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放权经济论文

2022-04-15

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转型,全球将实施低碳经济战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首要任务,而碳税征收和碳排放权交易成为其相应的手段,这两种不同的政策手段,也将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焦点。在减少碳排放的前提下,如何减少碳减排的成本,是最重要的考虑因素。该文分别介绍了碳税和碳排放权交易,并进行对比分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碳排放权经济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碳排放权经济论文 篇1:

低碳经济下我国碳排放权会计研究

一、碳排放权会计确认

(一)碳排放权会计确认依据 碳排放权作为在低碳环保环境下应运而生的稀缺型权利,在会计确认上确认为资产并无异议,但划分为何种资产,各位专家学者各抒己见,目前会计领域尚未达成共识。考虑到碳排放权自身的特殊性,它具有各类资产的特点,但又不完全符合会计确认定义,不能将它严格划分确定为任何一种资产。建议在实际处理过程中,根据企业自身经营特点,按照持有碳排放权的意图目的,进行会计初始确认。

(二)以持有目的划分确认碳排放权 (1)以使用为目的的碳排放权确认。由于生产经营的需要,很多企业为了满足自身发展,提供劳务、生产商品,对拥有的碳排放权并不是为了进行交易而准备,而仅仅是为了满足企业持续经营的基本需要。无论是企业无偿分配所得还是企业购买所得,都已表明碳排放权符合核证标准并且权利已归企业控制或拥有;碳排放权是经相关部门鉴定批准的碳排放减排量,是一种排放温室气体的权利,不具备实物形态,使用过程中没有实物的消耗;企业获得的碳排放权目的是自己使用,但它明显区别于其他资产,符合无形资产可辨认性条件,可以独立转让和售出;碳排放权价值受环境影响而波动,未来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但收益数额却是不固定的,具有风险性,符合非货币资产定义。

(2)以交易为目的的碳排放权确认。随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逐步在发展完善,我国近几年也在重点建立属于自己的碳排放交易所,直至2012年初,已在北京、上海、天津等7个省市地区开始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基地,致力于打造健康规范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体系。在此过程中,由于碳排放权交易前景广阔,获利空间大,交易的主体不再仅仅局限于最初的企业之间,更出现了许多新的行业和投资者,他们希望能在国际环境大背景下,利用不确定的环境因素和经济价格的波动性从中获利。我国处于探索碳排放权的起步阶段,碳排放权作为一种稀缺的绿色新型资产,很多企业看到了它的未来价值,对它的持有目的,也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企业基本的生产、劳务需求,更多的是考虑到商业交易。同时,随着《京都议定书》的续签,我国最终也要承担起减排的义务,政府会把减排指标作为硬性任务分配给各个企业,定价系统趋于完善,以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当碳排放权交易在稳定规范的交易所中进行买卖,碳排放权是协调环境与经济的特殊资源,在自由交易市场中,具备专有的定价系统,企业持有碳排放权的目的是为了近期出售给投资者、中间商或企业,从中赚取差价利润,进而获得短期经济利润,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取得,并始终以市场公允价值对碳排放权这项资产进行计量和价值调整。

(3)CDM项目中持有碳排放权的确认。CDM(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全称为清洁发展机制,是《京都议定书》中提出的三项灵活履约机制中,唯一一个由发展中国家共同参与的项目,其内容核心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碳排放减排量进行项目合作,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实施减排计划的成本低于在本国的减排控制成本,在两国项目合作中,可以彼此获利,达到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保护环境的目的。

CDM项目中,企业需要内部自主研究设计开发CDM项目,经我国政府和相关审核部门批准后,再递交给联合国审核鉴定,符合国际规定的项目将授权签发CERS,最终才能和发达国家进行碳减排项目合作。CDM项目之间的交易,主要是为了避免未来因环境变化而带来的经营损失,规避经济和环境变化风险带来的不确定影响。CDM项目涉及两个国家之间的利益,时间空间上都存在一定差异,大部分企业都无法实现现货交易方式,而是采用远期或期货交易方式。因此,建议将CDM项目中的碳排放权确认为“衍生工具”。

二、碳排放权会计计量

(一)碳排放权确认为无形资产的计量 初始取得碳排放权时,对于由政府无偿分配而得的碳排放权配额,不进行确认,初始计量成本为零,只需对配额进行登记,实际消耗时再进行抵消;对于从政府、交易所购买的碳排放权配额,按照支付的费用和相关税费作为成本进行初始计量,在“无形资产”科目下增设“碳排放权”,贷记“银行存款”或其他资产等科目。待实际排放污染物后,进行摊销时,借记“制造费用——碳排放权费用”、“管理费用——碳排放权费用”,贷记“无形资产——碳排放权”。

