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文献保护学

2022-08-24

第一篇:四川大学文献保护学

中药鉴定学参考文献书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年。 2.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等,中药志(Ⅰ~Ⅳ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

9、198

2、199

3、199

4、1998年。 3.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上、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

4.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0年版一部)注释编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0年版一部)注释选编,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3年。

5.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材(第一册),1992年。 6.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政管理局,中药材手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年。 7. 高等植物图鉴,(第

一、

二、

三、

四、五册,补编),科学技术出版社。 8.徐国钧等,中国药材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6年。 9.徐国钧,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年。 10.徐国钧,生药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年、1995年。

11. 张贵君,常用中药鉴定大全,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 12.南京药学院药材学教研组,药材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0年。 13. 周荣汉,中药资源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年。 14.任仁安,中药鉴定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 15.李家实,中药鉴定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 16.朱圣和, 中国药材商品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年。

17.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等,中药鉴别手册(第

一、

二、三册),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18. 罗集鹏,生药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6年。高万山等,中药材理化鉴别手册,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19.吴淑荣等,实用中药材鉴别手册,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 20.吕侠卿等,中药鉴别真传,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 21.毛文山等,中药真伪鉴别,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2.徐国钧等,常用中草药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南方协作组(第一册),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 23.楼之岑等,常用中药材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北方协作组(第一册),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5年。

24.南京药学院《中草药学》编写组,中草药学,(中、下册),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7

6、1980年。 25.湖北省卫生局,湖北中草药志(

一、二),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7

8、1982年。 26.国家医药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订,七十六种药材商品规格标准,1984年。 27.卫生部药政局检定所,现代实用本草,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年。

28.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广西中药材标准(第二册),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 29.中国药物大全编委会,中国药物大全(中药卷),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年。 30.崔树德,中药大全,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 31.阎文玫,中药材真伪鉴定,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年。 32.钱信忠,中国本草彩色图鉴,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年。

3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

34. 赵达文,常用中药材组织粉末图解,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年。35.陈俊华等,中药粉末微鉴别手册(第二卷),四川中药研究所,1985年。

36.王玉玺,中药组织鉴别彩色图谱,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89年。 37.孙长荣等,中药材理化鉴别,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

38.《全国中草药汇编》编写组,全国中草药汇编(上、下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

8、1990年。 39.楼之岑等,叶类生药鉴定图说,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年。

40.阴健等,中药现代研究与临床应用(1,2),北京,学苑出版社、中国古籍出版社,1995年。 41.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中草药现代研究,北京,协和医大出版社,1995年。 42.刘训红等,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1990年。

43.江苏省植物研究所等,新华本草纲要(第

一、

二、三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1990,1991年。 44.上海市卫生局,上海市中药材标准1994年版,1994年。 45.四川省卫生厅,四川省中药材标准1987年版,1987年。

46.浙江药用植物编写组,浙江药用植物志,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年。 47.陈冀胜等,中国有毒植物,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年。

48.谢宗万,中药材品种论述(中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 49.薛慕光等,湖北省常用动物药,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 50.邓明鲁等,中国动物药,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0年。

51.中国药用动物志协作组,中国药用动物志(第

一、二册),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1979,1983年。 52.中国药材公司,中国常用中药材,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年。 53.郭晓庄,有毒中草药大辞典,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92年。 54.余传隆等,中药辞海(第一卷),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年。 55.广东省药材公司等,常用中药材真伪鉴别,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88年。 56.刘中申等,中药材真伪鉴别,哈尔滨,黑龙江中医学院出版社,1985年。 57.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等,进口药材质量分析研究,1988年。 58.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等,中药炮炙经验集成,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5年。 59.于加宾等,黑龙江省地产药,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 60.詹亚华,中国神农架中药资源,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 61.王其新,名贵中药材真伪鉴别,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1年。 62.黄进等,安徽常用中药材易混品种鉴定,合肥,安徽科技出版社,1993年。 63.小城忠一等,汉药制剂分析技术,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年。 64.李向高,药材加工学,北京,农业出版社,1994年。

65.解放军海军后勤部卫生部等,中国药用海洋生物,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 66. 67. 68.胡世林,中国道地药材,哈尔滨,黑龙江科技出版社,1989年。 69. 70.徐国钧等,常用中药材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第一册),福州,福建科技出版社,1997年。 71.魏江春,中国药用地名,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年。

72.丁恒山,中国药用孢子植物,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年。 73.胡世林,中国道地药材论丛,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7年。 74.纪俊元,真伪易混中药鉴定,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

75.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政管理局,全国中药炮制规范,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年。 76.中国药学会上海分会等,药材资料汇编(上、下集),上海,科学卫生出版社,1959年。 77.李鸿超,中国矿物药,北京,地质出版社,1988年。

