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强区

2024-04-29

质量强区(共6篇)

篇1:质量强区

自评工作总结

为贯彻落实我区质量强区和标准化战略重点工作推进方案的的要求,我科工作总结如下:

1、编撰修订《经开区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精细化管理实用手册》。结合实际情况和已有的工作经验,编撰修订了《经开区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精细化管理实用手册》,为以后绿化养护公司员工学习,掌握必备的绿化养护技术知识和操作规程提供了依据。

2、苗木补植工作。组织春季苗木补植补栽,把好补植苗木质量关,共补植乔木3650株、各类灌木约14万株。

3、病虫害防治及施肥工作。

今年开春对园林植物全覆盖性进行了病虫害防治工作,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喷洒石硫合剂8000公斤。

4、做好“五一”花卉栽植、养护工作。今年五一种植摆放花卉工作从4月下旬开始,分别在朝阳大街、市府大街、市民广场、体育公园种植摆放串红、串蓝、牵牛、孔雀草、角堇等各色应季花卉35万盆。绿化养护科安排专人定期浇水、施肥等进行精细化养护管理,确保了花艳景美、绚丽多彩。

5、护栏安装工作。为了减少车辆、行人对绿地的踩踏、碾压现象,保护城区园林景观效果,在富强路道路安装护栏 1700延米。

6、绿美社区建设任务。截止上半年,我局已完成南站街道办事处、马路东街道办事处相关社区整改提升方案的设计工作、我局绿化进社区,为我辖区提供花卉152000余盆、乔木290余株。

7、金凤总装车间周边绿化。共种植樟子松4100株、金叶水蜡220株、草坪4000余平米、种植应季花卉4万余盆。

8、大棚建设。四杰屯花卉大棚,种植月季9000盆,舞春花1305盆,天兰葵1000盆,角堇12000盆,霸王海棠200盆,大丽花3387盆,向日葵15000盆。

9、绿地审核巡查工作。加强日常巡查,做好各类损坏、占用绿化违法行为的查处,办理违法损坏绿地3起。

10、消除裸露地面。在长城大街、朝阳大街等道路绿地外侧安排工人清理杂草,种植补植地被5万平方米,草坪2万平方米,消除裸露地面,确保道路绿地完整性。

11、信息上报。定期向市园林局及局办公室上报绿化动态、信息20条,按时报送各类绿化统计表10份。

篇2:质量强区

市质量强市工作考核组:

省委省政府启动、部署质量强省工作以来,我区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把质量强区建设作为经济建设的中心工作,精心组织、协同推进,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进展,整体工作走在全市前列。现将镇海区2011质量强区主要工作及成效汇报如下:

一、工作网络全面建立。强有力的组织是有效开展工作的保证。2010年,我区成立了区长任组长、分管副区长任副组长、四大领域质量建设牵头部门主要领导和相关部门分管领导任组员的质量强区工作领导小组。在此基础上,今年我区先后组建了产品、工程、服务、环境质量建设专业工作组,6个镇、街道和5个园区成立了质量强区(镇)工作领导小组。至此,全区质量强区工作的组织网络已经全部建立,为今后开展各项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工作机制不断健全。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我区于2011年9月5日在全市率先印发了《关于开展质量强区建设的实施意见》,为质量强区工作提供了纲领性文件。9月14日,我区召开了全区质量强区工作暨质量强区工作领导小组扩大会议,王耀军副区长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会议回顾了质量强区前期有关工作,对今后一段时期的工作

进行了部署。会议要求各级各部门充分认识开展质量强区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和规划,建立督查机制、沟通协调机制、目标考核机制,努力打造质量强区。近期,质量强区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组织制定了《质量强区工作制度》、《质量强区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初步建立了规范有序的质量强区工作机制。《质量强区工作方案》、《镇海区质量强区“十二五”规划》完成初稿编制,开始征求各方意见。

三、工作载体全面落实。

1、多种形式开展质量强区宣传。质量强区工作启动以来,我区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手段进行宣传报道。在9月“质量月”之际,镇海质监分局走进镇海电台《市民桥-政府在线》节目,开展了质量强区直播宣传。11月,在镇海电视台“深度10分”栏目制作了题为“提升产品质量、推进质量强区”的专题节目,均起到了较好的宣传效果。同时,我区还采取了举办广场服务、悬挂宣传标语横幅、发放宣传资料、刊发专题报导等宣传形式,逐渐营造人人关心质量的氛围。

2、培育指导相结合,深入实施品牌标准化战略。一是推动优势产业、优秀企业创立品牌。以推动紧固件产业转型升级为契机,积极培育“镇海紧固件”区域名牌。围绕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要求,梳理、完善全区品牌培育规划,制定针对性的培育措施。积极创造条件,加强服务与指导,进

