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潮汕的春节作文

2024-04-25

我们潮汕的春节作文(共16篇)

篇1:我们潮汕的春节作文

世界各地都有属于自己的新年,属于自己过年的方式还要氛围。

我是一个潮汕人,身在广东的我们,却与广东其它地区的人十分之不同,我们同广府人以及客家人的春节不同,不止体现在饮食等各方面,在我们潮汕,每逢春节那是不管远在何方的亲戚以及家人都会赶回一家团聚,我们的春节有我们独特的宗族信仰,我们不同于其它地区的人赶早庙,而是拜天公拜老爷拜神拜佛,同其它地区的人不同,我们的需要供品,而且一般都是自己做的@阿、小米阿等等,不同寻常菜市场可以买得到的东西,我们还需要叠金塔,寓意我们家族的人可以大展宏图,取得好的发展。

在潮汕,过春节并不会有很丰富的晚宴,因为祭拜之后的食物,便是我们接下来需要吃的食物,在春节,我们比其它地区的人更有禁忌,什么时间能串门什么时间不能串门,我们是有不明文的规定的,而到了可以串门的日子,每家每户准备的不会是点心、饼干,而是上好的潮汕茶叶,三五成群围坐茶几边,畅谈旧年的遗憾,一边表达着来年的期许和计划,我们的春节不仅仅是一家人围坐在一块吃个饭,我们的春节更像是把分散五湖四海的亲戚们,所掌握的资源全部汇集在一块,一起分享这些年的从商之道以及致富之道,形同一个小社会一般,每个人共享着自己的资源。

这便是我们潮汕人的春节,有着相同的意义,但却有着不同的氛围。

篇2:我们潮汕的春节作文

潮汕春节过得很热闹,处处都是喜庆的味道。这一天,男女老少都要在午后换洗,穿上新衣,显得更有精气神。小孩换洗后第一件大事就是恭贺新年领红包啦!恐怕第二件大事才是买各式各样的爆竹来玩。爆竹声声,还真有年味。孩子们闹得闹,大人们忙得慌。大人们在这一天还必须准备好祭祖的贡品,几家子团聚一堂,见面道贺,一片欢笑,可还真是热闹哩!

“新年新气象。”在春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高高挂起红灯笼,寓祝来年红红火火;门外贴起了红对联,寓祝来年的生活如同对联写的一般美好。爆竹声声响连天,接连不断。在这万象更新的日子里,无论走到哪,都是欢笑一片。孩子们玩累了,也大概是黄昏前,回到家了,便闻见一股香味袭来,让人不禁馋起嘴,赶紧一家聚集一块儿吃团圆饭。不同于往日的是——多了发自内心的欢乐。

最后,莫过于家家户户都会做的——看春晚。看着电视里观众们快乐的表情,电视前的我们也都笑了。笑,是整个春晚最大的特点。最后,随着主持人的呼声,我们告别了旧年,迎来了新春的第一天!

篇3:我们的春节,我们的生活

在寒冬悄然隐退的最后一刻,春节,这个充满了温暖的字眼,以幸福和团圆的名义,召唤人们回到了魂牵梦绕的故乡。

走在这片曾经贫瘠的土地上,人们看到,一些熟悉的乡邻多了几分笑容和坚定,一些朴素的柴扉流露出了节日的明媚和鲜艳,人们从四面八方匆忙归来,重新聚集在生养过自己的故土上,讲述着从异地他乡带来的一个又一个悸动和梦想。

或许就在几日前,他们还在高高的脚手架上,伴着钢筋和水泥,与生长的城市一起垒砌着自己艰辛的生活。

或许就在几日前,他们还奔波在城市寒冷的街道里或者沿着层层楼梯,把一桶桶纯净水送到了温馨的客厅。

或许就在几日前,他们还依依不舍地坚守在风声四起的蔬菜市场里,把最后一棵白菜或者一斤辣椒卖出去之后,沧桑的脸上终于露出了少有的笑容。

穿越这些在城市和家乡的路上奔袭着的身影,我们还看到那些固守家园、从没有走出家乡门槛的乡亲,他们简陋的衣衫上凝重地镂刻着泥土的气息。

穿越这些在城市和家乡的路上奔袭着的身影。我们还看到孤单地留守在城市一角的农民兄弟,他们忍痛割舍了节日的欢娱,透过烟花和爆竹的光芒,似乎看到了丰厚的回报。

我们的父老或者兄弟,他们在城市、在乡村,抑或在长长的路上,都留下了倔强而勤劳的身影,也许,他们没有多大的期望和渴求,但他们的努力正在改变着城市和他们自己的生活,悄然变化的乡村就是他们吃苦耐劳的最好见证。

