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思考点亮课堂

2024-04-15

让思考点亮课堂(精选9篇)

篇1:让思考点亮课堂

让思考点亮课堂

辉县市文昌中学 刘玉香 183978

周五晚上本该是孩子们回家和家长享受快乐时光的日子,但是今天是12月28号,元旦要调休,所以晚上得上课。孩子们没有兴趣,我也有点倦怠。如何让今晚的课堂有效?我想了一个办法,白天讲的是《圆的对称性》,练习题比较简单,我有意把课堂的速度放慢一点,让大家在轻松愉悦的气氛里学习。首先做课本里最基本的习题,我挑了成绩有点弱的郭孟豪和李哲坤上讲台讲了两道数学题。郭孟豪别看平时不大说话,讲起题来有板有眼,特别的自信,有的同学在下面还等着看他的笑话,结果他讲的非常精彩,引来了阵阵掌声。我还特意让两位班长给他点评。郭然说:“他讲课非常的自信,不管别人怎么说,他都按照自己的思路走,说明这道题理解的很好。”任芳冉给他的点评:“虽然题讲的有点难了,但是思路非常的清晰”。他那自信的小眼笑成了一条缝。李哲坤有点紧张,手在不停地颤抖,但是还是不忘组织教学秩序,他的讲解也很精彩,也迎来了阵阵掌声。

好的开端就是课堂成功的一半。接下来做练习册,我要学生先把练习册做完,然后大家谁喜欢那道题,都可以上台来讲自己选的题,教室里安静极了,大家都在认真地做题,成绩弱的同学都主动坐到组长旁边,虚心地请组长教自己做题,希望自己有机会来黑板上露一手。组长也非常的配合,把讲题的机会让给自己组里程度差的同学,并且主动推荐他们上台学习讲题。马金稼说自己讲14题,王绍森也挑了最难的15题,剩下的13道数学题也被大家抢占完了。

组长们都在力荐自己组的学生,因为一道题,哪个组没有抢到都会惋惜好大一会。大家愉快地听着讲题,不停地发表着评论,我也把他们上台讲题的照片及时分享到家长的微信群里,和家长互动,同时把家长在群里的点赞声及时回馈给同学们,班级里气氛特别热烈,孩子们的欢笑声、点评声、互相赏识的鼓掌声在寒冬的校园上空回荡… …我问大家,这么高兴的场景有没有过年的样子,大家笑着说,孩子们齐声说,老师今天就是过年。

学习的热情高涨,就像我们见到的春晚现场一样,抢到题目的异常高兴,没有抢到的刘志豪竟然急哭了。谁说孩子没有学习的热情?是我们没有把他们热爱学习的激情点燃。因为一件事是否可持续,就看它的力量是来源于自身还是来源于外部。如果来源于自身,那么即使现在的力量再小,最终也会变得无坚不摧;若来源于外部,那么即使现在的力量再怎么强大,一旦环境改变,你也将一无所有。

下课了,张慧聪递给我一张纸条,老师,给你提提意见,以后上课你要多挑我回答问题,今天我在刘鹏立的鼓舞下举起了手。之前看过班里其他同学讲题,从他们那里我学到了很多经验,正是如此,我想做到一鸣惊人。讲题时我内心特别的慌乱,不知道您有没有看到我讲题时颤抖的双手,感受到我内心的焦灼?这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方式,真正激发了我的学习斗志。今天讲完题也倍感轻松,我以后也要鼓励自己,把您“赶下”讲台。这是哪个上课爱睡觉、做小动作的张慧聪吗?课堂上学生没有认真听讲,学生学习倦怠,我们应该从自己课堂上多找毛病,我们应该对不同的课采用适当的教法和学习方式。

两节课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结束,再见我的2018年最后一个晚自习!我觉得我应该为即将过去的2018年写点什么,还有三天日历将被翻开,新网师把我变成了一个忙碌匆匆的教师,通过引领我阅读,让我学会了反思和写作,让我享受了健康幸福的教育生活,感恩新网师,因为有您,我不再孤单。

2018年12月28日晚自习虽然过去几天了,那天晚上发生的事情还一直一幕幕在我的眼前回演,因为基础差的郭梦豪讲了一道数学题,全班同学给他热烈的掌声后,激发了全班学生上讲台讲题的欲望。我在第三节让同学们给我写信的时候很多同学都提到了这节他们平生难忘的课。

郭梦豪说:

从现在说吧,今晚如同我的人生巅峰,从小学到初中,这是我第一次上黑板讲题,并且今晚同学们给我鼓得掌声最响亮,那时我仿佛看到了明日的太阳,这是我有了面对明日的勇气。感谢亲爱的同学们,感谢亲爱的老师。您是我此生遇到的最优秀的教师,不管如何,我都会努力学习,我不在乎结局,因为我曾经努力过。

任芳冉说:

我爱这个九二班,大家互相学习,良性竞争,互相帮助,这都是您的功劳。尤其是刚才前两节课-----2018年的晚自习。每个同学都争着讲题,听着他们略显笨拙的讲课,作为班长我真的感到很幸福。

郭吉超说:为了能上黑板展示,刘子豪学了半节课,终于把第六题学会了,想和我们大家分享。当他知道那道题已经有人讲的时候,他的泪水控制不住了,我竭力安抚但是无济于事。其实第四题我会讲,我怕我紧张会忘记,所以我给老马讲了,他说你讲的这么好为什么不去讲?我就激励他去讲,当他讲一半不会的时候,我知道我给他讲的不详细,所以我想,等他下讲台我一定给他再讲一遍。当他下讲台时同学们不准备鼓掌,我的手没有经过大脑思考已经拍了起来,随后班里同学相继鼓起掌来。他笑了,他虽然讲的不完美,但是通过讲题他很有成就感和自豪感。当我看到刘子豪因为没有抢到题而落泪,老马有点失落的表情来看,我有什么资格不努力呢?

