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市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

2024-04-29

驻马店市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精选6篇)

篇1:驻马店市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

驻马店市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

驻马店市是较典型的农业大市,农村劳动力和农产品资源丰富,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十一次东西合作贸易洽谈会在驻马店市的成功举办,为农副产品加工业向纵深拓宽提供了发展平台。近几年来,全市农副产品加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成为全市经济中发展颇具潜力的增长点。据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和相关统计数据研究分析,全市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

1.发展规模大,产业产品门类齐全

全市农副产品加工业在工业中地位日益重要,并已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加工业体系。

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显示,到2008年底,全市共有农副产品加企业2268家,占制造业单位总数的30.6%,从业人员89413人,占制造业从业人员总数的26.4%;其中规模在500—2000万元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企业253个、从业人员15674人;2000万元以上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183家,从业人员29636人。个体农副产品加工业31229户,占制造业总数的60.8%;从业人员92869人,占制造业总人数的54.3%。全市已形成了以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加工制造、饮料制造、木竹藤粽草制品等为主体的农产品加工体系。

在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中,又以农副食品加工业的发展最为迅速。2008年全市已有农副食品加工企业1371家。

2.一批规模型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和名优产品逐步形成驻马店市辖9县3区,各自根据自然资源优势和经济区位优势,围绕本地优势产品、特色产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在全市范围内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的农产品加工产业带,带动和促进了全市农业优势产业带的形成和农业生产力的优化布局。如正阳美食美客、维维集团、遂平的桐花面粉、大程面粉、天中麦草画等知名企业已享誉天中,对推动全市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3.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发展,在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农产品加工存在的问题

农产品加工水平和装备水平比较低,资源损耗较大,综合利用率低;生产经营机制不完善,加工企业和农户规避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加工原料的品质、品种和标准化程度不适应加工要求;质量安全标准体系还不够健全,差距比较大。这些问题,严重制约我市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亟需解决。

三、农产品加工业面临的发展机遇

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以后,农产品加工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1.加快拓展农业发展领域的要求。切实解决“三农”问题,发挥农业在增加农民收入和就业方面的作用,亟需通过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扩大市场需求,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果,开拓农业发展新领域,增加农民收入。

2.实现农业发展目标的要求。驻马店市委、市政府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升农业竞争能力、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实现农民增收问题的重要途径,鼓励农民和乡镇企业就地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把农业资源转化增值的好处留在农村,让农民获得就业和增加收入的实惠。

3.市场迅速发展的需求。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乡居民对农产品加工品的消费需求不断增长和升级,必将对驻马店市农产品加工品形成更大的市场需求。农产品加工与农业、农民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贴近农民,靠近原料基地,容易形成利益共同体,具有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巨大优势。

4.加快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的要求。以加工企业为龙头,连接基地、农民、科研、储运、加工和市场营销等,形成一体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加快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的有效途径。

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思路。

1.加快完善和制定政策法规.要尽快组织制定和完善与农产品加工流通相关的法律法规,改善企业发展环境,吸引更多的投资者进入农产品加工领域。

2.加强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建设。使农产品加工业原料的保障供应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3.培育农产品加工业骨干企业。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建设结合,发挥乡镇企业、农业企业和其它各类加工企业的作用,以大宗农产品主产区、特色资源地区为重点,通过发展、改组、改造和提高,加速培养一批规模比较大、科研基础和技术水平比较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加工企业。

4.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加工业的质量标准体系。要抓紧组织研究制订符合国际惯例的农产品原料和加工业制品质量标准体系,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检测及控制体系,加工设备和加工工艺标准体系,食品安全保证体系,完善手段,加强监控,保证食品安全。

5.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切实抓好中介组织和行业协会建设,充分发挥各类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的作用。

6.提高农产品加工业技术创新能力.要制定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技术政策,对现有的农业系统的科技资源优化重组,加大对农产品生产和加工科研开发的投入,鼓励和扶持企业建立科技开发研究机构,全面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研究开发能力。

7.加快扩大地区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强化开拓农产品国内和国际市场,加强与其它地区在农产品加工和流通领域的广泛交流与合作。组织举办农产品加工企业展览会,开展各类产品的质量、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开展国内国际市场宣传推介活动,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开拓新兴市场。

篇2:驻马店市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

作者:罗英

旬阳县有45万人,国土面积3554平方公里,地处北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兼有暖温带和中温带山地气候持征,生物多样性且资源丰富,具有开发生物资源,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的有利条件。

