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图书馆

2024-05-06

四川大学图书馆(通用10篇)

篇1:四川大学图书馆

四川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____________在导师的指导下创作完成毕业论文。本人已通过论文的答辩,并被四川大学授予博士/硕士学位。本人同意所撰写学位论文的使用授权遵照学校的管理规定:

学校作为申请学位的条件之一,学位论文著作权拥有者须授权所在大学拥有学位论文的部分使用权,即:1)已获学位的研究生必须按学校规定提交印刷版和电子版学位论文,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研究生上交的学位论文,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2)为教学和科研目的,学校可以将公开的学位论文或解密后的学位论文作为资料在图书馆、资料室等场所或在校园网上供校内师生阅读、浏览。(保密的学位论文需由院系出具证明并由导师签字,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说明)

作者签名:导师签名:

日年

本人已经认真阅读“CALIS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发布章程”,同意将本人的学位论文提交“CALIS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全文发布,请勾选下面的选项: □公开

或者,同意论文提交后滞后:□三年发布(内部)

作者签名:导师签名:

年月日年月日

注:论文提交滞后年限请与网上提交的一致。

论文著作权者的相关信息:

作者姓名: 学号:Email: 论文题目: 毕业年份:所属院系:论文级别:□硕士□博士 导师姓名:Email:

篇2:四川大学图书馆

四川大学图书馆志愿者队分队章程

前言

四川大学图书馆志愿者队分队,是由七支由自愿奉献个人时间和精力,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前提下,为传播先进文化、推动图书馆发展、社会进步和践行志愿服务精神而提供服务的同学组成的队伍。它集志愿性、无偿性、公益性和组织性为一身。志愿者尽其职责在工作中传递爱心、传播文明,为建立和谐整洁的图书馆,促进图书馆的发展和完善而努力。

四川大学图书馆志愿者队

定与安排,收集并积极解决队员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在总对例会上提出进行讨论,开例会之前通知办公室成员来调研;开展队内联谊活动,活动形式不限,要保证队员安全。

(四)对本分队组织的各项方针任务和活动有决定权;

(五)对本分队所有成员有监督管理任命权,包括对小组长和分队助理的任命;

(六)负责定期上交各式队内材料(志愿者之星,优秀小组长,会议记录,工作总结计划等);

(七)对分队队员资料进行整理和维护,如有因各种情况需要离队的人员应上报总队,在总队批准下进行调整;

(八)在非活动时间,参加工作。

四川大学图书馆志愿者队

(三)监督并纠正图书馆内的不文明行为,倡导文明使用图书馆;

(四)在图书馆内负责图书向导的工作;

(五)规范自身读者行为,为广大读者做好榜样,用自己的行动号召大家热爱图书馆,爱护图书及图书馆。

(六)积极参与图书馆志愿者队举办的活动,参与分队例会,宣扬志愿者精神。附:分队组织机构图

四川大学图书馆志愿者队

(一)享有志愿者队的表决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能通过符合志愿者队章程规定的民主程序投票决定本队的重大事务;

(二)对志愿者队或各相关部门工作提出咨询、意见、建议,实行监督的权利;

(三)有权优先参加本队组织的各项活动;

(四)提出困难和问题,寻求总队给与帮助解决;

(五)有权获得志愿者队队内的荣誉和奖励;

(六)完成一学期工作的队员将获得由图书馆和校团委盖章的社会实践证明。

四川大学图书馆志愿者队

四川大学图书馆志愿者队

工作。

上书时,要先按照书台上的分类将书台上的书分成几类,再进行排序,遇到不懂的问题要及时询问老师,然后再将排好的书放到书车中,最后再排到架子上。工作休息时,要在书台内的座位就座,要面向书台,戴工作牌,不可以大声喧哗。当有同学来寻求帮助时要耐心的帮助他们。

四川大学图书馆志愿者队 的相关规定,其他在图书馆的同学造成的一定的影响,所以,我们要及时地纠正这些不文明的读书行为,如:在图书馆吃东西(这样会引来虫子老鼠等小动物破坏图书和电子系统),在图书馆睡觉,占座位,一次拿很多图书等。

四川大学图书馆志愿者队

都属于自愿参加,该项考核主要是记录参加活动的队员)

四川大学图书馆志愿者队

1分,每组不限人数,一般每周不多于3名;

b)被评为当周志愿者之星,加2分;写工作心得的每次加1分; c)参加队内活动,每次参与加1分,在比赛中获得

四川大学图书馆志愿者队

c)组长被评为当周优秀组长的,每次加2分;

d)参加总队比赛性质活动,每有一位组员参加给组长加0.5分,但是每次最高不超过3分;赢得比赛,四川大学图书馆志愿者队

篇3:泰州大学图书馆设计

近期,泰州市委、市政府决定启动泰州大学原泰州师专新校区建设,在整个建筑组团中,较重要的建筑是为广大师生提供阅读交流的图书馆。该图书馆用地位于泰州大学的核心,建筑面积约28,000m2,北临中轴线,东西两侧为校园绿地,南面为湖面,现状用地水景资源丰富,景观优美。(图1)

2 改善阅读的交流环境

2.1 优化布局,创造舒适的阅读环境

安静舒适,是阅览学习的最基本要求,如何使大学图书馆获得一个最宁静怡人的阅读环境,是泰州大学图书馆总体布局的第一要求。在方案中,考虑到主入口轴线的视线焦点需求,将图书馆设计在校园主轴尽端,三面环水成半岛状。这样外界干扰相对较少,环境舒适宁静,能为师生提供一个高品位的文化场所。(图2)

创造便捷交通。如何让处于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的师生都能方便到达图书馆,使阅读求知轻松可达,是泰州大学图书馆设计的重点考虑因素。所以,本案将图书馆设计在整个校区的核心位置,并设计多处广场和道路连接各个功能组团,使校园中不同方位的师生都能方便快捷地到达图书馆。

环境宜人,能放松学习的压力,大大提高阅读的兴趣,所以通过对泰州大学现状以及规划需求的认真分析和梳理,力求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为学生提供一个最舒适的阅读环境,在阅览室的设计上通过玻璃幕墙将室外美丽的水景导入室内,创造一种充满诗情画意学习交流场所。

平面布局上,泰州大学图书馆将交通核、卫生间等辅助功能集中布置于中庭周围,使阅读空间靠建筑外围布置,从而保证主要空间最大限度地向景观开敞。另外,柱网开间考虑为9m×9m,因为按照以前的设计惯例,图书馆开间一般为7.5m×7.5m为宜,认为这样的开间能节省造价以及满足常规的家具布置。但是本案考虑到地下停车经济性的要求,如果仍按7.5m的开间,将难以满足3辆小车停放,反而对地下空间造成浪费。而且按照现在技术的发展,家具样式已经有了非常多样的选择,费用也不比常规形式贵。

2.2 光线适宜,利于长时间健康阅读

光,是人阅读的最基本要素,合适的光度对长期健康阅读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所以,泰州大学图书馆的藏阅空间采用了自然采光为主,人工照明为辅的思路,用最合适的空间布局和建筑措施,保证良好的自然采光,尽量提高阅读效率,并保护视力。具体为:把所有的阅览空间均布置在外围和室内中庭天然采光面周边,这样,使每个阅览位置都有良好的自然采光条件,同时利于节能环保,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图3)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由于现在大学图书馆需要大空间设计来满足日后发展的灵活多变,常常导致大进深的建筑平面,从而使靠建筑核心的空间采光不足,影响阅读。泰州大学图书馆的设计则充分考虑这一点,在保持大进深的平面需求外,亦保证了良好的自然阅读光线到达建筑中心区域,具体做法是把中庭屋顶做玻璃屋盖,使天光能到达一般图书馆较暗的中心区域。(图4)