78.潘纲,易混淆的中药材鉴别,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年。

79.卫生部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等,中国民族药志(第一卷,第二卷),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

4、1992年。 80.刘波,中国药用真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年。 81.中华全国中医学会武汉分会,湖北中药鉴别手册,武汉,1984年。 82.张洁,中药材红外线光鉴定图谱

(一),吉林科技出版社,1990年。 83.广东药检所,中药材薄层原色图谱,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

84.中国药学会上海分会、上海市药材公司,药材资料汇编(上下集),科学卫生出版社,1959年。 85.沙世炎、徐礼桑,中草药有效成分分析法(上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年。 86.韩立,汉拉英中草药名称,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

87. 国家医药管理局中草药情报中心站编,植物药有效成分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年。 88.康廷国,中药鉴定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 89.张贵君,中药鉴定学,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 90.张贵君,中药商品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

湖北中医学院 版权所有 ©2003 本页面内容由教务处提供 最新修订时间 10/31/2003 11:24:22

第二篇:《课堂学案应用的有效性研究》文献综述

信息技术学科 一号家庭CPU2组

综述整理:李欣

孔小红 宋菲菲 刘少凯

摘要:学案是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为达成一定的学习目标,由教师根据课时或课题教学内容,通过教师集体或者个人研究设计并由学生参与,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师生互动“教学合一”的设计方案。

关键词:学案

自主学习

原则

引言:

在带教导师的指导下,我们小组成员利用网络资源,查阅和整理了近三年的期刊文摘,了解了学案方面的各种情况,为本次的课例研修找到了理论基础基础,并为我们的实践之路做了很好的铺垫。

一、 学案的背景、定义及价值意义(宋菲菲)

1.1 历史背景

学案是教育教学发展进步的产物,有诸多的背景因素,概括起来主要有①政治背景:现阶段,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在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因此,教学上落实以学生为本就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发展。②社会背景:当今社会是竞争的时代,形成竞争的关键因素是创新,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绝不是靠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所能完成的,因此,学生的学习过程应该是主动思维和积极探讨的过程。③素质教育背景:素质教育的要求是面向全体,全面发展。培养少数尖子不行,只重知识不重能力与学法不行,所以我们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在平等参与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④新课改背景:传统的教育培养目标是单一的,新课改后的教育培养目标是“三维”的,这就需要教学过程必须把知识问题化,能力问题化,情感态度价值观潜移化。⑤教育背景:学生多,小学教师老化,教学质量低,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期望高,要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优质教学需求,必须高速均衡发展;尽量减少资源特别是师资的不均衡,在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下,实现教学的的高效优质;在现有资源条件下,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尽量满足每一个孩子成功的需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找到适合我们实际的教学模式。“学案”不失为一剂良方。

1.2 学案的定义

学案是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为达成一定的学习目标,由教师根据课时或课题教学内容,通过教师集体或者个人研究设计并由学生参与,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师生互动“教学合一”的设计方案。学案是集教师的“导案”、学生的“学案”、“练案”(分层次的训练)和综合性评价于一体的导学性文本,它是高效课堂教学理念下教师为学生进行学习设计的产物,被形象地比喻为高效课堂上学生学习的“路线图”(导航仪)、“指南针”、“方向盘”。它以学生为本,以“三维目标”的达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自主发展的路线图。

1.3 实施学案的意义

捷克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这样一句话:“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多学。”新课改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寻找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发展学生的基本认识能力,提高学生的学力水平;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信任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其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一个轻松宽容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的、宽容的学习氛围,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能够承认自己的失误;对学生的评价,不再是分等级的“筛子”,而是激发前进的“泵”;不把知识作为“绝对的客观真理”强加给学生,把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真正当作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它与传统的教案不同。学案:是针对学生学习而开发的一种学习方案,主要从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学习实际考虑,帮助并促进他们自学。所解决的重点问题是“学什么”“怎样学”“学到什么程度”,力求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主人地位上来。学案是师生共用、共同参与、良好互动的载体。

参考文献: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a7e3970100z6z9.html

chzhyiblog

二、 现阶段学案研修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刘少凯)

