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培东《皇帝的新装》教学实录

2024-05-01

肖培东《皇帝的新装》教学实录(共5篇)

篇1:肖培东《皇帝的新装》教学实录

《皇帝的新装》教学实录(肖培东/川师大附中/2014.10)

第一步:认识童话这种文学体裁,以及童话的主要特点。(在学生已知基础上建立新知。由模糊到清晰)

师:大声地喊出今天要上的课文题目。

生:《皇帝的新装》

师:你知道《皇帝的新装》是什么吗?

生:童话。

师:问题就来了,以你的读书经验,你是怎么去判断这是一篇童话?先仔细想想。

生:散文一般都是真实的存在,童话一般都是虚构的,比如他写那两个骗子做的衣服看不见,就有些虚构,脱离现实了,所以是童话。

生:我觉得童话就是通过讲述一个故事来讲述一个道理的,也同时具有讽刺意义,揭示某种社会现象。

师:哦,是要讲述一个道理,要把这个道理放在社会当中告诉你,是这个意思吗?

生:是的。

生:没有具体的时间。

师:没有具体的时间,试着把这句话换一换。

生:都是虚构的。

师:还有吗?

生:一般都是写的很久以前的事。

师:哦,写的不是今天的事,都是很久很久以前遥远的事。

生:童话的故事每一篇都是富有童真的,而且每个故事都会告诉我们一个小道理。

师:就是说,童话童话,是用谁的话啊?

生:儿童的话。

师:是用儿童的话来写的。

生:童话里面人物的语言说得都特别夸张。

师:特别夸张。也就是说童话最主要的手法是——

生:夸张

师:夸张,和想象。真棒,同学们,一起来看看老师的定义和你们的是多么相似。

(PPT显示:童话是一种文学题材,它的特点是通过丰富的想象甚至夸张来塑造人物形象,反应现实生活,潜移默化地对儿童进行思想启蒙教育。)

师:你看,你们用自己的语言,把童话的特点全都说出来了,这就是学习的力量。现在回顾下,老师说的,童话最主要的特征是什么?

生:丰富的想象和夸张。

第二步:朗读感知这个故事,感知这个故事中的荒诞。(读出感情,在句子中结合情感体会字词的用法和含义)

师:那么同学们,读完了《皇帝的新装》,你想一想你觉得最有夸张力的细节是什么,你自己觉得?(这篇文章处处都是夸张,那你觉得哪段哪个地方最夸张?大家再回到文章仔细看一看。)

生:“也还有一种奇怪的特性,任何不称职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这句话,因为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可能有这种事情。

师:也就是说你认为这么一件衣服是不存在的,所以你认为骗子所说的那件衣服特性特别的夸张。

师:怎么读?读一读它的特性。

生:(阅读该句)

师:同学们,要想读出这件衣服的特征,读出衣服很夸张的特征,你觉得要读好哪几个词?

生:“都”。

师:都看不见这衣服。

生:“任何”。

师:“任何”,这个词带有一点夸张的味道,你再来读一读。

(该生再读该句)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读读看,读出这种夸张的味道。“任何......”起。

(生齐读)

师:“都”字后面读音稍微拉长,就特别好,我们再把这个地方读一下,“都......”预备起。

生:“都看不见这衣服。”

生:这衣服的“这”也要强调的。

师:对,这衣服的“这”是不是也把它强调一下。再来一遍,预备起——

生齐读:都看不见这衣服。

生:“衣服轻柔地像蜘蛛网一样,穿的人会觉得身上好像没有什么东西似的,这也正是这些衣服的优点。”

师:你也是找到了这件衣服所谓的特点,好,你把这句好夸张的地方读出来。

(生阅读该句)

师:两位同学都找到了衣服的特点,接下来看下,除了衣服的特点外还有没有其它地方特别夸张的。

生:第一自然段里,“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中的“每一天,每一点钟,一套”的夸张。

师:皇帝爱新衣已经爱到了极点。再读一遍,要把皇帝爱衣服成嗜好的夸张的意味读出来,要读好里面的那几个词?

生:“每一天,每一点钟,都”。

师:你们发现都是些什么词?

生:数词和量词。

(教师示范读,生再读,全班体会读)

师:“乘着马车去游公园......”下面那句“除非......”,你来读。

生:“除非去炫耀一下他的新衣服。”

师:还有没有哪个地方是特夸张的?

生:“许多年前,有一个皇帝,为了穿得漂亮,不惜把所有的钱都花掉。”

师:注意到她把哪个词读得很夸张?

生:“所有的”“都”。

师:大家一起试试看,不惜......(学生齐读)

师:照这样去给人讲童话就特别生动了。

生:第二自然段“自称是织工,说他们能够织出人间最美丽的布。”布是没有最美丽而应该是更美丽的。

师:所以那个夸张就体现在那个“最”字上了。你把最美丽那里读好。

(生阅读该句)

生:我觉得还有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话。“于是他付了许多钱给这两个骗子,好让他们马上开始工作。”一般都是等他织好了才付钱,但这里一下子在之前就付了好多钱。

师:哦,他为什么要这么着急付钱啊?

生:因为他想要马上开工。想要新衣的急切很夸张。

生:我找的是第32自然段。“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都说......”“都”字说明所有的人都相信了这个谎言,但是这个谎言是非常容易被戳破的,但大家却都相信了。

师:那你能把大家说的那句话读出来吗?

生阅读该句:“乖乖,皇帝的新装真是美丽!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这件衣服真合他的身材!”

师:同学们说那时候那个大人说出的语气是这样的吗?那个大人说这句话的语气是喊得还是轻轻的说出来的?

生:是喊出来的。

师:为什么是喊出来的。要让别人都听见,大家看看这些句子后面都是什么符号?

生:感叹号。

师:感叹号啊同学们,因此这个句子就要读出夸张的语气,谁来试一下?“乖乖啊......”

(该生感受再读)

老师引导同学一起(齐读,男生读,女生读)品味读。

师:我们再看看,从全文来看,有个细节我是最感兴趣的,你看看,还有哪个细节是最荒唐,最夸张的?

生:请大家看到36自然段最后一句话。“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他的大臣们跟在他的后面走,手中拖着一条并不存在的后裙。”

师:皇上穿着并不存在的后裙在干嘛?

生:游行。

师:裸奔,光天化日之下,皇上在裸奔,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是怎么换衣服的?“皇帝把他所有的衣服都脱下来了,读......”

生齐读:“皇帝把他所有的衣服都脱下来了。两个骗子装作一件一件地把他们刚才缝好的新衣服交给他。他们在他的腰围那儿弄(拉长,仿佛真的弄了一整子)了一阵子,好像是为他系上一件什么东西似的——这就是后裙。皇帝在镜子面前转了转身子,扭了扭腰肢。”

师:大家听到哪些词还没有读好?

生:“转,扭”。

师:要想读好,这个镜头我们要读出什么词的味道来?

生:动词。

师:动词,这个动词读的时候要真实的发生,而且读时要读得快还是慢?

生:慢。

师:慢,在读时也转一转,扭一扭,感受到那个感觉来。试一下。“皇上在镜子面前,预备起——”

(全班感受着齐读)

师:同学们,感受到了吗?妈妈给你讲故事的语气一定是这样的语调。

那么同学们,在光天化日之下的裸奔在生活中很少吧?但是在安徒生的童话里面这个镜头在众多目光下如期上演了。

第三步,探究荒诞的故事顺利发生的因素(通过语言本身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探究故事的逻辑)

想一想,这个荒唐的闹剧是谁导演出来的,这个荒唐闹剧成功上演最主要的因素你认为是谁?

