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服务业现状

2024-05-13

科技服务业现状(精选6篇)

篇1:科技服务业现状

赤峰市气象科技服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栾晶孟婉馨苏巍 李伟东

气象科技服务涉及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特别在为服务“三农”方面发挥着防灾、减灾的积极作用,为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极具安全的气象科技保障,防汛是头等大事,赤峰市是重要的粮产基地,而且全市分布着各类特色农产品,例如烤烟、甜菜等,而且赤峰市设施农业的面积近年来增长迅速,2009年底已达56万亩。为此以气象科技服务为支撑的特色气象服务,是气象科技服务的重中之重,如何搞好我市气象科技服务,更好地发挥其综合社会效益,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一、气象科技服务现状

赤峰市是个农业市,农业总产值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而农民收入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天气的制约,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脆弱,十年九旱,旱年就是持续干旱、高温,造成农作物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同时还不同程度的受到冰雹、暴雨、大风、霜冻等极端天气影响,导致大部分地方存在着靠天气吃饭的现象,我市气象科技服务为防灾,减灾方面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服务设施逐步完善,服务领域不断壮大,服务职能日益强化。

(一)服务设施逐步完善。为了应对气候的无常变化,我市气象局树立科技兴气象战略,充分发挥卫星接收系统、天气预报制作系统、“12121”电话自动咨询系统,人工影响天气,防雷减灾,计算机网络等设备。

(二)赤峰市地处内蒙古高原向辽河平原过渡地带,北部为大兴安岭南段山地,西、南部为燕山山地与辽西山地的边缘,中、东部为西辽河平原。赤峰市属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日光充足,年日照时数为2800-3100小时,光能总辐射量为5700-6100焦耳/平方米;全年平均气温一般为0-7℃,绝大部分地区有效积温在1800-3000℃之间;多年平均降水量为381毫米,蒸发量达2000-2300毫米,降水70%集中于6-7月份,雨热同季,夏季强对流天气较多,冰雹、暴雨时有发生,历史资料记录从6月到9月都曾有日降雨50mm以上的暴雨发生。防汛抗旱是赤峰市农牧业工作的重点,每年汛期,气象部门都要调精兵强将充实到防汛一线,广大干部、职工、科技人员,严密监视卫星云图走向,全力做出切实可行的预警预案,由局长坐镇指挥,科技人员24小时轮流值班,及时、准确、高效地向政府决策部门、防汛指挥部、各大中型水库及各乡镇提供汛期科技情报。确保了水库防汛渡汛调度万无一失,确保洪水来临无险情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三)服务领域不断扩大,尝试开展“一县一品”气象服务。我市属自然灾害多发区,容易出现春旱、伏旱、春夏连旱,特别是夏秋连旱之际,全县80%以上的农作物普遍受旱,此时,人工增雨抗旱是气象服务的重头戏,2010年4—8月间人工增雨飞机共飞行19架次,作业54小时48分;共实施火箭增雨作业219点次,发射火箭弹1037枚。经济效益显著。防雷工作是近几年来开展的服务项目,但随着业务不断扩大,高层建筑物,计算机网络,易燃易爆场所等均要求安装

防雷设施,每年仅此一项,气象部门每年查处安全隐患近上万处,为全市安全生产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针对我市南部地区,特别是对于向宁城县烤烟基地等脆弱经济区,积极开展人工防雹工作,成效显著。同时对重大活动开展人工消雨,根据需要开展水库蓄水增雨作业,对于我是全面推开设施农业,方面积极根据设施农业类型,及时调整服务思路,以保障服务的针对性,专业性。

(四)服务职能日益强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气象防御灾害条例》、《防雷减灾管理办法》和《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条例等赋予的气象部门行政管理职能,积极与地方政府和相关单位沟通协商,由政府主导或者与其他部门联合下发文件,把具体工作列入地方事业规划,特别是安全生产有关工作。积极召开多部门座谈会,建立友好联系,各方遵照“信息共享、合作研究、优势互补、平等互利、联合发布、服务农牧业”原则就两个体系建设在科研和业务全面合作,进一步发挥行业职能和优势,围绕全市经济工作共同推进赤峰市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存在问题

尽管我市气象科技产业服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着一些深层次的问题。

(一)气象部门属双重管理单位。《气象法》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气象局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将气象事业纳入中央和地方同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财政预算,以保障其充分发挥为社会公众、政府决策和经济发展服务的功能。虽然目前在我是已经取得

进展,部分地方事业费得到不同程度的解决,但是政府气象事业经费投入的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为此,要在“服好务”的同时,切实解决好影响地方气象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促进地方气象事业与国家气象事业协调发展。

(二)水资源历来是关心的话题,与水资源开发利用以及防汛抗旱方面的研究就成为工作重点。为此,还需要加大对降水观测项目的实施,特别是对于重点区域,在很大程度取决于对上游区域的降水预报、预案、情报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但现在气象局与政府、重点及各乡镇的终端系统还不够健全,以至不能全面掌握重大突发性、局地性的强降雨灾害情况,同时在信息报送方面还存在着一定差距。为此还需要加大投资力度,建立联合系统,整合区域内特别是其他部门数据资源,并形成统一的信息资源直接报送到政府及有关单位。

(三)投入相对不足,随着发展对气象科技服务需求加大,技术装备设备出现了明显不足,在重点场所开展气象科学研究难度加大,农田小气候观测仪还没有在全市广泛应用,对比分析设备出现严重空白,而地方政府在这些科研、大型试验项目投入气象服务领域仍显不足。

(四)科技服务存在局限性,就现有条件,我县气象科技服务以开展的项目出现进展缓慢,可开展的项目有很多领域属于空白。

三、发展对策

提高气象服务质量,扩大气象科技含量和服务范围,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新贡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为了切实做好赤峰的气象科技服务工作,要进一步加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战略,充分发挥政府决策能力和手段、充分利用部门间行业优势,建立气象科技服务综合体系,开展针对性、专业性气象科技服务,做到政府满意、群众放心。

(二)健全公众气象服务体系,做好气象服务“最后一公里”工作。要健全以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为纽带,全面进行服务信息传递和反馈。依托现代科技水平开展多途径如:手机信息、电子显示屏、乡镇大喇叭等,实现公众气象服务的连续滚动,灵活迅速,多元化、数字化、多媒体化,使气象信息服务覆盖率接近100%。在气象为农牧业服务、防灾减灾做出突出贡献。

(三)坚决树立天灾可防的观念,实现防雷工作、人影工作规范化、标准化。根据国家以及上级主管部门有关规定,严格执行《赤峰市雷电灾害管理办法》和《赤峰市人工影响天气管理办法》,对全市所有公共场所、重点建筑物均应安装防雷设施,避雷装置安装到位后,要做好和每年的年检工作,防雷工作的设计、图纸监审、施工、验收检测都应逐步规范化、标准化,进一步保证防雷设施的效用。加强人影工作宣传,积极作好人影作业效果评估工作。

