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自然博物馆有感

2024-04-07

观自然博物馆有感(共10篇)

篇1:观自然博物馆有感

观自然博物馆有感 今天将会是令我以后记忆深刻的一天,因为今天我要去大连自然博物馆参观了!兴奋在心中按捺不住,早早起床,趁着兴奋到了大连自然博物馆。

走进大连自然博物馆,就让我感受到了别样的气息,馆内开设地球、恐龙、海洋生物、东北森林动物、湿地、物种多样性、辽西古生物化石等12个展厅。走进序厅,一幅长22米、高3米的巨型浮雕将“自然与人”艺术而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气势宏大壮观;恐龙展厅内40米长的巨幅半景画和栩栩如生的恐龙生态模型,演示了恐龙产生、发展、灭亡的全过程,观众可直观地了解恐龙及其生活环境;十分珍稀精美的辽西古生物化石,仿佛在默默地向人们讲述着发生在亿万年前的神奇故事,使我们对生命的进化产生无限遐想和对未来的深思;在物种多样性展厅内,观众只需按下按钮就可以听到来自自然界近30种鸟类的鸣叫;走进东北森林动物展厅,犹如进入茂密的原始森林,各种动物集聚在你的身边,使人不禁发出要爱护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的感叹。此外还有供学述研讨等文化活动的多植物标本数量种类最多占50%,其中模式标本十几种,国家一级保护植物人参、水杉、珙垌等,二级保护植物水松、银杏、鹅掌楸、刺参等,还有藻类标本1000多份,真菌标本200多份,苔藓植物2000多份,鸟兽、两栖爬行动物标本5000多件,海兽是本馆特色标本:六十多吨重的黑露脊鲸、五十多吨重的抹香鲸、三十多吨重的长须鲸、十几吨重的灰鲸,还有虎鲸、海狮、海豚、海豹、海狗及有“美人鱼”之称的儒艮,家族之庞大堪称亚洲第一;陆生兽类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熊猫、东北虎、金丝猴等及来自国外的北极熊、斑马、犀牛等,还有国家一级保护爬行动物扬子鳄、蟒蛇,国家一级保护鸟类白鹳、黑鹳、丹顶鹤等,以及许多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标本。

鱼类标本有中华鲟、文昌鱼、蓝枪鱼,鲨鱼等,一、二级保护鱼类3000多件美丽漂亮的各种贝壳及五光十色的蝴蝶标本也点缀着我馆丰富的馆藏。岩矿标本有重100多公斤的珍贵水晶晶族、五彩缤纷的各种宝石、稀有的自然金块,及大陨石、精美的晶族岩矿标本等。古生物标本有产于大连地区的大连马、普氏野马中国亚种、大连棒鸡、原东北鼢鼠等模式标本。以及大量产于辽西的“热河生物群”化石群落。仅大连地区晚更新世脊椎动物化石就有上万件。大连自然博物馆馆藏很丰富,而且海兽家族标本构成了其独特的风格。

接着我们又去看了恐龙蛋化石,各式各样的恐龙蛋化石映入我们的眼帘,大的小的,长的短的,圆的扁的都有.四周的墙壁上是科学家假想的恐龙的样子,真是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每张图上还有一段小故事,让大家更好的了解恐龙的知识.在每个玻璃器皿里陈列的是恐龙蛋化石,解说员将我们带到了一个玻璃器皿旁,里面是接个扁形的恐龙蛋化石,大家的目光都转移到了恐龙蛋化石上,这些化石就像石头一样,有的蛋壳都碎了.我来到一个木凳旁,上面放着的是几块大石头,我想:他们为什么要把石头放在这展览呢?后来我有仔细的看了看才发现上面印着恐龙的留下的痕迹,又好像是叶子.解说员让我们过来,指着图跟我们说了一些关于恐龙的故事······

来到大连自然博物馆参观,不仅增长了自然科学知识,还能领略到大自然的独特风光,在成片的黑色礁石和小石林的环抱中,聆听大海与礁石的“对话”。

自然博物馆让我们认识了自然、了解了自然,为我们架起了一座人类与自然沟通的桥梁。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大家怀着依恋之情,依依不舍的回去了.

这次参观博物馆,不仅让我学到了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还让我增长了见识,令我受益非浅!

篇2:观自然博物馆有感

动物学实习论文——

参观天津自然博物馆观动物学发展史有感

自然的景色是最美的,没有任何修饰的纯净,就像一副简洁舒心的油画,瀚海云空,塞北草原,浩瀚林海,高山林灌,热带雨林,碧海蓝天,花开的正艳,闭眼遐想,自然博物馆就是能让我们感受到这样澄净存在的地方。

在美丽的渤海之滨,屹立着一座外形像巨大的珍珠蚌含着一颗明亮珍珠的建筑——天津自然博物馆。它不但外型新颖,其中的馆藏也十分丰富。博物馆里有八个展厅,收藏了世界各地各种动物、植物和古生物的化石和标本,还有独特的具备了模拟的生态环境和一些现代的珍稀动植物。

走进博物馆,首先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长长的铜雕画卷,画卷上河水清澈见底,天空湛蓝深远,树木郁郁葱葱,各种动物悠然自得地觅食繁衍生息。一幅幅,一卷卷彩色的远古动物发展图谱英日眼帘,其中寒武纪初期动物群大爆发,出现了许多门类的无脊椎动物,5.4亿年前,开始进入无脊椎动物的第一次大发展时期,很多课本上学到的远古动植物也都是再这一时期进入繁盛时代,例如三叶虫,笔石,鹦鹉螺等,而腕足动物和棘皮动物也都是盛于这一时期的。

至今38-25亿年前,从最早的岩石出现开始,地球进入太古宙,这个时期便是地球上生物发源的最初,阳光,空气和水是生命形成的三大要素,但是当时的地壳很薄,火山,岩浆活动强烈而频繁,空气中没有氧气,只有数量不多的原核生物,如细菌和低等蓝藻,它们也只留下了极少的化石记录。

接下来来到古生物一厅,众多恐龙骨架有序的放置在模拟的生态环境中,它们展示着曾经作为地球霸主的恐龙们生前的雄姿风采。可惜在6500万年前地球上发生了大的变故,恐龙就此告别了自然界,成为一个永远的谜,如今这个恐龙灭绝之谜还在等着我们去探索和发觉真相。

