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蟾》李商隐鉴赏

2024-04-25

《韦蟾》李商隐鉴赏(共13篇)

篇1:《韦蟾》李商隐鉴赏

《韦蟾》李商隐鉴赏

《韦蟾》作品介绍

《韦蟾》的作者是李商隐,也题作《寄怀韦蟾》,被选入《全唐诗》的第540卷第186首。

《韦蟾》原文

韦蟾(一作寄怀韦蟾)

作者:唐·李商隐

谢家离别正凄凉,少傅临岐赌佩囊。

却忆短亭回首处,夜来烟雨满池塘。

《韦蟾》注释

①全诗校:“一作寄怀韦蟾。”韦蟾:[唐](公元?年至八七三年左右)字隐珪,下杜(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人。大中七年登进士及第,辟徐商襄阳掌书记。咸通中,历翰林学士、中书舍人、刑部侍郎。乾符初,出为鄂岳观察使。咸通末,终尚书左丞。其在襄阳与徐商等唱和诗编为《汉上题襟集》,已佚。《生平事迹见《翰苑群书》卷上丁居晦《重修承旨学士壁记》、《旧唐书》卷一八九、《唐诗纪事》卷五八。蟾所作诗,《全唐诗》今存十首。

②少傅临岐赌佩囊:《晋书·谢玄传》:玄少好佩紫罗香囊,“(叔父)安患之,而不欲伤其意,因戏赌取,即焚之,于此遂止”。

③冯浩云:句中暗寓鸳鸯。

《韦蟾》作者介绍

李商隐(约8或8~约858年),汉族,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樊南子,晚唐著名诗人。他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祖辈迁至荥阳(今河南郑州)。擅长骈文写作,诗作文学价值也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浓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

据《新唐书》有《樊南甲集》二十卷,《樊南乙集》二十卷,《玉溪生诗》三卷,《赋》一卷,《文》一卷,部分作品已佚。

《韦蟾》繁体对照

卷540_186 韋蟾(壹作寄懷韋蟾)李商隱

謝家離別正淒涼,少傅臨岐賭佩囊。

卻憶短亭回首處,夜來煙雨滿池塘。

篇2:《韦蟾》李商隐鉴赏

韦蟾

作者:李商隐朝代:唐体裁:七绝 谢家离别正凄凉,少傅临岐赌佩囊。

篇3:《韦蟾》李商隐鉴赏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夜雨”,夜间下着雨;“寄北”,寄给北方之人,“北”,代指他所寄的人。《万首唐人绝句》题作《夜雨寄内》,“内”,即内人,妻子。可见是寄给妻子的诗。李商隐之妻是当时泾原节度使王茂元之女王氏。据有人考证,李商隐客居巴蜀时,王氏已过世,而这首诗正是李商隐在巴蜀时所作,所以怀疑是寄给妻子的观点,而应看成是寄给在长安的朋友的较近情理。我们说这么看来未免有些片面。一方面,从诗的内容看,诗所表达的感情还是夫妻之情的可能性大一些;另一方面,诗是艺术作品,诗中的形象可以看成是艺术形象,未必就是现实中的人物。其次,即使王氏已死,为什么就不能写这样的诗呢?王氏死了,诗人怀念之至,写下此诗更见爱妻之切,诗的感情就更深沉,更感人了。文学史上写给已故人的诗也是有的。所以,我们仍认为这首诗是李商隐写给妻子的,王氏之死不足以否认这一点。

这首诗作于宣宗大中二年(848年)。当时,李商隐在剑南节度使帐下充任幕僚,客居巴蜀,可以说是宦游天涯,远离故土,举目无亲。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做两种设想:一是李商隐有一天忽然收到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回家团聚。时值寒秋,夜雨绵绵,诗人手捧来信,怀念远方的妻子,遂提笔写下此诗。一是深秋之夜,窗外雨声不断,诗人怀念妻子,久难入睡,脑海里浮现着和妻子分手时的情景:温柔的妻子拉着他的手,含着热泪问他何时回家团聚。这难忘的一幕,不禁勾起诗人的无限情思便和着雨声,写下这首七绝。如果妻子早已作古,诗人又忆起往日和妻子分手时妻子对自己的盼望,而自己终于没能满足妻子,甚至连一面也未见,妻便过世了,那么做成这首诗,就更加撼动人的心灵了。

