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的由来及气候特点

2024-05-02

立秋的由来及气候特点(共10篇)

篇1:立秋的由来及气候特点

雨水节气谚语

雨水节气的由来

雨水是24节气中的第2个节气。每年的正月十五前后(公历2月18-20日),太阳黄经达330度时,是二十四节气的雨水。此时,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为雨水。雨水节气时段一般从公历2月18日或19日开始,到3月4日或5日结束。雨水和谷雨、小雪、大雪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意思是说,雨水节气前后,万物开始萌动,春天就要到了。如在《逸周书》中就有雨水节后“鸿雁来”“草木萌动”等物候记载。

<<<返回目录

篇2:立秋的由来及气候特点

这时的大气环流处于调整阶段,全国各地的气候特点,总的趋势是由冬末的寒冷向初春的温暖过渡。

1、黄河中下游地区(华北地区)

如果说这些地区,“立春”是春天的第一乐章“奏鸣曲”:春意萌发、春寒料峭。雨水之后,便进入了春天的第二乐章“变奏曲”:气温回升、乍寒乍暖。雨水期间“七九河开、_雁来”,一幅冬末春初的风景。

这时冷暖空气的交锋,带来的已经不是气温骤降、雪花飞舞,而是春风春雨的降临。此时这一地区的平均气温都已经升到0℃以上,甚至白天极端最高气温可达到20多℃,已经没有了降雪的条件,即便先人们以第一场春雨命名“雨水”,也是恰如其分的。

雨水时节,小麦进入了返青阶段,这时的小麦对水分的要求较高。而此时的雨量又是全年最少的时段。从《1971~20中国地面气候资料》中,我们统计了2月份石家庄、太原、北京的平均降雨量分别只有7.4、5.2和4.9毫米,真可谓“春雨贵如油”。

雨水节气什么禁忌

忌讳无雨

在古时,人们都是看天吃饭。雨水是农民盼望老天恩赐的礼物。春天里,绵绵密密的雨水表示今年将是丰收的一年,所以雨水这天忌讳无雨。谚语说:“雨水不落,下秧无着。”雨水不下雨,下秧就没有着落了。

喜进厌出

雨水节气中的填仓节这天。人们讲究喜进厌出。各家各户均不向别人家借东西,即使有人来家里借东西也必须拒绝。旧俗农民卖粮忌在此日。相反粮店收购粮食却喜欢在此日。

禁忌水獭捕不到鱼

有些地方雨水禁忌水獭捕不到鱼。《周书》时训篇说:“雨水之日,獭祭鱼;后五日,鸿雁来;后五日,草木萌动。”獭是水里的动物,样子像小狗,喜欢吃鱼,常常在捕了一条鱼之后,把它咬死放在岸边,再下水去捕,等捕来的鱼在岸边堆得足够多,能让它吃一顿了,才会美滋滋地把鱼吃一下肚:,因为鱼排列得像祭神时的供品,所以称之为“獭祭鱼”。

雨水尽量少同房

雨水节气中,降水增多,很多可能造成连日阴雨连绵。连绵的阴雨天气里,因缺乏光照,会导致湿气较重。金代著名医家刘完素在《宣明方论》中指出:“湿气先伤人之阳气。”因此,雨天性爱容易损伤男性肾阳气。尤其一些原本体质较弱,平时有腰疼、黑眼圈问题的男性,在雨天性爱可能损耗肾气,导致腰膝酸软、脸色苍白、头晕等问题。

篇3:立秋的由来及气候特点

1797年,康斯太勃尔被召回父亲身边工作。在为家族事业花费了数年时间后,他带着风景画家约瑟夫·法林顿的推荐信到伦敦,以见习生的身份进入皇家艺术学院学习。这一时期康斯太勃尔的作品沉重、拙劣并且业余。意识到自己的缺点后,康斯太勃尔努力临摹艺术家的作品。这一补救办法卓有成效,他参观贝德郡所画的素描在1801年显示了相当的成就。如果说在1811年以前,康斯太勃尔的艺术并没有成熟的话,在此之后,他开始结合起自然新鲜的颜色,长期在露天工作。但是,他第一幅重大的萨福克风景画《地汉谷早晨》在学院展出,却没有得到关注。专业的忧虑增加了他的挫折。与此同时,他和玛丽亚·比克奈的恋情曝光后,遭到了反对,显然无望的前景让他专注于绘画,因此获得了相当的技巧。

1816年,康斯太勃尔最终得以和玛丽亚·比克奈结婚。南海岸蜜月之旅,威冒思湾和布莱顿的风光刺激了他,康斯太勃尔以更大的情绪开始了他的艺术。他开始第一次在6英尺画布上绘画河流,企图利用不同的材料来表达其油画。可以说,康斯太勃尔最优秀的作品几乎都是1816到1826年之间产生的。

1828年,妻子玛丽亚的去世对康斯太勃尔影响深刻。他的作品开始灰暗,充满了对直接或间接责任感的哀悼。1829年康斯太勃尔当选为皇家学会会员。因为长期遭受风湿病和抑郁症的折磨,康斯太勃尔于1837年3月31日去世。

1829年,康斯太勃尔和才华横溢的青年雕刻家大卫·卢卡斯合作,完成了一系列反映英国乡村风景的网线铜版画。1830年首版四张《英国风景》版画集问世。铜版画将康斯太勃尔油画作品中惯有的戏剧气氛,尤其是调色板般的多云天空巧妙地表现出来。可以说,康斯太勃尔的所有铜版画作品都是在其油画作品的基础上完成的。1833年5月,康斯太勃尔重新安排了铜版画集的一系列图片的秩序并出版。为了方便发行,称之为“第二版”。

为了制作出满意的英国本土风景网线铜版画,康斯太勃尔和卢卡斯进行了亲密的合作。首先,康斯太勃尔用单色的水彩色在铜版上画出轮廓,卢卡斯将其转变成网线铜版,再交还康斯太勃尔进行微妙的色调变化等细节描绘,最后,卢卡斯再对作品进行最后指导。其中经历了很多阶段,直到康斯太勃尔对图像觉得满意为止。在此之前,康斯太勃尔学到了一些纯蚀刻的技术,只是单纯地做一些线性蚀刻。但是,他需要一个印刷媒体来表现主要的色调。所以,当他们在一起工作的时候,卢卡斯变得更为适应康斯太勃尔的想法,最后产生的作品显示出非凡的灵敏度及轻和的大气基调。将网线铜版画作为创作媒介是他们之间最成功的合作。

