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人才需求分析模型

2024-04-13

城市人才需求分析模型(通用8篇)

篇1:城市人才需求分析模型

信息需求经济模型定量分析

在分析了影响信息需求经济因素及国内外统计资料的基础上,建立了信息需求增长的.经济模型,并运用该模型对我国信息需求进行了预测。该模型对信息资源的投资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 者:谢雪梅 王珏辉 岳春华 XIE Xue-mei WANG Jue-hui YUE Chun-hua  作者单位:长春邮电学院管理工程系,吉林长春 130012 刊 名:长春邮电学院学报  ISTIC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ANGCHUN OST AND TELECOMMUNICATION INSTITUTE 年,卷(期): 18(2) 分类号:F201 关键词:经济   模型   预测   信息需求   Economy   Model   Prediction   Information demand  

篇2:城市人才需求分析模型

班级:085姓名:邓玉龙学号:082301009

4摘要:针对目前常用的需求分析方法存在的弊端,提出了一种基于UML的信息系统需求分析模型,该模型提供了一个基于UML信息系统需求分析框架及其应用过程。实践表明,该模型对信息系统开发具有较好的适应性。

需求分析是软件开发的关键环节,需求分析结果的好坏直接决定软件开发的成败[11,如何选择一种高效的需求分析方法,直接影响待开发软件的质量。本文在简要介绍UML的基础上,针对常用需求分析算法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基于UML的信息系统需求分析模型,实践表明,该模型能有效提高软件开发的效率和待开发软件的质量。UML概述

UML是一种编制系统蓝图的标准化语言,可以实现大型复杂系统各种成分描述的可视化,说明并构造系统模型并建立各种所需的文档,是一种定义良好、易于表达、功能强大且普遍适用的建模语言。UML对软件工程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13]。UML支持从需求分析开始的软件开发的全过程。‘UML通过三类图形建立系统模型:用例(Use Case)图、静态结构图(对象类图、对象图、组件图、配置图)和动态行为图(顺序图、协同图、状态图、活动图),这些图可以从不同的抽象角度实现系统的可视化。UML采用一整套成熟的建模技术,广泛地适用于各个应用领域。它的各个模型可以帮助开发人员更好地理解业务流程,建立更可靠、更完善的系统模型。从而使用户和开发人员对问题的描述达到相同的理解,以减少语 义差异,保障分析的正确性。

2常用需求分析方法及其不足

信息系统实质上是实际业务系统的一种计算机模型,因此,信息系统的开发实质上就是要建立业务模型与计算机模型系统之间的映射关系。一个综合性的信息系统要支持组织内各级多个部门的管理,结构复杂、规模庞大。因此,要想开发出一套高效的系统,首先要进 行系统的需求分析,根据需求过程中工作性质的不同,信息系统需求分析可分为问题识别、分析与综合、编制需求分析文档、需求评审四个阶段。但是,在实际需求分析过程中,由于信息系统所涉及的信息量非常庞大,以致在需求定义中常常忽略某个环节或环节间的必要联系,从而出现产品质量低下、开发周期漫长或遗漏关键功能等问题。目前比较常用的需求分析方法主要有数据流分析法、原型分析法和基于用例的分析法三种。

(1)数据流分析法(DFA)

数据流分析是建立系统模型的一种主要需求分析方法,它采用分解的策略,将软件系统抽象为一系列的逻辑加工单元,单元接收输入数据流,加工后使之变换成输出数据流,从而表示出软件系统的处理内容和任务。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企业业务过程的日益庞大复杂,信息系统复杂多变,易出错,难维护。

(2)原型分析法

原型法是指在系统尚不完善时就呈现给用户,不断修改改善,在完善过程中逐渐了解需求,但原型法也存在如下缺陷⋯:①原型的设计和修改工作量大,增加了系统的开发成本;②由于用户不关-fi,或不理解原型的概念最初需求,并用UML活动图对以用户业务流程为核心的初始用户需求进行描述。

(3)用例模型的创建:分析步骤(2)所得活动图中每个活动的参与者,找出该活动中与之相对应的动作,二者形成一个用例。通过确定系统边界和分析活动的转移,删除多余的用例,合并相同的用例,填补遗漏的用例;采用活动图的泳道技术对用例进行集成,形成一个完整的用例模型。

(4)动态模型、静态模型的创建:分析步骤(2)所得活动图中每个活动所涉及到的对象及对象之间的关系,根据活动的改变而引起对象状态的变化和对象的交互,创建相应的对象图、状态图和交互图(顺序图、协作图);应用顺序图对步骤(2)所得活动图中的每个活动进行分析,发掘新的需求,完善描述初始用户需求的活动图;通过顺序图对步骤(3)所得用例模型中的每个用例进行处理,创建相应的类图。

3基于UML的信息系统需求分析模型的应用

基于UML的信息系统需求分析模型对MIS系统的开发具有较好的适应性,结合具体实践,本节以运动会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为例,说明该模型在MIS系统开发中的应用。

(1)捕获初始需求:通过大量调研,给出该系统的初始需求描述:运动会信息管理系统要实现运动员报名、各类人数统计、竞赛日程设定、初秩序册生成、检录和成绩处理、新秩序册生成、团体分统计、破纪录人数统计等功能。

(2)创建用例模型:通过对每个活动的参与者的分析,所获得运动会信息管理系统的整用例模型

篇3:城市人才需求分析模型

随着我国城市人口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城市用水需求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另一方面, 在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 水体污染状况也越来越严重, 可利用水资源不断减少, 使得城市用水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 对城市供水能力以及供水安全提出了新的要求, 随着经济迅速发展, 水资源日益成为阻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焦点之一。

