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学习笔记《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心得体会

2024-05-22

教师学习笔记《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心得体会(精选14篇)

篇1:教师学习笔记《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心得体会

在暑期当中,我认真学习了修订的新《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新《规范》有6条,一改老《规范》8条的形式,内容更加紧凑,结构更加严谨。保留了传统要求中的精华,摒弃过时的糟粕,抓住了当今时代发展变化的脉搏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内容要求上更具体更具有时代性,把“爱岗敬业”改成“敬业奉献”。既然敬业,热爱自己的工作,肯定是热爱自己的岗位,敬业比爱岗更深一层,可舍去前者;而补充了表现时代特点的“奉献”一词,在敬业的基础上还要表现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水准——乐于奉献,树立人民教师的光辉形象。“严谨治学”改成了“终身学习”等。

新规范中语言更具有人文性,在“热爱学生”这一条中,“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把“对学生严格要求,耐心教导”改为了“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严格要求”有一种教师高高在上,居高临下的感觉;“严慈相济”既有“严”的管教,又有“慈”的给予,充分表达出教师既要有父之严,又要有母之爱,两方面都要让孩子受益,更显人文关怀;“耐心教导”改成了“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友”给人以亲切、信任、平等、易接近的感觉。“良师益友”就要求教师成为学生能终身受益的好老师、好朋友,建立了师生平等关系,拉近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

新规范的修改,作为教师的我们还需从思想上提高认识,认真学习的同时,要落实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对照规范要求自勉,愿我们通过不断的学习,真正像规范中所要求的拓宽知识视野,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修养,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用自己的爱心去呵护学生的成长,培养出明礼、诚信、自尊、自爱、自信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篇2:教师学习笔记《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心得体会

第一部分:

一、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1.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

2.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体现时代要求的新的道德观念相融合,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发展的主流。但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方面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

3.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紧迫的任务。

二、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原则 4.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

5.坚持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6.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7.坚持尊重个人合法权益与承担社会责任相统一。8.坚持注重效率与维护社会公平相协调。9.坚持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10.坚持道德教育与社会管理相配合。

三、公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11.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

12.为人民服务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

13.集体主义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原则,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14.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作为公民 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是每个公民都应当承担的法律义务和道德责任。

15.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16.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17.家庭美德是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夫妻、长幼、邻里之间的关系。

四、大力加强基层道德教育

18.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教育是基础。19.家庭是人们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20.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

21.机关、企事业单位是对公民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22.社会是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的大课堂。

23.家庭、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在公民道德教育方面各有侧重、各有特点,是相互衔接、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

五、深入开展群众性的公民道德实践活动

24.公民道德建设的过程,是教育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25.要在各项创建活动中充分体现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内容,明确具体标准,制定落实措施,力求取得实效。

26.从先进典型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质中受到鼓舞、汲取力量,使先进典型的高尚情操成为社会的共同财富。

27.各种重要节日、纪念日,蕴藏着宝贵的道德教育资源。28.开展必要的礼仪、礼节、礼貌活动,对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有着重要的作用 29.各种道德实践活动源于基层、扎根群众,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六、积极营造有利于道德建设的社会氛围

30.大众传媒、文学艺术以及体育活动,对公民道德建设有着特殊的渗透力和影响力。

31.广播、电视、报纸、刊物等大众媒体,加强对社会普遍关注的道德热点问题的引导。

32.电影、散文、报告文学等各类文艺作品的创作,要积极情讴歌人民群众的良好道德风貌,以其独特形式和艺术魅力,给人以鼓舞、启迪和美的享受。

七、努力为道德建设提供法律支持和政策保障

33.公民道德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要靠教育,也要靠法律、政策和规章制度。

34.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是公民道德建设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35.各项经济、社会政策,对人们的价值取向、道德行为有着直接影响。

36.公民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离不开严明的规章制度。

八、切实加强对公民道德建设的领导

37.各地区、各部门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性、艰巨性、长期性和紧迫性.38.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十分重要。

39.推进公民道德建设,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40.各级文明委和党委宣传部,在公民道德建设中担负着指导、协调、组织的具体职责。

第二部分:

一、依法执教。学习和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师法》等法律法规,在教育教学中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保持一致,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二、爱岗敬业。热爱教育、热爱学校,尽职尽责、教书育人,注意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不敷衍塞责,不传播有害学生身心健康的思想。

三、热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格要求,耐心教导,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保护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发展。

四、严谨治学。树立优良学风,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

五、团结协作。谦虚谨慎、尊重同志,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维护其他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关心集体,维护学校荣誉,共创文明校风。

六、尊重家长。主动与学生家长联系,认真听取意见和建议,取得支持与配合。积极宣传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不训斥、指责学生家长。

七、廉洁从教。坚守高尚情操,发扬奉献精神,自觉抵制社会 不良风气影响。不利用职责之便谋取私利。

篇3: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习体会

一、师德的内涵及其规定

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 它涵盖了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须遵守的各种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可以说, 它是中小学教师必须遵守的基本规范和要求。而制定这些规范与准则的主要目的则是为了调节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社会其他成员, 特别是与学生家长之间的关系。其显著特点主要表现为道德要求的全面性, 道德实践的示范性, 道德影响的广泛性。通过解读不同时期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我们可以发现许多新的变化和要求。

1991年8月31日, 原国家教委和全国总工会联合颁布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以下简称《规范》) 。该规范共6条324字, 内容涉及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以身作则, 率先垂范;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团结协作;仪表风度等六大方面。

1997年8月7日, 原国家教委和全国总工会联合对原有《规范》进行了进一步的修订和完善。与1991年的《规范》相比, 新规范从内容上更加突出了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 突出了对教师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等方面的行为要求。在形式上, 对每一条具体内容作了4个字的高度概括, 这样不但提纲挈领, 而且重点突出, 醒目好记。八条基本规范是: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

