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念恩师

2024-04-21

悼念恩师(精选8篇)

篇1:悼念恩师

悼念恩师

肃立、默哀

各位亲友,各位来宾:

大家好!

“三 十 功 名 尘 与 土,两 袖 清 风 不为悔。大山含悲望鹤去,春风呜咽颂师恩”。今天,XX初级中学九九级一班同学怀着万分沉痛的心情,深切悼念我们敬爱的张国恩老师。作为您的学生,我们感到无比的荣幸。老师,您不仅用渊博的知识滋润了我们心田,您还给了我们慈父般的关怀,让我们倍感温暖与幸福;老师,您不仅无私地把自己学识传授给我们,还教我们做人之道,谆谆教诲,犹在耳侧。我们在学习上遇到了困难,您总是殷殷鼓励,给予我们勇气。我们在学习上有了哪怕是“一丁点”进步,您会大加褒奖,让我们深感快乐。

培育桃李三十载,鞠躬尽瘁六十春。老师您的一生是普通而不平凡的一生,是无私献身教育的一生。您热爱事业、热爱学生,诲人不倦,甘为人梯,您把炽热的爱和满腔的心血全部倾注在关心学生、爱护学生、教育学生的事业上,以您一生的实践,谱写了一首忠诚教育事业的壮丽诗篇。

杜鹃泣血,百灵哀鸣,晴空一声霹雳,噩耗猛然当头,不料这样一位人民的好老师、一位和蔼可亲的好长辈、一位德高望重、倍受人们尊重的老师带着对亲人的深深歉疚和牵挂,带着对儿女的牵念,带着对学生的不舍,带着对教育事业的依恋与热爱,与世长辞。老师您虽然离开了我们,但您却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那灿烂的文化光芒,将不断照耀我们前进的路。我们一定化悲痛为力量,牢记您的教导,不断努力,我们会用成功告慰您的英灵!您在天堂里一定会看到的!

如今,我们在各行各业小有所成,这都离不开您的谆谆教诲。师恩难忘啊,老师!您如露润禾,您恩重如山!

老师,尽管您已经离我们而去,但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老师,您永远是我们的好老师!我们永远怀念您!老师走了,安静的走了,但您没带走什么,却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许多„„

老师 一路走好

XX初级中学九九级一班全体学生

2016年3月12日

一鞠躬 再鞠躬 三鞠躬 礼毕

篇2:悼念恩师

我第一次到医院看望姜老师是在去年年底。那时候的姜老师能吃能睡能动,谈笑风生,丝毫不显病态,还信心满满地说:“我再活上三五年没问题的。”可是,死神并没有因为恩师的乐观而却步!我的恩师走在中国最吉祥的数字:66岁!

我最后一次到医院探望姜老师时,在闺蜜一家三口的陪同下,请姜老师全家到素食馆吃饭。我请掌勺的师兄特地给姜老师熬了素汤,希望姜老师能够喝下哪怕只是一小口!

每次去看姜老师或者电话问候他的时候,他都会反反复复地说:“等我好点儿了,我要到一中校园走走,到教室听听你的课,到你家吃吃你亲手煮的白米粥,看看你写字跳舞听听你弹古筝吹葫芦丝。”每一次我都含泪答应。可是,恩师没有等到他“好点儿”的那一天!我的恩师到死都没有到一中走走!我的恩师到死都没有听我一节课!我的恩师到死都没有吃上我亲手煮的白米粥!我的恩师到死都没有看到我写字跳舞听我弹古筝吹葫芦丝!恩师走了,把这个无法弥补的遗憾永远留给了我!我本是个“言必行,行必果”的人,却永远失信于我的恩师!

我在杨祠中学读书期间,因为身体不好,我受到全体师生的千般呵护万般疼爱,作为班主任的姜老师更是给了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毫无底线的宽容。

我清楚地记得,一个大雪纷纷的早晨,我赖在温暖的被窝里不愿意起床到学校早读。父亲还把早餐端到我的床上吃。吃过早餐,我在父亲的央求下极不情愿地慢吞吞地起床,好像被子里有一双温暖的手把我紧紧环住。因为无故旷课,我不敢一个人上学。父亲就牵着我的手,我扭扭捏捏跟在父亲的后面。到了学校,父亲老远就看见姜老师从办公室出来,就快速迎上几步,大声说:“我女儿不舒服,早晨我没让她起床。”姜老师赶紧过来关切地说:“好点了吗?”我怯生生地点头回应,躲在父亲的背后心里扑腾扑腾的。“好点了就到教室上课去。”姜老师说,他丝毫也没有怀疑我旷课原因的真实性。那一天早读的任务是背诵课文。那时候每个年级只有两个班,在上课检查早自习背书效果的时候,姜老师经常把两个班的孩子集中在一起。看到同学们站在讲台上倒背如流,我如坐针毡,我真的后悔偷懒了。以前那背得最好的同学当中一定少不了我!当姜老师的目光不经意从我的身上掠过时,我更是如芒刺在背,坐立不安。好不容易才挨到下课。

下课铃一响,同学们蜂拥而出,有的到操场上堆雪人打雪仗,有的在走廊上你追我赶,欢声笑语震落了树枝上的积雪。早晨还“病得不能起床”的我一下子生龙活虎起来,我奔到操场上抓起一把雪,捏成一个雪球,闭起双眼,转身用力一抛,只听见“啊”的一声,震耳欲聋。同学们的喧闹声戛然而止。我睁眼一看,雪球不偏不倚正好打在姜老师的头上,姜老师正在用手握着脑袋。那一刻,我不知所措。我低着头站在操场中央,众目睽睽之下。时间好像凝固了。不知道过了多久,姜老师走到我身边,轻轻拍了拍我的肩膀,轻轻地对我说:“身体不适就好好休息。没事的,回教室上课去。”那一刻,我如虎口逃生,一溜烟跑回教室。姜老师没有因为我的谎言而责备我,可是,那次教训是刻骨铭心:从此以后,我再也没有装病逃学了,我也没有寻找借口怠慢我的工作。

我不是个能干的有辉煌成就的女人,但是,学生时代的我却是出类拔萃的,特别是我的英语成绩总是令老师满意令同学们钦佩。我一生嗜书如命。我读初中时,英语小说在我们的生命中是件奢侈的事情。可是,我却可以从姜老师简单的书架上拿走他用红布包裹住的英语名著带回家读。《飘》和《傲慢与偏见》是我接触到的第一批原版的英语名著,从这两部名著中我第一次知道了女孩子要独立要很干净地活着才有尊严。从那时候起,我更加刻苦读书,我要为自己的将来负责任,我不能成为任何人的副产品。感谢这些名著,更感谢舍得给我借名著的姜老师!

