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减负”问题的调查问卷.doc

2024-04-25

小学生“减负”问题的调查问卷.doc(精选6篇)

篇1:小学生“减负”问题的调查问卷.doc

同安区苏厝小学《关于小学生“减负”问题》调查问卷

亲爱的同学:

我们正在进行一项关于小学生“减负”问题的调查,旨在了解您们的学习情况。问卷中的备选答案无所谓对错,我们只想知道你的真实情况和想法。本调查不写姓名,结果仅供教育教学研究使用,您的答案不会对您造成任何意义上的影响。因此,请您根据实际情况,客观、真实地回答下列问题。

答题时注意:问卷中的选择题均为单项选择,请在您认为合适的答案前的“□”打√。衷心地感谢您的配合与支持。

基本情况

性别:□男 □女

年级:□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1、您感觉上学时背的书包重量怎样?

□很轻 □不太重 □比较重 □很重

2、除课本外,每门学科您一般有几本配套教辅资料?

□0-1本 □2-3本 □3-4本 □5本及以上

3、您平时用的教辅资料从何而来?

□学校发放的 □家长自由购买的 □根据老师推荐购买的 □以上情况都有

4、您感觉学习压力怎样?

□没有压力 □有一点压力 □压力较大 □压力很大

5、您认为学习压力大的原因是什么?

□作业多 □学得不好 □老师和家长的期望过高 □公布分数、名次

6、您是否希望学校开选修课(或校本课)? □是 □否

7、您最喜欢的课堂教学方式是什么?

□动手操作和讨论交流 □以教师讲授为主 □自学 □大量的书面练习□其他

8、您认为老师每天布置的家庭作业量怎样?

□很少 □适中 □较多 □非常多

9、您每天一般花多长时间完成家庭作业?

□30分钟以内 □30分钟-1小时 □1-2小时 □3小时以上

10、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外,您是否还要完成家长附加的作业? □是 □否

11、您每天在学校的时间大约有多长?

□6小时以内 □7-8小时 9-10小时 □10小时以上

12、您认为学习的作用是什么?

□提高自身素质 □考大学 □没有考虑

13、您对学习的热情如何?

□较高 □一般 □讨厌

14、您每天的睡眠时间大约有多长?

□不足7小时 □7-8小时 □9-10小时 □10小时以上

15、对目前的学习生活,您感到愉快吗?

□很愉快 □不大愉快 □很不愉快 □以上都不是

16、在您的课外生活中,最能吸引您的是什么?

□看电视 □参加体育运动 □玩电脑游戏 □没有吸引我的课外活动内容

17、有人认为自己的学习负担重,您认为造成这一问题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要学习的课程多 □学习内容的难度大 □教师教学方法不好

□其他

篇2:小学生“减负”问题的调查问卷.doc

亲爱的同学:

您好!我们是华南师范大学的实习老师,正在进行一项关于中小学生“减负”问题的调查,旨在了解您们的学习情况。问卷中的备选答案无所谓对错,我们只想知道你的真实情况和想法。本调查不写姓名,结果仅供学术研究使用,您的答案不会对您造成任何意义上的影响。因此,请您根据实际情况,客观、真实地回答下列问题。

答题时注意:问卷中的选择题均为单项选择,请在您认为合适的答案前的“□”打√。衷心地感谢您的配合与支持。

基本情况

学校:□黎溪中心小学□黎溪中学

性别:□男□女

年级:□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1、您感觉上学时背的书包重量怎样?

□很轻□不太重□比较重□很重

2、除课本外,每门学科您一般有几本配套教辅资料?

□0-1本□2-3本□3-4本□5本及以上

3、您平时用的教辅资料从何而来?

□学校发放的□家长自由购买的□根据老师推荐购买的□以上情况都有

4、您感觉学习压力怎样?

□没有压力□有一点压力□压力较大□压力很大

5、您认为学习压力大的原因是什么?

□作业多□学得不好□老师和家长的期望过高

□公布分数、名次

6、您是否希望学校开选修课(或校本课)?

□是□否

7、您最喜欢的课堂教学方式是什么?

□动手操作和讨论交流□以教师讲授为主□自学

□大量的书面练习□其他

8、每个月您一共要参加几次考试或测验?

□0次□1-3次□4-6次□6次以上

9、您对考试或测验的态度如何?

□喜欢□不喜欢□无所谓

10、您认为老师每天布置的家庭作业量怎样?

□很少□适中□较多□非常多

11、您觉得家庭作业量最多的是什么学科?

□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其他

12、您每天一般花多长时间完成家庭作业?

□30分钟以内□30分钟-1小时□1-2小时□3小时以上

13、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外,您是否还要完成家长附加的作业? □是□否

14、您每天在学校的时间大约有多长?

□6小时以内□7-8小时9-10小时□10小时以上

15、您认为学习的作用是什么?

□提高自身素质□考大学□没有考虑

16、您对学习的热情如何?

□较高□一般□讨厌

17、您每天的睡眠时间大约有多长?

□不足7小时□7-8小时□9-10小时□10小时以上

18、对目前的学习生活,您感到愉快吗?

□很愉快□不大愉快□很不愉快□以上都不是

19、在您的课外生活中,最能吸引您的是什么?

□看电视□参加体育运动□玩电脑游戏

□没有吸引我的课外活动内容

20、有人认为自己的学习负担重,您认为造成这一问题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要学习的课程多□学习内容的难度大□教师教学方法不好□其他

21、对于课业负担问题,你有什么话想对老师或家长说?