在与卢卡斯合作的过程中,康斯太勃尔有了更多的想法,他想做更大规模的铜版画,而不只是主要表现基调和变化,他想利用网线版画特殊的视觉品质来表现自己的想法。因此,光线与轻和的气氛成就了英国版画史上具有开创性的作品。例如《夏季上午》,设计了一个像天鹅绒般黑暗光线的色调。在画里,灿烂的阳光照耀了夏季的上午,充满了质感丰富的光影。康斯太勃尔的一些想法使得他想尝试内在的单色印刷作为这些主题的调查。

康斯太勃尔的构想特别能团结在直接个人的视野景观与广泛的历史想法中。铜版风景画《老塞勒姆》是康斯太勃尔由其所画的水彩画而来。古老的塞勒姆是梳士巴利半英里以北的一个古老的土堆,康斯太勃尔对其印象深刻,处在天际线处的被遗弃的古老土堆显得荒凉。康斯太勃尔描绘的孤独牧羊人与其前方扩张开放的平原和丘陵形成对比。黑暗、寒冷的灰色云层的场面异常恢弘。他对这幅画的解释是:“在这里,我们并没有持续的城市。”

蜜月期间,康斯太勃尔描绘了一些多塞特郡海岸,其中包括作品《多塞特郡的威冒斯湾》。康斯太勃尔将威冒思湾作为表达自己感情和思想宣泄的寄居地。曲线的海湾,悬崖和丘陵,还有浓重的大规模的云海接近海岸,阳光在天空照亮了整个山湾。据说他所描绘的这个海湾1805年曾淹没了船长约翰·华兹和他的200名船员。1819年和1830年,康斯太勃尔扩大了他的原画,在顶部和左边给予更大的版图来描绘海上和天空。康斯太勃尔在作品中安排了丰富的细节,强调范围内的光线与阴影的变换,综合进了许多要素,作品的处理开始更紧密地结合动态的自由写生。康斯太勃尔描绘天空的积云通常要占据三分之二的画面。多变的天气条件和新鲜的微风穿过航行中倾斜的小型船只。康斯太勃尔将欣赏者带到一个在阳光照射下可以与远处阴影笼罩的海平面隔海相望的地方。

1820年中期,康斯太勃尔的作品开始多样化,他意识到应该避免成为一个简单的区域性画家。《布莱顿的锁链码头》在康斯太勃尔削减前预计有7英尺长,描绘了一个有新暂停码头及发达海滨和建筑物的城市面貌。船、渔民和锚,这些突出显示在最前面。康斯太勃尔最感兴趣的是布莱顿的浪花和戏剧性的天空。因此,他所描述的刮大风和稍纵即逝的多云条件下的渡假区,几乎是一个旅游景点的典型形象和缩影。海上的暴雨将并轴的阳光与乌云冲破。康斯太勃尔的作品传达了不平凡的力量与情感,特别是瞬时巨大的暴雨。他也用了托马斯·福斯特所特有的方式研究大气现象,并于1835年出版的一系列铜版作品,对云彩研究作出了修正和说明。

1830年开始,康斯太勃尔对景观的光线变化越来越感兴趣。他在铜版作品中集中使用了像洗涤过的灰色与白色,强调不同音调的明暗治疗价值观,但这绝不仅仅是一种视觉想法。对天空光线研究所创作的一系列作品,用了最纯粹的方式来表现受影响变动的气候条件。这些作品成为他寻找明暗性质的一部分。他认为其铜版作品的真正价值是从黑暗走向光明的无穷变化。

康斯太勃尔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船闸》。《船闸》是河流系列唯一竖直方向的布面油画。这幅作品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展览的第一天就售出了。1932年,在此基础上产生的铜版画《船闸》的中心主角依然用一根撬棍按压以打开闸门让水流畅通,用震动摇晃的行为来打破早前的宁静。优质、灿烂的印象完美地显示出了色调的平衡。康斯太勃尔出生在萨克福,尽管那里温柔的地形缺乏宏伟的前景和令传统风景画家青睐的巨大山区景色,但是康斯太勃尔将家乡的河作为他生活中的一条小路,他选择河和船闸来作为他作品的一大课题。

晚年,康斯太勃尔回到了之前一直描绘的河谷主题。《奈兰德的司炉》这个大的风景画揭示了他的乡村生活,他被斯托克的中世纪教堂这样的旧大楼所吸引。尽管他在伦敦生活了很多年,但是他依旧保持着对他童年时度过的英国乡村的终身喜爱。画面中的那个农庄距离他生活的萨福克乡村数英里。他的不平凡的天空表达处理,比已知的素描和已经完成的工程更接近真实。康斯太勃尔伟大的风景画连同特殊的全规模素描仍然是他最持久的遗产。

作为西欧画家中最早一位在自然中亲密观察光线变化和气候条件的画家,康斯太勃尔的作品具有独创性。他的网线铜版画、铅笔素描、油画成品、水彩等都揭示了他对自然的深刻认识。他对现场的快速写生,捕捉自然泡腾感觉的气氛,给风景画界带来了新的活力,他的作品成为19世纪风景画家艺术的基准。他试图通过户外素描获得特殊知识的合成,来显示他对英国本土乡村那些大的形象的关注。康斯太勃尔一直保持着用笔记和日记来记录气候条件和一天的时光,他画在本子上的素描为后来完成大型而且雄心勃勃的布面油画和网线铜版画提供了依据,也为他在伦敦皇家学院的年度展览作了准备。康斯太勃尔对天空及建筑,包括地汉船闸所画的素描,被认为是捕捉乡村情感和精神重要的工程,这一切也只有当艺术家直接接触自然才能实现。尽管康斯太勃尔对现实、外观的东西很感兴趣,但是他并不是一个冷静的观察者,因为他对自然的依恋情绪化,他的铜版画作品对自然现象的描绘更接近他本人的主观意图。

康斯太勃尔的铜版画着眼于逼真,并且对自然有更平淡的看法。这得益于他在学生时代临摹了许多大师的风景画,特别是雅克布·范·雷斯达尔的作品。康斯太勃尔相信,对自然真实的研究比任何艺术模型来得重要。他的手绘作品比他之前的其他画家都要更加直接地来源于自然。康斯太勃尔的作品是对他故乡当地的河流、山谷的诗意表达。