纸短情长,每一个人都是我们生命中的过客。很多人像风一样从我们的生命中飘过没有留下任何痕迹,但是,也有人会站成一道风景,在我们生命的拐点给我无条件的宽容和信任,他明明知道我们在撒谎却不揭穿我们,为我们留住面子保住尊严,给我们启迪。如果生命中有这样的人,我们一定要好好珍惜!不要以为时间还早,不要以为年龄还小,不要以为生命很长,不要以为过了今天还有明天过了明天还有后天,谁也不知道死亡和明天哪一个会先来。

昨天,我和闺蜜到姜老师家送他最后一程,丧礼办得隆重,鞭炮齐鸣,锣鼓喧天。生前喜欢热闹的姜老师一定很满意有那么多亲朋好友乡里乡亲还有他挚爱一生的学生来送他。这几天一直淫雨霏霏,路面湿滑难行。可是苍天有眼,在我的姜老师出殡的时候,天朗气清,祥云缭绕,姜老师一定蒙佛接应,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从此永远不再受六道轮回之苦。

篇3:悼念恩师李小文

恩师仙逝,几次想执笔写点东西以悼念,千言万语竟不知从何处着手!

记得恩师临终遗言,大意为希望他的逝世,不要影响大家的正常工作与生活。因此,在此不想长篇大论,违背恩师意愿,但不写又不能自抑感情之流淌。正值实验室为恩师的仙逝征集挽联之际,参照波士顿大学杨文泽博士的挽联格式,也自拟了一副挽联,以在遗体告别时表达追思之情,如下:

水土光、人生气,科学令名岂止文章著?

粗布鞋、轻便装,侠风义骨更有柔肠情!

上联:“水土光、人生气”是恩师生前博文《水土光、人生气—遥感科学的定位》中的内容,恩师生前常说,科学要追求简洁,“水土光、人生气”,便是一例。值得一提的是,恩师生前常常借助科学网博客,书写生活的点滴感受和重要的科学思想,如尺度效应等科学研究前沿问题。他把博文分为生活点滴、历史杂谈、科网外传、海外来鸿、课件科普、怪哉虫儿几个类别,有专业知识讨论,学习心得分享,也有对时事热点事件的关注及评论。自2007年7月29日在科学网注册开博,7年多时间,他勤耕不辍,累计发表博文1878篇!

个人愚见,恩师在定量遥感方面上的贡献,以1985—1995年创建几何光学模型系列最为著,近年来,他在科研、社会工作之外,以科学网博客为载体,随性地表达对国家、社会、科研、生活等方方面面的关注。上联的“科学令名岂止文章著?”就是想表达这样一种实情,“名岂文章著”是唐·杜甫《旅夜书怀》中的诗句,在此,是想借该诗句表达恩师的贡献远不止科学文章。

下联:“粗布鞋,轻便装,侠风义骨更有柔肠情”,出自如下几个典故。2014年4月,恩师一身朴素黑衣,不穿袜子,穿黑色布鞋在中国科学院大学讲座,被拍照后照片被放在网上,这使他一夜爆红。有网友觉得恩师是现实版的“扫地僧”:一个沉默、不起眼的小角色,却有着惊人天分和盖世神功。其实,恩师生活俭朴是他的本色,关于网上对他的报道他自己也很不好意思,从此注意了一些着装,在正式的场合中开始穿起了皮鞋。但我又注意到一个细节:他穿皮鞋竟然不穿袜子。我偷偷提醒他,他笑了笑,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我也没想到,小时候不爱穿袜子,时间长了,就不习惯穿了。”说起“轻便装”,要追溯到2001年他获“长江学者成就奖”在人民大会堂领奖的情景。当时恩师身穿便装,一同去的还有身着正装的北京师范大学钟校长。后来,钟校长回忆起来风趣地说,当时颁奖时,他的穿戴,颁奖人还误认为钟校长是获奖者。其实,恩师一生简朴,性情率真,生活随性,不太注重修边幅,我现在仔细想想,自1999年考入师大读研,很长时间几乎是与恩师朝夕相处,竟一次也没有记起他穿过正装。

说起“侠风义骨”,2001年恩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记忆中是在英东学术会堂召开大会,会上他本来没有准备发言,但主持人临时请他谈谈感受。他想了一会儿,说的大概意思是在他选院士的时候,有位老先生带病力荐,他很受感动,所以他要讲“哥们儿义气”,努力工作,报效祖国……参会的师生没想到恩师会用带着浓浓四川口音的普通话说出“哥们儿义气”这个词,用来表达他当选为院士的感受。他接地气的风格,率真和风趣一下子给严肃的会场带来了欢笑和长时间的掌声……另一个例子,是他在汶川地震期间的博文《遥感道歉》。文中写道:“我们搞遥感的,真是恨不得打个地洞钻下去,就算地震殉国算了。”作为一个有良心的科学家,他是如此肝胆相照、直白地表达了他忧国、忧民之心!

“更有柔肠情”,是我的一点个人感受。恩师不爱去医院,更不喜欢住院,必须住院时,也不允许别人(尤其是学生们)去探望他。他总觉得把时间花在这些方面是浪费,所以学生一去,他就马上撵人。所以,我去探望他时,会在门外偷偷看上一眼,一旦被他发现,就谎称在科研上有难题要向他请教,或在某一个历史问题上有疑问。恩师精通历史,尤其明史,所以去探望之前,总要准备一些科学问题,或找些明史资料用来临时“抱佛脚”,这样就可以陪他久待一些。那是几个月前,他出差回来,得病住院。晚上9点左右,我去看望他,师母回家收拾第二天要带的东西。他正在小睡,我在门外待了一会儿,觉得他不会马上醒来,于是就进去坐下来想小陪他一会儿,没想到他忽然醒来。我赶紧从书包里拿出一张之前已准备好的流程图,说不知道对不对,想请他把把关。他躺着仔细看,可能看不清楚,就让我把他扶起来。他看完后说:“大概是这个意思吧。”坐了一会儿,我找不到科研方面的话题了。他开始撵我走,我耍赖不愿走。他颤抖着要站起来要送我。我吓坏了,赶紧扶他躺下……《易》曰:“有大者,不可以盈,故受之以谦。”恩师是一位真正“有大者”,他那谦逊的作风,深深影响着现在已身为人师的我……

追忆往事,犹历历在目,泪眼婆娑中,似乎又见他坐在低矮的小竹凳上低头看文献的身影;似乎又见他一步两台阶,匆忙地在地遥学院忙碌的身影;似乎又见他在科学网上,为他那挚爱的桃花岛博客笔耕不辍的身影……呜呼!苍天为何要如此仓促地带走这样一位仁慈之长者,遥感之伟人!

水土光、人生气,科学令名岂止文章著?

粗布鞋、轻便装,侠风义骨更有柔肠情!

