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的一门艺术700字作文

2024-04-09

我喜欢的一门艺术700字作文(精选17篇)

篇1:我喜欢的一门艺术700字作文

我爱书法,因为它是中国特有的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株久盛不衰的奇葩,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从最初的甲骨文、石鼓文,发展到篆书、,再到日后的草书、行书、楷书;在这浩瀚的长河中,涌现出许许多多令后人景仰的书法家,例如:王羲之、王献之、柳公权、颜真卿……我十分羡慕这些书法家,便决定练习书法。

我从五岁开始学习书法,通过一年的学习,我的字体有了明显的进步,还使我懂得了许多道理。练习书法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有耐心,勤学苦练,持之以恒,这样才能练好书法。我还明白书法还能体现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假如一个字的一个笔画不到位,那整个字的结构就会受到影响。

经过一年半的练习,我的字越写越好。每天放学后我自己在家里练习写字。经过刻苦的学习,我的毛笔字有了飞跃的进步,在学校拿了书写比赛一等奖。想想过去受的苦和如今的收获,我的心中感到十分欣慰,没有苦中苦,哪来甜上甜,这句话真灵啊。正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啊!

我想,书法是发扬祖国文化传统,我们应该从小培养自己对祖国文化的热爱。

篇2:我喜欢的一门艺术700字作文

绘画从小对我有着吸引力,我和它有着一段令人难忘的故事。

从小我就上绘画班,饿哦热爱绘画,我7岁时第一次上绘画课时,我总是紧张无比,好像要发生什么大事一样,我直冒冷汗。老师给我们每人一块橡皮,一支铅笔,一张纸让我们画一下,自己想象中的爸爸、妈妈。经过妈妈鼓励,我拿起笔,画出心中的爸爸妈妈。

我沉浸在了这绘画的海洋,7岁时,我画出的爸爸,又高又壮,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人;妈妈是一位温柔、美丽、贤惠的好母亲。我画好了,我把这幅自己很满意的画交给老师,老师拿到画,点评起来:“整体觉得很不错,让人看起来非常舒服,画得也很仔细,但不足就是整个画面有些空,只画出了想象中的爸爸、妈妈,缺少一些景物,比喻花、草、树木之类的”。

我把画拿回来,支起画板,勾勒起一朵朵美丽的花儿,一棵棵嫩绿的小草,一棵棵挺拔的大树,让我沉浸在画海中,想象这美妙的场景。

我把画再次交给老师,老师对我认可了,还大大表扬了我,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有人认可并表扬我得画,给了我创作的勇气。我的画越画越好,更多人认可了我的画。这是我人生中的第一次,更是人生中的开始。

画画能让人忘掉烦恼。画画时我饥饿时的面包;是沙漠里的一眼清泉;是花园中一朵独一无二的鲜花;更是阴天中的一缕温暖的阳光照耀大家。绘画让我画出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篇3:教育是一门“慢”的艺术

等待是把师爱的雨露洒向学生心田的过程, 只要给学生爱心和机会, 学生就会还给我们精彩。有境界的教育生活, 极简单也极丰富, 平凡的日子因它充满激情而流光溢彩。台湾女作家龙应台在《孩子, 你慢慢来》中写下一段话:“我, 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 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 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 让她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 用她五岁的手指。孩子, 你慢慢来, 慢慢来。”这是一种何等美丽的教育场景, 这是一种何等美妙的教育境界。生活需要等待, 我们的课堂同样也需要耐心等待。而简单的“等待”二字, 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 有时却真的难以做到。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罗里斯·马拉古兹说过:“我们非常留意和尊重儿童的时间, 我们真的需要放慢脚步, 给予儿童所需要的时间, 我们需要等待孩子。”教育的过程必须遵循人的理性观念形成的规律, 必须经过多次从感受、体验、实践到反思、理解、领悟的循环往复的过程, 才能逐步实现。而时下的教育太过功利, 有时甚至无视孩子的年龄特征:三岁背古诗, 四岁学英语, 五岁弹钢琴, 未满六岁提前上一年级等。在学校也存在着不少“速成”的现象:很多教师的课堂像做工程一样赶抢进度、赶时间, 追求所谓的高效率、快节奏、大梯度;有的教师在面对学生的好奇和疑问时, 没有鼓励他们进行自主探究, 也没有进行耐心的“等待”, 而是直接“赠送”给学生答案或结果……在我多年的语文教学中, 也有过类似的经历。以前上公开课, 自己总是认真地设计, 反复地演练。到了上课时, 却一直担心:准备这么多内容我能不能上完?于是一心背教案, 一心赶速度, 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 准备的内容很快上完, 尴尬地提前下了课。后来经常去听别人的课, 总算明白一点:一堂好课的标准不是有没有把准备的内容上完, 而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掌握学习速度。当遇到学生很难理解的地方时, 就应该放慢速度, 留下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 和学生一起静静地享受我们的课堂。由此可见, 教育需要教师尊重孩子, 在与孩子交往的过程中不断调节出最适合孩子的方法与最适合孩子的节奏。这种尊重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活动中, 就可以看出教育确实是一件艰难、费时、费力的工作, 所以它本身也只能是慢的等待过程!

