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的由来及注意事项

2024-05-21

立冬的由来及注意事项(共11篇)

篇1:立冬的由来及注意事项

传说张仲景是当时有名的医者,有一次他回家乡看见乡亲们的耳朵都冻烂了,就研究了一种办法。把羊肉跟各种驱寒的食材还有辣椒捣碎包在面皮里,包成耳朵形状的饺子,那时候称之为“娇耳”,而且还每人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喝了之后就真的不再冻耳朵了,这就是立冬吃饺子的传说。

后来的饺子也不仅仅局限于一种馅料,最传统的就是猪肉大白菜的,另外饺子在一些地区也叫扁食!

而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为四立,在古代社会中,它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每到这一天,皇帝会亲自率领文武百官来到京城北郊设坛祭祀,场面之隆重中壮观,非同一般。而现在,人们在高速运转的生活之余也越来越重视传统节气的继承和发扬,因此,赶到立冬之日,家家户户也要庆祝一下。

吃饺子其实不仅仅在立冬的时候会吃,而且在家人团圆或者重大节日的时候都会吃,代表着一种美好的向往跟祝愿。

篇2:立冬的由来及注意事项

春秋时期,人们用土圭(立杆测影)测量日影长短。日影最长、太阳移到最南端一天,定做冬至。

我国古代将立冬分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此节气水已经能结成冰;土地也开始冻结;三候“雉入大水为蜃”中的雉即指野鸡一类的大鸟,蜃为大蛤,立冬后,野鸡一类的大鸟便不多见了,而海边却可以看到外壳与野鸡的线条及颜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认为雉到立冬后便变成大蛤了。

对“立冬”的理解,我们还不能仅仅停留在冬天开始的意思上。追根溯源,古人对“立”的理解与现代人一样,是建立、开始的意思。但“冬”字就不那么简单了,在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对“冬”的解释是:“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意思是说秋季作物全部收晒完毕,收藏入库,动物也已藏起来准备冬眠。完整地说,立冬是表示冬季开始,万物收藏,规避寒冷的意思。

篇3:卫星信号接收频段的由来及划分

1 无线电的定义

频率从几十Hz (甚至更低) 到3000GHz左右 (波长从几十Mm到0.1mm左右) 频谱范围内的电磁波, 称为无线电波。

无线电波是应用最早、最广泛的电磁波。电波的旅行不依靠电线, 也不像声波那样, 必须依靠空气媒介帮它传播, 有些电波能够在地球表面传播, 有些波能够在空间直线传播, 也能够从大气层上空反射传播, 有些波甚至能穿透大气层, 飞向遥远的宇宙空间。

无线电最早用在军事上, 就是被唤作“雷达”的东西, 雷达是利用极短的无线电波进行探测的, 雷达的组成部分有发射机、天线、接收机和显示器等。由于无线电波传播时, 遇到障碍物就能反射回来, 雷达就根据这个原理把无线电波发射出去, 再用接收装置接收反射回来的无线电波, 这样就可以测定目标的方向、距离、高度等。

2 无线电的波段

最早用于搜索雷达的电磁波波长为23cm, 这一波段被定义为L波段 (英语Long的字头) , 后来这一波段的中心波长变为22cm。

当波长为10cm的电磁波被使用后, 其波段被定义为S波段 (英语Short的字头, 意为比原有波长短的电磁波) 。

在主要使用3cm电磁波的火控雷达出现后, 3cm波长的电磁波被称为X波段, 因为X代表座标上的某点。为了结合X波段和S波段的优点, 逐渐出现了使用中心波长为5cm的雷达, 该波段被称为C波段 (C即Compromise, 英语“结合”一词的字头) 。

在英国人之后, 德国人也开始独立开发自己的雷达, 他们选择1.5cm作为自己雷达的中心波长。这一波长的电磁波就被称为K波段 (K=Kurtz, 德语中“短”的字头) 。

不料, 一向以“精确严谨”为优良传统的日尔曼民族选择的波长, 却可以被水蒸气强烈吸收。结果这一波段的雷达不能在雨中和有雾的天气使用。战后设计的雷达为了避免这一吸收峰, 通常使用比K波段波长略长 (Ka, 即英语K-above的缩写, 意为在K波段之上) 和略短 (Ku, 即英语K-under的缩写, 意为在K波段之下) 的波段。由于最早的雷达使用的是米波, 这一波段被称为P波段 (P为Previous的缩写, 即英语“以往”的字头) 。

3 国际电信联盟对无线电频段的划分

国际电信联盟早在六七十年代, 曾多次召开世界无线电行政大会, 制定了分配空间应用频率的无线电规则, 详细地划分了以特高频 (UHF:Ultra High Frequency) 一直到极高频 (EHF:Ehance Frequence) 为各类卫星通信业务可资利用的工作频段。

整个卫星通信工作频段中, 1-10GHz频段, 被称为卫星通信频率的“窗口”。窗口中最理想的频段是C频段, 我们的电视信号也多在此频段。目前卫星通信常用的工作频段有:

C频段:6-4GHz;Ku频段:14-11GHz;Ka频段:30-20GHz。 (实际工作频段与划分的频率范围略有出入) 。音频广播常用的无线电波的波段是:国内一般中波广播的波段大致为550-1605kHz, 波长为570~187m;短波广播的波段为2-24kHz, 波长为9.38~11.5m;调频广播的波段为88-108MHz。

