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公务员申论热点: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2024-05-04

2011公务员申论热点: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精选5篇)

篇1:2011公务员申论热点: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选题一: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在201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被首次正式提出来,将“尊严”提升到足够的高度、深度和广度,表明了中国政府“执政为民”、“以人为本”的施政理念。因此,如何按照执政为民、以人为本的要求,解决好关系人民生活幸福、尊严的民生问题,不仅是政府工作的重点,也是申论考试持续发酵的热点。近年来,中央在民生领域推出了一系列新的政策思路和具体措施,给老百姓带来了新的希望。民生问题属于比较热、比较大众化的问题,各位考生应给予高度重视,目前各地方公务员考试中已多次出现相关的申论题目。

本题的命题切入点主要有:

一是宏观上对教育、医疗、住房等大的问题进行考查,其中可能会包含一个乃至几个当下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二是从一些比较具体的问题切入,如高等教育改革、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教育、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住房保障等。总之,可出的问题很多,中心和主旨是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问题。

时事链接

★2010年2月27日,温家宝总理与网民在线进行了交流,在回答网民有关提问时,温家宝谈了“要让老百姓活得更有尊严”的三个方面含义。网民“憧憬”提问:“您今年在新春团拜会上提到,‘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您觉得如何能让百姓活得‘更有尊严’?”温家宝说:“新春团拜会我的讲话只有800个字,但是这两个字却引起全国人民的关注,我看到各种各样的评论。”他说,我提出“要让老百姓活得更有尊严”,主要指三个方面:第一,就是每个公民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都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自由和权利,国家要保护每个人的自由和人权。无论是什么人在法律面前,都享有平等。第二,国家的发展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第三,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必须以每个人的发展为前提,因此,我们要给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让他们的聪明才智竞相迸发。这就是我讲的尊严的含义。温家宝在2010年春节团拜会上曾经表示,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使人民群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努力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让每个孩子都能上学、上好学。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第一节 重要论述

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要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势头,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住房需求。一是继续大规模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中央财政拟安排保障性住房专项补助资金632亿元,比上年增加81亿元。建设保障性住房300万套,各类棚户区改造住房280万套。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范围。各级政府要切实负起责任,严格执行建设计划,确保土地、资金和优惠政策落实到位。二是继续支持居民自住性住房消费。增加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用地供应,加快普通商品房项目审批和建设进度。规范发展二手房市场,倡导住房租赁消费。盘活住房租赁市场。三是抑制投机性购房。加大差别化信贷、税收政策执行力度。完善商品房预售制度。四是大力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完善土地收入管理使用办法,抑制土地价格过快上涨。加大对圈地不建、捂盘惜售、哄抬房价等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

加快推进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落实五项重点工作。继续扩大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今年要把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和新农合的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120元,比上年增长50%,并适当提高个人缴费标准。开展农村儿童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医疗保障试点,尽力为这些不幸的儿童和家庭提供更多帮助。在60%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其他医疗机构也要优先选用基本药物。推进基本药物集中采购和统一配送。基本完成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规划,大规模开展适宜人才培养和培训。进一步完善支持村卫生室建设和乡村医生发展的政策措施。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落实岗位绩效工资。开展社区首诊试点,推动形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院功能区分合理、协作配合、互相转诊的服务体系。切实加强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传染病防控和慢性病、职业病、地方病防治,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开展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坚持基本医疗的公益性方向,创新体制机制,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提高服务质量,控制医疗费用,改善医患关系。大力支持社会资本兴办医疗卫生机构,在服务准入、医保定点等方面一视同仁。扶持和促进中医药、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关系人民身体健康和家庭幸福,我们要克服一切困难,把这个世界性难题解决好。

解析:这两段阐述摘自温家宝总理201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论述内容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一直努力实践的“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发展理念,体现了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让人民群众看到了更多的希望,真正让改革开放的成果为人民群众所共享。使全体人民居有其所、病有所医是社会建设和社会体制改革无法回避的两个大问题,是扩大公共服务的中心内容。

公平是社会主义的一个核心价值取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公平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总要求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目前不公平问题比较突出,群众非常反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必须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各类不公平问题,保证人民享有平等的机会和权利。