教育是一门艺术, 是一种等待、唤醒, 是一种发现, 教师应该成为一支火把, 用智慧与爱去点燃奇迹。等待是一种心境, 更是一门艺术。每个孩子都是一朵美丽的花儿, 花儿的绽放有早有迟, 我们应该有一种“花苞心态”, 静静地等待每一朵花儿绽放。让我们真正从学生出发, 珍视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自然地因势利导, 多一些等待, 让每一个看似平淡无奇的学生都走向自己的成功之路。

篇4:我最喜欢的一门课

林子航

我最喜欢体育课,因为体育课从来不布置作业。鹏飞哥哥:你说的这个理由我很有共鸣哦,不过你是不是还少说了一个理由,那就是上课时可以尽情地玩。

刘延姿

我最喜欢语文课,因为我喜欢阅读。语文自习课上,我们可以读自己喜欢的课外书。随着我们班喜欢阅读的人越来越多,老师在教室里专门设立了一个图书角。因为喜欢阅读,我的作文也写得越来越好了。

鹏飞哥哥:你可以把你的作文寄给我们哦,说不定有机会在《故事作文》上发表呢!

韩康豪

我原来最喜欢英语课,可是连续几次考试都没考好,反而不喜欢的数学考得很好,现在我开始喜欢上数学课了。

鹏飞哥哥:这么容易就把英语放弃啦?说不定英语想考验你一下,看看你是不是真心喜欢这门课呢!

薛益菲

我最喜欢上数学课,因为数学老师讲课的方式很特别。她讲课时,总是会讲一些有趣的课外知识或相关的数学故事,她总是以这样的方式将我们不知不觉地引入这节课的主题。

鹏飞哥哥:有趣的讲课方式特别吸引人,我很想听听你们的数学课。

张文萍

我最喜欢语文课,因为语文老师和我的一个叔叔长得很像。

鹏飞哥哥:你的这个理由真的很特别,我猜你一定很喜欢你的那位叔叔吧!

篇5:我喜欢的一门艺术作文600字

从幼儿园到上小学,我都是舞蹈专训队的一员,每次踏进舞蹈室,看到那里的的大哥哥,大姐姐们跟着音乐翩翩起舞,总是感觉羡慕不已,想要成为一个出色的舞台演出者,就必须付出汗水。

幸运的是我经过筛选后,成了专训队员,正式投入了训练当中。每日清早老师都必须要我们进行锻炼,压腿,拉腰,踢腿,练个没完没了,没停的汗水,腰腿的疼痛,夹杂着老师的呵责,我曾经想过终止训练,想过放弃。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在老师的鼓励下,学长的帮助和自己的坚持下。我由起初的生涩,逐渐变得熟练,到踏上舞台表演的时候的收放自如。待表演结束后,台下观众雷动的掌声和欢呼声,我脸上不再是因训练而有痛苦的表情,而是成功的喜悦和充满阳光的灿烂笑容。

我喜欢跳舞,因为我享受那种感觉。每当有演出时,爸爸妈妈都是那么支持我,必然是我的第一个粉丝。记得那一次我要去顺德演艺中心参加演出,妈妈悉心为我描画出精致的妆容,令我更加神采奕奕,信心满满。而爸爸在台下用他那坚定的眼神注视着我,给我无比的鼓励和信心。演出的时候,我始终保持平和状态,不会紧张失措。我满怀自信的踏上台板,优雅的舞姿博得众人的喝彩……那一刻,我兴奋极了!

跳舞给了我很多辛酸和痛苦,也给我知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多一点积累,就多一点成功的希望。需要绽放精彩的人生,就不能轻言退缩,放弃!

篇6:我喜欢的一门艺术作文600字

每每看到电视里的哥哥姐姐叔叔阿姨们跳着熟练的舞步,我就会认真看她们表演,通过她们的眼神,我从中看出了她们的光荣与自豪;再看她们的动作,是那么的柔美、舒展,像美丽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虽然心里特别羡慕他们,可嘴上却骄傲地对别人说:“哼!他们哪里有跳得我好呀!

瞧,我跳的舞步多娴熟!”然后便开始划动起幼稚的舞步,时不时地拍拍自己的屁股,让房间里有更多的笑声,最后再摆出一个自己觉得很“酷”的造型,直到听到爸爸妈妈给我的掌声,我才假装正经地抱拳表示感谢。

妈妈看我那么喜欢舞蹈,给我报了一个舞蹈学习班,我开始正式学习舞蹈。通过学习,我明白跳舞根本不是我想象的那样轻松。刚开始先练基本功,老师给我们开软功时,教室只能听见一种声音就是同学们的惨叫声。我曾多次向妈妈提出放弃学习,可是都在妈妈的反对中坚持下来。经过长时间的学习,我们的身体终于变得柔软而有弹性了。