在这个节日的瞬间,我们凝视改革开放30年后的一个切面,把责任和良知的笔触探寻进他们的心灵,力求还原他们真切的春节生活,再现他们朴素的节日图景。也许,我们选取的影像实在因单薄而不够丰富多彩,但,他们的心声,足以让我们在欢度佳节之余,用审视的目光深度打量农民这个群体的酸甜苦辣。

篇4:潮汕春节作文

腊月二十三开始,潮汕年味便愈来愈浓,人们开始忙着大扫除、贴对联、贴窗花,以在过年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腊月二十八,在外地工作的人大多都回到了家中,潮汕变得热闹了起来。这时商店已经开始有鞭炮可以买了,满大街都是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和小孩子们嘻嘻哈哈的笑声。

除夕真热闹,家家都赶做年夜饭。年夜饭多以火锅形式呈现,五花八门的丸子:墨鱼丸、猪肚丸、猪肉丸、兔肉丸、大名鼎鼎的潮汕牛肉丸……还有各式各样的海鲜:墨鱼、鱿鱼、花螺、血蚶、虾蛄(濑尿虾)、鲍鱼、大龙虾……琳琅满目、一应俱全。有时还有生腌海鲜做配菜,经典的便是生腌螃蟹,当螃蟹被酱油浸得色如翡翠而又晶莹剔透,并有了些辣味,可谓是让人吃得停不下来。

吃年夜饭时可要“收敛”一些,因为还有一波美食将要来临:当人们在守岁时总会放些糕点做夜宵,常见的有种类繁多的粿,还有一半是甜,一半是咸的双烹粽子……整个除夕,潮汕都十里飘香。

正月初一,大人们到亲戚家里做客。小孩子们也会兴高采烈的跟着大人去,去的原因是拿那笔小财富——压岁钱。

正月初六左右,潮汕的春节又迎来一个高潮。这几天是要“迎老爷”的,迎老爷其实就是各式各样的`队伍抬着八抬大轿,抬着老爷游遍村里的大路和小巷。游行队伍庞大,队伍包括标手(扛标旗的),牌手(举牌的),轿夫,乐手组成,当队伍来时,会从远处传来鼓声,每家的男女老少都会走出来观看,全街都会放起爆竹,震耳欲聋。

当迎老爷队伍,走到你眼前时,你会发现,这是由几百人组成的游行队伍,有敲锣打鼓的、有英歌锣鼓表演的、间有唱潮剧角色的……最吸引人的便是舞英歌的:有红脸红须的杨志、黑须满腮的李逵、和尚装束的鲁智深……队伍中必有一人扮时迁,手执布制长蛇,穿梭腾跃,交流舞姿动作和舞蹈图形信息,前棚舞蹈队伍表演时,敲击着木棒和小鼓,伴随着“冬冬喳,冬冬喳,冬冬喳”的英歌锣鼓节奏,紧凑迅速地以优美的舞姿,演绎出各式各样的舞蹈动作。

篇5:潮汕春节作文300字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神明“上天“述职“之时。是日起,家家户户大扫除,用物和被帐都行清洗。

除夕前几天人们便忙碌张罗备办年货:买鸡、鹅、鸭、鱼肉;添制新衣服;新购家具、器皿;选购年画、春联等。尤其要买柑桔、青橄榄等水果作象征吉祥如意和迎送亲友的佳果。家家户户还要制作各式食品,以备过年之用。

农历正月初一日称元日,为新岁之首,春天之始。家家户户厅中大桌上,红盘盛满大柑,桔,青橄榄及各式精美糖果。

篇6:我们潮汕的春节作文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网入屠苏。”王安石的这首古诗描写的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春节。

每年的春节,我们都会去亲朋好友家拜年。一进门,我便会看到摆在桌子上的果盘。果盘放着一些糖和一些橄榄,中间摆放着一对大桔。为什么要摆这些东西呢?原来糖果寓意着甜甜蜜蜜,而橄榄的别称是槟榔。“槟榔”的谐音是“宾临”,宾客来临。大桔,也就是潮州柑,象征着吉利。所以整个果盘的.意义就是宾客来临,甜甜蜜蜜,大吉大利。

每当我看到别人家桌子上的果盘,我都会拿一颗糖来吃。看着的包装,十分漂亮的糖果,我真想一颗一颗地往嘴里塞。可现实却不允许我这样做,因为一般糖果盆里的东西每人只能拿一种,拿多了会不礼貌。在大人说话时,我就会一边咽口水,一边用余光看着果盘里的糖果,心里想着为什么每人只能来一颗,如果能拿更多糖果就好了!

