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老院院长先进事迹

2024-04-29

托老院院长先进事迹(共8篇)

篇1:托老院院长先进事迹

爱心托起“福馨”的夕阳

——贾营子村“福馨托老院”院长李彩霞先进事迹

尊老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人生的历程中,人人都要老,人人都会老。李彩霞同志自创办“福馨托老院”以来,她坚持以人为本,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地为老人们服务。老人们的冷暖她时刻记挂心上,什么时候该添制夏衣冬被,她提前作好了准备;哪位老人有了病痛,她请医拿药,忙过不停,对待老人胜过自己的亲人。尊敬、孝敬老人,是福馨拖老院每个员工的准则,也是李彩霞院长的做人原则。

“福馨院”始建于X年X月。由于院里的设备、卫生条件和环境较好,再加之工作人员的态度认真,所以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就接收了X位老人。对于每一位老人,李院长和员工们都细心照料,就像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体贴入微。下面就“福馨院”的爱心长河中,捧起几朵浪花,与大家一起分享。

王大爷是我们“福馨院”接收的第一位老人。他年近九十,身体不好,特别是腿上有疾病,行动不方便。老伴是一位退休工人,儿女都是生意人,王大爷为了不给儿女增添麻烦,主动和老伴入住了我们“福馨院”。因为王大爷行动不方便,所以活动范围只有屋里到院儿门口这么大点地方,为了不使他心情烦闷,李院长在院里时常常陪老两口聊天,使老人心情愉快。天气变凉的时候,李院长第一时间提醒老人家添加衣服。有一天晚上,王大爷说想吃猕猴桃,老伴还一个劲的责备他,说他不知吃啥好了,为这事夫妻俩吵了起来,李院长听见

后赶紧过来劝架。第二天一大早院长就买好了猕猴桃放在王大爷的房间里了。有时她实在太忙了,抽不出时间亲自照顾他们,就打电话询问一下王大爷夫妻有没有按时吃饭,有没有按时吃药,心情如何等,对老人关怀备至。

还有一次,王大爷想外出晒太阳,院长就把小凳子拿到外面放好位子,回去和大妈一起把他接出来,安置好王大爷坐下后,自己才上班去,临走的时候还再三叮嘱夫妻俩要小心,如果她回来晚时,记得告诉其他员工接王大爷回屋,不要让王大爷和大妈自己走。

有一句俗语,“久病床前无孝子”。可这句话在我们福馨院,得到了新的诠释,注入了不同寻常的意义。

今年6月份,我院新来的一位老人名叫李素兰,儿子儿媳在外地工作,无暇照顾老人,先前照顾老人的护工不慎出现意外。一时间老人一家子慌了手脚,没有了着落。无奈之下,老人的儿子儿媳一商量,把老人送到了我们拖老院。我院原则上是不接收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的,但是看到两个年轻人那祈求的目光,我们也只好收下了老人。老人家因为一直瘫痪在床,同时还有糖尿病,为了防止她生褥疮,李院长每天坚持给她翻身、擦背、换洗干净的衣服,帮助她大小便。有时,老人家难免会大小便在床上,阵阵恶臭袭来,令人无法靠近,所有人都避之不及。于是,她就忍着恶臭,帮老人把弄脏的床单、被罩洗干净,晾晒,再仔细打扫房间每个角落。到现在为止,老人的房间竟然没有丝毫异味。前几天老人的儿子过来探望老人时,惊讶的对院长说“这么清爽干净的屋子,会是我妈妈这个瘫痪老人住的的房间„„”。

因为老人白天睡得比较多,一到晚上就睡不着,于是李院长就强打着精神整晚陪着老人家说话;因为糖尿病在饮食上有很多禁忌,为了让老人家能吃得饱,吃得有营养,她就多方打听,上网查阅资料,变着花样的让厨房的师傅给她做吃的;有时她呆在房间,心情压抑,爱烦躁,她就隔三差五背着她或用车子推着她出门晒太阳。四个多月,120多个日日夜夜,院长一直这样没有一句怨言,悉心照顾着老人家,老人家内心也是很感动,很心疼的。老人对前来探望她的儿子媳妇和亲戚们夸赞说:我是前生修来的福,谁说我只有一个儿子,我这不是还有个女儿吗?我这一生就是死也知足了。

七月的一天,李院长正在院子里干活,突然,听到噗通一声,跑进屋一看,王秀珍老人在午休时不慎摔在地上,满嘴的血,站不起来,一扶反而疼的直叫。她急忙找人、找车把老人家送进医院。看着病床上痛苦呻吟的老人,她二话没说,一边拿钱为老人交了押金,随时准备为老人做手术,一边通知她的家人。老人家住院期间,李院长没有惊动院里的其他员工,而是自己跑上跑下交钱拿药,端屎端尿,嘘寒问暖,把老人照顾得无微不至。同室的病友都以为李院长是老人的闺女,羡慕的不得了。出院后的几个月,老人不能行走,生活不能自理。她依然把照顾老人的事全部承担了下来,她对老人的儿女们说:“你们还要工作挣钱,这里的事不用你们操心。”现在老人已经能独立行走了,满是皱纹的脸上挂满笑容。

到过“福馨院”的人都能注意到,院长的办公室和病号间挨着,这是她为了方便照顾老人。提起这事,老人的心里都暖暖的。79岁的王贵生患前列腺炎多年,严重时小便非常困难,非常痛苦,她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她一面买一些治疗的药物,同时她多方打听偏方,当听说用热水洗小便能把尿引下来,她打消了一切顾虑,亲自打来热水,为老人热敷,直到排出尿为止。老人临终前说:“闺女,苦了你了,没有你,我活不了这些年哪……”院里81岁的老人王镇江突然患脑血栓,因年岁已高,医院已无回天之力,白天派专人看护,晚上她亲自守护在老人身傍同睡一炕,为老人喂药、喂饭、洗澡擦身,端屎端尿。在王镇江老人临终之际,她把老人身上的衣服一件件脱下来,又一件件把装老衣服给老人穿上……

做为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做为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她把本属于自己的幸福让给了老人们,把本该属于自己的快乐送给老人们。现在的“福馨院”里,彩电、电风扇一应俱全。短短的几年时间,李彩霞院长苍老了,但是“福馨院”却鲜花成片、果树成荫、老人欢笑。老人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李院长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有这样的好闺女,俺们知足了”。

如今,“福馨院”的员工在李院长的带动下,个个都用饱满的工作热情悉心地照顾着这里的每一位老人。现在我们“福馨院”的老人们因为我们的精心照顾而健康长寿,他们因为有了我们这些不是女儿胜似儿女的员工而开心快乐。我们的生活,也因为相互尊敬、关爱而幸福、美满,我们的人生也因为有了爱心和付出而精彩。

愿天下所有的老人在和谐和温暖的友情和亲情中度过幸福安详的晚年吧!