从我学习跳舞到现在,学校有什么节目我都会很荣幸地被选上,同学们都很羡慕我,每当站在舞台上听到观众给我们的掌声,我心里特别自豪,美滋滋的。体会到那种成功的喜悦,从此我更加喜欢跳舞了。每当听到优美的音乐响起时,我都会情不自禁地随着旋律跳起来。

篇7:我喜欢的一门艺术书法作文

记得小学一年级的时候,老师第一次布置语文作业,我很就写完了。当爸爸检查作业时发现我写的字歪七扭八,便给我写了几个字让我当字贴看着写,我发现爸爸写的字好漂亮呀!于是我就照着爸爸写的字一笔一画写了起来,写完后我发现比上一次写的好了很多。

放暑假了,妈妈给我报了一个书法班,便认识了我的书法老师王老师,刚开始时我书写的不太好,王老师一笔一画的从最基础的开始教我,渐渐对书法有了认识和了解,慢慢的我写的越来越好了,暑假班结束了。王老师说:“八月中旬,有个书法大赛,同学们可以在家练习,将自己最好的作品进行网络投稿”。王老师还特意点了我的名字让我参加,我非常高兴,下定决心参加比赛。

我选了一首古诗进行练习,我发现每个字都要用心观察,我一个字一个字的练,每个字我都练习几十遍,每天我都会练习一个小时,一首古诗我写了十几张,手上磨出了水泡,也想放弃不参赛了,妈妈一直鼓励我,陪着我练习。终于我写了一张我认为还不错的作品,交给了老师。

过了大概一个多月,老师告诉我,我的作品在全国书法网络大赛书法、硬笔比赛中得了一等奖,我的付出得到评委老师的认可和鼓励,我非常高兴,我更喜欢书法了。

篇8:课堂教学是一门精湛的艺术

那么, 如何艺术地把握好课堂, 让语文课异彩纷呈呢?作为一名中学一线的语文教师, 我一直努力尝试探索一些能提高语文课堂效率的教学方法, 现略述一二, 求教于大方之家。

一、精心设疑:让学生的思维不断成熟

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一言堂”教学模式, 不能培养学生的能力, 自然也无艺术性可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 在课堂教学中以研究问题为基础来开展学习和教学, 已经成为一条基本的改革思路, 这条思路已经将研究性学习延伸到了日常的课堂教学之中, 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文本目标和学情设计问题。教学是一种艺术, 艺术最讲究分寸。因此, 对课堂提问必须精心设计, 不仅要在备课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进行客观地预测, 还要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 及时调整预设的问题, 这同样需要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的教学艺术。设计的问题, 或者可以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之中, 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 使他们的好奇心与学习愿望获得满足;或者可以启发学生思维, 引导学生回忆、联系、分析、综合、概括, 从而层层深入地理解文本。

在教授《最后的常青滕》一文时, 我设计了三个问题来层层开掘, 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从而探索文章的真谛:1.老贝尔曼对琼珊的关爱到了以死相许、奉献生命的程度, 原因何在 2.贝尔曼为什么愿意冒着生命危险去创作这幅画 3.这幅画是否一定要贝尔曼完成?苏艾有没有完成这幅画的可能?学生经过认真的思考、讨论, 独立品析和欣赏了作者的构思之妙, 解读了贝尔曼人性中的不平凡。

事实证明:精心设疑可以启发学生怎样探究文本, 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寻求答案, 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可以激励学生质疑, 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可以使教师及时得到反馈信息, 不断调控教学程序, 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促使教师自身的进步和成长。

二、拓展阅读:让学生的视野不断开阔

语文教材选择了诸多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 教师在教给学生必须掌握的语文基础知识之后, 应着重引领学生品味每篇文章的独到之处, 这正是每个作家在创作作品时最为可贵的地方。但是语文学习仅仅学文本是不够的,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 语文学习的范围可以无限拓展。所以, 教师要在课堂上进行适时的拓展, 并且要艺术地把握好课内课外知识拓展的联结点。比如, 讲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后, 我又向学生介绍了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创作的《荷塘清韵》, 并让学生综合比较, 同样是写荷塘, 两篇文章却表达了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下两个人不同的思想境界。朱自清先生展现给我们的是一幅素淡朦胧的优美画面, 他那淡淡的喜悦中夹杂着淡淡的感伤情怀, 打动了千千万万读者的心, 他的成功是不言而喻的。而季老先生笔下的荷塘却增添了前者所不具备的时代沧桑感, 比较之后, 学生不由耳目一新, 才发现写文章贵在创新, 不能人云亦云, 否则就缺少鲜活的生命力。这样的教学就为日后引导学生写出有自己的个性和思想的文章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在教学中, 每个单元结束后, 我都向学生推荐相关的部分作品, 指导他们阅读, 这样, 既巩固了文本知识, 又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收获颇丰。