对于阅览空间要求光线充足外,还要求照度的均匀,并尽量避免眩光的产生。泰州大学图书馆通过对不同朝向光照度的情况,对不同朝向的立面做了光线优化的建筑措施,诸如南向,西向等光照度早晚变化不均的朝向,方案建筑玻璃幕墙做了格栅,机械窗帘等遮阳系统,并对每张书桌设计了一组可自动调节的阅读灯,使每位师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调节最适宜自己阅读的光照度,有利于师生的身体健康。

2.3 视线无阻,激发学习交流的兴趣

泰州大学图书馆为三面环水的布局,通过三组折板的堆叠、咬合形成现代感十足的建筑造型,暗喻馆中藏书,同时形成符合传统中式三段式的正立面,简洁大气,成为南北新旧两区域不同建筑风格的过渡。

设计重点致力于为阅读者提供一个舒适的阅读环境和交流场所,东西两边为阶梯式阅读空间,连同景观视野最佳的南北两侧阅读空间一起,形成了视线无遮挡的流动阅读空间体系,使每个位置都能感受到舒适的室内外环境,同时促进师生的交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图5~6)

同时,图书馆的视线感受采用“人在景中”的设计理念,有意使每个转角、每条走廊、每个窗口景观都充满江南水乡的韵味。随处成景,步移景换,有助于缓解师生长时间阅读带来的身心疲乏,使学习变成身处园林中的愉快交流。

2.4 环境引导,促进阅读氛围的营造

泰州大学图书馆交往空间的营造,能够为教学之余的自由交流提供最舒适的场所;这是现代教学中的另一种极为重要的学习和锻炼思维的方式。

上文提到光线对阅读的作用,除了直接是阅读的基本需求外,还是阅读心理氛围营造的良好手段,诸如在入口门厅,过道,中庭等空间,设计一定的柔和光线氛围,可以使读者的心情缓和舒适,轻松进入最佳的阅读状态。所以泰州大学图书馆通过中庭天光的引导,以及走廊,休憩边庭或自然泛光或夜晚人工泛光的背景照明设计,使所有的空间都能营造一种惬意的阅览氛围,是师生更轻松地把注意力投入到书本中。

2.5 传承创新,体现地域性和时代性

泰州大学图书馆从泰州古建筑以及园林中汲取元素,以现代手法重新演绎,发展“新而中”、“新而泰”的建筑风格。建筑风格上力求突出三个重点:地域性、时代性以及文化性。

建筑作为一种艺术与技术的结合体,充分反映出当时的艺术品位与时代价值观,泰州大学图书馆按现时的艺术审美元素和更新的科技手段来设计,使之区别过去、超越过去,使功能更适应现代的科技发展配备,并保证现代与传统的和谐统一,为培育下一代的英才提供相适应的舒适环境。

国际建筑协会于1977年发表的《马丘比丘宪章》,在设计思想方面指出:“现代建筑的主要任务是为人们创造合宜的生活空间,应强调的是内容而不是形式……技术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应该正确地应用材料和技术。”

在考虑地域因素设计大学图书馆时,把握“尊重历史、尊重环境”的原则,所以,泰州大学图书馆通过青砖、灰钢、坡屋顶、九宫天窗等材质和细部彰显泰州特有的江南文化气质,稳重中不乏灵气。

2.6 节能生态,有力促进可持续发展

泰州大学图书馆南北、东西立面分别采用不同遮阳形式,适应夏热冬冷地区的气候特点。

建筑采光天面结合机械百叶遮阳系统等节能措施,有效降低建筑能耗,而且有利于是建筑融入周边景观。

3 结语

对于图书馆的设计,国内外已经有很多的成功案例,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大学图书馆的设计要求会越来越高,本文希望通过泰州大学图书馆设计,对改善阅读质量的各种设计构思做了认真的总结和分析,希望为该类型建筑的设计提供参考与借鉴。

本建筑设计方案为第一轮投标竞赛评比第一名,并已受到相关领导和同行的肯定,让我们共同期盼它早日落成,造福学子。

摘要:对于图书馆的设计,国内外已经有很多的成功案例,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大学图书馆的设计要求会越来越高,如何通过建筑设计手段,改善阅读环境、提高阅读效率,是建筑师们非常关注的话题。本人通过对泰州大学图书馆各种改善阅读环境设计的实践和分析,希望为该类型建筑的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泰州大学图书馆设计,阶梯式阅读空间,阅读环境

参考文献

[1]何镜堂.当代建筑大师——何镜堂.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

[2]付瑶.图书馆建筑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

篇4:大学与图书馆

经典馆藏一般都能保障,差距在最新著作及期刊上。国外及香港的大学在这方面做得较好。在香港,一所大学一般有多个图书馆。除最主要的图书馆外,其他图书馆往往侧重点不同,但这并不影响统一的管理体制。在馆藏更新上,图书馆往往同时采取两种方式。

一是图书馆自行跟踪更新各领域最新著作,并续订已有各类期刊。但图书馆并非各领域专家与研究人员,不如研究者自身更关注业内发展态势,也不如研究者了解自身需求,因而大学一般为各专业定向预留图书期刊资金。各院系的教师,不论职称高低,每学年都有一定的金额可以向图书馆提出购买清单。在权限额度内,图书馆一般不会干涉老师们的选择。所以即便数学系的老师提出购买古典音乐DVD,图书馆也会照单执行。

这一赋权并不会导致图书财政资源滥用,因为每位老师的年度购书额度都是经过严格评估计算的,大致可以满足本专业年度购书需求。每位老师都有购书额度充分照顾了同一专业,不同研究领域学者的研究旨趣。在专业研究资料,特别是英文资料价格不菲,重要性最为关键的情况下,各系老师肯定会以自身研究领域的研究资料为重。如购书额度还不能满足购置专业资料需求,自然不会出现数学老师买古典音乐光盘的情况。当然,个别情况下额度有富裕,数学天才凭业余爱好,能用自己额度给音乐系补充馆藏,也是好事。

互联网时代,无形馆藏也是“大”图书馆的重要体现。各种数据库及电子期刊是追踪最新学术成果必不可少的资料。研究者凭账号登录学校数据库,便可自由下载图书馆已购数据库的文献。如果说纸质图书对教学更具重要意义,数据库的丰富程度会影响一所大学从事学术研究的便利程度。不论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研究者都可以登录数据库,下载相关论文,不用受制于传统实体图书馆不可移动的限制。

当然,实体图书馆是大学最重要的学习场所之一。对纸质图书的管理体制直接决定图书馆是不是用着方便。除科学的图书分类之外,对教学用书的管理也很重要。香港的大学,图书馆有个特设区域,叫教学预约区。任课教师在学期开始前,可以在图书馆网页,制定课程的重要必读参考书目,并设置阅读时间。图书馆在接到指定后,会将这些被指定的书籍从一般借阅架移到教学预约区,直到学期结束,这些书才可能被送回到普通借阅区。因为一般借阅区的图书一次可以被借一个月,并在没有下位预约者预约的情况下,可以续借若干次。这种制度下的图书流通速度十分慢。如果此书是需要大量同学阅读的重要参考书,则不便于所有同学都有机会借到此书。因此图书馆设置教学预约区,并按教师的指令设置借阅时间。通常每位借阅者一次只能借阅几个小时到一天。当然,学生如果觉得此书十分重要,可以自行购买,但图书馆的借书制度会假设大量学生不买书,并保证此种情况下,所有同学能够有机会借到书。