(四)树立气象科技服务大农业的观念,推动农村经济信息化,带动农业产业化,是引导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必由之路,气象与农业密切相关。近几年来,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要抓住农业信息化体系,建立和完善气象与农业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充分发挥气象部门的组织管理

体系,人才和技术优势,推动旨在服务的信息网络建设,争取县政府划拨专业经费,气象成立专门机构,配备专业人员,遵循政府主办,气象承办,其它部门协办的发展模式,争取多渠道资金投入,统一气象品牌,做大做强要打破部门和层级界限,建立起涉农信息的快速通道,通过整合和优化形成合力,实现气象科技产业资源效益最大化服务农业。发表在2011年《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02期

篇2:科技服务业现状

拓宽科技服务新路

海南省琼海市人民政府

琼海市位于海南省东部,总面积1692平方公里,辖12个镇,总人口4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6万人,占全市人口的80%。2003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47.66亿元,其中农业产值占近50%,是全省较大的农业县市之一。我市农业科技服务“110”创建于2001年下半年,经过近三年的实践,已在全市建立起农业科技服务“110”服务站点50个,在12个镇全面建成智能化农业服务点,开通农业科技服务“110”全省统一求助电话963110,开展适时农情短信服务,拓宽科技服务路子,创新科技服务体制,推动了全市科技进步,成为海南省农业科技服务的品牌。2001-2003年连续3年被评为“海南省科技进步先进市”,2004年1月被国家科技部批准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我们的主要做法和体会是:

一、领导重视,真抓实干,创建新型农业科技服务有效载体

市委、市政府把为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提供可靠、高效的科技服务,通过科技进步来帮助农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增加收入,作为全市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推进农业科技进步过程中,市科技部门先后开展了“热线科技服务电话”、“免费科技邮政信箱”等科技服务活动,但收效并不明显。2001年8月,我市长坡镇养鸭专业户谢维信饲养的2000多只鸭苗有80%染上疫病,无奈冒昧给时任市委书记(现任海南省科技厅厅长)肖杰同志写信反映,肖杰同志立即批转有关部门及时帮助该专业户解决了困难。群众利益无小事,求助信件投递速度慢,农民困难如得不到及时解决,就会蒙受巨大损失。肖杰同志提出要引导农民群众广泛利用电话、手机求助,要求科技人员接到求助电话后,要象公安干警那样快速行动,紧急服务,提出了建立琼海市农业科技服务“110”的要求。于是,科技部门马上开始进行筹备,当年12月全省第一个农业科技服务“110”服务站在我市应运而生,之后,农业科技服务“110”象星星之火,呈燎原之势,逐步成为服务“三 农”的有效载体。

为推动农业科技服务“110”健康发展,市委和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主持召开专门会议,对农业科技服务“110”工作进行专题研究,制定了《琼海市农业科技服务“110”工作方案》,把农业科技服务“110”列入市政府工作的重要议程,认真抓好落实。一是成立机构。成立了市农业科技服务“110”指挥机构,由分管科技的副市长任总指挥,科技、农业、海洋与渔业、热作、畜牧等部门领导为成员,精心组织,由科技部门统一协调农业科技服务“110”工作。二是增加投入。市委、市政府先后拨出专款30万元作为专项经费,购置了先进仪器设备,为农业科技服务“110”开展工作提供保障。三是及时总结推广。农业科技服务“110”工作开展后,市政府定时检查总结工作,推广典型,对农业科技服务“110”先进单位、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市委、市政府每年的工作报告中还将农业科技服务“110”工作列为市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同时作为为民办好事实事的具体措施,把农业科技服务“110”引上正常化的发展轨道,推动其持续健康发展。

二、整合资源,健全网络,构建新型农技服务体系

农业科技服务“110”是创新农业科技服务的有效载体,但要使这一载体发挥作用,必须建立和完善健全的网络。近三年来,我市着力于整合各种资源,构建新型的农技服务体系。一是整合政府科技资源。市政府将市科技、农业、海洋与渔业、热作、畜牧、科协等部门的科技资源整合起来,在市科技与信息产业局建立农业科技服务“110”指挥中心,在市海洋与渔业局、热作中心、农技推广中心、畜牧办等农口单位设立4个服务站,在各镇农技站、畜牧兽医站以及中心墟上建立42个服务站点,建成全市统一协调的服务网络,初步形成完整的服务体系。二是整合社会科技资源。随着市场经济的向前发展,仅仅依靠政府部门的科技推广力量难于满足群众的需求。为此,我们吸纳象黄牛农业公司、荔枝研究所、对虾协会等一些实力雄厚、信誉较好的农资公司和行业协会进入农业科技服务“110”网络,坚持科技服务多元化,充分发挥社会科技资源,建立起社会化服务站点4个,不断增强服务力量。三是整合农村科技能人资源。我市将农村科技能人组织起来,经过培训,加入到农业科技服务“110”队伍,充分发挥他们熟悉情况的优势,开展就近服务。同时,组织离退休科技专家服务队,发挥技术专长,开展多形式的科技服务。全市建立起了服务小分队、科技志愿队、专家服务队等服务队伍,人数400多人,形成了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的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三、拓宽渠道,完善机制,扩大农业科技服务范围

为了扩大农业科技服务“110”的影响,便于群众求助,我市不断拓宽宣传渠道,加大宣传力度。活动刚刚开始时,我们在各镇的主要街道设立26个求助电话公告牌,将指挥中心、各服务站(点)的求助电话在公告牌上公示。将各服务站(点)科技人员、科技能人的电话汇编成册,存放在各服务站(点),以便群众查找,将联系电话印制成科技服务联系卡,分发到各村小组。在市政府综合信息网上设立农业科技服务“110”专栏,将活动方案、工作制度、工作动态、求助电话以及科技能人名单在网上公布。此外还通过市新闻中心、电视台、广播电视台等新闻媒体进行广泛宣传,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为了形成有效统一的服务机制,我市制订了完善的工作制度和管理措施。实行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实行“四统一”管理模式。即各服务站(点)统一张挂服务牌子,各项制度统一模式印制张挂上墙,统一使用市农业科技服务“110”指挥中心印制的服务处方笺,统一服务车辆使用标志,方便群众的监督和求助。为了使农业科技服务“110”工作持续健康发展,市指挥中心建立了季度汇报、半年检查和年终评比等一系列工作制度,加强监督检查,狠抓工作落实。市科技与信息产业局承担农业科技服务“110”的具体工作,积极策划和统筹安排,协调好各单位的关系,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各成员单位对农业科技服务“110”工作密切配合,在时间安排、人员调配、车辆调度和工作统筹上都给农业科技服务“110”下乡服务让路,始终坚持“服务第一,群众至上”的服务理念,确保科技服务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农业科技服务“110”蓬勃发展。经过几年的实践和运行,我市农业科技服务“110”的影响力和服务覆盖面越来越大。目前,服务范围涵盖热作、水果、瓜菜、水产、畜牧、农药、饲料等产业;服务内容有技术推广、技术咨询、技术培训、农药供应和病虫害防治等;服务方式有适时农情短信发送、实地指导、集中培训、电话答复、书信介绍等;服务对象既有本市市民,也有外地来投资的客商。