篇2:托老院院长先进事迹

敬老院院长先进事迹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不计个人的得失是共产党员的本色。

**市**区**乡敬老院59岁的**x院长就是一位这样的党员,她把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化作实际行动,把全部的光和热倾注在敬老院的事业上,用自己的爱心和行动实践着xxxx,谱写了一曲共产党员无私奉献的赞歌。经过十多年的辛勤工作,她把一个破烂不堪的敬老院变成了一所市级标准化敬老院,受到领导和群众的高度赞扬。97年她荣获民政部等六个部委颁发的全国敬老好儿女金榜奖的金质奖章,并多次被市、区、乡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工作者,今年她又被评为市级模范党员标兵。

91年春天,乡领导陪着**x来敬老院交接,当时的敬老院可谓是煤无一锹、柴无一捆,有的只是240平方米的一栋平房、一个猪舍、一台黑白电视机、一台收音机、二台破铁车,再有的就是几年遗留的5300余元的外债。15位老人已经吃了4个月的苞米面粥了,并且苞米面也所剩无几。望着这一群衣衫褴褛、骨瘦如柴的凄楚老人,她直觉得鼻子发酸,也清楚了自己的责任有多大。她对送她来的乡长说:既然是党组织派我来的,就是对我的信任,我一定要干出个样来。第二天,她从家里用小牛车拉着行李、衣物和家里的50斤大米、三麻袋苞米上任了。从此她在敬老院一住就是十五年。

从这天起,她天天不拾闲,天天把自己累得诊里倒在炕上就一动不想动了。她四处跑着求援。老人们看见:第二天,西太小学就来了一些高年级的学生为他们割了一垛条子码到了院子里;第三天,西太煤矿就捐送了两车原煤;第四天,她又到各村化缘,弄来了白灰、水泥、红砖,然后和敬老院的另一个工作人员--出纳员刘景君本资料权属文秘资源网查看更多文秘资源网资料把屋子重新粉刷了一遍,把坡着的门口砌上了水泥台阶;接着,她到市民政局请局长批了5000元钱,和小刘带着两个老人赶着借来的马车上街了,从饭碗、盘子、筷子、水桶、洗脸盆、洗衣盆到换洗的衣袜、床上用品买了满满一车,浩浩荡荡地回来了。那些日子,是敬老院的年,老人们像孩子一样欢喜。她烧了一锅一锅的热水,给老人们洗澡理发,那衣服被褥上的虱子都要拿笤帚扫&&不到一个月,敬老院变了,不光清爽,连人的精神气儿都高了。

**x太累了,一次她骑着自行车出去办事,头一晕,从车上栽了下去。醒过来,已躺在医院里。看见周围都是人,自己胳膊、腿一动都疼,就问:我这是在哪儿?听说自己摔了,但没伤着骨头,她挣扎着要爬起来。大家忙按住她:别动,你伤得很重。乡长把床位都给你安排好了,你就在医院里住几天吧。那可不行,敬老院这点钱我可舍不得祸害!快,送我回家!她一到家,80岁的婆婆见她浑身是伤,便心疼得哭了,她自己反倒笑了:没事儿的,你不总说我是铁打的吗?她只躺了三天,就一瘸一拐地到敬老院去了。**x在民政、工商税务等部门以及慈善部门的支持下,用一个月的时间还清了全部外债。

篇3:托老院院长先进事迹

为老人打造幸福乐园

2001年, 史培西响应中央的号召, 毅然选择了自主择业。这不仅是对国家新的军转安置政策的支持, 也是对军转干部综合素质的考验, 能够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选择自主择业后, 史培西刚开始受聘于安阳市朝霞敬老院。对此, 许多亲朋好友不理解, 都说:“一个堂堂中校军官, 整天伺候老人, 每月只有300元工资, 还不如一个保姆, 太不可思议了。”而史培西却认为, 自己从军20多年, 没有很好地照顾父母, 现在到敬老院工作, 可以把自己的孝心献给更多的老人。同时, 随着社会老龄化时代的到来, 敬老院作为一个新兴事业, 前景无限光明, 只要自己肯努力, 一定会大有作为。

在敬老院担任办公室主任期间, 史培西首先从提高素质、强化管理入手, 对40名员工进行了军训, 修订了各项规章制度, 使员工的服从、服务意识得到了加强, 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精神逐步形成, 敬老院的管理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由于工作出色, 2004年他被任命为常务副院长。

为了发挥老年人的作用, 史培西负责筹建了老年管家委员会, 设立了生活小组、文体小组、群众工作小组等。为了使退下来的老党员更好地过上组织生活, 他向上级申请, 成立了敬老院党支部, 并担任党支部书记。这些活动的开展, 不仅丰富了老年人的晚年生活, 也增加了他们参与管理、提高服务质量的机会,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用爱心回报社会

在敬老院受聘期间, 史培西经常利用工作之余到其他敬老院参观学习, 到社区群众中走访调查。他发现大型老年公寓虽然条件好, 但收费高, 老人一般住不起;小型敬老院虽然收费低, 但环境比较差, 服务项目单一, 老人不愿住。要得以健康发展, 必须把大型老年公寓的服务项目引入小型敬老院, 这样不仅更多的老人能够住得起, 而且能够享受到快乐的人生。于是, 史培西于2005年辞去了敬老院的工作, 着手创办具有自身特色的新型敬老院。

同时, 史培西顶住家人和亲朋好友一致反对的压力, 克服了资金等方面的各种困难, 经过不懈努力, 终于建成了一个既有大型老年公寓特色又有温馨的家庭式敬老院——星源敬老院。

然而, 任何事情都不像想象中的那样容易。敬老院开业不久, 一个老人夜里上厕所不小心歪倒在床边, 造成大腿骨折。老人不仅体态较胖, 而且原来就有腰伤, 每天都要帮他翻身、擦身、接大小便, 护理难度极大。史培西白天不敢远离, 晚上干脆睡在老人旁边。为了更好地伺候老人, 他和他爱人共同担负起了照顾这位老人的重任。当时正是他们孩子迎接高考的冲刺阶段, 学习和生活非常紧张, 需要家人关心。可是, 史培西却忍痛割爱, 放弃了对孩子的照顾。

