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调研报告

2024-05-21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调研报告(精选8篇)

篇1: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调研报告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调研报告

按照县人大常委会工作安排,近日,县人大常委会组织部分常委会组成人员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对我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组一行实地察看了夹江一小、黄土中学、土门小学,并召开座谈会,听取了县政府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情况汇报,参加调研人员充分发表了建议意见。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XX县被确定为XX市第二批创建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到20,基本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创建成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

全县现有义务教育公办学校44所,其中初中17所、九年制学校1所、完全中学1所、小学25所。全县在职义教教师1719人,其中初中748人、小学 971人;义教学生17551人,其中小学11488人、初中6063人。占地面积初中23.66万平方米、小学22.56万平方米;校舍面积初中 9.86万平方米、小学8.49万平方米。截止目前,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按国家规定标准,有42所自评分在85分以上,基本达标。

二、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加强领导,落实工作责任。一是加强领导。20,我县被确定为创建迎评县后,庚即召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推进会,先后下发《XX县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实施意见》《XX县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方案》,成立了由县委副书记、县长张建红任组长,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晋锐和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的领导小组,明确工作安排、部门和乡镇职责、责任追究等要求。二是落实责任。县政府与22个乡镇、23个部门签订目标责任书,并将创建工作纳入部门年终目标考核,分值为3分。7月中旬,制定工作考评细则,将考评得分计入年终目标考核、占30%,考评结论作为对学校和校长考核依据,对考评得分低于85分的学校班子启动问责机制。三是营造氛围。下发《XX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工作手册》60余本、宣传资料余份。编发工作简报3期。《乐山日报》《夹江信息》《夹江政情》等采用创建信息10余条、局长访谈2篇。学校通过电子显示屏滚动播发、悬挂标语等形式,加强创建工作宣传。四是全面推进。先后召开工作推进会4次,不断查找差距,细化措施,协调、推进工作进度。目前,已完成《文件汇编》、资料收集、数据采集等基础性工作。

(二)加强培训,明确目标要求。年10月,在教育系统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培训会上,市政府教育督导室负责人向我县近70名教育局中层以上干部及全县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全面解读《XX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工作手册》。年3月起,先后在木城镇、县教师进修校开展业务培训,县教育局计财股、人事股、教育股、教仪站负责人指导全县40余名业务骨干清理核实填报办学条件10项指标。去年12月和今年3月,教育局相关股室和学校分别到XX区、XX市,学习指标体系和建档要求。7月初,教育局领导班子分六个片区再次对相关指标系数落实情况进行摸底排查,落实机关工作人员对联系学校定期进行督查。

(三)加大投入,确保硬件达标。一是加强学校基础建设。以来,投入近2亿元,新建校舍约6万平方米,维修加固5万平方米。今年,安排700万元用于均衡达标建设,涉及学校14个,主要用于添置设备、食堂改建、运动场建设等。二是进行城区学校布局调整。2014年9月,将青州中、小学合并为九年一贯制学校,夹江一中、夹江二中派出优秀教师,帮助打造精英团队。积极探索“依托夹中,振兴焉中”办学模式。围绕夹江外校搬迁新建,将原址校产整体划入夹江一小。三是加快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目前,已投入近4600万元实施农村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其中信息化建设661万元,班班通1600万元,仪器设备1800余万元(小学理科338万元,中学理科272万元,小学音体美686万元,中学音体美518万元),图书室建设500万元。全县信息技术计算机台数达标100℅,电子白板达到“校校通”、“班班通”,仪器设备基本达标。7月以来,全县学校加快推进图书编码上架,一批学校已完成前期工作。四是积极打造校园文化。全县学校围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挖掘自身特色,塑造文化主题,打造校园文化。

(四)提升素质,狠抓队伍建设。以打造校长、教师综合素质为重点,基本实现全县师资均衡。一是严格干部管理。坚持把提高学校领导干部素质作为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手段,全面实行学校领导干部竞聘上岗制度。7月,完成所有学校、直属单位领导干部考核测评工作。二是促进教师合理交流。建立校长教师交流制度、城镇教师支援农村学校制度,要求义务教育阶段男53周岁、女48周岁以下的教师,在同一学校任满9年以上,实行定期交流,每年交流的比例为专任教师总数的10%。三是完善新教师招聘机制。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原则,每年从应往届大学毕业生中招考中小学教师,解决结构性缺编和艺体教师缺乏问题。、2014年、2015年分别招聘18、22、20人。四是加强教师培养培训。强化师德建设,成立名师工作室16个,加强学校领导干部定期培训、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不断提高两支队伍整体素质。

(五)科学管理,严控班额容量。为解决城区学校大班额问题,我县严格招生政策,中小学招生按照“严格程序、分批录取,严格标准、严控入口,总量控制、阳光操作”原则,进一步规范编班,每班人数不超过50人。今年城区初中招生人数减少200余人,小学招生人数减少 120余人。从2015年9月起,城区学校各年级接收转学生原则上按“出一进一”的办法执行。

(六)强化问责,严格督查督导。今年以来,对学校、单位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专项督查5次,教育局班子成员分片区深入学校现场办公近20次。根据督查情况,严格问责机制,截止6月底,免职处理推进工作“不作为”、“乱作为”的校长2名,对6名进度滞后、行动迟缓的校长诫勉谈话,限期整改。从8月起,县目标办、县政府督查室、县教育督导室将对相关县级部门、义务教育学校进行全面督查,督查结果在全县通报。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县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上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优质教育资源增长速度与城市扩张、人口集聚不同步,形成严重区域和结构失衡,县城学校人满为患,存在大班额现象,而农村学校却生源不足,门庭冷落。二是学校办学经费不均衡,按照县财政管理体制,学生数量直接决定了学校办学经费,很多农村学校由于生源流失、学生数量减少,导致办学经费更加紧张。三是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优质师资总量不足,教师素质提高的任务重。

四、几点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我县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创建工作已进入督导评估验收倒计时,县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工作督查,对照检查验收标准查漏补缺和完善资料,确保省教育督导团的督导评估合格。

(二)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一要坚持高位均衡发展的理念,继续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在保证优质学校继续发展的基础上,加大对薄弱学校投入和师资配备的力度,为薄弱学校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二要优化整合现有教育资源,在优化布局的基础上积极调整办学模式,把寄宿制学校作为农村学校建设的`方向,解决农村学生居住分散上学往返难、留守子女无人管的问题。三要支持民办教育的发展,有效缓解公办教育的负担,使其成为公办教育的有益补充。四要对那些已纳入规划并进入程序的学校建设项目要加快推进,力争尽快解决相关学校的现实问题。

(三)政策倾斜、扶强助弱。坚持“两手抓”,一手继续抓品牌学校建设,做长“长板”,发挥优势,培育典型;一手继续抓边远薄弱学校支持力度,补齐“短板”,共同进步,均衡发展。坚持公共教育经费适当向边远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倾斜;政府和教育部门要在引进、调配、培训、职称待遇、绩效工资分配等方面制定激励机制,探索建立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机制,带动边远薄弱学校教师整体水平提高。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要加大教师培训力度,进一步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充分利用优质培训资源,将走出去、请进来的培训模式制度化,形成长效机制。二要充分发挥“名师工作室”的指导带动作用,加强教育教学研究,大力开展教学科研实践活动,加快名师培养步伐,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三要提高新教师的招收数量和质量,在招考新教师的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实际教学能力的考察,同时要面向县外积极引进优秀教师。四要加快推进教师定期轮换交流工作,进一步完善有关制度,实行优势学校与薄弱学校联盟,加快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要科学合理地选派优秀教师到薄弱学校任教和薄弱学校教师到优质学校工作,既要保证优质学校优势不减,也要保证薄弱学校得到实质性的加强,加快师资力量均衡发展的速度。五要针对全县教师“超编缺员”的现状,应对哪些因撤并或生源萎缩导致的学校教师基数大的情况,进行转岗培训和调整。

篇2: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调研报告

周河学区校长刘志军

周河镇是靖边县南部山区边缘镇,教育发展不均衡。存在着区域差异、校际差异、城乡差异、人群差异。中心校领导深入调研,制定均衡发展措施,落实规范办学要求,进一步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一、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现状和问题。

(1)办学条件不均衡。九年制学校建有多媒体教室、电脑室,教学设施相对齐全。基层学校设施薄弱,全镇2所完全小学,没有多媒体教室,校均电脑台数不足2台。农村校舍维修面积大,多年来风雨剥蚀,有部分校舍是危房,办学条件差。全镇有2个教学点,师生数少,教育资源不足,没有办法开足开齐全部课程。九年制学校学生数多,活动场地少,这样给学校安全带来隐患。校舍和教辅用房问题突出,存在严重的多室一用,师生住房短缺,无学生餐厅等。基层学校没有音乐室、美术室用房。几乎所有学校生均校园、操场面积、教学仪器、图书室和微机室都低于国家下限标准,达到标准数的1/2。