篇3:小学生“减负”问题的调查问卷.doc

关键词:互联网医疗,亲自诊查,医疗风险分担,互联网诊疗

为了解卫生行政人员、医院管理者、医务人员等不同人群对我国互联网医疗相关问题的认识,课题组设计调查问卷,并根据医院地理位置的分布,在北京、上海、福州、宝鸡、长沙、沈阳、威海等地发放调查问卷,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1问卷调查情况

本课题共发放调查问卷800份,收回有效问卷695份,其中医务人员共计400份,卫生行政部门管理人员及医疗机构管理者共计295份。本次问卷调查的主要内容涉及互联网医疗相关概念、互联网医疗存在的风险、互联网医疗应当如何监管等。

2结果及分析

2.1互联网医疗范畴

调查结果显示,73.5%的卫生行政人员和74.4%的医务人员认为“医疗机构与医疗机构之间开展的远程门诊、远程会诊”属于互联网医疗;83.8%的卫生行政人员和70.0%的医务人员认为“医疗机构与患者个人之间开展的远程门诊”属于互联网医疗;73.5%的卫生行政人员和65.2%的医务人员认为“医师个人通过QQ、微信、网络视频等向患者提供的医疗咨询”属于互联网医疗;69.1%的卫生行政人员和63.4%的医务人员认为“第三方健康咨询平台聘请医师提供的医疗咨询服务”属于互联网医疗;64.7%的卫生行政人员和46.1%的医务人员认为“第三方健康咨询平台使用医务人员或健康咨询师提供的保健咨询服务”属于互联网医疗的范畴。

调查结果说明,多数卫生行政人员和医务人员认为只要是在互联网上开展的与医疗行为相关的活动,都应属于互联网医疗的范畴。

2.2对《执业医师法》规定的“亲自诊疗”如何理解

调查结果显示,95.6%的卫生行政人员和79.8%的医务人员认为“医师在医疗机构空间内面对面为患者进行的‘望、触、叩、听’诊疗行为”属于亲自诊疗;83.8%的卫生行政人员和58.9%的医务人员认为“医师在医疗机构内通过网络视频、网络传输的听诊音及相关检查、图像、监护等资料,进行诊断”属于亲自诊疗;47.1%的卫生行政人员和37.8%的医务人员认为“医师个人通过通讯(电话、传真)为患者提供的医疗咨询”属于亲自诊疗;47.1%的卫生行政人员和31.1%的医务人员认为“医师个人通过网络(微信、QQ、网络视频)为患者提供的医疗咨询”属于亲自诊疗。该调查结果说明,多数卫生行政人员和医务人员认为“亲自诊疗”应当是医师依托于医疗机构,结合影像、检查结果,在能够见到患者的情况下(通过视讯等方式),为患者诊治。

2.3医师通过各种通讯方式为患者提供相关医疗服务的性质

2.3.1医师通过各种通讯方式(指个人电话、QQ、微信网络等,下同)为患者提供咨询服务的性质。调查结果显示,77.9%的卫生行政人员和66.9%的医务人员认为其属于医疗咨询;14.7%的卫生行政人员和14.8%的医务人员认为其属于诊疗活动;52.9%的卫生行政人员和41.5%的医务人员认为其属于保健咨询。对于此种行为合法性的调查,97.1%的卫生行政人员和83.9%的医务人员认为其合法;1.5%的卫生行政人员和3.0%医务人员认为其违法。说明近70%的多数卫生行政人员和医务人员认为医师个人在聊天软件上为患者提供的咨询属于医疗咨询,此外还有近50%的卫生行政人员和医务人员认为该行为属于保健咨询,因行为性质属于咨询,故卫生行政人员和医务人员认为该方式是合法的。

2.3.2医师通过各种通讯方式为患者提供医疗检查的性质。调查结果显示,67.6%的卫生行政人员和48.1%的医务人员认为其属于诊疗活动;30.9%卫生行政人员和37.2%的医务人员认为其属于医疗咨询;26.5%卫生行政人员和21.7%的医务人员认为其属于保健咨询。对于此种行为合法性的调查,67.6%的卫生行政人员和65.9%的医务人员认为该行为合法;29.4%的卫生行政人员和18.1%的医务人员认为该行为违法。说明超过50%的卫生行政人员和医务人员认为医师个人在聊天软件上为患者提供检查的行为属于诊疗活动。因该行为属于诊疗活动,因此近30%的卫生行政人员认为其违法,但是近70%的卫生行政人员和医务人员认为该行为合法。

2.3.3医师通过各种通讯方式为患者提供医疗诊断的性质。调查结果显示,66.2%的卫生行政人员和55.4%的医务人员认为其属于诊疗活动;32.4%的卫生行政人员和33.5%的医务人员认为其属于医疗咨询;16.2%的卫生行政人员和15.4%的医务人员认为其属于保健咨询。对于此种行为合法性的调查,54.4%的卫生行政人员和55.6%的医务人员认为其合法;29.4%的卫生行政人员和30.9%的医务人员认为其违法。说明卫生行政人员和医务人员在“医疗咨询”和“诊疗活动”两个概念的认识上存在分歧,仍有32.9%的卫生行政人员和医务人员认为医疗咨询属于诊断活动的范畴。在该行为合法性的认定上,虽然超过50%的卫生行政人员和医务人员认为该行为合法,但选择违法性的卫生行政人员和医务人员也达到了30%。因此,在该行为性质的认定上有待于进一步统一。

2.3.4医师通过各种通讯方式为患者开具医疗处方的性质。调查结果显示,70.6%的卫生行政人员和59.3%的医务人员认为其属于诊疗活动;27.9%的卫生行政人员和23.5%的医务人员认为其属于医疗咨询;7.4%的卫生行政人员和15.9%的医务人员认为其属于保健咨询。对于此种行为合法性的调查,44.1%的卫生行政人员和47.4%的医务人员认为其合法;50%的卫生行政人员和41.1%的医务人员认为其违法。说明超过60%的卫生行政人员和医务人员认为医师个人在聊天软件上为患者开具医疗处方的行为属于诊疗活动。因我国法律法规规定诊疗活动只能在医疗机构内开展,因此近50%的卫生行政人员和医务人员认为该行为违法。

