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府关于实施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工程的意见

2024-04-10

省政府关于实施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工程的意见(通用6篇)

篇1:省政府关于实施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工程的意见

《省政府关于实施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工程的意见》政策解读

为进一步推动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广大农村群众出行提供安全、便捷的服务,确保实现《江苏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中确立的2020年镇村公交开通率达到100%的目标,2013年2月22日,省人民政府召开会议专题研究了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工程事宜。2月25日,省政府正式下达了《关于实施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工程的意见》(苏政发(2013)27号)(以下简称“意见”)。现将该“意见”解读如下:

一、“意见”出台的背景

2003年起,我省按国家统一部署,大规模开展农村公路建设,农村公路服务能力、建设质量和管理水平等不断取得新突破。至2007年底,提前三年实现了交通运输部提出的东部沿海地区所有建制村通等级公路的目标,近年来,我省农村公路继续向农民集中居住点延伸,2012年底有3万个农民集中居住点通达四级公路。2003-2012年,全省累计新改建农村公路9万公里,新改建农村公路桥梁1.3万座;累计完成投资616亿元。通过十年的努力,农村公路通达水平和技术等级得到明显提升,苏北、沿海地区欠发达乡镇的对外交通条件得到有效改善,实现了“县到乡通二级、乡到乡通三级、乡到村通四级公路”的更高水平“村村通”,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为全省率先实现小康目标作出了重要贡献,得到了农村群众的普遍拥护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截至2012年底,全省农村公路总里程14.05万公里,占全省公路总里程的90.8%,其中,县道2.35万公里、乡道5.27万公里、村道6.43万公里;全省农村公路桥梁总数5.75万座。

随着农村公路网络的逐步展开,农村经济日益活跃,交通出行需求日渐旺盛,全省加大了农村客运发展力度,扎实推进行政村客运班车通达,积极探索镇村公交发展,到2012年底,全省行政村客运班车通达率超过98.7%,镇村公交开通率达到38%,今年全省还要新增100个乡镇计划开通镇村公交。在推进镇村公交发展过程中,农村干部群众普遍反映现有大量通村公路条件难以满足安全通行的需要,许多地区原先建设的通村公路标准较低。经核查,目前我省5.27万公里通村公路(乡道)中,有4.1万公里为单车道公路,同时,全省农村公路上还有约1.3万座四、五类桥梁。

2011年以来,省领导到农村调研及“三解三促”驻点期间,针对农村群众和基层干部反映许多通村公路宽度窄、公交车开得不安全等问题,指示省交通运输厅加紧研究拓宽农村公路,改善安全条件。为此,省交通运输厅多次组织调研,并开展了方案研究,认为在全省实施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工程是必要和迫切的,也是可行的,并多次向省委省政府汇报了具体方案。最终,省政府下达了《关于实施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工程的意见》。

二、“意见”有关内容的说明

(一)目标任务

根据我省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等重大部署,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工程将以保障镇村公交、校车以及城乡客运班车等安全通行为主要目标,同时,兼顾规划布点村庄道路通达、跨区作业农机转运通行等要求,以单车道通村公路(乡道)拓宽改造为双车道四级公路以及县、乡道危桥改造为重点领域,进一步提升农村公路安全条件、通畅水平、沿线环境,为我省率先

实现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全面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

2013-2018年,全省共需新改建农村公路3.4万公里、改造四、五类桥(危桥)10000座,建设总投资约为305亿元。其中“十二五”后三年新改建农村公路2万公里、改造桥梁3700座,苏南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实现农村公路提档升级目标。

(二)工作要求

1.科学编制规划。要按照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要求,依据国土利用总体规划和镇村布局规划,编制以县为单位的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工程建设规划项目库,并研究制订具体实施方案。规划主要包括镇村公交配套建设项目、县道达标项目、农村新型经济节点和危桥改造等项目。

2.加强计划管理。重点依据镇村公交、校车和城乡客运班线发展规划,考虑自身经济发展情况,按照适度超前原则,按年度制订提档升级工程建设计划。省交通运输厅将依据构建的提档升级工程项目库,优先安排镇村公交线路、校车和城乡客运班线上的道路及桥梁,适当安排县道、连通性公路以及其他桥梁建设计划。年度建设计划将由省交通运输厅、发展改革委、财政厅联合下达,并视地方政府农村公路建设资金到位情况,统筹安排下年度计划。

3.加强技术指导。省交通运输厅在进一步明确农村公路建设质量责任主体,完善质量监管模式、质保体系,加大质量管理监督考核,坚持省级质量检测与补助资金挂钩的基础上,结合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工程建设的特点,已制定出台了《江苏省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工程建设管理办法》、《江苏省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工程建设标准指导意见》,并草拟了《江苏省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工程质量检查考核和验收办法》,以加强技术指导。各地应根据省厅的技术标准等要求,科学合理地确定改造方案,加强设计图纸审查,特别是要加强招投标管理。在推进示范路段建设基础上,及时总结推广典型经验,探索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建设条件下实施提档升级工程的有效途径。要强化“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理念,把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工程与农田基本建设、水利改造、村庄环境整治等工作结合起来,统筹安排,协同实施。要充分利用老路资源,尽量在原有基础上改扩建,集约使用土地。

4.确保工程建设质量。优化施工工艺,加大建设质量管控力度,确保提档升级工程项目合格率保持100%;合理选择施工工艺,做好关键工序、试验检测和路基沉降监控的管理;严格执行技术规范,加强对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的管理;把好原材料关,加强关键工序环节的质量控制,保证提档升级工程的建设质量和使用耐久性。

(三)补助政策

补助政策体现分类指导原则,总体上分苏锡常、宁镇扬通泰和苏北地区三大区域制定差别化的支持政策。对于不同技术标准、类别,制定了不同补助标准,并向苏北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倾斜,补助政策更加合理。此外,扬州的高邮、宝应和泰州的兴化,茅山老区,黄桥老区参照苏北地区标准执行。

(四)保障措施

1.落实主体责任。各市、县人民政府是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工程实施的责任主体,要切

实加强组织领导,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理清思路,明确目标,细化职责分工,落实政策措施,加大统筹推进力度。交通运输部门要主动加强与发展改革、国土部门的协调,争取在农村公路提档升级项目审批、用地保障等方面取得支持;主动与水利部门沟通对接,争取在农村水环境整治、农村小型桥梁规划建设管理过程中强化与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工程建设的衔接协调;积极争取财政、审计等部门支持,加强建设资金筹措,按照建设需求及时拨付资金,加强地方资金的使用审计监督;会同公安机关共同做好农村公路交通安全保障工作。

2.强化政策扶持。建设资金按照“市县自筹,省级补助”的原则,由省、市、县人民政府共同筹集。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要认真贯彻国办发〔2011〕22号文件“坚持政府主导,提高公共财政保障能力,以财政性资金为主解决普通公路投入问题”的要求,加大对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工程财政性资金投入。

3.严格督查考核。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工程将列入省政府每年与各市人民政府签订的年度交通运输重点工作任务目标责任书进行考核。省交通运输厅将进一步强化督查手段,重点督查计划执行情况、设计方案审查工作和交竣工管理,严格执行项目按技术标准和质量要求验收合格后才能拨付省补资金的制度。对建设质量实行一票否决制,各项检查考核与年度奖评挂钩,与省补资金拨付挂钩,做到奖惩明确。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视并将其纳入政府工作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做好建设资金筹集等工作,并严格执行中央和我省关于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规定,不得乱摊派、乱集资、乱收费,不得强行要求农民出工出物出钱和增加农民负担。继续加强农村公路纪检监察巡查为主要内容的纪检监督,广泛开展社会监督,督促各地切实强化资金使用管理,确保专款专用。