(2)师资配套不均衡。农村教师流失严重,优秀年轻教师大部分调入城区学校。留下教师年龄偏大,学历偏低,知识老化,精力不足,教法陈旧。农村初中教师问题更突出,结构不合理,缺少骨干教师甚至合格教师,专业培训不足,难以胜任。小学教师流失面大,学校面临着“空巢”或“空心”危险。小学英语、信息技术和音体美普遍缺合格专业教师。教师配臵数量在不同学校之间有差异。农村部分教师对微机十分陌生,远程教育在学校成了摆设。

(3)管理水平不均衡。有部分学校领导不与时俱进,不更新观念,用过去的管理模式来管理学校,造成学校教学质量下降。

(4)教学质量不均衡。因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管理水平等因素,导致城乡中小学教育质量差异明显。小学毕业会考中,城区学校人均分高于农村学校。优秀学生和家庭经济好的学生外流,由乡镇流向县城,由县城流向大中城市。影响本地教育发展,影响教学水平提高。

以上多种原因,造成城乡教育、校际教育、人群教育发展不均衡。

二、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与探索。

教育均衡发展,是一长期、动态的辩证过程。条件均衡是基础,教师资源是关键,生源均衡是突破口。

(1)强化政府教育职能,完善义务教育投资体制。有经费作保障,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调整学校布局,整合教育资源,集中配臵教学设施,实现资源共享。集中财力和物力办好合格学校。

(2)控制学生辍学。确保进城务工子女就读,我镇学生入学率100%,辍学率为0。各校采取一定措施,教师分片包干,做学生家长工作,从有限的经费中拿出一部分,补助贫困生。对农村留守儿童,教师采取家访,建立一对一的关系。做好留守儿童的工作,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学校成立红领巾联谊小组,送温暖,送爱心。

(3)加大远程教育作用,促进农村教育发展。全镇每完小都安装远程教育工程设备,弥补现代教学设施不足。各校加大远程教育力度,制定计划,发挥远程教育工程作用,促进学校发展。镇九年制学

校建立“校训通”工程,架设学校、教师和家长、学生的桥梁。

(4)采取多种对口支援,重点扶持,实施城乡人群教育共同发展。镇中心校成立联谊教研小组,每组确立一所学校,统领各学校教育工作,共同发展,对口支援。教研活动在平等、民主氛围中进行,各校分享彼此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情感和体验,丰富教学内容,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行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在互动中求发展,在交流中求进步,在民主中求生存。各校教育资源共享。九年制学校教师送教下基层,年轻教师到农村偏远学校任教一年。深入开展学校结对帮扶活动,进一步缩小办学差距,使广大农村学生就地获取接受优质教育机会。

(5)缩小校际间教育发展差距。多投入教育经费,对薄弱学校进行改造,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构建以龙头学校为依托的大校本教研机制,提升薄弱学校教师专业水平。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加强合格学校建设,稳步提高薄弱学校教学质量,缩小校际间差距。但是,这些问题有着复杂政治、经济、社会背景,在短时间内很难改变。

篇3: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调研报告

学业增值评价报告是以增值评价理念为指导, 使用多水平统计分析模型, 通过链接学生的中考和高考成绩数据进行学业增值评价分析, 进而利用学业增值评价分析结果来评价区县和学校教育教学的质量。目前, 天津市基础教育学业水平评估中心的学业增值评价报告已开发出两个版本, 一个是面向市级和区县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使用的市级版学业增值评价报告, 另一个是面向基层学校使用的学校版学业增值评价报告。学业增值评价报告在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方面, 可以发挥以下三方面的作用。

一、促进区县教育均衡发展

区县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是历史造成的, 由来已久, 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是通过改变评价的理念, 引导区县关注全体学生, 将会产生不一样的评价结果。以2009年天津市公布的市级版学业增值评价报告为例进行说明, 表1中的数据节选自该报告, 并将相应区县名称隐去, 其中区县1、区县2、区县3属于市区, 区县4属于城郊, 区县5、区县6、区县7属于农村地区。表1的数据表明区县3和区县6的增值表现均为正增值, 区县4的增值表现为负增值, 说明属于农村地区的区县在增值评价中可以得到较好的表现。

注: (1) 以上数据节选自《2009年天津市普通高中学业增值评价报告》; (2) 报告中使用正增值、负增值、零增值来表示学校或区县增值表现, 其中正增值表示高于预期水平, 负增值表示低于预期水平, 零增值表示达到预期水平。 (3) 报告中“┼”表示正增值, “○”表示零增值, “─”表示负增值。以下同。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学业增值评价在促进区县教育均衡发展上的优势, 以下将传统评价与增值评价结果进行对照。

通过表2的数据可以进一步发现, 区县3高考总分平均分排名是第一, 增值评价时, 增值表现是正增值, 说明教育基础较好的区县, 增值评价仍然可以获得较好的表现;区县6高考总分平均分排名是第五, 增值评价时, 增值表现是正增值, 说明区县6成绩的获得, 付出了相当多的努力, 而这一点运用传统评价是没有办法表现的。区县4高考总分平均分排名是最后一名, 增值评价时, 增值表现是负增值, 说明区县4虽然起点较低, 但是所付出的努力不够或者教育管理方式存在问题, 增值评价仍然不会有较好的表现。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 学业增值评价可以消除传统评价中的不公平感, 给基础条件较好的区县, 适度增加发展的压力, 给基础条件稍差的区县, 增加发展的动力, 最终达到促进区县教育均衡发展、共同提高的目的。

二、促进学校之间均衡发展

学业增值评价具有重视起点、关注过程的特点。因此学业增值评价提供的分析结果, 更有利于帮助学校找到自身成绩取得的真正原因, 而不依赖于抢抓生源, 而是在教育管理模式和改进教学方面下工夫。以下仍然以2009年天津市公布的市级版增值评价报告为例进行说明。从表3的数据可知, 学校1、学校2、学校3增值评价时, 全科增值表现均为零增值, 但是学科增值表现, 各不相同, 学校2的语文、数学、英语的增值表现较好, 均为正增值, 说明具有一定的优势。而学校3的语文、数学、英语的增值表现均为零增值。说明三所学校全科增值表现虽然一样, 但是在具体到学科增值表现时, 各学校表现均不一样, 说明学校通过与其他学校的比较, 可以找到和发现自身存在的优势, 分析和总结自身增值模式, 寻找到自身的发展特色之路。

三、促进全体学生进步

学业增值评价强调的是学生与学生进行自我比较, 关注的是全体学生的进步。目前学业增值评价报告在计算区县和学校增值表现时, 是以区县或学校全体学生入学时成绩为基线成绩, 以学生毕业时成绩为终结成绩, 使用多水平模型进行学业增值评价分析。区县或学校的学业增值表现计算, 都是在首先计算出每个学生的增值, 其次使用统计调整的方法, 再计算出区县或学校的学业增值。因此从统计技术本身来看, 区县和学校学业增值的计算, 保证了评价的重点是全体学生。虽然目前没有直接为学生提供学业增值评价报告, 但是通过以学业增值评价报告为导向, 可以引导区县和学校自觉地将评价的重点放在促进全体学生的进步方面, 真正地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篇4: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调研报告

【关键词】天峨县 义务教育 均衡发展 调研报告 建议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A-0012-03

为深入了解与掌握天峨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关情况,广泛听取有关部门及群众关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和建议,掌握各乡镇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为积极稳妥推进天峨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科学决策参考,笔者随天峨县政协调研组赴天峨县八腊、纳直、更新三个乡,就当地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开展专题调研,历时一个多月。

一、调研工作概况

2015年3月28日至4月15日,调研组在天峨县政协张艳琴副主席带队下,赴河池市天峨县八腊、纳直、更新三个乡15个村和学校开展了为期5天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专题调研活动,通过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实地查看等方式,对三个乡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情况进行调研,共召开座谈会15次,实地查看学校15所,收回调查问卷167份。

二、三个乡义务教育发展的现状

(一)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情况

八腊乡有中学1所、中心校1所、村完小8所、教学点2所,中学生654人,小学生1 731人,小学教学班63个,中学教学班13个,最大班容量为69人;纳直乡有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村完小4所、教学点2所,中学在校生173人,小学生555人,中学教学班3个,小学教学班数32个,最大班容量为69人;更新乡有中学1所、中心校1所、村完小8所、村级小学3所、教学点5所,小学生1 859人,中学生724人,小学教学班75个,中学教学班12个,最大班容量为65人。三个乡学校布局基本合理,村完小以上学校基本是寄宿制学校。

