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华师大研修学习总结

2024-05-03

赴华师大研修学习总结(精选8篇)

篇1:赴华师大研修学习总结

学无止境,教应有涯

—— 赴东北师大高级研修学习体会

2014年9月22日,参加青海省组织的赴东北师大培训学习,感到非常的荣幸。通过参加本次学习,我亲耳聆听到了专家、教授们的报告和讲座,亲身感受到了大学校园里浓浓的学习氛围。既拓展了知识面,又加深了内涵。短短的几天培训,使我觉得收获是巨大的、丰厚的,影响是根深的、长远的。以下我从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朱玉民教授讲授的《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效整合的基本模式及其应用方法创新理论与实践研究》,朱教授在讲课的过程中,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声情并茂,肢体语言动作非常到位。六十多岁的人,一上午两个多小时在讲台上没有休息,并同时不停的用各种动作比划;有时展翅飞翔来形容小鸟,有时用跨越来形容羚羊飞度,有时从讲台走到学员中来形容学生回答对非常难的问题被表扬后的喜悦。从始至终,朱教授都全神贯注的沉浸在自己的课堂中,达到了忘我的境界。全体教师都被朱教授这种精神所感动。在这同时,我也在反思:我上课有这样精彩吗!我上课有这样忘我吗!这就是自己努力的方向。

二、邓涛教授讲到,目前我们的课堂存在着很多“低效”的问题:如学生情绪表面化、课堂活动形式化、三维目标口号化,课堂出现了表面的“繁华”与“热闹”。环视我们的课堂,这样的情况不是比比皆是吗?比如,教学目标的制定往往是从教学参考书上直接“复制”“粘贴”而并没有考虑到每节课的实际情况:这节课是否需要三维目标俱全、课堂教学的设计围绕着这些目标了吗?小组合作探究的问题是否真的需要探究?能一人自主解决的何必非得兴师动众呢?小组合作探究的时候,表面热闹看似动了起来,可学生真正的深入探究研讨了吗?课堂提问的时候又留给了学生多少思考的时间呢?往往个别学生举手发言后就进入了下一个环节,可大部分学生真的也懂了吗?这正如邓涛教授所讲:用个别学生的思维代替了所有学生的思维。如果这些情景经常出现在我们的课堂中,那课堂的效果、效率、效益又在哪里呢?

课改没错,但要改变的不只是形式,而应从实际出发脚踏实地的走好每一步,好高骛远、心浮气躁只能会昙花一现。教学不是演戏,教育更应该摈弃功利,让理性的清泉洗尽铅华,让教师和学生一起健康成长!

三、听了东北师范大学刘茂森教授所作的关于《优化“整合”教学的基本途径》的精彩讲座,从中受到了深刻地启发和教育,通过这次学习,使我进一步认识到“整合”不仅仅是信息技术和课程的结合,也不是说用了多媒体课件就能解决教学中的所有问题,而是必须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寻找二者的最佳结合点,也就是说,教学方式的灵活选择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必须抓住这一点,引领学生一步步走向知识,去发现探索知识,形成有利于其发展的学习方向。刘教授的讲座使大家领略到了教育信息化的理论前沿以及它的无穷魅力,同时也深深体会到了加快学校教育信息化步伐的重要性、紧迫性,感受到了该如何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从而去迎接这信息化带来的挑战。

总之,感谢教育局给我这次外出学习的机会,使我有幸参加了此次集中培训,机会难得,意义重大。感谢东北师大专家、教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钻研精神以及与时俱进的时代气息,使我受益匪浅。我一定会不懈努力,勇于实践,不辜负区教育局领导对我们的厚爱和期望。

安成洁

西宁市城西区五四小学

篇2:赴华师大研修学习总结

各位领导、同事:

大家好!

首先,真心地感谢市教育局给我们提供的这次外出学习的机会,尤其作为政治老师,能有这样的机会到教育强省与专家学者同行面对面的交流,更是机会难得,所以我倍感荣幸,非常珍惜这次交流学习的机会。

本次学习的目的地是坐落于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的南京师范大学。我们于2013年7月12日中午12点乘坐银川开往上海的K1331次列车出发,13日中午抵达,南师大派人专车接我们到宾馆。14日到26日培训,中间休息两天。培训分上下午,早上从8:30-11:30,下午从2:30-5:30,各安排一位专家进行专题讲座。

整个培训期间,我们严格遵守纪律,服从高老师的统一领导,每天按时到教室点名、听课、做笔记。这次在南京师范大学的所见所闻,无不扣动着我思维的琴弦,有了太多的感触和收获,无论是理论水平还是思想观念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和洗礼。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学习期间的心得体会,请批评指正。

