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篮曲教案八年级

2024-05-13

摇篮曲教案八年级(共8篇)

篇1:摇篮曲教案八年级

☆摇篮曲教案

教材分析

《摇篮曲》是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第16册第二单元《乐海泛舟》中的一首歌曲。勃拉姆斯的这首《摇篮曲》是一首民歌风格的歌曲,作于1868年。它通过强弱拍节奏的起伏,来塑造摇篮摆动的形象。曲调优美抒情,语气安详平缓,细腻地勾画出一幅母亲对孩子亲切祝福的动人画面。这首歌曲虽为3/4拍,但作曲家巧妙地从第三拍起音,把节奏进行了细致的改变,将节拍的舞曲化性格化为内在的韵律,使音乐更富于徐缓的叙事语气,而适于语义。

学情分析 现在的孩子都是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的,爸爸妈妈都曾抱着孩子或守护在孩子床边哼着摇篮曲,让孩子在幸福的歌声中甜甜地进入梦乡。可是现在的孩子有几个又知道幼时的自己是如此的幸福呢?有多少孩子又知道感激父母的疼爱呢?在此,我想通过欣赏不同的摇篮曲,让学生体验亲情,分享亲情艺术之美,懂得感谢父母养育之恩。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摇篮曲》的演唱,体验歌曲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想象歌曲的意境,用轻柔的声音演唱好歌曲。

2、通过聆听各种类型的《摇篮曲》,使学生在音乐审美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感受与体验,得出各类摇篮曲的特点。

3、通过学生的展示,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用轻柔声演唱《摇篮曲》并体会歌曲意境,感受伟大的母爱。教学难点:分析综合中外《摇篮曲》的异同

教学过程5.1 教学活动【活动】情境导入,酝酿感情

用多媒体播放几组幻灯片(母亲哄孩子入睡的图片),问:通过图片你联想到什么?(以此引入母亲、歌曲、摇篮曲)

【活动】聆听歌曲,感知情感

1、聆听勃拉姆斯的《摇篮曲》,让学生初步感受经典音乐的魅力。

2、教师: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歌曲具有哪些情绪特点?(这是一首母亲哄宝宝入睡时唱的歌曲,表达了母亲对孩子的亲切祝福,情绪特点:舒缓的、亲切的、宁静的、甜美的)

3、教师范唱,学生进一步感受歌曲情绪,鼓励学生轻声模唱。

4、讲故事:1858年,勃拉姆斯在汉堡指挥女声合唱团时,与女歌唱家法柏夫人相识,她很喜欢演唱勃拉姆斯的歌曲。十年后――1868年,法柏夫人生了第二个男孩,作曲家闻讯后,决定写一首“摇篮曲”向她表示庆贺。于是,便从《德意志儿童绘画读本》一书中选取一首童谣并将其改编成歌词,创作出这首脍炙人口的《摇篮曲》.【活动】学唱歌曲,体验情感

1、教师弹奏旋律,学生小声跟唱。

2、请学生找出旋律中难唱的地方,大家一起交流与练习。(1)弱起小节(2)附点节奏(3)倚音

3、学生轻声朗读歌词,领会歌词大意。并请学生挑选歌词中描写的事物,构思出一幅温馨画面。(小宝贝、母亲、丁香、红玫瑰、天使、圣诞树等。)

4、结合画面复听音乐,并随音乐轻声跟唱。思考:三拍子的强弱规律塑造了什么音乐形象?(像小船摇荡的感觉)

5、指导学生用有气息支持的连音唱法演唱歌曲。【活动】欣赏中外《摇篮曲》,总结摇篮曲的音乐体裁。

1、聆听舒伯特的《摇篮曲》。

2、播放多媒体录像:独具中国风味的东北民歌《摇篮曲》。

3、讨论:两首歌曲的不同点,你更喜欢哪一种?(前者直接抒发内心的情感,旋律舒展,大方。后者通过环境描述进行含蓄的表达,曲调极富中华民族特色。)

4、总结:中外摇篮曲这种音乐体裁的特点(多媒体展示):

1)具有温存、亲切、安宁的气氛。2)曲调平静、徐缓、优美、充满母亲对孩子未来的祝福和希望。3)伴奏音型多模仿摇篮摆动的节奏。4)最常见节拍是6/8拍,其次是3/4拍、4/4拍。

【活动】表演讨论,升华情感指导学生进行综合性音乐表演,充分运用各种音乐形式表现歌曲。

1、各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用本组最擅长的方式进行表演准备(如:歌唱、绘画、舞蹈、朗诵、律动、情景剧等)

2、分组准备,教师巡回指导

3、挑选好的小组进行展示

4、小结,并评选本节课优秀小组,给予奖励。

☆摇篮曲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摇篮曲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情境导入,酝酿感情

用多媒体播放几组幻灯片(母亲哄孩子入睡的图片),问:通过图片你联想到什么?(以此引入母亲、歌曲、摇篮曲)

【活动】聆听歌曲,感知情感

1、聆听勃拉姆斯的《摇篮曲》,让学生初步感受经典音乐的魅力。

2、教师: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歌曲具有哪些情绪特点?(这是一首母亲哄宝宝入睡时唱的歌曲,表达了母亲对孩子的亲切祝福,情绪特点:舒缓的、亲切的、宁静的、甜美的)

3、教师范唱,学生进一步感受歌曲情绪,鼓励学生轻声模唱。

4、讲故事:1858年,勃拉姆斯在汉堡指挥女声合唱团时,与女歌唱家法柏夫人相识,她很喜欢演唱勃拉姆斯的歌曲。十年后――1868年,法柏夫人生了第二个男孩,作曲家闻讯后,决定写一首“摇篮曲”向她表示庆贺。于是,便从《德意志儿童绘画读本》一书中选取一首童谣并将其改编成歌词,创作出这首脍炙人口的《摇篮曲》.【活动】学唱歌曲,体验情感

1、教师弹奏旋律,学生小声跟唱。

2、请学生找出旋律中难唱的地方,大家一起交流与练习。(1)弱起小节(2)附点节奏(3)倚音

3、学生轻声朗读歌词,领会歌词大意。并请学生挑选歌词中描写的事物,构思出一幅温馨画面。(小宝贝、母亲、丁香、红玫瑰、天使、圣诞树等。)