浙江省第一大河钱塘江流经杭州市, 水资源总量丰富,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城市可利用水资源仅为水资源总量的1/3, 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 杭州市已成为一个典型的水质型缺水城市, 水资源已成为制约杭州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1]。而城市居民生活用水作为城市用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用水相对集中, 水质及用水安全要求高, 城市居民生活用水的管理需要高度重视。

本文试图通过建立居民生活用水需求的双对数模型, 以杭州市为例, 进一步研究用水需求价格弹性及其收入弹性, 量化收入和水价对用水需求量的不同影响, 并对所得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以期为城市水资源的充分利用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

1 模型的选择及基本假设

1.1 模型的理论基础

国内外学者对影响城市居民生活用水的影响因素做了多方面研究, 综合不同的研究结果, 可以通过下列模型来反映各种因素对用水需求的影响:

Q=F (P, Z) (1)

其中, Q代表用水量, P指水价, Z指家庭收入、外部环境、天气、家庭构成等相关影响因素[2]。

对现有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需求函数模型的研究中, 由于考虑到外部环境变量的难以量化性和精确性等问题, 在影响生活用水需求的众多因素中, 水价影响了消费量, 收入则决定了消费者的支付能力, 同时可以量化研究水价和收入的变化对居民用水量的影响程度, 因此需求价格弹性和需求收入弹性是研究用水需求中两个比较重要的指标。尹建丽, 袁汝华 (2005) 通过经济学并用积分的方法推导出了城市居民用水需求的函数模型, 并提出如下表达式[3]:

W=K×PE1×RE2 (2)

W为人均用水量, K为常数, P为水价, R为实际人均收入, E1为用水需求的价格弹性, E2为用水需求的收入弹性。

1.2 基本假设及模型建立

鉴于在实证研究中, 由于双对数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效果以及能够方便地得出各项弹性系数, 因此, 本文对居民生活用水需求的众多影响因素中, 选择了水价和可支配收入作为影响居民用水量的2个因素, 而把环境和天气这些难以量化和测量的因素加以排除。依据笔者大量的文献阅读与双对数模型的运用比较, 对尹建丽, 袁汝华 (2005) 提出的模型 (2) 进行改进, 将其转化为如下双对数模型:

LnW=LnK+E1LnP+E2LnR (3)

其中, W为人均用水量, K为常数, P为水价, R为实际人均收入, E1为用水需求的价格弹性, E2为用水需求的收入弹性。

2 实证分析

关于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需求, 本文将以浙江省杭州市为例进行实证研究。本文将从宏观层面出发, 选取杭州市1990~2007年统计数据对双对数模型参数进行估计, 从而得到杭州市居民生活用水需求的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指数, 并对杭州市居民生活用水需求进行分析。

2.1 杭州市居民人均用水量、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和水价变化分析

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和水价是影响城市居民用水量的最重要的两项参考因素, 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和水价可以体现出居民的用水支付能力, 而人均用水量则直接反映居民的用水情况和节水状况, 因此, 本文将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和水价作为解释变量, 而人均用水量为被解释变量, 通过对这3个变量之间的内在联系的定量分析, 建立相应实证模型, 可以得出影响居民用水的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 并分析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各自对用水情况的不同影响。

由于考虑到物价水平在不同时间段的变化, 本文对杭州市从1990~2007年的人均用水量、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水价统计数据进行整理分析, 用商品零售物价指数作为衡量物价的指标, 把不同年份, 不同物价水平下的收入及水价统一到相同的物价水平下, 本文以1990年的收入和水价作为基准, 将1991~2007年的收入及水价转化基准值下的相应数值。表1是根据《杭州市统计年鉴》的历年数据直接或间接整理得到的, 居民生活用水价格是根据资料用时间加权平均法计算而得到的[10]。从表1可知, 杭州市城镇居民水费支出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在0.23%到0.65%之间, 远未达到对居民的用水行为造成负担的程度, 因此水价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水价的杠杆作用还远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 结论及建议

通过对杭州市1990~2007年城市居民人均用水量、水价和人均年可支配收入等时间序列数据的整理, 建立了以人均用水量为因变量、水价和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为自变量的双对数模型, 并进行实证分析, 得出居民用水需求的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对城市居民生活用水总量的不同影响。为提高城市用水效率, 增强居民的节约用水意识, 综合以上分析, 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及建议:

(1) 杭州市居民生活用水需求的价格弹性的绝对值小于收入弹性的绝对值, 且价格弹性略小于如南京、上海、青岛等城市, 说明杭州市生活用水价格还有待提高, 对本来就缺乏价格弹性的生活必需品而言, 过低的水价只会造成水资源的严重浪费。

(2) 杭州市居民生活用水需求的价格弹性的绝对值远远小于收入弹性的绝对值, 只有当水价的涨幅超过收入的涨幅时, 才会引起居民对用水量的重视, 居民的人均用水量才有可能不变或者缓慢增长。

(3) 需求价格弹性分析有着自身的局限, 只有在水价偏低的情况下, 适当调整水价, 水价的杠杆作用才能得以发挥作用, 当然要实现节水目标, 不能仅仅依靠水价的提高, 还需要形成更为合理的城市水价机制。

摘要:本文通过对城市居民人均用水量、水价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经济关系, 建立双对数模型, 并以杭州市为例, 对城市居民用水需求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指数及其变化趋势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城市居民用水量将会受其需求价格和收入弹性的不同影响, 当水价增长幅度超过人均可支配收入涨幅时, 人均用水量才有可能大致不变, 从而起到节水作用。同时, 人均水费支出占可支配收入比重不到1%, 远未能引起居民的节水意识, 水价的杠杆作用也未发挥出应有的功效, 水价还有较大的提高空间。