(1)碳排放权由政府分配确认为无形资产的计量。对于政府无偿分配的碳排放权:如果企业消耗的碳排放量少于政府分配数量,即存在剩余的情况下,按企业未来持有意向进行会计记录,在没有出售意向的情况下,按照公允价值,确认无形资产,借记“无形资产——碳排放权”,贷记“递延收益——政府补贴”;如果企业消耗的碳排放量超过政府分配的数量,无偿获得的碳排放权无法满足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需要,需要从其他企业或交易市场购买时,按实际支付,借记“无形资产——碳排放权”,贷记“银行存款”或其他资产。

(2)碳排放权购买所得确认为无形资产的计量。对于从交易市场或其他企业购买获得的碳排放权,企业购买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生产产品或经营活动需要时,在购买当日,按购买成本计量入账, 借记“无形资产——碳排放权”,贷记“银行存款”。在后续期间当企业碳排放量出现节余,消耗的排放指标小于购买的排放量指标,按今后使用意图分为两种处理方式:一是如果企业计划留用到以后经营期间,则可以不进行任何会计处理。二是如果企业打算在近期内出售,则应将剩余的碳排放权配额从无形资产转入到交易性金融资产,借记“交易性金融资产——碳排放权”,贷记“无形资产——碳排放权”;出售时,需要对公允价值变动进行调整,按实际收到价款,借记“银行存款”,贷记“交易性金融资产——碳排放权”,差额计入投资收益;在未实际出售期间,需要对公允价值进行调整,若公允价值上升,则借记“交易性金融资产——碳排放权公允价值变动”,贷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碳排放权”,反之则做相反处理。

(二)碳排放权确认为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计量 (1)碳排放权由政府分配确认为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计量。取得的碳排放权配额方式是由政府无偿分配获得的企业,在排放指标有剩余的情况下,如果持有者准备在近期内将碳排放权指标出售,从中赚取差价获得利润,此时应当在交易性金融资产科目下设置“碳排放权”,按照公允价值计入借方“交易性金融资产”,贷方计入“递延收益——政府补助”。尚未出售的碳排放权,需要按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当公允价值出现变动时,按公允价值上升或下降的情况,分别借记或贷记“交易性金融资产——碳排放权公允价值变动”,与之相对应的会计科目贷记或借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一碳排放权”。(2)碳排放权购买所得确认为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计量。对于企业由购买所得的碳排放权配额,当持有目的不是为了企业生产产品、提供劳务或经营管理所需,只用于短期内出售从中获得价差收益时,在购买当日,应当按照实际支付的价款,借记“交易性金融资产——碳排放权”,贷记“银行存款”或其他资产项目。企业持有期间,需要根据公允价值波动及时调整碳排放权的价值,当碳排放权公允价值升高,按升高差额借记“交易性金融资产——碳排放权公允价值变动”,贷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碳排放权”,当公允价值下降,按下降的差额做相反的会计处理。待到处置该碳排放权配额时,在调整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同时,确认投资收益。

(三)基于项目进行交易的碳排放权的计量 CDM项目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共同参与的合作机制,具有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其流程大致为项目设计—东道国批准—审定和注册—监测—核查与核证—签发CERS,用于CDM项目中的碳排放权交易,能够为企业规避未来经营风险,CDM项目的设计根据各国实际情况,具有多种设计方式,符合衍生工具具有很强的灵活性的特点,不同于一般的交易活动,整个流程期间,涉及多个部门机构,跨越时间较长,成本计算也是比较复杂的。如果CDM项目得到批准申请成功,并找到愿意合作的购买企业,则应在“衍生工具——碳排放权”科目下进行会计计量,按申请过程中发生的费用确认为“衍生工具”。

关于CDM项目的成本核算,当项目申请注册成功,获得EB批准时,主要相关支出包括:项目文件设计和辅导费用、国际核证机构的项目核证费用、每年的检测和核证费用、项目进行阶段分析和一些相关人员的费用等。在CDM项目申请成功之前,先按照CDM项目发生的实际相关费用支出计入“CDM项目费用”,贷方记“银行存款”或相应的应付科目。当获知CDM项目申请成功,并与发达国家签订合同时,再将“CDM项目费用”转到 “衍生工具”科目中,同时将其差额计入到当期损益。确认为衍生工具的碳排放权后续计量,按照公允价值及时进行调整,并将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若公允价值升高,则借记“衍生工具——碳排放权”,贷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碳排放权”,若公允价值下降,则做相反的会计处理;如果进行的项目未获得成功,损失费用主要包括项目文件设计和辅导费用、国家核证机构的项目核证费用,按实际支出确认为“CDM项目费用”。

三、碳排放权会计披露

(一)碳排放权会计报告 碳排放权交易作为可以反映环境状况并给企业带来收益的新型绿色资产,对它的会计报告方式应当结合传统会计报告方式,但有其独立于传统报告之外的低碳排放权会计报告。基于本文对碳排放权的确认和计量方式,在传统报表中针对无形资产、交易性金融资产和金融衍生工具,按照碳排放权交易状况,分别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遵循会计报告原则反映碳排放权交易信息以及带给企业的经济利益影响。