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创设情境, 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诱发学生进入教材的欲望。如果教师能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情绪背景, 使学生兴致勃勃、甚至兴高采烈, 那么课堂教学就能进入佳境。比如, 在教授鲁迅先生的小说《药》第三部分时, 我就小说出场的人物分别让学生扮演, 其中“康大叔”这个人物形象是课本剧中的重头戏, 所以挑选了班级最富有表现力的学生进行扮演。这种情境的创设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 学生学习的热情被充分地调动起来, 大家争相扮演剧中的角色, 在“康大叔”不可一世的话语中, 学生把握住了这个流氓刽子手的本质特点, 也深刻地认识到了革命党人严重脱离群众所带来的后果。角色扮演丰富了学生的再创造想象, 学生只有经过了充分的再创造想象, 才能表现出每个人富有个性的特点, 表演的过程也是检验学生再创造想象的过程, 有了这个基础, 学生日后作文时进行创造想象便成了有源之水。

四、课堂演讲:让学生有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

课堂小演讲是一个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学方法, 语文课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各种能力, 而几分钟的小演讲就恰恰能使这些能力得到全面的培养。

演讲能培养学生勇敢的意识品质, 能勇敢、大方、得体地在众人面前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这本身就是一种能力。演讲能培养学生的听话能力, 由于每次演讲都要求学生对同学的演讲做讲评, 打分数, 这就促使听的学生必须全神贯注, 去把握内容的要点、分析讲话的条理、感受语言的特色。演讲能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使其具有文雅的谈吐仪态、幽默的语言风格、严谨的讲话逻辑、得体的语调表情。这些都是中学生所追求的一种综合素质和能力。演讲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需要学生有丰富的知识。知识除了来自文本外, 更多的要靠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去获取, 而演讲就能促使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只有读得多、知识丰富了, 在演讲中或议论时才能有理有据、有说服力;陈述时才能描述精彩、生动形象;说明时才能精确严谨、有科学性。演讲能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要做好演讲, 学生就必须亲自动手写好讲稿。为了使学生具备写作多种文体的能力, 笔者根据《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和高考动向, 有意识地不断变化演讲内容, 训练多种多样的文体形式。

篇9:我喜欢的一门艺术书法作文

我最喜欢的就是书法了,我听书法老师说过练书法可以使人心欢畅,还不会让人感到疲惫,而且,平时急燥的人练一段时间的书法,就会变得心平气和。

我刚开始练书法时,就是心急、坐不住,但是,练了一段时间之后,就习惯了。

年底,要参加书法比赛了,我非常紧张,也非常兴奋。因为这是我练书法以来第一次参加比赛,我一心想要写好,因此,练的时候非常用心,反反复复练了好多张,那时因为我对自己的要求特别高。

不久,公布得奖的时间要到了,我特别激动,可是,一个月都快过去了,我还以为没有得奖,正在我乱猜的时候,书法老师打电话了,并惊喜的告诉我,我参加的中华青少年杯书法大赛得了银奖。这下把我高兴的一蹦三尺高。

篇10:我最喜欢的一门艺术作文

要问我最喜欢的一门艺术是什么?我会不假思索地告诉你:我最喜欢的一门艺术是写作。

也许你们会说,我这个小毛孩会把文章写得咋样?我其实写得一点也不好,可是它仍让我如痴如醉,乐在其中。

我喜欢写作这门艺术的兴趣之一是受古典文学的影响。先泰以前,老子的《道德经》,孔子的《论语》,孙子的《孙子兵法》等,都是我的爱好,我最崇拜的.古代文学作家可不是上面的老子、孔子、孙子,而是两汉魏晋南北朝的刘安,大家应该知道这个作家吧!不知道也没关系,但他的作品一定是老少皆知,如:嫦娥奔月后羿射日女娲补天等。这些作品令后人们津津乐道,难以忘却。

我喜欢这门艺术的兴趣之二是在一次我写的作文获奖了。那一次,赵老师让我们每一个人交一份自己写得最好的作文。我漫不经心地交给了她,过了一段时间,随着急促的铃声,们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赵老师捧着一叠鲜红的硬纸壳,一张张地拿起来,一个个念着同学们的名字,一位位同学随着赵老师的声音走上讲台,这其中也有我,当我拿着那张硬纸壳时才发现,原来那是一张获奖证书,它告诉我,我的作文在这次全国小学生作文竞赛中获得了第一名,这让我欣喜若狂,让我更加喜欢这门艺术—作。

篇11:我喜欢的一门功课作文400字

编程课使我充满活力。每次课上,老师会先指导我们熟悉这节课需要用到的程序积木,然后再让我们放手去制作自己的作品。每位学员都把各种各样的作品分享到班级群里,我玩着大家分享的作品,觉得有些小朋友非常厉害,他们的作品让我爱不释手。

编程课非常有趣。我做出了《百变编程猫》、《奔跑吧》、《追击飞电鼠》等作品,非常有趣。特别是《追击飞电鼠》,运行编好的程序,飞电鼠便开始在屏幕上随机移动,如果点准了它,会有积分奖励,但如果不小心打到了同样在屏幕中闪现的其他对象,那可就糟糕了,不仅辛苦挣来的积分会减少,还会遭到系统弹出对话框的“嘲笑”:“你打错啦”!自己的作品受到老师的表扬,我感到很开心。

编程课还让我学到了很多,我在每次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培养了耐心;在向老师介绍作品的时候,锻炼了我的语言表达能力;每次得到老师的肯定,我都很自信和满足。它丰富了我的假期课余生活。