4.深入宣传发动。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大力宣传实施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工程的重要意义和各级党委、政府采取的措施,引导农民群众增强交通安全意识和护路意识,动员广大农民群众和社会各界通过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村集体经济收入以及鼓励社会力量捐资捐建等方式,积极支持和参与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工程建设,努力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加工程建设的良好氛围。

篇2:省政府关于实施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工程的意见

实施农村公路提档升一级,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有力举措,是保障镇村公交、校车安全通行的重要前提,也是实现“两个率先”目标的必然要求。根据《省政府关于实施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工程的意见》(苏政发〔2013 } 27号),以及市委、市政府关于2014年大市区所有镇村公交全面开通的要求,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保障镇村公交、校车以及城乡客运班车等安全通行为主要目标,同时,兼顾规划布点村庄道路通达等要求,以单车道四级公路拓宽改造为双车道四级公路以及县、乡道危桥改造为重点领域,进一步提升农村公路安全条件、通畅水平、沿线环境,为2014年全面实现村村通公交提供有力保障。

二、基本原则

(一)政府主导,广泛参与。农村公路是覆盖范围最广、服务人口最多、提供服务最普遍、公益性最强的交通基础设施。各镇(区、街道)要切实担负起工程建设责任主体的职责,同 时,加强宣传发动,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和社含各界的积极性,共同参与到工程建设中来.(二)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农村公路建设改造需求旺盛工程建设任务繁重,各镇(区、街道)要充分考虑需要与可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现阶段重点保障镇村公交、校车等安全通行的需要,整体有序推进农村公路提档升级

(三)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要统筹考虑村庄布点、新农村建设进程不同以及财力差异,合理确定建设目标、建设时序和技术标准。加强分类指导,及时总结推广典型经验。

三、目标任务

从2013年起,用3年时间完成省下达的镇村通公交线路、通集中居民点道路、通经济结点道路的拓宽改造和危桥改造等任务。全面实现改善农村公路安全条件、提高农村公路路网通_畅水平、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工作目标。

(一)建设内容。根据省政府《关于实施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工程的意见》(苏政发〔2013)27号)文件精神,并结合我区实际,我区将对482公里农村公路和421座农路桥梁进行提档 升级,计划两年内实施完成。其中,2014年完成414公里农路和182座农桥,分别占任务的85%, 40%;2015年完成68公里农路和239座农桥的建设改造。

(二)建设标准。按照《江苏省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工程建设管理办法》(苏交公〔2013)14号)和《江苏省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工程建设标准指导意见的通知》(苏公交〔2013)15号)文件执行。对县道进行达标改造,必须达到三级公路及以上标准;对原有3.5米路面宽的乡村道线路进行改造,必须达到6米宽的四级路标准;对桥梁改造必须基本消灭四、五类桥梁(危桥),实现路桥匹配,达到安全通行要求。

(三)建设资金。衣村公路提档升一级建设资金按照“区镇自筹,省级补助”的原则,由省、区、镇(区、街道)共同筹集。我区农村公路提档升一级工程据测算共需建设资金6.7亿元,其中,可争取上级补助资金2.6亿元,区级配套资金2.%亿元,镇级自筹1.14亿元。上级补助资金由区交运局负责落实。区级配套资金:2014年、2015年一区财政分别安排0.8亿元,2016年、2017年区财政分别安排0.7亿元。区配套和镇(区、街道)自筹资金列入各级财政预算。

四、工作要求

(一)规范计划管理。各镇(区、街道)依据镇村公交、校车和城乡客运班线发展规划,按照适度超前、量力而行的原则,制订路桥提档升级建设计划。区农路办对照全省农村 公路提档升级项目库进行审查,并上报省、市交通运输部门审批。计划一旦上报,不得调整;在计划未正式下达前,不得擅自开工建设。

(二)规范招标管理。县道项目由区交运局或区公路站为主体公开招标,乡、村道项目统一由各镇(区、街道)为主体公开招标,区监察局、区农路办要对招投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通过招标,择优选择施工单位,着力解决信用意识不强、围标串标、弄虚作假、出借资质、违法转包、非法分包等问题;实行合理低价中标,防止恶性竞争。

(三)规范建设管理。各镇(区、街道)要按照《江苏省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工程建设标准指导意见》加强建设进度和质量监管,确保工程完工率100%,质量合格率100%。所有工程开工前各镇(区、街道)必须向区农路办提交开工报告、向区交通工程质量监督站提交受监报告,未经批准,不得擅自开工。计划下达后,应迅速组织施工,确保下达的建设计划在当年一10月底前竣工。各镇(区、街道)主要负责人为提档升级工程质量第一责任人,要建立工程质量责任人制度,建立专门工作班子,具体负责本辖区农村公路提档升级的施工组织、矛盾协调、质量监管、安全管制等工作;严格执行社会化、专业化监理制度,提高质量监管水平。区交通工程质量监督站要加强建设过程中的监管,确保工程进度和质量,及时对完工项目组织交(竣)工验收,凡验收不合格的项目,一律取消计划,不予补助。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区政府成立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工程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组织领导工程建设工作,协调和解决工程实施中的重大问题;区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区政府办公室分管主任、区交运局局长为副组长。领导小组成员由区发改委、公安局、财政局、审计局、监察局、国土局、住建局、教育局、农委、水务局、物价局、交运局等部门分管负责人组成。各成员单位要认真履行职责,密切协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交运局,办公室主任由区交运局局长兼任,具体负责工程建设总体方案制订、目标任务分解、技术指导和督查考核等工作。各镇(区、街道)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确保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工作有序推进。

(二)加强技术指导。区农路办要加强技术指导,帮助各镇(区、街道)科学制定适合本地区的提档升级方案,农村公路应按照工程技术规范规定的双车道四级公路标准要求进行一达标改造,确保镇村公交和校车正常通行。各镇〔区、街道)要把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工程与农田基本建设、水利改造、村庄环境整治等工作结合起来,统筹安排,协同实施。科学合理确定改建方案,着重提高技术等级,充分利用老路资源,尽量在原有基础上改扩建,集约使用土地。

(三)加大资金投入。经测算,不达标县道改造为三级公路(路面宽度7米)需建设资金200万元/公里,省补助70万元/公里,不足部分全额由区配套;新建双车道四级公路或拓宽到6米以上路面宽度标准的道路需建设资金47万元/公里,省补助25万元/公里,区配套12万元/公里,镇(区、街道)自筹10万元/公里。桥梁:大中桥需建设资金4000元/平方米,省补助1500元/平方米,其余区、镇两级各半承担;小桥需建设资金 3000元/平方米,省补助1000元/平方米,其余区、镇两级各半承担。所有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工程清障、土方由所属镇(区、街道)负责,并做好组织协调和安全工作,配套的安保、路肩、边坡、绿化、排水沟等附属工程由所属镇(区、街道)同步实施到位。

(四)深入宣传发动。要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大力宣传实施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工一程的重要意义和党委、政府采取的措施,引导农民群众增强交通安全意识和护路意识,动员广大农民群众和社会各界通过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村集体经济收入以及鼓励社会力量捐

资捐建等万式积极支持和参与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工程建设,努力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工程建设的良好氛围