四、面向市场,技物结合,拓宽农业科技服务新路

“有求必应,紧急服务”是我市农业科技服务“110”的宗旨。无论是白天、夜晚,还是节假日,只要接到群众的求助电话,科技人员就能想尽办法,提供快速、热情、周到的服务。今年初,长坡镇一胡椒种植户来电,说他种的胡椒叶片出现严重枯黄。指挥中心接电后立即与热作部门联系,带领科技人员携带药物赶 到现场,进行诊断,提出管理措施。今年大年初二,塔洋镇“110”服务站接到该镇裕山村群众反映十多亩冬瓜出现病害,站长王燕同志马上带上两名技术员下到现场仔细观察,开处方供药,控制了病害的蔓延。据统计,今年以来,各服务站(点)在节假日期间共为群众提供各类服务400余人次,为群众解决了大量的技术难题。

技物结合是我市农业科技服务“110”的一大特色。各服务站(点)根据生产的需要,及时购进大量的适用农资,在开展技术服务的同时,提供农资服务,把技术和药物带到田间地头,方便了群众,提高了服务时效。长坡镇“110”服务站科技人员总是“人药”同行。今年春节期间,该镇一位农民种植的青皮冬瓜出现病害,电话求助,站长黄健同志立即带上技术员和药物到实地诊断,指导用药,有效地控制了病害。中原镇“110”服务站针对农民难以记忆药物名称、使用方法等问题,在提供服务时将药物名称、用量和使用方法开在“处方笺”上,让农民“按方抓药,依方用药”,大大提高了服务效果。

我市开展农业科技服务“110”工作另一大特色是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农民受益。我市在开展活动中不断吸纳企业和行业协会参与,有效整合社会科技服务资源,解决了行政编制、人员、经费的不足问题,企业借助政府搭起的舞台唱戏,赢得社会信任,又发挥机制灵活的优势,在服务中树立品牌,提高了经济效益;农民从中得到广泛的、及时的、实惠的服务,实现了政府、企业、农民“三方”共赢。如私营企业黄牛农业有限公司加盟农业科技服务“110”后,知名度不断提高,成为高校大学生实习基地,既为大学生创造社会实践机会,又为该公司充实了科技服务力量,企业在服务中不断发展壮大。

五、依托科技,提升手段,增强农业科技服务活力

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科技服务手段,实现农业科技服务信息化、网络化,我市将国家863计划智能化农业示范点项目和星火农村信息化建设项目同农业科技服务“110”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取得可喜成效。全市有12个“110”服务站和1个专业户购置了电脑等必要设备,并将国家863智能化项目成果引入服务站中,配备有联网和单机操作的“农业专家系统”,联接海南省星火网,构建起农村星火信息服务体系。科技人员不仅能借助智能化决策系统为农民服务,还通过星火网获取更多的知识,提高自身素质,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篇3:新疆科技服务业现状及对策研究

科技服务业是在当今产业不断细化分工和产业不断融合生长的趋势下形成的新的产业分类, 是以技术和知识向社会提供服务的产业, 具有高智力、高附加值和辐射带动作用强等特征, 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对于新疆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疆科技服务业发展现状

1.科技中介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科技中介服务是联系科技和经济的桥梁和纽带, 起着推动科技成果转移和商品化的作用, 而科技中介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是对它面向社会开展技术扩散、成果转化、科技评估等服务活动, 有效降低企业创新创业风险, 加速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有效保障。作为科技中介机构的核心组成部分, 截至2013年, 新疆生产力促进中心总数64家, 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9家, 科技孵化器10个。通过一系列政策支持和项目资助, 我区科技中介机构得到长足的发展, 服务范围不断扩大、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有力提升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2.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随着《自治区中长期科技人才发展规划 (2011-2020年) 》等一系列科技人才政策出台, 明确了新疆科技人才工作的思路、目标和重点任务。全面实施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工程、科技创新骨干人才强化培训工程, 加快本地科技领军人才、科技骨干人才的培养和创新团队建设, 其中“新疆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工程”安排资金2300万元, 重点支持200名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围绕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建设, 实施的重大科技专项“青年科技创新骨干人才强化培训工程”, 2010年至2013年培训各类人员36期、2990余人次。加强少数民族科技骨干培养工作和人才资源开发, 编制少数民族科技人才特殊培养方案, 加强内地高校、“内高班”优秀少数民族学生跟踪培养, 其中“少数民族科技骨干特殊培养”科技项目, 累计资助人员300多名。3名科技人员 (团队) 入选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2013年, 全区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达到26950名, 较2010年 (21065名) 增长27.94%。两院院士增加到7位, 院士后备人才20名、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及新疆重大科技专项的首席专家143人、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160余人。2013年获批4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 (973项目) , 标志着我区科研水平和高级人才引进培养政策取得重要进展。制定《自治区科技特派员制度工作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修订) 》、等政策, 全区7000多名科技特派员活跃在天山南北, 带动35万户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20%以上。依托对口援疆机制, 实施青年科技英才培养计划, 选派80名优秀科研骨干赴内地学习锻炼、2011年实施“援疆干部人才创新创业计划行动”, 安排793万元实施55个援疆干部项目等, 积极推进科技项目与人才培养的结合, 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结构更趋合理。

3.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取得突破

在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方面取得突破, 组建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网”。2011年自治区专门设立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学仪器协作共用专项资金”, 制定了《新疆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网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为我区科学仪器协作共用工作的顺利展开提供了基础性保障, 使该项工作得以稳步推进和发展。截至目前, 全区已有71家网员单位, 321台科学仪器设备入网 (20万元以上) , 科学仪器总价值2.37亿元。2011年~2013年自治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项目共安排研究开发平台类项目20项, 安排专项资金1035万元。2011年~2013年全区共有11家单位取得了实验动物许可证。

4.科技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建设稳步推进

为营造鼓励科技创新服务机构发展的政策环境, 出台了《自治区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指导意见》, 提出重点从培育服务队伍、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强专业化服务、创新服务机制和加强措施保障六个方面推进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同时通过不断强化自身服务能力和规范业务标准化建设, 为中小企业开展切实有效的服务。设立了自治区公共技术服务体系建设项目计划, “十二五”以来共支持了59个机构71个体系建设项目, 支持总额1865万元, 平均支持额度26万元。

以生产力促进中心和科技企业孵化器为抓手, 着力构建企业创新创业公共服务平台。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自治区生产力促进中心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自治区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认定和管理暂行办法》, 进一步规范制度建设。积极鼓励各生产力促进中心开展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给予经费补助, 新增通过认证中心5家, 组建了新疆生产力促进服务联盟, 建立了专职的工作团队。截至目前, 我区生产力促进中心总量由“十一五”末的32家增长到了63家, 增幅97%, 其中综合性33家, 行业性8家, 专业性22家, 25家生产力促进中心通过了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 实现了覆盖全疆14个地州市, 涉及畜牧、建材、林果、种植、工业设计、数字制造、电子商务、科技信息等13个行业的生产力促进服务网络;生产力促进中心总资产达到5.17亿元, 技术装备2429台, 从业人员1061人 (其中大专以上学历人员864人) , 年服务企业4263个, 联系科研机构696家, 服务总收入1.5亿元;为企业增加销售额18.5亿元, 增加利税2.7亿元, 为社会增加就业12773个;培训各类人员208716人次, 培育科技型企业169个。