2.1 国外研究现状

2.1.1“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国外的研究

上个世纪 70 年代,国外的学者认为以往的教学模式已无法再适应新的教育理念,于是兴起了对教学模式改进的研究,并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布鲁斯·乔维斯和马歇·韦尔两位学者合著的一本书籍《教学模式》就产生于此期间,并在当时取得了很大的反响。学者们抛出了许多新的理念,例如,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学者们摒弃以往的教学观念,在新的教学方式的研究中,强调教育方式的适应性、有效性。著名的“发现学习”理论就是强调学生在学习时的主动性,被动的接受知识得不到良好的学习效果。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家和发起者—卡尔·罗杰斯,激进地批判把教师视为真理在握者、把学生视为消极容器的传统教育理论——“壶杯”教育理论。他提倡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主张废除传统意义上教师的角色,而以促进者取而代之,教师的角色必须转换,学生需要占主体地位。这些都为“学案”教学的提出奠定了理论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问题很快在世界各个国家广泛受到关注,许多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进行教育改革,英国等西方国家在这方面的研究走在世界前沿,比较典型的“问题解决”教育,“个别化”教育的课题研究,使教育模式和教育思想上有了超越性的进步。学生地位和在学校的角色,在这次教育改革中也有了改变。 2.1.2、“学案导学”模式在国内的研究

在我国,学导式教学发端于 20 世纪 70 年代,在 20 世纪 80 年代成熟,从出现以来其在教学中的应用都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关注,我国教育因此而有了新的发展理念,它也成为了最有前景的教学模式之一。60 年代北京卢仲衡的自学辅导教学模式,70 年代上海顾泠沅的“尝试回授”教学模式,80 年代江苏邱学华的“尝试”教学模式、魏书生教学模式,90 年代北大附中张思明“导学探索、自主解决”的教学模式,如雨后春笋般一一呈现。[3]这使我国的教育不在拘泥于以往守旧的教学模式,在学习中更强调学生自身的素质教育。于是,有利于学生学习用的“学案”教学模式在这一大环境下产生。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不仅仅满足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是素质教育的一种体现。因此,在全国各中学对学案导学模式的探索逐渐增加,如金华一中、平邑一中等学校走到了前列。重点中学纷纷开始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和完善学案导学的模式。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在借鉴国外先进教育经验的同时,将学案导学本土化,从不同角度,逐步建立起一套符合我国中学生思维方式的学案导学模式。这些研究成果对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都有很好的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现代教育技术 研究生 王文翰

邹金梅.学案导学模式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D].江苏:苏州大学,2009:4. 綦桂杰.“学案导学”模式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3:8.

三、 学案设计原则、使用原则、特点及注意问题(李欣)

3.1 学案编写的原则是什么?

(1)主体性原则: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案设计与传统教案不同,传统的教案形式是立足于教师“如何教”,而学案必须立足于学生“如何学”,要做到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导学性原则:具有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 “导”就是指导、引导; “学”不是讲,也不是教,是以学生学为根本要求;“案’是一种方案,一种设计,不是知识、题目的简单堆积。让学案成为学生的“路线图”、“指南针”、“方向盘”;

(3)探究性原则:尽可能设计可供学生在学习中研究的内容;设计学案要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探究化,探究层次化,导学简单化。

(4)层次性原则:关照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在编写学案时将难易不

一、杂乱无序的学习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各层次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地认识教材,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挖掘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学习成功的喜悦。

(5)实用性原则。学案是集教案、学案、笔记、达标测评和复习资料于一体的师生共用的教学文本,是“教学合一”的载体,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价值。

(6)规范性原则。学案虽然具有学科特点,但从导演案编制流程、学案的基本组成、格式要求、容量要求等方面统一规范。 ( 7)简约性原则。学案的编写要体现简约,即用最精练的语言来表述,需要读的文字不宜过多,过繁。

( 8)整体性原则。编制学案要站在整个教材文本的高度,注意知识的前挂后连,必要时,要对教材进行整合,大胆取舍。

另外还有其他原则:如

开放性:有可供师生丰富完善的“留白处”; 创新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民主性:师生共同参与; 实践性:让学生在做中学。 3.2.学案编写要体现哪些特点? “学案”的编写应体现如下几个特点:

①基础性——面向全体学生,立足于课标和教材,让其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②开放性——教学过程体现多维互动,教师不搞一言堂、灌输式。 ③主体性:学生的学习是主动的。 ④差异性——面向全体学生的个性。 ⑤生成性——树立生命的观念。 3.3.学案编写的准备工作有哪些? 第一,要全面了解学生,做到“五清”。

知识底清,认知心理清,学习态度清,可接受程度清,环境影响清。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充分估计到学生与教材之间可能出现的矛盾。

第二, 要做到“四个吃透”、“四个把握”。

一是吃透教材内容所占的地位、整体结构、主要线索、纵横联系,把握住知识点,形成知识链,构成知识网。二是吃透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把握住重点、难点、训练点,实现学用结合;三是吃透教材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把握住教材内容的深度、广度,以实现“因材施教”、“差异教育”;四是吃透如何让学生真正参与学习的全部过程,把握住知识的停靠点、能力的增长点、思维的激发点,以解决学生思维、探索的问题。

