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播小麦的生育特点和栽培对策

2024-04-22

晚播小麦的生育特点和栽培对策(通用6篇)

篇1:晚播小麦的生育特点和栽培对策

晚播小麦的生育特点和栽培对策

分析了晚播小麦的形成原因,根据晚播小麦的.生育特点,提出了相应的栽培对策.

作 者:闫家敏 陈保琢 王佰鞍  作者单位:铜山县郑集镇农技推广中心,江苏铜山,221143 刊 名:安徽农学通报 英文刊名: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年,卷(期): 15(21) 分类号:S512.1 关键词:晚播小麦   形成原因   栽培对策  

篇2:晚播小麦的生育特点和栽培对策

扬麦14号小麦不同播期、密度对其生物学性状及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期推迟,小麦不同生育期均相应推迟,但主要是前期营养生长期显著缩短,中后期生殖生长期则相对稳定,全生育期变短,总叶片数减少,植株高度变矮,干物质积累量减少,群体前小后大,分蘖成穗率降低,穗数不足,穗型变小,粒数减少,粒重提高,产量下降,品质变优.迟播小麦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加,群体总苗数、叶面积系数、有效穗数等群体质量性状迅速增强,单株分蘖及成穗数、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分蘖成穗率,结实粒数、千粒重等个体质量性状均逐渐变劣,但不同密度之间个体质量性状衰减的`速率要远远小于适期早播的小麦.因而,适当提高种植密度,增强群体质量性状,弥补个体性状瘦弱之不足,有利于提高晚播小麦产量.本试验晚播小麦基本苗增加到360万/hm2,产量最高,但品质变劣.

作 者:陈根祥 吴建中 朱傅祥 陈启平吴玉涛 胥益锋 张凤珠  作者单位:陈根祥,朱傅祥,陈启平(盐城市第二种子公司,江苏盐城,224002)

吴建中(盐城市盐都区粮油作物技术指导站)

吴玉涛(盐城市盐都区龙冈镇农业技术)

胥益锋(盐城市盐都区尚庄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篇3:晚播小麦的生育特点和栽培对策

近年来,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驻马店市冬小麦的播种期逐渐向后推迟,使小麦生育状况得到调整。经过近几年的生产实践,驻马店市小麦产量连续9年创历史新高。为此,笔者深入分析驻马店市播期调整前后小麦生育期的变化特征,并阐述适期晚播对防止气象灾害的作用,旨在进一步论证适期晚播对小麦高产的主导作用。

1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利用驻马店市1981—2010年冬小麦作物观测资料,将资料划分为20世纪80年代(1981—1990年)、20世纪90年代(1991—2000年)和21世纪(2001—2010年)3个阶段,采用对比分析的统计方法,分析20世纪80、90年代和21世纪2001年以后冬小麦冬前的生育变化特征。

2 结果与分析

2.1 20世纪80、90年代小麦冬前积温及生育变化

2.1.1 冬前积温过高

在驻马店市,小麦冬前积温以在650℃左右为宜,偏高则容易造成小麦旺长。从图1可看出,20世纪80年代,冬前积温较适宜,除个别年份,冬前积温都在500~700℃;20世纪90年代,只有3年积温较正常,有7年积温在700℃以上,1997—1998和1998—1999年甚至超过800℃,冬前积温远远过剩。

2.1.2 冬前小麦分蘖增加

为了便于比较,笔者将1981年及以后的冬小麦冬前平均分蘖数进行距平处理,结果发现,1981—1990年,冬前小麦平均分蘖数有5年在均值以上,5年在均值以下;1991—2000年,冬前小麦平均分蘖数有4年在均值以上,6年在均值以下;而进入21世纪以来,2001—2010年冬前小麦平均分蘖数有6年在均值以上,4年在均值以下(图2)。从变化趋势来看,20世纪80年代以来,冬前小麦分蘖数基本呈0.3个/株的递增趋势稳定上升(图3)。而小麦有效穗数的多少主要决定于冬前分蘖数的多少,因此,分蘖个数的增加一方面对增加小麦有效穗数十分有利,但另一方面也容易造成冬前群体过大,影响壮苗。

2.1.3 冬前小麦密度增大

从图4可看出,20世纪90年代,小麦越冬期的平均密度同分蘖数一样具有明显增加的趋势,其平均值较20世纪80年代多357万株/hm2,其中1995—1996和1999—2000年分别达2319和1 545万株/hm2,创历史记录。

