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委会职能

2024-05-02

组委会职能(共6篇)

篇1:组委会职能

组委会职能

临时组委会(简称内部组委会)是经总部和北京颐和银发科技有限公司批准成立。

主要职能是 :

(一)负责(经贸合作论坛)筹办组织工作;

(二)研究决定(经贸合作论坛)组织工作中的重要事项;

(三)安排部署各阶段筹备工作;

(四)监督考核各项筹备工作的进度和质量;

(五)对组委会内设工作部门的人事进行任免和管理;

(六)协调与各主办方、协办方的关系,按期向主办方提交筹备工作进展报告;

(七)定期向总部汇报和向协办方通报工作进展情况。

组委会 主席:王一东、外方(留德米拉 首代)

执行主席:

副 主 席:

组织架构

1.办公室

2.外联部

3.媒体发布服务部

4.信息技术部

5.人力资源部

6.财务部

7.监察审计部

8.组织活动部

9.服务部

10.外援部

组委会各工作部门根据筹备工作进展需要成立。组委会的工作部门设置及职能根据筹备工作的需要调整和变更。

办公室

办公室是组委会的综合协调部门。

人员名单:

(周迎迎、陈路、张芷瑞、刘栋)

负责内部的行政管理;负责各种会议的组织工作;负责与总部、主办方、协办方、使馆、协调联络工作;负责档案归类管理;撰写、编印各种工作文档、报告和大 1

事记。

外联部

外联部负责外事及各国企业与各国政府部门联通工作。

人员名单:

(周迎迎、陈路、田宇鹏、刘栋、)

主要职责为有:负责与各国家(地区)政府的联络工作;负责出访和外事接待、礼宾和接洽服务工作;

媒体服务部

媒体服务部负责拍摄及平面媒体服务的部门。

人员名单:

(刘栋、陈路、张芷瑞)

主要职责为:负责撰写新闻文字、图片新闻媒体服务及各分新闻的运行;负责媒体人员的资格认证。

信息技术部

信息技术部是主办方网络系统建设、维护和电信技术服务工作的部门。人员名单:

(范春浩、周定、张凯、)

主要职责为:负责信息系统(电脑系统和现场处理等)、管理信息、信息基础设施及互联网技术平台等技术系统的建设、运行和维护;

人力资源部

人力资源部是负责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部门。

人员名单:

(张芷瑞、李眸、)

其主要职责为:负责制定人力资源管理规章制度并组织实施;负责组委会机构编制和人员调配管理工作;负责管理组委会工作人员的招录(聘)、培训、考核、任免、奖惩工作;负责(经贸合作论坛)外援招募、培训和管理工作等。财务部

财务部是组委会负责财务工作的部门。

人员名单:

(周迎迎、陈路、张芷瑞、邵凌浩、)

其主要职责为:负责编制组委会总体预算及各财务收支预、决算,控制监督预算的执行,分析预算执行的完成情况,审核业务合同涉及的财务预算条款并监督落实;负责会计核算、资金结算;审核临时用汇等。

监察审计部

监察审计部是组委会监察审计工作的部门。

人员名单:

(塔亚、陈路、刘栋、)

其主要职责为:负责对组委会各部门以及工作人员贯彻执行规定和组委会规章制度、履行职责和自律的情况进行检查监督;负责对组委会资金、物资等的使用管理情况进行监督。

组织活动部

活动部是组委会负责开幕、闭幕等仪式等会议安排的部门。

人员名单:

(刘栋、陈路、外方、主办方、协办方、使馆工作人员等、)

其主要职责为:负责策划和组织实施工作;

运动会服务部

运动会服务部是组委会负责交通、住宿、餐饮、制证等服务的部门。人员名单 :

(其他工作人员)

其主要职责为:负责制订(经贸合作论坛)期间的组织方案,提供与会人员交通和物资运输服务;负责各项目企业代表和媒体工作人员的住宿和餐饮工作;各类会议的后勤保障服务工作;负责制证的运作和(经贸合作论坛)各类参会人员的证件制作、发放。

外援部

外援部主要负责(经贸合作论坛)项目的规划与组织工作.人员名单:

郝真《俄》、谷晓宁《俄》、杨菲《俄》、张秀茗《俄》、薛亚丽《英》、杨世颖《英》、包括:招募、培训、管理、后勤保障、等工作;参与组织以外援者为对象的培训工作。

篇2:组委会职能

主席团:

1.负责主持楼委会的全盘工作,并在学校及辅导员的指导下,积极与学校各部门联系,参与学院有关事务的管理,维护学生利益。

2.研究决定楼委会建设改革发展及管理工作的指导和重大问题,讨论涉及学生利益方面的重要问题和重要事项。

3.及时将学校及楼委会的各种活动发放到相关部门,并策划及指导活动的开展。

4.负责楼委会内部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协调各部门之间的联系。

5.按时做出楼委会学期工作计划,并负责定期督促检查各个部门工作开展状况。

6.定期做好楼委会工作总结,并且做好近期的工作计划,及时将情况向上级汇报。

主席:

1、主席对楼委会全面负责,主持楼委会工作,传达上级指示精神,定期辅导员汇报工作。

2、定期主持召开楼委会干部例会,研究布置工作,监督个职能部门执行工作计划的情况,听取各部门负责人的意见、建议和工作情况汇报,并进行检查、总结。负责组织安排楼委会重大活动和主要工作。

3、深入到同学中去了解掌握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组织研究解决。

4、协调楼委会各部门关系,促进各部门互相配合共同开展工作。

副书记:

积极协助辅导员及主席做好具体的日常工作,主席不在时,可代表主席主持日常工作

组织部:

1、负责管理和发展校楼委会成员。

2、负责组织制定楼委会的各项规章制度,并负责监督、考核各部门执行情况;

3、负责统计并掌握楼委会的基本数据资料;

4、负责做好楼委会的奖惩工作,及时对表现好的成员进行奖励、表彰;依据《楼委会章程》及学校有关规定对违纪成员进行教育或处理;

