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老院院长个人事迹

2022-08-16

第一篇:敬老院院长个人事迹

敬老院院长个人事迹材料

同志是镇敬老院院长,说起他,大家的印象总是:他是一名细心孝顺的儿子,也是一名体贴入微的女婿;他是院里中老人的精神支柱,心灵慰藉,为老人排解忧虑,分担愁苦,与老人默契沟通;他是院里老人的细心家长,知已挚友,对老人真心呵护,倍至关怀;他用真爱勾勒了倾注与付予的光环,他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尊老敬老的美德。 除了敬老院院长的职责,还承担了敬老院护理员一职。在职二年,始终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老人服务”的思想,把百善孝为先的中华传统美德发扬光大,时刻把老人当做自己的父母,把敬老院当做自己的家。由于五保人员大多都是高龄老人,所以他主动照顾几位瘫痪老人的生活起居,每天早上都是7时定时帮助瘫痪老人检查房间情况。节假日照常,每天用温水帮助瘫痪老人洗脸,天热时要擦身,帮助换尿片、剪指甲、洗头、发现情绪不好的会亲自喂饭。其院民宋桂英经常大小便失禁,他依然坚持帮她换洗。冬天太阳高照的时候,经常可以看到他在经得院民同意后抱着她出来晒太阳;夏日天气炎热酷暑的时候,经常可以看到他时不时地到房间为她添置茶水。每当别人抱着不理解和质疑的态度笑着说拿着这点零星收入问他值不值的时候,他总是很肯定地回答着“我所做的努力一切,即是对我的工作负责,又是对上级领导的负责,更是对院内每一个人负责。既然选择这份行业,就应该身为其职为其事,更应该真心对待每一个老人。残疾瘫痪的老人也是人,每个人都是有感情的,她们懂得,她们也需要我们的关怀。”他总是竭尽所能,为老人送去温馨和舒适。

除了单位的“公事”外,还帮助解决了很多的“私事”。有一次一个叫的院民与他人发生口角晚上一气之下出走在外。他得到情况后,立刻在的大街上搜寻起来,经过2天的不懈努力,终于在街上一个角落里找到了她,2天没吃没喝的她就像突然拉到一根救命稻草一般看到了希望,内心十分的感激,事后还为她和他人进行调解。如遇老人有病,会代替亲属陪同就诊,关心病情,让老人感觉比自己的亲人还要好,让他们真正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

同志作为一名普通的敬老院院长,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也没有惊天动地之举。但是精神的支持和言语行动的慰藉,使他和老人心灵的距离日趋拉近,成为老人的亲密挚友和避风港湾。

院内有一位名叫朱兰英的90多岁高龄老人,每次她的亲人来探望的时候都对同志非常感激。而亲戚送给朱兰英的两瓶蜂王浆,她第一时间就想到了身为院长的他,一定要其收下她的这份心意,他总是笑着拒绝。类似的事件还有很多,总是会有很多老人愿意把自己最好的东西留给他吃。

同志是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逐步成长起来的先进典型。一名普通的敬老院院长之所以具有这么大的感染力和生命力,之所以能够得到社会各个方面的认可,根本原因就在于他的所作所为充分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忠诚党的养老事业的坚定本色,充分体现了一名敬老院院长热爱本职、甘于奉献的职业风范。 学习同志,就要学习他坚定理想信念,不为名利所动,始终执著于养老敬老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就要学习他爱民如父,无怨无悔,甘当院民健康长寿的垫脚石的伟大情操;就要学习他立足岗位,多年如一日的敬业精神。

这就是同志,一名普通党员。他从点滴中关爱着老人,从琐碎中牵记着老人,用言行感染着老人,从困境中扶助着老人。用善良的身心、炽热的思想、无私的行动、坚持的信念做好老人的精神支柱、物质支撑、生活挚友和坚实后盾,从平凡中体现了真诚,从细节中倾注了关爱,写下了一篇篇感人至深的尊老诗篇,奏响了一曲曲令人钦佩的敬老乐章。

有了爱,有了责任,在平凡的岗位上也能闪出耀眼的光芒!