(二)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情况

八腊乡学校占地面积45 944m2,尚缺校舍建筑面积34 583m2、运动场地38 411m2、计算机58台、图书41 907册,全乡校园文化建设改造需要投入40万元;纳直乡学校占地面积16 323m2,尚缺校舍建筑面积2 528.4m2、运动场地20 652m2、计算机49台、图书12 506册,全乡校园文化建设改造需要投入41.7万元;更新乡学校占地面积40 284m2,尚缺校舍建筑72 171m2、运动场地72 171m2、计算机117台、图书41 830册,全乡校园文化建设改造计划投入186万元。三个乡教学用房需要基本满足,教师用房、学校功能室、围墙、文化长廊、公厕等尚未完善,需要扩充建设。

(三)教师队伍建设情况

八腊乡现有教职工107人,小学师生比1:16,中学师生比1:16,尚缺教师21人、生活管理员14人、炊事员13人、安全协管员11人、卫生员1人;纳直乡现有教职工51人,小学师生比1∶15,中学师生比1∶12,尚缺教师18人、生活管理员7人、炊事员8人、安全协管员6人;更新乡现有教职工117人,小学师生比1∶22,中学师生比1∶24,尚缺教师30人、生活管理员18人、炊事员18人、安全协管员15人、卫生员1人。三个乡中学和中心校有专职英语教师和图音体教师,村级以下学校都未配备专职英语教师和专业图音体教师。三个乡内宿生管理员和安全协管员基本上是值周教师兼任,炊事员是临时聘请,无医务人员。

(三)调查问卷统计情况

此次调研,三个乡镇共发放调查问卷167份,调查问卷统计情况如下:1.对于“适龄儿童是否能够就近入学”问题,赞成能够就近入学68人,赞成“基本就近入学”89人、赞成“普遍没能就近入学”10人。2.对于“我县城乡学校办学条件差距如何”问题,赞成“基本无差距”18人、赞成“差距较小”56人,赞成“差距较大”93人。3.对于“我县城乡学校教师配置是否合理”问题,赞成“合理”12人,赞成“基本合理”73人,赞成“不合理”82人。4.对于“所在的乡镇学校布局是否合理”问题,赞成“合理”36人,赞成“基本合理”103人,赞成“不合理”38人。5.对于“对所在的区域的学校建设及办学条件是否满意”问题,赞成“满意”55人,赞成“基本满意”92人,赞成“不满意”20人。6.对于“所在学校教师队伍是否稳定”问题,赞成“稳定”27人,赞成“基本稳定”81人,赞成“不稳定”59人。7.对于“认为哪种模式比较适合本地实际”问题,赞成“初中集中县城、小学集中乡镇”11人,赞成“划片区办学”43人,赞成“保留当前学校布局现状”113人。8.对于“当城乡学校达到校园环境一样美,教学设施一样全,教师素质一样好,管理水平一样高,是否选择就近入学”问题,选择“就近入学”157人,选择“到城区学校入学”5人,选择“不确定”5人。9.对于“对所在地的学校教师整体素质是否满意”问题,选择“满意”65人,选择“基本满意”85人,选择“不满意”17人。

三、存在的问题

(一)办学条件仍有较大差距

甘洞村完小有11名教职工,教师住在七间简易的砖混结构平房里;麻洞村完小无功能室;纳直乡仅有纳直九年一贯制学校和那里村完小两所学校厕所验收合格;当里、下景、百河三所村完小厕所小,蹲位不够;更新乡中心校教职工宿舍紧缺,师生公厕建设年代已久;安亭村完小学校管理难度大,通往学校的小桥仅有简易护栏,桥面狭窄,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新林村完小无学生饭堂;加里村完小学校活动场所不够,校门紧靠公路,学生出入很不安全;文里和当里村完小厕所建在校外,晚上学生进出不安全;边里村级小学活动场地没有硬化、无校门;等等。三个乡办学条件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求相差甚远,需要不断完善。

(二)教师配备不足

我们在调研时,发现三个乡的教师配备不足,尤其是专业教师严重缺乏,教师配备无法满足日常教学的需要。八腊乡自请代课教师8人,纳直乡自请代课教师2人,更新乡自请代课教师18人。各乡除了中学和中心校配有一定数量的专职英语、体育和艺术教师,各村完小普遍没有开设英语课,无图音体美专业教师,一些村完小因为教师紧缺,基本没有开设体育和艺术课。学校无法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严重影响了国家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三)教师老龄化现象严重

调研发现,教师老龄化现象较为突出。我们所调研的纳碍、五福、老鹏、甘洞、洞里、龙峨、当里、上景、加里等九所村完小,共有69名教职工,平均年龄50岁。他们年龄大且多疾病,大部分是由民办教师转变为公办教师。由于历史的原因,这部分教师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训练,其中不少教师长期生活在偏远农村,信息闭塞,走出去参加培训机会少,又不能自觉地提高文化素养,墨守成规,固步自封,他们目前的工作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天峨县农村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

(四)后勤人员缺乏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各中学、中心校和村完小基本上没有安全协管员、生活管理员、卫生员和后勤人员。各校为了确保工作运转,使用学校公用经费自请后勤服务人员共47人。其中八腊乡自请炊事员17人;纳直乡自请炊事员7人、安全协管员1人;更新乡自请炊事员19人、生活管理员2人、安全协管员1人,每年用于自请后勤服务人员的公用经费约为65万元。学校用公用经费自请后勤服务人员,违反了相关文件规定。

四、几点建议

经调研,多年来,河池市天峨县县委、县政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原则,不断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全县学校办学条件得到了大幅改善,校容校貌发生了显著变化,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教学质量明显提高,教育事业欣欣向荣,教育前景美好。但是由于天峨县地处偏远,发展滞后,对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验收的标准,该县仍有较大的差距。现综合调研情况,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大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纳碍村完小校内有一幢当年有中学时建设的教师集资房,前几年中学已停办,大部分教师已调走,现在房子一直空置,建议政府就地购置,作教师周转房用,以解决目前学校教师住房紧张问题。纳直乡中心校行政办公室在九年一贯制学校教学楼内,挤占了学校资源,建议在该校运动场边空地(学校用地)上再建一幢楼作为办公楼。建设一批教师周转房,解决甘洞村完小、更新乡中心校、新林村完小、文里村完小、加里村完小等五所学校教师住宿紧缺问题。

(二)提高乡村教师待遇

我们在调研中了解到,乡镇教师流动很大,教师队伍不稳定。要留住教师,就要设法为教师提供优越条件,提高教师待遇。国务院2015年6月初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提出把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财政部门要依法依规落实乡村教师工资待遇政策。当前天峨县给予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和乡镇工作补贴,在一定程度上稳住了教师队伍。目前,只有教学点和偏远村完小享受生活补助,我们认为实施生活补助要实现乡镇中小学教师全覆盖,并且加大补贴金额,越往基层、越是艰苦,补助力度越大。把教师纳入年终绩效考评管理,教师奖励性绩效工资按岗位全额发放。继续实施教师周转房项目建设,满足乡镇中小学教师在校住房要求。对家庭经济困难的乡村教师,人事部门应尽量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各级工会要关心基层教师的冷暖,为他们解决生活困难。教师职称及时聘任,增加乡村教师岗位,对乡村教师实行岗位聘用倾斜,可不受岗位结构比例限制,到岗即聘。在评先评优时,多考虑乡村教师。

(三)抓好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的名片。在此次调研中,我们发现校园文化建设仍需加强。一些学校校园绿化、美化、亮化差,部分学校围墙不完整、厕所小、校舍门窗框破损、墙壁陈旧、活动场地凹凸不平,无校门、洗澡房、文化长廊等,很不美观。学校没有专项经费,建议教育部门及各学校领导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精心设计,创建文化气息浓郁的优美校园。

(四)多渠道充实乡村教师队伍

根据《自治区编办 教育厅 财政厅 人社厅 关于统一城乡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有关工作的通知》(桂编办发〔2015〕85号)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实施办法(修订)》(桂编发〔2012〕5号)文件精神,配齐配足教师,确保乡村学校开齐课程,开足课时。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定向培养计划和地方免费师范生项目计划。继续推进自治区统一组织教师招聘考试和乡村教师专场双选会,对已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并且自愿到乡村学校任教的人员,可采用直接面试的方式公开招聘。高校毕业生在县级以下学校任教的,按照《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桂政发〔2015〕29号)及有关规定,给予学费和国家助学贷款补偿,全面激励各类人员服务乡村教学。今后招聘和定向培养教师,应该多考虑少数民族和边远山区的学生,予以定向分配,吸引更多优秀毕业生到乡村任教。