生:我认为是皇帝和他的大臣,首先他的大臣害怕别人发现自己很愚蠢,就欺骗皇帝;皇帝也担心别人说自己很愚蠢,就去欺骗别人。

师:她说了两点,用了一个首先,还要把其它的部分留给别人来说。

皇帝自己导演这场戏,先看看第一部分,看看皇帝的特性,他的性格特点是怎么样的,再好好读一读。

师:“许多年前,有一个皇帝,起——”

生有感情齐读第一自然段。

......(中间部分没有录进去,不知道过程是怎样的)

生:“我倒很想知道衣料究竟织得怎样了。”皇帝想。不过想起凡是愚蠢或不称职的人就看不见这布,心里的确感到不大自然。他相信自己是无须害怕的。但他仍然觉得,先派一个人去看看工作的进展情形比较妥当。

师:好,皇上那个时候有一个心理,大家划出来,是——

生:“不大自然。”

师:这个不大自然就是那个时候的心态。

师:还有没有其他的?除了皇帝意外,跟谁还有关系?

生:我认为跟那两个骗子有关的,提前骗子就说了“衣服还有一种奇怪的特性,任何不称职或者愚蠢的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就让皇帝等人想要证明自己是不愚蠢的。

师:简单来讲就是骗子的骗术高明。他不但想得好,而且做得也像。大家找找看。骗子的做工是怎么样的?他们在织布机上的劳动场景是怎么样的?

生:他们摆出两架织机,装做是在工作的样子,可是他们的织布机上连一点东西的影子也没有。

师:把这几个动词划出来。(摆出,装作)可是他们的织布机上连一点东西的影子都没有。这个骗子是很高明的。

好,骗子导演了这场戏,还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跟两个大臣也有关,因为他们害怕自己因为看不见衣服,怕别人说自己不称职或者愚蠢。

师:她说了一个词“害怕”,请找出一个官员的心理活动给大家读一读。

生:“我并不愚蠢呀!”这位官员想,“这大概是我不配有现在这样好的官职吧?这也真够滑稽,但是我决不能让人看出来!”

师:决不能让人看出来,于是,他就说了假话,看看他对皇帝是怎么说的?

生:“是的,那真是太美了!”

师:注意这里是个什么符号?

生:感叹号。

(师指导朗读)

生:我觉得还和那些老百姓有关。请大家看到32自然段。“谁也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什么也看不见,因为这样就会显示自己不称职,或是太愚蠢。”

师:大家划出来了吗?谁也“不愿意”。看到所有的善良的老百姓都说出了那句假话,那句假话你再读一读。“乖乖......”

生再读:“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这件衣服真合他的身材!”。

PPT显示:“皇帝的新装”成功上演的最主要的因素你们认为是什么?

皇帝

骗子

官员

百姓

......师:皇帝,你们认为是最主要的因素。骗术高明的骗子是这场闹剧的幕后推手;官员说了假话;甚至连善良的老板姓也说了假话。

那同学们,如果这样子概括,“皇帝的新装”成功上演的最主要的因素你想怎么概括?

生:所有人都不愿意承认自己是愚蠢的。

师:你认为是所有人共同制造了这个骗局,所有人共同上演了这出闹剧。

师:是所有人的吗,是所有的什么人?

生:成人。

师:原来这是一个讲所有大人的故事。是描述所有大人世界内心情绪复杂的一个故事。所以所有的大人共同上演了这出闹剧。因此我们要从社会,土壤,大地,或者是更广阔的空间去思考这个问题。所有的大人共同制造了这出闹剧。

第四步,探究童话的主题。

PPT出示:

1.全城的人都听说这件织品有一种多么神奇的力量,所以大家都渴望借这个机会测验一下......2.城里所有人都在谈论着这美丽的布料。

3.每人都随声附和着,每人都有说不出的快乐。

4.“一点也不错”所有的骑士都说。

5.“上帝,这衣服多么合身啊!裁得多么好看啊!”大家都说......6.那些托后裙的内臣都把手在地上东摸西摸,好像他们正在拾起衣裙似的。

7.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都说:“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漂亮......”

(指名有感情的朗读)

师:这些句子出现在文章不同的地方,但是你发现有一个字是一样的,能找到吗?是哪个字?

生齐声:“都。”

师:每个句子里都出现了一个“都”字,这里的“都”说明什么问题?先想一想。

生:全城的大人都在说谎话。

生:从这里可以看出是全城的大人造就了这个荒唐的闹剧。

生:我觉得这样就可以体现出全城的大人都不愿意承认自己很笨,不称职。

师:所有的大人,无论是有权利的,还是没权利的,无论是高高在上的,还是贴着地气的善良百姓,都卷入了这场闹剧当中。

生:我认为是全城的大人都有虚荣心,不愿意承认看不见布料,所以才产生了这场闹剧。

师:你知道老百姓为什么要有虚荣心吗?

生:因为他们不愿意在皇帝面前显示出自己的愚蠢,皇帝如果听见他们说看不见,就是认为他的国家的百姓太愚蠢了。

生:说了真话,可能就会有些不好生活了。

师:也就是说百姓不敢说真话,迫于压力,他说了假话,迫于生存的需要他说了假话。同学们,这个时候是不是突然发现《皇帝的新装》其实讲的是一个成人世界的故事。

第五步,由主题分析引发学生深层思考。

出示多媒体:“皇帝的新装”对皇帝,对官员,对百姓等,与其说是新装,不如说是——?

学生思考。

生:不如说是一场闹剧。

生:不如说是一个谎言。

生:不如说是一个诚信的试金石。

师鼓励赞赏。这个比喻真正的从闹剧中看出本质的东西。

生:不如说是大人复杂的内心世界。

生:不如说是大人们内心世界的一块透视镜。

生:不如说是一张对诚实的考卷。

生:不如说是一道对诚实的测试。

师:出示多媒体:“皇帝的新装”对皇帝,对官员,对百姓等,与其说是新装,不如说是——?

试题

虚荣

私心

面具

功利

世故

人性黑洞

心装泛滥——

世俗世界的习惯与传统

......师:原来这是给大人们准备的的一道测试,通过这件新衣,我们看到了虚荣,也看到了私信,看到了社会的复杂,看到了功利事故,甚至我们看到了成人世界的人性黑洞。

这里与其说是皇帝的新装,不如说是大人的心装。

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世俗世界奇怪的传统。因此感受他们的内心活动就变得非常的重要。

师:让我们再认真的读一读这些大人的内心活动。

PPT显示:1“我的老天爷!”他想,“难道我是愚蠢的吗?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这一点决不能让任何人知道。难道我是不称职的吗?不成!我决不能让人知道我看不见布料。”.2.“我并不愚蠢呀!”这位官员想,“这大概是我不配有现在这样好的官职吧。这也真够滑稽,但是我决不能让人看出来。”

3.“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皇帝心里想,“我什么也没有看见!这可骇人听闻了。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资格当皇帝吗?这可是最可怕的事情。”

4.“上帝,这衣服多么合身啊!裁得多么好看啊!”大家都说,“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这真是贵重的衣服。”

5.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都说:“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这件衣服真合他的身材!”

(抽生阅读)

师:在这些心理活动中,我们看到了成人世界的很多的想法。正是在这种私心,复杂的,甚至无奈的情绪的支配下,有了这件皇帝的新装。所以我们就看到了在那个富丽的华盖下,皇帝开始了游行。

第六步,由童话故事引发起对现在的反思(想象续写结尾)

PPT显示:“这样,皇帝就在那个富丽的华盖下游行起来了......”如果让你从这里写你的安徒生童话的结尾,你会怎么设计?

从这个地方开始想象,设置一个和安徒生不同的结尾。先仔细想一想,同学之间讨论一下。

生1:皇上赤身裸体走在街上,百姓们一下子都呆住了,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一个人突然大叫道,“多么好看的衣服啊,这衣服真适合皇上的身材啊!”街上一下子沸腾了。大家都说这衣服好看极了,一个童稚的声音响起:“你们看那个人并没有穿衣服啊!”

生2:皇上赤身走在街上,一个小孩说:“皇上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啊!”周围顿时沸腾起来,皇上觉得无地自容,再看看身边的大臣,个个都低着头,在一片哄笑声中,皇帝红着脸走向皇宫。

师:让群众说真话,皇帝最后红着脸走回了皇宫。

生3:皇帝就在那个富丽的华盖下游行起来,大家看到都不禁笑起来。“皇帝裸奔啦,皇帝裸奔啦。”皇帝在大家的笑声的落荒而逃。

师:在大家裸奔的戏谑中皇帝逃回了皇宫。

生4:皇帝赤身走在大街上,大家在笑声议论“皇上什么也没有穿啊。”涨得满脸通红的皇帝在人群中消失了。

师:想看看老师是怎么写的吗?

