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及前言

2024-05-06

摘要及前言(精选8篇)

篇1:摘要及前言

I

Feeling the Society Touching the Life

ABSTRACT

As a university student in school, participate in social practices that can advance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society, to improve their own status quo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wareness, book knowledge and social knowledge to achieve the combination to help us establish a correct world outlook, outlook on life and values.Through this time of social practice, so that we were tempered and increase their abilities to achieve the organi unity of knowledge and action

Through in-depth community and practice, to make us more clear understanding and knowledge of national conditions, understand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understand the social needs of the graduates.We should integrate their own reality, establish a correct attitude in choosing jobs, individual volunteers and the needs of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the motherland.Through this practice, our in-depth grass-roots level, understand the country people, and simultaneous analysis of the practical needs of the community and found that our own shortcomings.This social practice, and we mainly aim to strengthen our last semester of the school of logistics knowledge, in-depth business, learning practical logistics knowledge.Put the knowledge learned in school and going into practice, and in actual practice, the process finds himself deficiencies.In practice, saw his other side, but also saw themselves into society, fear, find their own shortcomings in this regard, in the interpersonal aspects of deprivation.Practice comes real knowledge, this is my greatest feelings in this practice.Chinese students often than academic performance of American students learn together much better, but a decade later, much less scientific research than others, reason is the U.S.thinking of the students active, hands-on ability and creative spirit strong.As Sadie said, “people do not have knowledge of the practice, equivalent to a bee without honey.” “Scholarship will be forever if it is not buried.” Thus, the light and knowledge is not enough, should also be used;light there is desire not enough, should act.KEYWORDSdare to practice, help in the field, learn to use

感悟社会 接触生活

摘 要

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能够促进我们对社会的了解,提高自身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的认识,实现书本知识和社会知识的结合,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这一次的社会实践活动,使我们经受锻炼,增长才干,实现知识和行动的有机统一

通过深入社会和实践,使我们更加清楚的了解和认识国情,认清就业形势,了解社会对毕业生的需要。我们要结合自身实际,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实现个人志愿与祖国需要的有机结合。通过这次实践活动,我们深入基层、了解国情、体察民情,同时分析社会的现实需要,发现自身的不足。

这次的社会实践,我们主要是巩固我们上学期所学的物流知识,深入企业,学习实际的物流知识。把在学校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并在实际的实践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把原来不熟悉的知识熟悉化,把原来不懂得知识问明白,把脑海中那些模糊的概念搞清楚。另外,在这次实践的过程中除了学习到一些物流的专业知识外,我还学习到了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也了解到了当今社会就业形势严峻的一些情况。在实践中看到了自己的另一面,同时也看到了自己在走进社会时的恐惧,发现了自己在这方面的不足,在人际交往方面的匮乏。

实践出真知,这是我这次实践的最大的感触。中国的留学生学习成绩往往比一起学习的美国学生好得多,然而十年以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原因就在于美国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和创造精神强。就如萨迪所言“有知识的人不实践,等于一只蜜蜂不酿蜜。”“才学如果不用就会永远埋没。”因此,光有知识是不够的,还应当运用;光有愿望是不够的,还应当行动。

关键字敢于实践,不耻下问,学会运用

前言

寒暑假社会实践一直以来都是镐京学院的必修课之一。今年寒假,我们一行五人在陕西咸阳陇海铁路联运公司进行了为期10天社会实践。通过了10天的时间,我们充分巩固了在学校所学的物流知识,运输与包装,仓储,供应链等等。在实践过程中,我充分的体验到了社会上的人情冷暖,获得了许多的在学校学不到的知识。

篇2:摘要及前言

毕业设计任务书

班级:学生:学号设计题目:

摘要:

设计内容及要求:

1.2.3.4.

指导老师(签字):

-1-

年月日

前言

主要介绍选题的背景、依据、需要解决的问题、解决的思路与

途径,最后要达到的目的或产品的用途等,在500字左右。

学生签名

摘要

简要介绍设计方法、内容、实际达到的效果和结论,在200-300字左右。

关键词:

(三至八个关键词)

题目

设计内容部分。要求条理清晰、方法正确、内容翔实、语言简练,要求至少20页以上。

参考文献

文献著录格式如下:

篇3:论文摘要撰写方法及注意事项

1. 报道性摘要

报道性摘要是指明一次文献的主题范围及内容梗概的简明摘要, 相当于简介。报道性摘要一般用来反映论文的目的、方法及主要结果与结论, 在有限的字数内向读者提供尽可能多的定性或定量的信息, 充分反映该研究的创新之处。篇幅以300字左右为宜。

2. 指示性摘要

指示性摘要是指明论题及取得的成果的性质和水平的摘要, 其目的是使读者对该研究的主要内容 (即作者做了什么工作) 有一个轮廓性的了解。创新内容较少的论文, 其摘要可写成指示性摘要。篇幅以100字左右为宜。

3. 报道—指示性摘要

这种摘要界于上述两者之间, 以报道性摘要的形式表述一次文献中信息价值较高的部分, 而以指示性摘要的形式表述其余部分。篇幅以200字左右为宜。

摘要应在题名与正文之间。最常用的为结构式摘要, 包括目的 (objective) 、方法 (methods) 、结果 (results) 和结论 (conclusion) 四个部分。

目的———研究、研制、调查、分析、评价的前提、目的和任务, 所涉及的主题范围。

方法———所用的原理、理论、条件、对象、材料、手段、装备、程序等。

结果———实验的、研究的、调查的、分析的结果, 数据, 被确定的关系, 观察结果, 得到的效果等。

结论———结果的分析、研究、比较评价、应用, 提出问题, 今后的课题, 假设, 启发, 建议, 预测等。

篇4:《古树开花》前言及采访手记

过去,曾写过两篇有关剪纸的文章。前一篇千字短文,题为《剪不断的渴望》,记叙的正是寻访郭佩珍老人,且表达了一腔青春情怀对一位民间艺人的印象。这一次接触,老人形象及精神气质中的平和、善良,给我的强烈启示远胜于剪纸。这让我当时以至现在,都会联系到奶奶,以及像奶奶一样众多坚忍、无私、宽阔的女性。奶奶一生不懂剪纸,可刻在一个顽童记忆里的那种微笑,那种目光……以及她一辈子好似先天得来实为人生修养所达的生活境界,已远远超越任何一种艺术。其实质和影响,也是如今浅薄的任何行为艺术及功利教育所无法比拟的。

