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生态村创建经验

2024-05-15

文明生态村创建经验(共9篇)

篇1:文明生态村创建经验

固安县林城村从四个方面

加大文明生态村建设力度

固安县林城村于2003年5月份由原林城一村、二村、三村三个行政村合并而成,新班子上任伊始,转变观念,大胆创新,修路、建厂、助学、扶贫,搞绿化、兴文化,仅用一年的时间,打造出一个全新的文明生态村。

建班子——发挥能人效应。林城村隶属固安县牛驼镇,有780户、3100口人,5046亩耕地,年人均纯收入4980元,以传统滤芯产业远近闻名,拥有一批固定资产百万元以上的个体私营企业大户,吸引了各地千余名打工者。随着个体私营企业的迅速增加、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引发的新矛盾成为经济发展的桎梏。一是原有的三个行政村村务管理各自为政,村民居住混杂、地块交叉、街路共用,给村街的整体规划带来难度;二是原有企业大都是一家一户的作坊式生产,没有发展空间,缺乏有效管理,信息封闭,无序竞争现象严重;三是位于村主路上的集市秩序混乱,阻塞交通,管理难,搬迁更难。面对这些问题,在县乡领导的支持引导下,决定取消分立格局,成立林城村党总支和林城工作委员会,对原三个村实行统一领导和管理。抓经济——扭住第一要务。没有经济的大发展,其他无从谈起。比较雄厚的物质基础、坚强的领导班子为林城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如何在全县的经济发展大局中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如何使林城村在更高的品位上实现更快的发展,村班子成员首先想到的是规划。他们邀请铁道部规划设计院、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园林景观系专家来为本村描绘“蓝图”,制定规划。在众多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的策划下,充分依托106国道、京九铁道、京开高速纵贯全村的交通优势、长期从事滤芯规模加工的产业优势和地热、矿泉水丰富的资源优势,完成了全村的产业定位和发展规划,确定了建设林城现代生态农业温泉旅游区的构想,以“农村城市化、工业规模化、农业公司化”为目标的现代化生态新村应运而生。目前,他们先后与北京工商大学、清华大学等13所首都高校签定协议,在林城村西部开发建设占地2000亩的无公害绿色食品基地,实行公司化管理,订单化销售;同时,由中国民生银行投资建设占地800亩的中国饮食文化博览园,由外企投资建设占地1200亩的高尔夫球场已达成协议;占地500亩的生态别墅家居园、300亩的跑马射击场、320亩的金海度假村文体中心完成规划设计。迈出了第一步之后,他们又开始筹建奶牛场。为鼓励没有从事工业生产的农户加入牛奶生产行列,村集体主动投资150万元建设养牛基地、饲料仓库等基础设施,联系引进国外优种母牛,负责提供技术服务、保证青储饲料,由村集体出面为每户入场农户联系50%的投资贷款,并确保牛奶销路。半年过去了,场内的奶牛由200头发展到300头,入场经营户只提供劳动力和部分资金,负责奶牛饲养和管理,其余的就是踏踏实实、毫无顾虑的等待回报。树新风——精神与物质并重。林城村在短短时间内彻底大变样关键在于群众的积极参与,而群众拥护的关键就在于新任班子的感召力。在每次班子全体会议上,村党总支书记、工委主任都在强调:一定要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群众不能致富,就是我们无能。住在村子一公里之外的张海桥一年来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5点准时起床到村子、到正在建设的工业区、到刚刚利用废旧坑塘改造搬迁的市场走一走,听一听村民的呼声,看一看工程的进度。村工委副主任姚贺光也和书记主任一样,每天开着私家的车,忙着公家的事,联系小区入住企业,协调地块、清运垃圾,筹建奶牛场等。村干部的奉献精神时时刻刻感动着村民。在筹集公路建设资金不足的情况下,齐润连、张海桥每人率先捐款30万元,之后不到10天时间,就有210余户村民自发捐款25万元,其中多的上万元,少的三五元,既有古稀老人们捐的儿女们的孝敬款,又有孩子们积攒的压岁钱。在清理侵街占道过程中,村班子两名成员率先拆除了自家有碍规划的影壁和院墙,而村民尹和则硬是把新建的住房主动拆除了,损失了10多万元不说,还为村里修路捐款1万元。在建牛场、建工业区、修环村路过程中,涉及200多户村民的耕地,但在调整地块时没有一名群众提出反对意见,完全服务村集体的安排。另外,在村里修路的四个月时间里,没人拿过集体一块砖,没人提出一句要工钱,体现了群众全力支持集体发展的决心。

为活跃群众业余文化生活,林城村由集体投资完善了原有的70人的梆子团、60多人的秧歌队和30余人的乒乓球队,新添置了各种器材和服装。节假日,村民们组织在一起扭起秧歌、跳起现代舞,表演精彩戏剧,把群众的生活渲染的丰富多彩。为鼓励和支持教育事业,村集体决定对村里考上大学、大专、中专、高中的学生分别奖励10000元、8000元、6000元和3000元奖学金。今年高考结束后,村里就支出7万元用于奖励大学生和考上重点高中的学生,并组织秧歌队敲锣打鼓把钱送到学生家,受到群众的热烈称赞。村民齐国强是一个光棍汉,家庭经济条件较差,为救济他,今年村集体无偿出资为他盖了三间门脸房,并将他安排在村环卫队,每月发给工资300元。像他这样的特困户,村里还帮扶了3个。为优化社会风气,村里将原有的一个红白理事会发展为三个,全村婚丧嫁娶、红白喜事都交由理事会负责统一筹办,杜绝了大操大办现象。同时,在村东规划了占地70亩的公墓,将全村分布在各地块的土坟全部迁入公墓内,并在其间栽植了松柏等观赏树,既寄托了亲人的哀思,又达到了移风易俗、美化环境的目的。

今后,林城村还准备为村里建一所高标准的学校和农民培训中心,为村民通上宽带网和有线电视,打几口深水井让家家户户喝上纯净的自来水,使每人都享受医疗和养老保险……

[,感谢原作者]文明生态村创建经验责任编辑:飞雪

阅读:人次

篇2:文明生态村创建经验

(一)坚持健全制度机制,高位推动创建工作。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了小组,制定印发实施方案,将创建的重点任务和建设指标逐一分解落实到各成员单位并纳入考核工作。二是强化规划引领。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统领,突出主基调,编制了《规划》并通过专家评审。三是强化宣传工作保障。积极开展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绿色发展方面的宣传工作,启动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工作,大力实施生态单位创建,推进绿色发展理念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增强全民的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