第二篇:养老院院长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他曾是一名军人,在茫茫的西北大漠与戈壁历练了钢铁般的坚强意志;他是一名艺术家,从风发少年到耄耋岁月对声乐艺术刻苦钻研、孜孜以求;他还是老人们的知心人,用自己全部的精力为老人们营造了一个祥和美满的晚年生活。他就是院长。

的人生之路厚重而丰满、熠熠生辉。他先后在新疆大学中文系、天津运输学院、解放军后勤指挥学院等多

所高校进行深造。他从军23年,把人生最美的时光都献给了祖国的西北边陲——新疆,实现了好男儿志在四方、报效祖国的人生目标。他从部队转业后,先后任锡山市文化局副局长,惠山区政府办公室副主任、机关事务管理局局长、接待办公室主任,现任惠山区民政局副局长、五保老人颐养院院长。作为惠山区机关一名普通公务员,于7月、10月代表惠山区两次参加全国第五届全国行业歌手大赛并获民族组二等奖、评委会特别奖、金号原创男歌手奖,这在惠山区尚属首例。转业后的他,时刻不忘生他养他的故乡,以实力打造成功,用自己无尽的力量和责任为家乡无锡市的发展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在美丽的无锡市,歌曲《江南一枝花》人人耳熟能详、音乐委婉回旋,风生水起、波澜跌宕的美妙音乐也让无锡市的特产水蜜桃名扬天下,这与董鸣华个人的辛勤努力密不可分。董鸣华同志在少年时期就非常迷恋声乐艺术,在绿色的军营里就是文艺积极份子,并多次参加文艺演出活动。后来参加工作,虽然每天的工作都很繁忙,但是董鸣华同志坚持每天练声两个小时,几十年来如一日,至今仍在坚持着。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个人的辛勤努力下,董鸣华的艺术人生之路也充满着掌声与鲜花,7月获“第五届全国行业歌手电视大赛”民族组二等奖,组委会特别奖,10月获“全国听众最喜爱的最佳男歌手”奖(金号奖)。董鸣华凭借自己在中国声乐艺术界的造诣和影响,通过个人努力并多方协调、沟通、牵线搭桥,积极主动邀请了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赵季平作曲、词作家廖勇作词、王宏伟赵季平、廖勇、王宏伟等到阳山采风,他们义务为为无锡市惠山区阳山镇量身打造的地方名曲《江南一枝花》隆重诞生。他参加全国金号奖,也以《江南一枝花》报名参赛,为宣传无锡、宣传阳山、为阳山水蜜桃在全国打响品牌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为无锡市水蜜桃美名远播、为惠山区农业产业化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从行政职务上来讲,作为惠山区民政局副局长是一位领导,但是,在惠山区五保老人颐养院老人的眼中,他是这个养老院的“老人王”——院长,亲切、温和而朴实。董鸣华自从担任颐养院院长后,把自己的爱好和事业有机结合,只要是区里有什么文艺活动,他总是积极参加,慈善募捐晚会上,他作为一名机关工作人员登台献歌,博得惠山区众多企业家、爱心人士的热烈欢迎。他将自己浓浓的爱全部都融化在了五保老人之中,多少个寒暑日夜与老人同吃同住,在他的身上传承了中华民族敬老爱老的美德,替天下儿女尽孝,为政府分忧,促进家庭和睦。他积极用自己特有的艺术特质和人生魅力积极构建养老院独特的养老文化,让欢歌笑语时刻洋溢在养老院的角角落落,让更多的老年人“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 他积极推动惠山区养老文化品牌发展,联系上海爱乐团等知名乐队来院义演,组织老人和工作人员编排各类节目,丰富老人生活;从颐养院的实际情况出发,邀请廖勇、王宏伟深入基层体验生活,最终创作而成颐养院院歌《关怀》,让老人们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歌曲,许多老人唱到动情之时都会感动不已、潸然泪下,并以颐养院里发生的真实故事为蓝本创作了电影剧本“颐园”。另外,董鸣华还多次开展养老院卡拉ok大赛、书法绘画比赛、绕口令比赛、讲故事竞赛等形式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老年人生活的同时,无形中构建了养老院独具特色的养老文化,让老人们在文化的氛围中尽享晚年的安详与快乐。

