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院院士讲话心得体会

2024-04-26

两院院士讲话心得体会(精选6篇)

篇1:两院院士讲话心得体会

学习贯彻在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十大上重要讲话精神体会

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时刻,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隆重开幕,这是共商推进我国科技创新发展大计的一次盛会。

总书记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回顾了我们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对科技事业的高度重视,总结了我国科技事业取得的新的历史性成就,分析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演化趋势,明确了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重点任务,对更好发挥两院院士和中国科协作用提出殷切希望,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指导性、针对性,对于我们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胜利进军具有重大意义。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科技事业,科技事业在党和人民事业中始终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发挥了十分重要的战略作用。党的十九大以来,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坚持党对科技事业的全面领导,牢牢把握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带动作用,全面部署科技创新体制改革,着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扩大科技领域开放合作。几年来,我国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取得重要进展,战略高技术领域取得新跨越,高端产业取得新突破,科技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民生科技领域取得显著成效,国防科技创新取得重大成就。我国科技创新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充分证明,我国自主创新事业是大有可为的!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是大有作为的!

察势者智,驭势者赢。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必须保持强烈的忧患意识,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要深刻认识到,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科技创新广度显著加大、深度显著加深、速度显著加快、精度显著加强。我国“十四五”时期以及更长时期的发展对加快科技创新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形势逼人,挑战逼人,使命逼人。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唯有以与时俱进的精神、革故鼎新的勇气、坚忍不拔的定力,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才能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

科技自立自强是促进发展大局的根本支撑,成为决定我国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能力,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我们国家进入科技发展第一方阵要靠创新,必须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步伐。党的十九大确立了到2035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战略目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奋斗,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担当。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已经开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号角已经吹响。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上,砥砺“以身许国,何事不可为”的勇毅担当,激扬“敢为天下先”的创造豪情,勇于创新、顽强拼搏,我们一定能为建成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篇2:两院院士讲话心得体会

(2006年6月5日)

各位院士,同志们:

中国科学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八次院士大会今天隆重开幕了。首先,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两院院士和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致以诚挚的问候!

这次两院院士大会,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十一五”时期的重要时刻召开的。开好这次会议,对发挥两院院士在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发展中的领军作用,动员我国科技界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建功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下面,我讲三个问题。

一、目前的形势和我国科技战线的任务

改革开放28年来,我国经济社会长期保持较快发展势头,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明显加快,社会生产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日益改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加强,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我们已经胜利完成了“十五”计划,全国各族人民正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满怀信心地为实现“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而奋斗。今年初,国务院制定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召开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提出了用15年时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重大战略任务。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正在意气风发地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奋斗。

越是取得的成绩大,越是发展的前景好,我们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全面分析和正确认识我国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从国际环境看,和平、发展、合作是当今时代的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产业和技术转移加速进行,各国同我国合作的意愿普遍增强。同时,国际局势继续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国仍面临着发达国家经济科技占优势的压力。

从国内发展看,我国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渐完善,劳动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社会政治保持长期稳定,我国的发展具有更为坚实的基础,也具有更为广阔的前景。同时,我国是一个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发展还很不平衡,人民生活还不富裕,农业基础比较脆弱,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能源资源约束日渐突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严重。要解决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目标,需要我们进行长期努力。

从世界科技发展看,科学技术特别是战略高技术正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科技进步不断突破人类认识的已有境界,学科之间、科学和技术之间、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之间交叉渗透,产生了众多新的跨学科领域。科学发现正在为技术创新和生产力发展开辟更加广阔的道路,科技成果产业化周期缩短,技术更新速度越来越快,以信息科技、生物科技为主要标志的高技术及其产业快速发展,不断创造出新的科技制高点和经济增长点,成为科技创新和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国家核心竞争力越来越表现为对智力资源和智慧成果的培育、配置、调控能力,表现为对知识产权的拥有、运用能力。在当代世界科技发展的澎湃大潮中,可以说,谁把握了这些新特点新趋势,紧紧抓住追赶和跨越的机遇,不断增强科技实力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谁就能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占据更有利的战略地位。世界主要国家纷纷加快了争夺科技制高点的步伐。世界科技进步迅猛发展及其带来的巨大影响,给我们提出了不能回避、也回避不了的严峻挑战。我们必须急起直追、锲而不舍,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带动我国社会生产力实现质的飞跃,努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和保持发展的主动权。经过长期努力,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取得了伟大成就,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学科布局,培养了一支勇于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优秀科技队伍,部分重要领域的研究开发能力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但是,我国科技的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发明专利数量少,关键技术对外依存度高,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例较低,企业还没有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许多技术研究开发的成果还难以实现产业化,优秀拔尖人才比较少,科技体制机制存在不少弊端。这些影响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都需要我们下大气力认真加以解决。

