钉子的故事

2024-04-20

钉子的故事(共14篇)

篇1:钉子的故事

钉子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男孩有着很坏的脾气,常常因为一些稀松平常的小事而对人大发雷霆。一天,他的父亲给了他一袋钉子,并且告诉他,每当他发一次脾气,就钉一根钉子在后院的围篱上。

第一天,这个男孩在围篱上钉下了37根钉子。

随后的几天里,每天钉下钉子的数量都在逐渐减少。几个星期后,他发现,控制自己的脾气要比钉下那些钉子来得更容易。

当钉子遍布每一寸围篱的那天,这个男孩再也不像以前那样的轻易失去耐性并乱发脾气了。他高兴地跑到父亲那里,告诉了这件事。父亲点了点头,又告诉他,从现在开始,每当他想发脾气,又成功地控制自己的脾气的时候,就拔出一根钉子。

时间一天天地过去了,最后男孩告诉他的父亲,他终于把所有钉子都拔出来了。

父亲拉着他的手来到后院,指着千疮百孔的围篱说:“你做得很好,我的好孩子。但是看看那些围篱上的洞吧。这些围篱将永远不能回复成从前那样了。当你对别人发脾气的时候,就像在别人心上钉下的钉子,永远留下了疤痕。如果你捅了别人一刀,不管你说了多少次对不起,即便那个伤口能够愈合,但那个疤痕却将永远存在。有时,话语的伤痛就像真实的伤痛一样令人无法承受,无法弥补。”

篇2:钉子的故事

只不过,爸爸带着小男孩看着那些篱笆,对他说,虽然你已经慢慢地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情绪,但是你曾经发过的脾气,却像篱笆上面的那些钉子洞一样,永远都深深地刻在其它人的心底。听了爸爸的话,小男孩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发过脾气了。

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了一句俗话,那就是“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在我们的现实生活当中,总是有一些人,他们或者是脾性太直接,又或者是说话不经过大脑,总是在冲动地做完某件让人万分郁闷的事情之后,才又心怀愧疚地道歉,这种感觉,就像先用一只手掌扇了你一巴掌,再用另一只手掌来抚摸你。

特别是在谈恋爱的时候,许多女生,都会有这样的坏毛病,因为耍小公主脾气,就将喜欢自己的男生当奴隶使唤,在心情不高兴的时候,还会说一些狠心的话,后来良心发现,又泪光闪闪地过来道歉,这些都是一种很不负责任的行为。

你对一个人心灵上所造成的伤痛,仅仅通过几句道歉,是完全无法弥补的。这就像所谓的`蝴蝶效应一样,在亚马逊丛林里的一只蝴蝶偶尔煽动了一下翅膀,就有可能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那些刚开始看起来非常微小的一些事物,在时间的步步发展中,越来越放大,最后会造成一种灾难性的影响。

记得曾经对自己说,千万不要想太多过去的事,因为一旦反省得多了,你就会发现,自己真的做错了许多事。可是,转念之间想一想,就算自己不想,那些已经做错的事,还是会刻在别人的心底,对别人造成伤害。当然,现实生活中的我们,绝大多数都没有如此高的自省精神。记得曾经听某个老师说,朱自清的自省能力就非常强,他在梦里的时候,梦到自己的一个朋友发了大财,他在梦里对那个朋友有种特别羡慕的情绪。而朱自清在清醒时,就为自己这种羡慕的情绪而自责不已,觉得自己不可以羡慕某个人金钱上的荣耀。

对于我们这些平凡的人来说,想要做到像伟人那样具有充分的自省能力,当然是不可能的是。但是至少,我们在做任何事之前,应该仔细思索一番,这样做会不会对别人造成伤害。一直觉得,如今这个世界,其实已经无限宽容了。各种各样的专家与学者都在提倡这个解放,那个自由的。但是有一项原则,绝对不能够违背。那就是你在做自己的事情,在释放自己的情绪时,绝对不可以伤害到别人。

★ 人生哲理故事精选

★ 职场励志故事之钉子

★ 《坏脾气与钉子的故事》读后感

★ 人生哲理故事及感悟

★ 幽默故事人生哲理

★ 关于人生哲理的简短故事

★ 人生哲理故事精

★ 上帝人生哲理故事

★ 钉子精神语录

篇3:“钉子户”的媒介形象建构分析

2007年春发生在重庆的“最牛钉子户”事件, 致使我国的拆迁问题再次成为社会各界热议的话题。3月8日, 《南方都市报》的一篇独家报道——《网上惊现“史上最牛钉子户”》掀开了媒体对该事件报道的序幕。随后, 社会各界纷纷发表对此事件的看法和评论, 一场关于对社会拆迁条例以及公民的维权大讨论迅速展开。虽然国家随后对“钉子户”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条例, 但是直到今天, 拆迁纠纷出现的频率依然很高, “钉子户”依旧是媒体关注的焦点。

二、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拆迁过程中出现的“钉子户”。虽然现在“钉子户”这个名词被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和行业, 比如“高考钉子户”、“钉子户”大战城管等等, 但是《现代汉语词典》对“钉子户”的解释是:在城市建设征用土地时, 讨价还价, 不肯迁走的住户。现多用来特指某些由于种种原因应该搬迁而没有拆迁, 而又身处闹市或开发区域的房屋的所有人。本文的研究对象即是“钉子户”最原始解释的这个少数群体。

三、研究目的

按照著名传播学家李普曼“两个世界”的理论, “人们不是根据客观现实来采取行动, 而是根据他们‘脑海中’的图景来采取行动”。[1]而这种“脑海图景”的形成, 又往往是在参杂了媒介诸多的主观因素之后形成的, 因此受众所看到的“社会现实”往往是虚幻的, 是被媒体工作者加工处理之后的。这样就容易造成公众对很多媒介塑造的媒介形象的判断个认识出现偏差。在拆迁问题出现在公共视野中, 媒体是如何营造“拟态环境”的?媒介如何形成作用于公众“脑海图景”的形成过程之中, 使得公众对于拆迁“钉子户”产生正面或者负面的“刻板印象”?