2008年9月1日, 教育部和全国教科文卫体工会根据现实需要, 特别是根据汶川大地震中教师舍身保护学生的感人事迹, 再一次修订了原有规范, 增加了保护学生安全, 关心学生健康, 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等新的内容, 并提出了知荣明耻、终身学习、对学生严慈相济等具有时代特征的理念和要求, 相对弱化了教师与家长、与同事之间的原有规定。整体内容又恢复为六大条目, 依旧沿用4字一句的原有格式, 保持了原有规范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二、从师德规范看目前中小学教师队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关于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问题。

三次师德规范制订中, 都有相同的一条, 即不得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从理论层面来讲, 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重大伤害, 会导致师生关系的进一步恶化, 并使得教师在教育管理中行为粗暴, 方法单一。从实践层面来看, 我国中小学教师基数庞大, 来源复杂, 部分教师缺乏系统的教育和培训, 缺乏明确的理念引导, 容易产生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情况。从基本层面的师德规范到相关法律法规, 都明确提出不得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这是必需的和正确的。但是,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老师如是说。2008年10月28日, 教育部也明确提出, 提倡对学生“适当惩戒”。这也体现了本次师德规范中所提倡的“对学生严慈相济”的理念。教育不能走向两个极端, 绝对的“赏识”会产生绝对的自私和任性, 而粗暴的体罚只会传播绝对的野蛮和暴力。而惩罚绝不等于体罚, 更不是伤害, 不是心理虐待、歧视, 让学生觉得难堪, 打击学生的自信心。这就要求我们要在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 适时、适度、正确地发挥“惩罚”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2. 以罚代教和有偿辅导的问题。

当前, 有部分教师不是尽心尽力做好本职工作, 而是巧立名目, 以罚代教, 以罚代管。更有甚者, 个别教师在课堂上教学“缩水”, 热衷于搞“课外课”、“家中课”, 热衷于“创收”, 并且这种“创收”有向集团化和协作化发展的趋势。虽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出台了许多相关规定, 但是, 有偿辅导、有偿家教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和约束。为解决这一问题, 一方面, 需要相关部门出台更加有约束力的规定加以引导和制约, 另一方面, 教师需加强师德规范的学习和实践。

三、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的养成

加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 需要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中小学校和教师个人的共同努力。一是教师要加强自我教育, 提高道德修养。二是要从建立和完善教师职业道德相关规章制度入手, 狠抓师德落实, 完善教师师德监督评价反馈机制。三是加强师德法制教育, 特别是要处理好体罚学生、有偿辅导等问题。四是抓好典型示范工作, 惩恶扬善, 以提升学校整体师德水平。

篇4:《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新探

一、保障安全,关心学生健康

新《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第三条是“关爱学生”,对于它的具体要求,笔者认为可以分成三个层面。

1.尊重。很难想象,一个无视学生人格、漠视学生尊严的教师,会是一个关爱学生的教师。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不要让我们的“爱之深”,都表现成“责之切”,更不能在出现恶果的时候用“出于好心”来推卸责任。教师的爱当是不计回报的,当学生感受到了教师的爱,就会自热而然地“亲其师,信其道”,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会成为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

2.关心。修订完成的新《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将“关心学生健康”写了进去,这是非常必要的。我们把学生看成“幼苗”“花朵”,给予细心的呵护、殷切的厚望,把他们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發展的人才是每一个教师的心愿。但是学生身体素质下降,健康问题日益严重,这种状况是由于一些学校一味地强调学生成绩而忽视学生健康造成的。这次修订,把“关心学生健康”正式写入师德规范,对改变目前状况是非常有用的。

3.爱护。不仅要保护学生安全,更要维护学生权益。这一点是“关爱学生”的创新之处,也是新规范的亮点之一。笔者认为,“保护学生生命安全”,是每位教师必须做到的,这也是一个教师应有的高尚道德。我们的工作对象是未成年人,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差,当他们的生命受到威胁时,作为一名教师就应该挺身而出。这是教师关爱学生的最高体现,也是教师职业情感的集中迸发,更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灵魂所在。

二、争做人师,培养创新精神

提起教师,我们都会想起韩愈对教师的界定:“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多数教师还是习惯认为自己就是一名“教书匠”,只要完成教学任务就万事大吉了。但是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这种思想显然已经不够全面了。修订将“教书育人”纳入师德规范,就是用条文形式明确: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第一要务,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更是教师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教书和育人是两个完全不同又密不可分的概念,二者在教育活动中,应该紧密结合。教书是育人的基本手段,育人才是教书的最终目的。所以,每个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要做到教书和育人并举,知识和品德共存,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力争成为“人师”,真正做到既静心教书又潜心育人。

这条规范中另一个亮点是“激发学生创新精神”。21世纪需要人才,尤其是创新人才。江泽民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国的基础教育很扎实,学生学习刻苦,参加考试和学业竞赛成绩突出,但是在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方面明显不足。面对这种状况,教师更应责无旁贷,自己要率先改变观念,锐意进取,捕捉学生创新的火花,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其成为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

三、终身学习,适应时代要求

“终身学习”这条规范的提出,顺应了时代要求,也符合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我们常说一个人要“活到老,学到老”,对教师而言更是如此。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后,社会进入了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经济的飞速发展刺激着知识体系快速更新,加上网络媒体的普及应用,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大大增加。教师如果不学习,用不了多久,原来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思想等都会变得落伍。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想维护其地位、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仅仅依靠原有的“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那些原有的、陈旧的“死水”,只会加深师生之间的代沟,成为教书和育人的障碍。所以,教师应该自加压力,积极学习,及时充电,学为人先,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维持知识上的先进性,使自己成为一条有源头的活水,满足教学的需要,适应时代的发展。