5、对学校及学院方面下达的活动任务进行策划,组织同学们积极参与。

6、协助其它活动的主办部门开展相关策划组织工作;策划和组织具有楼委会特色的传统活动及创新活动;负责检查和督促各部门按照规定程序开展工作;考核楼委会校内开展工作情况,协助学校做好学生工作

宣传部:

1、交流有关部门的工作经验,宣传组织内先进典型,2、积极组织指导楼委会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在活动中树立先典型,创造良好的、催人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办公室:

1、做好主席议事团和主席议事团常委会会议记录,并传达其决定;

2、准确传达楼委会主席议事团会议,主席团常委会及校领导和辅导员的指示。

3、负责楼委会日常公文的起草处理工作,以楼委会名义发布通知,公告;

4、负责楼委会各项档案的建立、管理工作,完成楼委会各类综合统计工作;

5、负责组织安排楼委会各类会议,确定议程;

6、根据楼委会决定及主席团指示,负责组织协调各个部门共同办理的综合性工作及楼委会的重大活动;

7、负责楼委会办公室的管理,财务及固定资产的管理。

8、做好楼委会办公室值班工作。

9、协助各部门进行工作,特别是多部门联合活动。综合部:

1、不定期进行寝室卫生检查,督促同学们养成讲卫生、讲文明的良好生活习惯,为同学们营造一个健康、卫生的学习生活环境。

2、组织开展适合学生需求的各项活动,关心和帮助学生生活、工作和学习

3、做好各栋楼的基础工作,配合监督部做好纪律检查工作

新疆工程学院

公寓中心

篇3:组委会职能

一、学校实际上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1.主宰的角色

《指导意见》规定, “建立家长委员会, 要发挥学校主导作用”, 该意见明确规定了学校在家委会建立过程中应发挥主导作用。由于家委会在我国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家委会的相关研究还不健全, 因此其主体地位遭到了误解:有的学校认为家委会应该是学校的附属品, 家委会应听从学校的指挥;有的学校的家委会由德育主任或班主任负责, 家委会完全成了学校的二级单位;有的学校的家委会形同虚设;有的学校将家委会变成了自己的公关单位;有的学校则将家委会变成了学校的义工、收费员或者替罪羊;有的学校把家委会变成自己的传声筒。诸如此类的做法看似发挥了学校的主导作用, 但实际是对主导作用的误解。

主导不等于主宰。家委会是全体家长的代表、是群众性自治组织、是学校联系广大学生家长的桥梁和纽带。家委会是群众性自治组织, 是独立于学校和班级而存在的, 因此, 家委会的组建、运行、职能的发挥主要应当由家委会自己来行使。家委会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如何行使职能不是学校决定的, 而是教育行政部门的相关规定决定的。虽然家长委员会在我国出现的时间比较短, 还处在初步发展的阶段, 还不能像美国家委会的运作那样成熟, 但是学校应当指导家委会在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职能范围内实现独立自治。学校主导作用的发挥应建立在对家委会正确定位的基础上, 放手让家委会独立开展工作, 不能盲目主宰家委会的命运。

2.包办代替的角色

教育部《指导意见》明确规定:“学校组织家长, 按照一定的民主程序, 本着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 在自愿的基础上选举出能代表全体家长意愿的在校学生家长组成家长委员会。特别要选好家长委员会的牵头人。要从实际出发, 确定家长委员会的规模、成员分工。”《指导意见》要求, “家长委员会成员应具有正确教育观念, 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 热心学校教育工作, 富有奉献精神, 有一定的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 善于听取意见、办事公道、责任心强, 能赢得广大家长的信赖。”但是, 在有些学校, 家委会的组成是由各班家长自愿报名或各班班主任、校长为了照顾班级、学校的利益而自行选取, 这样的做法都是不合程序的。一方面导致家长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被践踏, 另一方面不能反映全体家长的意愿, 同时也不能确保家委会职能的充分发挥。

《指导意见》明确规定, 家长委员会有参与学校管理、参与教育工作、沟通学校与家庭的基本职责。家委会对“对学校工作计划和重要决策, 特别是事关学生和家长切身利益的事项”应提出意见和建议, “对学校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监督”, 但是有些学校剥夺了家委会的相关权利, 不给家委会提供参与学校管理的机会, 相反却代替家委会行使权利。

《指导意见》还明确指出, 家委会应“发挥家长的专业优势, 为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提供支持。发挥家长的资源优势, 为学生开展校外活动提供教育资源和志愿服务。发挥家长自我教育的优势, 交流宣传正确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许多学校目前还不能充分认识到家委会的重要性, 还在代替家委会开展工作, 例如学校或班主任指派某位家长到学校做讲座、代替家委会组织实践活动等, 这样的做法导致家委会潜在的资源得不到充分地调动和发挥, 浪费了巨大的家庭资源和社会资源, 导致家委会的职能不能得以充分发挥。

3.放任自流的角色

教育部《指导意见》明确规定:“建立家长委员会, 要发挥学校主导作用, 落实学校组织责任, 纳入学校日常管理工作;要尊重家长意愿, 充分听取家长意见, 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根据学校发展状况和家长实际情况, 采取灵活多样的组织方式, 确保家长委员会工作取得实效”, “学校要为家长委员会开展工作提供必要的条件”。《指导意见》对学校的主导作用进行了明确规定。但是在实际中, 有的学校举办家委会只是一种噱头, 空有其名, 家委会只存在于工作报告中, 只将家委会当作学校的点缀或者形象工程, 有的学校只组建家委会而缺乏有效的指导, 有的学校并没有将家委会纳入学校管理制度, 有的学校指定一名家委会主席由其自行组建家委会, 有的家委会虽然成立但更新较慢, 有的学校鼓励家委会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却缺乏有效的指导。诸如此类的做法都是学校主导作用不到位的体现。

二、学校应该扮演什么角色

1.方向的引领者

尽管《指导意见》明确规定家委会具有“参与学校管理、参与教育工作、沟通学校与家庭”三种职能, 但是因为家委会本身主体性较差, 应有的职能理解不到位, 导致在现实中缺位或被越位。为确保家委会职能的发挥, 学校首先应加强方向引领, 保证家委会朝正确的方向运行。这就要求:

首先, 家委会职能的发挥需要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 学校应与社区、教育主管部门等加强联系, 加大宣传力度, 形成重视家委会、重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合作的社会氛围。

其次, 在家委会职能行使过程中, 学校应是方向的引领者, 应明确自身身份, 确保家委会的主体地位, 保障家委会参与学校教育的权利, 保证家委会按正确的方向行使职能。

再次, 保证教育性。家委会和学校教育的工作方向是一致的, 都是为了更好地促进青少年学生的教育。家委会虽然由家长组成, 但是也属于教育组织, 其组织活动应体现教育组织最根本的特性———教育性, 只有家委会组织的一切活动都指向促进青少年学生的发展, 它才能发挥最大的教育作用。

“干预性是教育的第一内涵。干预加上关怀足以使任何人与人之间的活动成为教育。但只有加上策略性, 才有可靠的好教育。系统性则是把好的教育制度化了。简言之, 教育就是一种干预, 是一种关怀性的、策略性的和系统性的干预。”因此, 并不是家委会组织的任何形式的活动都可以成为教育, 都能保证教育性。笔者注意到, 有的家委会通过某些户外组织, 每周末都组织学生爬山、采摘, 这种做法明显带有盈利的性质;有的家委会热衷于举行各种家庭聚餐, 一味地追求吃吃喝喝;有的家委会热衷于与学校联合组织大型主题活动, 活动轰轰烈烈, 但是收效甚微……诸如此类的做法, 都是对青少年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干预”, 但是这种“干预”仅仅在关怀大人的意愿、学校的意愿, 而缺乏对青少年学生的关怀, 是“去教育性的”, 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发展带来了干扰, 这都是忽略教育性的做法。没有教育性的家委会是“伪家委会”, 促进孩子最大化的发展才是家委会的最终目标, 因此, 学校应保证家委会的教育性, 应采取恰当的措施指导家委会根据不同阶段学生发展的需要,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活动, 以促进青少年学生实现更好的发展。

2.教育的指导者

目前, 我国的家委会还存在教育素质差、人员构成单一、分工模糊、成员稳定性差等问题。为了更好地促进家委会职能的行使, 学校应扮演好指导者的角色。

首先, 学校应唤起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热情和责任感。《指导意见》要求班主任应“充分认识建立家长委员会的重要意义”, “把家长委员会作为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的重要内容”。尽管教育的发展、学生的成长、班级的培养需要家长组成家长委员会, 但是由于我国学生家长的民主意识还比较淡薄, 家长行使参与学校教育权利的意识比较欠缺, 因此一方面班主任应加大教育法律法规的解读, 从法律的角度唤醒家长民主参与学校教育的意识;另一方面班主任应加大教育宣传力度, 通过向家长宣传我国的教育方针、我国教育发展的新形势、青少年发展的规律, 让家长充分认识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学校管理的重要性, 从思想上唤起他们参与班级管理的责任感, 激起他们参与学校教育和班级教育的自觉行为。

其次, 学校应指导家委会的构成实现优化组合。在家委会人员构成上, 学校要在充分尊重家长意愿的基础上, 按照一定的民主程序, 本着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 在自愿的基础上, 照顾到不同行业、不同年龄、不同学历、不同性别、不同水平等因素, 面向所有家长, 选举出能代表全体家长意愿的在校学生家长组成家长委员会, 真正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发挥每位家长的资源优势, 为班级教育教学活动提供最大合力。

再次, 要充分发挥家委会的作用, 学校必须对家委会的成员包括所有的家长进行教育方面的专业指导, 促进家长教育素质的提高, 切实提高家长教育孩子的水平。

目前, 在家委会的实施过程中, 家委会对班级教育工作产生的作用并不都是积极的, 有些家委会在配合班级工作时也产生了消极的作用。究其原因, 主要是一些家委会成员教育素养太低、缺乏有效的指导。家长要想更好地发挥作用, 只有热情是不够的, 必须提高教育专业理论。同时, 我国大部分家委会对学校教育的参与还停留在低、中层次的参与上, 如:参加家长会、开放日、学生作业展览、家长联系本、家访、举办家长讲堂、帮助制作教具、开展校外活动等。但是深层参与即参与学校管理还比较少, 学校一方面应提供条件保证家委会参与学校管理的权利, 另一方面还应通过各种培训提高家委会的专业性, 熟悉学校教育的规律, 为更好地发挥家委会的职能奠定基础。

3.合作者

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学校和家庭的共同目标, 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和学校教育的配合。《指导意见》中对家委会的基本职责、家委会的组建、家委会如何发挥支持学校工作的积极作用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同时对如何保障家长委员会开展工作提出了指导意见。从意见中可以看出家委会与学校教育、班级教育之间应是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但是, 由于教师本身有着一种衍生的控制权、家长知识的相对缺少等等一些因素, 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有时只能处于参与的边缘, 仅充当校外沟通者的角色, 并没有成为辅助学校教育的资源, 甚至极少扮演校内参与咨询者与管理者的角色。

符号互动理论认为, 一方的反应取决于另一方所说所做的程度, 相互依赖则成为互动的中心。家委会职能的发挥有赖于学校和家委会双方的共同努力。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的研究都发现, 大多数家长起初并不会主动参与到学校教育的过程中, 但普遍乐于支持学校的工作。美国教育协会的研究表明, 学校教师和管理人员对家长参与的态度是影响双方合作效果的关键性因素。因此要想发挥家委会的最大职能, 学校方面必须明确自己学习者的角色, 以平等、交流、学习的姿态与家长们相互交流、相互合作, 以便真正发挥家校配合的最佳效果。

4.服务者

为促进家委会职能的行使, 学校还应扮演好服务者的角色, 首先, 应将家委会纳入学校日常管理工作, 为家委会职能行使奠定组织基础;其次, 学校要为家委会参与学校管理、参与教育工作、转达家长对学校的愿望提供各种机会和条件。

5.学习者

首先, 随着时代的发展, 教育在不断变化, 教育对象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学校作为促进家委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学校领导、班主任、教师应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知识, 学习现代学校管理知识, 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 以便更好地促进家委会职能的发挥。

其次, 家委会职能行使的过程实质是家校合作的过程。在学校和家委会的互动中, 要更深刻地了解社会、家庭对学校教育的期望, 以及家长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和教师的职责, 更全面地掌握学生的状况, 反思学校的教育理念、教学态度和教育行为, 从而推动学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因此, 在这个意义上, 学校也应当是一个学习者。

参考文献

[1]邹强.国外家校合作问题研究及其启示[J].教学与管理, 2011 (4) .