关键词:双对数模型,城市居民用水,需求价格弹性,收入弹性

参考文献

[1].周新超, 申玮.杭州城市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分析及解决对策[J].农机化研究, 2006, (10) :95~97

[2].褚俊英, 王灿, 王琦等.水价对城市居民用水行为影响的研究进展[J].中国给水排水, 2003, 19 (11) :32~35

[3].尹建丽, 袁汝华.南京市居民生活用水弹性需求分析[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2005, 3 (1) :46~48

[4].刑秀凤, 吴艳丽.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需求弹性实证分析-以青岛市为例[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7, (2) :35~36

[5].胡峰.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需求影响因素研究-以南通市为例[D].杭州:浙江大学, 2006

[6].王英.北京市居民收入和水价对城市用水需求影响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 2003, (1) :49~50

[7].董凤丽, 韩洪云.沈阳市城镇居民生活用水需求影响因素分析[J].水利经济, 2006, (3) :23~26

[8].魏丽丽, 付强, 陈丽燕.哈尔滨市居民生活用水需求弹性分析[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8, 39 (7) :34~37

[9].王雨, 马忠玉, 刘子刚.城市水价上涨对居民用水的影响分析-以银川市为例[J].生态经济, 2008, (11) :53~56

篇4:企业培训需求分析模型探讨

1.Goldstein模型:这是有名的组织培训需求模型,该模型指出,培训需求应从三个方面着手,即组织分析、任务分析和人员分析三方面结合,综合分析培训的环境及相关因素,考虑培训需求原因或“压力点”:基本技能欠佳,工作业绩差,新技术应用,客户要求高绩效标准和新工作要求等,基于环境因素分析以作出正确选择和判断。其中,组织分析是任务分析和人员分析的前提,任务分析更侧重于职业活动的理想状况,而人员分析更侧重于员工个人的主观特征方面的分析。

Goldstein模型突出了企业培训的战略导向,展现了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特色,对于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它忽略了企业外部环境如国家政策、行业规范等的影响,另外该模型缺乏相应的具体可操作性的分析方法。

2.基于绩效咨询模型的员工培训需求分析

理想岗位绩效模型的信息主要是通过访问、观察杰出任职者的工作表现来获取。利用绩效咨询模型(见右图)进行员工培训需求分析,可以通过实现业务目标与理想岗位绩效行为的因果联系,使员工培训需求被严格地置于“企业整体战略—部门业务目标—员工个人绩效”的架构中,并得到系统评估。但是该模型过于强调绩效导向,缩小了培训需求分析的视野,不利于后期培训效果的评价,加之培训活动绩效预期的实现也有多因性,因而使培训的信度无法得到验证。

从以上的内容可以看出,各模型的应用前提不尽相同,且各有优劣。本人认为,欲做出针对性强且实用的培训需求分析,至少要从战略的有无、人力资源工作现状、是否借助外脑、领导层意图等多方面考虑,结合企业个体的实际,在借鉴上述模型优点的基础上建立本企业自己的适用模型,才能使培训需求分析工作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

3.前瞻性培训需求分析模型

随着技术在公司经营业务中的发展和员工在组织中个人成长的需要,即使员工目前的工作绩效是令人满意的,但是却因为需要为工作调动做准备、为员工职位的晋升做准备或者适应工作内容要求的变化等原因提出培训的要求。前瞻性培训需求分析模型为这些情况提供了良好的分析框架。

该模型建立在未来需求的基点上,使培训工作变被动为主动,并且充分考虑企业发展目标与个人职业发展规划的有效结合,为组织与个人发展准备一个结合点。但是,该模型未必都能对战略与业务的发展要求做出响应,存在着与企业战略目标相脱节的风险。

4.胜任力特征模型

胜任力特征指能将某一工作(或组织、文化)中表现优异者与表现平庸者区分开来的个人表层特征与深层特征。它包括知识、技能、社会角色、自我概念、特质和动机等可以通过测量或计数来显著区分优秀绩效和一般绩效的个体特征。胜任力特征模型则是组织当中特定的工作岗位所要求的与高绩效相关的一系列胜任特征的总和,它强调需求分析和培训结果应能提高受培训者对未来职务的胜任特征,是一种战略导向的分析方法。使用该模型,首先需要了解企业总的培训规划和胜任力结构特征。其次,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培训需求分析应采用不同水平的胜任力结构。

该模型通过对职位和个人胜任力的规范评价,可以为培训需求分析与预测提供可行而有效的依据或标杆,从而使培训需求分析更精确。但是胜任特征是个复杂的概念,某项工作所需胜任特征的确定需要长时间的资料积累以及丰富的专业经验来判断,因此,建立胜任特征模型要求相当专业的访谈技术和后期分析处理技巧,且耗时费力成本高,从而该模型的运用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提出了较高要求。

5.培训需求差距分析模型

美国学者汤姆·W.戈特将“现实状态”与“理想状态”之间的“差距”称之为“缺口”,依此确定员工知识、技能和态度等培训内容。

该模型表明,“理想状态”同“现实状态”总会构成一定的差距,这些差距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现有知识与技术水平程度、能力水平、认识与态度水平、绩效水平、劳动者素质以及目标,培训活动的宗旨在于消除或缩小这种差距。该模型过滤了许多培训需求的来源点,比如员工职业生涯、国家宏观政策、组织发展阶段等等。