二、新疆科技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科技服务业中介机构发展相对滞后

科技服务业中介机构规模较小, 服务内容单一, 机构功能不完善、运行活力不足, 技术交易所、技术市场、科技评估中心、科技信息中心等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发展缓慢;科技信息网络与信息共享机制不健全, 中介机构服务严重不足, 人员素质不高, 服务设施与手段有限, 运行模式雷同, 自身实力不强, 运行困难, 未能形成支撑创新要素流动的服务体系, 不能满足中小企业的需求。大部分地州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设施不足、队伍不强已成为制约基层农业科技发展的共性问题。各类科技服务机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不平衡, 在全区60个研究实验基地中, 乌鲁木齐市就有40家, 占66.7%。技术知识、信息的传播、转移更多依赖政府行为, 市场化渠道还不畅通, 服务机制和服务形式还不够灵活。此外, 由于缺乏系统的认定、退出机制, 致使整个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及服务队伍良莠不齐, 很难为客户提供优质高效的科技服务。

2.专业技术人才比较匮乏

虽然新疆科技服务业的从业人员在不断扩大, 整体素质在不断提高, 高层次人才队伍也不断壮大, 但从整体而言, 从人才布局上看, 专业技术人才主要集中在国有企事业单位, 而企业、重点支柱产业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稀缺, 特别是在信息服务、物流、电子商务、金融等领域的科技服务业专业技术人才奇缺。此外, 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国际化、市场化、职业化和规范化意识不强, 对国际惯例、世贸组织规则及国际政治、经济、金融等方面知识了解不够, 参与国际竞争的应变、决策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不强, 不能将人才优势转化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力。

3.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

从科技产出和成果转化来看, 科技研发和生产需求相脱节, 由于推动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政策措施的滞后性, 产学研之间的合作不畅, 科技成果转化专业人才队伍发展不足, 转化体系不健全, 财政投入与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的需要未能实现同步增长。据不完全统计, 我区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5%左右, 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到30%。在一线企业、高校等创新群体中, 并未形成多种激励政策并行、多种绩效考核制度并存的良性互动局面, 相互之间缺乏有效的联动机制和相应的考核监督机制等, 尚未建立专门用于科技成果转化、中小科技企业孵化的“种子资金”和孵化基金, 导致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落地的“最后一步”无法打通。

三、加快推进新疆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对策

1.加快新疆科技服务业创新体系建设

依据国家产业政策完善和细化服务业发展指导目录, 从财税、信贷、投融资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体系。优化现有科技专项资金使用结构, 积极支持新疆科技服务业创新体系建设, 加快科技服务业共性技术支撑体系与应用示范工程的实施, 加强科技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攻关与应用示范, 在科技服务业相关领域加大重点实验室、自治区工程院、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产业研发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力度, 大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同时加强科技服务体系能力建设、建设一批科技服务业产业化示范基地, 探索建立以市场为主导、产学研相结合、自主开放的科技服务业创新体系。

2.加强对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宏观指导和政策支持

加强对科技服务业发展的顶层设计, 在组织科技服务业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对新疆科技服务业目前发展状况和特点及所涉及的科技问题进行全面调研和深入研究基础上, 出台《新疆科技服务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等促进科技服务业快速发展的系列配套政策。大力推进新疆科技服务业创新平台建设, 重视行业的规范化建设, 加大对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资金支持力度, 可以探索设立科技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建立多元化投资模式等, 在税收政策上予以一定减免和优惠, 加大奖励力度。

3.加快科技服务业的人才培养

面向科技服务业发展需求, 完善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体系, 支持高校调整相关专业设置, 加强对科技服务业从业人员的培养培训。鼓励高层次人才创办各类科技咨询服务企业, 并对其人力资本入股限制适当予以放宽。以人才开发、人才培养、人才交流和人才应用为目的人才小高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为载体, 采取走出去和引进来双管齐下的措施, 深化与国内外先进的科技服务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在理工科人才培养中, 增加关于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保护等专业知识教育。探索建立科技服务业从业资格标准体系, 通过推行科技服务人员持证上岗制度, 形成科技服务业人员自我提升的倒逼机制, 以提高行业整体人员从业素质。

4.加快科技服务业的创新发展示范

开展科技服务业区域和行业试点示范, 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的科技服务业集聚区, 开展科技服务业的创新发展示范立足于市场需求, 以突破科技服务业的重大技术与行业应用为导向, 在数字旅游、数字社区、数字媒体、农业信息化、制造业信息化、信息化远程医疗、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八大应用领域实施科技服务示范, 培育一批科技服务业产业龙头企业, 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科技服务业集群。深入推动重点行业的科技服务应用, 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制造业的创新需求, 建设公共科技服务平台, 加速新疆科技服务业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新疆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4.

[2]曹丽燕.发达国家建设科技服务体系的经验[J].科技管理研究, 2007, (4) :63~64.

[3]杜赛花, 吕一尘.部分国家地区科技服务业发展中政府作用的比较研究及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 2011, (12) :9~13.

篇4:国内科技服务业研究现状述评

关键词:科技服务业;元分析;研究综述

一、引言

20世纪60年代初,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开始呈现出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趋势,以知识和技术向社会提供服务的科技服务业逐渐兴起。在我国,科技服务业这一概念最早见于原国家科委1992年发布的《关于加速发展科技咨询、科技信息和技术服务业意见》中,文件将科技咨询业、科技信息业和技术服务业统称为科技服务业。随后,国内学者在科技服务业概念、评价体系、发展政策以及功能作用等方面进行了诸多有益探索,但是,对国内研究现状进行回顾和述评的文献很少,并且集中于理论层面,定性分析居多,定量分析较少,得出的结论缺乏科学性和说服力。笔者在现有研究基础上,依托中国学术期刊网(CNKI),采用元分析的方法,对国内关于科技服务业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定性与定量分析,归纳总结已经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以期为今后该领域的研究提供借鉴。

二、数据和方法

笔者研究的文献全部来自CNKI。GNKI是世界上全文信息量规模最大的数字图书馆,能够较为完整地提供研究所需文献数据。数据收集分为两步:第一步,以“科技服务业”为主题、限定期刊来源类别为CSSCI和核心期刊,以“精确”查询方式进行高级检索,得到350条结果。第二步,从摘要、关键词、内容和参考文献四个方面逐一评价原始文献,剔除相关性较小、针对性不强的文章,最后获得131个文本样本,通过编码建立本研究的文献数据库。

对于文献数据,笔者采用元分析的方法进行述评。元分析是一种文献的量化综述方法,以同一课题的多项独立研究结果为研究对象,在严格设计的基础上,运用适当的统计学方法对多个研究结果进行系统、客观、定量的综合分析。传统的文献综述主要依靠研究者的主观分析,容易出现综述者意见相左的情形,而元分析依据充分的定量信息,可从相互独立的研究中得出更加科学可靠的结论。