[2]田文华, 齐秀梅.家长参与学校教育:英美等国的经验与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 2004 (8) .

[3]谢文庆.我国学校家长委员会主体性的缺失与对策[J].中国教育学刊, 2012 (11) .

[4]谢先刚, 张丽琴.合作互动式家校教育共同体的构建[J].班主任之友, 2010 (4) .

[5]教育部关于建立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指导意见[EB/OL] (.2012-02-17) [2012-09-28].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A06_zcwj/201203/131868.html.

[6]刘庆昌.论教育性——关于“教育是什么”新探索[J].当代教育科学, 2006 (15) .

[7]缪建东.家庭教育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篇4:组委会职能

关键词:中央立法;村委会职能;问题

中图分类号:D9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09)04-0095-05

对于被动进入现代化的中国农村而言,法治目标的实现将更多依赖建构性努力。这一过程中,立法无疑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价值。[1]辩证地看,如同其他实践一样,法律也是一种不断完善的实践,虽然可能因其缺陷而失效,甚至于根本失效,但它却绝不是荒唐的玩笑。[2]作为由国家制定、认可并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法律必须具备某些固定的品质:态度恒定、前后一致、切合实际、语义明确等。如果立法者对事物性质的判断不能保持恒定;对某些关系的确认前后矛盾;对权利、义务以及职责的设置脱离实际或者条文的措辞容易引人误解,那么法律就不可能达到规范实践的预期,立法者甚至可能造就一个法律越多而秩序越少的世界。在农村法制建设中,中央立法中的村委会职能规定是规范村委会日常行为的重要依据,理论上,更应该具备以上法的品质,但事实不然。在十七届三中全会召开、并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之际,我们将法律文本分析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列举如下,但有意将问题的对策留给诸位方家,以推动正在进行的《村组法》及相关法律的修改活动。

一、由职能规定所反映的村委会性质在不同立法中不能保持恒定

目前,研究中的主流观点认为,文本制度中村委会虽是群众自治组织,但实践运作中,村委会是“准行政机构”或者“基层政府的派出机构”。然而,在我们看来,村委会性质的矛盾不仅存在于文本制度与现实运作之间,也存在于不同的文本制度里。

例如,现行《宪法》第111条规定,村委会是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它的任务是“办理本居住地区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并且向人民政府反映群众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由此可以认为,村委会是“办理本地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自治组织。在各类立法中,村委会这方面的性质主要通过诸如:调解村民纠纷、实施民主管理、建立并维护村庄内各种公益设施、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等职能体现。另一方面,《村组法》尽管也规定了村委会的群众性自治组织性质,但同时规定村委会应该协助乡镇人民政府开展工作,据此,村委会是“协助基层人民政府开展工作”的自治组织。为了具体列明村委会应该如何协助基层人民政府开展工作,不同法律从不同的角度规定了多种需要村委会协助的事宜:例如,协助搞好治安工作、协助教育、帮助和监督被依法剥夺政治权利的村民、协助租赁房屋的安全防范、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和治安管理工作、协助政府实施义务教育以及防治血吸虫工作、协助开展有关艾滋病的宣传和防治工作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按照《宪法》的规定,“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同基层政权的相互关系由法律规定。”对于这句话,一般的理解应该是,其他法律应该在《宪法》业已界定的村委会的性质以及职能的范围内,对村委会与基层政权的关系进行界定。而且,《宪法》以外的其他法律也仅能够就两者的关系立法,不应涉及村委会的职能设定。如果这种理解具有合理性,那么,《村组法》关于村委会应当协助乡镇政府开展工作的规定就有违宪之嫌。因为,如前所述,《宪法》并没有赋予《村组法》增加村委会的职能的权力。这进而引发一个较为重要的问题:村委会能否依据《宪法》以上的规定,提出认为《村组法》中关于“应该协助基层人民政府开展工作”的条文违宪的诉求,籍以不履行协助行政的职能,并推翻其他立法中关于村委会协助政府工作以及直接实施行政性职能的种种规定?我们认为,如果严格按照《宪法》的规定办事,认定《村组法》中关于村委会应协助乡镇人民政府开展工作是违宪的规定就不无理由——尽管这样的认定在当前环境中不可能发生,也不宜发生。

然而,再从另一些立法的职能规定上看,村委会的性质与上述两种描述又有所不同,类似于能够独立作出行政行为的组织。这些职能主要体现《民法通则》16和17条关于未成年人及精神病人监护人的规定中。依照法律条文,村委会具有依法审查监护人资格、在存在争议的多个当事人之间指定监护人、以及担任未成年人及精神病人监护人的职能。在这些场合,村委会所作出的行为事实上具备了与民政部门完全相同的权力,是典型的行政行为。

由此可见,不同立法中的职能规定所反映的村委会性质是不一致的,最终使村委会的性质莫衷一是。

二、指导及协助关系不仅仅存在于乡、镇政府与村委会之间

按照《村组法》规定,乡镇政府指导村委实施村民自治,村委会协助乡镇政府开展行政工作。但通观中央立法,村委会需要协助开展工作的部门远远超出乡、镇政府的范畴。

例如,《未成年人保护法》第48条规定,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当协助有关部门教育和挽救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预防和制止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在这一规定中,所谓“有关部门”就不一定是指基层人民政府或其所属部门。实践中,基于职务之需而涉及未成年人犯罪预防以及教育、挽救工作的部门可能包括教育单位、监狱行政部门、弱势群体保护组织以及慈善机构等。《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第12条规定,文物保护单位有使用单位的,使用单位应当设立群众性文物保护组织;没有使用单位的,文物保护单位所在地的村民委员会或者居民委员会可以设立群众性文物保护组织。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群众性文物保护组织的活动给予指导和支持。在上述规定中,协助和指导关系也可能存在于村委会以及各级文物保护关系中,并不特定是乡、镇政府所设的文物保护办公室与村委会之间。