拜年时自然不能两手空空,一般我们会带上一对大桔以及一些年货。带上一对大桔,是因为大桔的寓意是大吉大利。在送出大桔及年货时,便会对亲友说“工作顺利,平安幸福”之类的祝福语。临走时,主人会取出自家的大桔来交换,意在互赠吉祥。因此民间有善诣者称年初的拜年礼俗为“换柑运动”。现在这种习俗在市区不常见了,但在我老家,朴实的乡亲们仍以行动坚守着这一古老的传统。越古老,越美好!

去拜年时,红包自然是少不了的。红包的来历是这样的:很久以前,一种叫“年”的凶兽,经常在除夕夜跑出来祸害庄稼人畜。为了守护家园,人们就燃放烟花爆竹将其吓走。为了安慰幼儿,并做了一些可口的食物,用以压惊。后来食物变成了货币,在宋朝的时候有了固定的称呼――压惊金犀钱果。

在给别人红包时,还是有讲究的。首先给的红包必须是双数,寓意是好事成双。其次后一个人给红包,谁必须得比前一个人给得多,寓意着别人对你好,要加倍回报。而且给红包时,一般是大人给老人或小孩,祝福他们“长命百岁,学业进步”。这里彰显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

篇7:春节,我们的文化胎记

说春节是特殊的文化现象,是因为它不像普通的生活方式,可以简单替换或改变。春节负载着厚重的历史积淀和情感聚合。旧时北京人过年时要吃荸荠,荸荠谐音“必齐”,说的就是新年团聚之意,因此,即使没有回来的亲人,也要给他摆一副碗筷。

从一个角度看,人是群居的社会动物,除了一般的生理满足外,还寻求文化与心灵的归属。在信奉基督耶稣的西方社会,人们以圣诞作为最盛大最神圣的节日,他们在圣诞这一天的仪式中获得精神愉悦。

而中国人的春节与西方的圣诞有着同样的文化功用,只是春节人文伦理色彩更厚重,人们要奉祀祖先,亲人要聚会欢乐,人们的精神在亲情的浸润交融之中得以升华。

春节是由古代的丰收祭祀活动演变来的。上古以作物成熟为时间标志,随着历法的进步,年成为四季轮回的周期。过年就处在新旧年交接的节点上。新旧时间更替的过程,在古代人的心目中,是一个由紧张到放松,由严肃到喜悦的过程。

年前担心旧的不去,所以要采取多种措施进行驱赶,并设定了许多禁忌,进行身心防备。防备的主要方式就是家族的老小团聚,用集体的力量,抗拒威胁。爆竹、火、红色门联等起初都有巫术的意义。年后则是庆祝新生,互相祝贺。

春节是农耕社会时间节奏的产物,符合中国人“平静的激情”之性格,超常而世俗,喧闹而温情。

近代以后,中国社会逐渐发生变化,西方的时间体系进入中国,春节是在公历元月1 日被定名为元旦之后而得名的,古代的年节本来就叫正旦、元日。传统年节名称的改易,虽因立春节气的贴近与传统习俗的延续而不显突兀,但现代时间体系对传统的冲击已经开始。

但这次冲击来自外部的强制,是观念的灌输,历史记忆的惯性很难靠外力在一瞬间涤荡干净。因此只要外部环境稍稍放松,历史的记忆就会复苏。改革开放初期,春节传统的复兴就是如此。

随着中国社会由传统进入现代进程的加快,春节终于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真正冲击,这次冲击来源于社会结构内部。

传统农业社会赋予春节的种种实际的文化效用,在现代工业社会与信息社会中出现了弱化与传承的困难。同时伴随着西方物质文明进入中国的是西洋的生活方式,洋节流行,一些时尚青年可以送圣诞礼物,但却吝啬春节的祝福。虽然这其中大多是时尚好奇,不一定形成为民俗,但的确在消解着传统的春节民俗心理。

在当代社会,我们对待传统的态度经常处在彷徨之中,回归? 告别? 还是在回归中告别? 在告别中回归? 我们的社会是矛盾的,我们的心情是复杂的,我们能否找到一条适合民族文化的中庸之道,真的令人费尽心思。