一步调动企业培育和创建名牌的积极性。我区全年新增行政认定中国驰名商标2件、浙江著名商标2件、浙江名牌产品3个、宁波知名商标和宁波名牌产品各7个,名牌产品生产企业销售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产值比例稳定在60%以上,稳居全市第一。二是以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为载体,提升农业标准化水平。指导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实施标准化生产,全年新增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3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实现“零的突破”,农业标准化项目的带动示范效应不断增强。三是以参与标准制定、评选标准化先进企业、引导采用国际标准等载体,提高工业企业标准化意识。近年来,我区企业参与标准制定积极性明显提高,今年9家企业主持、参与了多达30项国家、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区财政兑现奖励资金达112.5万元,三项指标均创历史之最。由于工作扎实、成效显著,埃美柯、明欣化机、九龙紧固件等6家企业分别被认定为省、市级标准化创新型企业,成为区内标准化工作的领头羊。四是服务标准化启动试点。今年我区以生产性港口物流园区为依托,积极推进物流标准化工作,鼓励物流企业按照有关技术标准,推进物流包装、仓储、装卸、运输等各类作业标准,设施、机械装备以及专用工具等的标准化,进一步提升了我区物流产业的专业化、社会化、品牌化水平,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以社区服务为突破口,开展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工作,新增标准化社区养老

服务机构3家。

3、以创建国家生态区为抓手,提升全区生态建设环境。一是大规模展开清洁空气行动。对全区29家石油化工、精细化工、喷漆、污水处理等企业的有机废气进行治理,完成全区29个加油站、3座储油库和14辆运输汽油的油罐车的油气回收综合治理工作。二是以城镇截污、农村污水处理、河道水质治理、畜禽养殖污染整治为四大抓手,推进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开展了澥浦广源工业小区和物流枢纽港2个区块的城镇截污工程,16个自然村生活污水纳管和11个自然村生活污水得到生态化处理,完成城内5条河道治理、南洪畜禽养殖场污水和北区污水处理厂对接工程,投资2200万元的镇海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工程已完成设备安装调试。三是加大对循环经济和企业清洁生产指导力度,今年4月份起启动了燃煤锅炉、酸洗电镀及S7变压器等行业淘汰和提升工作,全年已淘汰燃煤(燃油)锅炉37台。我区综合环境指数持续提高,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比去年同期提高4个百分点。

4、加大民生保障,满足群众利益诉求。一是启动新一轮的“菜篮子”工程,在全省率先实施生猪肉品跨区域集中屠宰与统一配送战略性调整,保障居民吃上“放心菜”、“放心肉”,生产环节食品安全监督抽查批次合格率达93.8%,90%以上的农村食品安全示范点实现配送。二是以“让群众住得

放心”为重心,今年我区住宅分户验收制度全面落实,截至目前,我区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分户验收率达100%。三是全区医疗卫生计量器具检定费用实现财政保障,目前全区非营利性医疗机构计量器具台帐实现动态化监管,我区养老、医疗机构服务质量得到。四是开展后海塘道路绿化整治。投资200万元实施了雄镇路、环城北路、宏远路等道路中间及两侧绿化改造,提高了抑尘效果。

5、以“千争创万导入”活动为载体,引导企业提高管理水平。通过走访重点企业、举办“卓越绩效模式解析”专题讲座和知识竞赛等方式,宣传卓越绩效管理模式、推广质量奖,引导企业导入5S、六西格玛、精细化管理等先进管理手段,推进企业管理创新。一年来,先后组织各类质量培训12次,培训人员389人次;新增12家企业导入卓越绩效模式,宁波埃美柯铜阀门有限公司申报宁波市市长质量奖,目前综合得分保持领先;区政府质量奖按计划顺利开展,7家新申报和2家复评企业已完成评审。

6、知识产权战略不断深入,科技创新能力得到提高。不断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加强对企业科技创新支持力度,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全区推出市级创新型试点企业1家,企业技术中心4家,当年授权发明专利达130项,新增优秀工业新产品50个,国内国际商标注册量达440件。

7、加强建筑质量源头控制,提升我区建筑质量。一是

加大对原材料的检测力度。集中对商品砼、钢筋、防水材料、墙体材料、建筑节能材料等重点产品进行高强度检测,通过经常性的巡查抽检,使该项工作常态化。二是开展工程质量通病专项整治。针对屋面渗漏、外墙渗漏、楼地面裂缝、混凝土构建缺陷等建筑工程通病提出针对性治理方案,做好施工前交底工作,加大监督力度。三是积极创建优质工程。今年开展优质工程差异化管理,截至目前,区内工程成功创建 钱江杯1个、标化工地16个,申报甬江杯5个、招宝杯10个,成绩创历史新高。

今年,经过四大牵头部门和成员单位的共同努力,我区的质量强区工作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再接再厉、乘势而上,动员各方的力量,团结协作,明确重点工作、创新工作载体,抓出亮点,推动质量强区工作不断深入。

篇3:以支柱产业打造“人才强区”