坚毅、风趣、朴实、创新,这是惠山区老人和群众提起董鸣华时使用频率最高的四个词语,也许大家不曾知道他是一名军人,也不曾知道他是一名领导,甚至更加不知道他是养老院的院长,但是大家都曾深深的记得,在我们的身边,有个人就像隔壁的邻居,亦或是公园里晨练的老大爷,他在用自己特有的方式与风格,为我们无锡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第三篇:敬老院院长事迹

敬老院院长先进事迹材料

——记驻操营敬老院院长龚治宇

抚宁县驻操营敬老院院长龚治宇是一位这样的共产党员,他把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化作实际行动,把全部的光和热倾注在敬老院的事业上,用自己的爱心和行动实践着三个代表,谱写了一曲共产党员无私奉献的赞歌。经过十多年的辛勤工作,他把一个破烂不堪的敬老院变成了一所高标准化敬老院,受到领导和群众的高度赞扬。

1999年,龚治宇服从组织的安排,走上了驻操营敬老院院长的岗位。面对几间破旧而年久失修的瓦房和大多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他没有退却。他说:人都有年老的时候,残疾孤老们没有子女照顾,更需要社会的关心,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一定要以无私奉献、热心服务的具体行动让他们看到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形象,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开始敬老院老人的生活还十分艰苦,一日三顿能吃上就算不错了,根本谈不上吃好。为了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龚治宇带领几位生活尚能自理又有点劳动能力的老人,开荒种田,发展副业,使敬老院很快实现了粮、肉、菜自给有余,走出了一条以副养院的新路子。 敬老院的规模大了,残疾老人也多了,事情也更加繁杂了。可不管肩上的担子多么沉重,他对老年事业的热情却没有减退。他不断改善老人的膳食结构,做到荤素搭配,营养合理。在他的辛苦努力和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老人的生活水准连年提高,从当初的每人每年平均1000元提高到如今的3000多元。经他多方面努力,筹措资金,敬老院瓦房全部翻新,如今敬老院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室内阳光充足,窗明几净,睡的是木床,每人还有自己的大橱、床头柜、暖瓶、茶具等日用品,夏天,有电风扇,有蚊帐;冬天,床上双铺双盖,电褥子。敬老院里还建起了浴室、电视室、康复室、活动室、食堂等。

除了让老人们衣食无忧外,他还让老人们心情愉悦,把“养”的含义拓宽。敬老院里有一块闲置地,他带着老人们把土地平整好,种上蔬菜和花草,老人们给蔬菜施施肥,给花草浇浇水,生活得有滋有味。

院里的老人大多年岁已高,体弱多病。2008年,81岁的老人何广有,患肺心病、心衰住院治疗,院里缺乏人手,龚志宇白天晚上一直看护着,为老人喂药、喂饭、洗澡擦身,端屎端尿,一直陪护到老人出院。王明宽老人患有老年痴呆症,经常迷路。龚治宇不由得对他多了几分关心,有几次到吃饭时,发现老人不在,他顾不上吃饭,就急忙出门寻找。到附近,到老人的侄儿家,常去的地方,甚至到野外,有时找到深夜,才把王明宽老人找回来。 他把每一位孤老都当作自己的亲人,他既当院长,又当医生,还要当护理员,厨师,在每一位老人身上,他都倾注了自己全部的心血,从而换来了老人们的信任和爱戴。

