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县学前教育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2024-04-11

文县学前教育发展现状调研报告(精选7篇)

篇1:文县学前教育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文县学前教育发展现状

调 研 报 告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学前教育,把发展学前教育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和推进全县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制定和下发了《文县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年)》、《文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施意见》、《文县学前教育发展规划(2011-2015)》、《文县民办幼儿园管理暂行办法》。并以实施省政府为民办实事幼儿园建设工程为抓手,进一步整合资源,加大财政投入,扎实推进幼儿园建设,有效扩大学前教育资源,促进了全县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基本情况

截至2012年底,全县有各级各类学前教育机构38所(含小学附设幼儿班22个),在园幼儿4194人。其中:公办独立幼儿园2所,在园幼儿1036人;小学附设幼儿园2所,在园幼儿417人;已颁证民办幼儿园12所,在园幼儿1733人;小学附设幼儿班幼儿1008人。目前,全县学前一年、二年和三年毛入园(入学)率分别为88.16%、61.6%和61.06%。园舍占地面积共有76805平方米,其中:公办幼儿园10071平方米,民办儿园园舍66734平米。全县现有学前教育机构中,县财政只担负公办幼儿园教师平均月工资(3000元/人)的投入。民办幼儿园无财政性投入,自负盈亏;公办幼儿园收费 550元/生/学期(不含吃住费用),民办幼儿园收费500元/生/学期(不含吃住费用)。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学前教育已成为人民群众日益迫切的教育需求。我县学前教育资源总量不足,区域发展不平衡,急需抢抓国家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学前教育的历史机遇,用足用好支持政策,采取多种形式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大力缓解农村幼儿“无园上”、城区幼儿“入优质园难”的问题。2012年我县实施省政府为民办实事学前教育新建、改扩建幼儿园5所,其中新建2所:文县城关韩家坝幼儿园、文县桥头中心幼儿园,投资800万元(县配400万元);改扩建3所:文县临江幼儿园、文县石坊幼儿园、文县堡子坝中心幼儿园,投资240万元。并利用2012年农村小学增设附属幼儿园以奖代补资金(幼儿玩具)项目为梨坪中心小学等17所学校投入30万元购买设备(玩具)。2013年我县实施省政府为民办实事学前教育新建、改扩建幼儿园7所,其中新建4所:文县中寨幼儿园、文县尖山幼儿园、文县梨坪幼儿园、文县马营幼儿园,投资800万元(县配套800万元);改扩建3所:文县碧口幼儿园、文县天池乡屯寨幼儿园、文县舍书幼儿园,投资240万元(县配套240万元)。

二、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县学前教育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总体上看,学前教育仍然是教育事业发展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一是学前教育资源严重短缺,“入园难”问题突出。2012年全县3-5岁适龄幼儿6800人,在园幼儿4194人,学前教育毛入园率只有61.7%。公办幼儿园和已颁证民办幼儿园在园幼儿3186人,仅占在园幼儿总数的76%,其中还有1008名幼儿在学前班接受“小学化”的学前教育。二是民办幼儿园条件简陋,办园不规范。由于民办幼儿园投入没有保障,收费偏低,办园条件长期得不到改善,园舍、设施达标率较低,办园条件普遍简陋。现已颁证的民办幼儿园大部分只有幼儿活动室,没有必要的功能室,设施配备种类不全,数量不足,常规保育教育设施寥寥无几,同时安全隐患也尤为突出。三是优质学前教育资源稀缺,引领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微弱。我县没有省市级示范性幼儿园,省级二类幼儿园仅有2所。四是经费保障机制尚不完善,财政投入偏低。幼儿园教室、活动场地、游戏玩教具、卫生保健等基础设施配备简陋。尤其是新建和改扩建幼儿园项目工程面临着征地和资金筹措难度大等诸多困难。五是幼儿教师严重不足,补充机制不健全。全县现有幼儿教职工245人,其中专任教师198人,其他人员47人。按照现行编制规定的一个班配备2名教师和1名保育员的基本标准,我县至少应配备幼儿教职工306人,短缺61人;具备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专任教师160人,专任教师学历合格

率只有81%,幼教专业教师48人,只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9.6%。以上五个方面,既客观反映出我县幼儿教育的薄弱,也影响和制约我县学前教育发展。

三、加快发展我县学前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发展学前教育是国家重大战略,是我县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和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的需要,更是当前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政治任务。结合我县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建议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㈠科学规划,满足学前教育发展需要。科学规划是加快发展学前教育的重要前提。要根据目前幼儿出生率和现有幼儿园分布情况,统筹规划发展学前教育,完善幼儿园布点设置。到2015年,全县规划新建、改扩建幼儿园22所,总投资为8642万元(其中中央资金7952万元,省级部门资金690万元)。每个乡镇至少建成1所中心幼儿园(城关镇2所),实现全县20个乡镇中心幼儿园的全覆盖。支持有条件的小学增设附属幼儿园,方便适龄幼儿就近入园。依托农村教学点,在偏远山区建立学前教育巡回支教点,使农村偏远山区的适龄儿童接受基本的学前教育。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引导和支持具有一定基础的、面向大众收费较低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在加大县城、碧口镇幼儿园的扩容改造和晋等达标的基础上,依托城县住宅小区配套建设幼儿园,有效扩大优质学前教育资源,努力建成省级示范性幼儿园2所,省级一类幼儿园4所,市级示范性幼儿园4所,省级二类幼儿园8所。新增幼儿教师500人,入园园位3000个,使全县

学前一年、二年和三年毛入园(入学)率分别达到96%、74%、62%以上。鼓励经济发达、基础条件较好的乡镇率先发展。基本实现公办幼儿园资源明显扩大、农村幼儿园办园条件显著改善、民办幼儿园发展规范有序,县城、乡镇、村三级学前教育资源网络初步形成的目标。

㈡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学前教育办学条件。发展学前教育是各级政府的应尽之责。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切实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为学前教育发展提供保障。一是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扶持项目,确保更多的政策性资金投入幼儿园建设。二是由于县财政财力薄弱,建议减免县级财政对学前教育项目的配套资金。