3.4.设计学案时应注意什么? (1)使学生学习有路

学案中不仅要有学习目标,也要有学习过程。学案对于那些盲目不知如何学习的学生来说,应该是一条容易通过的学习之路。

(2)使学生学习有劲

学习是漫长而又枯涩的活动。只有不断的成功,不断激活内心的潜力,才能不断地充盈自己的力量。

(3)使学生学习有法

学会方法,走遍天下。学案要明确指示如读书、如何读图、如何理解、如何记忆、如何思考、怎样讨论等学习方法。

3.5.使用的具体要求: 学案不同于教师的备课,它只是教师备课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教师不能单纯地把学案当成备课,而应对学案进行个性化修改,融进自己的创意。教师可在学案上进行创意备课,只是备课的形式灵活多样。学案要有教师圈点勾画和补充填写的痕迹,并且具有实效性、实用性。

3.5.1.对学生的要求

(1)、根据“学案”内容认真进行课本预习。所有学生必须自行解决“学案”中基础题部分,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做拓展题,生疏或难以解决的问题应做好标记,第二天与同学交流或在课堂上向老师质疑。

(2)、课堂上注意做好学习方法和规律的笔记,以便今后复习,学完一课后,要在“学案”的空白处写上“学后记”(学后心得)。

(3)、每隔一周将各科“学案”进行归类整理,装订成复习资料。 3.5.2对教师的要求

(1)、一般不布置另外书面课外作业,认真指导学生使用“学案”,在上课前必须抽批部分“学案”,以便了解学情,再次进行课前备课。

(2)、课堂教学时要充分发挥课本的范例示范作用,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新知识放手让学生主动思考;重点、难点让学生议论;问题让学生思考解答;规律让学生寻找归纳等。除了注意开拓学生的思维外,教师还要提升自己,做到教学相长。

3.5.3其他使用要求

(1)、教师必须在实施课堂教学的前一天将“学案”发给学生,学生预习后交给老师,教师根据需要抽批或全批“学案”,了解学情,二次备课,进一步优化教学策略。严禁组织学生代替教师的批阅。

(2)、要求学生使用“学案”时坚持主动性和独立性。不管课前还是课上都要主动依据“学案”进行自学探究,逐步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教育学生课前预习时切忌抄袭他人,弄虚作假。

(3)、课堂上要求教师以学定教、灵活使用。课堂上要随时把握学情,灵活进行调控,努力做到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坚决不讲,教师只讲学生的疑点,引导学生总结规律、提炼方法,最大限度的减少多余的讲解和不必要的指导,确保学生有足够的学习和训练时间。课后,教师要填写“教后记”,针对课堂教学情况形成“错题集”。

(4)、定期的巩固复习:有针对地实施“周周清”“单元清”等巩固练习。 参考文献:

http:///xwzx/jygj/daoxueandebianzhiyushiyong.html

四、 学案的备课模式(孔小红)

4.1、使用“学案”备课的基本模式

4.1.1一份完整的学案应包含以下基本要素:

(1)学习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觉悟目标,能让学生懂得应掌握哪些内容,掌握到什么程度,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针对性。 (2)重点难点。它能提醒同学们要着重掌握的问题,明确本课学习的方向,激励学生想方设法重点突破。

(3)知识结构。用网络的形式展现知识系统,便于宏观、直观的了解。 (4)学法提示。引导学生面对新知识或难点问题该怎么想、怎么做。

(5) 学习过程。包括相关知识链接、预习、学习探究、反馈和展示、启发点拨、作业等。是学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强化基础知识的落实,基本技能的培养,详尽完整地把握学习内容。

(6)考题例析。让学生了解所学内容在考试中的考查方式,以什么形式、题材、材料来设计问题,难度如何,从而启发学生思维,规范学生解题。

(7)热点聚焦。链接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帮助学生进一步把握知识与知识、知识与热点、热点与热点间的内在联系,多方位、多角度分析相关问题,培养理论联系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8)巩固练习。是学案中的基本因素,包含识记类、理解类、应用类、创新型、讨论型等多种题目,穿插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作为课堂内容及例题讲解后的巩固训练。

(9)课堂小结。有学生来总结所学主要内容和学习感受、心得、收获、体会或提出疑难问题等,以便及时总结得失,弥补知识缺漏,不吃夹生饭,不做欠账人。

当然,每份学案不一定都包含以上因素,可以根据学科的具体实际适当增删,不同课型的学案亦应有所不同。同时,在一些要素的设计上要多下力气,力求科学有效,要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思维状况,心理特点等学生实际设计问题。学案就是一份引导学生探索求知的自学提纲,因此,设计问题要考虑好难度、跨度、梯度、广度、密度等,考虑好是否最大限度的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考虑好设计什么样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1.2导学课的基本模式是: “提前备课,集体研讨、优化学案、师生共用”。