虽然,康斯太勃尔从来没有失去对他的萨福克———埃塞克斯边界风景的情感,但是他开始逐步扩大范围。汉普斯特德成为他后来工作的主要焦点。康斯太勃尔早期一次又一次用相同方式对地汉风景的研究。在汉普斯特德,康斯太勃尔变得对天气这一连续现象的关注更加敏锐。事实上,他把自然的变化作为一个整体投入更多的关注。1821-1822年,他承担了更短暂的所有自然现象的研究。在他1820-1830年后期的作品中,平和的夏季场面更多地让位给了不稳定的条件:大风来临前波涛汹涌的大海形象。康斯太勃尔越来越相信他对自己故土的心态和一些不安的现象,这些都为他后来制作铜版画提供了基础。为了试图反对忽视和误解他的艺术,1829年康斯太勃尔与卢卡斯合作制作了一系列他印象中的英国乡村铜版风景画,作品后伴随着解释的文本。这些作品技巧性地解释了康斯太勃尔作品戏剧性的气氛,尤其是从多云的天空变成一个柔软的明暗调色盘。

康斯太勃尔认为,天空是有情绪的。他在捕捉独特的大气效应,完美地研究、观察、记录日期、风向和天气条件下的天空等方面表现出了惊人的技巧。后来他开始更自如地使用风雨天气来表达自己的感觉。铜版风景画比其他方面的工作更能显示风景画可以采取完全新的方向。

康斯太勃尔一生在英国只售出了20幅画,但是在法国仅仅几年就超过了这个数量。尽管这样,他仍拒绝了所有国际旅行的邀请,专心于他的工作。他说,我宁愿在英国做一个贫穷的男子。他和卢卡斯合作的铜版风景画证明了在别的领域他也有自己的一片天地。

参考文献

[1]何政广.世界名画家全集:康斯太布尔 (英国风景画大师) [M].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0.

[2]杨雨婴, 黄晓霞.拜师康斯太勃尔[M].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3, 1-1.

[3]De Agostini出版公司康斯太勃尔.西洋美术家画廊23[M].吉林美术出版社, 2001.

[4]卡拉萨特.西洋美术巨匠词典[M].吉林美术出版社, 2006, 3-1.

[5]沃恩.牛津版西方艺术大师百科[M].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6, 4-1.

[6]汤麟编.纳比, 吻红了世界[M].湖北美术出版社, 2000, 1-1.

篇4:立秋的由来及气候特点

关键词:习水县气候特点;畜牧业;对策

中图分类号:S81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4)03-0069-01

习水县地处贵州北部,处于大娄山山脉向四川盆地过渡的北坡地带。习水县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大县,全县面积约3 128 km2。1996年习水县的畜牧产值高达农业产值的1/3,农民的人均收入有21.5%来自于畜牧养殖。针对习水县的实际情况,县委、县政府要将习水县由畜牧养殖业生产大县发展成畜牧养殖业生产强县跃进。

1习水县的气候特点

习水县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夏季,夏少高温多伏旱;秋季,温度下降快,多秋风和绵雨;冬季,多低温阴雨;春季,气温回升不稳定,多夜雨;多阴雨、少日照、湿度大;局地小气候明显;气候的垂直差异十分显著。

据1971-2000年观测资料统计显示,年均日照时数为1 053.0 h,年总辐射量为83.29 kcal/cm2。年平均降雨量为1 109.9 mm,年平均雨日为207.9 d,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5%,单日最大降雨量为177.5 mm。

1991~2010年资料统计显示,年平均年降雨量为1 051.0 mm。年平均雨日为196.3 d。

2习水县畜牧产品的特殊性

2.1养殖业成本的不确定性

畜牧养殖受自然规律的影响和经济的影响;一般情况下生产时间不固定;管理体系教复杂;产品的商业性和自给性相结合。导致了成本的不确定性。

2.2周期长,资金回笼慢

畜牧养殖中,一般的生产周期都比较长。例如猪的生产周期为半年以上,奶牛的生产周期是7~10年,作为种用的畜牧生产周期更久。由于长时间的投入,导致资金一直被占用,回笼较慢。

2.3发展规模没有统一化

习水县的畜牧业养殖主要由散户到集体、从集体到规模的养殖范围。目前习水县有很多的小型养殖企业。

3习水县畜牧业发展的对策

3.1建立畜牧养殖基地

在习水地域内,施行区域化布局。把习水县由畜牧养殖业大县向畜牧养殖业强县转变,并带动农业的发展,加快农业化进程。

要把习水县建造成畜牧养殖业生产强县,就要根据当地的气候环境和地理资源,科学养殖,以经济推动科技、以科技带动市场、以市场带动效益,使畜牧养殖业高速发展,通过畜牧养殖业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

3.2巩固和稳定养殖户的基础

为了增强市场竞争力,个体产业户应该在稳定和巩固养殖的基础上,提高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养殖水平。

3.3调整畜牧业的发展机构

畜牧业的发展离不开粮草,只有发展大量的节粮型畜牧业,并提高出栏率,才能够稳定的发展经济。

4.4加强服务意思

服务态度是吸引商家的因素之一,要加强对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积极培育专业市场,搞活流通,实行工贸一体化。

4小结

篇5:立秋的由来及气候特点

立秋节气预示着炎热的夏季即将过去,秋天就要来临。当立秋到来时,我国很多地方仍然处在炎热的夏季之中。立秋后虽然一时暑气难消,还有“秋老虎”的余威,但天气总体趋势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由于全国各地气候不同,秋季真正开始时间也不一致。在现实中,秋季开始的划分有几种:在二十四节气中的立秋为秋季的开始;在天文学上根据地球绕太阳的公转轨道把“秋分”作为秋季的开始;立秋日如果听到雷声,冬季时农作物就会歉收;如果立秋日天气晴朗,必定可以风调雨顺的过日子,农事不会有旱涝之忧,可以坐等丰收。

立秋有什么讲究和禁忌

1.择吉日祭祖

在古时候,立秋是一个重要的节气,象征着秋收季节的到来。所以民间都会挑选黄道吉日祭拜,感谢上苍和祖先的庇佑,并举行尝新仪式,以庆祝五谷丰登。古人认为,上苍庇佑,才能风调雨顺;春耕秋收,不能忘记祖先。所以每到重要节日,都要祭祀、感恩。