(二)坚持筑牢绿色屏障,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坚持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管理制度,深入实施大气、水体、土壤污染防治,切实提高环境质量。“铁腕治霾·保卫蓝天”行动深入开展,治污降霾六大措施有效落实,优良天数达200天,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位居前列。河湖长制持续深化,境内多条主要河流管护责任全面落实,全境地表水水质达到II类及以上水质比例98%。土地污染状况详查顺利完成,污染风险防控和修复治理力度加大,土壤环境质量保持良好。所有新扩改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执行率均达X%。

(三)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生态格局不断优化。

始终把生态作为第一战略来坚守,严把绿色关口,从产业发展、结构调整、项目投资等源头上控制资源环境问题产生。制定《管理办法》,严禁新上项目,实现现有企业逐步有序退出从源头上限制和规范采矿行为。反馈问题和生态环境专项问题全部整改到位,率先拆除违规建筑。“两山”理论实践创

新基地建设有序推进,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进展顺利,生态修复公司组建运营。

篇3:文明生态村创建经验

1 小乡镇环境规划遵循的原则

1.1 坚持环境建设、经济建设、乡镇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的方针, 实现环境、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

1.2 实事求是, 因地制宜。针对小乡镇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环境特征、功能定位, 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合理确定小乡镇产业结构和发展规模。

1.3 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并举。预防为主、统一规划、同步实施, 努力实现城乡环境保护一体化。

1.4 突出重点, 统筹兼顾。以镇环境综合整治和环境建设为重点, 既要满足当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又要为后代预留可持续发展空间。

1.5 坚持将城乡传统风貌与城乡现代化建设相结合, 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名胜古迹保护相结合, 科学地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

1.6 坚持小乡镇环境保护规划服从区域、流域和环境保护规划。注意环境规划与其他专业规划的相互衔接、补充和完善, 充分发挥在环境管理方面的综合协调作用。

2 规划目标及时段

2.1 规划时段。

石泉镇环境保护建设起始年为2010年, 规划完成年2014年, 近期2010年, 中期规划时段为2011-2013年, 远期规划时段2014年。

2.2 规划的总体目标。

用5年的时间使被全镇破坏的生态全部得到修复, 自然资源得到充分合理利用、生态环境得到良好循环, 产业结构合理, 人口素质和人民生活水平、生活环境质量大幅度提高, 社会服务和文化、卫生、教育体系及法制建设进一步完善, 初步形成了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社会文明的新局面。

2.3 分期规划目标。

2009年-2010年。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以种植业为基础, 农、林、牧、副、渔综合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和格局基本形成2011年-2013年全镇的生态退化和局部地区的生态破坏全面得到恢复和整治, 生活环境总体呈现出良性发展。产业结构基本合理, 农、林、牧、副、渔综合发展的农村多元化经济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2014年全镇生态环境建设达到持久良性发展, 以森林和湿地为重点的自然资源明显的恢复和增加, 以生态产业为基础, 镇村企业为龙头, 小城镇建设为中心, 城乡经济一体化为特点的区域经济和社会文明得到实现,

3 分类规划目标

3.1 经济发展目标

全镇经济生产总值在2009年30278万元的基础上, 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到46580万元;人均年收入, 2009年全镇农村人口均收入5709元, 到2014年增加到6526元。

3.2 环境建设目标

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目标;镇村生态建设目标。

4 社会发展目标

生活水平和人口素质;社会文明和法制建设;调整产业结构。

5 分区规划目标

5.1 小流域生态经济区 (a.改善农田生态环境。b.农村经济多元化) 原则及目标

原则: (1)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根据石泉镇具体情况, 科学、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促进生态建设协调发展。 (2) 坚持强化区域发展, 区域规划, 区域布局, 镇与周边农村之间是联系密切的有机整体原则, 从区域经济整体发展高度来设计规划, 才能形成区域合理有序地镇村整体结构。 (3) 坚持突破石泉镇地域的特色并发挥资源、环境优势的原则, 重点发挥生态农业, 绿色产业和技术, 优先抓好核心产业和重点工程。 (4) 坚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 以有力于生产、方便生活, 节省土地, 合理布局的原则, 加强镇村基础假设, 提高镇村功能和居民生活环境质量。

目标:充分利用全镇资源优势, 建立起以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为支撑, 以绿色生产、特色产业和高附加产业为重点, 扩大城镇规模, 功能区合理布局, 搞好排水乡镇建设, 搞好住宅小区建设, 建成生态园林镇、搞好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 使石泉镇成为镇容整洁、功能齐全经济发达的现代化生态乡镇。

5.2 与发展村 (个体) 企业的关系

(1) 吸引农村各类人才来我镇工作和安家, 人口的聚集, 相应带来资金、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的聚集, 有利于村镇 (个体) 企业的发展。 (2) 村镇建设必然建立工业、市场、生活小区, 各种流动机构营运而生, 使村企业产品销售距离缩短, 流动渠道增多。 (3) 村镇建设涉及交通, 邮电、电力、司法等服务机构, 为村企业发展提供了方便。

5.3 总体布局

根据本区内“生态、主体、功能”区划分和多个生态经济区的特征和发展方向, 在全镇重点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重点项目建设基础上, 结合镇内的自然环境建设条件、经济发展, 科学地确定镇村发展方向和规模, 引进资金和人才, 走外引内联之路, 充分发挥镇村的优势, 逐步建立高新技术、森林资源、绿色产品生产基地等, 以点带面, 辐射村屯, 形成生态镇村, 带动农业、村企业的发展, 形成群体优势。

a.功能区区划:工业区;商业区;居民区 (包括居住用地布局) ;医疗卫生用地;教育科研设施用地。b.乡镇建设:镇广场;道路建设;给水规划;排水规划;绿地系统规划;环境卫生设施规划;村规划石泉、团结、石华、发展、解放村贫困户房屋改造。新建房屋3450平方米, 总投资280万元, 自筹资金120万元。改善60户贫困户居住条件, 目前正在选址, 并积极争取建设资金。

5.4 产业开发

5.4.1 优势特色产业。

(1) 粮食及绿色食品加工业; (2) 利用大鹅基地, 通过招商, 对鹅产品进行精深加工, 到2014年有自己的大鹅加工厂, 实现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链条。