全诗四句,分三个层次。第一句,第二句,三四句各一层。在品析诗句中学习写法。

第一句:君问归期未有期。“君”指对方,即妻子。“君问归期”是写妻子问我回家的日期。“未有期”是“我”的回答。“你问我什么时候能回家团聚吗?唉,很难说呀!我这里仕途坎坷,哪里知道何时是归期?”前半句是妻问,表现的是妻子依依惜别的深情,后半句是夫答,表现的是丈夫隐隐难忍的愁苦。妻子盼着他早归,他又何尝不愿早早与妻子欢聚呢?这一问一答,如泣如诉,透露出他的羁旅之愁和不得归之苦,缱绻缠绵之思令人难忘。

第二句:巴山夜雨涨秋池。“巴山”,山名,也叫大巴山,八岭,在今陕川边境,这里泛指诗人就职的巴蜀之地。涨,读zhǎng,涨满。秋池,秋天的池塘。我们知道,李商隐一生仕途坎坷,郁郁不得志。巴蜀在唐时是边远地区,在这里供职和京城相比,往往意味着政治上的失意。因此,文人墨客都把这里看成凄凉冷落的地方。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有“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巴蜀多山,荆楚多水。巴蜀当时确实人烟稀少,荒凉冷落。“水经·江水注”描写巴东三峡说:“……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因此,作者写巴山,交代地点;写夜雨,交代了时间。巴山夜雨概括了诗人所处的环境。涨秋池,池塘都涨满了水。“夜晚是这样的寂寞,环境是这样的凄凉,秋雨凄凄沥沥地下个不停,把池塘都涨满了。”为什么第二句单单地跳出来专写景物呢?这里是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以肃杀冷落的秋景来衬托诗人的愁苦心情。“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尤其是秋水更是令人感到凄楚和惆怅的。杜甫“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思天下万民之愁;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伤离别之愁;李璟“西风愁起碧波间”,念征夫之愁;毛泽东“照横塘半天残月”而愁“天涯孤旅”,都是借助于秋水的衬托。秋瑾更绝:“秋风秋雨愁杀人”,凄清的秋雨,能使有心事的人窒息了。我们的诗人也是这样:面对这样荒凉冷落的高山,这般凄清惨淡的秋水,怀着对妻子的朝思暮想,怎不令他愁肠有结呢?正如李清照所言:“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而且这愁绪,也在随着秋池雨水的增长而增添着。真是“了不得”。

第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前两句写巴山夜雨,处境悲戚,真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什么时候,哪年哪月才能使我们团聚在一起呢?如果真的有那么一天到来的话,我一定要和你秉烛长谈,倾诉我在巴山夜雨中思念你时的情景”。诗人的心境是苦闷、孤寂的。他愁苦、他伤感,却又无可奈何。但是,诗人笔锋一转,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预想着将来会面时幸福的情景,相依相偎间情话更反衬出现实的不堪。这种对幸福生活超现实的写法,是虚写。巴山夜雨凄凉景,美妙的幻想南柯梦,这就更增加了人生的悲哀。“剪烛”,古人认为烛花象征吉祥或夫妻久别相会。《红楼梦》第二十八回写贾宝玉与冯紫英、薛蟠在一起喝酒赋诗,期间有个唱小旦的戏子蒋玉菡也和了一首,其中有句“女儿喜,灯花并头结双蕊”,灯花,就是烛花,双蕊就是两个烛花。这里“剪烛”是说蜡烛燃久,烛心结成穗形灯花,剪去才明亮,同时也暗示夫妻相逢之喜。诗中用喜景衬托哀伤,又做哀伤陪衬。这种“以乐景写哀愁”的手法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现在文学作品中这种虚写手法也是常见的。如祥林嫂对地狱的设想,更衬托出她的孤苦;阿Q对“革命”“发财”的设想,更衬托出阿Q的愚昧和无知。外国文学中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小女孩对温暖世界的幻觉,更增加了现实世界的寒冷等等。

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中除了衬托手法,虚实相结合手法外,还运用了重复的手法。一个“期”字两用,一为妻问,一为夫答,既写出爱人对自己的怀念,也写出自己的愁苦;一个“巴山夜雨”重复,一个现实的景物,一个是设想的未来谈话所及的景物,现实的景物给诗人带来的是愁苦,但这愁苦在未来又是夜话的谈资,为夜话增添无穷欢乐。一实一虚,一悲一喜,感情由浅入深,一气呵成,而且这首诗结构上“何当”承“未有期”而来,“却话”继“归期”而来,前后照应,合为一体。