为了体现新型敬老院“人性化”的服务特点, 史培西要求大家在保证老人吃饱吃好、注重营养的基础上, 努力做到凡老人在家能够吃上的食物, 在这里一定要吃得上, 在家吃不上的食物, 也要努力让大家吃得上。每逢过年过节, 他都主动为老人购买新鲜的水果和高档食物, 有的老人感动地说, “想不到在敬老院能吃上这么好的东西, 住在这里真是我们的福气啊”。

在保证老人良好膳食的基础上, 史培西很注重老人精神生活方面的需要, 经常开展一些有益活动:组织老人唱歌、读报, 举办传球、康复训练活动;双休日用轮椅推老人到广场、公园进行户外散心;经常组织老人外出旅游。通过这些活动, 不仅老人的精神生活得到了充实, 同时也锻炼了身体。为了活跃老年文化生活, 2007年重阳节, 史培西还专门邀请中央电视台和河南电视台的著名演员到该院进行慰问演出。很多老人及家属都感动得流下了眼泪。他们激动地说:“活了一辈子, 也没想到会在敬老院听到这么好的戏, 能亲眼看到这么多名角为俺演出。”

用真诚打动心灵

没有爱心和耐心, 是难以做好老年工作的。2006年7月, 敬老院入住了一位87岁高龄的偏瘫老人。面对新的环境, 老人不太适应, 几乎每天晚上入睡前喊个不停。史培西坐在他的床边, 轻轻哼着歌曲, 慢慢伴其入睡。这样一直坚持了一个多月, 直到他适应了这里的生活。老人的女儿感动地说:“我们作为亲生儿女, 也没有做到像您这样如此体贴!”后来, 这位老人的儿女专门为敬老院制作了锦旗, 深表谢意。

2007年2月, 一位曾在部队受到刺激而病退回家的老人入住该院。老人精神恍惚, 有电视不知道看, 天热不知道开风扇, 衣服脏了不知道换。史培西动员大家要更加尊重他、鼓励他, 主动采取多种方式与他交流。他带头教老人下象棋, 还带老人出去洗澡、吃饭、泡脚、按摩。有时遇上史培西的同学或战友聚会, 他也把老人带上, 给他灌输新思想, 教他适应新环境。现在老人不仅学会了下象棋、洗衣服, 还能逛街购物, 与人交流时思维敏捷, 有时还帮助工作人员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身体基本得到康复。

从事敬老院工作以来, 逢年过节, 史培西与家人很少团聚, 更谈不上回老家看望自己的父母。2008年5月, 史培西把母亲从老家接回家中, 本想好好陪陪她。可院里却有一位老人因急病住院, 她的孩子在外地一时赶不回来。于是, 史培西跑前跑后, 在医院守候老人两天两夜才回家, 而此时他的母亲也因病住进了医院。等赶到医院时, 他的母亲已经昏迷不醒, 医院已下达了病危通知。事后, 敬老院的许多老人心疼地说:“为了我们这些老头老婆, 你连自己的亲娘都顾不上, 你图个啥?”每当想到这些, 史培西就感到十分愧疚。可再一想, 为了更多的老人幸福快乐, 自己的老人受点委屈又算啥呢!仅为自己的父母着想是“小孝”, 能为更多的父母着想才是“大孝”啊!

篇4:敬老院的好院长

1994年李光碧从松林镇计生站调任松林镇敬老院院长时,松林镇敬老院才刚刚投入使用,缺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当时收养的12位老人,全由李光碧一人护理。她既是服务员、管理员、炊事员,又是一院之长。家里的生活生产没法过问,一心只扑在工作上。

老人的一日三餐,要视每个人的需求而定,还得做到随时想吃随时供应;为确保有足够蔬菜自食自用,李光碧还得担负起耕种院里菜地的农活;为解决老人的油肉问题,她每年还要养2~3头猪;平日里的窗明几净、认真打扫是保证老人健康的必须,而老人衣物、床单被褥定期更换也是李光碧一个人的事。

由于老人们来自不同的地方、不同的生活环境,性格各异,吵嘴闹矛盾的事时有发生。李光碧也在这种环境里练就了调解疏导的本领。她平日里注意观察老人们的身体状况和心理动向,发现问题及时出面解决。在院里,她对老人尊敬有加,从不直呼其名而是按当地习俗冠以尊称,使养老院更有家的感觉。发现老人情绪不好,李光碧就给老人讲笑话、唱山歌。遇到天气好,李光碧还领着老人们爬山、郊游,让大家增进团结。李光碧的细腻和技巧使老人们终日一起谈笑风生、和睦相处。

到了老人生日,她就特意准备好吃的,组织大家一起祝贺。1999年,陈天明、何占英两位老人90岁生日在同一天,她精心安排,为老人合办了隆重的生日庆祝会。当地群众和社会各界几百人前来祝贺,镇领导还为老人带来了礼物,附近居民也为老人送来寿匾,大家欢聚一堂,其乐融融,老人心里温暖,非常幸福。大家都说这些老人有福气,比有儿有女的老人还幸福。

有的老人也常思家心切,每次李光碧都亲自送这些老人回家看看。2001年,87岁的刘玉海老人要去丁台村侄子的家,李光碧专门找车送,遇到没通车的地方,李光碧就背着老人走,一步一步把老人背到他侄子家。

老人生病,她细心照料,老人离开,她戴孝守灵。建院至今的12年里,敬老院共收养孤寡老人20名,其中有18位先后病故。这12年中,李光碧关爱老人的故事举不胜举,感人至深,李光碧的爱搭建成了这个温暖的家。现在也成了老人的她,看着这些年老体弱的老人,仍然坚守岗位,肩挑重担,她说她舍不下老人,更要对得起“全国劳动模范”的称号。

篇5:养老院院长事迹

养老院院长事迹

百善孝为先!下面使我们的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养老院院长事迹供大家

xxxx,女,今年50岁,大专文化,医师专业,曾在市xxxx厂当过厂医,xxxx4年亲手创办起xxxx市康健老人院,并担任院长。几年来,她本着“替天下人尽孝,为亿万人分忧”的办院宗旨,想方设法先后三次筹资1100多万xxxx,建有总院和两个分部,总床位达400张,目前接纳老人300多人,将养老院建设成xxxx市乃至全省规模最大、条件设施最好、管理服务水平最佳的一所民办养老机构,国家民政部、xxxx省、xxxx市的领导前来视察后都竖起大拇指,称赞鞠院长是一位乐于奉献、勇创大业的女中豪杰,敬老楷模,xxxx6年康健老人院顺利通过“省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单位”的检查验收,xxxx9年被省民政厅命名为“xxxx省示范性养老机构”,被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正式授牌“全国爱心护理工程建设基地”。她本人先后荣获“全国孝亲敬老之星”“xxxx省孝亲敬老之星”、“xxxx省用户满意服务明星”、“十佳老人院院长”,“xxxx十大敬老孝星”。