篇12:批评是一门艺术

老师批评学生, 是唤起学生的警觉, 终止不良行为, 是教育学生的“常规方法”。艺术的使用, 不仅能指点迷津, 更能启迪心智。

虽然“良药苦口利于病, 忠言逆耳利于行”的“直言”可以表示一个人心底坦荡, 待人真诚, 但并非处处适用, 事事可行。富艺术魅力的批评, 才真正能培养学生的尊严感, 激发学生上进心, 促使学生道德上的自勉。因此, 批评不但是教育的一种手段, 也是一门科学, 更是一门艺术。

一、批评要导向正确

教师批评学生不应是发泄解恨, 不是为自己的利益扫除障碍, 而是为了学生更健康地成长, 呼唤学生心灵的觉醒。批评应该像和煦的春风, 润物的春雨, 总是饱含着使万物复苏的温暖。所以, 老师的批评要发于内心深处, 出于真切关怀, 学生才乐意接受, 才能达到教育的效果。

二、批评要情感投入

古人云:“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教师只有像对待自己的孩子、朋友那样, 怀有真诚、理解、尊重、信任和爱护学生, 才能使学生亲近、信任教师, 和盘托出心底的秘密, 心悦诚服地接受教师的批评和指点。

记得我的学生小妮, 为人诚实, 虽不善言辞, 却能与同学融洽相处, 学习勤奋, 成绩优异, 是大家心目中的好学生。一次考试, 我无意间发现她的考桌上有写满答案的纸条。当时对她的这种举动, 我出乎意料, 继而怒发冲冠, 我正想对她狠狠地训斥一通, 可当我严厉的目光和她的目光相遇时, 发现她脸红了, 并悄悄地低下了头。这时, 我极力控制自己的情绪, 悄悄地收了纸条, 慢慢地转过身。后来, 她主动找到我, 对其错误作了深刻地检讨, 并向我敞开了心扉, 道出其中的原因。原来她的妈妈对她许诺, 若期中考试进年级前三名, 就奖给一款新手机。她怕考不好, 采用了这种不正当的手段, 以期得高分。就此, 我和她共同分析, 端正看法, 她表示诚恳接受。

试想, 那时我如对她直接训斥, 势必将不良的情绪和不悦的感受结合在一起, 表现为态度生硬、语言过激、气势凌人, 就很容易造成学生心理上和思想上的压力, 形成师生之间的对立情绪, 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 从而很难达到教育学生的效果。艺术的使用沉默, 实际上是为学生创造自我认识、自我反思、自我行为调节、自我教育的空间, 也容易形成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 这是对学生实施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三、批评要讲究艺术

批评是教育学生的一种手段, 是一种艺术, 作为教师就要抓住时机, 采取适当的批评方法, 才能药到病除, 收到良好的效果。

1、寓意性批评。

中学生对道理的理解往往还不到位, 他们有时还不能清晰地意识到自己错误的存在。老师对他们可采取旁敲侧击的方式, 寓批评于讲故事、打比方或意味深长的动作、言语之中, 促使学生深思、自责。

著名教育家孙敬修见几个孩子在折树枝, 便把耳朵凑过去, 装出听什么的样子。孩子们好奇地问爷爷在听什么, 他说是在听小树苗哭泣。“小树苗也会哭吗?”“是呀!你们折了它, 它当然要哭。它们说, 它们长大好为大家作贡献呢, 请你们不要损害它们。”孩子们听了, 羞愧得脸也红了。后来, 他们自动组织起护林小组。未发一句责备的话, 却取得了一般批评所难以取得的效果。

2、铺垫性批评。

批评之前, 要做好使学生愿意接受批评的铺垫工作。利用班会课, 讲讲面对错误的正确做法;树立榜样, 讲讲名人在错误面前是怎样做的;在班级里反复强调勇于接受批评是学生的美德;讲讲“闻过则悲”、“闻过则闹”的危害。从多方面提高学生对批评的承受能力, 逐渐在班上形成自觉自愿接受批评的风气。

3、建议性批评。

建议性批评是指在批评时带有商量、讨论的口气, 与学生交换意见的批评。一般的做法是老师以商量问题的态度, 把批评的信息传递给学生, 与学生交谈时, 平心静气, 创造一种宽松、愉快的气氛, 使学生打消顾虑, 与教师配合, 达到圆满解决问题的目的。学生其实是幼稚的, 常在主动工作和做好事的时候犯错误。对于这种由于想得不周到, 顾此失彼的错误, 决不能简单否定、讥笑。老师要热心提出一些建议性的意见, 在他们面临失败的时候, 帮助他们取得成功。或者老师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的惋惜来表示自己的批评态度。如“你什么都好, 就这方面存在不足, 实在可惜”, “你要是不犯这个错误, 那该多好啊”。这种方式即达到了批评学生的目的, 又体现了老师对学生的理解和爱心, 寥寥数语, 效果却很明显。