《夜雨寄北》这首诗的语言也有特色。李商隐多数诗都是“绣织丽字,镶嵌典故,包藏细密,意境朦胧”,但这首诗我们读来并不觉得难懂,全篇朴素如话,遣词造句都很平常。这与李商隐在巴蜀期间,学习了民歌语言是分不开的。

篇4:《贾生》李商隐鉴赏

【作品简介】

《贾生》由李商隐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是一首托古讽时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诗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不问苍生问鬼神”却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诗寓慨于讽,讽刺效果颇好。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贾生》在咏史之作中又可谓独占花魁。

【原文】

《贾生》

作者: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注解】

1、宣室:汉未央宫前正室;

2、逐臣:指贾谊曾被贬谪。

3、才调:才气。

4、可怜:可惜,可叹。苍生:百姓。问鬼神:事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文帝接见贾谊,“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

5、虚:空自,徒然。

6、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对方。

【韵译】

汉文帝在宣室求问被贬谪的贤臣,贾谊的才华和格调更是无可比伦。

谈至深夜汉文帝挪动双膝靠近他,可惜他不垂询民生却是穷究鬼神。

【贾生介绍】

贾生,名谊、贾谊、又称贾太傅、贾长沙。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东)人。西汉初年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18岁即有才名,年轻时由河南郡守吴公推荐,20余岁被文帝召为博士。不到一年被破格提为太中大夫。但是在二十三岁时,因遭群臣忌恨,被贬为长沙王的太傅。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后,贾谊深自歉疚,直至33岁忧伤而死。其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散文如《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一称《治安策》)等都很有名;辞赋以《吊屈原赋》、《鵩鸟赋》最著。 贾谊(公元前201—前169年)几乎已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传奇人物,他在历史上俨然是其美德在当时未得到赏识的政治家的典型。他的文章和诗被人们称颂,其中有的留传至今;他极力提倡许多被认为是孔子的伦理思想和社会观念;他的最著名的论文之一论述了秦朝的缺点。因此,他通常被人列为儒家。

【评析】

这是首咏叹贾生故事的短诗,其着眼点,不在个人的穷通得失,而在于指出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使其在政治上发挥作用。

贾谊贬长沙,久已成为诗人们抒写不遇之感的熟滥题材。作者独辟蹊径,特意选取贾谊自长沙召回,宣室夜对的情节作为诗材。《史记。屈贾列传》载: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厘(刚举行过祭祀,接受神的福佑),坐宣室(未央宫前殿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对方)。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在一般封建文人心目中,这大概是值得大加渲染的君臣遇合盛事。但诗人却独具只眼,抓住不为人们所注意的“问鬼神”之事,翻出了一段新警透辟、发人深省的诗的议论。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站”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前幅纯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意。首句特标“求”、“访”(咨询),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意愿之切、之殷,待贤态度之诚、之谦,所谓求贤若渴,虚怀若谷。“求贤”而至“访逐臣”,更可见其网罗贤才已达到“野无遗贤”的程度。次句隐括文帝对贾谊的推服赞叹之词。“才调”,兼包才能风调,与“更无伦”的赞叹配合,令人宛见贾生少年才俊、议论风发、华采照人的精神风貌,诗的形象感和咏叹的情调也就自然地显示出来。这两句,由“求”而“访”而赞,层层递进,表现了文帝对贾生的推服器重。如果不看下文,几乎会误认为这是一篇圣主求贤颂。其实,这正是作者故弄狡狯之处。

第三句承、转交错,是全诗枢纽。承,即所谓“夜半前席”,把文帝当时那种虚心垂询、凝神倾听、以至于“不自知膝之前于席”的情状描绘得维妙维肖,使历史陈迹变成了充满生活气息、鲜明可触的`画面。这种善于选取典型细节,善于“从小物寄慨”的艺术手段,正是李商隐咏史诗的绝招。通过这个生动的细节的渲染,才把由“求”而“访”而赞的那架“重贤”的云梯升到了最高处;而“转”,也就在这戏剧高潮中同时开始。不过,它并不露筋突骨,硬转逆折,而是用咏叹之笔轻轻拨转——在“夜半虚前席”前加上可怜两字。可怜,即可惜。不用感情色彩强烈的“可悲”、“可叹”一类词语,只说“可怜”,一方面是为末句——一篇之警策预留地步;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这里貌似轻描淡写的“可怜”,比剑拔弩张的“可悲”、“可叹”更为含蕴,更耐人寻味。仿佛给文帝留有余地,其实却隐含着冷隽的嘲讽,可谓似轻而实重。“虚”者,空自、徒然之谓。虽只轻轻一点,却使读者对文帝“夜半前席”的重贤姿态从根本上产生了怀疑,可谓举重而若轻。如此推重贤者,何以竟然成“虚”?诗人引而不发,给读者留下了悬念,诗也就显出跌宕波折的情致,而不是一泻无余。这一句承转交错的艺术处理,精炼,自然,和谐,浑然无迹。