一、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必要性

(一)我县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向中级阶段的过渡期,是工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机遇期。烟草食品,新型材料,水电能源,装备制造业和生物制品业初具规模,且成为我县工业的五大支柱产业。随着矿产资源的逐步枯竭和水电资源的充分开发利用,装备制造业受市场和装备技术水平的制约,唯有烟草食品和生物制品这两个与农业和农民密切相连的产业最具发展潜力,所以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将成为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的必然选择。

(二)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中央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作出了全面部署。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要求我们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须作出艰苦不懈的努力。为此《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建议》提出了“五个坚持”的基本要求:即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这“五个坚持”,指明了加快经济转变发展方式的努力方向和工作重点。我县处于水源保护地,环境约束将进一步强化,矿产资源的枯竭和节能降耗的硬性要求,迫使我们把加快农副产品加工业这个利用可再生资源的产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突破口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强力支撑点。

(三)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我们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县,农业人口比重大,要在“十二五”期间统筹城乡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重点和难点都在农业人口的转移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方面,而只有加快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才有利于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和富民强县的目标。

二、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客观性

(一)我县生物资源丰富,县内农作物29类385个品种,中药材在达496种。大宗特色农副产品有烟、桑、畜、狮头柑、贡米、拐枣、油桐、魔竽等。是国家优质烤烟基地县,年种植面积10万亩以上,属西北第一强县;是全国著名

优质蚕茧之乡,桑园面积达10万亩;是全国人工栽培黄姜第一大县,现留存面积10万亩左右;1999年旬阳油桐就被列入全国名乡大典,同时被命名为油桐名乡,油桐保有面积10万亩。从十一月五日全县地方特色产品展示活动中各乡镇展示的38类100余种地方特色产品看,烟、桑、姜、魔芋、油桐、肉鸡和生猪等特色产品已具备工业化生产加工条件,而狮头柑、贡米、拐枣等特色产品也颇受县内外客商青睐,工业化生产加工的潜力巨大,我县地处南北过渡带,生物多样性,使我县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二)我县群众种植魔芋、油桐、拐枣、狮头柑等特色产品历史悠久,有在房前屋后,田边路边种植的习惯和技术,为大规模种植提供了基础条件;农村家家养鸡,户户喂猪早已成为传统,目前,全县按照“基地区域化、经营产业化、生产规模化”的发展思路,推进规模化生产,到2010年底:全县生猪饲养总量将达到140万头,养鸡100万只以上,随着汉江、旬阳梯级电站的建成投产,水产养殖空间巨大。加上新农村建设及党中央各项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农业产业将会得到快速发展,传统的种养习惯和技术与先进经营理念和优惠政策相结合,为我县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与政策支撑。

(三)旬阳烟厂、健兴魔芋、明文油脂、恒源生化、兴农种鸡厂、聚鑫食品公司等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已初具规模,并将逐步成为带动种养业发展的龙头企业。旬阳烟厂历经30多年发展,每年带动烟农稳定种植烤烟10万亩左右,烟叶产值1.5亿元左右,实现税收3000万左右,已成为我县农民致富、财政增收的可靠产业;再经烟厂生产加工包装后,年可提供税收4亿元左右。兴农种鸡厂,恒源生化公司等企业成功地探索出公司+基地+农户生产加工模式,使企业有了可靠地原料基地,农户有了稳定的产品用户,实现了双赢目标,也为我们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提供了宝贵经验。

虽然我县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具备一定的资源优势、企业基础和惠农政策的强力支持,但仍然存在着特色资源品种多、数量少、龙头企业不多、产业链条不长、技术含量不高、竟争力不强等问题。我们一定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超前思维,超常运作,采取有力措施,力争在十二五到十三五期间把旬阳10种以上特色产品打造成陕南名优特色产品,并进入周边大中城市,使农副产品加工业的产值达到100亿元,占全县工业产值30%以上,真正成为旬阳工业的支柱产业,走出一条资源循环利用,低碳绿色的新型工业化之路。

三、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的主观性

(一)基地培育。虽然我县资源丰富,但每种资源数量不大,很多资源还不具备进行现代化生产加工的条件。目前仅有烟、桑、油桐、生猪等少数品种有一定量的积累,其余特色资源量仍显不足,因此我们一定要按照“基地区域化、经