1、提前备课:了解学生,疏通教材,从纵横两方面把握知识体系。

2、集体研讨:备课组长提前一周召集全体组员就教学内容进行说课,着重围绕如何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流程,分析学生情况等方面内容。

3、课前备课:上课前一天将“学案”发至学生,正式上课前收齐后适度批阅,任课教师对“学案”再次进行阅读理解和补充完善。

4、课后备课:师生共用“学案”实施课堂教学,课后教师在“学案”的有关栏目或空白处填写“课后记”,用于下次集体备课时小组交流。

4.2、上课过程一般可分为:

(1)预习交流(小组内进行互帮互助);

(2)预习疑难反馈、课文重点讲解(可学生解答或教师解答);

(3)师分题(如重点词组或句型练习),分组合作(小组成员板演,小组长领导本组学生把自己分的题全部讲会,让全部组员掌握);

(4)展示提升(各组派代表讲清本组的题目,其它小组同学提出疑问及不足); (5)达标测评,拓展延伸。 参考文献:

武树滨《学案设计与使用的有效性研究》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年

第三篇:大学生就业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

一、 前言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全社会的普遍关注。据统计,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495万毕业生中145万待业;2008年559万毕业生中173万待业;2009年611万毕业生中196万待业;2010年631万毕业生中175万待业,而2011年又有660万大学生毕业,这就意味着2011年需要就业的大学生至少达到835万。据测算,2011年,全年通过经济增长能够提供的新增就业岗位总数仅约为1200万个,需要就业的人员总数超过2500万人,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不容乐观,而且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大学生就业压力不会减弱。

本综述选取了5篇与大学毕业生就业相关的期刊,重点讨论毕业后就业问题。5篇文章选取的角度也不一样,通过多角度的了解使我们在面对毕业后就业问题时能更好的应对。就业问题说白了就是就业市场供与求的问题,现如今就业难既有市场饱和的问题,也有大学生自身的问题。

二、 主题

1. 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成因

《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成因与对策建议》认为成因主要有4个方面:

市场就业环境:

1、高校毕业生的快速增长与我国经济结构对高层次人才需求不足之间的矛盾加剧。20世纪末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走了一条投资和出口拉动的路子,投资主要投向了就业密度低的行业,而出口则主要是以技术水平较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为主,其吸纳劳动力以教育层次和技能水平相对较低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主,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吸纳有限。因此,在这种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下,经济增长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拉动作用有限。笔者认为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主要症结,并不是人才过剩,而是我国经济结构对中高层次人才需求不足造成的。

2、就业模式的转变与就业市场不完善间的矛盾。

高校方面:

1、学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造成供需结构不平衡的矛盾突出。

2、高等教育定位不当,“攀高”倾向严重,导致培养的学生既不是实用型人才,也够不上研 究型人才。

3、高校对就业指导工作重视不够,就业指导机构不健全,作用发挥不充分。

用人单位方面:1,盲目提高用人标准,人才高消费现象严重。用人单位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人才,吸纳、储备人才本来是无可非议的事情,但有些单位不从自身的实际出发,按需求才,一味地追求高学历。人才高消费现象愈演愈烈,不仅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也挫伤了毕业生的积极性。

2、过分看重工作经验,不能及时剥离冗员。

大学毕业生自身方面:

1、大学毕业生自我定位不够准确,就业观念更新滞后,期望值偏高,与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之间形成矛盾。

2、大学毕业生综合素质状况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标准的提升之间出现矛盾。

3、大学毕业生创业意识淡薄,创业能力不强。

而《浅谈如何应对新形式下大学毕业生就业挑战》中认为成因有3个:

一是大学生需求增长速度赶不上大学毕业生增加的速度,就业总量压力依然很大,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格局并未改变。

二是大学生的预期收入与用人单化提供的工资之问存在匹配上的困难。

三是大部分大学牛仍末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未能根据现有经济形势及时转变就业观念。

在《通过校企深度融合 提升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中认为有3个原因: 1. 教学与需求脱节,大学生就业不能适销对路

2. 高校教学资源短缺,直接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 3. 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弱,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2.解决对策一:高校方面

这几篇文献中基本上都提到提高大学毕业生自身的对策。首先先看《通过校企深度融合 提升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目前,国内外教育界普遍认同,具有良好的就业竞争力对于高等院校毕业生而言,不但能够帮助其在激烈的竞争中找到心仪的工作,同时可为其今后良好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要从人才培养计划、教育教学的改革、实践能力的锻炼、综合素质的培养、客观现实的自身评价、树立新的就业观念等方面展开。 产学合作教育是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1 通过校企合作共建,改善高校教育资源

