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意摇篮曲教学反思

2024-04-22

爱意摇篮曲教学反思(共13篇)

篇1:爱意摇篮曲教学反思

通过教学歌曲《摇篮曲》,使我感触颇深。他又一次使我深刻的体会到音乐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整个的教学过程能够将学生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给学生以最大的空间感受、体验、想象和表现的机会,从而能够更充分的展示他们的才华,挖掘潜力、释放情感、体验成功。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创设了一种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并特别关注学生的情感,从谈话中、表扬中、活动中充分让学生说、唱、想象和创造,让孩子们体会到学习音乐的快乐,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和成功的喜悦。新《标准》中提到: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位置。本节课教师就特别注重学生的发展,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让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听,是感知与理解音乐的前提条件,也是艺术实践最重要的过程,因而要从听入手,让学生感受音乐的情绪、熟悉音乐的旋律,再引导学生从歌词中感受歌曲的情感,通过想象和模仿感受歌曲所反映的生活。最后通过学生的感知,引导学生从唱、伴奏和创造等方面来表现音乐的美。所以,从课的开始到结束,听始终贯穿于教学之中。

学生的想象力丰富,他们投入地学习、专注地思考、动情地回答,非常感动。在这一课里,我从情感体验入手,引领学生尽快入境。在此基础上,有了一定的感情积累,再引导学生通过对乐曲情感的把握,通过自主参与的方式,使学生轻易地掌握了歌曲的难点,理解了歌曲的意境。通过学唱歌曲,感受到了乐曲理不清,斩不断的母爱之情。而这种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选择的新的教学模式,也正体现了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新的教学理念。课堂中我力求对学生表现出了应有的热情和宽容,营造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母爱关系,扩大了学生的音乐视野。

本教学活动中,基本实施程序是:

利用音乐渲染、语言描绘、多媒体展示等,创设情景――学生听音乐、唱歌、表演等,参与活动――学生领悟母子情深,情感体验内化。

运用音乐、语言、多媒体等,创设生动的情景,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对学生进行个性的陶冶和人格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合作精神,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篇2:爱意摇篮曲教学反思

《唱给妈妈的摇篮曲》是一首以母爱为主题的叙事性极强的歌曲,歌曲表现了主人公对妈妈的热爱之情,所以教学中,对学生的情感启发培养尤为重要。让学生在歌曲中既得到情感陶冶,也在从中学会如何去爱自己的父母,了解父母的辛苦。

我的预设是让学生深刻体会母亲的爱。可以把这种感情放到表现歌曲当中去。总体来看整节课完成是比较好。首先我给大家欣赏妈妈唱给孩子的一首轻柔、优美的《摇篮曲》来体现出妈妈对孩子的爱,然后以孩子用歌声来表达感谢妈妈的爱,引出一首唱给《妈妈的摇篮曲》来导入歌曲。

在教唱歌曲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听歌曲并说出歌曲的情绪,声音,速度,在进行教学时把握歌曲深情、轻柔、宁静的基本情绪,启发学生仿佛妈妈就在你的面前。合理的想象是这节课的亮点所在。

篇3:爱意摇篮曲教学反思

关键词:反思,主动参与,智慧,持续发展

上一节课容易, 上一节好课也非难事, 若每一节课都能成为好课的确不是件易事。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 能够认真进行教学反思, 则所谓的难事也就不再成为难事了。在教学反思中, 缜密推敲, 扬长弃短, 就能走出经验的迷宫, 大步迈向智慧的殿堂。只要我们善于反思, 就会发现在教学实践中有太多的感悟和感想。我就以《盐类的水解》为例谈谈自己在教学反思中的所感。

《盐类的水解》这一节课我是这样构思的;首先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 即知识目标:理解盐类水解的本质;理解盐类水解对溶液酸、碱性的影响及变化规律。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对比法和依据客观事实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树立唯物辩证观;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合作精神。教学重点是理解盐类水解的本质。教学难点是盐类水解方程式的书写和分析。

这节课先通过实验探究, 让学生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再通过思考辩论, 得出结论。让学生充分体验过程与方法。首先通过复习水的电离平衡, 由酸溶液显酸性、碱溶液显碱性是因为打破了水的电离平衡所导致的, 引出问题:盐溶液是显中性的吗?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结论, 接着根据实验结论提出两个问题:1.盐溶液显出不同的酸碱性, 与形成盐的酸碱的强弱之间有什么关系吗?2.以醋酸钠为例讨论强碱弱酸盐溶液为什么显碱性?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得到结论, 进而运用多媒体课件, 演示醋酸钠溶液显碱性是因为醋酸钠在溶于水时发生了水解的缘故, 使学生的认知得到更进一步深化。在此基础上, 让学生以氯化铵为例分析强酸弱碱盐溶液显酸性的原因。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由于氯化铵电离出的铵根离子与水电离出的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弱电解质, 从而破坏了水的电离平衡, 导致溶液中氢离子浓度大于氢氧根离子浓度, 溶液显酸性。顺理成章地得出强碱强酸盐溶液显中性是因为它不水解的缘故。对于本课的重点:究竟什么是盐类的水解呢?盐类水解概念的得出已是水到渠成, 继而引导学生得出水解的条件、水解的实质、水解的规律以及水解方程式的书写规则。运用多媒体课件及学生板演对照进行课堂练习, 使学生学会盐类水解方程式的书写, 强化对水解实质的理解。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小结, 使本节课的知识完整化, 目标明朗化。