营产业化、生产规模化”的发展思路和“公司+基地+农户”的种养模式加快基地建设步伐,大力推进规模化生产。力争3—5年时间使魔芋、黄连木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左右,林下养鸡达到200万只以上,全县的烟、桑、姜、油桐、魔芋、生猪、肉鸡等5—10种特色资源可供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加工利用;用5—10年时间使狮头柑、拐枣、核桃、富硒大米、苎麻、中药材等特色资源的种植面积达到5万亩左右,赤岩黄牛、白山羊、大鲵、孔雀等特色养殖及水面养殖达到一定规模,成为特色资源加工的后续产品,变特色资源为优势资源。

(二)企业培育。截止2009年底,全县从事农副产品加工业的企业及个体工商户2577户,从业人数6214人,实现产值146873万元,其中,法人企业29家,从业人数1911人,实现产值110357万元;从事农副产品加工的规模企业6户,产值8亿余元,到2010年底规模企业可达8户,产值突破10亿元,但除烟厂产值超过5亿元外,其余规模企业产值尚未突破亿元大关。因此,我们一定要加大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的培育力度,力争十二五末健兴、净源、明文、科威(或恒源)、润农、新森林等企业产值过亿元,烟厂产值过20亿,同时加大农副产品销售企业培育力度,产供销同步发展,全县农副产品经营年产值或收入过亿元企业达到10户以上,促使兴农种鸡、聚鑫食品、庆丰油脂、王家院食品、富源工贸、薏仁酒酿造、惠灵蚕丝制品、天正酿造等企业进入规模企业行列,使从事农副产品加工的规模企业达到20户,产值50亿元以上,充分发挥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同时要着力培育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不断开发需求弹性大、附加值高、方便化、功能化、绿色化、复合性的产品,进一步完善产业链,使资源综合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在每一个企业发挥作用,努力打造旬阳太极城农副产品统一标识品牌,使农副产品加工业由工业依附型向工业主导型发展,变优势资源为优势产业。

篇3:驻马店市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

驻马店市耕地总面积88.6 万hm2, 其中常用耕地82.7 万hm2, 占全省的11.5%, 居全省第2 位, 人均耕地0.1hm2, 居全省第1 位, 农作物播种面积164.6 万hm2, 复种指数1.99, 粮食常年产量65 亿kg以上, 主要以小麦、玉米为主, 其中小麦产量占全省的1/7、全国的1/28, 是国家和河南省重要优质粮和商品粮生产基地;油料以花生和白芝麻为主, 花生产量占全省的20%, 芝麻占30%, 油料总产量95.1 万t, 居全省第一;食用菌以香菇、黑木耳、平菇为主, 年产量23.1 万t, 占全省的1/10;全市蔬菜种植面积11.5 万hm2, 蔬菜产量390.3 万t, 市场供应能力明显提高;全市水产养殖面积3.5 万hm2, 水产品产量10.9 万t, 渔业总产值11.7 亿元; 全市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1738 家, 其中国家重点龙头企业2 家, 省重点龙头企业38 家, 市级重点龙头企业292 家, 其中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上的34 家, 5 亿元以上7 家, 10 亿元以上1 家。

2 农产品 (种植业) 质量安全工作开展情况

2.1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

为了确保广大市民吃上放心粮、放心菜, 市农业局于2008 年成立了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 建立了农产品质量检测室, 各县区也都相继成立了检测站, 建立了检测室。加强对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监督监测, 配置检测设备, 并明确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员, 为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奠定组织基础。

2.2制定了部分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

为加快全市农业生产向规范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驻马店市编制并审定了《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泌阳花菇》、《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夏南牛》两项国家标准;制定《火炬松造林技术》省级地方标准一项;完成《河南省主导农产品标准体系生猪》、《河南省特色农产品标准体系芝麻》2 项河南省主导农产品标准体系和《优质强筋小麦标准体系》、《优质大豆标准体系》、《优质玉米标准体系》、《优质水稻标准体系》、《优质红薯标准体系》5 个市级农产品标准体系, 发布实施农业地方标准79 项、建立了粮食、蔬菜、畜禽等主要农产品标准体系, 广大群众的标准化生产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2.3加强了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

驻马店市创建了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4 个, 涉及11 个主要的农产品;创建了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9个, 已创建正阳县、西平县、平舆县、汝南县、泌阳县、确山县、遂平县7 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县, 农业产业化、标准化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也明显的提升。

2.4加快了农业“三品一标”认证

目前全市农业“三品一标”品牌总量累计达到193 个, 着力打造了邵店生姜、瓦岗红薯、留庄大米、宿鸭湖鲢鱼、1+1 面粉等一大批知名品牌。

2.5强化了农业投入品管理

驻马店市农业局成立了驻马店市农业综合执法支队, 通过几年时间的规范管理, 全市农业的投入品质量有了非常大的提高, 并且取缔了高毒、高残留农药和一些禁用农药在我地区的销售, 严厉打击了违规经营户, 保证了驻马店市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