6.启示与借鉴

总之,随着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知识创新突飞猛进,激烈竞争而又复杂多变的环境迫使企业对内外部环境变化作出调整,为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环境应变能力,需要企业不断加强企业人力资源开放与管理。如全球500强企业制订和实施人才培养计划,加大人才投资力度,甚至建立公司大学或培训学院,如摩托罗拉大学、宝洁学院等每年花巨资培养和开发跨国经营人才,为公司带来了数倍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国企业近年来开始重视和加大人力资源培训开发方面的投资,向跨国公司学习,已经认识到其中带来的益处,如海尔集团、华为公司等企业随着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企业加大人才开发与培训投资力度,内部培训为主,外培为辅,进行岗位轮换和实践锻炼,注重在项目的发展中培养人才,取得好的效果。然而要使人力资本投资获得应有的效果,首先就需要进行培训需求的全面分析,基于有效的分析预测,辅之以有效的管理和监督检查,从而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借鉴国外典型的企业需求培训理论及模型方法,加强组织和企业培训需求的研究,以优化企业人力投资,实现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目标。

篇5:城市人才需求分析模型

摘要:为了预测未来煤炭消费需求状况,利用-我国煤炭消费需求的历史数据直接作为传统GM(1,1)及其残差模型的原始序列,通过生成处理后所得模型分别为勉强合格(三级)和合格(二级)等级,而通过对原始数据取自然对数为基础,并进行二阶弱化处理后所得的改进GM(1,1)模型及其残差GM(1,1)模型,经过点对点的残差检验发现,改进GM(1,1)模型及其残差GM(1,1)模型均提升至好的预测模型(一级)等级,其预测精度较高.用其预测未来3年的煤炭消费需求总量继续呈增长趋势,说明煤炭在未来短期内的.主导地位没有改变.因此,国家和各级政府应加大对煤炭行业的资金投入与政策支持的力度,以保障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作 者:周晓明 罗文柯 李润球 ZHOU Xiaoming LUO Wenke LI Runqiu 作者单位:周晓明,ZHOU Xiaoming(湖南省白山坪矿业公司,湖南,耒阳,421828)

罗文柯,李润球,LUO Wenke,LI Runqiu(煤矿安全开采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湘潭,411201;湖南科技大学能源与安全工程学院,湖南,湘潭,411201)

篇6:城市人才需求分析模型

姓名:马涛

学号:082540

43班级:商务080

2摘要:近年来,随着西宁市建成区面积不断扩大,城市人口逐年增长,交通流量快速增长,受城市东西川和南北川“十”字形带状布局的限制,私家车的快速增长和外埠车辆进入市区的增多,导致了西宁市城市交通压力日趋严峻。为了规范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设施建设和维护,充分发挥道路交通管理设施的功能,保障城市道路交通的安全、有序和畅通,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西宁市实际,应该制定一些办法,使市区行政区域内城市交通管理设施的建设、维护和管理得到改善。

关键词:路网交通管理组织交通管理措施

正文:

近年来,随着西宁市建成区面积不断扩大,城市人口逐年增长,交通流量快速增长,受城市东西川和南北川“十”字形带状布局的限制,私家车的快速增长和外埠车辆进入市区的增多,导致了西宁市城市交通压力日趋严峻。为了规范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设施建设和维护,充分发挥道路交通管理设施的功能,保障城市道路交通的安全、有序和畅通,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西宁市实际,应该制定一些办法,使市区行政区域内城市交通管理设施的建设、维护和管理得到改善。

首先我们要明白城市交通需求管理的内容,城市交通管理设施包括城市道路范围内的交通指挥信号系统,交通监控系统,交通通讯系统,交通标志、交通标线、交通护栏、交通隔离物等与城市道路交通

管理有关的辅助设施。而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应当遵循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配套建设、分级管理的原则。

目前西宁市城市交通动态运行特征和静态保障水平无法适应畅通交通的要求,尤其是交通参与者、机动车保有量和城区道路承载能力等发展不均衡的矛盾成为当前加剧城市道路通行负担的主要因素,影响了城市效率的发挥,模糊了中心城市的定位。为此,我在网上找到了西宁市实地抽样调查车辆的数据可以看出:

一、道路因素

1、对12小时市区出入口交通量调查。

调查对象:宁张公路、朝阳西路、柴达木路、西川南路、南川东路、宁互公路、峡口收费站、G109东出口;

调查显示:西宁市入境交通流量偏大,东西向交通流量大于南北向。

2、对北川—南川、湟水河跨河桥交通量调查。

调查对象:天峻桥、门源桥、朝阳桥、七一桥、五四桥、西关桥、昆仑桥、六一桥、海山桥、湟水桥、海湖桥、新宁桥、长江路桥、五一桥、建国路桥、湟中桥、明杏桥、团结桥。

调查显示:新宁桥(54909辆)、建国路桥(49325辆)、五四桥(40898辆)、西关桥(36307)等交通流量大。

3、对主要交叉口交通量调查。通过调查可知在主要干道的交叉路口车流量较大。

4、对不同等级道路平均车速调查。

调查对象: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

调查显示:西宁市各等级道路平均车速33.2㎞/h;比对不同等级道路百万人口城市车速指标,快速路相差27.8㎞/h、主干路相差15.3㎞/h、次干路相差8㎞/h、支路相差3.1㎞/h。需通过交通管控措施提高道路平均车速,重点对环大十字周边交通干道和市区交通主干道加强交通管理。