回顾整个教学过程, 可取之处一是对重点、难点把握准确。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是教学活动的依据, 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和方向。教学重点、难点明确, 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就有了明确的方向, 尽管课堂突出了学生主体, 然而课堂始终处在教师的掌控之中, 没有偏离教学活动的中心。二是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大多数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给他们以充分动手、动脑、动口的时间。在课堂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中经历实践、观察、分析、推理, 从而在体验过程中, 形成了完整的化学概念, 为日后更深层次地理解概念的内涵、外延, 全面掌握规律的实质奠定了基础。三是恰当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提高教学效率。理解盐类水解的本质是本节课的重点, 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 将微观世界的东西展示给学生, 使抽象的概念生动形象了, 为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搭建了平台。同时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增加了课的容量和课堂的趣味性。提高了课堂效率, 实现了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 提升了课堂品味。不足之处是盐类水解方程式的书写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巩固练习, 可能会造成学生在具体书写上的不规范等具体问题的发生。而造成后面时间较紧的原因就是开始的实验探究时间较长, 原想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实验探究过程 (提出猜想———设计实验———观察现象———得出结论) , 却没有准确把握学生的能力, 疏忽了学生动手能力较差的弱点, 给整个教学过程增添了些许不尽人意之处。

篇4:充满爱意的语文教学

《给予树》是人教版小学《语文》3年级上册中主题单元“爱的奉献”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课文写的是在圣诞节到来之前,金吉娅用给家人买礼物的钱买了一个洋娃娃,送给一个素不相识的需要帮助的小女孩,赞扬了她的善良和富有同情心,并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学情分析:

3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情趣。本文故事情节简单,学生较易读懂。关键是阅读故事的同时,仔细品读金吉娅对妈妈说的话,体会她丰富的内心情感,从而唤醒学生心中沉睡的爱。教学设计是以金吉娅的内心变化为切入点,通过仔细揣摩重点词句,领悟文字背后的声音,在诵读中、体悟中及拓展中体会浓浓的爱意。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正确读写“给予、担心、宽裕、兴高采烈、猜测、仁爱、同情、体贴”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内心情感变化。

3.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读中悟情,体会金吉娅的善良和富有同情心,并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4.培养关爱他人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揣摩重点词句,通过妈妈的感情变化,体会金吉娅的善良和富有同情心的美好品质。理解课文最后一段。

教学流程:

一、初读课文,感知爱的情境

1.以单元主题引入:

29课《掌声》告诉我们:爱是掌声,它能改变一个残疾女孩的命运。30课《一次成功的实验》告诉我们:爱是教育家的“逃生”实验中互相谦让获得成功。31课《给予树》告诉我们爱又是什么呢?让我们用心地去体会在这爱意浓浓的日子里让我们感动的故事。

(板书课题,正音。指导“予”字的书写。)

2.给予树是一棵怎样的树?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要是遇到难读的句子怎么办?多读几遍。一会儿我们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3.师生合作读文。

4.检查读书情况,解决生字词语,读通难读的句子。

(1)重点指导的词语:

担心 宽裕分享给予树 金吉娅陌生 如愿以偿

(2)重点解决的句子:

让我担心的是,家里并不宽裕,我只攒了一百美元,却要由五个孩子来分享,他们怎么可能买到很多很好的礼物呢?

在圣诞节来临时,()看到()上的卡片,就用给大家买礼物的钱,给一个()的小女孩买了一个洋娃娃,让她终于()的事。

这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抓住文章的重点词语连词成句就是概括课文内容的一种很好的方法。

评析:由字到词,由词到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训练,初步帮助学生理清课文主要内容,并渗透学法的指导,扎实有效。课伊始,教师以单元主题引入,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深读课文,感受爱的语言

走进小女孩的内心:

1.小女孩终于如愿以偿了,她的愿望是什么?课文中没有直接告诉我们,但她的愿望就藏在金吉娅说的话中,让我们静静地默读第四自然段,把它画下来。

2.理解“援助中心”。

援助中心的叔叔阿姨在商场最醒目的地方设立了一棵与众不同的树,树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心愿卡,这棵树就叫——给予树。一个小女孩的卡片引起金吉娅的注意,请你把卡片摘下来,读给大家听?

3.小女孩的愿望是什么?谁来读一读?小女孩一直盼望,什么是一直盼望呢?从清晨到梦中,小女孩每时每刻都盼望着:

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小女孩就想……;把小女孩的想法读出来。

每当孤单寂寞的时候,小女孩就想……;把小女孩的盼望之情读出来。

每当开心快乐的时候,小女孩就想……;我们一起读出小女孩的心愿。

走进金吉娅的内心:

4.小女孩的愿望深深地打动了金吉娅,此时此刻的金吉娅,在想什么?

把文中的“什么都”去掉,谁来读一读?“什么都”能去掉行吗?为什么?

过圣诞节最快乐的就属孩子,他们可以收到各种各样的礼物,沉浸在快乐之中,可小女孩什么都没有, 小女孩都没有什么呀?

(随机指导朗读。)

5.想到这,金吉娅是怎样做的?谁来读?