3 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

3.1无公害生产宣传引导力度不强

市场准入与产地准出制度在驻马店市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 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在千家万户农产品生产者中还没有真正普及, 还有一些农民和生产企业, 不了解或不按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操作, 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还没有成为全社会, 特别是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

3.2农户安全生产意识比较淡薄

一些农户种植农产品, 只要不是自己吃的, 用药、用肥等就比较随意, 而对自己吃的确很在意, 基本不打药或很少打药, 这至少说明广大农户心中明白什么该用, 什么不该用, 应该怎样用, 只是缺乏公共安全意识, 需进一步加强在这方面的宣传、培训和引导。

3.3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较低

目前分散的生产经营体制, 小规模的生产经营特点, 各行其是的生产管理方式, 难以满足标准化的要求, 这种状况极大程度地制约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提升。

3.4农业生产技术标准有待完善和提高

发达国家在农业生产上有一整套完整、系统的生产技术标准, 并用这些标准来控制和约束农业生产, 从而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而我国在这方面才刚刚起步, 很多农产品生产还未制定相应的生产技术规程, 有的也仅仅是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 绿色或有机食品的生产技术规程还比较少。

3.5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有待完善

目前虽然驻马店市各县区都成立了农产品质量检测站, 仪器设备通过项目资金均已购回, 但由于缺乏配套资金和运行经费等问题致使部分设备无法正常运行, 只能开展定性检测, 还不能开展定量检测, 7 个项目县均没有通过“双认证” (机构考核和计量认证) , 制约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的顺利开展。

摘要:农产品质量安全与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息息相关, 而且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为全面了解驻马店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 近期笔者对我地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进行了相关调查。

篇4:驻马店市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

22日下午,欧阳海洪一行先后来到柏林建国酒店、天龙大酒店、兆荣国际花园酒店、会展中心、天中广场,对宾馆的接待能力、接待条件和场馆建设、容量等,从宾馆客房到餐饮后厨,从会议大厅到楼堂场馆,一一进行了考察指导。考察组对这几家酒店、场馆的接待能力和接待条件表示满意。

23日上午,欧阳海洪一行来到驿城区,参观考察了“农洽会”招商引资企业、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大程粮油集团、顶志食品有限公司、顶升食品有限公司、华润雪花啤酒有限公司和驻马店联顺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对他们的运行状况、发展前景、面临困难进行了考察调研。

在驻马店联顺食品有限公司,欧阳海洪着重询问了该企业目前的资金运作状况,并对该企业老板进行了政策宣传。据悉,为了支持全国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业部与国家发展银行联合进行了政策设计,对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长期(长达13年)低息高额贷款。驻马店联顺食品有限公司有幸成为我省8家享受这一政策的企业之一。

篇5:×县水产品加工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我们当前的主要矛盾依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面对前所未有的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国内错综复杂的前进中的问题,必须加快发展。只有加快发展才能增强经济实力,增强综合国力,才能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才能进一步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才能增强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信念。党要承担起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集中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嵊泗县要达到在全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关键就是发展。嵊泗县有着丰富的海洋自然资源优势,以海洋资源为基础的水产品加工业,历来是重要的支柱产业,在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随着渔业资源的严重衰退,水产加工企业面临着新的问题、新的困难、新的形势,新的挑战,为此,本研究在对全县水产加工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调查的基础上,就嵊泗县水产加工业的发展提出不成熟的拙见,以供借鉴和参考。

一、嵊泗县水产品加工企业的现状

截止2002年底,嵊泗县水产品加工企业共有49家,占全县工业企业总数的25.5%,拥有总资产28434万元,职工876人,创利301万元。地域分布是:菜园20家(7家停产),嵊山镇17家(8家停产),五龙乡5家,黄龙乡3家,枸杞乡4家,县直属1家。产品主要以冷冻品、小包装水产品、饲料鱼粉、速冻贻贝为主。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49家企业中,处于停产状态的企业15家,目前正常生产的35家企业中,有集体所有制1家,股份及股份合作制9家,私营独资12家,私营合伙7家,其他有限责任公司有6家。

