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华师大研修学习总结

2022-11-14

总结对于个人的成长而言,是我们反思自身、了解自身、明确目标的重要方式,通过编写的总结报告,我们可以在工作回顾中,寻找出自身的工作难点,掌握自身的工作优势,更加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赴华师大研修学习总结》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第一篇:赴华师大研修学习总结

赴华东师大校长研修感悟报告

葵涌第二小学 刘志标

初夏的五月,花团锦簇,万物葱茏。大鹏新区赴华东师大校长研修班——来自全中小学20多名正副校长,于2014年5月23日赴华东师大参加为期一个星期的研修。

此次校长研修分为集中研讨和教学实践两个阶段。集中研讨主要是聆听了6位专家、教授的专题讲座、报告;教育实践主要考察了上海市黄浦区卢湾二中心小学和上海市进才实验中学两处学校。无论是高水平的集中研修,还是耳目一新的教学实践,都给予我们脱胎换骨似的“充电”,荡涤了我们的精神和灵魂,开阔了眼界,丰富了阅历。两所学校特色发展和品牌创建过程中的做法给全体学员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虽然他们的教育环境、教育政策和教育资源我们无法复制,但他们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和实践精神我们完全可以学习借鉴。

一、集中研讨:我们的视域在宽广

短短一周的学习,我们聆听了6位专家的讲座,领略了不同专业领域大师的渊博的专业知识、浑厚的文化底蕴、忧国思民的

1 / 8

人文情怀,更为重要的是,我们了解了学校管理的最前沿阵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

1. 海市中学特级校长刘国华《校长的素质与领导力》:校长不能只是一只辛勤的蜜蜂,而要成为类似放风筝的人,要心中有天空,眼中有目标,手里有分寸,脚下有土地。”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校长,我们要有宽广的胸怀,深厚的底蕴,远大的志向,聪明的智慧;要有自己个性化的办学理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要有敢为人先的魄力,锐意改革的精神,最终提升领导力,实现学校特色发展。

2.徐阿根《学校管理问题的诊断与分析》:徐老师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了有关新课程背景之下学校管理者的角色转变问题。他从管什么和怎样管等方面分析了学校管理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具体细致,内容丰富。徐老师已退休,年事已高,但上课时却充满激情,话语间,那份对工作的热爱与高度责任感,让我们这些后生为之感动。

3. 华师大教育系教授、教育学博士金忠明教授《学校特色与品牌学校的创建》:金教授由人名、校名说起,研讨“盛名难副实”的现状,引出学校的定位与特色。教授跟我们分享了上海四

2 / 8

大超级名校的办学理念,十四所小学的办学特色,创办品牌学校的基本要素。大量的办学案例告知我们,学校特色来自历史资源的积淀;来自名牌教师的声誉;来自本校课程的凝聚;来自学校教研的开发;来自学校文化的创建;还来自校长办学的理念。

4.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系副主任、副教授、博士胡东芳《新课程背景下校长角色的转变》:(1)理解新课程的新意味,树立新的课程评价观,追求有心的校长(做一个富于感性的校长、做一个充满理性的校长、做一个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校长)。(2)理解教师的新角色要求:从知识的搬运工到知识的建构者。学校管理首先是教育思想管理,其次是教育行政管理。教育思想靠的是对话、交流与合作、统一,而不单单靠行政。行政管理则处处体现人本理念。

5.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王斌华《课程改革与发展性教师评价》:教师评价的现状、教师评价的趋势、两种教师评价的比较、评价标准的确定、评价结果的解析等系统地阐述了发展性评价的理论及其策略;

二、教学实践:我们的行为在改变

这些年走过一些名校,但一直是走马观花式的。一直渴望有

3 / 8

机会长时间近距离地亲近名校。上海的学校依托得天独厚的高等院校资源,有系统的理论支撑,先进的理念引领,办学水平都很高。这次考察的是上海市黄浦区卢湾二中心小学和上海市进才实验中学。这一次,带给我们的是行动在改变。

(一)黄浦区卢湾二中心小学:关注学生成长

卢湾二中心小学在8年前就对全校家长和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调查,“二中心”的老师们陷入了沉思——“学校只能是传授知识的堡垒吗?是简单的“分数思维”,还是从学生和家长的需求出发,满足更多的“心需求”?通过一番思索与论证,学校决定从实际出发,以学生的需求为基点,开设智能课程,分别为“世界语言、视觉创想、数字游戏、音乐旋律、运动文化、人际交往、探索自然、成就自我”八大系列。迄今为止,“二中心”的走班课程已经达到了45项之多,并深受学生的喜爱和家长的欢迎。