“十五”期间, 围绕汽车、空港经济、皮革皮具等支柱产业的开发, 人力资源开发取得较大成绩

“十五”期间, 是花都“撤市设区”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期, 也是花都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 是人才队伍的全面建设和发展时期。2002年, 区委、区政府正式把人才资源开发作为《“十五”发展规划纲要》的重要内容, 并出台了《广州市花都区关于实施人才战略的意见》, 在省内率先提出实施人才强区的战略, 从地区发展战略的高度, 将人才工作放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中去部署、去落实, 获得“全国人事系统先进集体”。2005年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区人事局局长全泰源同志成为广东省唯一一个国家人事部授予荣誉称号的“全国人事系统先进工作者”, 并成为“2005年全国人事系统先进事迹报告会”上发言推介工作经验的三个先进工作者代表之一。花都去人事人才工作的主要经验是:

1.在人才引进上有了新的突破。坚持长期引进人才策略, 创新人才引进机制, 畅通人才引进渠道。建立“关系不转, 户口不迁, 来去自由”的灵活人才流动机。高层次人才引进方面有新思路。以广州花都海豚俱乐部为载体, 构筑花都人才高地。2003年成立了以博士、硕士和高级职称人才为会员的广州花都海豚俱乐部, 凝聚了大批人才, 为花都现有的高层次人才提供了交流、沟通的平台。该俱乐部努力实践“凝聚花都高层人才, 探索花都强区之路”的宗旨, 举办了首届“泛珠江经济职业经理人花都海豚论坛”和“2005年中国广州留学人员交流会花都海豚论坛”, 开展一些跨地区的横向交流等系列活动。还举办各类题材的“海豚论坛”共12期, 大力营造花都文化氛围。目前, 海豚俱乐部共聚集博士、硕士共700余人。2005年底, 区委、区政府决定投资兴建海豚俱乐部会所, 以汽车产业、空港产业以及配套产业的的博士、硕士和高层次技术人员为中心, 形成有固定场所和交流基地的会所, 已于2006年12月建成投入使用。以高层次人才的引进, 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根据汽车产业发展的需要, 积极创造条件, 提供人才智力支持, 对目前全国唯一一家整车研发中心----东风日产汽车研发中心落户花都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为增强花都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能力, 2002年底, 建立了“广州宏昌胶粘带厂博士后工作站”。目前, 已有12名博士进入该站, 其中4名博士获准进站从事博士后科研工作, 还聘请了中国工程院闻立时院士作为顾问。2004年, 广州市博士后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在花都区召开, 在全市推广博士后工作的经验。2005年, 该博士后工作站有3名博士后期满出站。花都人爱医院聘请了一名院士, 广东省核工业地质局驻花都单位引进了中国工程院潘自强院士, 有力地促进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工作。至2005年底, 全区高层次人才队伍人数为2013人, 这是一支由院士、博士后、博士、专家、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组成的精英人才队伍, 形成了规模, 在花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 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8人, 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 院士3人、博士后12人、博士86人、硕士600余人、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才1495余人。

2.人才队伍总量持续增长。2002年以来, 全区人才总量以年均25%的速度持续增长。到2005年底, 全区人才总量达68060人, 其中经营管理人才12706人、约占整个人才队伍的18.7%, 专业技术人才总数已由2001的13792人增加到2005年32545人, 年均增长26.7%, 占全区人才总量的比例也由2001年的35%增加到2005年的47.8%。人才总数占全区从业人员总数的34%, 占全区常住人口的9.6%。花都人才队伍的状况, 已超额完成了“十五”提出的人才数量和质量的目标任务。

其中, 技能型人才数量大幅增加。随着花都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优化, 产业技能人才队伍在不断壮大, 由2001年的4500人增加到2005年的12009人。人才的产业、行业分布和结构不断优化。其中, 第一产业拥有人才7300人, 占人才总数的10.7%;第二产业拥有人才43920人, 占人才总数的64.6%, 其中汽车、皮革皮具、金银首饰加工三大支柱产业人才23600人;第三产业拥有人才16840人, 占人才总数的24.7%。

重点行业的人才分布情况。调查数据显示, 花都重点行业的人才分布与其生产方式等因素有着正相关关系, 且各行业的人才队伍具有不同的特点。教育、卫生行业的人才相对较多, 体现了技术和智力的密集型生产方式, 而轻纺、建材、服装鞋帽及服务等行业的专业技术人才比例较小, 说明这些行业的生产方式仍属劳动密集型。

3.人才事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相对花都经济发展速度而言, 人才总量相对不足, 结构不尽合理, 创新能力亟待提高;人才工作的制度和机制需进一步健全, 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还没有充分发挥。

花都区人才事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 机遇

1.广州“北优”发展战略带来的机遇。广州实施“东进、南拓、西联、北优”的发展战略, 花都“撤市设区”, 广州市的一些重要交通设施 (机场、机场高速公路、西二环高速公路、北三环高速公路、地铁3号线、轻铁9号线等) 在花都区建设, 广州中心城市辐射更加增强, 不仅提升了花都区域形象, 更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2.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启用带来的机遇。新机场正式启用, 为花都的空港经济和第三产业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花都有条件大力发展机场物流和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 建设广州北部国际物流中心和电子产业基地。以新机场为中心, 将会催生出空港服务业、航天航空产业、物流快递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会展会议产业、现代制造业, 为花都人才事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3.汽车制造业基地的建设带来的机遇。花都汽车产业基地作为广东省唯一的一个汽车生产基地, 目前有整车生产、研发中心、36万台发动机项目及近100家零部件生产企业落户, 初步完成汽车产业链核心项目的布局, 将成为华南地区最具竞争力的汽车制造基地之一。花都区委、区政府已把汽车产业作为花都的第一大支柱产业, 它的快速发展将带动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 也必将带动人才事业的发展。