4 有线电视的频段划分

我国的标准频道分三个频段:L频段1—5频道, 占用48.25MHz—91.75MHz这段频率;H频道6—12频道, 占用166.75—222.75MHz这段频率;U频段13—68频道, 占用469.75MHz以上的一段频率。我们看到在5频道以上至6频道以下有75MHz频带宽的空白。同样, 12频道以上至13频道以下有247MHz频带宽的空白, 这是为了防止电视, 广播, 无线通讯等相互间的干扰, 由国家划作另用的频率。

有线电视的信号是通过电缆闭路传送的, 其场强大小受到严格控制, 一般不会辐射出来干扰其它设备, 为了充分利用频率资源, 提高传送质量, 增加电视频道数, 国家又把这两处空白频率重新划作为增补频道, 专门用于有线电视。增补1—7频道在标准5—6频道之间;增补8—37在标准12—13频道之间;增补38—42在U频段内。

结束语

篇4:“两会”的简介及由来

自1978年始,由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代表大会全体会议”两场会议会期基本重合,而且对于国家运作的重要程度都非常的高,所以被并称之为“两会”。

每年3月份“两会”先后召开全体会议一次。每5年称为一届,每年会议称X届X次会议。

从省级地方到中央,各地的政协及人大的全体会议的会期全部基本重合,所以“两会”的名称可以同时适用于全国及各省(市、自治区)。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举行了第一届全体会议。参加会议的代表共662人,包括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地区、人民解放军、少数民族、国外华侨、宗教界人士等46个单位的代表以及特别邀请的人士,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代表全国人民的意志,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定都于北京,国旗为五星红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采用公元作为中国纪年。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委员,并选举产生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举行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同年12月召开了政协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章程宣告:《共同纲领》已经为宪法所代替。人民政协全体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已经结束。但是人民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的组织,将继续存在和发挥作用。

而全国“两会”形成自1959年,在三届政协召开一天后,二届人大也同时召开,政协委员列席人代会听取政府工作报告。此后,四届政协对应三届人大召开,而全国政协比全国人大提前1至2天开幕。

“文革”中,全国政协停止,全国人大则在1975年恢复一届(四届)。

自1978年起,全国人大与全国政协再次完全同步。由于两场会议会期基本重合,而且对于国家运作的重要程度都非常的高,所以并称之为“两会”。

全国“两会”在3月召开的惯例,则始于1985年。此前,会议时间从年初,到年中,到年末,历年均有不同。以五届全国人大、政协会议为例,一次会议是在2月,二次会议在6月,三次会议在8月,四次和五次会议则安排在11月。

而自1998年始,第九届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英译是 NPC 和 CPPCC。每年全国政协均在3月3日、全国人大均在3月5日开幕。人大议事规则的写法则是“第一季度”。之所以选择在3月,原因之一,是有元旦和春节两个假期,而春节一般不是1月,便是2月。会期,也是自1998年起相对固定,除了涉及换届选举的一次会议一般为两个星期(14-15天)外,历年“两会”的时间一般控制在10-12天左右。

两会组成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在我国,人民通过民主选举选出自己的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集中行使国家权力。根据宪法的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具有全权的和最高的地位。

其主要职权有:

(一)修改宪法;

(二)监督宪法的实施;

(三)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

(四)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

(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提名,决定国务院总理的人选;根据国务院总理的提名,决定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的人选;

(六)选举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根据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的提名,决定中央军事委员会其他组成人员的人选;

(七)选举最高人民法院院长;

(八)选举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九)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

(十)审查和批准国家的预算和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

(十一)改变或者撤销全国人大常委会不适当的决定;

(十二)批准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建置;

(十三)决定特别行政区的设立及其制度;

(十四)决定战争和和平的问题;

(十五)应当由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行使的其他职权。

人大的组成机构主要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与全国人大会议不同,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是全国人大的常设机构,二者的职权在选举、决议等方面并不完全相同。

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组织参加政协的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参政议政。政协全国委员会每届任期5年,每年举行一次全体会议。人民政协在中央设有全国委员会和常务委员会以及9个专门委员会,在地方设有政协地方委员会。每届任期5年,每年举行一次全体会议。

政协会议参与的各方主要有: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参与会议;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由原中国国民党民主派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所创建,于1948年1月1日成立,是政协的重要组成政党之一;

中国民主同盟,于1941年3月19日在重庆秘密成立,其成员有中国青年党、国家社会党(后改称民主社会党)、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后改称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华职业教育社、乡村建设协会的成员及其他人士。1942年,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加入,形成现有格局,是政协的重要组成政党之一;

中国民主建国会,1945年12月16日,民建在重庆成立,成员主要是爱国的民族工商业者和有联系的知识分子,发起人有黄炎培、胡厥文、章乃器、施复亮、孙起孟等,是政协的重要组成政党之一;

中国民主促进会,由马叙伦、王绍鏊、周建人、许广平、林汉达、徐伯昕、赵朴初、雷洁琼、郑振铎、柯灵等著名爱国民主人士于1945年12月30日在上海建立,是政协的重要组成政党之一;

中国农工民主党,于1930年8月9日在上海成立,是政协的重要组成政党之一;

中国致公党,中国致公党是以归侨、侨眷中的中上层人士和其他有海外关系的代表性人士组成的政党,于1925年10月成立于美国旧金山,是政协的重要组成政党之一;

九三学社,前身为抗日战争后期一批进步学者在重庆组织的“民主科学座谈会”,后为纪念1945年9月3日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改建为九三学社,是政协的重要组成政党之一;