(一)企业规模、技术、设备情况

全县水产品加工企业中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有12家。全县有冷藏库36座(见表一),冷藏500吨以上的5家,占14.3%;冷藏200吨的12家,占34.3%;200吨以下的19家,占51.4%。企业的设备大多是以八十年代中期和九十年代初期购置为主,由于企业的生产设备陈旧、落后,企业只能维持简单的水产品加工流程,缺少先进高科技生产线,缺乏现代加工能力。表一全县水产企业冷藏能力情况表

冷藏能力(吨/次)

500

200

200以下

合计

冷藏库数(座)

219

比例(%)

13.9

33.352.8

(二)企业厂长、经理素质情况

35家企业厂长、经理中,年龄(见表二):在30—40岁的7名,占20.0%,41—50岁的10名,占28.6%,51岁以上18名,占51.4%;文化程度(见表三):大专及以上的3名,占8.6%,中专及高中的11名,占31.4%,初中的18名,占51.4%,小学3名,占8.6%;职称:有各类技术职称的有15名(中级以下),占42.8%。

企业职工中,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仅占1.8%,中专及高中的占18.4%,初中的占57.6%,小学的占19.8%,小学以下的占2.4%,有技术职称的人员只占企业职工总数的4.2%。

表二企业厂长、经理年龄结构表

分类

项目

30-40岁

41-50岁

51岁以上

合计

人数(个)

710

5比例(%)

28.6

51.4100

表三企业厂长、经理文化程度表

文化程度

大专及以上

中专(高中)

初中

小学

合计

人数(个)

118

5比例(%)

8.6

31.451.4

8.6

(三)企业质量、卫生认证情况

在嵊泗县水产加工的35家企业中(见表四),通过ISO9000体系认证的有4家,占企业总数的11.4%,获得HACCp认证的2家,占企业总数的5.7%。取得国内卫生认证的企业20家,占企业总数的57.2%,取得其他认证的4家,占企业总数的11.4%,有5家企业未取得任何卫生规范认证,占企业总数的14.3%。35家企业中完成各国官方注册的企业7家,占企业总数的20%,(4家企业完成了日本官方注册,2家完成韩国官方注册,1家完成欧盟注册,其中1家企业完成3个官方注册。)

表四水产加工企业质量、卫生认证情况表

项目

ISO9000

HACCp

国内

卫生认证

其他认证

未取得认证

合计

企业数(个)

4220

453

5比例(%)

11.4

5.7

57.211.4

14.3100

(四)企业运营能力及效益情况

2002年,全县水产加工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6084万元,销售产值30562万元,产销率84.7%,比标准96%少11.3个百分点。35家企业中盈利在5万元以上的10家,微利企业16家,亏损企业9家。盈亏相抵后利润总额301万元,其中盈利企业创利491万元。整个行业利润主要集中在5家规模以上企业中,仅黄龙鱼品厂就创利260万元。亏损企业亏损额190万元,亏损面25.7%,亏损率38.7%,户均亏损21万元。从经济类型上看:股份合作制企业亏97万元,私营企业实现利润118万元,其他有限责任公司处于优势,除1家企业亏3万元外,其他5家都盈利,且盈利总额为280万元。

表五水产加工企业盈、亏情况表

项目

盈利5万元以上

微利企业

亏损企业

合计

企业数(个)

5比例(%)

28.6

45.7

25.7

二、嵊泗县水产品加工企业存在的问题

(一)海洋渔业资源衰退

1、中日、中韩渔业协定生效和实施,使舟山海洋捕捞失去了部分传统渔场,部分渔场受到严格限制,而导致捕捞业的生存空间的缩小,从而制约了捕捞渔场的拓展。

2、渔业资源衰减,大量的渔民争抢有限的水产品资源,造成了可开发利用的品种资源减少,突出了“船多鱼少”的矛盾。

3、传统的“靠海吃海”的观念根深蒂固,对转产转业的认识不足。加之财力、物力的制约,很难改变渔民的捕捞作业结构。政府和主管部门,虽然重视渔民的捕捞作业的调整,但受物力、财力及其它环境因素的制约,没有真正大力度的、有效的、支持捕捞渔民的作业结构调整。

上述原因直接影响嵊泗县的渔业产量,海洋渔业资源的衰退,经济类水产品大幅度下降,经济鱼类收购价格的上升,高昂的收购价加上全县水产加工业多数以粗加工为主,缺少精深加工的产品,使简单的水产品加工几乎没有利润,有的企业采用代收购、代加工来维持企业的生存,给水产加工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二)市场竞争能力薄弱