(五)招聘后勤服务人员

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实施办法(修订)》(桂编发〔2012〕5号)等文件精神,配齐配足学校后勤服务人员。

(六)稳妥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

当前天峨县城乡之间存在教育不公平现象,要打破这种现象,在财政支出方面要向农村倾斜,坚决解决农村水电路问题,彻底改变乡村落后状况,加大对农村学校基础设施、师资配备、教师培训、后勤服务等方面的投入力度,消除教育不公平因素。对学校布局调整要谨慎进行,因为县内人群居住分散,村屯到乡镇较远,还有相当一部分群众经济困难承受不了,不能一刀切,亦可集中片进行,如果不同乡镇村级学校相邻可集中办学。教育主管部门牵头,有计划、有目的地促成农村相对薄弱中小学与县直中小学、示范性学校友谊结对,通过互派教师听课、评课、交流信息等形式,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建立和完善校长和教师定期轮岗交流制度,继续开展支教和走教活动,使先进的教学理念方法得以及时交流,促进乡村学校标准化办学。

(七)加强对乡村教师培训

这次调研,我们了解到乡村教师参加学习培训的机会很少,年龄大的教师更是如此,人民群众对乡村教师教学质量和整体素质欠满意。教育部门要鼓励乡村教师提高学历层次和积极参与学习培训,尤其是加大对中年以上教师的培训力度;加大乡村教师培训投入,坚决落实从公用经费中安排5%的经费用于乡村教师培训的制度,严格执行教师继续教育学分登记制度;充分利用远程教学、在线课程等形式优化课堂教学和进行自主学习,不断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开展向莫振高同志学习活动,把教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职前培养、准入、职后培训和管理全过程;建立乡村教师政治业务学习、培训制度,形成教育、宣传、考核、监督、奖惩、校本六位一体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全面提高乡村教师业务素质和师德水平。

篇5: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调研报告

一、我县义务教育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县深化教育改革,改善办学条件,规范办学行为,提升教师素质,巩固“两基”成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

(一)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我县紧紧抓住国家对农村教育加大投入的机遇,大力实施合格学校建设、初中校舍安全工程、“班班通”工程、薄弱学校改造工程等,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不断提升。截至目前,全县已建成12所合格学校,在合格学校共11所正在建设中。全县中小学校舍建筑面积达40万平方米,生均占有校舍8.04平方米;小学体育运动场(馆)面积达标率为61%,体育器械配备达标率72%,音乐器械配备达标率65%,美术器械配备达标率64%,数学自然实验仪器达标率90%;初中体育运动场(馆)面积达标率为81%,体育器械配备达标率84%,音乐器械配备达标率88%,美术器械配备达标率72%,理科实验仪器达标率87%;小学和初中微机拥有量达2268台,图书藏量达202万册。

(二)队伍素质稳步提高。我县出台并实施了教师、校长管理暂行办法,加上“师德师风教育活动”、“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教师心灵建设活动”、“创先争优活动”的深入推进,教师队伍建设机制不断革新,队伍素质不断提高。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大为提高,全县小学、初中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为99.7%、97.3%。省、市、县、乡、校五级骨干教师梯队基本形成,省级骨干教师5人、市级27人、县级365人。完成继续教育新一轮培训,培训率100%,校长持证上岗率为100%。

(三)教育质量逐年提升。坚持德育为首,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日益优化,全面启动新课程改革,教师的教育理论和教育观念得到更新,素质教育理念深入人心。相继开展了“提高教学质量年活动”和“责任效益年活动”,大力实施教育教学两项常规管理,进一步完善考试评价体系,教育教学质量大幅提升,学业水平监测成绩逐年提高。

(四)教育管理空前强化。办学体制实现了由“人民办”向“政府办”的根本转变,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经费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全县公用经费1122万元、维修费224万元、贫困寄宿生补助136万元,20公用经费1351万元、维修费224万元、贫困寄宿生补助136万元,年公用经费1417万元、维修费224万元、贫困寄宿生补助171万元,教育经费投入呈逐年增长的良好态势。坚持依法治教,学校管理不断加强,办学行为不断规范,教育行风建设长效机制逐步建立,学习实践活动深入开展,突出“办人民满意教育”主题,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五)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两基”成果巩固提高,小学适龄人口入学率、巩固率分别为100%、99.8%,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巩固率分别为100%、98.8%。全县现有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210所,其中省示范性高中1所,市示范性高中1所,普通初中12所,小学196所。全县小学和初中共有1189个教学班,48393名学生,教职工总数达2723人,其中专任教师2549人,大专以上学历的占89.4%。

二、我县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主要表现

从总体上看,我县义务教育发展仍然处于不均衡状态,主要表现为区域发展不均衡、城乡发展不均衡和学校之间发展不均衡。县城学校与乡镇学校、乡镇中心学校与面上小学之间的办学水平上存在着较大差距,无论在办学条件上,还是师资力量上,都有明显差距,这种差距成为“择校风”屡禁不止的主要原因。

(一)办学条件不均衡的具体表现。一是“城区学校太挤”。城区小学班额严重超员。县城的城关完小、西城小学、城关镇小学等三所小学共设计规划80个班,容纳学生3600人,实际开班131个,容纳学生8562人,超负荷接纳学生4962人。平均班额65人,超省规定20人,最大班额已达82人,超省规定班额37人。但是,乡镇在校学生不足100人的学校(含村小、教学点)却多达150余所。二是“农村学校太弱”。我县27所中心小学以上的学校,仅有12所达到了合格学校建设标准,还有15所学校由于配套设施设备不全,无规范的食堂及餐厅,无学生生活必需的设施等,而其他乡镇的联校及村小在基础建设、设施设备的配备上更加落后,普及合格学校任重道远。三是农村学校“先天不足,后天乏力”。近年来,我县学校校舍经过大力度的改造与建设,基本消除了危房,城乡之间在校舍方面差距主要表现在功能室、行政用房、生活用房、生均用房等方面。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教育信息化步伐越来越快,在信息技术装备方面农村学校与城区学校又逐渐拉开了距离,如下表。

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电教装备对比表

学 校

计算机

多媒体室

学 校

计算机

多媒体室

城区初中4所

902台

6411㎡

城区小学7所

336台

389㎡

农村初中10所

334台

504㎡

农村小学22所

696台

1206㎡

注:城区中学包括县一中、二中、晴岚学校、城关中学,城区小学包括城关完小、西城小学、城东学校、城关镇小学、武水小学、城东中英文实验学校(民办)、曙光学校(民办)。

以上问题的存在,究其原因如下:

(一)教育政策过于向城区倾斜。多年来,由于教育资源十分有限,为使有限的资源效用最大化,国家一直实行城乡非均衡发展模式,使教育政策重点向城市倾斜,以农村支持城市,优先发展城市重点校、示范校,从而带动整个区域教育事业的发展,多年沉积下来,造成了城乡教育差距扩大的局面。近几年,虽然我国进入“城市支持农村” 的发展新阶段,但对教育而言,这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一个长期甚至是漫长的过程,城乡教育差距在短短三两年时间内不可能缩小到接近平衡的程度。

(二)教育管理体制不顺。在 “人民办教育”政策时期,由于各地对教育事业发展理解不同、甚至个别有狭隘的本位主义思想等原因,导致全局意识体现不明显、步调不一致,甚至各自为政,加上当地乡镇、村委多方插手管理学校,不利于学校管理,学校班子不团结、缺乏战斗力现象时或存在,教师队伍建设缺乏长远眼光,客观上拉大了城乡教育差距。我县实行政府办教育以来,政府根据新《义务教育法》精神,落实了“发展先发展教育、建设先建设学校的”战略方针,理顺了管理体制,为教育均衡发展起到了助推作用。

(三)师资管理政策不完善。教师编制政策重城轻乡,城区学校办学规模大,班额也大,农村学校规模小,班额也小。优秀大中专毕业生都优先留在城区,全县教师流动只是“单行线”,即只从农村向城区,而城区教师基本没有到农村任教。教师管理政策不够完善、缺乏科学长远的教师流动机制,农村教育缺乏政策吸引,导致教师只出难进。

(四)农村教育资源整合不够。面对农村学校散、小、弱状况,尤其是村小较多、学生太少、师资紧缺状况,对大力推进寄宿制学校建设与撤并小规模学校挂钩的顾虑较多,使有限的教育资源效用未能实现最大化。