孙欣:

老师您曾经说过,分享是一种快乐,我以前不太懂,直到今天晚上郭佳仪让我给他讲一道题,他想上黑板讲题,我费了好大的劲把他教会,看着黑板上他并不流利地展示的时候,我有一种很大的成就感,我体会到分享幸福感了,虽然是他讲的,因为是我教的,所以我真的很快乐。

克雅洁:

老师您夸我讲题讲得好,这让我发现了全新的自己,从前我都不知道我有如此的厉害,我很感激你让我回到了从前那个乐观、自信又有点害羞的我,很感谢遇到您。

王蕾:

今天这个晚自习,你问我们有没有过年的感觉?我的第一反应是:有,并且是很深很深的,我真的在这个时刻,感到了家的温暖,70多个兄弟姐妹,还有一个好妈妈,这种感觉非常幸福!

我们总说学生没有学习的愿望,学习不够积极热烈,我认为热烈的学习愿望、明确的学习目的,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最重要的动因。培养这种愿望的工作,是跟学校全部教学和教育工作的安排紧密联系的,并且首先是在课堂教学中实现的。

培养学习愿望,有助于巩固学生集体,加强集体主义情感,促进互相帮助的志趣。每一个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千方百计地培养这种情感,并把它引导到正确的道路上去。

苏霍姆林斯基说:思想好比火星儿,一颗火星儿会点燃另一颗火星儿。学习的愿望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形象地说,它是一枝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朵细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给它提供滋养。我们看不见这些根须,但是我们悉心地保护它们,因为我们知道,没有它们,生命和美就会凋谢。希望我们能够好好地研究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的动力。

刘玉香,现任辉县市文昌中学教师。工作27年,担任班主任24年。河南省骨干教师、新乡市名师、新乡市优秀班主任。曾多次获得新乡市优质课。热爱读书、写作、唱歌和徒步。喜爱用自己的激情去唤醒家长和学生的心灵。让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是她追求的目标!

篇2:让思考点亮课堂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默读训练 赣榆县罗阳镇中心小学 仲启强

【内容提要】

在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有些教师片面追求形式上的热闹,背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默读缺位”现象较为严重,这是违背课程改革的初衷。笔者认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必须把书声琅琅和静思默读结合起来,使读与悟、品与思并重。本文就当前“默读缺位”的现状、原因以及实施对策三个方面进行解读,还给学生默读的机会和静静思考的时空,使他们“读”“思”并举,在张弛有度的语文的课堂中提升语文学习的能力和素养。

【关键词】 默读 缺位 现状 原因 对策

语文教学中有两种最基本的阅读的方式:朗读和默读。《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从这两句话我们可以知道,默读既是教学目标,也是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式方法。从功能的角度看:默读是潜心读书,深入思考,品味情感,与文本对话的有效方式方法。

一、默读缺位现象很严重

新课标对各学段关于默读也有明确的要求:第一学段要求“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第二学段要求“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第三学段要求“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纵观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无论是身边的教师,还是一些参加课堂教学比赛的教师,都在不同程度上忽略了默读,都在追求课堂上的“书声琅琅”,而没有或很少有默读的一席之地。

重视朗读教学,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并不是说就可以忽视默读。现在的一些教师对默读教学却不够重视,研究很少。小学生的默读能力普遍较差,甚至到了高年级还不知道怎样默读。尤其在公开教学中,教师往往怕冷场,一般很少让学生默读,即便采用,也是蜻蜓点水般地安排2-3分钟。往往是学生刚刚把课文浏览完,来不及思索,教师便迫不及待地打断学生,开始交流。更为普遍的,安排默读的时候,也很少在课堂上教给默读的方法。这不仅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也是造成语文阅读教学效率不高、小学生阅读能力差的主要原因。

二、探究默读缺位的原因

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语文课堂呼唤自由、和谐、平等,所以有的教师片面理解成有活跃的 气氛、热闹的场面才是一节好课。其实不然,相机、适度的“休止”与“空白”,让课堂出现一种灵敏的寂静的气氛也是不可或缺的。“学而不思则罔”,离开了安安静静地思考、揣摩、品位,这样的课堂又有什么生命力可言呢?探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

1.片面理解“以读为本”的内涵

“以读为本”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理念,“读”是阅读教学永恒的主题。但“读”不能只理解为书声琅琅的有声朗读,还有同样重要的静思默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众所周知,语文课程目标之一是“养成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在课堂教学以外,“默读”算得上是人们一种最主要阅读方法,我们很难看到在图书馆、阅览室、电脑前读书查资料、读报纸、看信件时会有人在高声朗读。

2.过分追求课堂的热烈氛围

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是“动感地带”——读书声、讨论声此起彼伏,表演、作品展示形式多样„„课堂氛围热烈成为新课标下许多教师作为衡量一堂好课的重要标准。他们认为这样的课堂彰显了学生的个性与主体性。教师怕默读会造成课堂的冷场,很少肯花时间让学生潜心地去默读课文,去思考问题,认为这样的课堂往往显得生气不足,沉闷有余,担心被同行斥之为没有课改气息。往往是热闹的形式代替了学生的默读和独立思考。结果是学生课堂上表现热热闹闹,课下收获却冷冷清清。