4.新型工业化道路带来的机遇。一是新型工业化带来的工业化的新发展, 吸纳大量的传统工业化时期所不可能吸纳的大量劳动力进入城市工作。二是新型工业化将以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来改造传统产业, 带来传统产业在新的技术条件下的进一步更新、改造和升级。三是新型工业化中的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对知识型人才的大量需求, 必然要求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这实际上也给花都区高素质人才的大量增加提供了一条重要途径。四是新型工业化按照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的某些有效做法运作, 能够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能为城市化发展中城市的扩建扩容提供物质和财力的保证, 为花都的城市化发展提供了过去所不可能有的极好机遇。

(二) 挑战

人才的国际竞争力与区域竞争加剧, 对未来花都引进人才方面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尤其是广州周边地区东莞市、佛山市、增城市等区域的发展。

人才资源日益成为先进生产力的主体力量, 推动物本开发向人本开发的速度明显加快。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 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也是社会财富最直接、最重要的创造者。当今世界, 人类竞争的形态已从体能型的竞争, 转变为智能型的竞争, 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 已经由主要依靠自然资源转向主要依靠人力资源, 有关专家的研究显示, 在全球的资本构成中, 人力资本、土地资本和货币资本所占比例分别为64:20:16, 这说明人才资源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前进、发展先进生产力的主体力量。而目前花都人才队伍整体创新能力还不够强, 创新型自主知识产权较少, 拥有和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高新技术产业人才少, 高新技术领域的高端产品较少, 自主开发的产品更少, 已制约着花都产业结构优化和跨越式发展, 影响着花都高新技术由追赶型向超越型转变。2005年, 花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突破5000美元, 这标志着花都未来发展的战略重心必须从以往的物本开发转向人本开发, 要以人为本, 加大人才资本的投入, 进一步实施人才资本积累优先发展战略。

花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步入一个新阶段, 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转型对花都人才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体制改革的整体推进和制度创新对人才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二是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对人才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三是经济社会发展速度与质量效益的统一对人才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四是城市协调发展和营造“两个适宜”对人才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五是全面提升开放水平对人才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 要充分认识人才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以更高的要求和水平加快推动人才事业的发展。

花都区人才事业“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 指导思想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的精神和结合《花都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制定花都区人才发展战略规划。“十一五”期间, 人才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 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紧紧围绕花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伟目标, 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 以调整人才结构为主线, 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 大力加强以汽车、空港经济、皮革皮具等产业为龙头, 建立企业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为主体的人才队伍建设,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深入实施人才强区战略, 充分利用广州科技、教育、信息等优势, 提高人才队伍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不断保持与发展花都人才资源在区域的优势, 进一步增强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人才竞争实力, 建设一流人才队伍, 为建设和谐花都提供坚强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二) 原则

一是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中明确指出, “党管人才主要是管宏观, 管政策, 管协调, 管服务”。通过制定政策、创新机制、改善环境、提供服务, 不断提高人才工作水平, 促进各类人才健康成长。

二是以人为本的原则。人才工作说到底就是人的工作, 所以人才工作的一切落脚点都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要把“以人为本”的思想贯彻到人才的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重要环节, 真正从关心人的角度来关心人才。

三是可持续发展原则。人事人才工作关系到国家未来发展的战略问题, 我国目前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所以, 人才事业“十一五”规划也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用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思想统领整个人才工作, 从而保证社会经济各项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是坚持效益的原则。人才资源开发应以效益为前提和核心,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 在保证规格和质量的前提下, 追求速度和效益, 把投资和效益、数量和质量、速度和规格、局部和整体、需要和可能有机统一起来, 实现投入的最大效益。

五是坚持人事人才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原则。人才规划要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以保证人才总量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人才结构与经济结构调整相协调, 人才素质提高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相同步, 实现人才资源持续开发与经济社会长期稳定增长良性互动。

六是人才评价注重综合能力的原则。在人才的评价上要破除陕隘的人才观, 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 鼓励人人都做贡献, 人人都能成才, 充分体现人才的发展性、多样性、层次性和相对性的“大人才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提出, 要“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 科学的社会化的人才评价机制”。因此, 要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等综合指标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

七是坚持人才合理流动的原则。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日前完成的一份报告指出, 与资金、技术、生产资料等生产要素的市场化水平相比, 我国人才资源的市场配置机制还不成熟, 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户口、档案、身份、住房、福利保障等体制性障碍, 仍然是人才流动的羁绊。