篇3:省政府关于实施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工程的意见

企业是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的主体, 是技术成果的主要创造者、使用者和推广者, 是经济实力和发展活力的根基。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加强企业创新,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 特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明确企业创新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一) 总体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紧扣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好江苏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 按照“自主创新, 高端引领, 转型升级, 跨越发展”的要求, 以聚焦高端产业技术创新为核心, 以培育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为重点, 以深化产学研合作为载体, 着力加大投入, 着力激发活力, 着力集聚人才, 着力优化环境, 协调推进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 全面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大幅度提高企业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不断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 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 为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 主要目标。到“十二五”末, 全省企业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企业发展质态明显改善, 企业管理水平明显提升, 企业创新环境明显优化, 富有竞争力的区域创新体系更加完善。具体目标:力争全省大中型骨干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2%, 实现企业研发投入、企业研发人员总量比“十一五”末翻一番。培养1000名科技企业家、10000名职业经理人。企业发明专利授权量达14500件, 培育一批国内外知名品牌, 制 (修) 订一批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技术改造投入实现倍增。培育100家具有国际竞争力、引领产业发展的创新型领军企业。重点产业的主要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二、大力推进企业技术创新

(三) 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深入推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工作, 推动企业真正成为创新需求、研发投入、技术开发和成果应用的主体。切实加强企业各类研发机构建设, 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建设技术研究院, 支持大中型企业普遍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研究生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并购或建立海外研发机构。切实加大企业创新特别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在重点行业、重要产业集聚区加快建设各类科技服务平台。到“十二五”末, 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等各类技术研发机构达3000家以上。

(四) 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深入实施自主创新“双百工程”和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计划, 集成国家、地方及社会创新资源, 着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引领产业发展的创新型领军企业。推动创新型领军企业主动参与国际研发分工, 设立海外研发中心, 更多介入国际技术标准制定。支持创新型领军企业进入国际资本市场融资发展。

(五) 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积极探索多层次、多形式的产学研联合方式。培育建设一批企业牵头、高校和科研院所参与的新型产学研共建研发机构, 切实改变科研与产业、研发与应用相脱节的状况, 实现创新要素与生产要素在产业层面的有机衔接。加强产学研合作载体建设, 鼓励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建“孵化器”、实验室等各类研发紧密联合体, 促进大型科研基础设施和开发平台开放使用, 实现全社会资源共享。引导产学研各方围绕产业技术创新需求和打造重点产业链, 建立各类产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战略联盟。

(六) 加速创新成果转化。积极推动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优化投资结构, 提高创新成果转化项目投资规模, 打造产业发展新亮点。鼓励企业大规模开展新产品开发和技术改造, 在新兴产业规模发展、产业链配套完善、信息化工业化融合、节能减排降本增效、质量品牌创优、中小科技型企业成长等重点领域, 扎实推进“百项千亿”技改工程, 全面提升企业质态。对装备水平、工艺技术和产品质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传统产业企业, 经省财政厅、经济和信息化委、科技厅、国税局、地税局、质监局按照制订的规范标准联合认定, 企业所得税超过高新技术企业适用税率征收的, 超收部分的市、县留成, 市、县可视情安排支出支持企业发展。

(七) 支持企业开拓新产品市场。鼓励保险公司创新科技保险产品, 建立企业创新产品市场应用的保险机制。鼓励高新技术企业积极投保科技保险, 防范化解产品研发与创新风险。通过政府首台首购 (用) 、以奖代补等多种形式,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新产品市场。支持企业积极推广新产品, 对参加国内外品牌会展和由省有关部门组织的重点品牌展销活动的企业, 由省财政厅会同相关部门对企业展位费用给予适当补助。

(八) 强化信息技术带动作用。运用信息技术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围绕传统优势产业和重点产业集聚区, 通过典型引路筛选出一批适合行业应用的信息化解决方案, 提高全行业信息化应用程度。大力实施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信息化支撑行动, 推动设计数字化、装备智能化、生产自动化、管理网络化、商务电子化“五化联动”。开发推广云计算、传感制造等新技术, 培育一批信息化服务企业, 促进信息技术的集成创新与协同应用。大力实施企业信息化“百企示范、千企试点、万企行动”工程, 促进信息技术对企业的全面渗透, 打造一批“智慧企业”。强化信息安全保障, 建立健全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三、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九) 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放宽民营经济准入门槛, 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改制和重组。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围绕产业链延伸配套、强强联合和上下游一体化经营, 开展跨国、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实施海外并购, 建立海外供应和销售基地、境外加工生产基地。支持省内企业收购国外研发机构、品牌营销网络, 建立产业创新国际合作联盟, 提高企业发展质量和效益, 增强企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

(十) 健全企业创新激励机制。建立与创新成果挂钩的薪酬制度, 在创新收益的分配上要向对创新成果作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倾斜, 拉开创新与非创新、高水平创新与一般创新的收入差距, 鼓励科技人员持续创新。鼓励企业试点推行股票期权等多种形式的股权激励机制。

(十一) 加强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强化宣传引导, 营造保护知识产权的社会氛围。有针对性地对企业领导、管理人员、科研人员进行知识产权知识的宣传普及, 帮助企业树立应用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的理念, 为企业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知识产权工程师。推进企业建立规范化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 建立知识产权预警机制, 强化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的知识产权管理。引导和支持企业将知识产权战略与企业经营发展战略有机结合, 有效利用专利信息开展技术创新和市场分析, 积极构建专利池并建立知识产权联盟, 积极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发布重点专利成果产业化导向目录, 鼓励企业加快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化。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 依法严厉打击各种侵犯知识产权行为, 切实保护企业创新权益。

四、大力推进企业管理创新

(十二) 提升质量水平。组织实施“质量强省工程”, 大力推广“SS” (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和素养) 管理、六西格玛管理、精益管理等先进质量管理方法。积极推行卓越绩效管理模式, 培育一批在全国、全省具有示范作用的卓越绩效标杆企业。广泛开展“QC" (品质控制) 小组等群众性质量活动。加快质量诚信体系建设, 落实企业主体责任, 建立健全质量检验监测体系。鼓励企业实施管理体系认证, 积极争创全国质量奖。

(十三) 强化标准建设。支持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制 (修) 订。组织研究制订对产业特别是新兴产业发展有重大促进作用的技术标准和体系, 鼓励企业建立国际标准跟踪机制, 积极争取国家标准创新贡献奖。

(十四) 创新管理模式。引导企业导入现代管理理念, 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先进管理模式, 提升企业管理科学化水平。加快推进企业决策机制、用人机制、分配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创新, 完善管理流程, 实现从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变。加快企业股份制改造和上市步伐,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鼓励企业依法登记股权、进场交易。支持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 促进企业由渐进式的产品创新扩展到突破式的商业模式创新。积极借鉴和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总承包总集成等新型商业模式, 引导企业突破行业界限和传统思维, 通过重组既有模式、改变关键环境等方式, 增加企业收入, 降低成本和控制风险, 使商业模式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的倍增器。

(十五) 加快品牌创建。全面增强企业商标注册、培育、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 打造自主品牌。鼓励企业开展商标国际注册, 使用自主品牌拓展国际市场, 培育国际知名品牌。加强对企业自主品牌建设的支持。政府采购在同等条件下应优先采购驰名、著名商标及省名牌企业的商品和服务;优先扶持驰名、著名商标及省名牌企业建立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鼓励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和小额贷款公司面向驰名、著名商标及省名牌企业开展商标质押贷款;支持帮助驰名、著名、知名商标企业在海关总署办理知识产权海关保护备案手续;对品牌培育基地内知名品牌企业在土地供给、融资贷款等方面优先安排。研究制订《江苏省名牌管理办法》, 完善名牌培育、评价、宣传和保护机制。鼓励企业争创中国工业大奖。对企业发展品牌中实施的新产品开发、质量攻关、标准体系建设、品牌营销与推广等项目给予支持。倡导企业信用自律, 建立企业信用信息征集、整合、记录、披露和使用制度, 培育合同诚信企业、质量诚信企业、诚信经营企业、技术合作诚信企业。