4、暗示性批评。

暗示性批评是指教师用语言、神态、人格等为暗示手段的一种批评方式。教师语言内容多为点拨提醒之类的话, 主要适用于心细、敏感、自尊心强、能知错就改的学生。只要老师稍稍给予指责信号, 略作点拨, 他们就会立即改正错误。如我班的学习委员聪伟一向表现不错, 但在一节语文课讨论时, 却与好友高声谈笑, 其行为影响了他人的学习。于是, 我在他到办公室领取作业本时顺便暗示他, 作为班干部要树立自己的形象, 做同学们的榜样。这样点到为止, 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反之, 如果不注意场合而乱批一通, 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5、表扬性批评。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说:“无论什么人, 受激励而改过, 是很容易的, 受责骂而改过, 比较的是不大容易的, 而小孩子尤其喜欢听好话, 不喜欢听恶言。”因此, 尤其对于那些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 丧失上进心, 破罐子破摔的学生, 批评根本起不了任何作用, 班主任用表扬代替批评, 不失为一种良策。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 又使学生看到了前途和希望, 还让学生感觉到班主任的公正。使用这种方法, 要作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 从后进生身上找到闪光点, 一分为二地分析问题, 表扬时要恰如其分, 不夸大其词, 不轻描淡写。

6、“罚处”性批评。

中学生总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 许多的错误往往是自控力差造成的, 在认识上不存在什么障碍。对这样的错误, 讲多少道理, 也往往是徒费口舌, 教师不妨“罚”他做一件好事来弥补自己的过失。这种方法可消除犯错误学生的心理负担, 还可以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 往往使学生乐意接受。应该指出, 教师应有太阳一样光明磊落的胸怀, 把自己的光和热送到每一个学生身上, 不能厚此薄彼。对学生的缺点, 不论是好学生或是后进生都不应偏袒, 要一视同仁, 公平相待。

篇13:我喜欢的一门课作文600字

记得我刚走进学堂时,就迷上了语文。课本中的汉字让我魂牵梦绕。汉字,它多奇妙呀!它的构成只需短短几笔,但那短短的几笔却蕴藏着无穷无尽的含义。书法家笔下的它总是宛若游龙,或又有时宛如可爱的小精灵。但是你们知道吗?在我眼中它像个顽皮的小孩,想冲出方格,尽情玩耍。我不仅喜欢汉字的结构,更是因为作家笔下的它,又构成一句句优美的句子。成为一篇脍炙人口的文章,让我不禁声情并茂地朗诵它,沉醉于其中。

每当我放学回家,我总会在第一时间拿出语文作业,思考起来。我每次都会先写生字,感受汉字一笔一画间的那种奇妙,再拿出阅读书,琢磨起文章来。看作者是如何通过介绍或各种修辞手法来描述事物的。

在这过程中,我也做了不少傻事哩!一次刚开学几天后,书全部发了下来。我便迫不及待地看起语文书来,那里的文章,诗歌都非常有趣。正当我与作者共游桂林山水时,老师的一声喊叫,打断了我思绪。我连忙站起来,可不知发生了什么,便小声问同桌。他便找我挤挤眼说:“领中餐票啦!”我慌忙跑到讲台,拿了票攥在手中,回到座位上继续看书,后来老师说把座位底下清理一下,我就很快地捡起垃圾,习惯性地走到垃圾桶旁,把垃圾扔了。回到座位上继续看书。一会儿午餐时间到了,我却发现票找不到。我突然想起,呀!刚刚看书太入迷,跟垃圾一起扔了。唉!语文呀,你对我的魅力也太大了吧!让我把餐票都丢啦!

篇14:我最喜欢的一门功课作文500字

我喜欢语文,这也是因为小学时语文老师的淳淳教诲。她的教学方法很独特,她总是把一篇文章的重点抽出来,稍加分析,然后让我们一起吸取这些知识。写作文时,她叫我们要写真实的事例,由于我小学时太懒了,写作文总是写一点点,水平幼稚不优美,老师知道后,就跟我说:“写作文并不是要很好,但你也不要写得太幼稚,想想周围,雨幕,蓝天,白云,哪些可以让你那双隐形的翅膀自由的飞起来!”听了她的话后,我常留心观察,发现,原来周围的事物都是这么的美好,于是,我翱翔在作文的天空中,一点也不苦恼,作文水平也随之提高,在这期间我对语文更喜欢了。

语文无处不在,它给予了我们一双隐形的翅膀。虽然有时很复杂,比如阅读,寓意深得如大海捞针。但些时正是你学习境界得到升华。其实语文并不是只限于一个小范围,同一道题,它的表述方法千姿百态。

篇15:我最喜欢的一门课作文600字

科学课和其他课最大的不同是实践活动多,老师经常带领我们做一做、看一看,在实践中学习科学知识,我喜欢这样的学习活动。

有一次,科学老师站在讲台上说:“这节课我们在校园里找蜗牛,找到后带回来,大家按学习小组带上塑料盒出发吧!”话音刚落,同学们就一窝蜂地跑出教室去找蜗牛。我们三个一群,两个一伙,结伴去找蜗牛。