在低碳经济环境中,碳排放权交易不同于以往会计活动,它的产生条件不仅仅受经济环境和公司财务状况的影响,生态环境的变化也在制约着碳交易的发展变化。碳排放交易的独特之处就在于要时刻考虑到自然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环境的互动影响,在报告时应当核算牺牲环境代价的成本以及环境变动带来的收益或损失。编制独立的碳排放权交易报告有利于企业在低碳时代快速健康的发展,全面反映经济、社会、自然的关系,从而帮助所有者、债权人、社会公众以及有关部门深入了解企业运行状况。对于碳排放权交易中发生的有关碳排放权所带来的区别于传统会计的活动项目,根据信息需要者的决策需要,在借鉴传统财务会计报告的基础上,采用灵活科学的编制方法进行全面报告,以会计六要素为主对碳排放权会计报告进行探讨。

(1)碳资产可以包括为了减少碳排放量而引进的低碳减排设备、低碳减排先进技术等。

(2)碳负债与传统负债的不同之处在于,碳负债不只是为购买材料、设备而承担的支付义务,还包含企业因破坏牺牲人类共有的环境资源而承担的补偿费用。可以在传统负债会计科目中引入专属于碳排放权的二级科目。如,在“应缴税费”下设置“应缴碳排放罚款”、“应缴碳排放税”;在“长期借款”下增加“低碳设备借款”;“预计负债”下设立二级科目“碳排放负债”等。

(3)碳所有者权益,也会涉及一些不同于传统会计的经营、投资、捐赠等经济管理活动,我们可以建立独立的碳排放权交易核算体系,制定相关会计法规原则,来对这些经济活动进行管理和报告。碳排放权交易涉及国家的利益,因此,对于国家财政部发放用于环境保护和治理碳排放权交易的专项款,环保部门的捐赠等,都可以在“碳排放资本公积”科目中进行核算;对于所有者对碳排放权交易中碳资产的实际投入,可以增设“碳排放实收资本”科目进行核算。

(4) 碳排放费用,可以包括碳排放减排设备的折旧,减排技术的摊销以及支付的环境费用,在费用科目下针对不同费用的支付原因、用途,设置不同的碳排放费用科目。

(5)碳排放收益和碳排放利润,碳排放收益可以按照收益取得的来源设立相关的会计科目,碳排放收益来源有:由于引进低碳减排设备所减少的环境污染罚款、采用先进技术碳循环使用增加的收益、碳排放权交易项目成果突出而得到的政府奖励等。对应上述收益来源核算碳排放利润,核算方法与传统会计相同。

(二)碳排放权会计披露 随着碳排放权交易的发展,我国经济改革也逐渐趋于与国际化接轨,仅仅披露生产财务活动信息,在低碳经济时代还远远不够。国外很多国家要求企业在年度报告中对经济活动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披露,在国际大环境的背景下,我国也必须提高环保意识,将环境信息添加到会计披露中。建议在碳排放权交易披露中从经济活动和环境信息两方面入手,完善披露内容。

(1)经济活动的披露。经济活动披露的内容包括:一是碳排放权交易状况的基本说明。企业应对下列情况进行具体的补充说明:企业碳排放权交易的规模、项目方案、合作方式;企业的交易项目是属于采用新能源开发还是采用新型环保技术;企业因碳减排量交易获利或因未能达到减排目标而支付的罚款损失;企业获得的政府碳基金、其他组织的投资、环保组织的奖励等;碳排放交易项目的计划方案,完成进展。二是碳排放权的取得信息。企业取得碳排放权的渠道、指标数量及其价值;初始确认的方式及原因说明;由政府无偿分配的碳排放权指标,要准确说明其持有碳排放权的用途,使用情况,剩余或是超标购买,使用的期限等。三是减排核算。对温室气体减排核算的方法,企业直接减排和间接减排的数量,报告编制方法选择的原因,减排带来的成本和效益等要有详细说明。四是CDM项目概况信息。对企业实施的CDM项目名称、合作方信息、实施的进度、项目所属领域要准确披露说明;企业获得资金的渠道是投资还是筹资方式;项目规划、成本控制和竞争风险要进行解释补充;经相关部门核证的碳减排量,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收益如实披露。五是碳排放权交易额外性评价。额外性是说明企业实施碳排放权交易的必要所在,对检测温室气体减排量和测量由减排带来的利润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额外性评价这一步骤是CDM项目至关重要的一步,企业应当对其进行详细披露。六是碳排放审计管理。主要审计信息的披露包括:内部审计的机构设置;外部审计部门和监督管理部门对碳排放权交易程序的合法性审核、碳减排量的鉴定和信用的鉴证等。

(2)环境影响信息的披露。环境影响信息披露的内容包括:一是气候问题导致的经济环境变化。恶劣气候引致企业生产经营风险,减排项目目标和战略的改变,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能源紧缺带来的使用效率提高等。二是企业经营对环境的影响。企业主营业务生产产品的过程中会释放有害气体,或是对环境造成污染的有害物质,要对这些破坏环境的因素进行披露,并对企业采取的治理措施进行说明。三是保护环境管理信息:企业为减少污染引进的技术和购买的设备成本、治理污染的行动措施、对环境造成破坏支付的赔款、政府对企业环保工作的支持等要进行必要说明。