总之,无论从国际看还是从国内看,无论从经济社会发展看还是从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看,我们都既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古人说:“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的情况下,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既要认清机遇、抓住机遇、用好机遇,又要正视挑战、迎接挑战、战胜挑战。要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分析和应对可能影响我国当前和长远发展的各种挑战上,把着力点更多地放在把握和解决可能影响我国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上,更多地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作出的一项战略决策。建设创新型国家,就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就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我们一定要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宽广的世界眼光,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要求,坚定不移地把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坚定不移地贯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发展必须面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方针,制订科技发展的重大政策和配套措施,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加强基础研究、高技术前沿研究、可持续发展相关研究,加快把知识和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真正使科学技术现代化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

二、建设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人才,尤其在创新型科技人才。没有一支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作支撑,要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是不可能的。世界范围的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的竞争。谁能够培养、吸引、凝聚、用好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谁就抓住了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战略主动、实现发展目标的第一资源。这里,我想专门讲讲加紧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的问题。

古往今来的科技创新实践都表明,创新型科技人才是新知识的创造者、新技术的发明者、新学科的创建者,是科技新突破、发展新途径的引领者和开拓者,是国家发展的宝贵战略资源。抓紧并持之以恒地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国家发展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战略思想,把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举措,加紧建设一支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

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要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求作为基准,遵循创新型科技人才成长规律,用事业凝聚人才,用实践造就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不断发展壮大科技人才队伍,努力形成江山代有才人出的生动局面。

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有关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全社会共同努力。在工作中,要突出抓好以下几个重要环节。

第一,要完善培养体系。创新型科技人才的成长是一个综合培养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首先要从教育这个源头抓起。要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要求,继续深化教育改革,加强素质教育,努力建设有利于创新型科技人才生成的教育培养体系。要以系统的观点统筹小学、中学、大学直到就业等各个环节,形成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的有效机制。要改变单纯灌输式的教育方法,探索创新型教育的方式方法,在尊重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更加注重培育学生的主动精神,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把中小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下解放出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使广大青少年在发掘兴趣和潜能的基础上全面发展。要改革和完善高等学校的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要高度重视技术科学的发展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工程应用的能力。要多层次、多渠道、大规模地开展在职科技人员的继续教育,加快建立网络化、开放式、自主性的终身教育体系,使广大科技人员不断掌握新知识新技能,不断提高进行科技创新的素质和能力。

第二,要不拘一格选用人才。要建立健全一套有针对性的管理制度和方法,坚持在公平竞争中识别人才、发现人才、培育人才,摒弃论资排辈、攀比学历等做法,为优秀人才特别是年轻的创新型科技人才施展才干提供更多机会。要认真贯彻国家和产业层面的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积极推进创新团队建设,依托国家重大人才培养计划、重大科研和重大工程项目、重大产业攻关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基地、国际学术交流合作项目,积极搭建各类创新平台,为创新型科技人才脱颖而出、建功立业创造条件。要大力发展奋力攀登的创新文化,培育相互友爱的人际关系,保持宽松自由的工作氛围,营造团结和谐的组织机制,理解创新型科技人才的个性特点,允许他们在学术上发表新见解新主张,鼓励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最大限度地激发和保护科技人员的创新激情和活力,保证科技人才能够心无旁骛地从事科技创新活动。科技创新具有很强的风险性和不可预见性,要允许和宽容科技创新失败,关心和爱护在探索中受挫的科技人才,支持他们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继续前进。科技团队的领军人物和管理者要提高科技领导和管理的能力,争当发现创新型科技人才的“伯乐”,做到知人善任,促进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第三,要完善制度和政策保障。要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使用、评价、分配、流动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坚决破除束缚人才成长和限制人才充分发挥作用的观念、做法、体制,保证激励科技创新的制度和政策在科研第一线得到落实。要完善品德、业绩、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全面的人才评价体系,对创新型科技人才的贡献实施目标化管理,进一步克服人才评价中重学历资历、轻能力业绩的倾向。要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健全鼓励企业增加科技投入的机制,形成多元化的科技投入格局,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创新型科技人才向企业集聚。要完善知识产权制度,激励创新,保障权益,为推动科技创新和创新成果的运用提供法律保障。要改革和完善职称评审制度,以引导和激励各类人才积极进行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为导向,更加关注重点行业和人才密集单位,更加关注边远贫困地区和基层科技推广、工农业生产第一线,更加关注取得显著社会经济效益的各类企事业单位,更加关注中青年专业技术人员。要建立健全鼓励人才创新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坚持向关键岗位和优秀人才倾斜的政策,对作出突出贡献的给予重奖,真正形成岗位靠竞争、报酬靠贡献的激励机制,让优秀人才得到优厚报酬。要健全人才流动机制和人才信息化管理机制,进一步消除人才流动的体制性障碍,促进人才合理有序流动,让稀缺人才和特殊专业人才充分发挥作用,并保障国家重大科技工作的人才储备。