末句方引满而发,紧承“可怜”与“虚”,射出直中鹄的的一箭——不问苍生问鬼神。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前席”,不是为了询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这究竟是什么样的求贤,对贤者又究竟意味着什么啊!诗人仍只点破而不说尽——通过“问”与“不问”的对照,让读者自己对此得出应有的结论。辞锋极犀利,讽刺极辛辣,感概极深沉,却又极抑扬吞吐之妙。由于前几句围绕“重贤”逐步升级,节节上扬,第三句又盘马弯弓,引而不发,末句由强烈对照而形成的贬抑便显得特别有力。这正是通常所谓“抬得高,摔得重”。整首诗在正反、扬抑、轻重、隐显、承转等方面的艺术处理上,都蕴含着艺术的辩证法,而其新警含蕴、唱叹有情的艺术风格也就通过这一系列成功的艺术处理,逐步显示出来。

点破而不说尽,有论而无断,并非由于内容贫弱而故弄玄虚,而是由于含蕴丰富,片言不足以尽意。诗有讽有慨,寓慨于讽,旨意并不单纯。从讽的方面看,表面上似刺文帝,实际上诗人的主要用意并不在此。晚唐许多皇帝,大都崇佛媚道,服药求仙,不顾民生,不任贤才,诗人矛头所指,显然是当时现实中那些“不问苍生问鬼神”的封建统治者。在寓讽时主的同时,诗中又寓有诗人自己怀才不遇的深沉感慨。诗人夙怀“欲回天地”的壮志,但偏遭衰世,沉沦下僚,诗中每发“贾生年少虚垂涕”、“贾生兼事鬼”之慨。这首诗中的贾谊,正有诗人自己的影子。概而言之,讽汉文实刺唐帝,怜贾生实亦自悯。

【作者介绍】

李商隐(812-858)字义山,号玉谿(xi)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因受牛李党争排挤,潦倒终身。他的诗长于律、绝,富于文采,风格色彩浓丽,多用典,意旨比较隐晦,以《无题》组诗最为著名。有《李义山诗集》。

李商隐,男,汉族,字义山,故又称李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樊南子),晚唐著名诗人。他祖籍怀 李商隐题跋像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生于河南荥阳(今郑州荥阳)。诗作文学价值很高,于唐文宗开成三年(公元838年)进士及第。曾任弘农尉、佐幕 府、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早期,李商隐因文才而深得牛党要员令狐楚的赏识,后因李党的王茂元爱其才而将女儿嫁给他,他因此而遭到牛党的排斥。此后,李商隐便在牛李两党争斗的夹缝中求生存,辗转于各藩镇幕僚当幕僚,郁郁而不得志,后潦倒终身。晚唐唐诗在前辈的光芒照耀下有着大不如前的趋势,而李商隐却又将唐诗推向了又一次高峰,是晚唐最著名的诗人,杜牧与他齐名。两人并称“小李杜”,与李贺、李白合称“三李”。有《李义山诗集》。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最后抑郁寡欢而死,死后葬于郑州荥阳(今荥阳苜蓿洼村)。据《新唐书》有《樊南甲集》二十卷,《樊南乙集》二十卷,《玉溪生诗》三卷,《赋》一卷,《文》一卷,部分作品已佚。

【中英对照翻译】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

JIASHENG

Li Shangyin

When the Emperor sought guidance from wise men, from exiles,

He found no calmer wisdom than that of young Jia

And assigned him the foremost council-seat at midnight,

篇5:李商隐诗鉴赏

作者追溯了唐王朝治乱兴衰的历史,今昔对比,诗人认为显示出中央与地方官吏的贤否,是国家治乱的根本;中枢是否得人,尤为关键。“例以贤牧伯,征入司陶钧”是唐前期社会安定繁荣的原因,而“奸邪挠经纶”则是国家由盛转衰的根源。诗人抨击拱手而立,胆怯如獐的“谋臣”、“廷臣”,指责“疮疽几十载,不敢抉其根”的宰相,揭露“使典作尚书,厮为将军”的败,最高封建统治者的无能批评。