篇4:悼念恩师徐邦达先生

我现在的学历还是“中学生”。因“文革”动乱,正在读高中时被迫中断了学业,我便自修文史,这方面曾得到吴玉如先生的指授。后拜李卿云先生为师,研习书法和碑帖赏鉴。1978年全国文物调展,书画碑帖分四期展出,近半年时间,我因经常去看,得以认识徐先生的两位朋友:国辞翰和钱容之先生。当他们了解到我在国学及书画碑帖鉴赏方面都有基本功底时,便提出要帮我找老师,以调换工作去搞专业(我时为铁路工厂的工人)。我当时说,两位老人家都是我的老师,他们说,不,我们要给你找这方面顶天的老师——徐邦达。我当时连声称谢,心里却犯疑:我有这么幸运吗?

1978年国庆节前后,钱容之先生带我到徐先生家。现在回忆三十多年前第一次见到的先生,同后来人们认识的鹤发童颜、仙风道骨、望之令人有出尘之感的先生,除头发和听觉略有变化外,几乎没有什么不同。先生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清瘦甚至略显文弱,但精神极好,思路清晰,思维敏捷,虽研究的是常人认为很神秘的书画真伪,却不讲玄虚,也不世故。对于我这样的业余爱好者,没有一点大专家的架子,是那样认真地听我陈述看法,那样耐心地解答我的问题,使我浑然忘了这是第一次见大专家大学者。

從对话中我知道,先生对我的自学经历已经有所了解。谈话中先生随手拿起书桌上的几本影印本,怀素《自叙帖》、赵孟頫《九歌书画册》、《与山巨源绝交书》,还有一张先生新发现的怀素《食鱼帖》的照片,让我谈谈看法。虽然先生一再说我们是随便聊天,随便说,但我想,这肯定是先生在考察我了,心里有些紧张。先生态度平和地鼓励我说,你喜欢赵孟頫就先从赵说吧。我便尽当时所知,谈了自己对赵的这两件作品的看法:九歌,画不太懂,似乎不应画得那么程式化,小楷绝对假,风格到不了元。《绝交书》绿绢本是赵书名迹。先生问,那三希堂刻的《绝交书》呢?我说不但假,而且就是此本的临本。先生让说说根据,我说绿绢本是老故宫印的,我也有一本,此帖是赵子昂背书,所以有漏字、衍文,“愿守陋巷教养子孙”下少写了七十一字,三希堂本完全相同,所以说是此本的临本。先生现出满意的神色,问,你怎么发现的?我说,《绝交书》我也能背。先生问我怎么看到《嵇康集》的,我说是鲁迅校点本,从首都图书馆借的。先生说,听说你非常喜欢鲁迅,因为读鲁迅书,你才喜欢今古文学史,读有关历史的书的,是吗?我说是,鲁迅愤世嫉俗,受嵇康影响很大。先生又指着《自叙帖》说,我正在写《古书画过眼录》,正写到怀素,说说你的看法。我说,传《自叙帖》前六行残了,苏舜钦补书,但黄山谷时就有三种,李卿云先生说日本还有半本墨迹,莲池书院刻本称为石阳修本,契兰堂刻有苏子美跋,连同《圣母》、《律公》这些拓本,李先生都有,给我讲课时看过,同墨迹有区别。吴先生给我和苏士澍讲过书谱、草书的性质、性情问题。我认为大家草书使转总应当有提按顿挫,《食鱼帖》及《圣母》《律公》都可以看出转侧停蓄,而《自叙》墨迹,虽纵逸飞动,但过于流走,顿挫起伏不够,是小笔写大字,是临本。我说:“我是瞎说,您别笑话。”但先生非常高兴,说:“嗯,可以看出来是有名师指教过的。”又找出一本《兰亭论辩》说,听说你对兰亭问题很有兴趣?我说此书我也买了。最初是看鲁迅先生文章才关注郭沫若的,郭是诗人又要做学问,本来头脑就容易忽冷忽热,但写兰亭是受人指使,是项庄舞剑。他引李文田的话作武器,方法上也是从唯物辩证法的倒退,李文田和钱大昕是不能比的。普通人平常的书写和名家的书法艺术怎么能等同呢?能把农村的告示、工厂的安全条例这样的字和郭沫若他自己的书法作品一样地挂到荣宝斋里吗?!先生大笑,笑得很开心。他对钱容之先生说:“谢谢你给我找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学生!”从此,我就拜在徐先生门下。由先生举荐,1979年初,我从铁路工厂调到故宫博物院研究室,做了徐先生的工作助手。

三十年来,先生不仅言传身教,从业务学术上指导我,而且在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都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三十年的培育、信任、呵护,可以说师生如父子。下面的几件小事或可见师徒情谊之深。

刚到故宫时,为上班方便,研究室领导给争取了一张自行车票,先生知道后问我,买车需要多少钱,我回答一百七十多元。先生说,将近你工资的四倍了,我支持一百吧!我听了,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但先生只是笑着叮咛我注意安全。

先生为了了解学生的知识程度,常常先让学生讲对所看书画的看法,然后再有针对性地讲解。同样是刚到故宫不久,先生带我同其他故宫同仁去文物总店看画。针对一件王维的《江干雪意图》及其后的题跋,先生要听听我的看法。我说完之后,不想先生说了句,你对此画的认识比某某还强。我连连说,不能这么说,我还没入门,怎么同老专家比呢!没想到,故宫领导就听到反映,说王连起很狂,自称比某某先生强。先生知道后,亲自找院领导澄清事实,并要求同去看画的人替我作证。先生向来对无事生非的人很反感,说,有这工夫多学点业务本领好不好!

正式做先生的工作助手后不久,先生就告诉我,你帮我做《古书画过眼录》和《伪讹考辨》,有问题就问。我调你来,不只是找一个干活的,你文史底子好,要有自己的研究。你对赵孟頫有兴趣,赵有书有画有碑有帖,承上探源晋唐宋,启下寻流明清。慢慢来,我相信你将来一定能成为赵孟頫专家。我给你写了个赵孟頫的作品简表,供你参考。先生从他常用的年代表书中抽出叠着的稿纸,打开是三张稿纸粘成的一长条,上面密密麻麻的小字如绿豆大小,按时间顺序写明赵孟頫有款的书画作品,并标出赵大概的行藏经历,如何时为何官及在何地等等。我一时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最后憋出一句:“先生,我要成不了赵孟頫专家,我对不起您!”说完自感有些孟浪,赶紧补充一句:“您千万不要对别人讲,免得人家又说我狂。”先生听后哈哈大笑。

nlc202309040019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上级考虑到“文革”中成长的年轻职工一般在学业上欠缺,要评职称了,还要讲学历,当时曾给业务部门一些报考专业高校的名额,如行政管理学院的文博专业之类。我当时表态,我已错过读书的年龄,这个机会应当让给适龄者,我通过自学如不胜任本职工作就把我调离。但还是有好心的领导征求先生意见,希望我能拿个文凭。先生说:“连起自学成才,我信他才调他来。我就是喜欢他的不图虚名。让他上这种学校,谁教谁呢!”先生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知道我写了一篇《赵孟頫为妻子代笔》的小文,被推荐给《紫禁城》,但被这位领导压下了。后来他看到我写的《赵孟頫道教碑真伪考》发表在《文物》月刊上,又有先生的上述表态,于是乎,我凡有文章,无论《紫禁城》或院刊就都能发表了。这同先生的指教培育和支持是有直接的关系的。