第四,要进行开放式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特别是领军人物,关起门来是培养不出来的。在世界科技水平总体领先于我国的形势下,不采用开放式培养,难以尽快培养造就大批创新型科技人才。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基础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赶超世界先进科技水平的有效途径,开放式培养则是加快培养造就国际一流的科技尖子人才和科技领军人物的有效途径。我国两院院士以及一些杰出的科技工作者,大都曾留学海外或经常与国外同行进行交流,既在国际交流合作中展现了自己的才华,也汲取了先进的创新理念和最新的科技知识。要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加强同国际科技界多种形式的交流合作,有效利用全球科技资源,积极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要鼓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同海外研究开发机构建立联合实验室或研究开发中心,支持在双边和多边科技合作协议框架下实施国际合作项目,支持我国企业在海外设立研究开发机构或产业化基地,鼓励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究开发机构。要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工程和国际学术组织,支持我国科学家和科研机构参与或牵头组织国际和区域性大科学工程。要善于利用国内国外两种人才资源,坚持自主培养开发和引进海外人才并重,立足国内进行人才资源开发,坚持自力更生培养人才,同时加大引进人才、引进智力工作的力度,采取多种方式吸引广大出国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尤其是要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紧缺人才。

第五,要营造鼓励科技创新的社会氛围。创新文化同科技创新有着相互促进、相互激荡的关系。中华文化包含着鼓励创新的丰富内涵,我们的先人们历来强调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要大力倡导和弘扬崇尚创新、鼓励创新的精神,为造就一支浩浩荡荡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要在全社会培育创新意识,大力提倡敢于创新、敢为人先、敢冒风险的精神,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良好社会环境。要在全社会广为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使广大人民群众更好地接受科技武装,进一步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社会风尚。要加强宣传科技创新的典型事迹和典型人物,让人民群众了解科技创新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推动作用,引导全社会树立创新光荣的价值观,使科技创新成为全社会景仰的工作和活动。要加强科普工作,使我国广大青少年从小就树立从事科技创新的理想,立志成为未来科技创新的生力军和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接班人。

实践表明,创新型科技人才特别是领军人物都具有成长成才、实现科技创新所必需的一些基本素质和特点。归纳起来,在当代中国,要成为一名创新型科技人才,应该具有以下主要素质和品格。一是具有高尚的人生理想,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科技事业,努力做到德才兼备,坚持在为祖国、为人民勇攀科技高峰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二是具有追求真理的志向和勇气,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保持强烈的创新欲望和探索未知领域的坚定意志,对新事物新知识特别敏锐,敢于挑战权威和传统观念,为追求真理、实现创新而勇往直前。三是具有严谨的科学思维能力,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善于运用科学方法和科学手段,坚持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夯实理论功底,构建广博而精深的知识结构,养成比较全面的科学文化素质。四是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广阔的国际视野、敏锐的专业洞察力,能够准确把握科技发展和创新的方向,善于对解决重大科技问题提出关键性对策。五是具有强烈的团结协作精神,善于组织多学科的专家、调动多方面的知识,领导创新团队在重大科技攻关和科技前沿领域取得重大成就。六是具有踏实认真的工作作风,淡泊名利,志存高远,坚忍不拔,不怕艰难困苦,不畏挫折失败,勇于在科技创新的实践中经历磨练,不断攀登科学技术高峰。这些素质和品格,不仅可以在世界许多成功的科学家身上看到,也可以在我们的院士和一些优秀科技工作者身上看到。我们要继承和发扬我国科技工作者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使之在培养造就大批创新型科技人才中发挥重要作用。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国际一流的科技尖子人才、国际级科学大师、科技领军人物,可以带出高水平的创新型科技人才和团队,可以创造世界领先的重大科技成就,可以催生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企业和全新的产业。在我们的院士队伍里,就不乏这样的将才和帅才。但是,从整体上看,我国这类人才还不够多。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首先要抓紧培养造就这类人才,尤其要培养造就一批中青年领军人物。同时,我们还要培养大批各个层次的创新型科技人才,在学术和技术梯队中形成科技创新的骨干力量和符合科技创新需求的人才结构,以推动科技活动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的创新实践。

我国科技事业正处在实现发展跨越的重要机遇期。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既对科技事业发展提出了迫切要求,也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舞台。有志气、有抱负的我国科技工作者,一定要抓住这个重大历史机遇,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实现美好的人生追求。