篇5:四川大学图书馆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队员管理,提高服务效率,保障服务质量,有利于工作开展,特制订此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适用于四川大学图书馆志愿者队。第二章

队员权利及义务

第三条 队伍基本权利:

〔一〕 享有参加志愿者队基本志愿服务工作及接受相关志愿培训的权利; 〔二〕 享有志愿者队的表决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能通过符合志愿者队章程规定的民主程序投票决定本队的重大事务;

〔三〕 有权对志愿者队或各相关部门工作提出咨询、意见、建议,实行监督; 〔四〕 有权优先参加本队组织的各项活动;

(五)有权提出困难和问题,寻求总队给与帮助解决;

(六)有权获得志愿者队队内的荣誉和奖励;

(七)完成一学期工作的队员将获得由图书馆和校团委盖章的社会实践证明;

(七)有权申请退队,队员提出退队申请,经本队同意后方可退队。

第四条 队员的基本义务:

〔一〕 本队队员须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严于律己,遵守社会公德,言行符合四川大学学生形象,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文明使用图书馆,不得利用志愿者队队员的身份做出有损志愿者队或图书馆荣誉的行为;

〔二〕 自觉遵守四川大学及四川大学图书馆各项规章制度,严格遵守本章程的各项原则,自觉维护共青团组织、志愿者组织和图书馆以及学校的形象,维护志愿者队的合法权益;

〔三〕 服从志愿者队的领导,服从学校、图书馆的指导,参加志愿者队组织的各项活动,参与图书馆建设与管理,积极主动地学习图书馆业务,对图书馆工作给予支持和帮助;

(四)履行志愿服务承诺,传播志愿服务理念,发扬“奉献、友爱、互动、进步”的精神,关心图书馆,关心读者。

〔五〕 树立严格的时间观念,发扬团结协作和吃苦奉献精神,按时段准时到图书馆工作,不迟到、不早退、不缺席,按质按量完成指定的工作任务和项目。未经准假不得擅自离开服务岗位,确有特殊情况需要离开服务岗位的,须经批准。〔六〕 按时参加例会,并积极参与发言与讨论,积极参加、策划以及组织图书馆和志愿者队的各种活动

(七)关心本队工作,主动向本队提出工作意见和建议;

(八)履行相关法律法规及团组织、志愿者组织规定的其它义务。

(九)志愿者不得在未经本队同意的情况下以本队的名义参加任何性质的活动。第三章 队伍条件及任务

第五条 队员条件

申请加入四川大学图书馆志愿者队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 遵守国家法律、法令、法规、学校的规章制度以及图书馆志愿者队的相关规定,以自身的行动,不断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实践志愿者精神,把爱心奉献给社会和需要帮助的人;

〔二〕拥护志愿者队章程,志愿加入志愿者队;

(三)热爱图书馆,关心图书馆建设,积极宣传爱书、爱馆,文明使用图书馆,对行为不文明的同学加以规劝和指导;

〔四〕 工作积极认真,具有拼搏进取的工作精神、扎实勤奋的工作作风; 〔五〕 有责任心,愿意尽心为图书馆志愿者队的建设和服务出谋出力。

第六条 队员任务

(一)认真完成志愿服务工作,履行志愿服务承诺,传播志愿服务理念,发扬“奉献、友爱、互动、进步”的精神,关心图书馆,关心读者。;

(二)代表四川大学图书馆志愿者队形象,致力于“服务图书馆、服务读者”,积极推动四川大学图书馆精神文明建设;

(三)积极为队伍提出创造性意见,致力于扩大图书馆志愿者队的影响力; 第四章 工作要求

第七条 按时段准时到图书馆工作,不迟到、不早退、不缺席,有事的成员须提前向该组组长请假,组长将队员的请假情况和原因上报分队长,分队长整理后定期上报总队。队员连同例会两次无故不到或四次请假未到视为自动离队。

第八条 工作时认真努力地完成所分配的各项任务,积极负责,态度端正。第九条 自觉遵守图书馆的规章制度,并规劝违反制度的同学。

第十条 按时参加志愿者队的例会,积极发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看法,并且提出意见和建议。

第十一条 积极参加、策划以及组织图书馆和志愿者队的各种活动。第十二条 积极宣传爱书、爱馆,文明使用图书馆,对行为不文明的同学加以规劝和指导。第五章 队员选拔

第十三条 凡系四川大学全日制学生,不分年龄、性别、籍贯,政治面貌及宗教信仰均有机会成为本队成员。

第十四条 每学期初队伍将会开展招新工作,符合条件的学生可在招新期间提出入队申请。

第十五条 入队程序:

(一)填写入队申请书;

(二)筛表:根据入队申请书,筛选一定人数参加面试;

(三)面试:根据面试情况,选出预订人数的申请者;

(四)培训:有图书馆老师对所有队员进行统一的上书、排书等知识的培训;

(五)考察:经一个月考察合格者方可留队,不合格者分队长必须给出明确理由; 以上程序通过后方可正式成为四川大学图书馆志愿者队注册队员,办公室统一对新队员建立档案,保管信息;

第十六条 分队长对队员有直接的选拔权,主席团负责监督,统筹解决选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第十七条 每学期期末队伍进行留队人员统计,队员可根据自身情况自行选择是否留队,根据留队人数,确定下学期招新人数,每分队队员总数控制在75人左右。

第十八条 对于不符合条件的队员,分队长有权利剥夺其继续留队的权利,须上报主席团。

第十九条 组长和队员换届:每学期更换一次组长和队员,组长和队员均在新学期面向全校重新招募。老队员若想继续参加也需重新报名登记,但享有优先权。组长由分队长任命。第六章 队员奖惩

第二十条 为激励队员,进一步调动队员责任心和积极性,健全完善队员管理制度,特制订此章。

第二十一条 奖惩要求:

(一)公开、公正;

(二)实事求是;

(三)不搞形式、及时兑现;

(四)对外公布。

第二十二条 奖励原则:实行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以精神奖励为主的原则。

第二十三条 奖励方式:

(一)口头表扬;

(二)通报表扬;

(三)发奖状、证书;

(四)授予称号; 第二十四条 奖励种类:

一、每周志愿者之星的评选

1.评选时间:工作时期内的每一周

2.评选对象:本周参与志愿者工作的所有队员

3.评选程序:各小组组长根据本组队员的工作情况向分队长推荐,分队长根据被推荐人进行综合考评与比较选出本分队的志愿者之星,并及时上报副总队长。

二、每周优秀组长的评选

1.评选时间:工作时期内的每一周

2.评选对象:本周参与志愿者工作的所有组长

3.评选程序:各分队长根据该组的工作情况和组长的工作与活动表现谨向综合考评选出本分队本周的优秀组长,并及时上报副总队长。

三、每周最佳分队的评选

1.评选时间:工作时期内的每一周 2.评选对象:本周参与志愿者工作的所有分队

3.评选程序:双周根据每队的工作出勤率进行评分评比;单周根据每队的工作和例会评分评比。分数最高的分队当选最佳分队

四、学期十佳志愿者的评选

本队的非组长志愿者均有参选资格。人数为每学期10人,如有特殊情况可以适当增减。在每学期总结大会之前选出。具体办法如下:

(一)每个队员给定底分100分;

(二)以下情形给予加分:

1.准时上班,认真工作,表现突出,经组长推荐,纪律委员确认,给予加1分,每组不限人数,一般每周不多于3名;

2.被评为当周志愿者之星,加2分;写工作心得的每次加1分;

3.参加队内活动,每次参与加1分,在比赛中获得第一名加3分(包括前述1分,下同),第二名加2分,第三名加1分;

4.参加队间联谊活动,每次参与加1分,若为竞技活动,赢得比赛,第一名加3,第二名加2分,第三名加1分;

5.参与到总队活动的组织和策划,每次加2分; 6.积极参与到例会的各项活动的加0.5分; 7.积极参加总队活动的相应加1分;

8.其他加分情况,由纪律委员酌情决定,报请分队长批准。

(三)以下情形进行减分:

1.无故缺席例会和工作每次扣4分; 2.请假,没有参加工作和例会每次扣1分; 3.工作早退迟到者每次扣0.5分; 4.怠工,不积极工作者,每次扣0.5分;

5.只签到,却没有参加工作,每次被发现扣5分; 6.特殊情况,如全校考试等,不扣分;

7.其他有损志愿者名誉或者违反纪律的情况,酌情决定。

8.如出现队员调换时段的,视为志愿上班,原时段仍然算请假,相应扣分; 9.其他严重违反纪律的,参见章程及相关制度。

五、学期优秀组长的评选

本队的组长均有参选资格。人数为每学期每个分队一人,一共7人,如有特殊情况可以适当增减。在每学期总结大会之前选出。

具体评选办法如下:

(一)每个组长给底分100分;

(二)以下情况加分:

1.认真负责,组织好本组工作,当次工作本组全勤的,每次加2分; 2.本组队员中当周被评为志愿者之星的,每次给组长加1分; 3.组长被评为当周优秀组长的,每次加2分;

4.参加总队比赛性质活动,每有一位组员参加给组长加0.5分,但是每次最高不超过3分;赢得比赛,第一名加3,第二名加2分,第三名加1分; 5.参加总队联谊活动,每有一位组员参加加1分,但每次不超过3分; 6.参与总队活动的组织和策划,每次加2分 7.其他加分情况,报请分队长,酌情加分。

(三)以下情形减分:

1.本组队员缺席1人不扣分,缺席两人扣0.5分,缺席三人扣1.5分,以此类推,最多每次不超过3分;组员早退迟到的,每人次扣0.5分;特殊情况如全校统考或者放假等,不扣分;每次组长无故缺席的,扣5分;请假的,每次扣2分;早退迟到的扣1.5分;

2.每次活动,如队内队间活动等,没有积极组织本组成员参加的,视活动性质酌情扣分,没有组员参加的,每次扣2分;

3.每次例会,缺席1人不扣分,缺席两人扣0.5分,缺席三人扣1.5分,以此类推,最多每次不超过3分;

4.对于严重不负责任的组长,经组员提议,分队长决定,视情况给予警告或者撤职;

5.本组的组员因各种原因被强制离队的,每人次扣2分,自愿离队的不扣分; 6.其他减分情况,报请分队长决定酌情扣分。

六、学期最佳分队的评选

选出本学期每个工作周例会与工作得分总分前三名的分队作为最佳分队候选人,在总队例会上由主席团和各常规工作机构负责人根据各分队队员和队长的工作和活动情况投票选出。第二十五条 惩罚形式:

(一)批评:

(二)警告;

(三)退队;

第二十六条 有下列情况(参考)的队员,经分队长上报、委员会讨论,视情节严重,给予不同形式的处分:

(一)违反四川大学图书馆规章制度;

(二)工作中不带工作牌,态度散漫等;

(三)无故缺席工作、会议、活动;

(四)做出有损志愿者形象的行为者; 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六条 本制度至发布之日起试行。

第二十七条 本制度最终解释权归四川大学图书馆志愿者队。

四川大学图书馆志愿者队

篇6:四川大学图书馆

四川大学图书馆志愿者队教师节活动总结

为了响应四川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举办的教师节系列宣传活动,庆祝教师节的到来,四川大学图书馆志愿者队于9月10日至9月12日开展了教师节系列宣传活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此次活动面向江安校区全体师生,通过在青春广场以及图书馆前摆放展板,向老师送去鲜花贺卡以及为办公室打扫卫生,在全校范围内形成浓郁的教师节气氛,为图书馆老师们送去热烈的关怀,除此之外,还取得了以下效果:

1、在青春广场摆放的展板除了介绍图书馆老师之外,加入了对于图书馆的介绍,为大一新生了解图书馆以及正确利用图书馆有极大的帮助。

2、在图书馆前摆放的4张展板,2张是对于图书馆老师工作的介绍,另两张是介绍图书馆志愿者队以及图书馆志愿者队活动的简介。在教师节来临之际,让大一新生除了了解到图书馆老师的工作外,向其介绍志愿者队,为之后图书馆志愿者队的招新做下宣传基础。

3、为图书馆老师献上鲜花、打扫办公室,给图书馆老师真切的关怀与感谢,表达了教师节的主题。

在此次活动中,能取得预期的活动效果,主要原因有:

1、图书馆志愿者总队事先工作安排较全面。在9月7日向青志上传策划得到活动批准之后,总队开始安排活动工作,在这一环节,各种突发情况、活动细节都安排较妥当,因此在活动中遇到特殊情况也能较好的解决。

2、各部门协调配合。办公室、宣传部、组织部在这一活动中配合较好。信息能及时传递,发现问题能及时上报。在本次活动中,三个部门是本学期

四川大学图书馆志愿者队

人数不够,这是事先没有将志愿者人数确定下来造成的失误。因此,在之后的活动中,务必在活动前确定每一项事宜都已经完成没有纰漏才能保证活动质量高效果好。

总而言之,在本次活动中图书馆志愿者队体现了团队的合作能力,并且也为图书馆老师们送上了感恩的祝福,营造了感恩教师节的氛围,为一年一度的教师节送上真挚的祝福。

篇7:大学图书馆名言

2. 要热爱读书,它会使你生活轻松;它会友爱地帮助你了解纷繁复杂的思想情感和事件;它会教导你尊重别人和你自己;它以热爱世界热爱人类的情感来鼓舞智慧和心灵。——高尔基

3. 人生最美好的主旨和人类生活最幸福的结果,莫过于学习了。——巴尔扎克

4. 如果不想在世界上虚度一生,那就要学习一辈子。——高尔基

5. 读书和学习是在别人思想和知识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和知识。——普希金

6. 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增广贤文》

7. 人无贤愚,非学曷成?——陆以田

8.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

9. 钉子有两个好处:一个是挤劲,一个是钻劲。我们在学习上要提倡这种“钉子”精神,善于挤和钻。——雷锋

篇8:谈大学图书馆设计

大学图书馆是为学校教学、科研提供文献信息服务的学术机构,是学校文化发展水平的标志。同时图书馆建筑是大学校园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应与校园环境相融洽,又体现丰富的文化内涵。在进行大学图书馆建筑设计时,既要注重外观造型,又要注意与校园景观环境的关系,更要表达一种深远的文化寓意。大学图书馆是学校的知识交流、信息交流和学术交流的中心。除了借书、阅览,读者还要在这里进行讲座、报告、演出等各种活动。在建筑设计时,既要充分考虑图书馆功能用房设置的全面性、功能分区的合理性,又要充分考虑读者的多样需求,如简单的餐饮空间、讨论空间以及休息空间。把大学图书馆建成读者学习研究,开展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