(二)上海市进才实验中学:办学特色明显

我们参观完学校的基础设施之后,校长向学员们介绍了学校十年的办学历程,学校所拥有的超一流的办学资源,学校多民族、国际化的生源,以及如何打造一流的师资队伍等情况。培养学生方面,学校提出了“一本、二心、三情、四基”的目标,即“以诚信

4 / 8

教育为本,培养学生的爱心和责任心,使学生养成在思想上具有民族情结、国家情感、国际情怀,在道德品行上有基本礼仪、基础文明、基本规范、基本准则的好公民。”

三、学习感悟:我们的梦想在前行

行走在智慧的碰撞里。短暂的学习培训,高密度的学习安排,大容量的学习内容,既有先进教育思想的浸润,又有特色建设理论的碰撞,更有参观名校的实践考察,一点点的冲击着我们的心灵。在上海学习的这些日子里,我一次次的被授课的教师们感动着:他们那严谨而崇高的职业追求,宽广而厚重的职业素养,淡定而潇洒的课堂魅力,无不令我折服,教师的风采在他们身上诠释得那样亮丽。

感悟一:新区要集中财力,每年改造好一二间学校。 《大鹏新区教育发展规划纲要(2013---2017)》的实施,为教育优质发展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这次我们参观考察了上海市进才实验中学,一走进校园,就被充满艺术氛围的教学楼大厅、设施先进的室内外体育场地、宽敞明亮的多功能图书阅览室和开放式书吧所吸引,让大家对进才实验中学一流的硬件设施和学校浓郁的文化氛围、独特的办学特色赞叹不已。

5 / 8

其实,我们新区也可以把学校办得这样好,而且更具特色。我在这里建议新区,每年把教育经费集中投放到一二间学校,重点改造硬件设施。根据新区学校的总量,三年内,新区各学校将会有脱胎换骨的变化,改变土里土气的形象。这就可以让校长们集中精力思考学校的软环境建设,把提升软实力作为工作重点,避免每年都要考虑如何申报项目、分散精力和时间。

感悟二:给校长应有的办学自主权

现代学校制度的核心就是校长要有办学的自主权。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尊重教育规律,落实学校的法人地位和办学自主权,不能单纯用行政眼光、行政思维,用处理行政事务的手段对待学校事务。建议还校长应有的人事安排权。一所学校,要办出特色,就一定得按校长的思路来办学。不同的校长有不同的办学理念与思路,这样才能形成不同特色的学校。而按校长思路办学的有力保障就是校长得有一定的人事安排权,如:充分利用好“空编”,一个“空编”可以聘请两位临聘教师,而聘请临聘教师则由学校来定,根据学校需要聘请相应职位的老师;学校招考职员,条件应该由学校根据实际情况来定。

感悟三:新区应该重视人才的培养、引进

6 / 8

良好的师资是学校发展的关键。由于培养高水平教师具周期长、投入高、稳定性差等诸多不利因素,因此引进高水平教师很有必要。那么,如何引进人才呢? 一要优化服务环境,营造重视教育的良好氛围,善待现有人才,把在本土成长起来的优秀教师留住,为引才提供样板;二是引进人才不求虚名,但求实用,要根据实际需要引进人才。不一定是正高副高、博士硕士,合适就好。

感悟四:学校特色需要文化个性的积淀。

学校特色就是学校的文化特色,它是一种内在的,融入学校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融入学校每一位成员的言行之中的一种氛围,一种风气。它既有外显的一些具体形式,更是一种内涵,是学校长期以来积淀的文化。

办特色学校、打造学校品牌涉及的都是“怎样把学校办好”的问题,特色和品牌原本一脉相承,只是学校发展过程中的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特色是品牌的基础和标志,品牌是特色发展层次和水平的体现。

这次培训学习,我感触很深,学有所得也将学以致用。看一看自己记录的听课笔记,翻一翻自己随手记下的感受,时间虽短,

7 / 8

但内容丰富。感觉头脑得到充实,思路更为宽阔、清晰,既丰富了我的教育思想、管理智慧和管理经验,又开阔了我的眼界和工作思路,提升了我的教育理念和思想境界,这必将对我今后做好学校管理工作产生深远影响。