从企业规模、技术、设备情况看,嵊泗县的绝大部分水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无自主产品开发能力,加工设备简单,产品单一,加工量比例较低,加工技术含量低,高附加值产品少,很少或没有开发废弃物综合加工和利用,传统产品加工技术落后,水产食品仍然沿用几千年来传统的作坊式手工加工方法,市场需求逐渐萎缩,明显缺乏市场竞争的能力,企业一直主营以冻小黄鱼、冻鲳鱼、冻虾仁、冻蟹等各种经济水产品为原料的产品加工,直到近几年才发展有星鳗片、贻贝等加工。企业缺少配套产品及特色产品的生产,产品升级换代缓慢。截止2002年底,水产加工产品中获各级名牌产品的企业有8家(见表六),占企业总数的22.8%,在获名牌产品企业中,有1家企业获得国家级名牌产品,6家获省级名牌产品,1家获市级名牌产品。

表六水产加工业获名牌产品的企业统计表

项目

总数

获国家级

获省级

获市级

小计

企业(个)

516

18比例(%)

2.9

2.9

22.8

(三)企业负债严重,抵御风险能力弱

到2003年7月为止,嵊泗县水产加工企业共计负债总额22386万元,其中长期负债4328万元,短期负债17967万元。资产负债率高达79.1%,比标准值超出19.1个百分点。从企业现有流动资金来源构成看(见表七),银行贷款占63.6%,自有资金占27.6%,外来资金占2.6%,民间借款占6.2%。因此,抵御风险能力较弱表现在嵊泗县水产品加工企业负债经营程度高,贷款比例高达75.6%,偿贷能力较弱。一旦市场发生变化,资金周转发生困难,就可能使企业陷入无力支撑的困境。同时,企业负债率过高,产生企业融资信用不断下降,最终导致融资渠道不畅。

表七水产加工企业流动资金来源结构表

资金构成银行贷款

自有资金

外来资金

民间借款

合计

比例(%)

63.6

27.6

2.6

6.2100

(四)企业采、销的局限性

通过调查,嵊泗县水产加工业在原材料采购上存在较大的局限性,企业的采、购信息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个是本企业的采购员,另一个是来源于对方的推销员。企业主要以自行收购为主,国内市场中调拨的很少,大部分是来自本市,目前,无一家企业利用远洋捕捞水产品和国外进口水产品。

产品销售是实现企业利润的重要环节,再好的产品如果在销售环节上出现障碍,不仅影响销售量,也给企业的利润增长带来很大影响。调查发现(见表八),全县水产品加工企业产品销售固定商家的占10%,为对方做订单的占6.7%,企业通过批发商销售的占33.3%,通过零售渠道的占6.7%,企业直销的占43.3%。企业产品销售渠道单一(见表九),销往国内外的产品主要是本省和上海市,其中销往上海的占50.7%,销往本省的占28.1%,销往山东的占14.9%,销往其它省市及国外的占6.3。所有出口产品主要销往韩国和日本。

表八水产加工企业销售结构表

项目

固定商家

做订单

批发商

零售

企业直销

合计

比例(%)

6.7

33.36.7

43.3

表九水产加工企业销售结构表

项目

上海

本省

山东

其它省市及国外

合计

比例(%)

50.7

28.114.9

6.3

(五)企业人员素质低,管理水平亟待提高

企业人员的文化程度偏低,管理人员年龄偏大。在35家企业厂长、经理中,年龄在51岁以上的占51.4%,而40岁以下的仅占占20.%。在35家企业厂长、经理中,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的仅有3名,占8.6%,初中以下学历的占60%。在企业职工中,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仅占1.8%,初中以下学历的占79.1%。有技术职称的人员只占企业职工总数的4.2%。

人类正在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与使用之上的经济。在知识经济时代,产品的生产、商品价值的提高、企业的成长乃至国家竞争力的增强,都必将更加依赖于知识和掌握知识的人力资源。知识作为生产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生产和传播知识的人力资源己成为重要的战略性资源。嵊泗县水产加工企业人员素质整体偏低,导致了管理的难度和企业经营能力的低下,导致了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导致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同时也导致了劳动生产率偏低。

(六)传统与世俗文化的制约

嵊泗渔民久居海岛,世代以打渔为生,缺乏必要的信息沟通,捕捞渔民家庭以渔业为主要生计。渔民长期出海作业,加之海岛的相对封闭,较少与其他方面人员接触,对外面的产业的信息也了解不多,更谈不上掌握新的信息。加之传统与世俗文化的影响,嵊泗仍有部分渔民喜爱捕捞这种特殊的生活方式,喜爱与大海生活,也比较爱渔村这种闲暇的生活方式。在企业发展中,缺乏居安思危的战略眼光,缺乏发展与创新意识,要求他们放弃原来喜欢的工作方式,去寻找新工作,去搞科技创新,将会承受一种非经济的和经济的压力,因此,造成了企业的停步不前的局面。

