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恩师散文

2024-04-24

祭恩师散文(共10篇)

篇1:祭恩师散文

祭恩师经典散文

3月24日下午三点二十八分,挚友东子来电,开头第一句便是:“徐老师过世了!”感觉有些惘然,眼睛滞涨,不觉声调都下沉了许多。正踌躇如何吊唁,东子安慰道大可不必,由他全权代表。嗟叹世事无常,我们年前探视时刚做了开颅手术,不料转眼物是人非。感念当年恩师教诲照顾,无以衔环,只好提笔作文,抒发心中经年积淀,永世莫忘之幸福。不是不懂哀恸,而是:“我思,您便在;我若天晴,您便安好!”

1988年,恩师正值中年鼎盛,状貌秀丽,端庄敏达,姿态昂扬,声如珠玉,行若疾风。一年级时,小学改建,寄读于青青瓦舍,光若洞穴,灰暗混沌,桌椅斑驳,嘶哑有声,朽气弥漫,泥地坑洼,人满为患,拥挤不堪。恩师视之若家,每逢打扫,必亲临指导。众生平等,一视同仁,凡学业懈怠者,一律穷追不舍,我等劣徒苦不堪言,使尽伎俩,一败再败。

二年级时,新校舍落成,某日突发奇想,爬到二楼阳台外面悬挂,假装大呼救命,恩师在楼下嘶声力竭,实属少不更事。再三教训,再三修改保证书,不敢造次。恩师每每气结于我不务正业,插科打诨,拖欠作业,逃学捣乱。无论语重心长,苦口婆心,还是恩威并用,交付老妈严刑拷打,依旧收效甚微。或许自负天资,或许小儿多动而情不自禁,恩师评语总有:“上课不遵守纪律,得过且过,望努力改正……”云云。心怀慈悲的您,终于在五年级的时候换来了我的决然不负。感谢您始终信任我天赋秉异;感谢您赞扬我热爱劳动;感谢您给我们讲述高尚者的`故事;感谢您正义公平的人格感召;感谢您并没有因为我在毕业照上做鬼脸而生气,反而提醒大家一起同乐,很开心。

1994年,我们毕业了。很少见到您了。,晏老师驾鹤西去,看到一大群懂点事的孩子们前来吊唁,您说您甚是欣慰。您们不稀罕实惠,只是希望您记得一清二楚的孩子们也能将您记得一清二楚,您在他们的天空是一朵吉祥的彩云。很多人只记得高中老师,因为关联大学。其实小学的时候,学生最弱小,最需要呵护。那段成长时光还包含着人生命运的预言。因为您,我从未厌烦过学校,从未厌烦过老师,从未厌烦过知识。其实我很喜欢读书,课本上的那点东西太少了, 太功利太无趣。

我终于考上了大学,或许就是一个奇迹。您来了,悄悄塞给我钱。您知道我家江河日下,爸妈压力很大。您来了,就是多了一分希望,就是多了一分永不消失的力量。

大学毕业后,我第一次给女人送花,那就是您。我还写上东子、阿枫、王瑜、兴锦的名字。告诉您,我们很多人都记得您。

某个时空中,有过这样一对师生,时常会在那条站着一列老梧桐树的老街上相逢。起初,总是您在叫我的名字,把我从沉思中唤醒。后来,总是我在叫您的名字,因为您老了,即使我从您的身边走过,您也未必能发觉。我必须让您知道,我记得您。

最后一次见到您,是我听爸爸说您刚做了手术。我赶紧催促东子、乌鸦还有兴锦,我们不能留下太多遗憾。您刚做了手术,声音很低很慢很细,但是很清晰。您说不该布置那么多作业给我们,因为有些东西自然而然就会。这不正是语言学习之大道吗?此时此刻,您已经证得正果化身成佛。

老师,您一路走好!遇到您,我觉得很幸福,幸福到不觉得您消失了。我在,您就在……

篇2:祭恩师散文

西元二零零五年初,春寒频仍,二月十五,千山肃立,草木含悲,吾师张讳爱民卒于斯时。迄今已八年整矣。

先生去时,学生未及一别,殊以为憾。今逢祭日,感念恩师之情倍增,心愈戚戚。故洁手整衣,燃心香一炷,呈醇酒一杯,跪祭先生英灵。

《礼记》有云:“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师尊者,为吾辈传道授业解惑之再父也,先生杏坛吐哺陶性,庠序执手育人,黑发积霜织日月,粉笔无言写春秋,辛劳如烛,光耀来人。

犹记当年,入学之初,学生卑微怯懦,了无生气特质,难入师尊法眼;然先生卓尔不凡,风流倜傥,高风雅量,才气过人,尽入吾心。

先生为职教导,尤善循循善诱,晓之以情,动之以理,风和雨细,点滴浸润。

先生睿智,生性幽默,言辞诙谐,妙语连珠。庠舍坊间偶有狼烟,但见先生谈笑之间,巧点妙拨,尽让前嫌冰失,积怨顿消。犹记元宵佳节,先生乔装献艺,以《夫妻观灯》博师生同乐,文革中竟以此获罪!吾辈每念及此,深为不平。

先生语结,却不见辞钝。所言必赅,言必中的,三言两语,撩云拨雾,让人如逢甘露,茅塞顿开。

先生名曰爱民,名至实归。师尊面善心慈,爱生如子,漏夜三更,遍巡寝舍,扶身掖被,常年不殆;嘘寒问暖,留心疾苦,乐善好施,深得好评。学生无分男女、城乡、门第,尽皆一视同仁,持平碗水。

时光荏苒,往事如烟,唯恩师教诲难忘;岁月如流,来日方长,有后辈继往不辍!