2.3.5医师通过各种通讯方式为患者提供手术方案的性质。调查结果显示,51.5%的卫生行政人员和36.5%的医务人员认为其属于诊疗活动;41.2%的卫生行政人员和36.5%的医务人员认为其属于医疗咨询;13.2%的卫生行政人员和13.9%的医务人员认为其属于保健咨询。对于此种行为合法性的调查,51.4%的卫生行政人员和54.8%的医务人员认为其合法,41.2%的卫生行政人员和34.3%的医务人员认为其违法。说明超过50%的卫生行政人员和医务人员认为医师个人在聊天软件上为患者提供手术方案的行为属于诊疗活动,但对于该行为合法性的认定仍不能达成统一意见。

2.3.6医师通过各种通讯方式为患者提供治疗方案的性质。调查结果显示,61.8%的卫生行政人员和医务人员认为其属于诊疗活动;39.7%的卫生行政人员和37.2%的医务人员认为其属于医疗咨询;10.3%的卫生行政人员和16.7%的医务人员认为其属于保健咨询。对于此种行为合法性的调查,55.9%的卫生行政人员和62.0%的医务人员认为其合法;35.3%的卫生行政人员和25.7%的医务人员认为其违法。说明近55%的卫生行政人员和医务人员认为医师个人在聊天软件上为患者提供治疗方案的行为属于诊疗活动。在合法性的认定上,卫生行政人员和医务人员存在意见不统一的现象。

2.3.7医师通过各种通讯方式为患者提供用药剂量的性质。调查结果显示,63.2%的卫生行政人员和45.6%医务人员认为其属于诊疗活动;30.9%的卫生行政人员和35.8%的医务人员认为其属于医疗咨询;10.3%的卫生行政人员和21.1%的医务人员认为其属于保健咨询。对于此种行为合法性的调查,48.5%的卫生行政人员和61.1%的医务人员认为其合法;39.7%的卫生行政人员和26.9%的医务人员认为其违法。说明近50%的卫生行政人员和医务人员认为医师个人在聊天软件上为患者提供用药剂量建议的行为属于诊疗活动,尤其是卫生行政人员,超过60%的卫生行政人员认为该行为属于诊疗活动;但医务人员选择医疗咨询或诊疗活动的比例相当,说明医务人员对“医疗咨询是否属于诊疗活动”这一问题存在疑问。对于其合法性的认定,卫生行政人员认为该行为违法的比例高于医务人员。

2.3.8医师通过各种通讯方式为患者提供监测诊疗的性质。调查结果显示,57.4%的卫生行政人员和39.8%的医务人员认为其属于诊疗活动;32.4%的卫生行政人员和39.8%的医务人员认为其属于医疗咨询;19.1%的卫生行政人员和25.4%的医务人员认为其属于保健咨询。对于此种行为合法性的调查,57.4%的卫生行政人员和72.0%的医务人员认为其合法;26.5%的卫生行政人员和14.3%的医务人员认为其违法。说明近50%的卫生行政人员和医务人员认为医师个人在聊天软件上为患者提供监测诊疗的行为属于诊疗活动,但也有近40%的卫生行政人员和医务人员认为该行为属于医疗咨询。对于其合法性的认定,虽然近70%的卫生行政人员和医务人员认为是合法的,但仍存在一定的分歧。

2.3.9医师在诊疗活动中通过各种通讯方式等手段向不在医疗机构内的上级医师请示并获得诊疗建议的性质。调查结果显示,50.0%的卫生行政人员和50.7%的医务人员认为其属于医疗咨询,51.5%的卫生行政人员和33.5%的医务人员认为其属于诊疗活动;11.8%的卫生行政人员和18.5%的医务人员认为其属于保健咨询。对于此种行为合法性的调查,72.1%的卫生行政人员和67.0%的医务人员认为其合法;13.2%的卫生行政人员和18.0%的医务人员认为其违法。说明超过50%的卫生行政人员和医务人员认为医师在诊疗活动中通过电话、网络(QQ、微信)等手段向不在医疗机构内的上级医师请示并获得诊疗建议的行为属于医疗咨询,但仍有51.5%的卫生行政人员认为该行为属于诊疗活动。因此,诊疗活动和医疗咨询如何界定有待于进一步讨论。

通过问卷调查可以看出,对于医师通过个人的电话、网络(QQ、微信)等方式为患者提供检查、诊断、开处方、提供手术方案、提供治疗方案、指导用药、提供监测诊疗等行为,超过50%的卫生行政人员和医务人员都认为其属于诊疗活动,但也不乏有卫生行政人员认为上述行为属于医疗咨询;在行为合法性的认定上,多数卫生行政人员的看法是只要医师对患者做出了与医疗相关的行为即为诊疗活动,合法性的认定趋势也是半数认为合法,半数认为违法。而医务人员在此问题上的意见也不统一,但多数医务人员认为上述行为是合法的。这说明诊疗活动和医疗咨询的界限在实践中并不清晰,存在一定的混淆,对于医疗咨询是否属于诊疗活动还有待于进一步讨论

2.4第三方健康咨询公司(非医疗机构)邀请有资质的医师通过网络平台提供各种服务的性质

2.4.1第三方健康咨询公司(非医疗机构,下同)邀请有资质的医师通过网络平台提供医疗检查建议的性质。调查结果显示,73.5%的卫生行政人员和56.5%的医务人员认为其属于医疗咨询;20.6%的卫生行政人员和23.1%的医务人员认为其属于保健咨询;25.0%的卫生行政人员和35.0%的医务人员认为其属于诊疗活动。对于此种行为合法性的调查,70.6%的卫生行政人员和76.3%的医务人员认为其合法,20.6%的卫生行政人员和8.0%的医务人员认为其违法。说明近60%的卫生行政人员和医务人员认为第三方健康咨询公司邀请有资质的医师通过网络平台提供医疗检查的行为属于医疗咨询,且选择该选项的卫生行政人员比例明显高于医务人员比例;对于其合法性的认定,超过70%的卫生行政人员和医务人员认为合法,但在选择违法这一选项上,卫生行政人员的比例明显高于医务人员。