6.看到了心愿卡,想到小女孩的可怜,金吉娅就做了这件事,让小女孩如愿以偿了。下面让我们再把事情的经过完整地读一遍。这回咱们变一变,老师引读,同学们接读:

7.金吉娅放弃了给家人买一份好的圣诞礼物,却给一个素不相识的小女孩买了漂亮的洋娃娃。金吉娅送给小女孩不仅仅是洋娃娃,还是什么?爱是人类最美的语言,爱让我们看到了金吉娅有一颗金子般的心,是善良、同情、体贴。(板书。)

走进金吉娅的兄弟姐妹:

8.小女孩终于如愿以偿了,可是金吉娅怎样面对兄弟姐妹的?自由读第3自然段,画出描写金吉娅的句子。

9.沉默不语的金吉娅想些什么?(相机指导朗读。)

10.金吉娅是不是不关心她的兄弟姐妹?金吉娅给予兄弟姐妹的是什么?仅仅是棒棒糖?这是什么样的爱?(这份真挚的爱就是手足之爱。)

评析:本课的教学以金吉娅的内心变化为重点,教师改变了常规的教学,采用了直奔重点段的方式,抓住了金吉娅的语言、动作及心理活动,感受到了她的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在读读说说中,体会到兄弟姐妹之间的爱,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到金吉娅对陌生女孩的爱。语文课,是诗性的,是童趣盎然的,更是语言文字彰显魅力的圣地。教师能将重点词语提炼出来,在孩子们的眼前幻化出绮丽的景致,文章的灵魂更加鲜活。

三、品析段落,感悟爱的情感

走进妈妈的内心:

1.作为妈妈的我,曾经担心孩子们买不到很好的礼物,看到金吉娅的棒棒糖却有些生气,不知她做了什么?可是听了金吉娅的讲述,我紧紧地拥抱着金吉娅,当我拥抱着金吉娅的时候,我是一个什么心情?大家猜一猜?那么哥哥姐姐听到事情真相时,又是什么样的心情?(角色转换,感受爱的美好。)

句式训练:我极了,紧紧地拥抱着金吉娅。

2.我们被金吉娅的言行感动了,让我们饱含深情地读最后一段。

3.在圣诞节前,孩子们互相赠送礼物,这是一种给予,体现的是手足之爱;妈妈攒了一百美元送给孩子买礼物,这也是一种给予,这是怎样的爱?(母子之爱。)金吉娅给小女孩买洋娃娃这更是一种——(给予),金给陌生人的爱,体现的是什么爱?(无私的爱。)正是因为我们心中有爱,我们才能读懂了母子之爱,感受到手足之爱,才能深深地体会到无私的爱。正是这么多的爱凝聚在这棵特殊的树上,我们才称之为——(给予树)。这棵给予树,在这一家人心中搭成了一座爱的桥梁,让我们把爱融入话语中,再读这段话。

评析:课堂上一次又一次动情的朗读,使本课推向高潮,情感得以升华。这样的设计不仅给孩子表达善意的机会,而且使善意的表达更真挚,从而更深刻地体会博大的爱。

四、拓展延伸,升华爱的意蕴

1.小女孩收到了梦寐以求的洋娃娃,我们仿佛看见了她久违了灿烂的笑脸。请你们想象一下,小女孩会对金吉娅说什么呢?

2.小女孩仅仅只是感谢吗?爱是会传递的,小女孩还会怎么说?

3.爱是奉献,爱是给予,让我们去创造爱,去传递爱,让这棵给予树开满的爱的硕果。

评析:回到单元的主题,唱响爱的旋律,在交流中提升情感,在感悟中升华爱的主题,深刻地认识:这就是心灵的呼唤,这更是爱的奉献。

总评:

这是一个主线清晰,内容丰满而精致的教学设计,目标明确,环环相扣,看似随意,暗藏绮思。教者以抓住金吉娅内心的变化为主线,以借助妈妈的情感变化为暗线,引领学生透过文本语言,与文本进行对话,通过金吉娅的所作所为,感受她的善良和富有同情心,并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一、让爱意在平淡中生情

本单元的主题是“爱的奉献”。《给予树》一课以“爱”为线索,告诉我们爱是金吉娅给陌生女孩的洋娃娃,这里隐藏着“母子之爱、手足之爱和无私的爱”。教师在与孩子们真情的交流中流露出深深的爱意,体现出我们都在爱心中长大,我们生活在充满爱的世界里,因为爱是人类最美的语言,爱能让我们看见金吉娅金子般的心。

二、让文字在温暖中灵动

这课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对语言文字温润的触摸。语文味浓厚,极大地铺展语言文字的磁场。语文课,就该上成读书课。读是语文的生命。无论是有助于思考的默读,还是表达情感的自由读,或者是发自内心的有感情的朗读,都结合“课标”年段目标,由易到难、螺旋式上升,体现了简简单单地教语文。所谓简单之法,就是引领学生大量地阅读,教师能紧扣关键词,寥寥的几笔拨开了“一直盼望”的内心情感,对比理解了“什么都”词语背后的意思,体会内心情感理解了“沉默不语”的含义,所有的箭头指向靶心:向40分钟要质量,要读的质量!