五、构筑企业创新人才高地

(十六) 着力培养创新型企业家。深入实施“科技企业家培育工程”, 推进“企业家素质提升计划”, 在国内外知名高校建立培训基地, 开展思维创新、管理创新等培训, 培养一批具有全球战略眼光、市场开拓精神和持续创新能力的领军型战略企业家。采用市场化运作模式, 深入开展职业经理人任职资格培训与认证工作, 加快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创新意识的职业经理人。大力弘扬企业创新文化, 倡导以创新为荣的价值导向, 营造敢冒风险、尊重创造、允许失误、宽容失败的企业创新氛围。

(十七) 壮大企业创新人才队伍。组织实施“双创计划”、“333程”和“汇智计划”, 鼓励企业面向海内外招揽人才, 在创新创业实践中培养人才。“十二五”期间, 重点引进100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技创新团队、2000名创新创业领军人才, 资助2000名博士到企业创新创业;培养1000名企业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从高校、科研院所选派10000名教授、博士到企业和基层服务, 选聘500名优秀科技企业家到高校担任“产业教授” (兼职教授) , 全面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依托企业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千人计划”工作站等创新平台, 吸引更多的高端人才到企业创新创业。

(十八) 大规模培养高技能实用性人才。面向产业发展需求, 适当调整大专院校专业设置和招生计划, 优化发展职业教育。实施百万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 依托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大型骨干企业、技师学院、高级技工学校等, 加快培养造就一批企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进一步健全企业职工培训制度, 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企业“首席技师”制度, 重点从我省支柱产业中的骨干企业选拔培养500名技艺精湛的“首席技师”。企业要按规定足额提取并合理使用职工教育经费。

(十九) 创新企业人才政策。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按不低于企业销售收入的0.6%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 用于企业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在我省企业创新创业的国家“千人计划”、省“双创计划”人才, “科技企业家培育工程”、“333工程”培养对象, 以及省“产业教授” (兼职教授) , 个人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 市、县可给予奖励, 奖励总额原则上累计不超过30万元。鼓励科技人才到企业推进创新成果产业化, 其工作成效作为职称评审的重要条件。

六、强化企业创新保障措施

(二十) 进一步落实鼓励创新优惠政策。本着便利、快速、从优的原则积极受理企业相关申请, 进一步落实引进技术设备免征关税、重大技术装备进口关键原材料和零部件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企业购置固定资产抵扣增值税、软件产品超税负增值税即征即退等鼓励企业创新的各项优惠政策。落实国家进口先进设备贴息政策, 制订我省引进先进设备贴息目录。指导和支持企业设立专门账户, 正确核算研发费用, 更加有效地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简化认定工作流程, 鼓励和支持更多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 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

(二十一) 加大对企业创新的支持力度。支持企业积极申报国家有关创新专项, 对国家要求地方配套且符合配套规定的项目, 省在现有相关专项资金中优先给予配套。整合优化省有关专项资金, 在支持重点上由单个企业向产业链整体关键环节转变, 在使用方向上向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创新服务平台倾斜, 提高资金使用集中度和效率, 形成政策叠加效应。对新兴产业领域经省级认定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高新技术和自主创新新产品以及首台 (套) 装备, 给予一定比例的保费补助;对收购国外研发机构、品牌营销网络的省内企业, 接收购合同金额的5%给予最高不超过5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对获得中国工业大奖和全国质量奖的企业, 分别给予300万元和2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从2011年1月1日起, 对新获中国驰名商标的生产型企业给予5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其他类型企业给予3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对承担国际 (国家) 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分委会、工作组的企业, 省级财政每年给予适当资助;对主导制 (修) 订国际标准、国家标准的企业, 省级财政分别给予50万元和3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各市、县 (市) 人民政府也要加大力度支持企业创新。

(二十二) 积极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加快发展创业投资, 积极引导创业投资加大对初创期、种子期科技企业的投入力度。鼓励和支持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公司债、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信托产品等债务融资工具以及上市融资、增资扩股等方式筹集创新资金。支持发行中小企业集合票据、集合债, 稳步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高新技术企业挂牌交易、科技保险、科技担保等工作。引导银行加大对创新型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整合全省产权市场资源, 建立区域性产权交易市场, 为非上市公司提供股权转让服务。支持国家级高新区争取开展国家代办股份转让系统试点。鼓励企业盘活现有存量用地, 对用于企业创新的科研试验用地, 参照工业用地管理。企业兼并重组中涉及的划拨土地, 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 经所在地人民政府批准, 可以划拨方式使用。划拨土地使用权价格, 可依法作为土地使用权人的权益。国家及省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确定的企业兼并重组项目涉及的原以划拨方式取得的生产和经营性用地, 按照有关规定依法批准后, 可以作价出资 (入股) 方式处置。

(二十三) 加强企业创新的组织领导。坚持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 落实岗位责任制, 形成协调高效的组织服务体系。建立科学评价体系, 把企业创新作为地方发展和部门工作业绩评价的重要内容, 分解落实企业创新目标任务, 加强考核评价和督查推进。加强协调配合, 建立政府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协调机制、省与地方支持企业创新的联动机制, 集成各种创新资源和力量, 共同推动企业创新工作。省人民政府每2年表彰一批企业创新先进单位。

各市、省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根据本意见制订实施细则。

篇4:省政府关于实施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工程的意见

畜牧业是事关食物安全、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产业。近年来,我省畜牧业取得长足发展,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保障畜禽产品有效供给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畜牧业的发展,畜牧业区域布局、产业结构、科技支撑、政策保障体系等不适应现代畜牧业发展要求,养殖污染、动物疫病、质量安全监管等瓶颈制约进一步凸显。为加快推进全省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现代畜牧业,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建设现代畜牧业强省为目标,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重点,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园区、“百企千社万户”现代农业发展工程、“百片千园万名”科技兴农工程建设,加强畜牧业基础建设,创新产业组织和管理服务体制机制,加快建成以布局区域化、养殖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服务社会化为基本特征的现代畜牧业生产体系,努力使畜牧业在农业产业中率先实现现代化。

(二)发展目标。到2020年,全省年出栏生猪稳定在6200万头左右,年出栏(笼)肉牛230万头以上、肉羊890万只以上、家禽5.2亿羽左右,畜禽养殖及其加工产值达到4000亿元。畜禽规模养殖比重达到75%以上,成为畜牧业生产主导力量;全面推进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全省年出栏(笼)生猪500头以上、肉牛100头以上、肉鸡50000只以上及存栏奶牛100头以上、蛋鸡10000只以上的规模养殖场。全部建有配套粪污处理与利用设施,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二、深入推进畜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一)优化畜禽产品区域结构。根据区域资源承载能力。明确区域功能定位,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调整和规划新一轮养殖区域布局。推进畜禽养殖由长株潭城市群等养殖高密度地区向湘西、湘南等养殖低密度地区转移。形成特色鲜明、生态安全的优势畜禽产品产区。县级人民政府要在2016年12月底以前依法划分畜禽规模养殖禁养区、限养区、适养区,并向社会公布。其中,湘江长沙综合枢纽库区湘江干流两岸1000米,长沙综合枢纽库区以外湘江干流两岸500米内,洞庭湖内湖沿岸1000米、集中供水地下水源周边1000米以及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取水口上游1000米、下游100米范围内及城乡居民重要饮用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及缓冲区、风景名胜区。统一划定为禁养区。血吸虫病防治区有钉螺地带禁止放牧牛、羊、猪等家畜。禁养区内不得新建畜禽规模养殖场,已有规模养殖场要依法限期退出。