后一篇题为《剪在纸上的梦》,算是对剪纸以及对专注于此的艺术家认识和把握上的一种伸展。在这里我曾说:剪纸是属于温柔女性的梦,这个梦很古老。在乡下榆林,只要风能吹到的地方,就有剪纸。剪纸女人饱尝生活的熬煎,用剪刀剪出思念的人和寓意吉祥美好的图案,也就获得了心灵的安慰。黄河岸边的佳县,有一位剪纸老人郭佩珍,被人们誉为民间艺术大师。她说:“我就喜欢一个人清清静静,一个人想得特别多,拿起剪刀,想想剪剪,心里烦闷事,就少了,没了。”

在感性上,我认为散落在乡村中的民间艺术,就是同这块土地一样坚忍的民间艺人,面对漫漫黄沙,守着深山大沟,记录的生存日记。

从过去的经验和生活,走到现在,渴望已趋于理性,梦也变为实在。对人的理解而言,我深切地看到了人生易老,生命短促;可人生需要拼搏和奋斗,要在匆匆之际,活出完整、清醒,具有尊严而有意义的独特的人生,就得警惕灵魂不能搁浅,意志不能屈从于沮丧,从而保持精神的健康、充沛和有力。随着岁月的流逝,一个人外在的躯体会日益枯萎,而精神则可以不断丰厚博大,这是同郭佩珍老人深入接触和了解后,所听到的生命之音。

在平常的理解上,我们把剪纸——俗称的“窗花”,简单地认为是一种图案:一朵花、一只老虎或是一个抓髻娃娃等。我们认为剪纸是静态的,需要去解读,解读这些纸花同传统文化里暗暗契合的东西。可是在郭佩珍老人这里,尤其是她进入晚年创作的大幅作品中,我们看到的剪纸与平常理解的窗花全然不同,这些作品是叙述性的、直接的,呈现出一种动态。这些图案是她心中的画,就像是她内心深处的摄影作品,将她过去,记忆中的生活——我们共同的记忆,相互连缀,艺术性地呈现了出来,并构成相对完整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充满了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以及一个时代独特的浓郁生活场景……

认真整理郭佩珍老人的录音,完成初稿后,在十月的一天,我独自驱车去了佳县。一路上,心情忐忑,一方面因为这与承诺给她看稿的日期已延后了两个多月;另一方面,心想不仅承诺延后,却还不知能否得到她和家人的认可。

这半年来,从对郭佩珍老人的真正接触开始,因为她表达的清晰,采访竟出乎所料顺利,但是在初步完成整理、写作的过程中,却感到异常艰难。有必要做几点说明:

其一:对郭佩珍老人来说,她的回忆,包括一些大事,都没有确切的时间概念,她的悲与喜、忧与愁或过日子与创作,都是同生命连在一起刻在骨头里的。她的剪纸就是她的日记。所以在叙述老人的历程时,就只能通过查阅一些资料,或从别人的谈话,相互对证,以梳理出较为清晰的某年某月的时间顺序。

其二:她的回忆,并不像诸多的成功人士一样,张口闭口都是取得了何种功绩。事实上,老人所谈,大多是生活中的一些琐事,是一些花里呼哨的文字很难以表述的家里家外事。她所谈论和关注的是生活本身,柴米油盐,饥饿和苦难的挣扎。甚至,老人在回忆中话题很少涉及剪纸或创作。细想,这种无言的表达也是很真实的。在以前,一个女人心灵手巧,会剪会绣,不过是一种日常功课,谁又会浅薄地到处炫耀呢?

其三:从附录资料看她所获得的各种奖项,不难发现,这些奖项大都有一个关键词“民间”,诸如“民间艺人”、“民间剪纸”之类。这就带来一个疑问,“民间”相对应的词是什么?显然较为准确的应该是“官方”!民间与官方,谁高谁劣?这样的区分有何意义呢?民间剪纸、民间刺绣的概念为人所熟知,那么“官方”种种到哪儿去了?之所以有这样的疑问,所说明的就是像郭佩珍这样的艺人,她对作品精益求精的精神,对创造的态度,是从事任何种类的艺术都需要的真实状态。

其四:郭佩珍老人的代表作品以宏大、精细为特点。宏大是指她作品的立意,这明显区分于过去对窗花的理解,她的剪纸有一种强烈的叙事性,有人甚至说:郭佩珍的大幅剪纸就是长篇小说。事实确实如此。有时面对她瘦弱的身躯,会不由感到惊讶,惊异她的内心怎么会有那么充沛的激情呢?精细是指她对细节的处理,总是一丝不苟精雕细刻,诸如她用剪子剪出的发丝,一根是一根,连专业精密的摄影器材都难于再现。

其五:对她的剪纸,有人并不认同,认为不十分传统。她也从不会辩驳,可是在采访中,有关传统,她在无意中有这么一段谈话,很有趣,她说:“我妈的我妈是个传统;我妈的我妈手指挥舞,向上翻,又是个传统。传统有好的了,你看青铜器上,有些古器上,说是老虎,可长两个尾巴。”

郭佩珍老人还说:“剪纸难就难在连上。手巧的做出来就是好的,好看,就是那么一点。对农村我一清二楚,过去的赶集汉,一只鞋五斤重,走路累不累?不知道,怎么能绞出来?学习就是上楼梯,学习的办法很多。我有安塞两本书从来不看,不让人家说我替了。有的人替了个鸡做出来个狗,笨人嘛,还要看用心不用心。笨人的都是传统!急死人了!”