2.4.2第三方健康咨询公司邀请有资质的医师通过网络平台提供医疗诊断的性质。调查结果显示,42.6%的卫生行政人员和51.1%的医务人员认为其属于诊疗活动;39.7%的卫生行政人员和32.8%的医务人员认为其属于医疗咨询;22.1%的卫生行政人员和23.3%的医务人员认为其属于保健咨询。对于此种行为合法性的调查,44.1%的卫生行政人员和58.1%医务人员认为其合法;44.1%的卫生行政人员和27.6%的医务人员认为其违法。说明近50%的卫生行政人员和医务人员认为第三方健康咨询公司邀请有资质的医师通过网络平台提供医疗诊断的行为属于诊疗活动,对于其合法性的认定,卫生行政人员的意见存在分歧,接近50%的卫生行政人员认为该行为违法。由此可以看出,在部分卫生行政人员看来,第三方健康咨询公司邀请医师在互联网上诊断与当前法律法规相冲突。

2.4.3第三方健康咨询公司邀请有资质的医师通过网络平台提供口头医疗处方的性质。调查结果显示,36.8%的卫生行政人员和45.7%的医务人员认为其属于诊疗活动;38.2%的卫生行政人员和32.6%的医务人员认为其属于医疗咨询;29.4%的卫生行政人员和25.0%的医务人员认为其属于保健咨询。对于此种行为合法性的调查,47.1%的卫生行政人员和48.3%的医务人员认为其合法;38.2%的卫生行政人员和38.7%的医务人员认为其违法。说明卫生行政人员和医务人员在第三方健康咨询公司邀请有资质的医师通过网络平台提供口头医疗处方这一行为性质的认定上意见不统一,卫生行政人员更倾向于选择“医疗咨询”,但医务人员更倾向于“诊疗活动”。在合法性认定的问题上,均有接近半数的卫生行政人员和医务人员认为该行为违法。

2.4.4第三方健康咨询公司邀请有资质的医师通过网络平台提供书面医疗处方的性质。调查结果显示,48.5%的卫生行政人员和55.9%的医务人员认为其属于诊疗活动;23.5%的卫生行政人员和26.5%的医务人员认为其属于医疗咨询;27.9%的卫生行政人员和17.8%的医务人员认为其属于保健咨询。对于此种行为合法性的调查,36.8%的卫生行政人员和48.5%的医务人员认为其合法;54.4%的卫生行政人员和38.9%的医务人员认为其违法。说明近55%的卫生行政人员和医务人员认为第三方健康咨询公司邀请有资质的医师通过网络平台提供书面医疗处方的行为属于诊疗活动。对于其合法性的认定,近55%的卫生行政人员认为该行为违法,近50%的医务人员认为其合法,卫生行政人员和医务人员在该行为合法性的认定上存在意见不统一的现象。

2.4.5第三方健康咨询公司邀请有资质的医师通过网络平台提供手术方案建议的性质。调查结果显示,47.1%的卫生行政人员和43.3%的医务人员认为其属于医疗咨询;42.6%的卫生行政人员和43.1%的医务人员认为其属于诊疗活动;20.6%的卫生行政人员和18.1%的医务人员认为其属于保健咨询。对于此种行为合法性的调查,51.5%的卫生行政人员和61.7%的医务人员认为其合法;38.2%的卫生行政人员和26.5%的医务人员认为其违法。说明卫生行政人员和医务人员对于第三方健康咨询公司邀请有资质的医师通过网络平台提供手术方案建议的行为究竟是诊疗活动还是医疗咨询的意见存在分歧,因此确有必要对医疗咨询的性质进行界定。对于其合法性的认定,卫生行政人员和医务人员的观点也不一致,超过60%的医务人员认为其合法,但近40%的卫生行政人员认为其违法。

2.4.6第三方健康咨询公司邀请有资质的医师通过网络平台提供治疗方案建议的性质。调查结果显示,50.0%的卫生行政人员和45.0%的医务人员认为其属于医疗咨询;35.3%的卫生行政人员和40.4%的医务人员认为其属于诊疗活动;25.0%的卫生行政人员和21.5%的医务人员认为其属于保健咨询。对于此种行为合法性的调查,55.9%的卫生行政人员和67.2%的医务人员认为其合法;33.8%的卫生行政人员和18.5%的医务人员认为其违法。说明卫生行政人员和医务人员对于第三方健康咨询公司邀请有资质的医师通过网络平台提供治疗方案的行为究竟是医疗咨询还是诊疗活动的意见不统一,选择诊疗活动和医疗咨询的人数比例相当。对于其合法性的认定,超过60%的卫生行政人员和医务人员认为其合法,但仍有超过30%的卫生行政人员认为其违法。

2.4.7第三方健康咨询公司邀请有资质的医师通过网络平台提供明确用药剂量的性质。调查结果显示,50.0%的卫生行政人员和51.7%的医务人员认为其属于诊疗活动;27.9%的卫生行政人员和30.6%的医务人员认为其属于医疗咨询;26.5%的卫生行政人员和18.5%的医务人员认为其属于保健咨询。对于此种行为合法性的调查,33.8%的卫生行政人员和50.0%的医务人员认为其合法;52.9%的卫生行政人员和36.9%的医务人员认为其违法。说明超过50%的卫生行政人员和医务人员认为第三方健康咨询公司邀请有资质的医师通过网络平台提供用药剂量建议的行为属于诊疗活动。对于其合法性的认定,由于提供用药剂量的行为已具体到患者的治疗,原则上属于诊疗活动,因此超过50%的卫生行政人员认为在第三方网站上开展该行为是违法的,而仍有50%的医务人员认为该行为合法。

