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广东就业报告暨2012届大学生就业指南

2024-05-07

2011年广东就业报告暨2012届大学生就业指南(精选7篇)

篇1:2011年广东就业报告暨2012届大学生就业指南

2011年广东就业报告暨2012届大学生就业指南

2011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4.76%,创5年来新高,但广东省教育厅相关领导强调——要“有业可就”更要幸福就业

□本版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刘潇 本版摄影 信息时报记者 巢晓

日前,广东省教育厅发布数据显示,截至9月1日,全省2011届37.33万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4.76%,创5年来新高。据了解,2011年广东有高校毕业生40万人,加上暂缓就业和外省入粤求职的毕业生,预计约有60万高校毕业生在广东就业。专家分析,大学生就业形势已释放出明显的回暖信号。但广东省教育厅副巡视员王玉学表示,毕业生就业不仅要讲“有业可就”,更应讲“幸福就业”,提高就业满意率。

近八成流向基层民营企业

农学水利专业成大热门

基层和民营企业,是广东高校毕业生最主要的流向地。广东省教育厅统计显示,今年全省超过28万高校毕业生在基层和非公有制单位就业,占全部毕业生的75.5%,比去年增加2.5个百分点。其中12.1万人到有限责任公司就业,7.4万人到私营企业就业。大部分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并不意味着到粤东西北等非珠三角地区就业的大学生增多。数据显示,广东省毕业生就业仍集中在大中城市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对已就业毕业生按就业地区流向统计,研究生毕业生中,超过58%在广州和深圳就业,超过70%在珠三角就业;本科毕业生比例更高,选择在珠江三角洲就业的超过八成,近一半在广州和深圳地区就业;近50%的专科毕业生在广州和深圳地区就业,超过82%的专科毕业生在珠江三角洲就业。

省教育厅的数据显示,按学校类型统计,全省高职高专就业率最高,为96.84%;其次是独立学院和市属高校,分别为95.28%和95.16%。令人稍感意外的是,广东省的部属高校就业率最低,为92.86%。从专业分类看,不同层次院校的就业率有一定差距,经管类专业继续表现强劲。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一大显著变化是,传统报考的大冷门——农学类和水利类专业成为就业的大热门。省教育厅统计显示,研究生的农学类、管理学类和经济学类的就业率均超过95%,最低的历史学类为75.99%。本科生的工学类、农学类、经济学类的就业率超过95%,最低的哲学类和法学类分别为88.72%和88.83%。令人意外的是,专科类的水利、公安、农林渔牧大类的就业率均超过98%,最低的法律大类为89.75%。

“农学类专业就业率不断攀升,可能跟产业结构调整有关。”广东省教育厅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黄兆团分析,近几年农学类院校不断调整专业方向,更加务实;另一

方面得益于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大力发展水利,大大刺激了各地的水利人才需求,再加上广东省开设水利类专业的院校不多,两种因素叠加造成了水利专业学生被市场热捧。年底技能型人才受追捧 企业以“房”为卖点“抢才”

2012届的应届毕业生,将是90后唱主角。对于这批从小对着电脑长大的职场准新人,不少企业先行一步,部分企业甚至在暑假就启动了2012届毕业生的招聘程序,一些企业的校园宣讲会在9月开学后就陆续展开。而以往一直在12月份才陆续举行的应届生专场招聘会也提前到11月:今年11月10日,广州大学城启动了最早的一场销售客服专场招聘会,生物医药专场、金融专场、IT专场等招聘会也陆续举行。11月19日起,广东省教育厅将陆续推出44场高校毕业生供需见面会,19日当天,广东首场大学生招聘会以银行金融类专场开锣,2500个岗位虚位以待。

10月末,在南粤人才市场的技能型人才招聘会上,有部分企业抢先打出“欢迎应届毕业生”的标语,岗位多数都是生产类的一线岗位。白云区一家教育培训机构招聘代表说,“只要能招揽到适合的人才,我们愿意增加培训成本,招聘更多的应届毕业生。”

“相比其他院校,普通专科院校学生较难就业,技术院校学生成‘香饽饽’,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往往有正确的职业角色定位,愿意去一线工作;其次,学生往往通过学习考取了相关证件,具有一技之长。”据中国南方人才市场管委会办公室主任盛南方介绍,广州29所技工学校,就业率连年走高。据统计,今年上半年高级技工平均起薪点为3600元。

在今年的应届高校毕业生招聘中,有省内二三线城市的企业以“房”为卖点吸引大学生应聘。南海农村信用社今年第一次招聘管理培训生,在其宣讲会展板上的员工福利项中,醒目地列出“为购房员工提供优惠贷款”一项。该社人力资源部李经理表示,抢要全国重点院校硕士研究生和“211”工程院校的优秀本科毕业生,就要拿自己的优势与别人的劣势作比较,“佛山生活比一线城市舒适,区域发展潜力大,这些都是我们的优势。”“拿着与广州相近的工资,在二线城市居住消费,还挺不错的。”一位广东商学院的应届生告诉记者,现在高校生就业压力太大,广州、深圳的用人单位也倾向于选择本市学生,应聘时选择报生源地的工作单位被录取的希望更大。据悉,从2010年开始,大学生回乡就业的热潮已经显现,今年更有不少2012届学生的就业目的地一开始就锁定二线城市。

中小企面临更大挑战 明年就业形势仍严峻

据统计,2011年毕业的大专生、本科生、研究生的起薪分别为2000~2300元、2000~2500元、2500~3000元。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预计,2012年毕业生总体薪酬标准会在此基础上提高5%~10%,研究生提高的幅度还要更大一些。但业内人士对2012届毕业生的就业形势预测却并不十分乐观。

据了解,2011年广东有高校毕业生40万人,加上暂缓就业和外省入粤求职的毕业生,预计约有60万高校毕业生在广东就业。其中,广州地区普通高校毕业生约19万~21万,加上往年未就业的和2012年在广州求职的外地毕业生,预计明年在广州求职的高校毕业