这一次再度见到郭佩珍老人,首先请她对作品《陕北风情图》、《回忆》两幅作品进行了详细的解释。而《我家住在黄河畔》、《春回佳县》因她没有保存,不能进行讲解,我深为遗憾。她不认识字,初稿只能交给她的幼子马连军,他阅读后,提了几处修改意见。我知道,郭佩珍幼年是受母亲的影响和教育最深,晚年却是得到儿子马连军的理解、帮助最大。她尊重他的意见。

对这次出行所获的补充,使文稿得以完善,我自然感到庆幸。我发现,前两幅作品,同她的生活有着紧密联系,犹如她个人的回忆录;后两幅代表作品,通过别的资料大致了解后,发现与她实际的生活联系并不紧密,而更注重了创作性和艺术性。这样的区别,也形成了本文前后叙述的重心有所变化。

总体而言,对照她的身世,回过头再来看作品,尤其能感到一种震撼。这种震撼,首先源于老人不平凡的经历;其次是她艺术作品高度的概括力和表现力,这一点在她诸多代表性的作品里,都一览无余。可以说,她创作了绝无仅有独特的剪纸艺术世界。

篇5:摘要及前言

前言...........................................2 第二章

PLC的概述

2.1 PLC的产生........................................2 2.2 PLC的特点.........................................2 2.3 PLC的系统构成.....................................4 2.4 PLC的等效电路和工作原理...........................5 2.5 PLC的分类.........................................7 2.6 PLC的发展趁势.....................................8 第三章

PLC的常用语言

3.1 PLC常用的编程语言................................10 3.2 PLC的软继电器....................................10 第四章

PLC的基本指令..................................17 第五章梯形图的特点和编程规则

5.1 梯形图的特点.....................................21 5.2梯形图的编程规范..................................21 第六章彩灯的PLC控制

8.1 花样示意图.......................................23 8.2 I/O分配..........................................26 8.3梯形图............................................27 8.4程序指令..........................................30 8.5 工作原理.........................................35 第七章毕业设计总结......................................37 参考文献................................................39

第一 章

前言

可编程控制器是在继电器控制和计算机控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新型工业自动控制装置。早期的可编程控制器在功能上只能实现逻辑控制,因而被称为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简称PLC。随着微电子技术和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微处理器用于PLC,使其不仅可以实现逻辑控制,还可以进行数字运算和处理、模拟量调节和联网通信等,因此美国电气制造协会于1980年将它正式命名为可编程控制器(Programmable Controller),简称PC。但近年来PC又成为个人计算机(Personal Computer)的简称,为避免发生混淆,我们仍把可编程控制器简称为PLC。

本章主要介绍PLC的结构组成、工作原理和编程语言等内容。第二章

PLC概述

1、PLC的产生

传统的继电器控制具有结构简单、易于掌握、价格便宜等优点,在工业生产中应用甚广。但是,这些控制装置体积大、动作速度较慢、耗电较多、功能少,特别是接线复杂、排除故障非常困难而且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如果工艺要求发生变化,控制柜内的元件和接线也需要作相应的变动,改造的工期长、费用高,通用性和灵活性较差。

1968年,美国最大的汽车制造商通用汽车公司(GM),为了适应汽车型号的不断翻新,想寻找一种方法,以尽可能减少重新设计继电器控制系统和接线、降低成本、缩短时间,而考虑把计算机的功能完善、通用灵活等优点与继电器控制的简单易懂、操作方便、价格便宜等优点结合起来,制成一种通用控制装置,提出了研制PLC的基本设想:1.编程简单方便,可在现场修改程序;2.硬件维护方便,最好是插件式结构;3.可靠性要高于继电器控制装置;4.体积小于继电器控制装置;5.可将数据直接送入管理计算机;6.成本上可与继电器竞争;7.输入可以是交流115V;8.输入为交流115V,2A以上,能直接驱动电磁阀;9.扩展时,原有系统只需做很小的改动;10.用户程序存储器容量器容量至少可以扩展到4K。

根据以上设想和要求,1969年美国数字设备公司(DEC)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可编程控制器,并在通用汽车公司的汽车生产线上试用成功,从而开创了工业控制的新局面。从此,这一更新技术就以很快的速度发展起来,现代的PLC已成为现代工业控制的三大支柱(PLC,机器人和CAD/CAM)之一。

2、PLC的特点

○1.编程方法简单易学

考虑到企业中一般电气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的传统读图习惯和应用微机的实际水平,PLC配备有他们最容易接受和掌握的梯形图语言。梯形图语言的电路符号和表达方式与继电器电路原理图非常接近。而且某些仅有开关量逻辑控制功能的PLC只有十几条指令。通过阅读PLC的使用手册或短期培训,电气技术人员或技术工人只要几天的时间就可以熟悉梯形图语言,并用来编制用户程序。

○2.硬件配套齐全,用户使用方便

PLC配备有品种齐全的各种硬件装置供用户选用,用户不必自己设计和制作硬件装置。用户在硬件方面的设计工作只是确定PLC的硬件配置和外部接线。PLC的安装接线也很方便。

○3.通用性强,适应性强

PLC的生产具有系列化和模块化特点,硬件配置相当灵活,可以很方便地组成能满足各种控制要求的控制系统。组成系统后,如果工艺变化,可以通过修改用户程序,方便快速地适应变化。

○4.可靠性高,抗干扰能力强

绝大多数用户都将可靠性作为选择控制装置的首要条件。PLC采取了一系列硬件和软件抗干扰措施,可以直接用于有强烈干扰的工业生产现场。PLC的平均无故障间隔时间高,如日本三菱公司的F1、F2系列PLC的平均无故障间隔时间长达30万小时,这是一般微机所不能比拟的。

○5.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工作量少

PLC用软件功能取代了继电器控制系统中大量的中间继电器、时间继电器、计数器等器件,控制柜的设计、安装、接线工作量大大减少。PLC的梯形图程序很容易掌握,设计和调试梯形图所花的时间比设计继电器系统电路图花的时间要少得多。