一、最大的收获

一是与名师对话。南师大邀请的培训教师,或是教育领域的专家,或是教学一线的能手,每个人都有自己独到的教学理念和实践体悟,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有两个。一位是南师大的老教授,一位是中学的年轻教师。前者是年长而智慧的博导,理论功底深厚,在对教育现实深度剖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很多新的观点和理念,这些观点和理念是以前我闻所未闻的。听了老先生的讲座,如沐春风,如饮甘泉,真是畅快淋漓,全身舒坦。后者是年轻有为的博士,从年龄上来说是我的兄长,从学历上来说是我的师哥,从教学教研来说就是我的老师。他言语朴实,贴近教学一线,解答了我们在教学中国共产党同的困惑。他以自己的鲜活事例,向我们再现了一个年轻教师快速成长的轨迹,他对工作的态度、对教育的热爱、对生命的高品质培育使我既汗颜又羡慕。听了他们的讲座,让我深受启发,既收获了真理、增长了智慧,也看到了自己的浅薄和懒惰,使我对教师职业有了新的、更深入的认识。二是与历史古都的亲密接触。从一出发的迫不及待一直到学习期间的马不停蹄,我们以最快的速度浏览了南京所有的景点和商业中心。包括总统府、国共合作时的周恩来故居“梅园”、秦淮河、夫子庙、南京长江大桥、玄武湖、中山陵、明孝陵、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雨花台烈士陵园、莫愁湖、清凉山公园以及离我们最近的南京大学、河海大学,南京的商业中心-新街口,南京最高的建筑-南京绿地中心。坐了公交车、私家车、地铁、出租车。虽然汗流浃背、劳民伤财却并不停歇,想把那仅有的一点自由活动时间全部高效率运作,虽累得够呛,但收获也丰。这里既有历史的厚重,也有现代的繁华,既有昨日的辉煌,也有今日的执着,既有婉约的词,亦有豪迈的歌,有列强的残暴与利刃,有革命者的不屈与鲜血……南京的美,只有与历史对话才能深入骨髓。三是与同事同行的沟通与交流。这次学习给我们创造了难得的集体活动机会,我们一起研究、一起探讨、互相提醒、互相帮助,既拿出了自己压箱底的绝活和常年积压心头的困惑,又收获了别人的经验和独到的方法。大家说说笑笑,其乐融融,可谓快哉!更难得的是,这次培训中还遇到了几位长年不见的老同学,我的同学也都成家立业,成为所在学校的顶梁柱。(本文出自范文.先生.网 )人生四大喜,有一足以,何况有二。

二、最大的遗憾

世间的事总有很多令人纠结之处,本次学习也不例外。一是南京的天气太热,一天洗三次澡还是汗流浃背,在这样的天气里,我们用最大的精力和炎热抗争着,留给听课与思考的空间就非常有限,收获也可想而知。二是南京的城市烦躁而凌乱。虽然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虽然名声在外,等你到了,在仓促之间,你所见到的就是现代文明与历史的犬牙交错,熙熙攘攘的人群,破烂的马路牙子,满目疮痍的遗迹,除了曾经的佳话、优美的传说、血肉触目的记载,留下的只有沉默与失落。这是一种别样的美,也是一种出乎意料的殇。正如有人说过,你爱上一个地方,不是爱上这个地方本身,而是爱上这里的人和故事。面对南京,你不知道是该哭还是该笑,因为这二者都显得很为难。三是由于是暑期,没有机会深入课堂和学校,听课交流参观,无法真正领略江苏省独有的教学模式、风格,只能道听途说加胡乱想象。而以上这些也可能成为永久的遗憾。

三、几点体会:

最后谈一谈自己培训后的几点心得,听了专家学者的讲座,经过总结和反思,我发现其核心思想可以归结为“一个核心、两条主线和三对关系”。

一个核心,那就是“实事求是,因材施教”。无论是多么先进的理念、多么有用的方法,无论是土生的,还是外来的,天下根本没有包治百病的良药,更不存在长生不死的灵丹。作为教师,要教好书要育好人,就必须学以致用,不能简单的照搬照抄,不能不加选择的胡乱模仿,否则就会如邯郸学步般,忘记了本我,学还不如不学。所以,学固然重要,用则更重要,只学不用,嘴把式,浪费金钱和生命。那么,怎么用?在实践中就要坚持“实事求是,因材施教”的原则。从学生的实际、学校的实际、教师的实际出发,不断探索,不断研究,反复论证,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子。这条路是学不来的,只能靠自己闯。光明中学一直在教学中坚持“降低重心,夯实基础,分层教学,重点突破”的十六字方针,就是针对我校学生实际的好路子。教学如同吃饭,合口味的才是有价值的。

两条主线,就是要着眼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发展,也就是教学相长。学校和教师的任务就是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那如何实现呢?我认为,教师的发展是学生发展的前提条件。只有教师的素质提高了,学生才有优质成长的可能。那么教师的专业发展之路在哪里?一要靠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和财政支持,如同这样的培训要多搞,形成长效机制,给教师成才搭建平台。二要靠学校领导班子,要制定教师培养计划,预算经费,扶帮带促,让教师在岗位上成长成才。三要靠教师自己,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进取,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争做研究型和专家型教师。教师的发展最终要落到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上。要用自己的品格、知识、智慧去影响学生,教育学生,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用学生的成长反过来要求和约束自己,形成良性互动。这样,教育才有故事,人生才有意义。

把握好三对关系,就是要把握好教材与生活,德育与智育,世界与未来这三对关系。一是要处理好教材与生活的关系,坚持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教材内容要重新加工,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最后又要回归生活,指导生活。而不能只是拿着教材,脱离生活的念,这样念下去,自己都会把自己搞恶心了。二是要处理好德育与智育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但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高尚的品德比仅仅传授知识更重要。不能在实践中一味的以分数论英雄,这种评价在现实中不但是片面的而且是有害的。当我们教的985高校生见了昔日的老师昂起高傲的头颅不屑一顾时,教育的悲哀便体现的淋漓尽致了。三是南京的学生和我们内地学生的一个很大不同点就是,他们很小就有了世界眼光,父母和学校都在培养这种眼观,让他们站在新的视角去为人生定位。同时,我们还要注意的是,我们现在交给学生的是以前的或者是现在的知识,很少或基本忽视了引导他们展望未来,现在固然重要,可未来更重要。我们的学生走出校门为什么迷惑、无助、绝望,就是因为我们只是不断的诉说过去,美化现在而唯独缺乏对未来可能的挫折、可能的发展趋势的预测、指引。