三、两院院士要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大显身手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代表着我国科学和工程技术界的最高学术水平,享有崇高荣誉,受到全社会广泛尊重。长期以来,两院院士作为全国科技大军的领军人物,崇尚科学,敬业奉献,为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从1956年我国制定《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到在条件异常艰苦的岁月里成功研制“两弹一星”,从制定和实施对我国科技发展起到重大作用的“863”、“973”计划到“神舟五号”、“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船遨游太空,从我国取得杂交水稻、陆相成油理论和应用、高性能计算机等领域的重大成果到三峡工程、南水北调、西电东送、西气东输、青藏铁路、高速轨道交通等重大决策,两院院士都付出了大量心血和辛劳。前不久过世的王选院士就是我国院士的杰出代表,他献身科学、敢为人先,提携后学、甘为人梯,为我国广大知识分子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两院院士真正是祖国和人民的骄傲!

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的院士制度,有利于凝聚我国科技界的精英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出主意、攻难关,有利于组织创新团队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有利于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贡献智慧才干。院士制度在我国才实行几十年,需要根据形势的发展,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完善,使之更好地发挥作用。

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民对两院院士寄予厚望。希望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进一步发挥跨学科、跨部门、高水平的优势,围绕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生活、保障国防安全等方面的重大科技问题,开展宏观性、战略性、前瞻性、综合性的决策咨询,组织科研团队在专业领域内发挥领军作用,为党和政府决策提供真知灼见,以实际行动推动重大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希望两院院士发扬心系祖国、自觉奉献的爱国精神,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探索精神,团结协作、淡泊名利的团队精神,争当科技创新的尖兵。要紧紧抓住当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把国家需求、宏观部署和自由探索结合起来,继续推进原始性创新,继续推进核心技术、关键技术、集成技术研发,继续推进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继续推进产学研相结合,努力为实现自主创新能力的跨越式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贡献力量。

希望两院院士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实践中做拼搏奉献的楷模,带头弘扬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积极实践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承担起向社会示范创新行为、展示创新成果、传播创新文化的责任,培养广大人民群众对科技的兴趣和爱好,加深全社会对科技创新的认识和感知,共同建设创新文化。同时,我殷切希望大家承担起培养和提携人才特别是创新型科技人才的重任,建设好学术梯队,为年轻人奋勇创新提供舞台,为年轻人加快成才铺路搭桥。

各位院士、同志们!

篇3:两院院士讲话心得体会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路甬祥在座谈会上指出, 广大留学人员是我国的宝贵财富, 是我国人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时期,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 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 把做好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作为我国人才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 把引进海外人才作为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的战略举措来实施。进一步解放思想, 抓住机遇, 统筹实施, 形成合力, 大力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工作和为国服务, 为建设创新型国家,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教育部副部长章新胜说, 新形势下的出国留学工作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 继续贯彻落实“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方针, 努力营造既有利于出国留学又有利于留学回国的良好环境;继续增强服务意识, 完善和创新工作机制;积极实施高层次留学人才集聚计划, 进一步加大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

据了解, 改革开放30年来, 中国共有120多万人出国留学, 其中30多万人回国服务。

篇4:两院院士王大珩

倾刻之间,伦敦城的宁静被炮火驱散了。慌忙躲避的人群中,有一个年轻人显得非常从容、镇定,他和所有的伦敦市民一样,也毫无心理准备,从早晨进入实验室工作十几个小时后,刚刚迈出帝国理工学院的校门,轰炸就来临了。(图1)

这位年轻人叫王大珩,当时年仅25岁。他为什么能够如此从容地面对飞机的轰炸呢?原因很简单,因为这已经是他第二次亲身感受入侵者的野蛮与残忍。战火燃烧中的伦敦,让他仿佛又看到了同样遭受战争蹂躏的祖国。正是这次突如其来的轰炸,让他作出了一个影响一生的决定。

王大珩,两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著名的光学专家。(图2)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炉光学玻璃;新中国的第一个科技发展规划;包括第一台电子显微镜在内的“八大件”科研仪器;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爆炸实验研制的高速摄影仪;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发射试验电影经纬仪;“863”计划;中国工程院的组建;中国的大飞机科研项目……

我们罗列的这个清单,几乎囊括了上个世纪中叶以来发生在中国,并且决定着今天中国地位的重要科技事件。

一个人,能亲身为上述的任何一件事作出贡献,都足以荣耀一生。但王大珩却亲身参与了所有这些事件,并且在每个事件中都发挥着独特的作用,这在新中国科技发展史上,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图3)

1936年,王大珩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由于成绩突出,王大珩被留在清华担任助教。(图4)