8 / 8

第二篇:赴华东师大高级研修班体会心得

用心的培训 九月的收获

__赴华东师大参加教师课程领导高级研修班学习心得体会

2017年9月16-23日,我有幸到上海华东师大参加阿拉善教研员与骨干教师课程领导高级研修班培训. 盟教体局领导对这次高规格的培训非常重视和支持.由衷感谢上级领导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深造的好机会○.16日上□午在简短而隆重的开班仪式结束后,我们就开始了紧张而充实的学习.6天的培训学习里,课程安排的得满满的,专题讲座,小组讨论,记笔记,抄板书,写作业,晒作业,老师评作业.就是这样简单而紧张,有序而忙碌的学习生活,对我产生了剧大的影响.

在学习期间,我们听到了华东师大博导崔永漷教授的《核心素养与深化课程改革》《课堂观察》、上海教委教研室副主任陆伯鸿教授《上海教研活动的策划与组织》,华东师大博导胡惠闵教授《教学研究的思路和框架》华东师大吴刚平博士《校本教研中的问题意识》,浙江教育名家吴江林《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设计与实践》,华东师大博导朱伟强教授《分析课程标准》华东师大教授杨向东《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与评价》华东师大教授柯政《教研中的数据挖掘技术》华东师大教授王涛《如何做教育质性研究》等课程.在课堂上,我们既听到学到了专家们提供的先进的教研教学理念,独到的教学思想,全新的管理体制,也看到了专家面对我国教育中出现的大小问题不回避,不躲藏,带着问题在实践中找办法找出路的决心和勇气. 每天增厚的课堂笔记,其实是最好的教育专家在理论上对我的引领, 对一线教师进行指导的方法,每天完成的作业和反思又是我更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国家第八次课程改革深化的发展方向和目标的见证,宝贵的结业证书恰恰印证了我作为一名教研员,一名教师在专业化方向上的逐渐成长.这样的学习,让自己对教研员这一职业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与思考.在学习期间,各位教授高深精辟的理论, 对实践具有很强的指导性的研究成果,都深深地触动着我,让我感到自己与专家的差距巨大,也激发着自己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决心. 这些有用的知识和理念,我虽然不能在短短的一周内照单全收,但这绝对能增添我努力使自己成为科研型教研员的信心. 这些对我今后从事教研工作也绝对地起到了引领和导向的作用. 下面是我在培训中的几点心得和体会: 第一,带着问题来,带着方案回

崔永漷教授的第一堂课要求严格却不失风趣,他在课初要求大家要带着自己的问题来学习听课,在听完课后要能拿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直接把大家的注意力都带到了课堂,在他的课上,我认真学习了新课程标准当中明确提出的“学科核心素养”.他详细地讲授了“学科核心素养及其意义,学科核心素养”与高中课程标准的关系,怎样在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中体现核心素养,怎样在教学中实现从“双基—三维目标—学科核心素养,教授的课深入浅出,课堂上不时爆出笑声和掌声,他指出的正确知识加正确过程等于习得的素养”,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灵魂“没有教学评价就没有课程”等观点和理念至今仍让我记忆如初听,他拿自己孩子的成长历程做例子,启发听众怎么用心去做教育,怎样真正的用理论接地气的去指导教学,让我大为受益。教授的第二节课是亲自指导大家怎样做课堂观察,教授把自己多年做研究的方法和心得倾囊相授,他的一句话“千万次的问,什么样的课才是好课”让我对专家肃然起敬,我为老师严谨的治学研究态度打动,也在心中暗自己叮嘱自己,一定要把老师传授的教研方法学到手,带回来,用得上.

1 第二,教研员就是”咖啡”

陆伯鸿老师风趣地说,教研员就是“咖啡”,闻香,吃苦.要把清香留给别人,把苦留在心里.要甘心做嫁衣裳.我把这句话记到了自己的笔记中,也想着今后就沿着这个方向走下去.老师通过九个例子,形象的讲授了教研活动的策划与组织,用简洁的语言和例子教给大家在教研活动中教师应该做到规范,示范,典范;教研组应具备教研计划;资料的积累;在教研活动中重点应放在讨论上,要有观点和观点的碰撞,才是有用的教研活动.老师为大家提供了上海教研团队的微信公众号,让大家在回来以后也能及时地看到学到教育发达地区的教研动向,用心良苦.有了老师课堂讲座的启发,今后我的教研思路也有了一些想法,回来后用心用脑,付注实践,希望不负此行. 第三,做教研要脚踏实地