承蒙恩师教诲立范,551学子有如雷过大地,明星缀空,或挟技兴邦,或居官为国,或从商富民,或就教育人;兴业持家,均皆轰轰烈烈,家庭和谐,事业有成,此将以告慰恩师在天之灵矣。

壮哉吾师,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先生德行,已润泽大地,良师才智,正芬芳桃李。恩师英灵有知,尽可安息天国矣。

时值先生仙化八载祭日,学生无能,仅以此拙文为祭,略表寸心。

篇3:遥祭恩师陈忠实

我与陈老师相识已有23年。因我这些年一直辗转在高原边疆,很少回陕西老家,我们见面的次数其实并不多,但陈老师对我的影响与帮助很大,让我终身受益。

1993年底,即将步入而立之年的我,完成了长篇处女作《藏光》。我想請一位家乡的作家作序。当时“陕军东征”震撼全国,《平凡的世界》荣获了茅盾文学奖,但作者路遥却英年早逝;贾平凹当时已很有名气,但因刚出版的《废都》,贾老师处境尴尬;陈忠实老师的《白鹿原》出版后一时洛阳纸贵,我拜读后断言必获茅盾文学奖。我想请陈老师作序。但我并不认识陈老师。我投石问路,给他写去一封信,信中谈了《藏光》的故事梗概,流露出想请他作序的心愿。10多天后,我收到了陈老师的回信。他在信里说,西藏对他来说是一块陌生而神奇的土地,他非常向往西藏,尤其对在那里默默奉献的军人深表敬佩,他想尽快读到《藏光》。我激动万分。春节回陕探亲,我怀揣手稿,去拜访陈老师。当时天气很冷,但我的心里却像揣着一团火。走进陕西作协大院,我向一位女士打听陈老师的住处,她指着后面的一排旧平房说,最边的那间就是。我走过去,看见房门上的漆已脱落许多,我不敢相信陈老师就住在这样的地方。我在门口站下,等心情平复了才轻轻敲门。开门的是一位满脸皱纹的人,我一眼就认出是陈老师,因为我在书上见过他的照片。陈老师纯朴得像个农民,用纯正的陕西话邀我进屋。我刚坐下不久,听见外面有人喊:“陈老师,电话!”陈老师去接电话,我独自坐在那里,打量着这间小屋:仅有六七平方米,墙上有两道细细的裂缝,门的上方有块墙皮已经脱落,一张旧书桌,一张单人床,一条旧茶几,两个单人沙发,墙角堆放着零乱的报纸杂志。如果再来一位客人,恐怕就没有地方坐了。这样的房子和摆设,我在乡村小学见过。陈老师不像一个作家,倒像是一个乡村老师,更像一个关中道上随处可见的老农民。陈老师接电话回来,我们喝茶聊天。他的指间夹着一根雪茄,两眼透过烟雾热情而专注地看着我,认真听着我说,时而点头,时而一笑。他的笑很真诚,让我心里踏实了许多。听完我关于《藏光》的介绍,他说你们在西藏经历了那么多生死劫难,很不容易,你把这些鲜为人知的事写出来,更不容易。你才三十岁,只要坚持写,将来一定会写出名堂。我很愿意帮你们这么有志气的年轻人,等我看完书稿,就给你写序,争取在你的假期里写好。我们聊了一会儿,外边又有人喊:“陈老师,电话。”我见他很忙,便起身告辞。他边送我边说:“成天杂事太多,啥事都弄不成,一会儿一个电话,光电话就把人接烦了。”

那一年,我在西安岳母家过年。大年初一,我骑着自行车去给陈老师拜年。陈老师的家在作协后面的家属院,是刚分的三居室,家具很少,最显眼的是一个大书架。陈老师说家刚从白鹿原的农村搬来,还没来得及添置家具。师母在一旁纠正说,不是没来得及,是没有钱。我说《白鹿原》卖得这么火,拿稿费添置几件好家具,应该不成问题。师母说,书刚出版时,稿费大概挣了二万五,光请客赠书就花了一万多,剩下的钱填了家里以前的亏空。师母没有工作,家里的经济来源全靠陈老师。闲聊中,师母说起陈老师在公社当干部时,领着农民搞农田基本建设,家里刚买的一把新锨,他用了不到半个月就磨秃了。师母说他这人太实在,干啥都下实力。那几年,他没黑没明地往基建工地跑,布鞋一个月穿烂一双,烂得比我做得还快。陈老师一本正经地说,那时咱是公社干部嘛,咱耍奸溜滑不下实力,谁还跟咱干?我是特意去给陈老师拜年去的,所以闲聊间我极力回避提说序的事,但陈老师却主动提了起来,说序已经写好了,在办公室搁着哩,等一会儿咱去取。我很少给人写序,但要写就得认真写,既要对得起你,也对得起我,更要对得起读者。我还给你写了一幅字,等一会儿送给你。你离家那么远,回来一趟不容易。

我跟陈老师去了办公室。陈老师拿出一沓稿纸,递给我说:“你先看看。”我坐下来认真拜读:“春节前夕,党益民来找我,一张泛红的娃娃脸笑眯眯的,谦恭而又含蓄着羞羞的神色,我一见便有点动情,因为这样纯朴纯洁的眼神在我看起来,恰如原野上的一株未曾污染的绿树或者更像山间一潭清水……党益民是陕西关中富平县人,父母都是初识文字的农民,由此上溯几代,也都是初识或根本不识字的农民。党益民很为自己成为这样家庭的第一位大学生而自豪。在他之前只能用嘴巴与人交流情感的几代父老,看到他们的一位子孙可以用长篇小说和整个世界对话的事实发生时,该当是怎样一种情感淋漓的感慨!党益民从事文学而且年纪轻轻便卓有成效,又一次验证了我关于文学创作纯粹属于个人兴趣的观点,于此我甚以为得意……党益民多在祖国边陲之地驱车驰马,那块对我们来说既感陌生又感豪迈的高原巍峰,他是千遍万遍看过踏过也拥抱过,汗和血都洒在那里了,情系高原,是真情实感,而不是矫情伪饰。我读这部长篇时感到了人物的鼻息和汗腥,那是一种关于高原和人生的生命体验,这体验里喷薄着感人的真情……”

我看完文稿,甚为感动。陈老师说:“一个作家靠啥都没用,只能靠作品说话。你写出了硬扎作品,别人就承认你是一个好作家;你写不出硬扎作品,说得再好、吹得再美也没用。我看你文字功底不错,又能吃苦,你好好写,我看你将来能弄成事。”

随后,陈老师拿出早已写好的一幅字给我,上面写着:“既当牛耕垅亩,亦作鹰浮长空。与益民共勉。陈忠实。”陈老师的这幅字,我一直挂在书房。20余年,我先后调任四个省市,但这幅字始终带在身边。这两句话,一直鞭策我前行。