如果一切顺利,王大珩这辈子也许就会在清华大学踏踏实实地做学问,教学生,但是战争改变了一切。

2003年,年已88岁的王大珩曾回忆起一段往事,他说,我是1936年毕业的,1937年发生卢沟桥事变,当时正是日本帝国主义气焰最疯狂的时候。有一件事情我不能忘记,那是我们刚刚毕业去旅行。我们从北京坐火车去上海,刚到天津,日本浪人就蛮横地把所有乘客都轰下,来运送他们走私的人造丝。在自己的国家里,我们连乘车的正当权利都遭到帝国主义侵略者的剥夺,这种亡国的滋味,真是令我一生难忘。

这样的感受,是从一位耄耋老人的心底里发出的。(图5)

在天津被赶下火车,成为王大珩一生中都不能忘记的屈辱。而在接下来的旅程中,王大珩又与一首歌结下了一生的情缘。“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

王大珩说,我第一次听到这首歌是在船上。当时跟我们一起从天津坐船往南走的,还有流浪的东北学生,这首歌正是从他们嘴里唱出来的。听了这首歌,我心里直发冷。抗战才开始,这首个歌在我印象里是很深的。后来到国外的时候,我在同学面前还唱起这首歌。

1996年,王大珩81岁了。有一次他的学生们请他吃饭,餐厅的电视里正在播放这首歌曲,但是配的画面,却是一对男女满面笑容地跳着交谊舞。当时在场的人谁也没注意到电视里播放的内容,但是王大珩却突然站起来,严肃地让人把电视关上,他要来唱这首歌。老人微阖双眼,稍微停顿了一会儿,轻声地唱了起来:“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老人的嗓音不够圆润,但是老人从心底里流出的歌声,却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在老人的心里,这首歌不仅仅是一生都不能忘怀的,而且是不允许亵渎的。

1938年,在武汉,王大珩考取了赴英国“庚款留学”资格,当时全国只有两个名额,另一个考取的学生就是后来也成为两弹元勋的理论物理学家彭桓武。王大珩被分配到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技术光学实验室学习,从此踏上了一条漫长的留学旅程。(图6)

王大珩留学时非常刻苦认真,他记在笔记本上的内容并不特殊,每一页记录的都是最基础的光学公式和实验日志,但是笔记本从头到尾工整的程度让所有人都感到惊讶,就连以苛刻著称的英国教授对王大珩也是赞不绝口。

光学技术应用广泛。望远镜之所以能够看到很远的地方,主要是上面的镜片在起作用。而要制作这些镜片,不能用普通的玻璃,必须用光学玻璃。显微镜、照相机、摄像机、摄影机以及大型的天文望远镜的镜头都是用光学玻璃制作的。而光学玻璃真正被世人认识,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的。

以英国为例,二战之前全英国的光学玻璃的年产量只有30吨左右,战争爆发之后,光学玻璃被大量应用在武器之上,年需求量一下子从30吨急剧增长到2000吨。

光学玻璃成了重要的战略物资,有关光学玻璃的研究制造技术也就成了被严格控制的领域,一般人是不允许参与其中的。为此,一直想学光学玻璃专业的王大珩非常苦恼。

时间再次回到1940年8月24日的那个夜晚,伦敦遭到德国战机的轰炸,在火光冲天的街头,王大珩头脑中却突然出现了一个很清晰的想法,也许战争是一个机会,能让我接触到一些平时不允许做的工作,能让我学到一些平时不可能学到的东西。

王大珩首先要做的就是重新申请学校,他要离开伦敦到谢菲尔德去,因为当时在英国,只有谢菲尔德大学设有光学玻璃制造专业。

正如王大珩所想象的一样,由于战争的发生,对光学玻璃技术人才的需求量大大增加。王大珩到谢菲尔德大学的申请很快就得到了批准。一年半以后,王大珩着手撰写博士论文。就在一切都进展非常顺利的时候,王大珩突然又作出一个让人感到意外的决定:他要放弃马上就要拿到手的博士学位。王大珩认为作为一个学物理的人,仅学到实验室的知识还不够,工厂的实践知识必不可少。通过同学的介绍,王大珩来到昌司玻璃公司。昌司公司是当时英国最大的光学玻璃制造企业。公司里一个空缺的技术岗位对王大珩充满了诱惑,让王大珩毅然决定中断自己的博士学习。(图7)

中国有句古话: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王大珩抱着这种精神走进了光学玻璃这个行业。当时在国际上还是认为这个行业是带有一定保密性的。公司对王大珩约法三章,不准进车间,只准在实验室里。尽管不让王大珩进车间,但车间生产方面出现的问题,还要他在实验室解决。

今天长春光机所还保存着一台仪器,是王大珩1948年回国时带回来的,这台仪器的名字叫V-棱镜精密折射仪,它可以快速地测量出玻璃的光性精确度。这台仪器的专利属于英国昌司公司,而它的发明人是王大珩。因为这项发明,王大珩获得了“第一届英国青年仪器发展奖”。60多年过去了,如今这台仪器还在使用,因为它测量的精准度比许多现在制造的产品还要高。(图8)