2 通过校企合作共建,更好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3 通过校企合作,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促进 就业

4 产学合作教育有利于实现“零距离”就业

其次是《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成因与对策建议》 高校应加大学科和专业调整力度,进一步整合和优化教育资源,着力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实现由人才供给导向型向人才需求导向型转变。同时,要把促进大学生就业作为头等大事,确保就业指导服务在机构、人员、经费上“三到位”,健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体系。增加就业指导课程时数,加强创业教育与服务力度,努力提高大学毕业生的社会适应力、就业竞争力和创业能力。

第三《浅谈如何应对新形式下大学毕业生就业挑战》

(一)高校:提高教学质量.转变发展理念,加快培养模式的创新和体制的改革。 1.落实体制.落实责任.落实措施

2.集中精力重点发展优势学科。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 3.建设硅谷,与企业之间建立特殊联系。

3.解决对策二:学生方面

《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成因与对策建议》

大学毕业生自身应面对现实,找准定位,既不能狂妄自大,也不能妄自菲薄。首先, 要练好“内功”,在刻苦学习、提高知识水平的同时,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增加社会阅历,掌握就业技能,积累工作经验。要及时了解就业信息,把握好每一个就业机会。其次,要尽快转变就业观念,树立“先就业求生存、后择业谋发展”、“先工作、后工资”、“重事业、轻地域”等正确的择业观,自觉把自己的知识、技能和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再次,要勇于创业,自主创业既是大学毕业生解决就业的行之有效方式,也是实现大学生人生理想的一条捷径。要利用自己较高的知识水平、较强的工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准确把握自身特点,充分运用国家制定的扶持政策,找准创业的“落脚点”,不畏艰苦,奋力拼搏, 一定能闯出属于自己的广阔天地。

《浅谈如何应对新形式下大学毕业生就业挑战》

学生:提高自身素质.改善就业心理预期.转变就业观念。 1.展开科学规划,提高自身素质。 2.加强社会实践,开展深度实习。

3. 拓宽思路.调蔓心理预期.转变就业观念

《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分析》

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如何调整大学四年级学生就业心理的几点建议: (一)引导大学生正确认知自我

正确认知自己是通向成功的起点。在择业过程中,我们每个人要正确和客观地评价自己的特长、个性、才能以及生理特征和弱点.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工作能力要有一个客观的评价,这样才能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进行准确的职业目标定位。 (二)引导大学生正确认知社会形势 近些年来,每年都有几百万的大学生涌人求职大军的洪流之中,他们往往喜欢在机会较多的大城市和沿海开放城市发展自己。但当他们奔向各地的招聘会时,才发现用人单位太少而应聘的大学生太多是他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情况,事实上很多大学生无法在所向往的大城市里找到合适的工作。因此学校应该在大学生求职前对他们做好职业指导,全面调整好他们的就业心理。加大力度动员和引导毕业生到极其需要人才的东北地区和两部地区。

3.解决对策:国家方面

近年来,国家在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方面出台了一些政策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大学生毕业生就业难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国家除了采取更加积极的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外,关键是尽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创造更多的智力密集型就业机会,满足大学毕业生对工作岗位的选择。同时,完善就业市场,积极开展针对大学生的就业服务,为大学生就业减少成本、提供方便。

三、总结

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实际上还是得提高自己,在百万求职大军中脱颖而出才行。社会不会去适应你,只能你自己去适应社会。那我们需要做些什么呢?

一、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目标

由于我国在基础教育方面存住的问题,。素质”教育没有完全落到实处, “应试”教育普遍存在,再加l:现行的高考制度,导致目前的大学生十年寒窗苦读,一考定终生。进入大学后,很多大学生有“松了一13气”的想法,缺乏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目标,得过且过,虚度光阴,一晃儿临近毕业找工作时,慌了手脚。目前许多高校在大一时就给学生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敦促大学生从一年级起就要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目标,随形势的发展动态地调整自己的规划与发展目标,认清形势,审视自我,知道。为什么学”、。学什么”、。学完能干什么”。只有合理的,有针对性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目标,且付诸行动,才能在未来严峻的就业形势下,立于不败之地。