(三)制定优惠政策,扶持民办幼儿园发展,认真落实“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在办好公办幼儿园发挥示范作用的同时,要鼓励社会力量以各种形式举办幼儿园,依法保护民办幼儿园举办者的投资经营积极性和管理权益,按照《民办教育促进法》的有关规定, 确保民办幼儿园在建设规划、规费减免等方面享有与公办中小学同等的待遇,在审批登记、分类定级、评估指导、教师培训、职称评定、资格认定、表彰奖励等方面享有与公办幼儿园同等的权利。支持社会力量办普惠性幼儿园。通过政府以奖代补、派驻公办教师等方式,对办园规范、质量合格、收费较低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给予补助,引导和支持民办幼儿园提供面向大众、收费较低的普惠性服务,以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格局,认真落实“文县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建立覆盖城乡、布

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二o一三年六月二十九日

篇2:文县学前教育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根据县委工作会议精神和《2017年全县统战及民族宗教工作安排意见》要求,从3月14日—3月31日,由县委常委、统战部长黄顺福带领县委统战部、县民族宗教局班子成员及工作人员,深入全县20个乡镇23个少数民族村社11处宗教场所,重点对全县少数民族乡村和少数民族散杂居村社进行实地调研,通过召开干部群众座谈会讨论、走访农户、问卷调查等方式,广泛听取各乡镇村社干部及群众对少数民族乡村和少数民族散杂居村社经济发展的各方面意见和建议,认真分析少数民族乡村和少数民族散杂居村社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并提出相关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少数民族乡村基本情况

(一)少数民族人口分布情况:

文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县份,全县共有藏、回等27个少数民族,现有少数民族人口约8294人(其中:藏族7464人,回族606人,其他民族224人),约占全县总人口的3.4%,主要分布在铁楼乡、城关镇、碧口镇、中寨镇、石鸡坝镇、堡子坝镇、丹堡镇、刘家坪乡、梨坪镇、天池镇等乡镇。

(二)少数民族乡及村社分布情况:

全县有民族乡1个—铁楼藏族乡,有散杂居乡镇9个(包括:城关镇、碧口镇、中寨镇,石鸡坝镇、堡子坝镇、丹堡镇、刘家坪乡、梨坪镇、天池镇),有少数民族村35个,合作社53个,社区1个。其中:铁楼藏族乡有11个少数民族村,藏族685户3297人;散杂居乡镇有24个少数民族村1个社区,藏族1018户4167人,回族151户606人。(情况详见:全县各乡镇少数民族情况统计表,略)

二、民族乡村发展成效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民族乡村和散杂居乡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发挥民族乡村资源优势,培育产业发展,加大民族乡村项目资金的投入力度,使民族乡村经济社会有了较快发展,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有了明显改善。

一是基础设施逐步改善。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对民族乡村投入较大,在交通、水利、扶贫、教育、卫生等方面投入资金约16146万元,民族乡村基础设施不断夯实,村容村貌变化很大。整合各类项目资金,着力加大民族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集中实施了一批建制村道路硬化、饮水安全、河道治理、危旧房改造等基础建设,极大改善了少数民族乡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二是产业培育不断壮大。按照“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发展目标,大力培育富民产业。近年来,先后在民族乡村建成花椒产业基地6个,优质核桃基地4个,实施5千亩板栗示范园工程1处,建成了草河坝优质核桃采穗园1处,引导藏族群众兴办农家乐15家,扶持兴办以酿酒、养猪、养鸡为一体的养殖场4家,冷水鱼养殖场1家。

三是社会事业得到全面发展。县委、政府抢抓国家政策机遇,在民族乡村新建中小学教学楼14栋,完善教学配套设施,教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教育水平不断提升。着力解决民族乡村群众“看病难”问题,在民族村建成了卫生室,配备了基本医疗设施和药物,群众就医条件得到根本改变。全县累计向民族乡村发放“村村通”电视接收机1507套,基本实现了广播电视全覆盖目标。各类社会保障优先承担起民族地区保基本、兜底线的任务,持续推进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

四是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坚持不懈地抓白马人民俗文化挖掘保护传承工作,出版了白马民俗文化系列丛书,修建了草河坝、麦贡山等6所白马民俗文化传习所。文县被中国民协和文化部分别命名为“中国白马人民俗文化之乡”和“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草河坝、石门沟、案板地、强曲村被列入全国传统村落名录,白马傩舞“池哥昼”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一批保护名录,麦贡山、草河坝、石门沟被批准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成功举办了两届白马人民俗文化旅游节和“火把节”,乡村旅游发展势头强劲。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全县少数民族乡村和少数民族散杂居村社经济社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受自然、历史、经济、思想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乡村和少数民族散杂居村社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省、市、县平均水平相比还相对滞后,与全国一道同步进入小康社会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基础设施欠账大。少数民族村社普遍地处偏远,群众居住分散,环境条件差,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投入大,已成为制约少数民族村社发展的“瓶颈”.少数民族村社因地域差异,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制约矛盾突出,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缓慢,特色产业发展薄弱,生存环境恶劣,自我发展能力差,生态环境脆弱,生存与发展的矛盾凸显。全县少数民族村社(非精准扶贫村)需要解决的事项有:人畜饮水、文化广场、村内道路硬化、产业路、异地搬迁等5个方面,总投资约1557.5万元。其中:人畜饮水工程14个村,53000米,投资约79.5万元;文化广场13个村社,投资约650万元;村内道路硬化10个村社,约49.5公里,投资约445.5万元;产业路7个村社,约40公里,投资约360万元;异地搬迁6个村社45户,投资约22.5万元。

二是居住条件差。大部分少数民族村社地处高半山区,居住条件差,自然条件严酷,灾害频繁,土地瘠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困难,个别村社生存环境恶劣。如:梨坪镇九原寨村石界湾社,居住在大山深处,交通险要,出入及不方便,土地少,()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只有老年人居住在村里,很少与外界交流。需要异地搬迁的少数民族村社的群众有:城关镇关家沟村朱家山社5户、中寨镇新寨村5户、石鸡坝镇张家沟村金家梁上社12户、丹堡镇古道坪村刁楼、蓖麻社18户、梨坪镇九原村20户、草坪村1户、金坪村葡萄架社2户。