生将达25万人,求职人数将达历史新高。

广东省教育厅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黄兆团表示,今年企业招聘的积极性更趋活跃。其次,企业招聘职位数、用人量显著增加,大学生普遍签约时间也有所提前。不过他强调,大学生就业与社会经济走向密切相关,目前整体宏观经济形势并不明朗,全球经济还存在二次探底的可能性,因此,明年广东大学生就业形势依旧十分严峻。

根据全国工商联刚刚完成的对17省市中小企业大调研的结果显示,因受国内外经济形势和CPI上扬、资金面偏紧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当前中小企业生存非常艰难,程度甚至超过了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初期。近段时间以来,在资金荒、电荒、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等一系列压力下,珠三角、长三角等沿海地区中小企业出现倒闭潮,尤为值得关注的是本期的企业信心指数首次走低。有多年招聘经验的资深专家曾佳告诫90后大学毕业生,中小企业倒闭潮极有可能影响明年的就业情况,毕业生切勿过于盲目乐观,不要太过挑剔,最好尽快就业。

篇2:2011年广东就业报告暨2012届大学生就业指南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刚才刘院长对我院2011届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并对下届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了部署,我完全赞同。在这里,我代表学院对在2011届毕业生就业工作中付出辛勤劳动的各位领导、工作人员和老师们表示诚挚的感谢!对受到表彰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表示衷心的祝贺!

希望通过这次会议进一步加强我院毕业生就业工作。在这里,我谈三点意见。

一、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认真实施 “一把手”工程,切实增强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要继续把毕业生就业工作当作学校发展的生命线,继续把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一项战略性工作来抓,进一步做好今后的毕业生就业工作。各教学系部、相关职能部门,要进一步健全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要随时掌握和监控毕业生就业进展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研究对策;要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发动全体教职员工为毕业生就业牵线搭桥,要动员校友等多方面资源,参与到毕业生就业工作中。要强化“一把手”责任制和部门责任制,量化、分解目标任务,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一抓到底,抓出实效,形成学校统筹协调,职能部门和各系部全力实施,教职员工大力支持的工作格局。

二、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扎实推进质量工程,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高校的生存与发展建立在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基础之上。我们要借省级示范(骨干)院校建设的良好契机,继续深入思考如何按照市场规律和社会发展需求,对办学理念、培养模式等做出系统性的思考和科学的调整。要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的综合改革,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努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竞争能力,实现教学模式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相适应,突出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的市场取向和更好地满足社会需要的特质,努力保证毕业生知识、素质、技能均能符合社会需求。

三、进一步创新就业服务,加快建设创业一条街,切实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

各相关部门不仅对就业工作要常抓不懈,而且要常抓常新,每年都要有新思想、新方法、新举措。在就业服务做到全过程、全方位、全覆盖的同时,更要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和就业困难学生、女大学生、心理障碍学生等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在择业过程中碰到的困难,切实把学院的关爱落实到这些困难毕业生身上。要继续推进创业教育,把创业教育融入到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中,目前学院创业一条街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完成,我们要发挥优势,大力引导、指导与扶持学生进行创业,要进行科学规划与周密设计,尽快推进建设,努力把“创业一条街”建设成为全国示范大学生创业基地,不断提高我院毕业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继续保持省内领先水平。同志们,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已经打下了良好基础。我们相信,只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扎实工作,2012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将会继续保持佳绩,为推进我校各项事业快速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篇3:2011年广东就业报告暨2012届大学生就业指南

1.1 2012届毕业研究生就业率概况

广东工业大学校2012届参加就业研究生共829人, 比上年 (751人) 增加约10%。其中博士9人, 硕士820人;工学688人 (含7名博士) , 占83%;理学34人, 占4%;管理学68人 (含2名博士) , 占8%;设计学39人, 占5%。

截止2012年12月, 总体就业率为99.03% (其中博士为100%) , 比上年同期 (96.67%) 提高近3个百分点。其中工学为99.13%, 理学为94.12%, 管理学为100%, 设计学为100%。61个专业中, 54个专业100%就业率。

截止2012年9月1日, 2012届广东省研究生初次就业率为90.09%, 我校为96.86%, 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1.2 2012届毕业研究生就业薪酬情况

经统计, 我校2012届毕业生平均薪酬约为5397元/月, 略高于上年5299元/月, 增长约1.85%。其中工学的平均薪酬约为5449元/月, 理学的平均薪酬为4897元/月, 管理学为5086元/月, 设计学为5377元/月。

平均薪酬最高的五个专业分别为: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精密仪器及机械、计算机技术、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均在7000元/月以上。

2012届毕业研究生薪酬6000元/月以上的约占41%, 最高薪酬约为11000元/月。薪酬3000元以下的占2.53%, 3000~4000元的占10.49%, 4000~5000元的占23.26%, 5000~6000元的占22.38%, 6000~7000元的占20.99%, 7000~8000元的占12.64%, 8000元以上的占7.71%。

分地区统计结果表明, 广东省内就业毕业生平均薪酬略高于省外就业毕业生2.3%, 省内约为5418元/月, 省外约为5298元/月。

1.3 2 0 1 2届毕业研究生就业地区分布情况

以821名已就业的毕业研究生作为统计对象:广东省生源占28.52%, 省外生源占71.48%;而广东省就业占80.27%, 省外就业占19.73%。

广东省内就业的毕业生主要集中在珠三角, 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惠州、中山等珠三角城市占了92.86%, 其中广州占57.06%, 深圳占20.03%, 珠海占5.92%, 佛山占4.70%, 东莞占2.12%, 惠州占1.97%, 中山占1.06%, 其他占7.14%。

广东省外就业的毕业生主要集中在湖南、湖北、江西三个周边省份, 占了省外就业毕业生数的43.21%。广东省外就业的毕业生中湖南的占21.60%, 湖北的占12.35%, 江西的占9.26%, 河南的占7.41%, 山东的占6.17%, 安徽的占5.56%, 江苏的占5.56%, 浙江的占4.32%, 其他的占27.78%

1.4 2012届毕业研究生就业单位类型

以821名已就业的毕业研究生作为统计对象:614名在企业单位就业, 占74.79%;150名在事业单位就业, 占18.27%;21名在机关、部队、党群及政法系统就业, 占2.56%;36名为升学、出国、自主创业等其他类型, 占4.38%。