有一个问题需要澄清,这就是很多文章在谈到先生为全国博物馆古书画做鉴定和培养人才时,都讲到1983年的全国书画小组,先生是名列其中的。但先生带着学生和助手全国各博物馆阅看古书画是始于“文革”结束后不久,要早于鉴定组看画六年。全同书画鉴定小组成立时,先生已将全国博物馆藏画的绝大多数都看过。书画小组是鉴定真伪,亦区别好坏(如“入目”还是“入录”)。徐先生不仅鉴定真伪优劣,还要帮助各博物馆判定文物级别。特别应当指出的是,徐先生存全国书画小组只到1985年9月,这有《中国古代书画图录》、《中国古代书画目录》1985年9月以后的“编后记”为证。两书都是这样记载的:“山于工作及身体方面的原因,启功同志、徐邦达同志未能参与第四期第五期鉴定工作的全过程。”或“由于身体欠佳及其他原因,启功同志、徐邦达同志未能参加本期鉴定工作。”从此以后,这两书注释中,也就再没有两位先生的鉴定意见了。其原因见1985年9月徐先生给各博物馆的三点声明。其实不同的鉴定理念和为人处事方法,同先生离开鉴定小组是有着直接关系的。

以培养人才为例,鉴定小组成立伊始,故宫就排出了九个随专家学习人员的名单,先生当即指出,这其中有的人年岁已大,如果想学,在故宫这么多年就应当显现出来了。其日常工作做得也不错,应当把机会让给年轻人。启功先生也提出,找几本书画影印本,用报纸挖个洞,盖住款印,考考。此时有人居然说,启先生,您的办法不就是不让我参加吗?事实是说这话的人是从始至终参加了的,但过后不久就去世了。更有专家,所带之高龄助手,鉴定组工作未结束,便已魂归道山。这些,在一心要为国家培养书画鉴定人才、而又不讲什么关系情面的徐先生看来是根本小能理解的。

在我拜徐先生为师之例,先生就对于培养书画研究鉴定人才倾注了极大热情。先生对其所喜爱的人才津津乐道。如先生讲,故宫之外,黄涌泉是他最早的学生。“文革”后,南京看画又收萧平。让先生一直感到遗憾的是,他很早就看上了薛永年,可惜被中央美院留下了。八十年代初,先生在苏州博物馆看画时,认为该馆的一个年轻人很有悟性,也收在门下,小仅那几年带他看画,而且向方闻先生推荐,并请傅熹年先生从中促成他到美国大学深造。以傅先生的学术地位和特立独行的性格,傅先生为了玉成此事,竞在《中国美术全集》元代绘画卷的前言上,将其名字同自己一同M署名。事虽不果,但先生同傅先生为国家培养后进之无私和热忱令人感佩。我在1999年祝贺先生九十寿诞的文章中还记有这样一段。“故宫有一位年轻人,眼力不错,而且肯于用功读书,能不受世俗观念的影响,先生很关心他,常问我他怎么样啦。当先生听到其人周围的一些关系曾处理得不协调时,就告诉我,你帮帮他,说说他,不要因为这些事情影响他的发展。”可惜的是,先生的担忧后来果然变成现实,2002年,此人断然辞职,离开故宫。先生听到后,亲自打电话给在南京开会的我,表示了他老人家的爱才焦虑:“书画部没有这样用功而有眼力的人了。连起,你找院长把他调到研究室来,就说我要他。这个家伙你也劝劝他。”后来此人去意已决,先生很长时间提到他,都连叹可惜。相较于那种为了关系而全不计能否培养国家可用之才的人,先牛的高尚还用言辞来评述吗?!

徐先牛治学的科学态度、对文物的热爱、对原则的坚持同样体现在平常的工作中,凡人情世故、关系势力,皆不能动摇他的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今举例证之:

徐先生和一位红学专家老先生诗词唱和,交谊很深。二十几年前,在历史博物馆开会讨论曹雪芹小像问题。先生“早就断定此所谓陆厚信者题语印记,乃是后人伪造伪添的,并且时间不会太远,应在近世‘红学’盛行后。而此像根本不是曹雪芹本人”。当时与会者特别想听听权威鉴定家的意見,但这位老先生一上午会议始终挽着徐先生的手,不时恭维先生的学问渊博,才思敏捷,慧眼独具,弄得先生欲说不能。不得已,先生以身体不适为由中途退场,面对大家的期待目光,先生边走边拱手说:“对不起,对不起,我写文章吧。”后来先生写了文章发表在香港报纸上,并收在其《古书画伪讹考辨》一书最后一篇文章《明清小像画被改头换面》之五。这应当是在鉴定问题上,先生最给人面子的事了,但先生还是没有说一句违心的话。

徐先生在古书画研究鉴定方面,能受人尊重景仰,并取得集大成的成就,正是这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治学方法和坚持原则的态度,而与鉴定本身无关的事他全不放在心上。否则,也就不是徐邦达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随先生到山西鉴阅书画。最后一天,晚上九点的火车回京,七点省长请饭送行,下午五点多钟还在文物商店看画。最后经理说:“没有了,就地下库房里还剩下点破烂的东西。徐先生快走吧,省长还等您吃饭呢!”先生坚持让把地下室的东西取出。一件确实破得很厉害的轴子,撕开很长的口子,我小心翼翼地慢慢卷开,看到画心时我随口说了一句像王若水。“什么?”坐在桌旁的先生一下子跑过来,帮助将画打开,“果然是王渊!”先生兴奋地说道。同时,先生一反平时的温和儒雅,几乎是以命令的口吻对商店领导说:“我告诉你,此画要拿到北京故宫裱,在这之前,我和霍省长签字封好,谁也不能看!再动就真毁了,就是破坏文物!”此时有人提醒先生,省长的饭局要误了。先生说,饭可以不吃,但画不能不看!

nlc202309040019

1982年夏,我随先生到吉林省博看画,时遇一些地方高官来欣赏画。打画的时候,一个高官将画面都划上了指痕。徐先生勃然大怒:“你不许动!”有人赶紧介绍说这是某某领导。先生说:“就是天王老子乱动损伤文物也不行!以后你们馆要记住,特别重要的珍品,出库要有一定时间间隔,什么领导也不能自己乱动。”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先生发火。在场有人小声说,这个徐邦达,不仅鉴定眼力好,学问好,保护文物安全还真一点情面不留!是的,先生为书画从不将人情世故放在眼里。回来我将此事告诉启功先生,启先生笑着说:“从来如此,老书呆子。这一点,正是贵老师的可爱之处。”