最后我想说的是,全社会都在骂教育,骂教师。我们很窝火,可我们是否真正静心的想过,其实我们也是受害者,那么我们应该反省不要再害我们的学生,我们要有所改变,不仅要对的起自己的良心,更重要的是禁得起历史的拷问和人民的口水。我们对学生负责,就是对自己的后代负责。

篇3:赴华师大研修学习总结

一、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研修的任务丰富:有专题讲座、特色学校参访、研修分享。研修的主题凸显:提升学科领导力。

1.19日上午:杨四耕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的专题讲座:《你可以成为课程高手》, 引领我们更敏感去思考课程改革。

2.19日下午:祝庆东 (上海市普陀区教育学院科研室主任, 特级教师) 的专题讲座:《学科带头人如何做课题研究》。从问题、专题到课题, “双特”教师向我们娓娓道来关于“三层次科研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3.20日上午:关景双 (上海市青浦区教师进修学院副院长特级教师) 的专题讲座《静听教师成长的脚步声———“师之蕴”校本研修模式》。这是取向草根研训的行动, 摸索了语文教师本体性知识发展的做法, 被专家称为语文教师的专业研修模式。

4.20日下午:周彬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的主题讲座《好课与好人:从课堂文化看教师人生》: (1) 课堂教学只是教师的脸面而已, 把科研做在课堂上还是做在人身上: (2) 别把“课堂”太当回事。

5.22日:韩立芬 (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学院特色课程教研室主任特级教师) 的专题讲座《特色课程开发与教师的科目设计力》。

6.21—24日参访学校、现场学习: (1)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卢湾实验小学校长虞怡玲校园文化建设、办学特色的报告、观摩工作室教学教研活动、曹培英专题讲座; (2) 上海市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校长吴蓉瑾聚焦“云课堂”, 办学特色报告、语文教研活动 (上课、景洪春特级教师点评) 。 (3) 上海市嘉定区新成路小学, 主题《灵性教育与七巧板课程》。 (4) 上海市嘉定区徐行小学, 主题是《朝花夕拾课程与办学特色》。

7.25日宁冠群 (上海市校本课程发展中心培训部主任、全国优秀教师、特级教师) 的专题讲座《合室春风兰气半窗明月梅花》。聚焦学科带头人的专业修炼———过有诗意的教育生活。诗意, 优秀, 优雅是讲座的主题, 也是宁老师的引领。

二、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1. 对教育原点思考的再认识。

我们的教育要回归原点, 直抵初心, 方得美妙!

□教育之原点在激发想象, 而不仅仅是学习知识;

□教育之原点在发展理性, 而不仅仅是讲授道理;

□教育之原点在鼓励崇高, 而不仅仅是理解规范;

□教育之原点在丰富经历, 而不仅仅是掌握技艺;

□教育之原点在温暖心灵, 而不仅仅是强化记忆;

□教育之原点在强健身心, 而不仅仅是发展智能;

□教育之原点在点亮人生, 而不仅仅是预知未来。

2. 对良好课程的认知。良好的校本课程是暖记忆课程, 一定会给每一个孩子最温暖的记忆。

(1) 学校课程的核心追求:设立校本课程是为孩子的可持续发展打下的奠基:为了更好地沟通;为了更理解他人;为了更富有进取心;为了更能够应用;为了更自由地思考;为了更富情绪智力;为了更快乐地学习。

(2) 良好课程的五个关键特征:倾听感, 回应孩子的学习需求;见识感, 丰富学习经历的取向;逻辑感, 严密而非大杂烩或拼盘;统整感, 嵌入方式而非加减法;质地感, 课程触及课堂教学变革。

(3) 思考:校本课程的建构、开发及实施。 (1) 时代召唤: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要融合。目前, 学校实施的国家课程存在一些不足, 例如:a.目前的课程体系仍是学科课程为主, 综合课程不足;仍是知识课程为主, 动手课程不足。存在着普遍性, 缺乏个性化的东西, 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多样化、飞速发展的现代化建设的需要。b.把考语数英科目看得很重, 称之为“主科”, 对不需要考试的科目看得很轻, 称之为“副科”, 这种状况会丧失基础教育的整体价值, 导致教师为考而教, 学生为考而学, 学生的全面发展则成为了一句空话。

(2) 课程的建构与开发的诸因素。就深化课改的当下, 每一个地方, 小至于每一所学校在改革中扮演什么角色, 改革能够推进到什么程度, 则主要取决于内部的动力。

就校本课程的建构及开发, 校长很关键。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一个有自己思考的校长, 学校就是一道风景线。一所学校能不能在开发课程、建构课程中有所作为, 关键取决于学校领导能不能洞彻教育的责任, 能不能洞彻教育发展的规律, 能不能洞彻学校文化的历史使命, 有没有思考教育的原点, 有没有教育的时代感和责任感, 有没有开发校本课程的决心和底气, 有没有驾驭、使用好本校的师资力量, 有没有将凝聚大家智慧的能力……