终身学习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加强文化理论学习,不断提高个人的科学文化素养;二是积极进行业务学习,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种种原因,教师会出现职业倦怠,教学激情慢慢消失,进取心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弱。老教师往往自恃经验和资历,不愿学习,消极怠工;年轻教师也总是把学习当做一项任务,当做一份苦差事,被动地寻求文化知识。这些情况都大大影响了教师的学习热情,使得很多教师的成长处于停滞状态。所以,教师要像苏霍姆林斯基呼吁的那样“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正是取决于此”。

篇5:教师学习笔记《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心得体会

一、“老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方面都要为人师表。”教师的道德,是教育文化的深层内涵,也是一个民族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富有强大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行为,是提高民族素质、培养民族精神的动力之源。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一项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的系统工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这一工程顺利实现的根本保证。

二、奉献是世世代代进步人类所尊崇的高尚的道德品质、道德行为、道德境界。一名教师更应该对学生无私奉献。热爱学生,尊重、理解学生,关心爱护学生,是教师正确处理与学生之间关系的准则,热爱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爱更困难。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要爱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每一微小“闪光点”,要爱他们具有极大的可塑性。要爱他们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能动性;要爱他们成长过程中孕育出来才一串串教育劳动成果。“爱”要以爱动其心,以严导其行;“爱”要以理解、尊重、信任为基础;“爱”要一视同仁,持之以恒;“爱”要面向全体学生。“金凤凰”固然可爱,而“丑小鸭”更需要阳光,多给他们一份爱心,一声赞美,一个微笑。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教育爱,作为一种出自崇高目的、充满科学精神、普遍、持久而又深厚的爱,其内涵极为丰富,既包括要求教师精心热爱学生,又包括要求教师精心教育学生。

三、学无止境。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就要一有桶水。学海无涯,处于“知识爆炸”时代的学生们,无论在知识的来源渠道,知识的种类范围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方面,都非同寻常。这就要求教师在不断端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的前提下,不断学习,使自己具有“一桶”源源不断的“活水”。明代黄宗羲曾说:“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之过矣。”教书育人是一项重大的严肃的工作,来不得半点虚假,敷衍马虎,因此,教师应当勤奋学习,走在时代和学生发展的前头。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必须有真才实学。面对当今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技的飞跃,以及学生成长对“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挑战,教师如果不强化“自育”意识,力学苦练,做到“闻道在先”“术业有专攻”恐非易事。因此,教师要勇于和勤于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素质,适应未知的需要。

篇6:教师学习笔记《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心得体会

一、爱国守法、爱岗敬业

作为一名教师是无尚光荣的。俗话讲:要干一行爱一行,其实只有爱一行,才能干好这一行。既然我们选择了教育事业,就要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不计名利,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无私奉献,要力求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尽职尽责地完成每一项教学工作,不求最好,但求更好。教师对人才的培养和文化科学事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要做好教师工作,首先热爱教育事业,忠诚教育事业是教师职业道德培养的灵魂。我们小学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成长中有极大可塑性的未成年人,我们每一个教师的道德行为表现能够影响一个学生的一生。作为教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其身教必然重于言教。要在自己的职业道德方面追求卓越,追求高标准,这是构建我们未来民族道德素质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终生献身教育,并用自己智慧的钥匙,打开学生踏入科学知识的大门,用自己崇高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

二、关爱学生、教书育人

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体现了师德的核心本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不歧视学生,建立民主平等、亲密的师生关系,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

爱学生,怎么爱才是真正的爱,近来一些舆论批评某些教师是“制造自卑者的教师”。好多教师都认为,学生的优点,不夸跑不了;学生的缺点,不批改不了。因此,他们总是批评、训斥、否定学生,而很少鼓励、表扬、肯定学生。其实,在老师的眼里不应有教不好的孩子,爱学生就要对学生一视同仁,不能用简单粗暴的做法对待学生或歧视学生。应当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在教学中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做到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三、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在教育中,一切师德要求都基于教师的人格,因为师德的魅力主要从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教师是教人怎样做人的人,首先自己要知道怎样做人。教师工作有强烈的典范性,为人师表是教师的美德。教师以身作则,才能起到人格感召的作用,培养出言行一致的人。

四、终身学习、不断进取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技术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每个人都会面临落伍的危险。在科学和技术发展速度如此之快的背景下,如果不经常处于学习状态,人们的知识结构很快就会落后于实践的要求。所以,时代要求教师必须转变学习观念,确立“边学边干、边干边学、终身学习”的观念,紧跟当代知识和技术的发展步伐。

篇7:教师学习笔记《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心得体会

第二,要加强学习。

第三,要奉献爱心。

篇8:教师学习笔记《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心得体会

道德是指由一定经济关系决定的, 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伦理习惯和人的内心信念来维系, 表现为人们共同遵守的社会意识形态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教师职业道德是从事教学工作的脑力劳动者在教学实践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教师职业道德的产生和发展, 是同人们教育活动的发展直接相联系的, 它对形成教师的职业心理和职业理想, 形成教师特有的道德习惯和道德传统起重要作用。它是从事教育职业的人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和必备品德的总和, 从道义上规定了教师在教育劳动过程中以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态度和作风去接待人接物, 处理问题, 做好工作, 为社会尽职尽责;它是教师行业的特殊道德要求, 是调整教师与教师, 教师与学生, 教师与学校领导, 教师与学生家长以及教师与社会其他方面关系的行为准则, 是一般社会道德在教师职业中的特殊体现。作为教师素质的核心成分, 教师的职业道德已经成为当前我国教育改革以及教师队伍建设关注的焦点。