存在问题:西宁市中心城区已形成高密度交通流量,老城区90%以上路段出现不同程度的交通拥堵,城市道路资源已达到饱和甚至超饱和,现有路网无法分流交通流量,中心城区路网系统均存在不同程

度的行车延误。

原因分析:西宁市路网布局受“三川一水”水系的分割、带状城市布局的限制和兰青、青藏铁路干线、宁大铁路支线的影响,路网密度已达到规范,干道分布较密集,路网成网率低,节点通行能力弱,“微循环”系统缺,干路系统空间布局不均衡,道路通达性不高,制约了路网整体效能的发挥。

解决办法:在难以对中心城区进行大规模路网改造的情况下,将市区交通规划着力点由道路建设调整到交通政策和分流措施的制定上,提高道路使用效率、改善路网结构,拓展城市空间布局,加快构建城市高架、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城市快速道路等多层次骨干网络,加强城市次干路与支路的“微循环”系统建设,减少“断头路”和车流不畅的节点,减小道路交通容量。

二、行人因素

1、对人行横道利用率调查。

调查对象:长江路、互助路、祁连路、新宁路、胜利路、七一路、东关大街、西关大街、共和路、五一路、朝阳西路。

调查显示:人行横道平均利用率32.7%,应通过合理管制手段和设施提高行人遵章率。

2、对交叉口行人违章率调查。

调查显示:在城市主干道、次干道的交叉口平均行人违章率39.8%,需通过合理的交通管制和设施降低违章率。

3、对道路功能的调查。

调查对象:城市快速路、主干路和次干路。

调查显示:西宁市的干道系统过境交通、客运交通、货运交通层次模糊、功能不清,使中心城区成为过境交通的中转站,城市主次干道客货运输流和人流交织混行,各类专业市场和长途客运站集聚市区,车流和人流的密集混行加剧了市区交通拥堵。

存在问题:西宁市出行人员中,企业和中小学生出行比例较大,且多采用步行和公交车方式上班、上学,出行路线较固定,道路功能层次不清,行人横穿道路设施缺少、斑马线发挥不了作用,行人违章率偏高。

原因分析:行人交通法规意识不强,过街设施缺乏,交通管理措施约束不够。

解决办法:通过交警和交通协勤员合力疏导秩序提高行人遵章率;通过修建人行过街天桥、地下通道、设置道路绿化带和人车隔离设施等降低行人违章率;通过明晰界定城市道路功能,合理区分车辆运行线路,加大交通管理辅助手段,解决车流和人流密集混行问题

三、车辆、停车场及交通管理因素

1、对静态交通基础设施调查。

调查对象:西宁市主要商业地区停车场。

调查显示:西宁市停车场平均使用率69%,重点商业区停车场面积和泊位数不能满足现有车辆的停车需求;配建停车场短缺,单位院落停车场不能提供对外开放服务;尤其是商业中心周边及市区次干路、支路、小街小巷占道停车严重,影响车辆和行人通行。

2、对交通组织管理设施调查。

调查对象:市区主要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等交叉口信号灯管理及交通组织措施。

调查显示:西宁市主要道路交叉口交通管理基本上采用信号灯单点控制,在未饱和交通状态下尚能实施有效管理,在饱和交通状态下造成交通拥堵;交通组织措施与管理较粗放,像单行、限行、禁左等手段应用较少,科技化、智能化手段应用不够。

综合考虑西宁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和速度、机动车保有量的持续递增和路网补偿能力,未来城市人口规模和土地开发强度的持续增长将使现有道路资源的承载压力进一步加大,产业集群对交通需求的刺激需要与城市内外交通高效对接,日益增长的交通量对现状和未来城市路网调节补偿能力的供给矛盾使城市交通畅通环境面临严峻的挑战,城市存量土地资源短缺,交通管理设施与手段在未饱和交通条件下适度满足,在饱和、超饱和交通条件下无法有序分流交通流量。

篇7:城市人才需求分析模型

北京作为全国的文化政治中心,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口的增长,交通需求量急剧增加。到2010年,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达到480.9万辆,民用汽车保有量达到452.9万辆,私人小汽车保有量达到275.9万辆。传统的以扩大和改善供给来满足交通需求的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北京的交通需求增长。从上世纪80年代之后,人们就意识到仅靠交通供给方面的对策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供求不平衡的问题,因此有了运输需求管理的概念。所谓运输需求管理,是指通过交通政策和措施的导向作用,运用一定的管理手段及技术,通过速度、服务、费用等因素影响交通参与者对运输方式、运输时间、运输地点、运输线路等的选择行为,是运输需求减少或在时间、空间上实现均衡化,从而在运输供给和运输需求之间保持一种有效的平衡,是交通运输结构日趋合理。进行运输需求管理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限制原则,消除或减少非必要的运输需求;(2)调节原则,通过对时空分布的调节,是运输供给与需求相匹配;(3)改善原则,通过采取先进的管理手段和方法,改善供给条件,集约化提供供给能力,实现需求管理。

截止2004年,北京市道路总长度5500公里,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到114公里,四环以内道路面积率不足12%,北京道路长度和道路面积的年平均增长率仅为1.2%和3.7%,远远不及机动车数量和机动化出行比例增长速度。同时公共交通优势不足,分担率低,对北京市居民出行情况的调查表明,在居民出行结构中地铁和公交车只占29%,离80%的期望值差很远,自行车32%,其他的近40%为私家车、公务车和出租车。北京机动车使用率高,每辆机动车的年平均行驶里程是东京的4倍,造成小汽车道路面积占用率为77%,只承担12%客流量,效率极低。其次,停车设施不足,停车收费管理不合理,造成许多路边车道被划为停车位,使运营道路面积减少。针对这些问题,2010年12月23日,北京市政府公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首都交通科学发展加大力度缓解交通拥堵工作的意见>,从“建、管、限”三方面提出了缓解交通拥堵的综合措施。2010年出台的方案充分体现了TDM的思想,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规划方面:强调编制实施《北京市交通运输综合规划》,突出落实公交站场等交通设施用地,以充分发挥交通引导和服务作用。