坐了一会儿,陈老师问我准备在哪儿出版,我说还没找到出版社。陈老师说你是陕西人,在陕西出版比较好。我说我第一次出书,出版社的门在哪儿我都不知道。陈老师笑了,说我给你介绍个人,你去找他。陈老师介绍的是太白文艺出版社的朱鸿编辑。我按陈老师的吩咐去找朱鸿。朱老师说,稿子陈老师都看过了,而且给你写了序,质量肯定没麻达(没问题),我给你当责编。

nlc202309081903

第二年休假,我去看望陈老师。我到作协,看见陈老师的办公室门上吊着锁。一问才知道,那房子已经无法住人了,陈老师没地方办公,到处“打游击”呢。我去家里找,陈老师也不在,师母说他在作协招待所里写东西哩。我在招待所找到陈老师,看见他疲惫的面容和熬红的眼睛,后悔不该来打扰他。我说陈老师,你可要保重身体哩。陈老师说实在没办法嘛,行政上的杂事实在太多,想躲都没处躲,想写点东西实在难。如果有可能的话,我倒是想躲到你部队去写东西。我说好啊,我一定保障好。可是,陈老师到底没有去军营。我知道,他当时只是说说而已,作为作协主席,事情再多再烦,躲出去也不是办法。

陈老师的为文我不想多说,一部硬扎厚重的《白鹿原》立在世上,说什么都显得苍白多余。我只想说说陈老师的为人。10多年前,北京有两个朋友,想让我代求陈老师的字,我回陕西探亲时去看望陈老师,陈老师听说后,二话没说,提笔写了两幅。我临走时悄悄将润格放在案头,他发现后硬塞给我说:“咱们之间,不敢扯钱的事。”让我既羞愧,又感动。有一年我路过西安,只停留一天,忙完公务,我下午抽空去看望陈老师。当我得知他正在等待会见一位英国作家时,便想起身告辞,陈老师拦住我说:“你也是作家,一起见见无妨。”又笑着对我说:“你在外多年,回来一次不容易,晚上咱们一起吃个饭,也算我招待你。”我只好留下来,我们一起跟那位英国作家吃了晚饭。

2002年,我的长篇小说《喧嚣荒塬》在《中国作家》刊发,随后在作家出版社出版。我探亲回家时,想送给陈老师指教,可陈老师不在西安城,师母说他回白鹿原老屋去了。我和两个文友驱车上白鹿原找他。陈家老屋极为平常,跟村里的邻家没有什么两样,但著名的《白鹿原》就诞生在这老屋里。我问陈老师为啥一个人住在原上,陈老师说城里杂事烦事太多,我回原上静静心。2008年,我的长篇小说《石羊里的西夏》在《当代》刊发,陈老师给打来电话说,我在《当代》上看见你的长篇了,能在《当代》上发长篇可不容易,我祝贺你!西夏历史很复杂,资料很缺乏,你能把这段历史写出来,肯定吃了不少苦。我说是的,我对西夏历史研究了十多年才开始动笔写的。陈老师说,写东西就是要这样,要严谨,要做足功课,不能欺世盗名。2010年,我的长篇小说《一路格桑花》被改编成20集电视连续剧,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播出。陈老师看到了,又给我打来电话:“我看见你的电视剧了,你对西藏战友感情很深,能把他们的故事搬上中央电视台,确实不简单。”2011年,我的长篇小说《阿宫》出版后,陈老师写下这样的评语:“党益民的笔力是宽博的,文字是深刻质朴的,内容是有思考有关照的。在看似平常的叙述中,散发着一种震撼人心的东西。他的深沉与内敛,使我看到了别一种生活,品味到了别一种滋味。”我回陕去给他送书时,他送我一幅“采千年之遗韵”的书法,说这是他对《阿宫》的一句话评语。

六年前,陕西太白文艺出版社想找一位作家,创作一部反映陕甘边根据地题材的长篇小说,党靖社长去征求陈老师的意见,陈老师说,让党益民写最合适,他是军人,又获过全国大奖,还是富平本地人,了解渭北的风土人情和那段历史,他能写好!其实我早就开始研究这段历史了,一直想写这样一部小说,出版社找到我时,我们一拍即合。2012年6月,我在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短期学习,周末跟陈老师聚会时,陈老师问我《根据地》寫得咋样了,我说已经完成了初稿,中央党史办正在审读哩。他听了很高兴,说我当初就给他们说,这事让你弄最合适,这不就弄成了嘛。陈老师那天很高兴,讲了许多为文做人的道理,让我受益匪浅。可是仅仅相隔四年,陈老师就匆匆走了。

惊闻噩耗,我给陈老师的女儿发去短信,深表惋惜与哀悼。“五一”假期战备值班,我无法回陕祭奠陈老师,第二天又要去执行新的任务,不能前去参加陈老师的追悼会。人在军旅,身不由己。我委托太白文艺出版社的党靖社长,代我向陈老师灵堂敬献了花圈,以表达对恩师的深切悼念。夜深人静,我独自坐在灯下,写下这些凌乱的文字,遥祭陈老师。写毕已是凌晨,不知何时起,沈阳城已狂风大作,春雨乱飞。我哭,天亦哭;我祭,天亦祭啊……

白鹿原头不朽篇,

巨星陨落哭先贤。

九州共洒陈公泪,

四月同悲灞柳烟。

铁笔平生书壮阔,

丹心一世证澄然。

我今泣血苍天问,

为甚雄才不假年?

篇4:恩师马家骏散文

1954年夏,当我踏进高等学府的门槛之时,一切都是新鲜的感觉。校园新,教室新,宿舍新,操场新,连给我们授课的老师,好象也都是新的。住地远点的老师骑着自行车来上课,跑得气喘吁吁的;年纪老点的老师坐着椅子讲课,还不时地地擦火柴,点香烟;有的老师讲课,拿的讲稿却从来不看,讲完了又拿走,下次来,还是这样。您说新鲜不新鲜?这使我觉得他们个个都是睿士高才,学问深得很哪!也有操外路口音,叫人听不懂者,或口才差点令人不甚满意者,但只是个别。

有异于中学的一点是,班上没有班主任,一切都是自管自束,怪自由的。只是有位“辅导员”,说是行使班主任的职能。其实,他只是协助教授们关照学生们的学习,对生活、纪律、思想之类的事,并不过问。记得每当上课时,“辅导员”常来听课;学生自习时,常来巡视。如此,我们就与“辅导员”渐渐熟悉并日益亲密了。这位“辅导员”,就是我的恩师马家骏先生。