三、让情感在品味中提升

篇5:摇篮曲教学反思

1、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不单单以学会歌曲为最终的目标,而是通过音乐聆听、不同风格《摇篮曲》的欣赏、分组讨论等方式,启发和鼓励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通过音乐艺术实践,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掌握了6/8拍子的意义,引导学生从唱、伴奏和创造等方面来表现音乐的美。从情感体验入手,引领学生尽快入境。通过学唱歌曲,感受到了乐曲理不清,斩不断的母爱之情。而这种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选择的新的教学模式,也正体现了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新的教学理念。课堂中我力求对学生表现出了应有的热情和宽容,营造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母爱关系,扩大了学生的音乐视野。

篇6:摇篮曲教学反思

初一年级的学生已经是一个大孩子了,是不太容易回忆起儿时躺在摇篮里、躺在妈妈怀里的感觉了,所以在一开始导入新课时,我特别注重音乐情景的创设,希望能让学生一下就能融入到这一节课中来。并能希望将这种安宁、温馨的气氛,贯穿于整节之中。另外,在我的导语中还说道“你们想不想为妈妈唱上一首《摇篮曲》,让她睡一个好觉?”其实,这一导语不但是顺利的过度到下一个新授环节,还与拓展部分“简单的改变两个地方的歌词,成为一首献给妈妈的《摇篮曲》”相互联系。使整节课前后呼应比较连贯。

在新授的第二次聆听中,我要求学生跟着音乐,把躺在妈妈怀里、躺在摇篮里的那种感觉,用动作表现出来。其实律动教学在六年级的日常教学是不太用的,而且学生也不是很喜欢,不太愿意去动。但是我这一环节的设计,一是为了让学生多一次聆听来感受歌曲;二是为了通过动作的变化,让学生感受两个乐段的不同。

在难点前倚音的解决中,从唱谱到唱词一直都有问题。在唱谱时我采用听唱法教学,有同学会唱的就让小老师教一教。在歌词教唱时,由于第一段歌词有两个“快”,所以把原来的难点更复杂化了。在试教中,我是问学生“第一个“快”唱几拍?唱几个音?第二个“快”唱几拍?唱几个音?”。然后再让学生跟我小哑巴唱再到轻声唱。但是这样的效果不太好在后面巩固的时候问题还是存在,所以我进行了改变。通过聆听我演唱难点,然后在寻找第一个“快”唱几个音?第二个“快”唱几个音?这样学生聆听的注意力就更为的集中了,也可以很自然的增加了聆听的次数。

在歌曲情感处理中,我是主要通过自己的演唱和动作,提醒学生歌曲的两个乐段。同时我的演唱也可以节省时间,因为播放音乐的话一下子就是两段。另外更加的突出两个乐段的变化。以便学生的寻找和演唱。因为这首歌本身的两个乐段变化不是很大,所以学生在演唱时也不是非常的明显。但能感觉到学生还是去这样努力去做了。

篇7:摇篮曲教学反思

在设计这节《摇篮曲》欣赏课之前,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欣赏课学生学习的方式是否能改变?,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新课程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传统的欣赏课,多半是老师说,学生听,老师说得多,音乐聆听得少,往往老师把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倾其所有,那么如何在欣赏课中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呢?《摇篮曲》的种类很多,世界各地都有风格不同的《摇篮曲》,为了使学生能拓宽学习的路子,首先,我给学生布置回家自己欣赏喜欢的《摇篮曲》的作业,当时,我很有顾虑,对学生的欣赏能力缺乏信心,没想到同学们非常有兴趣,学生通过自学,搜集了各种不同风格和不同表演形式的《摇篮曲》,如大提琴演奏的《摇篮曲》、钢琴独奏的《摇篮曲》、还有搜集了具有闽南风格的《摇篮曲》,根据学生所搜集的音乐信息,在欣赏课中交流自己的感受,老师只是在课堂里成为一位组织者,通过这一方式转变了学生被动为主动的学通过学生的交流,老师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欣赏课怎样才能做到让音乐使学生感动,达到陶冶性情,培养情操的目的? 一切音乐教育活动都是从听开始的,但听的活动不是单一的接受,而是要让学生主动的去参与和主动探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中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去领悟、去想象,用感情去体验。例如:当学生欣赏东北摇篮曲后,老师问:“同学们,也许你已不记得妈妈摇你入睡时的情景,但是你从影片中,从邻居那里,一定感受到了。”话音刚落,有同学便举手说:“老师,我可以为大家搭一个摇篮”这位同学便指导大家搭起了一个大摇篮,可是,同学在摇的时候总是你碰我,我碰你的,摇篮摇起来既不稳,又不安静,这时,有一位同学马上站起来,他告诉同学们,摇篮在摇的时候应该是向同一方向的,在这位同学的指导下,一个温馨、舒适的大摇篮便搭好了,在老师优美动听的歌声中,摇篮在轻轻摇晃,显得那样的温馨、那样的甜蜜,音乐的美让学生感动,从音乐中学生感受到了伟大母亲无私的爱。为此,引发了课堂最后的一段精彩的师生对话:你想对自己的妈妈说什么?有的说:“妈妈您辛苦了,我永远爱你……”、有的说:“妈妈,您的恩情我永远报答不完……”。同学们一句句朴实的话语,真让我也感动了,课堂上我看到了有些同学眼眶里含着泪,这一代人,他们太需要这种感到了,这些话,也许他们长这么大,从没对妈妈说过,是音乐让他们感动了,达到了陶冶性情,培养情操的目的。

通过实践,欣赏课采用多种不同的方式进行教学,对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审美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使学生体验美、理解美、认识美、创造美。