学生:想。

老师展示(PPT显示)

这样皇帝就在那个富丽的华盖下游行起来了,孩子们看到了都说:“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后面的衬裙多么美丽啊!衣服多么合身!”谁也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看不见什么东西,因为这样就会暴露自己不称职,或是太愚蠢。皇帝所有的衣服从来没有得到这样普遍的称赞。

“可是他什么也没有穿呀!”一个小孩子的爸爸最后叫出声来。

“伙伴们,你听这大人的声音!”那个孩子说。于是孩子们把这大人讲的话私自低声地传播开来。

“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有个大人说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呀!”

“他实在是没有穿什么衣服呀!”最后所有的孩子都说。

师:你们发现老师的结尾和课文有什么不同?

生:老师,你把大人和孩子换了一换。

师:那你认为谁的结尾好?

生各持不同意见。

师:先想一想,别那么快说出答案,好好想一想。

生:赞同安徒生的结尾,因为孩子们是天真的,他们心里想什么就会说什么,不会像大人那么虚假。

生:我也赞同课文的结尾。大人总是会欺骗人,孩子们是纯洁的,他们不会说假话,所以他们说的话应该都是最容易被人相信的。

生:我赞同老师的结尾,因为小孩子也还是经历了一些事情,他也可能在伙伴中装得虚伪,而大人经历了很多事情之后也有可能看穿,他也不愿意再装虚伪了就说了真话。

师:还有支持我的吗?

生:我觉得肖老师的结尾可以用到现在的,现在很多小学生中学生比大人的虚荣心还要厉害多了。

师:好,同学们,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尾呢?再想想,现在有小孩子会说假话了,他们是怎么学会的呢?

生:大人把他们带坏的。

师:原来最后还是大人在影响我们,成人世界的心态在污染我们。所以我们认为如果这个世界,还有一个真诚的声音,它应该首先属于谁?

生:小孩子。

师:但是我们这些大人,曾经也是小孩子,他们就在生活的过程中慢慢学会了说假话。那么同学们,今天你能不能对在场的大人说点什么话?

生:以后不要说假话了。

生:生活再怎么样,以后也最好不要说假话了

生:请大家不要有虚荣心。

生:别把小孩子教坏了。

师:学到这里,我们就知道了,原来童话不仅仅是在教育孩子,也在教育大人。

PPT显示:

安徒生:“我用我一切感情和思想来写童话,但是同时我也没有忘记成年人,当我在为孩子们写一篇故事的时候,我永远记得,他们的父亲和母亲也会在旁边听。”

请你用你的声音把这个故事用你的方式讲给你的父亲母亲听,“很久很久以前......”那时候,那时候希望大家每一句赞叹都是由衷的。大家一起读:“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

师:你们这堂课也非常漂亮,谢谢。

篇2:肖培东《皇帝的新装》教学实录

课前几分钟,肖老师让学生们朗读了《秋声赋》的后两段。师:刚刚从秋天走出,看看窗外是怎样的天? 生:雨天

师:雨是那个唤起我们许多记忆的一种东西,喜欢雨天吗? 生:不喜欢。

师:不喜欢,我用四个字来说说“又是雨天”,猜猜看我对雨天是什么感情?你来说。一生:觉得雨天发生很多的事情,有点感伤,有点怀念。师:你从老师的哪个字感觉出来? 生:又是

师:又是,同学们说她解读得对不对? 生:对

师:从一个词上她感觉到老师的一种情感,不错。来,再听,又是雨天。一生:感觉你有点不耐烦的感觉。生:(轻声)啊!(笑声)

师:同学们说他错了。好,你来说。

一生:我认为老师刚才的感觉是十分高兴的,十分欣赏的,又是雨天,终于雨天又来了,老师非常期待这个雨天,非常期待这个下雨的季节。师:同学们说对不对啊? 生:对。

师:这四个字,老师不同的语调,不同的节奏,读出的情感一样不一样? 生:不一样。

师:不一样,这就说明朗诵是建立在对文字揣摩的基础上的,是不是? 生:是。

师:来,模拟一下。西南旱灾的人们是怎么说这四个字的? 生:又是雨天!

师:太高兴了,是吗?再来,广东雨灾后的人们是怎么说这四个字的? 生:又是雨天!(拖长声音,充满苦恼)

师:对了。同学们,雨天啊,是很容易唤起心头一种情感的,它装载了太多的东西,它很容易唤起我们心头的一些遥远记忆,心底的一种深沉。同学们,从表达情感的需要,雨天往往适合于回首,适合于追忆。今天,这个雨天我们就一起走近晚唐诗人李商隐的《锦瑟》,听一听他心中的锦瑟之音,好不好? 生:好。

师: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锦瑟无端五十弦,一二开始。(生读《锦瑟》)

师:好。题为《锦瑟》,什么是“锦瑟”,快速找出来。生:一种乐器。

师:一种乐器,一种绘有美丽锦文的乐器,那么,李商隐这首诗在大家的第一次朗读之后,你告诉我它是写锦瑟的吗? 生:不是。

师:那是写什么? 一生:写他自己。

师:写他自己,写他什么事,找出一个字,写什么? 生:思

师:思,刚才同学们说出来了,思,或者换一个字。生:忆

师:哎,这位男同学说出来了,忆。来,把开头和结尾四句话再一起来读读,锦瑟一二读。(生读)

师:这是一首李商隐回首往事的诗,那么回忆,同学们考虑一下,在回忆的时候人们的情境是……或者说,回忆的文字在朗读的时候节奏是…… 生:慢

师:哎,舒缓,缓慢一些。第一次朗读了,接下来,在老师的指导下读出这种回忆的感觉。注意,要放慢节奏,缓慢一些。“锦瑟无端五十弦”一二读。(生齐读)

师:如果要把回忆的感觉读出来,最后两个字“惘然”要…… 生:慢一些

师:哎,再来一遍,“只是”一二开始(生读最后一句)

师:慢慢的,还在回忆,这个“然”字不一定就从回忆中醒过来,它还在引导着我们继续去沉醉,继续去思考。好,这位女同学,你给大家读一读。(一女生读,读得一字一顿)

师:速度再慢一点好吗,读两句,最后两句。(女生读最后两句,读到“当时”的时候笑了)

师:只是当时已惘然(师范读)所有同学一起来读,一二开始(生读)

师:好,再说说看,这次读了以后你告诉我,这首诗你读出了诗中的…… 生:悲伤。

师:好,马上就说出来了,悲伤。你呢? 另一生:哀愁。

师:其实,这两个词所表达的概念一样不一样? 生:一样。

师:也就是说,这首诗同学们都认为是一首极其伤感的诗,说说看,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到伤感?

生: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师:怎么说?

生:哦,表达了他很悲伤的情感。师:哪个词上面表达了这种悲伤? 生:泪。

师:有泪的记忆是伤感的,是吧,(生答:对)这个泪字要读出他的伤感味道,不应该是这么平淡的,对不对,再来,“沧海“这句话。生: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师在生读“珠有泪”时一起读,带动了生的情感)师:旁边同学再读一读句子中的伤感。生: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生在读后一句时读成蓝田玉暖日生烟)师:蓝田日暖玉生烟(师重读一遍)。烟的一种感受,泪的一种感受,慢慢的给你一种伤感的基调,但我觉得你第一个词的爆发力很强,它不是伤感,你用的是“沧海月明”(音调较高),请注意一下。后面同学再说说看,还有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到伤感? 一生:最后一句。师:请读出来。

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师:怎么说?