第四篇:敬老院院长事迹材料

敬老院院长事迹材料

在xxxx,说起xxxx总要附上一长串的好标签:“小棉袄”、“铁娘子”、“xxxx的好女儿”、“孝心人”等。这位xxxx乡敬老院的年轻院长,用自己的行动在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壮举。

11年一心干一行

xxxx三年,按照组织安排,当了十多年村支书的xxxx上任xxxx乡敬老院院长一职。此时,摆在xxxx面前的敬老院是一副“烂摊子”,由于资金缺乏、经营管理不善等原因,敬老院举步维艰,院民楼年久失修,一到下雨到处淌水,面对如此困境,包括爱人在内的许多人都劝xxxx“别趟这趟浑水”,然而在村里连年获先进的xxxx并没有被眼前的困境所吓倒,她干一行、爱一行,正如她自己所说:“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敬老爱老是义不容辞的义务,‘不怕困难’是我当初的誓词”。凭着对党的无限忠诚和敬老爱老的特有感情,xxxx临危授命,毅然挑起敬老院院长重要职务。她把忠诚转化为爱心,把激情转化为工作的热情。条件不行,争取机会创造条件;资金不足,多方筹措跑资金。经过几年的努力,xxxx终于露出会心笑脸:两幢占地400多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达2500多平方米的崭新、漂亮的院民楼拔地而起,彻底地改善了院民的居住条件;xxxx1年又将院民楼前面的休闲广场进行了亮化、绿化和美化,使敬老院的面貌焕然一新。

2面美名传八方

作为院长,她是管理的好能手。对于老人,她是安心的好女儿。双重角色的精彩演绎,让其在xxxx广受好评。

管理好能手

为了最大限度地改善院里的条件,提高院民的生活质量,xxxx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多方位、多渠道地增加经济来源,同时做好开源节流工作,用好每一分钱。目前敬老院有生产基地:水田8亩,菜地4亩,鱼塘1亩,此外还有一个养殖场。全年院办经济收入达5万元。院民日常生活中所需的蔬菜、鱼肉等达到了完全自给。另外,xxxx院长还亲自带领相对年轻的院民上山砍柴,以实现柴火自给,每年仅柴火一项便可节约资金1万多元。

敬老院实行“阳光管理”,xxxx本着“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理念,从制度建设着手,按照上级有关要求,加快规范化建设进程,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真正做到制度“上墙”,责任落实到位,同时实行院长负责制,由院长安排和处理好日常具体事务,与此同时进一步加强对敬老院的财务管理,做到财务公开、透明化;对财产、物资管理实行登记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查。

安心好女儿

xxxx舍小家顾大家,像一头不知疲倦的老黄牛一样,默默地奉献着,十年来她没有同小孩一起过一个节,没有同老公一起过一个年,她只把敬老院当成自己的家,上任以来的每个端午、中秋、春节“三大节”都在院里陪着老人。

xxxx视老人为亲人,以女儿的角色走进五保老人的内心世界,了解老人们的所思所想,个性特点、喜怒哀乐,把老人的冷暖记在心头,有针对性地为老年人提供亲情化服务。春节给老人发红包,端午节给老人包粽子,中秋节给老人买月饼,重大节日安排丰盛的酒菜,平时一日三餐,荤素搭配,注重营养。老人生病,她端茶送水,熬药喂食,洗衣换被,她悉心照料老人,使老人们感受到浓浓的亲情和大家庭的温暖。xxxx年10月份85岁五保老人王仁里不幸得了脑溢血,瘫痪在床半年多,xxxx像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服侍他,帮老人擦洗换衣,喂食、喂药、端屎倒尿,xxxx年3月,王仁里的堂弟王秋生专程从省城赶到敬老院看望久病的哥哥,见到有这么好的院长照料瘫痪的哥哥,十分感动,他当即到街上购买50斤猪肉及一些水果、糕点发给敬老院的五保老人,用这种特殊的方式,以表达对这位好院长的感谢和敬意。