4、结合画面复听音乐,并随音乐轻声跟唱。思考:三拍子的强弱规律塑造了什么音乐形象?(像小船摇荡的感觉)

5、指导学生用有气息支持的连音唱法演唱歌曲。【活动】欣赏中外《摇篮曲》,总结摇篮曲的音乐体裁。

1、聆听舒伯特的《摇篮曲》。

2、播放多媒体录像:独具中国风味的东北民歌《摇篮曲》。

3、讨论:两首歌曲的不同点,你更喜欢哪一种?(前者直接抒发内心的情感,旋律舒展,大方。后者通过环境描述进行含蓄的表达,曲调极富中华民族特色。)

4、总结:中外摇篮曲这种音乐体裁的特点(多媒体展示):

1)具有温存、亲切、安宁的气氛。2)曲调平静、徐缓、优美、充满母亲对孩子未来的祝福和希望。3)伴奏音型多模仿摇篮摆动的节奏。4)最常见节拍是6/8拍,其次是3/4拍、4/4拍。

【活动】表演讨论,升华情感指导学生进行综合性音乐表演,充分运用各种音乐形式表现歌曲。

1、各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用本组最擅长的方式进行表演准备(如:歌唱、绘画、舞蹈、朗诵、律动、情景剧等)

2、分组准备,教师巡回指导

3、挑选好的小组进行展示

4、小结,并评选本节课优秀小组,给予奖励。

篇2:摇篮曲教案八年级

教学内容:

1、歌曲:勃拉姆斯《摇篮曲》。

2、音乐知识:“摇篮曲”体裁。

3、中国及世界闻名的《摇篮曲》。教学目标:

1、能够用自然圆润的声音和优美抒情的情绪演唱《摇篮曲》。

2、感受体验摇篮曲的音乐情绪和风格特点。

3、引导学生结合歌曲来欣赏中国及世界闻名的《摇篮曲》。教材分析:

勃拉姆斯的《摇篮曲》是首民歌风格的歌曲,它通过强弱拍节奏的起伏,来塑造摇篮摆动的形象。曲调优美抒情,语气安详平缓,细腻地勾画出一幅母亲对孩子亲切祝福的动人画面。这首歌曲为3/4 拍,作曲家巧妙地从第三拍起音,把节奏进行了细致的改变,将节拍的舞曲性格化为内在的韵律,使音乐更富于徐缓的叙事语气,而适于词义。教学过程:

一、新课:

1、导入语:同学们,我们来欣赏一段音乐剧片段。(本片段内容:两个顽皮的孩子迟迟不愿入睡,家庭教师不露声色坐在一旁轻声哼唱着,奇迹出现了:两个孩子不自觉的进入梦乡。以上音乐剧很快学生注意力,并激发学生的极大的兴趣。)

2、播放音乐剧片段《欢乐满人间》。

3、师问:家庭教师有什么办法让两个顽皮的孩子很快安静地入睡了? 生:因为家庭教师为孩子们哼唱着催眠曲。

师问:那么,你们至今还记得小时候,妈妈为你哼唱的催眠曲么?(激起学生对儿时美好的回忆。)

4、请个别同学边哼唱并表演。

5、师:老师至今难以忘记小时候妈妈陪我入睡时常唱的小曲儿。你们想听听吗?

6、教师有感情的歌唱。

师:听了这些催眠曲,你有种怎样的感受? 学生讨论:(略)

教师和同学们一起有感情的歌唱熟悉的旋律-舒伯特《摇篮曲》。

师总:催眠曲最初为母亲抚慰婴儿入睡时咏唱的歌谣,充满了母亲对孩子未来的祝福和希望,这些催眠曲在民间广泛流传。今天已经发展成为一种音乐体裁-摇篮曲,许多著名的作曲家都曾写过摇篮曲。并在世界各国流传。你们听。

7、聆听教师有感情地范唱勃拉姆斯《摇篮曲》。(学生安静的用心倾听。)

①教师轻声问:你们注意到老师用怎样的感情来唱摇篮曲吗?②学生们概括:抒情的、温柔的等等。

8、师:让我们闭上眼睛,随着音乐感受摇篮曲的速度和强弱。学生再次聆听勃拉姆斯《摇篮曲》。

9、师问:你们能感受到音乐的速度怎样吗?请用你认为合适的速度有感情的朗读歌词。教师启发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全词。

10、学生轻声跟琴歌唱。

11、师问:让我们随着音乐轻轻摆动,歌曲中的三拍子让我们感受到怎样的律动。教师弹奏旋律,学生歌唱并体验。

12、教师播放莫扎特的《摇篮曲》,使学生从三拍子和六拍子的摇篮曲音乐当中感受到摇篮摇摆的律动。(进一步体会摇篮曲的音乐特色。)

13、师问:你们注意到歌曲是在什么拍子起拍吗?这样对表现歌曲情绪有什么好处?(教师边范唱边用指挥手势启发学生感受音乐。)

学生讨论、总结:作品每句从第三拍弱拍起使音乐更富于徐缓的叙事语气。

14、请同学们总结摇篮曲的音乐特点:①:抒情的、温柔的、宁静的;②:速度较慢的;③:歌词具有叙述性。

15、学生结合摇篮曲音乐的特点随琴有感情的歌唱。(要求歌唱中表现出三拍子及弱起在摇篮曲中的韵味。)

二、拓展:

欣赏中国东北民歌《摇篮曲》,从中感受《摇篮曲》的温馨及甜美。

三、师生小结:

篇3:摇篮曲教案八年级

一、指导思想

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以《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依据,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对球类项目学习的浓厚兴趣,通过垫球的学习,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学生间相互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意识和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让学生在尝试和体验的过程中获得参与体育锻炼的乐趣,从而在教学中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共同感受体育带来的快乐。

二、教材分析

排球是一项集体性运动,与足球、篮球相比,虽然没有直接的身体接触以及对抗,但同样具有较强的观赏性,以及比赛、娱乐、游戏的功能。垫球技术是排球运动中最主要的基本技术,通过学习可以促进学生身体的生长发育,发展学生多方面的身体素质,提高学生参与锻炼的兴趣。

三、学情分析

本次授课对象为八年级的学生,这一学段的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模仿能力强,好动、好奇心强,敢于表现自我,并且这一学段的学生对于体育课有着良好的参与意识。男生学习动作快,但是持续性差;女生认真但掌握动作相对较慢。