三、推进全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建议

义务教育是国家依法统一实施、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就是使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的各级学校在办学经费投入、硬件设施配备、教师资源调配、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等方面大体处于一个比较均衡的状态,与义务教育的公共性、普及性和基础性相适应,为人人享有公平、公正教育权利提供充足的保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首先是推进县域内的均衡发展,核心问题是教师和校长队伍、办学条件、教学质量的均衡。县域内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就是要减少差异,缩小差距,巩固优势,使优者更优,狠抓薄弱,使弱者变强,协调发展。进一步推进全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一)大力宣传贯彻义务教育法和教育改革发展纲要,深化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认识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于2019年9月1日起施行。该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把以人为本作为立法的基本宗旨,在实施素质教育、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作出了一系列制度创新,以法律形式规定了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性质、培养目标,明确了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和经费保障机制,将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作为方向性的要求确定下来,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义务教育的新要求,具有较强的时代性、针对性、规范性和前瞻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9—》(以下简称《纲要》)对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作出了全面规划和整体安排,是指导未来2019年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该《纲要》于2019年5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6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纲要》明确提出,到20义务教育要全面提高普及水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基本实现区域内均衡发展,确保适龄儿童少年接受良好教育。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教育事关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践行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迫切需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各级人民政府必须履行的政治责任。要在继续宣传、贯彻、执行《义务教育法》的同时,积极主动地、大张旗鼓地、持之以恒地宣传、贯彻《纲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任务”上来,形成共识,凝聚力量,自我加压,协同努力,大力推进全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教育事业新发展作出贡献。

(二)遵循就近入学原则,循序渐近地调整学校布局,继续巩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成果

近年来,我县城镇化建设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伴随着城镇化的进程,我县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入城镇,农村人口逐步减少,原先分级办学时的村办小学生源减少,对分散在农村的初中、小学进行相应的调整非常必要。要充分考虑我县农村现阶段的实际,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本着方便群众,有利于适龄儿童就近入学,有利于减少教育资产流失,有利于争取国家和省级投入的原则和精神,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循序渐进,宜保留的尽可能保留,确需撤销的也应逐步过渡,避免出现农村小学覆盖半径太大、学生就学不便、班额过大和增加学生家庭负担等问题。要在继续巩固“两基”成果的同时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可在城乡借鉴试行“一校制”、“学区制”、“联校制”等办学模式,实现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的共建共享,以优带弱,以中心校带边远校,促进相对均衡发展。

(三)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构建衡发展的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

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实现教育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建立开放、共享、交互、协作的教育新格局。要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缩小城乡之间、乡镇之间、校际之间的差距,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加快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我县农村初中学校及中心小学以上的学校实现信息技术教学“校校通、班班通、人人会、天天用”,使城乡师生能够享受优质教育教学资源。

(四)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完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经费保障机制

教育投入是一项支撑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是教育事业发展的物资基础。要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一是要继续落实教育经费“三个增长”的要求和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义务教育、“农村税费改革固定性转移支付资金用于教育的比例不低于60%”的规定,逐步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2019年达到4%;二是继续落实“两免一补”政策,惠及城乡居民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三是足额征收教育附加,支持义务教育发展;四是保障义务教育保障经费和公用经费及时、足额拨付到位;五是积极争取国家有关教育项目投入和中央、省级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确保农村中小学改造、改善、建设的需要;六是充分调动全社会办教育积极性,探索建立捐资助学、出资办学的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源规范有序地进入教育。要科学、合理地核定农村中小学基本经费,并及时足额拨付到位。社会各方面要关心、支持教育,尽力为学校减轻经费开支负担。要按照国家关于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标准,推进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

(五)采取综合有效措施,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造就适应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优秀教师队伍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要在党委、政府领导下,通过全社会共同努力,尽快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一是进一步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要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二是进一步加大校长、教师培训力度。农村中小学校长、教师培训要多层次、多渠道,以提升校长管理能力、教师的教学能力为重点,按要求组织参加省、市培训,分期分批地组织县内集中培训;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组织开展教师专业技术继续教育培训,做到有针对性、适用性、实效性;要重视离岗集中培训,强化在职在岗教学交流、实践锻炼,努力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三是大力做好特岗教师的资教工作,以缓解紧缺学科教师资源不足、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的矛盾。四是根据教育发展规划,大力引进青年教师,边远学校教师的引进、补充,可以实行定向招聘,合同约订最低服务期限,不足服务期限的不得调动。五是对不适合、不适应继续从教的人员,要研究办法,适当调整;对年龄偏大的教师,可允许提前退休或离岗休息。对调出来的岗位、编制要及时引进优秀人才予以补充。六是要建立健全校长轮岗、教师定期交流制度,组织城镇、优质学校对口支援艰苦、边远、薄弱学校,鼓励县城、乡镇集镇教师到条件艰苦的边远学校任教。

(六)加强党委和政府对教育工作的领导,营造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良好环境

篇6: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调研报告

平河中心学校为进一步做好教育实情大调研活动各项工作,确保大调研活动扎实有效开展。根据《凤庆县教育局关于印发教育实情大调研活动方案的通知》(凤教发〔2013〕239号)文件及《凤庆县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做好教育实情大调研活动有关工作的通知》(凤教发〔2013〕277号)文件的相关要求,结合我校实际,制定可行性方案,以“如何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调研主题,以办公室人员为领导组,分批深入调研,于9月中旬深入辖区三个行政村40多个村民小组及三所完小进行调研,召开村干部、村民、师生进行座谈会40多次,发放并收回10份征求意见表,就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及工作建议,形成以下调研报告。

一、学校基本情况

平河中心学校位于凤庆县大寺乡平河村,凤庆县城西北部,澜沧江南岸,西同昌宁县相连,南同勐佑镇毗邻,中心校距县城57千米,离乡人民政府住地45千米。平河完小始建于1911年,名为平河初等小学堂,1922年辖平河、和顺、双龙,昌宁县的老厂、民德、民华、达仁、新河、联席,1933年昌宁设县后,老厂、民德、民华、达仁、新河、联席的学生划片入学。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又更名为平河学区、平河校区,2009年8月定名为凤庆县大寺乡平河中心学校。平河中心学校服务平河、和顺、双龙三个行政村,80个村民小组,服务范围总人口10688人。平河中心学校现有平河、和顺、双龙3所完小,三所完小均为县级文明学校,中心校占地面积14373㎡,生均占地面积18.1㎡,校舍建筑面积6155㎡,生均校舍建筑面积7.8㎡,生均图书12.1册。平河中心学校有教师编制55人,现有教职工54人,其中专任教师48人,临聘教师6人,学历合格率100%。服务区适龄儿童705人,入学率为100%;一至六年级在校生718人,其中平河完小293人(含外户籍16人),和顺完小191人(含外户籍1人),双龙完小234人;学前班儿童135人(含外户籍4人)。共34个教学班,师生比约1:16。

二、学校教育现状

教育虽然是一项自成体系、相对独立的社会事业,但其发展的快慢和所能达到的水平,却是由多个因素、多种力量共同促成的。为确保义务教育快速健康地走上均衡发展之路,需要整合相关力量形成合力。平河中心校三年来一直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主题努力开展工作。

1.始终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均衡发展,以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以强化教育教学管理、深化教育改革为主线,以“学生成才、教师成功、学校发展”为办学目标,从严治校,强化管理。

2.想尽一切办法,加大学校硬件投入。集多方力量对学生音体美器材及图书的投入使用;注重教师学习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使中心校教师合格率达100%;关注学生活动场所的建设及发展,通过自筹资金及爱心人士资助,建起了平河完小、和顺完小的篮球场。

3.以德育系列活动为载体,以活动促教学,全面提升育人水平。每年举办冬运会及校园文化节等多种系列活动,使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形成快乐校园的氛围。

4.学校坚定教育均衡发展理念,调动社会、家庭、师生等方面的积极性,提升学校的凝聚力和执行力,坚持从学校文化、课程改革、教育科研和精致化管理入手,丰富办学内涵,不断提升中心校教育均衡发展。

5.响应新办学理念,集中办学。由于平河中心校地处边远,交通不便,地广人稀,校点分散,难以管理。经上报上级批准,与2009年起,对中心校17所小学进行逐年撤并,到现在为止,仅剩平河完小、双龙完小、和顺完小三所学校,实现一村一校,集中办学,有效提高了办学效益,同时也深受社会和家长的支持。

6.推广课改,提升质量。平河中心校虽然属于典型的边远山区学校,但我们在不断强化校本教研,构建高效课堂,创造了适合中心校需要的教学模式。实现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教学质量不断提升。2009年9月被中共凤庆县委、3-