第二节 命题切入:问题、原因和对策

命题切入点一: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1200多年前,伟大诗人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诗句,表达了诗人对穷苦百姓的同情及对“居者有其屋”的美好愿望,但这个美好的愿望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1200多年后的今天,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难仍是一大社会问题,但当今政府已经把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难问题视为政府应尽的责任,把建立完善的住房保障制度、实现“居者有其屋”的目标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一、现存问题

(一)低收入人数上升

近年来,低收入群体人数呈上升趋势。一些地方特别是小城市的地方国有(营)、集体企业大都按照“民营化”要求,破产或改制为民营企业,形成大批下岗失业职工,成为低收入和最低收入群体的主体;中、小城市为了提升城市品位,提高城市形象,实施大规模旧城改造和房地产开发,许多被

拆迁户加入到低收入群体;在推行“城镇化”进程中,大批农民因进城务工而在城市定居,形成一定规模的新的低收入群体等。

(二)中等收入者被遗忘

近几年,国家的住房政策向低收入和最低收入群体倾斜,建设了部分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解决了部分低收入和最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而高收入家庭则通过市场购买商品房;剩下的中等收入家庭尤其是工薪族既无资格购买经济适用房,也不符合租住廉租房的条件,更无经济实力购买价格昂贵的商品房,成为被忽视甚至被“遗忘”的“夹心层”。

(三)保障性住房稀少

一是原有住房被大量拆除:在各地“火热”的旧城改造和房地产开发过程中,大量群众的旧私房和租住的旧公房被拆除;许多企业破产或改制时将职工的住房连同厂房等一并卖掉。二是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项目受到商品房排挤,各地建设速度步履艰难;“两限房”则刚刚开始启动,也受到商品房的挤压;因此,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和“两限房”建成的数量有限。也就是说,旧住房大量减少,新的适合中、低收入群体居住的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和“两限房”却建设得不多,因此,造成保障性住房十分匮乏。

(四)保障性资金紧张

地方政府在“经营城市”的理念下,土地可以卖钱,商品房可以收税,所以,都热衷于旧城改造和房地产开发,而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不仅没有经济效益,还要划拨建设用地和减免相关税费,因此,一般都不优先考虑或者就不考虑;而廉租房对最低收入家庭无论是实物配租(建设廉租房)还是租赁补贴(发给租金补贴)都需要政府投入大量资金,而资金来源除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外,无论是地方财政专项预算资金、不少于10%的土地出让金,还是扣除风险准备金和管理费用后的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等,都是地方政府的“腰包”,因此,要掏这样的“腰包”很难。

篇2:2011公务员申论热点: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二、考点分析:

政治生活: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生存权和发展权);政府的宗旨与原则;政府职能;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经济生活: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我国社会主义现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

生活与哲学:社会实践和社会历史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政府如何切实解决好民生问题?创造更多就业机会;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把“蛋糕”分好;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势头;加快推进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篇3: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

必须继续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必须高度关注民生;必须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

尊严, 可以说是一个同人类文明一样古老的话题;特别是在当今世界, 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 都与他们的尊严有关。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这一句温暖人心的话, 是对“执政为民”理念的新诠释, 彰显了党和政府的人文情怀和历史责任, 标志着惠及13亿人口的小康社会将跃上新台阶, 预示着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了更高的目标追求。“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 实际上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必须从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出发, 积极创造条件, 努力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扎实推进。

必须继续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追求幸福与尊严, 是人们崇高的价值取向。但任何一国国民的尊严, 从来都是和国家综合实力相关的。在旧中国, 积贫积弱、民不聊生, 国家失去了尊严, 民族饱受欺凌, 哪里还谈得上“人民的尊严”?新中国成立以来,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告诉我们, 经济快速发展, 从而创造出更多财富, 不断提高综合国力, 是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的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无论是个人还是整个民族, 衣食足、仓廪实, 才有保持尊严的底气;在商品匮乏、吃不饱穿不暖的情况下, 要使人民生活保持尊严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情, 即使保持也只能是精神意义上的, 是乌托邦式的。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现在尽管我国经济总量已列世界前茅, 城乡居民收入显著提高, 人民越来越自信, 越来越有尊严, 但综合国力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特别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当今世界, 尽管有局部动荡与不宁, 但总的来说, 和平、发展、合作仍然是时代的主题。与此同时,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等, 都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既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难得的机遇, 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从总体上看, 机遇大于挑战。这是我国发展最为重要的一个战略机遇期。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历史定位, 要求我们必须从战略的高度把握面临的发展机遇, 以积极主动的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 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 开拓进取而不可因循守旧, 趋利避害, 加快发展, 壮大自己。所以,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党的基本路线, 要坚持一百年, 这是不能动摇的, 是坚定不移的。在人类思想史上, 尽管有各种各样的发展理论, 但有一个共同点, 就是都强调经济发展。无论现在还是将来, 经济发展始终是发展的中心内容, 是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基础。改革开放30多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证明, 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 不发展就没有出路, 不发展就不可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正在走的发展道路, 是世界社会主义历史上从未走过的, 也是世界近代历史上后发大国兴起从未走过的。这条道路, 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也就是科学发展观指引的道路。当年邓小平曾经说过:中国要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垄断的世界上杀出一条血路, 将给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发展自己, 提供可以借鉴的有益经验, 也证明社会主义的成功。我们现在所做的, 就是这样的一件事情。所以, 要让中华民族更有尊严, 让社会主义制度更有尊严, 让全体中国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 发展经济始终是硬道理。