昨天刚下完雨,地上还很潮湿,一定有蜗牛。我想着,和自己小组的同学们来到草地、来到花丛找蜗牛。正在仔细找时,突然听到有人大喊:“我们找到啦!找到啦!”我们赶忙跑过去,看到果然有一只小蜗牛,放在透明的塑料盒里,好多同学围在那里看着。我羡慕极了,想:如果我们也能找到蜗牛该多好呀!我们就又去找蜗牛的痕迹,我们左翻翻,右找找。我突然发现一条白白的痕迹,这应该就是蜗牛留下的痕迹吧。我顺着这一条白白的痕迹,终于找到了一只蜗牛。我欢呼道:“我也找到了蜗牛。”我伸手准备去抓,可有点不敢。这时,一个胆大的男孩跑了出来。一把抓住蜗牛的壳,说:“有什么不敢的,只是有一点黏而已,拿着壳,跟拿螺丝一样。”科学课上学习有关蜗牛的知识,我们自己去找蜗牛,太难忘了!

每一次上科学课,我都很好奇这节课会上些什么。

篇16:批评是一门艺术

一、确需厘清“批评”与“惩罚”

文[1]试图厘清“批评”与“惩罚”这两个概念, 坦率地讲, 读后笔者反而弄糊涂了。

关于“批评”, 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 (修订版) 962页解释为: (1) 指出优点和缺点;评论好坏:文艺批评。 (2) 专指对缺点和错误提出意见:批评她对顾客的傲慢态度。可见“无批评教育”中所提及的批评是指其中第2条释义, 专指对缺点和错误提出意见。学者王辉在《中小学教师惩戒权概述》一文中进一步解释:言语责备。用语言直接对学生进行批评, 指出学生行为的不可接受性, 以督促学生改正的手段, 这是惩戒中最轻微的形式。它是一种最初的警告, 也是一种善意的提醒[2]。

关于“惩罚”, 《现代汉语词典》 (修订版) 163页解释为:严厉地处罚, 例: (1) 从重惩罚; (2) 无论是谁, 犯了罪, 都要受到惩罚。笔者认同文[1]对于惩罚目的分析, “第一, 通过制止不良行为, 使一个人立即改正自己的行为。第二, 对他人产生威慑作用。希望通过制止一个人的不良行为, 对他人产生威慑作用”。不过, 对于惩罚的刺激程度我们则有不同看法:惩罚欲对他人产生威慑作用, 惩罚的行为必须要在公开场合进行, 惩罚的力度也必须要足够大, 从而对于被惩罚者来说, 他 (她) 受到的刺激不是文[1]中所说的仅仅“经受不愉快的体验”这么轻。

关于批评和惩罚的关系, 学者孙云晓、弓立新在《无批评的教育是伪教育》一文中指出:批评和惩罚是惩戒教育的两个阶段, 批评是第一阶段, 帮助学生明辨是非, 指出错误错在哪里, 以后注意改正, 这是一种轻微的惩戒。实际上, 惩罚是一种比较严重的处罚。惩罚, 是因为学生的错误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这时特别需要让学生接受惩罚[3]。撰写此文时, 笔者了解了一下目前所教的初二学生对批评与惩罚程度孰轻孰重的看法, 他们的直觉是批评为轻、惩罚为重。

可见, 无论是词典中的释义, 还是多数学者的看法, 乃至初中生的直觉, 都认为批评为轻、惩罚为重。

二、文[1]中值得商榷之处

1. 曲解批评

“老师批评学生是以学生有犯错误的行为结果 (有时也有行为之潜意识) 之出现为前提。采用严厉的态度、锋利的言语暂时制止学生的某种错误的行为, 而在践行对学生批评的时候, 难免有程度不一、责罚惩贬不定的个人感情色彩”[1], 言下之意, 批评定是态度严厉、语言锋利的, 然而从词典释义来看, “提出意见”与之并没有必然联系。

“教师批评学生言辞过于激烈以至于学生轻生”、“对学生进行批评只会强加给学生心里阴影, 也影响学生人格的养成 (1) ”[1], 如果说这也是批评, 那么只是一种极端形式, 并不是批评的全部。实际上, 批评有多种形式, “它可以是公开的, 也可以是私下的;可以是直接的口头批评, 也可以是间接的言语暗示”[2]。这也是多数人所理解的批评形式。

2. 自相矛盾

(1) 处与文[1]中对于批评的解释是自相矛盾的。“批评从心理学角度来看, 依据一般的社会人性考究, 批评与表扬相对, 有些责备的意味”[1]。有些责备的意味就会影响学生人格的养成吗?“生活中教师批评学生言辞过于激烈以至于学生轻生的例子不胜枚举 (2) ”[1], 真是这样的话, 批评是不能与表扬相对的。

3. 夸大其辞

(2) 处“不胜枚举”的说法有些夸大其辞。“不胜枚举”, 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实用成语词典》197页解释为:形容为数多, 不能一个个地列举出来。近义词为:不可胜数, 不计其数。此处, “不胜枚举”的说法既缺乏可靠的数据做支撑, 也缺乏可信的分析 (比如学生轻生中如有教师言辞激烈的因素, 那么该因素是惟一因素吗?如果不是, 何者为主要因素?) 从而没有说服力。