昌司公司对王大珩的工作非常满意,而王大珩也终于用了6年的时间,完全掌握了光学玻璃的相关技术。他知道,到该回家的时候了。在中共地下党的安排下,1949年3月,王大珩终于回到了东北解放区。他要为祖国工作,为民族服务。回国后,王大珩白手起家,筹建大连大学应用物理系,自己动手修旧利废,建成了当时解放区最大的物理实验室。

1950年秋天,王大珩突然接到大学同窗好友钱三强的一封信,信里约他到北京有要事相商。钱三强时任中国科学院行政秘书长。一接到好友的来信,王大珩立刻赶赴北京。

这次王大珩和钱三强见面与以往大有不同,钱三强一见到王大珩先是神秘地一笑,王大珩被笑得莫名其妙,钱三强随后就问:“大珩,还想光学玻璃吗?”“想,做梦都想!”王大珩干脆地回答道。钱三强又问道:“那你想不想得到一个机会?中科院要建立一个仪器馆,我想推荐你去挑这个头。”

1951年2月,王大珩领到了筹建仪器馆的第一笔经费:1400万斤小米。两年后,中国科学院仪器馆在长春正式成立。而它就是著名的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的前身。(图9)

1958年10月,毛泽东主席参观了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送展的“八大件一个汤”中的“高精度经纬仪”。所谓“八大件一个汤”,是王大珩带领长春光机所科研人员,在5年的时间里研制出来的仪器。在国际上对我国全面封锁的情况下,光机所研制出的每一件仪器对新中国的科技发展都具有开创意义。在当时的中国科技界,甚至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没东西找王大珩要去!”(图10)

20世纪50年代末,苏联突然单方面撕毁了对中国的援建协议,中止了200多个科学技术合作项目,撤走了1390多名专家。大批在建项目由于没有了图纸和后续设备而陷入了一片混乱。中国第一颗导弹试验最先遭遇了这样的问题,该怎么办?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亲自点将,让王大珩带队救援。仅仅用了5个月的时间,王大珩就把苏联专家扔下的烂摊子捡了起来,把安装了一半的仪器设备全部装检到位。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时,为了防止辐射,所有人员都必须在距离爆点60公里之外的地方。为了在近距离拍摄到核爆炸图像,一些特殊的摄影仪被布置在离核爆点很近的地方,它们可以在强烈核辐射环境中快速拍摄。这些在当时花钱也买不来的设备,就是在王大珩主持下研制出来的。它们记录的核爆炸过程,为以后我国核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创造性,一直贯穿在王大珩几十年的科技生涯中,他先后在我国开创了20多个第一:中国光学学会的创始人之一;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的创始人之一;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的创始人之一。甚至“五星红旗”的色彩标准,都是在王大珩的主持下制定的。

英年早逝的著名青年科学家,长春光机所副研究员蒋筑英,毕业后不回杭州老家,而是来到长春,就是为了选择王大珩为老师,目的就是想像老师那样选择人生!

蒋筑英突然病逝,受打击最大的除了蒋筑英的家人之外,就是王大珩了。因为蒋筑英是王大珩最喜爱的学生。王大珩一直在责怪自己,平时只是在工作上要求蒋筑英,而没有在生活上去关心他。蒋筑英去世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王大珩只要到长春,都一定要去蒋筑英的家里看一看。(图11)

受到这次打击之后,王大珩对自己的人生又有了新的追求。1994年,王大珩获得首届“何梁何利”奖,他当即拿出50万元奖金,成立了“迎光基金”,奖励在光学领域里崭露头角的青年人;

1995年,王大珩出资设立“长白青年科技奖”,奖励吉林省内光学、光电及精密机械领域里杰出的青年科技工作者;

2008年,在长春理工大学,王大珩带头捐款20万元,又亲自出面募集资金80万元,成立“王大珩奖励基金”。(图12)

60年后的今天,王大珩亲自带过的学生中,教授、研究员已经不可计数,其中成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就有10人之多,他们像自己的老师王大珩那样,已经成为各自领域内的开拓者和领军人物。(图13)

篇5:两院院士讲话心得体会

各位领导、老师,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我是来自XX大学的XXX,很高兴今天能和我市各级科技工作者及相关大学、企业代表共聚一堂,交流分享对本次两院院士大会、中科协大会的一些感悟,共同探索我市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有关途径。下面,我就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中科协十大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立足本职工作,谈几点个人思考。