四、教学流程

本课设计遵循技能发展规律,由易到难,让学生依次掌握:徒手垫球姿势→有球垫球→垫反弹球→一抛一垫→隔网垫球→双手正面垫球正确技术动作。

试教感受:

雕琢教学细节打磨精致课堂

笔者试教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第三十中学杨龙老师设计的水平四(八年级)《排球—双手正面垫球》一课,在试教过程中,感受到了学生学练的愉悦,看到了学生排球垫球技术的掌握,见证了杨老师教学设计的精妙。

一、变革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方法

课一开始,二路纵队反向的圆圈跑,给课堂带来了新意,学生一下就兴奋了起来。教师“1!2!”、学生“加油!”的互动,也让学生眼前为之一亮,抛球、击掌接球、反方向跑步,进一步点燃了学生的练习热情,在整个跑步练习中,学生兴致盎然,不时发出欢笑声。小小的变化,营造出了热烈的课堂教学氛围。较之传统的跑步热身,有了笑声,激发了学生的练习激情。

双层圆圈的队形设计充分利用了篮球场地,也为后续的2名学生1组的教学组织带来了较大的便利,方便2名学生1组散开练习,也为教师的巡回指导和集中纠错等教学行为带来了方便。

持球绕颈、腰、膝→2名学生1组用1球一抛一接→2名学生1组压肩→脚步移动练习4个练习,较之传统的“万用”徒手操简单、有效,教师示范领做,学生立即就能跟上教师的指挥,与教师一起完成动作,简化了教学组织,精讲多练,提高了准备活动的质量和效益,练习形式新颖,关节活动充分,且为基本部分的教学更好地作了铺垫,抛接球练习和脚步移动的专门性练习使得准备活动更具有了针对性。

基本部分的教学由简到繁、环环相扣,为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搭建了一个由低到高、由单一到综合逐渐提升的平台,使学生学得更为扎实。

垫球的手臂部位贴标记物,有效突破了教学难点,将较为复杂的击球部位“腕上10cm左右的两小臂挠骨内侧所构成平面击球”动作要点显性化,让学生一目了然,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并且学生对此感觉新鲜有趣,教学具有较强的实效性。

在结束部分的放松练习中,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手中的排球做拉伸练习和气息调整,形式新颖别致,练习简单有效,学生练习投入,放松效果较好。

整节课,2个圆圈、1个球贯穿始终,突破了简单的4列横队的练习队形,各环节的设计都无一例外地利用到了排球这一教学器材,球类教学的特色展现充分,教学手段丰富,学生练习有趣、有效。

二、循序渐进教学,遵循认知规律

该教学设计中的教法步骤围绕“正面双手垫球”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遵循了认知规律和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在热身慢跑中,就开始了抛接球的玩球练习,之后以简单易学的排球操进一步熟悉球性,最后以脚步移动练习结束准备活动,简单的练习内容的背后是设计者为主教材的教学铺垫的通道,为基本部分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基本部分的教学,先是教师的示范、讲解,让学生初步建立排球正面双手垫球的运动表象,之后是徒手模仿练习,重点体会垫球手型和用力动作;再以2名学生1组用1个球的组织形式,脚步移动后垫固定球的练习,在进一步强调移动和用力动作的基础上,让学生体验手臂触球部位;接下来的2名学生1组用1个球1名学生抛球1名学生用垫球部位触球的练习,则加大了学生正确判断、移动、手型、垫球手臂插入球下、垫球部位与2名学生间相互配合的难度,为后续练习奠基,然后由垫落地反弹球降低练习难度进入主动迎球、垫球的阶段过渡到一抛一垫练习,最后用隔网垫球加大抛垫力量,增加抛垫练习的难度,进一步巩固正面双手垫球技术。

整个练习设计自然顺畅、简单有效,学生的运动技术的学习、掌握层层递进,水到渠成,不做作,不粉饰,看似简单的技术练习,饱含了设计者的良苦用心,显示出设计者对排球正面双手垫球技术的深度理解和对学情的精准把握。试教后,83%的学生能用正确的垫球部位将同伴抛来的球垫回,充分验证了该教学设计的实效性。

三、雕琢教学细节,打磨精致课堂

研读杨龙老师的教学设计,初步领会其教学理念和设计思路后,笔者依照教案进行了试教,在感悟杨老师设计巧妙的同时,也发现了几点值得改进之处:

1.关于持球。慢跑热身环节,杨老师要求学生持球的方式是“单手持球置于腰侧”,试教中,学生不易拿稳,建议改为“双手持球于体前”,“单手持球置于腰侧”可用于学生的站立姿势持球。并且要注意强调学生前后间隔2m左右,防止学生抛接球后反向跑相互间发生碰撞,保证学生练习的安全。

2.关于练习队形。基本部分教师的准备姿势、脚步移动、垫球手型的示范讲解环节、“课课练”环节及结束部分的放松环节乃至整个结束部分,杨老师的练习队形设计的是课开始部分的4列横队。建议基本部分及结束部分的所有环节均以准备活动环节的双同心圆队形为基础,适当散开或靠拢,涉及2名学生1组的练习,就内侧圆学生向后转与对应的外侧圆学生组合即可,以简化队形组织,增加练习密度,用2个同心圆的队形贯穿整节课。

3.关于“隔网垫球”。本节课“隔网垫球”的设计,无疑是要增大一抛一垫练习的难度,但对于初学者来说,初次接触垫球技术,本节课该环节难度较大,学生完成困难,建议删减该环节,可以安排在本教学单元的后续课次。

4.关于“护腕”的设计。让学生带护腕的目的是明确击球的手臂部位,效果较好。练习中有些学生还是用了小臂挠骨部位垫球,疼痛的感觉削弱了其练习热情。建议直接用即时贴贴在学生小臂挠骨内侧,或者在护腕上画上颜色、符号标记,并转动到挠骨内侧,以更为清晰地指出垫球部位。

5.关于“课课练”。本节课的身体素质“课课练”安排的是男生收腹跳、女生纵跳,15次/组×2组,运动量偏小,建议加大,可以适当多做些往返跑、各种跳的练习。练习时间在5~8min,给学生肌体以较强的刺激。从教案中的生理负荷预计曲线图也可以看出,设计者对“课课练”的强度设计较低,课的运动负荷高峰值出现在课的第15~24min之间,明显偏前,不太科学。加大“课课练”的运动负荷量和强度,可以使运动负荷曲线更趋于科学。