还例如,《义务教育法》第13条规定,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组织和督促适龄儿童、少年入学,帮助解决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困难,采取措施防止适龄儿童、少年辍学。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协助政府做好工作,督促适龄儿童、少年入学。这里“协助政府做好工作”就有明显的超出乡、镇人民政府的范围,蕴含各级政府在内。又如,《血吸虫防治条例》第五条规定“血吸虫病防治地区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应当协助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开展血吸虫病防治的宣传教育,组织村民、居民参与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中的“各级人民政府”,以及《艾滋病防治条例》第6条规定的“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应当协助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政府有关部门开展有关艾滋病防治的法律、法规、政策和知识的宣传教育,发展有关艾滋病防治的公益事业,做好艾滋病防治工作”,中的“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都囊括了一切层级的政府及其下属部门。

此外,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妥善处理因防治非典型肺炎引起的矛盾和纠纷的通知》的通知中第1条规定,各地区、各部门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妥善处理因防治非典型肺炎引发的矛盾和纠纷…………充分发挥各单位、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组织的作用,努力把矛盾和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从这个规定中,我们可以看出,村委会有化解和协助化解非典型肺炎引发的矛盾和纠纷的职能,其协助对象也是极具广泛性的“各地区、各部门”。

村委会协助对象在立法中泛化,反映不同部门对这一组织的无限需求,这与村委会有限的资源及能力之间形成鲜明的对比,也产生严重的冲突。

三、某些职能设置没有考虑村委会适格性问题

村委会只有具备履行某种职能的资格及能力时,才能胜任于这种职能,由此,法律在规定村委会职能时就产生适格性问题。所谓不适格是指考虑其能力、权限以及性质等因素,由村委会执行某项工作不合理的情形。由中央立法所规定的村委会职能中,我们认为不适格的情形包括:

(一)《民法通则》第16、17条的规定

在民事制度中,监护是对得不到亲权保护的未成年人和精神病人,设定专人以管理和保护其人身权利和财产利益的法律制度。[3]按照《民法通则》第16条,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未成年人的父母已经死亡或者没有监护能力的,由下列人员中有监护能力的人担任监护人:(一)祖父母、外祖父母;(二)兄、姐;(三)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朋友愿意承担监护责任,经未成年人的父、母的所在单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同意的。对担任监护人有争议的,由未成年人的父、母的所在单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在近亲属中指定。对指定不服提起诉讼的,由人民法院裁决。没有第一款、第二款规定的监护人的,由未成年人的父、母的所在单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担任监护人。第17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由下列人员担任监护人:(一)配偶;(二)父母;(三)成年子女;(四)其他近亲属;(五)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朋友愿意承担监护责任,经精神病人的所在单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同意的。对担任监护人有争议的,由精神病人的所在单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在近亲属中指定。对指定不服提起诉讼的,由人民法院裁决。没有第一款规定的监护人的,由精神病人的所在单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担任监护人。

由上可知,未成年人以及无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在得不到亲权和近亲属监护的情况下,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朋友可以作为监护人,但须获得未成年人父母所在单位、精神病人所在单位或者居委会、村委会的同意。对担任监护人有争议的,由包括住所地村委会在内的上述主体在近亲属中指定;对指定不服的可以提出诉讼,没有前述监护人的,由村委会等基层组织或者民政部门担任监护人。我们认为,这样的规定是不完善的。

首先,在“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朋友愿意承担监护责任”的情况下,最终能否如愿获得监护权,还须取决于被监护人住所地的村委会是否同意的规定欠缺严谨。因为,从法律条文的内容看,立法者的意图可能是:在以上特殊民事主体得不到近亲属或者亲权监护,并且基于其固有缺陷,没有足够能力去考察那些自愿承担监护工作者的实际能力的前提下,为使其生活获得最佳维护,立法赋予另一个主体对申请者的某些主要方面,诸如财产状况、人品素质等因素进行必要评价与估量以作出最优选择。就出发点而言,应该说这种立法意图是可取的,尤其是当申请者和被监护人同属一个村委会时,村委会申请人以及被监护人的情况都较为熟悉,村委会的介入和评价将十分有利于保护被监护人的权益。但问题在于,假设被监护人和申请人不在同一村委会,那么,有权对申请者进行以上考察的村委会,究竟应是被监护人所在地的村委会较为适合,还是申请者所在的村委会更加可靠?毫无疑问,后者必然较之于前者更了解申请人的具体状况,尤其是人品素质方面的问题,因此,法律将这种审查权赋予前者就显得不适格。在我们看来,更严谨的做法应该是,区分不同情形,对于被监护人和申请人分处异地的监护申请,应由被监护人住所地的村委会根据申请者住所地村委会或民政部门的考察意见作出同意或者不同意的决定,而不是由其直接对异地申请人行使考察权。同时,在申请被拒绝的情况下,申请人如有异议,以上立法没有赋予申请人提出异议的权利,这就等于使申请人失去了依法获得申诉及救济的途径,换句话说,村委会同意或者不同意的态度成为终极有效的决定。我们认为,立法赋予村委会的权力显然过大。

此外,在实践中还可能出现的情况是:当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申请人同时提出监护要求时,村委会的工作就是在申请人之间作出选择。此时有两个值得注意的方面:其一,村委会作为民间自治组织,是否有作出这种甑别性选择的技能?这是村委会的能力问题。其二,村委会应该依据什么标准作出决定?这是判断标准依据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在立法中不能明确,那么,村委会在实施这一职能时就不能避免争议,其实施效果也不能保证公允。

其次,在监护人就监护产生争议时,由村委会指定监护人的规定也是值得商榷的。一方面如前所述,村委会可能不具有考察和判定特定民事主体有或没有监护能力以及监护能力强弱的技能,这样一来,即使村委会对争议的审查或者对监护人的指定没有遭到当事人异议,也可能存在事实上的不得当。