胡慧闵教授,用自身的经历诠释了怎样才是脚踏实地做教研工作,用严谨的治学态度给大家引入德国教育家GODLETS的教育理论,引导大家做教研的时候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搞清楚学生、课程、教师的关系,搞教研要从小问题着手,找差异要从比较中着手,找规律从逻辑中验证.她阐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分析框架明确了教研工作中怎样基于学生经验做教学设计研究.这些告诉我们,做教研是一件脚踏实地的工作,它既要扎根于一线教学,又要求教研员有坚实的学科基础和前沿的教学理论,不断地学习完善自己才能做好这件事. 第

四、教育榜科技 前途无量

这次最让我大开眼界的事情是,如果教育榜上了科技,我们做事可能会事半功倍.崔教授在自己的课中引入了这个观点,而柯政老师用事实说明了这一点,并且让我心服口服.比如在紧张的高三复习中,究竟学生应该在哪几门功课上投入更大量的精力,一直是高中教师争论不休的事情,我自己也在女儿的高三复习中困惑了很久.柯老师通过对江苏某校考生持续跟踪,调用大量数据,通过计算机数据处理,分析出在现行高考模式下,学生在高三对数学和英语学科投入更多的精力,理论上可以更大的提高该生的高考成绩,这为高三学生复习时间的分配给出了理论的依据,也让我茅塞顿开,恍然大悟.再比如通过对农村学生学科学习能力的数据研究,找到解决农村学生学科学困的问题找到出路,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我想,在今后的教研工作中,也应该重视这方面的学习,提高自己的教研能力. 6天的培训学习晃就过去了,我们一行六十余人在美丽的华东师大享受着知识的熏陶.虽然我们每天时间紧很辛苦,但每天讲座却没有一人迟到,大家都很珍惜这样对自己有用的学习机会.在今后的教研工作中,我要把所学到的教育理念,工作方法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努力做一个善于学习和研究的教研员,更要向专家型的教师这个方向努力,完善自己的专业技能.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养成研读教育理论书籍的习惯,做一名合格的教研员.

2017/9/29

2

第三篇:赴东北师大培训学习培训总结

学无止境,教应有涯

—— 赴东北师大高级研修学习体会

2014年9月22日,参加青海省组织的赴东北师大培训学习,感到非常的荣幸。通过参加本次学习,我亲耳聆听到了专家、教授们的报告和讲座,亲身感受到了大学校园里浓浓的学习氛围。既拓展了知识面,又加深了内涵。短短的几天培训,使我觉得收获是巨大的、丰厚的,影响是根深的、长远的。以下我从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朱玉民教授讲授的《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效整合的基本模式及其应用方法创新理论与实践研究》,朱教授在讲课的过程中,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声情并茂,肢体语言动作非常到位。六十多岁的人,一上午两个多小时在讲台上没有休息,并同时不停的用各种动作比划;有时展翅飞翔来形容小鸟,有时用跨越来形容羚羊飞度,有时从讲台走到学员中来形容学生回答对非常难的问题被表扬后的喜悦。从始至终,朱教授都全神贯注的沉浸在自己的课堂中,达到了忘我的境界。全体教师都被朱教授这种精神所感动。在这同时,我也在反思:我上课有这样精彩吗!我上课有这样忘我吗!这就是自己努力的方向。

二、邓涛教授讲到,目前我们的课堂存在着很多“低效”的问题:如学生情绪表面化、课堂活动形式化、三维目标口号化,课堂出现了表面的“繁华”与“热闹”。环视我们的课堂,这样的情况不是比比皆是吗?比如,教学目标的制定往往是从教学参考书上直接“复制”“粘贴”而并没有考虑到每节课的实际情况:这节课是否需要三维目标俱全、课堂教学的设计围绕着这些目标了吗?小组合作探究的问题是否真的需要探究?能一人自主解决的何必非得兴师动众呢?小组合作探究的时候,表面热闹看似动了起来,可学生真正的深入探究研讨了吗?课堂提问的时候又留给了学生多少思考的时间呢?往往个别学生举手发言后就进入了下一个环节,可大部分学生真的也懂了吗?这正如邓涛教授所讲:用个别学生的思维代替了所有学生的思维。如果这些情景经常出现在我们的课堂中,那课堂的效果、效率、效益又在哪里呢?

