有效途径与必然要求,此即“无救济即无权利”。违法行为人本应受到治安处罚却受到刑事处罚,或者仅应受到刑事处罚却受到刑事处罚与治安处罚的合并适用,则他的合法权利必然处于被侵害的状态。此种情况下,法律就必须为合法权利遭受侵害的受处罚者提供必要的救济途径,来纠正治安处罚或刑事处罚的错误适用,实现两者在适用过程中的有机衔接,以捍卫法律的尊严和执法的统一。具体说,受处罚者如果对治安处罚不服,可以在法定期限内向复议机关申请行政复议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受处罚者如果对刑事处罚不服,可以行使申诉、控告、检举等权利,通过二审、再审等途径维护合法权益。

英国思想家培根曾说过:“一次不公正的审判,其恶十倍于犯罪,因为犯罪只是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审判则是污染了水源”。同样,如果说违法犯罪行为只是污染了水流,则错误处罚就是污染了水源,会给遭受错误处罚的受害者留下终生的阴影,会给公民的人权、法律的尊严与社会的公平正义带来致命的伤害。由此可见,实现治安处罚与刑事处罚在立法和适用上的有机衔接,确保错罚相应、处罚得当、判罚分明、罚当其错,对人权和法治而言意义何其重大。

[参考文献]

[1]潘明球.行政处罚与刑事处罚衔接之浅议[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4).

[2]张小涛.税务行政处罚与税务行政刑罚辨析[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

[3]陈金尧,杨咏.行政处罚与刑事处罚的适用[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7(5).

[4]樊百安,杨迎春.公平正义的科学内涵及要求[EB/OL].(2006|08|09)[2009|03|08].http://www.chinalawedu.com/news/16900/170/2006/8/zh355624364419860025644|0.htm.

[5]马克昌.论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定位[J].中国法学,2007(4):117|122.

[6]黄学标.税务行政处罚与刑事处罚的衔接[J].扬州大学税务学院学报,2007,12(2):33|37.

[7]杨剑波.羁押救济制度研究——基于人权视角的分析[J].政法学刊,2005,22(5):5|8.

篇5:生产车间抽烟处罚通告

兹有××课员工×××正常作业时间在生产车间抽烟,违反公司车间安全管理规定,也给车间及其他员工带来巨大的火灾隐患。

×××作为机修室的管理者,任由他人在里面抽烟,现根据公司规定给予×××、×××警告处分。特此提出通报,望大家引以为戒,重视安全生产!

××课

篇6:违规的处罚通告

请各会员单位和投资者提高合规和风险意识,加强账户管理,防范违规交易行为的发生。

特此通告。

附件:违规案件处理情况表.doc

xx商品交易所

篇7:员工旷工的处罚通告

员工旷工的处罚通告1

兹有我厂职工,男,现年 岁,系 车间 工种。

该同志自 年 月 日到 年 月 日连续旷工 日,厂办多次通知拒不到厂报到,其行为违反了我厂 规定,属于严重的违纪行为,为严肃厂纪,从即日起给予 同事 处分。

特此通知

厂办

年 月 日

员工旷工的处罚通告2

依据公司《关于员工考勤管理条例》的规定,现对以下人员的处理有:

1.对新员工 处理为自动离职。

2.对袁xx、冒xx、许xx、xx、李xx共五人,于xx年8月20日旷工的处罚按旷工一天,另外每天扣除30元处理。望所有员工引以为戒,自勉自励!

如果有意见者可参考本公司《关于员工考勤管理条例》查询

人力资源部

年 月 日

员工旷工的处罚通告3

因近期我公司车间生产的产品,废品比率比较高,严重影响我公司产品总的合格率,极大的`增加了公司成本,大大降低了公司的利润.原因主要是车间员工在工作过程中,责任心不够,质量意识大大缺乏,为杜绝此类事件再次发生,公司决定给予车间罚款300元,以示警戒.希望所有员工要认真工作,特别是要提高质量意识,增强责任心,工厂有了利润,我们才会有好的生活.若再出现此类事件,公司将会严肃处理.部门名 我公司 部门 员工在上班,利用公司电话无故拨打私人电话。如此个人占用公司资源行为,违反了公司的员工规定第 条,在公司内部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根据相应规定,为此公司决定对 处以 警告(或元罚款),以此告示,望以戒之。