(2)交通建设方面:强调完善中心城道路微循环系统,加大优先发展城市公共

交通力度,改善自行车、步行交通系统和驻车换乘条件。

(3)交通管理方面:突出以差别化收费政策以及拥堵路段或区域交通拥堵收费来管理机动车需求,发展新一代智能交通管理系统。

将以上几个方面更加细化,可以得到以下的一些策略:

(1)通过合理的城市规划,将学校、商场、医院等等公共设施均匀分布在城市中,不过与集中在五环以内,尽量减少出行的产生,同时将出行由交通拥挤的终点向非拥挤的终点转移。

(2)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加大财政补贴的力度,加强公交场站建设,缩短公交车发车间隔,部分旧的车辆更换成新的车辆,提高公交舒适度,提高公共交通优势。

(3)利用经济手段限制和引导小汽车的使用。对出行者来说,使用成本对交通方式选择的影响很关键,提高小汽车的使用成本能很好的限制小汽车的使用率。主要的手段有征收燃油税,差别停车费,收取拥挤费。例如在市中心公共停车场和路边停车实行高收费政策,停车时间越短收费越高,尝试对交通拥挤路段、拥挤时段实施分时段道路使用收费制,引导车辆避开拥挤路段和高峰时段或者改变交通方式。

(4)通过政府干预限制小汽车保有量。北京从2011年开始,买车除了有钱之外,还需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手续和审核过程,摇号取得购车指标后才能够进行车辆的购买。2011年北京市政府对北京市新增小客车的数量限定为24万辆,即平均每月2万辆,指标额度中个人站88%,客运小客车占2%,单位占10%。

篇8:城市住宅需求预测模型研究

有利于居民住房问题的解决。政府根据城市居民在一定价格水平下的住房需求, 合理供地, 确保居者有其屋。

促进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提高房地产企业市场分析的能力, 科学预测, 有效供给, 减少房屋空置, 提高房地产企业的资金利用效率, 促进其健康发展。

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对住宅用地需求准确预测, 可以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年度利用计划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 合理供地, 在满足居民住房需求的同时, 减少房屋空置, 减少土地闲置、浪费现象的出现, 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一、住宅需求预测

1. 国外研究。

Mankiw及Well提出的住宅需求总量预测模型为:D=h (R) *N。在该式中:D为住宅需求总量;h (R) 为平均每人的住宅需求量函数 (居住水平函数) ;R为租金;N为人口数量。该模型是针对欧美国家成熟的住宅市场提出的, 住宅问题基本解决, 住宅需求与租金水平和人口数量密切相关。

Dowell和Myers1987年提出了基于人口的住宅市场潜在需求预测方法:商品住宅潜在市场容量=现有人口未来住宅消费增长量+未来新增人口住宅消费量+未来期内现有住宅淘汰量。

Paul Cheshire和Stepen Sheppard1998年提出了利用房价收入比预测住宅需求, 预测流程如下:

房价 (套) =家庭年收入×房价收入比

家庭年收入=人均年收入×平均每户人数

住房总消费支出额=总人口家庭年消费支出额×住房消费支出比

住房有效需求总量=住房总消费支出额/每套房价。

2. 国内研究。

香港谢贤程博士在Mankiw及Well住宅需求总量模型的基础上, 考虑了收入这一变量, 将住宅需求方程改进为:D=h (R*Y) *N, 式中:D为住宅需求总量;h (R*Y) 为平均每人的住宅需求量函数 (居住水平函数) ;R为租金;N为人口数量;Y为国内生产总值 (GDP) 。大陆学者认为谢贤程提出的住宅需求方程中的R仅代表租金水平, 不足以反映住宅价格的全部, 提出了以下的模型:D=h (P*Y) *N, 式中:P为住宅的价格 (即租金) 综合水平。

成思危在其主编的《中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一书中, 选用了部分亚洲国家首都的人均GDP的截面数据, 采用回归拟合的方法研究得出:1997年到2000年中国的人均住宅需求量的经验公式 (居住水平函数) 为:y=6.1976x0.3789, R2=0.6201, F=15.6885, 式中:x为人均GDP;y为人均居住面积。在这里, GDP综合反应住宅价格、租金、人均可支配收入、利率等因素对住宅需求的影响。

二、城市住宅需求预测模型的改进

为了科学预测城市住宅需求, 必须在对现有需求预测模型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改进。

1. 预测模型改进的总体思路。

针对现有住宅需求预测方法的不足之处, 在预测模型中考虑住房贷款对住宅需求的影响, 针对不同的需求类型分别加以预测, 并充分考虑影响因素的不确定性对需求预测的影响。

2. 住房贷款对居民支付能力指标的影响。

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居民消费意识的提高, 住房贷款已经逐渐为居民所接受, 并且贷款往往占购房款很大的比例, 这时, 家庭购房有两个资金来源:储蓄和贷款。通常利用部分储蓄来支付购房的首付款。贷款的偿还由家庭收入来负担。在这种情况下, 住房价格对住房需求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仅仅是一个主观的评价, 此时更加明显地表现为贷款偿还对住宅需求的影响。在住宅支付能力的定义中, 用a Y≥C (或a≥C/Y) 来判断该家庭是否对此住房具有支付能力。在考虑住房贷款的情况下, 应将贷款购买住宅家庭的年 (月) 需还款额与其平均年 (月) 家庭收入中可用于偿还住房贷款的金额进行比较, 用于衡量购买住宅家庭的还款能力, 即住房支付能力。