(二)加大畜牧业结构调整力度。继续稳定生猪、家禽生产,突出发展草牧业。生猪、家禽生产要稳定数量,提高质量安全水平,加快发展地方特色猪种和特色家禽:肉牛肉羊生产要充分利用好天然草地资源优势,加大天然草地改良和品种改良力度。扩大能繁母畜群体,推广快速育肥技术。促进牛羊产业大发展:奶类生产要引进和支持现代化的大型规模奶牛养殖场和良种奶牛基地建设。

(三)加快推进标准化适度规模养殖。大力引进和发展现代化的畜禽养殖企业。鼓励养殖龙头企业采取合作、托管、代养等形式,发展“龙头企业+家庭养殖场”、“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养殖场”的现代养殖示范场。鼓励和引导养殖户发展年出栏(笼)猪1000头、牛100头、羊300只、家禽10000羽、蛋鸡5000羽左右及奶牛存栏500头左右的标准化适度规模养殖场和家庭牧场。引导大型养殖企业采取“多点布局、分场饲养”形式,根据养殖基地的环境承载能力和企业粪污治理水平合理确定单个养殖场的适养量,原则上单个规模猪场年出栏量不超过20000头。

(四)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饲料兽药工业,全面推行高效、环保、安全的饲料兽药生产。大力发展冷鲜畜禽产品交易,全面推进畜禽定点屠宰管理制度,地级城市的主城区逐步取消活禽交易。支持畜禽产品加工企业改善生产和技术条件。提高精深加工水平。支持龙头企业创新机制,培育品牌,延伸链条,打造一批集养殖生产、良种繁育、精深加工、废弃物综合利用于一体的现代产业集团。提高市场竞争力。支持发展畜牧业专业合作组织,鼓励畜牧业专业合作社为规模养殖户提供畜禽产品展示展销、协调信用授信等服务,提高养殖生产组织化程度。

三、切实加大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力度

(一)实行畜禽规模养殖备案管理。新建(扩建)规模养殖场须先向当地县级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备案,再依法到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办理设施农用地备案手续。已有规模养殖场未备案登记的。要在2016年12月前完成备案登记。备案内容主要包括养殖地址、畜禽品种、养殖规模、疫病防控、粪污治理和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措施等内容。县级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对备案畜禽规模养殖场应实行动态管理,进行不定期监督检查。对不符合条件的,注销畜禽标识代码,不安排畜牧业项目扶持资金,责令其限期整改。并向社会公布。

(二)健全规模养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源头监管,凡新建、改建、扩建畜禽规模养殖场必须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环境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年出栏(笼)生猪5000头以上、肉牛1000头以上、奶牛1000头以上、肉羊5000只以上、家禽100000羽以上的大型畜禽规模养殖场或涉及环境敏感区的养殖场,必须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做到养殖设施与养殖废弃物处理设施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三)大力推广种养结合的生态养殖模式。把畜禽养殖场建设纳入农业产业布局和功能区总体规划,结合实施“百企千社万户”现代农业发展工程、“百片千园万名”科技兴农工程,大力推行种养结合、林牧结合、牧渔结合等以种养平衡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养殖模式。支持家庭农场、林果基地配套发展适度规模养殖场,支持适度规模养殖场开发利用周边农地林地资源配套发展种植生产。

(四)积极推进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加大规模养殖场粪污综合利用设施改造,实行干湿分离、雨污分流,着力推进畜禽粪污统一收集、处理和利用。组织开展畜禽粪便综合利用创建活动,大力推广农牧循环、沼气利用、有机肥加工等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措施,优先支持符合条件的畜禽规模养殖场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促进畜禽养殖污染减量化排放、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推广应用养殖场养殖废水净化技术,鼓励养殖企业进行综合利用技术改造,做到循环利用。

nlc202309080925

四、大力推进畜牧业科技进步

(一)建立健全现代畜牧业技术支撑体系。建立和完善生猪、肉牛等主要畜禽品种现代技术支撑体系,组装集成推广健康生态养殖模式。加大对地方畜禽品种的选育与改良、重大动物疫病防控、高效低耗节能养殖、畜禽养殖污染减排和综合利用、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标准化规模养殖、优质牧草种植与加工等先进技术的科研攻关力度,逐步形成以自主开发为核心的科研机制。

(二)建立健全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实施畜禽良种工程,支持生猪、肉牛等畜禽品种的国家级、省级核心育种场建设,支持生猪、肉牛、肉羊原种场、扩繁场、液氮站、品改站建设,加大畜禽良种补贴和液氮使用补贴力度。提高畜禽自主繁育、良种供应以及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能力。加快种畜禽性能测定站建设。强化种畜禽质量检测,不断提高种畜禽质量。

(三)建立健全畜牧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加快建设畜牧业基础信息平台,完善信息采集传输、数据分析处理等信息基础设施,建成集规模场户、养殖信息、生产预警、疫病防控与产品质量追溯等一体化的湖南数字畜牧业平台。逐步实现与畜禽产品安全追溯和流通消费监管系统对接,提高畜牧业信息化水平。

五、着力提升动物疫病综合防控能力

(一)健全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机制。完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政府负总责的责任制,全面落实防控工作责任。坚持依法、科学防控和群防群控,狠抓动物免疫,突出抓好动物流通领域防疫监管和动物检疫工作。加强兽医实验室能力建设。强化疫情监测和预警,不断完善突发疫情应急反应处置机制。提升重大动物疫病综合防控能力。各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要加强对养殖、屠宰、交易市场等重点场所的督查,严格产地和屠宰检疫把关,坚决杜绝病死动物及其产品流入市场。

(二)健全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机制。落实病死动物无害处理属地管理责任,各级人民政府对本地区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负总责。按照及时处理、清洁环保、合理利用的总要求,坚持政府监管、市场运作、财政补贴、保险联动相结合,尽快建成以区域性公共处理设施为主体,养殖场、屠宰场自行处理为基础的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体系。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将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体系建设纳入“十三五”规划,根据本地区畜禽养殖、疫病发生和畜禽死亡等情况,统筹规划和合理布局病死畜禽无害化收集处理体系。组织建设覆盖饲养、屠宰、经营、运输等各环节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场所。

六、全面加强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一)强化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属地管理。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的组织领导和工作协调,对本地区畜禽产品质量安全负总责。健全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绩效考核体系,落实属地管理责任。推进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创建活动,建立健全有效监管制度和模式。

(二)强化畜禽产品生产监管。加强对畜禽产品生产经营的服务指导和监督检查,督促生产经营者认真执行安全间隔期(休药期)、养殖档案记录等制度,落实兽药生产经营者和畜禽产品生产经营者的主体责任。加强畜禽产品检验检测和行政执法,推动畜禽产品收购、储存、运输企业建立健全畜禽产品进货查验、质量追溯和召回等制度。加强饲料、兽药等投入品使用监管,统筹推进审批、生产、经营管理,提高准入门槛,畅通经营主渠道。