1.5 2 0 1 2届毕业研究生就业单位所属行业分析

2012届毕业研究生就业行业主要分布在制造业 (占42.46%) ,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占11.66%) , 教育 (占9.89%) ,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占8.49%) , 建筑业 (占4.44%) ,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含党机关、国家机构) (占4.31%) , 电力、燃气的生产和供应业 (占3.80%) , 金融业 (占3.68%) 等。

在制造业就业的毕业生主要集中在机械设备制造业 (占82.09%) 、石油化工制造业 (占8.36%) 、食品药品制造业 (占3.28%) 等领域。

2 2012届毕业研究生就业工作小结

我校毕业研究生就业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近年来就业率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就业质量较高。就业单位多为大中型企业、各类院校、科研设计单位;就业类型多为高层次技术人员, 77%的毕业研究生使用意图为:科研设计;就业区域多集中在大中城市, 珠三角就业毕业生占74.54%;就业平均薪酬逐年升高。

近四年来我校研究生省内就业所占的比例分别为8 6.6 0%、8 3.1 0%、7 8.9 3%、80.27%, 呈省内向省外转移的趋势;在广东省范围内珠三角就业的占省内就业比例为78.64%、86.12%、89.29%、91.81%, 呈向珠三角集中的态势。

近四年研究生到各类高校就业的比例分别为:23.80%、16.00%、9.89%、8.04%, 呈下降趋势;而到企业就业的比例为:59.80%、66.40%、75.63%、74.79%, 呈总体上升趋势。随着广东经济的转型升级, 企业对高素质研究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 给毕业研究生创造的就业机会越来越多。

3 研究生就业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1) 毕业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缺失, 毕业生们缺乏职业生涯规划, 意识薄弱, 在择业过程中判断存在偏差。

(2) 研究生就业工作在研究生培养部门, 负责就业工作的老师身兼数职, 尤其是5、6月份就业高峰期, 同时也是研究生招生阶段, 没有过多的时间和人力开展就业指导工作, 无法满足毕业生的需要。

(3) 研究生创业教育仍停留在较低层次。缺乏对创业教育系统、科学的研究, 缺乏有针对性的指导。

(4) 就业对招生、教学的反馈作用缺失。尽管我校各学科毕业生均能就业, 但不同学科毕业生就业层次和就业质量差距较大, 甚至有学科毕业研究生在专业领域内难就业。

4 进一步做好研究生就业工作对策和建议

继续做好就业服务工作, 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 强化队伍培训, 不断提高就业服务质量。提升就业指导服务水平, 加强个性化就业指导。重视毕业生的个性心理, 争取给学生进行职业适应性测评, 帮助其开展职业规划,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培养职业能力, 减少择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提高就业的成功率。做好困难毕业生群体帮扶工作。制订实施家庭经济困难、就业困难毕业生就业帮扶计划, 建立“一对一”帮扶机制。

创新创业教育是研究生就业工作的薄弱环节。研究生作为高学历的专业人才, 在科技型创业中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我们作为研究生就业工作负责人, 应该加强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

发挥工科优势, 依托产学研合作拓宽研究生就业渠道。充分依托省级、校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利用各类产学研合作关系, 借助导师的力量, 积极开展“校地对接、校企合作”项目, 搭建我校为地方企业单位在人才培养、人才对接、人才输送等方面合作的平台, 加强创业培训, 拓宽就业和创业渠道, 提高就业质量。

促进就业工作改革。做好就业数据统计和分析工作, 强化就业状况对高等教育的反馈促进作用, 为学校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优化专业设置、学科设置和课程设置及开展招生工作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同时, 建立就业与招生、培养的联动机制。完善“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与高等学校的事业发展、规模扩大适度挂钩, 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与高校专业设置、招生计划确定适度挂钩, 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与高校办学水平的评估适度挂钩”的三个适度挂钩机制, 把就业状况作为招生计划制定、质量评估、经费投入、专业设置、培养方案调整、班子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

摘要:近年来, 随着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 研究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每年毕业生就业数据显示, 研究生的就业率均低于本专科生。但在广东经济转型升级时期工科类人才持续走俏, 研发型工科技术性人才就业仍呈现良好态势, 就业形势乐观。现以广东工业大学2012届毕业研究生为例, 对其研究生就业现状进行调研分析, 发现优势, 找出问题, 保持并不断提高工科研究生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工科院校,研究生就业,现状调研分析,对策

参考文献

[1]杜玉波, 在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 2013.

篇4:2011年广东就业报告暨2012届大学生就业指南

【关键词】 问卷调查 大学生就业 大学生创业

中图分类号:F241.4

近年来,随着高校大规模扩招背景下大学生毕业人数的逐年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为了及时了解和反映2011年西安市大学生就业的基本情况,以及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近期开展了专项问卷调查。

样本简介

本次调查涉及应届大学生调查以及发放大学生创业贷款金融机构调查两个方面。在应届大学生调查中,涉及了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陕西科技大学、西安理工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以及西安财经学院6所院校,随机选取了200名应届大学生。其中,男性占45.5%,女性占54.5%;本省生源占55.5%,外省生源占44.5%;城镇学生占58%,农村学生占42%;被调查学生的学历以本科和硕士为主,分别占48%和47.5%,大专生和博士生分别占1.5%和3.0%;所学专业以文史类(50%)和理工类(32%)为主,农医类和其他类分别占1.5%和16.5%。

基本情况

1. 就业形势较去年有所好转

调查显示,毕业后打算参加工作的学生占比最高为64.5%,打算继续深造学习和自主创业的学生分别占25.5%和10.0%,在选择参加工作的学生中,有65.9%的学生已经找到工作,并与用人单位签约,超过八成已签约的学生对用人单位提供的工作岗位表示基本满意,就业形势较去年有所好转。目前尚未找到工作的学生也表示随着金融危机阴霾的消散,经济日趋回升,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好转,毕业前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还是有很大的机会。