当然,在这节课上完之后,我对课堂中个别环节有进一步的思考,例如:当学生搭起了一个大摇篮,随着优美的歌声轻轻摇晃的时候,我突然想让一部分同学跟老师一起用唱的形式来感受音乐,于是,打断了同学的表演,破坏了音乐的整体性。再如:学生在介绍闽南风格的《摇篮曲》时,除了让学生读一读歌词外,应该让学生再唱一唱,可能效果会更好。

篇8:爱意摇篮曲教学反思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2课。

二、教材简析

本文记叙了陈毅元帅回乡探望生病的母亲, 为母亲洗衣, 与母亲谈心, 表现了陈毅孝敬母亲、回报母爱的情感, 字里行间洋溢着浓浓的亲情。文短情真, 是对一年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获得亲情体验的好教例。

三、设计理念

注重情感体验, 是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陈毅探母》是一篇饱蘸人文亲情的课文, 教学中, 根据低年级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年龄特征, 通过“读——议——演——诵——行”诸环节, 唤起儿童的内心体验, 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 感悟亲情, 体会陈毅元帅的孝心, 提升学生对亲情的认识。思有所得, 情有所归, 通过导行, 在即将到来的三八妇女节, 为妈妈送上祝福。

四、目标预设

第一, 会认7个生字, 会写9个生字, 写好“少”“母”“元”等难写的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第二,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分角色朗读陈毅和母亲的对话。

第三, 会用“一边……一边”造句。

第四, 体会陈毅关心、孝敬母亲的情感, 增强情感体验, 懂得要像陈毅那样孝敬长辈。在即将到来的三八妇女节, 送上对妈妈的祝福。

五、教学流程

1.融情入境, 扣题质疑

(1) 播放短片

播放“2011感动中国”《最美妈妈》的短片, 在渐弱的《世上只有妈妈好》音乐声中, 教师深情地对孩子们说:“世上只有妈妈好!小朋友们, 我们的妈妈养育我们, 时时刻刻关爱着我们, 是我们最亲最爱的人, 你喜欢自己妈妈吗?” (孩子们:“喜欢!”) 今天, 老师要带大家认识一位伟大的人物, 他也是一位体贴母亲、孝敬母亲的人, 在妈妈生病时, 他用自己的行动, 回报妈妈, 他的名字叫陈毅。

(2) 板书课题

指导读准生字“陈”和“母”的字音。

(3) 提问, 引导质疑

“孩子们, 学习这一课, 你想知道些什么呢?”引导质疑:陈毅是个怎样的 (师简介陈毅) 人?“探母”是什么意思, 陈毅为什么要“探母”?陈毅探望母亲, 为母亲做了哪些事?

设计意图:观看亲情短片, 听儿歌《世上只有妈妈好》, 唤醒学生对母爱的感知, 使新课导入自然而温馨。简介陈毅元帅, 激发学生对陈毅的崇敬之情, 利用“名人效应”为体悟课文情感做铺垫。引导扣题质疑, 既突出重点, 又分散难点, 培养学生提问的意识和能力, 又有助于理清教学的思路。

2.范读引领, 积淀情感

第一, 在轻音乐童声伴唱《游子吟》中, 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用心倾听。

第二, 标上自然段序号, 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圈画一类字和二类字, 多读几遍课文, 直到读正确为止。然后把课文读给你的同位听。

第三, 幸福快车道:认读生字卡片, 读准前鼻音“陈”“亲”“今”“盆”, 后鼻音“应”, 以及翘舌音“床”“少”“帅”。

第四, 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教师引导正音。指导读好以下句子:“从小到大, 你不知道/替我洗了/多少次衣服”。

第五, 引导学生说说陈毅探望母亲的原因和经过。

设计意图: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感知, 是渐进的过程。教师融情导入, 再倾情范读, 既为学生读书树立榜样, 又能帮助学生初步领会课文情感, 体现教师的主导。初读是精读的基础, 初读的目的在于扫请阅读障碍, 感知课文大致内容, 初步领会情感。指导一年级孩子初读要突出一个“细”字, 追求一个“实”字, 体现一个“效”字。初读要求通过指名朗读课文, “说一说陈毅探望母亲的原因和经过”得以落实。

3.深入品读, 感悟亲情

(1) 指名读第1自然段

①陈毅元帅这一次回乡探望母亲原因是什么?在文中用“﹏﹏”标出来。

②预设:A.说说“故乡”的意思。B.抓住“赶回”读出陈毅对母亲病情的关切。C.“看望”, 即文题中的“探”。

③指导重读“听说母亲生病了”“连忙赶回”“探望”等词, 读出陈毅探母的急切心情。

④移情:假如你的妈妈生病了, 你的心情怎样?

(2) 指名读第2自然段

①陈毅元帅是怎样向母亲询问病情的?在文中用“——”标出来。

②陈毅元帅为生病的母亲做了什么事, 是怎么做的?在文中用波浪线画出来。

③第一句话。预设:A.从“一……就……”“拉着”“细心地询问病情”等词语, 进一步体会陈毅探母心情的急切和询问病情的细致。B.说一说陈毅会怎样询问母亲病情。

④第二句话。预设:联系上下文读懂“一边……一边……”的含义, 明白“一边……一边……”前后连接的两件事 (或两方面) 是并列的, 在此基础上练习说一句话。

⑤配乐读好这一节, 体会陈毅元帅体贴母亲、孝顺母亲的情感。

(3) 分角色朗读第3自然段

①自读。用横线和波浪线分别画出母亲和陈毅的话。

②陈毅元帅年纪已经五十多岁了, 还亲自替母亲洗衣服, 你体会到什么? (陈毅虽然很伟大, 但他跟天下所有的儿女一样, 对母亲充满了爱。)