高高个头,一表人才,为人坦率,对人热情。与他在一起,说话可以随便,意见敢直口而出。由于他大学毕业不久,人很年轻,只是个助教身份,加上随和的性格,致使我们与他的距离拉得很近,有时竟分不清谁是老师,谁是学生了。我们喜欢他,亲近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那口若悬河、激情澎湃的口才与渊博的学问,还有那广泛的兴趣和多方面的才能。正由于此,我们都尊敬他,亲近他,乃至崇拜他。于是,就有了更深的交往、友谊和感情。

起初,他是《现代文学及习作》课教授的助教,每当教授授课之时,他总是坐在听课席上静静地聆听,见他还记着笔记,是那样的专心、专注。一次偶然的原因,他给我们讲了一堂课,可把我们“震”倒了,征服了。此后我们闹着一定要那位教授下台,让他登台,可他说服我们对老教授要尊敬,不可胡来。因了他的德行和人缘,我们听了他的话,再未闹腾。后来他讲课的次数多了起来,使我们大为开心,收益匪浅。

在做助教的日子里,他多是协助主课教授给我们改作文的。他批改习作,认真细致,我就是在他生动的讲评和细致的批改中学得写作知识与技巧的,我以后的从文与写作,与他这段时期的精心教诲,密不可分。1956年,他上北师大进修,直到我们1958年毕业,再未听到马老师的讲课了。

其实,我受其教益,并非在那一年多的课堂上,而是在我毕业后的工作中。毕业后的我,像他当年一样,也作了助教,成为他曾所在的.《现代文学及习作》教研室的一员。遗憾的是他却到了《外国文学》教研室。幸运的是我因喜好所为,课余一直从事着业余文艺创作及演出,而他因曾弹得一手好钢琴,当过校园京剧、话剧、秦腔剧的掌门人或名角儿,也一直或参与、或关心学校教工、学生的文艺活动,从未离开过校内的业余文艺队伍。这样,我俩,便有了更多的接触与往来。1958年“大跃进”之时,我们中文系成立了“红旗俱乐部”,下辖歌舞团、秦腔团、京剧团、话剧团、曲艺团等多个团社,创作、排练并不断下乡、下厂演出,只因他是文艺行中的多面手而邀请他来作指导。我当时任歌舞团团长,记得排练我写的歌舞剧《龙口夺食》及表演唱《摘花椒》等节目时,总要请他观看、点评并提出修改意见。我就是在他参与各类活动时的“讲课”中得到许多教益的。

我俩好象有天赐的的缘分一样,即使我调动了工作,也是有更多的接触与交往的。

1961年底,我因两首创作歌曲在全国获奖,经文艺界领导的建议,调入陕西音乐家协会,从事文艺工作,而他这时已是省作协、剧协、影协、民协等多个协会的会员或领导成员。此后我们的交往似乎更加频繁了。协会开会,常常遇面,交谈,同以往一样。他在刊物上发表的有关文艺评论,我都是每见必看的。给我的印象是,在戏剧方面,写文章最多的,一位是西大的杨春霖,另一位就是他。文艺界的作家、剧人、影人,乃至音乐、舞蹈界,大多与他相识,许多人成了他的朋友。不少文艺团体,都视他若神、若师,请他讲课,还有不少单位、不少青年人请他写评论,向他讨教。何知他每年要在课外应付多少差使,撰写多少文章!从他发表的那么多的文章中可以看出,他一如既往,还是那样热情,温和待人,还是那般认真,一丝不苟。

春,我出版了散文集《采风录》送他指教,万万没有想到,没过几天,从《西安日报》上看到了他写的一首名为《咏雷达<采风录>》的律诗。其运笔之细,诗情之烈,达情之爽,速度之快,是感人至深的。尽管我当时已是近退休之年的“老学生”了,却像个小学生一般地领受着他的鼓励与鞭策,获得了来自他那里的热能与动力。我继而努力工作,以不辜负老师的期望。

在长期自然的交往中,深感他是一位道德高尚、为人师表之人;是一位博古通今、中外兼长之人;是一位兴趣广泛、多才多艺之人,还是一位极端热情、乐于助人、豁达爽朗之人;更是一位毫不保守,毫不恋旧、极富创造而与时俱进、愿把自己所学、所知、所获、所感的知识,一股脑都要教授于青年学生的人。

,我因担任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的原因,办了一次旨在动员青年学生(尤其是大学生)积极参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程,特请他与我一起为大学生讲课。他说他对民间文艺不够熟悉,没有多少研究,怕讲不好。我说:“我挑来挑去,就请了个您,就是看准了才请的。您1958年领学生们去陕南山区采风,出版了《陕南红色歌谣》,又当过我们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的顾问,您一定能讲好的!”可能是出于对我这个学生的支持吧,他就慨然答允了。于是我们到陕西师大、咸阳师院、渭南师院等大专院校讲课。果然,他那深刻生动、分析透辟的论理,索经据典、中外包容的引例,和那宏声琅琅、语如滚珠的口才,还不时地唱几句民歌、戏曲的唱段,引来如雷的掌声和开心的笑声。而且,每每开讲,他总要说我是他的“老学生”,是全身心投入到民族民间文艺保护工作中的“老学生”。这话极富亲切感和启发性,以见其对我工作倾心、竭力地支持了。感激的同时,我真叹服恩师之博识、高才、睿智和人品,并为作为他的一名门生而得意!

春,又热情为我出版的《绿叶集》作序,发表在多家报刊和他的“文集”,对我又给了巨大的鼓舞。每隔一段时间,我们总要聚会、谈心,他又给了我许多、许多……

近些年,我去过马老师家里多次,见他的穿着和家里的摆设,还是那么的简朴,而工作却那么的忙碌。进屋,见他总是爬在电脑前打字,整理他的几部文集,已有三本书出版了。我真钦佩他已至老年,仍然是那么的好学、多能,以及久已锻炼出来的毅力、耐力和不断学习、不断追求、不断进取的意志力。退休后,在师大某自修大学继续讲课,与以前一样的负责,一样的辛苦,一样的受到学生们的欢迎。打字,整理文集,只是“业余”所为,不会误讲课的正事的。