三是发展资金不足。近年来,虽然县上对民族乡村投入较大,重点对铁楼乡进行了打造,投入相对多一些,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有了很大改观,村容村貌变化较大。但其它散杂居少数民族村社投入偏少,基础设施改变不大,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条件、乡村道路状况还较差;防灾抗灾能力较弱,返贫现象严重。

四是贫困程度深。少数民族村社经济发展缓慢,产业培育不足,支柱产业匮乏,山高路远,靠天吃饭,农业收入微薄;年轻人外出打工,村内大多居住着老人,空巢现象严重。绝大部分群众只能依靠外出打工挣钱,经济收入单一,缺乏持续增收渠道。民族乡村的产业主要以种植养殖为主,受自然因素影响大,持续增收渠道窄,稳定脱贫难度大,因灾、因病、因学、因婚返贫的问题突出。据统计,全县少数民族聚居村和散杂居村中,201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在3500元以下的村有14个,3500元至4000元的有7个,4000元至5100元的有14个,均低于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5389元。少数民族村社已成为脱贫攻坚战中难度最大、任务最重的地方,与同步实现小康的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

五是少数民族群众自我发展能力不强。少数民族村社群众普遍思想观念守旧,相当一部分人发展思路模糊,发展理念陈旧,创业意识不强,安于现状,不愿接受新生事物;部分民族乡村群众缺乏劳动技能,创业缺乏过硬本领,自我发展能力还不强。

四、几点建议

一是制定少数民族乡村和散杂居村社发展规划。按照民族乡村和少数民族散杂居村社发展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制定少数民族乡镇村社规划,有步骤、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少数民族乡村和散杂居村社发展规划。同时,保持规划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在新农村建设和危房改造时要融入民族元素,突出民族特色;倾力打造体现民族特色、地方特色的标志性公共建筑,如寨门、戏台、凉亭、文化广场等公共设施建设,为各族群众提供充足的公共文化活动空间。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少数民族特色的保护与传承发展,与扶贫开发、生态旅游、文化保护和新农村建设等相结合,整合各方资源,统筹兼顾,科学合理规划少数民族村社未来发展。建议拓宽改造演武坪至麦贡山通村公路,修通铁楼乡白马十四寨连村并网公路,改善藏区群众交通条件。

二是加大资金投入。深入实施“两个共同”示范点建设,充分利用好省市“两个共同”示范点建设资金,在重点做好铁楼藏族乡“两个共同”示范点建设的同时,也要兼顾其它散杂居少数民族村社发展,适当将省市“两个共同”示范点建设资金向其它散杂居少数民族村社安排,促进少数民族乡村和散杂居少数民族乡村同步发展。同时,要把少数民族村社作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深入推进精准扶贫脱贫,整合项目资金,加大资金扶持,集中攻坚突破,进一步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乡村扶贫攻坚步伐。建议从全县项目资金总盘子中切割部分资金,重点解决少数民族村社水、路、广场等基础设施建设,给予落实解决,改变村容村貌,改善生活环境。(附:全县少数民族村社需要解决的事项统计表)。

三是优先安排项目。抢抓创建全国民族团结示范县机遇,为少数民族村社谋划一批以道路、饮水、危房改造、生态建设为重点的基础设施项目,以农田水利、灾害防治为重点的生产项目,以教育、文化、卫生和社会保障为重点的民生项目。加强与国家和省市有关部门的衔接沟通,积极主动争取支持,重点争取民族乡村基础设施、产业培育、社会事业项目,尽最大努力把有利于民族乡村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纳入国家和省市总盘子。按照“十三五”规划,坚持民族乡村项目优先立项、优先投资、优先实施。县涉关部门要在项目和资金的安排上优先考虑民族乡村和少数民族散杂居村社,在交通、水利、电力、农田建设等方面要求县级配套资金的,着力予以整合配套落实。

四是抓好基础设施建设。要把少数民族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在资金项目上大力倾斜,不断改善民族乡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大对少数民族村社道路建设的投入,把少数民族村社人畜饮水、村内道路硬化、文化广场的修建、异地搬迁、危房改造等民生工程作为重点,切实解决少数民族群众行路、安全饮水、群众生活等方面的问题;同时,要大力推进农村电网、通信、网络、防灾减灾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提升少数民族群众生活水平。

五是部门联动推进民族乡村发展。民族乡村实现小康目标,仅仅靠自身努力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在政策、资金上给予大力帮扶。县涉关部门在用足用活民族乡村政策的同时,在用好管好民族乡村和散杂居乡村项目发展资金的同时,加大对少数民族乡村和散杂居村社项目资金投入。要整合财政、交通、扶贫、水务、教育等部门资金,帮助民族乡村和少数民族散杂居村社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帮助解决民族乡村和少数民族散杂居乡村社的实际问题。

篇3:浅谈文县柿子产业发展

柿树适应性强, 在海拔1400米以下、年降水量400毫米~500毫米、年平均气温11℃、绝对气温不低于-20℃地区的中性、微酸性和微减性土壤中均可栽培, 并有生长快、寿命长、产量高、耐瘠薄、旱涝保收等优点, 不仅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而且可作为植树造林、绿化荒山的优秀树种。