必须加强民主法治建设

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 物质生活的富足固然是硬道理, 但并非是全部真理。因为人之所以为“人”, 就在于其幸福快乐和尊严不仅来自于物质需要的满足, 还在于甚至在一定的发展阶段上更来自于精神需要的满足。在现代社会条件下, “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的“生活”, 包括政治生活。政治生活“有尊严”的本质, 是在平等、自由的旗帜下公民权利得到保障、得以实现。为此, 必须加强民主法治建设。民主, 就是人民当家作主。严复曾经阐述民主和自由的关系, 提出“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 也就是说, 民主是实现自由同时保障自由最好的工具。民主也是实现和保障人的尊严的最好的途径, 公民具有充分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才可能有作为国家和社会主人的尊严体验。因此, 对于党和政府来说, 必须在加快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 加快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真正实现社会的公正、公平, 切实保障宪法赋予公民的各项权利, 尊重民众诉求, 提高民众对国家事务的参与度, 使广大民众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拥有更大的发言权、选择权。法治, 就是人民实行法律下的治理。没有法治, 就没有安全和秩序, 也没有自由和民主, 自然更没有人的尊严依存的环境。如果人的尊严不能内化为宪法精神或上升为宪法内容, 保障人的尊严就不能成为国家和政府的最高价值目标。国家和政府理应承担起尊重、保护、促进和实现人的尊严的义务, 理应通过宪法和法律使每个人赢得尊严。在一定意义上说, 依法治国是保障公民幸福、保护人的尊严的同义语。

必须高度关注民生

“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是一个鲜明的时代命题, 而支撑这个命题的是人民生活中无数个“细枝末节”。所以, 群众利益无小事, 民生问题尤为关键。具体地说, 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 就要在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学有所上这些最基本的民生问题上让老百姓得到更多的实惠, 让人民群众更多得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尽管这些年政府在这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 但目前看病贵、房价高、学费高、就业难仍然是不争的事实, 离让老百姓有尊严的生活还有相当的距离。特别是随着社会转型, 利益格局不断调整, 一些地方贫富差距扩大, 一些行业部门收入分配不合理, 少数地方在企业改制、征地拆迁、环境保护、涉法涉诉等领域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还较为突出, 与民争利的现象还时有发生, 这显然不符合和谐社会的要求, 也有碍于让人民特别是困难群众生活得更有尊严。如何在事关民生的问题上加大工作力度, 争取更大的改善, 是政府维护老百姓尊严的前提和基础。如果一个政府连老百姓基本的生存权都保障不了, 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就只能是一句空话而已。如何在社会财富分配中更加注重社会公平, 缩小贫富差距, 让一些老百姓不再卑微地生活, 抬起尊严的头颅, 这是政府决策的重中之重。一方面, 要努力扩大就业, 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 鼓励全民创业, 要注重通过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来开启农村市场, 要依靠结构性的改革, 通过政策创新、体制改革、制度安排和机制建设稳步推进城镇化, 破解城乡二元结构, 保证城乡一体化不断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另一方面, 必须加大国民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的消费能力。解决好收入分配问题, 既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提高低收入者收入和最低工资标准, 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也要通过财税政策和转移支付手段, 对贫困地区、困难群体给予更多的倾斜和照顾, 为社会健康、有效运行提供所必需的最低限度的安全、稳定、预期和公平环境。

必须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

篇4: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2010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庄严的承诺立即引来了网民间的互动:

网友逸风:人人生而平等,一个人可以暂时没有钱,但要有做人的尊严,奋斗的尊严。一个人可以没有地位,但他享有法律赋予的一切公民权利。

网友幽兰:让社会更加公正、和谐关键在于做好“蛋糕”的同时,切好“蛋糕”,将效率与公平有机结合。

(1)你是否赞同网友逸风的观点?现实生活中你会怎样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

(2)你认为切好“蛋糕”的制度依据是什么?为什么?