(三)强化畜禽屠宰加工环节监管。认真落实畜禽屠宰环节质量安全监管职责,强化畜禽屠宰厂(场)的质量安全主体责任。督促其落实进厂(场)检查登记、检验、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消毒等制度,严格巡查抽检,坚决杜绝屠宰病死动物、注水等行为。切实做好畜禽屠宰检疫工作,严厉打击私屠滥宰等违法违规行为。

(四)强化畜禽产品市场监管。完善畜禽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加强畜禽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和监督抽查,深入排查风险隐患,提高风险防范、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深入开展畜禽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查处非法添加、制假售假、制售伪劣产品等案件,切实解决违法违规使用“瘦肉精”、孔雀石绿、三聚氰胺、禁用兽药等突出问题。严厉打击走私,有效防止境外畜禽产品非法入境。建立畜禽产品质量安全有奖举报制度,将违法添加使用违禁兽药、添加物,非法处理病死动物、私屠滥宰等纳入有奖举报范围,扩大社会参与度。

七、完善畜牧业发展扶持政策

(一)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落实好中央和省级畜牧业建设项目的配套资金,逐年增加畜牧业资金投入,重点支持畜禽良种推广、种质资源保护、优质饲草基地、动物疫病防控、养殖污染防治、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进一步改善畜牧业生产条件。省财政每年从相关财政专项资金中统筹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现代畜禽养殖示范园建设、规模养殖场治污设施改造,采取以奖代补形式在“十三五”期间每年支持建设20个左右县级病死动物无害化集中处理中心。

(二)加大畜牧业金融支持力度。运用贷款贴息、信用担保等方式,引导和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增加对畜牧业的贷款。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现代畜牧业建设,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加大畜牧业政策性保险工作力度,逐步实现猪、牛、禽等主要品种政策性保险全覆盖。

(三)合理安排畜牧业生产用地。畜禽规模养殖用地纳入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按照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立的畜禽养殖场用地,在符合设施农用地认定条件的情况下,按农业用地管理,不需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规模化畜禽养殖的附属设施用地规模原则上控制在项目用地规模7%以内(其中,规模化养牛、养羊的附属设施用地规模比例控制在10%以内)。但最多不超过15亩。支持畜禽规模养殖场依法采取承包、租赁、互换、入股等方式承接周边流转土地,建设与种植业对接的沼液输送设施,实现畜禽排泄物就近资源化利用。

(四)支持畜禽养殖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畜禽养殖场的饲养和治污设施运行用电执行农业生产用电价格。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设备和牧草加工机械纳入农业机械补贴目录。对利用畜禽养殖废弃物生产和应用商品有机肥达到一定规模的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按规定实行财政补贴。支持大型规模养殖场利用畜禽养殖废弃物进行沼气发电,电网企业应当依照法律和国家有关规定为沼气发电提供优质的电网接入服务,并全额收购其电网覆盖范围内符合并网技术标准的多余电量,沼气发电上网电价按国家有关电价政策和补贴规定执行。利用畜禽养殖废弃物制取沼气或进而制取天然气的,依法享受新能源优惠政策。

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6年4月18日

篇5:省政府关于实施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工程的意见

按照区委、区府的部署和要求,为了统筹推进农村四大基础工程,加快农村发展,构建新型城乡形态,**镇结合实际,制定**区**镇统筹推进农村四大基础工程实施意见。

一、明确工作思路和目标

以加大全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民众生产生活方式为落脚点,用

统筹发展的思路和办法引导工作,以农村产改制度改革成果为基础,以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为手段,以农村新型基层治理机制建设为保障,以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为配套,以项目为载体,全力构建现代城市和现代农村和谐相融、现代文明和历史文化交相辉映的新型城乡形态。

二、按照总体规划,以项目带动、产业支撑为重点,全力打造“两区两化”

按照**总体规划,加快已确定项目的包装、招商和实施,全面启动和加快“两区两化”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一)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宜居宜业环境

以**、**两个场镇、**农民集中居住区为重点区域,加大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1、以综合便民服务中心和均田社区、黄龙村综合服务站建设为网络,全面提升城镇管理和服务水平(项目牵头领导:周光富;责任领导:刘蜀云;承办部门:城建办、事管中心)。

2、分阶段启动场镇街道路面整治,增设排污管网,实施区域和断面绿化,打造2条标美街道,配套街灯、消防等基础设施,结合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强化场镇保洁,提升宜居环境,逐步扩大场镇规模(项目牵头领导:张汉勇;责任领导:李建勋;承办部门:城建办、执法中队)。

3、尽快完成新九路场镇连接段通道打造,着手规划,年初完成1600米连接道整治,提升场镇快速通道(项目牵头领导:张汉勇;责任领导:李建勋;承办部门:城建办)。

4、以政府拆迁旧址为重点区域,加快旧城改造和新城区建设,年初完成总体规划,加快旧址开发规划和招商进程(新城区建设项目牵头领导:周光富,旧城区改造项目牵头领导张汉勇;承办部门:城建办)。

5、强化场镇管理和经营,以场镇治理“五乱”和农村“四清”为基础,以整治环境和市场秩序为重点,以健全长效机制和开展专项治理为结合点,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实行场镇垃圾清运收费制度,增强群众参与意识,充分发挥协管员和文明劝导员作用,彻底治理“脏、乱、差、丑”现象,大幅度提升宜居宜业环境,打造亮点产业和特色场镇(项目牵头领导:张汉勇;责任领导:李建勋;承办部门:执法中队)。

6、加大教育、卫生投入,加强两所中学、两所医院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坚持对(来源:公务员在线 http://)上争取和镇财政竭力投入相结合,促进教育、卫生事业协调发展(项目牵头领导:刘蜀云;责任领导:刘继忠;承办部门:党政办、社会事务办)。

(二)加快农业开发项目、土地整理、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

1、按期完成九龙、翠云、三尺、广泉、飞石、均田区域农业开发项目(项目牵头领导:周光富;责任领导:李春梅;承办部门:农技片站)。

2、积极申报“广泉、翠云”和“黄龙、飞石、九龙”及“均田、新华、三尺”土地整理项目,力争明年全面启动(项目牵头领导:周光富;责任领导:李建勋;承办部门:城建办)。

3、年初全面启动黄龙村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项目牵头领导:李建勋;责任领导:刘继忠;承办部门:城建办)。

4、结合成绵复线拆迁,启动利济片区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力争明年立项后年实施(项目牵头领导:周光富;责任领导:李建勋;承办部门:城建办)。

5、着手九龙、飞石农民集中居住区申报,力争明年实施(项目牵头领导:周光富;责任领导:李建勋;承办部门:城建办)。抓住土地综合整治契机,突破规划、土地、资金屏障,形成可持续发展态势。

(三)依托青白江水资源,以港蓉公司农业开发项目为起点,全面打造青白江生态带。通过综合开发,一三产业互动,形成观光休闲、餐饮娱乐、会所颐养生态走廊。加快规划、项目申报,形成开发激励机制,通过生态带打造,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形成我镇特色亮点(项目牵头领导:周光富;责任领导:李春梅;承办部门:农技片站)。

(四)依托**火车站优势,错位发展,全力打造沥青特色产业集群。对上千方百计争取规划和土地政策,充分利用水泥厂关停,引进2-3家规模税源型沥青产业企业,逐步形成西南地区最大沥青仓储基地之一。着手水、电、气、道路基础设施建设,争取**市特色产业布点(项目牵头领导:张汉勇;责任领导:李建勋;承办部门:经发办)。