2.大学生就业选择趋于理性

主要体现在:一是就业地点逐步向二线城市转移。以往大学生毕业后首选在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就业,但受一线城市消费水平过高、工作压力过大以及房价较高等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考虑到二线乃至三线城市工作。问卷调查中,有50%的学生就业地点选择了西安,选择其他三线城市或地区的学生也占到23.1%,相反,选择珠三角地区、北京和长三角地区的学生分别仅占14.4%、6.8%和6.1%。二是薪酬期望值落入合理区间。调查显示,尽管仍有19.5%的学生表示4000元以上才是最低薪酬标准,但这类学生主要以博士生和硕士生为主。另外,有40.3%的学生表示可接受的最低薪酬为2000元~3000元,还有20.8%的学生可接受1000元~2000元的薪酬标准。与以往相较,目前大学生对工作薪酬的预期趋于合理。

3.学校对自主创业指导明显加强

为解决就业渠道单一化的问题,各大院校均加强对自主创业方面的指导,有63.7%的学生表示所在院校提供过自主创业指导,只是对指导的满意度还有待提高。被调查的学生表示最希望能通过亲身实践和老师授课、相关讲座,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来获得创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他们最希望得到创业贷款、创业培训指导、税收优惠等方面的支持。关于资金筹集方面,绝大部分学生选择了合伙创业,这主要是向银行贷款和向政府部门申请资金的门槛较高,审批时间较长,往往容易错过项目发展的最好时机。

4.大学生自主创业信贷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近几年,西安市对大学生自主创业信贷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截至2010年,西安市大学生自主创业贷款余额为2124.7万元,而至2011年一季度,贷款余额已经达到1942.5万元。调查显示,大学生创业贷款主要投向现代服务业、电子、文化创业产业。对于大学生创业贷款,中国银行西安分行和西安银行都给予了极大的利率优惠,其中中国银行西安分行大部分贷款都执行零利率,西安银行大部分贷款都按基准利率执行。

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意见和建议

1.转变观念,增强自身综合能力,努力提高社会竞争力

一方面,大学生要改变“重城市、轻农村、重就业、轻创业”的传统就业观念,在择业时不能仅仅偏爱经济发达、环境优美、待遇好的地方,而歧视偏远落后的地方。只要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价值,实现自己人生目标的工作就应该予以考虑。另一方面,要努力增强自身的综合能力。大学生不仅要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而且要具有随机性、灵活性、创新性的思维方式,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积累工作经验,并在实践中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社交能力,使自身拥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2.疏通就业信息渠道,建立良好的就业机制

目前,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主要是通过互联网投简历和学校举办就业招聘会,但这两个途径都会造成信息不对称,并存在一定的就业风险。学校应加强与企业等单位的沟通和交流,及时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并根据企业反馈的信息,培养专业对口、基本功扎实的毕业生,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关部门应建立一个良好的就业机制,净化大学生的就业环境,使大学生的就业信息更加透明、更加丰富。

3.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缓解就业压力

大学生创业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自主创业也是大学毕业生展现才干、体现人生价值的又一平台。一方面学校要加强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除了指导、培养学生专业技术能力,还要就人际交往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等综合能力进行重点培养,通过借鉴大学生创业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创业的机遇和风险,理性对待自主创业。另一方面,政府要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便利,如:开辟大学生创业园区,为大学生提供自主创业政策,包括创业孵化基地、公司注册、贷款担保、税费减免、贷款贴息、政策培训以及免收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等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等优惠措施等,对大学生创业实行“一站式”全程服务。

4.提高贷款审批效率,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有力的信贷支持

2010年底,西安市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大学生自主创业贷款工作的通知》,2011年2月,西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科技局、财政局、人民银行营管部联合下发《西安市大学生创业贷款实施办法》,这些文件都明确指出要为我市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政策上的便利和资金上的支持。西安银行作为大学生自主创业资金支持的主要力量,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缩短贷款审批周期,提高贷款审批效率,并视情况破除公司需运营一至两年才能发放贷款的硬性要求,根据企业成立初期项目可行性情况考虑发放贷款。西安银行开办大学生创业贷款不仅对大学生创业给予资金支持外,未来更多的是要引导大学生创业企业树立正确的诚信和合法合规意识,帮助企业规范财务管理和提升经营状况。同时强化风险控制,有效过滤具有不良倾向和目的贷款,建立健康可持续性的创业融资支持和引导机制,推动大学生创业贷款长久稳健运行。

参考文献:

[1]吴松河.大学生自主创业问题和策略研究[J].经济师,2010(7).

[2]陈国政.国外大学生就业扶持政策对我国的启示[J].上海经济研究,2011(3):65-69.

[3]金耀武.新形势下解决高校学生就业问题的若干对策[J].黑龙江史志,2009(11).

[4]汪青,何小玲.“90后”大学生创业意识及自主创业能力培养的思考[J].现代商业,2011(2).

作者单位:陕西科技大学外国语与传播学院 陕西西安

篇5:2012广东大学生就业调查

4月1日下午,广东省2013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大学城校区)召开。副省长陈云贤出席会议并讲话,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其总结了2012年广东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情况。《2012广东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白皮书(本专科)》同日发布。

据悉,2012年广东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94.65%,与2011年基本持平,毕业生平均工资上涨11.05%,本科生出国率增幅达57.14%。

哲学公安类就业率垫底

2012年广东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94.65%,其中研究生就业率为90.09%,本科生就业率为93.95%,专科生为95.65%,与2011年基本持平,位居全国前列。

据《报告》统计,本科毕业生中,工学类毕业生就业率最高,为95.09%;其次是经济学类,就业率为94.77%;第三是教育类,就业率为94.43%。哲学类毕业生就业率最低,为82.64%;其次法学类,就业率为89.26%;第三是医学类,就业率为92.64%。

专科毕业生中,水利大类(就业数据统计按大类、中类、小类分别进行)毕业生就业率最高,为98.77%;其次是材料与能源大类,就业率为98.40%;第三是轻纺食品大类,就业率为98.22%。公安大类毕业生就业率最低为84.42%。

教育行业学历要求提高

从毕业生就业去向来看,珠三角仍是毕业生的最爱,2012年珠三角9个地级市共吸纳12.08万名本科毕业生和17万名专科毕业生,分别占比79.08%和81.92%。而到汕尾就业的本科毕业生最少,只有767人;专科毕业生就业最少的是云浮市,只有1447人。