涉及到社会危机的各个方面:藩镇的割据叛乱,宦官的专制凶残,统治者的骄奢淫佚,人民日趋穷困,财政危机,军事削弱。作者由具体局部的事件和问题,延伸到对唐王朝开国以来盛衰历史,以及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问题的全方位考察与思考,视野开阔,气势宏大。

全篇弥漫着一种强烈的危机感,体现了诗人的政治敏感和忧国忧民。在离唐王朝的覆亡还有近七十年的时候,诗人就能如此鲜明而尖锐地将唐王朝的深重危机表现出来,可见他的敏锐和大胆。

全篇具史诗与政论兼论。叙事既有细致的描写,也有宏观的概括;议论卓识时见,感情强烈。语言质朴,生动自然,一气呵成,气势磅礴。

篇6:无题李商隐鉴赏

李商隐无题鉴赏

李商隐有许多诗都是无题诗,我们最耳熟能详的就是《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还有《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这些都是我们经常接触的李商隐的无题,不过李商隐的无题现在主要流传的有7首,而据查找李商隐无题总共应该是有11首,分别无题8首,无题二首2组,无题四首1组。

本文主要翻译熟知的无题两首,都是爱情诗《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和《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是一首七律诗,是一首表示两情相悦至死不渝的爱情诗。这首诗里主人公感叹相聚不易离别更痛苦的心情,自然的把周遭环境也融入在这种心境里面,并说自己对心上人的思念就像蚕吐丝直到死亡才会停止,对心上人的热爱就像蜡烛燃烧自己变成灰烬才会干涸。诗人分别写了男女主人公面对离别各自的形神状态,借助外在的东西反映内心。最后说这次的分别没有相隔千山万水,希望殷勤的青鸟如若闲暇能帮彼此传递信笺以慰相思。

还有一首《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则是先描写了一个春风醉人的夜晚,凉风习习,在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地方举办了异常宴会,主人公很想念自己的心上人但可惜没有凤凰那样长了一双翅膀可以飞到她的身边,但是彼此的心意却息息相通。诗人这里就把相思之苦、相爱却不能厮守的复杂心情刻画出来了。下面两句是诗人回忆曾与意中人一起参加的一个聚会和现在孤身一人参加聚会叠加,宴会上依旧很热闹,但是诗人却心寂寞,感叹上班的时间就要到了,这是身不由己在江湖上独自漂泊。

李商隐无题有何含义

李商隐的无题字面上看都是爱情诗,我们都认为他是写至死不渝的爱情,但也有人说李商隐的诗是在借助诗来抒发自己的政治不得志的酸楚。李商隐在17岁就得到令狐楚的赏识,25岁在令狐楚的帮助下考取进士,成为校书郎,并与令狐绚是好友,但令狐楚病逝后,李商隐娶了王茂元的女儿,因此李商隐被打压,心生抑郁,所以他所写的诗在清代就被人说寓意深远。

清代朱鹤龄说自古就借芳草美人来表达君子之义,李商隐的爱情诗不该做艳情诗,而吴乔更直白的说李商隐的无题就是写给令狐绚的,借男女之情写出了对令狐绚的怨恨与寄望。但也有人支持李商隐写的诗就是男女之间的感情,没有那么复杂。不论从那一方看,都是有他的道理和依据的,而作为普通人的我们也想不到那么深,所以李商隐的无题究竟有何含义大家还是存在着不同的.意见,这也只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李商隐是中国唐代著名的诗人,这点我们都承认,至于他的官场仕途坎坷,我们也只能从相关的书籍里面得以考证,但他所写的无题究竟有何含义这一点我们很难分析李商隐的心理,所以不管李商隐是对令狐绚怨也好还是对爱人思念也罢都是我们对他的一种理解。

李商隐锦瑟赏析

《锦瑟》是李商隐代表名篇之一,虽然李商隐之诗不乏借物言情,但是这首虽然名为“锦瑟”却并非咏物之意,只不过是按照惯例将诗歌的前两个字作为题目。李商隐的诗向来晦涩难懂,而此诗又是李商隐的诗中最难解读的一首,诗家向来有“一篇《锦瑟》解人难”的感叹。