5.4.2 特色产品。

(1) 依托环境条件优势, 加大以北药、月见草为代表的作物栽培加工力度; (2) 特产养殖:开发特禽养殖及扩大河蟹、对虾等养殖。

5.5 生态产业总体规划。

A: (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绿色有机、无公害水稻生产基地建设) ;B绿色畜产品基地建设 (奶黄牛生产基地建设;生猪生产基地建设;家禽生产基地建设)

5.6 工农业污染控制规划。

治理工业污染, 除了建立必要的专门处理厂外, 还应要求工业企业加大环保设备的投入使用。对污染物中有利用价值的物质进行回收利用, 然后对污染进行处理, 处理后达到排放标准的, 方可进行排放。严格控制在上风向和水源保护区、居住区建有污染的工业企业, 在工业集中区实行占地60%的内环与外环森林绿化带。

5.7 建设内同及投资。

(1) 水利综合防治工程 (治理水土流失工程、节水灌溉工程、水利防洪涝工程) ; (2) 林业生态建设工程; (3) 生态农业建设工程;4、有机食品基地建设工程; (5) 退耕还草规划工程; (6) 畜牧养殖发展项目创建生态乡镇活动是带动农村环境工作的重要载体。通过此项活动, 把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作为新时期环境保护, 特别是生态保护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此项工作是推进和深化示范区建设的基础。创建省级生态乡镇, 不仅促进经济发展和人居环境的改善, 而且推动了全镇居民生态环境意识的提高和传统观念的更新。

摘要:创建生态乡镇活动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手段。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提出了发展要有新思路, 强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推动整个社会朝着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道路发展, 把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改善生态环境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目标。生态文明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指标, 真正体现出社会新农村的新气象、新风貌。

篇4:创建文明标准生态村

沙河沿村“村村通,组组通,户户通”水泥路早已建成,建设期间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设计、施工及验收,是目前东丰县质量最好的公路,被省里评为农村公路样板路。“道路通,百业兴”,农村公路的建成,带来的不仅是交通条件的改善,同时也夯实了农村对外接轨、对内提升的基础,优化了投资发展环境,加快了沙河沿村生态村建设进程。沙河沿村已经连续两年被二龙山乡评为先进村和优秀党支部。

沙河沿村作为生态村,以科技进步为依托,充分发挥当地资源和地域优势,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增加农业产出。到2015年,绿色优质稻米生产基地将发展到3000亩,完成中低产田改造2000亩。到2020年實现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的局面。与生态农业建设紧密结合,严格控制化肥、农药的施用量。将畜禽养殖的治理和资源的利用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同时加强秸秆的综合利用率。

篇5:某村创建生态文明村经验材料

**村位于西田各庄镇北部,属半山区,村域总面积10.8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780亩,果园面积1675.2亩,林木覆盖率达到76.53。全村共有240户、670口人,有劳动力350人,生态旅游和林果业为全村主导产业。2005年,全村以环境整治为突破口,创出一条“变脏点为亮点,以环

境促发展”的生态文明村发展之路。[文章-http:///找文章,到]

一、抓宣传营造氛围,突出参与

在镇党委、政府召开创建工作动员大会后,该村也召开了创建工作动员会,制定了生态文明村建设计划和目标,将有关创建内容上墙,在进村路口制作了创建生态文明村宣传牌。同时我们利用广播、召开村民代表会、党员会和村民小组会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创建生态文明村的意义、目的和争创目标,发放《致全体村民的一封信》和创建生态文明村宣传手册各300份,做到每户一份,使每家每户自觉地参与到创建工作当中来。以环境综合整治为总抓手,从一家一户的小环境抓起,开展庭院环境卫生整治活动,要求每户村民在规定的时间内按标准完成脏乱差的治理。

通过这些活动,使群众明白了创建工作的目的和意义,提高了村民创建的积极性,营造了良好的创建氛围,形成了干群同创的局面。

二、抓整治全面推进,突出重点

在创建过程中,我们从环境综合整治入手,通过“三治五化”,加强对脏乱差的治理。投资200万元,完成村庄街道硬化11500平方米,就地取材用石头垒砌花墙2600米,油饰街面5000平方米,安装路灯80盏,修建清洁卫生垃圾房15座,设移动垃圾桶15个,实现了垃圾户收集、村运输、统一场所填埋。投入22万元,每家每户全部改用无害化水冲式卫生厕所,彻底解决了污水横流、粪便污染的问题。投入30万元,建养殖小区,解决了人畜混居的状况,投资120万元,建设景区配套四星级公厕2个,同时规定所有农作物秸秆不准进村。为了使创建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该村建立了长效的管理制度,每15户为一个责任区,党员、村民代表为第一责任人,挂牌上墙,实行全民监督。

三、抓效益加大投入,突出实惠

在生态产业结构调整和基础设施建设上,该村突出了以人为本,利用有限的资金和资源,通过科学利用,使效益最大化,最终让人民群众得到实惠。融资7000多万元,完成了民俗旅游的龙头产业??**北方大溶洞一期工程开发;投入120万元,建成以核头、板栗、柿子、仁用杏等十几个品种的千亩观光采摘园;投入40万元,打岩石井1眼,修水塔1座,解决人畜饮水困难的问题;投入15万元,建街心公园1个;投入20万元,开通有线电视,入户率达100;为村里65周岁以上的老人过生日,为每位老人准备生日蛋糕和10斤鲜肉,年满60周岁的老人,每人每年发放1袋大米、1袋面粉和10斤猪肉;对考上本科院校的学生,每人每学期奖励1000元的补助资金;每年组织党员和村民代表外出参观1次。

在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上迈出了超前一步。截至目前,全村推广安装节能吊炕120户,建沼气池3个,四季太阳能安装80户,太阳灶15个,生物质气化炉2个,太阳能照明灯4个,天然气灶200户。通过以上工程的实施,无论是在产业发展上,还是在享受环境、生活上,村民都得到了极大的实惠,达到了创建生态文明村的目的。

篇6:创建文明生态村工作汇报

我县属太行浅山区,总面积1025平方公里,其中山区占,丘陵占,平原占35,辖15个乡镇,330个行政村,41万人口。省、市对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进行安排部署特别是唐山和鹿泉会议以后,我们坚持把创建活动作为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重要载体来抓,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以点带面,层层推进”这样一个基本思路,力争到2005年底