三、“默读”让语文课堂更出彩

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特别是从中高年级起养成默读的习惯,可以提高阅读能力,使人终生受益。一些教师对“运用多种阅读的方法”理解得并不全面和深刻,也没有具体弄清阅读的真正内涵。导致教师只注重读的声音、形式和技巧,强调了学生的嘴巴,而没有重视学生的内心,把“阅”字几乎是扔掉了。我们读书是读给自己的,读的是自己的感受,并不只是为了让别人觉得好听、悦耳。

(一)静思默读有助于深入研读

“不动笔墨不读书。”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不懂的词语、问题在书上做好记号;在进一步剖析文章内容的默读时,学生应该针对一定的问题,仔细地、逐词逐句地、前后联系地默读课文,通过圈画批注,来静心研读文本,深入理解文本。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几点:1.仔细阅读,你明白了什么?这是基础性的要求。2.仔细阅读,你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这是体会性的要求。3.仔细阅读,你什么地方还不明白,产生了什么疑问?这是批判性、创新性的要求。也就是说,语文课堂要给学生创设一个清静的环境,一个品尝的境地。学生在默 读时动动笔,圈圈、划划、点点、写写,促使学生读思结合,动脑又动手。通过“圈画批注”来“潜心会文”。凭教师的分析讲解是达不到这个效果,靠小组合作也不能代替的。学生通过圈画批注,用笔耕耘在文章的字里行间里,用心徜徉在文章的人文情感中。

有位教师在教学《泉城》第一自然段时,老师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静下心来默读课文,圈画批注。用“——”划出表现泉城“泉水美、多样”的词语,用“~~~~~~”划出有关句子,在有疑问的地方打个“?”。引导学生默读、思考、理解、感悟。有的学生从“白浪翻滚”“明珠散落”这些词体会到了泉城中泉水的形态美;有的从“洪大”、“低细”等词句体会到了泉水声音美。也有的学生对“说到济南,自然会想到济南的七十二泉。”提出了疑问:“为什么说道济南就会想到七十二泉,而不是其他的一些特点呢?”就这样,学生在默读时动动笔,圈圈、划划、点点、写写,促使学生读思结合,动脑又动手,提高了默读能力。

2.静思默读有助于释疑解难

默读可以默默地思考、比较、推敲、揣摩,有更多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学生可以根据思考的需要自由地停顿下来重复看,反复想,从而促进思考,促进理解的深入。

一位教师在教学《珍珠鸟》一文,在引导学生初读课文后,有学生质疑:“为什么书上说‘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这个问题确实是本文理解上的一个重点,教师采用了让学生默读感悟、自主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专心默读全文进行理解。于是,学生默默研读,他们神情专注,自主探究。默读后,教师引导学生对初读时的疑问进行了讨论,大家各抒己见。有的说:“作者为珍珠鸟编了一个很温暖、舒适的笼子。”有的说:“吊兰的垂蔓蒙盖在鸟笼上。”有的说:“作者从来都不打扰它们。” „„

有了这一番默默的研读,才有学生这样精彩的表达!所以,遇到疑难处可能是“退一步海阔天空”,让学生静下心来静思默想。通过反复默读,细细品位,引领他们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有助于释疑解难,为学生深入感悟扬起风帆。教学过程着眼于学生的探究过程,着眼于学生对教师的“摆脱”,学生反而会进入“自主得之”的“忘师”境界。

3.静思默读有助于体会情感

我们苏教版教材中每一篇文章都饱含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有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忠、对事业的追求、对信念的挚着,有赤子之心、莫逆之交、手足之谊„„感情只能用感情去触摸,感情只能用感情去领悟,感情只能在静静的读思中去体会。

如《“生命桥”》的第三段:“试跳成功!紧接着,一对对羚羊„„猎人们个个惊得目瞪口呆,不由自主地放下了猎枪。”有一位教师是这样处理这一段的教学:教师深情并茂地示范读了一遍,再让学生默默地读,静静地思,从这段文字当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之后课堂出现了几分钟的沉默!在一片寂静中,孩子们的眼睛开始晶莹起来!尽管在这几分钟的时间里,教师和学生没有任何一个动作或者语言的交流,但可以断定的是在潜心文本、忘我入境的平静下,学生的纯真和善良的思绪在奔涌不息。他们已经体察到了这段文字的悲剧美:在意境中曾经如此脆弱而又伟大的生命„„“一道道令人眼花缭乱的弧线”是生命的希望,却又是以老羚羊的死亡为代价的。“那情景是何等地神圣”,猎人们也“不由自主地放下了猎枪”,此时所有的语言都将显得苍白无力,只有学生那静静地体味。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让学生“默读”,更能让他们沉浸在文本中,用心去感悟、揣摩文本,与作者去“对话”,与作者的心灵去碰撞,被文章中所表达的感情深深的感动。默读不只是了解课文写了什么,怎么写,有什么疑问,它还唤起了学生的独特联想、体验、认知,成为对课文的艺术再创造,带有浓厚的阅读主体的个性色彩。

我们一定要舍得时间让学生安安静静地默读,认认真真地思考。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产生独特的体验、迸发思维的火花,才能真正用心地与文本进行跨越时空的无声对话。宁静才能致远,思考才能智慧!给学生一个默默读书的机会,一个静静思考的时空,使他们在“读”“思”并举,张弛有度的语文的课堂中激情四射,神思飞扬,让我们抛却形式,摈弃浮躁,让“默读”点亮我们的课堂!