参考文献:

[1]郑玲、周志方:《全球气候变化下碳排放与交易的会计问题》,《财经科学》2010年第3期。

[2]王小波、陈程、曾锴:《低碳经济视角下我国碳会计体系研究》,《国际商务财会》2010年第10期。

作者:毕玉辉

碳排放权经济论文 篇2:

低碳经济环境下碳税与碳排放权交易对比分析

摘 要:随着经济的不断转型,全球将实施低碳经济战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首要任务,而碳税征收和碳排放权交易成为其相应的手段,这两种不同的政策手段,也将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焦点。在减少碳排放的前提下,如何减少碳减排的成本,是最重要的考虑因素。该文分别介绍了碳税和碳排放权交易,并进行对比分析。

关键词:碳税;碳排放权交易;低碳经济

在过去的几百年中,“先污染后治理”的经济增长方式,一方面营造了如今发达国家的工业模式和现代化,另一方面给环境造成了不可弥补的创伤。之后,发达国家开始治理环境,发展中国家却由于薄弱的经济和落后的技术,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污染环境,延续了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老路。1997年12月,为了人类避免气候变暖的威胁,在日本京都通过了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气候变暖的《京都议定书》。2009年12月7日,被誉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的哥本哈根会议,共同商讨如何共担温室气体排放的责任。2006年的《特恩斯报告》指出,若全球不对气候问题作出相应的对策,每年将造成GDP的5%~20%的损失[1]。

发展低碳经济势在必行,政府可以运用相应的政策手段引导企业和消费者减少碳排放。一是税收政策工具,征收碳税,碳减排补贴;二是市场调节的政策工具,碳排放权交易。这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提出的两项最重要的减少碳排放的政策手段,如今已在欧盟和美国等发达国家进行实施,发展中国家则大多考虑了碳税征收。在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处于起步阶段,为了探索建立适合我国的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武汉、广州、深圳等7个城市进行碳排放权交易试点。除此以外,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对我国社会、经济等进行深入的研究,旨在探索建立合适的碳税制度。但在未确定我国政策之前,我国进行碳税征收与碳排放权交易之策略及方法与措施仍需要深入研究。

1 碳税

1.1 碳税机制 碳税是依据化石燃料燃烧后所产生的CO2排放而征收的一种产品消费税。征收碳税主要起到控制和激励两方面的作用[2]。一方面,碳税征收相当于提高了化石燃料的价格,有助于达到刺激减排的目标。另一方面,征收碳税激励使用化石燃料的企业和消费者转向发展低碳经济,节约能源及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并刺激技术创新。

碳税的征税对象为企业和消费者,根据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CO2计税。碳税给予了企业和消费者较大的自由选择权,可以根据自身能力进行碳减排。企业会寻找最低碳排放成本来使自己的利润达到最大化,从而刺激企业进行科技创新。

(1) (2)

图1 碳税的作用机制

图1(1)中,由MAC1曲线和MD曲线确定有效碳排放水平e所对应的边际成本t,企业所确定的碳排放量为e,企业的治理污染成本为a的面积,碳税成本为b+c的面积,根据上述所得企业治理成本为a+b+c的面积,使企业的治理成本达到最小值。图1(2)中,刺激企业进行技术设备的更新,来减少碳排放,边际治理成本MAC1下移转变为MAC2;再投入大量资金研发先进的治理技术,相同的碳排放量所需的边际治理成本下降。假设企业在既定的碳税税率t下,企业所对应的边际治理成本也相应的为t,在此情况下,企业的碳排放量为e1;经过技术创新之后,碳排放量减至e2,碳排放成本为d+e+f,小于技术创新之前的碳排放成本[3]。由此可以看出,碳税对企业减排的激励效果,企业会自发地进行碳减排相关的技术创新。

1.2 国外碳税征收情况 目前,有许多国家实施或曾实施了征收碳税或能源税,如芬兰、丹麦、荷兰、挪威、瑞典、德国和加拿大等国家。1990年,芬兰先建立一个完整的碳税政策来取代收入税和服务税;1991年,挪威以二氧化碳排放量的65%征收碳税;同年,瑞典开始征收碳税,在1987年至1994年期间,其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了600万t~800万t,同比下降整体的13%。1993年,丹麦开始征收碳税,主体为企业和家庭;1999年,德国开始征收碳税,对象为汽车燃料、天然气和电力,税收用于支付退休金;2008年,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成为全区率先征收碳税的北美城市[5]。