据《报告》的数据,制造业是毕业生就业最集中的行业,吸纳了8.06万名毕业生,占已就业毕业生数的22.36%。如果对行业进行细分,教育行业则是雇用毕业生最多的行业中类,就业人数达3.15万人。雇用专科毕业生最多的行业中类则是商务服务业,有2.02万人,其次是教育行业,有1.47万人。

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教育专业的毕业生都好就业,教育类专科毕业生的就业率就排在了倒数第三位,而在本科生就业率中教育类则排正数第三。这表明,教育行业对毕业生的学历要求有所提高。

医学类毕业生薪酬最低

推荐阅读:http:///jbdh/szzx/yjzc/

据《报告》统计,2012年本专科毕业生平均就业薪酬为2362元/月,较2011年增加235元/月,增幅11.05%。其中本科毕业生的平均就业薪酬为2795元/月,较2011年增加252元/月,增幅9.91%;专科毕业生的平均就业薪酬为2043元/月,较2011年增加232元/月,增幅12.81%。本科毕业生的平均就业薪酬比专科毕业生高36.81%。

记者注意到,本专科毕业生的薪酬分布也呈总体上升趋势,本科毕业生处于2000-2500元/月薪酬段的比例,占23.18%,较2011年减少9.95%,而2500元/月以上薪酬段则明显增加。专科生2000元/月以下薪酬段的毕业生减少,2000元/月以上的则明显增加。

记者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虽然哲学类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垫底,但是升学率、出国率等多项数据,哲学类毕业生都位居前列,如哲学类的平均就业薪酬最高,达3649元/月,获取4000元以上薪酬比例最大的也是哲学类,占该学科已就业毕业生的53.19%,而最低的医学类毕业生的平均就业薪酬仅为2394元/月。

按地域统计,深圳市生源毕业生平均就业薪酬最高,为2671元/月,同时深圳为本科毕业生提供4000元以上薪酬的比例最大,为24.48%。其次是广州市生源毕业生,为2400元/月,第三是梅州市生源毕业生。

文学类毕业生出国最多

据《报告》统计,本科毕业生中,选择出国的本科毕业生有4695人,出国率为2.64%,较2011年增加0.96个百分点,增幅达57.14%。其中,文学类毕业生出国的最多,有1227人,哲学类的出国率则最高,为10.74%。

2012年本专科毕业生中,到基层就业的毕业生有31.08万人,占77.57%,其中本科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人数比例最大的是文学类专业,哲学类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人数占该学科人数的比例最小,为23.14%。

2012年毕业生中,选择自主创业的有1410人,其中本科646人,专科764人。本科文学类专业毕业生自主创业最多,有277人,专科毕业生财经大类毕业生自主创业最多,有232人。

自主创业的毕业生中,选择在广州市创业的有566人,占自主创业毕业生人数的40.14%,其次是佛山市,有122人。选择零售业创业的毕业生最多,有306人,其次是文化艺术行业,第三是教育行业。

秋季招聘签约率同比降一成羊城晚报讯2012年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2013年的就业形势却不容乐观。广东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其表示,经过评估,2013年的就业形势并不比2008年好,甚至更加严峻。2013年广东省企业校园招聘计划总量和招聘岗位数比去年减少了10%左右,2013年广东省高校毕业生有44.2万人,加上外省入粤求职的毕业生和往年暂缓就业的毕业生,预计有超过65万高校毕业生在广东就业。据最新统计的数据,2013届毕业生秋季招聘签约率为30%,较去年同期下降了10%,就业形势较为严峻。

推荐阅读:http:///xxlza/

罗伟其指出,要将就业指导教师纳入学校教师专业技术支撑评聘范畴统筹考虑。

据悉,2013年,广东高校将把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完全过渡到必修课,分年级设立相应的学分,保证不低于38学时。

调查显示:

法学专业毕业生求职压力大

羊城晚报讯近日,“腾讯-麦可思2013届应届大学毕业生流向月度跟踪调查”对应届大学毕业生求职和求学进行了跟踪调查。从2012年12月12日至2013年3月5日,调查共收回2013届大学毕业生有效答卷29860份,其中高职高专毕业生10205份,本科毕业生8511份,硕士毕业生11144份。调查得出四点结论:

首先今年签约进程明显低于上届同期水平。本科毕业生签约率为38%,硕士毕业生为29%,分别低于去年同期8个和7个百分点;其次硕士毕业生求职压力较大。硕士毕业生认为目前求职压力大的比例最高,为70%,其次为本科毕业生达到67%;第三,无实习的毕业生求职压力较大;第四,各学历类型不同专业毕业生求职压力有差异。其中硕士法学专业毕业生认为目前求职压力大的比例最高,为79%,其次是农学(77%)和文学(77%)。本科方面,理学最高,为72%,其次是法学(71%)和教育学(71%)。不管是硕士还是本科,法学专业毕业生的求职压力可见一斑。

名校大学生揾工也很难

有人说,2012年-2013年是“史上最难找工”的时期,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699万,比2012年多19万,创历史新高。据某网站最新调查结果,截至今年3月,本科毕业生签约率为38%,硕士毕业生不足三成,分别低于上届同期8个和7个百分点,而放弃就业转而考研的人数也达到历年最高。

在一个研究院所做的《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中文”、“法律”、“新闻”、“信息管理”等文科专业由于就业率低,且薪资较低,不幸入选红牌和黄牌专业。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大学生们遭遇了就业尴尬?