本文试图从传统媒体入手, 通过对这些报纸所有有关“钉子户”的新闻报道的报道数量、报道时间和报道视角等方面的深入剖析, 提高媒体在拆迁过程中营造的“拟态环境”的真实度, 还原“钉子户”的本来面貌, 这对于解决拆迁问题大有裨益。

四、研究方法与样本采集

(一) 研究方法

“考察社会现象离不开调查, 调查是传播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在传播学领域中, 调查的应用范围是非常广泛的, 它涵盖了传播者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和传播效果分析的所有领域。”[2]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 本次研究将采取量化研究和内容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钉子户”的形象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

(二) 样本采集

1. 目标媒体的选定

关于对“钉子户”的媒介形象研究, 本研究将选取传统报纸作为研究媒体。

此次研究选取了份报纸——《人民日报》、《法制日报》、《第一财经日报》、《南方周末》。选择报纸作为研究媒体是因为报纸是典型的传统媒体, 自身的威望和受众对其的信赖度都比较高。《人民日报》作为中共中央的机关报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 因而选取它作为研究媒体之一;“钉子户”产生于拆迁过程之中, 拆迁问题的尖锐也反映了我国在这方面的法律漏洞, 因此选取了《法制日报》这份立足法制领域的中央级法制类综合性报纸;“钉子户”的出现多数源于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冲突, 因此选取了我国“最具影响力财经类状元媒”的《第一财经日报》;选取的最后一份报纸是《南方周末》, 该报是中国深具影响力的严肃大报, 拥有庞大的读者群。

2. 时间范围的选定

最早出现在这四份报纸上有关“钉子户”的新闻报道是在2003年, 而且每一年都会有相关的报道, 而且报道出现又具有随机性, 因此选择的研究是从2003年至今这一段时期。

五、研究结果和研究发现

(一) “钉子户”新闻报道切入视角分析

针对同一个新闻事件的多个报道切入视角, 不同的报纸往往根据自身性质、定位选择以及受众群体的不同而选择不一样的报道切入视角。有关拆迁“钉子户”的报道中, 这四份报纸切入视角分布情况如下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 媒体将主要报道切入视角放在了“‘钉子户’为维护个人权益与政府、开发商对峙”上, 从这个报道切入视角出发来进行报道可以看出媒体塑造的“钉子户”, 虽然处于弱势群体, 但是为了维护个人权益, 向传统的强势权力挑战的形象。“‘钉子户’个案推动法律进程”是媒体另一个主要报道切入视角, 这个报道切入点所体现的媒体对于“钉子户”的形象塑造相对来说是没有褒贬的, 而是更加关注拆迁问题对于我国现有的拆迁条例和法律的完善。其他三个报道切入视角占的比重相对来说都比较小:“‘钉子户’个人权益遭到损害”折射出“钉子户”弱势群体的媒介形象;而“与开发商的赔偿金问题”这个报道切入视角出发塑造的“钉子户”的媒介形象褒贬不一, 包括“钉子户”按照市场价格争取合理补偿金的中立形象, 也包括为了多得补偿金, 漫天要价, 因此延误涉及公共利益的工程项目的负面形象;“与开发商顺利协商”反映出来的也是比较中立的形象, 因为他们与开发商之间地位是平等的。

(二) “钉子户”新闻报道再现主题分布

“再现主题是指报道的主要意图, 是对报道内容的进一步升华。一般来说, 对报道主题的分析可以看出媒体的整体态度, 进而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会舆论的态度。”[3]就有关拆迁“钉子户”的报道, 这四份报纸的主题分布情况归纳如下表2:

从报道再现主题上可以看出, 媒介认为拆迁问题的出现一方面与国家拆迁条例和相关法律法规密切相关, 另一方面是因为政府在拆迁过程中采取的方式不够合理, 应该提高自身处理社会冲突问题的能力, 从这个报道主要思路来看, 拆迁“钉子户”在媒体的笔下是责任缺失的受害者形象, 责任并不在“钉子户”本身, 并非是由于拆迁“钉子户”的出现才导致了拆迁问题的尖锐化。同时媒体认为拆迁“钉子户”有权利维护个人权益不受损害, 塑造的是一个维权的群体形象。但是, 《法制日报》和《南方周末》也指出了有些“钉子户”采取不正当的方式向开发商和政府索要高额补偿金, 为满足个人私欲而损害公共利益。当然, 在新闻报道再现主题中, 塑造出来的这部分形象不是主流, 只是其中的个别情况。

(三) “钉子户”新闻报道关键词

在报道事件和报道人物时, 在叙述或者描写事件和人物的时候, 记者往往会用一些动词或者形容词, 这些词汇的频繁使用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记者对事件和人物的看法以及社会公众对其的印象。因此, 为了更好地分析拆迁“钉子户”的媒介形象, 本研究对这些新闻报道中所有描述“钉子户”的关键词进行了统计, 如下图1所示:

上图的这些报道关键词基本塑造了拆迁“钉子户”的三种媒介形象:“依法维权”、“据理力争”、“推动改革”塑造的是正面形象, 这些关键词反映了拆迁“钉子户”在记者的形象塑造过程中是以坚决维护个人权益、合法争取个人应得的补偿金、公民权利意识强烈以及敢于挑战公权力这样的“斗士”的形象出现, 这样的形象塑造比例从上图中可以看出是占据到大部分的;第二种形象可以从“以死相逼”、“自焚抵抗”等这些词中看出, 这些词说明了“钉子户”在维权过程中采取极端的方式和方法。当然, 这与在拆迁过程中出现的“暴力拆迁”有关, 但是也暴露了“钉子户”法律意识的淡薄, 是处于被同情地位的弱势群体的形象。而最后一种媒介形象则是贪婪的“刁民”形象, 这类形象在记者额塑造过程一般是为了个人的利益, 向开发商漫天要价, 敲诈政府, 减缓正常的拆迁进度, 损害了公共利益。

总体来说, 这些报道关键词塑造的拆迁“钉子户”的媒介形象里, 被肯定或者认同的媒介形象和处于被同情的弱势群体的形象是两大主要媒介形象, 而带有严重贬义的“刁民”形象则只是其中一小部分。

(四) “钉子户”新闻报道倾向性分析

新闻报道的倾向性与报纸的性质、类型和读者定位有着很大的关系。那么, 在这些拆迁“钉子户”的新闻报道中, 不同报纸在关于“钉子户”的报道倾向性的分布是怎样的呢?他们之间的倾向性分步情况是存在很大的差距呢?为了更好地弄清楚“钉子户”在不同报纸中的媒介形象, 下面本研究将对这四份报纸的报道倾向性做进一步分析, 结果如下:

从以上统计可以看出, 《人民日报》在报道拆迁“钉子户”的时候基本是站在中立的立场的来进行报道, 是将拆迁“钉子户”和政府、开发商放在平等的位置上来分析拆迁问题, 没有明显的弱势和强势群体之分, 而且在报道的过程中同时指出双方都存在的问题, 报道立场相对来说较为客观和平衡。“钉子户”在与开发商和政府周旋之后得到妥善解决, 最后的落脚点是站在双方的立场上去解决问题。《法制日报》塑造的“钉子户”的媒介形象兼而有之, 有坚决维护个人权益的正面形象, 也有在强势权力面前示弱的弱势群体的形象, 也包括为了满足个人私欲, 提出不合理的补偿要求的负面形象。《第一财经日报》和《南方周末》的新闻报道中所呈现的媒介形象以正面和一般的利益群体的形象为主。值得注意的是《南方周末》在报道的过程中树立的“钉子户”的形象正面色彩较为浓重, 特别是公民权利意识的强烈体现, 有着强烈的敢于挑战公权力的意识, 同时在较多的评论部分对这种意识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指出这种意识是有助于现代社会法治文明的发展。

六、“钉子户”的媒介形象总体分析

(一) 依法维护个人正当权益的现代公民形象

这种媒介形象在随着重庆“最牛钉子户”被各大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争相报道之后在普通民众中占据了很大的位置。在这四份报纸中, 《南方周末》对“钉子户”此种媒介形象的塑造是最为成功的。比如在2007年12月27日的《“钉子户”吴苹:我绝不会停下》的报道中, “敢于挑战公权力的执拗, 突破了社会底层习惯隐忍的集体性格”的评价体现出来的是公民坚决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个人性格;同年3月29日《重庆“钉子户”事件给法律一个机会》中, “孤岛小楼屹立不倒, 既是弱势一方即吴苹夫妇顽强抵抗的象征, 也宣示了强势一方一定程度的克制”, “物权法的通过, 为公众关注‘钉子户’事件提供了再好不过的视角”等等, 强调“钉子户”事件的出现为我国法律进一步完善提供了突破口。《法制日报》在同年4月24日的报道《最成功的维权和最不靠谱的诉求》中, “我最佩服的是‘历史上最牛的钉子户’的吴苹和杨威, 他们在维护自己的权利的时候, 不管处于何种情况下, 都能够依法进行, 都能够拿出自己的法律依据, 因此, 他们的诉求是铿锵有力”, “他们才是历史上最成功的维权者, 他们用自己的行动维护了自己的权利”等等, 在记者的笔下, “钉子户”学会利用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这样的媒介形象塑造对于我国现阶段社会非常重要, 特别是由于我国公民长期以来法律意识淡薄, 在遇到权益遭到损害, 特别是强权势力面前往往选择沉默或者极端的方式, 比如江西宜黄拆迁自焚事件、四川成都唐福珍自焚抵抗拆迁等等, 这些事件发生在如今的法治社会不仅仅是某个社会群体的悲哀, 而是整个社会法治进程缓慢、法制观念淡薄的体现, 因此这些“钉子户”捍卫个人权益的媒介形象的塑造对于推动我国拆迁变法进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 媒介夸大塑造下的抵抗政府公权力的“正义化身”

拆迁“钉子户”的此类媒介形象已经偏离了依法维护个人正当权益的路径, 在媒体的极力推动下, 成为社会公众发泄长期以来对社会不公、政府职能失调产生的积怨的“牺牲品”。

在“重庆最牛钉子户”事件发生之后, 本来受众对此新闻事件的关注度已经在逐渐下降。但是在媒体的强力介入下, 社会舆论慢慢出现支持吴苹夫妇一方的倾向, 人们把对开发商和政府长期积累起来的不满和怨恨, 转变为对“钉子户”们的极力支持。因为得到了社会舆论的支持, 所以吴苹夫妇更加坚定地去维护自己的公民权利, 最后他们发出了“誓与房屋共存亡”的呐喊。事情逐渐演变为个人与开发商甚至和地方政府的激烈抗争。

在公民与政府的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间产生冲突的时候, 往往会出现“媒体逼视”的现象。“媒体逼视”[4]往往人为地造成“我方”与“他方”的对立, 在“最牛钉子户”事件中, 媒体顺从或者主动利用了民众对开发商和地方政府的不满情绪, 借着《物权法》出台的东风, 一步步地与“他方”抗争。而在以往的现实环境和媒介塑造的虚拟环境里, 普通老百姓被理所当然地认为是“弱势群体”, 因此在这种对抗中, “钉子户”往往被寄予了同情和支持, 在媒体和公共舆论的共同作用下, “钉子户”似乎是“正义的化身”, 其实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政府其实是弱势群体, 而“钉子户”其实是成为了公众为发泄积怨的“牺牲品”。此类媒介形象的塑造扭曲了社会正义的合理体现和合法维权的正当程序, 会对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

(三) 个别“刁民”形象夸大成为群体“标签”

在拆迁过程中, 难免会有小部分群体为了多得补偿金, 向开发商和政府漫天要价, 提出不合理要求, 或者在不合理要求得到拒绝的时候以死相逼, 这一小部分拆迁户在媒体的新闻报道中以“刁民”、“暴民”的媒介形象出现, 这类形象的出现是存在的, 这种现象与当今高房价有关, 一些拆迁户因为拆迁“一夜暴富”, 因此有的拆迁户想借此机会发横财, 向开发商和政府发难。《人民日报》在2010年8月18日的报道《面对‘钉子户’还有什么‘路’可走?》中, 拆迁户“现在要求赔偿500万, 还得有3间同等位置门面, 要价高不高, 大伙儿可以评评”, 开发商在报道中向记者诉苦, 拆迁户提出赔偿, 开发商无法满足, 因而延缓了主要路段的工程启动, 造成交通堵塞, 老百姓怨声载道。《法制日报》2009年2月21日的新闻《解决‘钉子户’问题应公共利益至上》中, 因为“极个别的‘钉子户’漫天要价、提出一些无理要求, 得不到满足就挂个煤气罐跟你玩儿命”, 地铁线不能正常启动, 损失惨重, 而且影响了整个城市的交通状况。这样的“刁民”的确存在, 而且在媒体的报道中“极个别”、“极少数”、“某些”这样的数量来形容这些“刁民”, 说明这样的“钉子户”只是很小的一部分, 但是经过媒体的不断报道, 个别“刁民”过激的行为被不断渲染, “漫天要价”、“提出不合理要求”等等这些概念将个别现象渲染为群体现象, 会让公众对大部分“钉子户”贴上“刁民”的标签, 这对于社会公众对“钉子户”的形象认识造成偏差, 影响拆迁问题的合法合理解决。