台湾民主自治同盟,台湾民主自治同盟是由台湾省人士组成的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的政治联盟,1947年11月12日在香港成立,是政协的重要组成政党之一;

此外,参与政协会议的还有无党派民主人士,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文化艺术界,科学技术界,社会科学界,经济界,农业界,教育界,体育界,新闻出版界,医药卫生界,对外友好界,社会福利界,少数民族界,宗教界,特邀香港人士,特邀澳门人士,特别邀请人士等。

三、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一种公文形式,各级政府都必须在每年召开的当地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和政治协商会议(俗称“两会”)上向大会主席团、与会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发布这一报告。其主要内容包括一年来的工作回顾、当年的工作任务、政府的自身建设,以及国务院工作报告当中会特有的外交和国际形势方面的内容。

篇5:立冬吃饺子的由来故事

立冬吃饺子是因为饺子是来源于“交子之时”的说法。大年三十是旧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故“交”子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现在的人们已经逐渐恢复了这一古***俗,立冬之日,各式各样的饺子卖得很火,常言道,“好吃不过饺子”,饺子的陷逐渐多样化,有芹菜、茴香、韭菜、猪肉、牛肉、鲅鱼、三鲜等等。远方的人们都会跋山涉水回乡和家人过冬节吃饺子,以示有个圆满的归宿。

吃饺子的由来

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饺子也是中国人在春节时特有的民俗传统。因为取“更岁交子”之意,所以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佳肴。在中国许多地区民俗中的,除夕守岁吃“饺子”,是任何山珍海味所无法替代的重头大宴。除了北方将饺子作为节日美食外,南方人也在一定的场合中食用饺子。

饺子的寓意

“饺子”又名“交子”或者“娇耳”,是新旧交替之意,也是秉承上苍之意,是必须要吃的一道大宴美食,否则,上苍会在阴阳界中除去你的名字,死后会变成不在册的孤魂野鬼。你想想,我国祖先对此是多么的重视啊!无论怎样,为除掉一年的晦气您也要在除夕吃一顿“饺子”。

立冬的饮食习俗

1、立冬的习俗酿黄酒

酿黄酒,是某地传统的酿酒风俗。冬季水体清冽、气温低,可有效抑制杂菌繁育,又能使酒在低温长时间发酵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风味,是酿酒发酵最适合的季节。因此绍兴人把从立冬开始到第二年立春这段最适合做黄酒的时间称为“冬酿”,祈求福祉。

2、立冬的习俗吃倭瓜

倭瓜又称窝瓜、番瓜、饭瓜和北瓜,是北方一种常见的蔬菜。一般倭瓜是在夏天买的,存放在小屋里或窗台上,经过长时间糖化,在立冬这天做成饺子馅,味道跟大白菜有异,也与夏天的倭瓜馅不同,还要蘸醋加蒜吃,别有一番滋味。

3、立冬的习俗吃生葱

南京有句谚语,“一日半根葱,入冬腿带风”。一立冬,老南京人就特别注意吃生葱了,以抵抗南京冬季湿寒,减少疾病的发生。按老人的讲法,葱性温味辛,能发散让人出汗,使体内郁滞不通的阳气随着汗液排出,阳气运行便通畅了,病邪也就随汗被驱除了。南京人还常把“立冬嗖嗖疾病盘,大葱再辣嘴中盘”这句老话挂在嘴边,为了入冬后的健康,南京人此时也学着北方人吃起了生葱。

4、立冬的习俗吃膏滋

冬令进补吃膏滋是苏州人过立冬的老传统。在旧时苏州,一些大户人家还用红参、桂圆、核桃肉,在冬季烧汤喝,有补气活血助阳的功效。通常每到立冬节气,苏州中医院以及一些老字号药房都会专门开设进补门诊,为市民煎熬膏药,销售冬令滋补保健品。

立冬的习俗有哪些

1、 立冬的习俗

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在古代社会中是个重要的节日,这一天皇帝会率领文武百官到京城的北郊设坛祭祀。在现在,人们在立冬之日,也要庆祝一下。我国过去是个农耕社会,劳动了一年的人们,利用立冬这一天要休息一下,顺便犒赏一家人一年来的辛苦。有句谚语“立冬补冬,补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

2、立冬的习俗有补冬

立冬节气的到来,是草木凋零,蛰虫伏藏,万物活动趋向休止,以冬眠状态,养精蓄锐,为来春生机勃发作准备。人类虽没有冬眠之说,但民间却有立冬补冬的习俗,人在这个进补的最佳时期,进行食补,为抵御冬天的严寒补充元气。在冬季应少食生冷,尤其不宜过量的补。一般人可以适当食用一些热量较高的食品,特别是北方,可以吃些牛、羊肉,但同时也要多吃新鲜蔬菜。吃一些富含维生素和易于消化的食物。

3、立冬的习俗有祭祖祭天

篇6:立冬的注意事项及养生常识

1、背部保暖可助藏阳气

立冬的养生应做到精神安静,精神上要豁达乐观、合理用脑、保持良好心态。要保护阳气,不过度消耗阴精。在起居调养上要有规律,早睡晚起,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并注意背部保暖才有利于阳气潜藏。同时还要适度运动,如做操、散步等。要节欲保精,减少房事。