“第一桶金”坚定了她的奉献信念

xxxx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她从过船xxxx厂受聘到香港一家大型护老院做保健医生。在香港工作的那段时间里,学到了养老护老的经验,锻炼了吃苦耐劳的精神,最重要的是改变了她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使她倍加热爱养老事业、热爱老人,与养老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挣得了回家创业的“第一桶金”。

xxxx年回到家乡后,她决心投资创办养老院,把这份爱心奉献给社会上需要帮助的老人,为xxxx的养老事业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丈夫得知后,十分心疼她,不想让她再辛苦下去,亲戚朋友也劝她,办养老院既脏又累,成本高,风险大。当时她的思想斗争比较激烈,日夜不思饮食,心中总是想着那些孤寡无人关爱的老人,不孝子女身边凄凉的老人,还有那些流浪街头的痴呆老人,她对丈夫说:“我患上了职业病,无药可治,非办不可,否则死不闭眼。”丈夫拗不过倔强的她,只得点头答应,并给予她精神上的鼓励,经济上的扶持。

xxxx4年,她拿出从香港打工挣来的钱以及丈夫办xxxx模料公司挣的钱共100多万xxxx,在江平中路与鼓楼西路交界处买下了一幢大楼,从此康健养老院正式挂牌营业。

市场大潮助她勇创大业

她凭着自己的一颗爱心和奉献的精神,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便使养老院初具规模,接受老人70多名。由于养老业务的直线上升,原有的场地、设施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为适应养老市场发展的需要,她积极开动脑筋,采取灵活多变的方式,充分利用市政府的优惠扶持政策,找市场、筹资金、创特色,信心百倍地要在养老市场里干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在她的精心>策划下,xxxx6年通过向朋友借、向银行贷,又筹集资金500万xxxx,在xxxx西路西首xxxx小区购买了一幢新的大楼,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内设床位近300张,新建的养老院按照香港养老院先进的设置管理模式,做到室内装修现代化,室外休闲花园化,堪称xxxx一流,原来养老基地变为第一分部。

为创造一流的养老环境,她坚持按照老年人生理特点进行人性化设计装修,做到上下楼层配有电梯,室内空调、彩电、浴室、食堂齐全,康复、医疗、护理设施到位。房间设有单人、双人及多人房,可供老年人自由选择。每个房间内,老人使用的家具均设计为圆角,每位老人床头均装有应急呼叫器。

为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她舍得投入,花大钱建起了户外花园,院内建立了老人活动中心,设有书报、象棋、扑克和健身器材等,给老人营造了幽雅休闲的环境。院内院外清洁卫生,整齐化一,老人们入住后没有一个想要离开的。

为创造一流的服务护理水平,对于招收进院的护理人员,她都要亲自进行岗前培训,给他们做示范指导,帮助他们实际操作,让护理人员熟练掌握测体温、量血压、插导管等技能,做到因人制宜的进行护理。在进行理论知识培训的同时,她还经常对员工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全心全意为老人服务的观念和奉献意识,培训吃苦耐劳的精神。

为保障入院老人的健康,她不辞辛苦,多次找卫生局领导,批准建立了xxxx市唯一的养老机构老年卫生室,配有专门的医生护士。为每位老人建立了老人健康档案,并根据老人的病情制定康复医疗措施。如果老人突然生病了,除及时与其家人联系外,她还立即给予诊断,只要是养老院能够治疗的尽量不送医院,以此减少家人的负担。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300张床位仍不能满足老人入住的需求,为创新发展理念,扩大收养规模,她又一次筹资300多万xxxx,与xxxx市老年康复医院合作,兴建“xxxx市康健养老院爱心护理部”,以此作为康健养老院的第二分部,5层的大楼虽不算高,但装有电梯,1-3层为老年全科,有化验室、B超室、X光室、心电图室、老年康复科、内科、外科、肛肠科、中医科、药房等;4-5层为临终关怀护理部,主要收理生活不能自理的中风后遗症,伤残、痴呆、植物人、车祸后遗症、癌症晚期等老年病人。“爱心护理部”的建立为养老院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从根本上解决了很多患重病的老年人家庭所不能解决的问题。现已发展成为“临终关怀医院”,是xxxx市唯一的一家爱心护理院。

服务老人成为她终身追求

视老人如亲人,是办好养老院的基础;亲情服务,是鞠院长工作多年来树立的服务意识。

一位叫xxxx的老人住进了xxxx市康健老人院。老人的两个儿子相继去世,儿媳也先后改嫁,仅剩下一个女儿和两个孙子,均无工作,家境贫寒,她便以最低价格收留了这位老人。但是好景不长,老人入院第三个月,女儿得了重病,花去不少钱,两个孙子又不承认赡养老人,老人的生活失去了保障。她不忍心看着老人回去单独生活,免费让老人继续留在老人院生活。

一天24小时,她都在院内和老人们吃、住在一起,时刻陪伴在他们身边,注意观察他们的饮食起居。在饮食方面,她按照老人们的营养需要,从医学的角度编制食谱,基本以软、烂、粗杂纤维、蛋白质、清淡益补食谱为主,并且实行分食制,每天一日三餐把饭送到老人床头。对生病的老人,根据老人的要求另开小灶,她从来不嫌麻烦,保证老人们吃饱吃好,让老人们满意。

xxxx4年3月,康健养老院接收了一位叫xxxx的老人,脑溢血后遗症成为植物人,身上患有褥疮,大小便失禁,鞠院长认真分析了老人的病状,从康复医疗角度制定了护理措施。首先给老人加强营养,把搭配好的营养食品打碎过滤后,用针筒通过胃管打进胃内。为保持老人卫生,她用导尿管帮助老人排尿,并定时进行清洗,每天清洗擦身2次,每隔2小时给老人翻一次身。不到两个月,xxxx老人的褥疮消失了,病情有了大的好转。老人的家人非常感动,为了表达谢意,给康健养老院送来了锦旗。