专家观点:产业结构不合理致大学生就业难

关于2013就业难问题,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苏海南分析有四大原因。

苏海南认为,第一个原因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导致了对大学生的白领岗位需求不足。我国第三产业不够发达,特别是像金融、法律、理财、高级家政、高科技等中高档的服务岗位需求不够。苏海南说,一般市场经济发达国家能达到60%多,甚至于70%,如果有这么一个产业结构,这些大学生就业问题肯定不成问题。

第二是大学生的供给不太符合市场需要。目前大学专业的设置和招收的人数,跟市场需求对不上板。有一些专业设置可能市场上根本就没有这个需求,而恰恰进去的人又比较多。

第三是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适应市场的能力和观念不够。苏海南认为,现在的大学主要是重知识培养,但是轻能力的锻炼,所以有学历没能力、有文凭没水平这种情况还是或多或少地存在。与此同时,大多数毕业生都想到大城市、大企业、大机关、大单位去就业,不愿到小企业、基层去就业。

第四就是整个就业的状况不乐观,在国家总的劳动力供过于求的背景下,加上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很多单位都不招人,少招人,也使大学生就业更艰难。

篇6:2011年广东就业报告暨2012届大学生就业指南

就业情况调查报告

前言

2011年大学生就业形势

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630万人,比2009年增加20万人。而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660万人,比今年增加约30万人。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庞大的待就业人数、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又使大学生们面临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但随着经济的逐渐回暖,就业形势也将得到一定好转。因此,研究2011年大学生就业的形势,帮助毕业生们认清客观状况,形成理性化的求职择业心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时下又将是毕业生就业的高峰期,为了更好的了解大学生的就业心态和对目前就业形势的认识,我们组织了此项调查,由此进一步分析大学生的就业前景,以便为学校提供未来就业指导工作的资料与对策依据,也使我校大学生在整个大学学习期间进行以提高就业竞争力为目标的就业准备,培养大学生追求最优选择和最佳就业的精神与品质。

调查方案设计

一、调查目的:为了解我校毕业生的就业期望,自身素质的评价,学校就业指导,对就业形势的看法,旨在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对大学生的影响;通过对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的调查,更好地调节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的供需关系;为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作一个新的描述;帮助大学生尽快认识自我,学校为学生提供就业引导,使学生能谋取理想职业。为同学们在今后的求职就业过程中提供参考。

二、调查对象:****学院本、专科应届毕业生

三、调查时间:2010年12月1号至2010年12月8号

四、调查内容:

1.学生的就业去向

2.学生的就业态度

3.关于就业指导方面

五、调查形式:调查问卷共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98份,回收率高达99.6%,调查文件采用单项选择,不定项选择和限选题三种方式来设计问卷。转贴于 51 调查问卷设计

1.性别A、男B、女

2.你对自己今后的就业状况持怎样的的态度?

A很乐观B有难度,但能克服

C.很悲观,不知如何是好D其他____

3在求职中最困扰你的因素是什么(最多可选择3项)

A 学校就业指导不够B 信息量少

C 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D 能力不足

E 优势难以发挥 F 求职方法技巧欠缺G 对社会缺乏了解

H 对企业招聘流程和基本要求缺乏了解J 其他____

4.请问择业前您考虑的首要因素是什么?(单选)

A经济收入B个人发展机会C.专业知识的应用

D生活环境E工作的稳定性F.其他_

5.请问您的择业观念是什么?(单选)

A.先就业,后择业B先择业后就业

C不就业,继续深造D自主创业

6.您就业会优先选择的是(单选)

A 出生本地B东部经济发达地区C 西部经济发展地区D 其他

____

7.你对试用期内的工资要求是每月:(单选)

A 1000元以下B 1000元—2000元C 2000元—3000元

D 3000元—4000元E 4000元以上

8.你认为我校2011年毕业生就业形势如何?(单选)

A形势严峻,就业难B形势正常

C形势较好,容易就业D不了解

9.你认为学校在毕业生就业方面应加强哪些工作?(可多选)

A加大就业信息发布密度B多联系用人单位

C为同学多提供实践机会D召开校友座谈会

E其他____

10.你已有较明确的就业方向与目标吗?(单选)

A有B没有

11.你确定工作单位时下列因素中你最重视哪三项?(按照重视程度依次排列)

A地理位置(所在地区经济状况等)B单位性质(国企事业、三资、民营等)

C社会地位(知名度、权力、规模等)D社会意义

E 薪金福利F行业发展空间

G个人发展空间H专业对口

I符合个人性格、兴趣爱好G利于解决大城市户口

K其他____

.12.您对学校就业指导的看法:

A非常实用,能对自己求职成功起到重要作用 B一般,有一定的作用

C没有太大作用D说不清楚

13.对于学校就业指导,您最希望获取哪方面的信息(限选两项)

A应聘技巧B用人单位信息C求职心理辅导

D职业规划辅导E专业出路F其它

14.企业的招聘信息你主要通过哪种渠道获得(限选两项)

A学校就业指导中心B求职网站C人才网站

D社会招聘会E校园招聘会F老师、亲戚朋友

G专业媒体(电视、报刊等)H其它____

15.当你选择工作时,你最想进入的行业是(最多选三项)

A IT与通讯业B金融、证券、保险业C商贸业

D电力、石化等能源业E新闻出版业F房地产业

G 医药食品业H旅游交通民航业I制造业

J 政府机关K其它____

16.您青睐选择哪些性质就业单位(可选一项或两项)

A民营企业B国营企业C外资企业D私营企业

E合资企业F政府机关G自主创业H其他____

17.你认为自己目前最欠缺的素质主要是(限两项)

A、基本的解决问题能力B、沟通协调能力

C、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能力D、相关工作或实习经验

E、专业知识和技能F、其他____

18.您认为解决就业问题的有效方法是什么?(单选)

A调整个人心态,降低择业标准B.学校与社会提供更好的就业指导和服务

C在大学期间重视自身能力的全面培养D.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

E改革教学内容F其他____

19.找工作时你怎样看待专业和工作性质的问题?(单选)

A一定要找与专业对口的工作

B可以与专业有关联性的工作,不一定对口

C专业与工作性质无关,先找一份工作再说

D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行业

20.你对就业信息的关注程度(单选)