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现状与中小学教师的比较

高校承担着不同于中小学校的特殊教育使命, 高校教师的道德要求也不同于中小学教师。《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发展科学技术文化, 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 也是新时期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责任和义务。这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提出了新的职业要求, 例如, 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要积极参与教学科研, 同时还要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近年来, 国家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各级部门的重视。对照两个不同类型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 当前无论是中小学还是高校, 所有教师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我们也必须清晰认识到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现状与中小学教师相比确实存在一定的问题, 分析如下:

1.高校教师思想政治素质与中小学教师的比较

中小学的重点侧重于对学生的基础知识教育, 因此老师对于师德的理解和教育的基本功掌握扎实。但对于高校, 本身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就过于注重教师业务素质和学历层次的提高, 而忽视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的培训, 无形中助长了部分教师重业务轻政治、重科研轻教学。多数高校教师热衷于科研仅是为了评职称所用, 而不是为了提高教学水平和业务素质。甚至有的高校教师为了评上职称出现请人代笔, 一稿多发等学术不良行为。所以近年来学术浮躁、学位造假令人忧虑, 特别是粗制滥造已经成为高校的通病:例如, 几个教师一两个星期就编成一本书、有的老师一年发表十几篇文章等。这些现象严重浪费了人力、物力、财力, 更严重阻碍了学术的前沿发展。

2.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信念与中小学教师的比较

相对中小学教师接受四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师德专业培训而言, 高校中的大部分人刚从学校毕业就很快走上讲台。他们从“学生”到“教师”角色转变太快, 没有受过专门系统的师德培训, 阅历浅、经验不丰富、抗干扰能力和辨别能力较弱。正因为这些条件的不成熟, 部分高校教师的价值本位往往容易发生偏离, 把教与学变成买卖关系, 不顾社会效益, 片面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开始热衷于第二职业, 重科研轻教学。还有的老师对本职工作敷衍了事, 备课不认真、上课无激情、教学方法单调、或照本宣科、或泛泛而谈、没有开拓和创新意识, 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有甚者, 个别教师经不起物质的诱惑, 对学生不公正, 为一己之利泄题、阅人情卷、送人情分, 在学生中造成极坏影响, 有损师德师风。

3.高校教师爱生敬业精神与中小学教师的比较

对于学生年龄偏小的中小学, 老师更多注重的是“育人”, 关爱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但对于高校教师很多只注重于业务知识的传授, 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不闻不问。有的教师片面认为自己的职责就是教书、思想教育工作是学生辅导员的事, 与自己无关;有的教师本身上课就自由散漫, 迟到早退;有的教师仪表不整, 举止粗俗, 在学生心目中造成不良的印象;个别青年教师自由主义思想泛滥, 观点偏激, 在讲台上任意发泄不满情绪;还有的教师经常用语言和行为刺伤学生的自尊心。正是因为这部分高校教师教育服务意识淡薄, 缺乏爱岗敬业精神, 忽视学生的崇高理想和自我价值认同感, 导致师生距离感越来越强烈, 严重影响了高校的教学质量, 长此以往将对大学生自尊自强自爱精神的培育产生负面效应。

现今高校教师队伍中存在的诸多师德问题直接影响我国高等教育未来的发展, 所以我们要进一步揭示其原因来源于两大方面:一是四大成长因素差异;二是三大成长困惑影响。

三、高校教师成长因素与中小学教师的比较

1.发展观的差异

中小学教师的成功是通过所带学生的成功而表现出来的协同发展, 并且目标清晰, 途径明确。但高校教师的发展观是建构在个人发展之上, 其成功评定的标准不是依靠每个学生的成长来体现。

2.教育背景的差异

中小学教师几乎百分之百都接受过专门的师范教育, 具有教师教育背景。但是高校教师大概1/3的人接受过短期的师范教育, 尤其在综合类院校或以理工科为主的院校里这种情况很普遍。正由于高校教师缺乏针对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技巧的统一培训, 所以他们的教育效能感、自我评价水平、职业倦怠感等都比中小学教师相对较低。

3.发展路径的差异

中小学老师的发展路径遵循着整体和个人共同成长的路径, 他们的发展动力来自于外部驱动, 所采用的措施是多元化的形式:例如, 听课制、教研活动制、家长和学生共同评价制等;而高校教师的发展动力来源于内发型, 采取的措施单一化, 主要通过个人总结和年终考核相结合方式促进教师成长。

4.成长倾向的差异

高校教师的发展是以科研为教育教学活动的重心, 主要是希望自己成为研究教学型教师, 工作的重点在于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 教学能力次之。而中小学教师主要以教育教学工作为重心, 他们是希望自己成为教学研究型教师, 教书育人是重中之重, 兼具提高科研能力。

四、高校教师成长困惑与中小学教师之比较

1.成长标准的困惑

中小学教师评价指标具体详细:例如, 中高考升学率、各级评优课、考试通过或优秀率等。相对而言, 目前针对高校教师的评价界限模糊, 并且欠缺一个相对客观、可以量化的系统, 只是笼统地以教学督导评估、发表论文或参加课题的数量与质量等来作为考核重点, 学生对老师授课水平的评价往往次之。

2.成长条件的困惑

在实施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中, 大多制定了相对完善的教育观念、教学内容及方法的职业培训, 同时采用优秀教师和年青教师建立的师徒制、教研室的共同备课制、公开课形式的观摩教学制等;而高校教师的继续教育主要依靠个人的成长, 没有系统理论的培训, 尤其对于青年教师上岗任教后所面临的教育心理不成熟和教学技能缺乏的两难问题, 学校或院系缺乏相应的正确引导, 因此就出现一个教法、一个教态长期沿用的状况, 长此以往必然导致本科教学质量的严重下降。

3.成长适应性困惑

正常高校教师的培养程序是从助教开始, 在教授的指导下从事辅助教学的工作, 加强对教学规律与方法的了解与掌握, 适应从学生到教师的转变。但自从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 虽然教师学历的逐年提升使其最低始于讲师, 但是他们并不具有相应的教育理论水平, 无形中增加其焦虑感和无助感, 教学效果因此降低。中小学教师的成长相比而言是一条稳中求进的道路, 他们具备绝对的知识优势和教材教法共同研究的优势, 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成长适应困扰。