6.关于器材。本节课的设计,没有学生如何取放排球的表述文字,笔者在试教中,课一开始学生就人手一球,节省了课中取球环节的时间。在准备部分和基本部分的2名学生1个球的练习中,笔者在外侧圆外间隔放置了20个球托(P VC管头),方便学生放球,并有效防止球的滚动,杜绝了球的滚动干扰课堂和带来安全隐患。但本节课大部分时间,用了20个球,有一半的器材闲置了,器材的利用率大大降低,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值得思考。

教学是一门不完美的艺术,教学中留有遗憾非常正常,也正是这种遗憾,可能会促进我们的成长,因为我们的追求是日臻完美。感谢杨龙老师分享的精妙教学设计。

点评:

评《排球—双手正面垫球》的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体育教研员,评课是最常见的工作。评课也是体育教研活动中最常见、最普遍的活动形式,操作方便,效果明显。可是,当看到教案时,笔者认为,杨老师作为3年教龄的新教师,可以说已站稳讲台。从教案来看,其成功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一是教学设计整体比较完整,教学设计由指导思想、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教学流程、安全预防措施等几个部分组成。

二是教学过程以表格式来书写,规范全面,层次分明。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3大版块,并注明场地器材、练习密度与平均心率。

三是教学设计能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人体机能变化规律和人体运动发展规律,由易到难,从徒手到有球,从原地到移动,并巧妙地将移动融合在教学之中,将垫球技术教学和排球运动结合起来,促进技术与运用的结合,更能体现教学的有效性。

四是队形设计简约,省去不必要的队伍调动,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练习密度。

五是重视学生能力培养,加强师生互动和教学评价,能基于学生情况做到鼓励与表扬。

虽然本课的教学设计有许多优点,甚是完美,但从教学设计的一些细节来看,笔者认为还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

一、分析应深入,表述应清晰

1. 在教材分析中已说明排球运动的作用与性质,但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垫球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与地位未说明。应分析本课教学技术内容在初中排球技术教学中前后的联系,阐述明白垫球技术在初中排球学习中的地位与作用。

2. 学情分析中只是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说明学生处于8年级年龄段的心智表现。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学生对排球运动的兴趣,学生对本课所学技术掌握程度和学习热情,以及学生群体与个体在该技术上所表现出来的差异性。

3.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的表述不够具体,不够客观,操作性不强。技能目标应从行为、条件与标准3个维度来表述。如,在认知目标中可写明掌握垫球的叠指法和抱拳法的手型;在技能目标中可写明掌握垫球技术的具体动作“插、夹、提”,标明隔网一抛一垫的成功率的百分比等。

4. 准备活动中未说明何时取球。

在练习过程中有时1名学生一球,有时2名学生一球,有时进行无球练习,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应说明在练习过程中多余的球如何处置。

二、避免内容设计简单,密度与强度偏低

1. 内容简单运动量少。

作为第2课时,本课教学设计中徒手练习过多,基本部分教学内容中的前3个内容均为徒手练习;课的基本部分的第1个环节的内容“介绍准备姿势、脚步、垫球手型”应该是第1课时的教学内容,在第2课时可作为辅助练习内容进行复习。

2. 练习强度较低。

主教材有一半是徒手练习,练习强度相对较低,“课课练”的内容只有收腹跳或纵跳30次,估计只有30″的练习时间。从教学设计来看,课的强度可能不大。

3. 生理负荷曲线偏高。

教案中的生理负荷曲线其实就是心率曲线图。根据本课所画的图进行计算,应该是结合课中15次测试的结果所画的心率曲线图。笔者根据图中数据,将这15次相加后再平均,计算出本课的平均心率为105~110次/分。因此,本教学设计中所预计的平均心率偏高。

三、审稿应仔细,版面应美化

1. 杜绝错别字。

本教案中尚有一些错别字,建议教师提交参加评比或公开课的教案、送审的论文或其他材料时,在完稿之后请同事或他人复核校正之后再定稿。

2. 前后缺呼应。

教学设计前后要对应,教学设计中本课的指导思想与课的整体设计不相符,指导思想中提出自主学习、同伴合作,而在课的设计中多以教师主导为主,在学生活动栏中每一个环节的第一点都是“按照教师讲解进行练习”。

3. 反思待商榷。

本教案中所写的反思没有着重写课堂教学中所发生的情况,而是写教学策略与实践操作的设计思想,还停留在教学预设的层面。教学反思,反映的是一种设计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思考,是教师在授课后对本课的设计思路和上课情况加以思考和追问,写教学中的不足之处或课堂教学中的亮点,写教师情况,写学生表现,也写目标达成,还可以写教学再设计。

本次评课不是观课后的评课而只是评教案,不免有纸上谈兵的感觉。以上所写只是个人观点,有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篇4:人教版八年级《奇妙的克隆》教案

教学目标:

1、知晓“克隆”的相关知识。2、学会快速筛选提炼有效信息的方法。3、进一步学习说明方法和的说明顺序。

教学重点:学习快速筛选有效信息的方法。

教学难点:了解“克隆”的有关知识。

教学理念:提倡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各采众长、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是同学们喜欢的艺术形象。他神通广大,有一绝招,经常在紧要关头拔一把猴毛变出一大群和它一样的猴子来妖魔作战。这一精彩描述,是我国明代作家吴承恩独特的设想。他想像的依据是什么呢?(克隆)。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国际著名遗传学家谈家桢的《奇妙的克隆》。

二、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了解课文每一部分所写内容,把相关内容画出来。然后小组合作交流。

全文分四部分:(四个小标题)

第一部分:什么是克隆;第二部分:怎样克隆;第三部分:克隆的意义;第四部分:克隆的作用。

请同学们说说你找到这些信息的依据是什么?第一和第四个信息是小标题直接告知的,第二个信息是要根据课文内容来提炼,第三个信息是要根据总结段落,即第三部分最后一段来提炼。

(板书:筛选提炼有效信息的方法:1、根据小标题筛选;2、根据文章的总结段落来筛选;3、根据文段内容筛选。)

三、研读探究

1、克隆是什么

(1)读课文第一部分,画出文中直接告诉什么是“无性繁殖”,什么是“克隆”的语句。找到后,大声念出。

①都是生物靠自己的一分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扩大来繁衍后代,这就是无性繁殖。英文名“Clone”(克隆)。② 凡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出的一群个体,也叫“克隆”。③这种来自一个祖先的无性繁殖的后代群体也叫“无性繁殖系”,简称无性系。 ④(这种)依靠父母双方提供性细胞、并经两性细胞融合产生后代的繁殖方法就叫有性繁殖。这些生物体就是克隆个体。⑤而这两个、四个、八个……个体就叫做无性繁殖系(也叫克隆)。

我们把这种说明的方法叫做下定义或作诠释。

学生说出如何找到什么是克隆这一表概念性句子的。(根据判断性词语:是、就是、叫做、叫等找到的。)

(板书:根据判断性词语来筛选。)

(2)如何区别下定义和作诠释?