A一直关注就业信息B只是偶尔关注

C在看到时会留意一下D不关注

调查分析

一.大学生对就业前景的关注的比较少

在调查中了解到,大学生对就业信息的关注还是比较少的,只有24%的同学表

示一直在关注就业信息,而71%的同学只是偶尔关注,在看到时留意下。而对

就业情景的关注程度,直接影响了对为所选职业所做的准备程度和将来职业所带

来的成就高低。同学们大都表示对未来的工作有担心,但在实际生活中却缺少了

这种基本的努力。典型的眼高手低表现。

二.自身工作经验缺乏

调查显示,有60%的大学生认为造成就业难的状况,除了社会压力大,企业用

人少的因素外,主要问题还是在于自身的工作经验的缺乏,缺少实战经验是致命的因素。目前大学生的个人综合素质和能力缺失,突出表现为相对缺乏社会实际

工作经验,缺乏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缺乏艰苦创业精神,在与人合作与沟通方

面存在着障碍。在调查中发现,有57%的同学认为沟通能力是自己在求职过程

中遇到的最大的难题。

三、就业指导对于学生来说很重要

我校应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在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人群中,有67.01%的人

觉得就业指导很重要。给就业指导工作重新定位,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

部分,作为对学生的人生指导,满足学生对于就业的需求,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

终,既弥补以前就业指导的不足,加强就业指导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

四、就业方向

先就业后择业成为第一选择,大学生在职业取向方面:先就业后择业,先择业后就

业, 不就业继续深造, 自主创业它们分别为 38%,27%,25%,10%,调查显示,在面对就业压力时,多数学生表现出特有的自信与成熟,在此问题的选择中,特别

值得关注的现象是继续深造,这选项占 ,有过四分之一的学生希望继续学习,而且

此风近年经久不衰,且愈演愈烈.进一步提高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质量就显得尤

为重要。

五、就业取向

就业地区首选经济发达地区,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在选择就业地区时,选择经济发达地区占66.5%。这说明两个问题,一是经济发达地区除了有较可观的工作待遇外,更能为就业者提供在学习提高的机会,这与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时密切相关的。二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就业机会较其他不发达地区的高,且就业岗位多元化的选择方位较之其他地区多,这也成为就业者选择的原因。

六、就业态度

而大学生在对自己发展前途的态度上,一半以上选择很乐观或比较乐观,占57%;在问及求职中最困扰的因素时,8%认为学校就业指导不够;16认为信息量少22认为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10%认为能力不足;9%认为优势难以发挥;17%认为求职方法技巧欠缺;16%认为对社会缺乏了解。

七、毕业生对试用期工资要求

大学生毕业参加工作的初期月薪,12%选择1000元以下;20%选择1000元—2000元;选择2000元—3000元的占48%;22%选择3000元—4000元。总体来说,大学生对于试用期的工资集中在2000到3000元的范围。

八、就业倾向分析

大学生今后就业的岗位大多集中在国企及政府部门,就业地区主要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的城市,总体趋向稳定大学生毕业后的行业类型主要集中在国有企业和政府部门。大学生选择上述地区的原因主要集中在该地区有较大的发展机会或有良好的社会资源,占57%;15%选择该地区是因为生活条件好;而因看中创业环境的有8%;回报家乡有10%;因为家人安排或其他原因分别占4%、6%。

九、就业信息的获取

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主要渠道还是人才招聘会50%的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主要渠道是学校或院系就业信息栏;25%认为是人才招聘会;10%认为是学校就业网;从班主任及任课老师或亲朋好友方面得到就业信息的,分别占3%、10%;也有少部分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体或其他渠道获得。

总结照成这方面的原因:

1.因为学生现在仍在安逸,舒适的校园中生活,对激烈的社会生活没有足够的了解。在经济上仍依赖父母,忘却了就业压力带来的紧张感,每天仍是如中学生活,上课、下课,对就业缺乏了准确的了解和认识。

2.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不到位。同学们表示,虽然学校开设了就业指导课,但只是泛泛的讲些大道理,缺少了实际的操作能力。

篇7:2011年广东就业报告暨2012届大学生就业指南

当前, 无论是传统法律名校还是新设法律专业的本科院校, 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都十分突出。而伴随法学专业就业难的另一个现象是相关行业法律人才的缺乏。法学专业毕业生表面供过于求与实质供不应求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以某广东知名高校的法学专业2012年毕业生为例, 大量的法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大多非选择所谓“传统”的律师等行业, 而是公务员、银行及外企等。截至2012年12月31日, 法学院的2012届的307位同学中有296位毕业生落实了毕业后的去向, 落实毕业去向率为96.42%, 平均薪酬3814元。从该校2012届毕业生就业单位类型上看, 该校法学院307位毕业生中有226位选择了就业, 70位选择了继续深造。其中, 就业的毕业生中有28位任职于各级人民法院、检察院等国家机关;37位从事银行金融业, 并且以就职于“四大行”的居多;另外, 有161位同学从事保险业、运输业等其他行业, 具体情况请见下图:

从毕业生就业单位来看, 有广东省税务局、司法局等国家机关单位, 也有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等知名企业, 升学的有考取悉尼大学、北京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从这个方面看, 这些毕业生的就业层次较高, 但基本上偏离“传统”法律行业。在就业去向地区而言, 该校307名法学专业毕业生中近8成选择在广东省内工作, 并且有近140位在珠三角城市, 占60.62%, 省外城市占16.96%。还有一部分到港澳台工作。显而易见, 大多数毕业生还是选择在经济较为发达的珠三角拼搏, 并且在这些城市中都获得了较为不错的就业机会。

从男女生就业率角度比较分析看出, 除去70位选择升学深造的毕业生, 我院其余的237位2012届毕业生截至2012年12月31日已有226位已经选择了就业岗位, 同时男女生在就业率上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其中, 男生就业率92.7%, 女生96.42%, 总体就业率95.36%。

二、法学专业学生就业“难”原因

(一) 招生计划之“扩大化”与实际人才需要的错位。

目前, 从全国范围内来看, 我国有600多所高校设有法学专业, 每年法学毕业生多达三十万之巨。尽管我国不断加强依法治国, 需要大量法律专业人才, 但实际上社会和市场对法学学生的需要远远小于每年各高等院校输出的法律人才数量。较多的毕业生走向就业市场, 使得法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逐年加大, 找好工作的机会越来越少, 找好工作的难度越来越高。怎样在纷繁复杂的就业环境中占有一席之地, 也就成为应届毕业生和负责就业工作的老师必须面对的考验和挑战。