1.3 碳关税的影响 其一,贸易保护色彩明显。奥巴马上台后,美国将考虑向未加入碳排放体系的国家征收“边界调节税”,以保护自身商品的竞争性。其二,国家间利益较量加剧。一是增加全球气候变化谈判筹码。发达国家通过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已经逐步将高能耗、高污染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毫无疑问,受碳关税影响最大的是发展中出口大国。舆论认为,美国提出碳关税反映了其在国内反击传统产业势力、国际上为气候谈判增加筹码以迫使中国和印度等发展中大国让步的气候变化战略。二是应对气候变化挑战之策。联合国报告评价,碳税对二氧化碳减排起积极作用。三是转移国内减排成本。一些发达国家担心,先减排会导致本国企业竞争力受损,而高排放产业的重新分布会使发展中国家从中得益。如果能对发展中国家产品征收碳关税,相当于以关税方式让发展中国家承担减排义务,并增强本国产品竞争力。

美欧开征碳关税,将增大我国减排压力,影响我国产业竞争力,可能成为我国商品出口的最大壁垒。碳关税的开征,也促进碳税的开展。

2 碳排放权交易

2.1 碳排放权交易机制 碳排放权交易是政府限定一个碳排放量的上限,根据这个上限额度,颁发碳排放许可证,碳排放权交易给企业保留了一定的自主权,一方面减少碳排放量,另一方面根据碳排放许可证的价格,进行购买碳排放许可,进一步选择自身的碳排放水平。

(1) (2)

图2 碳排放权交易的作用机制

图2(1)中,由MAC1曲线和MD曲线确定有效碳排放水平e所对应的边际成本t,企业所确定的碳排放量为e,企业的治理污染成本为a的面积,碳税成本为b+c的面积,根据上述所得企业治理成本为a+b+c的面积,使企业的治理成本达到最小值。图2(2)中,企业使用大量的资金进行技术创新和设备更新,从而使碳排放量减少,在恒定的碳排放量e的情况下,边际治理成本从t减少为t’,企业的碳排放成本为d+e+f,小于技术创新前的a+b+c,所以碳排放权交易对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也具有激励作用。

从图1和图2看出,碳税和碳排放权交易是两种不同的手段,具有不同的影响结果,但共同的作用是减少碳排放,以及刺激企业进行技术创新。

2.2 碳排放权实施 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 ETS)成立于2005年,2008年进入第二阶段,从2013年1月1日起,进入其实施的第三阶段。作为第一次大规模的国际温室气体(GHG)的交易计划,欧盟ETS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环保政策。迄今为止,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 ETS)涵盖超过12,000,安装在27个欧盟国家的6个主要工业行业[6]。每个欧盟国家必须分区,其根据欧盟ETS和行业之间的国家排放预算以及其他经济领域内的所谓的国家分配计划(NAPS)。事实上,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 ETS)的性能可能是一个全球性的温室气体交易系统的关键:世界各地的环境政策制定者作为一个独特的机会以获得欧盟ETS以市场为基础的环保计划的设计和实施。该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 ETS)政策的针对性也解释了学术界可行的经验教训。

2012年9月,国家发改委确定于2013年在7省市——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庆市、广东省、湖北省、深圳市启动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说,“十二五”期间我国主要是做好试点工作,探索和积累经验,“十三五”将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逐步建立全国性的碳交易市场[7]。

3 综合分析

3.1 碳税与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分析 为了对碳税和碳排放权交易进行比较,将图1(2)与图2(2)放入同一个坐标中,如图3所示。

图3 技术创新后,碳税与碳排放权交易的比较

技术创新后的边际治理成本曲线MAC2与边际损害曲线MD相交于C,此时为企业有效的碳排放水平及其成本价格,在碳税制度下,假定碳税税率仍为t1,那么企业边际治理成本仍为t1,那么P=t1与曲线MAC2相交于A(e2,t1);在碳排放权交易制度下,假定碳排放量限额仍为e1保持没变,那么q=e1与MAC2相交于B(e1,t2)。假设在该碳减排机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碳税制度下的碳排放量高于有效率的碳排放量,而碳排放权交易制度下的碳排放量则低于有效率的碳排放量。在图3中,可以得出,碳税制度下企业的治理成本为Ot1Ae2的面积,碳排放权交易制度下企业的治理成本为Ot2Be1的面积,显然可以得出Ot2Be1的面积小于(下转9页)(上接4页)Ot1Ae2的面积,也就是说碳排放权交易制度下治理成本比碳税制度下的少,企业在技术创新后,碳排放权交易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

3.2 碳税和碳排放权交易各项因素分析 实施成本,短期来看,碳税作为一种税种,可以直接加入国家既定的税收制度,选择环境税、能源税、消费税等税种的子税目,碳税的税基、税率、征税对象以及税收流,可以根据母税种来设定。我国仍处于发展中国家,市场机制不够完善,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则需要一个完整的交易平台来支撑整个交易的过程,同时还需要相对应的配套机制来辅助碳排放权交易。从短期实施成本来看,碳税的成本较小。