生:有些人回忆是很痛苦的,很凄惨的,所以说想起往事有一种悲凉的感觉。师:那么读出这句话。

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师:好,还有吗?找找看,哪些句子?来,这位女同学,悲伤是你说的,你来说说看。一女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师:你是第一个能够把伤感和情感结合在一起的同学。(生鼓掌)应该骄傲,因为真正懂得了文字而不是只是发出声音,而是进入了灵魂。你告诉我,哪里有伤感?

生:庄生晓梦迷蝴蝶,就是庄生梦蝴蝶分不清自己在世界外面还是在世界的里面;望帝春心托杜鹃,是有一个典故——杜鹃啼血。师:哎,杜鹃的啼血…… 生:是非常感伤的……

师:是非常感伤的……然后,延伸出来是每个人为了自己的梦想而感伤。这种感伤就浓浓地映照在我们诗歌中的每一句,每一什么? 生:字。

师:同学们,如果说,回忆是需要缓慢的,感伤就要加入一份低沉。前面几位同学之所以没有把这几句话读好,是在于他们只理解了回忆的一种平缓,却忘记了感伤的那份基调。好了,再在老师的指导下读读这首诗,注意不但是慢,还要慢出那份忧伤,所以,关键字关键词一定一定要读好。“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一二开始。(生读)

师:读得多好,为了加重一下这种感伤的味道,我建议把最后一句重复一遍。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只是当时已惘然。(师范读)一二开始。(生读)

师:好,整齐朗读一遍。注意一下,为了朗读的需要,同学们考虑一下,李商隐此时已经进入人生的晚年,他读的语调没有你们中气足,他可能会有一些哽塞之音,他也可能会有一些停滞之音,但是,只要得其情你都可以把他的感觉读出来。懂吗?来,“锦瑟”一二起。(生读,师也读)

师:哎,伤感的味道慢慢地弥漫了我们这个教室。那么,同学们,一首诗如果只是伤感,那么,它就只是眼泪,一首诗如果只是眼泪它又如何可以做到家喻户晓。这个伤感的背后一定还有其他的东西,请同学们自由读一遍,我还能从这首诗中什么来,自由读一遍,轻轻的读。(生读)师:好,这位同学你为大家读一遍,同学们听听,你还能从诗中读出什么来?前面读出伤感,是一种情感,你还能读出其它什么?(该女生读)

师:最后一句全班读,只是当时已惘然。

师:那你来说说看,你还能从这首诗中找到什么?

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我觉得可能还有点遗憾。

师:遗憾,还属于情感,是吧,伤感之后,还有一些遗憾,人生不足的一些遗憾,对吧。那么,考虑一下,抛弃这些感情的因素,你还能读出些什么? 生:爱国。师:嗯,我们现在不在解读文本。同学们考虑一下,这首诗里面有伤,这首诗里面还有什么?或者说,这是一首很伤感的诗,这是一首怎样的诗? 生:回忆的诗。师:回忆的诗,回忆就会带来情感,我想你想说的就是这是一首充满真情的诗,是这意思吧?(生答对),也就是说这是一首很真的诗,发自内心的诗,同学们说是不是? 生:是。

师:每个字每一句都出于作者的心底。女同学,一起来。(女生读)

师:你们的细,你们的柔很好地诠释了李商隐的哀伤,那么,这还是一首充满真情的诗歌。好,还有没有第二个词语,这是一首怎么的诗。你来说?形容词就可以了。生:无奈。

师:我们不谈情感,我们现在抛弃情感,走出情感。你读了这首诗觉得还有什么味道?来,这位女同学。

生:我觉得很朦胧。师:很-朦-胧。哪里?

生:像这些蝴蝶、杜鹃这些意象就给我们很朦胧美的感觉。师:也就是说,你认为蝴蝶、梦,还有没有其他的? 生:还有杜鹃、泪。

师:杜鹃也很朦胧,是吗? 生:还有烟。

师:哎,玉生烟,另外还有沧海明月似乎都在遥远的天边可望而不可即,所以你感觉到这里都是很朦朦胧胧的,是不是,同学们? 生:是。

师:哎,这首诗就觉得它特别朦胧。换成一个字,我觉得这是一首很……,一个字。生:梦一样的诗。

师:梦一样的诗,那么,我认为可以用一个字来讲,幻,可不可以? 生:可以。

师:幻,虚幻的幻。因为这首诗的最后是说“惘然”,对吧。这些很朦胧的意象堆积成了这首诗,所以我们认为这是一首很幻的诗。好了,那么迷茫的诗,应该怎样读出来的,我们既要读出它的舒缓,又要读出它的伤感,另外还要感觉到那种迷茫、迷离不定,这个时候,我们可以通过自己语音的轻重调节,语气的长短调节来表现出诗人在回首时伤感的那种迷茫、朦胧的情感。自由朗读一遍,读出这种迷茫,读出这种幻觉,读出这份朦胧,注意轻重缓急的调节。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注意,一弦一柱读读看。

师:一弦一柱思华年(师生共读)好了,有重音了,有长短音了,一起再来一遍。(生读,师也读)

师:越来越慢,越来越缓,越来越低到无声,这就是朗诵的艺术。好了,还有吗?这首诗是迷茫的,这首诗是伤感的,这首诗是真情的,你还能从这首诗读出这是一首怎么的诗?来,你来说。

生:这首诗像在向我们倾诉一些东西。师:也就是说感动,还是情感层次面的,倾诉一些怎样的东西?看看,诗里面写到哪些东西? 锦瑟有美丽的花纹,庄生晓梦迷的又是五彩的春天飞舞的蝴蝶,望帝春心啼唱的是那哀愁的杜鹃,沧海、月明、珍珠、泪,接下来,蓝田、日暖、玉生烟,这些东西都是作者要说的东西,你觉得这些东西含有什么?一起来说说看。生:悲。师:很悲,这个悲的情感已经融在事物的表象,但这个事物为什么不是一处荒草,为什么要是这些东西呢?沧海、月它同样为我们制造了怎样的一种感受? 生:悲伤。

师:悲伤。我请一位同学再来读读中间的四句话。(一生读)(鼓掌)

师:嗯,蝴蝶、春天、杜鹃、蓝色的大海、明亮的月亮、玉淡淡地幻化成一阵烟,这些东西除了含有悲的情感因子外,它同样给我们一种美丽的感受,很美,很美,它可能会代表一种你刚才所说的美丽的情感,请坐。那么,美丽的事物在读的时候应该读出什么? 生:喜悦。

师:喜悦?这首诗既然全诗都是一种伤感的基调,那么,这种美丽就要读出他对它曾经有过的一种…… 生:向往。

师:哎,向往,那种急切,那种盼望,然后,一种盼望而不得的悲伤要从这些字词中感受出来,好,一起来读出四句话的美丽。“庄生晓梦迷蝴蝶”一二读。(生刚读“庄生晓梦迷蝴蝶”)

师:好,意象的那个词注意重音,同时表达出一种发自心底的一种向往,想一想蝴蝶之美,想一想沧海月明等等。“庄生晓梦迷蝴蝶”开始。(生读)

师:伤感在美丽的事物上慢慢表现,美丽不仅仅是它的意象,也许还是它美丽的理想、美丽的抱负。那么,同学们,我们也有理想,也有伤感,那伤感很可能就是门前角落的一把扫帚,那么,李商隐为什么不用这个词?他写的这四句话就像同学们说的完全是在用…… 生:典故。

师:是的,典故。也正是这些典故的运用使得这首诗又增加了书卷味道、文化的味道,所以,我还认为这首诗是雅的,不俗的。这种雅味应该慢慢地进入到我们的再次朗读,一起来读读这四句话。庄生晓梦迷蝴蝶——男同学一二读(男生读庄生晓梦迷蝴蝶)师:女同学

(女同学读望帝春心托杜鹃)师:男孩子

(男生读沧海月明珠有泪)(女生读蓝田日暖玉生烟)

师:一起读四句,“庄生晓梦迷蝴蝶”一二起。(齐读)