从1979年起,我跟随徐先生到全国各省市博物馆阅看书画,凡有疑难问题,都可以随时请教,先生是有问必答,这在那时或之前的文物界中是不多见的。而徐先生既不保守,也不文过饰非,没有一点江湖气,更没有门户之见。这一点,在介绍我拜启功先生的问题上表现尤为明显。初到故宫,徐先生知道我喜欢碑帖,主动跟我说,碑帖过去叫黑老虎,真懂的人越来越少了。我写封信你带着找启功先生,元白学问非常好,你的李先生不介意吧?我说,李先生早就希望我能认识您和启功先生,您都不介意,李先生更不介意了。先生笑了。我是持先生手书,拜识启功先生的,从此,我便得到了启先生的悉心指教。先生鉴考古书画,法眼燃犀,多么复杂的作伪手段都能一一辨析明白,但在人际关系上却是如此的诚恳单纯。

关于徐先生在古书画鉴定研究方面的杰出贡献,我有一篇文章叫《古书画鉴定研究的集大成者》,是在庆祝先生百年华诞研讨会上的发言。其中言及先生的著作对古书画研究的年轻一代,是一个最全面、最系统的教科书。待我心情平静后,我将更详实地再作评述。但现在只能抄录其中的一小部分,以表达我对先生这方面贡献的崇敬和纪念。

先生将古书画鉴定当作学间研究,从而将它提升到学术的层面,而且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早在1960年,先生编了《重订清故宫旧藏书画表》,这个表,对清宫旧藏书画的存佚状况皆有调查,存世者皆注明藏地,凡先生过眼者,其真伪都做了判断,并以符号标明。这是对二十六年前,初看故宫书画时的宿愿的初步偿还。六十年代初,先生还依据各种著录书或目睹的实物中有作者生卒或作品年代的,编成《历代流传书画作品编年表》。此书分甲乙两部,目的先生前言有所交待:甲部按作者创作纪年先后排列,“可以看出各个书画家生平创作活动的发展过程”。乙部按朝代年号干支排列,“可以看出各个时代美术创作的倾向”。二表为古书画研究鉴定者,从时间顺序上了解文献记载和实物存亡的方面,提供较全面的资料讯息。

《古书画鉴定概论》是先生积数十年书画鉴定丰富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他的理论观点和方法的概述。只要看看此书目录的章节分类,便可见其书的系统全面。《古书画过眼要录》是先生所见古书画真迹珍品的详细记录,是对历代书画著录继承总结后的发展,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是大大地超越前人的,对每件作品所下的按语,有作品年代风格的判断,有内容史实所涉典故的考证,以及对前人题跋著录错误的纠正,简明精确,真可谓拆骨见髓,字字精金。而《古书画伪讹考辫》则是对传世有影响的书画伪品的剖析鉴别。历代种种花样翻新的作伪手段,都逃不过先生的犀利法眼。正是由于徐先生的《过眼录》和《考辨》,人们才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全面地了解到,中国古代书画作品的存世及真伪、流传和鉴藏情况。先生其他著述,也都是围绕着古书画研究鉴定工作撰写的。如《历代书画家传记考辨》、《中国绘画史图录》等。先生还曾计划着手辑录一个历代书画题跋索引,我曾见过他亲手抄录的一批卡片。徐先生多次谦虚地讲,他对碑帖没什么研究。但从他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写的《澄清堂帖综谈》一文可知,他对碑帖真伪认识的深度和广度,要远远超过一些所谓的碑帖专家。由此可见,先生的研究与著述,都是围绕一个目的,就是为了“人民珍赏万千年”(先生有文《名画欣得所,人民珍赏万千年》1959.10《美术》),即让人全面正确地了解中国的古代书画作品及其相关的各种问题,是一个有着内在联系的古书画研究体系。

先生的这些丰富著述,对学习和从事古书画研究的年轻一代,可以说是一个最全面、最系统的教科书,不管是学校,还是文博单位,以至个人,凡讲书画鉴定,都跳不出徐先生《古书画鉴定概论》所定的纲目内容秩序。这一点,从事古书画专业工作的年轻专家们是最清楚的。

行文至此,抬头看见书架上我同先牛和肩功先生的合影,那是1999年我应方闻先生之邀,将去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访问工作前,二位先生为我饯行时照的。席间,先生几次向启功先生表达他的关切:连起不会外语,怎么走,到那边怎么活动、生活,等等。启先生说,我让我在康奈尔渎书的亲戚送他过去,那边方先生给他配了助手。先生这才放心。

而墙上挂着的徐先生赐我的自书诗轴,更引起我对先生的深深怀念。在先生八十岁时,我曾替朋友求先生写一张字。先生说,也给你写一张吧。看着先生劲媚的书法和鹤发童颜的容貌,我心中的祝愿油然而生,便对先生说,那您从八十一岁开始,每年给我写一张字吧,最少要二十张!先生听了笑道,那时我就一百零一岁了。自此,每到岁末,先生部赐我一张墨宝。1999年年底我在美国纽约人都会博物馆,参加“董源《溪岸图》研讨会”的故宫副院长、杨新师兄,带来先生的一封信,启封看到的就是现在挂在墙上的这幅字:“一年又到将除夕,旧约应偿敢不偿。二十八言间佳汛,云天浩蕩寄西方。岁云暮矣,征人犹在远地。书此问好,亦偿旧约也。连起老弟鉴之。一九九九午冬未,八十九叟徐邦达书。”唐人有诗“昔日戏言身后事,今朝都到眼前来”,没想到我的祝愿竟成了一句谶语,先生驾鹤西去,正是一百零一岁。

写到此处,先牛的音容笑貌、先生的娓娓而谈……无限的往事一时又都涌到眼前,无限悲思使我又一次停笔。常言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夜已深,怀着这样的思绪,希望今晚在梦中能见到先生,倾诉我的无限思念!

篇5:悼念父亲的悼念词

“秋风起人憔悴,叶儿落心流泪”。在这个秋天的日子里,我父亲因病医治无效,于2010年10月7日早上6点10分,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离开了他生前的亲朋好友们,我们表示深深的悼念。

我父亲出生于1938年,三岁丧父,年少的日子随母兄,其生活艰苦,与母兄相依为命,练就了坚强的性格。

“风雨急而不缀其音,霜雪零而不渝其色”,可以说,我父亲的一生是勤劳的一生,奉献的一生,为人工作的一生。他生活俭朴、性格耿直,勤劳善良,极富爱心和责任心。对待工作,他严谨而又富有魄力,敢说敢做,言出必行;对待生活穷困的人,他又极尽同情,常常扶贫济困,给他们以力所能及的帮助。身教重于言传,父亲以他自己的表率作用牵引和启迪着我们兄妹四人的成长,教我们正直,教我们善良,赋予我们健全的人格和不断进取的精神,使我们在各自不同的工作岗位上都能兢兢业业,在为人处世上真诚无愧。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为有您这样一位好父亲而骄傲,您的匆匆作别,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悲痛与创伤,也给我们的人生留下了永远无法弥补的深深遗憾。我们感谢您这些年来对我们的悉心培养,感谢您为我们创造了良好的生活与学习条件,感谢您为我们这个家庭所付出的一切。往者已逝,来者犹追。我们知道,冥冥之中,您一定依然在注视着我们,期待着我们,祝福着我们,我们也定当化悲痛为力量,定当更加勤勉做事,宽厚为人,不会辜负您对我们的期望,让您在另一个世界看到我们生活的幸福美满。