春节关联着我们的民族情感,春节成为我们文化的胎记。我们进入现代社会,享受科技进步的便利,并不一定要以抛弃传统,特别是以主动抛弃传统为代价。传统与现代并不天然为敌,传统的智慧与情感反而可以作为现代社会建设的文化资源。传统虽然作为整体的文化体系终究会被打破,但其中仍有许多有价值的文化片段,可以作为我们连缀当代精神生活与社会生活的金缕玉片。尤其是如春节这样的民族文化节日,它有着独特的时间优势,在冬尽春来这样一个自然时节,人们就着天时的便利,举行各种年节的仪式,重温着家庭亲情,协调着人际关系,放松身心,脱离紧张忙碌的现代生活节奏,回归传统的悠闲。春节传统内涵的传承与扩展,对于现代社会来说不仅在文化建设上具有正向与健康的意义,就是从经济社会角度考量,也是难得的商机,旅游业、交通运输业、商业、娱乐业等都充分利用了春节人们的消费心理,取得了良好的收益。

当然,春节传统中也有需要调整更新的因素,祈求神灵的意识应该淡化,繁琐而耗费资财的祭神仪式以及铺张浪费应该减少,但春节中礼拜祖先与团聚亲人、休闲娱乐与联系乡谊的传统习俗却应该保持与传承。家族文化是中国伦理文化的基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传递的重要空间,年节期间,家人团聚,交流亲情,回首过去,筹划未来,这样的节日气氛,这样的节日文化,对于整个社会的安定和谐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篇8:潮汕地区春节禁忌

因为正月是一年之始,潮汕人往往将它看作是新的一年年运好坏的兆

示期,因此过年的时候“禁忌”特别多。言语方面,凡是“破”、“坏”、“没”、“死”、“光”、“鬼”、“杀”、“病”、“痛”、“输”、“穷”等不吉利的字眼,都禁忌说出口来。也忌婴儿啼哭,因为啼哭是“没

头彩”,兆示疾病、凶祸。故这一天即使小孩惹了祸,也不能打他或呵斥

他,以免他啼哭不休。行为方面,端杯、盘、碗、碟要格外小心,不能打

坏,不慎打坏时,在取水一俗已经徒有形式而已。禁扫地这一习俗也正在慢慢被淘汰,因为春节期间燃放鞭炮,人来客往,地上纸屑、垃圾特别多,不打扫一下的确有碍大雅。因此,从讲究卫生出发,不少年轻人也就对这

些传统禁忌习俗不怎么讲究了。

这一天债主不许上门讨债,因为人们认为这一天讨债对借贷双方均不

吉利。也忌从别人口袋里掏东西,人们认为,正月初一的口袋让人掏了,可能导致一年都被“掏空”的危险。

忌死人,也忌办丧事,因为这将给家里带来不祥。同时,忌该天理发,因为人们在这一,天总喜欢把理发同办丧事联系起来。这一天甚至忌杀生,杀生被认为会导致刀灾、兵灾、血灾等灾祸的发生,但是,现在人们生活

水平提高了,吃东西图个新鲜,为了口腹之快,也就没什么顾忌了。

饮食方面,这一天严禁吃药。否则,被认为会导致一年从头到底病疾

缠身,吃药不断。初一早饭忌吃荤,有几种说法:一种是这一顿吃斋,其

篇9:潮汕春节习俗禁忌

春节期间,潮汕的一个有特色的民俗活动便是“掼春盛”。这里的“春盛”,指的是当地一种分成三四层的,有盖子的竹编礼篮,通常是成对使用,所以“掼春盛”也叫“担春盛”。

大年初一,娘家要给出嫁的女儿送礼。过去,这些礼物总是装在一对大春盛中,由出嫁女的兄弟挑着送去。大舅子来到时,亲家要杀鸡宰鹅,热情款待,民间俗语所谓“阿舅来,掠鸡”,说的就是这种风俗。

大舅子送来的礼物中,除了大桔子必不可少,还得有数十节甘蔗,大概是暗祝女儿生活节节高的意思。礼物的丰俭程度由娘家经济情况决定,但一般是刚出嫁的女儿礼物要备得丰盛一点,不然会被亲家看不起;而出嫁已久,甚至是当了婆婆的,就不那么讲究了。女儿家收到这些东西,便分送给亲戚邻里,这形成了潮汕春节习俗中的一大特色。

春节里,鞭炮声噼噼啪啪,除了拜年者匆匆忙忙之外,还有不少老太婆,提着花篮,托着红盘,挨家挨户于门外高喊:“阿姆,下物食(大妈,送点心来了)。”因为各家各户都有媳妇,故此,各家各户都必须出动。

从这一风俗中,可以看到潮汕人亲邻睦里的风尚。此外,如果家中有兄弟分家者,送的人就会按户分送。但是,嫁出去的女儿在这一天不能回娘家。初一回娘家,俗以为对娘家不利。

回娘家(食日昼)