③践行:联系自身实际, 说一说妈妈生病 (或不开心) 时, 你为她做过什么。

(4) 总结

其实, 不仅人类懂得回报母爱, 自然界许多动物也懂得。“羊跪乳鸦反哺”的故事都很动人。

听儿歌《路边开放野菊花》。 (附歌词:路边开放野菊花, 飞来一只小乌鸦啊, 不吵闹呀不玩耍呀, 急急忙忙赶回家。//它的妈妈年纪大啊, 飞不动了躺在家呀, 小乌鸦呀叼来虫子, 一口一口喂妈妈。)

(5) 配上音乐,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设计意图:精读感悟环节, 教师引领学生亲近文本, 入情入境, 与文本深度对话, 零距离感受陈毅元帅对母亲的一片孝心。而后通过“移情”“践行”环节, 唤醒学生对妈妈的爱, 从而在情感上与陈毅产生共鸣。学生徜徉在语言文字营造的浓浓亲情之中, 与文本心与心交流, 情与情共生, 言语获得发展, 情感受到熏陶, 心灵境界得以提升。

(6) 学习生字, 指导书写

①提出要求:

用好田字格, 按笔顺规则正确书写, 结体匀称美观, 注意正确的写字姿势, 做到“三个一”。

②教师重点指导:

“少”“母”“应”的写法。

少:竖宜短, 左侧点稍低, 右长点稍高, 斜撇向左下伸长伸远。

母:第一笔竖折, 折变点, 长横中贯, 中间笔顺为“点横点”, 整体做到“歪中求正”。

元:两横向右上倾斜, 竖弯钩先颔后放, 向右伸出。

扎实有效的写字教学, 对于巩固阅读教学效果, 培养良好的写字学习习惯,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写好“少”“母”“元”等字是教学的难点, 字形、笔画和笔顺都应耐心指导, 准确到位。

4.升华情感, 链接生活

(1) 配乐朗诵

配乐朗诵唐代大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教师旁白:“是啊, 母爱是人世间最伟大、最无私、最真诚的爱, 母亲是我们最亲的人。母亲养育了我们, 教我们成长和做人。孩子们, 我们都爱自己的妈妈, 那我们就用实际行动回报妈妈吧。”

(2) 几日而感恩

了解三八妇女节和母亲节, 亲手做一张贺卡, 写上一句祝福的话, 送给妈妈, 也可以帮妈妈做一件事。

(3) 亲子阅读活动

亲子阅读活动, 同妈妈一起阅读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

篇9:摇篮曲的教学反思

老师声情并茂的演唱,可以较好地激发学生的演唱欲望,并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作大体了解。因学唱摇篮曲,所以我就清唱了我国东北民歌和勃拉姆斯的摇篮曲,从而让孩子们知道: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摇篮曲音乐风格的不同。接着聆听舒伯特的《摇篮曲》,进入本首歌曲的学唱。

二、音乐家生平,铸造品格。

一首歌曲的流传,都包含着一个感人的故事,所以我首先向学生们介绍音乐家舒伯特的生平和这首歌曲的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学习舒伯特不畏艰难,坚持创作的精神,培养他们在将来的生活和学习道路上,像舒伯特一样,不怕困难,坚定信念,勇往直前。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用心聆听,细心观察为以后的创作积累素材。

三、模唱-永恒的主题。

篇10:爱意摇篮曲教学反思

《唱给妈妈的摇篮曲》是一首曲调深情、优美,歌词富有童趣的儿童歌曲。歌曲生动地表达了孩子对妈妈那种浓浓的、真挚的爱意。现在根据本课的教学思路和教学设计,结合课堂教学情况谈谈我的教学反思。

在设计本课教学环节时,我以《新课程改革标准》的理念为原则,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基点,让学生通过感受、模仿、体验、实践等一系列的音乐活动进行学习,从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审美、感受及创编能力。

在整节课中,浓浓的母子、母女情这一主题始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音乐的感受和体验,对歌词中关键词的模仿,再加上看照片、送祝福等音乐活动的实践,来体验小朋友们爱妈妈的真挚情感,较好地完成了本课的教学内容并达到了设计的教学目标。

篇11:爱意摇篮曲教学反思

摇篮曲是大家都比较熟悉的音乐体裁,很多的作曲家都写过许多优秀的摇篮曲,平时生活中也能接触到较多的摇篮曲。孩子们在小学时,类似的歌曲,摇篮曲这种音乐体裁对于学生说来不算陌生。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创设了一种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并特别关注学生的情感,从谈话中、表扬中、活动中充分让学生说、唱、想象和创造,让孩子们体会到学习音乐的快乐,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和成功的喜悦。新《标准》中提到: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位置。我的导入环节是播放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提问:每当你听到或唱起这首歌时,你们的心情怎样?有什么样的感受?从而引导孩子们感受母爱的伟大和无私。欣赏古诗《游子吟》背景,音乐为《摇篮曲》,为接下来歌曲的学唱做好铺垫。在这课的设计中,我拓展性地进行德育渗透——母爱。这一教学目标和体验摇篮曲的音乐特点和艺术美是穿插体现的。我给他们的问题是:歌曲让你联想到怎样的画面?歌曲用怎样的旋律来描述这样的画面?作曲家采用了哪些音乐要素使歌曲如此温馨恬静?一个个问题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学生们即感觉不到问题有难度,又在“思考——讨论——总结”的过程中得到答案,轻松的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点。并在得出答案的过程中切实感受到了母亲无限的爱。但我感觉在进行讨论并交流时,用得较多的时间,使这一环节显得不够紧凑,看来怎样协调好主体与拓展内容之间的比重分寸,这还是非常需要花功夫去钻研的。