考虑到校园既是育人的摇篮,又是具有独特气质的文化场所,校园生活的内涵更加决定了校园建筑环境应有的本质特征———整体性,因此只有把校园建筑视为一个整体艺术品的一部分,才能产生更加感人的美学效果。郑州大学北校区图书馆正是在充分考察学校整体建筑环境的基础上,严格遵循建筑设计原则而设计建造的。设计中赋予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其与整个校园建筑环境达到了相互融合的良好效果。学校地势平坦开阔,因此规划直接运用中轴线来串联整个校园建筑群,创造出主次分明、虚实结合、富有韵律的主群体空间。中轴线以东边主入口为端点,西边校区围墙为终点,图书馆是中心区的主体建筑,位于中轴线上距主入口100 m左右。通过运用中轴线来组织安排建筑群,不仅使建筑群的空间呈现出强烈的整体性、界定性、方向性和层次感,也使中心区建筑得以轴线为骨架形成一完整的整体,从而更加突出图书馆的中心地位,7层的图书馆是学生进行文化活动和获取信息的主要场所。

大学图书馆的建筑布局关系到图书馆的使用效率,因此在建筑设计中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大学图书馆建筑要把不同使用对象、不同工作内容的各种房间有机地组成一个整体,既要彼此联系方便,又要避免使用中相互干扰。要做到功能分区合理,一方面要内外有别,把对外读者活动区与对内工作管理区严格区分;另一方面在分清内外两大区的前提下,进一步将阅览区与公共活动区分开,不同性质的阅览区分开,业务办公与一般加工用房分开。图书馆的内部流线主要包括:读者流线、图书流线和工作人员流线三大流线。设计者应使这三大流线便捷互不干扰,在管理上自成一体,又在适当部位方便地联系。出入口的安排须考虑以下几方面:1)交通组织做到人、车分流,道路的布置便于人员进出、图书运送和消防疏散;实行开架阅览方式的图书馆不论馆地规模大小,通常只设一个读者出入口;2)工作人员入口的布置应适当隐蔽一些,图书入口附近还应留有一定的停车场地。

郑州大学北校区图书馆总体布局采用了严谨的中轴线对称布局。主入口设于东面正中央,由直跑大楼梯与门厅空间相结合,丰富了室外空间的节奏感,增强了导向感,同时也有利于人流疏散。拾阶而上,直接进入两层高的2层大厅。1层空间主要是办公区,由南面次入口进入,充分利用东面大踏步下的空间作为二次文献库,经济、合理、有效。室内上下垂直交通联系手段是一部电梯和三部楼梯。电梯厅和楼梯间均位于门厅空间,与主要使用空间联系紧密,使主要使用空间、次要使用空间和交通联系空间有机联系、分区明确、关系紧凑,形成一个整体空间。上空的2层大厅内,正对主入口是一幅巨型世界地图浮雕,浮雕正处于大厅的中心位置,其淡雅的色调与大厅室内色调取得了相当的协调统一,在室内灯光的映射下,充分显示出建筑的凝重、沉稳、雄伟、壮美,浮雕的设计手法充分表现了设计者对校园图书馆建筑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表露,鼓舞学生以世界知识为目标,广泛接触社会。室内大厅4根巨柱不做任何繁琐的装饰,显得简洁大方有力度,结构上支撑起3层空间挑出部分和4层以上空间,是大跨度结构的主体支架。浮雕的东面1 m高的玻璃陈列台内向人们展示了图书馆各层平面图,西面(背面)设有一部电梯和一部双跑楼梯。卫生间位于各层的西北角,将好朝向留给主要使用空间。整个大厅使人充分体会到了学术气息和浓厚的文化素养,为各主要使用空间良好文化氛围的渲染起到了铺垫作用。

清华大学图书馆新馆与老馆浑然一体,曾多次获国家各类优秀建筑奖。新馆建成后图书馆馆舍总面积达27 820 m2,阅览座位2 800余席。进入20世纪90年代,逐步建立起比较先进、完备的信息基础设施。先后引进了ILIS,INNOPAC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通过网络提供馆藏中外文图书和期刊目录的公共查询、馆内业务工作如采购、编目、期刊管理以及流通等业务均在INNOPAC管理下进行;还建立了光盘网络查询系统,通过校园网为全校师生提供文献信息检索服务。自1998年以来,图书馆在继续增加印刷型馆藏的同时,大力发展电子资源,已形成了以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文献为主体,兼有人文、社会科学及管理科学文献,包括中外文图书、期刊和报纸合订本、音像制品以及计算机文档等在内的多种类型、多种载体的综合性馆藏体系。清华大学图书馆新馆位于清华园的中心区,与1919年及1931年两次建成的老图书馆连成一体,成为校园中心最大的建筑。新馆建筑面积2万多平方米,为了与老馆和大礼堂协调,新馆把高大的中心部位后退,并置主入口于院内,丰富了环境系列,形成了一个典雅宁静有较浓厚文化学术气氛而富有生气的读书环境。新馆设计充分遵循“尊重历史,尊重环境”的原则,在体现时代精神和建筑个性的同时,努力使建筑与周围环境和谐统一,相互呼应、浑然一体,在空间、尺度、色彩和风格上保持了清华园原有的建筑特色,红砖墙、坡瓦顶、拱门窗,精雕细刻,朴实无华,富于历史的延续性,但又不拘于原有建筑形式而透出一派时代气息。新馆使用效率高,功能合理,经济实用,灵活方便,深受读者的赞扬,是“清华园的明珠”。国内外专家评价新馆是一项在建筑学领域具有突出学术价值的优秀设计。对于材料使用、装修细部都做了仔细推敲,使之经济有效,实属值得倡导的优秀作品。

总体来说,大学图书馆建筑的设计应充分重视大学校园环境景观等条件,其次建筑设计要简洁而富有活力,再者进行现代大学图书馆设计时要与原有传统建筑空间寻找有机联系,分析传统建筑空间的构成并加以抽象运用,结合含蓄而又充满力度的体量设计,运用能够体现现代科学、经济发展水平的材料与技术,创造出既尊重历史,又反映当代特征的时代建筑。

参考文献

[1]鲍家声.图书馆建筑研究与实践[J].建筑学报,2004(2):40-41.