○6.维修工作量小,维修方便

PLC的故障率很低,并且有完善的诊断和显示功能。PLC或外部的输入装置和执行机构发生故障时,可以根据PLC上的指示灯或编程器提供的信息迅速地查明故障的原因。用更换模块的方法可以迅速地排除PLC的故障。

○7.体积小,能耗低

以F1意40M型PLC为例,其外形尺寸为305×ll0×110mm,功耗小于25VA。由于体积小,PLC很容易装入机械设备内部,是实现机电一体化的理想的控制设备。

3、PLC的系统构成

PLC实际上是一种工业控制计算机。它的硬件结构与一般微机相似,主要由主机、I/O扩展机、外围设备三部分组成,如图1所示。○1.主机

主机由CPU(微处理器)、存储器、输入/输出单元、电源等部分组成。CPU是PLC的核心,其作用类似于人的大脑。它能够识别用户按特定格式输入的指令,并按照指令完成预定的控制任务。另外,它还能识别用户所输入的指令序列的格式和语法错误,还具有系统测试与诊断功能。

PLC的存储器有两种:系统程序存储器和用户程序存储器。系统程序存储器主要用于存放系统正常工作所必须的程序,如系统诊断程序、键盘输入处理程序、指令解释程序、监控程序等。这些程序与用户无直接关系,已由厂家直接固化进EPROM中,不能由用户直接存取、修改。用户程序存储器主要存放用户程序(用户利用PLC的编程语言按不同控制要求所编制的控制程序或数据,这相当于设计继电器控制系统硬接线的控制电路图),可通过编程器进行修改。

输入输出(I/O)单元是PLC与输入控制信号和被控制设备连接起来的部件,输入单元接收从开关、按钮、继电器触点和传感器等输入的现场控制信号,并将这些信号转换成CPU能接收和处理的数字信号。输出单元接收经过CPU处理过的输出数字信号,并把它转换成被控制设备或显示装置所能接收的电压或电流信号,以驱动接触器、电磁阀和指示器件等。电源部件是把交流电转换成直流电的装置,它向PLC提供所需要的直流电源。电源组件具有很高的抗干扰能力,适合工业现场使用,供电稳定、安全可靠。电源组件内还装有备用锂电池,以保证在断电时保存必要的信息。

PLC还有各种接口,PLC通过这些接口可与监视器、打印机、其它的PLC或计算机等相连。○2.I/O扩展机

每种PLC都有与主机相配的扩展模块,用来扩展输入、输出点数,以便根据控制要求灵活组合系统。PLC扩展模块内不设CPU,仅对I/O通道进行扩展,不能脱离主机独立实现系统的控制要求。○3.外部设备

外部设备包括编程器、盒式磁带机、打印机、EPROM写入器、图形监控系统等。其中编程器是PLC必不可少的重要外围设备,由键盘、显示器、工作方式选择开关和外存储器接插口等部件组成,主要用于对用户程序进行输入、检查、调试和修改,并用来监视PLC的工作状态。编程器有简易型和智能型两类。简易型编程器只能联机编程,且需将梯形图转化为助记符后才能送入。智能型编程器又称图形编程器,它既可联机编程,又可脱机编程,具有图形显示功能,可直接输入梯形图和通过屏幕对话,但价格较贵。现在也可在个人计算机上填加适当的硬件接口,利用生产厂家提供的编程软件包就可将计算机作为编程器使用,而且还可以在计算机上实现模拟调试。

PLC与打印机相连可将过程信息,系统参数等输出打印。当与监视器相连时可将控制过程图象显示出来。当PLC与PLC相连时,可组成多机系统或连成网络,实现更大规模控制。当PLC与计算机相连时,可组成多级控制系统,实现控制与管理相结合的综合系统。

5、PLC的等效电路和工作原理 1.PLC的等效电路

PLC的工作酷似一个继电器系统,其等效电路可分为三部分:输入部分、内部控制电路和输出部分,如图2所示,图中“ ”为PLC内部用程序实现的软继电器的线圈,“ ”为常开触点,“ ”为常闭触点。

①输入部分——这部分的作用是收集被控设备的信息或操作命令。输入端子外接行程开关、按钮等的触头,内连输入继电器线圈。输入继电器由外部信号通过输入端子驱动,可提供无限多对常开、常闭的软触点供内部使用。②内部控制电路——由用户根据控制要求编制的程序所组成,其作用是按用户程序的控制要求对输入信号进行运算处理,判断哪些信号需要输出,并将得到的结果输出给负载。

PLC内部有许多类型的器件,如定时器(T)、计数器(C)、辅助继电器(M)等,它们都有许多对用软件实现的常开、常闭触点。编写的梯形图是将这些软器件进行内部接线,完成被控设备的控制要求。

③输出部分——这部分的作用是驱动外部负载,所以输出端子是PLC向外部负载输出信号的端子,其内连输出继电器(Y)的一对常开触点。输出继电器除提供一对常开触点驱动负载以外,还可以提供无数对常开、常闭触点供内部使用。2.PLC的周期工作方式 PLC是通过一种周期工作方式来完成控制的,每个周期包括输入采样、程序执行和输出刷新三个阶段,如图3所示。

①输入采样阶段——PLC以扫描方式按顺序将所有输入端的状态读入到输入映像寄存器中存储,这一过程称为采样。在本工作周期内采样结果不会改变,而且将在PLC执行程序时被使用。

②程序执行阶段——PLC按顺序对程序进行扫描,即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地扫描每条指令,并分别从输入映像寄存器和元件映像寄存器中获得所需的数据进行运算、处理,再将程序执行的结果写入元件映像寄存器中保存。但这个结果在全部程序未执行完毕之前不会送到输出端口上。