(3) 课程的管理和实施。参访的这几所学校, 学校领导力上, 为课程建设起到价值引领和发挥功能作用。学校以教师专业能力、境界的提升和课程制度的运行为动力推进课程执行。

课程管理上, 基于特色课程的顶层设计 (课程哲学、结构、目标、理念) 的完善严谨, 都找到合适的切入点, 较好地融合到学校的各个学科并实施, 以课程核心追求为中心, 层层夯实。例如:VIP课程:V-课程, 一部分孩子的学习需求;I-课程, 一个特定的孩子的学习需求;P-课程, 所有的孩子的学习需求。这些给了我思考及启发:

a.课程改革的基础:学校课程建设不触及课堂教学改革, 很难坚持长久!

b.做好顶层设计:校本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必须从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层面予以把握, 从全局视角对相关要素进行统筹安排, 做好顶层设计。课程开发秉持什么理念、校本课程的形态与目标如何确定、怎样诊断学生的已有发展水平、课程内容如何整合与安排、采用哪些方法与策略、如何保证课程的有效实施、通过哪些方法评估课程实施效果, 等等, 都是校本课程开发之前必须做好的功课。

c.课程的实施:在具体实施上, 参访的这些学校有着校长必带课、校长必带队、校长必带头的文化氛围, 都承担相当的教学任务, 和教师一样接受学生的评教评学, 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而海南, 在很多地方, 校长几乎是不任课的, 只管不研, 这样, 也会造成对校本课程开发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上的代沟。

3. 理清了课题研究上某些程序的盲区。

这些年都在“被课题”。没有深入学习关于课题研究的知识, 因此虽然努力, 但也相当粗糙。以其昏昏, 今天终于在两个点 (课题名称的设计提炼和概念的设计界定) 的理解上得到了一些昭昭。课题名称设计和概念设计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梳理。只是遗憾, 关于课题的背景、意义、目标、方法的论证的引领, 我也在期待。

原以为, 习惯午休的我在中午听这样学术的专题会打瞌睡, 原来很学术、艰涩的课题研究专题讲座可以这样阐述!“双特”祝教授的讲座让功能厅里无不迸发出智慧的、学术的火花。对于每个倾听者, 无不是在头脑中注入源泉, 交汇源泉。

4. 校本教研的思考。

“师之蕴”团队的愿景是:专业素养、生活品质、教学质量同步提升!“师之蕴”努力做“根”的研究, 做“宽”的平台, 做“个性”的风格, 给了我们校本教研可借鉴、可使用、可操作的语文教师成长经验和教学经验。那就是:

(1) 引领青年教师融入团队, 盯住“解读文本”, 开始学科深度研修。课例为载体, 叙事为抓手, 写作以规范。具体为: (1) 主题生成:解读与示例; (2) 课例研修:研课与筛选; (3) 用笔说话:表达与论课。其中, 课例研修是教学改进的行动。以主题为引领, 从观察点着眼———观察思考的线索;在课堂中洞察, 在教学中取证———思考筛选的沃土;在悟谈中生成, 在课例中积蕴———经验方法的提炼。“用笔说话”教师将解读、教学、研讨、反思的四步学———做———行———思写出来, 被师之蕴称为用笔说话。

(2) 课例研修的行动范式: (1) 拟订方案 (2) 经验学习 (3) 解读文本 (4) 上课反思 (5) 课例写作 (6) 观点分享。主题研修行动探究, 让我感悟:明晰概念才能做实内涵;持续实践才能体悟方法。学了, 就有思路;做了, 就有方法;写了, 就有底蕴。这是校本教研必须走的正道。

(3) “师之蕴”的追求也是校本教研的归宿:思考力、习惯性、最优化。我们有理由去把握:自己走出的或离我们脚步最近的经验。?成长看习惯, 习惯就是素质;能力看方法, 方法就是品位。教研人都要深入思考如何为教师确立锻炼思考力、习惯性、最优化的研修目标。

5. 语文学科带头人专业修炼的理解。

(1) 同样的风景, 鲜花只为诗人开! (亦教亦熏, 修己立人) 练好熏功———“亦教以熏, 律己立人。教书一半是教学生, 一半是熏学生, 熏的力量比教的力量更强大。教师理论学识的修养、专业技能的修养、教学艺术的修养、人格魅力的修养等, 对学生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季羡林:“真正优秀的学生, 不是从课堂里教出来的, 而是由优秀的教师熏陶出来的, 只有一流的教师才能熏陶出一流的学生!”做教师用什么“熏”?人生美德与诗意才情可以熏人、诗书可以熏人、身教可以熏人。修己的功夫, 是立人的根本。

(2) 人淡如菊, 心素如简———把优雅进行到底。 (秉持优雅, 涵养诗性) 我所理解的优雅:那是一种经过生活的千锤百炼涵养出来的“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的大气, 涵养起来的“宠辱不惊, 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 望天空云卷云舒”的胸襟。这种胸襟或许不能让你拥有外在的辉煌, 却能使人的内心超越, 让自己能够不献媚, 不屈服, 不盲从, 坦坦荡荡。

那是一种平实内敛、拒绝傲气的心境。人淡如菊, 心素若简, 是清得秀丽脱俗, 雅得韵致天然的一种从容与淡定。

优雅的教师一定有静气, 有点阳春白雪。

优雅的教师一定有人文诗性:人文诗性属于精神层面的一种内在胸襟、品格、趣味和涵养, 也表现为外在的仪容、风度、气质与言谈举止。所谓人文诗性, 就是能用诗意审美的眼光珍重自我、关爱他人, 用诗意发展的眼光审美自然、洞察社会, 从而葆有博爱宽容的人文情怀和健康优雅的审美情趣。