师:这一系列的东西,这四句话其实也紧紧地把作者的哀伤、作者曾有的美丽、作者的那份遗憾、作者的那份遥远的感动以及作者特有的文化味道深深地表现出来,所以说诗中有伤,诗中有画,诗中唯美,诗中含雅。(出示幻灯片内容)当然,你还能读出这首诗其他的东西,好,把这首诗做一个综合性的朗读,这个时候你要读出诗中很复杂的东西来,很深沉的东西来,它不仅仅是伤感所能表现出来的,我们一起来背背好不好?(生和师一起背诵)

师:你看,同学们读得多好,比第一次的朗读进步多少,这说明唯有进入诗的境,才能读出诗的魂。那么,同学们,“惘然”与否我们姑且不在今天讨论,你考虑一下,诗人面对美丽的景色想到他那美丽的年华,那么他想到的美丽年华该如何成为他的华年,请同学们告诉我,华年时代的作者可能是怎样的形象?展开你的想象。(出示幻灯片内容)一生:年轻 师:年轻,大家说对不对? 生:对。

师:年轻,很好。还有吗? 一生:意气风发的。

师:意气风发,风华正茂,很棒。再说。一生:对往事有着美好的追求,义无反顾。师:对往事?对吗? 生:对未来。

师:哦,也就是说,有远大的抱负,有美好的理想,有美好的梦想。哪句话? 生:庄生晓梦迷蝴蝶。

师:很好,再说,可能是怎么的形象? 一生:年轻的时候很快乐。

师:年轻的时候很快乐,为什么? 生:因为现在他老了,思华年就……

师:不对,你认为是因为现在老了回想过去年轻时候很快乐。年轻时候的快乐是为什么呢?有理想,有抱负,还要有什么? 生:有爱情。

师:对,当然,他也会遭受到人生的一系列…… 生:挫折。

师:对,挫折,但是我相信春心永在,望帝春心托杜鹃。旁边同学,还有什么? 生:应该还有夹杂一些对感情的……应该说在感情方面…… 师:你比较关注他的感情,是吗?(生笑)生:因为刚才说了在一些方面受到挫折。

师:哦,你觉得年轻并不意味着没有挫折,快乐也是需要挫折有来奠基的,是吗? 生:是啊

师:但是,他从来不会…… 生:不会因为挫折而哭泣。师:他一定会有新的希望。(生答是)沧海月明珠,即使是在曾经有泪的日子还等待着天上的那一轮明月,即使明月是那么得遥远,是吗?追求永远在他的心里。好了,年轻、英俊潇洒、意气风发,对理想对爱情有着不懈的追求,要建功立业,还有他的文采又是那么得出众。一起再来读读这四句话。(生读)

师:不知不觉我们感受这四句话就是华年的一种回忆,而今天华年不在,人即将走入人生的黄昏,所以,他不由自主地追忆起此情,是吧。那么,考虑一下,锦瑟似华年,此情成追忆,这首诗中,他追忆的是什么情感?他回忆的是什么情?(出示幻灯片内容)一生:有他在官场上的一些情感,还有他自己的一些个人感情。师:嗯,你先强调的是官场上的一些感情,哪里看出来?

生:望帝春心托杜鹃。从背景上看,他在官场上他遭受贬谪,这首诗他是在遭受贬谪之后所做,所以这首诗当中有一种遗憾的感觉。师:嗯,怀才不遇,仕途坎坷,是这意思吗? 生:对。

师:嗯,旁边同学,你认为诗人追忆的可能是什么情? 生:对年华已逝的感慨。师:年华已逝的感慨,哪里? 生:一弦一柱思华年。

师:嗯,想到了曾经灿烂的岁月在面对现在可能是即将逝去的晚年,年轻不在,青春不在,所以,你认为这是自伤身世、感叹年华的一首诗,是吗? 生:是的。

师:好的,后面同学再说,你认为这首诗追忆的是什么? 生:这个追忆的是……

师:有官场的情感,有个人年华已老的情感,你觉得可能还有什么情感? 生:还有年轻时的作为,因为年轻时没有什么作为。

师:哦,人生的一种无奈,其实也就是说是自伤身世的一首诗。生:对。

师:嗯,请坐,旁边同学再说,你觉得它有什么情感? 生:我觉得他有一种对爱情的那种…… 师:爱情,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望帝春心托杜鹃。文下注解告诉我们这是对青春、爱情或理想的向往和追求。师:青春、爱情、理想,你为什么只咬在爱情上面呢? 生:前面同学们都说光了……(大家笑)

师:前面同学们都说光了,其实你发现这儿真的是有爱情,是吗? 生:是。

师:锦瑟,瑟这个词有一个词语是——琴瑟合奏,是吧,这是形容—— 生:夫妻。

师:是啊,夫妻,还真是这样。李商隐曾经有过一段不为世人所容的爱情,等他有了爱情的收获以后不久,他的妻子在他39岁的时候离开了他,这可能是一首爱情诗、悼亡诗,怀念他美丽妻子的一首诗。(出示幻灯片内容)

师:好了,四五种注解了,同学们真的了不起,你们在阅读当中已经哪个把诗歌的注解看清楚,而且增加了自己的一种想法,看看,文本研习四怎么说?(生看文本研习四)

师:锦瑟这首诗有很多的解说,主要有爱情悼亡说和自伤身世说,其实这首诗在同学们的表述当中已经慢慢地把李商隐的背景说出来了。看,李商隐仕途坎坷,抑郁不得志,情感的经历也异于常人,中年丧妻,他自己也在46岁抑郁而亡。人生的坎坷,爱情的失意,多愁的性格,凝聚起来就成了这首锦瑟,一起来读读最后两句话。(生读)

师:这首锦瑟也因此成了中国古代诗歌上最难解的一首诗,是中国诗歌的斯芬克斯之谜。所以清代诗人王士祯说“一片锦瑟解人难”(出示幻灯片内容),梁启超在《饮冰室合集》也说::“义山的《锦瑟》……我连文义也解不出来。但我觉得它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到一种新鲜的愉快。须知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秘性的。”(出示幻灯片内容)好,同学们,这首诗的注解绝对不只这两种,你还想有其他的理解首先要—— ……

师:要想获得其他的理解,我全班同学要和我一起—— 生:读起来。

师:对,读起来,每位同学默默地读,无声地读,我们现在进入无声的读,读起来,想一想,这首诗是否还有其他新鲜的注解?别具慧心的你还能从中看到自己心中怎样新鲜神秘的“锦瑟”?(出示幻灯片内容)……

师:从无声走到有声,轻声地读继续思考。(师生一起轻读)师:这位同学你说说看还有其他的解释吗?解释这首诗的有150多篇的文章,有许许多多解释,你还认为这首诗的主旨可能是什么? 生:我认为……

师:走出爱情悼亡诗,走出自伤身世诗,你觉得还有什么? 生:还有……一种遗憾。

师:遗憾,其实就是人生的追求而不得的遗憾,是这意思吗? 生:是 师:你用最简单的语言告诉我们大家,而李商隐可贵就可贵在比你更具有哲理化和专业知识,对吧,而你却是最朴实的,因为我们还不能到达他的文学造诣,真的是有遗憾的,这不仅仅只有伤感,那么,我想这遗憾的背后还饱含着继续追求。好,你把最后两句遗憾一下。(生读)

师:请坐,刚才一位女同学已经说了另外一种注解:政治上的失意,官场的不适。你应该有自己的想法的,你能继续补充你自己的想法吗? 一生:我觉得他还有对外部生活环境的痛恨吧。师:哦,政治的不满,是吧?