五、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提高的主要途径与方法

基于对上述高校教师成长差异和困惑的分析, 我们认为促进高校教师的成长与发展, 提高们的职业道德修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教育理念提升

首先, 坚持科学发展观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科学的自我发展观是建立在正确的教学观、教师观和学生观之上的师生共同发展。因此, 高校教师应该把成功定义为个人成功和教师共同成功的结合。其次, 要把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高校师德教育牢固的精神纽带和强大的精神动力。再者, 高校教师要建立协同发展观, 只有把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协调发展, 才能为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创造条件。最后, 高校需建立教师定期政治学习制度, 强化思想品德教育, 帮助其调整心理并将安贫乐教作为最基本的素质, 将廉洁从教作为其根本贯彻始终, 充分发挥教师作为培养人才的专业工作者和促进社会风气净化的传导者功能。

2.知识结构优化

作为高校教师承担的首要角色是知识传播者, 其次是对学生将来的人生产生重大影响的引导者, 最后才是科研人员的角色。为了完成这些使命和职责, 教师自身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资源储备, 必须不断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 丰富自身的知识体系。例如,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深入挖掘专业知识内涵, 掌握过硬的本领, 认真备课授课评课, 将与之相关的前沿领域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自己的学生;在科研活动中, 教师必须尊重学术、不抄袭剽窃、不弄虚作假, 不粗制滥造, 力求学有所得、劳有所获, 做出可喜的项目成果。另外, 当教学或科研出现死角或冲突的时候, 更要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 攻坚克难, 不虚置国家社会资源。

3.标准导向明确

高校的教学管理机构对于教师考核评价标准、教育教学能力标准等的制定和完善有助于教师理清自己的工作思路, 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 强化教育教学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例如, 高校要建立常规的检查制度和评价系统, 一旦发现教师在教学或育人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应当即时纠正和解决, 对于那些爱岗敬业、坚守本职、为人师表的优秀教师, 每年评选出职业道德标兵, 并将其先进事迹向全校推广并给予职称评审和继续聘任的优先权;而对于那些教育教学水平低下、人品低劣的教师, 坚决清除教师队伍予以淘汰。只有通过教师自身严于律己的要求和高校相关部门严格的监督和检查, 才能有效地预防师德缺失造成的一系列问题, 才能不断优化和提高高校教师整体道德素质并使其保持一定的高水平。

4.有利条件保证

政策和制度是高校教师成长与发展不可或缺的组织保障。促使高校教师的健康成长与发展必须在政策和制度方面进行规范。例如, 建立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开展教师思想道德与教育理论职中培训、各级优秀教师培养选拔制度、校内 (外) 或国内 (外) 学术交流、教研室活动制、教学反思制等。规范高校教师发展的方向, 逐步提高其科学文化和教育理论水平, 发扬其刻苦钻研、勇于探索、精益求精、实事求是的精神, 促使更多的高校教师掌握高超的教书技艺;提升专业知识素养和开拓创新品质;思想上从敬业、爱业转向乐业、守业。

5.优秀人才流动

正常的人才流动, 有助于激励高校教师自我成长的动机, 推动高校教师队伍的优化组合, 避免长期困扰影响其成长的近亲繁殖倾向。在合理有序的流动中, 应将教师的个人评价和他人推荐相结合, 特别要以教师职业理想、思想品德状况作为重点考察内容。

明确高校教师应遵循的职业道德规范, 对加强高等学校师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一方面, 高校教师的发展关系着我国高层次人力资源的发展, 而这部分人正是国家未来科技发展不可或缺的栋梁;另一方面,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高低决定教师队伍建设的成败, 也决定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与改革的成败。因此, 新时代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摘要:本文通过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特征及现状与中小学教师的比较, 分析其背后产生的原因, 提出完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新途径与具体措施, 多个维度着手注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内省”反思, 促使他们对自我师德作出客观的评价, 精进提高。

关键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具体措施

参考文献

[1]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2]刘春节.新世纪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构建[J].大连干部学刊, 2007, 23 (3) .

[3]饶咬成, 刘吉成, 饶丹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特点、现状与重建[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 29 (2) .

[4]王芳.当代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下滑的原因分析及其应对策略[J].煤炭高等教育, 2011, 29 (3) .

篇9:教师学习笔记《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心得体会

一、爱国守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体会:“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担负起振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我是一名少数民主党派人士——中国民主建国会成员,应该密切配合执政党的决策,扎实学习国家方针、政策,正确分析和预测政策动向,理解政策的能力,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在新时期我市启动“师德师风教育整顿活动”中,一定要反反复复地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条例,通过摘录、记忆、做题,进行消化吸收,切实提高自己依法执教的水平。做到八字:知法学法,懂法用法。

二、爱岗敬业。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体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实践能力的增强,本人的爱岗敬业的精神也在逐步提高,但在工作中尚缺乏一定的奉献精神。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增强对工作的高度责任感上要狠下功夫,努力做好以上三个“认真”,要让人民满意,必须做到真正是研究型、专家型教师,以科学的态度,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还应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和研究,及时总结教学经验和成果,并加以推广。

三、关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体会:自1994年毕业,在教学工作一线,有过体罚学生的现象,从2006年起课堂教学及管理过程中,没有体罚学生的事情发生,并努力改正脾气暴躁、缺乏耐心的等不良教育方法,逐步学会了宽容、理解、平等和尊重,严格管理方式方法较多。倘若自己偶尔批评了学生,要及时找学生谈心。我撰写的论文《“激趣、张驰、宽容、激励、严厉”五疗法》,《班级管理与工作初探》,《民办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探讨》,《浅谈全日制中小学学校的管理》,分别获得区级、国家级奖励。