正月初二和初三,嫁出去的女儿们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女儿回娘家,必备办一大袋的饼干、糖果,由母亲分送邻里乡亲,一如过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个女儿的,而这些女儿又不在同一天归来,那么,就要来一个分一次,礼物颇薄,四块饼干而已,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却甚浓,真正的是“礼轻情意重”,它表达了姑娘对乡亲的`切切思念。

篇10:潮汕地区春节习俗

潮汕地区春节习俗

在中国传统的节日中,最重视的就是春节。因此,潮汕地区便有着许多既同于中原地区又异于中原地区的习俗活动。

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贴门神、对联。在潮汕地区的春联中,经常还看到单扇门儿或谷簟、福龛上贴着斗大的一个“春”字。“春”字在这里有两层含义:一层表示春回大地,万象更新;一层巧借“春”与潮音的.“存”相谐,表示年年有余的良好愿望。这跟北方人喜筵上吃鱼,谐音“余”有异曲同工之妙。传说潮汕地区的对联中最有名的是明朝潮州才子林大钦撰写的“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堂”一联。

篇11:春节中的“我们”

节日与假期本来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假期是个人的,爱怎么支配就怎么支配;节日是公众的,最初是原始人部落的祭祀(所以日文中的“节”用的是汉字“祭”),后来演绎成人类各种社群——小到一个家族、村落,大到一个城市、国家——的各种公共仪式:拜祖宗、闹元宵、划龙舟、赶庙会、放礼花、大阅兵。节日节日,最重要的是谁之节日、何种仪式?每一种节日,都属于某个特定的文化社群,你从属于哪个社群,认同哪种文化,就有资格乃至义务参与社群的节日,分享其中的欢乐,形成特定的“我们”。

如果说浪漫的假期给人们一种自由自在“我”的意识的话,那么,节日中的各种公共仪式造就了一种“我们”的社群归属感。是的,那是“我们”的节日,在集体狂欢当中,“我”消失了,“我”内化为“我们”中的一滴水珠、一个分子。

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叫做“春运”。按照古已有之的风俗,中国人每到春节,哪怕在天涯海角,也要回家团聚过大年。谢天谢地,这个习俗没有被颠覆,山村里的老父老母、留守儿童,终于见到沿海打工的亲人归来了。不过,许多人想念了一整年家乡,在老家待了几天,却感到分外乏味。不再有童年的青山绿水,不再有过去的赶庙会、闹元宵,乡亲还是过去的乡亲,但彼此之间变陌生了,心的距离何其遥远,聊起天来也是话不投机半句多。在家乡,在村落,在亲戚、邻居之间,“我们”不复存在,只有一个个原子化、彼此隔膜的“我”。而在一个不再有“我们”的家乡,“我”是显得那样的孤独、无助与无聊。

城市人的感觉同样糟糕。一家人好不容易聚拢吃年夜饭,年轻人心不在焉地玩着手机,老年人感觉冷落,只能打开电视,从无趣的春晚中打发时间。蛋饺、春卷、饺子、狮子头,各种菜肴都是超市现成买来的,不必再劳驾亲自动手。而在我的童年时代,小孩子最盼望的就是过春节,不是因为有吃的了,而是家里有了一种热闹非凡的气氛,母亲买来春卷皮,拌好了猪肉与大白菜馅,哈哈,就可以与大人一起包春卷了!那一刻,家人有说有笑,长辈对晚辈特别和蔼,小孩子们也可以放肆一把。在一个物质匮乏、需要样样自己动手的年代,反而有一种亲近感。这不是简单的包饺子、裹春卷,而是家庭的年度庆典。在热闹的过年之中,你被确认为家庭的一份子,你是“我们”中不可缺少的一员。今天的孩子还有这样的感觉、这样的期盼吗?他们去见奶奶,看舅舅,内心盼望的大概只是一个大红包。红包到手,孩子们立即撇下大人,玩自己的游戏去了。“我们”不再是一个精神的归属、话语的共同体,而只是物欲性的交易空间。没有了金钱,就没有了“我们”。