优雅的教师常常感觉幸福。幸福是一种心态, 有赖于内心的充实、优雅与平和;有赖于精神家园的宁静、赏亮和丰盈。博爱宽容的人文情怀和健康优雅的审美情趣, 有助于提升内心幸福的格调。

优雅的教师应该有点闲情逸致, 用优雅的情怀, 浸润古典诗词, 滋养一颗诗心;用审美的眼光, 发现寻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美;用诗画琴弦, 表达内心对生活的热爱和感动。或许, 从欣赏校园里的每一树花开始, 教会学生热爱自然, 热爱生活, 享受审美的乐趣, 陶冶优雅的情怀。

老师必须优雅!

篇4:赴华东师大学习感悟

【關键词】规模 精致化办学 责任感 使命感

有人曾说“华东师大是校长培训中的黄埔军校”,如真是这样,我还真有点愧对这个“荣誉”,我感觉只不过是这所“军校”里一个匆匆的过客,但其精品式的培训课程和大量的参观访问见闻仍然对我产生了洗心革面的影响,也许这种影响会伴随着我的一生,我也企图把这种影响影响更多的人。接下来,我就将我的浅悟浅见向各位汇报。

一、本次培训简介

(一)体验差距

本次培训在华东师大共待了24天,24天的所见所闻让我真正感觉到了走出大山怀抱拥抱现代化大都市的怡然之得之情,也让我懂得了东西之间的差距到底有多大、在哪里——这种差距不仅表现在繁华都市与原生态之间的差异,不仅表现在经济领域的差别,不仅表现在交通的四通八达,更深深地印在文化与意识之中,更体现在人们的一言一行所展示出来的素质之中,这种差距绝不仅仅表现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这种差距会随着中国国际化的加速而逐渐拉大,这种差距也许看得见但永远也摸不着。具体表现在教育上是——东部抓质量西部抓规模,东部抓精致化办学和培养国际视野人才时西部才提抓质量,也许这就叫望尘莫及吧,这种差距至少是一代人的差距,甚至更大。

(二)体验课改

本次培训班是“第24期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省(市、区)样本校校长专题培训班”,由来自全国11个省(市、区)的校长和副校长组成(西藏的有林芝一中的伍校和我),而又以西部为主,这也是最后一期普通高中新课程校长专题培训班。我们为这期班的名字找了很多好听的原由,如:24K足金、24节气等,这实则表达了西部校长的一个共同期望——西部高中课改有一个完美的开始并有一个完满的结局。

本次培训主要以专题讲座和考察学习两种方式进行。给我们讲座的有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如基础教育二司的李明外长、上海教育局主任尹后庆等;有一线课改校长,如天津中学的国赫孚校长、北京十一学校的李希贵校长等;有普通高中新课改的知名专家,如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刘坚主任、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崔教授、中心主任陈玉琨教授等。他们从不同角度,以独到的视角,以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站在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高度,用大量鲜活的事实,做了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我茅塞顿开。

二、重新认识高中新课程改革

(一)课程

教育活动即课程。有有形课程(文化课程),也有无形课程(各种活动,如第二课堂就是很好的活动选修课程,这也许对学生一辈子记忆深刻;运动会、艺术节、社团活动、各种讲座等);选修课程不一定要有特别印制的教材;课程应以发展学生综合素质为基础设置,选择性应更强;学校应制定完整的三年《课程纲要》(模块课程的整体体现),《课程纲要》抓住四个环节——目标,即希望到哪里;内容,即载体,素材和活动;实施,即怎样教和怎样学习;评价,即知道他们到了哪里。

(二)课程安排(如何排课)

两节连排,分段分步。好处:减轻老师和学生的负担。

(三)高考

考试无法回避,国外也是一种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考得好不一定素质高,但素质高的一定考得好。新课改不回避高考,我们不能因高考而抵制新课改。新课改高考一定会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考察。建议:在高一重点培养学生的方法和习惯,高二注重课程的设置和实施,高三注重升学;在西藏考纲未明确之前,我们应重点研究宁夏高考。

三、关于学校管理

(一)管理

有人说管理就是把该管的事情理顺,也有人说就是利益的再分配,也有人说你管我我就理你你不管我就不理你。我个人认为学校管理把事情理顺尤为重要。管理就是明确告诉什么时候该干什么,管理就是做正确的决定之后坚决执行。管理切忌决策错误和朝令夕改。