建成20个示范村,到2010年再使60个行政村达标,到2015年把全县农村基本建成文明生态村。活动开展以来,我们先后召开常委会专题研究2次,组织参观培训1次,进行现场调度6次,使这项工作重点推进,全面铺开。按照市委规定动作抓好创建工作的同时,着

重在以下四个方面寻求突破。一是在组织领导上,坚持统筹谋划,抓实砸死责任。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是项系统工程,与各项工作紧密联系、相互牵动,总体把握上,我们坚持统筹谋划,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作,把创建工作放在稳定发展的大局中去谋划部署,先后出台了《关于创建文明生态村试点的实施意见》、《关于2004年文明生态村试点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在全县农村广泛开展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使这项工作远有规划,近有目标。始终把创建活动作为一把手工程,建立了县级干部包乡镇、乡镇干部包村责任制,各乡镇明确一名副书记专职负责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联系帮扶单位,定规划、抓进度,驻村指导开展工作。根据职能特点,将首批文明生态村的创建工作责任落实到30个部门和单位,进行重点帮扶。创建领导小组主要成员每周一上午九点前到分包乡镇专项督查,深入一线走访群众,了解创建工作进度,查找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同时在电视台开辟创建活动专栏节目,及时通报活动进展情况,有力推动了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是在投入机制上,坚持集中捆绑,发挥最大效益。投入的大小及其作用如何,直接决定着创建活动的成效,作为经济实力较弱的县份,必须广开思路,汇聚财源。一方面,我们把村村通工程、新能源推广、荒山开发、旱庄引水、太行山宣传文化工程等9个项目,统一纳入到文明生态村创建当中。20个示范村都有村村通工程的任务,目前已投入万元,硬化道路公里,为创建达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再比如,新能源推广,我们把2510个沼气池的建设任务调整到20个示范村,目前,实施“四改”(改厕、改圈、改厨、改院)的达到800多户,建沼气池800多个,其中执阳村集中建成了150多户的示范区。群众感慨地说:“现在猪圈缩小了,气味变好了,院落宽绰了,也能种花种草了,做饭不再烟熏火

燎了,沼气池的好处真是不少”。荒山开发也是一样,仅酸枣接大枣一项就投入近百万元,这一政策使3个山区重点示范村受益很大。另一方面,坚持拨付专款、部门帮扶、个人捐助一齐上,其中首批示范村的帮扶单位,投入10万元,用于图书室、卫生室、党员活动等设施建设。接受个人捐助8万元,乡村投入达到90多万元,捆绑投入,使创建效果进一步扩大,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得到进一步的改善。

三是在创建模式上,坚持分类指导,突出产业特色。创建文明生态村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实事好事,做为经济欠发达的县份,更要从实际出发,因村制宜,不搞“一刀切”,真正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创建活动开始后,县创建领导小组分成五个组进行摸底调研,掌握第一手材料,而后综合分析,将全县330个村划分为示范村、普及型、过渡型三种类型,确定了分三步走的目标。根据地域特点的不同,我们坚持把创建活动与产

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让山区、平原、丘陵不同的区域,在创建活动中充分体现各自的比较优势和产业特点,形成了一批专业示范村,比如说,鲁家庄是今年重点抓好的示范村,该村89户344人,创建活动中,立足山区优势,动员党员群众新开发荒山1200亩,新栽、嫁接枣树3万多株,全村枣树面积达到4500多亩,实现了枣林环抱,村在林中。在此基础上,整修盘山道路、整治活动场所,方便了群众劳动和休闲,真正发挥了红枣示范村的影响带动作用。秦台是一个奶牛养殖村,家家户户养殖奶牛,该村在规范散养场地的同时,引资1400多万元,建成可容纳800头奶牛的集中养殖小区,目前小区一期工程已经完工,存栏达到300多头,实现了由家庭散养向小区集约化管理的转变,既突出了产业特色,又整治了环境卫生,人畜分离,集中防疫,减少了奶牛疾病,再加上无菌挤奶,提高了牛奶质量和价格,增加了农民收入。另外,根据经济基础条件

上的差别,指导经济基础较好的示范村,落实“五个一”要求,达到“五个好”标准;指导经济基础差一些的村,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两红一白”产业,以及适合本地特点的蔬菜、药材、烤烟、林果等高效种植业和精深加工业,确保各类文明生态村在产业的支撑下整体推进,健康发展。

篇7:文明单位创建经验

东风有限装备公司设备制造厂

设备制造厂以创建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活动为载体,紧紧围绕工厂改革发展的总体目标,坚持不懈用“七抓”工作方法,全方位开展创建活动,不断夯实基础,巩固提高创建水平,有力地推动了工厂生产经营业绩的提升。2010年,机床、焊装、汽车零件三大业务完成销售收入8.35亿元,创造历史最好水平。2011年1—5月,全厂实现销售收入3.34亿元,完成全年计划的53.32%,各项指标继续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

通过开展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工厂先后荣获中国机床工具行业“精心创品牌十佳单位”、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状、湖东湖北北省省最最佳佳文文明明单单位位、、东风风汽汽车车公公司司最最佳佳文文明明单单位位、、东东风风汽汽车车公公司司优秀企业等荣誉称号。

具体从以下七个方面做好创建工作:

一、抓领导班子建设,为创建活动提供政治保证。

一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工厂健康持续发展。二是巩固“四好班子”五星升级成果,提高领导班子战斗力。三是全面落实党委参与企业重大问题决策,在把握工厂发展方向上彰显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四是全面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打造风清气正、高效廉洁的经营管理者团队。

二、抓党建创新建设,夯实创建活动的组织基础

多年来,该厂坚持开展党建“双培”和党内主题竞赛“双创工程”等活动,培养适应工厂发展的专业人才队伍,加强项目的过程管控,促进重点项目的达成。大力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党务公开成果获得装备公司“双创”党内主题竞赛优秀课题。近年来,该厂党委创新载体深入推进争创“四强四优”

活动,全厂有七个党支部被上级公司评为五星级和四星级党支部。2010年,荣获了东风汽车有限公司优秀党委。

三、抓思想政治教育,营造创建活动的浓厚氛围

设备制造厂党委在加强员工理想信念教育和职业道德建设的同时,多管齐下把员工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实现工厂发展目标上来。首先,深入开展形势目标教育活动。其次,以宣传全国劳动模范刘军荣先进事迹为契机,对外展示工厂形象,对内激励员工士气。随后,又开展了“我为工厂发展献计策”问卷调查活动。