一、栽培历史及分布

柿原产于我国长江沿岸和华南一带, 栽培历史悠久, 最早见于汉武帝时司马相如所著的《上林赋》中 (公元前120年~118年) ;在《礼记》内侧篇中也有“枣、粟、榛、柿”的记述。由此可见在汉初已有柿的栽培。目前我国是世界上生产柿子最多的国家, 文县栽培柿树已有100年历史, 起初只是栽在院子里, 后来田间、地头、房前、屋后及海拔1400米以下的山坡上也有栽植。长期以来, 柿树在文县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果树, 居各类水果产量的第四位。其分布遍及全县各地, 在果树生产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据2008年统计, 全县总面积171公顷, 其中进入投产和盛果期的112公顷, 重点分布在城关、丹堡、玉垒、桥头等13个乡 (镇) , 74个行政村, 10280户, 多以房前屋后田坎地边零星栽植。近几年来年产鲜柿880吨, 柿饼产量50吨, 主要销往四川、香港及省内各地。此外还加工酒柿及制作柿子酒、柿子片等。贾昌馍馍柿因其形状与镘头相似而得名, 是文县栽培品种中的最佳品种, 集中产于城关、尚德、丹堡、横丹、铁楼等乡镇海拔1300米以下的地区, 因其果型特大加工的柿饼个大、霜厚、维生素和糖的含量高、易化渣、风味佳而驰名, 文县柿饼多用该品种加工而成。

二、发展的可行性及有利条件

随着城乡居民对食物结构的调整以及对营养型食品的需求量的增加, 柿产品将成为21世纪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果品, 同时柿产品加工业由人工向半机械化的日益发展, 柿子原料不足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因此, 迫切需要柿子生产有一个较大的发展。文县大力发展柿子的有利条件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㈠环境条件适宜一是热量充足。文县属亚热带与暖温带交接气候区, 热量十分充足, 柿子主产区的城关地区年平均气温15℃, 一月份平均气温3.6℃, ≥10℃的有效积温为4593.7℃, 最适合柿树生长和高产优质, 而且在柿果成熟期雨量减少, 晴朗天气较多, 气温仍较高, 有利于加工、凉晒和包装、贮运等。二是水资源丰富。文县降雨多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 春季易干旱, 但是县内水资源比较丰富, 有“两江”、“八河”及360多条小溪, 共有积水面积6133公顷, 年平均经流总量为90.99亿立方米, 水量稳定, 常年水流不断, 引灌提灌潜力很大。近几年来全县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 大办水利, 在海拔1300米以下的地区已基本解决了灌溉问题。三是土质优良。海拔1500米以下的土壤多为黄棕壤、褐土、水稻土和新积土, 柿子主产区内的土壤多为微酸性至微减压性土壤, PH值5.6~8, 而且土层深厚, 多在1米上, 土质疏松, 结构良好。近几年来在粗放管理的条件下都能获得较好的产量, 如加强管理, 更易高产优质。四是电力充裕。县内积水面积较大, 流程长, 纵坡大有理论动能蕴藏总量246.54万千瓦, 可供开发的水资源175.41万千瓦。已建成的中型电站碧口、汉坪嘴、麒麟寺及其它小型电厂共52座, 总装机容量达60.9055万千瓦, 年发电量24.37亿千瓦时, 110千伏线路已经建成, 因此, 今后大力兴办加工企业和增加提灌设施具有充足的电力资源。

㈡栽培经验丰富文县群众长期以来有种植柿树的习惯, 并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从苗木的繁殖、修剪、病虫害防治到果实的加工贮藏等到都积累了一套宝贵的经验。如通过君迁子作砧木嫁接繁殖贾昌馍馍柿, 使树体抗性增强, 生长结果良好;利用修剪技术, 使树体矮化, 进行密植栽培, 便于管理, 能提早结果, 座果率高、丰产性能增强等, 为今后的大力发展柿树生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㈢品种资源丰富根据调查, 文县主栽品种有六个, 其中馍馍柿、牛心柿和磨盘柿为最多, 有些品种是果实特大型单果的, 如馍馍柿, 单果重250克左右, 加工的柿饼个大、霜厚, 含糖量高, 易溶化, 风味佳, 特别是贾昌馍馍柿闻名全国, 是文县著名的土特产;磨盘柿, 形如磨盘, 果实大, 单果重240克左右, 加工柿饼品质中上, 也是制作酒柿的优良品种;有些品种是脱涩鲜食型的, 如牛心柿, 单果重150克左右, 果顶尖, 果皮橙黄色, 肉质细密, 汁液多, 加工的酒柿皮不裂, 色不变, 能远运, 果型美观, 甜脆可口。这些优良品种为今后大量繁殖苗木奠定了基础。

㈣消费市场广阔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食品的要求逐步向营养型发展, 在广大城乡居民中, 果品已成为家庭必备食品, 柿子在全国范围内分布虽广, 但很少有成规模的生产基地, 特别是像贾昌馍馍柿这样优良的品种, 全国尚不多。从县内而言, 按现有产量, 鲜柿人均只有3.5公斤, 按城镇居民算, 人均不到9公斤, 柿饼人均只有0.5公斤。县外邻近川北和西北各大中城市, 特别是九寨沟旅游业的发展, 名优果品走俏将成为必然趋势。

三、发展规模及产业体系设想

以城关、铁楼、丹堡等13个乡 (镇) 海拔1300米以下的74个行政村为重点产区, “十二五”末新建成贾昌馍馍柿园170公顷, 累计达到340公顷, 鲜柿产量2500吨, 柿饼产量达到200吨, 累计商品总量达到2250吨, 商品总额达到135万元。建成一个以产品加工、销售为重点的开发公司, 实行私有化经营、集约化生产, 农工贸一体化, 产供销一条龙。鼓励农民承包荒山荒坡, 种植柿树, 既可以发展经济, 又可以植树造林, 保持水土。基本思路是以发展经济为中心, 科技进步为先导, 一手抓发展, 一手抓效益, 以效益促发展;初制加工与精细加工相结合, 注册品牌, 增值增收;申报贾昌馍馍柿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及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人才引进开发专项资金, 建立建全服务体系, 以开发公司和重点村社为龙头, 内联千家万户, 外联广阔市场, 建成生产、加工、外销一条龙的综合开发基地。