(二) 培养目标之“理论化”与用人单位更看中务实能力的错位。

绝大部分法学专业学生在四年专业学习到的知识是书本到书本的内容, 尽管在几年间中, 学院会提供一些实习的机会让学习去了解现实生活、了解实际工作中具体法律的运用, 但实践技能和专业动手应用能力还有较大程度的欠缺。而在实际就业中, 一些用人单位对招聘员工的初步要求是毕业生要有实际的办案经验和独立开展相关法律实务的能力, 这种招聘要求在毕业生中似乎很少有人能够达到, 结果是用人单位招聘不到适合的员工, 而法学专业毕业生又难以找到适合的工作。这种学生所学专业知识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形成的巨大差异, 一定程度地延缓了法律相关行业的发展, 也阻碍了法学专业学生的顺利就业。

(三) 学生就业观念“偏差化”与就业岗位实际的错位。

首先, 部分学生的就业观念存在偏差, 一味追求公务员等职业, 没有综合考虑就业形势和自身素质条件。还有部分没有通过司法考试的同学, 面对律师事务所律师助理或公司职员岗位兴趣不足, 转而来年再考司法考试;有的同学宁可当年不就业, 也要来年再考公务员、研究生, 这样的同学人数不在少数。其次, 学生的竞争意识不足, 导致在竞聘过程中竞争力不强。毕业生平日缺乏职业规划, 竞争意识不强, 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竞聘几次落选后, 心灰意冷, 选择退缩, 对后续的就业工作造成不利影响。

三、解决法学专业大学生就业难的策略

(一) 学校应积极开展就业指导活动。

1. 积极为毕业生提供大量公检法实习机会。

高校法学院应该积极建立专业实习基地来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领悟能力, 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在实习基地安排上, 应尽量满足学生自己选择实习基地的要求, 赋予学生结合自己就业方向选择实习基地的自由。事实上, 学生通过实习基地的学习和实践, 得到了绝大多数单位的赞誉和肯定, 为其日后的工作奠定了良好的人文基础。

2. 建立年级、班级就业工作小组, 加强就业指导。

在学生就业工作中, 学生是就业的主体, 辅导员要加强就业指导。指导的形式多样, 如开展司法考试的复习、备考, 就业经验交流, 就业技能竞赛等, 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让学生主动找寻就业机会, 提高就业能力, 确保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3. 建立就业情况通报制度, 发动、激励全院师生参与就业工作。

高校法学院建立每周面向全院师生通报就业信息一次的制度, 有利于院师生了解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及时对毕业生就业给予关怀与帮助。通过通报让全院师生及时了解各班级、各个人具体就业情况, 进而对需要进行重点关注的学生重点提供帮助。通报制度在提醒相关老师关注学生就业的同时, 也使各个班级及时了解其他班级毕业生的就业状况, 有利于班级之间形成“比、学、赶、帮”的良好局面。

(二) 政府为促进法学毕业生就业提供政策支持。

1. 大力拓宽法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首先, 政府应鼓励法学专业毕业生创业。在针对法学学生创业方面, 政府可以通过比如减少该部分毕业生创业前期的税费、给予他们相应资金支持等方式鼓励法学毕业生创业。其次, 帮助大学生转变思想, 使隐形的就业渠道变为显性。目前, 我国中西部急需大量的政法人才, 但大多数法学毕业生还是关注沿海大城市的律师和政法机关, 这就使得本已存在的就业渠道人为地“狭窄化”, 政府应该加强引导宣传, 提高边缘地区政法人才实际薪酬待遇, 提供政策上的优惠和支持等, 使得基层工作机会得到更多法学毕业生的青睐。

2. 积极为促进法学毕业生就业扫清制度障碍。

法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公、检、法及其他法律实务部门输送优秀的法律人才, 但在我国存在两大现象:一是大批非法学专业的毕业生甚至是未接受过正规教育的人进入法律职业界, 如担任法官、检察官、警察、公证员、律师及其他立法、执法人员;二是相当数量的法学毕业生不能从事法本职工作。法学教育应与法律职业紧密联系。因此, 政府应该对当前的法律职业做好专业限制, 把更多优秀的法学人才从事和专业相关的工作。

3. 改革法学教育。

第一, 政府应促使各高校根据市场需求来合理调整专业设置及招生人数, 面向社会、市场办学。在遵循供求规律的基础上增加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设置, 减少或取消教学质量不高、设置不合理的部分高校法学专业。第二, 加快高校法学的教育与教学的改革。正如2013年全国“两会”召开时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马德秀委员所说, 为推动和促进大学生就业首先要更加重视分类指导。对于重点高校, 她建议学生尝试适应全球化趋势, 在海外实习和就业领域进行率先探索。

(三) 家庭与社会应与学生互动统筹协调合作促就业。

实践证明, 就业过程中仅靠学院政工教师单方面努力是远远不够的, 应该把学院专业教师、学生家长和学生自身的优势结合起来, 多方面提供就业信息和门路, 学院保持和家长的定期联系, 形成“学生主动、学院辅助、家长督促”的良好互动, 开辟多元就业的新路子。学院将定期发布毕业生就业信息情况, 让学院每位老师都了解学生就业情况的最新进展, 充分发挥本科生导师、系主任等专业老师在就业指导及就业统计过程中的作用。

(四) 法学毕业生自身应不断调整和改变就业观念, 提高就业能力。

从自身而言, 法学毕业生要转变就业观念,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如法学毕业生要努力开拓就业空间, 不要把眼光只停留在大城市的律师和政法机关上。如上提到, 国家目前中西部急需大量的政法人才, 在国家也需要大量的法学毕业生支援边缘地区建设时, 法学毕业生应该树立基层意识和奋斗意识, 到基层锤炼自己。另外, 法学毕业生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多方面锻炼自己。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得供方市场鱼龙混杂, 但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所以大学生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在校期间尽量通过司法考试, 多读一些经济类的读物, 有可能的话参加职业技能的培训, 多掌握几种职业技能。

参考文献

[1]郭慧峰.也谈我国当前法学教育的困境[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08 (3) .

[2]徐海静.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困境及对策分析[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3) .

上一篇: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下一篇:七下期末语文模拟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