(三) 目标

花都区“十一五”规划期间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目标是:认真贯彻广州市“建设一流的城市需要一流的人才”和花都实施人才强区战略的人才发展战略要求, 根据花都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发展功能定位来规划人才发展事业, 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精良、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的人才队伍。通过健全人才机制, 实施科学可行的人才对策, 实现“一流竞争力、一流环境、一流配置、一流效益”的人才发展目标。

1.一流竞争力。人才总量方面。全区人才队伍总量中, (1) 人才总量由2005年的6.8万人, 到2010年达到15.5万人, 到2020年达到42万人。 (2) 专业技术人才由2005年的3.2万人, 到2010年达到7.8万人, 到2020年达到25万人。 (3) 技能人才由2005年的1.2万人, 到2010年达到4万人, 到2020年达到9万人。 (4) 农村实用人才由2005年的0.5万人, 到2010年达到2.2万人, 到2020年达到3万人。 (5) 国际人才由2005年的800人, 到2010年达到1.5万人, 到2020年达到5万人。

人才能力方面。适应党和国家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需要, 以能力建设为核心, 构建国民教育和终身教育两大体系。人才队伍的能力建设达到广州市一流的水平, 一批熟悉国内外市场、有现代管理能力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 一批有创新能力、居广州市科技前沿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 一批能够适应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要求、素质一流的高技能人才, 一批有一技之长、能够推动农村脱贫致富和农村现代化的实用人才, 一批熟悉国际规则、懂外语、掌握现代科技、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经济管理的青年骨干人才。突出抓好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 造就一批高级公共管理人才、高级经营管理人才、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国际化复合型人才。

2.一流环境。深入实施人才强区战略, 环境建设非常重要。环境是综合性的, 是多元的, 既包括政治环境, 又包括经济环境、教育环境、生态和生活环境, 甚至包括人的心理环境。要围绕“两个适宜”的建设目标, 突出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和谐宽容、公平公正、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和谐社会环境。大力推进城市文化建设, 形成有城市特色、有吸引力的文化环境。建立科学合理、配套完善的人才政策环境, 使花都成为人才创业发展和居住生活最具魅力的现代化新城区。

3.一流配置。人才配置要从高校教育抓起, 使人才配置向前延伸。根据花都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要求进行人才配置, 努力实现“五个适应”:即人才数量与人才素质相适应;人才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经济结构调整相适应;人才创新能力、科研攻关能力与企事业单位生产技术前沿需要相适应;人才管理知识、驾驭市场能力与企业国内国际竞争力提升相适应;人才公共管理知识、政治素养与党政机关建设要求相适应。按市场规律办事, 在竞争中识别人才, 优胜劣汰, 使优秀人才顺利进入花都合适的工作和创业岗位。按成才规律办事, 充分尊重人才特殊的禀赋和个性, 使全区各类人才都有充分发展的空间。进一步发展完善各类人才市场, 加强人事代理、人才测评、人才信息等三大中心的建设, 不断提高人才市场的配置功能和效益。

4.一流效益。加强人才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 实现人才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力争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人才效益均居广州市各区 (县级市) 的前列。建立人才开发注重投入与产出效率, 人才使用注重价值效益, 人才管理注重实际效益, 人才引进注重长远效益的运行机制。建立政府、社会、个人和团体组织共同投资人才资本的机制, 形成具有鲜明花都特色的人才投入、运营、评价体系, 提高人才资本投入在经济活动中的效率。力争每创造单位GDP所消耗的人才资源水平、每控制单位企业生产成本所消耗的人才资源水平、每提升单位城市生态环境指数所消耗的人才资源水平、每改造单位政府公共服务产品所消耗的人才资源水平, 均处于广州地区的一流水平。

花都区“十一五”人才发展战略需要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

(一) 人才资源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发展的问题

目前, 花都人力资源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还不相适应。引进人才要和花都产业发展相协调。按照花都产业布局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要求, 实行产业聚才, 项目引才, 努力建设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制造业、物流业、信息业、会展业、金融业、旅游业、中介服务业等优势人才队伍。特别要重点抓好汽车、空港经济、皮革皮具、金银首饰加工、电子信息、物流等带动力强的产业人才工作, 把产业人才集聚和区域人才集聚结合起来, 通过产业集群化形成人才集聚优势区域, 为花都产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二) 以高层次人才开发为重点, 抓好人才队伍创新能力建设问题

突出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开发。把党政领导干部、优秀企业家和各领域高级专家等高层次人才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核心和战略重点, 着力提升高层次人才的创新能力。以能力建设作为人才资源开发的核心, 加大对人才能力转化为市场效益的检验途径和评价标准的推进工作。要依托人才工程, 集聚行业拔尖人才;要壮大人才载体, 吸纳创新创业人才;要放眼国际市场, 引进紧缺急需人才;要创新选拔制度, 培养一流专家人才;要以花都海豚俱乐部的建设为平台, 构筑花都人才高地。以项目推进促进制度和机制创新, 示范和引导全社会的人才开发工作。