今年考取我校的6名特岗教师,也由于我校地理特殊,不愿签约到我校,只得补充了6名临聘教师,而临聘教师大多岁数较大,学历较低,不够专业化。因此,我校教师资源配置出现了较大漏洞。农村小学教师岗位设置要达到二类标准配置才算基本合格,而二类标准配置需要专任教师要大于90%,我校只达到88%。

3.教学资源硬件达不到合理配置。到目前为止,双龙完小还无法连通办公网络,是资源共享、教学交流的障碍。三所完小均没有电子白板、学生电脑等现代教学设备。根据云南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相关数据,学校要开教育技术课,生机比要达到20:1,才能达标,而我校三所完小各仅有一台教师机。音体美器材三所完小都达不到二类标准配置。体育场地更是得不到合理配置,平河完小14个教学班,体育场地面积480平米,生均仅有1.38平米;和顺完小9个班,体育场地面积430平米,生均仅有1.84平米,都与二类标准8.54平米相差甚远,而双龙完小体育场则还是空白。生均图书可用量平河完小是12册,与标准的20册还有一定差距,而和顺完小、双龙完小可用图书为零。以上这些问题,都是制约我中心校教育均衡发展的因素。

四、对策建议

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切实缩校际之间的差距,努力推进义务教育发展的高位均衡(即义务教育发展水平高、均衡发展程度高),促进教育公平,是当今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我们每个为师者的职责。根据云南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相关要求,结合平河中心校实际,提出以下建议:

1.推进中小学建设与管理标准化,实现规范化办学。继续加强农村学校教学用房、师生生活服务用房和教学辅助用房的建设和改造,按照国家办学标准配置必须的教学仪器设施及图书资料。继续推行中小学标准化建设,使每一所中小学都具备大体均等的办学条件。重点解决的问题有:落实义务教育办学经费最低保障标准,落实义务教育学校教师配置最低保障标准,明确基础教育现代化评估标准。

2.组建教育集团,实行“校校联动”机制。推广先进地区经验,以县域内的优质学校为龙头,通过“名校+城市薄弱学校+村薄弱学校”的方式,联合组建教育集团。抽调集团内的优秀骨干教师定期、轮流到薄弱学校支教、挂职,着力提高薄弱学校教师的业务水平;进一步完善城区骨干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支教1-2年的制度,同时也为薄弱学校教师到名校挂职创造条件,真正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3.按照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的要求,实施新一轮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结合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制定新一轮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方案,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进农村教育现代化。做大做强中心校,继续撤并办学条件差、教学质量低的村小;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

4.强化政府责任,加大对农村教育经费投入。在上级政府财力许可的前提下,应加大投入,确保农村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尽量缩小校与校之间的差距,为稳定教师队伍提供财政支持。

5.促进区域内教育资源共享,将图书馆、体育场所教育资源在区域内流动,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作用。

6.建立和完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监督办法,并要求义务教育责任人定期向上级提交关于教育财政经费投入、管理和使用方面的专题报告,自觉接受监督,并上交上级各部门备案。加快教育政务公开步伐,建立教育经费信息发布制度,促进教育投入、管理等接受群众监督。

凤庆县大寺乡平河中心学校

篇7:教育均衡发展的调研报告

按照乡镇学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总体部署,在第一阶段的调研环节,xxx中心学校采用分工协作、领题调研的方式开展。中心学校校长xx、管理人员xx具体调研“乡镇内学校均衡发展”的问题。2名同志通过下校听校长介绍、与师生座谈、问卷、查资料、听课、抽测、学校书面提意见建议、现场交流等形式,对我镇教育均衡发展情况做了比较全面的了解。现将调研情况总结如下:一、主要成绩1、办学条件显著改善。通过最近几年“布局调整”、“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项目建设工程”、“班班通工程”的创建,各学校的校舍、教学装备基本能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学校的硬件设施配备基本均衡。一是基本完成了寄宿制学校建设。除镇小外,其余8所学校全部完成了寄宿制学校建设,计添置各类生活设备设施1000余件,维修改造教室、学生宿舍XX多平方米,添置钢架床500余套,修建、维修水塔5个,基本解决了“三难”问题。二是镇中、镇小开通了校园网,实现了“班班通”。重阳中学、重阳小学、镇中、镇小均建起了多功能教室,建立了地面卫星接收站,一、二年级均实现了光盘资源辅助教学。三是借助“五园创建”载体,推动了书香校园、艺术校园、科技校园等的创建。镇小成功创建县级“艺术校园”,镇中成功创建县级“平安校园”。2、教师队伍素质良好。一是按师生比要求,各学校的教师编制数足额;二是教师的学历提升速度比较快。通过在职进修、函授、自修等渠道,教师的学历提高工程收效明显。目前,中小学专任教师的学历达标率均为100%、,高层次学历比例分别为45.83%、41.94% ;三是教师中、高级职称的比例也在逐步提高,镇中高级职称的教师 人;四是校长岗位培训率达100%;教师全部参加了县级新课标培训,其中有120余人次接受了省市级以上培训;五是继续教育水平提高,在第一、二轮继续教育测试验收中,我镇教师全部顺利过关;六是专任教师的普通话水平等级全部均达到合格等次;七是教师的现代教学技术运用普遍提高,小学一二年级的教师全部会使用光盘教学手段,三至九年级教师均能使用网台资源辅助教学,20%的青年教师能自制课件辅助教学。八是边远学校支教形成制度中心学校出台政策,对资源支教的教师每年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在评先表模时优先考虑,目前有1名教师自愿担负起了支教任务。3、学校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一是抓实业务学习。全镇做到“三个一”:即一本教育专著、一份业务杂志、一次学习体会。推行业务学习轮流主持制度,以此深化教师读书活动的开展,实现教研职能由“要我学”到“我要学”;二是抓实集体备课。学校领导全程参与学校教研组的备课、研讨、听课、评课活动,收效较好;三是强化了领导责任包保制度,要求校长必须包保毕业班,其他班子成员包相关年级,同奖同惩,增强责任意识;四是抓实中小学研训工程的参与。积极组织中小学教师积极参与县级组织的相关学科现场研训活动。参与县教研室组织的“有效教学”培训会。五是抓实了教研组实体建设。各学校制定了教研组长工作量化考核细则,强化过程指导与管理,开展培训,强化评优,推动工作;六是抓实了岗位练兵活动。各学校按照规范的流程,全面开展了炼课、磨课活动。三年来,全镇计培养市、县级优质课教师30余人。4、后勤管理进一步精细化。一是健全完善了制度,重新修订了《饮食卫生安全制度》、《饮食服务岗位职责》等,使食品卫生工作进入规范化轨道。统一制定下发了《xxx中小学食堂管理常规》、《xxx中小学学生宿舍管理常规》,将日常工作、管理常规化。各校均按要求制订了《“十有、八配套”规划方案》,按照规划要求将硬件建设分步落实到位。二是实施精细化管理。重点抓好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学生宿舍管理,寝室文化建设,种植养殖发展四项工作。特别是在食品卫生安全方面统一要求,各校都添置了相应的防蝇、防尘、防鼠、防霉等相关设备设施;严把“六道关”(食品采购关、四所学校必须粮油统一配送,入库验收关,食品发出关,清洗关、烹饪关、出售关),确保食品采购、加工、饮用无质量问题。严格对照《湖北省中小学“放心超市”创建标准》、《湖北省中小学“放心食堂”创建标准》、《“湖北省中小学“文明宿舍”创建标准》,严格管理校园食堂、商店和学生寝室。三是抓好了镇中、镇小寝室食堂文化建设。镇中、镇小率先办食堂、餐厅文化建设的试点,组织全体校长及后勤管理人员现场参观学习,并分别制定了各校的建设规划,确保后勤建设高规格。

篇8: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调研报告

(一) 课题提出的背景

“十五”期间, 吉林省电化教育馆组织全省电化教育示范校的科研活动,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成果是五年来全体实验教师辛勤劳动的结晶, 其中部分成果具有较高的实践意义和推广价值。为尽快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社会效益, 使科研成果在教育实践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为更高地发挥示范校的辐射作用, 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吉林省电教馆总结了长春市103中学与幸福乡小学“十五”期间实验课题的基本经验, 肯定了他们科研的成果, 决定在全省范围内进行推广。我们学校与灯塔乡中心校协商研究决定, 共同承担了“双教一课”的研究课题, 把促进教师提高作为重点研究内容。另外, 我们结合本校教师队伍比较年轻, 有待提高整体素质的实际情况, 借鉴“八五”期间学校的成功经验, 将全校教师纳入科研队伍, 让他们在科研实验中锻炼, 以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 使我校教师“不断超越自我, 尽快把自己塑造成为有理想、有追求、有能力、有经验、有智慧、有作为的科研型教师”因此, 我们决定在校内年轻教师与有教学经验的教师结成师徒对子, 深入实施“双教一课”的课题研究。