2.贴秋膘进补

由于经历了“苦夏”的食欲不济,人们往往都容易变得消瘦。所以立秋这天,在我国一些地区流行“贴秋膘”习俗。而且一进立秋,胃口大开,就想吃点儿好的,补偿夏天的损失。但是我们在进补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能暴饮暴食,摄入过量,更不能吃一些易上火的食物。

3.立秋忌在田间走

因为立秋是秋天的第一个季节,也代表着收获的季节,所以立秋节气相关的禁忌都和秋收有关系。在云南地区有立秋当天忌在田间行走的讲究,而河南、江苏、湖北一带,立秋日忌雷、雨、风天气,都是认为对秋后的收成不利的。

4.立秋后忌寒食

立秋当天有啃秋瓜的习俗,也就是为了迎接秋天的到来,期盼天气赶紧转凉,用“啃秋”的方式来清除暑气避免痢疾。因为立秋时节气温还是偏高,人体为了适应天气的变化,生陈代谢也发生了变化,因此要注意肠胃健康。而西瓜属于比较寒性的水果,立秋之后我们就要尽量避免吃西瓜了。

5.立秋当天忌房事

篇6:立秋的由来及气候特点

我国民间有立秋之日“啃秋”的习俗,即在立秋之日啃吃西瓜,意用西瓜“啃”去余夏暑气,“啃”下“秋老虎”,迎接凉爽的秋季。

为什么立秋吃西瓜?西北地区纬度高,立秋前后西瓜刚进入采摘期,立秋吃西瓜就是一种尝鲜。而中部一些地区,立秋时西瓜已经进入末市,吃西瓜可以消除初秋之邪、润养五脏。

吃西瓜啃秋的习俗在古时就有了。传说明代时有一年,南京城里许多人长了癞痢疮,有人便效仿庐州府崔相公之女食瓜让“癞痢”落疤自愈的故事多吃西瓜,结果瘌痢疮果真好了。因此人们就在入秋的这一天多吃西瓜,以防秋燥,久之形成习俗。民国时期出版的《首都志》记载:“立秋前一日,食西瓜,谓之啃秋。”也有迎接秋天到来之意。

人们相信立秋时吃瓜可免除冬天和来春的腹泻。清朝张焘的《津门杂记·岁时风俗》中就有这样的记载:“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清时人们在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汤等放在院子里晾一晚,于立秋当日吃下,为的是清除暑气、避免痢疾。

天津讲究在立秋这天吃西瓜或香瓜,称“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热难熬,时逢立秋,将其咬住。要是用现在的流行语来说,就叫hold住了。江苏等地也在立秋这天吃西瓜以“咬秋”,据说可以不生秋痱子。在浙江等地,立秋日取西瓜和烧酒同食的生活习惯,民间认为可以防疟疾。

立秋过后饮食注意事项

吃蜜不吃姜

蜂蜜有润肺养肺的作用,而秋季需要的就是固护肺阴。另一方面,要不吃或少吃辛辣烧烤类的食品,包括辣椒、花椒、桂皮、生姜、葱及酒等,特别是生姜。这些食品属于热性,又在烹饪中失去了不少水分,食后容易上火,加重秋燥对人体的危害。比如生姜,在古代医书中就出现这样的警示:“一年之内,秋不食姜”。

除蜂蜜外,也可多进食些芝麻、杏仁等食品,既补脾胃又能养肺润肠,可防止秋燥带来的津液不足,常见的干咳、咽干口燥、肌肤失去光泽、肠燥便秘等身体不适症状也能得到缓解。

吃“果”不吃“瓜”

民间有句俗语叫做“秋瓜坏肚”,一些美味的瓜类多属阴寒性质,吃多了会损伤脾胃,因此要适可而止。但一些“果类”却可以多吃。梨可润肺,能够消痰止咳,是秋天最提倡吃的水果。苹果富含多种维生素和钾,不但对心血管疾病患者有益,还可止泻。龙眼有滋补、强壮、安神、补血等作用,对夜间失眠的老人尤为适宜。葡萄可以预防疲劳,有益气、补血、利筋骨、健胃、利尿等作用。

忌吃辛辣生冷的食物

秋天还应当少吃刺激性强、辛辣、燥热的食品,如尖辣椒等。也要避免各种湿热之气积蓄,凡是带有辛香气味的食物,都有散发的功用,因此提倡吃辛香气味的食物如芹菜。另外,由于秋季天气由热转凉,人体为了适应这种变化,生理代谢也发生变化。饮食特别注意不要过于生冷,以免造成肠胃消化不良,发生各种消化道疾患。

忌吃过燥的食物

篇7:关于立秋节气的由来

每年8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35°时为立秋。立秋的“立”是开始的意思,“秋”是指庄稼成熟的时期。立秋表示暑去凉来,秋天开始之意。是一个反映季节的节气。

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立秋不仅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也表示草木开始结果孕子,收获季节到了。此时我国中部地区早稻收割,晚稻移栽,大秋作物进入重要生长发育时期。古人把立秋当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一直很重视这个节气。据记载,宋时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

收获季节到了古代分立秋为三候:“初侯凉风至”,立秋后,我国许多地区开始刮偏北风,偏南风逐渐减少。小北风给人们带来了丝丝凉意。“二侯白露降”,由于白天日照仍很强烈,夜晚的凉风刮来形成一定的昼夜温差,空气中的水蒸气清晨室外植物上凝结成了一颗颗晶莹的露珠。“三侯寒蝉鸣”,这时候的蝉,食物充足,温度适宜,在微风吹动的树枝上得意地鸣叫着,好像告诉人们炎热的夏天过去了。一候为5天,立秋15天,逐渐变凉。变凉是气候趋势,根据立秋三候的描述,或许处在气候偏冷周期时,就有这种情况。

立秋节气预示着炎热的夏季即将过去,秋天就要来临。当立秋到来时,我国很多地方仍然处在炎热的夏季之中。立秋后虽然一时暑气难消,还有“秋老虎”的余威,但天气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气温的早晚温差逐渐明显,往往是白天很热,而夜晚却比较凉爽。当然,由于全国各地气候不同,秋季真正开始时间也不一致。