生:是啊。幻灯片上也放映了,当时他受到了两派的挤压,不受重视,所以对外部环境有所痛恨。

师:也就是说,你认为他在说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原因是政治不清明,是吗? 生:是啊。

师:知道吗,你的想法和我的想法是一样的。在我读了庄子的逍遥游以后开始我相信这样一种说法,因为我对这个待字有了自己的想法,此情可待,我不觉得它是一个反问语气词,而是人生有所待的待,待是什么意思?依赖、凭借,你看看玉生烟要凭借日暖,珠有泪要凭借沧海月明,那么李商隐想要达到人生的一种境界,他应该享受到皇帝对他的重用,这是你我在这堂课里得到的共鸣。其实,有的时候不需要解读得非常详细,你看看著名学者张中行他就说了一句话人生中的很多东西只要不求甚解,因为李商隐的这首诗他的很多的情感、很多的主旨用他名字中的一个字来解释,是哪个字? 生:隐 师:对,隐。他把一切都隐含在这首诗歌里面,而外物出来的是他的一份情感,也是一个字,伤。伤隐——李商隐(出示幻灯片)是不是?把自己的内在的悲愤和伤感慢慢地外露出来以后却隐藏了自己很深的诗歌主旨,所以,我觉得一个人的名字也许正和一个人的文风是相同的,这也是他远远超出其他诗人的一个地方,张中行就说了:古今解此诗者总不少于几十家吧,其结果自然就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不如重点取意境而不求甚解。”不求甚解其实就是对这首诗最好的解释,是不是,我也相信随着时间、阅历、文学慢慢地积累,我们会对这首诗做出越来越深刻的理解,但是,我要触摸到这个晚唐才子的情感,最好的解读手段是什么? 生:读

师:对,读,应该是发自内心,源自灵魂的诵读。(出示幻灯片)来,就让我们大家一起再把这首诗诵读一遍,站起来,注意——伤、幻、雅、美等等,另外,还要抠,因为隐并不是很放起来的感受,所以还要有一份书生的内敛之气。“锦瑟无端五十弦”预备起。(生读)

篇3:肖培东《皇帝的新装》教学实录

一、落实三个维度的目标

(一)落实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凸显语文的“工具性”,落实它依靠不同语境的反复训练,语言操作行为达到熟练、牢固乃至巧妙的程度,才能转化成语言习惯,成为语言直觉。2《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宁鸿彬切实制定并达到了让学生扎实掌握语言的目标。

1. 朗读:

在整体感知前,请八名学生读完全文。用课堂时间进行朗读是许多教师不舍的环节。多数教师在简单询问后开始讲课:“预习好了吗?”学生回答:“预习好了。”询问后读书环节会被自动取消。反观名师,无论于漪、钱梦龙还是魏书生,都有对重复阅读的落实,因为语文教学要有最“保底”的教学目标:读与词语掌握。朗读目标的设置和实施保住了语文的底线。

2. 字词:

宁鸿彬不仅重视朗读还重视朗读过程,他特别强调两个读音:相chèn、hài人听闻。在第二课时使用“卡片教学法”,卡片教学为了重点词语教学,预设5个与文本密切相关的词语。如:皇帝-骇人听闻、随从-随声附和。强调重点词语的意思,并依据文本使词语带上标签。在下课前再次复习巩固,确保学生已经掌握。预设-学习-强调-巩固,四个步骤条理清晰地完成“卡片教学法”。也真正做到关注语文、关注语言,感悟了这5个词语所蕴含的非同一般的张力,把学生的思维引向语言的深处,进入人物复杂的情感世界,在深入理解的同时还达到了和文本的对话以及感受本国语言文字魅力的目标。

宁鸿彬在语文课堂上扎实地实现知识与能力的目标,实际上是追寻语文本体的必然,在基础教育中,语文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所以,语文的本体必须的对语言文字的理解、积累和运用,提高学生的语言知识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落实到语文课上就应该是依靠文本,让学生朗读、识字、懂词,将听、说、读、写、说的能力贯穿在语文课堂上。

(二)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

这需要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现,让他们在语文学习的亲身体验中主动获得知识。表面是学生活动,实则是教师在集体参与中让学生自己将知识点落到实处,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1. 整体与多元学习方法:

宁鸿彬先问学生写了一个怎么样的皇帝呢?老师用整体感知替代形象分析,传统的支解分析到新颖的整体感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从一元解读到多元解读。他没有限定学生这个皇帝就是一个XX的皇帝,而是调动学生发言,整个环节充满个性化与多元化的味道。

2. 选择与析因阅读方法:宁鸿彬没有用传统的情节分析方法,而是提出问题:故事是围绕哪一个字展开的?并限时一分钟,让学生选择答案并对选择进行检验、比较、排除。最后提出:皇帝为什么受骗?引导学生学会“析因阅读法”。很显然,在1995年,新课程改革未出台时,宁鸿彬已经有了“方法”意识,并且对学生思维过程非常重视。

(三)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这个目标体现语文“人文性”的特点,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具体要求涵盖了传统的思想教育的精华,以及生命意识、多元文化和语文学习兴趣、信心和习惯的培养。3宁鸿彬简化课堂,由三个问题贯穿两课时,让学生从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培养语文学习的兴趣、信心和习惯。

总之,通过课堂实录我们能够得出1995年12月为北京八十中初一(一)班制定的教学目标大致:

1. 重点字词读音及解释学生掌握“称、骇”两个读音,准确理解“称职、不可救药、理智、骇人听闻、随声附和”五个词语。

2. 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能用一个词语概括人物主要特点。

3. 学生学习运用排除、验证、比较法能用一个字概括童话情节。

4.学生学习“析因阅读法”,探寻众人受骗原因。

教学重难点:

重点:1.第二课时5个词语意思并在上下文语境中理解。2.阅读思维方法学习。(排除、验证、比较、析因)

难点:从课堂实录看,这堂课难点并不突出。

二、对课堂实录中未有教学目标的思考

上述四点教学目标只是从课堂实录中推断出的教学目标,但是还有一些目标未能体现。如:

第一,课文读得不够多,只读了一遍,次数少,朗读指导也不够,许多描写人物心理和语言的语句没有要求学生读。文中的心理、语言描写是从孩子角度出发,而这恰恰是童话和一般小说的区别之一,教师应该将它放在教学目标中。

第二,童话特点没有概括,如想象、幻想、夸张、象征,应该利用情节特点——曲折离奇、通俗反转复述故事内容,这本应是童话教学中的目标,没有实施。

第三,没有用童话的方式教童话。加入图片、影像、学生想象、改写、表演的部分。

第四,没有课外延伸,如阅读其他童话进行阅读思维训练。

在新课标的引领下,语文课程改革有许多成绩,但语文教师在追求目标时的虚浮也不得不引起重视,课堂教学需要恰当、明确的教学目标来指引。现如今高调的“人文性”似乎已经成为教学目标的主流,久而久之,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中出现了只注重文本内容的理解,忽视遣词造句、阅读思维培养、训练方面的问题,这样语文也就失去了应有的味道。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导向。《皇帝的新装》作为宁鸿彬老师的经典课例,其教学目标独具创新性与前瞻性,真正实现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守住了语文教学的底线,回归了语文的本真。但也存在没能实施的教学目标,通过分析旨在让广大教师更好地制定与落实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篇4:肖培东《皇帝的新装》教学实录

1、教师:同学们好,大家做了预习,说说看《桥边的老人》是写什么主题的小说?同学们回答“战争”。

2、教师:是的,对于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来说,战争只是一个很遥远也很模糊的概念。而把战争浓缩在文字里,战争往往意味着炮火弥漫刀光剑影。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却给了我们关于战争的另一种解读。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海明威,走进《桥边的老人》。先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完成小说的朗读,同学们齐读第一第二段以及课文的最后一段,老师读中间部分。思考:小说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故事中老人多次唠叨的语言是什么?

3、学生概括小说的故事梗概,要求语言规范,要点具备。

小结:即将战争前,在一个相对平静的环境下,围绕劝离与不走而展开的“我”与一位老人的对话,从而展示了这位孤身老人当人们竞相逃命时的内心世界,表现出战争的残酷与罪恶。

4、教师:小说的主体部分就是老师朗读的对话部分,请你找出故事中老人多次唠叨的语言。学生得出答案,都是在逃难中对小动物关心的几句语言。一共有以下四处:

“没家,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猫是不要紧的,我拿得稳。不用为它担心。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

“可是在炮火下它们怎么办呢?”

“摁,当然会飞。可是山羊呢?唉,不想也罢。”

学生齐读这四句话,再请一同学朗读这四句话。

教师:你觉得自己读出这四句话的感觉来了吗?