中生代恐龙绝迹后,取而代之的是哺乳动物的崛起。在古生物二厅里,我们看到了一头体形硕大的师氏剑齿象的骨架、古野驴的骨架和三趾马的头骨。用进废退,适者生存,在生存斗争中,它们有的进化成了现代的哺乳动物,有的则是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而永远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如今我们只能通过这些历史遗留下来的化石,再现远古生物曾经存在过的时代,从而让我们有迹可循的了解上古动物们的进化演化过程。

接下来是各个地区不同生态环境的动物标本展区。

动物生态展示厅是按生态地理形式陈列的,分为爬行和鸟兽动物群:在东北浩瀚的林海中,栖息着东北虎、驼鹿、猞猁、棕熊、松鼠、雪兔等珍稀动物;在辽阔的塞北草原上,奔跑着黄羊、狼、布氏田鼠,还有草原雕等;亚热带的高山林灌有体态憨厚的大熊猫、机灵的金丝猴;热带雨林是世界上动植物种类最丰富的地区,常见的大象、啄木鸟以及珍惜动物云豹都生活在这里。展厅的末端有一组犀牛濒临绝迹的场景还原境况,借助电子器械的声效辅助,犀牛在泥潭中发出逼真的的阵阵哞叫,提醒着我们要保护动、植物、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与大自然和谐共处。

在自然博物馆水生生物厅,展示了上千种鱼类。晶莹剔透的水母姿态优美的在水中游弋,五彩斑斓的热带鱼及姿态憨厚的海豹。穿过展厅,在模拟海底世界的隧道中,鲨鱼、海龟、魔鬼鱼等各种各样的海洋动物在头顶上闲适的游来游去,海洋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最大的宝库,从平时上课的各种纪录片和动物学鱼纲分类可以知道,已知世界现生鱼类共21700余种(Nelson,1984),其中我国出产鱼类有3000多种,淡水鱼类约800种,其余为海产鱼类。对于鱼的定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把一些不是真鱼的水生动物也称之为鱼,例如鲍鱼,墨鱼,鲎鱼,星鱼(海星),鲵鱼(娃娃鱼),鳄鱼,鲸鱼等,但是按照其身体有无脊椎这一项来分,它们分别属于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而鱼类则是水生的脊椎动物,虽然鲵鱼,鳄鱼,鲸鱼也是水生脊椎动物,但是鱼类与它们的区别十分明确。鱼类的主要特征是:以鳃呼吸,以鳍帮助运动与维持身体平衡,大多数鱼还体被鳞片,鱼类是终生生活在水中的变温脊椎动物。与上述的其余生物是有明显区别的。

当我们走出婀娜多姿的水生世界,进入两栖爬行动物厅时,就会看到一条大蟒盘曲门上,让人心惊胆颤。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娃娃鱼、乌龟、眼镜蛇、金环蛇、银环蛇、竹叶青蛇、巨蜥、鳄鱼等两栖类或爬行类动物。两栖纲开始,脊椎动物开始从水生过度到陆生,这一时期它们还属于低等的四足动物,躯体结构和机能以及行为等方面都还不能较好的适应陆生环境。两栖纲从水生到陆生的适应性特征和不完善特征主要表现在:保水能力不强所以不能举例水源太远;身体是变温的所欲冬季大多会休眠,这两个方面,但是其在适应方面也进化出了颈椎和荐椎,使头脑和四肢更灵活;不完全的双循环系统的出现让它们能更大程度的保证身体所需氧的运输和供应;四肢逐渐变为五趾型附肢以支撑身体在重力正常的陆地上方便的移动。而爬行纲比两栖纲则更好的适应了陆地生活,羊膜卵的出现为登陆动物征服陆地,向各种不同的栖息地纵深分布提供了空前的机会,这是中生代爬行类在地球上占据统治地位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自然界中,还有一类体形较小、种类繁多、形态各异、生机勃勃的动物,它们就是昆虫。在昆虫展厅有上千种色彩斑斓的蝴蝶标本,还有披着坚硬盔甲的甲虫和各种善于伪装、千奇百怪的昆虫。夏秋季节,百虫争鸣,像是给大自然奏响一曲美妙的乐章。几乎所有的昆虫都属于节肢动物门,它们的身体异律分节,出现了分节的附肢,体壁发展为几丁质的外骨骼,肌肉是横纹肌,其他结构和行为也有进一步发展,因此节肢动物种的昆虫类也成为了一个成功进化到陆地的类群。

在浩瀚的海洋中,软体动物是其中的一大门类,一般分为无板纲、单板纲、多板纲、腹足纲,掘足纲,双壳纲,头足纲七个大纲,软体动物是仅次于节肢动物的动物界第二大类群,已定名的现生种类超过了10万种,包括常见的蛤蜊,螺,乌贼,章鱼等。广泛分布于湖泊,沼泽,海洋,山地等各种环境中,适应于不同的生存环境中,各种类群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等差异还是很大的。在海洋贝类厅,展示了很多漂亮的贝壳,黄金宝贝和琥珀宝贝让人惊叹不已。软体动物的内部结构一般可分为头,足,内脏团,外套膜四部分,而我们在博物馆展柜中看到的只是其体外分泌的贝壳,软体动物大多具有一个或多个贝壳,以保护身体的软体部分,贝壳形态和大小各异,一般由壳皮层,棱柱层和珍珠层三层结构组成,我们平时所见的色彩斑斓的外壳,其实是最外层薄而透明,有色泽的壳皮层。

纵观动物学的发展史,在西方,最早研究动物学的是古希腊的学者亚里士多德,将它们分为了有血和无血两个大类;随后在16世纪-18世纪间,动物学解剖学的发展和显微镜的发明大大的推进了动物学各下属学科的发展,18世纪,瑞典生物学家林奈创立了动物分类系统将动物划分为哺乳纲,鸟纲,两栖纲,鱼纲,昆虫纲和蠕虫纲六个纲,同时创立了动植物的双命名法;随着进化论的思想的传开,法国生物学家拉马克提出物种进化的思想“用进废退,适者生存”;19世纪中叶,德国学者施来登和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随后孟德尔用豌豆做杂交试验,发现了孟德尔定律;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提出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从此,动物学的研究便进入现代科技的研究与争论并存的飞速发展时代。