七、结论

总体来说, 这四份报纸在报道拆迁“钉子户”的时候, 新闻报道立场相对来说比较客观, 事件性消息信息全面详实, 意见性消息客观公正, 较好地维护了新闻的生态平衡, 塑造的“钉子户”的媒介形象大部分是现实形象的还原, 但是也存在个别的夸大, 记者站在自身立场刻意的塑造, 考虑了政府的意志, 这样将“钉子户”置于“被暴民”、“被损害公共利益”的处境, 对于这样的一个弱势群体来说是不公正的, 也是媒介自身的失职, 同时这四份报纸都存在一个同样的问题:新闻报道数量相对来说比较少。对于这样一个社会突出问题, 报纸作为传统媒体应该在报道数量上达到一定的规模, 进行深入报道。

摘要:近年来拆迁过程中出现的“最牛钉子户”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本文选取了四份权威报纸——《人民日报》、《法制日报》、《第一财经日报》以及《南方周末》, 采用量化研究和内容分析法, 从报道切入视角、报道再现主题、报道关键词、报道倾向性等四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进而对拆迁“钉子户”的媒介形象进行了总体分析, 最后给出了建设性意见, 对于还原“钉子户”的真实形象, 更好地解决拆迁问题提供了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钉子户,内容分析,媒介形象

参考文献

[1]李普曼.公众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2]沈正赋, 许逸.网络自杀新闻报道及其影响因子研究[J].青年研究, 2010 (5) .

[3]王泳惠“.城管”的媒介形象研究[D].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2011 (5) .

篇4:钉子的故事

有人说《阿凡达》的故事是一个钉子户的故事,只不过场景搬到了未来的外星球。人类代表着开发商,这种角色对于人类来说驾轻就熟,信手拈来,每个细节都可以不用费力演绎。人类驾驶着重型推土机,配置了无与伦比的军事装备,潘多拉星球的土著纳美人再热爱原始美丽的土地,大自然的神奇再美丽绝伦,在开发商眼里只是一平三通的对象。树的精灵、树根的气场,这一切,在信奉“科学”的商人看来,只不过是即将变成大把钞票的美丽幻象。土著跟开发商的鏖战,起初真有几分中国钉子户的牛劲和不知好歹。对着重型机械射箭,缺乏了视觉冲击力,也不那么悲壮。其实,在电影世界里,弱者总能战胜强者,正义一定压住邪恶。这几乎成了电影这种艺术形式约定俗成的规律,毕竟,我们要宣扬的就是一种向上和善良的精神,但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愿意买账?因为卡梅隆拥有天才的视觉想象力,他深刻理解了我们常说的那句“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的道理,他花了天文数字去打造这样一个并没有太多曲折剧情的电影,但市场向所有人证明了,现在,一大半银子已经资金回笼了循着原路进了腰包。

这个几乎可以让电影发烧友可以一目了然的故事,围绕着环保和反战的主题,现实意义很重大,而且故事讲得非常流畅,163分钟毫无冗长之感。台词隽永,从“你跳我也跳”发展到“我看见你”,充其量只是螺旋式递进上升而已。

影片的精华全在于潘多拉星球的场景和细节,从纳美人到各种动植物,既跟地球上所见有一定的关联,又令人耳目一新。为什么我们会醉心于那些画面,因为那是我们无数次想亲临其境的梦想中的地方,所以每一次转身,都让观众瞠目结舌。而且,它被处理得那么逼真,那么迷人,似雨林,又有海底的飘逸,许多画面均充满了乌托邦的美妙。《阿凡达》中,潘多拉星的群众场面摆脱了纯电脑绘画的虚假感,仔细观察,尽管拜神的动作颇有几分奥运开幕式的壮观和整齐,每个角色的表情和动作均有自己的特色,而非千人一面。每天身处钢筋水泥的森林中,受着空气污染与生活压力的双重排挤,我们太需要在3D的美妙世界中去释放自己的疲惫,所以,即使不懂电影,不擅长欣赏与评述,很多人在看了《阿凡达》之后都会由衷地说一个字,美。

篇5:雷锋 钉子精神的故事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演讲的题目是《雷锋 钉子精神的故事》

有这样一位叔叔,他来到这个世界普普通通;离开这个世界平平静静。他身高只有1米54,却成了几百万人民解放军的排头兵;他的体重不足50公斤,却像一块巨石,激起我们心灵深处浪花层层。叔叔永远年轻,因为叔叔有一张年轻的面容,他的微笑永远留在千万人的心中,22岁是他永远的年龄。他的日记,人们越读越起劲;他的故事,人们越听越动情!

同学们,在这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哪一个不知道叔叔的英名!他的名字就叫――雷锋。

一天,在电影院里,电影还没开演。一个姓贾的小学生发现前排座位上有个解放军叔叔正在聚精会神地看书,觉得挺奇怪:电影马上就要开演了,怎么还在看书?小学生探头一看,原来是雷锋叔叔。雷锋是他们学校的校外辅导员。“雷锋叔叔,这么一点时间,你还看书啊?”小学生非常好奇地问。

雷锋说:“时间短吗?我已经看了三、四页了。时间短,可是看一页算一页,积少成多嘛!学习,不抓紧时间不行啊!”雷锋问小贾:“你对学习抓得紧吗?”小贾不好意思地答道:“不紧!”

雷锋亲切地说:“不抓紧可不好。你们在学校里学习,太幸福了。一定要认真地学。”

雷锋是一个汽车兵,有两件事他从不放松。一件是汽车上的方向盘,一件是毛主席著作。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人不吃饭不行,打仗没有武器不行,开汽车没有方向盘不行,干革命不学习毛主席著作不行。”

“有的人总说工作忙,没有时间学习,我认为问题不在忙,而在于你愿不愿意学习,会不会挤时间。要学习的时间是有的,问题是我们善不善于挤,愿不愿意钻。一块好好的木板,上面一个眼也没有,但钉子为什么能钻进去呢?这就是靠压力硬挤进去的。由此看来,钉子有两个长处:一个是挤劲,一个是钻劲。我们在学习上,也要提倡这种„钉子‟精神,善于挤和善于钻。”

篇6:读《钉子的故事》有感

这写了一个小男孩爱发脾气,他爸爸要他每发一次脾气,就钉颗钉子。我对这做法很不满意:“人有情绪的,这太小题大作了。”可小男孩第一天就钉了37颗钉子,“这么多!”我尖叫着,又看了起来。渐渐的,我的心热乎起来,因为小男孩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情绪,钉钉子的数量少了起来。过了几个月,他爸爸又说:“只要你一天不发脾气,就可以拔一颗钉子。”不久,钉子全拔光了。看到这,我心里不禁为小男孩暗暗叫好。

最让我感受深刻的地方就是小男孩爸爸说的话:“你发脾气的时候,就是往别人心里钉钉子呀。”