另一方面,在监护制度实施的过程中,监护人的工作主要是代理被监护人实施法律行为,保护被监护人的人身、财产以及其他合法权益;保护被监护人的身体健康;对被监护人进行管理和教育;代理被监护人进行诉讼活动等[3],所以,主流观点认为监护权对监护人而言是“有权利之名而无权利之实”。如果有关当事人对监护权的争议是相互推诿,《民法通则》将监护义务的设定权赋予村委会,即是允许一个民事主体对另一民事主体设定一项沉重或甚是历时较长的义务,这种规定对于非自愿承受监护义务当事人是不合理的。再者,如果争议的多方当事人不在同一村委会管辖的范围内,村委会就有可能作出有利于本村村民的指定,或者直接将监护义务科以另一村村民,从而造成不公平。而且,理论上被指定的另一村的村民亦可能不服从,甚至联合其所在村的村委会进行抵制,因为,依《村组法》规定,各村村委会都有维护本村村民合法权利和利益的义务,这种局面必然使得监护关系混乱不堪,对被监护人造成损害。

(二)《继承法》23条的规定

继承是发生在近亲属之间的、转移死者遗留财产的法律现象。[4]在被继承人死亡的事实发生后,继承人尽快展开继承活动是促进民事法律关系依法产生、变更、消灭的重要手段,因此,通知有继承权的民事主体行使权利在继承中显得非常必要。依据《继承法》第23条规定,继承开始后,知道被继承人死亡的继承人应当及时通知其他继承人和遗嘱执行人。继承人中无人知道被继承人死亡或者知道被继承人死亡而不能通知的,由被继承人生前所在单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负责通知。由上可见,在所有继承人都不知道或者知道被继承人死亡的而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履行通知义务时,(在农村)由村委会履行通知义务。

过往农村人口流动量不大,被继承人死亡,继承人等不知情的其死亡事实的情况甚少,要求村委会依照上述法律规定履行通知义务的情形也并不多见。所以,即使有这样的法定职能,村委会也不一定就因此而增加工作量或在实施中陷入困局。但是,应该看到,近年以来,由于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数量逐年增多,留守农村者自然或意外死亡的消息不能及时被家人、亲戚了解的事实经常发生;同时,外出务工者也可能在不为其住所地村委会以及亲属知悉的情况下自然或以外死亡。在这些情形下,村委会原本不经常发生的职能就可能频繁地出现,以上规定的不适当之处也逐渐体现:

首先,从《继承法》23条的内容来看,法律共规定两个主体对被继承人死亡的事实负有通知义务,一是知情的继承人;另一是村委会,但对两者的要求不同。继承人所承担的通知义务以知情为基础,不知情的可以免于履行。知情然而客观上存在不能通知情形的,也可以免于履行。然而对于村委会,法律规定,假如出现继承人不知情或者通知不能的情况下,不管村委会是否也存在通知不能的情形都有义务通知。言则,在立法者的意念中,村委会的通知职能是必须的,不以知道被继承人死亡的事实为基础,也不考虑客观上是否有可能。这样,规定本身显得过于绝对,对村委会尤其过分苛刻。

事实上,村委会有可能基于以下两种情况而对被继承人的死亡不知情。例如,按照《村组法》的规定,村委会不一定依照自然村设立,一个村委会可能管理几个不同的自然村。对于某些偏僻自然村中,村民死亡的事实,村委会及其成员不一定能够及时知道。另外一些偌大村,村委会管理范围过大,同样的情形也可能出现。又例如,民事主体可能在住所地之外的其他地方死亡,村委会对这些事实也不一定能够了解。由此可见,客观上,村委会履行通知义务也是以知情为前提的。当然,村委会即使知道被继承人死亡的事实,也可能出现一些客观情况而导致通知不能或者延迟。例如交通、通讯等等因素的阻隔。

此外,如果说,在被继承人死亡的事实客观存在后,法律为村委会设置以上职能的初衷是为了及时开展继承活动,以尽快“结束以被继承人为中心的民事法律关系”的话,那么,为了能够很好地实现以上目标,同样是对于被继承人死亡的事实,究竟谁负有及时通知村委会的义务?

其次,除了知道被继承人死亡的事实之外,在履行通知义务时,村委会还以知道遗属执行人及确切的继承人究竟是谁及他们的联系方式为基础。在遗属继承中,继承人的范围是由被继承人依据其意志决定,遗嘱的内容就只有相对有限的人才知道,或者甚至除被继承人之外没有其他人知道。按照现行立法的规定,村委会显然不具备了解被继承人遗属的权力,进而不可能知悉继承人的范围以及遗属执行人的具体情况,因此,法律要求村委会履行以上职能是没有根据的。

(三)其他规定中的不适格问题

《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第8条关于健全维护农民工权益的保障机制的规定,也出现村委会职能不适格情况。该条指出,农民工户籍所在地的村民委员会,在组织换届选举或决定涉及农民工权益的重大事务时,应及时通知农民工,并通过适当方式行使民主权利。在我们看来,假如现有法律没有关于村委会必须保证外出务工者行使权利的强制性规定;而且外出务工者没有法定义务,也没有可能必须向其户籍所在地的村委会报告其工作地点以及变动情况或者联系方式的话,那么,要求村委会履行上述职能就是不切实际的。类似的规定还表现在《基本农田保护条例》中,该条例第21条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具有定期评定基本农田地力等级的权力。基本农田是根据一定时期人口和国民经济对农产品的需求以及对建设用地的预测而确定的,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期内未经国务院批准不得占用的耕地。基本农田地力等级的评定应该建立在对农田地力信息大量收集的基础之上,由此而涉及的地力测量与探测、评价工作,也是村委会能力所不及。

四、因文字表达问题而产生的内容歧义

确定性是法律具有的另一必备要素之一。作为人们不断重复的行为规则,应该语义明确,易于理解,如果法律没有确定性则其难于被重复适用,从而也难以保障法的稳定与安全。以此为标准,我们发现,规定村委会职能的法律条文,由于确定性不足,在操作上经常引起争议。典型的例如《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第32条规定,乡、镇人民政府以及村民委员会应当为乡村医生开展工作和学习提供条件,保证乡村医生接受培训和继续教育。那么,究竟应该由乡、镇政府还是村委会为乡村医生提供接受培训和继续教育?村委会为乡村医生提供工作和学习条件、保证乡村医生接受培训和继续教育的程度以及标准如何界定?如果这些问题在立法上不明确,村委会的这一职能就不可能摆脱不确定状态。