博古通今名海外,学深趣广堪奇才。

诗词文赋流风雅,论著评章誉讲台。

绛帐阐经明至理,翰林诵典育英才。

春风桃李绽枝桠,片片书馨漫艺斋。

这是我对他博学多能、从教育人的印象。

胸怀大海涌诗情,气势磅礴倾雨风。

意入波流旋五彩,词着水面闪晶莹。

书中自有筝琴韵,指处弦翻巨浪声。

满耳煌煌宫徴调,犹听广宇荡黄钟。

这是我对他激情满怀、精于诗词的感知。

,他的老伴去世,钟情而伤感的他,一口气写完了三万字、名曰《菊姐走了》的怀念文章,倾注了他对“菊姐”的爱怜之心,怀念之情。与其说它是一篇抒其夫妻深情的散文诗,还不如说它是一部叙述他和她相识相助、艰难与共、学习成长、同行于教途艺道的真实史。随后便以此文题目为书名,出版了他的20多万字的散文集,并送我一册。

此前,我只知道马老师是汉中一带人,是西北大学毕业的,也认识他的那位“菊姐”,得知她作过话剧演员。其他,一概不知。只因与我常常见面并久卧病榻的“菊姐”“走”了,出自对她话剧生涯的了解和对马老师从教步迹的追踪,我认真地阅读了这本书。顺着老师真实、朴素、流畅、清新的笔文,我对他俩的一切,以及与她俩有关的人和事才全面地了解了。

当我一字不漏地读完之后,深感我等对马老师的看法,是准确无误的,是合乎他的为人、为事、为教、为文、为论、为师、为友,以及他为妻之夫的道德规范的。

前几天,他来电话说,咸阳有位他的叫雎宽的“老学生”,出了本律诗诗集,对古典诗词的吟诵调很感兴趣,已推荐他与我联系,让我知道这件事,并支持他。我答应了,依他提供的电话,我与雎宽通了话。雎宽兴奋地说:“咱们的马老师,太负责任了。我刚把与他通话的电话放下,您的电话就来了。”以见恩师,帮人之心多诚,而速度竟是如此之快!

我深知,由他写作、出版的《美学史的新阶段》、《域外小说撷英》、《西洋戏剧史》、《世界文学真谛》、《诗歌探艺》和由他主编的《当代苏联文学》、《高尔基创作研究》等专著在各大学和社会上,尤其在青年学子中,有着广泛的影响。

我为他写的那两首诗,发在我的博客上后,许多人,尤其是他的青年、老年学生们,或留言,或评论,都有强烈的共鸣和赞词。这时,只有这时,我深深地感知并体会到了他那凝聚众心的人格力量和社会对他这位多年辛勤耕耘的园丁、学者、作家、评论家的丰腴的回报。

正如其姓氏和名讳一样,他像是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总是昂首,抖鬃,飞蹄,扬尘地疾驰在祖国的大地和铺满绿草的青野······

篇5:九月忆恩师散文

秋高气爽,风和日丽,在这写满丰收和喜悦的日子里,我们又满腔热忱的迎来了一个感恩日——教师节。

九月,收获的季节,硕果累累;九月,感恩的季节,敬意深深。老师不仅为我们传授知识,解答疑问,更重要的是为我们讲解做人的道理,教会我们怎样做人。给我们关爱,伴我们成长。虽然我们已经走向社会好久了,但学生时期的一些往事宛如昨日,记忆犹新,至今恋恋不忘,历历在目:

上小学六年级时,我的脚不小心让开水烫了,自己没法去学校。当时我父亲在外地做工,我母亲既要耕种责任田,操持家务,还要照顾我,忙得不可开交。于是我母亲找到我的班主任龚老师请假,要我在家休息几天,等烫伤好了以后再去上学。龚老师四十出头,中等身材,皮肤黑里透红,显得敦厚和气,平易近人。龚老师对我母亲说:“ 孩子明年就要考中学了,如果在家休息几天的话,势必耽误孩子的学习,影响孩子的考试成绩,你能不能抽点时间,每天把孩子送到学校来?”母亲听了龚老师的话,皱着眉头为难的说:“孩子他爸不在家,我要种田地,还要养鸡喂猪做家务,学校离家又远,实在没法送孩子来学校。”龚老师听了母亲的话,考虑了一下后说:“既然你没时间接送孩子,反正我家离你们家也不远,那就我每天接送孩子吧,关键时刻,千万别影响孩子。”“老师,这怎么好意思……”母亲听了龚老师的话感动得不知该说什么好。

其实龚老师家离我们家有七、八里路,我们村、龚老师他们村和学校地理位置成三角形。如果龚老师骑自行车去接送我的话,每天就得多走近二十里路,多花近一个小时的时间,而龚老师为了不耽误我的学习,竟然不辞辛苦,主动承担起接送我的任务。

此后,龚老师每天定时骑自行车接送我,风雨无阻,雷打不动。那时我们村通往学校的路是一条用泥土和沙子铺成的简易公路,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坎坷。有一天早晨,细雨霏霏,雾气朦朦,龚老师骑着自行车搭着我去学校,一辆大货车为了闪避泥坑呼啸着向龚老师和我迎面扑来,龚老师为了躲避大货车急扭自行车龙头,因为路面太滑,自行车一下子失去平衡,前胎栽进了路边的水稻田,龚老师自己掉进水田后,为了避免我烫伤的地方再度受伤,竟然用尽全身力气奋力的把我推上了路基。那一刻,我不由自主的泪如雨下,感到老师是那样的高大伟岸,可亲可敬。

受龚老师的感染,每天我一到学校,就有同学等在楼梯边自觉的背我上楼,放学背我下楼,背我去上厕所,背我去食堂,爱心在师生间传递,感动在学校中堆积……我是不幸的,我的不幸源于身上的烫伤和苦痛,然而我又是幸福的,我的幸福来自同学和老师的关照和帮助。半个月后,我的烫伤基本痊愈,龚老师却瘦了一圈,龚老师没有豪言壮语,却用他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爱生如子”,什么是“为人师表”!龚老师,您是我一辈子学习的榜样和楷模!

上高中二年级时,恰逢我父亲生病和我四哥结婚,家里经济拮据,生活困难。我思想波动,情绪不稳,一度曾想放弃学业,外出打工。班主任古老师知道我家里的情况和我的想法后,立即来到我家里做思想工作,不厌其烦的对我父母讲道理,摆事实,说读书的重要性;又苦口婆心的劝我回学校,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我最终被古老师感化回到了学校。后来,古老师个人为我承担了全部学费,又动员班里的同学为我捐款,解决了我的伙食费,为我排忧解难,没有后顾之忧,全心全意的投入到学习之中。是古老师慷慨解囊让我走出困境,是古老师的关怀教诲让我鼓起学习的勇气和信心,战胜困难和挫折。古老师,您是我生命中永远的贵人和救星!