三、嵊泗县水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的重点:

嵊泗县水产品生产和加工重点是:优化产品结构,推进贝类、中上层鱼类、藻类加工产业体系的建立,培植和引导几家具有活力的水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通过加快企业技术改造,促进加工产品的开发,要开发低值产品和废弃物的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发展既有营养又食用方便的加工食品,提高国内外市场占有率。

重点突破的几个方面:

1、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加快高精水产品的加工;

2、产品开发以大众化、现代化、方便化、快捷化为主;

3、扶植科技含量高的休闲食品、快餐水产食品及开发保健品和功能食品;

4、开发新捕捞对象加工成食用及制成优质鱼粉、鱼片、鱼糜、模拟食品和调味品,重点研究蟹类加工,枸杞的贻贝加工,黄龙的虾米、鱼粉加工等。

5、尝试开发精制食用鲜鱼浆,进而以鲜鱼浆为原料生产风味的方便食品、微波食品及色香味俱佳的合成水产食品,提高低值产品的综合利用率和附加值。

6、加强水产标准体系建设,全面推行HACCp管理系统,严格保证水产品质量、品种、生产技术、生态环境等标准,逐步与国际接轨,消灭无标生产,培植水产名牌产品,提高竞争力。

四、嵊泗县水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的对策

(一)明确思路和目标,加快水产品加工业发展步伐。

县委、县政府要进一步提高发展水产品加工业重要性的认识,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强对水产品加工工作的组织领导,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落实各项优惠措施,改善投资环境,提高服务质量,使水产品加工有一个突破性的发展。

(二)深化改革,培育龙头企业

篇6:县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情况调查

我县是一个农业县,农业以种植优质粮油棉为主,畜禽和水产养殖也初具规模,农业资源优势明显,农副产品极为丰富。为充分发挥我县农业的资源优势,县委、县政府把加快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建设作为一项富民工程,摆上位置,紧抓不放,大力实施。目前,我县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怎样做强做大,带着

这个课题,近日,我们深入到农产品加工企业,走访了相关涉农单位,就全县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充分发挥我县农业传统特色优势,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有力地促进了农副产品加工业的持续稳定发展。目前,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我县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到底,全县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已发展到162家,主要集中在油脂、棉业和粮食加工行业,年产食用油20万吨、棉纺10万锭,年加工粮食10万吨左右,实现产值15亿,带动就业2万人,经营范围覆盖全县所有农副产品,有力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县农副产品加工业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培育了一批重点企业。到底,在162家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中,规模以上企业45家,已拥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7家,涌现出一批如大平集团、振花棉业、鹰皇麻油等一批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2、形成了一批优势产业。通过近几年发展,我县油脂产业不断壮大,目前全县共发展油脂加工企业41家,年产各类油脂5.7万吨,其中麻油销售量占全国市场份额的第三位,培育出大平、褒禅山、益和、鹰皇等一批部、省、市名牌产品,一个叫响全省乃至影响全国的油脂生产基地日渐形成,成为我县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

3、提升了市场竞争力。我县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农副产品,以水稻、油菜、棉花、茶叶等优势农产品为依托,共建立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基地14个,创建农产品品牌15个,其中:中国名牌1个,省级名牌7个,市级名牌7个,有8个农产品获全国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大平牌系列食用植物油被授予“国家免检产品”资格。

4、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创办领办农业协会和农村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每年落实优质稻、优质油等生产订单近10万亩,带动农户4万多户。目前,全县共成立了46个农业专业协会,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

二、存在问题

一是企业规模小,生产技术落后。通过走访,我县现有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有相当一部分还没有摆脱家庭作坊式的加工,企业基本上都以出售原料或初级加工产品为主,产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较低,利润空间薄。如我县共有棉花加工企业40多家,大部分棉花加工企业规模都很小,多数是三五个人合伙创办的小轧花企业,有不少是“家庭作坊”和“路边棉站”,技术水平落后。全县粮食加工企业近10家,除吴楚米业有一定规模外,其它都是小型的大米加工厂。

二是收购资金大,融资困难。资金需求量大和资金筹措困难的矛盾一直是制约我县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我县除少数几家规模大、效益好的企业外,大部分农产品加工业普遍缺少资金,特别是流动资金严重不足,致使企业不能满负荷生产,严重影响和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壮大。目前银行贷款,手续繁杂,除了正常的调查论证之外,还存在一定的人为因素,所以在企业急需资金时,往往难以及时到位。