[2]王天锡.建筑的美学评价[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篇9:耶鲁大学图书馆

这次逛到耶鲁大学,发现那里的主图书馆斯特林图书馆竟然对外开放,真是喜出望外。这所1930年建成的图书馆,藏书量居北美大学图书馆第二位。它的新哥特式建筑式样是我见过的大学图书馆里最超拔、宏丽的。我觉得,它后来居上,甚至超过牛津大学的博得利图书馆。经过近80年岁月的洗礼,花岗岩石块的立面色泽斑驳,有沧桑的美。门楣上有腓尼基的船、雅典的猫头鹰、罗马的狼和玛雅的蛇的精致浮雕,以及埃及文、巴比伦文、中文、希伯来文的铭文,还有中世纪修士、神甫的圆雕,显示了人类知识和文明的主要来源。

从像大教堂人口一样坚固、深陷的门洞走进图书馆,立刻是一个空无一物但是让人眼睛一亮的大厅——一个缩小了尺寸的“巴黎圣母院”大堂。虽然已经缩小了尺寸,两列立柱的高度依然超过我在中国念的大学的排球馆的高度。当然也少不了繁复的雕刻装饰和高大的彩绘玻璃窗。和巴黎圣母院不同的是它的天花板,有点像中国建筑的藻井,雕绘满眼。

显然,这个大厅原先是目录室。那些装着卡片目录的目录箱整齐地排列在大厅两侧的回廊里。它们现在只有文物的价值,因为所有的图书和藏物目录都电子化了。

如果不算美学的功用,这个大厅现在唯一可以表现它有使用价值的地方是它有—个借书台,就在大厅最深处那面墙下面。而那面墙整个是一幅古意盎然的马赛克拼贴画,在它的映衬下,借书台看起来倒像个装饰品。

一个图书馆的外观和目录室这么奢侈是可以谅解的:那是人工和实用主义都不值钱的年代的作品。

还是看看阅览室吧。对外开放的阅览室有五个:工具书阅览室、音乐图书馆(是馆中之馆,所以也归入阅览室之列)、报纸阅览室、期刊阅览室、L&B阅览室。每个阅览室都有一个网球场或更大的面积。这不稀奇,中国很多大学的图书馆有的是比这大得多的阅览室。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L&B阅览室。它的名字来源于18世纪耶鲁大学的两个辩论协会的名称的第一个字母。这个阅览室的宗旨在鼓励非学术性的、休闲性质的阅读,所以这间雅各宾风格的大厅被装饰成一个豪华的绅士俱乐部。宽敞的空间里疏疏落落地摆放着19世纪上流社会流行的中东式样的宽大厚重的皮沙发、高背靠椅和乡村风格的圈椅,大多三五把围着一张朴拙简单的木茶几或小圆桌,自成一体。还有一个硕大的石头壁炉。沙发和地毯都是欧洲的咖啡馆、雪茄馆最爱用的墨绿色。四面墙壁都是镶进墙壁的书架和一直到天花板的木质护墙板。

最让我眼热的是阅览室两侧的两列“耳房”。它们沿着墙根儿一溜排开,都有一个开放的门与大厅相连,五六平方米大小,暗暗的像一个山洞,里面放着两三把每把都能坐下一个体重200公斤的大胖子的皮沙发,其中一定有一把是那种靠背像豪华电动按摩椅那样的半躺角度,沙发围着一张小圆桌。靠里面是一排窄窄的雕花铸铁窗扇,窗外是图书馆天井里的草坪、绿树和水井。门和窗所在以外的两面墙是排满书籍的书架。看那格局,知道是在模仿中世纪修道院里僧侣寄居和苦读的小屋;看那情调,我就想起中国读书人“红袖添香夜读书”的人生理想。

这个阅览室专收流行文学、旅行、登山等方面的书籍。刚10月下旬,室外艳阳高照,有摄氏15度左右的温度,但是阅览室内已经开暖气了。

这么好的图书馆,问题是什么呢?

问题是:它的利用率惊人地低。

我每个阅览室都数了数读者的人头,最多的是工具书阅览室,大约有20个人。最大的音乐图书馆(两层,有一个小体育馆那么大)6个人,报纸阅览g3个人(其中一个在打盹儿),L&B阅览室呢?加上我,7个人。

篇10:四川大学图书馆

(第一页)

特类

序期刊名称

号 中国社会科学(中英文版)进入SSCI检索的国外学术刊物(须用 A

序号 期刊名称 文学评论 文艺研究 中国语文 文献 历史研究 考古 哲学研究 自然辩证法通讯 世界宗教研究 社会学研究 经济研究

主办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主办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中国艺术研究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北京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经济学动态 马克思主义研究 法学研究 中国法学 统计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

中国法学会

中国统计学会、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17 政治学研究 文史哲 中国工业经济 管理科学学报 外语教学与研究 外国语 外国文学评论 新闻与传播研究 档案学通讯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7 心理学报 体育科学

B类

序号 期刊名称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3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南京大学学报(哲科版)复旦学报(社科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

山东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委

北京外国语大学

上海外国语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

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大学

中国心理学会、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

主办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武汉大学

吉林大学

南京大学

复旦大学

南开学报(哲社版)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中山大学学报(哲社版)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兰州大学学报(哲社版)国外社会科学 学术月刊 社会科学 天津社会科学 学习与探索 社会科学战线 山东社会科学 江苏社会科学 社会科学研究 人文杂志 学术季刊 战略与管理 学术研究 浙江学刊 社会科学辑刊 东南学术 学术界

读书

求是

南开大学

厦门大学

浙江大学

中山大学

四川大学

山东大学

兰州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中心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

上海市社会科学院

天津社会科学院

黑龙江社科院

吉林社会科学院

山东社会科学联合会

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上海社会科学院

中国战略与管理研究会

广东省社会科学联合会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

辽宁省社会科学院

福建社会科学院

安徽社会科学院

三联书店

《求是》杂志社

江海学刊

开放时代

求是学刊

齐鲁学刊

东岳论丛

人民日报.理论版

光明日报〃理论版

文学遗产

外语界

当代语言学

外语学刊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45 中国科技翻译

中国翻译

外国文学研究

日语学习与研究

俄语教学

当代外国文学

外语与外语教学

外语教学

外国文学

中外文化与文论

鲁迅研究

文艺理论研究

江苏社会科学院

广州社会科学院

黑龙江大学

曲阜师范大学

山东省社科院

人民日报社

光明日报社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院

黑龙江大学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

中国科学院

中国外文局编译研究中心

华中师范大学

北京外贸大学

北京外国语大学

南京大学

大连外国语学院

西安外国语学院

北京外国语大学

四川大学

北京鲁迅博物馆鲁迅研究所

华中师范大学

中国比较文学

古汉语研究

东方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文艺理论与批评

红楼梦学刊

语言文字应用

当代作家评论

写作

现代广告研究

语言教学与研究

方言

文史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现代传播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戏剧艺术

当代电影

电影艺术

音乐研究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美术

中国书法

近代史研究

世界历史

上海外国语大学

西南师大

文化部

中国现代文学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 中国艺术研究院

中国艺术研究院

国家语委语用所

辽宁作协

中国写作协会

中国广告协会

北京语言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中华书局

国务院古籍整理规划小组

北京广播学院

中国广播电视学会、广播电影电视部政策研室

上海戏剧学院

中国电影艺术中心

中国电影家协会

人民音乐出版社

中央音乐学院

中国美术家协会

中国书法家协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 82 中国史研究

史学理论研究

史学月刊

中国史研究动态

史学史研究

历史学

历史档案

民国档案

当代中国史研究

抗日战争研究

文物

考古学报

档案学研究

哲学动态

自然辩证法研究

孔子研究

东方丛刊

世界哲学

中国文化研究

中国哲学史

德国哲学

现代哲学

哲学门

道德与文明

中国社会工作论丛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

河南省历史学会、河南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华书局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中宣部

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

文物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中国档案学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中国孔子研究会

东方文化研究会等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科学院哲学研所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教育部委托)