小时候,我们曾经以为当老师很潇洒,站在讲台上侃侃而谈,滔滔不绝。长大后我们才知道,教书育人真的很辛苦,很烦琐。当老师承载着太多的责任和使命,其实老师也有烦恼忧愁,也有琐事缠身。只不过是,老师把满腔的温情和热忱献给了学生,把生活的艰辛和烦琐留给了自己。

小时侯,我们曾经以为当老师很神圣,我们百思不得其解的难题,经过老师一点拨,难题就会迎刃而解,我们就会茅塞顿开。其实在老师神圣的.背后,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心血和汗水。

小时候,我们总以为老师很严厉,总以为老师很苛刻。长大后终于知道,老师严厉的背后写满了慈祥,老师苛刻的背后饱含着关爱。

小时候,总以为老师很哆嗦,凡事总爱重复,布置作业喜欢唠叨。长大后我终于明白,老师的哆嗦是托付,老师的唠叨是叮嘱,精彩写在了课堂,希望留给了课外。

小时候,只知道老师黑板上写下的是答案;长大后才明白,粉笔写下的不仅是答案,还有老师沉甸甸的希望。老师每一遍不厌其烦的领读,不仅仅是单调的重复,而是为了加强记忆,深入灵魂。

小时候,总感觉老师精力充沛,不知疲倦,总把每节课演绎得精彩绝伦,美妙无比。长大后,我们才知道四十分钟的精彩,是老师伏案疾书,挑灯夜战无的结果。

有人说:教师是园丁,培育了莘莘学子。“桃李满天下”,何尝不是一种欣慰的满足;也有人说:教师是春蚕,到死丝方尽。但有谁知道,春蚕吐出的丝丝银线又何尝不是一把丈量人生价值的尺子,又何尝不是一种骄傲和自豪;还有人说:教师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但那燃烧的烛光火焰,又何尝不是一种羽化升华,一种永无止境的不懈追求;更有人说:教师是人梯,用坚强和毅力托起了祖国明天的大厦,但教师又何尝不是撑起祖国大厦的脊梁……

在我们的学生生活中,是老师为我们传道授业,释疑解惑,是老师为我们插上理想的翅膀,放飞美好的希望……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耕耘。“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是老师真实的写照,也是对老师公正的评价。

老师,您象春天的细雨,滋润了我们的心田,是您用生命之光,照亮了我们的人生之旅,也是您铸造了我们坚强有力的翅膀,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老师,加减乘除,算不尽您作出的奉献,诗词歌赋,颂不完对您的崇敬……

又到九月,我们讴歌九月,因为这是老师永恒的节日,我们感恩九月,因为这是我们由衷的敬意,我们铭记九月,因为这是老师和学生真诚沟通的季节!

在这个特殊的九月,我要发自内心的说一声:老师,您辛苦了,教师节快乐!祝愿天下所有的老师健康平安,再铸辉煌!

篇6:我的恩师抒情散文

在我遇到过的事中,有好事,有坏事,有让我成长的事,也有让我刻骨铭心值得回忆的事。在我遇到过的老师中,有好的老师,有坏的老师,有勤快的老师,有懒惰的老师,也有让我永生不忘值得去尊敬的老师。我有一个恩师她姓潘,是一名女教师。在我眼睛里她是极为的漂亮,她中等身材,戴眼镜。厚厚的镜片像墙一样似乎要遮挡住她那深邃的眼睛里迸射出来的光芒;但她那双眼睛似乎像一把利剑,毫不示弱的刺向那堵厚厚的“墙”,怒力的迸射出光芒来。

俗话说的好,“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潘老师,虽然您只教了我两年,但您可知道您的每一个举动,每一个眼神,每一句话都让我受益终身。潘老师,但毕竟我也是一个孩子,也有顽皮的时候,也有让你生气的时候。但是在我犯错时您却是以眼神来教导我的;记的有一次我为了赶时间,完成任务似的完成了作业,写的乱七八糟得,在上课时您给我纠正了一下让我下次注意。我不服气的接过本子,坐在自己座位上之后小声嘀咕了几句,谁知被老师您听见了。

篇7:我的恩师陈馥B散文

许多同学都叫她“陈陈”,但我每次都礼貌地叫她“陈老师”。因为她对我来说,不一样。

陈老师是我大一时的辅导员。记得第一次见到她,是在晚自习的时候,背个小包,一摇一摆地走进教室。要是不开口说话,我绝对不会认为她是老师,还以为是我们班的某个女同学。她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亲切。说话总爱带着笑,没有老师的架子,从容不迫,侃侃而谈,像和我们聊天,机智风趣,幽默动人。

开学没多久,因为不熟悉大学生活,内心迷茫,有很多的疑问要向陈老师请教。我感觉她很耐心,不厌其烦。记得有一次,我和她说,老师,大学以来,我都不知道自己要干嘛,整天无所事事,我该怎么办。她听后,笑着说,首先,你的问题很普遍,许多同学进入大学之后都会有这样的感觉,是正常情况;其次,你可以试着给自己定一个时间表,把每天该做的事规划好,慢慢来。听了她的开导,回寝室之后我制定了计划,有条理有步骤地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合理地安排后,每天知道要做什么,我感觉自己的生活充实了许多。

很快,第一学期结束,我以班级第一的好成绩赢得了陈老师的赞许。在陈老师的推荐下,我在学校广播站担任组稿编辑。期间遇到的许多不懂的事情,我都第一时间去向她请教。她每次都是耐心地引导,但是不会直接告诉我答案,有点暗合孔子的教育方式:引而不发,跃如也。她引导启发我做事的方法,怎么分析问题,怎么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使我受益匪浅。

一下子就到了大二,我积极地参加迎新志愿者,幸运地加入了院团委编辑部,开始负责撰写通讯稿。在学写通讯稿的过程中,陈老师也是费心尽力地指导,帮我校正修改,使我学会了如何去写好通讯稿。我常常想,毕业之后恐怕难得有人这样教我了。老师还引导我积极向上,在政治上求上进,经陈老师推荐,我光荣地入了党,陈老师也就成了我的入党介绍人。