课改没错,但要改变的不只是形式,而应从实际出发脚踏实地的走好每一步,好高骛远、心浮气躁只能会昙花一现。教学不是演戏,教育更应该摈弃功利,让理性的清泉洗尽铅华,让教师和学生一起健康成长!

三、听了东北师范大学刘茂森教授所作的关于《优化“整合”教学的基本途径》的精彩讲座,从中受到了深刻地启发和教育,通过这次学习,使我进一步认识到“整合”不仅仅是信息技术和课程的结合,也不是说用了多媒体课件就能解决教学中的所有问题,而是必须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寻找二者的最佳结合点,也就是说,教学方式的灵活选择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必须抓住这一点,引领学生一步步走向知识,去发现探索知识,形成有利于其发展的学习方向。刘教授的讲座使大家领略到了教育信息化的理论前沿以及它的无穷魅力,同时也深深体会到了加快学校教育信息化步伐的重要性、紧迫性,感受到了该如何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从而去迎接这信息化带来的挑战。

总之,感谢教育局给我这次外出学习的机会,使我有幸参加了此次集中培训,机会难得,意义重大。感谢东北师大专家、教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钻研精神以及与时俱进的时代气息,使我受益匪浅。我一定会不懈努力,勇于实践,不辜负区教育局领导对我们的厚爱和期望。

安成洁

西宁市城西区五四小学

第四篇:赴东北师大学习心得

锡市三中

胡宏文

2013年12月13日,在邵局长的带领下,带着学校领导深深嘱托和教育局领导的殷切期望,锡市中小学学科带有人150余人来到美丽的长春东北师大,开始了为期八天的学习。

此次培训学习,得到了教育局温局长的大力支持和关怀,在左局长先到长春东北师大,与有关领导协调,为本次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做出很大的努力。

转眼间,参加东北师大二十天的培训已结束了,回顾这二十天的学习生活,我们忙碌着,却充实着;我们劳累着,却快乐着。因为,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有知识,更有精神上的收获与充实。下面就谈谈我在这次数学培训中的心得体会:

首先感谢学校为我们提供了“赴东北师大——温州市小学农村骨干教师研修班”学习的这次机会。能够和东北师范大学的教授们近距离的交流,我们真是受益匪浅。3月12日早上,学习培训班在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报告厅举行了一个简单而隆重的开幕式,尽管简短,但是有强劲的高级别的专家阵容,开幕式由东北师大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副主任于海博导主持,东北师大教育科学院院长马云鹏和温州教育学院副院长麻晓春书记分别讲话。这么足以表明培训班的档次之高、要求之高。

走进东北师范大学的校园,最吸引我的就是北国纷纷扬扬的大雪,领略了北国寒冷的冬天,零下十四摄氏度的天气,在这次学习中,特级教师和博导教授们共计二十二位为我们这些一线教师授课讲座,真的让我们受益匪浅。回来后我写下了我们的学习感受。 参训后的反思——东北师大学习体会 锡市三中 张喆宁 为了提升我市的教学质量和教师的专业素养,锡林 浩特市教育局委托东北师大理想信息技术研究院对全市中小学学科带头人进行培训,我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有幸参加,在12月14号来到长春,在八天的学习中感触很大,从我们的所听、所见、所闻,沉淀了我们许多所获、所思、所悟,此次真是不虚此行。

一、《优化整合教学的基本途径》和《教师自我反思的实践研究》让我意识到不足。 经过15小时的长途汽车的颠簸,可以说人困马乏。早上就要学习人全无精神。但是第一天听了教授的讲座,顿时疲劳一扫而光,受益匪浅。第一天聆听了刘茂林、郝淑霞两位教授的专题讲座,受益匪浅。 21世纪教育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我本人在教学中已逐步将信息技术和教学相结合,听了刘教授的讲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刘教授带有风趣、幽默的讲述中进一步了解了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教学准备行为、教学实施行为、教学反馈行为、教学评价行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接受现代教学思想理论的指导才可能是科学的、有序的、有效地同时也知道了技能的形成是语意知识在应用中,通过对其适用条件的概括与分

第五篇:赴华东师大学习体会

心在哪里 智慧就在哪里

————赴华东师大学习心得体会

非常幸运地参加了区教育局组织的赴上海华东师大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的学习。这些天的学习,专家教授言谈之中充满哲理的思考让我深深的感到这是一次启迪智慧、涤荡心灵、激发智慧、终生难忘的学习之旅。在培训班上,我领略到了众多专家的精湛理论和人格魅力,真是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们收获着、快乐着、成长着,真可谓“期待而来满载而归”。