③输出刷新阶段——在所有用户程序执行完毕后,PLC将元件映像寄存器中的内容送入输出锁存器中,通过一定的方式输出,驱动外部负载。

PLC重复执行输入采样、程序执行、输出刷新三个阶段,每重复一次的时间称为一个扫描周期。PLC的一个扫描周期一般为40~100ms之间。

5、分类

○1.按I/O点数分类

按I/O总点数可分为小型、中型和大型三类。小型PLC的I/O点数为256点以下,其中小于64点为超小型或微型PLC。中型PLC的I/O点数为256点到2048点以下。大型PLC的I/O点数为2048点以上,其中I/O点数超过8192点为超大型PLC。○2.按结构形式分类

按结构形式可分为整体式和模块式。整体式PLC是将电源、CPU、I/O部件都集中装在一个机箱内,具有结构紧凑、体积小、价格低的特点,一般小型PLC采用这种结构。模块式PLC是将PLC各部分分成若干个单独的模块,如CPU模块、I/O模块、电源模块(有的包含在CPU模块中)以及各种功能模块。模块插在框架的插座上,有的PLC没有框架,各种模块安装在底板上。这种结构的特点是配置灵活,可根据需要选配不同模块组成一个系统,而且装配方便,便于扩展和维修。一般大、中型PLC采用模块式结构。○3.按功能分类

按功能不同,PLC可分低档、中档、高档机三类。低档机具有逻辑运算、计时、计数、移位以及自诊断、监控等基本功能。还可能增设少量模拟量输入输出、算术运算、数据传送和比较、远程I/O、通信等功能。中档机除具有低档机的功能外,还具有较强的模拟量输入输出、算术运算、数据传送和比较、数制转换、远程I/O、子程序、通信联网等功能。还可以增设中断控制、PID控制等功能。高档机除具有中档机的功能外,还有符号算术运算(32位双精度加、减、乘、除和比较)、矩阵运算、位逻辑运算(置位、清除、右移、左移)、平方根运算及其它特殊功能函数的运算、表格功能及表格传送等。高档机具有更强的通信联网功能,可用于大规模过程控制,构成全PLC的分布式控制系统,或整个工厂的自动化网络。

6、发展趋势

○1.向更高处理速度、更大存储容量方向发展 为了提高PLC的处理能力,要求PLC具有更好的响应速度和更大的存储容量。在PLC中,用户程序的存储容量有的是用编程的步数来表示,每编一条语句为一步;有的是以字为单位来计算,16位二进制数为一个字节,每1024个字节为1KB;有的是以编程的地址来表示,每编一条语句为一地址。目前大型PLC的存储容量是几百KB,最高可达几MB。为了扩大存储容量,有的公司已使用了磁泡存储器或硬盘。目前大中型PLC的扫描速度可达0.2ms/KB左右。如欧姆龙公司的C1000H为0.4ms/KB,三菱公司的A3N为0.2ms/KB。○2.产品规模向大、小两个方向发展

PLC主要有超大型和超小型两个发展趋势。超小型PLC向体积更小、速度更快、功能更强、价格更低方向发展,以真正完全取代最小的继电器系统。超大型PLC向大容量、高速度、多功能方向发展,能与计算机组成分布式控制系统,实现对工厂生产全过程的集中管理。

○3.PLC编程语言更加丰富,功能不断提高,编程语言趋向标准化

在PLC系统结构不断发展的同时,PLC的编程语言也越来越丰富,功能也不断提高,除了大多数PLC使用的梯形图语言外,还有些PLC采用BASIC、C语言等高级语言编程。美国生产的PLC在基本控制方面编程语言已标准化,均采用梯形图编程,日本、英国也进入了标准化阶段,法国还采用专用编程语言GRAFCET,德国采用DIN40719标准编程语言。○4.不断开发智能模块,加强联网和通信能力

为了满足各种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要求,近年来不断开发出许多功能模块,如高速计数模块、温度控制模块、远程I/O模块、通信和人机接口模块等,扩大了PLC应用范围。目前加强PLC联网与通信的能力,是PLC技术进步的潮流。PLC的联网和通信可分为两类:一类是PLC之间联网通信,各PLC制造厂家都有自己的专有联网手段;另一类是PLC与计算机之间的联网通信,一般PLC都有通信模块用于与计算机通信。

毕业设计总结

通过此次毕业设计,我不仅把知识融会贯通,而且丰富了大脑,同时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也了解了许多课外知识,开拓了视野,认识了将来电子的发展方向,使自己在专业知识方面和动手能力方面有了质的飞跃。

毕业设计是我作为一名学生即将完成学业的最后一次作业,他既是对学校所学知识的全面总结和综合应用,又为今后走向社会的实际操作应用铸就了一个良好开端,毕业设计是我对所学知识理论的检验与总结,能够培养和提高设计者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我在校期间向学校所交的最后一份综和性作业,从老师的角度来说,指导做毕业设计是老师对学生所做的最后一次执手训练。其次,毕业设计的指导是老师检验其教学效果,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绝好机会。毕业的时间一天一天的临近,毕业设计也接近了尾声。在不断的努力下我的毕业设计终于完成了。在没有做毕业设计以前觉得毕业设计只是对这几年来所学知识的大概总结,但是真的面对毕业设计时发现自己的想法基本是错误的。毕业设计不仅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一种检验,而且也是对自己能力的一种提高。通过这次毕业设计使我明白了自己原来知识太理论化了,面对单独的课题的是感觉很茫然。自己要学习的东西还太多,以前老是觉得自己什么东西都会,什么东西都懂,有点眼高手低。通过这次毕业设计,我才明白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都应该不断的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知识和综合素质。

总之,不管学会的还是学不会的的确觉得困难比较多,真是万事开头难,不知道如何入手。最后终于做完了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此外,还得出一个结论:知识必须通过应用才能实现其价值!有些东西以为学会了,但真正到用的时候才发现是两回事,所以我认为只有到真正会用的时候才是真的学会了。