四、抓企业文化建设,提高创建活动的实际效果

厂党委注重发挥企业文化以文化人,以人兴企的作用,坚持把弘扬东风优良文化和培育员工敬业精神与职业道德建设相融合,形成了具有设备制造厂特色的企业文化,颁布《设备制造厂企业文化手册》。同时,按照“年有计划、月有安排、重大节日有活动”的要求开展好员工文化体育活动,形成“务实、高效、拼搏、奉献”的企业文化氛围,使“智者 勇者 强者”的企业精神成为全体员工的共同精神力量。

五、抓凝聚力建设,创建和谐的人文环境

进一步加强民主管理,全面落实“四项制度”和职代会制度,让员工知厂情、议厂政、务厂事;坚持开展劳动关系协调、预警机制以及困难员工帮扶工作,努力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认真落实员工代表大会的提案,切实保障员工的健康和安全。

六、抓员工素质工程,提升工厂发展的后劲

设备制造厂坚持把实施“素质工程”,目前工厂有223人具有中级职称;

97人具有高级职称;37人进入东风公司人才库;40人次在全国、省以及东风公司技能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6人荣获全国技术能手称号,工厂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授予“高技能人才培育优秀单位”,被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授予“高技能人才先进集体”。

七、抓生态文明建设,切实履行社会责任

设备制造厂把抓好环保建设、切实履行社会责任,建设生态文明工厂作为创建文明单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追求“安全零事故、污染零排放、能源零浪费”的目标,不断完善安全环保自主管理的运行机制,加大投资力度,认真做好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体系日常管理,确保体系有效实施和运行,各项安全环保制度落实到位。

篇8:文明生态村创建经验

重庆大唐国际彭水水电开发有限公司隶属于中国大唐集团公司所属大唐国际发电股份有限公司,主要负责重庆乌江彭水水电站建设和运营管理。彭水水电站共安装5台350兆瓦水轮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1750兆瓦。电站工程主要以发电为主,其次是航运、防洪及其他综合利用。彭水水电站项目于2003年年初开始前期工作;2005年9月通过国家发改委核准正式开工建设。2008年,彭水公司实现“一年五投”目标,创造了全国大中型水电建设速度之最。

电站规划设计多年平均发电量达63.51亿千瓦时,每年约节约火电燃煤300万吨;水库形成约100多公里深水航道,是重庆市重要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绿色能源基地。

二、地企共建“绿色生态文明和谐新库区”的重大意义

彭水水电站自2003年开工建设以来,库区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2008年伴随着库区移民蓄水工作的验收和电站机组全部投产发电,掀开了彭水县经济社会进步和自然环境改善崭新的一页。这期间,广大移民通过落实安置政策,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居,学生搬进了从没有过的新校舍,道路通了、心情好了、环境变了,电站建设推进了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综合实力得到提升,人民群众得到实惠,社会总体上保持了和谐稳定的局面。但目前仍存在一些影响库区和谐的问题:库区群众多数还停留在原有的生活方式和理念上,没有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企业与地方群众在交流、沟通和共建上还没有形成良性互动机制;库区精神文明的带动和提升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因此,共建“绿色生态文明和谐新库区”,就是要在当地政府和公司的带领下,团结和引领广大群众,同心共建文明库区,进一步增强广大群众自觉树立和维护库区社会文明新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构建和谐社会摆在突出位置,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增进理解与互信,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把彭水库区建成人民安居乐业、文明水平不断提高、企业地方互为促进、自然与旅游完善结合的库区和谐建设典范,为促进“圈冀互动”发展、提速“五个重庆”建设做出新贡献。

三、“绿色生态文明和谐新库区”重要理念的形成

(一)重要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特征,以发展促进和谐,以稳定保证和谐,以文化支撑和谐,以公平正义维护和谐,以思想道德建设推动和谐,以党的先进性引领和谐,以全民参与共谋和谐,充分利用一切有利条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大力推进和谐库区建设,打造“经济发展、居民团结、社区文明、和谐共建”新库区,努力构建绿色生态文明和谐美好家园。中国大唐集团公司的企业精神是“务实和谐,同心跨越”;核心价值观是:“人为本,效为先,和为贵”。“绿色生态文明和谐新库区”的创建也与大唐集团“负责任,有实力,可信赖”的企业形象相符。

(二)彭水水电公司发展的现实需要。

创建绿色生态文明和谐新库区是彭水水电公司自身的独特性和环境的复杂性所决定的。

1. 是公司现有员工151人,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带有不同的文化烙印和习惯,亟待与大唐文化的融合。

2. 是公司体制是新厂新制,承担公司设备维护、安全监测等常驻人员多达300余人,需要团结引领他们融入大唐,融入地方。

3. 是水电站需要处理环境保护、移民安置、地方经济等敏感问题,涉及多方利益。

4. 是企业发展的现实需要。虽然重庆大唐国际彭水水电开发有限公司不归属于彭水县管理,但由于身处偏远山区,与地方政府搞好共建工作意义深远。

四、活动开展范围、原则及目标任务

(一)活动开展范围。

共建活动由重庆大唐国际彭水水电开发有限公司与彭水县政府联合组织实施,参与人员覆盖彭水水电公司(含外协队伍)员工及电站所在地万足镇群众及彭水县城居民。

(二)活动开展原则。

在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委、县政府(以下简称:彭水县)和重庆大唐国际彭水水电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彭水水电公司)党委的领导下,围绕库区、服务和谐、以人为本、利民惠民、共建共享,实现“绿色生态文明和谐新库区”持续发展工作目标。

(三)目标任务。

1. 培养公司员工与当地群众相互理解、团结友爱精神。

2. 保护生态环境,激发群众环保意识,引导群众爱护库区一草一木,养成文明行为习惯。

3. 普及法律法规,及时消除各种矛盾,维护库区社会安定。

4. 促进区域经济和谐发展,为库区移民增加就业机会,提高移民群众生活水平。

5. 提升群众文明意识,共同创建文明社区。

6. 探索企地共建机制,创新库区管理模式,实现企业与地方和谐双赢。

7. 推动彭水“旅游兴县”发展战略,打造重庆市生态旅游目的地。

五、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公司及政府相关单位要把共建“绿色生态文明和谐新库区”企地联创主题实践活动作为提高群众素质和社区文明程度的大事来抓,切实摆上重要位置。公司及县乡政府要强化责任意识,落实领导负责制,明确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各负其责。要统一协调,做好活动的安排、部署和检查督促工作,要定期听取汇报,调查研究、掌握动态、解决问题。要集中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为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严格落实责任。