中国哲学史编辑部

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

广东哲学学会、广东省委党校

北京大学

中国伦理学会

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心理科学

宗教学研究

当代宗教研究

中国宗教

世界宗教文化

周易研究

社会

社会工作研究

民族研究

民俗研究

世界经济

财贸经济

中国人口科学

人口研究

中国农村经济

中国经济史研究123 南开经济研究

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问题

财政研究

税务研究

金融研究

国际金融研究

经济地理

经济评论

中国心理学会

四川大学宗教学研究所

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

国家宗教事务局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山东大学

上海大学文学院

中国民政理论和社会福利研究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

山东大学

中国世界经济学会、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所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南开大学

中国外贸部国际贸易研究所中国外贸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财经学会中国税务学会中国金融学会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湖南省经济地理研究所武汉大学132 经济科学

经济学家

管理世界

改革

消费经济

科学社会主义

东欧中亚研究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140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中国行政管理

中共党史研究

欧洲

世界经济与政治

现代国际关系

国际问题研究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149 美国研究

亚太研究

151 日本学刊

台湾研究

北京大学

西南财大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重庆社会科学院

湘潭大学、湖南师大、湖南商学院

中央党校

中国社科院东欧中亚所

上海社会科学院

中央编译局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

外交部国际问题研究所

中共中央编译局世界社会主义所

山东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研究所

中华日本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台湾 研究会

152 153 中外法学

154 法学家

155 政法论坛

156 现代法学

157 法学

158 法制与社会发展

159 法学评论

160 政治与法律

161 法律科学

162 环球法律评论

163 法商研究

164 著作权

165 知识产权

166 南开管理评论

1企业管理

168 外国经济与管理

169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170 价格理论与实践

171 旅游学刊

172 财务与会计

173 会计学研究

174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75 中国管理科学

176 新管理

北京大学法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中国政法大学

西南政法大学

华东政法学院

吉林大学

武汉大学

上海社会科学院

西北政法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南政法大学

国家版权局、中国版权研究会

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等

南开大学

中国企业管理协会、中国企业家协会 上海财经大学财政经济研究所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所

国家计划委员会

北京旅游局

财政部

中国会计学会、中国成本研究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研究所等

中国社科院经济管理研究所

中国工业经济研究与开发促进会 首都经贸大177 经济与管理研究

178 教学与研究

179 技术经济

180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181 工业工程和管理

182 中国软科学

究会

183 数理统计与管理

184 中国图书馆学报

185 情报学报

186 高教理论战线

中心

187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188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189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190 中国体育科技

191 体育学刊

补充说明:

教育部、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技术经济学会

中国系统工程学会

上海交通大学

科技部政策法规与体制改革司、中国软科学研

中国现场统计研究会

中国图书馆学会、北京图书馆

中国情报学会

教育部高校社科中心、教育部邓小平理论研究

北京体育大学

上海体育学院

武汉体育学院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信息研究所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体育研究会

(1)凡获“国家期刊奖”的学术理论刊物,均可晋为A类。(2)凡获“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称号的刊物,均可晋为B类。(3)凡被《新华文摘》和《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主题转载的文章,均可归为

A类。

(4)凡被《新华文摘》和《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国高等学校学报文摘》

“论点摘要摘录”,或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全文复印的文章,均

可归为B类。

特类

页>>>>

序号

期刊名称 中国科学A 2 中国科学B 3 中国科学C 4 中国科学E 5 科学通报

A类

序号

期刊名称

理 工 部 分

(第一页)

主办单位

科学出版社科学出版社科学出版社科学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主办单位

第二

数学年刊 数学学报 计算数学 应用概率统计 系统科学与数学 中国物理快报 理论物理通讯 物理学报 物理学进展

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电子学报 通信学报 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 半导体学报 光子学报 光学学报 中国激光 化学学报 中国化学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中国化学快报 高分子科学(中英文)复旦大学数学所

中科院数学所

中科院计算机中心

中国数学会

中科院系统科学所

中科院物理所

中科院理论物理所

中国物理学会

中国物理学会

中国物理学会

中国电子学会

中国通信学会

中国电子学会,仪器仪表学会 中国电子学会

中国光学学会

中国光学会

中国光学会

中国化学会

中国化学会

教育部

中国化学会

中国化学会 10

化工学报 植物学报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 植物生理学报 遗传学报 微生物学报 生物工程学报 动物学报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32 环境科学

中国环境科学

环境科学学报(中英文版)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计算机学报

软件学报

计算机科学技术学报(英文版)39 电力系统自动化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电工技术学报

自动化学报

控制与决策

控制理论与应用

中国化工学会

中国植物学会

中国生物物理学会

中国植物生理学会

中科院遗传所

中科院微生物所

中科院微生物所

中科院动物所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 中国环科委员会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中国环科委员会

中科院计算所

中国计算机学会

中科院软件所

中国计算机学会

水利电力部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

中国电工技术学会

中国自动化学会

东北大学

中科院系统所

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工程热物理学报

内燃机学报

金属学报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英文版)52 中国稀土学报

人工晶体学报

硅酸盐学报

摩擦学报

机械工程学报

中国机械工程

汽车工程

土木工程学报

水利学报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中国公路学报

力学学报

建筑结构学报

生理学报

自然科学进展

自动化学会,智能计算机中心

中国系统工程学会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

中国内燃机学会

中国金属学会

中国有色金属学会

中国稀土学会

中国硅酸盐学会

中国硅酸盐学会

中科院兰州化物所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

中国水利学会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

中国公路学会

中国力学会

中国建筑学会

中国生理学会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B类

序号

期刊名称 数学物理学报 应用数学和力学 高校应用数学学报 应用数学学报 高校计算数学学报 工程数学学报 数理统计与管理 数学进展 计算物理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11 强激光与离子束 物理化学学报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声学学报 压电与声光 发光学报 量子电子学 红外与激光工程 激光技术 光学技术 光学精密工程 光通信技术 应用激光

主办单位

中科院武汉数理所

交通部重庆交通学院

浙江大学

中国数学会

南京大学

西安交大

中国现场统计研究会

中国数学会

计算物理学会

中国物理学会

中国核学会

中国化学会

中国光学会

中国光学会上海技物所

中国声学会

机电部26所

中国物理学会

中国光学会

航天工业总公司

技术物理所

中国北方光电子工业公司

中科院长春精密机械研究所电子工业部第34研究所

中国光学会

光电子激光 电子技术应用 仪表技术与传感器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电子元件与材料 半导体技术