三、国内科技服务业研究元分析

(一)研究概况

1.文献数量

数据显示,从CSSCI和核心期刊论文刊发数量来看,尽管科技服务业这一概念早在1992年就已经提出,但直到2003年才有相关文章发表在这两类期刊上。此后,相关理论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2003~2008年为萌芽期,每年发表论文数量均在4篇以下;第二阶段,2009年至今为发展期,文献数量快速增长,2011年以后每年发表论文稳定在20篇以上。

2.文献作者

通过对研究者署名情况的统计分析,国内在科技服务业领域以合作研究为主要形式,合作撰写的论文共计85篇,占比64.9%。其中两人合作情况最为普遍,占文献总数的36.7%。个人独立执笔46篇,占比35.1%。

3.文献刊源

笔者对131篇样本文献的来源刊源进行分析后发现,国内所有CSSCI来源期刊和核心期刊中,共有33种期刊发表过关于科技服务业的论文。刊发论文数量最多的期刊是《科技管理研究》(49篇),其次是《科技进步与对策》(19篇),相较于其他期刊的发文数量,二者占据绝对优势,合计在50%以上。由此可见,国内刊发与科技服务业相关论文的期刊非常集中。

(二)研究方法与研究主题

1.研究方法

在科技服务业的相关研究中,实证研究占37.4%,规范研究占62.6%。这与目前我国社会科学所倡导的实证研究趋势并不相符,说明我国科技服务业的实证研究需要强化,同时还要注重研究质量的提高。

2.研究主题

根据研究主题的不同,可将来源文献分为内涵界定、功能作用、评价指标、影响因素、经验借鉴、发展现状及对策六大类。

(1)内涵界定

专门对此问题进行探讨的有3篇,蒋永康、梅强等(2010年)在其他学者定义的基础上,从服务手段和服务对象方面对科技服务业内涵和外延进行界定;韩鲁南、关峻等(2013年)分析了我国科技服务业行业分类现状与变迁,归纳总结了各国科技服务业分类的异同;徐嘉玮(2013年)从统计口径的角度对科技服务业的界定进行研究,分析与评价了现有的科技服务业统计体系。

(2)功能作用

根据样本文献数据,科技服务业主要有以下三大功能:第一,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王晶、谭清美等(2006年)和陆洋、韩顺平(2009年)均运用现代系统论的思想和方法,将科技服务业分为五个子系统,分析研究各子系统的构成以及功能作用。第二,提高区域创新能力。魏江、陶颜等(2008年)率先提出服务创新,从创新的本质出发,以科技服务业为研究对象,构建服务创新的实施框架。第三,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秦远建、韩周等(2011年)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的方法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和科技服务业的互动发展。

(3)评价指标

近年,科技服务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成为学术界的热点。李松庆、孔莹(2013年)在总结相关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了11个评价指标组成的指标体系,对广东等8个省市的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进行对比评价:黄斌、汪长柳等(2013年)选取了13个评价指标,构建一套新的科技服务业评价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模型,分析评价了江苏省13个地级市科技服务业的竞争力。学者们采用的评价方法主要是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聚类分析法,选择的分析维度也各有千秋。随着评价内容越来越具体,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也越来越精确和复杂。

(4)影响因素

石忆邵、刘玉钢(2012年)以江苏省地级市为例,探讨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与城市成长力之间的关系。王晓珍(2012年)以苏北欠发达地区为例,从资源配置角度探讨了影响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的各种因素,从中梳理出人才、经费和技术等关键因素,并根据各因素对苏北各市的具体影响程度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和对策。

(5)经验借鉴

唐守廉、徐嘉玮(2013年)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中美科技服务业的发展现状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科技服务业的发展提出相关建议。对国外科技服务业的经验借鉴还体现在政府激励政策上,如宁凌和李家道(2011年)、李丽(2014年)等从政府角度分析比较发达国家对科技服务业的激励支持模式,并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对政府支持引导科技服务业发展提出建议。

(6)发展现状与对策

关于发展现状的文献,一部分从纯理论的角度对学术界现有理论研究成果进行回顾和评述;另一部分则基于区域、产业集聚和市场等不同视角,通过实证分析,揭示科技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并提出针对性建议。发展对策主要从发展模式

和政策内容两方面展开研究。例如:杜振华(2008年)从科技服务业准入门槛高出发,揭示现有制度约束科技服务业发展。

四、国内科技服务业理论研究的成绩与不足

科技服务业在我国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是,相关研究还存在以下不足。

(一)内涵不明

目前,学术界、各级主管部门对科技服务业的内涵界定尚未形成共识,官方也未颁布统一的统计口径,导致学术研究过程中学者们难以直接进行交流和比较,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管理实践和政策制定。因此,准确定义行业概念是把握产业发展规律、指导实践工作的基础,如何根据我国国情科学定义科技服务业是亟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二)从研究方法来看,现阶段对于科技服务业的研究偏理论、轻实证

在131个样本文献中,62.6%的样本均为规范研究,实证研究仅占37.4%,这说明运用具体数据、设计模型定量研究是未来科技服务业研究需要突破的瓶颈。

(三)从研究主题来看,国内现有研究成果比较零散、不够深入

国内现有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科技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上,提出的对策建议没有考虑到该产业特点多为供给层面的对策,缺乏系统性以及市场和需求层面的对策。学者们应当将科技服务业作为一个完整的产业,深入研究行业发展规律、动力机制,针对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系统性地提出措施建议。

篇5:政府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实施意见

政府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实施意见

为充分发挥生产性科技服务业在调整产业结构、促进转型发展、增强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中的重要作用,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市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办法》、《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实施科技创新促进绿色转型发展的意见》,提出本意见。

一、充分认识发展生产性科技服务业的意义

生产性科技服务业主要是为生产经营活动提供科技研发、工业设计、技术咨询、信息服务、现代物流等服务的产业,是科技服务业的主体,也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企业生

产经营全过程,对于产业互动和融合发展起着关键的技术支撑作用,具有市场前景广、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等特征。近年来我市生产性科技服务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但还存在规模较小、产业带动不足、辐射能力不强、服务水平不高、服务功能不强等问题。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生产性科技服务业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中的重要作用,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推动生产性科技服务业快速发展。

二、发展生产性科技服务业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总体要求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创新型城市建设主战略、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总体部署和发展重点,坚持市场化、专业化、产业化、社会化发展方向,加强政策引导,加大扶持力度,加快发展科技研发、工业设计、技术咨询、信息服务、现代物流等生产性科技服务

业。积极促进中小企业在软件开发、服务外包、网络动漫、广告创意、电子商务等新兴领域拓展。稳步推进生产性科技服务业面向市场、面向社会提供优质的科技服务,全面提升生产性科技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实现生产性科技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互动发展,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绿色转型。