一、坚持科技创新,是每位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职责

应该说,无论社会发展到任何阶段,科技创新永远是人类最为核心、最为宝贵的发展动力。那么,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首当其冲的就是要勇敢的、睿智的、持之以恒的把科技创新贯穿于本职工作始终,让科技创新成果能够实践于、服务于本地区的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具体的讲,就是要按照总书记本次讲话中提到的,一方面,要加强基础研究。众所周知,基础研究是一切科技创新的原动力,是科研攻坚的核心本质,更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要强化基础研究,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要进一步转变科技工作者的研究心态。目前,我们在做一项具体科研攻关时,更多的是关心这项工作会不会成功、能不能给自己提升声誉,而忽略了科学研究的艰巨性、长期性和曲折性。基础研究更是如此。对此,我们应保有一份“功成不必在我、成功必然有我”的情怀和决心,甘愿为后继科研者铺路搭桥、扫清障碍,甚至有时候还要抱有“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勇气、执着。唯有这样,才能在重大基础研究工作中一代接着一代干,才能真正有所突破、取得成绩。另一方面,要注重集中力量搞科技攻关。现在,在一些大学,因为学科的不断细分、细化,我们有些学科带头人仅仅把眼光放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习惯于“关起门来搞科研”,有些人甚至还担心别的学科人员替代了自己的位置,这些都是极为狭隘的,更会耽误重难点问题的科技攻关。我提议,我们的政府、科研机构,应该建立联合攻关的研发平台,让更多的国家级实验室共享出来,让更多有想法的年轻科研工作者联合起来,以问题为导向,科学建立多学科联动机制,让每一个课题都能够集合众智,取得最大限度的突破。

二、坚持科学普及,是每位科技工作者的重要使命

总书记在本次大会上,着重强调,“我国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国家、民族长远发展的大计。”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我认为,要培养高水平的创新人才,除了要一如既往地加强大学教育外,更重要的是要和社会各界科技工作者一道,共同推进科学普及,在全社会营造出“崇尚科学、尊重科学”的良好氛围,从而在三个层面形成科普惠及社会文明发展的生动局面。首先,在科技应用层面,要充分借助网络便捷优势,通过大学官网、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从群众身边事讲起,用更加通俗易懂的语言、更加灵活的表现形式,深入浅出的宣传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科普知识,让更多的人建立科学分析的思维模式,了解更多的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从而在增强各自科学素养的基础上,不断强化分辨是非、科学辟谣的能力水平。其次,在科学引导方面,要更加注重科学素质教育在普惠性教育方面的先导作用,特别是要关注青少年科普知识的教育宣传,作为省人大代表,我已经连续两年关注并提交了关于强化义务教育科普内涵、增强青少年科普知识的建议,受到了省科技厅的高度关注。在这其中,一个核心的论点就是通过增设科普教育兴趣班的形式,引导广大青少年逐步养成科学思维观,帮助其培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能力。最后,就是要通过科普教育,最大限度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更多的百姓群众能够了解我国在世界科学领域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有哪些默默无闻的科技工作者,他们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宝贵精神等等,从而不断深化科普教育的现实意义和重要作用,让科普教育真正与时代同呼吸、与共和国同成长,真正造福于民、造福于国。

三、坚持成果转化,是每位科技工作者的重要社会属性

如何让科研成果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是我一直最为揪心、也是最常思考的问题。这次,总书记特别关注并强调“要加快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让我为之一振。

我们市的大学教育资源非常厚实,科研工作者更是数不胜数,每年培养出来的高校毕业生就接近X万人,科学门类全、国家实验平台多一直是我市科研工作者引以为傲的优势。但实事求是的讲,我们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还非常薄弱,大学教育“大而不强”“贡献社会能力弱”已是不争的实事。

对此,我认为,很有必要搭建一个市级层面的创新驱动平台,来统筹协调我市的科技研发资源。一方面,把更多的高新技术企业纳入到这个平台当中,使其成为连接市场、社会和高校的重要科技成果转化“桥梁”,成为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新市场”的重要阵地。在这其中,我建议,应该增加政策扶持力度,对符合要求的高新技术企业提供更多的税收、人力资源的支持,帮助他们尽快壮大、适应市场。

另一方面,建议建立科技资源下沉长效机制。我们现在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科技成果转换慢、转化效果差,很关键的一个原因,就是科技工作者没有用市场的眼光来看待科研成效,没有用社会发展的思维来定位科技研发路径,换句话说,就是产、学、研、用结合的不够紧密,创新体系没有完全现代化。对此,建议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引导科技工作者进军经济建设主战场,让大家学会用市场的眼光来看待问题,来思考科技成果如何为社会所有,真正将科研论文“写入”我市发展的全过程。同时,还应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积极与上级学会对接,引导大学、科研机构与企业并肩而战,助力产业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

篇6:两院院士讲话心得体会

各位主任、副主任,同志们:

刚刚闭幕的**人民代表大会一次会议,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县人民政府,承蒙各位人大代表信任和支持,把县长“接力棒”庄严托付给我,我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只有提前谋划,超前思维,认真实干,切实做好政府工作,努力实现好人民利益,才能回报人民群众的信任和重托。今天,在这里举行县人大与新一届“一府两院”联席会议,非常及时、非常必要,对县政府在县人大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下,做好政府工作,有着重大意义。

下面,我围绕接自觉受人大监督、大力支持人大工作、切实做好政府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加强与人大联系,自觉接受监督

人大对政府进行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既是国家宪法赋予人大的神圣职责,也是政府依法、规范、高效开展工作的重要保证。县政府将进一步增强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观念,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

一要积极主动向县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县政府将按照法律规定和法定程序,及时向县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的情况,主动征求人大意见,自觉接受监督。具体来讲,就是要做到“五个坚持”,即:坚持定期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对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和社会反映强烈的问题,坚持主动向人大及其常委会专题报告;对县政府作出的涉及全局的重大决策和重要部署,坚持事前征求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意见;县政府及有关部门出台的重要规范性

文件,坚持及时报送县人大常委会备案;县政府的重大活动和重要会议,坚持主动邀请县人大领导参加,逐步实现人大监督日常化、规范化。

二要坚决执行县人大及其常委会作出的决议决定。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是党的方针政策和全县人民意志的体现,具有法律约束力。县政府和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对县人代会及其闭会期间作出的决议和决定,都将认真研究,制定实施意见,采取有效措施,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确保人大及其常委会作出的决议和决定得到有效落实。对人大常委会的审议意见、执法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将认真整改落实。

三要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各项意见建议。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是县政府及各部门义不容辞的职责。县政府和各部门将把人大代表建议办理作为重要工作来安排和部署,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严格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及时向有关部门交办,定期督促检查落实情况并及时报告反馈,确保件件有答复、事事有着落。采取召开座谈会、现场办公等多种方式,切实加强与人大代表的联系沟通,经常听取代表和群众的意见,共同研究解决办法,真正让人大代表满意,让人民群众受益。

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

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是政府正确履行职责的基本准则。县政府将进一步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不断提高对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推进依法行政重要性的认识,把依法行政落实到政府行政行为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

一要增强法制观念。政府工作人员特别是县政府领导干部将带头学法、懂法、守法,增强法律意识,提高依法行政能力,自觉在宪法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开展工作,学会并善于运用法律手段执行公务、处理事务、促进工作、推动发展。切实加强干部职工特别是执法人员的法律业务知识培训,不断增强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能力,确保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职权、履行职责。大力开展依法行政宣传和教育活动,努力全社会广泛形成学法辨是非、懂法明荣辱、用法止纷争的良好风气。

二要严格依法行政。坚持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变到为市场主体服务和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更多地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履行职责、促进发展,提高政府工作水平。认真落实行政许可法,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机关行政行为,不断增强政府执行力。推进政务公开,增加透明度,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建立健全公众听证、专家论证、政府决定相结合的决策机制,规范行政决策程序,切实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

三要强化执法监督。进一步明确执法依据、执法权力、执法程序和相应责任,强化执法队伍建设,坚决消除行政执法中的各种消极腐败现象,加快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机制,提高执法水平和效率。强化政府系统内部的审计、监察等专门监督,建立和完善有效的行政监督机制,严防失职渎职、违法违纪现象发生。

三、切实提供优质服务,支持人大工作

支持人大工作是政府的责任。县政府和各部门将一如既往地尊

重和支持人大工作,积极提供优质服务,努力县人大及其常委会、人大代表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

一要思想上高度重视。县政府和各部门将牢固树立树立人大意识,进一步提高对人大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摆正自身位置,主动接受人大监督,充分尊重来自人大的意见建议,虚心接受人大代表的质询、询问,不断提高自身工作能力和水平。

二要工作上大力支持。县政府和各部门将主动密切同人大的工作联系,积极为人大代表调查研究、收集民意创造条件和提供支持,最大限度地保证人大代表发挥应有的作用。积极为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的执法检查、工作评议、代表视察、专题调研和跟踪监督等工作提供方便、加强配合,让人大代表看实情、听实话、查实效。

三要经费上尽力保障。县政府将积极为人大开展工作提供必要的财力保障,继续将代表活动经费、人大会议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并尽可能使人大工作经费逐年有所增加,保证各级人大的正常运转,帮助各级人大机关逐步改善办公条件和生活条件。主动跟进人大代表活动信息、后勤服务,关心人大代表的工作和生活,切实为他们排忧解难,为人大代表依法履职创造必要条件。

上一篇:考研政治核心知识点汇总下一篇:院第二十四届运动会经贸系工作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