参考文献:

1、彭剑飞.小学新课程教法新探[M]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4年7月第一版

2、周红央.静思默读,点亮我们的课堂[J] 语文教学通讯 2007年第九期第48页

3、栾德尚.让语文课堂静一静[J]《教学月刊》2005年第二期

4、倪文锦.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7月第三版

5、沈大安.小学语文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年5月第一版

6、戴丽娣.浅谈小学生默读能力的训练[J]《教学月刊》2005年第六期第19页

篇3:让生活点亮数学课堂

一、进行生活渗透,感悟数学乐趣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把数学与实际脱离开了。”其实数学思想就存在于生活现实之中,我们要善于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去发掘生活中的数学实例,让孩子们在学习数学知识之前尽早感悟,让他们能从生活中感悟到学习数学是非常有趣的,也是非常有用的。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角的分类”的前一天,我就安排孩子们回家动手做一把折扇,并试着把折扇展开成各种大小不同的角。这样孩子们在课前就会去认真观察比较,无形之中就把对角的分类渗透到生活实际中去感悟了。随着后来新课程的具体实施,让孩子们经历感悟—学习的过程,这有利于更好地激发孩子们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欲望。

二、创设生活情境,引入数学课题

课题的引入就像故事精彩的开头。我们应该将教材内容与孩子们的生活情境结合起来,根据他们的生活实际,以孩子们的兴趣为切入点,巧妙地创设生活情境引入课题,从而调动孩子们身临其境的感性认识,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如教学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拿出两个月饼,说“把这两个月饼分给两个孩子,怎样分才合理呢?”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要分得同样多,一人一个。”接着我高举其中一个,问道:“如果只有一个又该怎样分呢?”这时孩子们激情高涨,纷纷举手,跃跃欲试。这样从孩子们的生活实际出发,亲切自然地将孩子们引入一个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不但能激发学习欲望,还能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利用生活经验,启迪数学智慧

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孩子们理解基本知识,形成基本技能,解决具体问题的基础。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注重从孩子们已有的生活常识出发,借助生活经验架起生活数学与书本数学间的桥梁,让孩子们亲身经历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抽象成书本中的数学模型的过程,进而进行解释与应用。这样既强化了孩子们的数学意识,训练了他们的数学思维,又让孩子们学会用数学头脑去思考问题,增强了他们的数学能力。如教学一年级下册的“我们一队有12个男生,老师让两个男生之间插进一个女生,一共可以插进多少个女生?”时,这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是抽象的,是很难理解的。我就先让孩子们读题理解,独立分析,小组交流,再利用生活经验将生活画面再现:先叫12个男生站成一队,我一边念题一边做两个男生之间插一个女生的示意动作,让孩子们明白题意后,再叫女生依次插到两个男生之间。这样借助生活画面的再现,利用孩子们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其产生顿悟,真正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进而掌握解决数学问题的技能。因此,我们在教学设计时,就要为孩子们在生活中寻找解决问题的依托,让他们能利用生活经验训练自己的数学思维,启迪自己的数学智慧。

四、回到生活实践,解决具体问题

数学只有回到生活实践中,才能显示其价值,展示其魅力。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坚持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理念,将孩子们的数学学习兴趣化、生活化,为他们在生活实践中运用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提供广阔的空间。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长方形的面积计算”之后,我就让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亲自去量黑板的长和宽,算出它的面积;量课桌的长和宽,并算出面积,还让他们计算我们教室要用地板砖的数量。通过这些活动,将孩子们所学的数学知识回归到生活实践中去,让孩子们了解数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的用处,进而体会数学的价值,也能加强孩子们的数学意识,学会在生活实践中解决具体的数学问题。

加强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将生活与数学有机地整合到一起,让生活点亮我们的数学课堂,让孩子们在生活实践中学数学,用数学,让孩子们在数学学习中感受生活,热爱生活。

参考文献

篇4:让讨论点亮课堂

关键词:讨论;入门;探路;释疑;升华

教学实践中,我越来越觉得:只有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学生的学习能力才能得到更快的提高,才能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正如布鲁纳所说:“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因此教师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探究新知的活动。我在教学中常采用小组讨论、同桌讨论等讨论法,让学生间互相交换意见,互相启发,互相评议,尤其是对于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知识,教师不应包揽统管,最好的解决方法是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让学生展开讨论、争辩、评议,各抒己见,然后总结概括,形成生生互动、交流合作的良好氛围。如教学《鱼游到了纸上》一文时,我让学生展开讨论:你认为鱼怎么会游到纸上呢?全体学生你言我语,有的说:“鱼本来在水中游,画到纸上,就是鱼游到了纸上。”有的说:“看纸上画的鱼时,加入想象,就好像鱼儿在游动,所以说鱼游到了纸上。”还有的说:“那位青年在纸上画了游鱼,画得很形象,看起来就像真的鱼儿在游动。”在紧张的思考中寻找合理的答案,思维就更开阔,也更富有独特性。

从讨论法的运用中,我还感受到了以下方面的成效:它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率,充分发挥其主体性;能营造自主的学习氛围,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帮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自学能力;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总之,讨论法对我们的教学是大有裨益,当然,讨论,并非放手给学生,一盘散沙,如何发挥其實效,同样需讲究策略。我的做法是把讨论适时穿插于教学各环节中:

一、预习时——讨论入门

作为施教者,我们都很重视学生的预习,在预习中让学生就各自对课文内容的初步认识,个别字音的正确读法,一些简单问题的想法进行讨论、交流,那么,学生对课文就有了整体性的把握,按行话说,就是入了门。如《再见了,亲人》一文的预习中,我班学生讨论后的认识是:课题“再见了,亲人”是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分别时说的话;“亲人”指朝鲜人民,具体指大娘,小金花,大嫂;志愿军在劝朝鲜人民回去的同时,回忆了朝鲜人民为帮助志愿军所做的感人事情。这样的认识,是学生从相互讨论中获得的,为下一步理解课文中心打好了基础。