下定义是用科学准确的语言揭示事物本质属性。作诠释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事物进行阐释。

说明:正说反说都成立的一般是下定义,否则是作诠释。下定义:甲是乙等于乙是甲;作诠释:甲是乙不等于乙是甲。此外,下定义不加任何描写修饰。

(3)作者为了说明“克隆是什么”,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找出。

本段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举例子、作诠释、下定义、作引用等多种说明方法。举例子:列举葡萄枝、仙人掌、草莓等人们比较熟悉的例子来说明,把艰深的科学知识说得简明易懂。下定义:对克隆一词进行科学的阐述。作解释:对克隆一词进行溯源并作出解释。作引用:引入《西游记》中孙悟空拔一根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的故事,生动说明“克隆”是怎么一回事。

2、怎样克隆

我们了解了什么是克隆后,更想知道怎样克隆。快速读第二、三两部分“克隆鲫鱼出世前后”和“克隆绵羊‘多利”。

(1)作者在文中列举科学家对哪些动物做过克隆实验的?(请用说明对象来简单表述)并为它们分类列出:鲫鱼、鲤鲫鱼——蟾蜍(非洲爪蟾)、黑斑蛙——鼠、绵羊。

从鱼类到两栖类再到哺乳类,动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这里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2)说说科学家们对这些动物如何克隆的?具体步骤是怎样的?

①鲫鱼的克隆步骤方法是:用鲫鱼……经过……与此同时②蟾蜍的克隆步骤方法是:先用……然后……经过……终于有一部分长出了活奔乱跳的爪蜍。③黑斑蛙的克隆步骤方法是:……④绵羊“多利”的克隆步骤方法是:先给……与此同时……手术完成后……然后终于产下了小绵羊“多利”。

这些表示步骤过程的信息是如何提取的?(板书:根据表示前后顺序的词语提取信息。)

(3)“多利”的诞生有什么意义和影响?

“克隆羊”的诞生,在全世界引起了轰动。它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换进去的是体细胞的核,而不是胚胎细胞核。这个结果证明……请说说这一信息提取的方法是什么?(板书:根据总结性段落提取。)

3、克隆技术的作用

克隆技术给人类带来哪些好处?

(1)有效繁殖高附加值的牲畜。(2)挽救珍奇动物。(3)防治疾病、延长寿命。说说这一信息提取的方法。(板书:根据总起句、总结句、段落意提取)

四、拓展提升

展开想象:假如你也被克隆,你最不愿意看到的是什么?站在科技发展的尖端,我们应该怎样看待生命?

克隆给人类带来许多好处。但是,在这个世界上,生命何其宝贵,它绝不只是一个生物个体那么简单。生命因其唯一而宝贵!要想让人类在这个地球上生活得更好的唯一办法不是克隆,而是:珍爱生命。

五、总结学法

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但知晓了什么是克隆、克隆的方法步骤及克隆对人类的好处等相关知识,还进一步明确了说明方法和说明顺序。更主要的是通过本课的学习还学会了如何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板书:筛选提炼有效信息的方法:

篇5:人音版八年级摇篮曲教学设计

同学们,谁能告诉老师世界上最无私最伟大的爱是什么? 对!是母爱,当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母亲就把自己的心分成两半,一半变成摇篮,一半变成摇篮曲,没有比睡在母亲心里更幸福的了,没有比伴着母亲的摇篮曲入睡更甜美的了!

二、新授

1、今天老师就带大家走进经典音乐,聆听勃拉姆斯的《摇篮曲》,想一想 ,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师范唱,提问: (这是一首母亲哄宝宝入睡时唱的歌曲,表达了母亲对孩子的亲切祝福。) 教师:歌曲具有哪些情绪特点 (舒缓的、亲切的、宁静的、甜美的)

2、接下来老师带大家认识一下创作这首名曲的作曲家勃拉姆斯,请看大屏幕读作者简介。其实这首歌曲的来历还有一个小故事呢! 1858年,勃拉姆斯在汉堡指挥女声合唱团时,与女歌唱家法柏夫人相识,她很喜欢演唱勃拉姆斯的歌曲。十年后,法柏夫人生了第二个男孩,勃拉姆斯闻讯后,决定写一首“摇篮曲”向她表示庆贺。于是,便从《德意志儿童绘画读本》一书中选取一首童谣并将其改编成歌词,创作出这首脍炙人口的《摇篮曲》。

3、请同学们听录音轻声跟唱,体会歌曲意境。根据歌词中描写的事物,构思出一幅温馨画面。提问描绘了什么画面?

篇6:一年级音乐教案《摇篮曲》

教学过程:

舒柏特:十九世纪伟大的奥地利作曲家(1797——1828),出生于维也纳附近小学教师家庭。幼时在教堂唱诗班受音乐教育并任歌童,8岁随同父亲和哥哥学习提琴、钢琴14岁开始创作歌曲,16岁开始创作交响曲,17岁为歌德的诗篇谱曲。18岁完成第二、三交响曲,五部歌剧及一百四十多首歌曲。

舒柏特曾在本地小学任教三年,以后失业终生。他的一生非常贫穷受进了折磨,于1828年死于伤寒病。他给后人留下了大量的音乐财富:共写了十四部歌剧,一百多首合唱曲,五百多首歌曲,九部交响曲,其中很有名气的有“未完成交响曲”“C大调交响曲”“鳟鱼五重奏”歌曲“美丽的磨坊姑娘”等,他的歌流行七大洲,并且有很多首成为世界名曲。尤其是他创作的歌曲,有时一个早晨能写五、六首,并把遇见的每一件事都变成歌曲。他的歌曲常常被称为浪漫主义的“艺术歌曲”被世界人民称为“歌曲之王”。其中他创作的“摇篮曲”流传渗广。体现了一种舒缓安详柔美的意境。

三、感受聆听中外不同的“摇篮曲”

说到了摇篮曲,接下来我们就来欣赏一下两首不同国家的“摇篮曲”,一首是舒柏特创作的,一首是我国东北民歌的,互相对比一下,歌曲在情绪、意境和音色上有什么特点?