公司和政府联合召开活动启动动员会,进行全面部署,切实对照目标任务和责任分工,将创建任务细化分解,落实到各具体部门和具体责任人,实行定部门、定领导、定标准、定责任,列出进度表,做到层层有人抓,环环有人管,不走过场,扎扎实实把工作落到实处。

(三)形成工作合力。

“绿色生态文明和谐新库区”企地联创主题实践活动是由县、乡两级政府及彭水水电公司共同开展的一项共建工程,活动涉及范围广、牵涉群众多,各责任部门单位需相互支持配合,共同完成好创建任务。牵头单位需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其他部门需密切配合,通力合作,积极主动开展工作。需充分发挥党委和文明委(办)的带头作用,乡镇、社区的基础作用和广大群众的主体作用,真正做到全体动员、全民参与。宣传发动工作要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教育引导广大群众、员工配合、协助做好工作。

(四)加强督促检查。

活动办公室作为组织执行部门,要经常对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检查指导,对活动的每一项内容、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成果,做到督办及时、指导有力、评估准确。要及时将活动的开展情况、遇到的问题反馈领导小组,协助制定解决方案,推进工作落实,确保共建活动取得实效。

六、彭水公司创建平台及机制

(一)三个推进平台,优化企业文化资源。

1. 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引领,打造和谐企业发展平台。公司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推进和谐文明企业建设,以彭电人精神为核心,确立了以“精细化管理”为基本手段,以实现“创国际一流水电企业、做中国大唐水电旗舰”为总体目标,努力建设“三个基地”的总体方案,并制定了相应的工作计划,为创建和谐文化提供了推进平台。

2. 以文明单位创建为契机,打造和谐文明之风平台。公司积极开展大唐集团公司文明单位创建工作,将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有机结合。在公司大力开展创新、亮点活动,通过多元化的特色活动搭建平台,凝聚人心。

3. 以承担社会责任为基点,打造和谐库区建设平台。公司积极承担国企社会责任,履行各项环保和生态保护承诺。主动与地方沟通会商,根据企业与地方的实际情况,与彭水地方开展共建“绿色生态文明和谐新库区”企地联创主题实践活动,为创建和谐社会关系与自然关系提供了推进平台。

(二)和谐文化的四个创建机制,促企业文化落地。

1. 与企业目标结合,分步实施的融入机制。公司每年依据创建规划,对照公司年度重点工作计划,将创建工作融入到日常工作之中,明确责任、期限、质量、考核,使创建工作与企业战略目标、日常工作有机结合,形成长效融入机制。

2. 以项目管理方法,重点攻坚的推进机制。对于创建的重点工作,公司以项目管理的方法,优化顶层设计,组建项目团队,设定项目目标,制定详细项目推进计划,实施进程管理。项目管理方法有效地保证了和谐文化重点工作完成,形成了长效的推进机制。

3. 营造文化氛围,无处不在的渗透机制。公司在安全生产、文明从业、行为规范等方面实施规范化、标准化管理,引导员工养成良好习惯。完善了营地文体设施建设,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并利用网络等多种媒体平台,传播和谐的文化理念,形成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文化渗透机制。

4. 与地方广泛合作,发展共赢的协作机制。在企业与地方政府、社会各界之间建立起互信的协作关系。企业助力地方经济,改善民生;同时,企业向社会开放,增进相互理解,共享资源,广泛合作,共建共荣,形成了发展共赢的协作机制。

七、彭水水电的创建实践

(一)建设文化载体。

公司编印和谐文化手册、廉洁文化手册和安全文化手册。建立了安全文化长廊和彭电印象文化长廊,并利用企业各种媒体广泛宣传和谐文化理念;加大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力度,修建职工书屋、网吧,企业文化荣誉展厅、职工教培中心、文体中心、唐韵文化广场等,通过各种协会的建立,使创建工作实现了物质有基础、活动有组织、实施有机制。

(二)落实以人为本。

积极落实团聚工程,公司修建了职工公寓,改善职工住宿条件,完成了13名大唐身份职工家属的调入和其他身份家属的安置工作,实施了职工带薪疗休养;开通了周末至重庆通勤班车。解决职工困难,改善职工生活,使员工安居乐业;员工对企业非常满意的高达65%,基本满意为35%。员工心气足、人气旺、风气正,上下同心、人企共进的文化氛围日渐深厚。

制定了人才培训基地行动计划,出台了人才培养政策手册,大力开展学习型组织建设,推行内部干部挂职锻炼机制,给有为青年施展才干搭建平台,推行运行岗位预上岗制,实现人才梯次培养,点检长在大修中推行轮职主任制,负责组织管理检修任务提高点检人员的综合素质。

(三)推进精细管理。

建立了标准化体系,形成了有89个技术标准、291个管理标准、54个工作标准。编制了部门和每名员工的全面责任管理工作卡和工作流程卡,使员工对工作任务、工作责任、工作标准清晰掌握,准确入位。实现了精细化管理的量化考核。

(四)加速文化融合。

规范完善公司企业文化标识系统,组织主业及关联单位全体人员开展企业文化宣贯工作,以和谐文化理念整合人员思想观念。对关联单位人员采取工作同标准、人员同管理、活动同参与、荣誉同评价的管理方法,使全体人员形成共同目标,共享企业发展成果。

(五)开展企地共建。

2010年,公司与重庆市彭水县文明委共同组织文明单位联创活动,促进地方和企业的文明建设。2011年,公司经与彭水县政府协商,决定在彭水水电站库区开展共建“绿色生态文明和谐新库区”企地联创主题实践活动;2012年,公司成立郭明义青年志愿者协会,积极筹款2.7万余元捐助万足中心校留守儿童9名,并义务开展助学、助教工作。

公司开展各种公益活动,先后为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彭水县旱涝灾害捐款、捐物,为当地建设了三所希望小学。

履行社会责任:先后完成了龚滩古镇复建、万足移民搬迁、洪渡集镇建设、沿河县城防护工程、王沱大桥等一系列移民项目以及通航设施先后完成或投用,有效改善了库区移民宜居环境和交通条件;成功进行了鱼类增值放流活动。水土保持设施项目顺利通过国家级验收,被专家组成员誉为“在全国的水土保持工程方面提供了借鉴和模范带头作用”。2012年9月公司通过了国家环保验收,构建了库区自然与人的和谐统一的良好局面。