二、导学时——讨论探路

在导学过程中,我们往往要设计问题提问。有些问题浅显明了,而有些问题的答案需要沉思一番,而且得到这一答案的思维过程也不是千篇一律的应该说是各显纷呈,殊途同归。如果注意让学生相互间展开讨论,那么,学生的思路就能在彼此的牵引下逐渐顺着教材的思路走,好比探路一样,他从这个角度去摸索,你从那个方向去试探,共同努力的结果是走上正路。如在《师生情》的教学中,我组织学生围绕“同学们为什么去看望王老师?”“怎样去的?”“看到王老师了吗?”这些问题展开讨论,把学生的思路带入教材描写的情境中,讨论过程还给学生指出了思维的方向和寻求答案的蹊径,使部分学生感到有台阶可上,轻松自如。

三、疑难处——讨论释疑

教学中最难把握的是教学的重难点,如果只靠老师费心尽力的讲解,部分学生恐怕仍然是一知半解。此时,若把这些难点分解、细化,再让学生分组讨论,从相互启发中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然后进行师生共议,难点解决了,学生也会从钻研问题的这一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的教学中,理解“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的含义难度很大,我在向学生介绍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后,让学生讨论这句话的含义,学生在讨论中认识到:“碰壁”并不是真的把鼻子碰到了墙上,而是鲁迅受到了反动派的迫害,老师再进行详细解说,此难点自然被突破。

四、结尾处——讨论升华

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完了,在课堂收尾时,往往是学生的认识总结、升华时,尤其是思想性较强的课文,结尾处总要进行一番思想教育。我常常是让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结合学生生活、学习实际,讨论、交流自己的体会,受到启发,从而使教材的中心在学生心中升华,增强教育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讨论可以使学生在相互发言中获得一些新知识,但所获得的知识往往是零碎的,缺乏系统性。因此,讨论法应配合其他教学方法进行,这还有待我们在今后教学中不断

探讨。

参考文献:

江平.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篇5:让阅读点亮人生

索伦小学

于亚晶

我校的语文教学,老师主宰课堂的现象还很常见。每一篇精读课文,老师要花好几节课的时间来讲,讲得倒是细致全面,可是学生读书的时间过少,有的学生甚至连所学的课文都没有读好。这种状况下,何谈语言的积累和感悟?更谈不上学有所用了。学生要想学好语文,达到自能读书,自能作文,这是要靠他们自身的多读多写来实现的。课堂上老师不给学生自主读书的时间,而是面面俱到讲个不休,这就剥夺了学生积累、感悟语言的机会,是背离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的。学生语文学科成绩的真正提升,也是通过大量的积累来实现的。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不是老师讲出来的,我们必须把讲练的事件压下来,把大部分课时还给学生共同阅读交流,给学生进行读写交流评议。只要让学生浸泡在语言里,他们的语言思维就会得到滋养,不断膨胀,最终发展壮大。语文学到一定程度之后,有些东西是考不出来的,而阅读能力却能影响孩子的一生。

如何改变我校学生阅读量小、阅读能力不强的现状呢?从上学期开始,我校尝试着在三到六年级进行单元整合的主题式阅读方式进行语文教学,也就是要通过课内大量阅读来学习语文的。语文主题阅读,强调多读——诵读,多看——博览;强调感悟——悟其意、悟其情、悟其法;强调积累——语言积累,思想情感积累,篇章样式积累等;强调不动笔墨不读书,学会做批注,写读书笔记,养成习惯。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中国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我校还结合这几册语文教材,为各年级学生选择了配套的读物,每学一篇课文,都有至少一篇的拓展阅读的内容。一个学期下来,老师们在尝试中摸索着,努力缩短教材中课文的授课时数,节省下来的时间 1 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拓展阅读。老师们对这种主题式阅读的理念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本学期开始,我们在语文单元整合的主题式阅读上还要下大力气。我们把教材的一个单元看做一个整体,整合本单元的情感主题,挖掘本单元的训练点,然后围绕重点大胆取舍,做到一课一小得,一单元一大得。努力通过让学生大量的阅读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使我们的语文课能到达高效率。

如何来实现单元整合的语文主题阅读呢?

一是要加大阅读量。首先是必须把课文读好,其次是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给不同年龄的学生选择不同的读物,允许和尊重学生有自己的爱好。再次是着手准备编辑与每一个单元课文主题相吻合的阅读材料,整理打印编辑成册,提供给学生作为课内阅读的材料。这件事说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其实很难,这也是目前遇到的最大困难。我们要通过各种渠道选择大量的与每一单元每篇课文类似的文章,这就需要老师们都行动起来,多方查找,教务处在进行编辑整理,打印发给学生。这是本学期我们的一项艰巨的任务。只有把这项工作做好了,才能更好地实现课堂内的有效阅读。我们这里的农村孩子手中的读物很少,即便是老师推荐了读物,他们也很难实现人手一本。让他们盲目地阅读,收到的效果会大打折扣的。

二是要课内阅读。主题阅读要向课堂要时间。我们把学生读书的时间首先安排在课内进行,狠抓课堂阅读的落实,就是要切实保证学生的读书时间。教师的作用重点体现在对学生阅读的引导和上点拨,不断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那么课堂上学生大量阅读的时间从何而来?这就要求语文老师在对教材课文的教学上必须节省时间。每一单元的教学,从字斟句酌的讲解和永无休止的片段训练中走出来,把阅读带进课堂。把语文课真正 2 交给学生。老师讲的东西越多,学生就越不能进行“主题学习”。教师简简单单地教,教师的“懒惰”会给学生一根魔棒,一根引领他们走进语言艺术殿堂的魔棒。对于精读课文,老师从每一单元中挑选一篇富有代表性的课文进行精读,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实现与文本、教师、编者、学生间的平等对话,从中品味、欣赏蕴含在词语、句子背后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听说读写的语文综合能力训练,并渗透一定的学习方法。这篇课文担负着“以例悟法”的艰巨任务,起着举一反三的作用。