四、教书育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体会:1、我所在的学校为九年义务教育。小学阶段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学习、劳动习惯,养成教育极为关键;初中阶段应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法律意识、社会公德;学会求知、学会生存、学会相处、学会锻炼。2、我从事了两年的地理教学,我以教育学生热爱自己的大好河山,了解自己的生存空间,关注人类的发展为己任;七年的语文教学,教育引导学生掌握自己祖国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语言文字,体会其精髓,学习和模仿,继承和发扬,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文学素养;四年的历史教学,使我感受到了祖国的强大与兴衰史,使我和学生一道为振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跃跃欲试;三年的政治教学使我提高了政治思想觉悟,使我特别关注新闻时事。如关心科技、教育、医疗、卫生、战争与和平等大事。3、不以分数作为考察学生唯一的标准。近几年来做得比较好。我在考察学生成绩时,加入了“尊师”一项,对于平时的作业、上课配合方面加大了考察力度,还如个别同学“借分数”,在做人与求知的关系性上给学生以循循善诱地教导等都做了大量的尝试。

五、为人师表。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体会:这一条是对教师的严格而又具体的要求。1、重点讨论杜绝家教问题。纵观1991年考上大学到我参加工作近20年来,于1992年到1993年两年间为解决上学困难,从事两年的家教工作,不但为自己解决上学困难,而且以系学生会的名义成立“家教服务中心”为广大同学勤工俭学做出了贡献;在1994年至2003年参加工作九年期间,从事家教工作,在解决自己生活困难方面起到了积极的帮助作用。自2003年走上了领导工作岗位后,我不断接受党组织的教育,以及新时期对教师的新要求,使我深刻地认识到: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一味追求经济利益,有违“为人师表”的光辉形象,不能看到别人在捞外快,自己也怦然心动,不能看到别人工资高,就寻找心理平衡,不能自己有困难,就借口用自己的知识来赚钱;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头脑更加清晰,要起模范带头作用,言行一致,不能说一套,做一套,对群众提要求,对自己搞特殊,对组织隐瞒实情,自由主义,这些要坚决杜绝,坚决不再去做。2、重点反思自己的有无利用职务之便,从事商业活动。以前没有,现在没有,今后也不能有,说到做到。3、重点讨论团结同志、关心集体的问题。管理过程中还存在急于求成的情形,对同志批评过于直白,这些要及时向领导和群众道歉。不与领导斤斤计较,不与群众争名誉,不参与经济纠纷。4、在今后的学校管理过程中,要为家庭教育方面提供指导和帮助,自己在这方面要加强学习、研究、总结和推广。5、教师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对于教师而言,生活与享受生活,上课与享受上课,教育与享受教育是完全不一样的。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态是成为优秀教师的基点。教师的使命是教育,“在课堂上的一切,是对学生生命的影响”。

六、终身学习。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体会:要做到以上这五点大的要求,必须刻苦学习、钻研业务、精益求精、实事求是、大胆探索、勇于创新,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要有“学而不厌”的精神品质。勤学习、勤实践、勤思考、勤总结。

篇10:教师学习笔记《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心得体会

1、依法执教。

通过这次学习,我更加清醒的认识到,一定要依法执教,过去那种恨铁不成钢的心态,我们一定要纠正,我们一定要相信学生,学生有学生的学习方法,他们各自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也有所区别,我们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来帮助学生来学习,我们也不能因为自身的着急对学生动粗,那样是不对的,今后我将继续依法执教,对学生对一点宽容,多一点理解,将会对学生的成长更为有利。

2、教书育人。

这是内涵丰富的四个字。教书和育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又相辅相成,而重心却在后面,也就是“育人”上。以前总认为,我只要按照大纲要求,将学习知识传授给学生,教一些做人的道理,我的任务就完成了。但现在我重新认识到其实作为一名教师,更要把教书育人当作一种责任,当作一种义务,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合理的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教育,同时最后的评价也要改进,不能将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手段。

3、为人师表。

学深为师,德高为范。作为一名教师,要做好学生的榜样,那就要处处提高自身的修养,才能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扎根发芽。学生在学

校的与老师交往的时间甚至比跟父母交流的时间都多,所以我们要充分运用各种机会对学生进行品德、思想的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不枉教师这个光荣的称号,我们应该自身做一个道德行为的楷模。

4、终身学习。

随着知识的多元化,综合性的加强,现代教师必须要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活到老,学到老,只有这样,才不会被社会淘汰。今后我将利用课余时间不断充电,不断学习,将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更新,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

5、关爱学生。

关爱学生应该从平时做起,从细枝末节做起。从学生的生活、学习、身体等各个方面来关心他们,在学生生理、心理等各方面遇到困难、困惑时,我们都要做有心人,主动去关心他们,主动去疏导学生心理方面遇到的困惑,为此我将再次认真学习心理学,做一个称职的心理医生。

篇11:教师学习笔记《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心得体会

一、爱岗敬业。教育部出台了重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第二条提出“敬业奉献。忠诚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对工作高度负责,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对工作敷衍塞责。” 忠诚教育事业是教师职业道德培养的灵魂。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应该干好。在工作中我就时常问自己的工作是否对得起学生、对得起家长、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作为教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其身教必然重于言教。我们精益求精地工作态度,必然会感染学习,让他们也能认真对待自己的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我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严格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在老师认真的态度感召下努力参与学习,体验快乐,收获成功!