四、保障实施措施

㈠强化技术管理, 提高产品质量现有柿树一般都是零星栽植, 在管理上又不够重视, 大都不施肥、不浇水、不防虫、不治病, 任其自然生长, 导致病虫害严重, 生长衰弱, 产量低而不稳。为了提高产量和质量, 以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标准为依据, 加强科学管理, 对老树更新复壮, 延长结果寿命, 对投产树加强以病虫害防治为主要措施的综合生产管理, 以达到高产、稳产、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㈡因地制宜, 建立生产基地要因地制宜地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柿子生产基地, 在白水江沿岸的城关、尚德、丹堡等地, 适宜建立以馍馍柿为主栽品种的鲜食及柿饼加工无公害生产基地;在海拔1400米以下的半山区建立以磨盘柿、尖尖柿为主栽品种的加工酒柿和柿子酒的生产基地;引进新品种新安牛心柿, 建立新品种基地。通过集约化经营, 走基地化、产业化之路, 促进全县柿子生产上规模、上水平。

㈢依靠科技进步, 加强人才培养把建立一支专业化程度较高的技术队伍当作丰产优质的关键措施来抓。专业技术人员应通过自学、专业培训、外出考察等形式提高业务水平, 同时应有计划地培养一支农民技术队伍。要把科技含量推上一个新的层次, 生产中存在着许多问题, 要进一步去认识去探索。如种质资源、优质丰产经验, 特别是防止落花落果及病虫害防治等柿树生产中的关键性技术措施, 以及果品深加工、脱涩等到一系列问题都需要进行深入研究。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依靠科技, 培养生产管理人才, 提高生产科技含量, 从而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

㈣加强横向联系, 实现产供销一体化现有的生产方式的生产规模已不能适应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迫切要求加强横向联系, 引进高新技术, 把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推广应用、产品加工、销售管理有机结合起来, 实行产供销一条龙, 才能进一步发展, 实现果品优质化、商品规格化, 使果品变成商品, 创出名牌, 打入国内乃至国际市场, 提高经济效益。

篇4:对文县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思考

文县属陇南山地亚热带、暖温湿润区的一部分,东南部高温多雨,西北部干旱,境内平均气温在14.9℃以上,年降雨量450~800mm左右。农业生态环境复杂,气候多样,国土面积499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2.76万亩,占4.28%;林地441.7万亩,占58.96%;草地120.21万亩占16.05%;水域9.27万亩,占1.24%;其它145.5万亩,占19.47%。近年来,我县在农业结构调整上大做文章,大力推进农业特色发展,根据全县资源配置,制定了“东南茶叶、西北药材、半山干果、川坝蔬菜、库区水产”的产业布局。2011年特色产业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额和贡献率分别为412元和38.8%。截至2012年2月全县特色农业产业面积累计达到79.4万亩,基本实现了各产业最佳适宜区合理覆盖。水产养殖网箱达到1237口,规模养殖场达到87个;建成大鲵养殖场7个,养殖大鲵1.2万尾;完成了代元纹党加工厂GMP、鲟鱼、金鳟鱼、红鳟鱼等无公害产品认证和629亩有机茶叶认证,中寨牌纹党获甘肃省名牌产品称号;发展“多千田”3.5万亩,建成5000亩以上连片旱作农业示范区4个;建成了县农业科技示范园、刘家坪乡优质核桃、丹堡河流域农业综合开发等一批农业农村示范点。在全县范围内进行宜粮则粮、宜草则草的措施,发展草畜产业,呈现出了“钱粮双增”的良好态势。

二、存在的问题

主要是,区域发展不平衡,县内自然条件差异大;农业基础薄弱,靠天吃饭的面积大,处在半山干旱区和高山阴湿区,有面积,无产量;农民文化水平低;缺少加工、销售为一体的龙头企业;农产品贸易市场不完善,产品流通不畅。

三、对策与建议

1.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走特色产业开发的路子

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茶叶、蔬菜、花椒、中药材、核桃、草畜等特色产业,是增加农民收入,壮大县域经济的重要途径。在巩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大力培育好四大产业(经济林果、蔬菜、中药材和养殖),建好七大基地(无公害蔬菜、中药材、茶叶基地、花椒、核桃、水产养殖、油橄榄)。

2.调整和优化畜牧、水产养殖结构

要把草食畜牧作为我县的重要产业来培养,扩大优良种畜的引进和繁殖规模,建设基础畜牧良种繁殖基地,鼓励和支持农民、私营企业购买优良畜禽,繁殖良种,解决文县良种畜,尤其仔猪缺口大、外运价格高的问题。水产养殖业要抓住文县可开发面积广的水域资源,引进先进的技术,引进人才进行饲料的配方和加工。

3.走标准化路子

文县已有629亩被国家认定为有机茶园,3.93万亩茶园被认定为绿色食品生产基地;以尚德为中心的白水江沿岸1.2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已获省级认定。在以上被认定的基础上我们要进一步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更新观念,突破自我,转变方式,集约经营,使文县成为农产品的“绿色宝地”,农产品质量标准与国家水平接轨。

4.培养龙头企业

要想法设法招商引资,多渠道项目上建立一批加工、包装、精选、营销为一体的龙头企业,同时为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产业结构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的要求,要对现有企业进行结构调整,将产业链向着市场拉长,向着农民拉近。在技术服务上结成“支部+协会+农户”的路子,在产、加、销上结成“公司+基地+农户”的路子,通过政府促销、公司联销、广告引销、协会帮销、农户自销,解决产品销售问题。

5.加快小城镇及中心集镇、集贸市场的建设

我们要把推动农业产业化和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引导更多的企业和农民进入小城镇,繁荣小城镇经济,增加小城镇吸纳农村人口、带动农村发展的能力。

6.项目引导与财力支持

项目是农业发展的主体,要把项目建设作为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拓宽弄明增收渠道的突破口,积极争取一批能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优化结构,增加地方财力和农民收入的项目,建设一批能够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的项目,争取上一个项目,兴一个产业,带一方经济。

7.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

根据农业发展的新形势,按市场、按企业的需求,对不同工种从业人员的基本技能要求,安排培训内容,提高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提高农民转移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增加农民收入的若干意见的决定》.

[2]文县2011年统计年报.