长期来看,碳税制度具有稳定性和公平性。现实中,各地区的发展水平不同,收入水平不同,环境观念不同,对低碳的认识不同,则需要对各个地区设置不同的碳税税率。若使用统一的税率,则会导致各地的税收不均,政府的宏观调控将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而碳排放权交易则恰恰相反,政府仅需要确定一个碳排放额度,市场会通过自身的调节机制,来优化配置资源,消费者和企业会根据自身的经济情况来确定买入还是卖出碳排放权,从长期实施成本来看,碳排放权交易的成本较小。

社会成本,从以上所述可以看出,碳排放权交易制度下的企业治理污染成本比碳税制度少,社会总生产成本也较少。但是,由于碳排放权交易是由市场控制,有着各种不确定的因素,这将会导致社会成本波动较大。碳税则具有税收的稳定性和固定性的特征,社会成本也相对稳定。

减排效果,碳排放权交易通过对碳排放的限额,来控制碳排放量。碳排放额度的设定对于很多国家来说都很难,难以准确限额。为了国家经济免受碳排放量减少的限制,往往超额设定额度,导致了碳排放量往往超出预估值。碳税制度,作为价格限制的一种手段,不同的税率导致不同的碳减排量,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导致了政府无法准确地制定税率来减少碳排放量。如今许多专家学者,利用一般均衡模型(CGE模型),根据不同的环境情况,确定碳税税率和征收方式,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碳税的缺陷。

激励效果,碳税对企业化石燃料燃烧所产生的二氧化碳进行计税,企业为了减少碳排放所造成的税收,自主进行技术创新,减少边际治理成本。碳税补贴和碳税转移支付,以及碳税税收会再投入到技术创新中,相应地增加了技术创新能力。碳排放权交易,大部分企业则根据自身的经济实力和所需的碳排放量进行购买碳排放许可,一定程度上会刺激企业技术创新,但是激励效果往往没有碳税效果明显。

政治可行性,碳税依附于各大税种进行计税,一些专家学者认为,碳税作为一种累退性的税种,企业增加的税负将被转嫁到消费者身上,社会上的低收入者将承受更大的压力,这种现象并不严重。由于政府的宏观调控,企业不能任意的改变价格来转嫁自身的税负,碳税补贴政策也能减轻企业的税负压力。碳排放权交易的理论基础为产权理论和科斯定理,温室气体的排放,往往难以确定产权归属。政府的碳排放额度分配往往有免费分配和拍卖分配,免费分配占极小的份额,并不能造成太大的影响;拍卖分配,则容易导致供给大于需求,使部分企业廉价收购许可证,在供给小于需求的情况,高价抛售,造成市场紊乱。相对于碳排放权交易,碳税制度则更容易控制和实施。就目前而言,发展中国家仍适合碳税制度,发达国家则适用碳排放权交易制度。

参考文献

[1]Stern N.The Economics of Climate Change: The SternRevie[M].Cambridge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

[2]郎郑欣.碳税与碳税政策分析[J].林业经济,2012(1):35-38.

[3]邓磊.碳税与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激励作用比较研究[J].企业导报,2013(4):3-4.

[4]Wei Zhenxiang,Li Weijuan. The Impact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levying Carbon Tax in China under Low-carbon Economy[J].Energy Procedia,2011(5):1 968-1 973.

[5]杨丹辉,李伟.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与全球机制:文献综述[J].公共管理,2010(6):164-171.

[6]Christoph Bo hringer, Knut EinarRosendahl. Strategic partitioning of emission allowances under the EU Emission Trading Scheme[J].2009(31):182-197.

[7]王京安,韩立.碳税与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对比分析[J].商业研究,2013(7):21-27. (责编:陶学军)

作者:周春来 周隽

碳排放权经济论文 篇3:

低碳经济下碳排放权的法律属性探讨

【摘要】低碳经济是要达到以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为目的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是解决全球气候变暖,实现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建立碳排放权交易机制,首先要从法律的角度确定碳排放权。碳排放权不仅具有环境权属性,也具有财产权、物权等私权属性。碳排放权的各种属性在本质上都具有相同的目的,都是为了达到大气环境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的。明确碳排放权的法律属性,能为我国有效规制碳排放权交易活动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

【关键词】低碳经济 碳排放权 法律属性

低碳经济,是指在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前提下,通过技术革新、新能源开发、制度完善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模式。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是解决全球气候变暖,实现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最有效的措施之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京都议定书》中都有“碳排放权交易”的一些规定。在我国,只有通过法律才能保障碳排放权交易活动的顺利进行,因此要将碳排放权交易活动纳入法律调整的范围。明确碳排放权的法律属性,是确保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蓬勃发展的前提。由此可见,对碳排放权法律属性的探讨是非常重要的。