三、统筹

推进农村四大基础工程

(一)以土地整理、拆院并院为契机,实现土地整合整治全覆盖

抓紧实施“九龙、三尺、翠云、广泉、飞石、均田”农业开发土地治理项目,确保年底完成;加快“广泉、罗汉、翠云”土地整理项目工作进度,确保年底竣工及验收;明年尽早启动“黄龙、九龙、飞石”和“新华、均田、三尺”土地整理项目;加快利济

片土地整理项目申报。明年初,全面启动黄龙村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打造特色亮点;对上争取,尽快启动“九龙、飞石”、新华拆院并院项目实施;着手利济片农民集中居住区规划。

(二)充分利用产改成果,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充分利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成果,采取市场引导,政策扶持,信息和技术服务的手段,大力发展农村经合组织,促进土地规模流转,千方百计增加再就业,持续提高农民收入。2010年新增土地规模流转不低于3000亩,农村经合组织不低于5家,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不低于15%。大力扶持同义恒绿蔬菜合作社,覆盖同义、柳泉、水梨村片区;大力扶持广泉绿农蔬菜合作社,覆盖广泉、翠云、三尺片区;大力扶持九龙蔬菜合作社,覆盖九龙、飞石、黄龙、均田片区;筹划建立界牌蔬菜合作联社,覆盖界牌、顺河片区。实现经合组织全镇全覆盖。

(三)以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为抓手,深化完善基层治理机制建设

全镇18个支部(1296名党员),已新建4个企业联合支部,整合和建立顺河、均田、广泉、黄龙4个党总支,实现党组织全覆盖。继续实行党建工作目标管理,继续深化“三级联创”、“勤廉双优”、“五好班子”等活动。大力提高村“两委”班子凝聚力、战斗力,高标准发展党员。加强镇、村、社三级干部管理,充分调动和发挥镇、村两级干部带头示范作用,弘扬新风正气,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增强为群众服务的意识,全面提升服务能力。

全镇180个社、6个居民小组,重新海选村民代表930人(每社5人)、村议事会成员326人(每村25—35人)、监事会成员84人(每村7人)、理财小组成员36人(每村3人)。镇党委、政府牵头制定和完善章程,督促村级组织严格按规程议事和办事,强化督查,注重实效。

(四)全面推进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做强公共服务能力

改革先行村黄龙村按照“1+13”已确定村级综合服务站建设项目,该项目总投资150万元,配套资金和融资86万元,其余资金通过市场机制运作解决。该项目已完成选址、规划,尽快实施。

继续抓好先行改革村(黄龙村)试点工作,形成规范示点村。全面推开均田、九龙、同义、界牌、顺河6个村(社区)第二阶段工作,坚持宣传动员是基础,民主决策是关键,整合资源是跳板,统筹城乡基础设施是目的。充分群众参与、民主决策程序。抓紧召开议事会、村民代表大会疏理、议定、表决实施项目。

着手完善村庄规划,做好融资工作,积极引导市资金参与,注重资源整合,全面提升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能力。

四、组织保障

建立**镇统筹推进农村四大基础工程领导小组:

组长:周光富(党委书记)

常务副组长:张汉勇(党委副书记、镇长)

副组长:刘蜀云(党委副书记)

成员:李春梅(党委委员、副镇长)

李建勋(党委委员、副镇长)

刘继忠(党委委员、武装部长)

陈晋川(党委委员、派出所所长)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成员有姚祖军、彭勇、付云兴、李忠伟、王光涛、钟庆茹、张代群、余元其、王林虎、李东。办公室设在党政办,姚祖军同志(党政办主任)兼任办公室主任,工作人员有王俊、马良贵、覃晓斌、刘家玲。

实施项目实行明确责任,领导牵头,部门承办,限期完成,目标奖惩。

篇6:省政府关于实施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工程的意见

【发布文号】琼府办〔2007〕33号 【发布日期】2007-04-06 【生效日期】2007-04-06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海南省

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的意见

(琼府办〔2007〕33号)

各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 ?

改革开放尤其是建省以来,我省农村经济实现了较快发展,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社会各项事业得到迅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地区出现了新建和改造房屋的热潮。由于我省大部分农民防震保安意识淡薄,大多数农村房屋未经正规设计、施工,基本上处于不设防状态,房屋抗震能力普遍低下,直接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一步推进我省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以下简称农居工程),逐步增强农村整体防震减灾能力,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地震局建设部关于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7〕1号)精神,经省政府同意,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居工程建设?

(一)充分认识实施农居工程的重要意义。农居工程是我省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新时期构建和谐海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关键。实施好这项工程,对于增强农村民居防震保安能力,改善农民居住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促进全省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市、县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增强使命感和紧迫感,采取切实有力措施,确保农居工程顺利实施。?

(二)农居工程建设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政府引导、农民自愿、因地制宜、经济适用、协调发展、抗震安全的原则,广泛发动群众,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把农居工程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逐步改善广大农村群众居住条件,切实提高全省农村地区的防震保安能力。?

(三)实施农居工程建设的总体目标。建立健全全省村镇房屋抗震减灾法规政策体系和管理机制,以每年3%至5%左右的速度,引导、支持农民群众更新、改造和加固未达到抗震设防要求的农村民居,到2020年基本完成农居工程,全面提高我省农村民居抗御地震灾害的能力,确保在遭遇6级左右(相当于各地区地震基本烈度)地震时,不会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十一五”期间的具体工作目标是:开展农村民房基础资料调查,研究农村民居实用化抗震技术,编制农村民居抗震技术规程和种类齐全的建造、加固图集;以遭受6级左右地震和其他自然灾害时房屋不倒塌为目标,建成覆盖范围较广的示范区、示范村、示范户,形成农民新建、改造、加固住房优先考虑抗震防灾问题的社会氛围;通过防震减灾教育、农村工匠培训、技术服务网络建设,以及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为我省全面实施农居工程奠定基础。?

二、切实加强农居工程的组织领导?

建立健全农居工程领导机制。建立在省政府统一组织、协调下的农居工程领导机制,全面推进我省农居工程建设。各市、县政府要把实施农居工程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加强调查研究,明确工作职责。各级地震、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在同级政府统一领导下,按照职责分工抓好农居工程的统筹规划和组织管理,精心制定实施方案,抓好示范工程,加强指导和技术服务。各级监察、物价等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进一步清理农民建房不合理收费,减免相关税费,严肃查处乘机向农民乱收费、乱罚款等行为,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各级国土行政主管部门要在严格用地审批的前提下,制定必要的优惠政策,鼓励农民建设抗震民居。各级地震、建设、科技等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农村地区民居抗震设防科研工作,抓好科技攻关和实用化推广。?

各市、县政府要建立健全农居工程组织机构,进一步落实人员和必要的工作条件,并将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各乡镇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配备乡镇防震减灾助理员和村镇建设助理员;各行政村要充分发挥地震群测群防联络员的作用,引导农民自主组建村地震安全农居协会。各市、县政府要结合村镇建设规划制定农居工程总体规划,做好实施方案和农村建房抗震设防管理工作,做到任务明确,分工负责,保证各项任务分解到基层、落实到农户,切实推动农居工程的开展。?

三、农居工程建设的重点工作?