1.领军人才的开发。根据业绩、能力及战略需要, 以专业一流、团队优秀、项目领先为标准, 在专业技术人才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中, 选定一批领军人才。建立领军人才信息库。建立领军人才政府保障机制, 解除领军人才在使用中的束缚, 充分发挥领军人才在产学研联盟、凝聚团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和政府决策中的参谋咨询作用。同时, 建立社会化、行业化的领军人才开发机制。在重点行业, 分类推进领军人才开发。以政府投保、项目签约为手段, 实施领军人才社会化、行业化人事管理。支持领军人才因人设岗模式, 组建“科研攻关组”、“成果转化组”、“工程咨询组”、“课题项目组”等, 为领军人才提供全方位、个性化、专业化服务。

2.职业经理人的开发。加快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职业经理人队伍, 开展经营管理者培养, 重视民营企业家的成长和发展。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的需求将越来越大。花都区在“十一五”期间, 要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的管理和服务, 实现公有和非公有经济组织人才的一视同仁。建立民营企业家人才专门开发工作机制。建立“行业联系、区域联系、社区联系、党团联系”的联系网络。加强党委、政府与民营企业家的日常沟通。积极为民营企业家拓展培训渠道。优化民营企业家创业发展环境。积极宣传和表彰有突出贡献的民营企业家, 不断提高他们的社会、政治地位。

3.特殊人才的开发。充分尊重和认识高技能人才的价值和社会地位。将高技能人才开发作为实施人才强区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像尊重高级专家那样尊重高技能人才, 重视高技能人才培养, 关心高技能人才成长。采取有效措施, 大力开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发展所需的各类高技能人才。加强高技能人才培训加和职业培训, 实现职业培训的普及化、社会化;加强新技术新工艺的培训, 培养复合型技能人才。探索“政府购买培训成果”的机制。着力推进技能职业培训市场化。构建职业教育培训网络, 依托政府实训机构和企业集团、高等院校等社会培训资源, 提高高技能人才职业培训能力。重视在实践中培养开发;加强农村实用人才的开发。

(三) 以创新服务平台为抓手, 构建人事人才公共服务体系

人事人才公共服务体系, 是为人才工作、学习、创业、生活等活动提供服务而形成的政策制度、组织机构、服务网络等多方面的总和。它由法律法规服务、政策制度服务、人才流动及相关服务、人事代理服务、人才档案管理服务、人才创业服务、继续教育和培训服务、社会保障服务等基本要素组成。构建人事人才公共服务体系的重点, 完善人事人才政策、建立人才资源公共信息服务体系。

借鉴国际经验, 实行“驻地专家制度”, 广纳国内外优秀人才。要以集团招才, 以重点项目引才, 特别要引进以下重点项目人才:汽车、航空物流、皮革皮具、高新科技工业、城市建设和管理、环境生态保护等重点项目人才, 尤其是汽车整车、汽车发动机、汽车研发中心、四大产业园区等重大项目人才。组织和开展产学研的联合开发, 以科研和技术合作为花都集聚科技人才和智力。

实行千名海外人才集聚工程, 争取用五年时间, 引进高新技术、金融、法律、贸易、管理等方面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2.5万名。大力推进海外留学人才的集聚和引进工作, 鼓励留学人员带项目来花都创业发展, 特别要引进学成后在国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跨国公司、国际组织等机构取得一定成绩、而花都急需紧缺的中青年留学人才。以特殊政策和特别方式引进高层次人才。根据花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对于来花都工作和服务的两院院士、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重点学科带头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国家重大科研项目负责人、博士后研究人员、携带高科技项目或拥有国内先进的发明专利技术的人才、海外优秀人才、有跨国公司和国内名牌企业高层管理经验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以及产业、学科、项目急需和具有特殊技能的紧缺人才, 经严格考察和审批后, 引进时不受编制、进人指标以及其他条件的限制;给予适当的生活补贴、住房补贴、医疗补贴和异地安家补助;允许子女择校入学或入园就读, 免收择校择园费用;实行政府投保制度, 确定政府、用人单位与个人的权利和义务;采取补充养老保险、购买商业保险等方式, 提高社会保障标准;提升人才居住证制度的法律地位, 对持有居住证者在子女入学、出国 (境) 政审、购房购车、创办企业、贷款支持、职称评审等方面享受市民待遇。

同时, 抓好人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信息化装备水平和系统集成能力。其次, 完善网络化建设, 即:局域网、人事专网、人事信息数据库建设。积极开发人事工作服务软件, 搞好网上开发应用。第三, 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工作, 力争到2007年底初步实现面向社会的行政审批、管理和服务业务上网进行。人事管理机关内部办公初步实现电子化和网络化。到2010年, 全区各级人事部门基本建成体系完整、结构合理、高速宽带、互连互通的电子政务网络系统。通过信息网络的建设和推进网上服务, 为人事工作信息化提供高效、快速、安全通道, 使人事管理逐步纳入统一、规范的信息化轨道。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才, 编辑部邮箱2002年03期作者罗洪铁