除一篇精读课文以外,单元内的其他几篇文章都可以作为略读课文,不必逐字逐句的探究,要有选择地进行阅读,可以跳过某些细节,以求抓住文章大概,从而加快阅读速度。教师可采用学案的方式,放手让学生运用精读课例中学到的方法进行自学,起到反三归一的效果。接下来,教师可采用阅读汇报课、阅读检测课、自由阅读课、阅读欣赏课等形式,强化本单元的阅读训练点,使学生在阅读中快乐成长。

精读课与略读课的融合,既品词析句,又海量阅读。精读课上,落实了叶圣陶所说的“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略读课和拓展课上,落实了诗人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精读课上,体会情感并把“学语文”落实到位;略读课和拓展课上,突出训练重点,强化巩固,形成能力。精读课以例悟法;略读课和拓展课作为练习,依法自学。精读课和略读课好比阅读教学的两翼,紧密配合,缺一不可。

在教师的激励下,学生的阅读兴趣由课堂延伸到课外,由快餐书籍过渡到大师作品的盛宴,孩子们的能力就在老师的“放”中得到了锻炼,审美素养和能力也由此得到了提升,学生读书的胃口被调动起来了,语文课终于变得丰盈。

篇6:让责任点亮青春

有这样一个问题时常在我的脑海里萦回:是什么力量使董存瑞在青春年华之际却要牺牲自己舍身炸碉堡?是什么力量使焦裕禄在身患重病时仍要呕心沥血坚持工作?是什么给了他们这么大的勇气、这么大的毅力?我一直在寻觅、在思索,当我踏上工作岗位,看着身边的党员同志的一言一行,终于找到了答案。那就是责任的力量,那是一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责任之心,那是一颗为实现共产主义孜孜不倦奉献自己的责任之心,那么责任是什么?责任的力量有多大?我们的责任又是什么呢?这就是今天我要给大家演讲主要内容,题目是“让责任点亮青春”。回顾中国共产党走过的90年风风雨雨,我们可以看到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员奋斗的艰苦历程,看到他们铸就的优良传统,看到他们面对自己充满了崇高信仰的一生时心中的骄傲和自豪。记得就在最近,一名有着5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为了能答对慈溪日报上出的建党90周年知识竞赛的题目,他在近80岁得高龄翻阅了近1000本书籍,还来到我们档案局来查有关资料,我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他深情地说:“我要把它做对,不是为了什么奖品,我入党几十年来,在党组织的关怀和教导下,确实没有形成一种“纯个人的追求”,这点,也许今天青年人不太理解,因为今天强调实现“个人价值”。但在我们那个时代,的确不是。因为我知道,我只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共产党员,心里想的真正就是

“党的需要就是我的需要’‘党叫到哪里就到哪里’。而我现在年纪大了,很多事没法做了,我觉得做好这题目,是我对党和组织负责的一直态度。”听完后,我感动了,我也无法用语言表达我对老人的敬仰之情。老人一生的信仰是纯洁的、高尚的,而几十年的风雨,从反右派、三年困难时期,直至史无前例的“文革”,支撑老人走过这些坎坷的动力正是心中不变的信仰和永远扛在肩头的一份责任,那就是一定要对党负责,一定要对人民负责。我觉得这件事虽然小,但是这是对责任,对责任的力量最好的诠释。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也有许多责任心非常强的名人,比如范仲淹居安思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远让无数后来人为之赞赏;雷锋同志“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的崇高志向。许多人说,那是因为他们身处乱世,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富强,民主的国家,我们责任无法很好体现。其实不然,我们生活在这个大千世界里,不同的工作,不同的岗位,赋予了我们不同的责任。我是档案战线上的普通一员,保管好档案就是我的责任。这样的责任,虽然没有边防战士保家卫国那样壮美,也没有辛勤园丁桃李满天下的欣慰,但在这平凡的岗位上,我一样会把辛勤的劳动奉献,一样要把自己的责任履行!

记得我刚步入工作岗位,成了一名档案工作者。那时我只知档案员就是接收保管好档案。心里觉得那有何难?可是当我面对那几百万卷档案,面对那些档案查阅者无法查到自己需要的档案

失魂落魄,甚至骂政府,骂社会的时候,我才真正感到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档案工作者是多么的不容易。还记得有一次,一个退休工人来查他的招工时间,他的工资表能让他顺顺利利的退休,但是由于他的档案十分难查,我们就开始一卷一卷的帮他找,慢慢的我开始烦了,对一个老同志说,算了,我们不要找了,那个老同志对我说:“不行的,我们要对我们的工作负责,我们可以说查不到,不查了,但是对于家庭条件差的人,这些退休工资是他们家庭一笔巨大的收入,也许会因为我们的不负责任,导致他们一家人生活的困难,这跟我们党,我们政府,我们单位的初衷是违背的,我们的责任就是认认真真帮老百姓查到他们需要的资料,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这样,我们查了整整3个小时,才帮他把12年的工作表和营养费找到。我也真正体会到了要想成为一名档案员要付出多大的艰辛和汗水,不但要有吃苦耐劳,不怕脏,不怕累的精神,还要有扎实工作,一心为公的作风,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在短短的几年内,我和老同志们一同走过了春天,走过了四季,走过了风风雨雨的每一天。在领导的关怀和同志们的帮助下,我学会了不少的业务知识,最重要的就是我深刻认识到一个档案工作者的责任!感受到了党员的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的责任。