一、碳排放权的构成要素

我国目前的法律并没有针对“碳排放权”做出什么较为确定的规定,法学理论界对“碳排放权”的理解不一,没有形成较为统一的观点。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如下:有学者提出,碳排放权既然属于排污权的一种形式,那么碳排放权与排污权的含义就应该具有一致性,都是指权利人依法享有的,对周围环境容量进行使用并取得收益的权利。有学者提出,对碳排放权的理解应该依据《京都议定书》中对碳排放权的限制性规定展开。也有学者提出,碳排放权就是权利人经过行政许可后取得的碳排放许可证。笔者认为,碳排放权虽然属于排污权的一种,但由于其在主体和客体方面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不能完全照搬对排污权的理解;也不能把碳排放权简单的理解为《京都意见书》中对碳排放权的一些限制性规定;更不能把碳排放权理解为由行政部门颁发的碳排放许可证,应该从碳排放权的主体和客体两个方面去理解碳排放权。

(一)碳排放权的主体

碳排放权的主体可以是国家、企业或自然人。第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中都是以国家为单位赋予各国碳排放权的。第二,一国可以通过其国内法赋予企业享有碳排放权。企业应该是享有碳排放权最主要的主体,但并不是每个企业都可以享有碳排放权。企业要享有碳排放权还必须经过环保部门的许可,在取得碳排放许可证之后,依据许可的范围进行排放。另外,由于碳排放权具有市场价值可以依法进行转让,企业也会成为碳排放权交易最活跃的主体。第三,自然人是指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向大气排放温室气体的人。自然人的碳排放权属于自然权,不需要法律赋予,但是可以通过法律确认自然人享有碳排放权。自然人因生存、发展的需要向大气排放温室气体,属于人权范围,不应加以任何限制。

(二)碳排放权的客体

碳排放权的客体是指在当地确定的环境质量目标下,该地环境所能承受的最大污染量。环境资源具有一定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人类对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主要是针对环境资源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展开的。第一,对环境资源生态价值的开发利用主要是以满足人类生产、生活需要为目的。第二,对环境资源经济价值的开发利用主要是满足企业追求其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的。笔者认为,人类只有在解决了生存问题的前提下,才能去追求企业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对环境资源生态价值的开发利用应该是基础。对碳排放权法律属性的探讨,首先应该立足于其环境属性方面。

二、碳排放权的环境属性

如前所述,碳排放权的法律属性首先应体现在其生态价值上,即具有环境权属性。环境权是“环境法律关系的主体享有健康和良好的生活环境以及合理利用环境资源的基本权利。”[1]蔡守秋教授认为“排污权是环境权的一项重要内容。受法律保护的排污权应该是企业和个人满足自身生存、生活需要而不得不向环境排放的适量污染物的权利,对于那些向环境排放任意污染物的行为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环境本身具有一定自我消化的能力,即自净能力。这对于企业和个人而言是一种可以充分利用的资源。因此,企业和个人为了满足自身生存和生活的需要而向环境排放适量的污染物不仅不会破坏环境容量,相反还是合理使用环境容量的表现。人类在生存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产生污染物,如果完全禁止人类排放污染物就是对人权的限制,就是禁止人类进行正常的生存和生活活动。在目前的生存条件下,企业和个人为了生存还必须要向环境排放污染物,如果企业和个人在获得了环保部门许可的前提下进行排污,那么这种获得许可的排污就应当成为企业和个人正当、合法的权利。因此,企业和个人合理利用环境容量的排污权应该得到法律的确认和保护”[2]。碳排放权从本质上分析属于排污权的一种,理所当然也应属于环境权的范畴。由于环境权也是一种人权,因此碳排放权的主体应包括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等。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不可避免的需要进行碳排放,这是一种基于生存需要而产生的自然权利。但是,如果对企业和个人的碳排放权不加以限制,就会给环境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因此,虽然碳排放权具有环境权的属性,但是如果不在私法领域对其进行确认和保护,就无法真正保障碳排放权交易活动的顺利进行。

三、碳排放权的财产属性

财产权是一种以财产利益为内容,并能直接体现财产利益的民事权利。财产权是能够以金钱来衡量其价值的,具有可转让性。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进步,目前大多数国家已可以对大气环境容量进行较为精确的测量,再加上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这使得大气环境容量具有了一定的经济价值,即具有了财产利益。由于大气环境容量是碳排放权的客体,这使得碳排放权可以用金钱来衡量其价值,并具有了可转让性。实践中,《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对发达国家的碳排放权设置了限制,同时建立了碳排放权交易制度,也就是说大气环境容量被限定在一定的量上且具有可交易性。[3]综上所述,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的角度分析,大气环境容量都是用金钱来衡量其价值的,并具有可转让性。因此,碳排放权具有财产权属性。