[2]继续工程教育, 编辑部邮箱2000年04期作者田丹

篇4:顺德质量强区成绩斐然

顺德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局长温雄告诉记者:区市监局积极履行部门职责,政策引导、技术扶持和市场监管“三管齐下”, 采取四项措施,推广卓越绩效管理模式,促进“顺德质量”全面提升; 实施商标品牌战略,擦亮“顺德制造”金字招牌; 重视技术标准化战略,推动“顺德标准”升级; 加大产品质量监管力度,保护“平安顺德”。推动质量强区工作取得突出成效。

近年来,佛山市顺德区大力实施“质量强区”战略,2010年区政府制定编发了关于开展质量强区活动的意见,率先在全省县级区域开展质量强区工作;2011年,设立区政府质量奖;2013年,出台实施商标品牌战略和技术标准战略工作方案,建立技术标准战略信息平台、商标服务工作平台,形成较为完善的质量提升工作机制。2014年至今,顺德区为900家企业办理了“广东顺德”冠名手续,办理股权出质登记108件,帮助企业融资近29亿元,用于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提高品牌影响力、提升产品质量。

截至目前,顺德企业连续3届获得省政府质量奖,共5家企业获奖;佛山市政府质量奖第一届评选,全市5家企业,顺德区企业2家获奖。还有10家企业获得顺德政府质量奖表彰。据统计,获得质量奖的企业在质量管理提升方面,2010到2013年每年平均投入的资金最高达3000万元,最低为100万元,平均每个企业每年投入为894万元。回报率也超高,获奖企业通过核算,投入在质量管理提升方面的回报率最高为300%,最低为11%,平均达97.86%。

目前,全区共有驰名商标28件,著名商标118件,集体商标8件,省名牌产品152件,居全国县级行政区域前列。同时,品牌培育朝着集约化、区域化的方向发展,顺德区已享有“中国家电之都”、“中国燃气具之都”、“中国涂料之乡”等多项荣誉称号,并且成功注册“顺德家电”、“顺德涂料”、“电压力锅”等集体商标,进一步擦亮了“顺德制造”金字招牌。

技术标准建设是产品内在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顺德区在技术标准建设方面走“抱团打天下”的路子,电压力锅标准联盟冲刺国际标准获得成功,实现了顺德主导国际标准制修订“零”的突破。2013年,电压力锅广东省地方标准获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一等奖,与航天技术共同站在国家级领奖台上。

篇5:2013年质量强区工作总结

2013年,我办事处的质量兴区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区质监局和相关部门的指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立足以质取胜、品牌带动、技术创新、标准引领、人才推动、法制保障,强化质量管理,坚持政府引导、部门协作、企业主体、社会参与,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走质量效益型、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发展道路,促进全办事处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通过全面推进质量兴办事处战略活动,实现了全民质量意识普遍增强,产品质量明显提,工程质量稳步提升,服务质量明显改进。现将我办事处质量兴区工作总结如下:

一、切实加强领导。办事处成立了以办事处主任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党政办、财政所、工商所、农业站、林业站、畜牧站、派出所、国土所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质量兴区工作的领导,制定了质量兴区活动中长期规划和工作计划,将质量兴区工作纳入政府目标考核,建立了质量兴区责任制。建设了质量监管网络,各村配备有兼职质量安全联络员,适时召开质量工作联席会议,研究分析质量发展形势,安排部署质量工作任务,今年已召开了2次联席会议。

二、全办事处质量意识不断争强。我办事处认真贯彻落实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质量兴区的战略部署,及时将经济发展的重心调整到“量”、“质”并举的轨道上来,牢固树立“以质取胜”的观念,通过发挥职能优势,加强部门联动,建立工作机制,实现了全县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利用“质量月”、“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等载体,广泛宣传《产品质量法》、《标准化法》、《计量法》、《食品卫生法》和《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等法律法规,使全民质量意识、品牌意识不断增强,形成了“人人关心质量、人人重视质量”的社会氛围。

三、产品品牌战略不断推进。我办事处始终坚持不懈地把培育发展名牌产品作为提企业档次,提升知名度和竞争力的重要举措。结合地方产业实际,实施了地方企业创名牌工作,培育发展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大成钙业、恒通茶机厂、机械行业(五一机械厂)、蜜之源品牌等一批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四、质量基础工作不断加强。随着我办事处质量工作的深入开展,质量基础工作得到不断加强,一批一批的名牌企业产业的质量更上新台阶。

五、区域监管工作机制不断完善。按照“从源头抓质量”的工作要求,全面落实区域监管责任制,建立起了办事处、村二级监管网络。依法对监管区域内企业产品质量、计量、标准化、特种设备等内容实施监督检查,打假工作不断深入,在县有关单位的统一领导下,先后开展了食品、农资、建材、饮用纯净水、化妆品等专项治理活动。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各类应急预案,健全应急处理机制,提应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已连续多年未发生重大质量安全事故。