对呀!你往别人心里钉上钉子,拔掉后,心里的创伤(钉子留下的痕迹)却永远不会消失,永远。

我也往别人心里钉过“钉子”,可从没想过别人的感受。别人也有思想,他(她)也难受呀。如果别人往我心里钉钉子,我也会难受呀。这不光是我的感受,也是千千万万人们的感受。

篇7:读《钉子的故事》有感

故事紧紧围绕“钉子”来展开情节。它记述了有个小男孩的脾气很坏,他爸爸就给他买了一包钉子,要求他每发一次脾气就在栏杆上钉一个钉子。

当我看到故事开头时,心里就为那小男孩打抱不平:发脾气怎么了,人哪有十全十美的?小男孩发脾气也是正常的,钉什么钉子!可是,第一天,小男孩竟钉了三十二个钉子!他太爱发脾气了。

随着故事的发展,我的心变得热乎起来,小男孩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情绪,他在栏杆上钉钉子的次数少了,学会了控制自己的坏脾气。

他爸爸知道了他的转变,就进一步要求他:如果一天不发脾气,就可以拔下一颗钉子。不久,栏杆上的钉子一个也没有了。看到这里我不禁为小男孩叫好。

接下来爸爸对小男孩说:当我们对别人发过脾气后,我们的言语就像这些钉子一样,虽然已拔掉,但是会留下钉孔。我们这样做就好像用刀子刺某人的身体再把刀拔出来,无论说多少声对不起,那伤口永远都会存在,我想口头上的伤害跟身体上的伤害一样。

篇8:“钉子床”马老

第一次“战火纷飞”起因很小。晨间护理时他向我提出要更换房间, 我则劝说他这间病房是我们病区最好的两人间, 空间大, 光照又充足, 离护士站近照顾方便, 况且是刚给调整过来的床位。他不说原因只说坚决要换, 还说17床今日出院他就换过去, 因为又来了几个新病员要协调接待, 他换床真实原因我也不了解, 所以我匆匆说了句“尽量考虑吧!”不一会在护士站, 我看到了发飙的马老, 他暴瞪着眼睛, 手指着我, 凑得很近, 口水直喷, “你这个护士长不是东西!答应得好好的却把我的床给了别人, 我今天就找你!““火药味很浓啊, 马老, 怎么回事?”纵使我反感他现在的状态, 我还是很温和地问道。他不理我, 就指着我:“今天你非得给我把床换了, 不然我可没完没了。”我从护士那里了解到她们把刚来的一重症患者安排到了17床, 马老一看不乐意了, 于是直接找到我这里吵了起来。我做了很多解释工作, 最终以他自认为我答应了就必须执行为由把新来的重症患者换到他现在的22床, 他的如愿让我第一次领教到他的偏执, 也知道在和病人说话时言辞表达一定要准确, 以避免一些误解。后来获知21床病员和他关系不好是他决心舍弃条件很好病房的原因。

马老是COPD、高血压病员, 几年间反复入住过各大医院, 他的口头禅是他一年要送给我们几万块, 言下之意他是我们的上帝, 我们要感恩, 我们常常小心伺候着笑着听过就算了, 科里小姐妹们私下常说, 共产党政策好, 要不他自费送几万块他能生吃了我们。确实输液时, 他是必须排在先的, 迟了要给脸色。由于他静脉长年穿刺, 因此血管极不好找, 但是只要不能一针见血, 他就会动不动找护士长、科主任告状。吸氧在使用舒氧宝之前, 必须当他面更换湿化瓶, 不然你换了他也不认账;更换氧气、鼻导管更要他签字为凭, 甚至他使用的流量表用小红绳做记号, 出院的墙面留有N多铅字记录, 某日更换氧气、鼻导管诸如此类等等。

但马老也有可爱的一面, 一日下午查房, 我一推门, 马老手一哆嗦把什么塞进抽屉, 检查吃药时我顺便拉开了一看, 他把我们放置鼻导管袋变成零钱袋, 见我看着他便主动“坦白”:这可是一院的, 不是你们医院的。诸如此类的, 还有当我面装好我们的枕头出院带回家我却不能“力挽狂澜”。我们科室的东西我认识, 我心底笑笑, 给老年人留点面儿吧!此后我科新添置的导管袋被褥枕头统统有了明显标示。这也从另一方面促进了我们管理工作的一步步完善。

马老对床位雷医师不“感冒”了, 是因为护士小潘一针没扎上他的静脉, 他在教训她时雷医生正好查房, 就随口说了句你静脉不太好, 他觉得医生没帮他就不悦。雷医生也怕了这位“牛魔王”, 脾气大, 生起气来眼睛像铜铃。找主任换床位医生这招他最后使得黔驴技穷, 最后我们科所有医生都不敢再做他的床位医生, 所有护士给他输液都提着小心, 当然也提炼了我们”行走江湖”一针见血的高招。主班护士最怕他结账, 一结账他就成了账房先生, 一笔笔一毫厘计算得人头皮发麻, 费神费心。可也怪, 每次他面色发绀、气喘吁吁入院, 出院时则一改阴霾、精神抖擞, 为费用、为琐事喋喋不休, 可再住院他能坦然抹开以前种种。

篇9:墙上的钉子孔

有一个坏脾气的小男孩,经常在家发脾气,摔摔打打,非常任性。有一次,他爸爸拉着他来到了他家后院的篱笆墙边,说:“孩子你以后每发一次脾气就往墙上钉一颗钉子,过一段时间你看看你发了多少次脾气,好不好?”于是小男孩以后每发一次脾气就往墙上钉一颗钉子。有一天他自己一看这么多钉子,觉得有点不好意思。爸爸说:“你看你要学会克制了吧,你以后要是一天一次脾气都不发,就从墙上拔下一颗钉子。”小男孩为了让钉子减少,每天都不断地克制自己。一开始小男孩觉得好难啊,但等到他把墙上的钉子都拔完的时候,他发现自己学会了克制。他欣喜地找来爸爸说:“爸爸你看,墙上的钉子拔完了,我现在不发脾气了。”爸爸来到篱笆墙边,意味深长地说:“孩子你看,墙上的钉子都拔完了,但是那些洞却永远留在了那里啊。其实你每向亲人发一次脾气就是往他们的心上钉了一颗钉子。钉子拔了,你可以道歉,但是那个洞是永远不会消除的啊。”

妈妈舍不得叫你起床,追着给你送面包,做荷包蛋……一举一动都浸满了妈妈对你的爱,你却控制不住自己向妈妈发脾气。当你向别人发过脾气后,你的言语就像这些钉孔一样,会在人们心中留下疤痕。尤其是对你最亲的人,你以为亲人可以包容你的脾气就更肆无忌惮。从现在开始像那个坏脾气男孩一样控制自己的情绪,去爱自己的妈妈吧。