(3)假如让你跟帖,请从人生追求角度谈谈你对人生幸福与尊严的理解。

【试题研究】

对中学生进行法律、国情、国策教育,培养其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是思想品德课的主要内容和目标。本题是2010年山东省威海市中考思想品德试卷中的一道非选择题,以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话“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和两位网友对人生幸福与尊严的理解为背景材料,貼近学生生活实际,集思想性、实践性、教育性于一体,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做一个有尊严的人,既考查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考查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答题时,我们先要读懂材料,审清题意,找出关键词,然后按照设问的要求,回归课本,从多角度回答问题。如对于第(1)问中“怎样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可以从学法、知法,自尊自爱,依法规范自己的言行;提高维权意识,依法维护自己的权利;爱护、尊重他人人格尊严等角度回答。对于第(3)问“从人生追求角度谈谈你对人生幸福与尊严的理解”,可以从是否有崇高的精神追求,是否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否有对他人、对社会无私奉献的精神境界等角度回答。

参考答案:

篇5:让百姓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让百姓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这是党和国家长期探索和奋斗的责任目标,更是占中国总人口80%以上的广大民众的热切期盼。

实现这一伟大而神圣的目标,涉及到方方面面,关系到对现行生产方式,分配制度和政府对企业、物价、财税多方面的调控,管制的改革和创新。

坚持三个原则,让百姓对幸福和有尊严的生活充满希望。

——坚持发展第一,民生第一原则。任何改革、创新都不能影响中国的持续快速发展在发展方向上,坚持民生优先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让百姓有业就、有活干、有钱挣。

——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限高惠低的分配原则,既要让那些少数富起来的人有持续发展的动力,又要对他们过高收入进行有效的调节;既不能单靠政府对中低收入人群直接补贴,避免整个社会产生等、靠、要的惰性,又能产生依靠个人努力改变不良现状的希望和动力。

——坚持物价增长滞后收入增长原则,使物价增长幅度永远在收入增长的背后跑步,让百姓充分享受到改革、发展的实惠,使其对未来预期充满希望和信心。

把好三个环节,让百姓真正生活得幸福和有尊严。

——一心一意谋发展,千方百计促就业。要创造更加充分的就业机会,让百姓有业就、有钱挣。“十一五”期间,中国城镇登记失业率虽然控制在4.3%以内,但是,今后每年将有超过1000万的农村劳动力需要转移到城镇,高校毕业生每年将近600万,他们能否找到工作,生活得有尊严仍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因此,政府应把促进充分就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优先目标,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退役军人的就业,保障劳动者劳动的权益、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

1.各级政府要把就业摆在政府职责的“优先”位置上,纳入目标考核,使其成为各级领导干部的基本职责。

2.在社会投资方向上,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把就业、民生与发展统筹起来,把保障和改善中低收入者的生存发展条件作为主线、贯穿于社会生产、分配、消费等经济运转全过程。当前,要加大民生所需的社会公共产品的投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一是把婴幼儿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既能促进就业,又能使婴幼儿健康成长。有关数据表明,全国约有9000万婴幼儿,除少数公立托儿所幼儿外,绝大多数均为民办,教学条件,师资配备都很欠缺。按国际标准要求,应当配备师资至少不下600万人。二是加大环卫环保投入,既能使中国人有一个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又能促进大量人员就业。据有关专家分析,全国每年产生的垃圾大约1.6亿吨,人均440公斤。全国600座城市已堆放或填埋各类垃圾高达80亿吨;有2/3的城市被垃圾包围。每年垃圾堆存累计侵占国土面积5亿平方米。相当于全国每年新建住宅的总和。垃圾和环保已向中国人的继续生存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加大垃圾处理及环保的投入已迫在眉捷。法国垃圾处理和回收每年创造400多亿欧元的产值,占到GDP总量的8%,行业从业人数达20万人,成为经济增长最快的行业。因此,中国从清扫、分类、处理、利用至少可创造800万以上的就业岗位。同时,加速推进产业化,其经济效益将不可低估。三是拓展为老人的服务,既能使老人愉快地安度晚年,又能促进就业。全国在60岁以上的老人已超过1.67亿,占总人口的12.5‰一半空巢孤独终老。广泛开展为老年人服务,至少可创造就业岗位300万左右。同时,政府还应根据国情,围绕民生在公共服务领域不断开拓,使公民感受到政府的服务周到全面。