最后我要把把平凡的岗位当作人生的舞台,把本职工作作为人生追求,这是一个共产党员的人生态度。作为档案工作者,牢记“对历史负责、为现实服务、替未来着想”的岗位使命,进一

篇7:让梦想点亮人生

金中外实校2014级9班

少年志,则中国志;少年强,则中国强;我的梦,中国梦,中国梦,我们的梦。

梦想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人人都有梦,而每个人的梦都各不相同。有的人的梦想是当一名厨师,烹饪出让天下人都垂涎三尺、赞不绝口的美味佳肴;有的人的梦想是当一名宇航员,进入太空,飞人其他星球,去探索星球的密秘;有的人的梦想是当一名科学家,用科技的力量帮助人们,让人们的生活水平更上一层楼,用科技的力量保护中国......每个人的梦想都是不同的,也可能每个人的梦想不止一个,有很多个,而且是在不断变化的。不过我认为有梦想总比没有梦想好,但有梦想却不肯付出努力去实现自己的梦想,那就是白日梦――空想不干。

一个人的梦想的的确确是很小,但是我们每个人梦想的实现,也就等于帮助中国实现了繁荣富强的梦。比如著名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他那个年代,闹饥荒,许多中国人吃不饱,甚至有人饿倒在路边、田坎上,很多人因饥饿得了浮肿病。袁隆平也吃不饱,但他想帮助别人,所以他为了让自己和别人吃饱饭,他毅然决定去研究水稻,实现自己的梦想。皇天不负有心人,于1986年,袁隆平终于提出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实现了他的梦想,同时也解决了中国粮食上的问题,也等于在帮忙实现中国梦,让中国繁荣富强起来。

我也是中国人,我也热爱祖国,我也想为祖国出一份力,我也有梦想,到现在为止,我的梦想有一个就是当医生。打小,我的身体就不太好,常因为生病,三天两头去医院,从小我就是吃药长大的,那药味真是刺鼻,让我想呕吐,但是一想到爸爸妈妈为了我的身体而劳心伤神,十分忧虑的样子,我还是把药咽了下去。不过久病成自医,现在我的身体很棒,没什么问题了。虽然我还不能自医,可是我想当医生,想帮助像我一样身体差,生病的人。医生是一个崇高的职业,救死扶伤是医生们的职责,我真希望我能成为一名医术高超的医生,可以让患有重病的人不再承受肆虐病魔的折磨,脱离病魔之手。

篇8:让“活动”点亮数学课堂

要想让数学活动点亮数学课堂, 使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 教师应如何设计课堂教学呢?

1. 借助数学实验活动, 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数学实验活动是指运用数学实验,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 参与实践, 合作交流, 从而发现问题, 检验数学结论 (或假设 ) , 提出猜想 , 验证猜想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教学活动过程. 数学课堂教学中增加必要的数学实验活动, 有助于学生经历真正的“做数学”和“用数学”的过程, 从而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如在“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 (1) ”的教学中, 我改变以往传统的定理教学:教师演示讲结论, 学生只是单纯地依赖模访与记忆. 而是在引入课题后进行以下操作: 请大家画一个△ABC, 使∠A = 30°, ∠B = 50°. 然后用刻度尺量三边的长, 启迪、引导学生小组讨论所画三角形之间的关系. 根据所给的条件不难猜测: 两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在此基础上, 再次使用多媒体以几何画板做动画实验演示, 直观地显示两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之间的关系.

数学活动实验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如:运用多媒体;对数学中的一些平面几何问题通过几何画板软件组织探究;手工制作模型;让学生自己用硬纸板剪成三角形, 探究内角和为180°;剪圆、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正方形等来研究它们的对称性;分组在户外测量活动, 测量山高或河对岸的两地距离, 等等.

2. 设计探究活动, 增强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数学的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因为学生的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 而是经验体系在一定环境中自内而外的“生长”, 是在教师组织引导下的自我构建、自我生成的过程. 什么样的活动才适合学生探究呢? 我们不妨从值得探究和可以探究两个维度进行衡量:①能较好地吸引学生自主参与;②有利于学习过程中的动态生成;③能在较短的时间内突出数学问题的解决, 让全体学生在“成功体验”中发展.

如: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探索.

将一张纸对折, 剪下两张叠放的三角形纸片, 将它们相等的一组边重合, 得到一个四边形.

(1) 你拼出了怎样的四边形? 与同伴交流.

(2) 在拼接得到的平行四边形中, 有哪些相等的线段、相等的角? 你是如何得到的? 与同伴交流.

(3) 平行四边形ABCD的两条对角线AC, BD相交于点O.图形中有哪些三角形是全等的? 有哪些线段是相等的? 设法验证你的猜想.

此设计借助于拼接平行四边形的活动提出问题. 问题 (1) :通过学生动手实践 , 拼出多种不同的四边形 , 有的是平行四边形, 有的则不是, 在活动中学生进一步识别平行四边形, 同时三角形拼接的方法为后面性质的猜想、推理论证提供了很好的铺垫;问题 (2) :学生可以采用各种方式探究性质, 如度量、平移、旋转、折叠等;问题 (3) :将前面的猜想推向推理论证, 同时得到“对角线平分”的性质.