来自xxxx镇的老人xxxx,入院时患有癌症,病情恶化时家人要接他回家,老人坚决不从,他说:“康健就是她的家,她死也要死在这里!”xxxx老人离开的那天夜里,大雪纷飞,衢无一人。为了能让老人和亲人见最后一面,鞠院长驱车赶到20多公里外的xxxx,由于老人子女手机都已关机,又不知道老人家的确切地址,她就一条街一条街敲门寻问,后来听说为了子女上学,老人的家人租房住到了xxxx市一高附近的一幢楼上,深更半夜,她不顾疲劳,一层一层的跑,挨家挨户叫门,不知遭受了多少个冷眼和斥骂,找到老人儿子的住所时已是凌晨3点钟了。

篇6:敬老院院长先进事迹材料

5月,51岁的沈照琴从某某镇长生村妇代会主任、村委会副主任岗位上退下来,组织上安排其担任敬老院院长职务。自195月担任敬老院院长以来,带领全体工作人员,坚持“以人为本、情系老人”,建立健全了敬老院一整套规章制度,创新“以副养院”工作路子,为孤老们创造了安度晚年的良好环境。入住老人由本镇的孤寡老人扩展到外省、市、县的寄养老人,由99年的28人增加到100人;敬老院的固定资产由99年的60万元增至目前的200万元;现有住房60间,床位125只,入住老人达到了百位,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沈照琴同志被授予“全国孝亲敬老之星”荣誉称号,还获得了“市孝亲敬老之星”、县级示范党员等多项荣誉,某某镇敬老院已连续7年被评为“县先进敬老院”。敬老院还被评为“全省先进敬老院”。

作为一名老党员,沈照琴干一行爱一行,责任心、事业性极强,担任院长后更是全身心地投入到了这个岗位上。作为院长,她以身作则,严格遵守并不断探索完善各项规章制度。面对全新的工作,她积极向业务部门请教,向邻近乡镇敬老院学习,尽快熟悉业务,尽快进入工作角色。同时,结合某某实际,选配了6名从妇女主任岗位上退下来的老党员干部,成立了院长、工作人员及五保老人代表三方组成的院务委员会,制订了学习、管理、评比、财务、安全保卫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在健全各类制度的基础上,沈照琴还不忘为敬老院节省各类开支。同时,明确院长、护理员、炊事员、医务人员等每位工作人员的职责,提出了对待老人要“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不是女儿胜似女儿”的护理要求,使全体老人都得到亲人般的细心照料,使敬老院的各项工作始终走在全县乃至全市前列。

在某某镇敬老院,每位老人都可以享受到舒适、贴心的服务。每天清晨五点之前,沈照琴就与全院的7名工作人员一起,为需要特级护理的7位老人更换尿布、翻身清洗、修剪指甲、送粥喂饭,为所有老人提供生活上全方位的服务,起早摸黑,八年如一日,从不嫌苦、从不嫌脏、从不嫌累,让老人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敬老院这个大家庭的温暖。曾有一位患有严重便秘的91岁老太范桂英,每次排便都十分痛苦,沈照琴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亲自用手帮助老太疏通,让老太感激不尽;时年77岁的“五保”老人陈根毛一天晚上“老慢支”突然发作,危及生命,由于沈照琴的及时发现、及时送往医院抢救和悉心照料,终于把陈根毛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年近七旬的老汉张志桃,刚进院时脾气相当差,但经过沈照琴一段时间的悉心照顾,老汉明显感受到敬老院的温暖和自身的缺点,态度有了明显转变;寄养老人孙志华,五个儿子条件均不错,但敬老院全方位的服务让他感觉到敬老院才是他真正的家,过年时也非要留在敬老院。像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沈照琴已成为大家公认的“特级护理师”。周边镇乃至上海等外省市的老人也闻讯要求入住某某敬老院,目前已有集中供养老人47人,53位自费寄养老人,其中15位来自外镇。为了丰富老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沈照琴还与学校联系,每季为老人们免费演出各类文艺节目;与镇社区文艺队挂钩,定期观看文艺队表演。

敬老院需要不断发展,老人生活条件需要不断改善,沈照琴意识到靠政府的拨款、工作人员的努力和自己的精打细算还远远不够,需要做好增收文章。为此,她创出了一条“面向社会、自主经营、以副养院”的好路子。经过反复思考,她选择了以创办老年活动室作为创收的突破口,用优质服务吸引院外的老人到院内活动。由于服务周到,活动室成了老人的乐园,仅此一项就为敬老院每年创收2万多元。在办好老年活动室、人气不断攀升的情况下,自费寄养老人的不断增多,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敬老院的收入。在沈照琴的努力下,敬老院还办起了小型养猪场;原为院内老人办理丧事的场所由于服务到位转变成了向社会开放的安息堂,这些都为敬老院拓宽了增收渠道,敬老院的净收入逐年递增。针对这部分收入,沈照琴合理分配,与老人们同吃同住,仔细观察老人们的需求,想方设法为老人创造更好地居住环境,却从不以院长的身份获得比其他工作人员高的待遇。一是改善硬件设施。投入2.5万元对2号楼进行改扩建;20添置太阳能热水器、煤气大锅灶、电视机、电风扇等一批改善老人生活条件的设施;又在县民政部门和镇民政办的支持和帮助下,争取到32万元的敬老院改扩建工程补助资金,共投入68.8万元,使敬老院的面貌焕然一新。二是改善老人的生活福利待遇。每天为老人提供可口丰富的配餐,配给四季服装等生活必须用品,每年还发放给每位老人节日费、零用钱近600元,还订阅了四份报刊供老人阅读等。三是为城镇“三无”老人提供医疗补助费,每年约1万元。四是充分考虑工作人员的报酬,每年每人1万元以上。