博物馆中每个展厅都显示了大自然的千变万化、妙趣横生。生物世界也称生命世界,生物种类繁多,形形色色,千姿百态,目前已鉴定的就已经有200万种多,随着时间的推移,未来还会发现越来越多的新发现的种,通过参观自然博物馆,唤醒人们保护环境、保护生态的意识。人类也是这个多姿多彩的大自然的一分子,我们要爱护、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人类、动物、植物都要成为好朋友,这个地球才会更加美好。

水产科学系

水产养殖(2)班

篇3:观自然博物馆有感

关键词:黄梅戏,徽州往事,自然,审美

黄梅戏, 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 是安徽省的地方大戏、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剧种。历数黄梅戏的经典剧目, 从《天仙配》到《女驸马》, 从《夫妻观灯》到《打猪草》……再到由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韩再芬领衔主演的《徽州往事》, 无不剧剧精彩、场场叫座。而在这其中, 《徽州往事》作为可以代表黄梅戏最新创作成果的一部, 不仅继承了老黄梅戏的徽情皖韵, 更是将现代的舞美音效融入其中。可以说, 《徽州往事》的出现将黄梅戏的发展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首次欣赏《徽州往事》的过程中, 我们可以深切领略到这部剧背后所代表的极富特色的黄梅戏文化, 即细腻与昂扬互补、流畅和激烈交汇, 恰如冰与火的融合, 使得观众在观赏《徽州人家》时如身临其境, 感同身受。可以说, 黄梅戏以她独特的真切自然之美征服了国内外观众, 使这一传统戏剧形式能够与时俱进、活力无限。

一、细腻流畅之美

(一) 人物塑造细腻奇特

在《徽州往事》这部新编黄梅戏中, 观众首先就能够感受到其中人物性格的细腻塑造。以主角“舒香”为例, 由韩再芬扮演的舒香人如其名, 展现给观众一个散发着幽“香”的徽州女人的典型。整部戏从一开始的“读言骅”、“盼言骅”两个桥段, 表现出舒香独守空房盼君归的那份寂寞和收到书信的急切心情, 丝毫没有虚伪与做作;随着剧情展开由“葬言骅”再到“收买官差”, 一个更加清晰和全面的“舒香”站在了观众的眼前:不仅贤惠有礼, 而且聪明机灵。这样一个美丽聪慧的徽州女人形象, 瞬间俘获了全场观众的心。在第三章的故事中, 化名为“程秋月”的舒香被罗老爷收留, 在罗家以自己的持家能干赢得了大家的喜爱, 也得到了罗老爷的爱慕。从这些侧面烘托之中, 舒香的人物形象渐渐清晰, 全剧通过精细的的塑造, 使舒香这位美丽的徽州女性以其特有的魅力征服了所有的观众。

另外值得一提的人物是舒香的丈夫汪言骅。可以说这个人物的塑造是《徽州往事》整部剧的一大闪光点, 从观剧一开始我们就能够从舒香的口中了解这位“言骅”:徽商、爱妻、急盼归家。由于前三章“言骅”均未出现, 使得所有观众不禁开始在心中幻想、勾画他的形象、性格。因此可以说, 虽然汪言骅出场的时间不多 (末章) , 但是全剧从一开场就处处都有他的身影, 让人始终对他抱有浓厚的兴趣和关心的态度。

(二) 剧情安排细腻有心

《徽州往事》的剧情安排流畅紧凑, 环环相扣。

在戏剧一开始通过深夜“竹篮传书”这一颇具时代特色的举动将观众的眼球牢牢抓住, 同时也通过这一个细节设计表现出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压迫与束缚;随着剧情的发展, 在第四章舒、汪二人在罗府以程秋月和潘会嘉的身份十六年后再相遇的时候, 恐怕所有人都会屏息凝神期盼会有什么样的“好戏”上演。这样的剧情安排不仅生发出了强烈的戏剧冲突和矛盾, 颇具传奇色彩, 也从另一个角度将观众带入了舒香的情感世界, 使观众不由自主的以舒香的身份进行情感体会和思考。

而在全剧的最后一章, 随着程秋月 (舒香) 、潘会嘉 (汪言骅) 和罗老爷三人齐聚罗府、互相倾诉着无奈和痛苦, 全剧达到高潮。原本汪言骅的出场就已经勾起了观众心中的好奇和新鲜感, 此刻当彼此纠葛、互相交叉的三人坐在一起, 他们的痛苦、无奈连同着那份有口难言的歉意, 给观众带来的观剧体验除了震撼、怜悯, 还有或多或少的共鸣和感动。这样的一个剧情安排, 可以说是十分细致用心的:《徽州往事》的三位主人公机缘相会, 但又终不遂人愿, 只能在礼教、世俗的枷锁之下苦苦挣扎, 难以将自己的感情如实诉说。

《徽州往事》所体现出的黄梅戏的细腻有心的剧情安排例子还有很多, 如第二章在舒香被押途中, 两位差役虽然凶, 但是本质不坏, 心地善良、识善辩恶, 最终放了舒香, 这也让现场观众舒了一口气;又如在第三章罗有光派大儿子前去找潘会嘉, 使大家以为舒香和汪言骅终将相见之时, 罗公子只带回一个罗盘……这些剧情的安排看似简单, 实则环环相扣、紧凑流畅。

(三) 唱词质朴柔婉

“床前明月光, 明月是舒香。秋水已望穿, 何时见爹娘……”这是《徽州往事》第一章汪言骅寄给舒香信中的诗句。这句诗是改编李白《静夜思》而来的, 同时也显露出黄梅戏唱词的一大特色——质朴直白。

“两个男人在眼前, 不知是苦还是甜……”在于罗府遇见汪言骅之际, 舒香瘫倒在座椅上, 此前那个坚强倔强的女子终于屈身于命运和造化。从她微颤的唱词中我们仿佛置身其中:如果只是丧夫也罢, 再嫁也罢, 但为何造化弄人, 苍天让我进退两难、无从抉择?