诗人在这首诗中,回忆了自己当年的青春岁月,感慨自己所经历的不幸,寄托了悲愁、愤恨之情,并且大量采用了庄生梦蝶、沧海珠泪等历史典故,运用比兴、联想等手法,将听到的声音转化为视觉感受,将分割的碎片意象组合成朦胧的意境,借助能见能感的形象以传递诗人心中真诚、强烈却又幽怨、曲折的情义。全诗辞藻华美,含蓄深沉,意味深远,感人至深。

诗文大意:华丽美好的锦瑟,为什么要用五十根琴弦来配?它的每一弦每一柱,都使人无比思念似水一般的年华。庄周在梦中幻化成蝴蝶翩翩,而梦醒时分怅然若失;杜宇将心托于子鹃,魂归时刻,满是无限的哀愁。茫茫大海在月色的映衬下,闪耀着如同泪珠般的点点光斑。蓝田山上的美玉,因为温暖月色的照耀,升起缕缕的青烟。这般的深情,何必再次追忆呢?就是在当时,也已经足够令人感怀了。

篇7:李商隐霜月鉴赏

初闻征雁已无蝉,

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

篇8:《贾生》李商隐唐诗鉴赏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

篇9:李商隐《牡丹》唐诗鉴赏

牡丹

锦帏初卷卫夫人①,绣被犹堆越鄂君②。

垂手乱翻雕玉佩③,折腰争舞郁金裙④。

石家蜡烛何曾剪⑤,荀令香炉可待熏⑥。

我是梦中传彩笔⑦,欲书花叶寄朝云⑧。

【作品介绍】

《牡丹》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七律咏怀诗。此诗借咏牡丹抒发诗人对意中人的爱慕、相思之情,借绝色艳姝来比拟,以花写人,并暗示意念中的情人如花似玉。全诗构思巧妙,借物比人,又以人拟物,明写牡丹,暗颂佳人,一实一虚,别具一格。

【注释】

①锦帏(wéi):锦帐。卫夫人:春秋时卫灵公的夫人南子,以美艳著称。《典略》载,孔子回到卫国,受到南子接见。南子在锦帷中,孔子北面稽首,南子在帷中回拜,环佩之声璆然。

②“绣被”句:原典是鄂君举绣被拥越人,此句谓“绣被犹堆越鄂君”,清人马位《秋窗随笔》及桂馥《札朴》已指出其为误用(桂谓当为“楚鄂君”)。此将牡丹喻为绣被拥裹的越人。或谓越鄂君系兼取美妇人美男子为比,见钱钟书《谈艺录补订》。

③“垂手”句:《乐府解题》:大垂手言舞而垂其手,又有小垂手及独垂手。《乐府杂录》谓大垂手、小垂手的舞姿或如惊鸿,或如飞燕。故舞时玉佩乱翻。

④折:一作“招”。折腰争舞:一作“细腰频换。”《西京杂记》:戚夫人善为翘袖折腰之舞。郁金裙:用郁金草染色的裙。

⑤“石家”句:《世说新语·汰侈》载,石崇豪侈,“用蜡烛作炊”。蜡烛当柴烧,无须剪芯,故说“何曾剪”。此状牡丹之色如燃烧的大片烛焰。

⑥“荀令”句:荀令即荀彧 ,字文若 ,为侍中,曾守尚书令。曹操所有军政之事均与他协商,呼之荀令君。此句谓牡丹之香自然生成,不须熏得。

⑦“我是”句:《南史·江淹传》载,淹尝宿于冶亭,梦一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吾有笔在卿处多年,可以见还。’淹乃探怀中得五色笔一以授之,尔后为诗,绝无美句。时人谓之才尽。此自诩有才。

⑧叶:一作“片。”朝云:指巫山神女。

【白话译文】

织锦的帘帷刚刚卷起,是那美艳的卫夫人。丝绣的褥被还堆拥着,是那俊秀的越鄂君。像在垂手而舞,雕玉佩饰正零乱翻动,像在弯腰而舞,郁金裙子正争相回旋。它光彩四照,像石崇家的蜡烛,哪须常把烛芯剪去?它自然温馨,像荀令君的体肤,岂用香炉细细染熏?我是诗人江淹,在梦中得到的那支彩笔,想把清丽词句,题在花片上寄给朝云。