2.2 21世纪以来冬小麦播期后延

对驻马店市1981—2010年冬小麦作物观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在1981—2000年的20年里,除了20世纪80年代的1982、1984、1985和1988年,以及2000年以外,其他年份的冬小麦均是在10月15日以前播种,占整个观测年份的75%。2001—2010年,除了2003和2005年外,其他年份均播种较晚,大部分在霜降前后。

2.3 2001年调整播期以后小麦冬前积温及生育变化

2.3.1 冬前积温基本适宜

2001年以来,除2001—2002年,由于干旱造成播期迟半月以上,使冬前积温在400℃以下以外,其他年份冬前积温都在450~660℃(图1),基本适宜。冬前积温的减少有效控制了小麦的过多分蘖,尽管2001年以后分蘖仍然呈上升趋势,但分蘖小,小麦旺长现象得到有效抑制。

2.3.2 冬前小麦密度减少,群体逐步趋于合理

2001年以后,人们的种植观念逐步改变。鉴于冬前分蘖的不断增加,人们在减少小麦播种量的同时,推迟小麦播期,尽可能地抑制小麦过多的分蘖,使冬前小麦密度得到控制。从近几年的观测结果来看,2001年以后,小麦密度整体较20世纪90年代有所减少(图4),平均密度为1 005.0万株/hm2,减少250.5万株/hm2,群体逐渐趋于合理。

2.4 适期晚播对防止气象灾害的作用

近年来,驻马店市冬小麦生长季的气温逐渐升高,特别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升高趋势尤为明显,且冬季气温的升高最为显著。冬前温度升高,势必造成小麦冬前旺长,使小麦有可能在冬前完成春化阶段而开始幼穗分化,甚至拔节,这对小麦安全越冬十分不利。这时植株的含水量较多,组织幼嫩,抗寒能力减弱,一旦遇到强冷空气过境,小麦生长点易被冻死,造成小麦减产[8,9]。因此,播种过早使发育时期提前,使小麦受低温寒害或晚霜冻害的几率高,生产上适期晚播可有效防止冬小麦因遭遇低温冷害而被冻死。

3 结论与讨论

(1)近年来,随着温度的升高,特别是秋、冬连暖现象的日益加剧,适当晚播,减少了冬前积温,抑制了冬前小麦过多的分蘖,避免了小麦冬季旺长,降低了小麦冬前遭遇低温冻害的风险,对小麦产量的提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鉴于目前冬前小麦分蘖仍然偏多的生育特点,建议各地在适当晚播的同时,减少小麦播种量,以减小冬前密度,避免或减轻小麦冬前旺长、后期倒伏、病虫害以及冻害危害。

(3)在今后的品种改良、新品种选择等方面,除了考虑品种的抗灾害性、抗倒伏性等条件外,还要将当前的温度条件作为影响小麦优质高产的主要因素加以认真考虑。

参考文献

[1]陈英慧,宋建玉,房稳静.气温变化对冬小麦生育的影响[J].河南气象,2003(1):30-31.

[2]陈英慧,袁春风,王志强,等.河南南部冬小麦生育变化特征[C].//中国气象学会.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生态气象业务建设与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分会场论文集中国气象学会,2007:398-403.

[3]李彩虹,袁汉民,陈东升,等“.宁冬11号”小麦晚播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初探[J].宁夏农林科技,2010,51(5):29-30,75.

[4]欧阳秋明,王梅娟.气候变化对章丘农业的影响[J].宁夏农林科技,2012,53(6):140-142,156.

[5]周宏伟,裴道好,万罡.盐城市小麦低温冻害类型及其气象指标建立[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3):7813-7815.

[6]罗梦森.盐城市2010年夏熟作物越冬期的气象条件分析[J].宁夏农林科技,2011,52(2):35,39.

[7]陈英慧.气候变化对河南南部冬小麦播种期的影响[J].气象,2005,31(10):84-86.

[8]李东,王雪梅,曹苏娅.气候变化对冬小麦适播期影响及对策[C].//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经济策论(下).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769-777.