四、碳排放权的物权属性

(一)碳排放权属于物权范畴

如前所述,碳排放权属于一种财产权,但财产权包括物权、债权、继承权、知识产权中的财产权利等内容。笔者认为,碳排放权属于财产权中的物权。我国《物权法》第二条第三款规定“本法所称物权,是指权利人依法对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物权具有以下特征:第一,物权是绝对权,即可以由权利人自主的行使不需要他人的协助。第二,物权是支配权,即权利人对物可以行使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第三,物权具有排他性,即权利人可以对抗任何人。第四,物权的客体为物,主要为有体物。碳排放权具有物权的特征:第一,碳排放权为绝对权。碳排放权在一级市场上是通过环境保护部门行政许可而取的,在二级市场上是通过签订合同进行交易的,不受他人侵害。第二,碳排放权为支配权。碳排放权主体可以在行政许可的范围内自主地行使碳排放权,也可以将多余的碳排放指标通过签订合同进行合法的转让。第三,碳排放权具有排他性。碳排放权主体通过行政许可的方式取得碳排放权,受行政权力保护,具有排他性。第四,碳排放权的客体可以物化。由于碳排放权的客体即大气环境容量可以较为精确地进行量化,因此其能够为人们所支配和控制。碳排放权通过在二级市场的进行交易,可以给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因此碳排放权也具有物所具备的经济价值。

(二)碳排放权属于一种特殊的用益物权

物权包括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两种形式,从法学基本理论角度分析,碳排放权首先应属于一种用益物权。所谓权利是指权利主体可以自由选择作为或不作为的一种方式。用益物权是指权利主体对物享有的一种以使用或收益为目的的权利,从本质上看是物的所有权人对物的使用权进行转让,即物的所有权人在法律规定或与对方当事人约定的前提下,将其对物的占有、使用、处分、收益的权能转让给用益物权人。由于碳排放权从本质是看,是一种对一定区域内的环境容量进行使用、收益的权利。因此,碳排放权应属于物权当中用益物权的范畴。其次,碳排放权具有一些不同于一般用益物权的特征,从《物权法》的角度分析,其应属于一种特殊的用益物权。第一,碳排放权具有可转让性。由于不同的碳排放主体对自身的碳排放权的需求情况不同,同时环境又是一个统一的系统,如果某个主体超出正常的环境使用范围,就会导致整个环境系统遭到破坏。碳排放权是一种稀缺物品,具有经济价值,可以通过市场竞争在不同主体之间进行转让,从而使对环境容量的使用始终维持在一个合理范围之内。[4]第二,碳排放权的客体具有不可支配性。如前所述,碳排放权的客体是指在当地确定的环境质量目标下,该地环境所能承受的最大污染量,环境容量具有不可支配性。第三,排放权的主体需取得碳排放许可证。并不是任何企业都可以享有碳排放权,碳排放权的主体应该是在向环保部门提出碳排放申请之后,由环保部门根据企业一段时期的碳排放需求量以及当地环境的承受力,而颁发碳排放许可证的企业。

(三)碳排放权界定为特殊物权的意义

将碳排放权界定为一种特殊的用益物权具有以下两方面的意义,第一,有利于促进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朝着良好而有序的方向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目前企业之间通过签订合同进行的碳排放权交易活动日益增多,而目前我国有关碳排放权交易的规定主要集中在一些政策性文件当中,缺乏行之有效的立法。如前所述,碳排放权具有可转让性,从法律的角度对碳排放权的转让进行保护是十分必要的。如果将碳排放权定性为一种特殊的用益物权,那么其产生、转让、消灭等都可以依照现行《物权法》中有关用益物权的规定进行保护。第二,有利于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明确碳排放权的法律属性,有利于碳排放权主体更加合理、有效地行使其权利,也有利于环境资源能更有效地被利用,从而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五、结语

只有从法律的角度承认碳排放权,才能更好地对其进行保护。只有从法律的角度保障碳排放权,才能更好地规范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目前,我国法律还没有正式承认碳排放权。笔者认为,碳排放权是指碳排放主体在依法从环境保护部门取得碳排放许可证的前提下,依据许可的范围、时间、地点、方式和数量向特定的环境单元排放碳的权利,其具有环境属性、财产属性、物权属性等法律属性。碳排放权的这些法律属性是从其对大气环境资源不同角度的开发、利用中体现出来的,环境权属性体现的是碳排放权主体对大气环境资源生态价值的利用,财产权、物权等私权属性体现的是其对大气环境资源经济价值的利用。[5]碳排放权的各种属性在本质上都具有相同的目的,都是为了达到大气环境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的,明确碳排放权的法律属性,能为我国有效规制碳排放权交易活动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朱家贤.环境金融法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47.

[2]蔡守秋.论排污权交易的法律问题[C].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2002:10.

[3]苏艳萍.论碳排放权的法律属性[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12(2):99.

[4]黄亚宇.低碳经济下碳排放权法律问题探讨[J].改革与战略,2011(7):32.

[5]丁丁,潘芳芳.论碳排放权的法律属性[J].法学杂志,2012(9):108.

基金项目:湖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低碳经济下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的法律问题研究》(编号11C0726);湖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成本管理视角下企业碳排放权会计核算研究》(编号13C461)。

作者简介:黄亚宇(1978-),女,湖南长沙人,副教授,律师,研究方向:经济法学。

作者:黄亚宇

上一篇:工业立县研究论文下一篇:职校英语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