【创作背景】

这首《牡丹》诗托物咏怀,当为李商隐早期的作品,其具体创作年份难以确指。

【赏析】

首联是单株牡丹的特写图。卫夫人指春秋时卫灵公的`夫人南子,以美艳著称。这里借用《典略》典故,以锦帷乍卷、容颜初露的卫夫人形容牡丹初放时的艳丽夺目含羞娇艳。据《说苑·善说篇》记载,鄂君子皙泛舟河中,划桨的越人唱歌表示对鄂君的爱戴,鄂君为歌所动,扬起长袖,举绣被覆之。诗人将牡丹的绿叶想象成鄂君的绣被,将牡丹花想象成绣被覆盖的越人,传神地描绘初开的牡丹花在绿叶的簇拥中鲜艳的风采。“犹堆”二字刻画花苞初盛时绿叶紧包的形状,与“初卷”相呼应。

颔联展示牡丹随风摇曳时的绰约丰姿。垂手、折腰都是舞名,亦指舞姿。玉佩指舞女身上佩戴的玉制饰物;郁金裙指郁金草染色的裙。这两句以舞者翩翩起舞时垂手折腰,佩饰翻动,长裙飘扬的轻盈姿态来作比喻,牡丹花叶在迎风起舞时起伏翻卷,摇曳多姿的形象。

前两联重在描绘牡丹静中的形态,颈联具体地描写了牡丹的色香。“石家蜡烛何曾剪”形容牡丹的颜色像燃烧着的大片烛火,却无须修剪烛芯。“何曾剪”西晋石崇豪奢至极,用蜡烛当柴,烛芯自不必剪。“荀令香炉可待熏”是说牡丹的芳香本自天生,岂待香炉熏烘。据说荀彧到人家,坐处三日香。旧时衣香皆由香炉熏成,荀令自然身香,所以说“可待熏”。

诗人陶醉于国色天香。他恍惚梦见了巫山神女,盼望她传授一支生花彩笔,将思慕之情题写在这花叶上,寄给巫山神女。梦中传彩笔,典出《南史·江淹传》,这里反其意而用之,表明诗人心摇神荡的兴奋激动之情。

这首诗构思巧妙,借物比人,又以人拟物,借卫夫人、越人、贵家舞伎、石家燃烛、荀令香炉等故事描写牡丹花叶的风姿绰约、艳丽色彩和馥郁香味,使牡丹的情态毕现。最后诗人突发奇想,欲寄牡丹花叶于巫山神女。明写牡丹,暗颂佳人,一实一虚,别具一格,令人回味无穷。

【作者介绍】

篇10:《初起》李商隐唐诗鉴赏

李商隐

想像咸池日欲光,

五更钟后更回肠。

三年苦雾巴江水,

篇11:《曲江》李商隐唐诗鉴赏

唐文宗颇想恢复升平故事,于大和九年(835)二月派神策军修治曲江。十月,赐百官宴于曲江。甘露之变发生后不久,下令罢修。李商隐在事变后第二年春天写的这首诗。

曲江的兴废,和唐王朝的盛衰密切相关。杜甫在《哀江头》中曾借曲江今昔抒写国家残破的伤痛。面对经历了另一场“天荒地变”—— 甘露之变后荒凉满目的曲江,李商隐心中难免产生和杜甫类似的感叹。

杜甫的《哀江头》,可能对他这首诗的构思有过启发,只是他的感慨已经寓有特定的现实内容,带上了更浓重的悲怆的时代色彩。

一开始就着意渲染曲江的荒凉景象:放眼极望,再也看不见平时皇帝车驾临幸的盛况,只能在夜半时听到冤鬼的悲切声。这里所蕴含的并不是吊古伤今的历史感叹,而是深沉的现实政治感喟。“平时翠辇过”,指的是事变前文宗车驾出游曲江的.情形;“子夜鬼悲歌”,则是事变后曲江的景象,这景象,荒凉中显出凄厉,正暗示出刚过去不久的那场“流血千门,僵尸万计”的残酷事变。在诗人的感受中,这场大事变仿佛划分了两个时代:“平时翠辇过”的景象已经成为极望而不可再见的遥远的过去,眼前面对的就是这样一幅黑暗、萧瑟而带有恐怖气氛的现实图景。“望断”、“空闻”,从正反两个方面暗寓了一场“天荒地变”。