目标任务

1.加强科技研发能力建设,培育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科技型企业。鼓励和支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采取产学研合作方式,共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和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开展行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攻关,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以及产业化前期中试扩大。大力研发、引进和推广绿色制造技术、虚拟制造技术、节能减排技术以及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广、带动系数大、经济效益好的新产品。推动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知

名品牌、较高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的龙头企业。

2.扩大工业设计外包业务,形成工业设计产业集群。鼓励和支持企业专业设计部门在壮大人才队伍,提高设计能力、完成本企业设计研发任务的同时,面向国内外承揽工业设计业务,提高市场竞争力和盈利水平,在条件成熟后与企业分离,成为面向社会服务的市场主体,直接对外承接设计工程。鼓励和支持工业设计机构与高校、科研院所、企业通过“产学研用”相结合,在装备制造、能源化工、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开发和推广应用协同设计技术、数字化设计与仿真技术、动态设计技术、机电液一体化技术、绿色产品设计技术等先进设计技术,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科技含量。

3.加快信息服务业发展,建立专业化信息服务平台。鼓励和引导中小企业加大信息化投入,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积极推进企

业信息化改造,实现从决策、管理、控制、工艺设计到加工、生产、装备水平的全面升级。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开发应用工业生产控制嵌入式软件、生产执行控制系统、erp系统及供应链系统,推进信息技术与传统机械装备制造的嫁接和融合。大力扶持自主知识产权软件应用和品牌扩张,重点发展工业软件、嵌入式软件、应用软件、物联网、网络动漫、广告创意、电子商务等。加快发展信息技术和业务流程外包企业,形成一批软件企业集团和信息技术服务平台。

4.积极发展技术咨询业,构建技术咨询服务联盟。鼓励社会力量兴办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良性发展的民营技术咨询机构,促进咨询成果商品化、咨询服务市场化、咨询企业产业化发展。整合人才资源,通过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建立一批技术咨询服务战略联盟。鼓励技术咨询机构和战略联盟面向市场、面向企业,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开展专题调研、战略研究、可行性

分析和决策论证。围绕结构调整、转型发展、企业可持续发展开展技术发展预测、技术评估、企业诊断等咨询服务,为中小企业提供企业发展战略方案和产品技术路线图,不断拓展业务范围和服务种类,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5.开发应用先进物流技术,形成一批现代物流企业集团。鼓励物流企业开发应用信息化业务支撑系统、基于saas模式的现代物流软件等先进适用物流技术,构建高效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网络,积极支持区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鼓励物流企业开展服务外包,积极发展第三方、第四方物流,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不断提高物流业的社会化、专业化、信息化服务水平。鼓励物流企业利用资本、技术、场地、人才等优势兼并重组,形成一批大型的现代物流企业和企业集团。

三、发展生产性科技服务业扶持政策

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凡在我市具备注册条件、申请设立生产性科技服务业企业的,工商部门应准予注册登记,及时核发执照。除法律和行政法规明确规定的前置审批外,不得设置前置审批事项。除法律法规及行政规章和依法设立的行政许可有明确规定的外,生产性科技服务企业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3万元人民币。具备经营条件的科技开发、咨询、中介服务和专为物流企业提供科技服务的个人独资和合伙企业,登记注册时不受资金数额限制。

加大税收扶持力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生产性科技服务业机构和组织享受以下税收优惠政策:从事技术转让、技术开发业务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对技术开发合同,只就合同所载的报酬金额计税,研究开发经费不作为计税依据;符合条件的技术转让所得可以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企业开发新技术、新

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结转扣除。

对软件生产企业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所退还的税款,由企业用于研究开发软件产品和扩大再生产,不作为企业所得税应税收入,不予征收企业所得税;新办软件生产企业经认定后,自获利起,第一年和第二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三年至第五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软件生产企业职工培训费用可按实际发生额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国家规划布局内的重点软件生产企业如当年未享受免税优惠的,减按1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认真落实价费政策。按照省政府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有关规定,生产性科技服务业水价、气价与工业同价;用电实行一般工商业用电价格;引导生产性科技服务业实行差别化收

费,体现优质优价。

提供用地支持。根据国务院和省政府加快服务业发展有关规定,加强改进土地利用计划调控,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土地供应适度增加生产性科技服务业发展用地,对国家鼓励类生产性科技服务业在供地安排上给予倾斜。利用报废矿区土地发展接替产业的,优先发展生产性科技服务业项目;生产性科技服务企业有形场所因城市建设需依法拆迁时,应依法予以合理补偿,或在城市规划用地上相应安排用地;根据城市总体规划迁出或关闭的工业企业,退出土地符合城市规划的,优先用于生产性科技服务业。

拓宽投融资渠道。鼓励各类创业风险投资机构和信用担保机构对发展前景好、吸纳就业多以及运用新技术、新业态的生产性科技服务业中小企业开展融资服务。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国家鼓励类生产性科技服务业建设项目信贷支持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生产性科

技服务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通过股票上市、发行企业债券、项目融资、知识产权质押、资产重组、股权置换等方式筹措资金。在国债贴息资金项目中积极推荐有发展潜力的现代物流等项目,在技改贴息项目申报中安排适当比例,对现代物流项目进行倾斜,重点扶持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和现代物流企业技术改造,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物流集团。那一世范文网

促进二三产业分离。鼓励生产性科技服务机构从制造业企业中分离出来,组建行业工程技术中心、专业设计公司等。符合条件的,可享受国家八部委《关于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的实施办法》的扶持政策,加快形成有竞争力的生产性科技服务企业。

四、发展生产性科技服务业主要措施

制定长远发展规划。按照我市建设创新型城市总体要求,围绕八大功能区

建设总体部署,编制生产性科技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把发展生产性科技服务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发挥省会城市服务业集聚、辐射能力强的优势,积极引进国内外科技研发、工业设计、咨询服务等领域的企业总部,带动和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高增值服务能力的生产性科技服务外包企业,建设一批工业设计和研发服务中心、现代物流中心、软件产业基地、技术咨询集团,形成带动能力强、辐射范围广的新的经济增长点。鼓励和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及科技人员以技术入股、共同出资、公司制、合伙制等方式创办生产性科技服务企业,推动生产性科技服务业发展壮大。

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市财政根据财力状况和服务业发展需要逐年增加对生产性科技服务业的投入,科技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按照银行贷款贴息或投资补助方式,每年重点支持5-10个符合产业政策的生产性科技服务企业技术创新、工业设计、品牌培育、示范推广等重点项目,并引导、吸引信贷资金和民间资本多渠道投向生产性科技服务业。加快建立完善生产性科技服务业重大项目储备库,积极争取国家、省的政策、项目和资金支持。