篇5:修文县国民经济发展报告

一、2004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

2004年,全县人民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揽全局,以加快发展为主题,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扎实抓好各项工作,在国家控制信贷和土地的形势下,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全县地方生产总值完成168209万元,比上年增长15.7%,其中第一、二、三次产业分别完成增加值为44200万元、81074万元、42935万元,比上年增长7.4%、22.2%、13.9%。

(一)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

全县农业总产值完成68757万元,比上年增长10.78%。全年完成粮食总产量9.12万吨,比上年增长7.5%。实施“生态家园富民计划”示范带,强化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完成优质水稻种植示范1000亩,优质玉米种植示范1500亩。“兴菜富民”工程初见成效,完成蔬菜种植8.69万亩。全年畜牧总产值达2.8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1.9%,生猪出栏23万头,比上年增长13.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390元,比上年增长10.8%。

(二)工业经济发展势头强劲

全县工业总产值完成187000万元,比上年增长19.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完成58600万元,比上年增长36.8%。以医药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在我县工业经济中已占一定比重,医药企业总产值为35400万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60.4%。贵阳文乐冶炼公司等7家冶炼企业相继竣工投产,全年完成铁合金产量5.2万吨。继贵州奇峰工贸公司30万吨旋窑水泥技改项目完成后,全县十三家水泥企业全部技改完工投产,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都有了较大提高,水泥产量达86.96万吨,比上年增长20.78%;煤炭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原煤产量达82.6万吨,比上年增长17.68%。医药园区已有10家药业企业完成GMP、GSP改造。引进的四川启明星公司氧化铝建设项目正在进行项目申报工作。

(三)第三产业发展走势良好,旅游市场逐步繁荣

全年完成第三产业增加值42935万元比上年增长13.9%。全县旅游景区接待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全年共接待旅客17.7万人(次)以上,实现旅游总收入2450万元。

(四)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财税金融平稳运行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2766万元,比上年增长31.5%。已实施县乡公路改造7条40.4公里,实施45个贫困村道路建设318公里。完成财政总收入16890万元,比上年增长28.92%,地方财政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完成10399万元,比上年增长21.03%,非税收入下降5.5个百分点。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103680万元,比上年增长32.01%;各项贷款余额为57864万元,比上年增长24.01%。

(五)招商引资工作成效显著

全年共引进项目17个,招商引资实际到位市外资金27100万元,比上年增长29.3%,引进外资173万美元。

(六)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科技共完成部门、企业等单位申报项目34个。建科技示范村20个。“两基”和“普实”工作顺利通过省级复查验收。新建校舍面积16630平方米。自“十五”计划以来,全县已新、扩建实验室用房10553平方米,实验教学得以普及。完成217个村的远程教育教学站和11个多媒体教室建设。完成县城与扎佐镇、久长镇的有线电视联网工程。完成50个50户以上自然村寨通广播电视和41个自然村模改数工程,建成199个村的卫星地面接收站。全面推进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工作。全年人口出生率为8.38‰;计划生育率为90.11%,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86‰。

二、2005年国民经济发展展望

2005年是全面实现“十五”计划,衔接“十一五”计划的关键一年,也是修文县建设经济强县,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进的起步之年。2005年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方生产总值增长15%,力争16%以上。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6%,力争7%以上;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20%,力争22%;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3%,力争15%。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增长18%以上。县级财政收入增长13%,力争15%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3%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以上。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内资)增长2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以上。

围绕上述目标,2005年要切实抓好以下工作:

(一)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

认真落实扶持粮食生产和促进农民增收的各项政策,切实抓好免除农业税工作,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对农技推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和占补平衡制度,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35万亩左右(其中:水稻播种面积9.4万亩,玉米播种面积10万亩,其他播种面积14.6万亩);加强基本农田建设;大力推进科技兴农;加快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加快生态畜牧业发展,突出草畜配套工程建设,完成种草1万亩;继续大力实施“兴菜富民”工程,着力建设“五大蔬菜”产业带,实现蔬菜种植面积11万亩,产量突破12万吨。努力推进“优果”工程,水果总产量达15万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各类投资主体投资发展农业,培育一批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业的龙头企业,继续搞好对好1多乳业、龙山乳业、三茗食品等一批龙头企业的扶持,使其上规模、上档次;实施农村人畜饮水工程28处,解决1.6万人饮水困难;建设15个生态经济村。推进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完成400户贫困户改造房工程,完成转移培训4500人,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就业。

(二)坚持“工业强县”战略,提高工业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效益

以国家产业政策为导向,努力做好规划、项目、土地、基础设施等的各项准备工作,积极引进各类工业企业,特别是大企业,扩大工业经济总量。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切实把工业经济发展重点放在加快开发优势资源、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和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上来。加大经济运行调控力度。认真搞好工业发展规划,以工业基地建设为突破口,合理布局工业企业。重点抓好“十里工业走廊”的规划布局,启动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抓好扎佐医药食品园区建设,扶持未完成GMP改造的医药企业早日验收投产。继续抓好四一八库能耗工业基地和六广片区煤炭工业基地建设,提高产业集中度和技术装备水平。切实抓好铝工业基地建设的各项准备工作,争取省发改委向国家发改委申报核准在我县布局40万吨氧化铝项目。加大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力度,提高工业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效益。继续抓好煤炭、水泥、冶炼等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工作,促进水泥、冶炼等国家重点调控的产业结构升级。提高煤炭企业技改程度和生产能力,全县煤炭产量达100万吨以上。实现第二产业增加值9.73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7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利税总额0.9亿元。

(三)加快发展以旅游、物流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努力扩大消费需求

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服务业。一是以举办第三届阳明文化节为契机,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加快扎佐野生动物园和桃源河漂流景区建设;积极做好回水石林等景点的开发;争取世行贷款1000万元,搞好阳明文化遗产地的规划和开发建设。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完善谷堡折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修文旅游网络信息平台和旅游信息宣传体系。二是加快发展交通运输业,大力发展农村客运,加快县城客运站等站场建设;三是积极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加快扎佐集仓储、物流、市场商务为一体的多功能现代化物流园区建设。四是改造和提升餐饮、娱乐、商贸等传统服务业,鼓励和扶持社区服务业,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五是努力扩大消费需求,继续落实经济适用住房优惠政策,扩大住房消费;加强农村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和农村市场体系建设,促进农村消费。