1、播放东北民歌“摇篮曲”与舒柏特的“摇篮曲”的录音。

(聆听感受歌曲舒缓、安逸的情绪,安详柔美的意境;柔和甜美的音色,引起学生关注,激发学生兴趣。)

2、个别提问听后感

四、学习新歌

导言:这两首不同风格的歌曲,不管是中国还是外国的,都表达了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母爱都是伟大的。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舒柏特的“摇篮曲”

1、教师范唱。(集体哼唱)

2、出示歌曲(几拍子、几段歌词)

3、个别提问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引入:关于这首歌曲的来历,有这么一个故事,你们想听不想听?

舒柏特19岁那年,有一天他十分饥饿,下意识地走进一家饭店,当服务员向他出示菜单时,他身无分文感到十分尴尬,他四下张望希望遇到一位熟人或朋友,可饭店里全是陌生人。当他低头失望时,忽然看到报纸上刊登的克劳蒂乌斯的一首小诗,立即把这首诗谱成歌曲交给了店主,才换来一份土豆充饥,可是在他死后三十年,这首“摇篮曲”的手稿竟以四万法郎高价卖了出去。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讲这个故事就是向你说明一个道理,那就是“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希望你们刻苦学习,将来用自己的智慧创造更多的财富来报效祖国,报答养育你的妈妈。

4、学生视唱,教师伴奏

导言:为了更好地理解、学习这首歌曲,请大家想象自己小时侯妈妈哄你入睡时的情景,心里怎么想?试着唱一唱(有表情的演唱)

5、分析歌曲,指出重点难点

师:你能看出歌曲是由几个乐段组成的吗?歌曲两个乐段,第一乐段有两个乐句,节奏平稳而规律,充满温馨的气氛;第二乐段开始出现了一个附点四分音符,突出了“摇篮摇动”的感觉,加上装饰音的运用,使歌曲洋溢着母亲对孩子的无限温存的柔情。另外,在演唱时要唱出节拍的强弱。声音要轻柔、甜美。

6、教师伴奏,集体有感情地演唱

根据歌曲的旋律,分成小组自编歌词。(个别小组演唱)

7、教师指挥,学生集体用口琴吹奏。

8、好了,同学们,通过刚才歌曲的演唱与吹奏,我们了解了一个深刻的道理:那就是母爱是伟大的,是无私的。所以接下来在优美音乐声下,为自己的母亲写下一段话,来感谢母亲对你们的养育之恩,同时你也可以做为母亲节的礼物送给妈妈。

五、教师小结:

篇7:摇篮曲教案八年级

摇篮曲 《摇篮曲》教案

教材分析:

《摇篮曲》是奥地利作曲家“歌曲之王”舒伯特的著名代表作之一。歌曲为再现的两段体结构。第一乐段的两个乐句末终止音外,基本相同。旋律以级进为主,节奏平稳而有规律。歌曲充满了温馨。静谧的气氛。第二段开始时,出现了一个附点四分音符构成的附点节奏 | x.x | ,突出了轻摇摇篮的感觉,加上装饰音的运用与前面的音乐形成了对比,使歌曲洋溢浓厚的对母亲对孩子无限慈爱的万千柔情。第四乐句是第二乐句的完全重复,使歌曲的情感前后呼应,自始至终处于安详柔美的意境之中。

教学目标:

1、崇敬世界歌王舒伯特,了解舒伯特的艺术人生及在世界乐坛上的辉煌成就与贡献,热爱音乐的情感得到深化。

2、感受舒伯特音乐的魅力,深化经典歌曲《摇篮曲》所表达的真挚、纯洁、深沉的母爱情感,能用柔和、甜美、舒缓的歌声及气息连贯的方法深情地演唱歌曲。

3、感受《摇篮曲》的曲式结构,体裁形式。旋律风格及不同艺术形式表现摇篮曲的不同魅力。

教学重点:能控制自己的声音,利用柔和、甜美、舒缓的歌声表现歌曲的情感。教学难点:唱好装饰音、附点音符。

教师准备:有关舒伯特音乐作品CD光盘《摇篮曲》

学生准备:了解舒伯特的生平事迹和有关故事;复习以前唱过的摇篮曲。教学过程:

一、聆听故事,感悟舒伯特的艺术人生。

1、抒发母爱

教师启发:世界上有一种爱是最崇高、最纯洁、最伟大的,同学们,你们能告诉我,这是什么爱吗?(学生小组议论,个人充分发表意见,交流看法)

师:是的,世界上最伟大的爱,莫过于母爱。说到母爱,在音乐、美术、戏剧、舞蹈等艺术中,我们常常都可以见到。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和画家是如何表现母爱的。

2、欣赏母亲摇着摇篮,小宝宝静静安详地睡觉的情景图片,联想、回忆自己童年在母亲怀抱中安睡和爱抚中成长的情景,体验母亲的无私与温暖。

3、想象为图画选择什么合适的音乐?(速度、力度、情趣:进行曲、舞曲、摇篮曲,其音乐特征是:舒缓、宁静、平稳、柔情。

4、讲述一盘土豆的故事,走进舒伯特,感悟音乐家的艺术人生,激发喜欢唱摇篮曲的兴趣与情感。

师:下面要听到的歌曲就是一位伟大音乐家在菜单上写下的一首摇篮曲,你们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

这位伟大的音乐家就是:奥地利天才作曲家舒伯特。下面让我们一起听听关于《土豆与摇篮曲》的故事吧!(师讲述故事)