黄梅戏的唱词质朴柔婉, 如绵薄的细雨淅淅沥沥, 却又将人物情感唱进观众的心, 并如雨后春笋般在观众心里发芽生长。在唱词方面我们可以听出, 黄梅戏主要以安徽方言 (尤以安庆方言) 为主, 皖韵浓厚。对于总体文化程度不高的黄梅戏观众来说, 官话也好, 普通话也罢, 都是他们陌生的语言, 只有安庆话才是他们熟悉和乐于接受的, 选择安庆方言而不是其它语言样式作为黄梅戏语言基础, 正是适应特定题旨情境的修辞需要。[1]在《徽州往事》全剧的唱词中, 观众可以细细品味出独具安庆方言特色的轻巧与柔婉, 在整场演出中也不会遇到“听不懂”、“不理解”的唱词, 反而会顺着朴实婉转的唱词慢慢走进黄梅戏的世界里。

二、昂扬激烈之美

(一) 情感昂扬

“最后还要问自己, 女人一生为何忙……”在《徽州往事》的末章结尾处, 舒香夹在汪言骅和罗有光之间难以决断, 此时两位“高风亮节”的男人做出了让舒香难以置信的行为:互相推让舒香, 谁也不肯留下舒香。此时所有焦点似乎都汇聚在了这两个男人的身上, 其实真正内心波澜起伏的是舒香:盼来了十几年朝思暮想的前夫 (汪言骅) , 身已嫁作他人妻室;但这还不是最让舒香痛心的, 当两个她深爱的男人开始互相推让舒香、把舒香当成“物品”一样踢来踢去的时候, 绝望的舒香选择了离开……在这段表演中, 三人的情感波动十分激烈, 也将整出戏的“情绪”推向燃点。可以说, “汪、罗互相推让舒香”这一情节不仅展示了《徽州往事》中情感昂扬激烈的特点, 也将那个年代“女人”在社会、家庭中的地位血淋淋的展现在观众面前。

除此之外, 在第一章舒香“盼言骅”盼来死信的表演, 也充分体现了《徽州往事》剧中人物的情感波动。原本欢天喜地的汪家在收到言骅死讯的消息时, 将那种由喜到惊、由惊致疑、由疑转悲的过程表现得淋漓尽致、层次感十足;此时悲痛欲绝的舒香反而没有嚎啕, 只是口中呢喃, 这一表演更将舒香“突然丧夫”的感受演绎得入木三分, 仿佛拉奥孔那紧要的双唇:真正的心痛, 带来的不是“痛苦”, 而是“麻木”。

虽然黄梅戏讲究的是“平淡婉柔”, 但是《徽州人家》这出戏还是让观众感受到了黄梅戏的“昂扬激烈”之美, 戏中人物随着剧情的发展其情感也是起伏不定、自如收放的。这一点“激昂”或许正如下饭的小菜, 让观众在细品“黄梅之美”时感到咸淡适宜、味丰料足。

(二) 戏剧矛盾激烈

“矛盾冲突”一直都是文学、戏剧作品最有生命力的部分。《徽州往事》作为传统黄梅戏的创新剧目, 依然承袭了黄梅戏“平民化”、“生活化”的优良传统;而这些传统意义上的剧目矛盾, 最能够让观众们感受到贴近自己的生活、最能够引起他们的强烈关注和共鸣。

在《徽州往事》中, 激烈的戏剧矛盾无处不在。首先, 在第一章开始, 汪家上下喜气洋洋盼言骅的“归来”与言骅的“迟迟不归”乃至最后的“死信”形成矛盾, 为全剧定下悲凉的基调, 使得舒香的形象更为凄惨和惹人同情;其次, 当舒香逃脱牢狱之灾而被罗老爷收留之后, 由于聪明能干而得到老爷的喜爱, 此时的感情与言骅的夫妻情分又构成了矛盾, 让舒香难以抉择、左右为难;另外, 激烈的矛盾冲突也集中爆发在第四章, 当舒香看到两个男人在互相“礼让”自己、把自己当成了一件“物品”的时候, 她内心的悲痛、愤怒与原先对丈夫的爱又构成了强烈的矛盾:是爱是恨?无从选择。

如果说京剧是庙堂上的艺术形式, 那么黄梅戏则是民间的艺术瑰宝。正是靠着“亲民”的故事背景、“家庭式”的矛盾结构, 平淡又不失激烈、自然中点缀些情感, 黄梅戏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并且喜爱、传唱。

三、美在自然

(一) 贴近泥土

黄梅戏是起源于民间的艺术, 主要依托于民间而生存, 所以较少受刻板凝重的庙堂文化和儒雅纤弱的文人文化的影响, 保持了较为纯粹的民间审美文化特质。[2]正是由于这一特点, 黄梅戏的审美角度就偏向于更为民间所重视的“生活”、“自然”。生活是繁琐的, 也是有趣的;自然是客观的, 也是美丽的, 因此在黄梅戏的剧目中, 我们可以感知到她“趋实避虚”的审美特质, 鲜有歌功颂德、大臣宰相的表现成分, 更多的是关注平常百姓的“小日子”, 这对于根源于民间的黄梅戏来说, 更容易汲取民间的养分。

“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黏着在土地上的”[3], 这正是中国这一传统农业大国的真实写照, 而黄梅戏的关注点也正是“土地味”、“泥土味”很重的平头百姓, 演出来的也是他们的生活常态, 所以像《徽州人家》这样的黄梅戏更容易在较广泛的群众基础上获得共鸣和赞同。同时, 黄梅戏作为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人类思想和精神的结晶, 它的传承性和无形性决定了对它的保护需要充分依赖人群。[4]

(二) 归于平淡

黄梅戏是我国经典的五大剧种中最为质朴和平实的, 由于她的唱词直白、唱腔琅琅上口, 加上故事情节贴近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多取材于“小人物”的喜怒哀乐, 因此, 黄梅戏这壶优美婉转的“香茗”为我们带来的不是京剧的霸气, 不是豫剧的刚毅, 不是越剧的绮丽, 也不是评剧的随性……黄梅戏给人一种自然之美, 让人感觉到亲切, 也许正因如此, 其它戏曲都是称“剧”, 唯独她称“戏”。

同时我们也能够看到, 黄梅戏在近些年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瓶颈”:主流化、去民间化、歌剧化……这些问题在《徽州人家》中也略有体现, 尤其是“歌剧化”:除了韩再芬等几位主要演员, 其他演员的动作过于整齐划一、简单做作, 这都是偏于西方歌剧的表演。造成这些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如中西方文化的交流逐渐广泛、快餐文化的急速发展……但是, 黄梅戏的传统是丢不得的, 离开“泥土”, 离开“自然”, 黄梅戏终将失去活力和生机, 失去广泛的群众基础和那份独一无二的“平淡质朴、缠绵婉柔”之美。

《徽州人家》这出戏在今天这个时代依然能够唤醒我们的记忆, 将老徽州的气、神、韵展现在所有观众的眼前, 这和黄梅戏“取于自然、归于平淡”的特色是分不开的, 也是和韩再芬等多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对传统黄梅戏的坚持与热爱分不开的, 更是和黄梅戏本身散发出的那份和观众息息相关的感情分不开的。

参考文献

[1]鲍红.黄梅戏语言的艺术特征和修辞技巧[J].中国戏剧, 2006 (10) :62-64.