这位伟大的农民女院长,为老人尽心尽职尽孝,得到了上级肯定,赢得社会的赞誉,xxxx乡敬老院年年被评为先进敬老院,她个人连续九年被县民政局评为“先进工作者”,多次获得省、市“五好文明家庭”,xxxx年还荣获“全国孝亲敬老之星”奖。

第五篇:乡敬老院院长事迹

一个“特殊家庭”的当家人

——记德安县吴山乡敬老院院长吴宗礼

中共德安县委组织部

“共产党员吴宗礼,平凡人生了不起。

新安江边一好汉,中年别离桑梓地。

六旬来到敬老院,八年努力现端倪。

普通岗位勤奉献,锻炼党性铸丰碑。”

这是当地群众对吴宗礼光辉历程的朴实评价。

吴宗礼,男,中~员,1931年生,1969年为支援国家建设新安江水库,毅然带领数百名老乡从浙江迁往江西。从此,在德安勤奋创业、默默无闻,为第二故乡的乡村建设作出了很大的贡献。1994年,65岁的吴宗礼来到破败不堪的吴山乡敬老院,成了孤寡老人的当家人。通过8年努力,把敬老院建成了一座经济殷实、生活美满、老人幸福、生机盎然的乡村孤寡老人的居家乐园。他本人也因此获得多项荣誉:XX年,被江西省民政厅授予全省“三院建设”先进个人;XX年,被九江市授予全市“十大道德建设标兵”,连续4年被县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6年被乡党委政府评为先进个人、优秀工作者。

党性指引航向

吴宗礼出生在浙江省临安县的一个雇农家庭,在他73年的人生历程中,当过军人、民警、社员、乡村干部、乡镇企业负责人和敬老院院长。在每一次的人生抉择、升降去留面前,他都泰然自若、满怀信心,因为有党的信念为他指明前进的方向。

1951年,20岁的吴宗礼怀着对党的无限崇敬,入伍参军,报效祖国。在部队,他勤学苦练,由一个半文盲逐渐成长为连队的文化新兵,先后荣立一等功和三等功各一次,1954年入党,1957年转业到浙江淳安县公安局工作。1962年,为响应精兵简政政策,有着8年党龄的吴宗礼,以共产党人先人后己的宽广胸怀,毅然请求“解甲归田”,回到了生他养他的大队,做了一名普通社员,随后又接受组织安排担任大队干部。

1969年,国家建设新安江水库,吴宗礼所在的村庄正处于库区。38岁的吴宗礼,面对幸福的家庭,兴旺的事业,看到自己半辈子挣来的幸福将要推倒重来,心里真的不是滋味。可是,一边是国家建设的需要,一边是百姓群众背井离乡的困苦,吴宗礼又一次站了出来。积极深入群众,动员群众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支援国家建设,尽快迁出库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当年秋天,吴宗礼带领180多名新安江移民,辗转千里,来到他们的第二故乡——德安县。从此,他们在江西这块红土地上扎根、发芽、开花、结果,进行了艰苦的创业。在吴山乡,吴宗礼先后担任过村干部、乡干部、承包过菜场、茶场,经营过企业。无论在哪条战线上,他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发挥着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勤奋创造业绩

吴山敬老院建于1985年。在吴宗礼当院长之前的几年里,“寄存”于此的老人,每月只能领到5元零花钱,衣服脏烂不堪,生活就是马尾拎豆腐——提不起来。1994年6月,吴宗礼走马上任,被任命成为敬老院“第二任”院长。当时的敬老院,杂草过膝,一片狼藉,房子破旧,屋顶“天窗”星罗棋布。推开房门,听到的是老人们痛苦的呻吟,看到是的老人无望的眼神。但他没有退缩,没有逃避,他在心里暗暗下定决心:我吴宗礼,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共产党员,就让我来改造一个敬老院这个孤寡老人的小世界吧!