3. 城市住宅需求预测模型的改进。

大陆学者认为谢贤程博士提出的住宅需求方程:D=h (R*Y) *N, 其中的租金水平R不足以反应住宅价格的全部, 将其改进为:D=h (P*Y) *N。价格P为住宅价格。但是笔者认为用直接利用住宅价格P来衡量住宅需求只适合于金融市场不发达, 居民只能使用自己的财富积累来购买住房的情况下。在住房贷款逐渐为居民接受的情况下, 用年 (月) 可负担还贷额和住宅单位建筑面积年 (月) 所需承担还贷额来衡量住宅需求更加直观, 可以用来预测住宅需求。由于a Y≥C中住房消费比例a通常是由C决定的, 或者说我们这里的a Y是用来满足实际的住宅需求的, 所以我们可以取a Y=C, C为住宅单位建筑面积所需的月 (或年) 支出与建筑面积的乘积, 在已知a Y和住宅单位建筑面积所需的月 (或年) 支出的情况下, 就可以计算出住宅需求。可负担还款额由家庭稳定收入、未来住房消费倾向来决定, 单位住宅建筑面积需承担还款额由住宅价格、贷款比例、贷款期限和住房贷款利率确定。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规定, 可以采用等额本息还款法和等额本金还款法 (利随本清还款法) , 两种还款方式的偿还总额相同。在此, 我们按照等额本息还款法计算家庭还款额。这时就可以将住房需求模型改进为:

其中, La (I, ηh) :年可负担还贷额;Ln (P, ηl, Nt, i) :住宅单位建筑面积年需承担还贷额;I:收入, ηh:住房消费倾向, P:住宅价格, i为贷款利率, ηl为贷款比例, Ni为贷款年限, Np人口 (家庭) 数量。

三、人口机械增长引起的住房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人口机械增长引起的住房需求与城市人口机械增长数量和人均住房支出有关, 城市人口机械增长产生住房需要, 人均住房支出代表购买力。假设住房的首付款的支付可以通过自己收入的积累和父母的赞助来承担。人均住房支出是用来偿还贷款, 贷款的偿还采用等额本息偿还方式。人均住房支出是由平均的消费支出和住房支出比决定。消费支出与人均收入呈正相关关系。住房支出比的确定可以在恩格尔系数确定的条件下, 参照恩格尔系数与住房支出比对照表来确定。根据恩格尔定律, 随着收入的增加, 恩格尔系数呈下降趋势, 建立恩格尔系数与收入的负相关关系式。

1.收入分布的研究。机械增长人口进入城市为了有更好的工作、较高的收入水平, 从而享受物质文化生活。户籍制度的限制也要求迁移人口一般应有一个稳定的接收单位, 然而由于迁移人口自身素质、能力的差异, 以及不同单位对引进人员要求的差异, 对引进人员数量的限制, 从而造成机械增长人口在不同行业中的分布。在此, 假设机械增长人口在城市各行业中的分布符合原有城市人口在城市各行业的分布。虽然机械增长人口有较高的学历或技能, 应该有较高的收入, 但由于刚进入单位, 一般职位较低, 所以不可能有太高的收入, 所以我们可以假设机械增长人口的工资水平相当于行业的平均工资水平, 用行业工资的分布来表示新增人口的工资分布。

2.恩格尔系数与收入的关系研究。恩格尔系数有两种常用的计算口径。一种是由德国统计学家厄恩斯特·恩格尔在19世纪中叶提出的, 指食品支出占全部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 即: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全部生活消费支出×100%。恩格尔研究发现, 随着收入的增加, 恩格尔系数将不断降低。这一规律被称为恩格尔定律。西方经济学界普遍接受了这一定律, 并加以引申。比较著名的是美国经济学家保洛.萨缪尔森在其《经济学》教科书中提出的萨氏恩格尔系数, 即:萨氏恩格尔系数= (食品支出/全部支出) ×100%。在该公式中, 分母不仅包括消费, 还含有储蓄支出, 这使得按这一方法计算的系数通常小于恩氏系数。而且由于储蓄受到利率等因素影响, 使萨氏系数的复杂性增加。本文选用恩氏系数为计算口径。

随着收入的增加, 恩格尔系数将不断降低。因此, 在收入的增加与恩格尔系数的变化之间应该存在着负向关系。从恩格尔系数与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的时间序列总体变化关系上看, 城镇居民人均收入随时间推移而增长, 而恩格尔系数则随时间推移而下降, 因此在收入增长与恩格尔系数之间存在着反向变动关系。

复旦大学陆小斌通过中国与韩国居民恩格尔系数变动比较得出以下结论:一是市场机制完善的社会, 恩格尔系数变化较稳定, 它不会受价格控制的影响;二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 恩格尔系数会呈现较稳定的下降趋势。正如钱纳里等人提出的, 一国人均GDP达到200美元之后, 恩格尔系数就会大幅度下降, 中国在1992年人均GDP达到了200美元;三是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不会成为影响恩格尔系数的主导因素, 也意味着居民收入水平达到一定高度之后, 收入成为影响恩格尔系数的主导因素。

从以上对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和恩格尔系数的对比分析以及中韩恩格尔系数变动对比结论可以做出判断, 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 随着我国城镇居民收入的提高, 恩格尔系数将呈稳定的下降趋势。