教学环节的设计一定要围绕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准绳,即在课堂上是怎么用生动有趣的外化语言把你的课内容知识点呈现,并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一意识对课堂的组织教学很有针对性,设计得好,学生被你吸引了,学生爱学了,自然就不会特意去做其它的小动作,出现讲话或不注意听的消极行为,从而影响干扰到你课堂教学。因此,教学设计很重要,如何设计得让学生喜欢更重要,我们要精心设计,原因莫过如此。

如何能使学生的歌声变得优美动听。如何能使全体学生的集体歌唱音响变得富有生命力,能够生动而准确的表达传递歌曲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够相对准确的用歌声把歌曲中的情绪符号表达出来,唱出风格。我的现象是学生为歌唱而歌唱,甚至喊唱,声音没有美感。本节课我特别注重学生的发展,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让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通过学生的感知,引导学生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ffkj.net从唱、伴奏和创造等方面来表现音乐的美。从情感体验入手,引领学生尽快入境。在此基础上,有了一定的感情积累,再引导学生通过对乐曲情感的把握,通过自主参与的方式,使学生轻易地掌握了歌曲的难点,理解了歌曲的意境。通过学唱歌曲,感受到了乐曲理不清,斩不断的母爱之情。而这种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选择的新的教学模式,也正体现了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新的教学理念。课堂中我力求对学生表现出了应有的热情和宽容,营造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母爱关系,扩大了学生的音乐视野。

篇12:眼含爱意地工作

有一次,迈克的零花钱又被街头的几个小混混骗走,我追过几条街,最终将那几个小混混狠狠地揍了一顿,从此不管是校内还是校外,都知道迈克的哥哥约翰是个不好惹的角色。父母常常会欣慰地对我们说,幸亏有约翰哥哥的照顾,不然迈克便要遭受他人的欺负了。为此,我很是得意,对弟弟迈克的照顾也更加尽心尽力。

上大学后虽然没人骗迈克的零花钱了,但他对谁都一副乐呵呵傻乎乎的样子,总是让人担心他一不小心就会上了别人的当。在即将毕业的时候,我又开始担心,迈克会不会找不到工作。虽然他的成绩还不算太坏,但从9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就业市场就一直不景气。像迈克这样思维不活跃,脑子一根筋的人,找工作更是难上加难。于是我想,我最好还是和迈克进同一家公司,这样我也好继续照顾他。我们的运气还算不赖,不久,我们就顺利地进了同一家公司。尽管这样,我还是对迈克的表现有点不满,原本我们在家时谈好的,我们要求的薪金不得低于每月600美元,可是,当招聘办主管询问我们对薪金的要求时,他竟然想都没想地说:“600美元。”招聘办主管很得意地笑了笑说:“OK,我一定满足你们的要求。”事后,我才知道,很多和我们一样工种的员工都拿着每月800美元的薪金。

鉴于迈克的种种表现,我断定他有点弱智,于是我对他更加担心起来。在人际关系异常复杂的写字楼里,他会不会被人欺负?每天,当我下班时,迈克还在办公室里低头忙碌着,我不明白他究竟在忙些什么。我以为迈克的脑子笨,自己的工作完不成,于是想帮一帮他。可是,渐渐地,我发现,迈克的桌子上每天都堆了一大堆文件,那些文件居然都是其他同事应该完成而未完成的工作。也就是说,迈克一直在帮别人工作!

我觉得不可思议。于是,我嘱咐迈克,以后不要再接同事们的文件了,要懂得保护自己。迈克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但每当同事们将自己未完成的工作交给他时,他依然笑呵呵地接了过来。迈克真是笨到家了,我气呼呼地拿眼望着那些想占迈克便宜的同事。由于我的介入,那些同事从此不敢再将自己的工作交给迈克了。

突然,一场金融风暴席卷了美国,公司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裁员的风波如海里的暗流在公司内部涌动。我想,如果公司裁员的话,第一个便会是迈克。然而我想错了,大家投票的结果:我是被辞退的5个人之一,迈克却不在其中。当然,我很希望迈克不在其中,这让我很欣慰。可是我不明白,我为什么会遭到辞退。

为了做到对每一位员工的公正处理,公司公布了所有赞成票和反对票上的理由。我的名下写着:该员工一直在眼含敌意地工作。迈克的名下写着:该员工总是眼含爱意地工作。

篇13:爱意摇篮曲教学反思

教学意图:

幼儿园音乐欣赏教育活动改革所提出的一项重要原则,于是借助音乐活动《摇篮曲》。实现这一原则。<教案来.自:快思教案网>让幼儿更好地感受音乐,更好地表达对音乐的感觉;体会自己是活动的参与者、操纵者;感受音乐过程中所带来的快乐及亲子之情。运用幼儿已有的哄娃娃经验创设了“娃娃要睡觉”的情景,让幼儿感受到轻柔、优美的摇篮曲对娃娃的催眠作用,在反复欣赏摇篮曲的过程中,再创编出抱娃娃的不同动作;同时也使幼儿在哄娃娃、抱娃娃的过程中,体验关爱他人的责任感,学会将关爱他人的情感迁移到各自的娃娃身上。了解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关爱和长辈的呵护、知道娃娃哭了、困了,妈妈有好多哄娃娃的方法——抱一抱、拍一拍、亲一亲等等。