[2]吴春平.黄梅戏改革路在何方[J].文艺争鸣, 2009 (1) :147-150.

[3]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4:3.

篇4:观自然博物馆有感

王屋山地质公园拥有一系列具有特殊科学意义、稀有性及美学价值的典型质地遗迹,详细记录了距今25亿年来华北地区海陆变迁的过程,系统地反映了古大陆增生、拼接和裂解的全过程,具有世界对比的意义。2003年王屋山申报国家地质公园成功,2006年9月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王屋山正式获得世界地质公园的资格。

建筑师希望在愚公的故乡设计一座顺应自然的建筑,在设计过程中,以利用自然地貌及保留原生乔木为核心。

地质博物馆是地质公园的必要设施,选址位于天坛山主景区内,用地为一面向西南的坡地,西北向可远眺天坛山主峰。北面背靠连绵山峦,南面两山之间为谷地,景区内主要交通道路沿南面山谷碗蜒经过,场地窄小,竖向复杂。针对这种特殊地形条件,建筑师将建筑体量打散并分置于各台地之上,既满足地质学家提出的按地质年代分设展馆的要求,又创造出丰富的户外空间,同时减少填、挖土方量。

复杂的地形关系为创造丰富的室内空间及组织灵活的交通提供了可能。一号厅坐落于南侧陡坡之上,据此,建筑师设计了局部下沉空间,增大的墙面正好用以展示地球剖面;4号厅前后高差达4米,建筑师据此在建筑的东西两侧设计了不同标高的两个出入口,结合博物馆动线,二层的出口恰好形成了与新生代广场的连接。

在方案构思阶段,建筑师便邀请艺术家先期介入,提供艺术品设计概念,探讨建筑设计、景观设计与艺术品的整合问题,建筑师、地质学家及艺术家,逐步深化概念,更使得建筑、景观、室内及艺术展示得以有机融合。

篇5:观博物馆有感

今天,我们全体学生怀着兴奋的心情来到省博物馆参观了著名的曾侯乙墓。虽说省博我已经有过好几次的参观经历,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程度的不同,每一次去都有不同的感触和体会。

参观了博物馆内珍藏的每一件历史文物,我认为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它们无一不体现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奋、聪颖与智慧,折射出了那个时代的文明与进步,甚至有些历史文物还凸现出了古代劳动人民超越时代的睿智。我在叹服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聪慧的同时,更为她们伟大的创造引以为骄傲和自豪。

我在那些雕琢精致的青铜器前驻足良久,她们的精美、精细、精湛令我折服。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些雕琢精致的青铜器就是在现代社会文明发展到相当程度的今天仍然是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稀世珍品。

当然,所有这些历史文物对于我们现代普通人来说可能仅仅是观赏,但想当初这每一件东西对于古人来说却是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所以,从这些青铜器的身上,我们似乎看到了古人们日常生活的轨迹,仿佛追述到了他们那个时代的生活,虽是那么平凡却又是那么华丽。

“曾侯乙”其实并不是一个人名,而是中国古代曾国的一个名字叫做乙的君主。因为是位君王,所以他的墓穴中出土的文物自然也都散发着古代君王应有的奢华气势。按照古代的习惯,君王入殓前会有许多随葬品一起放入,更有甚者,有的还将活生生的下人、侍女随同君王一同陪葬,真可谓惨不忍睹啊!曾侯乙的墓在建造格局上都是按照他生前的居室设计布局的,没想到古人们连生后也念念不忘自己生前所拥有、所享有的一切。当然,对于现代人来说,这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如果古人们没有将这些随葬品入土陪葬,并完整地保护下来,恐怕她们早就消逝在战火纷飞、时代的变迁与变革之中了,那么我们今天也就看不到这些精美的历史文物,更无从追溯、考证那个时代的政治、科技、人文、历史、地理等的发生和发展的印记了。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我们还应该感谢古代的这位君王了。

在参观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当然还是这次出土文物中最庞大、最华丽的曾侯乙编钟了。我仔细地观察并倾听了编钟的演奏音律,它的上层音律清脆悦耳,中层音律干净实在,底层音律雄浑厚重,所有的音阶也极符合现代音律的基础。因此,也可以用它来演奏一些现代音乐。

古代劳动人民创造了这样奢侈华丽的乐器,也让我们可以更肯定的说,人们的生活离不开音乐。因为,她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提高人们的素养,可以让我们更确切地体味到另一种抽象的美。音乐是一种心境,音乐是一味良药,音乐是一位朋友,人们应该细细地去体会、去欣赏、去倾听。

篇6:观博物馆有感

一走进馆内,一个个逼真的巨大动物模型和恐龙化石扑入我的眼帘,有翻车鱼模型、海龟模型等。其中最让我震撼的就是左上方的豹模型,那只豹十分逼真,牙齿看起来锋利得很,眼睛虎视眈眈地瞪着我们看,好像一下子就会扑过来。

接着,我们去了解了“宇宙”,知道了地球的自传与磁场关系,还知道了地球的质量、大小等。那里有个很有趣的仪器,是模仿地球的磁场关系制造的。中间有个会“自转”的地球,而周围都是指南针,随着地球的旋转,指南针也会跟着缓慢地运动起来。

之后,我们来到了“恐龙的世界”,在那里有许多仿真恐龙,有只巨大的霸王龙模型让我大开眼界,它的皮肤就像真的一样,手臂、腿还有头能有多逼真,就有多逼真。我还去看了翼龙的视角,发现原来翼龙的视角是和我们的视角相差180°的,它的视角是横过来的,呵呵,真有趣儿。