她指引着我,从大一的天真懵懂,到大二时明确了自己的奋斗目标。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开阔了我的眼界,提升了我的.觉悟,像一颗树苗,在她悉心的栽培下,端正地茁壮地成长。

在入党考察过程中,她得知我的家庭情况后,还牵线费力地介绍我去做她侄女的家教,让我增加点经济收入。她侄女聪明伶俐,可爱乖巧,悟性高,一点就通,所以我这个“老师”当得很是轻松。她家的爷爷奶奶对我非常热情。一天两个小时的辅导,给我开了很高的报酬,40元一个小时。最后一次辅导结束后,两位老人直接给了我一百元,说什么也不要我再找钱,还送了我一大袋水果和特产。出门时,两老还送我到了电梯门口。

陈老师在指导我度过一年多的大学时光后,因为要当“妈妈”了,休产假,我们也就换了辅导员。但是,她回学校后,还是没有忘记我这个学生。在大三的时候,她又多方打听联系,为我提供了一个去常德日报实习的机会。后来才知道,她还是托了同学关系走了“后门”的。

去年,因工作调动,老师去了文史学院工作。但是我和她之间的师生情谊从不曾断绝。在这期间,我一遇到问题,还是会第一个想到找她请教。去年考研,我打电话给她,诉说考研的烦心事,她一如既往循循善诱,帮我分析找出根源,让我明确问题迎刃而解。

她是一位普通的老师,但是,四年来,她对我的教育,对我的关怀,言传身教,让我学到了许多,深深影响了我整个的大学生活。她让我知道了如何求学如何做人,甚至以后如何为人师表如何对待自己的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将是无限量的,让我永远地记住了,在我的大学里,有一位和蔼可亲影响至深的老师,她叫陈馥B。

篇8:心祭情感散文

清明,总是伴着纷纷的细雨,透着春天的阴冷与寂寞,多少人在这忧伤中徜徉留恋,丝雨细如愁,这雨,与我而言,如泪,如念,如诉,在这清明时节,纷纷的“泪雨”中,为我的双亲奉上的是一束“心祭”

又是一年清明雨,“路上行人欲断魂”这首诗不知泪湿与渗透了多少人的心。那飘落的雨丝,滴着我的思念:那凝重的春风,吹拂着浓浓的悲情。跟随着祭奠的人流,走在思亲祭故的途中,心,开始隐隐的作痛,这痛不曾消失,只是在这样的日子里,更显得真切。

雨纷纷,泪纷纷,远远地我看见了,静卧在李官山下那一座坟茔,一堆黄土下,埋葬着曾经鲜活的生命体,那是双亲久留的住所,只是我与他们阴阳相隔,怀念成了心灵的慰藉。那英蓉宛然。风无声,默默传递着两个世界相同的怀念与哀思 。踏过崎岖离尘的山路,女儿来看您了,我生命中难忘的亲魂。

荒凉的千冢,墓碑寂寂,侵染着春木的的清冷。风读碑文,雨诉追思,我拘一捧新土,添加感恩的分量,为二老献上一束白菊,寄哀思!缅怀父母对我的赋予之恩。虔诚跪拜在那凝重松软的土地上,任悲怆的泪水流淌……

泪水滴着思念,父亲,您走了二十五个春秋,母亲,您已走了七载。您在天堂还好吗?今天是清明,女儿为您点一烛心香,点燃袅袅烟火里的心祭絮语,让那不灭的念,温暖岁月的沧桑,父母您永在心间。

古人云“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阳圆缺,此乃世事常理。”“……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轻抚丰碑,泪凄然,一捧黄土,一吊纸钱,在纷飞的纸火中,我仿佛看见了父母的音容,您依然是那么的和蔼可亲,阴阳相隔,相识许久,竟久久无言,泪潸然!这一刻我抑制不住内心的悲伤,紧紧的抱住您的坟茔,与您隔河相拥。

在这个没有了喧嚣的角落,沉默哀思,趟满了静静地荒凉,不见了渐远的距离,唯有思忆化作了这时光里不变永恒,守候着不同世界里依依的眷恋。多少思念?多少委屈和悔恨,泪水像决堤的洪水奔涌而下。又有谁能体会”子欲孝而亲不在“的悲凉与辛酸。

时光轻擦,那个不听话叛逆的女儿,已是中年,那苦果,我品尝了半生。一切的一切,只是源于我不能言说的因,无法辩解,只因慈悲。那种内心的折磨一直吞噬着心扉。不是我天生叛逆,也不是我少不更事,不明事理,那或许是我前世里欠下的债。

人,不能不信命,却不得不随缘,有些缘是债,与前世有关。我已吞下少不更事的苦果,只是难以报娘恩。多少个不堪风起的深夜里,那无人知晓的泪痕,覆盖着我心灵深处的星空,让我看不到阳光和开阔,内心的沉重惨痛到荒芜,人生有太多的痛事,让你久久不能释怀,不想去抱怨,只有自己去承担,在每一个人的眼里,我是快乐的,可又有谁知道,笑容背后风干了多少泪水,开朗的下面,藏着多少忧伤,向上的心里有多少沮丧,痛过无数次学会了坚强,为了责任和承担,我慈悲的活着,活成您希望的样子,不愧做您的女儿

望着片片纸钱慢慢化为灰的碟儿,恍惚间,我仿佛看见了您爱怜的眼神。那滴落的雨丝,打湿了我的衣衫,那是否就是您,心疼女儿的泪?好想再喊一声:爸,妈!这称呼是多么的温暖,却再也没有了应答,徒留一生的伤悲,无处话凄凉。风起,熏风拂过心寂的罐隙,如同落入儿时怀想的庭院。那清幽的时光,温暖的家,仿佛就在眼前。爸爸穿梭的背影,妈妈穿针引线的忙碌,兄弟姐妹围坐在一起,听妈妈讲故事的温馨,那场景,历历在目。

在我的意识中,父亲,您像一座山,高耸在我的心里,传递给我的是坚强和信念,即使遭遇艰难险阻,也沉着坚定:即使蒙上岁月的风尘,依然纯洁明亮。在困难时,您,给我力量:在迷茫时:您,给我方向:在失落时您,给我信心 。您是我支撑生命的拂岸。