(二) 课题研究的意义

该课题的研究具有十分深远的现实意义。首先, 完善了教育科研的全过程。教育科研成果的取得只是教育科研的部分工作, 科研成果的推广是教育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科研工作的延续和发展。一项科研成果不及时推广就不可能转化为社会效益, 就不能发挥促进教育发展的作用。再好的科研成果束之高搁, 就失去了成果的价值和意义。“双教一课”是“十五”期间的科研成果, 我们推广之, 应用之, 就是科研成果普遍应用的过程, 就是科研成果转化为社会效益的具体体现。

“双教一课”的行动研究是将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 通过面对面的培训进行传授的过程, 是培养年轻教师, 打造教师队伍的重要举措;是促进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的途径, 是城乡教师尽快提高教学水平, 更新教学理念的有利渠道;这项研究能够使优秀的教育资源, 发挥最大的效益, 促进资源共享, 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双教一课”的目的是提高教师的素质, 而提高教师素质的最终目的是要提高教育质量, 促进学生发展, 促进学校发展。“双教一课”科研课题是验证性研究, 是科研成果的转化, 只要我们认真学习之, 推广之, 就会对我们教师队伍专业化的建设, 对年轻教师的成长与提高有极大的作用。

二、研究的内容及目标

(一) 研究的内容

根据省电教馆的课题指南的具体要求, 我们确立了以教师提高为主线, 以科研、教研、培训为载体, 倾力促进教师发展, 努力提高教育教学的诸多方面能力, 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提高, 学习水平的提高, 学习质量的提高, 使学生全面发展的研究内容。电教示范校在“双教一课”的研究中, 不只是向协作校赠送一些教学设备和教学软件, 也不只是共同备课, 共同听课, 提供几份优秀教案。如果局限在这个范围之内, 那么“双教一课”只能说是两校的联谊活动, 最多是一次教研活动。作为科研课题要有研究的价值, 充分体现研究的学术性, 真正促进研究者的全面提高, 就必须解决研究的内涵。即在“双教一课”的研究中要研究什么?要有明确的研究内容, 明确的研究目标。而这些内容及目标又要符合教育发展的方向, 课程改革的精神。这样才能赋予科研课题鲜活的时代性、前沿性、新颖性, 才能增强课题研究的可操作性。所以, 我们与协作校达成共识, 确定了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为主要研究内容。即以“问题为线索的课堂教学结构构建的研究”, 在这一结构模式中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 主动发展。在不断的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中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学习水平。同时, 在研究中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学识水平、教学能力, 进而达到教师素质的提高, 促进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的目标。

(二) 研究目标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师素质, 促进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其研究的具体目标:

近期目标:

(1) 努力形成学科教学带头人队伍, 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具体要提高学科专业知识的储备, 熟悉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之间的联系, 形成学习秩序民主化、教学手段现代化、教学活动多样化、教学风气自主化的课堂教学, 使课堂真正变成学习的乐园。

(2) 通过行动研究, 促进教师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变革, 为学生提供更加宽松的探究、发展的空间, 使学生诸多能力得到综合发展。

(3) 通过行动研究,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全面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

远期目标:

(1) 了解学科发展方向和最新科研成果, 提高教育专业知识的修养, 包括教育理论知识和教育实践知识。

(2) 经过三至五年的研究, 努力打造品牌教师, 争取全区有名望、全市有影响、全省有印象的品牌教师队伍。

(3) 经过三至五年的研究, 争取协作校教师队伍素质有极大提高。

三、研究的方法及特色

(一) 研究的方法

本研究课题采用行动研究法进行研究。密切结合教学工作渗透研究内容。行动即研究。通过双教一课, 共同备课, 互相听课, 互相评课, 以及面对面的培训、一对一的指导、教育叙事、博客等形式, 鼓励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达到有所感悟、升华和提高的目的。本研究结合调查研究、观察研究、文献研究等方法对行动的结果进行全面的搜集、分析、归纳和总结。给研究的结果以正确、恰当的归因。

(二) 研究的特色

根据行动研究方法的特点, 我们采取了“三位一体”的研究策略。即以教育科研为主线, 采取边培训、边提高、边研究的策略, 使教师在科研、教研、培训的实践活动中得到锻炼、发展和提高。我们在“理论引领, 同伴互助, 自我反思, 超越创新”指导思想的原则下, 采取了灵活多样的研究方法。

1. 音像资源的对比研究

学校拥有大量的全国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实录。我们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进行对比研究。

(1) “看”———观看名师教学, 认真品味名师的教学思想、教学策略、教学风格。

(2) “议”———小组内提出问题, 并讨论, 找到自己与名师的差距, 学习名师哪些教学理念和方法。

(3) “讲’———按照名师的理念备一节课, 在小组范围内讲授, 供大家点评。但要注意学习名师先进的教学理念, 不是照猫画虎的模仿。

2. 集体备课的案例研究

以年组为单位进行集体备课, 由一人做中心发言人, 针对某一课的内容进行分析、讲解, 确定重点, 明确难点, 以及三维目标的确立。组内教师展开讨论, 各抒己见, 由中心发言人形成教案, 并且做课, 供大家观摩研讨, 而且要填写评价表格。通过具体案例的研究形式, 解决了教师存在的具体困惑, 加快了教师水平的提升。同时, 在评价他人和被他人评价的过程中也是认识能力的提高, 是感性向理性升华的过程。

3. 集体评课的深化研究

每次观摩课之后, 课题组都要组织听课教师集体评课, 每个人都要发表自己的观点, 对课堂教学中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环节给予肯定, 指出在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方面存在的不足。使每个教师在同伴的合作中得到提高。

4. 师傅带徒弟的一对一的研究

为使青年教师尽快成长, 我们开展了师带徒的培训活动。这是一对一的指导, 面对面的研究, 师傅要做引路课、示范课, 徒弟要做汇报课, 学校规定每组师徒每学期互听互评课不得少于十节。

5. 平等、和谐的个性化研究

为调动两校参与研究人员的积极性, 我们确立了“平等、合作、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基本思路。在具体操作中, 我们选派优秀教师与协作校教师组成研究小组, 也是学习共同体, 共同选择课节, 共同备课。由主备人形成基本教案, 小组成员在基本教案的基础上充分挖掘课程资源。课程资源包括文本教材、学生资源、教师资源、环境资源。在集体备课时, 以文本教材为基础再充分挖掘形成了基本教案, 但是它不能适用于每一所学校, 每一个班级, 每一位教师。如果强行规定必须使用统一教案, 势必削弱教学效果。所以, 小组成员一定要考虑学生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个体差异, 结合自身的文化底蕴、教学经验、教学个性、教学风格, 充分利用校内资源、校外资源、信息技术资源, 融这些课程资源为一体, 形成具有特色的个性化教案, 分别实施教学过程。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资源, 引导学生的思考, 主动探究, 合作交流, 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培训和指导。在相互听课、评课的基础上完成反思材料和整理教案、完善教案。

6. 读书沙龙的理论研究

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 我们随时为教师提供阅读书籍或者提供读书目录, 并且提出研讨题目, 定期组织读书沙龙。为教师提供交流的环境和场所。例如:结合科研方法缺乏的问题, 学校组织了阅读《教育科研百题解答》并且开展沙龙活动。随着教师阅读量的增加, 教育理论逐渐丰富, 理论素质也得到了提高, 促进了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三) 研究的突破点

1. 以科研小组为基础的研究组织

课题研究要求示范性与协作校的教师结成对子, 进行“一对一”的指导, “面对面”的培训, 我们在此基础上做了调整和发展。选派优秀教师与协作校参与研究的教师组成一个研究小组, 同时在本校内广泛开展“双教一课”的课题研究。我们按年组、学科把自愿参与研究的教师组成十个科研小组, 在以“问题为线索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大框架下, 结合各个研究小组的具体情况, 选择研究内容, 制定研究方案, 落实研究任务。使研究真正开展起来, 坚持下去。这是研究组织形式、研究内容的扩展和突破。

2. 以教师发展为目标的科学检测

“双教一课”课题研究的目的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我们结合教师评价研究, 制定了《教师自我展示评价标准》, 以教师自我评价为主全面展示参与课题研究以来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的提高与发展。为考察课堂教学的效果, 拟定了《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从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策略等方面对每一节研究课进行综合评价。保证了每一节研究课的质量。这是检测方法和指标体系的新突破。