二、学唱歌曲《摇篮曲》

1、欣赏录音《摇篮曲》,感受歌曲的情绪、速度、力度。

2、采用听唱法哼唱歌曲,想象入睡的情景,体会歌声的轻柔与舒缓。

3、视谱听录音,感受旋律特点,发现音乐的重复句,了解曲式结构。

4、采用体验式方法,掌握歌曲的难点乐句,唱好附点节奏和装饰音。

(1)体会摇篮“摇的感觉”,对比感受不带附点和带附点的不同美感效果,引导唱好附点节奏。

(2)练习强化装饰音的演唱,“快”字的演唱,启发学生想象妈妈哄宝宝睡觉急于宝宝能尽快安睡的心情,让学生唱出装饰音唱得自然、流畅、轻声一带而过的感觉,并启发学生边演、边唱、变体验。

三、精心处理歌曲,体验歌曲感情。

1、再次聆听歌曲,想象歌曲意境(谈谈想到了什么?),学生相互交流,情感碰撞,体会母爱情感的纯洁、伟大。

2、探讨如何在声音、力度、速度以及歌曲情感上加以处理(学生自主发言),创造情景体验情感,对比用不同的演唱方法感受摇篮曲应有的美感效果。

师:要让小宝宝入睡声音应该怎么样?力度是强还是柔?速度是快还是慢?演唱时妈妈的心情和内心的情感?(结合作曲家要抒发的情感与学生产生情感产生共鸣。)

3、尽情表现,完整、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师:让我们把自己想象成依偎在母亲怀抱里的婴儿,或感受、体会、想想自己的母亲与自己的亲情,用柔和、甜美的声音,恬静、舒缓的情绪再次演唱这首《摇篮曲》。

三、创设情境,想象意境,用多种艺术方式表现歌曲美。

1、提供纱巾、包被,想象摇摇篮的感觉,激发学生用体态动作、舞姿即兴创作表现母爱的情景。

2、师生共同欣赏,及时评价,提高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及美的表现能力。

3、欣赏舞蹈《摇篮曲》,感受舞蹈的布景恬静而安详,道具的真实与亲近,舞蹈动作的舒展、柔婉及温情,进一步提高音乐、舞蹈的审美能力。

五、深化拓展,欣赏不同演唱、演奏形式的《摇篮曲》。

1、聆听不同演唱、演奏形式的摇篮曲(合唱、小提琴,男女声重唱等)感受其不同的美感效果,丰富学生的审美经验。

2、自己选择某一种伴奏形式或演唱形式练习演唱舒伯特的《摇篮曲》,比较感受其美感特征,说说自己的感受和美感效果。

3、整理经验,总结摇篮曲的风格特征,并用板书写记录。

师:摇篮曲这种音乐体裁,让我们感受到它的独特魅力,它不仅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特别是它那舒缓的旋律,让我们听起来非常舒服,非常美。听到摇篮曲,唱起摇篮曲,让我们体验到人间的温暖,亲情的甜蜜,让我们感受到母爱的真挚与伟大。

六、感觉母爱,释放情感。

1、对妈妈说句心里话。

师:同学们,听到你们发自内心演唱和表演的《摇篮曲》,让我们感到你们与妈妈之间的爱是那么浓厚,是啊,母亲的恩情就像温暖的太阳,无时无刻不照耀着我们。为了我们,母亲付出了许多许多,看着妈妈眼角上的皱纹,你们闭上眼睛,听着音乐,想一想你和妈妈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情景,回味一下浓浓的母爱,此时此刻,把你最想对妈妈说的一句话献给亲爱的母亲。

2、再读舒伯特。深入舒伯特的情感世界,进一步了解“歌曲之王”的其他伟大著作对生活的态度。

3、再唱《摇篮曲》,献给妈妈。

师:摇篮曲的歌,象天籁之音,久久回味。为歌颂母爱,为表达我们对妈妈的感激之情,让我们带着对妈妈的深深的爱,用最美的歌声演唱这首《摇篮曲》。

结束本课。

《摇篮曲》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由汪玲、杨存德作曲的《摇篮曲》是一首有六个乐句加结尾的一段体歌曲。采用6/8拍,F宫调式。这首歌曲曲调优美流畅,婉转动听,六拍子的节奏更增强了动荡摇晃的感受,在轻柔而稍慢的歌声中,生动地描绘出一幅:我“轻轻摇动摇篮,哄宝宝入睡的幽静画面。

教学目标:

1、能用轻柔、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摇篮曲》。

2、通过歌曲感受6/8拍动荡摇晃的感觉。

3、唱准歌曲中的第四乐句与第六乐句。

4、掌握《摇篮曲》结束句的情绪处理,并能用动作表现歌曲。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若干张贴图、电子琴。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歌。

二、情感铺垫:(欣赏图片)

师:愉快的四十分钟又开始了,老师精心准备了几幅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课件1)生:(欣赏)

师:看了这些图片,大家想一想跟谁有关?你又有什么感受? 生:(3、4个学生谈感受)

师:是的,这些图片表达的就是一种亲情和母爱。妈妈把爱给了我们,我们更要爱妈妈。

三、导入新课

对比感受两种不同风格的乐曲引入新歌:

师:老师想把刚才的图片配上背景音乐,我这里有两首,不知道选哪一首了,同学们帮我选择一下吧!

生:听赏(第一首师引导学生拍手、走步、〔这么令人振奋的乐曲让我们全体起立随着节奏原地踏步走一走。〕第二首推摇篮、睡觉或身体随着音乐节奏前后左右晃动„„)

师:两首乐曲听完了,你选择哪首?请说说原因。生回答,师纠正补充。

师:这两首乐曲给大家带来了不同的感受。第一首乐曲听起来强劲有力,令人振奋给人一种进行的感觉,这是进行曲的特点。第二首乐曲听起来轻柔舒缓,优美抒情给人一种动荡摇晃的感觉,这就是摇篮曲的特点。摇篮曲是妈妈唱歌小宝宝,哄小宝宝睡觉的音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乐曲就叫《摇篮曲》(出示课题)摇篮曲是给小宝宝听的,现在你们就是躺在摇篮里的小宝贝,我来当你们的妈妈,一起来听一听妈妈唱给你们的摇篮曲。

四、新歌教学

1、师范唱(唱时要满怀感情,并到学生中去拍拍头,扶扶肩„„)师:听完了这首歌大家有什么感受?(你来说说„„)生:小宝宝伴着妈妈的歌声在摇篮里荡来荡去睡得可真香啊!师:你也来说说„„

生:歌曲很优美有一种想睡觉的感觉„„

师:对,这首歌听起来很优美,特别是采用6/8拍××××××,更能增强动荡摇晃的感觉,突出了摇篮曲的特点。

2、再次聆听

接下来,我们再听一遍歌曲,感受一下摇篮曲带给我们的轻柔舒缓,优美抒情的感受。

师: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结束中有几个快快睡。生:四个。

师:那它们在演唱时有没有变化? 生:速度渐慢,力度减弱 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生:小宝宝睡着了,不要吵醒他。

师:同学们总结的真好,希望你们在演唱的时候也能这样演唱。

3、学唱歌曲

那我们一起来轻声学唱一下歌曲(提示学生声音要轻)。可重复学唱一两遍。

师:你们真聪敏,这么快就会唱这首歌了,大家想想我们用什么样的声音,情绪演唱会更好?