2、吃牛羊肉少食海鲜

立冬后,人们在饮食上依然要遵循“秋冬养阴”的原则,食用一些滋阴潜阳的食物,如桑葚、桂圆、甲鱼、黑木耳等。

饮食宜清淡,要多吃热量较高的食物,多吃新鲜蔬菜来避免维生素缺乏,多吃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含量高的食物。牛肉、羊肉、乌鸡、豆浆、牛奶、萝卜、青菜、木耳、豆腐、芹菜、白萝卜、土豆、大白菜、菠菜、苹果、桂圆等都是立冬后比较适宜的饮食。此外,冬季养生可以多吃坚果,坚果是指油脂多的种子类食物,如花生、核桃、板栗、榛子、杏仁等。同时,要少吃海鲜等寒性食物,不宜吃肥腻或过咸的食品,少吃脂肪、糖含量多的食品。如果要食疗,可食用黑芝麻粥、虫草老鸭汤等,可以补益肝肾、滋阴助阳。

3、多出点汗防止疾病

冬季养生要适当动筋骨,出点汗,这样才能强身体。锻炼身体要动静结合,跑步做操只宜微微似汗出为度,汗多泄气,有悖于冬季阳气伏藏之道。

冬季气候寒冷,容易诱使慢性病复发或加重,应留意防寒保暖,尤其是预防大风降温天气对机体的不良刺激,备好急救药品。同时还应重视耐寒锻炼,提高御寒及抗病能力,预防呼吸道疾病发生。

4、保护好脚早点睡

冬季健脚即健身。天天坚持用温热水洗脚,最好同时按摩和刺激双脚穴位。天天坚持步行半小时以上,活动双脚。早晚坚持搓揉脚心,以增进血液循环。

唐代着名医学家孙思邈说:“冬月不宜清早出夜深归,冒犯寒威。”早睡以养阳气,迟起以固阴精。因而,冬季养生要保证充足的睡眠,这样有益于阳气潜藏,阴津蓄积;立冬后的起居调养切记“养藏”。

立冬养生常识有哪些

健康起居——早睡晚起 晨练推迟

在生活起居方面,建议早睡晚起,日出而作,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当睡个懒觉也是可以的,有利于阳气潜藏、阴精蓄积。年轻人要避免夜生活丰富,睡觉过晚。

冬至晨练时间可以适当推迟,“见太阳才运动”。太阳出来以后气温升高,空气质量也会变好,户外活动应选择在上午9时半以后到下午4时之前进行最为适宜。出汗过多既损伤人体之“阴”,又耗心阳,因此,在冬至锻炼身体,要防止运动过度,避免大汗淋漓,以身体微热为度。

情志——恬淡安静 畅快心情

从“立冬”开始一直到“立春”都叫“冬三月”,是一年中最冷的时节。虽然一些南方地区还不冷,但还是要顺应自然的变化,入冬以后起居调养都应该以“养藏”为主。

情志方面,中医讲究入冬后,情志要恬淡安静、寡欲少求,这样可以使得神气内收,利于养藏。冬至万物凋零,常会使人触景生情、郁郁寡欢,改变这种不良情绪的最好方法就是多参加娱乐活动,如跳舞、弈棋、画画、练书法、欣赏音乐等,这样可以消除冬至低落情绪,振奋精神。

饮食——秋冬养阴 合理调养

要遵循“秋冬养阴”“无扰乎阳”“虚者补之,寒者温之”的古训,随四时气候的变化而调节饮食。元代忽思慧所着《饮膳正要》曰:“……冬气寒,宜食黍以热性治其寒。”也就是说,少食生冷,但也不宜躁热,有的放矢地食用一些滋阴潜阳,热量较高的膳食为宜,同时也要多吃新鲜蔬菜以避免维生素的缺乏,如:牛羊肉、乌鸡、鲫鱼,多饮豆浆、牛奶,多吃萝卜、青菜、豆腐、木耳等。

运动——锻炼强身

俗话说:“冬天动一动,少生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事实证明,冬至多参与室外活动,使身体受到适当的寒冷刺激,可使心脏跳动加快,呼吸加深,体内新陈代谢加强,身体产生的热量增加,有益健康。立冬时节,要想身体机能正常,则可调节机体适应严冬的变化,否则,即会使新陈代谢失调而产生疾病。因此,立冬养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注意有一个良好的心态以及科学的养生方法。

立冬阳虚养生知识

(1)体质特点。

形体白胖或面色淡白无华、平素怕寒喜暖、四肢倦怠、小便清长、大便时稀、唇淡口和、常自汗出、脉沉乏力、舌淡胖。其人患病则易从寒化、可见畏寒倦卧、四肢厥冷、或腹中绵绵作痛、喜温喜按;或身面浮肿、小便不利;或腰脊冷痛、下利清谷;或阳痿滑精、宫寒不孕;或胸背彻痛、咳喘心悸;或夜尿频多、小便失禁。

(2)养生原则。

祛阳法寒,温补脾肾,因为阳虚者关键在补阳。五脏之中,肾为一身的阳气之根,脾为阳气生化之源,故当着重补之。

(3)养生方法。

加强体育锻炼:因为“动则生阳”,春夏秋冬,每天进行1~2次,具体项目因体力而定。

饮食调养:多食有壮阳作用的食品,如羊肉、狗肉、鹿肉、鸡肉,根据“春夏养阳”的法则,夏日三伏,每伏可食羊肉附子汤一次,配合天地阳旺之时,以壮人体之阳。

药物治疗:偏心阳虚者,宜用桂枝加附子汤;偏脾阳虚者,选理中汤;偏肾阳虚者,宜服金匮肾气丸。

精神调养:《黄帝内经》中说“肝气虚则恐”,意思是肝脏功能差的人,容易恐惧,又指出“心气虚则悲”,这是说心脏功能低下者精神上易出现悲哀的情绪。中医认为,阳虚是气虚的进一步发展,故而阳气不足者常表现出情绪不佳,易于悲哀,故必须加强精神调养,要善于调节自己的情感,去忧悲、防惊恐、和喜怒、消除不良情绪的影响。