二、学好专业知识,博采众长

在就业市场上,用人单位非常看重毕业生的专业课成绩。一个毕业生其他方面都很突出.但专业学习成绩“惨不忍睹”,用人单位是很难对其感兴趣的。因为学习是学生的主业,一个学生在学校连学习都搞不好,在以后的工作中是很难有发展前途的。因此.大学生在校首先必须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其次。还要加强外语、计算机和其他相关知识的学习,博采众长,提高综合素质。因为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毕业生时,除了看学习成绩以外,还要看是否有外语过级证,计算机过级证和其他的职业资格i正书。所以大学生在校时,一定要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刻苦学习,做足功课,在以后的就业市场上,才能胸有成竹,立于不败之地。 三,锻炼能力。提高自我

文凭不代表水平,学历不代表能力。在当今的就业市场上,用人单位越来越看重毕业生的能力,如语言表达能力,文字写作能力、沟通交际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等,能力越强,未来发展的空间就越大,就越受企业的欢迎。而大学生的各种能力必须在学校培养、锻炼。因此,大学生住校除搞好学习外,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锻炼自己,表现自己、展示自己,要积极参加院系学生会干部的竞聘。通过做学生干部,架起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桥梁,从而更好地锻炼自己的能力,要积极参加学校各种社团组织和各种协会,在社团组织和协会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特长,组织特色的活动,锻炼自己的能力。

四、陶冶情操,塑照高尚的人格

社会主义国家的大学,必须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丰义和集体主义的精神,陶冶情操,塑照高尚的人格。如果一个人,学习再好、能力再强,但心胸狭窄、自私自利。在当今的社会是没有发展前途的。尤其是当今的大学生,许多是独生子女,个性强,强调自我,唯我独尊,没有大局观念和集体观念,特别是90后的大学生,有的更加缺乏社会责任感、贪图享受、任性、自私、张扬,这些现象的存在就要求高校必须采取多种措施,利用政治理论课、政治学习、组织生活会、班导师、辅导员、网络等各种形式,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帮助他们改正不足.关注集体,培养团队精神,塑照高尚的人格。 五.学会沟通,毫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现在的许多大学生由千不善于沟通,不会处理人际关系,在社会工作岗位上,不是丧失了晋级机会,就是被炒鱿鱼,或被迫跳槽,所以,大学生在校学爿时,一定要学会沟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首先学会处理好同一宿舍里的同学关系,从最基础、最简单的做起。新东方的俞敏洪谈及自己的成功:因为大学四年给宿舍打了四年水,结果同宿舍的同学都很信任他,最后投奔他共同创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其次,要学会和班级同学、同年级同学,上下届同学沟通,通过社团、协会等组织的各种活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再次,要学会和班导师、任课教师、辅导员沟通.老师会利用自己的经验,很好地帮助学生处理好人际关系。最后,要利用社会实践和校外实习等机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修正自己,树立信心。 六.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现

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的大学教育已从“精英化”转为“大众化”,现在的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已经完全不同于人才紧缺时代了,大学生不再是“稀缺”资源,就业机制也由计划机制过度到“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市场机制。所以大学生必须适应形势的变化,及时转变就业观念,摒弃基层教育中以升学为导向所灌输的“考上大学等于找到好工作”、“上大学就是出路”等错误思想,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首先就要降低就业的期望值,调整自己的收入预期,能保障自己的生活,先就业,后择业,先生存.后发展。其次就业不能光选择大城市和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小城镇、新农村、西部地区、基层单位等更需要大学生发挥才能,要踊跃到基层就业。最后应有自主创业的精神,自主创业不仅能缓解巨大的就业压力。更是大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聪明才智的广阔舞台,是符合时代要求的就业趋势。

四、参考文献

1.浅谈如何应对新形式下大学毕业生就业挑战

作者: 郑炜

作者单位: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系,福建,龙岩,364021 刊名: 青年文学家

英文刊名: THE YOUTH WRITERS 年,卷(期): 2011(2) 2. 通过校企深度融合 提升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任波1 李环1 梁爽2 沈阳理工大学装备工程学院 沈阳 110159 2 沈阳理工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辽宁抚顺 113122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1)21-0042-02 3. 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成因与对策建议

胡海杰1 邱雪婷2 (1.呼伦贝尔市人才流动人事考试中心 内蒙古 海拉尔区 021008) (2.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重庆 北碚 400715)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4601(2011)03-0059-03 4. 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分析

作者: 苏静

作者单位: 燕山大学,河北,秦皇岛,066004 刊名: 教育教学论坛

英文刊名: JIAOYU JIAOXUE LUNTAN 年,卷(期): 2011(3) 5. 大学生应对就业压力要"苦练内功" 作者: 王满良

作者单位: 沈阳工程学院技术经济系 刊名: 中国科技财富

英文刊名: FORTUNE WORLD 年,卷(期): 2010(6)

第四篇:重庆大学文献检索

1、重庆大学图书馆购买的数据库哪些可以检索并查看期刊全文?