篇4:晚播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晚播小麦产量在6 000 kg/hm2以上理想的栽培指标为:基本苗375万~450万/hm2, 高峰苗675万~825万/hm2, 有效穗480万~525万/hm2, 实粒数32~38粒/穗, 千粒重40 g以上, 技术上应把握以下几个环节:

1 选用优良品种, 搞好种子处理

宜选用春性较强、抗病、株型适中的早、中熟小麦品种, 可选用目前推广的扬麦16号、扬麦19号、镇麦5号等, 避免选用扬麦15号、镇麦168等品种。播种前一周做好种子精选工作, 晒种2~3 h, 以提高种子活力。播种前一天用种子处理剂进行拌种, 以提高麦苗的抗逆性。

2 晚中争早, 确保安全越冬

播期以11月18日为限, 力争早播, 确保在越冬期 (12月20日) 小麦叶龄达2.0叶以上, 以确保自身的抗逆性。过迟播种风险较大, 不利于形成冬前壮苗, 冷冬年份甚至绝收。

3 提高播种质量, 力争匀苗齐苗

播量以11月10日210 kg/hm2为基数, 每推迟或提前1 d, 相应增加或减少7.5 kg, 确保基本苗达到375万~450万/hm2。一般年份宜采用机灭茬免耕栽培方式播种, 适当浅播, 均匀播种, 努力提高播种质量, 确保匀苗齐苗。遇田间湿度较大机械不能下田作业时, 可先采用板茬形式播种, 播后施足30 000 kg/hm2有机肥盖籽, 并均匀覆盖稻草秸秆, 提高保湿增温作用, 在墒情好转后及时机开沟覆土。稻田套播麦共生时间不宜超过7 d。遇干旱年份可采用浸种播种的方式, 可提早出苗2~3 d。播后及时镇压有明显保墒增温作用, 一般能提高田间出苗率5~10百分点, 并有利于防冻抗冻, 提高苗体素质。播种后应及早做好三沟配套工作, 争取工作主动。

4 净化生长环境, 综合控制病虫草害

播后抓住“冷尾暖头”及早抢墒用土壤处理剂进行土壤处理, 压低杂草基数。越冬期间结合中耕培土, 搞好人工除草工作。返青后根据草相选用对应高效除草剂进行化除, 净化小麦的生长环境。开春后做好纹枯病、白粉病、赤霉病的防治工作。长穗期还应注意蚜虫的发生情况, 适时做好防治工作, 最大限度减轻损失。

5 合理施肥, 确保穗健生长

总的施肥原则是节氮增磷钾, “以肥控苗”, 施足基苗肥, 控制中期用肥, 早施、重施拔节孕穗肥。中等地力小麦单产6 000 kg/hm2应施纯氮14~16 kg。具体操作上早施苗肥, 基苗肥占小麦一生施肥量的50%~55%, 以满足麦要胎里富的要求。控制中期用肥, 中期用肥占15%~20%, 减少不必要的消耗, 同时把小麦高峰苗控制在750万/hm2左右。后期早施重施拔节孕穗肥, 拔节孕穗肥的施用比例占25%~30%, 以提高单穗重, 同时防止恋青。在秋播基肥应用上提倡施用有机无机复混肥, 适当减少N肥使用, 提高P、K肥用量, 逐步使N、P、K比例提高到1∶0.4∶0.4~0.5。大力提倡秸秆全量还田, 播后覆盖稻草秸秆, 以提高化肥利用效率, 增强保墒增温效果。

6 搞好后期管理

篇5:晚播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1 适时播种, 打好丰产基础

所谓适时播种, 泛指播前准备及播种工作, 包括创建高产土壤环境、选用高产优质良种等一套种麦技术。播种基础的好坏, 直接关系到全苗、壮苗、群体结构和个体生育状况,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产量的高低。

1.1 选用春性品种

晚播小麦较适播小麦麦穗分化持续时间短, 不孕小穗增加, 穗粒数减少。春性品种生长快, 春化时间短, 春季麦穗分化开始早, 进程快, 易形成大穗大粒, 可以弥补上述缺陷, 并能充分利用后期光热条件, 发挥穗大粒重优势[3]。

1.2 配方施肥, 增施磷肥

晚播小麦根系小, 环境温度低, 土壤释放磷也少, 容易产生小、老苗。土壤严重缺磷的地块, 应增施磷肥, 促进根系发育。此外, 还应注意氮、磷、钾肥的配合。一般底施45%含量小麦配方肥600~750 kg/hm2或尿素300 kg/hm2+16%过磷酸钙750 kg/hm2+氯化钾120 kg/hm2。