篇7:立冬吃饺子的由来故事介绍

立冬吃饺子还是冬至吃饺子

吃饺子的习俗有很大的普适性,很多节日、节气好像吃的都是饺子。三伏天的头伏要吃饺子冬那天吃饺子,冬至吃饺子,过年还要吃饺子。不过这些吃饺子的习俗多是和北方各地有关

立冬是个进补的节气,“立冬补冬,补嘴空”的谚语。在北方,特别是北京、天津的人们爱子。为什么立冬吃饺子?因为饺子是来源于“交子之时”的说法。大年三十是旧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故“交”子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现在的人们已经逐渐恢复了这一古俗,立冬之日,各式各样的饺子卖得很火。

立冬不算冬,冬至到来,才有冬天的感觉。冬至过后,一年中最寒冷的天气就要来到。每年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许多地区家家必不可少的节日饭。

冬至吃饺子始于张仲景。张仲景是河南南阳人,生活在农耕文化的中心区域。冬天来了,当姓很多人耳朵被冻坏,这让张仲景很是担忧。于是他把羊肉和一些驱寒的药物放在一起煮熟面皮包成耳朵形状,煮熟后送给被冻伤的百姓食用。这既是一种食物,也是一种防冻伤的药张仲景叫它“祛寒娇耳汤”,百姓吃了以后,血脉通畅,两耳变暖,冻伤也就好了。

“娇耳”就是饺子的原型,从冬至开始到除夕,张仲景一直开棚舍药,后人为了纪念张仲景德,把张仲景尊为“医圣”的同时,把饺子创始者的名头也一并给了张仲景。冬至吃饺子这俗也由此开始流传到今天。

立冬吃饺子的寓意和象征

1、立冬吃饺子寓意着人们对冬天的美好期盼,由于饺子的外形和耳朵很像,人们认为吃了它,冬天耳朵就不受冻了,还有“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说法。

2、除此之外,立冬吃饺子也是为了纪念医圣张仲景,相传饺子为张仲景首创。

3、他流浪多年回到故乡,正值南阳的深冬伤寒流行,便将羊肉和驱寒药材放在一起煮,剁成馅料后用面皮包起来,做成“祛寒娇耳汤”分给乡亲们食用。

4、后来,为了纪念张仲景,人们便会在立冬和冬至这两个冬季的重要节气来临时吃饺子。

立冬吃饺子的由来故事

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饺子也是中国人在春节时特有的民俗传统。因为取“更岁交子”之意,所以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佳肴。在中国许多地区民俗中的,除夕守岁吃“饺子”,是任何山珍海味所无法替代的重头大宴。除了北方将饺子作为节日美食外,南方人也在一定的场合中食用饺子。饺子起源于张仲景的时代,“饺子”又名“交子”或者“娇耳”,是新旧交替之意,也是秉承上苍之意,是必须要吃的一道大宴美食,否则,上苍会在阴阳界中除去你的名字,死后会变成不在册的孤魂野鬼。

据说,饺子早在三国的时候就有了,不过那会的饺子跟现在的馄饨差不多,煮熟以后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饨”。直到唐代以后,饺子才变得和现在一样。饺子的原名据称叫“娇耳”,是我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他的“祛寒娇耳汤”的故事至今还在我国民间流传着。

相传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后辞官回乡。正好赶上冬至这一天,他看见南阳的老百姓饥寒交迫,两只耳朵纷纷被冻伤。当时伤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于是张仲景总结了汉代300多年的临床实践,在当地搭了一个医棚,支起一面大锅,煎熬羊肉、辣椒和祛寒提热的药材,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状,煮熟之后连汤带食赠送给穷人。老百姓从冬至吃到除夕,抵御了伤寒,治好了冻耳。从此乡里人与后人就模仿制作,称之为“饺耳”或“饺子”,也有一些地方称“扁食”或“烫面饺”。

篇8:日语罗马字的由来及使用

关键词:罗马字,传教,缩略语,标记

一、什么是罗马字

罗马字即拉丁文字, 属于表音文字中的音素文字。日语中的罗马字是使用拉丁字母来表示日语发音的一种辅助性文字, 其功能相当于汉语的拼音。

二、日语罗马字的传入及变迁

罗马字最早是十六世纪后半期由葡萄牙传教士传到日本的。西班牙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方济各·沙勿略 (Francisco de Xavier, 1506-1552) 在鹿儿岛上岸后, 被允许传教。传教士传教的障碍之一就是语言的不同。于是传教士们积极地学习日语, 把日语翻成他们的语言, 也把他们的语言翻译成日语。他们采用罗马字书写日语。随着天主教的传教, 这种新的文字记述方式也就传给了一部分的日本人了。

与此同时, 耶稣会为培养外国传教士广泛传教, 于1590年由意大利人巡察使范礼安 (Alessandro Valignani 1537-1606) 带来了一部活字印刷机。这部印刷机安装在加津佐的“学林”里, 开始印刷刊行罗马字拼音的日语文献。1591年出版的《使徒行伝サントスの御作業の内抜書》即《使徒行传》被认为是最古老的罗马字文章。随着书籍的出版, 罗马字的拼音法大体上有了固定的方式, 主要是根据葡萄牙语的语音拼的。