二、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在第三点中提出“热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维护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发展。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在我教学的过程中,一直在努力做到平等地对待学生。“平等”二字看似简单,要做到却非常不易。头脑聪明能力强的学生谁不喜欢?在我的教学中,优生要得到表扬,差生更让我关注。在这些年的

教学中,很多暂差生在我的关注下爱上了生活物理,还有的暂差生就是用自己突出的动手能力赢得了同班同学的尊重,找到了自信。

三、终身学习,不断进步。在第六点中提出“终身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理念,遵守教师培训制度,不断学习,与时俱进,自觉更新教育观念,完善知识结构,潜心钻研教育教学业务,不断提高教书育人的能力水平。”

教学是永远无法完美的艺术,对教学的研究应该是教师工作历程中不断的追求!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要树立起“终身学习”“永远探索”的思想,要潜心学习理论,运用理论,为教育事业不停攀登,终生奋斗。在工作实践中,应十分注重自身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拓宽知识视野,以此来作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四、加强政治学习,不断提高政治素养。作为一名党员教师,我在假期系统的学习了《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等法律法规文件,按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奉公守法,恪尽职守,遵守社会公德,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为人师表。

五、爱心是师德素养的重要表现。崇高的师爱表现在对学生一视同仁,绝不厚此薄彼,按成绩区别对待。要做到“三心俱到”,即“爱心、耐心、细心,”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时时刻刻关爱学生,切忌易怒易暴,言行过激,对学生要有耐心,对学生细微之处的好的改变也要善于发现,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且多加鼓励,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最后、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品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学生都喜欢模仿,将会给学生带来一生的影响,因此,教师一定要时时处处为学生做出榜样,凡是教师要求学生要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能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严于律已,以身作则,才能让学生心服口服,把你当成良师益友。

篇12:教师学习笔记《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心得体会

南通市城南小学 胡颖

今年从7月5号开始在学校的统一安排下,我们进行了一次暑期集中培训,通过这次培训,我重新认识了《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江苏省中小学生人身伤害事故预防及处理条例》等等有关法律条例,并认真学习了省、市教育局规定的《进一步规范从教教学行为,推进素质教育》的会议精神。通过这次暑期集中认真学习,我对教师这个神圣职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尤其对《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有比较深刻的认识,特别对以下几点有比较深刻的认识:

一、依法执教。通过这次学习,我更加清醒的认识到,一定要依法执教,过去那种恨铁不成钢的心态,我们一定要纠正,我们一定要相信孩子,孩子有孩子的学习方法,他们各自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也有所区别,我们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来帮助孩子来学习,我们也不能因为自身的着急对孩子动粗,那样是不对的,今后我将继续依法执教,对孩子对一点宽容,多一点理解,我相信对于孩子的成长还是十分有利的。

二、教书育人。虽然表面上只有4个字,但却含有丰富的内涵。以前总认为,我只要按照大纲要求,将学习知识传授给学生,教一些做人的道理,我的任务就完成了。但现在我重新认识到其实作为一名教师,更要把教书育人当作一种责任,当作一种义务,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合理的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教育,同时最后的评价也要改进,不能将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手段,要充分运用综合的评价的手段,将过程作为评价的主要指标。

三、为人师表。作为一名教师,要做好学生的榜样,那就要处处提高自身的修养,才能在孩子幼小的心灵深处扎根发芽。学生在学校的与老师交往的时间甚至比跟父母交流的时间都多,所以我们要充分运用各种机会对学生进行品德、做人的各种道理的教育,只要这样才能不枉教师这个光荣的称号,我们应该自身做一个道德行为的楷模。

四、终身学习。以前总是强调给学生一滴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实际上现在已经不够了,随着知识的多元化,综合性的加强,现在的教师要具备更多的知识,现在要做自来水,甚至都不够,必须要终身学习,活到老,学到老,只有这样,才不会被社会淘汰。今后我将利用课余时间不断充电,不断学习,将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更新,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

五、关爱学生。作为教师,要像关心自己的孩子那样。关爱孩子不只是在孩子生病时送他去医院,在他家里出事时关心他们,而应该在平时就要更多的从生活、学习、身体等等各个方面来关心他们,在孩子生理、心理等各方面遇到困难、困惑时,我们都要做有心人,主动去关心他们,主动去疏导学生心理方面遇到的困惑,在这个意义上,教师也要再次认真学习心理学,做一个称职的心理医生。

总之,这次暑期培训我的收获非常大,虽然天气很炎热,但我觉得得到了如此大的收获,值得!除了集中学习,我想自身利用假期的时间来进行自身读书再教育。我将再次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和陶行知的教育理论,再看一些名师讲座和优质课堂,来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使自己在各方面都有新的提升。

篇13: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性质与意义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性质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对中小学教师职业的特殊道德要求, 是中小学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时应予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备的品德, 是对教师应以怎样的思想、感情、态度和操守去做好本职工作所做出的道义性规定。

一般而言,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区别于其他职业道德规范之处在于它的专业性和公务性。

在我国, 教师职业的专业性由于《教师法》的相关规定而被人们所关注, 《教师法》第三条规定了教师职业的性质“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从而改变了教师这一群体长期以来所具有的国家干部的法律性质, 同时也使教师群体的职业行为发生了变化。教师职业的专业性质是由教师职业的基本职能决定的一种职业性质, 表明教师职业是一种必须经过专门培养和培训才能胜任的专门性职业。教师的专业性要求从事教师职业的人必须经过系统的专业 教育和训练, 掌握专门的知识与技能, 具备为确保本专业的独特性而必需的职业道德, 树立为社会不特定人群服务的非营利观念, 因而具有不可替代性。由此可见, 专业性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特征, 具有特定的、不可替代的意义。为了保证这种专业性, 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深造, 拓展专业知识, 加强自我修养, 提高道德水平。

另一方面, 由于中小学教师是国家教育责任的具体担当者, 教育本身所具有的公共产品属性需要通过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才得以实现, 因此中小学教师的职业特征除了专业性之外, 还具有公务性质。《教师法》第三条所规定的教师的教育教学职责, 其相当一部分内容都是由国家通过法律、政策予以规定, 而不是在学校和教师的合意性基础上协议产生的。因此, 教师所实施的教育教学活动是一种具有公务性质的活动, 具有典型的国家性 (强制性和公益性) 、连续性和稳定性等性质。