学生:没有。还应该缓慢些,应该读得焦虑、忧愁。

教师:对,老人76岁了,在炮火来临前被迫离开家园,要读得沧桑无奈些,注意关键词的朗读。

再次朗读。

5、教师:你能从这几句唠叨词中读出些什么?

学生:读出老人的孤独。他没有家,只有几只小动物相依为命,晚年生活很凄凉。

教师:对,也就是读出了老人的生活现状,读出了他的孤独。老人在他垂暮之年,把动物视为亲人。

学生:可战争却要他离开他的家园他的亲人,连最后一点温情也要抹去。

学生:读出了战争的残酷,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和痛。

学生:读出了老人的善良,在大家都自顾自己的逃命中,老人还能想到可怜的动物。

教师:说的很好,在老人眼中,小动物的生命也是世界的价值所在。这是一种人性的光辉。

学生:就是说老人的爱心。

学生:读出老人内心的痛苦,不能安度晚年,要在战火中逃离家园。

学生:读出他的茫然,对未来生活的迷茫和无把握。

教师:怎么可以看出他对前景的茫然呢?

学生:他顾及动物不关心自己,不想走。

教师:短短几句话,简单又高效,既蕴涵了许多言外的生动细节,又能反映出人物的个性与心理。可见海明威语言的简约风格。这几句话里饱含着老人复杂的情感,让我们再次齐读这四句话,切实读出情感来。学生读。

6、教师:到这里,我们可以对海明威简洁明快的语言风格有所感受。这让我想起海明威著名的“冰山理论”,他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放在文学写作上,如何理解这句话?

学生:语言要简洁,不要全部说出来。

学生:有八分之七的内容要我们自己去想。

学生:要揣摩弦外之音。

教师:文学作品中,文字和形象是所谓的“八分之一”,而情感和思想是所谓的“八分之七”。

用简洁的文字塑造出鲜明的形象,把自身的感受和思想情绪最大限度的埋藏在形象之中,使之情感充沛却含而不露、思想深沉而隐而不晦。

资料链接 :海明威在《午后之死》中有一个解释:“如果一位散文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里很有数,那么他可能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家写得真实,会强烈的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写出来似的。”显而易见,作家在这里强调的是省略,主张水面下的的“八分之七”应该留给读者您去感受。

教师: 联系小说,细读对话,你还能更多地感受出水面下的八分之七吗?

7、学生阅读探讨。

学生:从‘我只是在照看动物’中的‘只是’,感觉到老人的无辜和内心的怨愤。

教师;对战争的控诉有此可见,请你读这句,读出其中的冤和怨来。

学生:那句“一共三种,两只山羊,一只猫,四对鸽子”中,了解到老人对动物的疼爱和老人的孤独。

学生:‘政治与我不相干’这句,老人对战争的反感,以及他的无辜。

学生:我是最后一个离开……

教师:这种含而不露的手法,使小说中的对话充满弦外之音。其实,对话以外的句子也同样包蕴丰富的内容,你能找出几处?作出分析。

学生:‘他木然地说,可不再对着我说了’这句(分析略,以下同)。

学生:‘那是他的故乡,微笑’

学生:‘仅有的幸运’还有最后的‘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坐了下去’

学生:‘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

教师称赞:很有想法,请具体分析一下。

学生:复活节是西方的重大节日,仅次于圣诞节,它代表着重生和希望,就使得小说更有悲剧性。

8、教师:文章中还有其他多处地方也有这水面下的八分之七之韵味,我们可以细加咀嚼。同学们的这种探究学习的意识,对于我们阅读文学作品极为重要。那么,纵观全文,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这篇小说的特点,你会用哪个字?

学生:美,小说虽是悲剧,但是表现了人性的美。

学生:深,小说很有深度,虽然写的是感觉很平常很生活的事情,但能够从中揭示出一个深刻的主题。

学生:小,别的写战争的都是大手笔大场面,战争电影都是大投入巨资打造,而这个小说都是小角度小片段,还有小人物。

学生:没有英雄人物,写的是平民百姓,没有战争场面,可也一样感受战争的残酷,所以我说是‘妙’。

学生:真,写的情感很真实。

教师:那为了表现真,作者还有其他什么手段?

学生:文中的“我“的出现,就使得作品很真实很亲切。

教师:‘我’是谁呢?

学生:战士,或者其他身份。

教师:如果换成第三人称,会怎么样?

学生:没有这样置身于小说中来得真实。

教师:大家的看法其实都在证实小说的构思的精巧,这篇小说给人的整体感觉是简洁、朴实、明快,同时又不乏深度,海明威不愧为著名小说家和记者,一个“巧”字也许可以尽含其中。这些精巧之处在海明威的其他小说中都可以找到,大家有空可以多去阅读。相信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能给我们许多的启迪,关于战争,关于生命,关于尊重,也关于写作……

设计说明: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是《外国小说欣赏》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的第一课,本课程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欣赏外国小说以及初步感知小说这一文体的基本特征,与此同时,适当地勾勒外国小说史的轮廓,简单介绍外国小说的创作方法以及诸种流派,最终目的是了解小说艺术,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培养高格调的审美情趣,提升人生境界。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小说的主题是揭示战争的残忍、罪恶。然而作者在构思取材上,却非常巧妙和独特,它不是以战火纷飞,血腥残酷的战争实景来表现该主题,而是以在战争即将到来前,一个相对平静的环境下,一个孤身老人当人们竞相逃命时的内心世界,冷静而逼真地揭示出了战争的残忍、罪恶。《桥边的老人》篇幅短小,笔法简练,但是意蕴却很深刻,叙述角度也很具有代表性,所以结合单元要求和文本特点,该课的教学主要扣住对海明威的这篇小说主要内容与题旨的把握及其创作风格的了解,同时渗透话题的相关知识,重在培养学生欣赏外国小说的能力。

篇5:肖培东《皇帝的新装》教学实录

2016-10-28 17:12:38 作者:肖培东

来源:金台教研网

浏览次数:1 文字大小:【大】【中】【小】

师:今天我们所要上的一篇课文,它的作者名字叫什么?

生(齐):琦君。

师:大家知道她是什么地方人?

生(齐):浙江,永嘉

师:对,她是浙江永嘉人。也就是现在浙江温州人。站在你们面前的肖老师是来自什么地方?猜猜看。

生(齐):浙江。

师:浙江,真聪明!而且是浙江什么地方呀?

生(齐):温州。

师:温州,真是温州,而且是温州就是那叫做永嘉的县。我的永嘉不是那时候的永嘉了,但是我们都是在温州那一块土地上的。所以,今天讲她的课文是一种缘分。我们大家一起好好的珍惜,好不好?

生(齐):好。

师:上课

生:(起立):老师好!

师:请坐。

师:来,齐读课文,春酒预备起——

生(齐):(学生齐读至第二段完,老师打断)

你们是我教书这么多年见过读书最快的学生了。标点符号对你们不起作用啊。读书是个慢活,不要给我节省时间。下面老师读第三自然段,你们再接着读。

教师范读第三段。

学生齐读第四自然段完。

师:请你读下去。(学生读第五段)

师:嗯,有进步。(指名另一名学生)请你接着读(分别指名四名学生读第6、7、8、9段)师:好,最后一段,全班齐读。读之前扫描一下,思考一下,你怎么读?开始——

全班齐读。(停顿明显,加入了情感)

师:看嘛,人是很容易教好的,越读越好了。(生笑)

师:一个很简单的问题: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内容?

生(思考):„„

师:你来说(请一位学生)。

生:写的是作者过新年喝春酒的事和自己的感受。

师:过新年、喝春酒,好,再试着用三个字来概括。

生:喝会酒

生:自酿酒

师:第一个同学还说“谈了自己的感受”说得很对,如果情感没有了,感受没有了,这篇文章就成了记叙文,本文是一篇散文,重点是情。标题你怎么来读?你想读出什么来?