(四)加大投资力度,促进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

加大投资力度,促进经济快速增长。认真做好规划和项目的各项前期工作,努力准备项目、配套资金和建设用地,积极争取国家、省、市财政资金、国内外金融资金和政府贷款以及各项社会资金的投入。加快基础设施和小城镇建设步伐。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33亿元,其中:县属固定资产投资7.96亿元,更新改造投资3.17亿元。

(五)加强财源建设,促进财税金融较快发展

以建设经济强县为契机,加强财源建设。进一步优化财源结构,稳定基础税源,扶持壮大支柱税源,积极开辟新财源渠道。努力降低非税收入比例,提高财政收入质量,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完成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充分发挥其服务“三农”的功能,激发农村经济活力。努力做好争取国债资金和国家开发银行信贷支持的各项软件资料的准备工作。建立诚信纳税企业奖励基金;继续采取贴息、补助、担保、奖励等措施抓好财源建设;切实抓好省“乡财县管”试点工作。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1.91亿元,比上年增长1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18亿元,增长13%。

(六)优化投资环境,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从法制、行政、政策、服务、信用、舆论等方面着手,大力改善投资环境,完善投资环境综合考核办法,建立责任制度,以市场为导向,为投资者营造公平、公开、公正的竞争环境,同时做好企业的跟踪服务,协调解决好满足企业正常运转的水、电、路、通讯等基础条件方面存在的问题。把招商引资作为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手段来抓,创新工作思路和机制,充分发挥能源、矿产、生物等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争取在资源开发、民族药业、特色生态农业、现代物流、劳务输出等各个领域取得新的进展,力争在引进外资上取得新的突破,拓宽引用外资渠道,继续完善项目库建设,与外界形成信息联动机制,广泛开展与“泛珠三角”等区域的经贸往来活动。

(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全面发展,增强县域经济活力

完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保障措施和激励机制,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在基础设施、教育、文化、市政服务及其他领域二次创业。加大对非公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强企业管理人员培训,提高非公企业管理水平。增大企业发展基金总量,引导和支持企业拓宽融资渠道,采取政策扶持、贷款贴息、领导联系帮扶、部门配套服务等方式,解决非公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鼓励社会各方面创办非公企业,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全面发展,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完成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11.07亿元,非公固定资产投资3.4亿元。

(八)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继续实施“科教兴县”战略。积极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和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注重推广和普及适用技术,努力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水平。

继续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加快修文中学创建省级示范高中步伐,加大民办教育扶持力度,积极促进普通高中教育与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以“两基”复查、“普实”验收作为新的起点,对“两基”、“普实”工作实行长效管理。根据全省《农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确保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用于农村教育的比例不低于50%,加大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全年新建校舍9260平方米。

切实加强卫生、人口与计划生育、文化、广播电视、体育等社会事业。加强卫生管理和执法监督,维护正常的医药、食品生产经营秩序,深化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县乡疾病防控体系、医疗救助体系,启动城镇医疗保险,逐步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贫困家庭医疗救助制度。对贫困农民儿童计划免疫实行全免费,对传染性肺结核患者实行全程免费治疗。完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完成县人民医院综合大楼、县卫生监督所办公楼建设项目,购置必备的医疗设施。完成县计生妇幼保健服务中心大楼建设。继续抓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深化改革、完善体制,加强协调,实施综合治理责任体系,全面推进“少生快富”工程;加大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工作力度,力争覆盖面达60%以上,人口出生率控制在8‰以内,计划生育率达90%以上。加强文化发展战略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建设30个村党员活动室、16个贫困村宣传文化室。大力发展广播影视网络产业,推动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完成184个行政村农村卫星广播电视收转站的数字化改造,新建120个自然村通广播电视工程,电视信号入户11832户;新增45个行政村通电话。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全民健身运动,完成县城游泳池、体育场建设。

篇6:文县学前教育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兴文县政府副县长杨桦

兴文县职业教育从一九八三年建武中学办职高班开始,至今已经历了二十六年的风雨历程,其间在建武中学、大坝中学、共乐中学、民族中学等校办过职高班,但办学时间不长,规模不大,并逐步萎缩。2002年初,县政府调整全县职业学校校点布局,在古宋镇温水溪村四组选址新建县职教中心,搬迁民族中学和大坝职中高中部进入,组建目前全县唯一的一所职业技术学校---兴文县职业技术学校。学校于2003年春期正式行课,到现在已有六年多的办学经历,但办学规模不大,办学成绩不突出,学校办学水平在全市排名靠后,没有产生很好的社会效益。今年以来,学校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县教育局的正确指导下,通过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抓机遇、促发展、强职教、创名校”为活动主题,以“实施教学改革、创新办学模式、推进阳光校务”为载体,在工作中找准了切入点,职业教育工作的被动局面开始逐步扭转。

一、针对实际,对照检查,找准主要问题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作为职业教育,最根本的就是要解决“人”的问题,具体地说就是要解决好学生(学员)“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出得去”等几个问题。新一届学校行政班子在学习实践活动中,通过设立校长信箱等形式,广泛倾听师生呼声,查找出了影响学校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关于“招得来”的问题。以前招生形式比较单一,基本上采取县职业技术学校教职工深入基层初中宣传,并在基层初中领导或教职工带领下,以走乡串户游说的形式进行招生,或者是结合县主管部门给初中学校下一定指标任务的方式进行招生,这些方式难以转变人们的观念,改变学生、家长对职业教育的成见,导致招生情况不佳。

(二)关于“留得住”的问题。由于职业校招生困难,又没有充分得到社会各界认同和重视,导致职业学校教职工底气不足,自己对自己从事的职业都产生畏难情绪,学校主要领导也几经更换,让教职员工们信心更加不足。因此,学校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教职工们在敬业奉献、关爱学生等方面也做得不够好,导致学生流失率比较高。