2.4.8第三方健康咨询公司邀请有资质的医师通过网络平台提供监测方法及建议的性质。调查结果显示,55.9%的卫生行政人员和49.8%的医务人员认为其属于医疗咨询;29.4%的卫生行政人员和35.6%的医务人员认为其属于诊疗活动;25.0%的卫生行政人员和25.2%的医务人员认为其属于保健咨询。对于此种行为合法性的调查,66.2%的卫生行政人员和72.0%的医务人员认为其合法;26.5%的卫生行政人员和11.3%的医务人员认为其违法。说明超过50%的卫生行政人员和医务人员认为第三方健康咨询公司邀请有资质的医师通过网络平台提供监测方法及建议属于医疗咨询。对于其合法性的认定,近70%的卫生行政人员和医务人员认为是合法的,但仍有近30%的卫生行政人员认为该行为违法。

2.4.9第三方健康咨询公司邀请有资质的医师通过网络平台提供健康教育的性质。调查结果显示,51.5%的卫生行政人员和50.7%的医务人员认为其属于保健咨询;52.9%的卫生行政人员和38.5%的医务人员认为其属于医疗咨询;11.8%的卫生行政人员和20.4%的医务人员认为其属于诊疗活动。对于此种行为的合法性调查,75.0%的卫生行政人员和76.3%的医务人员认为其合法;16.2%的卫生行政人员和8.0%的医务人员认为其违法。说明超过50%的卫生行政人员和医务人员认为第三方健康咨询公司邀请有资质的医师通过网络平台提供健康教育的行为属于保健咨询。由于提供健康教育的行为并不涉及疾病的诊断,因此在合法性的认定上,超过70%的卫生行政人员和医务人员认为该行为合法。

对于第三方健康咨询公司邀请有资质的医师通过网络平台提供书面处方、医疗诊断以及明确用药剂量等行为,多数卫生行政人员和医务人员都认为其属于诊疗活动。对于提供诊疗方案建议、监测方法及建议等行为,选择医疗咨询和诊疗活动的人数比例相当。在合法性认定上,接近50%的卫生行政人员认为医师在第三方健康咨询公司为患者提供诊疗活动或医疗咨询的行为违法,但多数医务人员认为即便是在第三方健康咨询公司上开展上述活动,只要行为主体是医师,那么行为都应是合法的。这说明卫生行政人员和医务人员对于医疗咨询和诊疗活动的认识模糊,有待于对两个概念进一步予以明确。

2.5第三方健康咨询公司自行回答或邀请健康咨询师(非医师人员)提供相关咨询服务的性质及合法性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51.5%的卫生行政人员和62.8%的医务人员认为其属于医疗咨询;48.5%的卫生行政人员和37.2%的医务人员认为其属于保健咨询。认为该行为是“医疗咨询”的卫生行政人员和医务人员中,37.1%的卫生行政人员和58.0%的医务人员认为该行为合法;62.9%的卫生行政人员和42.0%的医务人员认为该行为违法。认为该行为是“保健咨询”的卫生行政人员和医务人员中,57.6%的卫生行政人员和55.7%的医务人员认为该行为合法,42.4%的卫生行政人员和44.3%的医务人员认为该行为违法。

调查结果说明被调查者对于第三方健康咨询公司自行回答或邀请健康咨询师(非医师人员)提供相关咨询服务的性质在认识上意见不一:半数卫生行政人员认为该行为是医疗咨询,半数认为是保健咨询;而医务人员则更倾向于选择医疗咨询。选择医疗咨询的卫生行政人员和医务人员中,超过60%的卫生行政人员认为该行为涉及到医学诊治,因此需要由专业医师来完成,由非医师开展是违法的,且该比例明显高于医务人员。选择保健咨询的卫生行政人员和医务人员在合法性的选择上较为一致,均为60%左右选择合法,40%左右选择违法。由此可以看出,卫生行政人员和医务人员在医疗咨询和保健咨询等问题的理解上存在一定的混淆,对于不同机构和人员能够开展医疗咨询、保健咨询的资质认识不清。

2.6网络就医存在的风险

调查结果显示,88.2%的卫生行政人员和83.0%的医务人员认为“非医师专业人员利用医师名义,错误引导”属于风险之一;88.2%的卫生行政人员和76.7%的医务人员认为“医师未亲自‘望、触、叩、听’诊断,存在医疗不安全的潜在风险”属于风险之一;80.6%的卫生行政人员和72.4%的医务人员认为“存在信息泄露,侵犯个人隐私权的风险”属于风险之一;66.2%的卫生行政人员和71.5%的医务人员认为“诊察报告、文书传输过程中失真,容易误诊”属于风险之一;只有4.4%的卫生行政人员和16.9%的医务人员认为网上就医不存在风险。

该调查结果说明大多数卫生行政人员和医务人员都认为互联网医疗存在风险,主要包括非医师滥竽充数、医患不能处在同一空间内完成诊断、诊疗报告在传送过程中会失真等风险。

2.7患者期望的医疗服务方式

调查结果显示,76.5%的卫生行政人员和73.5%的医务人员选择“通过网络媒介挂号,再到医院就诊”这一方式;82.4%的卫生行政人员和69.6%的医务人员选择“直接到医院与医师面对面就诊”这一方式;67.6%的卫生行政人员和50.6%的医务人员选择“急性病到医院就诊”这一方式;52.9%的卫生行政人员和38.9%的医务人员选择“慢性疾病通过网络获得诊疗行为”这一方式;33.8%的卫生行政人员和30.4%的医务人员选择“通过网络,在线咨询就诊”这一方式。