一、专家们精彩的讲座提升了我的教育理念。

高级研修培训班为我们创造了条件,搭建了一个与大师零距离交流的平台。无论是王斌华教授、吴亚萍教授、还是李政涛教授和程华教授„他们渊博的学识,钻研的精神,风趣的讲座,都让我们在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明晰了教育的真谛。

教授们站在理论的高度,阐述了各自的研究成果。使我们眼界大开,多角度、前瞻性的讲座,使我的教育教学理念得到更新、相关知识结构得到完善,我们享受着心灵碰撞带来的震撼与兴奋,享受着精神洗礼带来的幸福和愉悦。《备好一类类课——在教学转化中促进学生养成》是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吴亚萍教授的讲座。吴教授根据自己对教学的长期观察和研究,用翔实的课堂案例,生动分析了我国当前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足问题,并介绍了新基础教育中课堂教学教育的转化难点及策略。 她的“备好一类类的课,才能上好一节节有关联的课”,以及“三放三收”的教学过程设计,让我重新认识了观课的意义与评课的实质。“心在哪里,智慧就在哪里”这是吴老师的点睛语,也会成为我成长的座右铭。培训中,我按要求认真撰写学习心得,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进行思考,并不断梳理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有了很大的提升。

二、智慧需要教师有终身的学习力

优秀的教师需要有博学多才、视野广阔、令人折服甚至崇拜的学识魅力。她是一名优秀教师的底气所在,是来自于长年累月不断学习、吸收文明的成果。富有学识的教师会为学生开智引慧,为学生打开知识之窗。但我们许多人在庸庸碌碌的工作中却失去了学习的能力,认为就是这样了,结果是教书教了三十年水平只有三年。通过这次的学习让我重新认识了教师这个职业并让我产生了无尽的向往。

教师的成长源于内心的觉醒,而内心的觉醒源于对幸福的追求。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是个很时髦的话题,也现实的话题。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教师绝不能坐吃山空,只做知识的消费者,而需要做个终身学习者。只有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才能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更新自己的知识,更新自己的知识观念,影响自己的教育行为。新课程的实施需要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只有走专业化成长之路,才能成为适应现代教育需要的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创造条件完善自我,拥有智慧,把教书育人当作事业来追求,我们才会由从业到敬业最终乐业,才会由教书匠成长为真正的数学教师。教师是一个平凡的职业,但是不平庸。也许,我没有成为教育家,但是我依然可以享受教育的幸福;也许,我没有桃李满天下,但是我依然可以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三、用心为学生的发展浇水捉虫。

新课程改革将课堂还于学生,以学生的学为主。过去的教学我们关注的是知识的积累,现在我们不仅要关注知识,更要追求学生的养成教学,即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体验、探究、整合;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主动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做好自己的定位,我们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伙伴、鼓动者、裁判甚至是学生的欣赏者、供学生分析批判的参照物或靶子。其次要转变思考的维度,不应仅仅思考把什么给学生,还应思考把什么东西不给学生,什么东西用什么方式给学生可以给学生带来最大的思考和收获,什么样的教学行为可以给 学生带来激励性的评价。再次我们还要有转变教学成果意识,它包括有我们教给学生的知识、还应有方法、能力、意识,更有教师自己做人和做学问的态度。加深对“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这一基本教育理念的理解和认识,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学生就像植物,需要浇水、施肥、治病、捉虫,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自由发育生长。

四、今后努力的方向

1、多读书,广读书,在读书中积累,在读书中反思,在读书中成长。

2、阅读一些和自己业务相关的教育教学杂志、书籍报刊,从中汲取精华,运用到实践中去。

3、选取一些名师、名家的案例在课堂上加以实践。

4、通过系列的学习与研究,使自己成为一位“志存高远、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与时俱进”的新型教师。

我们要做一个有“心”的教师,当我们把心放在教育实践和教育研究中,智慧就会在那里生根发芽,开花长大。是啊!心在哪里,智慧就在哪里,只要有“心”,我们就能达到理想的彼岸。

心在哪里 智慧就在哪里

-----赴华东师大学习心得体会

焦艳芬 (B06)

刘 家 堡 联 区 2012 – 6 - 22

上一篇:房建工程施工合同范本下一篇:砥砺奋进谱新篇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