“花香引得蝴蝶来”。当问起那些周边镇的寄养老人为何选择某某敬老院时,他们均会异口同声地回答:“除了收费适中,最主要的是沈院长和全体员工态度和蔼、服务到位,让我们在这里过得舒心、安心、放心,深深感到家的温暖。”当有人问起“沈院长您累不累”时,她总是淡淡地说“看到他们每天都那么开心,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篇7:养老院院长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所高校进行深造。他从军23年,把人生最美的时光都献给了祖国的西北边陲——新疆,实现了好男儿志在四方、报效祖国的人生目标。他从部队转业后,先后任锡山市文化局副局长,惠山区政府办公室副主任、机关事务管理局局长、接待办公室主任,现任惠山区民政局副局长、五保老人颐养院院长。作为惠山区机关一名普通公务员,于7月、10月代表惠山区两次参加全国第五届全国行业歌手大赛并获民族组二等奖、评委会特别奖、金号原创男歌手奖,这在惠山区尚属首例。转业后的他,时刻不忘生他养他的故乡,以实力打造成功,用自己无尽的力量和责任为家乡无锡市的发展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在美丽的无锡市,歌曲《江南一枝花》人人耳熟能详、音乐委婉回旋,风生水起、波澜跌宕的美妙音乐也让无锡市的特产水蜜桃名扬天下,这与董鸣华个人的辛勤努力密不可分。董鸣华同志在少年时期就非常迷恋声乐艺术,在绿色的军营里就是文艺积极份子,并多次参加文艺演出活动。后来参加工作,虽然每天的工作都很繁忙,但是董鸣华同志坚持每天练声两个小时,几十年来如一日,至今仍在坚持着。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个人的辛勤努力下,董鸣华的艺术人生之路也充满着掌声与鲜花,7月获“第五届全国行业歌手电视大赛”民族组二等奖,组委会特别奖,10月获“全国听众最喜爱的最佳男歌手”奖(金号奖)。董鸣华凭借自己在中国声乐艺术界的造诣和影响,通过个人努力并多方协调、沟通、牵线搭桥,积极主动邀请了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赵季平作曲、词作家廖勇作词、王宏伟赵季平、廖勇、王宏伟等到阳山采风,他们义务为为无锡市惠山区阳山镇量身打造的地方名曲《江南一枝花》隆重诞生。他参加全国金号奖,也以《江南一枝花》报名参赛,为宣传无锡、宣传阳山、为阳山水蜜桃在全国打响品牌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为无锡市水蜜桃美名远播、为惠山区农业产业化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从行政职务上来讲,作为惠山区民政局副局长是一位领导,但是,在惠山区五保老人颐养院老人的眼中,他是这个养老院的“老人王”——院长,亲切、温和而朴实。董鸣华自从担任颐养院院长后,把自己的爱好和事业有机结合,只要是区里有什么文艺活动,他总是积极参加,慈善募捐晚会上,他作为一名机关工作人员登台献歌,博得惠山区众多企业家、爱心人士的热烈欢迎。他将自己浓浓的爱全部都融化在了五保老人之中,多少个寒暑日夜与老人同吃同住,在他的身上传承了中华民族敬老爱老的美德,替天下儿女尽孝,为政府分忧,促进家庭和睦。他积极用自己特有的艺术特质和人生魅力积极构建养老院独特的养老文化,让欢歌笑语时刻洋溢在养老院的角角落落,让更多的老年人“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他积极推动惠山区养老文化品牌发展,联系上海爱乐团等知名乐队来院义演,组织老人和工作人员编排各类节目,丰富老人生活;从颐养院的实际情况出发,邀请廖勇、王宏伟深入基层体验生活,最终创作而成颐养院院歌《关怀》,让老人们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歌曲,许多老人唱到动情之时都会感动不已、潸然泪下,并以颐养院里发生的真实故事为蓝本创作了电影剧本“颐园”。另外,董鸣华还多次开展养老院卡拉ok大赛、书法绘画比赛、绕口令比赛、讲故事竞赛等形式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老年人生活的同时,无形中构建了养老院独具特色的养老文化,让老人们在文化的氛围中尽享晚年的安详与快乐。

篇8:托老院院长先进事迹

1968年, 俞卓伟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医疗系, 从此, 与白大衣为伴, 与患者为亲, 开始了栉风沐雨45载的行医生涯。

1969年, 那个令千万青年群情激奋的年代, 俞卓伟毅然决然奔赴贵州十万大山, 选择在基层一线当了一名全科矿医, 每天还担负为周边方圆几十公里的群众诊疗任务, 把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山区的医疗卫生和人民健康事业。

1987年, 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 俞卓伟在上海瑞金医院从一名普通医生做起, 逐步成长为一名分管1600多张病床、960多位医生、1100多名护士的医疗副院长。2005年, 俞卓伟来到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担任院长, 不久兼任党委书记一职。同时, 他还担任上海康复医学会会长、上海市老年医学研究所所长、上海市医学会老年医学专科分会主任委员、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医院协会理事会理事和上海市慈善医务义工大队队长。俞卓伟院长临床经验丰富, 兼具丰富的医院管理经验, 2003年获中欧工商管理学院MBA医院管理文凭, 先后主编撰写了十多部医学及管理专著, 担任复旦大学及上海市“重中之重”临床重点专科若干课题带头人,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俞卓伟有许多令人瞩目的荣誉光环, 1989年荣膺“全国卫生先进工作者”, 在这之后的岁月里, 又分别荣获“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先进工作者”。同时作为上海医务界的一面旗帜, 当选为党的“十六大”、“十七大”代表, 出席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

他透支着自己的生命, 用生命去捍卫生命;他把病人、职工关注的重点问题作为“第一考虑”, 把病人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

励精图治——弹好医院管理的钢琴

俞卓伟的身份是多元的, 在社会角色上, 他是医生;在专业角色上, 他是教授;在行政角色上, 他是上海乃至全国知名医院的院长。在院长这个岗位上, 俞卓伟是个全方位、全智能的管理者。他说, 医院工作千头万绪, 这需要院长“弹好钢琴”, 他希望在自己的主政下, 医院能做到全方位、全职能。

他励精图治, 强调必须坚持以“三个代表”为指导, 以科学发展观来衡量医院发展工作。他带领班子对医疗改革进行深入探索, 建立了“质量建院、服务立院、科教兴院、人才强院”的发展战略;他在上海市市级医院中最早制定了医院的“十一五”发展规划, 健全修订各项规章制度, 整合全院医疗资源, 狠抓医疗质量管理。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 医院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管理水准及综合竞争力大大提升。在对医院各项工作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 又统筹规划了华东医院的“十二五”发展目标及措施。目前, 华东医院“十二五”中期的多项指标均已完成, 并顺利通过上级部门的中期评估;他指导相关职能处室创新考核模式, 首次完整、全面建立起以平衡计分卡、目标管理、关键绩效指标以及360度绩效反馈评价为主要手段的绩效考核体系, 并根据医院工作实际, 逐年在实践中完善。“赢在中层”是俞卓伟院长至深的理念, 因此在市级医院中率先成立了“培训部”, 9年来, 对中层干部和员工的培训越来越出彩。