由此可见,卫生行政人员选择最多的是“直接到医院与医师面对面就诊”这一选项,医务人员选择最多的是“通过网络媒介挂号,再到医院就诊”这一选项。说明大多数卫生行政人员和医务人员都可以接受互联网医疗这一方式,但更希望采取的方式是“互联网挂号,传统方式诊疗”。

2.8责任承担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70.6%的卫生行政人员和69.6%的医务人员选择由“提供网络医疗咨询或保健咨询服务的第三方咨询平台”承担责任;73.5%的卫生行政人员和69.8%的医务人员选择由“提供互联网诊疗行为的医疗机构”承担责任;66.2%的卫生行政人员和56.5%的医务人员选择由“提供互联网诊疗行为的医师”承担责任;44.1%的卫生行政人员和40.0%医务人员选择由“患者个人”承担责任。调查结果说明在责任承担方面,卫生行政人员和医务人员均认为应当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

2.9卫生行政部门的监管方式

调查结果显示,89.7%的卫生行政人员和79.4%的医务人员选择“要求第三方健康咨询平台进行医疗或保健咨询资质的申请或备案,并加强监管”;82.4%的卫生行政人员和76.9%的医务人员选择“要求参加第三方健康咨询平台的医师进行医疗或保健咨询的备案”;89.7%的卫生行政人员和72.8%的医务人员选择“制定互联网医疗诊疗规范及标准加强监管”;92.6%的卫生行政人员和72.2%的医务人员选择“严格监管开展互联网医疗的医疗机构资质申请”;83.8%的卫生行政人员和70.2%的医务人员选择“严格监管医师参加多地点执业的互联网医疗审批”;75.0%的卫生行政人员和65.9%的医务人员选择“结合卫生区域分级医疗的规划,分配三级医院与相关社区医院进行互联网诊疗行为,建立分级诊疗制度”;86.8%的卫生行政人员和65.2%的医务人员选择“应对互联网医疗的范围进行规范”;82.4%的卫生行政人员和63.3%的医务人员选择“加强互联网医疗电子处方监督、管理,病历记录、病案保存与管理的规范及病案信息统计应用管理等,保证患者隐私权、信息安全”。卫生行政人员选择最多的选项为“严格监管开展互联网医疗的医疗机构资质申请”;医务人员选择最多的选项为“要求第三方健康咨询平台进行医疗或保健咨询资质的申请或备案,并加强监管”。

篇4:小学生“减负”问题的调查问卷.doc

关键词:调查法;敏感性问题;随机化选答技术

一、设计与研究敏感性问题的必要性

调查法是一种常用的收集资料的方法,经常用来了解个体和群体的基本情况及总结经验。其中的调查问卷基本上不受时间、空间条件的限制,因此,调查研究的适用范围更广、收集资料更快,技术手段相对简单,操作方便,省时省力,但调查结果的准确性则完全取决于被调查者的合作程度,即调查研究的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被调查对象的回答必须是真实的。当调查内容涉及到个人(或单位)隐私、法律和道德行为规范等敏感性问题时,往往会拒绝回答或故意“假答”。要解决由于调查内容具有敏感性而导致的调查结果的“失真”现象,获得尽可能可靠的调查数据,就必须对敏感性问题进行“去敏感化”操作。

二、敏感性问题的成因分析

敏感性问题之所以具有敏感性,主要是由于这类问题涉及到个人(或单位)隐私、法律和道德行为规范等,一方面人们有对个人(或单位)隐私权保护的本能;另外,由于不遵守法律或道德规范,轻者会招来闲言非议或社会的不认可,重者甚至会受到法律的制裁。所以,如果回答者感到对这类问题的回答不能得到保密,就会失去了安全感,从而使他们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变得“敏感”起来。

三、敏感性问题的措辞

仔细的措辞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帮助减少敏感问题的影响。有以下一些方法:

1、释疑法。即在问题的前面写一段消除顾虑的功能性文字,或在问卷引言中写明严格替调查者保密,以及采取保密的措施。

2、假定法。用一个假定条件句作为前提,然后再询问被调查者的看法。例如:有的人不愿意暴露自己想调动工作,在问卷中可以设置“假如允许各类人员自由调动工作的话,您会调动工作吗?”

3、转移法。即把本应由被调查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填答的问题,转移由被调查者根据他人的情况来阐述自己的想法。例如,调查工人的劳动定额是否合理,如果直接向每个工人提问,则可能得不到真实的信息。但如果采用这样的提问方式:“你觉得对于大多数工人来说,劳动定额制定的是否合理?”这样提问的则可能会得到较为客观的资料。

四、传统的“去敏感化”技术及评价

对敏感性问题的“去敏感化”首先的思路是降低问题本身的敏感度。如在对敏感性问题的表述上,采取下列措施:

1、指出该行为不是异常行为而是普遍现象。如大多数教育管理部门都有挪用教育经费现象,本单位上年度挪用教育经费金额为:a. 40万 b. 30万 c. 100万 d. 60万 e. 80万 。

2、增加敏感性问题的句长。研究表明,敏感性问题的句长影响其敏感性程度。由10个字以下组成的短问题比由33个字以上组成的长问题的敏感性更大。

上述方法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问题的敏感度,并且降低的程度是有限的。从前文的敏感性问题的成因分析可知,“去敏感化”的技术关键应该是通过科学的技术设计使得回答者对这类问题的回答结果得到保密,提升其安全感。但是,这种安全感的获得,仅仅通过研究者对回答者的“回答将得到保密”事前承诺是无法实现的。因为,通过事前承诺获得的安全感是被动的,不真实的,而真实的安全感应该是被回答者主动体验到的,只有主动体验到的安全感才是被回答者认可的“真实的”安全感。回答者一旦获得这种真实的安全感,敏感性问题才会对他失去敏感性,从而达到“去敏感化”的目的。基于这一思路的“去敏感化”手段是匿名法,它是指在调查研究中不对回答者的姓名等真实身份作出回答要求,即此使得回答者获得安全感的一种方法。这是最常用,也是最简单的一种方法,但它不适用于个别调查。