(一)深入开展农村民居基础资料与抗震能力调查,建立健全全省农村基础数据库。省地震、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按职能分工,制定科学可行的调查方案和数据库规范,在现有村镇建设农居资料的基础上,深入开展农村民居基础资料和抗震能力调查,摸清不同地震烈度区农村民居抗震能力现状和不同结构、不同类型房屋的基本情况,综合评价我省农村民居的抗震能力,建立健全农村民居基础数据库,为全面实施农居工程打好基础。各市、县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落实调查队伍、工作经费和必要的工作条件,确保调查工作顺利开展。?

(二)研发农村民居抗震实用化技术。省地震、建设、科技等行政主管部门要组织技术力量开展农村房屋防震抗震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结合我省各地风俗习惯、抗震设防要求与综合评估造价,在尽可能不增加农民负担的前提下,制定符合我省实际的农村民居抗震技术标准;研究现有房屋抗震加固技术措施和抗震技术规程,编制满足各地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成本低、简单易行和农民乐于接受的不同结构类型的农村房屋建筑施工图集。?

(三)制定农居工程总体规划。省地震、建设、发改、财政、国土等行政主管部门要按照省政府的统一部署,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制定全省农居工程总体规划,明确总体思路、分阶段目标、建设内容和保障措施,并将其纳入我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今后凡是整村搬迁和集中连片建房的项目,都必须进行建设场地地震环境和工程地质勘察,对威胁村庄安全的泥石流、洪水、地下沙土地震液化、地震断裂带等灾害因素进行勘察,提出工程抗震设防措施,作为村庄规划、民居建筑设计的依据。各市、县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农居工程总体规划的要求,实施异地扶贫搬迁、移民、征地安置、民房改造等项目,以及文明生态村建设,充分保障农民的切身利益。?

(四)加强村镇建设规划和农村建房抗震管理。严格执行《村庄与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116号)、《海南省防震减灾条例》和省建设厅发布的《海南省村镇建筑设计管理办法》(琼建设〔2000〕115号),继续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科学选址、配套建设的原则,把防震减灾、防风抗灾作为村镇建设规划的重要内容;认真执行农民住房建设选址意见书制度,使农村居民建房避开地震断裂带、抗震不良场地和滑坡、泥石流、塌陷、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易发地段。?

为切实加强我省农居工程建设管理,依据《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第二十六条第二款的规定,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尽快制订“农村民居住宅建设开工的审批程序”,报省政府批准实施。?

(五)加大农居工程技术培训。省地震、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积极开展农村建筑工匠抗震建造技能培训,为农居工程的实施提供技术保障。要组织地震、工程抗震、建筑设计和施工专家成立专门培训师资队伍,编写浅显易懂的民居抗震技术培训教材,有计划地到各市、县巡回授课,积极推广符合抗震设防要求的农居工程建筑设计图集。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建立农民住房建筑工匠认证制度,加强农民住房建筑工匠的业务技术培训和农村建筑工匠队伍的建设。省农业、人事劳动保障等行政主管部门要努力把农居工程培训工作纳入农民培训计划予以实施。各地要采取集中培训与现场观摩、实地讲解与现场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对乡镇领导、乡镇防震减灾助理员、建设助理员、村农居协会会员以及建房农户分期分批进行培训,使他们掌握抗震技术标准和施工要点。?

(六)实施农村农居防震保安示范工程。各市、县政府要制定示范工程实施方案,从现有享受政府政策性补贴(扶贫搬迁、生态移民、水库移民、征地安置、灾区重建等)的村庄、有经济实力统一规划建设的农村地区,以及已确定的文明生态村中,选定具有推广带动作用的部分村庄,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通过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带动本地区农居工程的全面实施。省地震行政主管部门要做好示范区地震构造或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并指导各市、县政府做好示范村选址、勘选及规划工作。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组织做好示范区规划设计、房屋建筑方案、示范村房屋抗震设计,以及建筑施工指导、质量监督等工作。?

(七)广泛开展农居工程宣传教育。各市、县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农居工程,以充分调动群众建设农居工程的积极性。

各市、县政府要组建宣传工作队下到基层农村,以农村党员电教室、文化室为阵地,采取播放宣教片、图片展览、印发传单和编排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等形式,面对面地为群众作宣传,提高群众的防震保安意识。?

省地震、建设等行政主管部门要编写有关宣传图文、画册免费发放给农民,组织专家到乡镇巡回宣讲。要结合我省民族风俗习惯,配合新闻媒体制作通俗易懂的专题节目进行宣传。?

四、完善农居工程建设的扶持政策?

(一)加大资金投入。坚持以“群众自筹为主、政府支持为辅、发动社会帮扶、金融机构扶持”的原则,努力整合移民搬迁、征地安置等涉农政策性补贴资金,积极吸收社会捐赠,不断拓宽农民建房资金渠道,切实解决好特困户和贫困户的实际困难。省发改、财政、民政、民宗、农业、扶贫等行政主管部门要认真研究落实民政、扶贫、民宗、移民搬迁、征地安置、民房改造、茅草房改造、文明生态村建设等项目资金与农居工程的统筹使用办法,加大农居工程的资金投入。各联手扶贫单位要把农居工程作为本单位联手扶贫工作的重点,制定实施方案,推动工程进展。鼓励农业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制定有关政策性金融贷款办法,为农民提供低息或无息贷款,以支持农民建设地震安全住房。?

各市、县政府要按照事权与财权相统一的原则,建立与本级财政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经费投入机制,加大农居工程的资金投入,确保农村民居抗震性能调查、技术服务网络建设、农村建筑工匠培训等工作经费,乡镇防震减灾助理员、村镇建设助理员和群测群防联络员补贴、示范工程补贴、特困户、贫困户建房补贴等资金的投入。各地要充分调动干部职工与社会各界参与农居工程的积极性,发动群众积极投工投劳,实行互帮互助,节约建房成本。?

(二)制定优惠政策。各市、县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制定优惠政策,促进农居工程顺利实施。各级地震、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组织有关单位免费为农民提供场址勘选、房屋抗震设计、施工质量监督等服务。各级建设、地震、国土环境资源、规划等行政主管部门要制定优惠办法,简化手续,减免与农民建房有关的费用,无偿提供建筑施工图纸、施工技术指导等服务。?

五、建立工程技术保障和质量监管体制?

(一)构建工程技术服务保障体系。各市、县政府要建立农居工程技术服务中心,设立热线电话,定期到农村基层对农民建房进行技术指导。各乡镇政府要有农居工程技术服务人员,会同村地震群测群防联络员、村农居工程协会及时对建房农户和工匠现场开展技术服务。省地震、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建立农居工程技术服务保障体系,为乡镇干部、农村基层干部、农民建筑工匠和建房农户提供便捷有效的法律咨询、技术指导、施工质量监督等无偿服务。?

(二)落实工程质量责任制。省地震、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依据有关技术标准和规范,制定我省农居工程质量和验收标准,对农居工程建设的规划设计、场址勘选、施工管理、竣工验收等各个环节实行全程监管。各级地震、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严格执行有关质量技术标准,对不符合抗震设防要求的设计不予实施,督促不按照图纸施工的建筑进行整改,指导其增建抗震加固措施。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建立健全农村建筑工匠的管理机制,加大管理力度,推行工程质量目标责任追究制,建立完善质量监督管理服务体系,加强农居工程项目的监管工作,扎实推进农居工程。?

省农垦总局要结合有关要求,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配合市、县政府抓好本系统的农居工程。洋浦管理局的农居工程实施参照各市、县执行。??

二○○七年四月六日

上一篇:德克士的客户服务策略下一篇:幼儿园教学活动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