当然, 教师活动的这种公务性与公务员的公务活动相比存在着根本的区别。由于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是一种精神领域中具有高度创造性 和个体性的活动, 在许多情况下要由教师个人做出独立的判断和行动, 因此公务性质和专业性质并存是教师职业的重要特征。基于这种理解, 必须对教师的职业行为提出更高的伦理道德要求, 依据其专业性、公务性特征, 具体规定教师职业不同性质的道德行为要求。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与其他社会规范的区别与联系

作为一种职业道德规范,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与其他社会道德规范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社会期望来看, 由于教师的特殊社会地位决定了其社会责任要远重于社会的其他许多职业。教师是知识、技能、文化、价值的传承者, 对一个人的成长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因此人们对教师职业有着更高的道德要求, 即要求从事教师职业者应信守教师职业所必须坚持的价值追求和道德准则, 以自己的良知和自律影响学生及其家庭乃至整个社会, 助推社会的进步。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上述特点, 决定了该道德规范在性质上的复杂性。任何社会, 为了保证社会关系的和谐稳定, 都要通过各种社会规范对人们的行为做出必要的约束。这些规范包括道德的、法律的、行政的、宗教的、行业的、组织的等等, 不同的社会规范起着各自不同的作用, 并最终共同保障社会的和谐稳定。一般而言,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以善恶评价为标准, 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的力量来影响和约束教师的职业行为的, 因此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道德规范的典型特征, 主要表现为一种以自律为主要特征的社会规范。但是在某些情况下,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又具有其他社会规范的某些性质, 因而在性质上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比如, 为加强对中小学教师的管理, 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可以依法制定教师职业道德方面的规范性要求, 如教师职业纪律等, 这时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就会具有行政规范的自上而下的权威性、强制性特征。

因此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尽管是一种针对教师职业的道德要求, 但从其实施的特点看, 其兼具道德的、行政的、法律的、契约的等多重性质。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实施方面, 应根据不同的情况, 建立自律与他律相统一的制约机制。自律机制是他律机制的基础, 他律机制是自律机制的保障,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需要教师自觉遵守来加以实施, 同时也需要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和相关机构来保证实施。教师对职业道德规范的遵守一般属于自律机制, 而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和相关机构为实施规范所采取的措施则属于他律机制。从保障规范有效实施的角度来 看, 他律机制应包括学校实施机制、教育行政实施机制、司法实施机制和其他实施机制等。

对违反师德底线的行为应依法处理

教师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就其情节、性质、程度来看, 具有不同的情况, 其中哪些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规范的行为必须处理?除了行为本身所具有的具体情况外, 《办法》在充分考虑合法性和现实性的基础上突出重点, 对当前社会关注度高、严重影响教师队伍整体形象、人们普遍痛恨的败德行为做出了教师处分规定。

厘清职业道德对教师行为的倡导性要求和禁止性要求, 明确列举需要加以处理的违反师德的行为, 既是对目前社会普遍反映或反映强烈的师德问题所作的回应, 同时也为教师职业行为设置了底线。从现实来看, 近年来我国师德领域发生的一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教师队伍的整体形象, 各地虽然对这些现实问题做出了及时处理, 出台了一些相关规定。但由于这些规范层次效力低、差异大, 在教师职业行为的调整方面产生了不少问题。为此有必要对违反教师职业行为及处理方式加以统一规定, 以达到规范教师职业行为和保障教师权益的双重目的。

篇14:教师学习笔记《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心得体会

面对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灾害,灾区广大教师始终把学生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舍生忘死,奋不顾身,保护学生,以爱与责任,见证了人民教师的伟大师魂,在全社会赢得了高度赞誉,也引发了对教师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深入思考和广泛讨论。为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8.31”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学习和大力弘扬抗震救灾英模教师的崇高师德精神,进一步加强师德教育和师德建设,《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研究小组将研究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征求意见稿)》公布,在全国范围内公开征求意见。

(教育部网站2008年6月26日)

新闻出版总署:第五次向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图书

5月20日至21日,新闻出版总署图书司组织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党校、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市教委等单位的儿童文学作家、青少年教育和儿童读物推广等方面的20多位专家学者召开了评审会。从全国279家出版社报来的1171种图书中,专家经过认真审读和充分论证,最终确定推荐图书100种。

为了推动青少年阅读活动顺利开展,新闻出版总署从6月中旬开始开展“红色书香活动”,将百种青少年优秀图书送往革命老区的中小学校;9月新学期开学后,还将和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一起联合举办“呵护心灵成长重建精神家园”活动。宋庆龄基金会将通过向全国募集资金的方式购买图书,新闻出版总署通过全国出版社捐助图书,向重灾区中小学捐助10万册。

(《人民日报》2008年6月2日)

福建:“乡土艺术进中小学校园”活动启动

福建省教育厅下发通知,要求各级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要积极开展“乡土艺术进中小学校园”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综合素质。

福建省教育厅表示,优秀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具有浓郁的地域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开展“乡土艺术进中小学校园”活动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综合素质。

通知要求,各地根据学校和乡土艺术师资等具体情况,可开设校本课程、地方课程以及开展课外艺术兴趣小组活动,送戏或送画进校园演出或展览,从而培养和激发学生对乡土艺术的热爱和乡土感情。

通知还要求,各地要把“乡土艺术进中小学校园”活动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优先支持配合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艺术项目进校园。同时,学校要宣传动员学生主动参加乡土艺术课外兴趣小组,并为文化艺术单位到学校演出或展览提供便利条件。

上一篇:mc洪鬼再见了爱情歌词下一篇: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