篇6:质量强区

番禺区局注重结合辖区实际,紧密依靠区政府,以助推辖区产业结构调整为目标,围绕“三促进一保持”经济工作要求,全面推进质量兴业强区工作,取得较好成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番禺区政府2007年成立了以分管副区长为组长,区质监局、区经贸局等16个部门组成的“番禺区质量兴业强区及标准化战略领导小组”,召开了全区质量兴业强区工作动员大会,印发了《关于开展质量兴业强区推进名牌战略工作意见》,明确了2007年至2010年质量兴业强区工作目标、实施步骤、主要措施,将质量兴业强区工作摆上了区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各镇街政府也结合辖区特点积极开展相关工作。同时,区委、区政府出台了《关于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经济发展的若干措施》,确定了名牌培育、实施技术标准化战略等政府质量奖励制度。2008年制定了《番禺区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和卓越绩效管理实施细则》、《番禺区标准化战略实施细则》等13个实施细则,为全面实施质量兴业强区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07、08年共奖励名牌产品生产企业15家,奖励金额450万。今年,区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大力实施《关于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经济发展的若干措施》,并确定质量兴业强区政府质量奖励专项资金将达到800万元以上。通过区政府强有力地推动,全区上下已建立起领导挂帅,领导小组及办公室专门抓,有关部门协调落实,工作制度有保障的推进机制。

二、明确目标任务,抓好分解落实。为使质量兴业强区活动取得实效,根据《关于开展质量兴业强区推进名牌战略工作意见》提出工业产品、农业、服务业等要达到的具体目标和各单位的职责,番禺区局充分发挥领导小组办公室作用,积极组织协调,分制定工作计划,对质量兴业强区目标任务进行量化分解。各成员单位也分别按照计划制定工作方案,层层分解,落实责任。同时,区政府实行“三定期一表彰”工作推进机制,即每年定期召开三次领导小组工作会议,落实工作进展情况,部署下一阶段任务;各部门每季度定期向区政府报告工作进展;每年质量月定期组织召开一次由区领导班子、各部门、镇街、企业参加的质量兴业强区表彰大会,表彰获得政府质量奖励的企业。通过任务分解,将质量兴业强区目标任务从第一层面上推向第二层面,从认识和机制上把相关任务转化为政府部门具体工作。

三、整合多方力量,加大推进力度。番禺区局注重发挥各方力量,形成政府部门、企业、中介组织、媒体等齐抓共管、合力推进的工作格局,工作力度得到大大增强。一是质监、农业、卫生、工商、食品药品监管、检验检疫、旅游等部门相互配合,协调联动,充分发挥产品质量检验、检验检疫、环保检测等多个检测平台的作用,动态监测掌握实情,对质量安全隐患及时预警,共同加强产品质量监管;与统计、环保等部门共同开通了名优培育企业绿色服务通道;充分发挥企业质量信用评价作用,构建质量信用监管平台,研究推动区信息办将企业质量信用评价指标纳入番禺区中小企业信息平台,实现质量信用与社会信用对接,在企业融资、信贷等方面引入质量信用,为质量兴业强区提供有力的支撑。二是镇街大力支持配合。通过宣传、沟通,各镇街逐步将质量兴业强区作为镇街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主动联系质监、工商等部门开展名牌培育、质量专项整治等工作。三是积极发挥商会协会引导促进作用,在沙湾洗染机械质量兴业的影响带动下,珠宝、动漫等商会加强行业管理和自律,通过培训、交流等措施,制定行业质量管理规范,成功地促进了同行企业之间产品技术、质量管理等信息沟通,引导、带动企业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今年,珠宝厂商会递交宝石加工工艺分技术委员会筹建申请,成立了珠宝行业标准联盟,起草了《回收贵金属处理技术规范》和《珠宝行业废水排放标准》2项联盟标准。四是充分发挥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介作用,以召开新闻发布会,刊发《质量兴业强区》专刊等形式,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

四、突出重点工作,确保取得成效。番禺区局以质量提升工程为抓手,突出质量兴业、专项整治、名牌培育和服务业标准化等重点,质量兴业强区工作取得

了阶段性成果。一是工业产品监督抽查合格率逐年提高,近几年市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实物合格率一直保持在90%左右,高于全市平均水平。重点监管产品电线电缆产品合格率连续两年保持在100%,人造板、音视频产品合格率由05年底的53.1%、13.4%上升到100%和88.9%,质量兴业试点行业洗染机械的抽查合格率提升了46.1%。2009年广州市第二季度监督抽查中,关系人身健康和财产安全的重点产品,如防控甲型 H1N1流感疫情产品、建材产品、儿童玩具产品监督抽查合格率达到100%。二是名牌企业群初步形成。全区共有4个中国名牌产品和24个省名牌产品,在全市名列前茅。8家企业通过了AAAA级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确认,40家企事业单位参与了89项标准制修订,4家企业实施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三是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效益明显建设不断提升。创建了7个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其中1个标准化示范区通过了省级和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验收,创建了1个国家级和6个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拥有29个无公害农产品、4个绿色食品、16个有机食品、3个省级名优农产品、10个市级名优农产品。四是服务业更加规范发展。广州大学城数字家庭和数字电视产学研孵化基地申报国家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已初步获通过。

上一篇:你见过茶花吗现代文阅读答案下一篇:听课评课小结教研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