当医院软件和硬件满足不了患者日益增长的就医需求时, 他和他的团队成员连连推出“大手笔”, 使华东医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座高19层、总面积2.5万平方米、设有床位800张的新大楼拔地而起;一幢16层的病房楼翻修一新;目前, 又有一座新楼正准备奠基;崭新的景观“连廊”把全院现有新、老大楼全部贯通起来, 既美化环境, 又让病人免受风吹雨淋;医院“螺蛳壳里做道场”, 在林立的高楼包围下, 排除万难建造了230余辆车位的两层地下停车库;南北两个花园经改造, 常年绿草成茵、百花齐放、喷泉飞溅、景观别致, 成为病人休闲、健身的好去处;医院还从国外引进了PET-CT、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光子CT等当代最先进的医疗设备, 前来享受优质医疗服务的各地患者与日俱增;当他看到非上海籍医生、护工和本地病人交流中存在“语言障碍”时, 在全市医院中率先办起了“沪语培训班”, 由于报名者太多, 办班规模不得不一次比一次扩大……。可以说所有这一切, 无不倾注了医院管理团队、特别是“一院之长”——俞卓伟的智慧和汗水。

天道酬勤——当好生命的守护神

俞卓伟院长精益求精, 在深入调研实践的基础上, 推出一系列改革举措, 缩短病人等候住院时间和术后康复时间, 解决了等上手术台、等上级医生查房、等相关科室会诊、等转科等问题;他心系患者, 亲自组建了60余人的华东医院专家组, 与长宁区10个社区、闵行2个社区及嘉定1个社区结对, 进行全面技术合作, 推进纵向医疗资源整合, 并亲自担任首席医疗顾问;自2005年起, 俞卓伟院长率先在全市医院中建立整合门诊, 为广大门诊病人提供多学科一门式服务, 并坚持作者”, 在这之后的岁月里, 又分别荣获“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先进工作者”。同时作为上海医务界的一面旗帜, 当选为党的“十六大”、“十七大”代表, 出席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

俞卓伟院长精益求精, 在深入调研实践的基础上, 推出一系列改革举措, 缩短病人等候住院时间和术后康复时间, 解决了等上手术台、等上级医生查房、等相关科室会诊、等转科等问题;他心系患者, 亲自组建了60余人的华东医院专家组, 与长宁区10个社区、闵行2个社区及嘉定1个社区结对, 进行全面技术合作, 推进纵向医疗资源整合, 并亲自担任首席医疗顾问;自2005年起, 俞卓伟院长率先在全市医院中建立整合门诊, 为广大门诊病人提供多学科一门式服务, 并坚持沿用普通门诊价格。老百姓方便了, 更满意了。

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反响最强烈时, 他亲自组织和带领专家团队跨出院门, 走向社会, 举办大型义诊活动和疑难杂症现场解答会。上海展览中心、外滩陈毅广场、青浦朱家角、静安公园、航华社区、江苏路街道、南京路步行街、金山廊下, 甚至江苏、四川、新疆、陕西等地, 都留有他为老百姓操劳而忙碌的身影。而每一次活动, 他都是接待咨询最多、义诊结束最晚、工作强度最大的一位专家。当社会凸现老年求医、诊治等难题时, 他连续7年组织带领全市34家三甲医院举办“百名医学专家大型敬老慈善义诊”, 吸引了共6万余名老年市民前来寻医问药, 不但受到了广大市民的一致欢迎和好评, 更为医务界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2009年国庆长假期间, 俞卓伟院长接到了远在安徽砀山义务支教12年的全国模范教师查文红病危的求救电话, 立即星夜兼程赴砀山来回3千里, 将查文红接回医院救治, 终于转危为安, 重返砀山。此事还被评为上海市“精神文明十佳好事。”

鞠躬尽瘁——做好职工群众的贴心人

曾有科主任这样评价俞卓伟:“俞院长目光十分敏锐, 对下属十分信任, 榜样的力量十分突出。”这三个“十分”, 充分凸现了俞卓伟在医院职工中的威望。

俞卓伟是一个用心、用爱去凝聚每一个人力量的知心院长。他每年都要对困难职工家庭进行走访;职工无论有什么困难, 只要找到俞卓伟, 他一定会想办法帮助解决;无论是在职职工、退休职工还是临时工生病住院, 甚至职工家属生病住院, 俞卓伟都会亲自探望, 实在没空, 他也一定会委托办公室同志代为问候。在职代会上, 俞卓伟提出把职工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 把病人、职工关心的重点问题作为自己管理工作的“第一考虑”, 他执政为民的明晰思路和对职工的关怀备至换来了全院干部职工对他的支持与信任, 换来了医院强大的凝聚力与战斗力, 换来了医院的空前繁荣与发展。在他的积极推进下, 华东医院一系列新亮点应运而生, 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社会效益及病人满意度连年提升, 医院改革的良好局面正在形成。医院也以优异成绩顺利通过三级综合医院复评审、“三好一满意暨质量万里行”等大型检查, 并连续数年被评为市级先进单位。

他尊重知识, 注重人才。他在院内成立了离退休高级知识分子联谊会, 充分发挥老专家的智囊团作用;他注重干部队伍建设, 提出中层干部必须具备“十个能力”;他善于更新职工观念, 要求全院职工牢固树立“十二种意识”。他敬业爱岗的专业品质, 细微务实的工作作风, 锐意改革的管理风格和热忱为民的人格魅力, 充分显示了一个现代化医务管理工作者的执政水平和管理风格。

厚德载物——树立医者仁心的好榜样

俞卓伟常说:“病人来就医, 我们就要以最快的速度, 最小的损伤, 最少的痛苦, 最好的效果, 最低的费用来为病人解除病痛, 这是一个医务人员最基本的职业准则、”“领导就是服务”、“当领导的就要靠前指挥。”