五、随机化选答技术(RRT)及评价

目前,一种更为科学和成熟的“去敏感化”技术是随机化选答技术(Randomized Response Technique,简称RRT)。它通过在调查中事先设置一个特定的随机化装置,使得被调查者以预定的概率来回答敏感性问题。由于这一技术能够最大限度地为被调查者保守秘密,所以,相对于直接回答调查,它更易于获得被调查者的信任和合作。

随机化选答技术的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两个模型:沃纳模型(Warner Model)和西蒙斯模型(Simmons Model)。

1、基于沃纳模型(Warner Model)的相关问题随机化选答技术

沃纳模型是1965年由沃纳(Warner)提出的,随机化选答技术也是在沃纳模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设计原则是根据敏感性特征设计两个相互对立的问题,让被调查者按预订的概率从中选答一个,调查者无权过问被调查者究竟回答的是哪一个问题,从而起到了为调查者保密的效果。

2、基于西蒙斯模型(Simmons Model)的无关问题随机化选答技术

西蒙斯模型是1967年由西蒙斯(Simmons)提出的。其设计思想仍是基于沃纳的随机化选答的思想,只是在设计中,改用无关的问题代替了沃纳模型中的敏感性问题的对立问题。通常选用与敏感性问题无关且容易获得的样本特点作为无关问题进行提问,如,生日、性别等。

随机化选答技术比传统的“去敏感化”技术更加具有保密性,因此也更容易获得被调查者的配合。因此适宜于调查敏感性程序很高的问题。但两种技术模型各有优缺点,也需要根据实际需要选用。相关问题随机化选答技术模型中,由于对每一个敏感性问题都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陈述,故不论回答者回答“是”或“否”,其他人均无法知晓他回答的是哪一个问题。而无关问题随机化选答技术模型中,则可以根据回答者是否具备无关问题的特征而推知其回答的是敏感性问题还是无关问题。如,若是已知被调查者不具备无关问题特征,则若其回答“是”,则可断定其回答的是敏感性问题;若是已知被调查者具备无关问题特征,则若其回答“否”,则同样可断定其回答的是敏感性问题。此时,如果肯定回答敏感性问题不符合社会规范,则前者会对被调查者构成威胁;与之相反,如果否定回答敏感性问题不符合社会规范,则后者会对被调查者构成威胁。可见,相关问题随机化选答技术模型具有更强的保密性。(作者单位:日照市东港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协会办公室)

参考文献:

[1]倪加勋.调查概论[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7月.64-68

[2]杜子芳.市场调查实务[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7月.106-113

[3]饶贤清.敏感性问题抽样调查方法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2009年19周.77

[4]王晓红.敏感性问题基本模型的探讨[D].延边大学,2006年

篇5:小学生“减负”问题的调查问卷.doc

(学生卷)

各位同学好!

这是一份调查问卷,不是考试,答案无对错之分,不用写上你的名字,也不会将你们做的试卷呈现给任何老师及校领导,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认真、客观、真实的做下面的题目。谢谢大家的合作,非常感谢!

你所就读的学校()就读年级()性别()

1、你们现在有没有书面的家庭作业? A.有 B.没有

2、如果有,你们每天要花多少时间完成家庭作业? A.40分钟以内 B.40分钟—1小时 C.1小时—1.5小时 D.1.5小时—2小时 E.2小时以上 F.没有

3、老师留作业和批改作业的方式有哪些?(多选)

A.老师要求用作业本写作业 B.老师要求用作业纸写作业 C.老师批改认真,能找出错题 D.老师简单地打√,经常找不出错题 E.其他情况(你可以根据老师留作业的实际情况填写,包括留作业的次数等。

答:

4、每次考完试后,老师都要给你们进行排名吗?

A.有 B.没有 C.偶尔有

5、当你的英语单词或语文生字不会写的时候,老师是不是经常让你写几十遍或上百遍?

A.是 B.不是 C.偶尔是

6、有没有音乐课、美术课、体育课、劳技等课程被语数外等主科挤占的现象? A.经常有 B.偶尔有 C.临近考试的时候,经常有 D.没有

7、你每天体育锻炼的时间大约是多长时间?

A.总是在学习,没时间参加体育活动 B.30分钟内 C.30分钟至1小时 D.不低于1小时 E.1小时以上

8、学校除了期中、期末考试,还有月考、周测等考试吗? A.没有 B.有,但次数很少 C.有,经常考

9、双休日或者放假,参加过学校组织的集体补课吗?

A.参加过 B.没有参加 C.偶尔参加

10、双休日或者放假,参加过老师组织的补习班吗?

A.参加过 B.没有参加 C.偶尔参加

11、如果你参加补习,原因是什么?