(签署人签名、盖章)

年 月 日

员工旷工的处罚通告4

兹有我厂职工xxx,男,现年xx岁,系xxx车间xxx工种。

该同志自xxxx年xx月xx日到xxxx年xx月xx日连续旷工xx日,厂办多次通知拒不到厂报到,其行为违反了我厂xxx规定,属于严重的违纪行为,为严肃厂纪,从即日起给予【人名】同志xx处分。

特此通知

xxx厂办

xxxx年xx月xx日

员工旷工的处罚通告5

旷工,职工不请假而缺勤。按照新华字典的定义,旷是指荒废,耽误;勤是指在规定的时间内准时到班的劳动。因此,从字面意义来看,旷工是指未按规定提供劳动。

关于旷工处罚通告

兹有我厂职工,男,现年xx岁,系xx车间工种。

该同志自xx年xx月xx日到xx年xx月xx日连续旷工xx日,厂办多次通知拒不到厂报到,其行为违反了我厂规定,属于严重的违纪行为,为严肃厂纪,从即日起给予xx处分。

特此通知

员工旷工的处罚通告6

因近期我公司车间生产的产品,废品比率比较高,严重影响我公司产品总的合格率,极大的增加了公司成本,大大降低了公司的利润.原因主要是车间员工在工作过程中,责任心不够,质量意识大大缺乏,为杜绝此类事件再次发生,公司决定给予车间罚款300元,以示警戒.希望所有员工要认真工作,特别是要提高质量意识,增强责任心,工厂有了利润,我们才会有好的生活.若再出现此类事件,公司将会严肃处理.部门名 我公司xxxx部门xxxx员工在上班,利用公司电话无故拨打私人电话。如此个人占用公司资源行为,违反了公司的员工规定第xxxxxx条,在公司内部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根据相应规定,为此公司决定对xxxxx处以 警告(或元罚款),以此告示,望以戒之。

xxxx(签署人签名、盖章)

篇8:论主犯的处罚原则

一、修改主犯处罚原则的具体内容

修订前的刑法规定了对于主犯, 除本法分则已有规定的以外, 应当从重处罚的一般原则。对主犯从重处罚的原因, 是因为在共同犯罪中主犯具有更大的社会危害性, 在种类共犯中具有核心的作用。修订后的刑法规定了对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 按照集团所犯的全部罪行处罚、对于以上规定以外的主犯, 应当按照其参与的或者组织、指挥的全部犯罪处罚的一般原则。1997年修订的刑法用依据组织、指挥的全部犯罪处罚的原则而与对主犯从重处罚的原则相区别。

二、对修订刑法主犯处罚原则不同观点的简介

对1997年修订的刑法主犯处罚原则的内容改变, 学术界对此有着根本对立的的观点。对此持赞同意见者以为, 共同犯罪的主犯要么“依照集团所犯的全部罪行处罚, ”要么“依据主犯所参与的全部犯罪处罚, ”这样的规定实际上并不只是追究其直接所犯罪行的责任, 并且还承担对主犯操纵的共同犯罪中的其他犯罪人所犯的全部罪行的责任, 由此可见, 1997年修订刑法对主犯的处罚是十分严厉的, 从而没有必要另外再对主犯规定从重处罚。对此持反对意见的观点是, 1997年修订刑法取消对共同犯罪中的主犯从重处罚, 修改后对主犯的处罚应认定为是定罪, 而不属于量刑。是将刑法中的定罪与量刑混为一谈, 从而造成在司法实践对主犯从重处罚没有法律依据。