篇6:市科技服务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一、发展现状

随着我市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市委、市政府把大力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更是把发展现代服务业摆在突出位置来抓,不断提升产业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信息与科技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市信息与科技服务业呈现持续上升的发展态势,在推动我市经济产业结构升级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信息与科技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成为经济发展重要推动力,我市现代信息服务业的销售收入122.8亿元,其中电信传输和信息内容服务业78.8亿元,软件业44亿元。信息传输服务业方面,固定电话用户(含公用电话和小灵通)发展到113万户(城市电话户数73万户,农村电话户数40万户),移动电话户数为357万户,农村已基本实现村村通电话,计算机互联网用户数为35万户,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100%;软件服务业发展迅猛,全市聚集了我省近90%的软件企业,合肥市软件企业实现的软件销售收入占全省软件收入的85%;作为“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之一,我市共有100多家服务外包企业,实现产值近10亿元,目前正在加紧建设三个服务外包产业示范园,其中安徽服务外包产业园经省政府批准,是国家级服务外包基地示范园区、国家级服务外包人才培训中心。

围绕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目前,我市各类科技服务机构发展到1000多家;科技企业孵化器12个,其中国家级5个,在孵企业600家,转化科技成果900余项;合肥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初步建成,促成产学研交易项目47个,交易额4900万元;“中国(合肥)自主创新要素对接会”,展览规模28000平米,参展项目5000多个,219个自主创新合作项目签约,总投资988亿元;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初步形成“一带”(高新技术产业带)、“三区”(高新区、经开区、蜀山区)、“多园”的空间布局。

(二)政府牵头,统筹规划,资源共享,引领行业发展

由于信息资源、科技资源和创新要素的配置上存在多头管理、部门分割、重复建设、资源分散等问题,为优化整合实现资源共享,往往需要政府出面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建立共享平台。

1、大力推行电子政务,整合信息服务业资源

发达地区的经验表明,电子政务建设是信息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作为全国信息化试点城市,电子政务是我市信息化的切入点,也是信息化建设的龙头。目前,我市已基本建成满足信息化发展需要的信息基础设施框架。统一电子政务专网、统一政务处理平台、统一机房、统一管理机构“四统一”的合肥建设模式成效明显,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尤其是政务资源的开发利用取得了较大进展。覆盖全市的电子政务专网,实现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纵横互联”目标,纵向实现了市、县(区)、乡镇(街道)的互连互通,横向实现同级单位之间的受控互访。电子政务应用不断深入,以“中国·合肥”门户网站为龙头,以县区、市直部门101个子网站群为支撑,重点突出政务公开、在线办事,“12345市长热线”、“114阳光政务”、“数字电视”等信息资源都得到了有效整合,通过税务、社保、公安、土地、文化、教育等近百个各类政务应用系统,市民足不出户就可以联系办理税务、社保、医保、土地、教育等公共事务,鼠标一点就能实现咨询、求助,提出意见和建议。全市政务信息资源得到了有效共享,从很大程度上避免了重复建设,降低了建设成本。

2、打造公共服务平台,切实把科技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初步建成合肥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并投入运行,“中心”具有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保护与交易、科学仪器设备共享、科技文献信息、科技创新合作、专业技术、投融资等七大服务功能。“中心”坚持政府主导、省市共建、资源共享、创新服务的原则及公益性运作模式,在集聚各类科技资源和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辐射能力上取得了显著成效,成为产学研合作的重要载体,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为国家专利技术(合肥)展示交易中心。

“中心”汇集了科技成果1485项,仪器设备1176台(套),技术需求1503项,备案专利1610项,重点企业571家,知名专家2053人以及与合肥支柱产业相关的国内外文献等科技资源,实现了“找文献、找仪器、找项目、找资金、找政策、找专家、解难题”的“一站式”科技服务功能。

至底,“中心”为企业提供的成果和专利推介、交易服务、知识产权保护服务、科技合作服务、科学仪器设备共享服务、科技文献查新和检索、推介服务以及科技咨询、培训、辅导等服务累计近10万人次,其中70%以上为企业用户。

3、不断优化发展环境,政策体系初步形成近几年,我市陆续出台了《合肥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政策(试行)》、《合肥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政策(试行)实施细则》、《合肥市进一步推进自主创新若干政策措施(试行)》等指导性文件,明确了信息与科技服务业发展重点,并在服务外包、科技企业孵化器、中介服务等领域给予税收、租金、土地、补贴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加上国家和省发布的相关产业扶持政策,以及即将出台的《合肥市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2020)》,在我市已初步形成促进信息与科技服务业跨越式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

二、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市信息与科技服务业发展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相对发达地区城市而言,我市信息与科技服务业的数量不多,规模不大,机构不佳,效益不高,速度不快,人才匮乏的问题仍较为突出,总体上尚处于起步阶段。

(一)总量偏小,发展速度不快,缺乏核心竞争力

我们调研了国内几个城市,软件及信息服务业销售收入和同比增长,成都市为427亿元、同比增长38%,大连市为306亿元、同比增长42.3%,厦门市为145亿元、同比增长31.8%,而我市为122.8元,同比增长24.6%。与成都、大连和厦门市相比,无论是总量和增速,我市均明显偏低,且增速尚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人均信息资源占有率方面,我市与其它城市也相距甚远,信息服务业产值低、行业资金投入小、人员投入和经营规模不大,虽然涌现出科大讯飞、科大恒星等一批优秀软件企业,但与东软、浪潮、联想等企业相比,产值相差很大,缺乏竞争力,缺少技术较为先进、管理水平较高、生存能力较强,具有行业领先作用的龙头软件企业。

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存在规模小、数量少、结构不合理等问题。风险投资公司、投资管理公司、科技人才公司、产权交易公司等要素类专业服务机构比重偏低。很多企业每年要申请数十件甚至更多专利,而全市专利代理机构只有十余家,专利申请时间过长,给企业权益保护带来不便,也影响了专利代理机构的信誉。由于科技风险的投资和退出机制没有形成,以及发展环境、自身管理水平等因素,合肥地区风险投资公司发展缓慢,全市共有8家风投公司,可八年后,数量不增反降,目前仅有7家尚在运营,7家的注册资金总额还抵不上发达地区1家风投公司的规模,这显然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旺盛的市场需求,也严重制约了我市科技成果产业化和创新型企业的发展。

(二)资源共享存在障碍,有待进一步整合由于缺乏长远的统筹规划,信息产品和服务没有统一的标准规范,以及行政条块分割和行业利益的存在,造成信息语言和技术不兼容,信息多口采集、重复输入以及多头使用和维护,影响了数据的准确性,部门与部门之间、系统与系统之间信息难以交流与共享的现象仍然存在,从而阻碍了信息服务业发展。

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刚处于起步阶段。“中心”资源体系还不够完善,与科技资源丰富的高校院所、大型企业研发中心尚未建立有效的共享机制,资源分类不够清晰,科技服务机构入驻较少,缺乏个性化专项服务,社会各界对中心的作用和功能了解不够,关注不多,宣传推广力度还有待大力提高。

(三)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

信息与科技服务业涉及教育、劳动、财政、税收等广泛领域。目前,各级政府相关政策陆续出台,但还没形成有效的政策体系,关于信息与科技服务业扶持措施有待进一步细化,已有的政策有些执行不到位的问题。

信息化管理体制不健全。信息化建设资金总量不足,吸引投资不够,投入结构不合理。由于我市信息化工作以电子政务为突破口,市级信息化专项资金主要投入到市直机关电子政务建设,整体效益局限性较大,低水平重复建设未能杜绝,对社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行业信息化建设投入较少,信息化对工业化的带动作用不明显。