(三)关于“学得好”的问题。目前,县职业学校专业设备设施相对其它区县学校而言较薄弱,短时间内难以改变“黑板上演示技术、作业本上进行实作”的教学现状;再加上专业课教师少、文化课教师多(1:3的比例),课程设置难以避免文化课程多、专业课程少的现象。因此,无论是学生的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训实作,还是农民工短期培训,都难以真正做到“学得很好”。

(四)关于“出得去”的问题。近几年学生和学员就业都采取由联办学校、联办企业推荐就业形式,或者由另外一些劳务公司(中介公司)帮助推荐就业的形式,学校对用工市场不了解,更没形成一套完善的就业(实习)服务管理体系,导致学生就业跟踪管理和维权服务跟不上,影响了“出口畅”,也给招生工作和其它工作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

二、理性对待,认真分析,把握发展形势

针对上述问题,校行政一班人理性分析,认真研究,在深刻把握职教发展形势的基础上,认识到了加快我县职业教学发展的大好机遇。一是国家、省、市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省、市出台了《三年职教攻坚方案》,县党代会、政府工作报告具体明确“启动职业学校创省重”、“启动新校区建设”、“创合格职教中心”等工作。二是国家对中职学生助学金、学杂费补助政策在加大,为招生提供了更加优惠的条件。三是社会各界原有的“重普教、轻职教、重文化、轻技能”的观念在根本转变。通过学习实践活动,全校教职员工一致认识,职业技术学校

要发展,必须要重视教师、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学生有出路,就会有更多的新生来,这样老师也就稳定了,老师人心也就稳定了,敬业奉献精神增强了,也就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三、抢抓机遇,对症下药,明确对策措施

在把握形势和机遇的基础上,针对查找出的主要问题,学校行政一班人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实践活动。

(一)全力推进内部改革,实行专业部长负责制。学校按专业特点,分成四个专业部:旅游服装专业部、汽修机电专业部、计算机专业部、电子专业部,先通过民主推荐和校行政考核的方式确定了四个专业部长,实行专业部负责制。由专业部聘任班主任和专业课、文化课教师,实行双向选择,教师先登记意向性选择专业部,最后由专业部确定选聘谁,校行政予以指导和协调。此举充分调动了所有教职工积极性,教职工们更关爱学生了,专业部也为自己的壮大发展想方设法巩固现有学生和大力吸引新生,学生流失少了,招生情况也有望发生更好变化。同时,学校通过校务公开、阳光财务、预算支出、按计划运行等方式,进一步调动了全体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二)加强校际、校企合作。引进一些企业或实力强的职业学校到校投入,加强了专业设备设施建设,解决了学生(学员)实际操作难的问题。目前,学校已引入纬创集团到学校兴办了两个电子特色班,引进了企业理念、设备进行联合办学,既解决了学生“学习好”的问题,还确保了学生百分之百就业。同时,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引进专业师资,力争专业课、文化课教师比例能达到3:1,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接受专业教育,提高技能水平。

(三)加强实习和推荐就业工作。去年至今,学校先后派出5批20余人次教师带领学生外出实习(就业),对东部用工市场有了更多了解。在金融危机爆

发、沿海农民工大量返乡的情况下,学校也先后顺利推荐了400余名学生外出顶岗实习。通过这些努力,扭转了曾经出口不畅的局面,尽可能地把现有在校学生推荐外出“工学交替”,或者输送入“联办学校”学习,尽量腾出教室宿舍迎接“2+3”班学生入学。

篇7:文县学前教育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报告

一年来,我会在晋文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县综治委及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切实按照建设“平安单位”实施意见的工作部署,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健全的工作机制、扎实的工作措施,认真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为全县创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做出应有的努力。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领导重视,机构健全,责任明确

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维护稳定工作,开展创建“平安单位”活动,领导重视是关键,机制健全是保障。根据县综治委对创建平安单位的工作部署,我会高度重视,成立平安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明确由理事长任组长,班子其他成员为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并确定了工作联络员。同时落实领导干部“一岗双责”制度,对领导班子成员责任分工作出了明确规定。

二、加强教育,提高和统一思想认识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维护社会稳定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我会从加强思想教育入手,提高和统一全体干部的思想认识,引导和强化责任意识、大局意识、防范意识。

深入学习、深刻体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七大”精神,强化了加强综治和维稳工作的政治责任感。组织干部学习县委、县政府关于建设“平安晋文”的实施意见及“平安建设先进单位考评验收办法”等相关文件精神,使全会上下充分认识到平安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是创造安全、稳定、和谐、有序的机关工作生活环境的现实需求。结合机关政治业务学习,加强对干部纪律作风、廉洁自律教育和法制教育,提高广大干部遵纪守法意识、安全防范意识和拒腐防变意识。

三、建章立制,切实做好单位内部的治安稳定工作

在开展创建县直“平安单位”活动中,我会注重加强单位内部管理,对各项规章制度进行了认真梳理,查缺补漏,努力促使单位内部管理规范化、制度化。

一是坚持机关考勤、日常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同时为了掌握主动、把握全局,我会还加强了重大节假日及特殊时期的值班安排和治安防范工作。

二是建立安全管理制度。结合政府组成部门绩效评估工作,修订完善了残联安全保密制度、档案安全管理制度等,并抓好落实。

三是加强对重点部位的安全防范。主要是对残联办公中心,采取了安装铁门、配备档案专用铁皮柜、灭火器等防范措施。

我会在开展争创县直“平安单位”活动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机关单位从未发生失泄密事件、违法乱纪事件、刑事案件以及“黄、赌、毒”等现象,单位内部和谐融洽,气氛积极向上,但对照考评标准,仍存在一些不足,安全信息宣传比较薄弱,督查工作还不能经常化。自评总分95分。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我会将认真改进工作薄弱环节,把工作做得更实、更有成效。

晋文县残疾人联合会

上一篇:“时代楷模”王传喜先进事迹下一篇:眼镜企业如何做论坛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