八、彭水水电的创建效果

(一)生产经营喜获佳绩。

2008-2012年9月底累计完成发电量227.08亿千瓦时,累计实现利润14.36亿元,共上缴利税10.45亿元。截止到2012年9月30日实现连续长周期安全生产1700天;设备健康水平稳步提高,缺陷逐年大幅下降,为创建本质安全型企业提供了坚实基础。

(二)人才培养硕果累累。

培养出了集团公司的值长大赛状元,磨练出了大唐国际的“水工大王”,9人成为集团公司112人才;2人成为大唐国际A级专家;一批年轻大学生走上了中层干部岗位,对外输送干部和骨干40余人,实现了职工与企业共同发展,为大唐集团水电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证。

(三)管理成果推动发展。

按照精细管理、精益过程的要求,公司对专业工作精细研究,挖掘潜力,实施了一批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精细化管理体系在实践中得到了不断完善和延伸发展,已成为企业重要的管理工具;汛期水位动态控制项目增发了电量,实现了电站首次175万千瓦满负荷运行。水工建筑物点检上线运行,开创了集团公司水工建筑物点检管理的先河。

(四)企地共建和谐发展。

通过彭水水电站项目建设投资、移民补偿投资和机组投产运行,给库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了巨大的商机和财政税收。2008年至2012年9月底,公司累计上缴税额10.45亿元。提供就业人员10余万人,共享电站建设成果达180万人,地方政府财政税收大幅增长,实现了地方政府、移民群众、电站业主、库区社会稳定和谐共赢的美好愿景。

公司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国务院国资委中央企业先进集体、全国“安康杯”竞赛优胜企业、重庆市国企贡献奖、重庆市文明单位标兵、电力系统企业文化建设标杆单位、电力系统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重庆市职工职业道德标兵单位等省级、国家级综合荣誉称号和奖项;被集团公司授予十佳基层党委、先进基层党组织、先进单位和一流企业称号;彭水水电站枢纽工程获得“中国电力工程优质奖”。

彭水水电公司通过9年戮力同心的积淀,引领入位,内化于心,发挥文化治企的理念力。通过创新机制,固化于制,形成文化融入的管理力。通过丰富载体,外化于行,强化文化推进的行动力。通过成效显著,求得突破,展现文化的实际影响力。彭水水电公司以彭电人精神为核心的和谐文化通过理念的形成、系统的构建、体系的完善,已实效凸显,“水电管理示范基地、水电人才培养基地、企业文化示范基地”已初具雏形,和谐库区建设成效显著,大唐水电品牌已经牢固树立在乌江两岸民众心中!

摘要:企业与地方和谐共建,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实践,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载体。为了切实把彭水库区建设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并存、电站经营与生态环境并重、地企互利共赢与共同发展的崭新局面,乌江彭水水电站与彭水县政府决定在彭水水电站库区开展共建“绿色生态文明和谐新库区”企地联创主题实践活动。

关键词:绿色生态,库区,探索

参考文献

[1]和谐库区思想思考.水利发展研究,2007

[2]论三峡库区农村生态和谐建设现状及对策——以重庆库区为例.经济研究,2006.

篇9:创建生态城市建设绿色文明

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推进生态市建设的责任意识

首先,始终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要求和省委的决策部署上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国务院作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浙江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建设生态省的决策部署。衢州市委、市政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充分认识衢州作为钱塘江源头地区在全省生态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重大责任,加大生态建设和森林资源的保护力度,努力在生态建设上为全省建设多作贡献。其次,始终把思想统一到实施“三大战略”、?实现“两大目标”上来。近年来,衢州市委、市政府围绕“跻身全国百强城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两大目标,积极推进“工业立市、借力发展、特色竞争”三大战略,将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紧密结合起来,全面实施《衢州市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和《衢州生态市建设规划》,努力探索具有本地特色的生态建设之路。我们把生态优势作为最大的特色,扬长避短,以长补短,发挥生态优势,发展生态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做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互相促进,实现“双赢”。第三,始终把思想统一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要求上来。我们树立保护生态就是造福人民的理念,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强化环保意识,体现生态效益。高度重视林业经济,把林业摆在经济的基础地位和生态建设的首要位置,作为构建和谐社会和绿色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项全民性的公益性事业和基础性产业,充分发挥林业的生态、经济和社会等三大效益,使林业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建立生态工业园区、绿色特色农产品基地、林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现代花卉苗木示范园区、绿色无公害林产品基地等,积极打造青山绿水旅游品牌,让老百姓在生态建设中得到更多实惠。

明确目标突出重点扎扎实实推进生态市建设步伐

衢州市在推进生态市建设过程中,始终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在具体工作中抓好启动点、切入点,全力抓重点、破难点,扎扎实实推进生态市建设的步伐。

(一)明确生态市建设总体要求。处理好两对关系、做到三个结合、实现四项目标。要妥善处理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环境治理与社会稳定的两对关系;做到生态市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与建设节约型社会、与新农村建设三个相结合;确保实现完成生态省建设省、市目标责任书和“811”环境污染整治目标责任书确定的年度任务;确保通过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面考核验收;确保全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重点断面和出境水水质达到功能区要求、重点污染源和污染物排放达标率达到90%以上;确保全面完成生态市建设“六个一批”工程计划等四项目标。