父亲,您一生正直做人,忠诚做事,勤俭持家,严谨门风。做为国家公职人员,安贫乐简,从不因自己有收入而铺张浪费,平时衣着朴素,住行简约,始终保持着清廉节俭的良好家风。您一生面严心热,乐于助人,亲邻友舍遇到困难您总是尽力解囊相助,从不推辞;有矛盾纠纷您总是公道正派,尽力调解,绝无私心。在家中您身体力行,辛勤劳作,和母亲一道作田务农,春种夏打,秋收冬藏,给我们营造了一个温馨的栖息地;您没日没夜的操持着家务,尽力分担母亲的生活负担和精神压力,对我们姐弟四人,您历来是宽严相济,言传身教,以实际行动为我们诠释着光明磊落处世、堂堂正正做人的至深哲理。您一生不但给了我们健全的躯体,更给了我们高尚的灵魂。您的一言一行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您的高尚品格将永远鼓励着我们!父亲,您的一生是平凡的一生,普通的一生,但在我们心目中,却是伟大的一生。平平淡淡才是真,于无声处听惊雷。宇宙无限大,人生有限小,您就是在这有限小的人生空间里,将您高尚纯洁的品德升华到了无限大的宇宙之中!您逝去的是衰竭的躯体,升华的却是永恒的灵魂!您的生命虽然结束了,但我们的身上却永远流淌着您的血脉,这不就是您生命的延续吗?您的思想和品质传给了我们子女,并将一代一代传承下去,直到永远。您留给我们的是今生乃至后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之源、精神之源、力量之源!父亲,此时此刻,您可知道我们的悲伤和思念?您去了,母亲体弱多病,形只影单,白天黑夜,谁来陪伴?您去了,儿女愚顽不化,迷津未开,人生路途,谁来指点?您去了,孙儿天真烂漫,童趣天然,春来暑往,谁来怜爱?忘不了,您一生起五更睡半夜,两肩撑起家中日月,双手挣来全家衣食,养育我们长大;忘不了,夏夜您为我们驱蚊,冬夜您为我们盖被,关怀备至,望子成龙;故土难离,叶落归根。就是在您生命将要结束的最后几天里,您还是眷念着年迈的母亲,牵挂着您的儿女,惦记着孙子,您强忍着难以忍受的痛苦,用微弱的语调给母亲留下了她老人家今后生活怎么安排的遗言。

父亲,儿女不孝,无力分担您的痛苦;儿女不孝,无法找到回天之术。千金可以买良药,千金却不能挽回您的生命。羊羔跪乳,乌鸦反哺,禽兽尚知报恩,何况为人子者?三春之晖未报,寸草之心何安!多想再为您侍奉汤药,多想再听您早晚教诲,多想回家时能看到您的音容笑貌,亲热地叫您一声“大”!可惜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从此之后,进门不见父亲面,出门谁与儿叮咛。

父亲,您是一个正直的人!风风雨雨几十年,是非分明,对人忠诚,从不说违心的话,更不做违心的事!父亲,您是一个勤劳节俭的人!兢兢业业几十年,吃苦耐劳,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从无怨言!父亲,您是一个生命不止、学习不停的人!你一直坚持学习、积极进取。您这种认真学习的态度和精神值得我们后人学习!父亲,你是一个既善良又充满爱心的人。

篇6:悼念古诗

心之忧矣,曷维其已!

绿兮衣兮,绿衣黄裳。

心之忧矣,曷维其亡!

绿兮丝兮,女所治兮。

我思古人,俾无訧兮!

絺兮绤兮,凄其以风。

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译文】:

绿衣裳啊绿衣裳,绿色面子黄里子。

心忧伤啊心忧伤,什么时候才能止!

绿衣裳啊绿衣裳,绿色上衣黄下裳。

心忧伤啊心忧伤,什么时候才能忘!

绿丝线啊绿丝线,是你亲手来缝制。

我思亡故的贤妻,使我平时少过失。

细葛布啊粗葛布,穿上冷风钻衣襟。

我思亡故的贤妻,实在体贴我的心。

【背景】:

这首诗同样被一些学者认为是中国第一首‘悼亡诗’,和《葛生》一样,其在中国诗歌史上是否归属悼亡范畴亦有争论。旧说谓诗的主旨是卫庄姜伤己,《毛诗序》 云:“妾上僭,夫人失位,而作是诗也。”朱熹《诗集传》云:“庄公惑于嬖妾,夫人庄姜贤而失位,故作此诗。”但后世多家注本均点其悼亡之音,同《葛生》均 奉为悼亡诗经典。

`

这是一首怀念亡故妻子的诗。睹物思人,是悼亡怀旧中最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一个人刚刚从深深的悲痛中摆脱,看到死者的衣物用具或死者所制作的东西,便又唤起刚刚处于抑制状态的兴奋点,而重新陷入悲痛之中。

篇7:悼念父亲 诗句

2、父亲是财源,兄弟是安慰,而朋友既是财源,又是安慰。——富兰克林

3、在批评父辈狭隘的时候,我们切不可忘记他们的深沉。——(福尔克斯)

4、家庭是父亲的王国,母亲的世界,儿童的乐园。——爱默生

5、让自己的儿女们光宗耀祖是父亲们的主要缺点。(伯·罗索)

6、使你的父亲感到荣耀的莫过于你以最大的热诚继续你的学业,并努力奋发以期成为一个诚实而杰出的男子汉。——贝多芬

7、一个父亲胜过一百个老师。(英国)

8、父亲和儿子的感情是截然不同的:父亲爱的是儿子本人,儿子爱的则是对父亲的回忆。(欧洲)

9、在所有的眼里,父亲是多么严厉的法官啊!(忒壬斯)

10、父子不信,则家道不睦。——武则天

11、父母德高;子女良教。《格言对联》

12、父亲,应该是一个气度宽大的朋友。——狄更斯

13、有子且勿喜,无子固勿叹。〖唐〗韩愈

14、智慧之子使父亲快乐,愚昧之子使母亲蒙羞。——所罗门

篇8:悼念恩师

奇幻因缘寐醒奇,虚公频叫墨生时。

庄严法相传托重,顶礼悲心跪拜姿。

世上芸芸难大觉,梦中活活竟追随。

可怜一脉禅宗久,当下流风曷作为?