教学目标:

1、让幼儿在欣赏活动中感受摇篮曲的安静、优美,培养幼儿欣赏音乐的兴趣和习惯。

2、学习表演歌曲,鼓励幼儿创编抱娃娃的简单动作。

3、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5、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教学准备:

1、录音磁带、娃娃人手一个、小床一张。

2、设置一个娃娃睡在摇篮里的情景。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引导幼儿说出歌词大意。

教学难点:

感受两首乐曲的不同性质。

教学过程:

一、幼儿抱娃娃进活动室。

1、师:天黑了,星星眨着眼睛出来了,月亮也升上了天,娃娃也困了,宝宝,你们有什么办法哄娃娃睡觉呀?

2、幼儿讨论交流,请出个别幼儿来回答。

二、欣赏“摇篮曲”。

1、师:你们想的办法真好呀,可是除了这些办法以外,我们还可以给娃娃听音乐哄她睡觉呢,你们听..….2、播放“摇篮曲”(第一遍),幼儿欣赏、感受。

3、师:我的娃娃听着音乐睡着了,你们的娃娃睡着了吗?(睡着了)那我们一起把娃娃放到摇篮里好吗?

4、师小结:娃娃睡觉的时候听的音乐轻轻的,柔柔的,很好听,这样娃娃很快就能睡着了,这种音乐我们叫它“摇篮曲”。

5、再次欣赏(第二遍),我们来听听摇篮曲里唱了些什么?

6、师提问:你们听到摇篮曲里唱了些什么?鼓励幼儿跟着一起哼唱。幼儿学习完整演唱“摇篮曲”,引导幼儿用轻柔、优美的歌声演唱,表现“摇篮曲”的安静、优美。

三、表演“摇篮曲”。

1、师播放“娃娃哭声”:哎呀!娃娃哭了,快把娃娃抱起来,我们一起哼着“摇篮曲”,摇着娃娃睡觉吧。

2、师:xxx的娃娃不哭了,我们来看看她是怎么抱娃娃睡觉的。请出不同的抱娃娃姿势的幼儿来表演一下,鼓励其他幼儿模仿他们的抱娃娃动作。

3、集体完整地表演“摇篮曲”,娃娃睡着后(即歌曲结束后)提示幼儿把娃娃轻轻地放到小床上,盖好小被子,让娃娃安睡!

四、复习歌曲“不要妈妈抱”。

师:你们的娃娃还小,需要别人抱。我们小班的朋友们已经长大了,不要妈妈抱了对吗?

1、复习演唱歌曲。老师和幼儿一起跟着音乐自己创编简单的动作,边唱边做。

2、师:哦,我们小班的朋友们真的长大喽!(活动结束。)

活动延伸:

幼儿每人抱一个娃娃,边欣赏乐曲边摇娃娃睡觉,风起了,会给娃娃盖被子,体验父母的辛苦。教学活动在舒缓、优美的乐曲中结束。

教学反思:

幼儿没有经历就没有经验。可见生活已有经验对幼儿学习的重要性。尤其象音乐欣赏类型这种对小班幼儿而言相对较抽象的内容,更应顾及到他们的已有经验与需要。“摇篮曲”中妈妈与孩子的爱抚、关爱等正是小班幼儿特别需要、印象深刻的生活经验。由于小班的孩子们对父母的依恋很敏感,常常会有孩子想家,想爸爸、妈妈。幼儿认知、情感等都有了一定的积累。因此在活动中老师的引导下,幼儿更能理解音乐性质、乐意表现音乐。在欣赏《摇篮曲》时,他们不仅能用安静柔和的嗓声演唱,而且能用动作表示对娃娃的关心:有的幼儿做拍娃娃的动作;有的幼儿做摇摇篮的动作;还有的幼儿做轻抚娃娃的动作,体现了美好的情感。这种生活经验的自然整合,是活动顺利开展的保障。积极丰富的情感是幼儿终身收益、也是他们当前非常需要满足与发展的内容之一。

活动中创设了哄宝宝睡觉的场景。通过游戏,满足幼儿各种情感的需要与发展。如让幼儿扮演妈妈、爸爸。这样在让幼儿充分感受音乐性质的同时,满足了幼儿非常想要模仿成人这类情感的需求。活动给予孩子的并非只是一首能哄宝宝睡觉的摇篮曲,更是一首让每样事物都入睡的舒缓、安静、优美的摇篮曲。这才是摇篮曲欣赏的更高价值。

不足之处:

但在引导幼儿创编抱娃娃动作的时候,如果能再给幼儿多一点拓展的机会的话,也许孩子们创编出来的动作也就更加贴近生活了。

一次活动的成功,并不代表了全部,要让孩子们真正有发展,让孩子们拥有更多“爱”的情感体验和“美”的生活感受、艺术感受,教师有责任在天长日久的日常教学中渗透“爱的教育”,让这种爱的教育价值在孩子们成长的过程中得以潜移默化的延续和升华。

上一篇: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研究下一篇:幼儿园大班运动:小青蛙跳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