一个没有集体仪式的节日,称不上真正的节日,只是随心所欲的私人假期而已。比如国庆节,对国人来说,只是一年中最美妙的旅游黄金周。于是高速公路挤到瘫痪,成为停车场;各大旅游景点如沙丁鱼罐头,游客前胸贴后背,随时有踩踏的危险;香港的旺角、台北的101高楼、韩国的济州岛、日本的北海道,都是此起彼伏的中国人大嗓门。回到我的童年时代,虽然没有机会出去旅游,但孩子们的内心都有一个共同的期盼:“十一”晚上的焰火。夜幕刚刚降临,就早早爬到屋顶上,远远眺望人民广场上空,等待着缤纷灿烂的一刻。说实话,当年对国家的认同,一小部分就是在国庆的美丽焰火中萌芽的。今天的小孩子,不再知道国庆焰火为何物,也无从感受此节日与彼节日意义何在。对中国人来说,无论是春节、清明、端午,还是元旦、“五一”、“十一”,通通都是无需上班的法定假期,是出外旅游的难得机遇、是发呆、睡懒觉、打通宵麻将的大好时光。

近年来,出于商业利益和旅游文化的考虑,各地政府也在春节期间组织了各种看似热闹的活动,诸如大年夜头香、新年撞钟、初五迎财神、元宵灯会等等。尽管人潮汹涌,却与社群无关,与“我们”隔缘,只是一大群彼此陌生、相互隔膜的个人,各怀心思与愿景,偶然聚在一起而已。上海外滩踩踏事件的发生,又令政府管理部门备感压力,不少活动取消了之。节日衰落的背后,正是“我们”的匮乏与公共社群的解体。

你说春节不再有公众性文化仪式吧,却有一个大大的例外,那就是延续了33年之久的央视春节联欢晚会。这个中国春晚,大概是除了奥运会、世界杯之外,全球观众最多的电视大派对了。从最初十亿人的乐乐呵呵,到这些年的集体吐槽,不管你喜欢还是讨厌,春晚已经成为春节中最具标杆意义的文化仪式。它借助电视屏幕所形成的,是一个虚拟的、想象的共同体。

春晚创办于上世纪80年代,那时候的中国刚刚步出红色的革命年代,进入世俗化的欢乐年华,改革开放、思想解放和文化启蒙带来的自由氛围,让国家有向心力,民族有凝聚力,人民有认同感,再加上当时观众的欣赏口味尚未分化,十亿人民一台戏,春晚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中华文化的“我们”。好景不长,90年代以后中国巨变。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分化的加剧和全球化带来的裂变,使得文化上具有高度同一性的“我们”不再存在,都市文化与乡村文化、全球文化与本土文化、南方文化与北方文化、年轻人文化与老年人文化、土豪文化与屌丝文化之间发生了深刻的断层,众口难调,莫衷一是。不要说13亿人,即便是同一家庭的三代人,都很难坐到一起,欣赏同一台戏。大年夜的“国菜”春晚呈台阶性的滑坡之势,它的衰败还在半程,远远没有滑到谷底。

今年压过春晚的头条新闻,竟然是异军突起的抢红包。这场移动手机上的全民狂欢,令几亿国人无心年夜饭、无暇春节晚会,专心致志埋头刷屏。抢红包将会成为新的春节传统吗?它将形成社群性的“我们”吗?—切皆有可能。

在这场抢红包大战中,微信战胜了微博,原因无它,乃因微博基本是陌生人形成的公共空间,而微信则是私人性的社交网络。这几年由于社会与政治的外在因素,公共空间急剧衰落,陌生人之间充满了警惕与不安全感,大批“微博控”逃离公共空间,躲到微信群一角,在熟悉的小圈子中交换信息、寻求慰藉、相濡以沫。每一个微信群,就是一个由各种血缘、地缘、学缘、业缘,或者利益、情怀、趣味所建立起来的小共同体,它们形成了一个个导向单一、边界清晰的“我们”。

春节的抢红包无异是微信群的公共文化仪式,它通过小共同体的集体参与,实现了社群内部的分层建构:发红包的通常是群里的精神领袖或大佬土豪,他们以自己的慷慨大度验证自己在群里的独特身份,并跃跃欲试老大的位置。抢红包的多是社群中的屌丝活跃分子,他们在乎的不是钱,而是那份被接纳的感觉和参与的快乐。而对抢红包态度冷漠的则是群里的边缘分子,平时对群若即若离,满足于淡定的潜水者。红包的内涵是传统的,但抢的方式却是时尚的,其中有运气、有刺激,玩的是心跳,炫的是亲热。

很有可能,抢红包将成为中国人过年时节的文化新传统,它以传统的内涵、时尚的方式重构了一个个“小微”共同体,形成了无数个既虚拟又真实的“我们”,传统的中国人生活在社群之中,但他只是某个固定社群中的一份子,“我”对“我们”从一而终。然而在今天多元、交叉的网络社会,每个人可以同时属于多个“我们”,进出自由,转换自如;每个人是分裂的,又是统一的,足见现代人身份的多重与人性的复杂。

不过,春节将因抢红包而回归为节日吗?由无数个小众的、脆弱的“我们”所合成的社会,将会是一个更大的“我们”吗?这,依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篇12:我们潮汕的春节作文

除了是我小学中的最后一个寒假外,这一年的寒假还有特别一个之处,我迎来了自己的第一个本命年――虎年!