事实上, 2009年8月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要求》第十六条规定“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 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如果真如 (2) 处描述的那样, 那么“禁止批评”早就与“禁止体罚与变相体罚”一样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了。

4.“含义”欠妥

文[1]也认同“在教育教学活动与日常生活中, 每个人都可能犯错误, 应看成是十分正常的事情”。既然是这样, 对于缺点和错误提出意见就是必要的, 因而“‘无批评教育’不是没有原则、没有是非的教育, 也不代表事事迁就学生”[1]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无批评教育’不是没有惩戒的教育”[1]的观点更是危险的———没有对缺点和错误提出意见的惩戒, 是不分青红皂白的胡乱惩戒, 如此又怎么能令学生口服心服?学生有对立情绪乃至极端行为的可能性只会更加大。

三、批评是一门学问

批评的存在形式不止一种, 多数情况下为和风细雨式的提醒, 也确实存在言辞激烈的指责, 因此简单地肯定或者否定并不是科学的做法。事实上, 有的批评的确成了学生轻生的导火线, 分析为何造成这样的惨剧, 并不是教师不应该批评, 而是批评的方式欠妥、分寸失当。因此, 批评是一门学问, 作为教师需研究如何恰当地批评、艺术地批评。

1. 给批评立“规矩”。

批评学生是教师的权利, 但并不代表教师就可以滥用这种权利。批评专指对缺点和错误提出意见, 首先教师必须了解清楚真实情况, 确认缺点和错误, 既不可捕风捉影, 也不可小题大做, 以免学生有被冤枉的想法从而产生对立情绪, 这样既保证了“提出意见”的有效性, 也可以防止学生产生过激行为, 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其次, 正确认识批评的目的, 限制知情者范围。意见的指向对象是具有缺点和错误的学生个体, 提出意见的目的是让他 (们) 能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与错误, 进而改进自己的认识与行为。一般来说, 知情者越少越好。作为被批评者, 他 (们) 并没有义务成为教师威慑其他学生的“靶子”, 因此没有足够理由, 教师不应该在公共场合对学生进行批评。确有必要公开批评时, 也应当对事不对人, 对不当的行为摆事实讲道理, 并要避免其他学生知情而造成相关学生思想上的压力。第三, 提出意见时, 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不只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不对学生进行人身攻击, 也不对其家长说三道四, 更要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认知水平。当教师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其“缺点和错误”时, 很多看似难以容忍的行为便变得可以理解和原谅。“多数情况下, 到批评阶段就足够了, 学生多数错误都是轻微的, 没有严重后果的”[3]。而要尊重学生, 教师就必须注意批评时的言辞与语气。

2. 研究批评的艺术

当教育工作者还在为要不要批评而争论不休时, 对于批评的研究自然难以深入。这也可以从文献资料方面得到佐证, 一是相关的研究文章数量不多, 二是多停留在原则阐述、经验总结层面。如《领导科学》2007年第8期刊登的《批评应把握好的原则》文中介绍了批评的4条原则, 再如《人民教育》1988年第4期刊登的《讲究批评的艺术》文中总结了批评的8种方法。

笔者以为, 原则阐述、方法总结都是必要的, 但要达到艺术化的程度还不够, 至少要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 (1) 该批评谁? (当涉及到的学生比较多时, 批评哪些人是合适的?) (2) 该批评他 (她) 的哪个方面? (如果涉及到被批评者的几件事时, 批评哪个方面比较妥当?) (3) 何时进行批评为好? (4) 如何因生、因师而异? (是否需要考虑学生性格、性别、家庭教育等方面的制约?是否需要考虑老师的阅历、性别、威信等方面的影响?) (5) 以何种方式沟通为好? (6) 被批评者可能的反应如何? (能信服进而改正吗?) (7) 有没有更好的替代方式?

坦率地讲, 我们对此也缺乏足够深入的研究。笔者期望本文能成为引玉之砖, 能有更多的有识之士来研究“批评”, 更好地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袁妙丽.“无批评教育”指向教育未来.教学与管理, 2012 (4) .

[2]王辉.中小学教师惩戒权概述.中国教师, 2006 (9) .

篇17:我最喜欢的一门课作文600字

每次上语文课,看着书中的图画,听着老师的讲解,不知不觉就走进了文中的场景:少先队员欢笑着植树;格罗培斯受到启发,撒下草种准备提前开放;叶欣舍生忘死地护理“非典”病人,而明明则安静地坐在菜摊边咯咯地笑……让我沉醉其中,无法自拔。

这些文章有的讲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有的记载了一个感人的故事,有的赞扬了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从竺可桢爷爷身上我认识到了认真观察事物的重要性;从邻居家的小男孩那里我知道了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从善良懂事的明明那里,我学会了微笑面对一切,乐于学习,关心和帮助有困难的人!尽自己的努力让身边的人感受到温暖!

上一篇:大雁归来集体备课教学设计下一篇:2024年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及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