他是这样说的, 也是这样做的。有谁能想到, 只要手机铃声一响, 俞卓伟就会出现在第一线, 而他的手机号码是公开的, 不但对同事, 而且对病人、对社会。他没有双休日, 没有节假日, 一年365天, 天天在医院, 数十年如一日, 每天工作时间常常超过十七、八个小时, 经常一天下来顾不上吃一口饭, 喝一口水。常年累月, 夜以继日, 从不间歇。曾有人做过一个统计, 按每天8小时的工作量, 俞卓伟已经超前干完了十年的工作!他虽已过了壮年期但却在透支着自己的健康和生命, 他曾义务献血12次!有人心疼他, 劝他:“俞院长, 歇歇吧!这样下去, 你要垮的!”俞卓伟却笑笑说:“这是我们这个行业的特点, 病人生病是不分白天晚上的, 病人把身家性命都交给了我们, 可谓是重任在肩, 我们从穿上白大褂的第一天起, 就要负起一生的责任。”面对多方赞誉, 俞卓伟平静地说:“成绩都是全院干部职工努力的结果, 我只不过做了一名医务人员应做的事情, 比我做得好的人还大有人在……”。没有豪言壮语, 没有官话套话, 听来却似潺潺流水, 润人心田, 如沐春风般让人读出了他的虚怀若谷和宽大无私。这让我们不禁想起一位伟人的话“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 专门利人的精神, 表现在他对工作极端的负责任, 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的热忱。”俞卓伟的身上也同样闪烁着白求恩这“两个极端”的精神。

以俞卓伟为榜样, 医院很多科室每天的工作时间都在11个小时以上。作为一个指挥员, 没有比看到如此能战斗的下属更令人高兴的了。对此, 俞卓伟做了精辟的诠释:“一个人的力量是很渺小的, 宇宙之所以能生生不息地存在, 就是因为我们每一个人力量的凝结, 正如雷锋所说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小小的螺丝钉, 作为院长, 我要发挥每一颗螺丝钉的作用。”

运筹帷幄——挑好服务社会的重担

2008年5月12日, 汶川地震震惊全国。俞卓伟第一时间3次致电上级领导, 主动请缨奔赴灾区救援。后因特殊任务需要留在上海的他, 以行动兑现了自己的心愿:他第一时间组织华东医院抗震救灾医疗队, 用整整一晚上的时间精心准备价值近60万元的药品、器械、敷料和干粮送往灾区;在主动要求并获准接收四川灾区伤病员的任务后, 他立即在本市三级医院中率先提出收治伤员的“八个到位”, 并在短时期内将医院设施、环境较好的一层楼面开设为收治伤员的“爱心病房”, 同时组织起600余名职工组成的志愿者队伍参与治疗护理全过程;他每天亲临“爱心病房”, 与医务人员一起研究制订伤员治疗方案。在俞卓伟亲自陆续把康复出院的灾区伤病员一个个送离上海后, 他陆续派出优秀的医务人员和管理干部团队赴都江堰参加灾后重建, 自己则亲自去了3次。

上海世博会期间, 华东医院300余名志愿者响应俞卓伟院长号召, 利用休息日, 积极参加“交通文明志愿者”等各项社会性质的志愿者工作, 或进驻世博园当起“小白菜”。尤为称道的是华东医院的干保分队在俞院长的亲自参与、指挥、协调下, 在为世博奋战的199个日日夜夜里, 共派出了43批次的医疗组, 圆满完成了国内外贵宾的重要保健任务。台湾政要在接受了华东医院的服务后, 亲笔题词“血浓于水, 恩重如山”。

华东医院所在地街道有将近400多位独居老人, 餐饮有困难, 俞卓伟院长组织了后勤食堂的员工, 自2006年起, 每天两餐为老人提供“爱心助老餐”, 年中无休, 风雨无阻, 至今已达45万份。

“关爱生命, 奉献终生……”由俞卓伟作词的华东医院院歌完美折射出、真挚映衬着他对医疗卫生事业难以割舍的深厚情怀。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俞卓伟没有沉醉在耀眼的光环下, 他依然在服务病人的漫漫征途中跋涉, 用行动、智慧、意志实践着党旗下的誓言, 坚守着一名医务管理者的崇高信念!

链接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成立于1951年, 其前身为建于1921年的宏恩医院。医院拥有东、南、西、北四幢医疗主楼以及十多幢配套楼宇, 院内古树参天, 林木葱郁, 环境幽雅。

半个多世纪以来, 经过几代“华东人”艰苦卓绝的奋斗, 华东医院已发展成为一所以老年医学为特色, 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为一体, 立足上海、面向国内外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

目前, 医院开放床位1300张, 有42个临床医技科室, 员工2000余人, 其中正、副教授 (正、副主任医师) 300余人;医疗设备先进, 拥有当今世界最新技术的数字化手术室、达芬奇机器人、高清晰度低射线量宝石CT、PET-CT、磁导航血管造影X线机、SPECT、3.0TMR、四维直线加速器等一大批高、精、尖诊断和治疗设备。华东医院现由院本部、市府大厦门诊部、康平路门诊部、闵行门诊部及景苑体检中心组成, 拥有11个临床诊疗特色专科——老年医学科、胆胰外科、疝与腹壁外科、泌尿外科、消化内镜、临床营养科、肿瘤科、骨质疏松科、影像医学科、微创外科、乳腺疾病诊疗科, 以及国家重点专科——中医老年科和上海市重中之重临床医学重点学科——老年医学科, 同时院内设有上海市老年医学研究所 (下设老年痴呆与抗衰老研究室、老年骨质疏松研究室、老年临床医学与保健研究室、流行病学研究室和老年药学研究室) , 复旦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国内期刊指导A目录《老年医学与保健》杂志社和WHO社区老年保健合作中心, 是上海市康复医学会、上海市临床营养质控中心挂靠单位。

华东医院的特需医疗中心是上海为外籍人员提供医疗服务时间最早、历史最久的医院。以欧美、日本患者居多, 可以为日本持有海外旅行损害保险卡的患者提供免付现金的医疗服务, 广受海外患者和各界人士的信任与青睐, 2010年通过英国Bupa机构“管理服务质量”资质认定并获银牌。

医院医风严谨, 医德淳厚, 实施“质量建院、服务立院、科教兴院、人才强院”战略。经过62年的实践积累, 在基础与临床研究方面, 取得了一系列令国内外瞩目的重大科研成果;对心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骨质疏松症、多脏器功能衰竭及肿瘤等疾病的诊断、治疗和抢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胆胰外科、疝与腹壁外科、消化内镜、特需医疗、营养等领域也成绩显著。自1989年承担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 (原为上海医科大学) 教学任务以来, 共为国家培养了近3000名合格的本科生和研究生, 目前拥有博士生导师和硕士生导师共55位。

建院62年来, 华东医院除在干部医疗保健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外, 每年还为上海及全国各地患者提供150余万人次门急诊医疗服务及近3万多人次的住院医疗服务。

上一篇:努力了三年级作文范文下一篇:游保定植物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