(二)建议

各职位权力最大化和责任最大化——加强年级组和各处室的权力和责任;推行课时津贴制和岗位津贴制;推行教师和管理人员双向聘任和双向评价机制。

篇5:赴华东师大高级研修班体会心得

__赴华东师大参加教师课程领导高级研修班学习心得体会

2017年9月16-23日,我有幸到上海华东师大参加阿拉善教研员与骨干教师课程领导高级研修班培训.盟教体局领导对这次高规格的培训非常重视和支持.由衷感谢上级领导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深造的好机会○.16日上□午在简短而隆重的开班仪式结束后,我们就开始了紧张而充实的学习.6天的培训学习里,课程安排的得满满的,专题讲座,小组讨论,记笔记,抄板书,写作业,晒作业,老师评作业.就是这样简单而紧张,有序而忙碌的学习生活,对我产生了剧大的影响.在学习期间,我们听到了华东师大博导崔永漷教授的《核心素养与深化课程改革》《课堂观察》、上海教委教研室副主任陆伯鸿教授《上海教研活动的策划与组织》,华东师大博导胡惠闵教授《教学研究的思路和框架》华东师大吴刚平博士《校本教研中的问题意识》,浙江教育名家吴江林《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设计与实践》,华东师大博导朱伟强教授《分析课程标准》华东师大教授杨向东《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与评价》华东师大教授柯政《教研中的数据挖掘技术》华东师大教授王涛《如何做教育质性研究》等课程.在课堂上,我们既听到学到了专家们提供的先进的教研教学理念,独到的教学思想,全新的管理体制,也看到了专家面对我国教育中出现的大小问题不回避,不躲藏,带着问题在实践中找办法找出路的决心和勇气.每天增厚的课堂笔记,其实是最好的教育专家在理论上对我的引领, 对一线教师进行指导的方法,每天完成的作业和反思又是我更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国家第八次课程改革深化的发展方向和目标的见证,宝贵的结业证书恰恰印证了我作为一名教研员,一名教师在专业化方向上的逐渐成长.这样的学习,让自己对教研员这一职业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与思考.在学习期间,各位教授高深精辟的理论, 对实践具有很强的指导性的研究成果,都深深地触动着我,让我感到自己与专家的差距巨大,也激发着自己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决心.这些有用的知识和理念,我虽然不能在短短的一周内照单全收,但这绝对能增添我努力使自己成为科研型教研员的信心.这些对我今后从事教研工作也绝对地起到了引领和导向的作用.下面是我在培训中的几点心得和体会: 第一,带着问题来,带着方案回

崔永漷教授的第一堂课要求严格却不失风趣,他在课初要求大家要带着自己的问题来学习听课,在听完课后要能拿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直接把大家的注意力都带到了课堂,在他的课上,我认真学习了新课程标准当中明确提出的“学科核心素养”.他详细地讲授了“学科核心素养及其意义,学科核心素养”与高中课程标准的关系,怎样在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中体现核心素养,怎样在教学中实现从“双基—三维目标—学科核心素养,教授的课深入浅出,课堂上不时爆出笑声和掌声,他指出的正确知识加正确过程等于习得的素养”,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灵魂“没有教学评价就没有课程”等观点和理念至今仍让我记忆如初听,他拿自己孩子的成长历程做例子,启发听众怎么用心去做教育,怎样真正的用理论接地气的去指导教学,让我大为受益。教授的第二节课是亲自指导大家怎样做课堂观察,教授把自己多年做研究的方法和心得倾囊相授,他的一句话“千万次的问,什么样的课才是好课”让我对专家肃然起敬,我为老师严谨的治学研究态度打动,也在心中暗自己叮嘱自己,一定要把老师传授的教研方法学到手,带回来,用得上.第二,教研员就是”咖啡”

陆伯鸿老师风趣地说,教研员就是“咖啡”,闻香,吃苦.要把清香留给别人,把苦留在心里.要甘心做嫁衣裳.我把这句话记到了自己的笔记中,也想着今后就沿着这个方向走下去.老师通过九个例子,形象的讲授了教研活动的策划与组织,用简洁的语言和例子教给大家在教研活动中教师应该做到规范,示范,典范;教研组应具备教研计划;资料的积累;在教研活动中重点应放在讨论上,要有观点和观点的碰撞,才是有用的教研活动.老师为大家提供了上海教研团队的微信公众号,让大家在回来以后也能及时地看到学到教育发达地区的教研动向,用心良苦.有了老师课堂讲座的启发,今后我的教研思路也有了一些想法,回来后用心用脑,付注实践,希望不负此行.第三,做教研要脚踏实地

胡慧闵教授,用自身的经历诠释了怎样才是脚踏实地做教研工作,用严谨的治学态度给大家引入德国教育家GODLETS的教育理论,引导大家做教研的时候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搞清楚学生、课程、教师的关系,搞教研要从小问题着手,找差异要从比较中着手,找规律从逻辑中验证.她阐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分析框架明确了教研工作中怎样基于学生经验做教学设计研究.这些告诉我们,做教研是一件脚踏实地的工作,它既要扎根于一线教学,又要求教研员有坚实的学科基础和前沿的教学理论,不断地学习完善自己才能做好这件事.第四、教育榜科技 前途无量

篇6:赴上海华师大学习心得

1、紧张并快乐着

华东师大的学习,我最大的感觉就是两个字——“紧张”,日程安排紧凑、报告精彩、信息量大,好多东西根本来不及细细咀嚼,马上就进入了下一个板块的学习。好多老师都有同感,笔、本、录音笔、相机、电脑等都派上用场了,眼睛、耳朵、手、大脑都动员起来了,还是目不暇接、手忙脚乱,每个人都想把能记下的都记下,把能带回去都带回去,以慢慢体会、感悟,和同事共同分享。虽然很忙碌,也很累,但却快乐着。可以说,这次十天的培训学习,既有观念上的洗礼,也有理论上的提高;既有知识上的积淀,也有教学技艺的长进。无论从听报告到参观学校,还是从所见到所闻,每时每刻,都让我有所收获和感动,加之来我市各校的老师们集聚一堂,我们在碰撞和交流中尽情地享受着学习的快乐。十天的时间虽然短暂,但是必将沉淀下美好而永恒的东西,需要我们慢慢梳理、慢慢品味。