吴宗礼上任后的“第一把火”就是开荒种地,变废为宝。

他从家里带来1200元钱,请来年轻劳力,消除了院前屋后的杂草野木,开垦出亩敬老院此后藉以生存的土地,买来了优质菜种,添置了耕作工具。经过20多天的辛勤劳动,第一批菜在“月半”前后种下去,他坚持每天上午带领老人到菜地锄地种菜,下午走市场,跑销售,第二天清早便和老人一道分头送菜上门。几个月后,卖出了400多元。闲暇之时,他又常发动老人们收捡破烂,既为美化环境,又能增加收入。

经济状况有所好转,老人们的生活有了“底气”,但吴宗礼并没有就此罢休。他又开始养猪、养鸡、养鸽、养鱼。如今,敬老院的孤寡老人不仅没有成为社会的包袱,而且能为乡村建设作贡献。

吴宗礼上任后的第二件事就是改变敬老院老人家的精神面貌。

俗话说:“老人家,孩儿相”。到了敬老院后,吴宗礼对这句俗话有了更加深切体会。11位孤寡老人,已经习惯于无所事事,坐吃山空。有时,还会相互吵嘴斗架,偶尔说点牢骚话。吴宗礼听在耳里,急在心里。他苦口婆心地做老人家的思想工作,告诉他们:党和政府养活他们很不容易,要学会知足常乐,多锻炼,多劳动,相互体谅,相互帮助。并带领老人家一起打扫庭院卫生,教他们养鸡养猪学会自食其力。工夫不负有心人,在吴宗礼的精心经营料理下,敬老院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老人家的精神状态也逐步好转。

如今,吴山敬老院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年专门蔬菜一项就增加收入7000多元,老人家的零花钱已由过去每月每人5元提高到了40-55元,年终奖还有80—120元,公家存款年底结余11000多元,每位老人都有800—1300元的个人存款。

爱心换得人心

老人们都说,吴宗礼是一个很有爱心的人。

8年来,敬老院老人的生活得到了彻底的改善。以前,老人们一个月只能吃上一回肉,生活完全靠政府补贴和社会救济。现在,老人们每个星期都吃两次荤,鸡蛋、豆腐几乎餐餐有,衣服暖和了,床褥整洁了,精神生活也丰富了。干活累了,可以坐下来看上闭路彩电,到单位订菜嫌累,可以打上程控电话。难怪当地群众都说吴山敬老院成了吴山乡孤寡老人的疗养院。

当地群众说,吴宗礼是一个“医师”,又是一个“护士”, 还是一个“理发师”。老人们年龄大了,体质差了,难免有个头痛脑热的。吴宗礼充分利用当年在部队当兵时学到的医疗知识,经常买些常用药,根据医师的指导,为老人提供无微不至的呵护。遇病重不能下床的,他带领其他老人家帮助擦洗照顾。9年来,他还锻炼成了一名技术娴熟的“护发师”。

对于吴宗礼的艰辛付出,家里人也并非毫无怨言。大儿子在县城开车跑运输,多次劝他说:你也这么一大把年纪了,古话说“七十不留住,八十不留餐”,你一个人在乡下,万一有个闪失,叫我们如何向世人交待?三儿子腿脚不大方便,每次见到父亲,总会抱怨:你,有那么多精力、那么大能力,就好

好把这个残疾儿子照顾一下吧!一边是家人的担心,一边是敬老院孤寡老人的需要。孰轻孰重,吴宗礼只能默然无语。

旁边人说:“老吴,你年纪这么大了,也该歇歇了,又不是经济上过不去,还整天这样操心碌碌,到底图个啥?”他总是笑一笑,说:“我是一个共产党员,受党和组织培养教育多年,在用得着自己的地方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是应该的”。

上一篇:吉林省公路技工学校下一篇:吉林省耕地占补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