科技服务业管理体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我市部分科技中介机构隶属于政府职能部门,属财政差额或全额拨款单位,其行为往往带有浓厚的部门行政色彩,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市场行为,他们凭借先天优势掌握着大量科技资源,挤占了民营科技中介机构的发展空间。同时,我市大多数科技中介机构经营行为单

一、孵化类较多、条块分割严重、业务交流合作积极性不高,渠道不畅。经济资源、人才资源和知识资源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先进技术成果不能及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限制了科技中介机构的业务扩展和组织发展,使之难以完成高质量的多功能服务。这些充分说明我市科技服务行业建设缺少整体规划和有效的调控手段,制度建设缺少总体框架设计和有效执行环节的安排。

(四)人才资源短缺,素质有待提高

人才队伍建设跟不上信息与科技服务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人才资源结构不合理。信息服务业国际化复合型高端人才、it行业软件应用人才严重短缺。科技服务业缺乏既熟悉科技、又懂经济、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中高级人才的培训机构较少,社会培训机构水平参差不齐,培养专门人才的能力不足,产业部门与教育培训部门人才供需互动机制尚未形成,在职教育、职业资格认定制度不完善,也未建立有效的引进机制,致使企业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三、几点建议

(一)关于发展信息服务业的建议

1、制定信息服务业的专项规划,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计划,以“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实验区”为载体,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深化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扎实推进社会领域信息化,健全完善信息化发展的政策体系。

2、加快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政府牵头,鼓励电信运营商积极参与本地企业信息化项目建设,并做好对企业的宣传工作;政府给予一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在企业现有信息化手段基础上,推进移动信息化在各行各业的应用;促进高新企业及电子制造等企业与电信运营商进行对接,政府牵头制定高新、电子制造、系统集成等企业名录,为电信运营商在信息化服务项目中进行软硬件选型提供参考,有利于扶植本地高新技术企业。

3、通过政策扶持和重点投入,进一步加快服务外包示范园区建设,努力在示范园区内发展一批规模大、效益好,能对全市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起引领和示范作用的企业。

根据《合肥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政策》,尽快出台合肥市服务外包专项政策和实施细则,重点对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示范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办公用房租赁、市场拓展活动等方面给予财政支持;同时,尽快落实《关于共建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的协议》中有关合肥市1:1配套资金。

4、统筹规划我市网络建设,稳步推进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建设(3g)。将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建设纳入合肥城乡建设整体规划,环保部门出台支持3g网络基站建设相关政策,政府出面做好基站选址、建设协调等工作;对3g网络终端、业务和服务实行政府采购,党政军机关、企事业单位包括科研院所、商业机构、办公场所等率先推广使用3g手机、3g上网卡、3g上网本等业务和信息化服务;新闻媒体加强对3g网络建设和应用宣传,加强基站建设的正面宣传,引导群众正确认识和对待基站辐射,消除误区,为3g网络基站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5、整合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出台我市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规范和促进市县(区)各级行政机关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推动政务信息资源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建立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提高信息共享效率,支持业务协同,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6、打破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发展的壁垒,加快建立依托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电子商务示范平台,探索符合我市市情的电子商务组织模式和运作模式。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已经覆盖到税务、工商、公安、医疗卫生、教育和社会保障等众多领域,绝大多数企业和个人数据、详细信息分布在这些系统中,这为开展电子商务提供了有效的支撑能力,也为电子商务发展中产品规范、推广渠道、安全、监管、信用等突出问题提供了很好的解决路径。

7、强化人才培养与引进。研究完善软件人才培训的鼓励政策,建立软件人才培训费用政府补贴制度。加快建设以安徽服务外包人才培训中心为基础的“中国服务外包人才培训中心(合肥)”,建立健全服务外包人才知识体系,支持服务外包人才培训课程开发工作,牵头组织各相关单位进行专题调研和课程开发,对所需资源和资金给予一定协调和财政支持;同时,切实推进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学分互换”合作计划,组织我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培训机构对接,建立人才培养战略合作联盟,重点支持ibme.t.p和cmu-hp等国际合作培训项目实施;为进一步扩大培训规模,在原有人才培训支持资金基础上,对与hp、ibm等跨国公司合作的高端人才培训项目给予专项支持。

为切实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鼓励服务外包企业主动接纳大学生实习并给予资金支持;参照北京、上海等地的有效做法,研究完善个人所得税、经济住房、创新创业资金等方面的政策措施。

(二)关于发展科技服务业的建议

1、尽快制定我市科技服务业发展规划。在摸清全市科技服务业情况的基础上,从新的战略高度,制定发展我市科技服务业的总体规划,指导和规范全市科技服务业发展。

2、在孵化器建设方面,政府对投资发展孵化器的企业给予土地优惠、税收优惠、孵化器建设及运维补贴、种子资金或孵化资金等方面支持;为创业企业提供工商注册、税务登记、社保办理等“一站式”注册服务;加强各孵化器与各高校、各级人才中心的联系,为高校毕业生创业提供咨询,让更多的大学生、高校教师、科研人员、海外人才等创业主体深入了解、参与创业;通过孵化器协会等组织,加强各孵化器之间的交流合作,促进全市整个孵化器行业的发展;为孵化器引入咨询公司、投资公司、金融机构、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并为中介机构提供相关扶持。

3、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应与高校院所、大型企业研发中心建立科技资源共享机制,整合科技成果、仪器设备、实验室、专家等资源,充实“中心”各类数据库资源,并整理成详细的名录向社会公布,为高校院所和企业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务;政府对提供设备服务的单位应予以补贴并制定相关收费政策。

4、转换机制,引进和培育科技服务机构。制定科技中介机构发展指导意见,将挂靠政府各职能部门的各类中介机构剥离出来,保持科技中介机构的“独立”地位,建立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各类科技中介机构,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充分利用科研设备和人才优势,兴办各类科技中介机构,重点引进国内外具有知名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优秀科技服务机构。

5、营造环境,形成科技服务网络体系。成立科技服务行业协会,协调各中介机构的业务,沟通信息,加强行业自律,推进科技中介机构的资信认证和绩效评估工作;发挥科技服务行业协会作用,制定落实优惠政策,吸引各类科技服务机构向科技创业产业园区集聚,向品牌化、规范化、国际化发展。

借鉴北京等地的经验,建立政府投入奖励机制,每年从市财政拿出一部分资金,建立咨询服务专项资金(北京市每年每个专项资金不低于100万元);设立合肥市服务业专用税收发票,在所得税上,允许智力劳动的劳务支出打入成本,减少咨询服务业的税收成本。

6、大力培育专业性科技风险投资机构,加快中小科技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设立市级风险投资引导资金,以政府示范性引导资金拉动全社会各类资金投资设立风险投资机构,扩大风险投资的资金来源,增强风险投资机构的资金实力,引导风险投资机构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投资。

上一篇:领导讲话学习心得xx下一篇:河南省中考作文:《--里的微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