在此要感谢我们的指导老师张老师对我悉心的指导,感谢老师们给我的帮助。在设计过程中,我通过查阅大量有关资料,与同学交流经验和自学,并向老师请教等方式,使自己学到了不少知识,也经历了不少艰辛,但收获同样巨大。在整个设计中我懂得了许多东西,也培养了我独立工作的能力,树立了对自己工作能力的信心,相信会对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而且大大提高了动手的能力,使我充分体会到了在创造过程中探索的艰难和成功时的喜悦。虽然这个设计做的也不太好,但是在设计过程中所学到的东西是这次毕业设计的最大收获和财富,使我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冉文编写.《电机与电气控制》,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黄净主编.《电器及PLC控制技术》,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篇6:摘要及前言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化工设计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通过课程设计使我们初步掌握化工设计的基础知识、设计原则及方法;学会各种手册的使用方法及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查找方法和技巧;掌握各种结果的校核,能画出工艺流程、塔板结构等图形。在设计过程中不仅要考虑理论上的可行性,还要考虑生产上的安全性、经济合理性。

化工生产常需进行液体混合物的分离以达到提纯或回收有用组分的目的,精馏是利用液体混合物中各组分挥发度的不同并借助于多次部分汽化和部分冷凝达到轻重组分分离的方法。塔设备一般分为阶跃接触式和连续接触式两大类。前者的代表是板式塔,后者的代表则为填料塔。

筛板塔和泡罩塔相比较具有下列特点:生产能力大于10.5%,板效率提高产量15%左右;而压降可降低30%左右;另外筛板塔结构简单,消耗金属少,塔板的造价可减少40%左右;安装容易,也便于清理检修。本次课程设计为年处理含苯质量分数36%的苯-甲苯混合液4万吨的筛板精馏塔设计,塔设备是化工、炼油生产中最重要的设备之一。它可使气(或汽)液或液液两相之间进行紧密接触,达到相际传质及传热的目的。

在设计过程中应考虑到设计的业精馏塔具有较大的生产能力满足工艺要求,另外还要有一定的潜力。节省能源,综合利用余热。经济合理,冷却水进出口温度的高低,一方面影响到冷却水用量。另一方面影响到所需传热面积的大小。即对操作费用和设备费用均有影响,因此设计是否合理的利用热能R等直接关系到生产过程的经济问题。

本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是过程的物料衡算,工艺计算,结构设计和校核。

总结

本次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历时一周,是学习化工原理以来第一次独立的工业设计。在设计过程中不仅要考虑理论上的可行性,还要考虑生产上的安全性和经济合理性。

在上学期的化工原理学习中,我对于精馏塔的认识是很有限的,我们所遇到的精馏塔的计算也仅限于书上的例题和为了考试做的一些资料,它们都是简化了的或者局部的计算,而这次的课程设计让我接触到完完整整的精馏计算和一些辅助设备的计算。让我感觉到,光是平时学习的内容对于在工程方面的应用是远远不够的,这需要我们平时自觉的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设计中我学会了离开老师进行自主学习,参看多本指导书,完善自己的设计。

通过本次课程设计的训练,让我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更加感性和理性的认识,这对我们的继续学习是一个很好的指导方向,我们了解了工程设计的基本内容,掌握了化工设计的主要程序和方法,增强了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课程设计,还使我们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高度负责的工作作风,加强工程设计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更尤为重要。

最后,我还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对我们的教导与帮助,感谢同学们的相互支持,与他们一起对一些问题的探讨和交流让我开拓了思路,也让我在课程设计时多了些轻松、愉快。

篇7:正观美术馆介绍及画展前言

正观美术馆开馆、正观・文脉30家中国画展开幕式于11月23日下午圆满举行,馆长孙志中诚挚感谢各位宾客的到来。

“观以正,明以诚”

正观美术馆是北京市文化局主管、北京市民政局备案的民办公益美术馆,扎根于北京传统艺术中心琉璃厂-大栅栏地区,致力于中国书画艺术的收藏、陈列、展示、交流。

正观美术馆坚守“观以正,明以诚”的艺术态度,秉持“发明正见,观照人生”的审美宗旨,遵循“尊重传统、关注创新、传扬文脉、艺术至上”的学术立场,强调流派演进、师承关系、个性风格和时代精神四要素,对体现文脉延续的优秀当代艺术家包括老中青三代精心遴选,以自有资金为主结合私募艺术基金的发行,以及艺术家和藏家捐赠,形成独特的馆藏机制。

正观美术馆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南新华街25号一得阁三层,使用面积约1000平方米,由陈列厅、第一和第二展厅、媒体制作区、沙龙交流区组成,除了自办多个品牌展事,还将有选择地邀请优秀艺术家举办高端个展及联展,并提供立体化展务服务,包括出版、媒体宣传(报刊、电视、网络、手机等)、装裱运输、客户邀请与接待等,位于一得阁首层的“正观画廊”则提供相应的艺术品销售服务。

正观美术馆将与艺术家、各地美术馆和画廊真诚合作,以协作模式和品牌化运营形成琉璃厂艺术产业升级的新突破,在北京和全国发挥积极影响,对国际艺术交流做出贡献。

正观·文脉—30家中国画展前言

首届“正观·文脉——30家中国画展”是正观美术馆的开馆展览,今后每年都会举办,将结合其他单项展事,持续宣示自己的学术立场和艺术使命。办展览,尤其是主题性展览是件大事,因为展览面向大众,既是服务于创作者的学术展示,更是服务于投资和收藏界的指向引导,不可不慎。近年来艺术品市场转热,画家人群和投资人群双向增加,对艺术价值作出判断愈加重要,也愈加困难。除了观赏者个人专业知识的限制和独立态度的缺失,造成误判的外部干扰因素很多,例如体制原因带来的画家社会身份的二元化结构(所谓体制内外);画家政治地位和社会名衔的干扰;画家关注、参与和主导市场的能力差异;艺术风格、技法体系、绘画理念的多样性形成的审美认知门槛;经营者以其趣向和利益为导向的推波助澜等。高价时代的到来意味着投资风险的加大,价值判断须由感觉转为理性,若无审美“慧眼”,被一堆表象因素障目,失却“正见”,随波逐流,必不能收获艺术所本来蕴积的一切美好。办好展览的关键在于甄选画家,此处须持公道心、责任心、担当心,深入仔细研究比较。本次参展画家的选择和邀请,力求破除那些艺术评价的“伪边界”,不为园囿,只取最优。有人说艺术没有对错,但有高低,就是说审美是有标准的,只是无法精确计量。设定什么样的标准?什么样的画家是好画家?我始终认为坚持这样的基本观点:好画家会让我们尊敬和感动,因为他们以真诚纯净的心怀,长期训练的能力,巧夺天工的运思,写成物我两化,钟