母亲,您像一颗树,为您的儿女们撑起一片天:在我柔弱的生命中,撑起了凉爽的绿荫:在我人生的旅途上,竖起了永恒的丰碑。您的`殷殷教诲,淡然的温情还在,默默地时光里,有着未曾远离的温情。

红尘与黄泉,两个世界,让我与您,感应着时间和空间的绵延。多少往事走成了背影,多少背影镌刻成了怀念。多少在长辈生前没来得及懂得的那些深深地忏悔,还有您走后,夜半三更都会惊醒的的深深地惆怅。那些悔恨再也回不到原点。不知是谁说过:有些事情,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无弥补。珍惜活着的每一天,珍惜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光,能做多少就做多少,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珍惜这个看起来并不完美的世界,不给明天留遗憾。

如今,父母已走出了尘世,回到了一个叫天堂的地方,再也回不来。天人相隔,或许并非是最远的距离,我的脉络里流淌着您的血液,您已住在我的心里,那暖不再让我伤感。

篇9:清明祭姨妹散文

《我的寒假生活》,是篇学生作文题目,在今年春季开学之初,我给学生这样的一个命题作文。其时,在我往黑板上板书这行文字的时候,校墙外还有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响,是春节的喜庆气息在继续流淌。那震耳震心的声响,驱赶着粉笔末儿,碎雪似地染了手指,倏地闯进眼睑,涩涩的。

这年寒假,我还一如既往地忙碌,是为生是为活。忙忙碌碌买米买面买肉买衣服。青菜贵得让人瞠目结舌,夏天,自家成捆成捆近乎舍去的价钱,卖给人家的蒜薹,在年前接踵比肩的菜市上,卖的是八块钱一斤!爱要不要!忙得连话都不舍得多浪费一句的行商坐贾们,抬着攥满钞票的手做识别动作。假期里从书海中暂时解脱出来的儿子,约了他的好朋好友,守在电脑前,快乐地游戏着。

天是异常的冷,有经验有知识的`专家,蜷缩在电视屏幕里袖手告诫:天冷,异常的冷,没事最好呆在家里别外出。姨妹,你没有听专家的告诫,是在正月初七的夜晚,你殒身在他乡,你死于车祸。我没有亲历现场,停止了呼吸的你的身体,被拉到交通医院,停放在一间破弊的小屋子里,隔着上了锁的门缝,我的大姨妹,你的亲姐姐,她喊她哭她抱怨。喊妹妹,你不应;哭妹妹,你不理;她抱怨你不该走得那么匆匆,舍了我多病的姨妈,弃了我多情的准妹夫小伍。你是知道的,我姨妈是食道癌,动过两次手术,本来准备过两天再到省城检查一次的。五十多岁的她,本来是该像同龄人一样,携孙抱甥安享天伦之乐的,她能笑对自己的疾病,无法想象她怎样面对你的突然离去,在风烛残年中,怎样面对这梦魇的现实!

篇10:祭雪儿的散文

你,从远古走来。冬日,是你独舞的舞台。在来时的路上,你尽情起舞,翩翩跹跹,洋洋洒洒,尽显精灵之魅;飘落人间,你把用心灵与肉体织成的洁白锦绣,剪作一件无穷大的裙衫,衣兜儿里揣满冬天的童话,披装于山川大地,于是,人间便有了处子般的清纯与洁白。在你大写意的画笔下,一切丑恶与不端,皆被你这洁白的大色调所深埋。因此,冬天的人间,尽显高洁而让人难以忘怀。

在极度深寒的岁月里,你是让人倍觉温馨的六角寒花,昂首绽放,笑傲苍穹;当春天走来的时候,你在喜泣中涅槃,悄无声息,随风而逝,为下一个四季轮回默默地等待。

你走了----

你把泪水赠给了杨柳,于是杨柳枝头便有了二月春风裁出的细叶,细叶中才传出燕子的呢喃,黄莺的歌唱,树下才有了牧童的笛声婉曲,才有了青青原上草,渐行渐远到天涯,牵来相思无尽头……

你走了——

你把泪水赠给了小溪,于是碧草青青的小溪畔便日夜回荡着淙淙的琴韵,鱼儿在琴声中嘻戏,蝶儿在花丛中起舞,少男少女们在琴声中窃窃私语,老人们依闾盼望远游他乡的浪子疲惫的身影……

你走了----

你把泪水赠给了山川大地,于是人间又开始了新一轮的麦苗青青,又有了新一轮的万紫千红。在雁鸣声中,从一颗嫩绿的禾苗开始,大自然的工笔欣然尽染青纱帐,大写意的着色让稻谷金黄,高粱粉红,大豆浑圆,人们在欢声笑语中又可以收获那新一轮的沉甸甸的金黄……

你真的很伟大----

在你到来的.一百多个日日夜夜里,你孕育了世界上万物生灵的纯洁,洗涤了凡尘俗世间浪荡不羁的灵魂,重塑了芸芸众生的前世今生,使更多的人因你而获得生命、健康、成长和快乐……

你应该骄傲----

你的生命虽然短暂,但有限的生命却无限的精彩。你美丽如精灵,姗姗而来,悄然而去,留下了一个个不朽的冬天的童话。你仁爱如慈航,温柔如母亲,用一颗乃大的心包容万物,天地之间的生灵都是你的粉丝……

你来也匆匆。

你去也匆匆。

但是,你从来不失约。因此,每当冬天到来的时候,便会有无数双期盼的眼神望向苍穹,因为那是你来时的必由之路;而每当你告别的时候,如酥小雨便是万物之情泪。只所以没有嚎啕大哭,那是知道你下一个冬天一定会如约再来。

春的脚步声已响起,你大概已经开始收拾行囊,准备上路了吧?

万物希冀你的到来,是因为等待出世的新生命的声声召唤;万物舍得你的离去,是因为急切地想看看你孕育给人间的那个美丽新世界。

你就要走了----

你还会再来----

无论去与来,你都是人间的希望。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祭恩师散文】相关文章:

感谢恩师散文作文07-02

悼恩师经典散文04-09

而立之年忆恩师散文04-24

恩师情,铭于心散文04-29

吊唁恩师尚丁午散文04-07

雨祭散文04-26

悼念恩师04-21

恩师难忘范文05-16

感谢恩师范文05-16

感恩恩师范文05-16

上一篇:花的作文300字三年级下一篇:外租机械设备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