随着历史的发展, 日本进入所谓的“锁国时代”。在这个时代里仅和中国, 荷兰通商。日本要引进西方文化必定要通过荷兰, 于是便有很多人开始学习荷兰语读荷兰文, 荷兰式罗马字便发展起来。

另一方面, 西欧各国为了探寻东方情势, 都发展了各自的日语罗马字拼写法, 比如, 德语式、法语式及英语式。其中以美国人黑本在《和英林集成》上使用的罗马字拼写法最为著名, 这种拼写法就是“黑本式”, 它具有较强的表音性, 并且, 人们因它系1885年由主张以罗马字为日本文字的罗马字会制定的拼写法, 故又被称为“标准式”。迄今为止, 仍然被广泛应用于地名、人名、商品名、公司名等。

“日本式”拼写法, 是1886年由田中馆爱橘提出的。他认为标准式拼写法太倾向于英语式拼音, 与日语的音韵系统不符。故在他提出的新的拼写法中体现了以日语中的音韵系统为基本出发点, 以五十音图为基础, 强调辅音的统一性的特点。日本式拼写法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整合性和规则性, 因而博得了一部分标榜科学主义精神的学者们的支持。

1937年日本政府以内阁训令的形式公布了“罗马字拼写法”, 这就是所谓的“训令式”。“训令式”是黑本式和日本式两种拼写规则加以折中的产物, 实际上是以“日本式”为基础, 带有一定“黑本式”的性格。“训令式”的产生并没有达到统一拼写法的目的, 反而形成了“黑本式”“日本式”“训令式”三足鼎立的状态。

从1955年起文部省决定在学校教的罗马字拼写法必须采用“单一化方案”的第一表。政府又在1954年12月9日采用了调查会的建议, 重新发布“内阁告示”和“内阁训令”, 同时废除了1937年的训令, 并从1955年开始在教育界实施。迄今为止, 日本国内是以这次的标准标记罗马字的。

三、日语罗马字的使用

1、日本的对外日语教学中

在现代的日文书写里, 除了使用最多的平假名、片假名和日文汉字之外, 在日本的对外日语教学中, 还广为使用罗马字作为日语读音教学和书写教学的有效辅助手段。比如在NHK用汉语讲解的日语教学里。

2、罗马字缩略语的流行

罗马字具有略语功能 (略語を作る機能) 。现代日语中出现的所谓“KY式日本语”大部分都是属于此类。“KY”是日语“空気めない”的罗马字缩写, “KY式日本语”就是用每个日语句子或词语的开头罗马字母构成的。例如, KD (携帯電話) , BM (バカ丸出し) , DD (誰でも大好き) , JK (女子高生) 等等。此类词语也被应用于对话中。

3、进入英语的日语罗马字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们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 语言间的互为借用是个普遍的现象。日语中借用了大量的外语词汇, 尤其是二战后借用了大量的英语外来语;另一方面, 为数不少的日语词汇也在不大为人们所注意的情况下, 逐渐进入了英语、得到认可并被广泛使用。日语中的词汇通过罗马字标记这一桥梁进入到英语词汇, 而由于罗马字不同的标记方法, 英语与日语罗马字的标记有时也不尽相同。下表列举了部分进入英语的日语罗马字:

4、电报中的罗马字

电报是日常应用文的一种, 日文电报, 在日语应用文中自立一体, 只用片假名和罗马字母两种文字书写。使用片假名书写的电文, 仅通用于日本国内, 从外国往日本国内打电报, 若想用日文书写内容, 也必须用罗马字拼写, 用日文假名是行不通的。例如:

YOOMOONOORIMONO NEDAN TASHA YORI TAGASUGIRU WARENO TAC HIBA KOMATTAKARA MOONISANWA RI NEBIKISURU YOIKA DOOKA UN AHENSEYO.

将其译成日文则为:

羊毛の織物値段他社より高すぎる吾の立場困ったからもう二、三割値引きするよいかどうかウナへんせよ

5、日常生活中的罗马字应用

罗马字还被应用于一些道路标志等的标记和名片上, 这为不懂日文的外国人提供了很大方便。

此外, 商品的商标也广泛采用了罗马字拼写, 如汽车的“TOYOTA (丰田) ”、“HINO (日野) ”、“ISUZU (五十铃) ”、“MITSUBISHI (三菱) ”, 钟表的“SEIKOSHA (精工舍) ”, 电视机的“HITACHI (日立) ”、“MATSUSHITA (松下) ”、“SANYO (三洋) ”等都是大家所熟知的。

四、结语

罗马字不是日本固有的文字符号, 但从16世纪传到日本开始到现在, 它在现实生活中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详尽地了解日语罗马字的历史及使用现状对我们以后的日语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张云平.论日语中罗马字的使用[J].日语知识, 2008:78.

[2]日本語教育学会編.日本語教育事典[M].大修館書店, 1982.

[3]佐治圭三, 等.日本語概説[M].桜楓社, 1992.

[4]玉村文郎.日本語学を学ぶ人のために[M].世界思想社, 2001.

[5]彭广陆.日语知识百题[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6]郑彭年.日本西方文化摄取史[M].杭州大学出版社, 1996.