师:引导说出亲切、轻柔、甜美„„ 师:同学们分析的真好,那我们就一起来试着把歌曲唱好吧。

五、练习歌曲

1、分组演唱歌曲。

2、分男女生,各一段。

六、课后延伸

师:大家的表演很精彩,这节课我们学唱了《摇篮曲》知道摇篮曲具有轻柔舒缓、宁静优美、动荡摇晃的特点,除此之外,还有许多不同形式的摇篮曲,我们再来一起欣赏三首摇篮曲的音乐片段。(课件4)先来听听女声独唱东北民歌《摇篮曲》,舒伯特的《摇篮曲》,我们再来听听由管弦乐队演奏,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作的《摇篮曲》

生:听赏。

师:这么多的摇篮曲都表达了妈妈对孩子的爱,那此时此刻你们最想对你最亲爱的妈妈说些什么呢?

生:(1)(2)(3)(4)„„

师评价:说得多好呀!如果我是你妈妈一定会被你感动的。你真是一个关心妈妈的好孩子。你妈妈一定会为你自豪的„„

七、小结

师:是的,我们的妈妈真伟大,为了我们能够幸福的成长,她们可以无私的奉献自己。当你夜晚熟睡时,是妈妈为你盖好了踢开的棉被;当你发烧生病时,是妈妈彻夜未眠的守护着你。妈妈把爱给了我们,我们也要怀着感恩的心,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努力学习,报答妈妈的养育之恩,孩子们努力吧!

篇8:摇篮曲教案八年级

“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是九年义务教育北师大版数学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是本章重点内容之一, 也是历年中考必考内容, 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线、三角形及简单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等平面几何知识, 并且具备初步的观察、操作等活动经验基础上讲授的。它是平行四边形性质的继续, 又是后面学习菱形、矩形、正方形等知识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条件, 能根据判别条件进行实际应用。

(2)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条件的探索过程, 在有关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意识、主动探究的习惯, 使学生逐步掌握说理的基本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及丰富的想象力, 发展学生有条理的思考, 体验到探究的甘苦, 更能领会到成功的喜悦。体验数学活动来源于生活更能服务于生活,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

难点: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的灵活应用。

四、教材处理

(1) 学生状况分析及对策。根据初三学生年龄的特点, 学生年龄比较小, 逻辑思维能力较差, 归纳推理能力较低, 灵活运用知识能力也较差, 针对这种情况我采取因材施教的原则, 通过判别方法的推理, 培养学生合情推理意识, 通过练习强化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2)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为了完成本节的教学目标, 突出重点、分散难点,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 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了重新组织和安排, 创设更为有效探索活动和更为合理的探索顺序。

五、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交流获得知识, 形成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思维情境,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的方针, 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 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使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融为一体。

六、教学手段

自制课件利用多媒体教学。

七、教学设计

(一) 说设计理念

想改变教学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 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让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 为学生敢创新、能创新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二) 说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

(1) 让同学们一起来看生活中美丽的图案 (大屏幕演示) 。

设计意图:从实际问题引入新课,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2) 复习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和性质。

设计意图:一方面巩固学生旧知, 另一方面使学生知道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既是性质又是判别方法, 从而引进新课。

2. 讲授新课

(1) 动手实践:让学生每人拿出两根牙签或火柴 (长短不定) , 自制平行四边形框架。

设计意图: (1) 让学生在摆拼平行四边形的过程中, 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并培养动手实践能力。 (2) 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并满足他们的好胜心。 (3) 同时组织组与组之间的评比, 培养竞争意识, 然后由学生代表发言, 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 从而总结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

(2) 教师演示钉制平行四边形这一过程。

方法一:将两根木棒AC, BD的中点重叠, 并钉子固定, 则四边形ABCD就是平行四边形。

方法二:将两根同样长的木条AB, CD平行放置, 再用木条AD, BC加固, 得到四边形ABCD就是平行四边形。

设计意图:便于学生发现和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常用判别条件, 并利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条件解决问题。

(1) 实际生活:有一块平行四边形的玻璃片, 李大爷不小心碰碎了一部分, 同学们想想看, 有没有办法把原来的平行四边形重新画出来?

(2) 通过活动, 让学生进一步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熟悉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并学以致用, 确保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让学生体验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 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

(3) 例题精析。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的活动, 解决问题。通过探索式证明法, 开拓学生的思路,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 随堂练习

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 AC, BD相交于点O, 点E, F在对角线AC上, 且OE=OF。

(1) OA与OC, OB与OD是否相等? (2) 四边形BFDE是平行四边形吗?

设计了习题组有层次的教学, 在探索活动中鼓励学生力求寻找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为了进一步巩固重点、突出难点。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知道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教学思想方法, 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得到恰当的巩固和提高。

(四) 小结

(1) 谈谈你今天的收获;

(2) 平行四边形判别的条件。

(五) 布置作业

(1) 课本P104习题1, 2, 3; (2) 《资源与评价》P70。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重点、突破难点。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八、评价分析

本节课教学过程通过问题设置, 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通过对平行四边形判别方法的讨论发现新知, 归纳总结得出结论。通过强化练习, 巩固新知, 通过小结归纳总结新知。

本节内容逻辑性较强, 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 学生在说理上存在一定困难是正常的。但在问题讨论、引导发现、巩固训练的过程中, 师生的信息交流畅通, 反馈评价及时, 学生与学生积极交流讨论思维活跃, 教学活动始终处于期盼控制中。

九、教后要进行教学反思, 使自己不断成长与进步。我说课结束, 谢谢各位评委!

上一篇:社区交通文明建设计划下一篇:我喜欢的夏天优秀作文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