篇10:关于钉子的哲理故事

邻院里的小华结婚的时候,她对我说:我根本就不喜欢他,为了他的钱就是了。我记得我们两个站在有石狮子的大院门口,那是一个夏天的晴朗的夜晚,胡同两边都是乘凉的人们,她说话的时候往四下里看看,我也就跟着她往四下里看看,当然没有人会听见她的话,下棋声吵嚷声和天气的热度同步上升,似乎越热人们说话的声音也越大。

到了大家都回屋睡觉的时候,胡同里开始安静下来,我觉得有些沮丧,好像小华的话像是在一面刚刚粉刷了的漂亮的墙上,钉了一个难看的钉子,挥之不去了。两年以后我再见到她的时候,她已经离婚了。我看到她的时候,又看到了那个钉子。这几年我住在悉尼,住在和四合院无关的地方,这里,人的生活是个人的,生活方式是放松的,开口闭口谈的是天气是到海边晒太阳是如何轻松生活。

电影《不道德的交易》放映时,朋友凯丽半开玩笑地说,那有什么呢,一夜,一百万,一夜以后,我就再也不用为生活发愁了,就可以无忧无虑,放松生活了。这些话当然都是大声说出来的,没有了小华那样的胆怯。我听到这话的时候,我又看到了那个钉子。这话让我觉得不痛快,从小华到凯丽,从北京到悉尼,但是究竟是为什么呢?我却不能清晰地回答自己,直到有一天我认识了一个女孩子。

篇11:钉子的故事读后感

初读《钉子的故事》时是在小学,那时只是单纯的知道,做人不能乱发脾气,要跟周围的小朋友处理好关系,不能打架,要做一个遵纪守律、爱好文明的优秀少先队员,做一个老师喜爱、家长疼爱的好孩子,这应该是所有小学生的想法。

今天再次阅读这则小故事时又有了不同的想法。

首先,从人际交往的角度来看,我们应该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没有谁有义务一定要对自己好,对自己好的那是一种情分,所以说能够拥有相亲相爱的亲朋是人生中的一大幸事,在平时的交往中不能恃宠而骄,不能一味的认为别人的付出是应该的。有时候应该学会换位思考,如果自己处于亲朋的位置时,自己会怎么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讲的很明白,有时候自己做不来的时候不要强加于人。人的每一步行动都会留下痕迹,伤害也不例外。胡乱发脾气,在伤害自己的同时,也伤害了他人。一些敏感的词汇或者愤怒时的口无遮拦,都会对自己的朋友造成困扰,有时甚至自己都没有察觉,但是事实上两人之间已经存在了裂缝,这个裂缝究竟有多严重,谁的没法说,后续的弥补问题也就变得很棘手。所以要善待他人。

其次是在处理问题时我们要避免自己情绪化。“冲动是魔鬼”,往往越急事情会办的越糟,首先平复好自己的情绪,这是处理问题的基础。一个人在情绪不稳的时候容易犯错误,甚至是一生难以弥补的错误。情绪化的处理问题往往不能切实的解决问题,并且会为你平复后处理时添加不少麻烦。

篇12:《钉子的故事》读后感

当我读到”有个脾气很坏的小男孩”这句话时,心想,我不也是个脾气暴躁的人吗?奶奶唠叨了我几句,我就火冒三丈;爷爷教育了我几句,我鼻孔直冒气;爸爸训了我几句,我就躲进房间里赌气;妈妈批评了我几句,我气得直跺脚……哎!现在想起来可怪脸红的,我真是太不应该了!

当我读到最后一段父亲教育他的话时,它让我知道,发脾气后会在人们的心灵中留下疤痕。是呀,当别人向我发脾气的时候,我生气极了,那再想想我向别人发脾气时,他们同样会生气。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是多么多么关心我呀!我不去感谢他们,反而还要跟他们闹别扭。如果没有他们,我就是个孤儿,得不到亲人的关爱,得不到细心的照料,更得不到温柔的呵护。

篇13:钉子的故事

属于他的十年, 执法干部的燃情岁月

王远敏, 男, 1983年出生, 2006年6月入伍, 中共党员, 大学本科, 现任内江市东兴区公安消防大队参谋, 武警少校警衔。

“他说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 擦干泪不要怕, 至少我们还有梦”。十年来, 王远敏始终坚守着自己的梦想, 忙碌在消防事业第一线。在内江市东兴区消防大队任职期间, 他先后参加了“除火患、保平安”冬春专项行动、“平安四川”清剿火患行动、液氨场所消防安全专项整治行动等多项执法任务, 多次被表彰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警官、优秀执法干部。风雨兼程, 铁弩生辉, 冬防战夜雪, 春防守冷月, 这是他身为一个消防监督执法干部的燃情岁月。

200多个日夜, 鏖战“聚宝盆”火患

西南再生资源产业园位于内江“牛棚子”, 该地区是西南地区传统的再生资源集散地, 有着30年的发展历史, 已成为全国知名、西南地区最大的废旧物资集散地。2009年内江市政府引进中国再生资源开发有限公司建设四川西南再生资源产业园区, 建立了集散交易市场引导当地及周边地区废旧物资回收个体经营户入园经营, 该市场共占地800亩, 目前园内共有经营户102户。经营户来源相对复杂, 既有东兴区本地居民, 也有外地甚至外省居民, 经营内容主要为废塑料、废家电及废不锈钢的回收加工、仓储经营。由于市场业主擅自扩建厂房改变了原有设计、在厂房内私拉乱接电线等原因, 该市场长期存在消防安全、公共建筑安全、环境污染等方面的隐患, 并于2014年10月13日发生大火造成数百万元的财产损失。该市场建立以来, 先后多次整治, 隐患仍然顽固存在。

2015年, 王远敏从内江资中消防大队调回东兴大队, 他意识到, 自己分管区域内的再生产业园区火灾隐患是个不定时炸弹, 危险系数和整治难度都是“最高系数”, 没有退路, 他迅速展开了战斗。

2015年8月, 王远敏调至东兴区公安消防大队工作后, 先后40余次前往中再生资源产业园区调查摸底消防安全隐患问题。在经过与102户经营业主及再生资源公司充分沟通掌握具体问题后, 他针对不同隐患提出了相应整改措施, 并形成专题报告报大队批准后上报区委、区政府。

2016年4月, 区委、区政府组织相关部门和乡镇成立了综合治理领导小组, 督办落实椑木椑南沿线再生资源行业环保、安全问题的整治工作, 王远敏又一次主动请缨参与整治。经过两个多月对321沿线及西南中再生资源产业园区交易市场内再生资源产业企业 (经营户) 宣传、安全教育工作后, 联合整治小组针对安全隐患严重的企业 (经营户) 责令限期整改, 对拒不整改的业主依法予以处理。