三、四承“望断”句,说先前乘金舆陪同皇帝游览的美丽宫妃已不再来,只有曲江流水依然在寂静中流向玉殿旁的御沟(曲江与御沟相通)。“不返”、“犹分”的鲜明对比中,显现出一幅荒凉冷落的曲江图景,蕴含着无限沧桑今昔之感。文宗修缮曲江亭馆,游玩下苑胜景,本想恢复升平故事。甘露事变一起,受制家奴,形同幽囚,翠辇金舆,遂绝迹于曲江。这里,正寓有升平不返的深沉感慨。下两联的“荆棘铜驼”之悲和“伤春”之感都由此生出。

第五句承“空闻”句。西晋陆机因被宦官孟玖所谗而受诛,临死前悲叹道:“华亭(陆机故宅旁谷名)

鹤唳,岂可复闻乎?”这里用以暗示甘露事变期间大批朝臣惨遭宦官杀害的情事,回应次句“鬼悲歌”。

第六句承“望断”句与颔联。西晋灭亡前,索靖预知天下将乱,指着洛阳宫门前的铜驼叹息道:“会见汝在荆棘中耳!”这里借以抒写对唐王朝运将倾的忧虑。

这两个典故都用得非常精切,不仅使不便明言的情事得到微显的传达,而且加强了全诗的悲剧气氛。两句似断实连,隐含着因果联系。

尾联是全篇结穴。在诗人看来,“流血千门,僵尸万计”的这场天荒地变—— 甘露之变尽管令人心摧,但更令人伤心的却是国家所面临的衰颓没落的命运。

(“伤春”一词,在李商隐的诗歌语汇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曾被他用来概括自己诗歌创作的基本主题,这里特指伤时感乱,为国家的衰颓命运而忧心。)痛定思痛之际,诗人没有把目光局限在甘露之变这一事件本身,而是更深入地去思考事件的前因后果,敏锐地认识到这一历史的链条所显示的历史趋势。这正是本篇思想内容比一般的单纯抒写时事的诗深刻的地方,也是它的风格特别深沉凝重的原因。

这首诗在构思方面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既借曲江今昔暗寓时事,又通过对时事的感受抒写“伤春”之情。就通篇来说,“天荒地变”之悲并非主体,“伤春”才是真正的中心。尽管诗中正面写“伤春”的只·4193·《唐诗鉴赏大典》

有两句(六、八两句),但实际上前面的所有描写都直接间接地围绕着这个中心,都流露出一种浓郁的“伤春”气氛,所以末句点明题意,显得水到渠成。

篇12:《忆梅》李商隐唐诗鉴赏

李商隐

定定住天涯,

依依向物华。

寒梅最堪恨,

篇13:《韩碑》李商隐唐诗鉴赏

李商隐

元和天子神武姿,

彼何人哉轩与羲。

誓将上雪列圣耻,

坐法宫中朝四夷。

淮西有贼五十载,

封狼生貙貙生罴。

不据山河据平地,

长戈利矛日可麾。

帝得圣相相曰度,

贼斫不死神扶持。

腰悬相印作都统,

阴风惨澹天王旗。

愬武古通作牙爪,

仪曹外郎载笔随。

行军司马智且勇,

十四万众犹虎貔。

入蔡缚贼献太庙,

功无与让恩不訾。

帝曰汝度功第一,

汝从事愈宜为辞。

愈拜稽首蹈且舞,

金石刻画臣能为。

古者世称大手笔,

此事不系于职司。

当仁自古有不让,

言讫屡颔天子颐。

公退斋戒坐小阁,

濡染大笔何淋漓。

点窜尧典舜典字,

涂改生民清庙诗。

文成破体书在纸,

清晨再拜铺丹墀。

表曰臣愈昧死上,

咏神圣功书之碑。

碑高三丈字如斗,

负以灵鳌蟠以螭。

句奇语重喻者少,

谗之天子言其私。

长绳百尺拽碑倒,

粗砂大石相磨治。

公之斯文若元气,

先时已入人肝脾。

汤盘孔鼎有述作,

今无其器存其辞。

呜呼圣皇及圣相,

相与烜赫流淳熙。

公之斯文不示后,

曷与三五相攀追?

愿书万本诵万过,

口角流沫右手胝。

传之七十有二代,

上一篇:2023年小学财务管理制度下一篇:龙卡信用卡申请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