2月13日是我期盼已久的除夕夜。这一天,也是一年之中最兴奋的一天。傍晚,天渐渐暗下来。院子里一幢幢楼灯火通明,楼里楼外,楼上楼下到处都是欢声笑语。不但我们小孩子个个兴奋地拿着花炮放着,就连叔叔、阿姨甚至白发苍苍的老爷爷也和我们一同放着花炮。午夜的钟响起了,楼房四周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此起彼伏,美丽的烟花“嗖嗖”地窜上夜空,五彩缤纷的焰火映照的大地,使四周一切变得金碧辉煌。

大年初一的早上,院子里格外清静,偶尔有几声鞭炮声。此时大家都在家吃饺子,下面就要去拜年了。我吃完热腾腾的饺子,也随着爸爸妈妈一同去拜年。走在街上,车辆穿梭,人声鼎沸,男女老少,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特别是那些可爱的小孩子,和我一样随着父母去拜年。先去姥姥家,去完姥姥家,再去太姥家,去完太姥家,再去……过年的气氛就在这一点一滴中体现。

篇13:我们的春节作文

临近春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忙着准备过新年。这家买年货,那家购鞭炮,都沉浸在喜庆的氛围中。作为家里的一个小成员,我也不例外。清扫房子的那天,我也加入了爸爸妈妈的行列中,演奏了一场“抹布扫帚交响曲”,把家里收拾的一尘不染。听妈妈说,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意思是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寄托了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我最喜欢和期盼的还是大年三十放鞭炮了。随着新年钟声的敲响,爸爸带着我到阳台上,把鞭炮先挂在长长的竹竿上,随着爸爸点燃了炮引子,“噼噼啪啪”的响声和闪烁的关刚瞬间交织在一起,好不热闹!

篇14:我们的春节作文

除夕那天早上,我和家人们一同去超市采购年货。春节之际,我可以肆意地挑选一些零嘴,平时不能买的大白兔奶糖,现在终于能吃个过瘾了!爸爸妈妈也是过年才肯狠下心买瓶“五粮液”的。我喜欢过年,喜欢过年的特权(买大量的零食),还喜欢这种快乐轻松的氛围。这,就是年味。

咱江西的春节是忙碌的,爸爸妈妈在忙着贴春联,爷爷奶奶正准备着年夜饭,我呢,就忙着给爷爷奶奶打下手,时不时能听见几声“涔涔,帮爷爷拿一下菜刀。”或者“孙子,帮奶奶把空心菜提过来。”我啊,忙里忙外,两个姐姐也忙得不亦乐乎――忙着试新衣服。哎!我真羡慕她们。

夜幕爬满天空,满天福星高高挂于夜幕。新的一年,福星高照,希望这学期我能考个满分……呀,什么味道?一阵突然传入鼻腔的香气,将我从幻想中拉回现实。“是腊肉!”我一下子闻了出来,毕竟平日里,只能留着口水远远望着的腊肉如今能端来让我一饱口福,我的口水带着兴奋和激动流在我的双颊。我的手刚碰到了筷子,姐姐就拍了我一下。对了,得爷爷先动筷子,我们小孩才能动筷子。于是,我和姐姐对了下眼神,咽了咽口水。

终于,爷爷夹了一片腊肉,我便跟着夹了一块。腊肉冒着热气,三分肥七分瘦,肥瘦交错,缠在一起,吃在嘴里,肉香四溢,我顿时满嘴的满足,满心的喜悦!这时,奶奶将煎黄花鱼端了上来,我立刻给爷爷夹了一大块鱼肉,爷爷一下子乐了,慈祥地看着我:“孩子懂事了,明天给你个大红包!”我说“鱼头鱼尾要您吃。”姐姐笑道“祝大家年年有余!”

篇15:春节,我们一起去大理吧!