篇9:“血精”的由来及治疗

男子射出的精液,是乳白色或乳黄色半透明的粘液状物质。但是,有的男子射出的精液竟是红色的,还带有血丝,这就是俗称的“血精”。一提到“血精”,有的患者大惊失色,因为他们从武侠小说中看到血精会致人死命。其实,“血精”丧命之说是无稽之谈,医生在临床上从来没有见过因单纯“血精”而死亡的病例。但是,把“血精”看作是男性内生殖器官的某个部位发生感染的信号,那倒是千真万确的。

“血精”是怎么回事呢?对男性健康有什么影响?这就要从“血精”的发源地——精囊谈起。

在膀胱基底部后面、直肠前面、前列腺上面,有一对扁平、长睫状的腺体,与输精管相连,这就是精囊。精囊所分泌的胶状液体,是精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促进精子活动的功能。

当精囊受到细菌感染时,精囊会发生扭曲、变形、扩张、管壁增厚,囊腔内充满粘液脓性物质,连累输精管和射精管也会发生炎症。长时期感染可发生纤维化,使精囊变成一个坚实素条样的东西。

在精囊发炎时,如患者过性生活,精囊受到收缩刺激,囊壁和输精管壁渗血、出血、血液混入含脓的精液中,射出的就是发红的血精,同时出现性交后疼痛现象。

一般来说,精囊炎大都由尿路感染和前列腺炎蔓延而来,也有部分属于淋病感染。因此,患精囊炎出现的血精要进一步查明原因。由于精囊炎患者的精液里充满血液和脓性分泌物,精子的质量和活力大受损害,当然会影响生育。

用中药可治愈血精症

现代医学对于精囊炎的治疗方法,与慢性前剜腺炎相同,主要是用轻柔的按摩术以促进引流。按摩不能太频,也不能太用力,每星期做一次最为适宜。化学疗法及抗生素在急性精囊炎发作期间可以减轻症状,但对根治慢性精囊炎无明显作用。因此,精囊炎患者的血精症状常缠绵难愈。

中医认为,血精一症,是湿热下注,热迫精道,灼伤血络而致。治疗原则是选用清化湿热、柔阴凉血的方法,并酌加止血之品。笔者临床常用自制的“苦玄二参”汤,方用:苦参12克、玄参9克、知母9克、黄柏6克、萆蔛9克、山栀9克、木通9克、大小蓟各15克、蚕豆花9克、生地15克、茜草炭9克、茅根30克、生草梢6克等,并作适当辨证加减。每日一剂,煎服两次,以半个月为一疗程。

如血精病程较长,损伤肾阴,相火过炽,热迫血溢,精室扰动,精血混淆,当以滋阴益肾为主,泻火止血为辅,方用知柏地黄汤加减:生熟地各15克、山药9克、丹皮9克、泽泻9克、萸肉9克、仙鹤草30克、炙鳖甲9克、玄参9克、炙龟板9克、旱莲草12克、茯苓12克、阿胶9克(烊化),每日一剂,煎服两次,以半个月为一疗程。如血精治疗后消失,可继续服左归丸、二至丸,每天各一次,每次9克,连服一月以巩固疗效。

篇10:立冬节气的由来和习俗是什么

吃饺子:立冬节气,有秋收冬藏的含义,我国过去是个农耕社会,劳动了一年的人们,利用立冬这一天要休息一下,顺便犒赏一家人一年来的辛苦。有句谚语“立冬补冬,补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 在我国南方,立冬人们爱吃些鸡鸭鱼肉,在台湾立冬这一天,街头的‘羊肉炉’、‘姜母鸭’等冬令进补餐厅高朋满座。许多家庭还会炖麻油鸡、四物鸡来补充能量。

冬泳:有意思的是,庆祝立冬的方式现在也有了创新,在哈尔滨,立冬之日,黑龙江省冬泳协会的健儿横渡松花江,以这种方式迎接冬天的到来。

贺冬:贺冬亦称“拜冬”,在汉代即有此俗。

冬学:冬天夜里最长,而且又是农闲季节,在这个季节办“冬学”是最好的时间。

立冬由来

“立冬”节气在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是24节气的第19个节气。我国古时民间习惯以立冬为冬季的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立,建始也”,又说:“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意思是说秋季作物全部收晒完毕,收藏入库,动物也已藏起来准备冬眠。看来,立冬不仅仅代表着冬天的来临。完整地说,立冬是表示冬季开始,万物收藏,归避寒冷的意思。

“立冬”和“立秋”一样,古人同样在这个季节用占卜的方法来看冬天的冷暖,如“立冬晴,一冬凌(寒冷);立冬阴(阴雨),一冬温(暖冬)”。不无例外,古代也有到立冬这天,皇帝会亲自率领三公九卿大夫到北郊行“迎冬”之礼。

我国古代将立冬分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人大水为蜃。”此节气水已经能结成冰;土地也开始冻结;三候“雉人大水为蜃”中的雉即指野鸡一类的大鸟,蜃为大蛤,立冬后,野鸡一类的大鸟便不多见了,而海边却可以看到外壳与野鸡的线条及颜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认为雉到立冬后便变成大蛤了。

立冬时节,太阳已到达黄经225°,北半球获得的太阳辐射量越来越少,由于此时地表夏半年贮存的热量还有一定的剩余,所以一般还不太冷。晴朗无风之时,常有温暖舒适的“小阳春”天气,不仅十分宜人,对冬作物的生长也十分有利。但是,这时北方冷空气也已具有较强的势力,常频频南侵,有时形成大风、降温并伴有雨雪的寒潮天气。

立冬句子

1、初冬至,天转凉,问候挂心肠;叶儿黄,寒气涨,冷时添衣裳;托浮云,唤流水,提醒保健康;至,问候来,幸福又吉祥。

2、冬已到,寒风已来,问候关怀,及时送上,添衣保暖,严防流感,健康饮食,适时锻炼,科学保健,保重身体,开心幸福,快乐如意!