3.住房支出比的确定。一般地说, 住房消费支出比的确定与两个因素有关。一是与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有关。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被视为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衡量标志, 即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水平时, 居民住房支出比应达到一定的数值范围。二是与居民生活水平有关。就是说, 当居民生活达到一定水平时, 居民住房支出比应达到一定的数值范围。恩格尔系数是衡量生活水平的常用指标。刘岐在《当代中国住宅经济》一书中通过按恩格尔系数分组, 取住房支出比的平均值得表1。

表1只列举了恩格尔系数在20%~59%范围内所对应的平均住房支出比, 因为在计算中可能出现恩格尔系数小于20%或大于59%的情况, 所以我们需要对该情况做出假设。恩格尔系数大于59%时, 还未解决温饱问题, 所以不可能有购买住房的能力, 所以我们假设平均住房支出为0。恩格尔系数小于20%时, 假设住房支出比不会再提高, 仍为30%。为了计算的方便, 我们假设恩格尔系数在20%~39%时, 住房支出比均匀分布。从而得出如下住房支出比—恩格尔系数对照图。

4.消费支出的预测。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 (Keynesian) (1883-1946) 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认为, 消费支出与实际收入之间保持着稳定的函数关系, 消费支出主要决定于人们的现期可支配收入, 随着收入的增加, 消费将增加, 但消费的增加量小于收入的增加量, 即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数学公式为:

这被称为“基本心理学定理”。在这一理论假设下, 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函数表示为:

其中, C:消费支出;Y:收入;α、β:待估计参数, α:自发性消费, β:消费倾向;α>0, 0<β<1;ε:随即扰动项。

利用消费支出和可支配收入的历史数据我们可以对上式进行线形回归, 就可以根据可支配收入计算消费支出。

5.人均可支配收入的预测。利用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历史数据进行时间序列分析, 从而确定时间序列方程。以进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预测。

6. 住宅单位面积所需支出。随着住房价格的持续走高, 以及居民消费观念的改变, 越来越多的人接受贷款买房的方式。住宅消费贷款包括住房公积金贷款和商业贷款两种方式。

建设部发布《2006年全国住房公积金缴存和使用情况》中提到:依法扩大住房公积金制度覆盖范围, 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突出重点, 全面推进归集扩面工作, 使制度覆盖范围逐步扩大到包括在城市有固定工作的农民工在内的城镇各类就业。稳步提高住房公积金使用率, 加大对中低收入职工住房消费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住房公积金提取和贷款政策, 增强服务意识, 便捷贷款程序, 合理降低费用, 提高办事效率, 有针对性地解决影响资金使用效率的问题。可以看出, 随着住房价格的持续走高, 房价问题已经对居民住房问题的解决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国家从解决民生问题的角度出发, 将会进一步扩大住房公积金的覆盖面, 进一步提高住房公积金使用效率。所以本文中的住房消费贷款采用公积金贷款方式, 贷款期限15年 (央行2006年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个人房贷全部住房贷款平均期限为17年) , 贷款的偿还采用等额本息偿还方式。贷款比例为房款的80%。年利率为4.77% (2007年3月18后) 。在以上假设条件下, 可以利用公式 (4) 计算在一定房价水平上单位建筑面积所需支出。

其中A:单位建筑面积年所需支出;P:住宅单位建筑面积价格;i:公积金贷款利率;T:贷款年限。

四、展望

如何使城市住宅用地需求预测更科学、合理, 笔者认为仍需继续在以下几个方面做进一步研究:

1. 居民住房支出的预测方面。

在收入和价格一定的情况下, 居民住房支出比直接决定其住房支付能力。如果能通过对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分析建立适合我国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住房收入比对应关系, 对住宅需求预测科学性的提高产生重要影响。

2. 居民住房需求类型方面。

建立居民收入与廉租房、经济实用房、商品住房需求的对应关系, 以及居民收入与住宅价格或房价的对应关系, 可以使住宅需求预测变得更加方便、科学。

3. 研究住宅需求的空间分布。

在住房需求空间分布的基础上, 就可以利用不同地区的容积率将住宅需求转化为住宅用地需求。

摘要:通过对现有住宅需求预测方法及住房贷款支付能力对住宅需求的影响分析, 文章提出了住宅需求预测模型改进的思路, 建立了以居民住房支出和单位住宅建筑面积年需偿还贷款额来预测住房需求的改进模型。并对不同类型住宅需求的影响因素以及人均可支配收入、恩格尔系数、住房支出等因素之间关系进行分析和建模, 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分类型住宅需求预测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住宅需求,预测模型,因素分析

参考文献

[1] .谢贤程.香港房地产市场.香港:商务印书馆 (香港) 有限公司, 1995

[2] .Dowell.Myers.Extend Predictions of housing demand in metropolitan areas:the coming Downturn.The appraisal journal, 1987.4:11-12

[3] .Paul Cheshire, stepen sheppard.Estimating the demand for housing, land, and neighbourhood characteristics.oxford bulletin of economics ands tatistics, 1998.60.3:21-22

[4] .Wang H.C., Deng Z.M, Tam C.M.Housing demand for the medium and low income in China.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Housing Science and Its Applications, 2001.25.2:111-112

[5] .成思危.中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1999

[6] .孟宪海.合理确定住宅有效需求.清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15)

[7] .顾严.我国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分析.中国物价, 2003 (11)

[8] .陆小斌, 资树荣.中韩居民恩格尔系数变动比较.开放导报, 2005

上一篇:认知有效教学下一篇:天津招商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