推荐路线:喜洲(蝴蝶泉、白族民居、大理古城和崇圣寺三塔)+双廊(玉几岛、南诏风情岛)

赏风花雪月。“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短短几句就说透了大理的美。洱海宛如一轮新月,静静依卧在苍山和大理坝子之间,和孩子一起泛舟洱海,给人一种“船在碧波漂,人在画中游”的诗画般意境。洱海公园是观赏苍山洱海景色的好去处。背靠苍山,面临洱海的崇圣寺三塔是大理的象征,也是中国南方最古老、最宏伟的建筑之一。三塔由一大二小三座佛塔组成,呈鼎立之态,远远望去,雄浑壮丽。大理古城四四方方,不似江南的小桥流水,也没有城市的高楼大厦,只有幽静的小巷、瓦蓝的天空。古城里还有不少布艺、手工品小店,可以和孩子来一次DIY手工游戏,寻觅童年的乐趣。双廊的南诏风情岛是洱海三岛之一。岛上风光旖旎,海天一色,千年古榕树枝繁叶茂,还有幽穴古洞盘曲交错,那儿的风光一定让城市里孩子拍手叫绝。

吃风味美食。大理最好的餐厅大部分集中在古城,在护国路(洋人街)上,你可以品尝到云南风味的菜肴以及当地的白族菜比如木瓜炒鸡、大理生皮、洱海鱼、雕梅扣肉。在喜洲有两个不得不尝试的美食:喜洲粑粑和三道茶。粑粑是一种色、香、味均佳的麦面烤饼,是大理城乡的一种风味小吃,分甜咸两种,在四方街可以买到。三道茶是白族的一种特色茶,在品茶前可以先看表演,品茶后你就体会到了三道的“一苦二甜三回味”。而享誉中外的大理酸辣鱼的发源地就在双廊,双廊的餐馆一般都会有这道菜,每家的味道各有特色哦。另外,双廊乳扇也不可错过。特别推荐双廊的一家名为“木棉甜品”的无添加甜品小店,里面有孩子们最爱的酸醸醸,酸奶和酒酿调配在一起,酸酸甜甜的口味很独特。

住白族民居。在大理一定要住一回有着浓郁白族风情的客栈。无论是喜洲还是双廊,大多开客栈的主人都是有故事的外乡人,他们背后都有一番令人感动的故事。每间客栈都是主人精心设计打造的,躺在临海凭风的房间里,观洱海日出赏苍山月明;坐在临海客栈的露台,和孩子一起看书画画;或是极目远眺洱海湛蓝的湖面,大人小孩一起发呆,一起体会“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魅力!对了,几乎每家客栈的主人都会养几只小狗,只要你不欺负它们,它们大都温顺可爱,是孩子们很好的玩伴哦。

行在大理。从大理机场去往喜州或是双廊,最方便的出行方式是包车。到了景区,如果一家三口都会骑车,不妨来一次难忘的亲子骑行,环洱海骑行一路风景无数,一定会让孩子们在美景中享受到运动和亲情的快乐。客栈或是小店都可以租到自行车,根据车的类型和质量,价位略有不同,一般在15~30元/天/辆不等。至于在双廊,步行则是最好的出行方式,闲庭信步于各家客栈小店之间,慢生活就是双廊的度假方式。

作者简介:

刘俊珺

旅行专栏自由撰稿人,热爱旅行和摄影,坚信旅行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女儿现龄8岁,3岁开始跟着爸爸妈妈国内外到处走,东南亚、澳洲、欧洲都留下过她的小小脚印哦。

微信公众号:大手牵小手的旅行故事

篇16:我们的春节作文

按江苏的老规矩,春节自腊八便正式开始,每个人都忙碌了起来。扫屋顶,由家里最健壮的青年将屋顶的落叶扫下,也就是人们所说的“扫晦气”。这时家里最高兴的就属我和表妹了,扫屋顶时总能扫出些新奇玩意儿,或是飞到屋顶上的羽毛球、竹蜻蜓,又或是秋天落在上面的小果子。在前几周我就开始盼望着了,一天往梯子底下跑好几次,时不时就问妈妈:“还有几天腊八啊?”

转眼,小年到了。家里的大人大清早的就开车出去采购年货了,满院子只剩小孩儿还在呼呼大睡,没办法,谁让那几天的晚会看也看不完。醒了,爸妈也就差不多回来了,我就这儿拿点儿果脯、那儿拿点儿江米条,草草地吃完早饭,又急匆匆的做花灯去了。

做一个自己专属的花灯,在灯会上大放光彩,想必是每个孩子都愿意的吧。先把竹条编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再糊上一层纸,按上握把,塞入电灯便成了,早年间的花灯都是在中间点上蜡烛,可那样太麻烦了,也不安全,家长是万万不许的。

大年三十,吃完年夜饭、收完红包后,看春晚也是必不可少的,熬到十二点,沾床就睡。

上一篇:制作纸筒电话作文500字下一篇:插旗中学综合实践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