三是市场预测难,价格波动大。农产品加工企业受农产品价格影响较大,如何把握不好,会造成巨大损失。如棉花价格,最高价达3元多/斤,去年底,棉花价格跌2元左右/斤,如果企业在收购环节把握不好,将会给企业带动巨大亏损,甚至破产。

四是政策扶持少,发展环境不优。我县虽然制定了投资工业的八项规定,但其主要针对是招商引资企业。对本县的民营企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企业,在资金、场地及生产经营等方面扶持政策很少。少数部分执法、执收部门,部门利益、个人利益至上,乱收费、乱罚款、现象时有发生。

五企业人才缺,创新精神不足。由于各种原因,民营企业难以留住人才,人才不愿前往民营企业现象特出。如振花棉业去年招聘1名大学毕业生到企业任职,工资待遇也不低,但由于振花棉业地处运漕镇,文化娱乐活动落后,结果只干了几个月就走人了。另外,不少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创业精神不强,小富即安,小收即满,敢想、敢干、敢闯的精神不够,一些企业为了降低成本,节约开支,图个眼前利益,不愿花高薪聘请企业各类人才。同时,由于不少企业是由家庭式企业,在家庭式管理模式下,存在裙带之风,绩效评价不公平,压抑了家庭外员工的创新意识和工作积极性,不利于管理和技术人才的引进。

三、对策和建议

(一)科学合理规划产业布局。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科学布局,做到有规划、有规模、有产品、有效益。如我县共有棉花加工企业40多家,年加工皮棉可达150万担,相当于全县年产棉花产量的10倍。由于僧多粥少,各企业为抢购棉花,相互竞争,价格混乱。对棉花产业,我们在规划时不能搞“小而全”,要搞“大而精”,建议以塔运路为轴,规划建设轻纺工业园,但要主动限制一些小轧花企业发展,只允许上一些符合国家棉花产业政策的企业。对油脂企业,要以巢宁路为主线,规划建设油脂产业带,以大平油脂、鹰皇麻油为龙头,以食品工业园为一极,集聚油脂企业发展。粮食加工企业以粮食产业园为基地,加快发展大米深加工龙头企业,改变我县是农业大县却无大型粮食加工企业现状。

(二)帮助解决企业融资难。建议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以贴息贷款的方式为企业提供政策性融资,对技术开发的中小企业进行财政补贴,对其新产品开发、员工培训等活动提供资金支持,特别是要将阳光工程延伸到中小企业。发挥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贷款主渠道作用,围绕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基地建设、加工生产、市场营销等进行扶持。根据企业的不同特点,简化贷款手续,及时满足需要。充分发挥县投资担保中心的作用,增加投资担保中心的融资力度,争取金融机构对龙头企业的信贷支持。

(三)扶持企业做大做强。重点培育和扶持一批有特色、有品牌、形象好、潜力大的企业,有计划地组织企业开拓国际、国内市场;支持大平集团加快年产10万吨米糠油及综合利用、年产12万吨双低菜籽油项目建设。扶持振花棉业新上400吨打包机,鼓励其发展棉纺加工等上游产品,处长产业链。做大粮食产业园,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加快年产10万吨优质精制大米及含油食品精深加工项目建设,使其成为我县粮食加工业的龙头企业。支持企业发展创办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组织,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稳定和扩大油菜、粮食、棉花等基地建设,为企业发展提供原料,减少风险、降低企业成本。

(四)强化政府服务意识。一是在资金上,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每年列出专项经费,采取“以奖代补、贷款贴息、重奖贡献突出的企业和科技人才”等投入政策,扶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技术改造、品牌创建和基地建设。同时积极帮助农产品加工企业积极向上申报农品产加工项目。二是在信息服务上,建议通过县政府网站,建立企业发展信息平台,发布国家政策、宏观形势、产品供求信息、农产品期货价格以及县内一些有关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等,为企业搞好信息服务。三是在发展环境上,要切实优化发展环境,物价、审计部门严把各项收费标准关,各有关收费部门对收费标准向社会公开,凡未统一公布的收费项目,企业和个人有权拒绝缴纳;建立完善举报制度,公开举报电话,切实加强对执法部门的监督,认真查处对企业乱收费、乱摊派、乱检查等行为。

上一篇:羽绒被的销售推广广告词下一篇:中考语文基础知识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