在现实中,秋季开始的划分有几种:在二十四节气中以四立中的立秋为秋季的开始;在天文学上根据地球绕太阳的公转轨道把“秋分”作为秋季的开始;在气候统计上,因一般以1月为最冷月,7月为最热月,故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的开始;在日平均气温上,把连续5天,每日日平均气温在≤22℃~≥10℃时,首日作为秋季开始的日期。

由于我国各地的地理位置的南北差异、地表以及海拔高度的差异太大,不可能都在立秋这一天同时进入秋天。

秋来最早的黑龙江和新疆北部地区也要到8月中旬入秋,一般年份里,9月上半月华北(首都北京9月初)开始天高云淡;西南北部、秦淮地区在9月中旬方感秋风送爽;10月初秋风吹至江南;10月下半月,岭南炎暑顿消;11月上中旬,秋的信息来到达雷州半岛、海南岛北部;而当秋天的脚步到达海南省三亚市的“天涯海角”时,己经快到元旦了。

立秋日对农民朋友显得尤为重要,有农谚说:“雷打秋,冬半收”,“立秋晴一日,农夫不用力”。这是说立秋日如果听到雷声,冬季时农作物就会歉收;如果立秋日天气晴朗,必定可以风调雨顺的过日子,农事不会有旱涝之忧,可以坐等丰收。此外,还有“七月秋样样收,六月秋样样丢”,“秋前北风秋后雨;秋后北风干河底”的说法。也就是说,农历七月立秋,五谷可望丰收,如果立秋日在农历六月,则五谷不熟还必致歉收;立秋前刮起北风,立秋后必会下雨,如果立秋后刮北风,则本年冬天可能会发生干旱。

在我国封建社会时期,还有立秋迎秋之俗,每到此日,封建帝王们都亲率文武百官到城郊设坛迎秋。此时也是军士们开始勤操战技,准备作战的季节。由此可见立秋日为何种天气是如此的重要。

立秋的习俗

摸秋,夏历八月十五日,是为中秋节。这天夜里婚后尚未生育的妇女,在小姑或其他女伴的陪同下,到田野瓜架、豆棚下,暗中摸索摘取瓜豆,故名摸秋。

摸秋由来

民间有句俗语,“八月半摸秋不算偷。”“摸秋”,其实就是“偷秋”的意思。在我的家乡,摸秋的习俗由来已久。相传,元朝末年,淮河流域出现了一支农民起义军。这支队伍纪律严明,所到之处,秋毫无犯。一天,起义军转移到淮河岸边,深夜不便打扰百姓,便旷野露天宿营。有几位战士饥饿难忍,在田间摘了一些瓜果充饥。此事被主帅发觉,等天明了便准备将那几个治罪。村民们得知后,纷纷向主帅求情。为开脱战士的过错,有一老者随口说道:“八月摸秋不为偷。”那几个战士因此话而获赦免。那天正好是立秋节,从此留下了“摸秋”的习俗。后来,“偷摘”者多为调皮的小孩。此夜,家长放纵孩子到别人家田中“摸秋”,如果是摘得葱,则认为小孩长大后能聪明,如果是摘得瓜,则认为以后小孩吃喝不愁。丢了“秋”的人家,无论丢多少,从不叫骂。

有关摸秋方言

宣城一带由此习俗“摸秋”,郎溪县民风纯朴,许多人养成“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的君子风度。但城乡小偷小摸不乏其人,农民种瓜果得搭棚看守,不让人偷瓜摘果。唯独立秋这一天夜晚例外,如有人摘瓜果则不干涉。这是从古时传下来的习俗,叫“摸秋”。摸秋不能带照明器具,只能在黑夜里用手摸,摸得到是运气,摸不到自认晦气。因为摸秋要慢慢摸,进度慢,所以常有人埋怨对方做事慢说:“看你像摸秋一样”!

贴秋膘,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因为人到夏天,本就没有什么胃口,饭食清淡简单,两三个月下来,体重大都要减少一点。秋风一起,胃口大开,想吃点好的,增加一点营养,补偿夏天的损失,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在立秋这天各种各样的肉,炖肉烤肉红烧肉等等,“以肉贴膘”。

篇8:济宁市气候特点及主要灾害性天气

济宁市位于鲁西南地区, 属暖温带大陆季风气候, 高空在西风带和副热带高压交替控制下, 近地层受冬季风和夏季风影响, 其气候具有以下4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季风盛行, 四季分明;二是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雨热同季;三是冬冷夏热, 春温多变, 秋高气爽;四是灾害性天气频繁发生。一年四季均有灾害性天气发生, 主要灾害性天气有暴雨 (雪) 、雷电、寒潮、大风、干旱、大雾、高温、低温、冰雹、连阴雨、沙尘等。

2 主要灾害性天气及危害情况

2.1 暴雨

暴雨是济宁市的主要灾害性天气之一, 也往往是引起洪涝灾害的直接原因。暴雨洪涝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在各种气象灾害中居第1位。影响严重的暴雨会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重大损失。不同量级、不同范围的暴雨, 其灾害程度也不同[1]。

济宁市暴雨主要集中在夏季, 据济宁站1971—2010年气象资料统计, 日降水量≥25 mm (大雨) 的年平均日数为7.6 d, 日降水量≥50 mm (暴雨) 的年平均日数为2.9 d。大雨最早出现在3月, 最晚出现在11月。暴雨最早出现在4月, 最晚出现在10月。

2.2 寒潮

寒潮的划定标准:按照气象部门的最新规定, 每年10月至次年4月, 当北方强冷空气南下影响当地时, 任意48 h内最低气温下降8℃或以上, 同时最低气温下降至4℃或以下时, 称为一次寒潮天气过程。

寒潮是冬半年影响济宁地区的主要灾害性天气, 寒潮南侵不仅有偏北大风和温度骤降, 还常伴有雨雪和冻害, 强寒潮常常伴有大雪和冰冻等灾害。对济宁气象站30年每年10月至次年4月的相关气象资料进行统计, 发现1971—2000年济宁市共发生寒潮135次, 发生次数最多的月份为11月, 共出现36次;其次为1月, 出现25次, 说明秋季和冬季冷空气势力较强。