(二)深化生态市建设工程体系。生态建设“六个一批”工作是衢州生态市建设的特色,通过几年的努力,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林业、生态旅游、生态城镇、生态文化六大领域的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生态农业方面。建成了特色、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510个,总面积120万亩,其中省级以上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92个;认定了3批共计99个衢州绿色农产品和97个衢州市绿色特色农业示范园场,获得国家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72个,有机食品21个,绿色食品14个,15个农产品获得国家原产地标记保护。开化县成为农业部命名的“全国100个无公害农产品(种植业)生产示范基地县”之一, 开化县、江山市和龙游县进入全省30个绿色生态农业示范县行列。生态林业方面。近几年,我们通过大力实施路域绿化、水系绿化、高标准农田林网、村庄绿化、经济林建设等一系列绿化工程,使全市的生态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全市共完成造林更新26.59万亩,建设生态公益林300万亩,森林总蓄积量达到1779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稳定在71%的较高水平;全市共新建绿色通道1264公里,建成花卉苗木基地9万亩、省市级绿化示范村96个和工业原料林基地8万亩,建成城市防护林带1000亩,城、乡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全市建立了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四个国家级森林公园、二个省级森林公园和48个自然保护小区,保护面积143.4平方公里。生态工业方面。坚持加快制造业基地建设和创建生态市相结合,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要求,28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共实施清洁生产项目520个。全市有8条回转窑水泥生产线配套了余热发电项目,合计装机达7.8万千瓦。在造纸、化工行业推广热电联产技术,10个热电联产项目已建成投产,合计装机近21万千瓦。近两年,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每年下降5%。生态旅游方面。衢州人文景观荟萃,自然资源尤其是生态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近年来,衢州将生态理念植入旅游发展,发挥钱塘江源头山清水秀优势,坚持“保护优先、科学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发展生态旅游,对以孔氏南宗家庙、围棋发源地烂柯山等为背景的古城文化景区,以钱江源头、国家森林公园为背景的水系源头生态旅游文化景区,以姑蔑旧地、龙游石窟为背景的姑蔑文化景区,从生态的角度整合提炼、拓展深化,建设集旅游、生态教育、科普宣传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旅游景区。全市旅游区环境达标率达到100%。生态城镇方面。“画好山水画,促进城镇生态化”,确立“盆景式城市”的特色理念,致力于做精、做美、做特城市。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中,利用江、湖、山、林等生态资源,把城市定位为生态园林城市,生态理念已融入城市规划与建设。全面开展“五城联创”活动,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全市已有100多个乡镇完成了生态示范乡镇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建成市级生态示范乡镇68个,省级生态示范乡镇4个,省级绿化示范村109个。生态文化方面。以历史文化名城为依托,挖掘衢州丰富的生态文化内涵,加快文化名市建设。编制孔子、棋子“两子”文化发展纲要,大力弘扬南孔文化中正确处理人与大自然关系的精神,提高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推出了“农家乐文化大篷车”、“国际孔子文化节”等大型活动,创作了一批反映生态衢州建设主题的文艺作品,充分展示了衢州的生态文化建设成果。

(三)完成生态市建设预期目标。经过几年的努力,衢州市生态市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完成了预期目标。一是生态示范区建设通过了国家级验收。2006年衢州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的12项基本条件和26项指标全部达到一类标准;各县(市、区)都通过了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考核验收,实现了全市“一片绿”。二是污染防控水平有了较大的提升。目前,衢州市、县(市、区)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全部启动,衢州市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60%;全市建成了27座乡镇垃圾中转站,近900个村开展了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农村垃圾收集处理率达到了50.2%。三是环境整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近年来,衢州市先后关闭了1.24万只竹料腌塘和41家土法造纸企业、完成了12家氨氮重点企业的治理、淘汰了小化工企业60多家、拆除水泥机立窑90多条、关闭小矿山170多个、小石灰窑520多个、实施了150多个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废弃物综合治理工程。

加强领导明确措施有效保障生态市建设顺利进行

衢州市委、市政府切实把生态市建设作为事关衢州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职责分工,采取有力措施,有效地保障了生态市建设的顺利进行。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形成合力。市委、市政府对生态市建设高度重视,把它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每年都确定“建设一批生态示范乡(镇)村,培育一批清洁生产(绿色)企业,打响一批绿色品牌,营造一批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等绿色单位,实施一批生态建设项目,治理一批污染源”的生态建设“六个一批”工程。同时,将任务以责任书的形式分解到各县(市、区)和有关部门,再由各县(市、区)分解到基层,形成了各负其责、协同配合、统一完整的生态市建设目标责任机制,使各项任务分解到位、落到实处。

(二)编制规划,确立项目,认真实施。生态市建设的基础是林业。近年来,衢州市完成了城区森林生态体系建设规划、城市生态景观林建设工程规划、千里绿色长廊建设规划、新农村建设村庄绿化规划、100个生态示范乡镇建设规划,建立兴林富民示范村100个,森林生态保护示范村100个,绿化示范村100个等,形成了健全完善的林业生态建设规划体系。一方面,充分利用全省“五大百亿”工程、“生态省建设十大工程”、“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等载体,整合资源,突出项目的生态含量,编制、推荐项目,做到储备一批、实施一批、申报一批。另一方面,认真实施林业生态建设工程。一是实施生态公益林建设工程。全市建成省重点生态公益林面积300万亩,二是实施针叶林阔叶化改造工程。全市完成100万亩。三是建设生物防火林带工程。全市建设生物防火林带1000公里。

(三)典型示范,以点带面,整体推进。衢州市在生态市创建过程中,十分重视生态示范区带动作用,努力培育一批绿色单位和生态示范乡镇和村。几年来,通过宣传发动、自主申报、强化指导、积极扶持、严格考核、表彰奖励等创建程序,全市有74家企业获省级“绿色企业”称号;建成90个省级“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饭店”、“绿色医院”、“绿色家庭”;创建省市级生态乡镇69个,市级生态示范村125个。

(四)创新思路,制定政策,完善机制。衢州市在浙江省率先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市建设的意见》、《关于生态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关于统筹城乡发展促进“三农”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快推进“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通过政策引导,形成工作合力,扎实推进生态市建设步伐。在激励机制上,对获得国家、省、市绿色食品证书、绿色单位称号的单位进行奖励;对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农产品标准体系和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建设给予财政补贴;对实行清洁生产和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给予财政补助,对综合利用工业废物的企业落实退税政策。在投入机制上,按照政府宏观调控与社会共同参与的思路,引入市场机制,鼓励多方投资。在监督机制上,强化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执法监督管理,充分发挥人大、政协监督和新闻媒体、社会各界的舆论监督作用。在群众参与机制上,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作用,引导社会各界主动参与生态市建设,对在环境整治和生态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与奖励;在工作经费保障上,每年安排财政专项资金用于生态示范区建设的奖励、补助、规划、宣传、调研等。

(五)强化宣传,全面发动,营造氛围。生态建设涉及面广,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衢州市为形成浓厚的创建氛围,提出了建设“浙江绿源”的口号。通过邀请国家、省生态专家开办生态建设知识讲座和环保课。利用报纸、电视、电台开辟了宣传专栏,举办生态摄影比赛,制作宣传光碟,汇编生态建设文献,举办 “中国(衢州)生态与经济双赢论坛”,在高速公路、国省道沿线设立宣传牌,开通“浙江绿源-衢州生态市建设网站”等形式,扩大衢州创建生态市建设的影响,展示了衢州良好生态形象,打响了衢州生态品牌。

上一篇:社保委托代理合同下一篇:德语中的颜色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