灵毓秀的丹青画卷。他们首先是技法高超的画工,绘画能力成熟而独到;然后当深具知识与学养,以及由此而生的和而不同的观念和思想;最后他应该拥有人格要素中异于常人的性情、气质、品格与审美天赋,逐令作品的境界与格调至高至妙,美轮美奂。

以这样的高标准遴选出一个少而精的画家名单,并非易事,需要经过反复推敲和多方咨询。按老中青的简单划分,此次入选的30人里中年画家占了多数,这是因为他们兼具确定性和发展性,大多在这个巨变的时代横空出世,能力强大,语言完整,风格独特,已经受到后来者追随,来龙去脉清晰可见。年轻画家的选择难度很大,他们人数多面貌新,纵使布局领先者,中盘未可知,最终入选的几位,都是基础好、路子正、才华隽秀、可期于远的青年才俊,年龄暂止于七十年代末。最值得尊重的老画家群体,巨擘众多,均已硕果累累,本应多作邀请,无奈展事初创,于匆忙之间,锦上添花难有益,忙中出错堪所忧,于是仅诚邀风格鲜明、成就突出者为代表,余者另作筹划。

此次展览既以“文脉”立主旨,便不得不面对中国画边界划定的专业问题,限于水平,此处不求究竟,仅以自我之朴素认识做出判断。当前的画坛呈现重度多元化,简而言之,有的人守望传统,而唐宋以降,中国画的传统已越千年,一路演进,于今回归何处难免各作取舍;有的人追随西方,或于理念,或于观念,或于技法,必定面貌杂陈;有的人于中西之间融合,体用二字,斟酌参合,遂成万千形态⋯⋯无论哪一路哪一派,本次所选画家具有中国画最基本的共同点:一是以笔墨为核心语言,强调笔墨的独特审美价值,或者起码承认笔墨的功能性,即以笔墨为造型手段并能熟练运用;二是敬畏中国文化,表达当代中国人所能理解的观念和思维,或者我们所熟知的感情、感觉和感受。这两点也就是中国绘画传统的主体的或根本的要素,除此之外,如描绘对象的选择,各种技法的创新,立意与视角的独特化,精神内涵的形质差异等,则属于艺术个性的范畴,我们应给予充分尊重和热忱包容。我认为,画家在笔墨语言和文化体统之上的一切能力生发,都会集成为一个审美效果,那就是在中国人文语境下,令观赏者产生文化共鸣、情感慰籍和灵性升华。这正是中国画的终极价值所在,中国画画家及其作品的品质高下将由此处而见分晓。

篇8:摘要及前言

摘要的作用是对缩写论文进行简要概述, 包括研究论题、方法、意义以及由此得出的结论。通过阅读摘要, 读者可不必浏览全文便把握论文的主旨。内容决定形式, 摘要简明扼要的特点决定其用词精炼准确, 紧扣论题。随着我国学者越来越频繁地参与到国际学术交流中, 英文摘要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内越来越多的期刊都已经将随附英文摘要作为来稿的必要条件, 因为多数国内期刊的科技论文都是通过英文摘要的形式介绍给全世界的学者。然而, 由于受到学者自身英语水平的限制, 绝大多数科技论文的英文摘要仅仅停留在对中文摘要的简单的翻译上, 忽略了中英两种语言的区别, 使得英文摘要中出现了很多错误, 甚至无法正确表达论文撰写者的本意, 从而失去了与国际学者交流的机会。

2 科技论文英文摘要中的错误及对策

一篇完整的科技论文英文摘要不仅仅是指英文摘要本身, 还包括英文题目及英文关键词。英文题目是对整篇论文内容的高度概括, 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能使读者第一时间了解论文的主旨思想, 从而产生阅读兴趣。因此, 英文题目的正确书写对一篇论文能否被读者接受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科技论文的英文摘要本身一般采用结构式摘要的书写方法。结构式摘要包括所做研究四个部分, 即:1) 研究目的 (purposes) ;2) 研究方法 (methods) ;3) 结果 (results) ;4) 结论 (conclusions) 。 (赵有斌, 2001) 在摘要的研究目的这一部分应该介绍为什么要做这项研究, 此项研究的国内外相关研究背景如何, 特别是一些国内或世界首次报道的研究, 阐明这些内容就更为重要。 (邓芳明、龚学民, 2007) 在研究方法与研究结果这两部分介绍所使用的研究方法、研究步骤和最终得出的研究结果。研究结果通常是对开始所提问题的回答或解答。作为最后一部分的结论不仅仅是对研究结果的简单总结, 还应阐述该研究结果所具有的深远意义。

2.1 英文标题与关键词的书写

英文标题的书写形式主要有三种:

1) 每一个字母都大写

例1:TABILITY ANALYSIS OF DAMS AND EMBANKMENTS DURING

EARTHQUAKES

2) 除第一个单词的首字母大写外, 其余均小写

例2:Brief introduction to design of temporary ship lock used during second stage construction

3) 除虚词 (包括冠词、连接词、介词) , 每个词的首字母都大写

例3:Utilizations of Plants to Remove Heavy Metals from Soils

当标题中间有破折号或者冒号时, 其后面的冠词、介词通常也要大写。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中文科技论文的主副标题之间使用的是破折号, 而英文主副标题之间常用的是冒号。 (甄长慧、郭书法、马晓婧, 2011)