三、对主犯处罚原则的理论探析

1997年修订的刑法对共同犯罪的主犯处罚的规定, 并没有能解决对主犯从重处罚的法理依据, 问题是修订刑法将刑法中的定罪与量刑混同, 错误的用刑法中的解决犯罪的原解决主犯的量刑问题。众所周知, 定罪与量刑作为构成刑事责任内容的两个方面, 定罪解决的是罪与非罪的问题, 即解决的是刑事责任的有无问题;而量刑则解决的是轻罪与重罪的问题, 即解决的是刑事责任的程度问题。量刑必须以定罪为前提, 只有在解决了定罪问题后, 才有量刑可言, 即只有解决了刑事责任的有无问题, 才有可能圆满地解决刑事责任的程度问题, 因此, 定罪和量刑是不能混为一谈的。1997年修订的刑法对共同犯罪的主犯有依据其所犯的全部罪行处罚的内容, 修订前的旧刑法也规定对主犯从重处罚, 虽然新刑法和旧刑法都采用了处罚一词, 但它们的含义是不相同的。因为在我国刑法中, 处罚是个多义词, 当“处罚”一词单独使用时, 处罚是指应当受到的刑罚处罚, 在此处罚并不用来对针对界定主犯刑罚是轻是重的界限, 而是要划分对主犯是否处罚的问题, 但对主犯的处罚应与对主犯的定罪相联, 所以新旧刑法规定的对主犯处罚一词都有定罪方面的含意。而当处罚前面有程度限定词时, 即说“从重处罚”或“从轻处罚”时, 处罚则指量刑, 也就是指处以较重或较轻的刑罚。这一区别在援引式法定刑中可以得到映证。在援引式法定刑中, 依照什么等处罚, 指的是采用被援引的法定刑适用刑罚, 在此并不反映具体处罚的轻重。而1997年修订的刑法对主犯的处罚原则, 其实其意思应是对主犯要依照其所犯全部罪行进行处罚。因此, 这显然是对主犯的定罪原则, 而非量刑原则。而且, 按照共同犯罪理论, 各共同犯罪人本来就应该对共同犯罪故意和共同犯罪行为内的全部罪行承担刑事责任;对于参与数种犯罪的, 按照数罪并罚的规定, 自然也要依据其所犯的全部犯罪进行处罚。但1997年修订后的刑法所规定的主犯处罚原则, 只能说是在理论上没有违反共同犯罪的基本法理, 所以对主犯处罚的修订是错误的, 并没有达到对主犯从重处罚的刑罚目的。由于修订后的刑法对主犯的处罚原则实为定罪原则, 将定罪原则置于为解决量刑问题的主犯之下, 是不合乎逻辑的;而立法者的本意是要解决主犯的量刑问题, 但修订后的刑法对主犯的处罚规定却只能适用于定罪。由于立法者在这一问题上的误解, 混淆了定罪与量刑的关系, 造成了对主犯处罚理论上的混乱和司法实践中的困扰。1997年修订的刑法规定的对主犯进行处罚的具体内容所确立的处罚原则, 并没有达到在对主犯进行处罚时要体现对其所犯罪行从重处罚的立法目的;因为修订后的刑法取消了对主犯从重处罚的原则, 从而使对共同犯罪的刑罚与单独犯罪的刑罚相等同, 从而无法体现出在对共同犯罪和单独犯罪进行刑事处罚时的针对社会危害性严重程度不同的区别对待和刑法的打击重点;没有对犯罪集团只犯一罪时, 对犯罪集团的主犯的如何进行处罚的规定。共同犯罪中的“全部罪行”只有一罪时, 若刑法没有规定对共犯中的主犯从重处罚的原则, 从而使对在共同犯罪中起不同作用的首要分子、其他主犯、从犯、胁从犯进行刑事处罚时没有区别, 从司法实践上看, 这是非常有害的;由于没有从重处罚的规定, 对处于同一法定刑幅度内的首要分子与其他主犯就无法根据其社会危害性大小而确定各自的刑罚。修订后的刑法对主犯处罚的弊端, 是因为立法者将定罪与量刑的原则问题混为一谈。修订后的刑法本意是对主犯处罚原则的规定, 是为了解决主犯的量刑问题, 进一步加重对主犯的处罚, 但由于没有了对主犯从重处罚的规定, 反而降低了主犯的责任, 使得修订后的刑法对主犯的处罚轻于旧刑法。因此, 在主犯处罚原则的修改中, 删去“对于主犯应当从重处罚”这一规定是不科学的。对于主犯的处罚原则有必要予以立法上的完善, 要解决主犯的量刑问题, 就应规定对于主犯从重处罚, 对主犯从重处罚的原则是科学合理的。

摘要:主犯的处罚原则在共同犯罪人的处罚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对主犯处罚原则问题的研究十分必要和重要。

上一篇:有内涵的人生哲理句子下一篇:三工建设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