“自2011年中再生产业园区开始运营后, 许多整治工作都在相继进行, 但效果不明显。所以, 业主们都怀疑今年的整治很有可能是个‘花架子’, 对整治工作持观望态度。”为了树立业主对隐患整治工作的信心, 王远敏向园区建议建立业主短信平台, 专门用于隐患整治信息发布。同时, 为每一位业主发放消防安全隐患自查表。针对园区情况, 王远敏所在的隐患整治小组提出了“风化战略”, 结合去年8月到今年4月了解的情况, 以及今年4月以后逐户排查了解的情况, 综合分析后, 整治工作小组将隐患分成几批次进行处理, 从易到难, 让业主看到整治成果, 树立信心, 再对隐患进行层层分化。

用事实证明, 整治工作不是“花架子”

“今年4月以前, 我们已经40余次深入中再生, 挨家挨户了解情况, 开展消防宣传, 希望改变业主们的老观念, 现在园区里的人都不敢抽烟, 在园区外面抽烟的人, 看见我们都会自觉将烟头熄灭。”王远敏如是说。

2016年4月, 王远敏所在的整治工作小组开始每天蹲点在中再生产业园区, 200多个日夜, 风雨无阻, 这样的“不计时限扎根式”整治在内江还是首次。作为整个整治小组的中坚力量, 截至今年7月, 王远敏共填制《消防监督检查记录》85份, 下发《责令限期整改通知书》85份, 实施临时查封3起, 行政处罚3起, 行政拘留3人, 张贴警示资料102份, 悬挂消防法宣传挂图11套60余张。

经过持续几个月的攻坚整治, 如今的中再生产业园区内外无焚烧过滤网现象, 无储存易燃易爆品, 无明火煮饭现象, 易燃物资场所吸烟现象已基本得到改善;电源线已穿管保护措施, 控电开关已安装进配电箱内的有95户;各经营户已按照50M2一具的标准配备灭火器有97户, 已清理出室内消防通道及消防栓, 消防带、消防枪已按一箱一带一枪配备的有102户;室户外消防栓已全部能正常使用, 各防火分区保持安全间距, 车辆装卸货物在户内进行, 道路畅通, 绿化美观, 空气清新, 经营户守法经营意识增强。

篇14:两个钉子的对话

8月15日,在北京798双年展行为艺术单元开始前半小时,行为艺术单元策展人王军带领众多艺术家(包括范跑跑)当众宣布退出798双年展,十几个本应在室内进行的行为艺术作品搬到露天,作为独立活动继续进行。

下午三点半,露天的展览现场混乱不堪,范跑跑被观众挤在狭小的圈子里头,站在一块破黑板前边,开始了一堂持续仅十分钟的历史课,“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他磕磕巴巴地说着。这是他的行为艺术作品——《教愚》。

而吴苹则根本没来北京。主办方原计划让她站在“钉子户”模型前回答提问,因为这个大土堆上的小房子是吴苹的“作品”。

她说:“我最近在忙一件会推动中国司法进步的特别重要的事,绝对会再次轰动的,太忙了,没空到北京。”

由于被本刊记者激怒,范美忠三刻拍案 :“我诚实,我有人格,我不后悔!”

我是最后一个跑出来的救火者

《小康》:有位著名批评家说,798双年展行为艺术单元请你来是为了炒作,你有没有被利用的感觉?还是你在利用他们?

范美忠:著名批评家是什么东西!(愤怒,拍桌子)我不承认他比普通人更牛。

《小康》:这只是另外一种声音。

范:在这个眼球时代,如果这个宣传就叫炒作的话,那炒作也不是坏事情。我愿意支持先锋艺术。我想借这个行为艺术表达我的一些观念。以我的实力,如果要炒作,我早就出名了!很简单,我写一本书骂中国的名人,而且骂的特别虎气。我写一本书来骂中国的各大学,写本书骂教育届的名师,我要这样炒作我很快就出名了。而且我如果要专注在鲁迅研究,我绝对是中国鲁迅研究的第一人,我写的鲁迅《野草》解读,我认为是有史以来写得最好的,我这些话绝对不吹牛。我在北大的时候就开始研究鲁迅了。

《小康》:你的第一份工作是当老师,后来为什么没继续干?

范:北大毕业之后,我在自贡一个中学教了三年历史,是带着怒气走的。离职的契机是一场火灾。我住的学校那个楼是30年代抗战时候建的,非常破,属于高危房。2000年3月,一天午休的时候,突然着火了。当年我很英勇的,拿着水啊灭火器啊灭火,后来实在没办法,火太大了,我是最后一个跑出来的非消防人员。我同事后来都说我,“你干嘛啊,这破楼烧了也就烧了!”

《小康》:2000年火灾,你是最后一个跑出来的;2008年地震,你是第一个跑的,为什么会有这个转变?

范:2000年之所以最后跑出来,一是当时我年轻,很勇猛,二是因为那时候我还没结婚,没有老婆孩子,身上没有责任。而且火灾和地震是不一样的,火灾是逐渐蔓延的,那个恐惧也是渐进的;地震是一瞬间的,感觉像世界末日,那个恐惧我至今不能解释。

我诚实,我有独立人格

《小康》:你现在的生活状态怎么样?

范:2004年到了现在的光亚学校,算是比较稳定了。在光亚学校教书,环境挺好的,而且没有高考,我的学生直接出国读大学。我想教什么教什么,想教红楼梦我就教红楼梦,想讲杜甫我就讲杜甫,想讲李白讲李白,想跟学生看电影就看电影,然后平时跟学生踢足球打篮球,看看球赛,看看书,回家陪陪女儿,逍遥自在。我其实就想过这样的生活。

《小康》:“范跑跑”风波平静后,你又回到了原来那所国际学校?

范:对。校长非常欣赏我,也很尊重我,这很重要。今年下学期,除了一直在教的文学课,我新开了一门课《知识论》,这门课是关于知识、道德、教育的理论思考。

《小康》:2009年5月12日那天,你是怎么过的?

范:没干什么,喝喝茶,看看书。

《小康》:你最大的优点是什么?最大的缺点是什么?

范:我有两大优点,一是诚实,二是我有独立人格。我很自信,我是中国精神思想最顶尖的人之一。我也不谦虚,人格上够资格跟我做朋友的,不多!