英文标题一般不使用完整的句子, 仅用名词、名词词粗和动名词短语来构成, 不使用主语、谓语、宾语和状语等成分。标题的长度应尽量控制在16个单词以内。一些相对较长的标题可以使用副标题的形式进行释义, 缩短标题长度。

关键词个数有限, 一般4-6个, 最少2个, 最多不超过10个, 通常关键词从论文的标题和摘要中选择确定。“关键词”通常用“Keywords”和“Key Words”。在国内刊物中, 关键词一般列在摘要之后, 正文之前。“关键词”及“摘要”常用黑体予以强调, 一般后面不接标点符号, 加两空格;有些刊物在关键词后加冒号, 关键词之间可用逗号或分号隔开, 也可采用加大间隔的方法处理。最末一个关键词一般不加任何标点符号。 (许传桂、徐锡华, 1998)

2.2 英文摘要中时态与人称的乱用

科技论文主要是记录研究者的实验过程、所做的工作, 并呈现研究者的研究成果。因此, 科技论文的摘要使用一般现在时态来表述普遍规律与客观事实。一般过去时态用来陈述已发生的实验和所做的工作。在摘要正文结构的四个部分中, 一般现在时态被用来阐述研究的目的与该研究的相关背景。一般过去时态被用来介绍该研究的研究方法、研究步骤和所得出的结果。在研究的结论部分, 采用一般现在时态阐述该研究所具有的深远意义。

科技论文为避免论文的主观性, 一般不使用第一人称代词。中文摘要中为避免出现第一人称代词出现了“本文”、“本实验”、“本研究”、“笔者”、“作者”等主语, 而英文摘要也就相应地直接翻译成了this thesis、this experiment、this research、the writer、the author.这样做的结果无疑是画蛇添足, 因为读者在阅读时毫无疑问已经知道了是哪个人写的什么样的文章。

然而, 从20世纪60-70年代开始使用被动语态撰写科技论文的文风已逐渐被国外学者所摒弃。著名的《科学》杂志等编辑组织都明确主张使用主动语态以使科技论文或著作的文字生动、有活力且信息突出。在国外的学术论文与著作中, 诸如“We found that”、“We conclude that”以及“We suggest that”之类的主动语态标记频频出现。这些标记明确了各部分的语句, 使语言更加连贯、层次分明。

例4:We found that pamidronate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e pagetic bone pain in all patients by the end of treatment.

2.3 被动语态的滥用

科技英语主要是叙述事理, 往往不需要关注做实验的人, 而是关注实验的过程及实验的结果。因此, 被动语态可以很好地实现科技英语这一特点。同时, 为了表示客观与谦虚的态度, 科技英语中往往避免使用第一人称, 因而尽可能使用被动语态。被动语态在摘要的“方法”中占主导是因为此部分的叙述重点是研究对象、使用的仪器、试剂、观察指标等, 而作为动作的执行者的作者或实验者是不言自明的。 (沈育英, 2001)

例5:电路被绝缘材料隔绝了。

译为:The circuit is broken by the insulating material.

例6:地球上早期的火肯定是由大自然而不是人类引燃的。

译为:Early fires on the earth were certainly caused by nature, not by man.

在摘要结构的研究目的部分, 主要阐述研究的目的、背景以及前人所做的相关研究, 重在介绍研究成果的事实而不是侧重做研究的人。因此这一部分就要避免使用具有特指或泛指功能的“人”或“人们”做主语, 而使用被动语态来突出事实本身并使得语言更加简洁明了。这一部分常用的句型有:“...is believed...”、“...is claimed...”、“...is considered...”、“...is proposed...”等等。

例7:The major functions of Polysaccharides are believed to be involved in anti-tumor, anti-virus, and anti-inflammatory bioactivities.

根据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中的主述位理论, 通常句子的主语也就是主位是已知信息, 而句子的述位往往是未知信息置于主位之后。 (范晓晖, 2005) 在科技论文中, 未知信息的地位应该比已知信息高, 因此应该在句子中突出述位信息。但是, 由于受到英语水平的限制, 国内学者的英文摘要中所使用的被动语态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例8:Three ingredients were found with no effect in the production.这句话中要突出的信息是ingredients是否有effect, 如果将该句转换为主动语态, effect做谓语动词就能更加突出信息。

改译:Three ingredients did not effect in the production.

3 结论

科技论文的英文摘要能够让国际上更多的学者注意到该论文, 从而促进国内外学者之间的不断交流。然而, 国内学者科技论文英文摘要的书写水平严重制约了英文摘要的这一重要功能。为了能进一步提高科技论文英文摘要的书写水平, 国内学者在提高自身英语水平的同时, 还应大量阅读最新的国外期刊的英文论文, 在提高自身学术水平的同时还能及时掌握最新的科技论文摘要的书写要求与风格。

摘要:国内学者科技论文英文摘要的写作受到自身英语写作水平的限制, 出现了很多错误, 其中时态、语态上的错误尤为突出。因此, 针对这些错误及时根据对策予以改正无疑能够促进国内外学者的进一步交流。

关键词:科技论文,英文摘要,错误,对策

参考文献

[1]邓芳明, 龚学民.从外籍编委审校英文摘要看编校英文摘要应注意的问题[J].编辑学报, 2007 (1) :20-22.

[2]范晓晖.论医学论文英文摘要中被动语态的滥用[J].中国科技翻译, 2005 (11) :11-14.

[3]许传桂, 徐锡华.科技论文英文摘要写作技巧[J].中国科技翻译, 1998 (2) :19-23.

[4]沈育英.科技论文英文摘要的特点及写作[J].中国科技翻译, 2001 (5) :20-22.

[5]甄长慧, 郭书法, 马晓婧.医学科技论文英文摘要写作的问题及对策[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1 (19) :56-57.

上一篇:德育研讨会主持下一篇:物业管理用房的相关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