篇7:观博物馆有感

博物馆的外形是一个鼎的形状,很有特点的一幢建筑。我们拾级而上,来到二楼第一展厅,眼前奇异的景象使我耳目一新。只见一些像野人样的人,坦胸赤膊,手里拿着石器或木棒。仔细一看才知道这是距今50万年前的庙后山人遗址。“妈妈,这是原始人用的工具吗?原始人都住在山洞里吗?......”我兴致勃勃地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我们一路前行,一路欢畅,不知不觉来到第二展厅。里面陈列着许多精美的瓷器,金饰品,还有一把保存完好的战国时期的刘家哨青铜短剑,它们虽然在地下尘封了百年,千年,但依然光亮如新,真是让人叹为观止。我还看到了高句丽王朝的华丽将军墓,努尔哈赤的画像等。大量的史料文物,使我更加了解了本溪的历史。我在前面小跑着,不一会第三展厅从头到尾就看完了。

这次参观,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本溪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我为自己是一名本溪人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本溪被国家确认为整个城市区域为国家地质公园这在全国是第一个城市,最近又被国家旅游局确认为枫叶之都,这里景色的确美得要死。春天山里野花争相斗艳,特别是崖头盛开的映山红,如同一群群穿着粉色盛装的少女,向你报告春的来临。秋天更是迷人,通往关门山、通往桓仁的一路都是醉人的色彩,迷人的婀娜,即使盲人随便举起相机都可能拍出像样的作品。

昨天来到本溪博物馆,想不到,这块美丽的土地竟然深藏着悠久的历史、丰厚的文化。

早在50万年多前,庙后山人就创造了大石器为代表的旧石器早期文化,马城子青铜时期的文化,以营造洞穴墓地为特征在东北地区独树一帜。西汉晚年高句丽在桓仁五女山建都,至于明代清代本溪更是有着说不完的故事,博物馆里珍藏着历史的物证,我徜徉在这些文物之中,沿着古人的足迹行走,冥冥中仿佛回到当年,听得见干戈的撞击声、马嘶声、呐喊声,听得见猛犸的吼叫、古象的长啸,猿猴的啼鸣,观后感《观本溪博物馆有感》。太子河竟然是战国时期燕子丹投水之河。火连寨出土了大量的战国时期的青铜兵器,本溪县刘家稍出土了精美的青铜剑。

篇8:观自然博物馆有感

1 免费开放前后的自然博物馆状况对比

博物馆以收藏、研究、展示、教育为基本职能, 而自然博物馆不仅是普及科学知识的阵地, 还承担着传承人类文明、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养的社会职责。由于我国自然科学的基础比较薄弱, 公民科学素质普遍偏低, 缺乏对自然科学重要性的充分认识, 使得曾经的自然类博物馆的观众群体以青少年为主, 这从每年的“六一”儿童节往往是自然博物馆接待观众的高峰期就可以看出。而成年人观众的数量相对于人文历史类博物馆则较少。以青少年为主的观众群体, 决定了自然类博物馆的大多数展品都是针对未成年观众而设的, 讲解也多以浅显易懂, 生动活泼为主, 旨在激发青少年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和探求意识, 展品多为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的狮子老虎等标本, 用启发式的语言引领他们认识自然, 热爱自然, 领略大自然的奥秘。免费开放为自然博物馆带来了新型的观众群体, 其中尤以农民工观众群体、成年观众群体及老年观众群体最为显著。以往针对单一的观众群体所采取的展览模式, 已经无法满足各个层面的观众不同的精神需求, 难以适应免费开放的时代大潮。

2 在免费开放的时代大潮中自然博物馆的应对举措

新型的观众群体各自不同的精神文化需求, 要求我们针对不同层面的观众群, 采取不同的展览模式, 用针对性强的展品以求更好地满足不同观众的参观需求, 让他们在自然博物馆有所收获, 吸引他们今后继续来参观, 而不是仅仅因为免费开放, 跟风式地一次性参观。避免由于免费开放而造成观众人数井喷之后, 又由于展览形式的单一, 不适合各个层次的观众而造成的随后的长期沉寂。针对免费开放后自然博物馆三大社会功能的加强, 需要我们相应地作出调整:

2.1 针对农民工观众群体的新措施

农民工是独特的观众群体。由于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在生活习惯, 受教育程度等各方面存在着差异, 这就造成了农民工观众群体普遍具有公共意识较为薄弱, 知识层次较低, 理解能力较差等特点, 为博物馆的管理和讲解工作带来难度。针对这一现象, 自然博物馆应有意识地为农民工群体设计一系列符合他们欣赏角度, 便于他们接受和理解的展览内容, 用农民工熟悉和喜闻乐见的题材缩小他们和博物馆之间的差距, 激发他们对展品的兴趣。如天津自然博物馆在2009年, 专门为农民工及乡镇群众举办了《爱鸟护鸟》专题展, 并下乡巡展, 因为主题是农民工在家乡经常能见到的鸟类, 很有亲切感和熟悉感, 用他们熟悉的内容激发他们吸收科普知识的兴趣, 得到了他们的一致好评, 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收益。

2.2 针对成年观众群体的措施

成年观众与以往以青少年观众为主的观众群体的最大区别是, 未成年人对大自然没有完整的认识, 也缺乏主动思考的能力。他们在自然博物馆参观的过程, 主要是知识吸收的过程, 是讲解员讲, 观众听的过程, 信息是单向流动的。讲解员只要做到能把科普知识生动活泼地讲出来, 便于观众理解就可以了。而成年观众有着较为丰厚的知识基础, 又有发现问题, 思考问题的能力。他们在自然博物馆参观, 不满足于单纯的听讲解, 而是更喜欢提出问题和想法, 与讲解员交流, 信息是双向流动的。这就要求讲解员不仅要能自然流畅地把既定的讲解大纲讲出来, 还需要他们有更丰富的知识储备, 更敏捷的应变能力, 面对观众提出的问题能快速, 准确地做出回应, 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成年观众群体的参观需求和交流需求。加强对讲解员的培训, 提高讲解员的专业素质, 知识水平和应变能力, 是免费开放向博物馆以及讲解员提出的新的要求。针对这一情况, 天津自然博物馆陆续开展了一系列讲解员培训班, 对于提高讲解员业务素质, 更好地满足观众需求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2.3 针对老年观众群体的措施