1.3 精细整地

整地要按照“秸秆还田地块必须深耕, 旋耕地块必须耙实”的要求, 提高整地质量, 夯实麦播基础。一是扩大深耕面积, 耕深要达到25 cm以上, 切实做到机耕机耙相结合, 深耕耙透, 达到上虚下实, 没有明暗坷垃。二是针对旋耕田块容易造成深播弱苗、缺苗断垄和冬春易旱易冻等问题, 旋耕后一定要耙实。三是秸秆还田时, 秸秆要充分粉碎切细, 结合深耕掩埋, 耙耱压实, 使土壤达到松紧适宜, 以利于小麦出苗和根系下扎。

1.4 适当加大播量

晚播小麦分蘖和成穗率少, 为保证单位面积有效穗数, 应酌情增加播量。实践证明, 超出适期范围播种的, 每晚播1 d, 播种量应以增加0.25 kg为宜, 但基本苗不宜超过450万根/hm2。一般来说, 10月底至11月初播种的播量为225kg/hm2左右, 11月中下旬及以后播种的播量为262.5~300.0kg/hm2。种子籽粒大、发芽率低、整地粗糙地块可适当加大播量, 种子籽粒小、发芽率高、整地精细地块可适当减少播量。

1.5 高质量播种

晚播小麦随着密度增加, 对肥、水、光的争夺加剧, 容易产生弱株, 其主要原因是播种质量差。弱株没有生产力, 最后长出小穗, 生产中应注意防止产生弱株。一是抓好种子质量。种子要求发芽率、净度、纯度好, 健壮饱满, 均匀一致。二是做好种子处理。自留种子要过筛, 除去秕粒和小粒;播前晒种2~3 d, 提高发芽率和芽势;地下害虫和土传病害发生严重地块应进行药剂拌种。三是严格播种标准。采用高精度播种机, 要求播量准确、深浅一致、落种均匀、播深适宜。

2 科学管理, 助推小麦高产

晚播小麦要获得高产, 除适时播种外, 还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做好小麦各个时期的矛盾转化工作, 克服不利因素, 创造有利条件, 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增产潜力, 实现大面积均衡增产、高产、稳产[4]。

2.1 前期管理

一是查苗补种, 疏密补稀。麦苗出土后, 漏播和集中缺苗地段, 及时浸种催芽补种;零星缺苗地段, 三叶期后疏苗移栽;过稠之处, 要精细间苗。二是合理冬灌。在不缺墒情况下, 一般不要浇水, 以提高地温, 促苗生长。若墒情差, 日平均气温在3℃以上, 耕层土壤含水量17%左右, 单株分蘖在1~2个以上的麦田可进行冬灌。当日平均气温降到0℃, 土壤墒情在18%以上的单根独苗麦田不要冬灌。

2.2 春季管理

一是化学除草。冬前未进行除草的麦田, 返青后应立即进行化学除草。二是化控防倒。晚播小麦拔节时温度偏高, 生长快, 基部节间长, 容易倒伏, 应喷洒调节剂控制生长。起身期可喷洒壮丰胺或多效唑缩短基部茎节, 防止倒伏。三是晚用肥水, 建造高光效株型。晚播小麦春季早用肥水会促进小分蘖的生长和上部叶片伸长, 造成叶子郁闭, 基部通风透光不好, 第1~2节间较长, 后期易倒伏。另外, 由于营养生长量大, 会使穗发育进程缓慢, 抽穗推迟。一般春生5叶前应保持氮肥够用、水分稍显亏缺, 到了春生五叶期再水肥齐攻, 既能减少田间郁蔽, 建造高质量的光合系统, 又能促进抽穗结实, 增加穗粒数, 提高千粒重。四是防治病虫害。春季危害小麦的病虫害主要有纹枯病、红蜘蛛、蚜虫等, 要加强田间观测, 及时合理用药防治。

2.3 后期管理

晚播小麦抽穗后进入生育后期阶段, 生长发育以籽粒灌浆为中心, 主要特点是灌浆时间短、进程快、强度大, 后期易遭干热风危害, 应采取应对措施。一是浇好灌浆水。灌浆期缺水将造成粒重降低而减产, 开花后7~10 d应根据墒情和天气情况浇灌浆水, 要避免大风天气浇水, 防止大水漫灌, 以免发生倒伏。二是叶面喷肥。后期叶面喷肥可延长叶片功能期, 有利于提高粒重。小麦抽穗后, 叶面喷施0.2%~0.4%磷酸二氢钾, 有脱肥现象的, 可加入1%~2%的尿素。三是防治病虫害。晚播小麦后期生长茂密, 植株幼嫩, 容易受病虫危害, 必须及时防治。此期病害主要有白粉病、锈病、赤霉病等, 虫害主要是麦蚜、吸浆虫等。

3 适期收获, 保证丰产丰收

小麦“九成熟十成收, 十成熟一成丢”。应于蜡熟末期收获, 此时千粒重达最大值, 产量最高。

参考文献

[1]褚冰倩, 乔文峰.兖州市优质小麦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11 (3) :86.