A.自愿去 B.家长要求去 C.老师要求去 D.没参加过

篇6:中学生减负问卷调查情况总结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在不断更新,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在发生很大的变化,中学生的课业负担问题再次成为大家关注的问题。学生每天花大量时间忙于完成各种课后作业,学习的兴趣被一点点消磨,对待学习的态度也存在很大隐患,同时也严重影响了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为了了解学生作业的真实情况和学生的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学习习惯、学习行为,切实贯彻关于减轻学生减负负担的有关规定,我们决定从同学们的课后作业情况及课堂学习效率两方面入手展开调查研究。

我们采用调查分析法对七、八、九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下发了108份问卷调查表,收回了103 份。

一、调查结果

(一)数学课堂教学及学习效率的调查

数学的课堂效率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绩,课堂上的教学方式及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78.5%的同学喜欢老师多给他们留点自主学习的时间;80%的同学喜欢小组合作、探究、讨论式的学习方式;15%的学生认为老师讲解效果较好,同学们讨论问题太浪费时间,且把问题很难讲清楚;10%的同学认为上课听不懂,学习效率低下;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希望老师应用灵活多变的的,不唯一教学模式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来达到提高教学、学生学习效率,减负的目的

(二)对于数学课程的学习兴趣情况调查 众所周知,兴趣是学好一门课程最好的老师,学生是否喜欢这门课程将直接影响学习这门课程的态度及学习效果。

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学生对数学课是有兴趣的,只是感兴趣的程度不同,“比较”感兴趣的居多,占39.0%。感兴趣的原因主要有与生活联系紧密且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在做题过程中有成就感。还有部分学生是因为数学课程是考试必考科目不得不学,所以有兴趣。不喜欢这门课的原因集中在觉得课程比较难这一方面。

(三)对待数学作业态度的调查 “态度决定一切”,对待作业的态度和学习习惯、学习行为将直接影响学生的成绩。

调查结果显示:56.7%的学生“总是”按时按量完成数学作业,34.5%的学生“一般”都会完成。而18.9%的学生会非常认真地完成作业的,70.54%的学生能比较认真地完成。而碰到较难的作业时,37.5%会选择和同学合作完成,有23.2%的学生会一个人解决,20.2%的的学生会请教家长和老师,同时有19.1%选择了放弃。学生能够完成作业当然是好现象,但质量的不同却导致了最后结果的千差万别,所谓“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事实上,对待作业的态度和学习习惯、学习行为将直接影响学生的成绩。众所周知,作业的目的就是查漏补缺,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和教师课堂授课情况。如果在课堂上能做到认真听课并积极发言、对待作业会全力以赴,那完成作业也就有了成就感,就会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相反,假如在课堂上听课注意力不集中,把作业当成是任务来应付,那对待作业的态度必然影响,最终影响学习效果。

(四)关于数学作业量的调查

绝大多数学生觉得对现在的数学作业量可以接受。58.1%的学生每天花30到60分钟学习数学,还有24.7%的学生花费时间超过一个小时,大部分学生学习数学的时间仅用在完成作业上,有26.9%的学生除了完成作业外还有其它的学习方式。69.1%的学生认为数学作业的多少对自己数学成绩有一定的影响,19.2%的学生认为作业多少对成绩没有影响。假如老师没留作业,40%的学生会主动做参考书,复习等,38%的学生不会给自己找作业,其中部分学生是因为自己懒,还有部分学生是因为其他作业很多没有时间去做。有14.6%的学生经常由于作业量大或题目较难而对数学课程学习产生排斥心理。如果教师留作业比较多,会导致学生前一天晚上睡眠不足,第二天上课必然会打瞌睡,从而影响听课效率。另外睡眠研究专家表示,长期睡眠不足累积下来的结果,可使人的智商下降,最后濒临弱智。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应少布置些作业,就像不少同学说的那样:“少做作业多睡觉!”

(五)数学作业布置方式的调查

布置作业的方式对于激发学生兴趣及高效完成学习任务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74.7%的学生认为老师布置作业的方式是全部同学做老师抄写或资料上的题目,22.3%的学生认为布置的作业没什么固定模式,很随意。大部分学生喜欢老师统一布置作业,还有21.3%的学生喜欢自己布置作业的方式,18.5%的学生希望老师分层布置作业。做练习题是绝大多数同学平时数学作业的主要方式,预习复习,以及做辅导书的学生分别占34.9%、49.3%。有部分学生希望能自己布置作业,还有部分学生希望老师在统一布置基础并且比较灵活的作业,在此基础上再分层布置,也有一些同学希望老师统一布置,认为分层布置会导致嫉妒心理的产生,带来负面影响。

二、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

(一)首先必须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

老师首先应多关注课堂的教学效率,灵活的教学方法及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寓教于乐。同时多介绍一些课外相关的数学人文知识,实现数学课堂上的德育目标。教师的严密而且完美的教学设计,教学艺术及组织能力都严重地影响这节课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专注,认真的程度,大部分学生只要在教师的合理引导下就一定会全身心地投入,参与到课堂上教师精心组织的课堂活动中来,从而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和学生们的学习效率。学生课堂上掌握的扎实,课后作业也就能高效、快速做完。

(二)对学生的作业,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与态度

作业是学生学习的外在表现,也是学习习惯养成的一个过程。人们一般更多地把作业看成是一种练习,是为了巩固所学知识而设立的一个环节。但在新课标理念中,作业评价更多要关注学生的过程,关注他们在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情感与态度,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三)对布置作业的质量应该关注

对课堂所学内容进行巩固是必需的,但也要体现知识的迁移性与训练的层次感。我们应该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层面上来认识作业的重要性,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的同时针对性地设置少而精的课后作业,讲练到位,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而不能仅仅为了让学生有事干才布置,根本不考虑学生需要不需要这样的练习或者搞题海战术。

(四)关注学生能力的提升

努力读书固然重要,但在这竞争激烈、复杂多变的社会中,如果终日只是抱书苦死读,最终只会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书呆子。因此我们还应多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创造性思维的提升,在落实好减负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公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课后作业重在质量,而不在数量。老师在布置作业选题时应注重“少而精”,尽量丰富作业形式,这样,既可丰富课堂内容,又使大家学得开心,学得有兴趣,让学生学会学习,而且对孩子以后的成长都是大有裨益的。

上一篇:足疗店年会策划下一篇:川汇区农林局农业污染源普查工作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