老年观众群体的特点是由于年龄因素导致兴趣爱好较受限制, 缺乏丰富娱乐方式和广泛的交流机会。针对这一现象, 天津自然博物馆专门组织了“爱绿组”, 无偿为喜爱植物的老年人讲解日常植物种植、养护方面的常识, 并利用馆内“植物园”中的植物为范例作现场讲解。为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的老年人们提供互相交流的场地的同时, 也激发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丰富了他们的晚年生活, 让他们老有所学, 老有所乐, 对于解决社会老龄化问题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3 结语

免费开放为博物馆开拓了新局面的同时, 也不可避免地凸显了一些问题, 有待我们寻求适合的方式来解决。我们要认真研讨, 仔细分析, 以满足观众需求为原则, 针对各个层面的观众的不同需求, 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 更好地满足不同观众群体的需求, 让观众更好地享受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成果。

参考文献

[1]沈岩.从免费开放反思当前博物馆教育的改革[M].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0年6月.[1]沈岩.从免费开放反思当前博物馆教育的改革[M].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0年6月.

[2]康熙民, 杨仲英.我国自然科学类博物馆现状与拓展对策[J].中国博物馆, 2005, (2) .[2]康熙民, 杨仲英.我国自然科学类博物馆现状与拓展对策[J].中国博物馆, 2005, (2) .

[3]陈忻.当代自然博物馆的现状、挑战与对策[J].时代教育, 2009, (02) .[3]陈忻.当代自然博物馆的现状、挑战与对策[J].时代教育, 2009, (02) .

篇9:“囧”观博物馆

知道电影《天下无贼》中葛优手中的鸡蛋是如何瞬间剥皮的吗?《英雄》里李连杰又是如何在空中健步如飞的呢?不用去问冯小刚,也不用去找张艺谋,答案在中国电影博物馆里都能找到。

中国电影博物馆是纪念中国电影诞生100周年的标志性建筑,也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专业博物馆。在中国电影博物馆里,你不仅可以看到很多见证中国电影的历史实物,了解许多鲜为人知的秘密,还能有机会走入幕后,亲身体验电影拍摄和制作的乐趣。

在博物馆的第一展厅中专门摆设了复原的“魔盘”、“走马灯”等早期光影装置,观众可以在现场看到卢米埃尔兄弟的《火车进站》、《工厂大门》等世界电影史上的多部短片。

另一个3.8万平方米的展厅似乎更像一个巨大的梦工厂:“丰泰照相馆”内,“一代伶王”谭鑫培凛然而立,表演“黄忠舞刀”片段;摄影师刘仲伦在弓腰拍摄;中国电影创始人任庆泰则手握剧本,在一旁专注地看着。《定军山》的原片虽已毁于大火,但借此场景仍可遥想当年中国电影初生的情景。

电影中几秒内开放的花儿是怎样拍出来的呢?摄影技术展品揭开了谜底——摄影师用定时逐格摄影机,在整个开花过程中每隔一段时间拍摄一张画面,连起来播放就可以了。在这儿,你能看到从拍摄、剪辑、美术、配音配乐到特技、洗印等整个电影制作过程,还能看到化妆师如何将濮存昕一步步“变”成鲁迅。

失恋博物馆

当一对恋人分手,该如何处理令人伤心的纪念品?一间专门收集伤心纪念品的“失恋博物馆”引起了世界各地伤心人的注意。

“失恋博物馆”开在克罗地亚首都萨格勒布,它的创始人维斯蒂卡和格鲁比希奇原是一对恋人,两人分手后成立了这间博物馆。“我们分手后开始探讨,我们交往期间留下的各种物品该如何处理。”维斯蒂卡说,他们最终产生了一个想法:建一座“失恋博物馆”,既可以摆脱痛苦的失恋回忆,又不让它完全被忘却。很快,这个想法通过电子邮件和大家口头传播流传开来。

博物馆专门展出与失恋有关的物品和送给情人的各种礼物,如泰迪熊和照片等。每件展品旁边都有捐赠者写下的说明文字,揭示了这件物品的来源和意义。

格鲁比希奇认为,对那些伤心人来说,失恋物品是一种情感治疗,提醒人们不要因为失恋而过度伤心。要知道很多人的感情受到过更大的伤害,但他们也都走出了阴影,重新树立了自信。当然,许多参观者并不是前去寻找共鸣,而是来提醒自己幸福来之不易。

“里普利信不信由你”博物馆

当你第一眼看到这栋三层高的粉色建筑时,没准会以为这里刚刚发生了一场大地震。大楼外墙一条条碗口粗的裂缝清晰可见,白色的墙柱七扭八歪;大门中央位置从顶楼往下甚至被劈成了两半,一个巨大的地球仪就那么摇摇欲坠地嵌在裂缝中,仿佛随时要砸下来……这就是美国著名的“里普利信不信由你”博物馆。

1933年,在芝加哥博览会上,里普利设立了一个“千奇百怪厅”,招牌上写着“信不信由你”,这就是博物馆的开始。为搜集天下之奇,他到过198个国家和地区,行程百万英里以上。

馆内共有10间展室,展出世界各地珍奇物品7500多件,且每一件都有根据。这里有各种长相奇特的人和动物的复制品,二楼大厅中一张长桌旁围坐着8个蜡制奇人,或特别高,或特别胖,或特别矮,或头上生有肉角,还有个妇女竟长着满脸大胡子。这些可不是凭空想象,都是有名有姓的人物。馆中还陈列着奇异动物的标本,有三条腿的马、两个头的牛等。

此外,一些奇特的工艺品也令人叫绝。如用3000个晒衣夹做成的大时钟;用6057枚未发行的、1963年版罗斯福头像的一角硬币制成的白宫模型;用16360枚有林肯头像的一分硬币制成的林肯圆木小屋;由烤面包做成的一幅蒙娜丽莎画像;由100万支火柴棒做成的车灯会亮、车轮会转的劳斯莱斯汽车模型等。

如今,“里普利信不信由你”博物馆已经成为美国著名的旅游景点,在全球范围内设有30个稀奇展馆,每年到馆里参观的人成千上万。

打鼾博物馆

从古至今,人们怎样根治打鼾?又是什么人打鼾最厉害?在德国阿尔费尔德小镇,藏着一个别出心裁的“打鼾博物馆”。它由治疗打鼾的医生、打鼾研究者约瑟夫·亚历山大·沃思创立,博物馆搜集了千奇百怪的打鼾轶事以及古往今来对付打鼾的独门绝招,堪称世界上最权威的打鼾博物馆。