生:春——酒,我想读出美好的回忆,一种很美好的味道。

生:春——酒,我想读出妈妈与我小时候的美好时光。

师:哦,读出妈妈的味道。

生:春——酒,我想读出回忆的味道,要读的慢、柔、和。

师:嗯,慢一点,柔一点,绵长一点,来齐读——

生齐读:春——酒——。

师:谁还有不同的读法,你再来读

生:春——酒,我想读出快乐甜蜜的味道。所以声调向上扬一点,读出愉快。

师:你来?

生:春——酒,我想读出沉重的,怀念的怨恨的感觉。

师:怨恨?换个词,遗憾的,惆怅的。来,齐读——

生齐读:春——酒——(读出了沉重、惆怅的感觉,声调重起,轻落。)

师:你来读。

生:春——酒,我想读出春天的味道,所以要读得灵动活泼一点。

师:哦,读出春天的味道,春天让人陶醉,应该读出陶醉的感觉。你再读一下。

生:春——酒(读出了陶醉感)

师:我们刚才读的这些感觉可以分为两类,是那两类?对,一类是快乐的,一类是惆怅的。这篇文章的情感其实就是这两种感情交融在一起的。标题是全文感情的浓缩,所以,不要忽略标题。

师:现在我们大家在课文中找一找,支撑这两种情绪的句子在哪儿?

生: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的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师:你读的味道没出来,再读。

(生再读)

师:好!(指名另一个学生)你再读一下。

生: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的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师:好,把肚子吃的鼓鼓的用笔划出来,你再读一下。(生读)大家齐读(齐读)。

师:你觉得要读出什么来?

生:快乐

师:最主要的一句:鼓鼓的,你见过肚子鼓鼓的动物吗?(生齐声答见过)大象肚子很股鼓,为何不用?

生:大象肚子太大作者只是个小孩子,体形不太合适,而且蜜蜂是吃花蜜的„„(教师打断)说得好不要说完,留下来考考别人。(生笑)

生:蜜蜂采花蜜,给人甜蜜的感觉,蜜蜂小,肚子鼓鼓的,飞来飞去,很活泼的样子。

师:对,这个句子做到了形似,味似,神似。给人一种很香甜的感觉。请读出香甜的感觉(生读)请女生读一下(女生读)

师:(提问其中一名女生)你觉得你读出了什么?

生:我读出了内心的快乐和童心。

师:好,请男生读“我的肚子吃的鼓鼓的”,女生读“跟蜜蜂似的”。

(男生女生配合读)

师:你来读

生: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的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这个一马当先,不请自到,写出了作者的急不可耐„„(教师打断)

师:说得好不要说完(生笑)所以这句要读的快,请再齐读。(学生齐读)

师:你来再读。

生: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的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师:你读出了什么?

生:自豪,因为我是母亲的代表。

师:你代表过母亲吗?(生笑)我是母亲的代表,这个句子不仅写我,还写了母亲,母亲对孩子的信任和爱。看,有时候一个句子就是一篇文章。来,再齐读。(生齐读)

师:你觉得还写出了什么?你来读最后这句。

生: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师:你这样读,带不回家的。(生笑)还写出了什么?

生:写出了邻里之间的和睦、热情和淳朴。

师:说得好。来我们齐读整个句子,读不好,对不起这涌出的浓浓情意。(生齐读)师:再找,还有那些句子?

生:其实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师:怎么写出对八宝酒的喜欢了?你来读。

生:其实没等他说完,早已偷偷地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生没有读出偷偷地三个字的味道)

师:你这样读是会被发现的(生笑),再读一下。(生重读一遍)

师:你觉得应该怎么读?

生:我觉得“偷偷”应该轻读,“好几回”应该重读:其实没等他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师:好,齐读这一句(齐读)哦,“多少个”重读。再读一遍(再齐读)来,男生再齐读一遍。(男生读)

师:再找,还有那些句子?

生:第三段的,母亲给我在小酒杯底里只倒一点点,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有一次一不小心,跨门槛时跌了一跤,杯子捏在手里,酒却伞洒在衣襟上了。这句话前面“母亲给我在小酒杯底里只倒一点点,”我就端着、闻着,像个宝一样。而且,他在过门槛时不小心捽了一跤,可是他杯子却在手里,可见他有多么喜爱这杯酒,那怕只是一点点。

师:我想说的话她全说出来了,甚至她说的杯子还在手里,那怕只是一点点,他都不舍得给他浪费。这个一点点分析的好,善于在不显山漏水的地方找感觉。来,齐读。(生齐读)

师:这些动作描写你觉得应该读出什么?端着给谁看呢?

生:应该读出自豪,炫耀。

师:那应该读的快还是慢?

生:快

师:那你快的读一下(生笑)看来,慢才能表现出来。来你读一下。(生读)

师:哪个词读得好味道就出来了?

生:酒仙 师:这个显山漏水的词可不是肖老师追求的风格。

生:也

师:这个“也”字就写出了不仅人喜欢喝,连猫也喜欢喝。这个村子里所有人都爱喝春酒。这个村子里的一切都侵染了春酒的气息。

师:现在我们思考,文章中由愉快甜蜜转到惆怅沉重的句子是哪一句?

生: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

师:一起来读一篇,“一句话提醒了我”预备——起。

生(齐):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

师:如果这句话,肖老师改成这样一句话,行不行?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真正的家醅已经不在了。

生(思考):„„

师:先别急着举手,读读看这两句话。可是叫我„„预备,起。

生(齐):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

师:读出这句的画面感。(生读出了悲伤)

师:茫然四顾,望穿秋水,眼光跳跃了千山万水,去找家乡的春酒。没有停止,仍然在寻找,这个找字蕴含着对故乡的思念。那份沧伤、那份悲愁,还有那份不灭的希望,就在这个句子里面读出来,试试看,缓慢、沉着、坚定的,来,预备起——(生齐读)

师:你来再读一下(生读)

师:要想读好这句话,我觉得我建议你做个对比,你只有把前三句童年的欢乐读得越欢乐,你才能体会到最后一句的那种失落与惆怅。听懂了没有,我们请一位同学来读读看。“我是母亲的代表,”现在肖老师来读第一句,你们来读“一句话提醒了我„„”,听懂了没有?你们要迅速接上去。

师: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罩还捧一大包回家。

生(齐):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

师: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生(齐):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

师:抱着小花猫时,它直舔,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觉。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

生(齐):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

师、生: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

师:大家看,这前后的句子好像是两个人,前面这几个句子是谁在说话?

生:童年的作者

生:小孩子

师:后面的呢?

生:成年人

师:大家感觉到了,这些句子好像都是以一个儿童的口吻来写出来的。但只有最后一句,这个时候的崎君变成了写文章时候的那个大人。所以,所有的快乐他都是用一种孩子般的语言来表达的。因此,崎君说过:我在写的时候,自己当年那个傻傻的样子,就在眼前,所以并不觉得是在写回忆,只觉得自己又变成孩子了。所以,我们发现,这篇文章在写作的时候,语言是有两种风格,一种是以儿童的口吻来写回忆中的春酒。还一种是以成人的视角来表现此时的那种失落和那种希望中的寻找。因此,在作品当中,崎君至始至终是一个孩子。他是谁的孩子呀?

生:母亲。

师:谁的孩子呀?

生:母亲。

师:还有吗?

生:春酒。

师:都是母亲,还有家乡,还有春酒的孩子,中国传统文化的孩子。因此,这样我们就知道,原来这是一个母亲的孩子,一个故乡的孩子,在寻找他那心灵的故乡,在寻找他的根。春酒是心灵的根,是寻根之作。这篇文章也可以浓缩为我们找出的这些句子,让我们一起对比读一读,感受一下两种不同的风格。女生读前面小时候的句子,每读完一句,男生接着读结尾一句。预备——起。

女生: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罩还捧一大包回家。

男生: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

女生: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男生: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

女生:抱着小花猫时,它直舔,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觉。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

男生: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

师生互换读,个别学生与集体互换读

师:千山万水,万水千山,唯一不变的是思念的情怀,春酒一杯家万里,一切尽在文字间。

师: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齐):老师再见!(掌声)„„

(横渠初中

上一篇:五年级桃花源记读后感下一篇:三下道德与法制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