3、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

4、风凉了,我用温暖的友情为你驱寒,天冷了,我用温情的关怀为你取暖,立冬了,我用温馨的文字为你祝福,愿你立冬快乐,记得加衣哟!

5、给你一片暖暖的阳光,普照你舒坦的心情;送你一份温馨的祝福,触动你久违的感动;美丽的心情,配上友人的关怀,这个冬季,还冷吗?

6、豪气面对万重浪,立冬时节思念长。菊花怒放,腊梅飘香。幸福万年长,健康在身旁。我发奋图强,祝你立冬好,祝你立冬乐无穷!

7、立冬到,寒冷到,没事大家抱一抱。立冬到,关怀到,工作之余跳一跳。立冬到,提醒到,身体健康最重要。立冬到,到,看完信息笑一笑。祝立冬愉快!

8、立冬来,祝君红红火火多发财;冬来立,祝君心想事成多顺利;来立冬,祝君身体健康好轻松;冬天好,祝君开心依旧丛中笑!冬天快乐!

9、立冬来临寒意重,北风呼啸霜更浓。思念之情愈变浓,祝福响叮咚。天寒保暖需注重,及时添衣盖棉被。祝你身体健康无病痛,全家快乐过个冬!

篇11:2021立冬节气由来有哪些

立冬节气由来

确立冬季

立,始建也,立冬节气有冬季确立的含义在里面,最早立冬节气的由来就是为了确立冬季,后来人们习惯了二十四节气,到了立冬节气,就知道冬季的正式到来了,虽然我国地域广阔,并非所有地区都进入到寒冷的天气中了,但是,从季节上秋天已经结束正式结束,进入冬天了。

占卜祭祀

冬天是一个寒冷的季节,在古代很容易在冬天冻死人,因此,古代有立冬占卜祭祀的习俗,人们提前确立好立冬的具体日期,等到立冬节气到来之后就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民间称为:祭冬神。

农业需要

俗话说“秋收冬藏”,冬天是一个万物收敛收藏的季节,中国是农业大国,早些年间,农业是国民经济支柱,为了更好的休养生息、调节农业,制定出了二十四节气来指导农耕,立冬节气就是在提醒人们,冬天到了,可以开始休养生息了。

生活需要

立冬节气后天气寒冷的起来,古人设立立冬节气,表明之后的日子都是冬天,减少活动量、减少热量消耗,同时摄入一些高热量的食物味身体补充能量,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补冬,补冬补嘴空,让人们平安、健康的过冬。

立冬的民间习俗

迎冬

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古代社会中是个重要的节日。过去是个农耕社会,劳动了一年,利用立冬这一天要休息,顺便犒赏一家人的辛苦。谚语“立冬补冬,补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古时此日,天子有出郊迎冬之礼,并有赐群臣冬衣、矜恤孤寡之制。后世大体相同。《吕氏春秋。盂冬》:“是月也,以立冬。先立冬三日,太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冬,盛德在水。’天子乃斋。立冬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于北郊。还,乃赏死事,恤孤寡。”高诱注:“先人有死王事以安边社稷者,赏其子孙;有孤寡者,矜恤之。”晋崔豹《古今注》:“汉文帝以立冬日赐宫侍承恩者及百官披袄子。”又“大帽子本岩叟野服,魏文帝诏百官常以立冬日贵贱通戴,谓之温帽。”

贺冬

贺冬亦称“拜冬”,在汉代即有此俗。东汉崔定《四民月令》:“冬至之日进酒肴,贺谒君师耆老,一如正日。”宋代每逢此日,人们更换新衣,庆贺往来,一如年节。清代“至日为冬至朝,士大夫家拜贺尊长,又交相出谒。细民男女,亦必更鲜衣以相揖,谓之“拜冬。”(见顾禄《清嘉录》卷十一)。民国以来,贺冬的传统风俗,似有简化的趋势。但有些活动,逐渐固定化、程式化、更有普遍性。如办冬学、拜师活动,都在冬季举行。

有些地方庆祝立冬的方式也有了创新,在黑龙江哈尔滨、河南商丘、江西宜春、湖北武汉等地立冬之日,冬泳爱好者们就曾用冬泳这种方式迎接冬天的到来。冬泳无论在北方还是南方,是冬季人们喜爱的一种锻炼身体的方法。

食俗

立冬则有吃水饺的风俗。立冬时,包饺子,味道既同大白菜有异,还要蘸醋加烂蒜吃,才算别有一番滋味。立冬为什么吃饺子?因我国以农立国,很重视二十四节气,“节”者,草木新的生长点也。秋收冬藏,这一天,改善一下生活,就选择了“好吃不过饺子”。所以《礼记》中有“食瓜亦祭先也”的说法。冬至,中国古有“冬至节”的风俗。

立冬三候

一候,水始冰

立冬之日,水始冰,冰寒于水,所以是水与冰的结合。冬寒水结是为伏阴。孟冬始冰,仲冬冰壮,季冬冰盛。

二候,地始冻

立冬之后五日,地始冻,冰壮曰冻,地冬为凝结。“霭霭野浮阳,晖晖水披冻”。

三候,雉入大水为蜃

再五日,雉入大水为蜃与“雀入大水为蛤”相对应,蜃是大蛤。古人认为“海市蜃楼”便是蜃吐气而成。

上一篇:需求分析工作下一篇:关于奉献爱心作文的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