答:

2、重庆大学图书馆购买的数据库哪些可以检索并查看电子全文?

3、重庆大学图书馆购买的数据库哪些可以检索并查看专利文献?

4、检索以下图书的索书号:《我们仨》、《明朝那些事儿》,并注明馆藏地及可借状态。

答:

我们仨

索书号: I251 2003 3 图书条码

CQU1070685 CQU1070687 HX10188593 CQU1070686 CQU1070689 馆藏地名称 人文社科图书馆 C外借书库 人文社科图书馆 人文社科图书馆 社科借阅

馆藏地地址 文献状态

虎溪图书馆二楼

可借

C区图书馆1楼“新可借

书借阅处”

虎溪图书馆二楼

可借

虎溪图书馆二楼

已借出(2012-10-13

到期)

A区旧馆三楼“借书处2”

可借

明朝那些事儿

索书号: K248 2006 5 图书条码

HX10083875

馆藏地名称 社科借阅

馆藏地地址

A区旧馆三楼“借书处2”

文献状态

已借出(2012-08-27 到期)

5、检索“金庸”、 答:金庸352 王朔 118种 刘墉266

“王朔”、“刘墉”写的书,分别有多少种?

6、检索我馆所有英语“六级”方面的图书各有多少种?写出检索方法。各列出检中图书两种(索书号、书名、出版社、出版日期)。

答:英语6级相关书籍有1690种

方法:进入重庆大学图书馆主页面,在检索一栏中选择馆内收藏。输入关键字“英语六级”,点击提交检索完成。

1. 图书 新编大学英语六级考试高分突破 / 主编孙亦丽,大学英语六级考试命题研究组编写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0.01

索书号: H310 2000 75 2.

图书 大学英语六级考试复习指导 / 复旦大学大学英语教学部《大学英语六级考试复习指导》编写组编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9.01 索书号: H31-4 1989 12

7结合自己的专业,选择合适的检索词(不能只用一个检索词),检索图书馆所有包含你所选择的检索词的图书,共有多少种?

答:材料——铸造 1432 种

材料——焊接1848种

第五篇:大学物理参考文献目录

一、基本教材:

内蒙古工业大学物理系编.《大学物理》(第一版).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2002. 内蒙古工业大学物理系编,《物理实验》(第三版).2005。

二、教学参考书:

1、 祁关泉等译.《物理学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3.

2、 何维杰,欧阳玉.《物理学思想史与方法论》.湖南大学出版社.2001,9.

3、 赵凯华,罗蔚茵.《新概念物理教程》(力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2.

4、 尹鸿钧.《基础物理教程丛书》(力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6,2.

5、 顾建中.《力学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3.

6、 梁昆淼.《力学》(上、下册,修订版).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1.

7、 李椿,章立源,钱尚武.《热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78.9.

8、 赵凯华.《电磁学》(上、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78,4.

9、 梁灿彬,秦光戎,梁竹健.《电磁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12.

10、姚启钧.《光学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6.

11、母国光,李若蹯.《普通物理学》(光学部分).高等教育出版社.1965.11.

12、章志鸣,沈元华,陈惠芬.《光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6.

13、张三慧.《大学物理学》(第

一、

二、

三、

四、五册).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14、陆果.《基础物理学教程》(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15、[美]阿特.霍布森.《物理学:基本概念极其与方方面面的联系》.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16、邓飞帆,葛昆龄,王祖恺.《普通物理疑难问答》.湖南科技出版社.1984,7.

17、华东师大普物研究室.《大学物理选择题》.北京工业学院出版社.1987,10.

18、[英]Toh kok Aun,Tan Sean Huat.《普通物理选择题》.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1985,6.

19、四川师范学院物理系电磁学教研组.《电磁学思考题解答》(上、下册).1980,4.

20、潘仲麟,黄有兴.《电磁学解题指导》.浙江科技出版社.1982,5.

21、苏曾燧.《普通物理思考题集》(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7.

22、杨建华,苏惠惠.《大学物理学重大难点专题辅导》.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12.

23、北京大学物理系,中国科技大学物理教研室.《物理学习题集》(第

一、

二、三集).1980.4,1983.4.

24、王发伯,赵仲罴,黄宁庆,罗维治等.《普通物理典型题解》.湖南科技出版社.1981,5.

25、马文蔚等编.《物理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26、 D. Halliday,R. Resnick,K. S. Krane.《PHYSICS》Fifth Edition. JOHN WILEY & SONS,INC.2002.

27、扬述武.《普通物理实验》(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8、肖新民.《实验简明教程》(第二版).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

上一篇:市场部部门职能概述下一篇:寿辰来宾代表讲话稿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