被扰醒的妻子怪我这半夜不睡觉。我对她说,这梦太奇怪了。说起来我与虚云大和尚也并非毫无因缘,我皈依的传印法师即为他的关门弟子之一。去年五月份,借佛山讲学之机,还专程到六祖慧能家乡和云门大觉禅寺叩访虚云纪念堂,一路因缘殊胜。诗写就不禁唏嘘,于是又休息,约五点,妻子打开手机,女儿微信过来,告知恩师胡海牙(1914.2-2013.9)先生于北京时间9月27日中午12点仙逝。这距胡老逝世约22小时。对我而言,这个噩耗太突然,也太令我悲痛。虽说恩师已百岁高龄,虽说出国前的9月18日,即中秋前一日我还去看望了恩师,但这个消息还是沉重地打击了我。站在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宾馆房间的窗前,不禁潸然泪下……

这个奇异的梦,与胡老的仙逝一定有某种关联。奇怪在于去世的老师是道家仙学的一代巨擘,而梦到的却是佛门高僧……,世间因缘难以说清。痴立在房间久久不能平静。我永远失去了德高望重的仙学恩师,而对于整个道家学术界,其损失更是巨大。

若不是9天前的探望,我岂不更加抱憾!我知道29日上午将举办小型追悼会和遗体告别仪式,但痛苦地是我远在地球北极一隅,无法亲自为恩师送行……9天前的告别竟成永诀,八年的指教与师生缘分将铭刻心间……悲乎!人生自古伤别离。

回忆同胡老交往请益的八年时光,历历在目,老人家对我的指点和那份淡淡而浓浓的亲情,一一浮现。今捉笔点滴,以寄哀思。

大约在2005年的一天,我终于在一位太极同道的引见陪同下站在了我仰慕已久的胡老面前。自1997年,我的恩师,著名太极拳大师李经梧先生辞世后,我一直渴望能拜访胡海牙先生。李老师走了,我再有练拳习功的疑难向谁去请教?而胡老是心仪已久的前辈,他是我国硕果仅存的仙学内丹泰斗,既是著名的老中医,又是一位李瑞东式太极拳和吴式太极拳家。三学贯通而年登耄耋,但我一直苦于无缘识荆。同道友人说:老人年事已高,不再轻易见人。但我引荐,他定会见你。不过,他收不收你,我管不了,看缘分吧。当我十分有幸见到胡老时,他那仙风道骨的风度、平和慈祥的态度,让我十分高兴而钦仰。同道友人引荐后,我又自我介绍了自己的学拳经历与工作情况,胡老热情地让我落座,说他常听他的吴式太极拳老师,著名太极拳家刘晚苍先生提到李经梧老师。胡老高度推崇李老师。他说,以后欢迎我来,但拜师之事却被他拒绝了。

这样,我便经常去请教胡老。胡老家居京城北郊,恰好我也住在城区北部,相距约半小时车程。每次去,我总是带些本人出版的书画类书籍,老人家都会郑重地摆在他的茶桌上认真地看。一次,他要我为他刻方印。我已二十多年不治印,便请友人代刻。胡老让刻他的字号,即胡师尚,字海牙。印刻好后,我呈送予他,他看后还算满意,随即在一本书上钤盖了一下。因为胡老是绍兴人,居京半个多世纪仍旧乡音未改,有些话我不太懂,则由师母做翻译。老师与师母生活在一起,儿子儿媳则因上班住在城里,孙女上学读书也在城里,只有孙子跟他们相处,但也多是周末才相聚。年过九旬的胡老,基本上全靠我80多岁的师母照顾。我初次拜访时,胡老已90多岁高龄了,但精神矍铄,思维清晰,尤其是气色十分好,童颜鹤发,脸上无皱纹。一次与我同去的20岁的女儿和40多岁的妻子回来时说,胡老气色比我们还好。这很可能便是学仙修道的证明吧!

在2007年的一天,胡老终于在我多次恳请之下同意收我为徒,但却拒绝讲排场搞仪式,只是在卧室里分别向胡老和师母各叩了三个头,我如愿以偿忝列门墙。此后,我每次请教的多是内丹养生方面的内容。在我与恩师交往的数年间,印象最深的就是老人家对师爷陈撄宁先生发自肺腑的敬重。众所周知,陈撄宁先生(1880--1969)是近代著名道学学者,仙学学术的开派宗师,学识渊博而人品谦和,平生著述甚夥,弘扬道家学术不遗余力,其建树、学术、道德与修为世人共仰,于1957年赴京主持中国道协工作直至去世。而自追随撄宁夫子北上,以至陈先生去世,胡老陪侍奉养达二十余年之久是追随撄宁先生最久,又最受喜爱的传法弟子。为继承夫子之志,弘扬古仙学学术文化,恩师同样是笔耕不辍,医师活人,九秩高龄后仍传功育人,且偶或接待访者,每周出诊两个半天,其精神之可嘉可佩虽年轻人亦或愧色。一次我往谒恩师,他说刚有客人来访。客人曾询及恩师内丹功夫问题,其中涉及双修阴阳丹法。客人面对95高龄的恩师直问,先生当今是否能行男女之事?先生坦言道,没问题。若不能,则非道家内丹功夫。仙学之内丹,概言之,有清修与双修两派,世所常行者多为清静孤修之丹法,而于阴阳双修一派不仅知者甚少,且知者亦多隐而不言。恩师承撄宁夫子之传,博知两派丹法(世传东、西、南、北、中五派,实则均可归为南北二宗),公开所讲多为北宗清修,而于南宗丹法实密而独重之。是故方有上述问答。师称:世多以房中采战之术而污毁南宗阴阳双修丹法之名,故言者不知,知者不言矣。之所以如此,原因众多。师告曰:法必告你,但能行其法,否则随你福慧因缘了。

在与师请益的过程中,深感恩师要言不繁,直指实质,从不尚虚妄夸诞,朴实明了,令晚生受益匪浅。

还应提到,恩师对世俗之不学无术,不知以为知之辈深为厌恶,错指灵山,误导学人,恩师以为大谬大损。师常对我感叹,世人因好名好利而不懂装懂,可这是有关性命之大事,非同小可。误导别人,自己谋财盗名还罢了,可怕的是混乱实修道理,又“谋害”别人性命,孰可容忍!师每言及此,常摇头叹息不已。视坊间众多此类书刊,确令人无奈。当年陈撄宁先生于儒释道三家外独树仙学——长生久视之学派,一片苦心孤诣,复经胡海牙先生等人承传脉绪,继承发扬,功不可没。而今世风日下,而又大纛倾倒,师亦仙去,令仙学后辈情何以堪。

恩师在日,每教诲我。他说,以我平生所知,世间最好的运动莫过于太极拳,世间最好的养生学问莫过于内丹功。而太极拳作为内丹功的外功、动功习练,以拳演道,以武修道,故拳学之进阶必向内丹学上求。明此理则知练拳为的是什么。令我拨云见日,修习中顿觉一片青天。