在立法中,还有一些法律条文由于文字表达不精确,容易产生歧义。例如,在《禁止使用童工规定》第3条规定,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保护其身心健康,保障其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不得允许其被用人单位非法招用。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允许其被用人单位非法招用的,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以及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应当给予批评教育。在我们看来,以上条文的内容之一便是:用人单位不得使用16周岁以下的童工,在农村,村委会对违反规定,同意用人单位招用其未满16周岁未成年人的父母和监护人应该予以批评。但是行文中“不得允许其被用人单位非法招用”的表述,似乎暗示了16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还有被用人单位“合法招用”的情形,而且这种情形是为法律允许的,村委会对于可能存在的“合法招用”亦无需批评教育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监护人。这显然和立法者的初衷矛盾,因为该法第2条同时规定,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或者个体工商户均不得招用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从这一原则性规定来看,就不存在合法以及非法使用童工问题。

参考文献:

[1] 钱颖坤.当代中国立法的社会背景分析[M]//周旺生.立法研究.第4卷.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3.

[2] 德沃金.法律帝国[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40.

[3] 刘心稳.中国民法学研究述评[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100.

篇5:工业园区管委会主要职能(精选)

1、贯彻落实国家、自治区和我县关于工业园区工作的方针政策,制定园区的发展、建设规划和产业政策,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2、制定工业园区具体的管理办法和优惠政策。

3、负责园区的统一规划,统一招商,统一开发,统一管理,引导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项目向园区集中。

4、协调园区内供排水、供电、通讯、有线电视、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开发建设。

5、负责园区建设项目的选址定点等核准工作。

6、协助投资商办理项目所需的各项手续。

7、负责园区内土地使用权出让、租赁、作价入股的初审工作。

8、按照规定处理好园区内各企业的涉外事务:协调、沟通园区内各企业之间,企业同各级政府、各部门的关系,及时调处园区内各企业间、园区内企业同园区外各方面的矛 c吾和纠纷。

9、负责园区内各类企事业单位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的指导、协调、监督和管理工作,配合有关部门做好相关的行政执法工作。

篇6:组委会职能

1.业委会定义

业委会是本物业管理区域范围内代表全体业主对物业实施自治管理的组织。由业主大会(业主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业委会委员由业主担任。业委会是业主大会(业主代表大会)的常设执行机构,对业主大会(业主代表大会)负责。

2.业主大会履行下列职责

(一)制定、修改业主公约和业主大会议事规则;

(二)选举、更换业主委员会委员,监督业主委员会的工作;

(三)选聘、解聘物业管理企业;

(四)决定专项维修资金使用、续筹方案,并监督实施;

(五)制定、修改物业管理区域内物业共用部位和共用设施设备的使用、公共秩序和环境卫生的维护等方面的规章制度;

(六)法律、法规或者业主大会议事规则规定的其他有关物业管理的职责;

要想搞清楚业委会的职能与权限,首先必须搞清《物业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基本精神。简言之,“条例”把立约权,也就是小区的“立法权”给了业主大会,把行政管理权给了物业公司,司法权掌握在政府各部门手中。

业委会作为业主大会的执行机构,就相当于一个小区内的“人大”或“议会”,她的职能与权限在“条例”第十五条有明确规定。在实际工作中,不论是业主还是业委会委员都容易把业委会简单地理解为是一个维权”机构,或“权力机构”,结果导致业委会常常成为小区“**”的焦点,这就违背了“条例”的基本精神。“条例”第一章,第一条明确规定本条例是“为了规范物业管理活动,维护业主和物业管理企业的合法权益,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工作环境”。规范物业管理活动靠什么?靠法律,靠合同,不能靠大家起哄,闹事,不交物业费。更重要的是,“条例”的精神是“公平”,维护业主和物业管理企业双方的合法权益,而不是任何一方。

实际生活中,一般中国人对公益不感兴趣,在小区积极公益的人首先是那些“维权人士”,这些人一旦当了业委会委员,便带领大家走上维权之路,实际就是跟物业和开发商斗。这些人一旦有私心,就很容易被收买,或把小区闹得不成样子,两败,甚至是多败俱伤。就以美丽园为例。前“管委会”的指导思想就是“维权”,既不与物业签合同,也不关心业主公约,只要谁一说物业或开发商不好就来精神,闹得小区人心疲惫,物业、开发商心灰意懒。最后业主通过投不信任票把他们赶下了台。结果,业主与业主之间因为观点不同,伤了面子。还有的小区因为维权闹得整天打官司,日常生活受影响,房屋的价格也一落千丈。要么就是业委会滥用监督权力,对物业公司的日常管理工作指手画脚,瞎指挥,把物业公司当自己家保姆,如果再缺乏点修养,就根本不把物业公司的人当人。这些都背离了“条例”的精神,超出了业委会的职能与权限,结果是伤害了自己及大家,包括自己的邻居、物业公司及开发商的利益。不是共赢而是共输,是自毁。

所以,业委会主任的职能与权限必须严格限制在“条例”范围内,一旦超出必须尽快纠正,否则会给所有人的生活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而谁来管业委会这样的机制,在实际操作中还需要积累经验,目前我们正在实践。我认为对业委会主任的培训已经是当务之急。业委会委员不懂“议事规则”,不严格按“议事规则”办事就没有资格当业委会委员。这方面的监管如何落实也是问题。

业委会与物业、开发商的关系应当是什么?