3. 以科研轮值课为载体的研究活动

为使课题研究保持经常性、形成制度化, 我们开展了轮值课活动。每一位参与研究的教师都要在每学期作一节研究课, 提供给全校教师观摩和研讨。每个科研小组都要与作课教师共同备课, 共同形成基础教案。课后还要共同评课。共同备课是对研究课的认真设计, 授课是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设计的认真实施, 共同评课是教学实践活动的认真总结, 是教学理论的升华。这些活动的开展对于每位教师的帮助与提高效果是十分显著的。这是研究形式的新突破。

4. 以改变学习方式为核心的研究内容

“双教一课”的研究目的是提高教师的基本素质, 但是我们认为教师的提高不能只是单单依靠共同备课、共同听几节课、评几节课就能够提高的。而必须增强他们的研究意识, 提高他们的研究能力, 让他们在研究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 逐渐提高他们的基本素质。所以, 我们赋予课题研究以新的研究内容。即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的课堂教学结构的构建。这样, 就突破了课题指南中的单纯的“双教一课”的形式。使研究课题更加具有丰富的研究内涵, 更加具有操作性, 提高了研究课题的学术性和科学性。

四、研究成果

开题研究以来, 由于市、区电教部门的支持, 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两校参与研究的人员的协作配合和积极努力, 课题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 物化成果

1. 优秀课例

在历次科研轮值课和教研活动中涌现了一些优秀课例。综合体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体现了教师理解课程标准、驾驭新教材的能力, 全面反应了教师基本素质提高的过程。课例也体现了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质疑问题、主动探究解决问题及学习方式的改变, 努力逼近课题目标的教学方式和课堂教学结构。

2. 优秀课件

随着研究课题的深入开展, 教师整合、制作优秀课件的热情高涨, 综合体现了应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 创设教学情境, 启动学生思维的基本理念。教师自制课件, 在历次评比活动中有多件被评为优秀课件, 其中, 《唱给妈妈的摇篮曲》、《垂直与平分》、《求三角形的面积》等被吉林省电教馆资源库收录。《英语》、《社会》、《科学》、《语文》等学科的课件在吉林省电教馆组织的教材评比活动中获得一等奖。这些教材是教师辛勤、刻苦专研的结果, 也是电教科研丰硕的成果。

3. 优秀论文

在教学和科研活动中, 教师不断发现和总结经验, 撰写了大量的教学叙事、教学反思材料、教学论文。反映了课题研究的基本过程, 说明了教师在研究活动中不断地搜集整理信息, 不断地提高自我的认识水平和研究能力, 反应了教师素质的提高。

4. 优秀教案

教案是每节研究课要认真设计的基本材料。经过科研小组集体备课、授课教师的撰写、不断修改和完善, 出现了许多符合课程改革理念, 适合学生发展需求, 为学生改变学习方式提供条件的优秀教案。我们将这些教案提供给协作校的教师, 供他们参考。其中一部分在西安区教育网站上交流, 点击率很高, 在全区范围内有广泛的影响。

5. 学科带头人队伍基本形成

通过三年来的课题研究, 极大地锻炼了教师, 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一批年轻教师茁壮成长, 逐渐成熟, 不断有学科带头人脱颖而出。他们在省、市电教部门、教研部门组织的各种研讨活动中做了观摩课、表演课、研讨课等。

图1为课题研究前、后各级学科带头人数量对比情况。

(二) 非物化成果

1. 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意识和能力

经常性的研究活动, 唤醒了教师的科研意识, 在集体备课进行教学设计时, 关注了用教学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在授课过程中, 注意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在评课中, 注意寻找规律。基本形成了备课是研究的构想和设计, 授课是研究的操作与实践, 评课是研究的反思和升华等浓厚的科研氛围。

2. 初步形成了学习共同体

在一系列的研究活动中, 集体的力量得到了充分的显现和发挥。特别是一些年轻教师在集体研究活动中, 遇到问题大家研究解决, 或者寻找资源学习, 不断提高认识水平和操作能力。教育科研的凝聚力使他们形成了学习共同体。

3. 探索了改变学生学习方法的课堂教学模式

课题研究的目标之一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 经过研究人员的不断探索, 初步总结了以问题为线索的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

图2为以问题为线索的课堂教学模式示意图。

4. 积累了开展学科行动研究的基本经验

“行动研究法”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被我国教育界广为利用的研究方法, 在我们学校还是第一次被正式采用, 没有经验可以借鉴。但是通过两年来的行动研究使我们从发现问题到立项研究, 从研究方式到过程操作都积累了可以借鉴的经验。例如:三位一体的研究策略;“理论引领, 同伴互助, 自我反思, 超越创新”的研究模式等。

5. 辐射与推广, 作为省级电教示范校不断推广学校成功的经验是我们的责任

2007年10月16日我们成功地承办了辽源市课题研究的开课活动, 宣读了主题报告《以科研为动力, 促进学校全面发展》和展示了四节优秀观摩课 (协作校一节) , 展出了收集的六类研究资料。全市十五所电教示范校领导与教师100余人参加了会议。对全市示范校课题研究的深入起到了促进作用。2008年11月15日, 我们组织了区级开课日活动, 进行了学术研讨, 五位教师宣读了学术论文, 五位教师演示了教学课件, 并且阐述了设计意图、使用方法和教学效果。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和反响。

6. 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

通过两年来的课题研究, 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较好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和学习能力的增强。我们在2至5年8个班级随机抽取80名被试进行了两次测试, 进行了t值检验, 结果证明了学生学习成绩的稳步提高。

图3为学习成绩提高对比表。

五、主要结论

(一) 以提高教师的基本素质为研究目的的“双教一课”研究课题, 经过几年的行动研究, 收到了显著的效果

从教师撰写的论文, 制作的优秀教学软件, 获奖的优秀课例完全可以说明教师教学水平、研究水平、研究能力、教学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实践证明:“双教一课”是提高教师素质,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较好的研究方式, 也是加强电教示范校和协作校联系的较好的纽带, 是提高农村教师基本素质的较好的研究方式, 是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较好的研究手段。

(二) “双教一课”研究课题是一项验证研究, 在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要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 确定研究的核心内容, 增强研究的时代性、前沿性、新颖性和可操作性

实践证明:我们确定的以改变学生学习方式,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的研究内容符合时代的要求, 符合学生成长的需要。以问题为线索的课堂教学促进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增强。完全符合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同时也符合教育科研的规律, 那就是验证研究是对他人研究成果的丰富、发展和完善, 是研究成果的应用和深化。

(三) “双教一课”研究促进了教师的成长, 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实践证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教学能力的增强, 就会在现代教育思想的指导下, 较好地应用现代教育技术, 使信息技术恰当地与学科整合, 较好地应用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艺术和教学策略, 较好地启发学生的思维, 引导学生的思考,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和能力, 较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成绩不断地提高, 其综合能力不断地增强。

(四) “双教一课”课题研究, 必须有电教示范校、协作校领导的高度重视, 强有力的支持, 两校参与研究人员的积极参与和坚持不懈地认真研究实验的变量, 全面地收集研究资料, 科学地分析和检测, 准确地研究实验的归因, 课题研究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也就是说, 只有认真地运用行动研究的方法, 真正体现行动即研究。首先, 必须有周密的计划, 然后必须有切实的行动。计划与行动是密不可分的整体。有完美的计划和持之以恒的行动, 科研才能有收获。如果只有计划而没有行动, 再完美的计划也失去意义;如果有行动而没有计划或者行动脱离了计划的轨道, 其行动也是盲目的。所以, 必须保持计划与行动的协调与统一。在课题研究中, 对待计划与行动有种种不同的态度:其一是为了课题申报, 草拟计划便束之高阁, 计划停留在书面上不去实施, 不去行动;其二是计划的作用定位在应对各类检查, 装饰门面, 证明业绩上, 不去实施, 不去行动;其三计划落实不坚决, 行动不彻底, 或蜻蜓点水或走马观花, 敷衍塞责。凡此种种, 计划不能发挥指导、规范行动的作用, 不能在行动中予以实施和体现。没有行动的研究只能是纸上谈兵, 教育科研的作用与效果也就无从谈起了。把计划变为行动, 行动践行行动计划, 指导行动的规范, 行动促进计划的完善。我们在二者和谐完美的协调统一中, 使课题研究获得了丰硕的成果。

(五) “双教一课”是电教示范校发挥作用的极好形式

“双教一课”课题研究由于有协作校的参与, 使电教示范校的教师有了充分与其他学校教师接触的机会, 使示范校教师先进的教学经验不断地向其他学校介绍, 先进的教学理念不断地向其他学校辐射, 优秀的教学软件不断地向其它学校传播。使示范校的作用得到了全面的发挥。

上一篇:搞笑的经典语句下一篇:幼儿安全教育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