恩师视财富十分淡然。其一亲属巧取豪夺了他位于杭州的一处市区独院房产,他老人家只不过一笑了之。由于早年在杭州时,恩师常陪侍陈撄宁先生往访国学大师马一浮先生,或马先生过访陈先生,因而胡老与马先生亦相熟。马一浮曾为胡老写过多幅书法精品。因笔者从事艺术,偶也收藏,素仰马先生道德文艺,一次谈及于此,先生嘱师母找出一卷未装裱的名人字画,诸如沙孟海、徐生翁、张宗祥、谢无量、启功、沈尹默等名人字画,而以马一浮最多。知我喜爱,恩师便择其中一幅马老书法慨然相赠,所书寸楷行书为节选《周易参同契》之内容。我再次往访胡老府邸时,让妻子为我装了三万元信封送呈胡老,胡老嗔怒地说:我又不是跟你做生意,喜欢你去挂好了。同时又似自言自语地说,钱财皆为身外之物。遂挥臂一挡,说,如若再这样,恕我难留你!我只好作罢。只这随便一挡,我深感老师内劲之强,以我壮年之躯,且又练功多年,亦感知96岁高龄的胡老,其劲力足以使我不能近之。当年马一浮与谢无量享有“马浮谢沉”之誉,颇相友契。胡老说:马先生来向陈先生请教道学,而陈先生则向马先生请教佛学,相互敬重。后来笔者阅《马一浮全集》于诗卷中读到多首马先生赠陈先生的诗作,足见惺惺相惜。二位皆是硕学,贯通三教,且能互相取长补短,真古风也。据师告曰:马先生一生以儒为宗,尤精释家之学,但晚年受陈先生影响,亦笃信道家养生之术,曾向陈先生讨教炼气术。如今,几位硕望咸先后归道山,思之令人神黯。

因年事已高,师与师母晚年极少南返,师母常常想念家乡杭州西湖。一次,我把一小幅简笔山水拙作装轴携赠胡老,师将其挂在客厅,另侧相对处则是谢无量先生赠师的书轴。偶然曾问我师及师母喜欢拙作否?师母爽直地说:喜欢!我常坐在沙发上看,就当回西湖了。而恩师则微笑颔首,用他轻柔而惯常的语气说:好的,好的!我略感欣慰,但心中却有戚戚之憾。我知道老人们是想念故里的,但退休了却又不想回去。恩师当年是陪侍陈先生来京的,开始住白云观,后来陈先生介绍胡老到北大医院工作。胡老在民国时期已是一位名中医,是经国民政府考试认证的。退休前,胡老已是北大附一医院局级专家。

古人云:小隐山林,大隐朝市。胡老正是京城的大隐。虽然学贯医武与丹道,且为陈撄宁嫡传弟子,于仙学养生学为泰斗级人物,而一向低调做人,不事张扬,不争名利,虽名闻海内外,深受景仰,却甘于淡泊,恬然自处,颇合于仙家真人之古风。前些年,卫生部高调遴选评定“国医大师”,先生不与,笔者相询,师平静一笑。其实胡老乃极有资格威望参评者,不仅精于医道,且乃世所鲜传之马丹阳古针法传人。我常向胡老问及有关道学人物,胡老极少臧否。但于学术见地,则必明言,绝不含糊其辞。

胡老于仙学丹功讲求实事求是,完全继承陈撄宁宗师学风,反对玄虚而力主实修实证。不盲从古人,不枉非今人,从不以权威自居,不似有些学人,略有所得,傲气十足,目中无人。他谦谦儒雅,大家风度。正应了宋儒“学问变化气质”之言。其实,一个人有无修为,修为如何,不用开口,其气质已令人有所感受。若再查其言行,则尤见雅俗。因此,恩师曾有一趣事,因其美风度,竟意外死里逃生。此事为师母生前亲口讲与我,不妨录出。那是在日伪侵华时期,师为地下党伤员治病,被汉奸告密,全被逮捕,欲在日军军营中一一处死,家人已为其料理后事,因断无生还之希望。不料,当拉恩师出来准备行刑时,恰好有个日本军官夫人从室内出来,一见恩师风度,颇生爱怜,竟用日语问,你是做什么的?师会日语,告曰乃医师。日军官夫人对其丈夫说:国际公约规定,战时不杀医生,放他生还吧!日军官稍一沉吟,竟当场释放恩师。待师归家时,全家惊喜万分。问何以生还?师告以原委,皆大感意外惊奇。师母讲此事时已85高龄,而其视师之眼神仍无比温馨。如今,师与师母均已先后谢世,念及往昔种种,伤感无比。

如今,国学渐兴,而由陈撄宁师爷开创的仙学,仍未足以让国人所真正重视。胡师生前立志光大仙学,曾先后为陈先生整理编辑出版了几册专著,诸如《仙学指南》、《陈撄宁仙学精要》、《中华仙学养生全书》、《仙学必读》和《师古人心,无袭古人迹》,以及自著《胡海牙文集》等等,其不顾年迈而矻矻前行之风姿,宛在目前。然先生亦于仙学之事业仍有未竟,无论客观主观上都不可能完全实现理想。然则今日先生赍志而蘧归道山,晚辈思之泫然难名也。然损失真乃国学道学仙学医学之无以弥补者。

去岁,南怀瑾先生仙逝,笔者恰在俄国讲授太极拳,闻讯而凄凄多日。记得南老在日,曾致函胡老,盛邀南下讲学于太湖大讲堂,胡老因摔跤伤腿养病未能成行。南先生也曾两次命学生拜谒并呈上著作,谦请胡老指教。我闻之,对胡师说:如您南往,我无论多忙,定陪同前往。恩师当时点头,说:先要你师母批准。那种白首偕老的恩爱,让晚生觉得真是人间一大幸福。

胡海牙,初名维新,后名师尚,字海牙,道号函中子。浙江绍兴人。著名道教学者,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北京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中国道教协会第四第五届理事会理事,中国道教文化研究所丹道、医药、武术顾问。是陈撄宁道家仙学的主要继承者,当代仙学巨擘。恩师以医为生,以仙为业,悬壶济世,疗重症,起沉疴,救人于水火。以灵枢针砭时疾,有神针之誉;精素问,参同悟真,享神仙之名;于仙学,实修实证。每日抻筋缩骨,操拳养命,或挥臂抚琴,雅乐养心。于仙道承符古训,培元固本,澡雪精神,不求闻达,其乐融融。所谓“老而无病即人仙”,实后辈之楷模。

天丧斯文,我丧恩师。想恩师以百龄归彼白云帝乡,一定与大化同其逍遥矣。谨含泪成诗,以祭海牙先生在天之灵。呜呼哀哉!

一梦惊魂兆验奇,晚生从此失恩师。

奈何冰岛五更雨,敢忆京城九叩时。

大隐闲闲仙气度,真心淡淡道风姿。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悼念恩师】相关文章:

缅怀悼念05-11

逝世悼念词语04-21

悼念战友悼词05-02

悼念堂哥散文05-13

奶奶悼念词范文05-20

悼念父亲祭文精选11-02

悼念父亲答谢词04-14

祭母文-悼念母亲04-20

祭文 悼念父亲范文04-22

悼念母亲答谢词04-27

上一篇:登泰山导游词下一篇:信赖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