2.3 大风

大风包括观测中的大风标准以及预报中的大风标准。对于大风日数的记录, 在地面气象观测标准中规定, 瞬时风速 (极大风速) 达到或超过17.0 m/s, 或者目测估计风力≥8级, 称为大风, 1 d中只要出现≥8级风力, 不论其出现次数多少或者持续时间长短如何, 均为1个大风日;在预报上, 大风是指风速达到蒲福风力6级 (平均风速10.8~13.8 m/s) 及以上的风。

济宁市地势平坦, 境内大风可分为冷空气影响偏北大风、春季偏南大风和强对流天气大风。冷空气大风大都发生在冬春季节;强对流天气大风发生在春、夏、秋季节, 时间短但破坏力强。统计济宁站30年 (1981—2010年) 大风频次可见, 大风主要发生在3—5月。但是6—8月的强对流大风由于突发性强、瞬时风速大, 更容易造成严重灾害。

2.4 干旱

干旱是因久晴无雨或少雨, 降水量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少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气候现象, 其出现可导致作物枯萎、河流流量减少以及地下水和土壤水分枯竭、农作物枯死、人畜饮水不足等灾害现象。对于济宁市而言, 春旱发生频率最高, 其次为秋旱、夏旱 (主要为初夏旱) , 并时常出现连季旱、连年旱, 其中冬春连旱较常发生。春旱多出现在3—4月, 平均约为十年八遇;秋旱多发生在9—10月, 平均约为十年五遇;初夏旱多发生在6月, 平均约为十年四遇;连季连年旱多有发生, 平均约为十年四遇, 且有逐年加剧的趋势。

2.5 大雾

雾是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大量微小的水滴或冰晶微粒的乳白色聚合体, 出现大雾时水平能见度小于1 km。济宁市多为辐射雾, 主要是因为夜间地面辐射冷却, 使空气达到饱和而形成。晴空少云的夜晚, 风较小, 逆温层较强、层结稳定, 相对湿度大, 有利于辐射雾的形成。另外, 城市空气中大量灰尘与水滴混合, 更易于成雾。由于出现雾时水平能见度差, 空气湿度大, 接近饱和, 所以雾给交通、供电等带来严重影响。雾还给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 因有雾时往往存在逆温层, 使得空气无法对流, 逆温层以下的污染物很难向上扩散, 空气中有害物质在近地面积聚, 人们呼吸这样的空气, 会感到呼吸不畅, 心情抑郁不安, 使呼吸道疾病与关节腰腿痛等发病率显著增加。济宁市年平均雾日17.2 d, 最多年达37 d (2003年) , 秋冬多雾。

2.6 高温

气象上把日最高气温≥35.0℃定义为高温日, 把持续出现5 d以上的高温日称为持续高温。济宁市极端最高温度40.8℃, 出现在2002年7月15日。

济宁市最高气温≥35℃的日数, 年平均8.7 d, 最多达32 d, 最少年未出现高温天气。连续最高气温≥35℃的日数最多为10 d, 6、7月是济宁出现高温最多的时段[2]。

2.7 沙尘

沙尘暴、扬沙和浮尘是我国北方地区常见的天气现象, 一年四季均可出现。当沙尘天气发生时, 不仅能见度较低, 影响人们的出行和户外活动, 而且其携带的大量泥沙、尘埃、细菌、花粉和其他可吸入性颗粒对人类健康也有很大的危害。

济宁市沙尘暴出现很少, 近30年 (1981—2010年) 仅出现过1次。除8月、12月外的各月都出现过扬沙天气, 年均出现1.6 d, 其中以春季最多, 有1.134 d, 占扬沙总数的70.9%;冬、秋、夏季次之。浮尘天气出现较多, 年均出现2.4d, 春季有1.367 d, 占总数的56.2%;冬、秋、夏季次之[3,4]。

摘要:概述济宁市气候特点, 并对济宁市主要灾害性天气进行分析, 以供气象工作者参考。

关键词:气候特点,灾害性天气,山东济宁

参考文献

[1]马丽, 袁爱民, 李永果, 等.济宁市一次大到暴雨天气过程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 2011 (18) :15.

[2]刘强, 李燕, 赵京峰, 等.济宁市高温干旱天气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 2007 (8) :121-122.

[3]刘强, 李永果, 张泽铭, 等.近30年济宁地区沙尘天气变化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 2008 (14) :329-330.

篇9:立秋的由来及气候特点

“气候”一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一定地区里多年观察所得到的概括性的气象情况。它与气流、纬度、海拔高度,地形等有关。《实用地理词典》解释为:某一地区多年天气特征的综合,包括其平均状况,反复变化的常态及极端变化。气候的因素主要有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面状况以及人类活动。中学地理教学参考对气候作如下描述:气候是指大气平均的物理状态长时间的综合表现,与天气形成明显对比。无论哪一种解释,我们都能从中总结出气候是指某一地区在多年内的大气平均状况或统计状态。平均状况是用气温降水等气候要素的平均值或统计量来表现的。不同的地区,气温降水的状况不同,气候特点也就不同,而对此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主要有太阳辐射、地面状况、大气环流和人类活动等。我们根据气候成因和特点,又可把气候分成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地中海式气候等不同类别,现就其中的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作一分析。

二、海洋性气候

海洋性气候是地球上最基本的气候类型,总的特点是受大陆影响小,受海洋影响大。在海洋性气候影响下,气温的年、日变化都比较和缓,年较差和日较差都比大陆性气候小。春季气温低于秋季气温。全年最高、最低气温出现时间比大陆性气候的时间晚:北半球最热月在8月,最冷月在2月。

由于海洋巨大水体作用所形成的气候,包括海洋面或岛屿,以及盛行气流来自海洋的大陆近海部分的气候。海洋气候有以下特点:

1.气温年变化与日变化都很小,在洋面上甚至观测不到日变化。年变化的極值一般比大陆后延一个月,如北半球最冷月为2月最暖月为8月。在高纬度最冷月还可能是3月,最暖月也可能到9月(如旧金山)。秋季暖与春季。

2.降水量的季节分配比较均匀,降水日数多,但强度小。云雾频数多,湿度高。

3.在热带海洋多风暴,如北太平洋西南部分与中国南海是台风生成和影响强烈的地区。热带风暴(包括台风)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气象灾害。

4.多云雾天气,湿度大。多数邻近海洋的大陆地区,都具有海洋性气侯特征,西欧沿海地区是大陆上典型的海洋性气候。

由于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在全球比较典型,现作如下分析:

西欧全年降水均匀,气候湿润,降水量比较稳定,因此带来以下几方面地影响:①它有利于西欧多汁牧草生长,促进了西欧的畜牧业发展,西欧许多国家出口的畜产品在世界上都位居前列,如丹麦、法国和德国等;②畜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如纺织业和畜产品加工工业。由于草场广布,加上西欧本身地形地势平坦,有利于足球场地建设,促进了西欧足球文化的发展;③西欧地形地势平坦,降水量均匀,使该地河流水量丰富,推进了西欧发达的内河交通运输网络。

三、大陆性气候

大陆性气候通常指处于中纬度大陆腹地的气候,一般也就指温带大陆性气候。在大陆内部,海洋的影响很弱,大陆性显著。内陆沙漠是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地区。草原和沙漠是典型的大陆性气候自然景观。大陆性气候是地球上一种最基本的气候类型。其总的特点是受大陆影响大,受海洋影响小。在大陆性气候条件下,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都很大。所以,夏季温度很高,气压很低,非常炎热,且湿度较大。冬季受冷高压控制,温度很低,也很干燥。冬冷夏热,使气温年变化很大,在一天内日变化也很大,气温年、日较差都超过海洋性气候。春季气温高于秋季气温,全年最高、最低气温出现在夏至或冬至后不久。北半球最热月为7 月,最冷月为1月。

大陆性气候最显著的特征是,气温年较差或气温日较差很大。在气温的年变化中,最暖月与最冷月分别出现在7月和1月(南半球分别在1月和7月)。春季升温快,秋季降温也快,一般春温高于秋温。在日变化中,最高温度出现的时间较早,通常在一天中的13~14时;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拂晓前后。大陆性气候的另一重要特征是降水量少,且降水季节和地区分布不均。大陆性气候影响下的地区,一般为干旱或半干旱地区,降水量一般不到400毫米,甚至在50毫米以下,如我国新疆的塔里木盆地。

亚洲陆地面积广大,内地距海遥远,大陆轮廓完整,又缺乏伸入内地的海湾。同时本洲又是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削弱了西风环流和大西洋暖湿气流对亚洲气候的影响。根据纬度越高和距海岸越远气温年较差愈大的原理,亚洲广大的内陆和高纬度地区的气候与其它大陆同纬度地区相比,具有强烈的大陆性。俄罗斯的维尔霍杨斯克——奥伊米亚康地区,地处高纬,冬季受热很少,又位于亚洲的东北部,很难受到西风暖流的影响。从环流因素上讲,冬季这里是处在强大的反气旋控制下,剧烈的冷却作用而引起低温;而这里向北倾斜的盆地和洼地地形,更有利于冷空气的集中和反气旋的发展。因此,使这里成为北半球最寒冷和世界上气温年较差最大的地区。

我国的季风气候受大陆性影响比较明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冬夏季风更替明显,冬季气流来源于高纬度地区,风向偏北,寒冷干燥,容易出现灾害性天气,即寒潮,对我国北方农业生产不利。夏季气流主要来源于低纬度海洋上,风向偏南,温暖湿润。

2.气温年较差大,日较差也大,冬夏极端气温较差更大。

3.降水量的地区分布很不均匀,年降水量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东南沿海一带,年降水量超过1600毫米;台湾山脉东坡和喜马拉雅山南坡达到2000毫米以上。西北部的年降水量一般在200毫米以下,其中,塔里木盆地不足50毫米,降水量的季节分配很不均匀,夏季雨量一般占全年降水量的50%以上,而冬季降水量在10%以下,降水量的年季变化大,多雨的江南地区年降水量变率也有10%~15%,少雨的北部和西北内陆地区,全年降水变率达30%以上。

4.高温期和多雨期一致。在人类聚居比较集中的主要气候类型之间相比而言,大陆性气候的自然舒适度比较低。由于我国的大陆性特征在全球中表现最为明显,导致我国相当大的区域,包括三北地区以及长江流域等地区的采暖日数或空调度日数都很高。在我国气候区中除面积极小的温和地区(云南、广西)外,建筑一般都有采暖或空调的要求,这就导致我国的建筑热工能耗(包括采暖和制冷能耗)占建筑总能耗的绝大部分,且远远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比较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我们可以发现:海洋性气候气温变化和缓,春天姗姗来迟,夏天消退也较慢,春季气温一般低于秋季气温。相反,大陆性气候气温变化剧烈,春来早,夏去也早,春温高于秋温。受海洋气团和暖湿气流的影响,海洋性气候全年降水多,一年中降水的季节分配比较均匀,且以冬季降水较多;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少,一年中降水的季节分配不均匀,且以夏季降水为最多。其主要原因是:海洋与陆地表面性质不同,海洋和陆地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在同样的太阳辐射下,它们增温和散热的情况大不相同。海水吸收热量的本领要比陆地强得多,辐射到海洋上的太阳热量很少被反射回去,大部分被海水吸收,并通过海水的波动,把热量储存在海洋内部。这样,即使在烈日炎炎的夏季,海洋里的温度也不会骤然升高。与同纬度的陆地相比,海洋里温度的变化要小许多。到了冬季,虽然太阳辐射减少了,但海洋里所储存的大量热量开始稳定的释放出来,于是,海洋及其附近地域的温度比同纬度的其他陆地地区要高。因此,海洋犹如一个巨大的温度自动调节器,使附近地区的气温形成了冬暖夏凉的特点。

四、季风气候

还有一种气候是介于大陆性与海洋性之间的气候类型——季风气候,它是一种海洋性气候向大陆性气候过渡的一种气候,既具有海洋性气候的特点,又具有大陆性气候的特点,形成的原因是由于在冬季时,地面向外辐射长波辐射而迅速冷却降温,形成高气压,海洋上相对较为温暖,形成低气压,就像水从高处向低处流动一样,空气要从高气压流向低气压,风从陆地吹向海洋,这就是冬季风。夏天,则因陆地接受太阳辐射强烈增温形成低压,海洋上增温较慢成为高压,风从海上吹向陆地,这就是夏季风。这种季风在亚洲东部和东南部最为明显。

季风气候地区农业生产较发达,如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大面积的水稻种植,林业资源也相对丰富,而同纬度的西亚和北非则是干旱的沙漠,成为回归线上的“沙漠和绿洲”景观。