3. 积极开展数学交流活动, 丰富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数学交流活动就是学生将自己在学习基础知识、掌握技能技巧过程中想到的“说”给别人“听”, 对问题发表看法, 讲道理, 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过程. 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有效合作交流, 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 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 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 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数学课堂合作交流时, 让学生明确分组人数、交流时间、交流内容. 让学生学会针对教材中的重、难点内容, 提出问题进行交流;针对习题的关键处、易错处, 提出问题进行交流;针对解决问题的方法处, 提出问题进行交流;针对意见分歧处, 提出问题进行交流. 通过合作交流, 促使学生敢于提问, 使学生养成善于提问的能力, 变“要我问、教我问”为“我要问、我会问、我善问”.

如在学习利用二次函数求最值时, 我提出问题给学生探究:如何在直角三角形的内部作一个面积最大的矩形? 学生会在问题的疑难处“矩形的一边在哪”提出问题. 经过合作交流, 大部分学生会想到把问题分解为:当矩形的一边在直角边上时、当矩形的一边在斜边上时两种情况进行探究. 然后还从特殊的结论猜想出一般性结论:过直角三角形的两边中点C, D作第三边的垂线, 垂足为E, F, 则点C, D, E, F四点连线围成的四边形就是在直角三角形的内部作的一个面积最大的矩形, 从而顺利解决了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

总之,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教师要把握好教材, 精心设计有意义的活动, 让活动点亮数学课堂, 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 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摘要:数学活动是指数学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问题解决等思维实践活动, 是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活动, 是学生基于经验基础上的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教师可以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让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关键词:数学教学,数学活动,基本活动经验

参考文献

[1]顾继玲, 张新华.初中数学教材探究活动设计的思考[J].数学教育学报, 2012 (3) :63-66

篇9:让提问点亮课堂!

一、课前提问,兴趣激发

兴趣是引导人们从事某件事、某个活动,并决定此人是否成功的重要前提,若缺乏了兴趣的辅助,不仅工作会变得生涩乏味,同时还会影响工作的质量。所以,在开展初中科学教学之前,需要充分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从而让他们在兴趣的引导下快速融入学习,感受知识。通过笔者长期的实践与研究发现,课前提问不仅具有很好的悬念性,同时还能以此激发学生们的探索热情,并为接下来的课堂授课奠定良好的前提基础。

比如在学习《生物的进化》一课时,我向学生们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尝试猜测一下,这个世界上是先有鸡,后有蛋,还是先有蛋,后有鸡呢?”这个问题不仅开放性强,答案更是见仁见智。学生们十分感兴趣,纷纷讨论起来,我立即引出本节课的重点,从而让课堂教学顺利开展下来。又比如在学习《探索酸的本质》时,在开课前我是这样提问的:“杨梅,你吃过吗?当同学们听到杨梅这个名字的时候,你们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呢?”学生说:“好酸!”、“流口水!”通过学生的回答我继续提问:“既然同学们说杨梅是酸的,那么你们知不知道酸到底是什么呢?具有哪些性质呢?”由此一来便让提问显得浑然天成了,这时再过度到正题当中自然会效果显著。事实证明,学生们有了感兴趣的话题,探究就变得主动,所以,教师有效的提问是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有了这把钥匙,才能开启科学学习的大门。

二、课中提问,点燃智慧

授课中的提问可以点燃学生的智慧,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教师需要根据授课进程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并从多个角度提出一系列具备探索性及开放性的问题,从而让“让我学”变成“我要学”。

比如在教学《大气与压强》的时候,我为了让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识,于是提出了一个思考性的问题:“当我们将一张纸放在两本书的中央,并向纸下方不断吹气,那么纸会朝哪个方向弯曲?”大部分学生都认为纸张会向上弯曲。针对学生的回答,我让他们动手试一试。实验结果出乎他们的意料。看到他们疑惑的目光,我让他们尝试自行探索。但是思考一阵后他们依然未能获得答案。于是我说:“同学们不妨换个角度思考,当大风吹向晾衣绳上的衣服时衣服会鼓起来,这是为什么呢?”学生们立即回答:“因为大风天的风是直吹向衣服的……”话音一落,部分学生的眼前当即一亮,并试探性地问我:“纸片没有上弯,是不是因为下方的空气被吹走了,所以气压发生变化,才会向下弯的呢?”其他学生听到这句话后更是恍然大悟,而我则微笑点头,并将本节课的知识原理传达给学生们,继而将智慧快速点燃!由此可见,通过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索,不仅可以让他们更加深刻地掌握知识,同时还能增强他们的记忆和理解,这比照本宣科的教学手法更具效果。

三、课后提问,融会贯通

授课完毕后的锤炼阶段是十分主要的。在制定练习题的时候应该适当地融入提问机制,让习题具有再现性、开放性、多样性、发散性,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初中生的创造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同时还能延伸他们的思考,继而增强他们的知识含量。

比如在学完《地形和表示地形的地图》时,我让学生结合对家乡的记忆,用知识的理解来拟画家乡的地形图,并在上述基础上设计一份“一日游”的旅游路线图。这种开放性的作业让学生们主动探究,从而让知识与生活紧密贴合起来,不仅提高作业的正确率,也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养成了良好的自主探究的能力。又比如在学完《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时,可以让他们调查家中盆栽叶子枯萎的原因,并针对此制定一份合理的解决方案。像这种与生活紧密相连的问题不仅具有良好的发散性与延伸性,同时还能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的有机结合。

此外,在进行课堂提问时我们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提问不是盲目的,要根据教学内容、实情来设计合理的提问,不能让提问显得生搬硬套;其次,提问在于精,不在于多。有些教师认为问的越多学生学得越好,这无疑是错误的认知;最后,在提问的时候要遵从个体差异性,满足分层需求,确保问题可以照顾到每一位学生。

上一篇:公文礼仪文书下一篇:蓝老师带给我的无限爱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