如果把一个小区中的业委会比喻为“议会”,那么物业公司就相当于“政府”,“议会”跟“政府”不能天天对着干。业委会主要是按物业合同的约定配合并监督物业公司的工作。物业公司是大家请来的管家,人家也是人,首先要充分尊重物业公司的专业工作。决不能干预人家的日常管理。其次,要配合物业的工作,鼓励物业把工作干好。一定要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千万别把人家象防贼一样整天盯着。物业干不好,可以提意见,用不着整天把炒人家挂在嘴上。换物业公司不是随便的事,必须区分是物业公司本身不好,还是某个员工不好。目前业主有绝对的权力炒物业,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下一步的问题是业主,特别是业委会能不能用好这个权力,能不能承担后果。眼下的问题是选出的业委会主任把小区搞乱了,大不了不干了,他不承担任何责任。简言之,业委会与物业公司的关系是在物业合同规定的范围内的民事关系,以及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

其实,开发商也是一个业主。它更象“土著居民”,在一块地上把房子建好。房子一卖出去,新来的业主就象“移民”,他们进来要按自己的“规矩”习惯改造“土著居民”开发商。

如果国家发展不是这么快,法律健全或执法严格,业主和开发商的冲突可能不会这么尖锐。的确有黑心的开发商,但大部分开发商是想把工作干好。我就说了,如果你是开发商,你愿意把楼建坏吗?质量问题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也不能简单地怪开发商。如果不是楼的质量本身有问题,影响你生存,就应采取理性、宽容的态度。我的经验是,要想建设好一个小区,大家过好日子,业委会、业主、物业、开发商必须以理性、理解、合作、宽容的态度共同建设。首先,任何一方与另一方为敌的思想和做法对建设新生活都没有好处。其次,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利益。要以负责任的精神对待对方,以理服人。我们业委会的经验是定期与物业公司、开发商开会,是谁的问题谁负责,不能推诿,并将会议情况向业主报告,保障大家的知情权。

业委会与业主相处时该做些什么?

我们上任以来,首先让业主明白,业委会是干什么的。业委会委员也是普通业主,业委会不是权力机构。我们无权指挥任何人,包括物业公司去做什么。的确有业主连路上堵车都向我抱怨,要委员去解决,要租房子也打电话等等。我们向业主解释业委会的委员不是“公务员”,也不是“国家干部”,请把我们当成与你们一样的业主,我们从事公益纯粹是理想或“公益心”。

业委会主任该做的事情,除了必须限定在“条例”及物业合同的范围内,制度建设是当务之急,有太多的事要做。比如,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增加业委会工作的透明度?如何有效地监督物业公司的工作?如何发动业主参与小区事务?如何与社区、街道、派出所配合,更好地贯彻、执行“条例”?因为,这些政府的基层单位及职能部门有很多都不知道有“物业管理条例”。我们在实践中最大的困惑是:业委会和物业公司都没有执法权,结果,“条例”及业主公约碰到不讲理的业主就是一纸空文。物业费没有任何理由就是不交,高档小区私搭乱建的也有,物业管不了,街道的城管又不好管,眼看着一个好小区就变成了一个大杂院!

在建立健全公选、监督制度方面做了些什么?公选本身不是问题,问题是业主的参与意识太差,他觉得小区的事跟他没关系。如今的业主有了民主、自由权,很多人还不习惯用,不知道怎么用。因此,投票时花费的人力物力巨大,要反复敲门,打电话,有时,一个月能打上千元的电话。唤醒业主的公民意识,让他们关心自己身边的生活,行使自己的权利,这需要全社会的重视,教育及长期的动员工作。

如何监督?我们的经验,一是“公示制度”的建立。什么事你首先要透明,尊重大家的知情权。比如,涉及公共利益,如小区的洗车服务,以前,物业公司的经理私下就办了。现在,我们首先公示,看是否有人反对,这是第一步。第二步,选两家以上的洗车公司,现场表演,然后竞价,最后,由业主不记名投票,并当场公布结果。合同签署后进行公布,服务费公开,收益由物业公司用于物业服务。这样就不会有人怀疑业委会或物业公司有“猫腻”。做公益,没有比诚信更重要的了!

我们还在小区业委会办公室外,专门开一个“投诉箱”,供业主批评业委会,批评物业公司用。要求是必须用真名,不得人身攻击,不得谈论宗教政治问题。

业委会的所有会议都必须公开,业主可以旁听。

业委会的会议记录,文件传阅都可以向业主公开。

业委会要求物业公司记录所有业主的意见,定期向业委会报告。这样就能保证各方面的沟通、监督。而且,做到业主有问必答,让业主感到自己受到尊重并鼓励业主积极参与小区事务。

业委会打开工作局面的窍门是什么?在新兴的高档小区,业委会开展工作的难度之一是谁也不认识谁。我们的经验是先跟大家交朋友,创造机会让大家认识。多搞活动。这些工作很多要有物业公司的理解和支持。我们有幸选择了银达物业,银达的老总以注重人文及社区建设著称,他们也常组织各种文化活动,丰富大家的文化生活,拉近业主与业主,业主与物业之间的距离。

建立每楼,以及每楼单元的业主负责制很有必要。要经常召集大家开会,向大家通报情况,倾听大家的意见。组织业主参观自己的产业,物业的设备部分,理解物业到底是干什么的。很多人错误的以为,物业公司就是雇几个保安,清洁,不知道物业管理是一门科学。通过参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纠正这种错误认识。

我们工作的意义、希望及困难是什么?

自古人类就有“理想国”。在这个国家,人人自由、平等、博爱。其实,这个理想国已经悄然地来到了我们身边,只是很多人还没有意识到,或生在福中不知福。大家仔细想一想,谁住在一个小区是不自由,不平等的?缺的只是一点“博爱”之精神!业委会工作的意义就是唤起大家对自己幸福生活的珍视及做出自己作为一个公民的社会贡献。我们建“顺风车站”的目的也是唤起大家的公民意识,知道;帮助他人就是对自己的最好帮助。总的来说我们对生活充满了希望。

我们工作中的最大困难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部分中国人富裕得太快,思想,道德跟不上,常干损人利己的事,比如私搭乱建,既引起邻里不和又破坏大家的共同利益;另一方面是政府的有关执法部门存在不作为现象,使那些干了错事的人受不到应有的处罚,其结果是使好人伤心。在社会生活中,没有比人看不到希望更可怕的事了。

上一篇:瓶装水市场调查下一篇:教师课堂教学技能竞赛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