2、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境界。

这十天的学习,让我充分了解了许多的教育理念,也让我开阔了视野。可以说十天的学习见识胜过十年。以往在学校里,难得有这么长时间外出学习的机会,说是井底之蛙也不为过,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自己无从而知。虽有了网络,需要时可以上网搜索,但很多东西是无法寻找的,就是有,也只是别人的。有些是书上写的,有些是电视、电影上的,百闻不如一见。这次外出学习,大大开阔了我的眼界,看到了许许多多的新事物,接触新观念。

如范国睿教授的《国际教育变革的新趋势》,了解到了什么是全民教育,全纳教育,国际理解教育,什么是教育的民主化、信息化、全球个性化,还有中国与美国教育的差异;杨小微教授的《课堂与教学的文化反思》,其中讲到文化的濡化与涵化,这名词都是第一次听到。杨教授倡导我们的教育应学欧洲的慢悠悠,让学生享受老师展现教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并有自由地选择,来享受慢教育;从陆有铨教授的《学生人文精神的养育》中知道了如何养育学生的人文精神。还有其他教授在讲课中渗透的现代教育观,学生观等问题,比如李政涛教授提出我们的孩子上小学、初中和高中最好是在上海(基础教育比较扎实),上大学最好是在北京(积淀较为深厚),上研究生以上的最好是在国外(能学到先进的理念,注重能力的培养)。对这些问题我也在不断思考和感悟,这对我今后的工作、学习、生活将有很大的启发和影响。

3、提高了教育理论水平,更新了教育教学观念

以往在学校,平时忙于教学工作,很少有机会静下心来读书,也没有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十天的时间,十八场的报告,我们的头脑不断地被专家们先进的理念刷新着,我们的思想也不断地被教授们精彩的报告撞击着。让我对传统教育、现代教育及素质教育有了新的认识;对教育教学的理论与方法掌握得更加系统;对开展教研活动的方式更加明确,无形中提升自己教育教学理论水平,为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具体地说:

1)王建军老师——要想改变:找到一面镜子,可以对照。

他从国际视野的开阔角度和我们谈教师的专业发展,每谈完一个话题,他就会提出几个思考题,引发我们后续深度思考。王老师谈到教师如何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时,他说,如果一个人对自己都不清楚地东西那是谈不上改变的,因为没有发现何来改变?但改变是不难的,难的是你对生活习以为常,无法发现需要改变的地方。每个人都有改进自己的内心力量。实践中为什么很难改,因为缺少一面实践的镜子,没有第三只眼睛帮助客观对照。教学实践中,利用看自己教学录像是“照镜子”的好方法。因为课堂教学是个即时的反应。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十全十美的课堂是不存在的。平时的评课靠印象评,但每个人的印象不同,评课并不客观、完整。找到了“课堂录像”这面镜子,通过课堂细节观察,就可让模糊的印象清晰呈现,就会作出很多改变的自我建议,找到提高的起点。

在讲教师的基本功时,王教授在报告中给我们播放了一段视频《倚天屠龙记》,让我记忆最深。张三丰在教张无忌“太极拳”时,张无忌说我们练的是九阳神功,怎么练太极拳,张三丰说了一句“只中其意,不中其招,当你忘记了所有的的招式,就练成了太极拳”。同样的道理,教学中我们把各种基本功练好了,才能以不变应万变。用王教授的话来说“老师练好基本功,学什么都快!”

2)李政涛老师——“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

李教授随叶澜教授,深入教学一线,研究《新基础教育》,学识广阔,境界高远。李教授的授课方式很独特,他思路清晰,语调平和,一边讲一边把一些关键的词语在电脑上直接打出来,与我们互动交流。从李博士的每一句话,每一个案例,每一处结语中,都强烈感受他自身这么多年从“生命自觉”到“智慧自觉”的修炼。如在讲《让课堂充满生长的气息——从“有效课堂教学”谈起》时,他送给我们的一句话“爱自己,就要栽培自己;在上完《“说”出精彩和“评”出品味——怎样“说”课和“评”课》时送给我们的“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他的思想充满哲理,富有教益。

他认为教师的真正价值,应体现在有高较的生命价值取向,追求“智慧自觉”。在谈到什么是教育智慧时,没有直接阐述,只是介绍了五种观点,引发我们思考。观点1:三流教师用惩罚,二流教师用语言,一流教师用眼神;观点2:智慧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自己快乐,也能给别人快乐的人;观点3:智慧的教师把自己当成学生,把学生当成自己,把学生当成学生,把自己当成自己;观点4:教育智慧首先是发现儿童的智慧——发现他的特殊性、差异性和复杂性;观点5:教育智慧是善于开放生成的智慧。是的,智慧是在不断思考中的领悟,智慧是在不断坚持中的通透,智慧就是用“爱”和“自觉”构筑的与学生共同走向生命自觉的历程。当学生绽放幸福笑容的时候,作为教师的我们就享受到了智慧的境界。

从他身上还学到了一些更为适用的东西:

①一节好课要做到五个“实”:(1)有意义的课,即扎实的课;(2)有效率的课,即充实的课;(3)有生成性的课,即丰实的课;(4)常态下的课,即平实的课;(5)有缺憾的课,即真实的课。