[2]李玉.南阳市发展优质小麦的几点思考[J].种业导刊, 2008 (10) :16.

[3]张立全, 张晓东.我国优质小麦生产现状及其开发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22) :66-68.

篇6:晚播小麦的生育特点和栽培对策

晚播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是适应腾茬过迟或遇旱、涝灾害不得不大幅推迟播种期的有效抗灾应变技术。

1 晚播栽培小麦主要生育特点

1.1 生育进程前期晚后期早

在拔节以前, 因播种晚、温度低, 其生长发育落后于适期播种常规栽培小麦, 但拔节后其生育进程明显加快, 到剑叶露尖时将赶上甚至超过常规小麦, 以后其发育与常规小麦同步进行。

1.2 分蘖急增速降

晚播小麦前期总蘖数发展快, 并于起身期达最大, 但拔节期分蘖迅速两极分化, 总蘖数急剧下降。

1.3 叶面积系数发展前小、中快、后慢

晚播小麦在前期生物量少, 叶面积系数也小, 但中期发展快。到剑叶露尖时达最大, 后期叶面积下降也较慢。

1.4 干物质积累前少后多

晚播小麦冬前生物量少, 春季分化早而快, 因此晚播栽培小麦前期干物质积累慢而少, 但拔节以后干物质积累迅速上升。

1.5 群体虽大但透光性好, 苗小但抗逆能力强

由于晚播栽培小麦基本苗多, 前期重控, 后期重促, 其株型表现是株高矮, 基部节间短、上部节间长, 叶片小而挺, 透光性能好, 而且在分蘖以后, 苗质的抗逆能力明显增强。

2 晚播小麦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其技术要点为“四补一促”:

一是选用良种, 以种补晚, 应选用春性大穗形品种。句容市宜采用扬麦16、镇麦5号。

二是提高播种质量, 以好补晚。晚播小麦强调“七分种三分管”, 种好是关键。腾茬后加快播种进度, 减少积温损失, 同时做好精细整地, 精细播种, 足墒下种, 适当浅播, 确保全苗、齐苗、匀苗、壮苗, 为足穗奠定基础, 获得稳产高产的主动权 (保证基本苗) 。

三是加大播种量, 以密补晚。晚播小麦靠籽保苗, 靠苗保穗, 要求基本苗相当于或略低于该栽培法适宜的成穗数。根据播期和各地不同生产水平, 合理增加播种量, 11月15日以后播种的基本苗应达到23万~25万, 播种量应加大到15 kg左右。

四是稳氮后移, 增施磷钾肥, 以肥补晚。晚播麦施肥要求底肥增施有机肥, 重施磷肥, 适施氮肥;返青后蹲苗, 至拔节到孕穗期进行分类追肥。400 kg产量水平施纯氮14 kg比适期播种要少。前期因基本苗较多, 肥料适当降低, 防止群体过大。拔节后群体下降稳定后, 加大氮肥比例, 攻大穗。氮肥中基肥占30%, 3~4叶期施分蘖平衡肥占10%~15%, 拔节孕穗肥占50%~60% (基苗肥∶追肥为4∶6, 常规为5∶5) 。拔节、孕穗肥各占25%和30%。迟播麦拔节肥倒3叶施用;孕穗肥在剑叶露尖时施用。增施磷钾肥, 随着播种期推迟, 基本苗增加, 施氮量减少, 磷钾肥用量应相应增加。晚播麦应重视叶面肥的施用, 晚播麦成熟期比适期播种的小麦推迟1~2 d, 易受干热风危害, 后期应喷施叶面肥。据试验, 小麦剑叶抽出期和齐穗期各喷施一次叶面肥, 每穗粒数、千粒重都有所增加。后期结合防病治虫, 喷施微量元素肥料和其他生化制剂也有明显的增产效果。

上一篇:江西师范大学期末下一篇:哎呀,都是当年惹的祸五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