我的骄傲和自负算是我的缺点吧,同时也是我的优点。

《小康》:你认为一个老师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

范:作为一个老师,我认为最重要的品质是诚实。我就是一个诚实的人。比如我跟我的学生说,“你们将来当了官员,不要贪污,不要不接受批评,不要打压反对你的人,政府是可以接受批评的;当了商人,不要制造假冒伪劣产品,要讲诚信;当学者,不要抄袭。”诚实里面包含着道德判断,学者承认抄袭,虽然也是诚实,但抄袭本身是不对的,这是底线!我跟我的学生特别强调底线。

“是脊椎在控制身体”

《小康》:地震中不保护学生是否突破了教师的底线?

(面对这个问题,范美忠再次愤怒,把桌子拍得啪啪响)

范:那一瞬间,只是我的本能反应,自保本能,我坐在那里上课,突然很大声哗哗的响,那时候不是我的脑子在控制身体,是脊椎在控制身体,直接就蹦起来了!那个反应,我也不能明白,是本能的。那时候我蒙了,有点失常,跑到足球场之后,有几分钟,我目瞪口呆,完全没有反应过来。

《小康》:作为一个老师,首要的责任是什么?

范:我作为一个老师,首要的责任是教育学生,启发他们的独立思考,而不是呵护他们。这跟我的价值观有关——我刻意拒绝在人与人之间建立过于温情脉脉的交往。我承认,我对学生的爱确实不够。妻子孩子跟父母、兄弟姐妹、学生是不同的!我跟我的母亲、兄弟姐妹,也不愿意很温情地交往。

《小康》:“5.12”地震后你发那篇博客《那一刻地动山摇》,引起巨大争议,对你有什么影响?你的价值观动摇过吗?

范:写那篇博客,我是为了戳穿假相。

《小康》:真相是什么?

范:地震来临时,事实上绝大部分人都是惊慌失措的。地震之前,我有点逃避现实。好几年没写文章了——没想到一下写出来会有那么大影响。去年地震后,我是为尊严而战!

《小康》:你是否为逃出教室感到后悔?

范:我需要为我人性的弱点去后悔吗?我需要为怕死去后悔吗?我需要为我不是一个神而后悔吗?我不需要通过忏悔来表示我很有反思精神。没有必要反思的东西,我不反思。我不后悔。如果这个事情本身不对,我会后悔,但这个事情本身没什么错误。我是一个内心很强大的人,哪怕去年别人以道德的名义对我千夫所指,也不可能打倒我!(拍桌子,把烟灰缸和杯子撞到一起)如果我认为我是对的,我会认为你们所有人都不道德!所有人的价值观都是错的,我对!

当然,对与不对,并非一个人的观点就能决定的,尤其不取决于范美忠自己。

吴苹:我一直在打官司

吴苹,被网友命名“史上最牛钉子户”。2007年3月,《物权法》通过之后,全国媒体的关注使得吴苹一举成名,她不仅如愿获得赔偿,更因此件标志性事件而成为新闻人物。2009年的她说:“我在全国,乃至全球都出名了。有人说,《物权法》是因为我吴苹诞生的。我就开始要求自己,忧国忧民。”

《物权法》当然不是因吴苹而诞生,但是《物权法》的诞生确实改变了吴苹的命运。

我在第二次维权

《小康》:2007年钉子户事件以来,你好像从公众视野里消失了,最近的生活状态如何?

吴苹:我一直没有消失啊!我现在的生活状态,可以用一个“忙”字来形容。我正在积极进行第二次维权。2007年我的第一次维权,是为了保护个人财产权利。我的第二次维权,针对的是司法腐败,地方人民法院的司法腐败。

《小康》:司法腐败?你凭什么这么说?

吴 :2007年“最牛钉子户”事件之后,当时的那家法院,一直在打击报复我。钉子户事件之后,我在重庆一家四星级酒店租了一层楼,每月按时把租金交给酒店董事长。这家酒店的一个部门与我之间有误会,以为我没交租金,就把我告上了法院。这是个小误会,酒店弄清之后马上撤诉了。九龙坡区法院为了报复我,居然不让酒店撤诉!

《小康》:这件事情与你当年遇到的事情是不一样的?(吴苹诉物业公司案年初媒体曾有报道)

吴:这个事情本来可以应用简易程序,三个月内审结,不让酒店撤诉,我就被迫提出反诉,法院又让交反诉费。2007年11月份立的案,2008年1月本来就可以结案了,结果拖到了现在。2007年立案,2009年才开庭,这么一个简单的案子,居然横跨了三年。法院一拖再拖,为什么呢?按照《法官法》,法院拖延办案就是枉法。所有的原始证据、资料我都准备好了,你说我是先在你们媒体上炒起来还是全部放到网络上去?现在网络的力量很大的,2007年钉子户那个事能炒起来,主要靠的就是报纸和网络。每天都有新东西。

下海以来,打了八个官司

《小康》:行为艺术单元策展人王军说,你没来北京参展,是因为政府方面给你压力,不让你到北京?

吴:没有这回事。我为什么没时间、没心情到北京,因为九龙坡区法院执行局8月份刚刚又给了我一个下马威,他们告诉我,领导打招呼了,已经生效的判决,终止执行。已经生效了,凭什么给我终止?你说,还有法律吗?还有法治吗?这个事情,为什么恰恰发生在我吴苹身上?很多老律师都说,这简直是审判史上的怪事,我们听都没有听说过。150多万元,一句话就给我终止了。直到现在,我都没有得到我应得的赔偿。

《小康》:你想把这个事情曝光,主要目的是什么?

吴:我就不信这个邪!这个事情一曝光出来,在我国的司法审判史上,在我国依法治国、依法行政方面,都会有影响。我长在红旗下,我现在充满了感恩的心,是完完全全地维护我们共产党。我也经常看党章。很多事情,如果我们不去抗争,不去维护,就会纵容了某些现象。我吴苹就是这么一个人,嫉恶如仇、敢作敢为。我敢于实名,不管是面对什么级别。

《小康》:这些年来一直陷于官司纠葛中,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吴:说真的,我也有想不开的时候,觉得活着真没意思。1979年我先生就下海了,1984年我们结婚,下海以来,一共有8个案子跟我有关系。我一辈子受到过太多不公正待遇了。

我个人的精力、财力的投入,我个人的得失算不了什么。我总是想,这个世界很美好。人这一生,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我希望通过我的行为,推动法制进步、国家和谐、人民幸福。我要求做人的公平、被人尊重的公平。我是为所有当事人、各个群体抗争,尽可能让司法公正、阳光!

范跑跑:我有人格,我不后悔。

上一篇:《陶行知名篇精选》读书笔记下一篇:风险点隐患排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