②上课要掌握“三个原则”,即“三教三不教”:一是学生已经会的和懂的不教,只教不会不懂的;二是学生自己能学会的、能读懂的不教,教如果你不教学生学不会的,或者教了之后会更有进步和发展的;三是你现在教了,学生也不会也不懂的,不教。

③上课必须明确“五个点”: 知识训练点;能力培养点; 方法习得点;习惯养成点;考试关注点。

④什么是一堂好课:一是看学生,看学生变化了没有?发展了没有?二是看教育效果的持久性,走进课堂与走出课堂是否一个样?三是看有无生长感。要想使教学具有生长感,需要找到“三个点”:一是找到“挑战点”,给学生一种挑战;二是找到突破点,突破难点和障碍点;三是找到提升点,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提升。他认为“不生长”的课堂是无效的课堂,“被生长”的课堂是僵化的课堂,“自生长”的课堂是绿色的课堂,“共生长”的课堂是理想的课堂。

3)吴亚萍老师——“心在哪里,智慧就在哪里”

吴教授讲的是《怎样备好一堂课》,指出我们备好一节课需要做到:一要读学生,了解学生前在的状态,潜在状态和发展可能;二要读教材,研究教材的育人价值、提升内容和生命结构;三要定具体目标,定教学三层次的目标:总体目标,阶段目标和具体目标;四是开放和弹性,关注学生差异,设计有针对性和发展性。从备课的角度告诉我们要用心备课,既要教学生学结构(知识结构和方法结构),还要教学生运用结构,把知识的上位结构教给学生,从而实现举一反三,实现迁移,为孩子将来一生的发展奠基,为孩子的终身发展考虑。用她的话来说就是“发现比发明要重要的多”,她的这一方法,对于理科来说是很实用的,尤其是数学。吴亚萍教授很是用心,她主要听的是数学的课,每听一节课,都要为上课的老师进行课堂重构,她说“心在哪里,智慧就在哪里”。她认为课堂的生成很重要,课堂没有生成不是一堂好课。抱住预设不放,错失精彩生成;抛开预设不管,课堂随意生成。

黄敬忠教授、杨小微教授、周彬教授、李晓文教授、唐思群教授等,一个又一深入我们内心,涤荡我们思想。每一次的学习,我们面前就打开了一扇窗户,让我们看到一个崭新的世界,享受一种收获的幸福感。让我觉察到我们与他们的区别就是教育家有一种追求卓越的精神。一个教师的价值,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正如于漪老师所说“与其说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不如说我要一辈子学做教师!”听完这些报告使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师观、教学观、学生观、质量观、人才观,同时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今后发展的空间,使原有的专业成长目标有了更丰富的内涵和提升,树立了终身学习的意识,促进自己专业成长。

篇7:赴东北师大学习心得

锡市三中

胡宏文

2013年12月13日,在邵局长的带领下,带着学校领导深深嘱托和教育局领导的殷切期望,锡市中小学学科带有人150余人来到美丽的长春东北师大,开始了为期八天的学习。

此次培训学习,得到了教育局温局长的大力支持和关怀,在左局长先到长春东北师大,与有关领导协调,为本次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做出很大的努力。

转眼间,参加东北师大二十天的培训已结束了,回顾这二十天的学习生活,我们忙碌着,却充实着;我们劳累着,却快乐着。因为,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有知识,更有精神上的收获与充实。下面就谈谈我在这次数学培训中的心得体会:

首先感谢学校为我们提供了“赴东北师大——温州市小学农村骨干教师研修班”学习的这次机会。能够和东北师范大学的教授们近距离的交流,我们真是受益匪浅。3月12日早上,学习培训班在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报告厅举行了一个简单而隆重的开幕式,尽管简短,但是有强劲的高级别的专家阵容,开幕式由东北师大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副主任于海博导主持,东北师大教育科学院院长马云鹏和温州教育学院副院长麻晓春书记分别讲话。这么足以表明培训班的档次之高、要求之高。

走进东北师范大学的校园,最吸引我的就是北国纷纷扬扬的大雪,领略了北国寒冷的冬天,零下十四摄氏度的天气,在这次学习中,特级教师和博导教授们共计二十二位为我们这些一线教师授课讲座,真的让我们受益匪浅。回来后我写下了我们的学习感受。参训后的反思——东北师大学习体会 锡市三中 张喆宁 为了提升我市的教学质量和教师的专业素养,锡林 浩特市教育局委托东北师大理想信息技术研究院对全市中小学学科带头人进行培训,我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有幸参加,在12月14号来到长春,在八天的学习中感触很大,从我们的所听、所见、所闻,沉淀了我们许多所获、所思、所悟,此次真是不虚此行。

篇8:中国教师赴英国舞蹈研修考察团

了解英国.体验英国.文化英国.艺术英国.舞蹈英国

主办单位:北京丹诗戈文化艺术传播中心

文化部中国艺术职业教育学会

全国爵士舞踢踏舞考级中心

支持单位:英国国家旅游发展局

英国舞蹈国际博览会

活动时间:每年三月

为进一步扩大中英两国的文化交流,促进两国舞蹈艺术领域的友好往来,北京丹诗戈文化艺术传播中心、全国爵士舞、踢踏舞考级中心,组织中国舞蹈教师赴英国研修。由英国舞蹈培训机构教师任教,并授予培训证书,团队行程11天,舞蹈研修3天,英国MOVE IT舞蹈盛世观摩与世界知名舞蹈大师班学习2天,文化体验3天。

上一篇:固阳县农牧业、养殖业情况下一篇:校园新星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