曾经流传着一个笑话:“怎样才能不打鼾?” “那你得戴着防毒面具睡觉。”在这个博物馆里,就真有一个“防打鼾面具”。这个有着百年历史的面具由数条皮带组成,将它们缠在下巴周围可以防止张嘴。

这里还有一种名为“耳栓”的器具,将它插入打鼾者的耳朵,打鼾者一翻身就会被它刺醒。还有一种器具由注满精油的细管制成,精油经加热挥发可以进入气管也能防止打鼾。另一件展品是一个口腔辅助装置,它可以将上颚强行向前拉。难怪博物馆主人约瑟夫医生说:“这些都是不折不扣的刑具。”

博物馆中还收藏着一整套关于打鼾的故事、漫画以及各种各样一捏就能发出鼾声的娃娃和动物玩偶。大多数展品都是约瑟夫医生的病人赠送的,还有一部分是他通过互联网搜集而来。

篇10:观华侨博物馆有感

专业:11LED 姓名: 学号:

我走进博物馆,映入眼帘的就是近代画家司徒乔的一幅著名作品《三个老华工》。作品是司徒乔1950年从美国坐船回国时,以同船的三位老华工的形象为素材创作的。我想起了之前上报纸的报道,“这三个华工中有两个是祖籍江门的,而司徒乔自己也是江门人”。画面上是三个愁容满脸、皱纹满面的老华工。他们出去已经有多少年了?他们现在忧愁着回来了,是否出洋的这些年没有挣到钱,只带回许多苦涩的回忆?他们就这样回来了,当初他们出去的时候,是涌动着怎样的期盼,经历着怎样的艰险啊?

当年,在中国的广东,人们提着简单的行李,告别自己的父母和妻儿,如潮水般地涌上开往太平洋彼岸的轮船。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萨克拉门托河谷发现金矿,需要大批劳工的消息让以台山、开平为主的广东农民们仿佛在沉沉黑夜里看到一片曙光,于是不畏惊涛骇浪地奔向它。似乎只要到达了那个叫加利福尼亚的地方,就能够捡到成堆的金子回家。现在已经很难统计当年有多少江门五邑的农民就这样踏上了东渡的路,也无法统计有多少乡民还没有到达,就葬身在太平洋的无底深渊中。去美洲淘金,去澳洲淘金,像一个美丽的魔咒撩动着江门五邑人的心。

在华博馆,我一遍遍地读这首当时流传在江门五邑的民谣,遥望着他们满怀期待的表情:燕雀喜,贺新年,爹爹去金山赚钱,赚得金银成万千,返来起屋兼买田。但是,梦中的金山并不是想去就能去,即便你熬过了太平洋上风吹浪打,也未必通得过天使岛上移民官近乎苛刻的盘查。天使岛是加利福尼亚州一个面积约188公里的小岛,尽管岛上风光如画,却成了无数赴美华工的一个恶梦。19世纪末之后的数十年间,所有登陆美国的华工都被集中到这个小岛上接受隔离盘查。许多华工因为忍受不了其恶劣的生活条件和侮辱性的审查而逃跑或自杀。江门这座华博馆以一种特别的文物记述着这段历史,叫“口供纸”。白一点说,就是当年的五邑乡民为了要应付美国移民官的盘查而准备的,而且必须背诵下来的“百问百答式”的“复习提纲”。

摆在我们面前的这份“口供纸”,长达两米有余。有些发黄的纸上用广东方言列出了近百个问题,包括:“你是哪里人?”“你来这里干什么?”这份“口供纸”是目前华博馆收集到的最长的一份。它如今静静地摊开在玻璃展柜里,昔日它是被携带在那些乡民的身上,坐在奔向异乡的船头,他们还要借着月色反复默默背诵。长长的“口供纸”在他们心里是一座桥,对岸便是梦想中的新生活,而我此时读着,心里却异常难受。我看到的是,我的乡亲们如囚犯般行走在那高墙深院之中,加利福尼亚猛烈的阳光让他们的脸更加苍白,不见一丝的血色。

在华博馆,我还看到一个布袋,是手工缝制的,已经有些破损和泛白了。布袋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字,仍清晰地辨认出最中间的一行字:“遍走天涯,为国效劳。”这个布袋让我知道有一个叫郑潮炯的清瘦的男人,背着这个布袋,在马来西亚、新加坡的山山水水间跋涉。这个多年在南洋以做点小生意维持生计的新会籍小贩郑潮炯从1937年开始,干了一件轰动了整个南洋的事情,他用5年的时间,靠卖瓜子筹集了18万元,全部捐给了陈嘉庚先生领导的南洋华侨筹赈总会,用于支持中国的抗日战争。他最后卖掉的一件东西不是瓜子,是他自己刚出生的儿子,得款80元,也捐给了筹赈总会。这个新会籍男人遗留下来的一幅照片,他看上去甚至有点木讷。这个略识几个字的小贩,在国难面前,他竟然做出让世间震撼的举动。由此我联想到那些客死异乡也要归葬故里的义冢中的乡民。或许漂泊在外的人比我们更加懂得国与家的分量,更加珍视深埋在故国故土里的那份永难割舍的中华血缘,这也许就是江门五邑的侨之魂。

华博馆往前,不是什么建筑或美丽的景观,而是百多年前几十万、上百万的五邑人一边走,一边流着眼泪。那是新婚妻子站在村前的石板桥上望着消失在路尽头的背影而久久不能吹干的泪;是坐在异国的月光下抚摩着一身的伤痛,咀嚼着一路的艰辛而奔涌如泉的苦涩的泪;是三个老华工跪倒在父亲的坟头,遥想着父亲多年前的面容而呼号懊恨的泪;是郑潮炯的妻子在丈夫抱着小儿跨出门口的一刹那,心如刀绞的泪;是收到远方寄回的“银信”时悲喜交集的泪;是重回故乡,在岁月的变迁中寻找着那山、那水、那相连的血脉、那不变的守望时喷薄的泪,尽情地流啊、流啊,浸湿了这方土地百年历史的每一页。

上一篇:通 知(除雪)下一篇:大胃王家族优秀作文