电子科学学刊

仪器仪表学报

微波学报

遥感学报

信号处理

化学物理学报

化学通报

化工进展

化学工程

分析化学

高分子学报

高分子通报

催化学报

应用化学

有机化学

无机化学学报

结构化学

色谱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现代化工

精细化工

国家基金委,中国光学会

信息产业部

机械部沈阳仪表所

中国宇航学会系统工程学会

中国电子学会

中国半导体协会

中科院电子所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

中国电子学会

中国地理学会

中国电子学会

中国物理学会

中国化学会

中国化学会

全国化工化学工程设计站

中国化学会,长春应化所

中国化学会

中国化学会

中国化学会

中科院长春应化所

中国化学会,上海有机所

中国化学会

福建物构所

中国化学会

浙江大学

化工学会

四川大学 52 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

植物生态学报

昆虫学报

水生生物学报

遗传

细胞生物学杂志

生物物理学报

植物生理学通讯

生物多样性

菌物系统

人类学学报

实验生物学报

动物学研究

植物分类学报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67 环境科学研究

环境化学

工业水处理

环境工程

中国环境监测

水处理技术

中国给水排水

给水排水

环境污染与防治

上海环境科学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报 化工学会

中科院植物所

中国昆虫学会

中科院水生生物所

中科院遗传所

中国细胞生物学会

中国生物物理学会

中国植物生理学会

中科院《生物多样性》编委会中科院微生物所

中科院古脊稚动物与古人类所中国细胞生物学会

中科院昆明动物所

中科院植物所

中国生物物理学会

中国环境科学院

中科院生态所

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国家环保局

国家海洋局

建设部城建司

中国给水排水学会

浙江环保局

上海环保局

国家863计划CIMS主题办公室

中国计算机学会

计算机科学

中文信息学报

中国图象与图形学报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计算机应用

计算机工程与科学

计算机工程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电网技术

高电压技术

电力电子技术

继电器

电气传动

电工电能新技术

电力自动化设备

电机与控制学报

变压器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 98 中小型电机

信息与控制

计量学报

系统工程学报

系统仿真学报

传感技术学报

机器人

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科学部西南信息中心

中国中文信息学会

中国图象图形学会

中科院沈阳计算所

中国计算机学会

中科院计算机应用所

中国计算机学会

华东计算机所

中国计算机学会

水电部电力科研所

电力部武汉高电压所

西安电力电学所

机电部许昌继电器所

天津电气传动所

中科院电工研究所

南京电力自动化设备设计研究所哈尔滨理工大学

沈阳变压器所

天津大学

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

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

中国计量测试学会

天津大学

航天工业总公司二院204所

全国高校传感技术研究会

中国自动化学会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

105 106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化工自动化及仪表

微细加工技术

电气自动化

自动化仪表

动力工程

太阳能学报

热能动力工程

暖通空调

燃烧科学与技术

燃料化学学报

制冷学报

兵工学报

车用发动机

汽车技术

煤炭学报

中国造船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

无机材料学报

材料研究学报

功能材料

金属热处理学报

复合材料学报

焊接学报

锻压技术

锻压机械

航天医学工程所

化工部自动化院

信息部半导体所

上海自动化所

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所

中国动力工程学会

中国太阳能学会

中国船舶总公司703所

中国建筑技术研究院

天津大学

中科院山西煤炭化学所

中国制冷学会

中国兵工学会

中国兵器部山西70所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

中国煤炭学会

中国船舶工程学会

中国有色金属学会

浙江大学

上海硅酸盐所

中国材料研究会

机械部重庆材料所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

中国复合材料学会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

北京机电所

机械部济南铸锻所 133 材料导报

材料保护

材料科学与技术(英文版)

材料科学与工艺

理化检验-物理分册

铸造

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

粉末冶金技术

重庆材料所

中科院武汉材料所

中国材料学会

中国材料学会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

沈阳铸造所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

医 学 部 分

(第一页)

特类

序号

期刊名称 中华医学杂志 中国药理学报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中国药理学会

A类

序号

期刊名称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解剖学报

主办单位

华西医科大学

中国解剖学会 3 卫生毒理学杂志 药物分析杂志 药学学报 营养学报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中国卫生经济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10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中华传染病杂志 中华儿科杂志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中华放射学杂志 中华妇产科杂志 中华核医学杂志 中华护理杂志 中华精神科杂志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2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中华理疗杂志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药学会

中国药学会

中国营养学会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

中国卫生经济学会

中国药理学会

中国心理卫生学会

中华医学会

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 中华医学会

中华医学会

中华医学会

中华医学会

中华医学会

中华护理学会

中华医学会

中华医学会

中华医学会

中华医学会

中华医学会

中华医学会

中华麻醉学杂志 中华皮肤科杂志 中华神经科杂志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中华医学会

中华医学会

中华医学会

中华医学会医学病毒学会 中华病理学杂志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中华眼科杂志

中华医学检验杂志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中华肿瘤杂志

中医杂志

中国卫生统计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中华创伤杂志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中华医学会

中华医学会

中华医学会

中华医学会

中华医学会

中华医学会

中国中医药学会,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医科大学

中国中医研究院 中华医学会

中华医学会

中华医学会

中华医学会

中华医学会

中华医学会

中华医学会

中华医学会

中华医学会

中华肾脏病杂志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中华消化杂志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中华血液学杂志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中华内科杂志

中华外科杂志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中国公共卫生

亚洲天然产物杂志(英文)61 环境与健康杂志

实用护理杂志

B类

序号

期刊名称 癌症 病毒学报 护理学杂志 基础医学与临床

中华医学会

中华医学会

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

中华医学会武汉分会

中华医学会

中华医学会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中华医学会

中华医学会

中华医学会

中华医学会

中国医学科学院

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药学会

中国预防医学会

卫生部

主办单位

中山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中国微生物学会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北京生理科学会

解剖学杂志 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口腔正畸学杂志 临床儿科杂志 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

临床检验杂志

上海口腔医学杂志

临床皮肤科杂志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临床血液学杂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上海免疫学杂志

上海中医药杂志

神经解剖学杂志

生理科学进展

生命的化学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生殖与避孕

实用放射学杂志

实用妇产科杂志

同位素

中国解剖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上海铁道医学院

北京医科大学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新华儿童医院

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中华医学会江苏分会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

江苏省人民医院

南京医科大学脑科医院

北京医科大学血液病研究所

安徽医科大学

南京中医药大学

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

上海中医药大学

中国解剖学会

中国生理学会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

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上海市计划生育科学研究所

西安市卫生局

中华医学会四川分会

同位素学会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卫生研究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现代妇产科进展

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所 第四军医大学

山东大学

新药与临床(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中国药学会

新医学

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

针刺研究

中草药

中国病毒学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中国地方病学杂志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中国法医学杂志

中国海洋药物

中国激光医学杂志

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中国麻风杂志

中国免疫学杂志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中国神经科学杂志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中山医科大学

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

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经络研究所

国家医药管理局天津药物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

中国超声医学会

中华医学会地方病学会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

中国法医学会

中国药学会

中国光学学会

山东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

吉林省卫生厅

中国解剖学会

中国心理卫生学会

北京医科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

中国麻风杂志协会

中国免疫学会

湖南医科大学附属湘雅医院

中国微生物学会

中山医科大学期刊中心

第二军医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

全国生物制药情报中心站 55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中国消毒学杂志

中国循环杂志

中国药理学通报

中国药学杂志

中国医学伦理学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中国中药杂志

中国肿瘤临床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71 中华肝脏病杂志

中华骨科杂志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药物生物技术

中药材

中国药学(英文版)

中国药物化学

中国医学科学杂志

解放军护理杂志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

辽宁省卫生厅

卫生部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四川省卫生厅

中国人民解放军预防医学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心血管病研究所中国药理学会

中国药学会

西安医科大学

中国医学物理学会

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

中国药学会

中国抗癌学会

中国抗癌学会

中国解剖学会

中华医学会

中华医学会

中华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

中国药学会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中国药学会

沈阳药科大学

中国医学科学院

第二军医大学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中国儿童保健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护士学杂志

医学与哲学

口腔颌面修复杂志

护士进修杂志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中国药科大学

中华预防医学会

山东大学

同济医科大学

中国科协自然辩证法协会

首都医科大学

卫生部

上一篇:高职教师企业实践总结下一篇:高台县职业中专六月份安全工作小结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