3.鼓励全社会创业,特别是中低收入的自主创业,强力推动民营经济、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的蓬勃发展,尤其是三农产业和劳动密度型产业和行业的发展,诸如传统手工业行业,带有社会公益性服务的行业,要在贷款、税收上给予优惠,最大限度地调动其发展的积极性,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社会的充分就业。

4.培养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促进社会就业。在境内所有企业、使用了公共资源和环境,占领的是公共市场,赚的是广大消费者的钱,承担社会责任应当义不容辞。按照社会资本有机构成,对境内企业政府应当下达安置就业人员控制名额,招收和使由企业按控制数额自由选择。以促进企业在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同时,把就业作为自己的基本责任,从而推进全社会的充分就业。社会的充分就业,使大多数人有事干,有钱挣并感受到工作着是美丽的。

——限高惠低、缩小差距。让中低收入者收入适度增长,过高收入者收入得到适度限制,使收入悬殊过大的矛盾得到有效缓解。提高国民收入水平是“十二五”规划建设中的重要课题,但中国目前的现状是少数人暴富、多数人贫穷。有首打油诗是这样写的“村里有个杨千万,周围九户穷光蛋,人平收入算一算,家家户户过百万”。因此,收入分配问题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改革国民收入统计制度,必须按收入额度分类统计,以便决策者掌握国民收入不同人群的收入情况;二是在观念上要革除高就业低收入的习惯思维,参考每个地区的住房、就医、上学、文化娱乐等因素及社会平均消费水平制定最低工资标准;三是限高惠低,政府应对每个行业、职业制定最低收入标准和最高收入限额,凡超过最高收入限额的部分应硬性征收所得税附加或鼓励社会捐赠,用于二次分配,惠及中低收入阶层;三是对垄断行业要把因垄断所产生的垄断性收益全额上缴国库,基本做到行业分配大体均衡。四是对已积累巨额财富的人群,要适当开征财产占用税或财富增值税。为鼓励做大做强,可实行汇算登记,权属国家、个人使用的办法对这部分资产进行管理和营运,既能限制高收入者收入的过快增长,又能缩小收入差距,使整个社会收入分配保持在一定的框架内,实现小平同志早就提出的共同富裕的目标。

——严格控制物价过快增长,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和消费者利益。当今之中国,用三句话来概括:物价管制失控,厂商想涨就涨,百姓难以承受。面对低收入高物价的现实,中国政府要加强农产品市场价格监管,重点整顿粮油、棉花、蔬菜、农资流通和价格秩序,清理规范农产品电子交易市场,严肃查处恶意炒作、串通涨价、哄抬价格等不法行为,遏制过度投机,促进价格体系的合理和市场秩序的向好。

1.政府要切实履行价格监管职能,确保物价总水平与民众收入水平相适应。物价是撬动经济的总杠杆,更是民生问题的晴雨表。“菜篮子”、“米袋子”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物价影响着千家万户的生活,更影响着人心稳定、社会和谐。因此,控制物价理应是各级政府的基本职责。要把事关民生的主要产品的价格纳入各级政府的目标考核,实行一票否决,以迫使其关心物价,研究市场。

2.對主要商品科学定价。某一商品的最高限价应采取成本定价法和市场定价法相结合的办法,制定某一地区某一商品的价格限价。凡超过最高限价的坚决予以打击,并没收超限价格的非法收入。使整个价格体系相对科学。

3.严厉打击囤积居奇。政府应对民生所需的主要产品的生产、储藏、销售的业主经常性进行库存查验,对恶意囤积居奇、试图人为制造短缺而哄抬物价者进行从重打击,以确保市场货物充足,进而调节价格,让百姓消费得起,消费得有信心,消费得满足!

上一篇:双培双待计划总结下一篇:雾霾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