篇10:24节气立秋的气候

古代分立秋为三候:

“初候凉风至”,立秋后,我国许多地区开始刮偏北风,偏南风逐渐减少。小北风给人们带来了丝丝凉意。

“二候白露降”,由于白天日照仍很强烈,夜晚的凉风刮来形成一定的昼夜温差,空气中的水蒸气在清晨室外植物上凝结成了1颗颗晶莹的露珠。

“三候寒蝉鸣”,这时候的蝉,食物充足,温度适宜,在微风吹动的树枝上得意地鸣叫着,好像告诉人们炎热的夏天过去了。

一候为5天,立秋15天,逐渐变凉。变凉是气候趋势,根据立秋三候的描述,或许处在气候偏冷周期时,就有这种情况。

作为七月的头一个节气,虽然立秋,但炎热的天气必须过了处暑到白露时,才会转凉。换言之,从立秋开始,还会热一阵子,这段期间大约是三十天。

立秋后,天气渐渐转凉,农谚有“立秋一日,水冷三分”之说,有谚语说:“立秋之日凉风至。”即立秋是凉爽季节的开始。但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幅员广大,纬度、海拔高度不同,实际上是不可能在立秋这一天同时进入凉爽的秋季的。在立秋之后,午后的雨水逐渐减少,因此被太阳一晒,往往觉得比大暑时还要难过。

从其气候特点看,立秋由于盛夏余热未消,秋阳肆虐,特别是在立秋前后,很多地区仍处于炎热之中。民间形容一种热得令人十分难受,甚至有刺痛之感的气候为“秋老虎”,那正是立秋之后的天气。

根据气候平均温度划分季节的标准,必须是5天的平均温度在22度以下才算是秋天,按照这样的标准,江淮地区一般是在9月中下旬才进入秋天。立秋后虽然一时暑气难消,虽有“秋老虎”的余威,但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气温的日较差逐渐明显,往往是白天很热,而夜晚却比较凉爽。此外,秋的含义,还有庄稼快成熟的意思。

立秋日对农民朋友显得尤为重要,有农谚说:“雷打秋,冬半收”;“立秋晴一日,农夫不用力。”这是说立秋日如果听到雷声,冬季时农作物就会歉收;如果立秋日天气晴朗,必定可以风调雨顺地过日子,农事不会有旱涝之忧,可以坐等丰收。

立秋是农家重视的大节气。鲁东地区就有“立秋开头坐一坐,来年春天要挨饿”的俗谚,提醒人们加紧农事劳作,夺取丰收。莱西农谚则说:“入伏下雨伏里旱,立秋下雨吃好饭。”

此外,还有“七月秋样样收,六月秋样样丢”,意思是农历七月立秋,五谷可望丰收;若立秋日在农历六月,则五谷不丰还会歉收。对于过去只能靠天吃饭的农人来说,立秋的意义可就不仅仅限于吃了。

民间有“秋前北风秋后雨;秋后北风干河底”的说法,立秋前刮起北风,立秋后必会下雨,如果立秋后刮北风,则本年冬天可能会发生干旱。

立秋进补八大禁忌

1、忌凡补必肉

动物性食物无疑是补品中的良剂,它不仅有较高的营养,而且味美可口。但肉类不易消化吸收,若久吃多吃,对胃肠功能已减退的老年人来说,常常不堪重负,而肉类消化过程中的某些“副产品”,如过多的脂类、糖类等物质,又往往是心脑血管病、癌症等老年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饮食清淡也不是不补,尤其是蔬菜类更不容忽视。现代营养学观点认为,新鲜的水果和蔬菜含有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是人体必不可少的营养物质。

2、忌越贵越补

“物以稀为贵”,那些高贵的传统食品如燕窝、鱼翅之类,其实并无奇特的食疗作用,而十分平常的甘薯和洋葱之类的食品,却有值得重视的食疗价值。另外,凡食疗均有一定的对象和适应症,故应根据需要来确定药膳,“缺什么,补什么”,切勿凭贵贱来分高低,尤其是老年群体,更应以实用和价格低廉为滋补原则。

3、忌无病乱补

无病乱补,既增加开支,又害自身。如服用鱼肝油过量可引起中毒,长期服用葡萄糖会引起发胖、血中胆固醇增多、易诱发心血管疾病。

4、忌虚实不分

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不是虚症病人不宜用补药,虚症又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之分,对症服药才能补益身体,否则适得其反,会伤害身体。保健养生虽然不像治病那样严格区别,但起码应将用膳对象分为偏寒偏热两大类。偏寒者畏寒喜热,手足不温,口淡涎多,大便溏,小便清长,舌质淡脉沉细。偏热者,则手足心热,口干,口苦,口臭,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脉数。若不辨寒热妄投药膳,容易导致“火上加油”。

5、忌多多益善

任何补药服用过量都有害。认为“多吃补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是不科学的。如过量服用参茸类补品,可引起腹胀,不思饮食;过服维生素C,可致恶心、呕吐和腹泻。

6、忌以药代食

药补不如食补,重药物轻食物是不科学的。殊不知许多食物也是有治疗作用的药物。如多吃荠菜可治疗高血压;多吃萝卜可健胃消食,顺气宽胸,化痰止咳;多吃山药能补脾胃。日常食用的胡桃、花生、红枣、扁豆、藕等也都是进补的佳品。

7、忌重“进”轻“出”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家庭天天有荤腥,餐餐大油腻,这些食物代谢后产生的酸性有毒物质,需及时排出,而生活节奏的加快,又使不少人排便无规律甚至便秘。故养生专家近年来提出一种关注“负营养”的保健新观念,即重视人体废物的排出,减少“肠毒”的滞留与吸收,提倡在进补的同时,亦应重视排便的及时和通畅。

8、忌恒“补”不变

有些人喜欢按自己口味,专服某一种补品,继而又从多年不变发展成“偏食”、“嗜食”,这对健康是不利的。因为药物和食物既有保健治疗作用,亦有一定的副作用,久服多服会影响体内的营养平衡。尤其是老年人,不但各脏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减退,需要全面地系统地加以调理,而且不同的季节,对保健药物和食物也有不同的需求。因此,根据不同情况予以调整是十分必要的,不能恒补不变,一补到底。

上一篇:端午时节忆亡母散文下一篇:猫头鹰的童话故事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